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长时段视角的中国道路探索分析

合集下载

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_徐勇

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_徐勇

一 、 重建范式 : 在比较中发现中国
对事物的认识基于人的自觉 。 人的自觉受外部影响的刺激 。 在相当长时间里 , 中 国人生活在 万 邦 来 朝 的 盛 世 景 象 中 , 尽 管 历 经 动 乱 、 王 朝 更 迭 , 但 总 是 能 够 重 新 复 活 ; 尽管屡屡遭受异族统治 , 但终皆为华夏文明所消化 。 在这样一种态势下 , 中国人 很难对自身进行反思性认识 。 直到 1 9 世纪 , 中国遭遇 3 0 0 0 年未有的大变局 , 才开始 自我觉醒和反思 。 只是 , 这种反思更多的是对于无法抵制咄咄逼人的工业文明的一种 自我批判 , 尚难对自身的历史进行正常的省思 。 而这种状态一直延续到 2 1 世纪 。 。 当他们进入中国时 , 除 近代以来 , 西方人对中国的认识具有强烈的 “ 俯视性 ” 了强烈的陌生感 , 还有着巨大的优越感 。 因为那时的中国与西方列强正处于 “ 国运兴 衰” 和 “ 文明更替” 的时期 。 中国第一次遭遇比农业文明远为强大的工业文明挑战之 。 正是在 时 , 正值数百年王朝的衰败期 , 可谓 “ 屋漏偏逢连夜雨 , 船迟又遇打头风 ” 这种背景下 , 西方人在认识和发现中国时 , 具有国运和文明双重优势的傲慢 , 他们是 以西方为中心来俯视中国的 。“ 从1 包括德 8 世纪末至2 0 世纪初 , 几乎没有一个欧洲 (
·6·
历史延续性视角下的中国道路
, ; ① 以致创造了经济高速增长的 “ 而且形成 “ 两 种 文 明 的 叠 加 优 势” 中 国 奇 迹” 1 9 4 9 年以后中国进入了长达六十多年的发展 、 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高速发展
② 这一事实大大改变了近 时期 。 与此相对应的是 , 西 方 正 处 于 “ 发 展 乏 力” 时 期。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

中国道路的百年探索及其现实启示作者:石仲泉来源:《学习月刊》 2021年第3期石仲泉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方向决定前途,道路决定命运。

”这一被历史反复证明的真理告诉我们:道路问题至关重要。

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辉煌历史,正是一部团结带领各族人民艰辛求索、不懈奋斗,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求国家独立、民族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之路的历史。

回首这段岁月,我们不仅能够深刻领会道路问题直接关系党和人民事业兴衰成败,更能够坚定把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勇气,志不改、道不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砥砺奋进、阔步向前。

道路探索是贯穿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一条主线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后,迅即投入革命洪流之中。

大革命失败后,毛泽东同志率领秋收起义部队上井冈山,进行创建革命根据地、开展工农武装割据的斗争,在实践中创造性探索出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革命理论。

沿着这条正确道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1952年9月,毛泽东同志提出“中国怎样从现在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去”的指导方针和大致设想。

1953年6月15日,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对此进行讨论,毛泽东同志在会上首次提出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基本内容。

后来正式表述为: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这就是“一化三改”。

“一化”是国家独立和富强的必由之路,“三改”是“一化”的必然要求。

这条适合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的独创性经验。

1954年2月,党的七届四中全会通过决议,正式批准了这条总路线。

到1956年,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初步建立起公有制占绝对优势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1. 引言1.1 中国古代道路的起源中国古代道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道路建设的起始阶段。

古代道路的建设早期主要是为了便于军事活动和文化交流。

道路的建设采用了简单的方法,比如铺设石板或木板,修筑土路等。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繁荣,道路建设也逐渐得到了提升,道路上出现了里程碑、标识牌等设施。

在古代,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主要由政府或地方官员负责,他们通过征收道路使用费等方式来资助道路建设和维护。

古代道路的建设和维护也是社会普遍参与的事务,有时候还会有民众自发组织修建或维护道路。

古代道路建设不仅促进了军事和文化交流,也对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道路的连通性提高了交通效率,促进了商品交流和人员流动,有利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古代道路的起源是古代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也为后世道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借鉴。

【内容结束】1.2 历史上道路建设的重要性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道路建设一直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道路不仅是交通运输的通道,更是连接各地文化、经济和人员流动的纽带。

古代道路的建设不仅促进了国家内部的发展,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和融合。

在古代,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道路是国家政治和经济发展的基础设施。

古代道路的建设和维护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疆界稳固、地方官员的巡行、军队的调遣等重要事务。

良好的道路网络为国家的政治统一和统治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道路也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民生福祉的重要途径。

古代道路的畅通与否直接影响了商品的流通、人员的往来、信息的传递等方面。

一条通畅的道路可以使得各地资源得以互通互济,促进经济繁荣。

道路建设还有利于文化的传承和交流。

古代道路上不仅有商贸往来,还有文人雅士、学者先贤的游历和交流。

道路的畅通使得不同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推动了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

