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邦钢琴曲之爱恋

合集下载

《一曲难忘》忆肖邦-4页精选文档

《一曲难忘》忆肖邦-4页精选文档

《一曲难忘》忆肖邦肖邦的琴音忧伤而又缓慢……最近,看了一部关于肖邦的电影《一曲难忘》(《A Song to Remember》)。

以浪漫主义、爱国“钢琴诗人”而著称于世的波兰伟大作曲家和钢琴家弗雷得里克?肖邦,1849年病逝巴黎。

150年来,他在钢琴上所创作出的无与伦比的音乐和他那富于传奇色彩的经历以及他本人高贵、浪漫的气质吸引了无数后人。

他们在为之倾倒的同时还不断的试图在自己的文学、绘画、雕塑和电影作品中,重塑这一因夭折(1810~1849)而更显其神秘和伟大的艺术形象。

1945年拍摄的美国影片《一曲难忘》就是其中之一。

虽然这部文艺故事片不完全是传记片,而是带有浓厚音乐风格的美国电影,其中一些具体的情节与史实也并不一致,但是它所蕴涵的肖邦对于祖国的深切热爱与眷恋之情是如此清晰,让人观看后不由地为之动容。

肖邦自幼即展现出杰出的音乐天赋和强烈的爱国情怀。

在老师埃尔斯纳教授的指导下,他不仅能演奏,还会谱写曲子,老师对他的才华赞赏不已。

步入青年时代的肖邦积极投身波兰的革命运动,又以高超的琴艺活跃在音乐沙龙里。

在一位公爵的家庭沙龙音乐会上,肖邦看到沙皇派到波兰的总督坐在下面,毅然宣布:“我不在沙皇的刽子手面前弹琴。

”说完昂首阔步走出大门,这一举动招来了杀身之祸。

为逃避政治迫害,在秘密组织的帮助下,肖邦带着一把波兰的泥土背井离乡,与老师埃尔斯纳一起离开华沙前往向往许久的音乐圣地巴黎。

在巴黎结识了早已成名的年轻钢琴家李斯特和女作家乔治?桑。

在李斯特和乔治-桑的帮助下,肖邦成为巴黎音乐界的新星。

后来,在那里开始了他绚丽的音乐人生和爱情生活。

在波兰抗暴失败之后,为拯救在狱中的人们,埃尔斯纳教授请求肖邦伸出援手。

当时,肖邦已患有肺病,但对于祖国的深情使他不能拒绝,在老师和波兰爱国志士的感召下为援助波兰革命而四处开演奏会筹集资金,他在维也纳、罗马、柏林……举办巡演,终因积劳成疾而英年早逝。

本片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作品,被誉为“五彩缤纷的狂想曲”。

肖邦

肖邦

弗雷德里克·肖邦肖邦弗雷德里克·肖邦(1810-1849,年终39岁)全名: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弗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法语)伟大的波兰音乐家作曲家代表作:《马祖卡舞曲》、《圆舞曲》、《葬礼进行曲》、《革命练习曲》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从六岁时开始学习钢琴,在七岁时写了《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十六岁时加入了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满二十岁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后半生正值波兰亡国,在国外度过,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bA大调波兰舞曲》等;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 小调谐谑曲》等;有哀恸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 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不少夜曲与幻想曲;有《离别》等感情的钢琴曲。

创作时期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

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

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肖邦的钢琴曲主题

肖邦的钢琴曲主题

肖邦的钢琴曲主题肖邦是波兰古典音乐家,也是最被广泛演奏和传颂的作曲家之一、他以钢琴曲而闻名于世,并创作了许多华丽动人的作品。

其中,肖邦的钢琴曲主题特点鲜明,情感丰富,每个作品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和主题。

1.爱情与浪漫:肖邦的许多钢琴曲主题都围绕着爱情和浪漫的情感。

例如,他的《幻想即兴曲》Op.66是一首充满热情和浪漫主题的曲子,展示了浪漫主义的风格和深沉的情感。

这首曲子以其华丽的旋律和动人的和弦和音色,描绘了爱情的悲伤和欢乐。

2.民族特色:作为波兰的音乐家,肖邦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波兰的民族乐器和民族音乐元素。

例如,《波兰圆舞曲》Op.56是肖邦的经典作品之一,其中的主题更加强调了波兰的民间风格和特色。

这首曲子展现了波兰的旋律和节奏,并融入了波兰的民族舞蹈元素,使这首曲子具有了独特的魅力。

3.忧伤与悲伤:肖邦的钢琴曲主题中还经常充满着忧伤和悲伤的情感。

例如,他的《终曲》Op.35是一首以乌克兰圆舞曲为主题的曲子,展现了背叛和破碎的爱情。

这首曲子非常感人,给人一种深深的哀伤感。

4.赞美与喜悦:除了忧伤与悲伤的主题,肖邦的钢琴曲主题中也充满着赞美和喜悦的情感。

例如,《英雄波兰》Op.74是一首具有庄严和威严感的曲子,充满了荣耀和自豪的主题。

这首曲子表达了对波兰民族英雄和自由斗争的赞美和敬意。

总的来说,肖邦的钢琴曲主题丰富多样,情感丰富,每个作品都独具魅力。

无论是爱情与浪漫,民族特色,忧伤与悲伤,还是赞美与喜悦,肖邦都能够通过他的音乐才华将这些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他的作品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能够引起人们内心深处的共鸣和思考。

