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精

合集下载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陈治恒临床经验

陈治恒知常达变能神能明———精于辨证论治的陈治恒杨殿兴整理编者按陈治恒,四川巴县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

幼年从师陈心良习医,后又考入成都中医学院(现为成都中医药大学)进行系统学习,其后留校在全国著名伤寒学家邓绍先指导下精研伤寒论,从事教学、临床工作。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生导师,1991年被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本文介绍陈氏在学术上法遵仲景,师古不泥,重视脾肾,倡言以辨病为核心的辨证论治的观点。

临床上主要突出法活机圆,经方活用;辨证论治,抓纲析机的特色,并通过十个医案具体印证。

医论医话则选录陈氏对久病痼疾治在后图,以及对葛根汤等经方的应用体会,录载经验方三首,亦是陈氏临床效方,纵观全文,读者会从中有所启迪。

博涉知病,多诊识脉,屡用达药。

———《褚氏遗书》陈治恒,汉族,名和文,四川巴县人。

出身于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喜好医学,1945年秋从其伯父、江津县名老中医陈心良习医,勤学5年,尽得其传。

1950年悬壶乡里,求诊者甚众,被誉为“陈氏医学传人”。

1953年入重庆中医进修学校专修班学习深造。

1956年考入成都中医学院医学系本科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并师事全国著名伤寒专家邓绍先先生,精研中医经典及历代名家著述,打下了坚实的中医理论基础。

现任成都中医药大学伤寒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省分会仲景学说研究会主任委员、中国人体科学会理事。

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为“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几十年来,陈氏治学以恒,坚持实践,以“学贵由博返约,医要明理致用”为座右铭,博学多闻,临床经验丰富。

陈氏学术上承《内》、《难》,法尊仲景,旁及诸家,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尤其精于辨证论治。

陈氏治学态度严谨,无门户之见,师古不泥于古,经方、时方运用灵活,还十分注意博采众长,汲取当代一些研究成果为己所用;擅长治疗外感及内科杂病,对不少疑难病、危重症亦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第四卷605####学术精华一、法尊仲景,师古不泥在长期的教学、临床、科研工作中,陈氏对《伤寒论》的研究造诣较深。

名老中医任继学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任继学临床经验

任继学擅治急难重证的任继学王兰茹张孝整理编者按任继学,吉林扶余人,少即从师当地名医宋景峰先生,尽得其传。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工作数十年。

其治学思想主张深究医理,循序渐进,熟读精思,妙识通圆,研究诸家,知常达变,涉猎广泛,择善而从。

在中医教学中,突出中医特色,提倡启发式教学方法,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工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态度端正,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卓然。

临证用药味少量大,功专力宏,经方土法择善而从,善用虫药毒剂及外治方法。

除擅长于心、脑、肾方面的危难病证治疗外,尤倾注于中医急证的研究,对急性高热、急性出血性中风、急性心肌梗死等项研究已居国内领先水平,并创立“肺胀”、“水毒”、“胆胀”等理论。

其主持研究的新药“益脑复健丸”、“延龄长寿丹”和科研课题“中风诊疗标准”、“清开灵治疗急性中风的临床研究”已通过省、部级鉴定并多次获奖。

出版《悬壶漫录》等著作和发表《中风辨治》、《气化学说》、《相火初探》等论文60余篇。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礼记²学礼》任继学,1926年生,吉林省扶余县人,现任长春中医学院教授,兼任中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中医药学会内科分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理论整理研究会委员,中国中医药学会吉林省分会副理事长,长春市分会理事长,《中医杂志》编委,《中国医药学报》编委,长春市科协委员,全国中医中风科研攻关组顾问等职。

任氏家境清贫,少年即从师于当地名医宋景峰先生,侍诊五载有余,尽得师传。

而后悬壶乡里。

他虚怀上进,广罗众家所长,挫痼疾而疗沉疴。

尤以治急性病见长,辨证精确,施治果断。

1955年到吉林省中医进修学校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1958年赴北京中医学院教学研究班学习,深得名家熏陶。

返长春后,在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从事中医临床、科研和教学工作。

任氏精研《内经》、《难经》、《伤寒论》,博览历代医家名著,学有渊源。

力主天人相应,医易同源,临证着眼整体气化,不拘一方一药,灵活化裁,因人施治。

名老中医李辅仁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李辅仁临床经验
视体质,重视扶正固本和调和气血的学术思想,在临证特色和名案评
析中均结合实际病案进行分析,可看出李氏立足临床,锐意创新,法
随证立,方从法出,组方严谨,平正通达,不仅中医学术根基扎实,而
且善于吸收现代医学的知识为我所用,故能有显著的临床疗效。
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不做坏事,一贯的有益于广大群
性心动过缓。患者因有紧急出国任务,要求三天之内治愈,故急请李辅仁会诊。时见高热寒
战、头痛、咽红肿热痛,咽干,咳嗽少痰,无汗,大便三日未解,小便赤短,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数。辨证为风邪外束,表邪不解,热邪蕴于肺胃二经,肺失清肃,邪正交争激烈,故寒战高热。
急以清热解毒,润肺达邪之剂治疗,自拟“清热解毒汤”:苇、茅根各15克、大青叶15克、板蓝根
临证特色
一、老年性浮肿用温利之法
李氏认为老年性浮肿之病因病机乃命门火衰,中阳不振。肾主水,主津液,肾气虚衰,气化
失司,故水湿停滞而导致浮肿。他根据多年经验,自拟专方“益肾温化汤”治疗,组成为:生熟地
各15克、枸杞子15克、生黄芪15克、山萸肉10克、桂枝10克、白术10克、猪苓30克、云苓皮
病人,赢得了广大病人的尊敬、爱戴和医界同仁的称道。他认为,作为高尚的医生,要能舍己普
救广大病人之疾苦。他常以“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自勉,并以之要求自己的学生。李辅仁是国
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的作为首批继承对象的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
第一卷174
####
学术精华
体生命活动的基础,气血的盈亏决定着人体质的盛衰。而人体的元气是人体一切活动的动力,
元气充足,则人体健康,精力充沛,血脉畅通,“气行则血行”;若元气不足,则精力衰退,体质虚