历史上道路建设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道路不仅是连接各地的路径,更是推动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

中国道路发展史嘿呀,咱今儿就唠唠中国道路的发展,那可真是一部超级精彩、充满传奇色彩的故事呢。

一、远古时期——纯天然的“土路”在很久很久以前,那时候的老祖宗们可没咱们现在这么舒坦的路走。

地上就是纯天然的土路,要是在森林里,可能就是被动物和人踩出来的小道,弯弯曲曲的,就像一条大蛇在草丛里钻来钻去。

那路啊,一下雨就变成泥坑大会战。

人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陷进去,鞋子都能被泥巴给“吃”了。

不过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儿,毕竟那时候大家忙着生存,能有个道儿走就不错啦。

二、古代——石板路和土路的天下。

后来啊,咱中国人开始聪明起来了。

在城市里,那些达官贵人和勤劳的工匠们就开始铺石板路啦。

一块一块的大石板,被整整齐齐地码在路上,就像给大地穿上了一层铠甲。

这石板路可高级了,走在上面,哒哒哒的,很有节奏感。

而且比土路结实多了,不会轻易被踩坏。

不过呢,这石板路造价高啊,只能在城里或者重要的地方才有。

广大的农村和偏远地区,还是土路唱主角。

再看看古代的那些官道,那可是相当重要的交通命脉。

那时候的人要出远门,做个小买卖或者进京赶考啥的,就靠着这些官道了。

但是官道也不是那么好走的,有的地方坑坑洼洼的,而且还可能会遇到山贼强盗啥的,那可真是一路艰辛啊。

三、近代——西方影响下的道路探索。

到了近代,西方列强开着船、扛着枪就闯进来了。

这时候咱们中国人一看,哟呵,人家西方的路怎么那么好呢?有那种平坦的马路,汽车在上面跑得呼呼的。

于是啊,咱们也开始向西方学习修路。

可是那时候国家乱得像一锅粥,到处打仗,修路这事儿也是修修停停,进展很慢。

而且那些修起来的路啊,很多都被侵略者控制着,老百姓也没怎么享受到道路改善的好处。

四、新中国成立后——艰苦的道路建设开端。

新中国一成立,就像一个充满干劲的年轻人,决心要把路修好。

那时候可真的是一穷二白啊,没什么先进的设备,全靠老百姓的一双手和简单的工具。

大家就喊着号子,肩挑手扛,开始了艰苦的修路历程。

修了很多那种简易的公路,虽然不是特别高级,但是好歹把各个地方给连接起来了。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一、道路建设的历史探索中国的道路建设始于古代,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已经建成了一条连接南北的丝绸之路和一条连接东西的海上丝绸之路。

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的道路建设也经历了很多的变迁和探索。

在清朝时期,中国的驿道系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驿站也得到了完善。

到了民国时期,中国开始了公路建设,建成了一批铁路和公路。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公路交通成为了国家重点发展的项目之一。

中国政府大力投资,修筑了一大批公路,形成了中国道路建设的起点。

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道路建设迎来了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公路、高速公路、桥梁等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大规模的建设,交通状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

中国的道路建设历程,正是在不断探索与发展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二、道路建设的成就中国道路建设的成就是有目共睹的。

截至目前,中国已经修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公路网络和高速公路网络。

中国的高速公路里程和车辆保有量均居世界第一,高速公路网络的建设也大大提高了中国的交通运输效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中国的桥梁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一座座大桥如珠江三角洲的港珠澳大桥、长江三峡的长江大桥等大型跨江大桥都成为了中国道路建设的标志性建筑。

中国的城市道路建设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许多城市的立交桥、高架桥、隧道等交通工程使得城市交通通畅无阻。

中国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了大力发展,为中国的城市化进程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经验启示中国道路建设的成功经验充分展示了中国的道路建设管理水平,也为世界各国的道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启示。

中国注重道路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统一。

中国的道路建设始终贯彻了“公路兴国”、“基础设施先行”的思想,不断加大对道路建设的投入,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这为其他国家在道路建设中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借鉴。

中国注重道路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协调。

中国在进行道路建设时,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积极推进绿色交通发展,提高了道路建设的环保水平。

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看法

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看法

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看法1.引言1.1 概述中国经济道路的探索是一个长期的进程,经历了不同的阶段。

中国在改革开放以来,逐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国情的发展模式。

本文旨在分析和总结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不同阶段,以及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在中国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对经济模式的探索主要集中在经济建设和发展生产力的问题上。

这个阶段着重发展重工业,推动国家工业化进程,以提高国民经济整体实力。

集中力量发展工业化不仅为中国经济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同时也为中国积累了一定的基础资本和技术实力。

进入改革开放以后的第二阶段,中国对外开放的大门逐渐打开,逐步引进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这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道路探索主要集中在如何与全球市场接轨,增强国际竞争力上。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分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逐步建立起对外开放的体制机制和市场经济体系。