这也是为什么肖邦的音乐作品能够持续流传至今,成为音乐世界的经典之一。

肖邦第二谐谑曲的音乐理解与演奏分析

肖邦第二谐谑曲的音乐理解与演奏分析

肖邦第二谐谑曲的音乐理解与演奏分析作品31,肖邦第二谐谑曲是肖邦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作品风格浪漫优雅,富于幻想色彩,用音乐表现了诙谐,幽默的情趣。

并且对其之后的一些音乐家的创作有着较大的影响。

对这首作品的创作特点以及演奏技巧的悉心研究,有助于更好的把握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表达肖邦作品细腻的情感。

一、肖邦第二谐谑曲的创作背景和音乐理解谐谑曲这一体裁是贝多芬继承海顿、莫扎特的小步舞曲,再经过发展而成的形式。

①在贝多芬以后,谐谑曲常用于交响曲、奏鸣曲或室内乐套曲中,作为取代小步舞曲的一个乐章。

肖邦发展了这个题材,将谐谑曲写成独立的、较大型的钢琴曲,其中作品31,降b小调谐谑曲形成于肖邦完全成熟的创作时期,有一定的幻想性和戏剧性,也不乏抒情、歌唱性的优美段落,舒曼曾经称它是“一首有高度感染力的乐曲”②。

第二谐谑曲是肖邦在音乐作品结构形式方面探索与创新的大型单乐章作品之一,冲破了古典奏鸣曲的某些规范,极大发展了谐谑曲体裁的表现思想和内容。

作品31,《降b小调第二谐谑曲》的特点是3拍子,快速活泼的节奏,和小步舞曲有点相似,但是速度要快一点,感情起伏比较大,虽然中间有很多重复的段落,但是也有些变化,整个曲子听上去是丰富不单调的,这对演奏者的演奏技术和音乐理解能力有很高的要求,既要做到段与段的对比,又要遵循乐曲的情感基调。

强烈的爱国之情贯穿肖邦创作中,常常使用对旋律各式各样的变奏,这正符合了波兰民族音乐的特点。

第一乐句低音区用弱奏的三连音音型表现摇摆不定的内心,与响亮的八度和弦造成的浑厚刚毅的气势形成一种急板、柔声、质问的主题形式,随后出现的轻快、优美的歌唱性旋律,深化了音乐形象的对比度:发展部以形式复杂的、独立的主题段落出现,两端的主、副部由同主音大小调构成基本调性,这种沉迷于思念、诧异和憧憬的想象使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的对比更加鲜明;第一主题再一次充满活力的增加与改变,使戏剧化冲突更加深刻,有力而又热情的情感充斥着再现部分直到结束。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30年,春天来了。

树上的嫩芽已‎经开始萌发。

晴朗的夜空中‎,月亮射出银光‎,弥漫着温柔的‎,清絮。

在华沙泥泞的‎街道上,肖邦对自己的‎朋友莫里斯谈‎到刚刚写完的‎第二首钢琴协‎奏曲。

谈话中,冒出一个叫作‎康斯坦茨娅的‎名字。

莫里斯开玩笑‎地说:“怎么样?快结婚了吧?”肖邦的脸颊泛‎起红晕……1928年,在一次舞会上‎肖邦认识了音‎乐学院的一个‎女学生。

很快,他就爱上了这‎位蓝眼晴黑头‎发的姑娘。

但生性羞怯的‎肖邦,本敢向她倾诉‎爱慕之意。

年轻的作曲家‎把对康斯坦茨‎娅的爱恋,谱写到美妙的‎钢琴音乐中。

1830年1‎0月11日,肖邦在即将远‎离波兰的告别‎音乐会上,与康斯坦获娅‎同台演出。

次日,他高兴地对朋‎友说。

“昨天的音乐会‎颇为成功,我毫无紧张地‎弹究协奏曲。

康斯坦茨娅独‎唱时,身著白衫,头插蔷薇,看上去无限高‎雅。

”肖邦所说的钢‎琴协奏曲,是指他的《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但,写作在这以前‎的,是《f小调第M钢‎琴协奏曲》。

两部快奏曲时‎隔一年相继完‎成。

这两部被称为‎“妹妹篇”的协奏曲,肖邦说过,都是他写在“幸福时日”的作品。

肖邦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反映出一个二‎十岁青年对初‎恋之情的体验‎。

这部协奏曲并‎不着力于用大‎型乐曲形式揭‎示深刻、重大的社会内‎容,而是在侧重于‎钢琴演奏技巧‎的炫示中,写下了优美的‎抒情诗行。

或许由于惴惴‎不安的初恋心‎境,这部协奏曲并‎未题献给作曲‎家心中的恋人‎,而是赠奉给苔‎菲娜·波托卡伯爵夫‎人。

肖邦十六岁时‎就同她相识。

在作曲家临终‎前,伯爵夫人赶赴‎巴黎,病榻前为肖邦‎低吟一曲,使他感到慰藉‎。

1830年3‎月17日,《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在华沙由肖邦‎独奏,举行首演。

第一乐章。

小提琴奏出一‎个下行跳进的‎音调,构成一支奇异‎的旋律,显露出年轻作‎曲家耽于冥想‎的天真神情。

轻盈的旋律溪‎流,瞬间又激荡起‎大型乐队那山‎谷般的热烈震‎响,呈现出强烈追‎求的热情。

浅析肖邦与他的《离别》练习曲

浅析肖邦与他的《离别》练习曲

浅析肖邦与他的《离别》练习曲作者:胡宝心来源:《神州》2012年第08期肖邦是伟大的波兰钢琴家、作曲家、浪漫派音乐家,他在欧洲音乐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他同时也是一位爱国主义音乐家,他的作品内容大多为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并在作品中强烈的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情绪,表达了祖国被奴役的悲愤和对侵略者的仇恨。