江苏省名老中医蔡建平教授骨伤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江苏省名老中医蔡建平教授骨伤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

江苏省名老中医蔡建平教授骨伤科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总结摘要: 江苏名中医蔡建平教授从事中医骨伤科临床三十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治学严谨,博采众长,学贯中西。

本文对名中医蔡建平的学术思想以及临床经验进行总结,以便更好的传承和发扬光大。

关键词: 骨伤科;蔡建平;学术思想;临床经验Summary of Professor Cai Jianping''s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orthopedics science in Jiangsu Province.Abstract:Professor Cai Jianping,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practitioner in Jiangsu Province, has been engaged in clinical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or more than 30 years, and has accumulated rich clinical experience. Thispaper summarizes the academic thought and clinical experience of Cai Jianping, a famous Chinese medicine doctor, in order to better inherit and carry forward.Key words: 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 and Traumatology; Cai Jianping; Academic thoughts; clinical experience蔡建平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级非遗、无锡市级非遗项目“刘氏骨伤”第四代传承人,无锡市中医医院骨伤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骨伤科分会委员、江苏省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副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骨伤分会主任委员、无锡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王翘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27)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王翘楚教授成才之路的研究报告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整理一、医事春秋王翘楚,主任医师、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市中医医院终身教授、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上海市振兴中医学术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科技服务中心顾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首届专家顾问团顾问,上海市中医失眠症特色专科和上海市中医医院中医睡眠疾病研究所的创始人、学科建设的带头人。

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1996年、2002年为全国第二、三批继承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研究班500名指导老师之一。

现为上海市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高级研修班指导老师。

从事中医临床、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60余年,建树颇丰,其首创的复方红藤煎剂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至今仍有其实用价值。

现已耄耋之年的他仍精神攫硕,思维敏捷,活跃在中医临床一线。

二、经历丰富,饮誉杏林王翘楚,江苏省海安人,1927年2月出生。

1944年2月师承江苏南通名医陈树森,1947年开业中医师,1948年获国民政府中央考试院中医师考试及格证书。

1949年迁居上海,悬壶番禺路,旋踵间声誉鹊起,业务十分繁忙。

从姜春华游,学术上颇为志同道合。

第一阶段(1954—1958年)1952年王翘楚教授任上海市徐汇区第二联合诊所所长,1954年于上海市医学进修班(中学西)毕业。

1955年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外科住院医师,1956年任该院中医科主治中医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分院(徐汇医院)期间,王翘楚教授通过临床实践、总结筛选,首创采用复方红藤煎剂辨证论治加减治疗阑尾脓肿、阑尾炎共10例取得成功。

于1956年12月《上海市中医药杂志》首篇发表,并编入上海市卫生局编的《中医研究工作汇编》。

在当时,一般西医对阑尾炎绝对手术治疗、阑尾脓肿手术治疗风险大,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单采用中医药能在10天左右使阑尾脓肿热退肿消,血常规白细胞恢复正常,更可喜的是使用此方加减治疗三例急性、亚急性阑尾炎亦有效,后来该方在多本急腹症著作和《中医新编方剂学》中均被入编,从而得到推广、应用,至今不衰。

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制度

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制度

中医院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制度坚持中医临证,发扬中医药特色和优势,做好传承工作,继承整理教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从而得到广泛地应用和传播;突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兼备、富有创新能力的高级中医顶尖人才;造就一支名老中医学术和临床经验采集保存,挖掘研究,交流推广的中医科研队伍;开展中医诊疗技术及文化宣传推广工作,弘扬中医药学术和文化。

1、设立专人负责,负责名医工作室坐诊、学员跟师带教的安排和考勤等日常工作。

2、名中医工作室有建设目标、工作制度和考核要求。

名中医工作诊室建立门诊日志、学术研讨或讲座记录本。

3、有计划开展名老中医学术思想研究和继承工作。

总结研究教授擅治常见病、疑难病的诊疗经验和学术思想,形成系统的诊疗方案,并推广运用于临床。

4、参与临床疑难病例的中医诊断与治疗,开展中医会诊工作,形成特色鲜明,疗效确切的相关病种的中医诊疗常规或体系。

5、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宣传推广工作,提高中医治疗水平,促进中医专科(专病)做强做大。

6、开展师承带徒工作。

名医工作室有一整套进修及考核考评制度,使得中医传承得以顺利实施。

同时名医工作室还接受和安排研究生的临床实习。

7、将教授学术经验、学术理论推广应用于中医药理论研究、教材建设及教学之中。

8、研究教授的临证医案,整理其临床资料研究并出版专著。

工作室学习跟师制度一、跟师要求继承学习时间,连续3年,通过继承工作使学术继承人达到:1、中医药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中医药文化知识进一步加强。