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使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进入新时代的第三阶段,中国经济已经基本实现了现代化的工业化进程,国内市场需求也日益增长。

中国的经济道路探索开始注重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改革进程中,中国经济注重提高创新能力、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并且加强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综上所述,中国经济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不同的阶段,从重工业发展到全面开放再到创新驱动。

每个阶段都有其特点和发展重点,都为中国经济的成功发展奠定了基础。

展望未来,中国经济将继续朝着高质量发展的方向前进,加强创新能力,优化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努力。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来探讨中国经济道路的不同阶段。

每个部分将详细讨论该阶段中国经济的特点、政策和措施,以及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

具体而言,本文将依次讨论以下三个阶段的中国经济道路探索:2.1 第一阶段的中国经济道路探索:在这一部分,我们将回顾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初期阶段,即1978年至1992年,这一阶段被视为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起点。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问题的调查与思考“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

”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

“中国式过马路”一经网络传播,立刻引发网友对交通、国民素质和安全意识的讨论。

行人、非机动车交通违法看似平常,实际存在安全隐患,每年都有因行人交通违法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交通事故统计显示,行人随意横穿道路等交通违法引发交通事故占50%。

2012年,全国因行人闯红灯、非机动车不按道行驶酿成交通事故近万起,造成至少3000多人死亡。

调查时间:2013年7月15日~2013年7月21日调查地点:盐城市市中心调查对象:随机选取的行人答卷者背景资料分析:1.此次调查合格的问卷数为118份,其中男性有63份,占53.39%;女性有55份,占46.61%。

2.就年龄背景而言,20岁以下的有22人,占18.64%;20~25岁的有50人,占42.37%;25~30岁的有26人,占22.03%;30岁以上的有20人,16.95%。

3.在学历层次方面,初中及以下有16人,占13.56%;高中有32人,占27.12%;大学有64人,占54.24%;研究生及以上有6人,占5.08%。

对于行人过马路方式的调查:1)问题:您有没有用过“中国式过马路”的方式过马路呢?结果与分析:根据调查显示,只有11%的人没有用过“中国式过马路”的方式过马路,也就是说,89%的调查者都有过这种行为。

这说明“中国式过马路”的现象较为普遍,中国人遵守道路交通规则,文明过马路的意识不够强。

2)观点:路上车走着肯定不能过,没车的时候就可以过了,就算是红灯可是也不影响交通啊。

非常同意34%一般般11%不太同意27%非常不同意分析:数据显示只有12.71%的调查者态度非常明确的表示不同意这种过马路的方式,而在不同程度上同意这种过马路的方式的人则占了61.17%,表明大多数人都没有遵守“红灯停绿灯走”的交通规则。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社会主义是一种旨在实现社会公平、公正和共同繁荣的经济政治体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事业在中国特有条件下的发展和创新。

本文将探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与实践。

一、伟大的社会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在中国的探索始于20世纪初,当时中国面临着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

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人民开始了为实现民族独立和社会解放而奋斗的实践。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社会主义的探索和实践的新起点。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初步形成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迎来了经济发展的春天。

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明确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径。

这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探索奠定了基础。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实践1. 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重经济发展与民生保障的有机结合。

通过改革开放和发展经济,中国在几十年间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与此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贫困、教育、医疗和住房等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倡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致力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社会公平正义、道德伦理和社会和谐,并为世界作出了更多贡献。

3. 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探索,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是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键举措。

中国通过扶贫政策和减贫措施,使数亿人口脱贫,达到了联合国消除极度贫困目标。

而乡村振兴战略则着眼于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村社会进步。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探索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保障。

中国式过马路研究方案

中国式过马路研究方案

中国式过马路研究方案摘要:中国人口众多,城市化进程日益加快,加之交通流量不断增加,过马路成为城市居民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问题。

然而,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特点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旨在研究中国式过马路的原因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提高过马路的安全性和效率。

一、中国式过马路的现状在中国的城市中,过马路是一个常见的挑战。

常常能看到行人、摩托车、自行车等交通工具同时出现在马路上,彼此并不等待交通信号灯的启示就开始过马路。

此外,还有行人在行走过程中使用手机、听音乐等行为,让人担忧他们的安全状况。

这种中国式过马路的行为现象主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所导致:1. 交通拥堵:中国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日益严重,很多行人对交通信号灯的等待时间耐性不足,因此选择在红灯时闯过马路。

2. 习惯问题:在中国,许多人从小就接触到这种中国式过马路行为,形成了一种习惯。

他们认为这种行为是可以接受的,因为其他行人也这样做。

3. 缺乏交通教育:中国的交通教育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相对欠缺,很多人没有受到过系统的交通规则教育,也没有意识到过马路的危险性。

二、提高中国式过马路的安全性和效率的方案针对中国式过马路的独特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方案来提高过马路的安全性和效率:1. 加强交通教育:开展广泛的交通教育活动,向居民普及交通规则和过马路的安全知识。