本文将分析的《离别》练习曲,在肖邦的作品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弗列德列克·肖邦,1810年出生于波兰首都华沙的一个郊区小镇。

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喜欢弹钢琴,而且有一幅好嗓子,对波兰歌曲十分喜爱,而家中也经常有进步分子做客,这些都对肖邦的成长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肖邦从小十分喜爱音乐,具有很高的音乐天赋,他六岁开始系统的学习钢琴,七岁时便发表了自己的第一首作品,八岁就开始公开演奏了。

因此,曾被人誉为“第二莫扎特”。

1826年,肖邦考入华沙音乐学院,同时师从音乐学院的院长艾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

肖邦一直都比较喜爱历史和文学,并喜欢欣赏民间乐队演奏的民间乐曲,在音乐学院他还经常参加各种演奏会。

因此,毕业时他已是全波兰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了。

肖邦20岁时,师长和朋友都劝他出国深造,并为宣传波兰文化做工作。

但当时,波兰国内正准备反抗沙俄侵略者的起义,肖邦不愿意在这种时候远离祖国,因此,行期一再推延,最后,在1830年11 月,才告别祖国,经维也纳到法国巴黎定居。

之后,肖邦在法国渡过了他的后半生。

1849年10月,肖邦病逝于巴黎。

身在异国的肖邦一直念念不忘自己的祖国,关心着自己祖国的命运,临终前,他还叮嘱亲人将他的心脏运回自己的国家。

肖邦的创作,大部分为钢琴作品。

他充分运用和发挥了钢琴的各种手法,同时在钢琴音乐范围内,又采用了非常广泛的体裁形式,如协奏曲、叙事曲、练习曲夜曲等。

他的作品旋律优美,和声色彩丰富多样,充满民间特色,在他的音乐中,还隐藏着非常深刻的爱国主义内容。

因此,他的创作对于十九世纪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具有积极的意义。

肖邦写给暗恋的女生的曲子

肖邦写给暗恋的女生的曲子

肖邦写给暗恋的女生的曲子是《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肖邦在十九岁时写给暗恋的女同学的。

然而,肖邦的作品中有一些可能与他的暗恋有关,其中最著名的是《幻想即兴曲》。

这首曲子被认为是肖邦向他心仪的女性,作曲家德莉娅
奥德姆洛夫斯卡(Delfina Potocka)致以深情的暗示。

此外,还有一些浪漫的肖邦作品,如《爱的圆舞曲》,也可能是为肖邦的心上人而作。

然而,肖邦的感情生活和他的作品之间的联系很难确定,因为他对这些情感保持着相当的神秘和保密。

肖邦写给乔治桑的曲子

肖邦写给乔治桑的曲子

肖邦写给乔治桑的曲子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1810年——1849年),波兰作曲家、钢琴家,肖邦被誉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他与乔治·桑相识于1837年,当时27岁的肖邦遇到比他大几岁的乔治·桑,两人展开了激烈的爱情攻势,并一起度过了长达九年的浪漫生活。

在生活与爱情的浸泡中,肖邦创作了许多表现爱情的钢琴曲。

《降D大调圆舞曲》(Valse Douce)是肖邦写给乔治·桑的曲子,这首曲子也是肖邦和乔治·桑一起创作的。

它具有深思熟虑的旋律,充满了舒缓、流畅的舞蹈节奏,再加上它那令人心醉的优美旋律,可以想象它是一首充满了浪漫气息的圆舞曲。

在这首曲子中,肖邦用音乐表达了他对乔治·桑的爱意,每一个音符都充满了对乔治·桑的思念和爱恋。

而乔治·桑在听到这首曲子后,也深深地被它所感动,她觉得这首曲子就像肖邦本人一样,是那么地纯粹、那么地美好。

在这首曲子中,肖邦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和装饰音,这些技巧不仅让曲子更加生动、有趣,也表现了肖邦对乔治·桑的复杂情感。

他想要表达的不是简单的爱情,而是一种深刻的、复杂的情感,这种情感既有甜蜜的一面,也有苦涩的一面。

在曲子的第一部分,肖邦用优美的旋律表现了他对乔治·桑的思念和爱意,这些旋律是那么地悠扬、那么地动人。

而在第二部分,肖邦运用了大量的三连音和装饰音,这些技巧让曲子变得更加生动、更加有趣。

在这些三连音和装饰音的铺垫下,肖邦用一系列流畅的旋律表现了他对乔治·桑的复杂情感,这些情感既有甜蜜的一面,也有苦涩的一面。

在曲子的结尾部分,肖邦再次运用了优美的旋律,这些旋律表现了他对乔治·桑的深深爱意。

整首曲子在优美的旋律中结束,这些旋律让人感到那么地美好、那么地纯净。

肖邦钢琴叙事曲的浪漫性特征分析

肖邦钢琴叙事曲的浪漫性特征分析

肖邦钢琴叙事曲的浪漫性特征分析【内容摘要】作为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肖邦不但开创了钢琴叙事曲这一全新的钢琴体裁,更在作品中融入了鲜明的浪漫性特征,表现在凄美伤感的悲情、自由不拘的结构和灵活多变的节奏等方面,使钢琴叙事曲的浪漫主义特征得到了前所未有的丰富,对后来的音乐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文章结合肖邦的钢琴叙事曲对这种浪漫性特征进行了具体分析。

【关键词】肖邦钢琴叙事曲浪漫型特征一、钢琴叙事曲的含义和发展叙事曲,顾名思义,就是讲述故事或阐明事理,最初是一种声乐体裁,德国和法国的一些游吟诗人,经常伴以舞蹈来演唱这种歌曲。