掌握指导老师指定的古典医籍,领悟古籍精华。

2、基本掌握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基本达到指导老师的临床疗效或技能技艺水平,中医临床诊疗水平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临床疗效突出。

3、结合指导老师的学术经验,对本学科领域的某一方面能提出新的见解和新的观点。

二、教学内容继承教学采取跟师学习、独立临床实践与理论学习相结合的形式以跟指导老师临床(实践)和独立临床(实践)为主。

1、跟师学习可随师门诊、查房或会诊等。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

《中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集》1991年组稿至1998年完成,历时八载,分五册出版,收集了近百名全国各地德高名重的名家一生的心血结晶,洋洋五百多万字,可见其工程之浩大。

该巨著所选取的专家对象,是国家确定的有突出贡献的中医药专家,是首批师承工作的导师,其绝大多数是各专业学科的学术带头人,而且遍及全国各地,可见,总结其一生绝学,是高水平的,对反映当代中医药学术水平有较广泛的代表性。

该巨著是由入选的专家的学术继承人及得意门生所撰写,其编写过程可视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的延续,对继承和弘扬中医药事业产生了推动效应。

该书在体例上设置:编者按、引语、小传、学术精华、临床特色、名案评析、医论医话、经验方等部分。

既能独立成章,又能相互辉映;既能把专家们几十年的成就浓缩提炼概括,又能突出其绝学所长;既有精妙的理论,又有灵巧的运用,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起来;既是后学的津梁,也是实践、科研、教学的启迪篇章。

该书所载的,是名家们穷一生之努力所得,是当代中医药学术水平的反映,相信它将融入祖国医药的伟大宝库之中,将对中华民族乃至全人类的健康事业作出应有的贡献。

立足传统重在创新要从事中医理论和临床研究工作。

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和生命。

防治肿瘤已成为全世界医学领域中的重要课题和迫切任务。

近年来,国内外在肿瘤防治研究工作中虽已取得了不少进展,治疗方法有手术、放疗、化疗等,但对整体的损伤较大,尚不够理想,尤其是中晚期肿瘤往往因患者体质虚弱不能接受或难以耐受。

而中医学在肿瘤的治疗中既考虑到整体,又考虑到局部,在某些方面,有着其他治疗方法所不及的优点。

因此,目前国外也开始重视植物药防治肿瘤的研究。

我国是中药的发源地,更应尽快探索和研究防治肿瘤的有效药物。

本人从20 世纪50 年代末就开始从事中医中药治疗肿瘤的研究工作,通过半个世纪的临床实践,发现不少中药对肿瘤确实具有一定的疗效。

现将中医药防治肿瘤从基因层面上作一探讨。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精品文档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经验与体会-精品文档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孔子在《中庸》中云:“天命之谓道,率性之
为道,修道之为教……” 《内经》中的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
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灵之府 也,治病必求于本” 以内经概况,应为治病遵循的法则。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2、忠恕之道为医之本 孔子告诉曾子:“吾道一以贯
⑶“崔公让中西医结合外治糖尿病足溃疡经验 介绍”《中医学报》(2019年25卷3期)。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1、法于自然,和于术数 老子:“物混成,先天地生,
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 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 “道可道,非常道。”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 道法自然。”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 三生万物。”
完成了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床研究报告; 完成了名老中医经验推广方案的总结; 完成名老中医养生保健、成才之路报告
一、“十一五”课题完成过程的回 顾
完成8个经验方总结报告,经验方分别为通脉 丸、祛痹痛风饮、血管炎经验方、通脉活血汤、 赤芍甘草汤、疮疡外洗方、祛痹通络方、斑秃 经验方
完成8份影音资料的上传,72张图片的上传
二、传承工作的体会
4、治瘀贯穿周围血管疾病的始末 周围血管疾病以“瘀”论治。 痛为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之血瘀;污秽之血为之血
瘀;离经之血为之血瘀。 汉张仲景《伤寒论》和《金匮要略》始见“瘀血”病
名,并为之创立了辨证论治体系和十余首活血化瘀方 剂。 《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血气者,喜温而恶寒, 寒者泣而不流,温则消而去之。”又云:“结者散之, 留者攻之。”《素问·三部九侯论篇》“必先去其血脉, 而后调之。”因此我在治疗此病的总则即遵循《素 问·调经论篇》的“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 络。”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

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研究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深入研究和探讨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

施今墨学派作为中医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其独特的学术观点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在糖尿病的诊治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和贡献。

本文将从施今墨学派的学术思想出发,结合名老中医的实践经验,系统总结和分析其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的独到见解和有效方法,以期对糖尿病的中医诊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文章将首先概述施今墨学派的基本理论观点和学术特色,包括其对糖尿病病因病机的认识、辨证施治的原则和方法等。

随后,将重点介绍名老中医在糖尿病诊治过程中的具体经验和案例,包括中药方剂的选择、药物配伍的技巧、针灸等非药物疗法的应用等。

通过对这些经验和案例的分析和总结,旨在揭示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诊治方面的独特优势和实际效果。

