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 (普通高中适用)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项是杜甫的《春望》中的诗句?A.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B.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C.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D.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答案:A2. 李白的《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下一句是什么?A. 举头望明月B. 低头思故乡C.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D. 月落乌啼霜满天答案:C二、填空题1. 请填写《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前两句。
答案: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2. 请填写《登鹳雀楼》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下两句。
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三、简答题1. 请简述《江雪》中柳宗元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江雪》中,柳宗元通过描绘一幅万籁俱寂、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世态炎凉、人生孤独的深刻感悟。
四、论述题1. 请结合《将进酒》的内容,分析李白的豪放情怀。
答案:《将进酒》是李白的代表作之一,诗中通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等豪迈的诗句,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短暂、及时行乐的豁达态度。
同时,“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等词句,更是体现了李白豪放不羁、热爱自由的个性。
五、诗歌创作题1. 请以“春天”为题,创作一首四行诗。
答案示例:春归何处寻,绿意满枝头。
花开不待时,燕舞新枝柔。
结束语:诗歌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以精炼的语言和深邃的意境,传达了作者的情感和思想。
通过鉴赏诗歌,我们不仅能够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更能够感悟到生活的美好和人生的哲理。
希望本次试题能够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诗歌的美。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经典试题(含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石鼻城①苏轼平时战国今无在,陌上征夫自不闲。
北客初来试新险,蜀人从此送残山。
独穿暗月朦胧里,愁渡奔河苍茫间。
渐入西南风景变,道边修竹水潺潺。
【注释】①石鼻城即宝鸡东北30里的武城镇,相传是诸葛亮所筑,曾是蜀、魏的战场。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写曾经是古战场的石鼻城,如今一派太平的景象,路上行人各自奔忙。
B. 颔联写南来北往的人到此的感受,用“新险”“残山”突出石鼻城地势险峻。
C. 颈联写“暗月朦胧”“奔河苍茫”,形象地表现了“独穿”“愁渡”的黯然迷蒙。
D. 尾联写向西南行进,风景逐渐优美,路旁是修长的翠竹,耳畔是潺潺的流水。
(2)宋诗富含理趣,常在具体的形象中蕴藏抽象的哲理。
谈谈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
【答案】(1)B(2)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解析】【分析】(1)本题中,颔联的意思“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所以“新险”“残山”是不同行进方向的人的感受。
故选B。
(2)本题中,“从这首诗中读出了哪些理趣”,其实是对诗人情感的把握,要多方位把握,这首诗的意思:现在祖国统一了,但南来北往的旅客们依然闲不住,石鼻寨对北方人来说,是刚涉秦岭的险要之处,可对经剑阁栈道而来的蜀人来说,只不过是小丘陵。
在月色朦胧中渡过奔腾的渭河,渐向西南,风景渐变,修竹萧萧,流水潺潺。
由此可概括为答案为: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故答案为:⑴B⑵①首联借石鼻城古今变迁,表达对变与不变的思考;②颔联借南北旅人来到石鼻城感受差异,表明角度不同导致体验不同;③末两联借石鼻城两侧景色和旅人感受的变化,形象地表达逆境会转为顺境的信念。
(完整版)诗歌鉴赏选择题及答案分析

诗歌鉴赏选择题答案一望岳(杜甫)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理解正确的是( C )A“齐鲁青未了”是指齐鲁大地虽不是一片绿色,山色却是无边无际的。
B“阴阳割昏晓”描写了山中黄昏明暗交替的景色。
C“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了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一览众山小”表达了诗人登临山巅所产生的无往不胜的傲气。
2理解不正确的是(A )A“岱宗夫如何”句,写出了作者乍一望见泰山时对自然造化神奇的疑惑之情。
B“造化钟神秀”句,“钟”是“聚集”的意思,“钟”字将大自然写得十分有情。
C“阴阳割昏晓”中“割”字给人泰山如刀的感觉,突出了泰山险峻崎岖的形象。
D“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写出了黄昏时山中云气层出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3理解不正确的是( D )A首联写远望之景。
以距离之远烘托泰山之高,表现了诗人初见泰山时激动喜悦、惊叹不已的心情。
B颔联写近望之势。
“钟”字,写大自然格外倾情,把奇景凝聚在泰山;“割”字,写挺拔的山峰使得山南山北一明一暗。
C颈联写细望之景。
山中层云缭绕,使心灵受到涤荡。
极目远眺,飞鸟还巢,可知诗人瞩望之专注。
D尾联写诗人登上了泰山极顶,以脚下群山的渺小反衬泰山的雄伟,蕴含深刻的哲理。
4理解不正确的是( C )A.第一句表达了诗人高山仰止的感叹。
B.第二句诗人以距离远衬托山势高峻。
C第三句是说泰山非常有运气和福气。
D最后两句表现了诗人的雄心和气概。
5理解不正确的是( B )A首联一问一答,表达诗人敬慕之情。
B..颔联写远观泰山神秀巍峨的形象。
C颈联写黄昏时的山景和诗人的感受。
D尾联表达诗人睥睨天下的豪情壮志。
6这是一首五言古诗,表现了泰山高大险峻、神奇秀丽的特点。
[2013松江一模] 7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 C )[2013松江一模]A.泰山别名“岱”,因居五岳之首,故又名“岱宗”。