学校、社区和媒体等可以承担起普及交通知识的重要角色。

2. 安装交通设施:增加过马路的交通设施,例如行人天桥、斑马线等,提供更安全和方便的过马路通道。

此外,安装交通信号灯,引导行人按照规则过马路。

3. 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对闯红灯行为的处罚力度,提高对交通违法行为的监管,切实维护交通规则的执行。

4. 公众宣传活动:利用各种媒体和社交平台,进行过马路安全意识的宣传。

通过报道典型案例,让公众认识到中国式过马路的危害性,增强安全意识。

5. 倡导文明礼让:倡导文明礼让的行为,让行人、车辆相互尊重和让行,共同建立一个安全有序的交通环境。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中国的道路建设历史悠久,经验丰富,是世界上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典范。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对于其他国家的道路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本文将从中国道路的历史演变、经验积累和未来展望三个方面,探讨中国道路建设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一、历史演变中国的道路建设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最早的道路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

那个时候,道路主要是为了军事和商业目的而修筑。

汉代开始大规模修建道路,如著名的丝绸之路就是在汉代被开辟出来的。

唐代时期,更是修建了许多大型道路,如京杭大运河、大唐道和大曲江大道等。

这些道路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提供了重要的保障和支撑。

明清时期的道路建设虽然有所滞后,但也保留了许多古老的道路遗迹,成为了中国道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现代道路建设起步较晚,直到20世纪40年代才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现代化道路建设。

自那以后,中国的道路建设一直处于快速发展的阶段,在改革开放以后更是迎来了快速的发展。

中国的道路建设历史可以说是一个从古代到现代,从几百年前的大运河到如今的高速公路的漫长历程。

二、经验积累中国道路建设的经验积累有以下几个方面:1. 结合国情,因地制宜。

中国地大物博,地形复杂,气候各异,因此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必须结合当地的地质、气候和交通需求,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进行规划设计。

比如在山区建设盘山公路,在盆地地区建设高速公路,以满足当地的实际需求。

2. 科学规划,全面布局。

中国在道路规划方面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通过科学的规划,合理的布局,使得道路网络能够充分覆盖城乡各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道路网,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支持。

3. 技术先进,不断创新。

中国在道路建设技术方面也进行了不断的创新,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推动科技和工程技术的进步,不断提高道路建设的技术水平和质量,为后续的道路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4. 注重环保,可持续发展。

中国在道路建设过程中,注重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采取了一系列环保措施,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保护了生态环境,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保障。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中国的道路建设经历了漫长的探索和发展,从古代的古代驿道到现代的高速公路网络,中国道路的建设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和探索。

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中国人民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与智慧,这些经验和智慧不仅为中国现代的道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也对其他国家的道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本文将从中国道路的历史探索入手,分析中国道路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一、古代驿道与交通便利中国古代的道路建设主要是指古代的驿道建设。

中国自古就有丰富的驿道建设经验,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就开始修筑驿道,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更是开始大规模修筑驿道以加强国家的交通联系。

这些古代驿道代表了古代中国在道路建设方面的高水平和丰富经验。

古代驿道建设体现了中国人对交通便利的重视。

古代驿道的修建是为了方便国家和人民的交通,保障国家的统一和交通的畅通,是保障国家治理和人民生活的重要基础。

古代中国在道路建设方面非常重视,不仅注重道路的畅通,还注重道路的安全和舒适度。

这为中国古代道路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即道路建设要顾及整体利益,注重运输效率和交通安全。

古代驿道建设体现了中国人对道路建设的智慧。

古代中国在驿道建设中运用了众多智慧和技术,例如在山区修筑驿道时采用了悬索桥、栈道等工程,在草原地带修筑驿道时采用了铺石路等技术。

这些技术不仅提高了驿道的通行能力,也丰富了中国人对道路建设的经验和理解。

古代中国在道路建设方面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智慧和技术,为今后的道路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和启示。

二、现代道路建设与技术创新随着现代工业技术的发展,中国的道路建设也经历了一系列的变革和创新,从传统的驿道到现代的高速公路,中国的道路建设经历了巨大的变革和发展。

在这一漫长的历程中,中国不断进行着技术创新与理念更新,不断提高道路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现代道路建设体现了中国对技术创新的追求。

现代道路建设越来越注重科技和技术的应用,例如在高速公路建设中使用了最先进的自动化生产线和材料,大大提高了道路建设的速度和质量。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与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是两种不同的理论,但它们都关注着中国边疆的发展与变化。

本文将对这两种理论进行介绍和分析,并探讨它们在中国边疆发展中的应用和价值。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是由法国历史学家费尔南德·布罗代尔提出的。

他认为时间与空间是相互关联的,一个地区的发展需要长期的时间积累和空间扩展。

布罗代尔将历史分为了三个时段:长时段、中时段和短时段。

长时段是指几百年或几千年的时间范围,它代表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长期发展趋势。

中时段是指几十年或几百年的时间范围,它代表着长时段中的特定阶段或时期。

短时段是指几年或几十年的时间范围,它代表着具体的历史事件或现象。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强调了历史的长期发展趋势和地域关联性。