本文还将关注施今墨学派经验传承的现状和问题,探讨如何有效传承和推广这一学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通过对传承机制和传承模式的探讨,以及对传承人才培养和传承环境建设的思考,旨在为施今墨学派在糖尿病领域的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建议和策略。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和总结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的学术思想与经验传承,以期为中医学在糖尿病领域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二、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诊治糖尿病学术思想施今墨学派名老中医在糖尿病的诊治上,积累了丰富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

他们深谙中医经典理论,对糖尿病的病因、病机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学术体系。

施今墨学派认为糖尿病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饮食失节、情志失调、劳欲过度等多种因素有关。

其中,先天禀赋不足是糖尿病发病的内在基础,后天因素则通过影响脏腑功能、气血阴阳平衡而导致糖尿病的发生。

因此,在治疗上,施今墨学派注重从调整脏腑功能、平衡气血阴阳入手,通过调理后天因素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病情。

施今墨学派强调糖尿病的治疗应分阶段进行,根据病程的长短和病情的轻重,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一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是推动中医药学术发展的重大举措(一)名老中医是当代中医临床和科技水平的优秀代表卓越的临床疗效必然蕴含着高水平的科学内涵。

(1)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是检验中医科学性的唯一标准。

(2)名老中医之所以成名,得到社会认可,首要的条件就是临床疗效好,实践经验丰富,能够解决实际问题。

(3)名老中医的独到之处,就是善于把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结合,从细微之处抓住事物的本质,巧妙地构思,严谨地思维,准确地遣方用药。

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视角。

这些都是科学内涵的重要组成部分。

(4)总结、提炼这些鲜活而实用的经验,对丰富和发展中医学术、提高临床水平既科学又实用。

(二)“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属于研究型继承,是从科研视角总结名老中医经验研究的过程是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是认识上的飞跃。

(1)中医学术的发展,需要对名老中医经验进行继承与发扬。

(2)为了做好名老中医经验的继承工作,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于1990年共同做出决定,先后分四批为2000多名老中医专家配备了继承人。

(3)师承工作与研究型继承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相同的是行为的主体都是名老中医,不同的是其定位、目标与方法各有区别。

师承工作,属于高层次、非学历继续教育,是经验的传授;研究型继承,属于科学研究,是对名老中医经验的总结和规律的提炼。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区别,见表1。

(4)研究型继承虽属于继承的范畴,但通过个性、共性规律的总结提炼,蕴含了大量创新内容,是继承发扬的最佳模式之一。

表1 师承与研究型继承的主要区别(三)“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有利于优秀临床人才的培养和临床水平提高研究人员从研究视角审视既往的经验,并加以分析提炼,更能抓住事物的本质,理解其深刻的内涵,可以在临床实践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的战略思考
t e n x h s sl y o t h e tp a e i a u . Ke o d F mo so d Chn s dc n o t r ;I h rtn e ame e e r h t tg yW r s a u l i e e me ii e d c o s n e a c i d r s ac ;S r e i a y
A bsr c The r e r no c i c le p re c n c de i ho g so a usod Chie e me i ie do t r sa mp ran e s r ta t es ach i t lnia x e n e a d a a m c t u ht ffmo l i n s d cn co si n i o t tm a u e
展 、 养造新一代名 医、 高中 医临床服 务水平的重 大举措 。本 文从 定位 、 培 提 目标 、 方法 3个方面强调 了研究型继承与一般 师承 的 不 同, 并在 总结“ 十五 ” 十一五” “ 名老 中医传承研究经验的基础上 , 出了下一步深入研 究的战略 。 提 关键词 名老 中医; 承研究 ; 传 战略
世界 中医药
21 02年 1 月第 7卷第 1 期
名 老 中 医临床 经 验 、 术 思想李振 吉 贺 兴 东 王 思成 徐春 波
( 世界 中医药学会联合会 , 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 1 9号,0 1 1 10 0 )
摘要
开展名老 中医临床 经验 、 学术思想传 承研 究 , 鲜 活的 临床 经验 中吸取 营养 , 富发展 中医药 学, 从 丰 是推 动 中医药 学术 发
的大力 支持 下 , 名老 中 医传承研 究 工作 取得 很大 进展 。 启动 , 计 划 应 于 2 1 按 00年 1 2月 完 成 , 经 费 14 总 99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与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