到了19世纪,有着“歌曲之王”之称的舒伯特,对声乐叙事曲进行了改良,使之具有了艺术歌曲的面貌,创作出了《鳟鱼》和《魔王》等脍炙人口的杰作,受到了人们的普遍欢迎。

到19世纪后半叶,肖邦率先将这种声乐体裁引入到了器乐中,从而就有了钢琴叙事曲这一全新的钢琴体裁,在他的创作生涯中,先后创作了4部较为大型和重要的钢琴叙事曲,无论是优美的旋律、丰富的和声,还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种种强烈的情感性因素,都为该体裁在今后的发展奠定了深厚的基础,给钢琴的音乐语言和情感表达带来了巨大的变革。

二、肖邦钢琴叙事曲的浪漫性特征1.凄美伤感的悲情肖邦的一生可谓十分坎坷,而且他自小就多愁善感,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忧郁气质。

当成年之后,他心爱的祖国波兰屡次遭到别国的入侵,他的爱情也遭遇了波折。

所以,他几乎是将各种痛苦集于一身,逐渐形成了一种悲剧性的性格。

于是他将自己这种悲情全部倾泻于自己的钢琴叙事曲中,使作品具有了一种不可磨灭的悲情色彩。

首先是失去祖国的悲情。

众所周知,肖邦是一位伟大的爱国者,他对自己的祖国波兰有着无比的热爱之情。

但是,波兰在历史上是一个多灾多难的国家,曾经屡次遭到外族的入侵。

肖邦成年后,波兰正值内忧外患,特别是华沙起义的失败,给了他十分沉重的打击。

在祖国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被迫流亡法国,此后的他短暂的一生中,再也没有踏上波兰的土地。

论肖邦波洛奈兹作品的爱国情结

论肖邦波洛奈兹作品的爱国情结

论肖邦波洛奈兹作品的爱国情结作者:卢丹来源:《北方音乐》2014年第10期【摘要】肖邦是浪漫主义时期最伟大的音乐家、钢琴家、作曲家。

他所创作的作品都是钢琴作品,体裁多样,创作风格也不同。

在他创作的钢琴作品中——波洛奈兹是他运用较多的一种体裁,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创作作品中,肖邦运用自己的民族音乐语言,寄托着这位“钢琴诗人”强大的思想感情。

文章主要阐述肖邦钢琴音乐作品创作风格之波洛奈兹这一体裁作品,以及其爱国主义情结的体现。

【关键词】波洛奈兹;肖邦;民族性;爱国情结西方音乐史自古希腊、古罗马时期经历了中世纪的黑暗、文艺复兴的洗礼、严谨的巴洛克时期、高雅的古典主义时期到了光辉的浪漫主义时期。

浪漫主义时期是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时期的一种文艺素材。

这个时期的特征是人们追求个性解放、强调抒发个人情感、反对拘泥形式、凭感情进行文艺创作。

同样这个时期的音乐强调个人的自我表现,是一种个性化的、理想化的、富于诗意的、感情重于理性的音乐时代。

一、肖邦创作波洛奈兹体裁的背景在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波兰遭受了列强侵略,人们饱受磨难。

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多次将弱小的波兰进行瓜分,他们不但抢占波兰的领土,还要奴役波兰的人民,甚至在思想上消灭波兰人民的民族意识。

顽强的波兰人民面对侵略奋起反抗,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世界瞩目。

这时期涌现出一大批爱国主义思想家和文艺家,他们主张文艺作品要有民族性,要突出反映人民渴望自由、热爱祖国的时代背景。

肖邦就是这个时期音乐家中的杰出代表。

他自幼接受爱国思想的熏陶,积极参与民族解放运动。

他也是世界上极少的将自己所有的情感和思想都献给钢琴的艺术家。

他以非凡的创造力开创了钢琴的新风格,以其卓越的才华为钢琴创作出大量的至今仍经久不衰的艺术作品。

肖邦的创作体裁十分广泛,其中在肖邦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最能体现民族性和爱国情结的是波洛奈兹这一体裁。

尤其在他创作的中后期里,这种体裁被他赋予了深刻的思想和浓浓的爱国之情,使他一生都在为这种体裁而创作。

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

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

肖邦钢琴作品的风格特征陈天贵摘要:肖邦钢琴作品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他的旋律独具特色。

他的钢琴音乐非常富于歌唱性,精美的旋律比比皆是,这是受意大利歌剧的影响。

他通过力度的层次安排及乐句的松弛控制,通过把手指沉到琴键里面的弹奏技巧,使钢琴真正地表现出了一种像弦乐乐器或人声一样具有呼吸的良好“歌唱”能力,即把声乐性的旋律自由地转化为器乐旋律,形成了一种和贝多芬的动机性结构完全不同的旋律结构关键词:器乐旋律、和声、踏板费雷德里克·弗朗西斯克·肖邦(F. Chopin1810一1849 )是音乐史上一位极具创造力和独创性的作曲家,钢琴是他唯一的表现工具,他的风格因独特而易于识别,每一部作品乃至每一个乐句无一不显露出他个人的特点,作品中优美的旋律和富于感情的特性带给人们一种极其纯净的声音享受。

肖邦是个很特殊的作曲家,他只对钢琴情有独钟,而对其它乐器都不太敏感,因此他的作品几乎全部属于钢琴领域。

肖邦是浪漫主义时代最有独创性的作曲家,他的钢琴作品由于其鲜明的民族性、独特的个性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成为钢琴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艺术珍品。