在中国边疆的发展中,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边疆地区的发展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受到长期的历史积累和地域条件的影响。

西部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长期的历史积累和地域条件的影响,其发展趋势和特点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布罗代尔长时段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为政府制定长期发展规划和政策提供理论支持。

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拉铁摩尔是一位著名的俄罗斯学者,他对中国的边疆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中国边疆理论。

拉铁摩尔认为中国的边疆地区具有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历史地位,其发展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拉铁摩尔看来,中国的边疆地区是一个多元化的地区,其发展受到了多种文化和民族的影响,存在着多种发展模式和路径。

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强调了中国边疆地区的多元性和复杂性。

在中国的边疆发展和治理中,必须考虑到边疆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多元文化,采取差异化和灵活化的发展模式和策略。

拉铁摩尔的中国边疆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和思路,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中国边疆地区的发展规律和趋势。

长时段理论与中国边疆发展在实际的政策制定和实施中,我们可以结合长时段理论和中国边疆理论,系统地研究和分析中国边疆地区的历史沿革、地域环境、文化传承等因素,为边疆地区的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合理的方向。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可谓是漫长而艰辛的历史长河。

自古以来,中国人民在道路建设和交通运输方面进行了不懈的探索和实践,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智慧。

中国的道路建设始终处在不断发展和变革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道路到现代高速公路的演变,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的道路建设者秉承“实事求是、改革创新”的理念,不断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建设模式,形成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一、中国道路的历史探索和发展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明灿烂的古老国家,道路建设和交通运输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古代中国的道路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最早的道路建设可以追溯到商代和周代,那个时候人们运用石器工具和人力物力修筑适合车马通行的道路。

春秋战国时期,道路建设开始有所规模化,并逐渐延伸至全国各地。

在秦汉时期,中国的道路建设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统一的国家标准铺设了许多硬化的石板道路,成为古代中国道路发展的高峰期。

经过了千百年的发展,中国的道路建设在元代和明清时期有了新的突破。

随着西方的交通技术和思想的传入,中国的道路建设开始转型,开始采用更先进的道路建设技术和管理制度。

到了近代,道路建设开始引入了西方的现代化理念和技术,中国的道路建设逐渐迈入了现代化的新阶段,大规模修建了许多铁路和公路,为中国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二、中国道路建设的经验启示1. 结合国情,制定科学的规划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众多民族的国家,地域广阔、山川纵横,交通运输形势复杂。

在道路建设方面,中国必须结合自身国情,科学规划,因地制宜。

在城市道路建设中,要注重规划布局,合理规划城市发展,打造交通便利、环境舒适的宜居城市。

2. 推进科技创新,提高建设质量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道路建设领域也在不断前进。

中国道路建设者要不断推进科技创新,引进先进的建设技术和设备,提高工程建设质量和效率,确保道路安全、舒适和持久使用。

谈谈你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认识

谈谈你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认识

谈谈你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认识1.引言1.1 概述中国经济道路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探索过程,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转变。

自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

每个阶段都具有不同的背景、特点和目标,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概述部分,我们将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的探索进行简要介绍和分析。

首先,我们将回顾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整体脉络和演变过程,展示其发展的历史背景和演变动态。

其次,我们将选取每个阶段的关键节点,深入探讨其主要特点和取得的成就。

最后,我们将讨论当前新时代的背景以及未来经济道路探索的发展方向。

通过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概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现状,并对未来的发展提出有价值的建议和展望。

这对于我们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全面繁荣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将以探讨中国经济在不同阶段的道路探索为主题,分为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进行论述。

在引言部分,首先概述了整篇文章的主题与内容,即探讨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认识。

接着,对文章的结构进行了简要介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文章的组织架构。

最后,明确了本文的目的,即通过对不同阶段中国经济道路的认识,深化我们对中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了解,并对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正文部分将按照时间线的顺序,依次探讨中国经济道路探索的不同阶段。

在第一阶段经济道路探索中,将分析其背景和起点,并重点阐述该阶段的主要特点。

接着,在第二阶段经济道路探索中,着重介绍改革开放的背景,并深入探讨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