学术发展、 加快人 才培养 、 高临床服 务能 力的迫切 需 求。政 提
府 通 过 科研 立 项 等 形 式加 大对 名 老 中医 传 承 研 究 的 支持 力 度 。 文 中对 “ 五 ” 十 一五 ” 老 中 医传 承 研 究 项 目的 研 究模 式 与 十 “ 名 特 点 进 行 了分析 , 为 传 统 方 法 与 现 代 方 法 相 结 合 、 顾 性 研 认 回 究 与 前 瞻 性研 究相 结 合 、 体 研 究 与 群 体 研 究 相 结合 、 向 课 个 纵
摘要
传承研究名老 中医的临床 经验 和学术 思想, 培 养 新 一 代 名 中医 。20 07年 , 中国中 医科 学 院开始 设立 “ 中医药 学 家经 验传 承 博 士
后 ” 将 师承教 育 与博 士后 工 作 结合 起 来 , 丰 富 了名 , 既
冀、 任继学 、 李玉奇、 颜德馨 、 路志正等名老中医经验为 基础 , 开展基 于名 老 中医经验 的创新理论 研究 。 以 国家科 研 立项 的形 式 , 统一 目标 , 明确 要 求 , 在
全 国范 围内开展 大规模 的名 老 中医学术 经验 的传承研 究 , 是科研 的 创新 , 是 传 承 模式 的创 新 。这 一切 , 既 也 都体 现 了国家对 名老 中医传 承研 究 的高 度重视 和大力
老 中医学术 经验 的传 承形 式 , 又创 新 了 中医博 士 后 的 培养机 制 , 提高传 承效 率 、 快人 才培养 十分 有益 。 对 加 国家科技 部在 “ 五 ” 十 国家 科 技 攻 关 计 划 、 十一 “ 五” 国家科 技 支撑 计 划 、 国家 重 点 基 础 研 究 计 划 (7 93 计 划 ) 国家 重 大 科 技 计 划 中 , 立 了 多项 名 老 中 医 等 设 学 术经 验传 承 研 究 项 目。“ 十五 ” 家科 技 攻 关 计 划 国 “ 名老 中医学 术 思 想 、 经验 传 承 研 究 ” 题 、 十 一 五 ” 课 “ 国家科技 支撑 计 划 “ 老 中 医临 床 经 验 、 术 思 想 传 名 学 承研 究 ” 目 , 项 以全 国 遴 选 的 20位 名 老 中 医为 研 究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日期】2012.07.12•【文号】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2]40号•【施行日期】2012.07.12•【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医疗管理正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关于印发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国中医药办人教发〔2012〕40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中医药管理局,中国中医科学院,各临床医学(中医师承)专业学位授予单位:为做好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骨干和中药技术骨干,我局组织制定了《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

请及时组织带教单位、指导老师和继承人认真学习,并结合本地区、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贯彻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与我局人事教育司师承继教处联系。

联系人:张欣霞联系电话:************附件: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继承教学协议书二○一二年七月十二日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实施方案为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十二五”期间开展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在全国范围内遴选一批有丰富、独到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老中医药专家为指导老师,选配具有相当专业理论和一定实践经验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为他们的继承人,采取师承方式进行培养。

为做好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根据原人事部、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管理规定(试行)》(国人部〔2008〕32号),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培养目标通过3年的跟师学习和临床实践,使继承人能够掌握、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并有所创新,培养造就一批热爱中医药、医德高尚、理论功底扎实、实践能力较强的高层次中医临床骨干和中药技术骨干。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

名老中医焦树德临床经验编者按焦树德,河北省辛集市人,从事医疗、教学50余年,是全国著名的临床学家。

现任北京中日友好医院教授、主任医师,国家科技进步奖评委会委员,卫生部药典委员会委员,新药评委会委员,全国科技图书评委会委员。

著有《用药心得十讲》、《从病例谈辨证论治》及学术论文50余篇,荣获北京市“科技之星”光荣称号。

焦氏早年幼承家学,后又亲聆老一辈中医名家教诲,学术根底深厚。

毕生深研辨证论治,并锐意创新,深有心得。

临证强调辨证论治,力求辨证精确,立法精当,选方用药丝丝入扣。

既严格遵循传统组方原则,又注重汲取现代研究成果。

提出临证“四必须”、“五强调”,实为其毕生经验总结。

处方用药既重视成方活用,穿合化裁;又重视药物归经,恰当配伍。

文中选载8例疑难验案以佐证,其精于辨证论治已见一斑。

焦氏临床医疗擅治疑难杂证、危急重证,不但对功能性疾患疗效卓著,对器质性疾病也效果惊人。

本文系统介绍其对 痹、心痹、胸痹、咳、喘、哮、肝胆病、脾胃病以及高血压、神衰等病证的独到见解、辨证论治经验和组创方药,很有特色。

焦氏重视中医科研,提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突出特色,创新发扬”的科研思路,主张继承与发扬并举,传统手段与现代手段并用,中医与西医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当代中医科研不失为良好的思路。

总之,纵观全文,焦树德教授学术造诣精深,临床经验丰富,确是我国当代学验俱丰又锐意创新的中医名家。

焦氏主张有目的、有选择、积极地吸收现代科研成果,促进中医药学按照自身规律向前发展。

对中医科研工作,提出“继承传统、博采众长、突出特点、创新发扬”的研究方法,该文曾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召开的青岛会议上和《光明中医杂志》上宣读和发表,提倡具有中医特色的创新。

例如诊治类风湿性关节炎,颇有心得。

对具有关节变形、骨质受损、肢体僵屈的痹病,创议“ 痹”病名,并提出初步诊治规律。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痹病学组1983年采用这一病名和主要方药,组织27个省市科研单位,进行了临床研究。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总结及措施方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总结及措施方案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一、名老中医唐伯亮副主任医师及继承人善国简介(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唐伯亮是乐至县人,男,汉族,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科及肛肠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尤其对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

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江市人民政府授予《江市名中医》称号、2009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

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善国医师简介善国,男,汉族,主治医师。

200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

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

从2010年至2012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

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论文:1.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2,第33卷,第12期:1147-1149.善国.2.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19期:27-29. 善国.3.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21期:33-34. 善国.4.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第21卷,第2期:246-247. 善国.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总结及措施方案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总结及措施方案

名老中医及继承人简介一、名老中医唐伯亮副主任医师及继承人善国简介(一)名老中医唐伯亮简介唐伯亮是乐至县人,男,汉族,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主任, 副主任医师, 1980年被省卫生厅聘为中医师, 1987年晋升为中医痔科主治医师,1995年晋升为中医痔科副主任医师,从医40余年来长期从事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工作。