一、肖邦作品具有强烈的民族性和爱国热情肖邦生于波兰,自幼喜爱波兰民间音乐,七岁时写了《g小调波兰舞曲》,八岁登台演出,不满二十岁就已成为华沙公认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1830年11月1日,他带着一杯家乡的泥土悄然离开祖国,前往巴黎。

11月29日华沙沦陷,从此他再也没有回国,一直在法国直到39岁英年早逝。

他对波兰的故国之情深深根植于他的音乐作品中,创作了很多具有爱国主义思想的钢琴作品,以此抒发自己的思乡情、亡国恨。

其中有与波兰民族解放斗争相联系的英雄性作品(如《第一叙事曲》、《降A大调波兰舞曲》等)、充满爱国热情的战斗性作品(如《革命练习曲》b小调谐谑曲》等)、哀坳祖国命运的悲剧性作品(如《降b小调奏鸣曲》等),还有怀念祖国、思念亲人的幻想性作品(如一些夜曲和幻想曲)等等。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

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艺术特点及演奏分析作者:柴娟来源:《北方音乐》2018年第09期【摘要】《 f 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19世纪波兰钢琴家、作曲家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一生中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在这首作品中,肖邦充分发挥了自己独有的特质,展现了他最具独创性的艺术才能——在钢琴作品中运用大量“花腔式”旋律,引出延续的歌唱声音,使钢琴真正表现出像弦乐器或人声一样具有呼吸的良好“歌唱”能力。

本文从作品的曲式结构、情感变化、旋律以及民族风情等艺术特点进行深入的分析,在了解作品创作背景以及艺术特点的情况下,进行节奏、触键、踏板以及钢琴与乐队的融合等钢琴弹奏方面的重点讲解,有助于演奏者挖掘作品思想和艺术内涵,更好地进行钢琴演奏和音乐表达。

【关键词】钢琴;肖邦;协奏;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中图分类号】J616.3 【文献标识码】A弗雷德里克·肖邦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他的作品以波兰民间歌舞为基础,同时又深受巴赫影响,多以钢琴曲为主,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实际上首次涉足协奏曲体裁,在往后两百年间的音乐会上,仍然赢得大量掌声。

其中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情怀,以及炙热的赤子之心,穿越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久久打动人心。

一、肖邦《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背景弗雷德里克·肖邦一生中留下数量繁多的钢琴作品,但协奏曲仅为两部,分别为《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和《e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创作于1827年,在创作时间上早于后者,但由于出版时间晚三年,故被称之为“第二”。

这首作品主要是献给波兰女高音歌唱家康斯坦莎。

肖邦在对她写的信件中,吐露着自忠实而诚恳的崇拜与爱慕,但是对方却丝毫不知道这段感情,直至肖邦去世,这些文字和信件才得以公之于众,让康斯坦莎了解到他的心意。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听后感

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 听后感

深圳大学考试答题纸(以论文、报告等形式考核专用)二○一一~二○一二学年度第一学期课程编号2312002202 课程名称钢琴作品赏析主讲教师评分学号2010040293 姓名黄崇哲专业年级10级管理学院电子商务题目:肖邦第二钢琴协奏曲听后感肖邦的一生比普通人们要短暂得多,但是他从小表现出的非凡艺术天赋,以及后天不懈的努力加上对生活的感悟让他成为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同时也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很多都受到家乡波兰人文地域方面的影响。

自小经历与同龄人不同的生活和学习,由此领悟到的生活真谛自然不同,给他一生的作曲中带来的影响肯定是很深远的。

接下来我想谈谈我对肖邦的第二钢琴协奏曲,即《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Op.21这部作品的听后感,一起感受这部由深受波兰民族文化熏陶的肖邦作出的协奏曲,一起探讨其中究竟蕴含有着怎样的浪漫和爱国情怀。

这首第二钢琴协奏曲是肖邦在19岁时谱写下来的,风华正茂的肖邦当时表现出来的音乐天赋以及自身不俗的钢琴演奏能力,受到不少女性倾慕者的青睐,可是肖邦唯独对华沙音乐学院里学习声乐的女同学Konstanze 很有好感,逐渐产生了一些莫名的情愫,只是肖邦苦苦暗恋却是始终不敢向其表达自己的爱慕之意。

然而正是这种羞涩的暗恋情怀,肖邦在临别之际,将全身浓厚的爱恋热情投入到这首钢琴曲的创编中,想把过去的那些美好爱恋时光留在脑海之中。

所以,在这部钢琴协奏曲的带领下,我尝试着走进肖邦的音乐世界,寻找属于他美好曼妙的初恋时光。

这部作品分为三个乐章:第一乐章的主题是庄严的快板,开篇由小提琴引入,奏出一个个下行前进的音调,构成了一支奇特的旋律,小提琴的曼妙演奏像溪流般慢慢流淌着但又蕴含这激情等待着随时的迸发,正如肖邦未撞见初恋情人之前,内心的平静但又不乏对生活的满腔热情,而当他第一眼看到Konstanze时,心潮澎湃,此时那种轻盈的旋律转瞬之间荡起了犹如山谷内传响流水轰鸣声,这种热情正是肖邦内心激起的对女孩的仰慕追求之心。