最后,在第三阶段经济道路探索中,将对新时代的背景进行论述,并强调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将对不同阶段经济道路探索的意义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通过总结每个阶段的经验与教训,我们能够更好地把握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路径,并在未来的发展中取得更大的成就。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1-10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1-10
在社会转型矛盾凸显,各种利益关系变得复杂之时,我们深入思考社会主义本质,抓住和谐社会这个重点,构建改革发展稳定的牢固地基。
在国际国内局面错综复杂的情势下,我们深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抓住战略机遇期这个关键,走出一条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
10年间,不仅向发展要数量,更向发展要质量,科学发展成为中国未来发展的根本指针。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1-10
中国道路的十年探索之一:
现代化历程的关键跨越10年间,在发展方式亟待转型之时,我们深入思考发展真谛,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国际国内局面错综复杂的情势下,我们深刻把握国际国内两个大局
从党的十六大至今,时光又走过了10个年头。
从2019年出发,我们会看到,改革开放20多年之后,中国既有前人积累的物质精神财富,也面临着发展以后的各种难题:
经济增长背后的资源约束加大、收入水平提高伴生的贫富差距拉大、社会发展产生的权利诉求增多、利益格局变化中的民生短板凸显如何解决这些发展起来的新问题?如何跨越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的新难关?如何保持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连续性?10年间,在发展方式亟待转型之时,我们深入思考发展真谛,抓住科学发展观这个根本,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在波澜壮阔的中国改革大业中,这10年经历了怎样的奋斗探索?在时不我待的中国现代化里程表上,这10年又有着何种特殊意义?中国将用10年的时间走完资本主义文明50年的发展道路。
新世纪之交,就有国外经济学家如此预言中国的前途。
如同当时盛行的中国崩溃论,这样的预言同样令人将信将疑。
从2019年到2019年,谁能想到,中国经济总量会实现从世界第六到第二的跨越?谁能想到,中国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谁能想到,中国会成为国际金融危机中举足轻重的力量?这些甚至比预言更精彩的中国故事,绝非仅仅是机遇的恩赐。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道路是连接城乡、促进经济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基础设施。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道路建设一直是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可以说是一个不断挑战和突破的过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本文将通过回顾中国道路的发展历程,探讨其经验启示,以期为未来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一、历史沿革中国古代道路建设可以追溯至商朝时期的“商道”。

商道是连接商朝都城和各地商埠的主要交通干道,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大战略道路之一。

秦代修筑的“秦始皇通往巴蜀”的道路,在现今的陕西省与四川省地区依然留下了许多遗址,成为后世道路建设的宝贵遗产。

在此之后,中国古代还陆续修建了许多著名的古代道路,如丝绸之路、大运河等,这些道路对中国古代的交通发展、物资流通、文化交流等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到了近代,随着工业革命的影响,西方的铁路技术传入中国。

中国开始引进、学习、改良西方的铁路建设技术,开辟了中国的铁路建设历程。

1841年,中国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正式开通,标志着中国进入了铁路时代。

从此,中国的交通运输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家也开始了现代化的道路建设之路。

二、挑战与突破中国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逐渐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对道路建设的投入。

通过不懈努力,中国已建成了世界上最长的高速公路网络。

这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中国进行了一系列的科技创新和管理改革。

中国道路建设中引进了一系列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模式,包括智能交通系统、高速公路信息化管理等。

这些创新大大提高了道路建设和管理的效率,为道路安全和畅通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保障。

中国大力推动了交通运输的综合发展。

为解决城市交通拥堵问题,中国开始实施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大力推广公共交通,发展轨道交通等。

中国还致力于提高交通运输服务水平,构建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体系,努力实现交通运输的现代化和智能化。

中国道路及其价值意蕴调研报告(1)

中国道路及其价值意蕴调研报告(1)

中国道路及其价值意蕴调研报告(1)读书人文档频道给广大网友提供最实用的文档资料历史地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很多重大进步都是在探索实践中的某些重大问题中获得的。

现实地看,当代中国在发展进程中面临着很多极为复杂的重大实践问题急需理论解读和思想引领,而这也正是理论更好发挥其作用的特别机遇。

正是在理论与实践的良性健康互动中,马克思主义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功能,也才能获得时代性的发展。

本文试图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当代中国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中国道路及其价值意蕴问题。

一、深度把握我国价值体系的演进逻辑对于正在发展着的中国道路可以从各种角度来加以探讨,而核心价值体系构建是中国社会发展中的核心内容,也应当是研究中国道路的重要视角。

为此我们首先应当对当前中国的价值状况有个清晰的了解。

一方面,新中国成立60余年,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的经济、社会、政治、文化快速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正在作为一个大国崛起于世界民族之林。

而另一方面,当前中国社会内部各种价值要素和价值观念之间激烈冲突,表现为社会矛盾凸显,社会冲突频发,价值状况堪忧,有可能妨碍我国社会的进一步健康和快速发展。

为此我们必须深度追问,中国今天复杂的价值状况是怎么形成的?历史地看,中国在古代历史上是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的,那就是以儒学为核心、儒释道兼容的价值观念和实践体系。

但是近代以来它们却不断地受到冲击,处于消解和式微的过程中。

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西方文明借助于其现代化的“船坚炮利”入侵中国,让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产生了严重的心理抵御机制,其表现是,一方面我们搞洋务运动,向西方学习,一方面又提出要“师夷之长技以制夷”。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要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民主,希望把西方文明整体性请入中国的殿堂。

但由于国内战争爆发,这种努力并未能持久,也未能真正转变为大众行动。

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使中国国难当头,救亡图存成为民族主题。

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对于现代化的狂热与误解,还有文化大革命的价值颠覆,使全社会的价值关注点集中于革命与反革命的较量。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道路是连接各个地方的纽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道路建设一直是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过多年的发展,中国在道路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形成了独特的道路建设经验和技术。