他医道精深,临床经验丰富,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诊治科及肛肠疾病,辩证准确,用药精当,疗效显著。

尤其对痔、外痔、混合痔、肛裂、肛周脓肿等常见肛肠疾病的中医辨治经验颇丰,尤其是对高位肛周脓肿、复杂性肛瘘、嵌顿痔、环状痔等肛肠疑难病症具有丰富经验及独到见解。

30余年来诊治肛肠疾病数万例,并于1998年被江市人民政府授予《江市名中医》称号、2009年被资阳市人民政府授予《资阳市首届十大名中医》称号,先后任乐至县中医学会副会长、资阳市医学会中医副主任委员等职。

他所创建的肛肠科已有30于年历史,现为《资阳市重点专科》、《省在建重点专科》、《国家级中医特色专科建设单位》,在本地享有盛誉。

(二)继承人善国医师简介善国,男,汉族,主治医师。

2002年毕业后一直从事肛肠科临床工作,具有多年肛肠科临床经验。

为县级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在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肛肠科进修学习一年。

从2010年至2012年参加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学习。

工作期间先后在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5篇。

论文:1.唐伯亮辩治肛痈的经验.《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1,12,第33卷,第12期:1147-1149.善国.2.溃疡性结肠炎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0,第3卷,第19期:27-29. 善国.3.肛门直肠狭窄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临床研究》,2011,11,第3卷,第21期:33-34. 善国.4.痔术后出血的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国中医急症》,2012,2,第21卷,第2期:246-247. 善国.乐至县中医医院肛肠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为了继承整理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培养造就高层次中医临床人才和中药技术人才,继承与发展中医药学术,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肛肠科开展了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现就学术经验继承工作计划及措施总结如下:一、继承学术经验工作目标通过继承工作,使继承人在整理、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中医药学术,培养造就一批热爱祖国、热爱中医药事业、中医理论深厚、中医药技术精湛、品德优良、医德高尚的高层次中医药继承创新型人才。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一、概述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医药学在国内外越来越受到关注。

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展对于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名老中医经验的真实世界研究,以期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真实世界研究(RealWorld Research,RWR)是一种基于大量实际临床数据的研究方法,旨在揭示疾病发生、发展和治疗效果的真实情况。

在中医药领域,真实世界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展,为中医药现代化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首先,分析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其次,探讨真实世界研究在中医药领域中的应用现状;提出基于真实世界研究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思考。

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研究,旨在为中医药学的发展提供有益启示。

1. 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中医药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受到关注和重视。

名老中医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宝贵财富,他们的经验传承与发展对于推动中医药事业的繁荣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历史原因和各种现实因素的影响,名老中医的经验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诸多困境。

因此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真实世界研究”作为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强调从实际生活中收集和分析数据,以解决现实问题。

将“真实世界研究”应用于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研究中,可以为中医药事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的深入研究,可以揭示其内在规律,为中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外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研究,还可以促进中医药与其他医学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在全球范围内,中医药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医疗资源和文化符号。

通过开展基于“真实世界研究”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发展研究,有助于提高中医药在国际社会的认可度和影响力,为中医药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外部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老中医临床经验、学术思想传承研究”项目王翘楚临床经验、学术思想研究(2007BAI10B01-027 ) 王翘楚教授经验方上海市中医医院许红目录:1.柴胡龙牡合欢汤2.落花安神合剂3.二白降压汤4.平肝和胃方5.黄芪菟丝子汤柴胡龙牡合欢汤(王翘楚经验方)关键词:柴胡龙牡合欢汤王翘楚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活血开窍安神外感热病精神疾病失眠抑郁焦虑眩晕1.方名:柴胡龙牡合欢汤2.来源:老中医自拟方。

由《伤寒论》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化裁而来。

3.组成:柴胡10g、龙骨30g、牡蛎30g、天麻10g、钩藤15g、郁金15g、菖蒲10g、焦山栀15g、黄苓15g、赤芍15g、白芍15g、合欢皮15g。

4.功用:疏肝解郁,平肝潜阳,活血开窍安神5.方解:本方以柴胡为君药,能透表泄热,疏肝解郁,宣畅气机。

龙骨、牡蛎为臣药,镇静安神,平肝潜阳,软坚散结,收敛固涩。

君臣合用,升降调节有序,牡蛎又可制约柴胡不致升散太过。

三药共奏平肝潜阳,解郁安神功效。

天麻、钩藤、郁金、菖蒲、焦山栀、黄苓、赤白芍为佐药。

天麻、钩藤相须为用,清热平肝熄风,通络止痛。

郁金、菖蒲一气一血,一温一寒,相互促进,共奏醒神开窍,解郁安神之效。

菖蒲用量较郁金少,可制约郁金不过于苦寒。

栀子性味苦寒,能泻三焦之火热,清热除烦。

黄苓味苦性寒而气薄,入上焦,善泄肺中火邪,治上焦湿热。

白芍养血敛阴,柔肝止痛,以补为功,赤芍凉血清热,祛瘀止痛,以泻为用,两者一敛一散,补泻并用,养血活血,和营止痛。

以合欢树之皮合欢皮为使药,取其叶能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昼开夜合”,有引阳入阴,诱导安神入寐之功效。