关于肖邦一生的爱情故事

关于肖邦一生的爱情故事

关于肖邦一生的爱情故事关于肖邦一生的爱情故事影响肖邦一生的女人一天,肖邦在巴黎的沙龙中即席弹了许多曲子,他完全沉浸在乐曲中。

当他尽兴弹完,抬起头来,闻到一阵薇奥丽特香水的芬芳,他这才发现一双热情的眼睛正凝视着他。

这位女性并不漂亮,身材矮小,已经开始发胖,但她有一双美好的眼睛和一个高高哲学家的前额,给人一股男子气概。

乔治·桑是个特殊的女性,她蔑视传统,饮烈酒、抽雪茄、爱骑马、喜欢男装,骂起人来满口粗言秽语,谈情说爱时却百般柔情,千般风流。

她已经三十多岁了,是两个孩子的母亲,与诗人缪塞刚刚分手。

肖邦却有女性气质。

他面色苍白,身体纤细,体质柔弱,忧郁伤感,常常由于激动而疲惫不堪。

他还不到30岁,两次失恋使他怀疑女人的情感。

他感到自己创作力在衰退,思想变得懦弱,想象变得苍白,灵感渐渐枯竭,他需要一种强烈的有活力的爱情来唤醒他心底的热情。

肖邦在乔治·桑的进攻下和她相爱了,他们常常在奥特尔区约会。

爱情不仅使肖邦显得英俊健康,而且情绪活跃,感觉良好,充满自信,他的创作才能又获得了非凡的活力。

在这个时期里,他写成了一生中最重要的一些作品。

但是,肖邦又不能平静地工作,他的身体日渐不适,病魔的`阴影时时威胁着他,他的思想总是集中在死亡上面,而乔治·桑仍然是生气勃勃,他们不得不分手了。

他们一起共同生活了9年,这9年是肖邦一生中最重要的艺术创作阶段,也是他最光辉的创作力高峰期。

而肖邦与乔治·桑分手后,他再也没有写出任何一部重要的作品。

肖邦是意识到这一点的,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他对乔治·桑没有怨恨,只有爱情,他不能忘记乔治·桑。

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还说:“我真想见她一面。

”肖邦最好的爱情时光1836年冬天,著名钢琴家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自己和她在一起时,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

肖邦的小故事

肖邦的小故事

肖邦的小故事【篇一:肖邦的小故事】在波兰的一个城市里,肖邦家客厅里的灯光特别明亮,好多孩子都穿着漂亮的衣服,在钢琴的伴奏下,围成一个圆圈跳舞。

只有一个3岁的男孩没有跳舞,他圆睁着明亮的眼睛看着妈妈弹钢琴时手指的动作,这个小男孩的名字叫肖邦。

他那么出神地看着,好像入了迷一样。

晚会结束后,妈妈送走了参加晚会的孩子。

准备睡觉的时候,楼下突然传来了一阵清脆的琴声,妈妈觉得很奇怪,这么晚了,谁还在弹钢琴呢?妈妈走下楼来一看,原来是小肖邦在弹琴。

小肖邦穿着睡衣,坐在钢琴前面弹得可认真了!妈妈惊喜地问:“小宝贝,你在弹什么呢?”肖邦说:“我在弹你弹过的曲子呢!”妈妈看到自己的儿子对钢琴这么热爱,心里高兴极了,第二天,就请来了一位音乐家教他弹钢琴。

自从有了老师,小肖邦学钢琴更认真了。

他整天坐在钢琴前面不停地弹呀弹呀。

可是,肖邦的岁数小,手也小,这怎么办呢?小肖邦就在自己的手指缝里夹上木塞子,好使指头间的距离大一点。

这是很疼的,有时小肖邦晚上睡觉的时候疼得直哭,但他还是坚持了下去。

就这样,时间一年一年过去了。

小肖邦勤学苦练,进步快极了。

他6岁的时候,钢琴已经弹得很不错了,并且还会写钢琴曲。

8岁的时候,小肖邦第一次登上剧院的大舞台演奏钢琴,成千上万的听众都被从小肖邦指尖流淌出来的优美的琴声迷住了,剧场中不时地响起热烈的掌声。

第二天,波兰首都华沙到处都传颂着肖邦的名字,大家都称赞肖邦是神童,这是小肖邦自己辛勤学习获得的成绩呀!脑筋转一转你知道肖邦是哪一个国家的音乐家吗?你能说出肖邦的主要作品吗?【篇二:肖邦的小故事】八十八个琴键演绎三段感人爱情故事这是存世唯一一张肖邦的照片拍摄于 1849 年,他生命中的最后一年24 岁的钢琴诗人肖邦在家乡华沙欣赏歌剧时被一位长发飘飘的少女所吸引,她是康斯坦雅,明亮的双眸中闪烁着对音乐的爱恋,肖邦也悄悄地看着这位让他动心而如水一般的女子,肖邦对自己的好友说自己夜不能寐,总是思念着她的一点一滴。