一、探索历程中国在道路建设方面的探索始于上世纪50年代。

当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薄弱,交通条件落后,交通运输效率低下成为了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中国政府开始了大规模的道路建设,以改善交通状况,推动经济发展。

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先后修建了多条重要的国道和高速公路网络,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京藏高速公路和京哈高速公路,这两条高速公路不仅在中国国内起到了重要的交通作用,而且还对中国西部地区的开发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在道路建设中,中国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探索创新。

中国在道路设计、施工、管理等方面逐渐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制度体系,并且大量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使中国的道路建设水平不断提升。

二、经验启示1.注重规划和设计在道路建设中,规划和设计是至关重要的环节。

中国在道路建设的初期,充分考虑了各个地区的实际情况,并对道路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在设计方面,注重了道路的安全性和舒适性,并且结合地势、气候等因素,进行了科学合理的设计。

这为后期的建设和使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注重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是推动道路建设的重要动力。

中国在道路建设中注重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同时也不断进行国内技术的创新和研发。

在路基施工中,引入了新型的路基材料和施工工艺,大大提高了路基的承载能力和抗涝能力。

在路面铺设方面,采用了新型的沥青混凝土和水泥混凝土,使得路面更加耐久、平整和安全。

3.注重质量和安全道路的质量和安全是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出行和生命安全的重要因素。

中国在道路建设中,一直注重质量和安全。

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了工程质量监控,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建设,确保了道路的质量。

在道路使用期间,加强了交通安全的管理和监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出行安全。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经验启示道路交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促进经济繁荣和社会进步的关键因素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一直是中国政府关注的重点领域。

通过多年的努力和探索,中国在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本文将介绍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和一些经验启示。

中国道路的探索历程可以追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

当时,中国道路的条件非常艰苦,大部分地区没有硬化道路,交通运输主要依靠人力、畜力和栈道。

为了改善道路条件,中国政府迅速展开了大规模的道路修建计划。

重点建设了一些重要的干线公路,如京九、京广等高速公路。

随着道路建设的不断推进,中国的道路体系逐渐完善,道路通行能力大幅提升,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环境。

在道路建设方面,中国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技术研究和创新。

为了适应中国特殊的地理环境和天气条件,中国开展了大量的道路材料和技术研究,提出了一系列适应中国实际情况的道路建设标准和规范。

中国还大力推广应用现代化的施工技术和设备,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率。

通过这些努力,中国的道路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许多道路项目成为国内外的典范。

道路交通管理也是中国道路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交通管理工作,通过改进交通规则和法律法规,加强交通执法和管理能力,推动交通文明意识的培养,提高驾驶员和行人交通安全意识。

中国还加大了对交通设施的维护和保养力度,定期进行巡查、检修和更新,确保道路的良好状态。

在中国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的经验中,有一些启示值得我们借鉴。

加强政府的规划和管理能力。

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需要政府提供足够的资金和人力资源支持,同时还要合理规划和管理资源的利用,确保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的顺利进行。