本方平肝潜阳,疏肝解郁,清热除烦,活血柔肝,开窍安神。

临床上广泛用于因情志不悦引起的失眠、抑郁、焦虑等病,多见肝郁阳亢,心烦不安,入夜难寐之象。

6.主治:外感热病,精神疾病,寒热往来,羁留不解,晨轻暮重者;因情志不悦而引起的失眠、抑郁、焦虑、眩晕等;心脑血管病并有不寐、抑郁状态者;肝郁阳亢,木旺侮金,耗伤肺阴,呛咳无痰,久咳不愈者。

7.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柴胡龙牡合欢汤”临床上多用于因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失眠症。

连续二周以上不能自然恢复正常睡眠,临床表现如入睡困难或早醒,或中间间断多醒多梦,甚则通宵难眠等特征,白天头晕或胀痛,或心慌、心烦、口干苦,或胃脘不适或大便不调等,纯属肝阳偏亢的一种表现。

临床加减化裁:若脾胃虚弱,长期患慢性结肠炎或肠易激综合征,反复不愈,临床表现以慢性腹泻为特征,一日二到三次,或四至五次不等,便时有腹痛,或无腹痛,大便稀薄,或呈不消化状,无脓血。

大便化验(-),直肠镜检查:慢性结肠炎。

加川连、木香、肉豆蔻、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如瘀热较重者,则改用红藤、紫花地丁、北秦皮、焦山楂等。

属虚寒者,则用干姜、厚朴等。

若并胃脘胀闷不适,或胀痛、或嘈杂、泛酸、或暧气频作加党参、苍白术、枳壳或八月扎。

暧气频作则加旋复花、代赭石、苏梗、佛手等。

胃嘈杂或泛酸,加煅瓦楞子、乌贼骨等。

苔黄腻,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川连等。

脘痛加金铃子、延胡索、台乌药、制香附之类。

大便溏薄,加木香、焦山楂,纳呆加生麦芽。

若肾气亏虚,三焦气化失司致尿频、尿急或失控,一夜3-4次,或7-8次,白天亦多次,小便色淡黄,尿常规(-)。

腰酸乏力,或并脚跟痛,加黄芪、菟丝子、金樱子、芡实、补骨脂之类。

绝经前后,月经紊乱,量少,或经停数月不至,时烘热升火,自汗,而眶下灰暗色斑,心烦易怒,或紧张不安等,并严重失眠者,则以上述基本方加仙灵脾、地骨皮、山萸肉、当归、生熟地、知母等。

若素禀肝木偏旺之体,屡因感冒以后,未能及时调治和休息,或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而致肝阳上亢,或肝有B化火,木旺侮金,肺失肃降,耗伤肺阴,致呛咳无痰,夜卧难寐。

临床表现主要为呛咳阵作,时而升火,辄夜为甚。

重则咳嗽而引激胸闷胀痛,心烦不安,急躁易怒,口干咽燥,大便偏干或便秘,数日一行。

听诊:心肺无特殊,肺部透视(-)。

加桑叶、菊花、银花、连翘、麦冬、北沙参、生地、知母等,并胸闷胀痛改加旋复花、代赭石,或延胡索、金铃子之类。

呛咳甚加炙百部、款冬花、桑白皮等。

虚热甚加地骨皮。

若有冠心病、心肌炎、或心律不齐病史,因感冒后或因情志不悦,精神过劳而并严重失眠,一夜睡2-3小时,甚则通宵不眠。

白天胸闷心悸或隐痛不适,心烦不安,急躁易怒,口干苦,苔黄少津,舌质暗红,脉细弦或数,有结代。

加淮小麦、甘草、苦参、黄芪、党参、麦冬、五味子、葛根、川芎、桃仁、红花、远志、灯芯等。

8. 验案举要:案一:产后失眠为肝郁瘀热交阻之证,治以柴胡龙牡合欢汤平肝解郁、清热熄风。

柴胡龙牡合欢汤加减治之。

[医案编号]027H017 [医院病历号]234746余某,女,26岁,于2002年12月13日初诊。

产后十月余出现失眠。

曾服黛力新,现未服。

夜睡5-6小时,间断易醒2-3次,多梦。

白天头晕,口干苦,大便日行。

苔薄,舌质微暗红,脉细,Bp : 120/80mmHg。

诊断为不寐,肝郁瘀热交阻之证。

治以平肝解郁,活血清热安神。

以柴胡龙牡合欢汤加减:桑菊各15g,天麻10 g,钩藤18 g,葛根15 g,川芎15 g,蔓荆子15 g,柴胡15 g,龙牡各30 g,郁金15 g,菖蒲15 g,焦山栀15 g,银翘各15 g,赤白芍各15 g,丹参30 g,合欢皮30 g,远志10 g,朱灯芯3 g,7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落花安神合剂2支临睡前服用。