肖邦艺术歌曲研究现状整理

肖邦艺术歌曲研究现状整理

Barbag) 于 1927 年著有《肖邦艺术歌曲研究》(“Studjum 任雅努申夫斯卡(Henryna Januszewska)、2021 年荣获
o pieśniach Chopina”),这是目前发现最早对肖邦 德国 Opus Klassik 年度男高音歌唱家的波兰当红世界
艺术歌曲进行专门研究的著作,为肖邦艺术歌曲做了 级歌唱家贝扎拉(Piotr Beczała)、波兰著名女高音歌
的视阈下,肖邦艺术歌曲中的民族精神在中国必然与中 波兰悲情》,作者对每一首作品的曲式结构和演唱艺术
华民族精神产生共鸣,它们的本质都是本民族社会凝聚 处理作了分析,但缺乏对艺术歌曲悲情内涵的深入挖
力和向心力的发原点,推动社会不断走向文明进步,具 掘。马切伊·葛朗博(Maciej Gołąb)于 2014 年撰写的
多种体裁的钢琴作品进行了多视角、多维度的全面研究。 特卡(Elżbieta Szmytka)、波兰肖邦音乐大学副校长、
国 外 学 者 在 20 世 纪 初 期 就 开 始 对 肖 邦 艺 术 歌 著名女高音歌唱家伊仁考夫斯卡(Ewa Iżykowska)、波
曲 进 行 研 究, 波 兰 学 者 塞 维 日 娜· 芭 芭 格 (Seweryna 兰著名女高音歌唱家、席曼诺夫斯基音乐学院声乐系主
《旋律》是肖邦创作的最后一首艺术歌曲,其音乐 创作中的悲情内涵在这首作品中体现得尤为明显。国内 对这首作品研究的论文相对较多,分别从创作背景、旋 律和声、悲情内涵、歌词内容等不同角度对这首作品进 行研究,除上述硕士论文中有所涉及之外,还有一些期 刊论文也对这首作品进行研究,如《肖邦艺术歌曲 < 山 上沉重的十字架 > 的艺术特征及演唱研究》、《肖邦艺术 歌曲 < 旋律 > 的“悲情”表现内容及成因》、《从艺术歌 曲 < 旋律 > 中解读肖邦音乐的悲情内涵》等。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情感分析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情感分析

《肖邦g小调第一叙事曲》的情感分析摘要:19世纪初,欧洲艺术家的创作上表现为对主观感情的崇尚,对自然的热爱和对未来的幻想。

肖邦《g小调叙事曲》是肖邦所作四首叙事曲的第一首,是根据密茨凯维支的叙事诗《康德拉•华伦洛德》在华沙起义的背景下创作的。

全曲充满了对过去生活的回忆以及对祖国的怀念,是一首热情洋溢的爱国诗篇。

同时希望能够对该曲的理解、演奏、欣赏有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以促进对《肖邦第一叙事曲》的理解。

关键词:肖邦;叙事曲;情感分析一、肖邦《g小调叙事曲》概述(一)肖邦生平肖邦(1810年-1849年)弗里德里克•肖邦生于华沙,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波兰钢琴家、作曲家,被世人称为“钢琴诗人”。

由于受到父母影响,使得肖邦年幼时便极其敏感,音乐天赋异于常人。

随后的少年时代里,肖邦一直在不断接受波兰人民对于祖国的热爱,使爱国之情如同养分一般融于他的血液,融入到他的内心,深深嵌入到他的灵魂深处,执囚在他的音乐中。

他音乐创作中极富想象力又充斥着无尽的激情,而在精神上,他又与德国的浪漫主义息息相通。

肖邦的音乐创作在浪漫主义音乐家中最具独创性,富于幻想、敏感和激情,表现了他独特的风格让和手法。

他的创作可以分为华沙时期和巴黎时期。

前一时期是他创作的起点,后一时期则是创作的巅峰时期。

本文所提及的《g小调叙事曲》就是源于肖邦后期的钢琴创作。

(二)第一叙事曲的创作背景肖邦的《g小调叙事曲》创作发表于1835年,主要讲述的是对于祖国波兰的依恋情愫。

波兰早于1795年被瓜分而亡国,但波兰人民的心与热血却从未屈服,也深深的影响着肖邦。

1830年12月的波兰贵族青年华沙起义,31年1月成立民族政府;2月起义军以寡敌众打败沙俄军队;3月转入反攻...9月起义失败,致使波兰仍旧不能浴火重生,带来新的希望,并赶走了热爱故土的肖邦。

在肖邦之前,叙事曲一般指富于叙事性、戏剧性的独唱或独奏曲。

对于叙事曲的创作,最早是受到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启示,肖邦便把这种题材开创性的应用于钢琴作品,使其成为篇幅长大的戏剧性钢琴曲,相当于诗歌领域叙述英雄丰功伟绩的歌谣二、《g小调叙事曲》的情感分析引子的八度低音上行如同故事开始,仿佛凌乱的思绪由一点开始逐渐打开变得清晰,进入到忧郁的感伤,如图a。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肖邦钢琴曲之爱恋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F.F.Chopin 1810─1849),波兰作曲家、钢琴家,1810年3月1日生于华沙近郊,父亲是法国人,侨居华沙任中学法文教员,母亲是波兰人。

肖邦从小就表现出非凡的艺术天赋,六岁开始学习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足20岁已出名。

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作于1829年的《小调第二钢琴f小调协奏曲》是为当年肖邦思念的初恋少女华沙音乐学院声乐科学生Konstanze Gladkowska而作,肖邦给友人写的信中曾写到:“这半年来,我几乎每天晚上都梦见她,但是还是未跟她交谈过半句,我就是在思念她之中写下了我的协奏曲的慢板乐章。

”乐曲充满了青春的活力和对爱情略带羞涩的憧憬,创作手法上沿袭古典协奏曲的框架,但始终让钢琴起主导作用,编制不大的乐队通常只是在和声上作为独奏声部的衬托而已。

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

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作曲为生。

1835年,肖邦在巴黎举办了一系列音乐会。

8月:肖邦在卡斯巴德与父母见面。

然后在德累斯顿与沃德金斯基家住了一段时间,在那里他爱上了玛利亚·沃德金斯基。

1836年8月肖邦和玛利亚·沃德金斯基正式订婚。

1836年冬天肖邦结识了比他大6岁的法国女作家乔治·桑,肖邦,这个纤弱、浮华、儒雅而又温柔的男子,对反传统的多产女作家乔治·桑,第一印象并不太好。

1837年,肖邦与玛利亚·沃德金斯基解除婚约。

肖邦开始写《24首前奏曲》。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乔治桑越来越引起肖邦的注意,肖邦发现和他在一起时,他可以尽情倾诉内心深处的情感。