注重科技创新和引进先进技术。

面对复杂多变的道路环境和交通状况,我们需要不断提升研发能力和技术水平,引进和应用先进的道路建设和交通管理技术,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提高交通安全意识,创造和谐文明的交通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长时段理论的提出及特征 法国年鉴学派第二代的主要代表布罗代尔提出了著名 的时段理论。1963 年在其著作《腓力二世时代的地中海和地 中海世界》一书中阐述了关于 3 种历史时段即长、中、短时 段的理论,成为年鉴派在历史认识论上的重要贡献。长时段 的历史— ——结构即在某种程度上趋于静止不动的时间,以 变化极其缓慢、时间跨度很大为其基本特征,涉及半个世 纪、一百年甚至数个世纪的时间概念。布罗代尔指出,长时 段的历史是制约着人类的社会发展,其中最为重要的概念 就是结构。按照他的观点,构成历史的要素是多样性的,结 构是一种人类深层持久的、长期延续的存在。 布罗代尔时段理论体现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长时段的 特殊价值。虽然布罗代尔强调历史时间的多层次性,将时段 理论分为 3 个层次,并坚持从长、中、短时段出发综合考察 历史,坚持总体性分析,但他尤其强调对长时段的关注。他 一直强调长时段是“社会科学整个时间长河中共同从事观 察和思考的最有用的河道,但愿我们的邻居们在思考社会 现象时能把他们的观察和研究纳入这条轨道”[1]。在布罗代 尔的长时段理论中,强调的是“时间”与“结构”两个重要定 义,从时间的维度来看,史学领域中的突发性事件如战争、 革命的短时段量度以及位于中间的“局势”层面如政治、军 事演变态势的中时段量度,都不能作为长时段的观察视角, 而应该以世纪作为基本量度单位研究社会结构在时间中的 变动,这样的长时段视野下的历史考察研究才最有价值,极
摘 要:长时段理论的提出为探讨中国道路的选择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从长时段的视角来看,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道 路的正确选择深受近代以来历史任务、民族文化历史传统和现代化历史进程的影响。
关键词:长时段;革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图分类号:D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2596(2012)08- 0053- 02
中国共产党在 9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把马克思主义基 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成功开辟了中国特色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和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取 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胜利。用长时段理论的方法来 分析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的选择,即将中国的现实问题放之历史长河、国际大背景下 进行探讨,使我们的视野更开阔、研究更深入,以利于当前 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方向。
三、从民族文化历史传统看中国道路的探索 自近代以来相关中国民族文化问题的诸多探讨,主要 涉及旧社会整体性变革框架下的新意识形态的选择问题。 唯有选择先进的意识形态方能推动中国社会体制深层次地 变动,适时的马克思主义迎合近代中国道路选择之需要。马 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科学理论武器,一经为中国共产党人 所掌握,才真正意义上改变了中国的面貌,而马克思主义在 中国现实土壤中,必须融入民族文化传统,体现中国作风和 气派,才能解决好中国的问题。历史自然淘汰不适合于中国 实际的随意选择,而只眷顾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外部条件的 正确抉择。对于早期中国革命道路的选择上,党内存在着严 重分歧,相当部分人对民族文化的特殊性缺乏细致了解,遵 照指示和教条,照搬他国模式,革命遭受严重挫折。在此背 景下,1926 年在 《国民革命与农民运动》 毛泽东明确指出: “农民问题乃是国民革命的中心问题,农民不起来参加并拥 护国民革命,国民革命不会成功。”要造就一个广大的民众 暴动,并要在“大一统”意识的基础上加强新的社会主义意 识形态的引导,中国的革命就找到了科学之路。中国共产党 人“是我们民族一切文化、思想、道德的最优秀传统的继承 者,把这一切优秀的传统看成和自己血肉相连的东西,而且 将继续加以发扬光大”[5]。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以中 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即融入了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传统的社 会主义意识形态为指导下探索的一条现代化建设之路。 目前,历史文化传统对我国社会发展道路和具体制度 的改革和巩固、对和谐社会的构建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从当今世界范围来看,中华文明是人类至今未曾被割裂而 唯一不间断延续的文明体,这种文明礼教纲常的超稳定社 会文化结构能保证中国文明始终将一个中央集权的大一统 国家作为自己的政治追求,孔孟之道倡导讲究礼仪、崇尚秩 序、追求和谐、关注世俗、以家庭为核心的中国式理想人生, 仍然是大多数中国人的向往追求。此种中国式的文化心智 结构与政治制度之间的关系依然不易割舍,将对中国道路 在长时段、深层次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 四、从现代化进程看中国道路的探索 现代化是自近代以来世界文明体系历史进程的基本脉 络,现代化是根据新的科技成果和生产方式不同、紧随时代 变迁的动态概念。而工业化作为一个历史主义建设的成功之道。当下 要继续完成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这一历史任务, 就必须选择适合中国自身国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 路,加快推进社会主义大工业化为主的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尽快实现中国的现代化目标。实践证明,只有适合中国自身 国情的革命道路才能救中国,也只有适合国情的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
第 33 卷 第 8 期 2012 年 8 月
赤 峰 学 院 学 报( 汉 文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版 ) 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Vol. 33 No.8 Aug. 2012
基于长时段视角的中国道路探索分析
李仕波
(遵义医学院,贵州 遵义 563003;四川大学,四川 成都 610064)
大地扩展了人们对历史时间的认识。 二、从历史任务的完成看中国道路的探索 近代中国“不是一个独立的民主的国家,而是一个半殖
民地的半封建的国家”[2]。外无民族独立,内无民主制度;贫 穷落后,社会混乱,各种矛盾交织且日益尖锐,近代中国的 时代特征、社会性质和主要矛盾,内在地决定了中华民族所 肩负的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 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毛泽东说:“改变旧的社会形态、 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 神的旧的建筑物,建立新的社会经济形态、新的生产关系以 及竖立在其上面的一切社会的、政治的、精神的新的建筑 物。”[3]唯有摧毁旧的上层建筑,碾碎旧的、腐朽的生产关系, 才能解放社会生产力,为现代化、民主化的进程扫清障碍; 才能发展生产力,逐步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渐次地达 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第一大历史任务为第二 大历史任务的完成铺平道路,是前提条件;第二大历史任务 是第一大历史任务继续的落脚点,而要达到民族独立和人 民解放,必须选择一条切实可行的道路。纵观整部中国近现 代史,不同阶级的人们都提出过“救国”的方案,包括“实业 救国”、“科学救国”、三民主义等。第一大历史任务的最终完 成或者说历史实践已充分证明,诸多阶级阶层的探索道路、 方案都趋于失败了,只有工人阶级先锋队— ——中国共产党 的领导,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立足于 中国国情,探索不同于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选择“农村包 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新道路才能完成第一次历史 任务。建国后,照搬照抄苏联模式的做法使社会主义的建设 步伐异常艰难,1956 年毛泽东提出:“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 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 社会主义的道路。过去我们也不是完全迷信,有自己的创 造,现在更要努力找到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4]之后 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30 多年来中 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建设的具体实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