上药服7剂后睡眠改善,夜睡7-8小时,醒1次,但仍多梦。

白天精神可,头晕减轻,口微干苦,大便日行。

苔薄,舌质微暗红,脉细。

效不更方。

巩固7剂。

案二:慢性肝病失眠肝郁脾虚,湿热交阻证,治以疏肝解郁,活血清热,渗湿安神。

柴胡龙牡合欢汤加减治之。

[医案编号]027H002 [医院病历号]J01706759曹某,男,61岁,于2002年7月11日初诊。

失眠8月余。

始于情志不悦,因患肝病二年,未服安眠药物。

夜寐好则睡4-5小时,差则睡2-3小时,且间断多醒,醒后再睡困难。

白天头晕神疲乏力,颈项板牵,情绪低落,兴趣减退,胸闷心烦,口干咽燥,时烘热汗出,腹胀胁满,纳呆,大便溏薄,日行2-3次。

检查:舌苔薄黄腻,质暗红,脉细微弦。

双下肢凹陷性浮肿(+++),B超:肝硬化,少量腹水,右肾结石。

诊断:不寐,鼓胀。

肝郁脾虚,湿热交阻证,治以疏肝解郁,活血清热,渗湿安神。

以柴胡龙牡合欢汤加减:柴胡10 g,煅龙牡各先30 g,天麻10 g,钩藤后15 g,葛根30 g,川芎15 g,郁金15 g, 菖蒲15 g,赤白芍各15 g,丹参30 g,地鳖虫10 g,焦山栀15 g,地骨皮15 g,猪茯苓各30 g,冬瓜皮30 g,合欢皮30 g,远志10 g,蝉衣6 g,茯神30 g,14剂水煎服,早晚饭后半小时服用。

二诊(2002年7月25 日):睡眠改善,一夜可睡5小时左右,间醒2-3次。

心情转平静,烘热汗出、胸腹胀满均减轻,仍头晕神疲,时心烦,口干,大便溏薄,日行3次,舌暗红,苔薄黄腻,脉细微弦。

双下肢浮肿(++ )。

效不更方。

三诊(2002年8月22 日):睡眠续有改善,夜寐5-6小时,仍间断醒2-3次,头晕、心烦缓解,晨起面稍虚浮,腹胀胁满亦渐减,纳增,大便溏薄,日行2-3次。

舌暗红,苔薄黄腻,脉细微弦。

双下肢浮肿(+ )。

黄芪30 g,党参15 g,苍白术各15 g,茯神30 g,柴胡10 g,煅龙牡各先30 g,赤白芍各15 g,丹参30 g,葛根30g,川芎15 g,郁金15 g,大腹皮30 g,地鳖虫10 g,猪苓30 g,冬瓜皮30 g,生苡仁30 g,补骨脂10 g,夜交藤30 g,四诊(2002年10月31 日):上药连续抄方服一个月,睡眠基本正常,一夜睡6-7小时,醒1-2次,精神转振,情绪平静,能从事日常家务劳动,唯劳累后胁下时隐胀,无胁痛,口不干,下肢浮肿不明显,胃纳可,大便时溏,日行1-2次,B超:肝硬化,右肾结石。

舌暗红,苔薄黄,脉细微弦。

双下肢浮肿不明显。

前方减猪苓、大腹皮,加茯神,续服以巩固疗效。

9.注意事项:本方主要是从肝论治失眠症基本方,临床上适用范围较广。

应用本方时,患者应注意调节情志,饮食清淡,忌辛辣刺激之品。

10.参考资料:王翘楚教授经验方柴胡龙牡合欢汤”临床应用方案已收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课题《失眠症中医诊疗指南》。

与本方有关的论文(1)王翘楚,从肝论治失眠症,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1998.6(2)徐建等,从肝论治失眠症,上海中医药杂志1995.7(3)许良,失眠症从肝论治,上海中医药杂志2001.9(4)许红等,从肝论治基本方治疗失眠症临床验证观察,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5.9整理者姓名:许红名老中医签名:王翘楚落花安神合剂(王翘楚经验方)关键词:落花安神合剂王翘楚平肝潜阳安神健脑脑供血不足失眠症小儿夜啼1.方名:落花安神合剂2.来源:老中医自拟方。

根据中医天人相应”理论,发现花生叶具有昼开夜合”现象,从而提出花生叶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同步,可能存在某种共同物质基础的设想,从而研制花生叶制剂治疗失眠症。

3.组成:落花生枝叶4.功用:平肝,安神。

5.方解:落花安神合剂以中医天人相应”理论为指导,取花生枝叶具有昼开夜合”之特性,能顺乎自然界阴阳消长规律,与人体睡眠入夜则寐,入昼则寤”同步,其性味甘淡,微苦涩,无毒,入肝、心、肺三经,具有平肝潜阳,安神健脑之功效。

6.主治:用于治疗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脑动脉硬化、脑供血不足、记忆力减退、小儿夜啼等。

7.临床应用及加减化裁:落花安神合剂临床上可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失眠症,单纯性失眠症效果尤为明显,亦可与辨证论治复方配合用于以失眠为主症及其相关疾病。

临床应用4万余病例次,从科研角度要求,在6个医疗单位作临床试验观察三批病例,共604例。

第一批,根据1993年卫生部颁布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评定失眠症的疗效标准,单用落花生枝叶制剂治疗失眠症100例,作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6%。

辨证论治复方+落花生枝叶制剂治疗以失眠为主症并发较多加杂症病例274例,作自身治疗前后对照观察,结果:总有效率为90.6%;第二批,以国际通用的SPIEGEL量表和减分率方法评价疗效,采用落花生枝叶制剂治疗失眠症84例,结果:总有效率为83.33%。

第三批经上海市科委、上海市卫生局委托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采用双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平行对照146例,其中治疗组72例,总有效率为73.61%,对照组74例,总有效率为43.4%,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显效率比较,治疗组为58.4%,对照组为31.1%,P<0.01。

亦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