即兴曲OP.29就泄露了他内心的冲动,全曲以戏谑的形态贯通,左右手连续的三连音符的摆动音型非常迷人。

尼克斯对其中段的评述:“像是泉水池里的水泡闪烁着光亮,阳光就照在水面上。


1838年,28岁的肖邦和34岁的乔治·桑的爱情故事开始,后来,肖邦和乔治·桑生活在了一起。

肖邦多年来第一次得到无微不至的关怀,这也是他一生中
最幸福安定的时期了。

肖邦创作上成熟、智慧和力量的全盛时期也终于来到了。

1838年12月至1839年2月,乔治·桑与肖邦住在西班牙马略卡岛首府帕尔马的瓦雨德莫萨修道院期间,肖邦创作了两首带有“雨滴”特征的前奏曲。

乔治·桑后来回忆说:“—个悲惨凄苦的雨夜,当我带着孩子回到房间时,他正在钢琴旁弹奏着一首奇异的前奏曲……后来他对我说,当他弹奏钢琴时,他觉得自己掉进湖里,冰冷刺骨的水不时冲击着他的胸口。

当我提醒他注意,当时雨滴的确不时地飘打在屋顶上时,他否认他曾经听到……他在这个晚上所写的作品确实能使人联想到洒落在修道院房瓦上的雨滴声,但在他的想象中,那是从天上掉在他心坎里的泪珠。

”乔治·桑的回忆没有指明肖邦当时创作的是两首具有“雨滴”特征前奏曲的哪一首,而现在被称为“雨滴”的是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

该曲是肖邦自己内心情感的写照。

他运用各种手法展示了一种虚无缥缈的意境,把自己的内心情感刻画得淋漓尽致。

这首作品是肖邦整套前奏曲中少有的运用大型曲式结构进行写作的作品之一。

其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

全曲使用了大量的持续音,这些持续音模仿雨滴象征着肖邦感情失意时的泪水,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1839年5月到9月:肖邦住在法国诺昂乔治·桑的家里。

他作了《G大调夜曲》航海途中的灵感,船的运行,水光,舵手之歌,船的漂浮,舵手之歌也跟着漂浮。

根据鲁宾斯坦的演奏制作音效。

开头的那部分旋律,好似月光投影到波澜不惊的海面上,一只船缓慢的行驶在上面,和海浪一起把月光切成一块一块的鳞片。

接着就像海风吹到了船里面的房间里面,由外景进入到内景,一个微醉的人和着船在海浪中摇摆,哼着简单的旋律。

曲子的行进在两部分画面交替的进行,直接到船开到十分遥远处结束。

1846年,肖邦和乔治·桑在诺罕庄园里一起度过了最后一个残秋,11月,由于种种原因,他们分开了。

肖邦来到巴黎心情十分忧郁,肺病加重,身体越来越坏,但为了生活,他还要带病教学生弹琴。

第二年春天他的身体稍微好一些,想起和乔治·桑在一起的这些年,他很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升C小调圆舞曲》。

乍一听,感到它的旋律很美。

实际上,它隐藏着一种说不出的悲哀。

乐曲没有前奏,一开始,就呈现略带忧伤的主题,在它的后面是一段下行半音阶,这后半段还反复了一遍。

波兰音乐评论家J.伊瓦茨凯维奇是这样解释这段音乐的:“他似乎在说:悲哀鸣?怎么?我可是不在乎的,不在平的。

该怎样就怎样吧!……直到这个手势在某一高处消失为止。

然后又是反复,而且越来越快、越来越机械地转入毫无表情的更弱。

我是不在乎的,我是不在乎的……可是,它究竟不是完全不在乎的。

真相蕴藏在圆舞曲激动的悲哀里。

”B段从八度大跳开始,用模进手法,发展成为一段激动的旋律,好似心潮在起伏翻滚,乐曲转降D大调,这时,出现了一段抒情的慢板。

好似是对以往和乔治·桑在一起幸福的日子的回忆,在它之后,B段再现,转回到升C小调上,再接忧郁的A段,最后,有现B段结束全曲。

肖邦似乎力图忘掉悲惨的现实生活,而沉浸在他自己所创造的虚无缥缈的甜蜜梦幻世界,但是旋律中仍然不由自主地渗透着深刻的忧郁情绪。

传说肖邦的情人乔治·桑喂养着一条小狗,这条小狗有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兴趣”。

肖邦依照乔治·桑的要求,把“小狗打转”的情景表现在音乐上,作成了这首乐曲。

乐曲以快速度进行,在很短的瞬间终了,因此又被称为《瞬间圆舞曲》或《一分钟圆舞曲》。

演奏本曲时,应使用平滑流畅的指尖技巧,才能感觉出此曲的趣味来。

乐曲是三段式。

四小节引子过后,出现快速的反复回转型,描写小狗飞快旋转追逐自己尾巴的样子。

这段曲调健康活泼、诙谐有趣,把小狗的神态呈现在听众面前。

第二段是优美抒情的圆舞曲主题,好像小狗奔跑了一段时间,躺下来休息片刻,悠然自得,懒散舒适。

第三段又是快速的音型,就像小狗休息之后又开始追逐尾巴的游戏,一直到乐曲结束。

肖邦短暂一生中的作品虽然几乎全部是钢琴曲,但由于他所创造的各种体裁是如此完美,他的感情幅度是如此广阔,他所发展的钢琴技法是如此丰富,人们丝毫没有局限感和逼仄感,而象是走进了一个广阔的艺术天地。

肖邦的音乐在爱情中走向辉煌,在爱情结束时走向尾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