B.首句以设问的方式体现了诗人乍见泰山似的惊叹。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下列关于《春望》这首诗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所作。
B. 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
C. 全诗以“国破山河在”开篇,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之情。
D. 诗中“城春草木深”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
2. 阅读《登高》一诗,以下对诗中意象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 “无边落木萧萧下”中的“落木”指的是秋天的落叶。
B. “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长江”象征着诗人的壮志未酬。
C. “万里悲秋常作客”中的“万里”指的是诗人离家万里。
D. “百年多病独登台”中的“百年”是指诗人已经活了一百岁。
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在《将进酒》中,李白表达了“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的豪放情怀。
2. 《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苏轼用“_______,一时多少豪杰”来表达对历史英雄的怀念。
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请简述《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两句诗的意境。
2. 分析《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所蕴含的哲理。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论述《悯农》中“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所反映的社会现实。
2. 请结合《春夜喜雨》一诗,分析杜甫对春雨的喜爱之情。
答案:一、诗歌鉴赏选择题1. D2. B二、诗歌鉴赏填空题1. 人生得意须尽欢2. 遥想公瑾当年三、诗歌鉴赏简答题1. 这两句诗描绘了诗人在夜晚看到床前明亮的月光,误以为是地上的霜,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2. 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立志要攀登至高峰,从而俯瞰众山,寓意着诗人立志要达到人生的高峰,超越常人。
四、诗歌鉴赏论述题1. 这两句诗反映了农民辛勤劳作却收获甚微的现实,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的艰辛生活和对丰收的渴望。
2. 杜甫在《春夜喜雨》中通过对春雨细腻的描写,表达了他对春雨滋润万物、带来生机的热爱之情,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农民丰收的期盼。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练习题(有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严士元刘长卿①春风倚棹阖闾城②,水国春寒阴复晴。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日斜江上孤帆影,草绿湖南万里情。
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③今已误儒生。
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④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①刘长卿,中唐诗人,官至监察御史,屡次遭贬。
刘长卿与好友严士元在苏州相逢,短暂相聚后又送严去湖南。
②阖闾城,苏州城。
③青袍,贞观四年规定,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④王昌龄,盛唐诗人。
作此诗时诗人被贬为江宁臣。
(1)对刘长卿的《送严士元》一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联“倚”字将春天拟人化,表现朋友相见的喜悦心情;“寒”字写出春寒料峭,也为诗人与朋友的相别营造氛围。
B. 颔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方面描写景物,“细”得看不见,“落地”听不到。
诗中景物之柔美,给人以惬意心情。
C. “日斜江上孤帆影”一句描写落日去帆的景象,暗含作者与友人盘桓到日暮仍恋恋不舍及相遇又别离的复杂情思。
D. “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既点出了朋友所去之地是遥远的湖南,又蕴含了朋友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
(2)试结合刘诗的尾联“君去若逢相识问,青袍今已误儒生”与王诗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分析两首诗的主人公在个人经历和情感上的异同点。
【答案】(1)D(2)相同点:都遭贬谪;都是与好友短暂相聚又将别离;都有依依不舍之情。
不同点:①王诗借“冰心在玉壶”来隐喻自己的志行高洁,和虽遭贬谪却不改其高洁情操的决心。
同时也表现出诗人不肯屈从于恶势力的顽强斗争精神。
②刘诗用“青袍误儒生”这句牢骚话,直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和怨天尤人的失意情感。
(在唐朝贞观年间,八九品的小官员的官服是青色的。
他认为自己满腹才华,当这一类小官员,是很失意的,简直是在耽误自己的前程。
)【解析】【分析】(1)D选项“‘草绿湖南万里情’属于远景描写”错误,应该是虚景,意中之景。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高中一、诗歌鉴赏选择题(每题3分,共30分)1. 下列对《登鹳雀楼》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诗歌以“白日依山尽”开篇,描绘了夕阳西下,山峦渐隐的景象。
B. “黄河入海流”一句,表现了黄河的浩荡与壮阔,气势磅礴。
C. “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想要远眺千里,开阔视野的愿望。
D. “更上一层楼”意味着诗人已经登上了楼的最高层,准备离开。
答案:D2. 《春夜喜雨》中“随风潜入夜”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夸张D. 排比答案:A3. 《江雪》中“千山鸟飞绝”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A. 孤独B. 欢乐C. 愤怒D. 宁静答案:A4. 《静夜思》中“床前明月光”一句,诗人通过“明月光”表达了什么?A. 对故乡的思念B. 对自然的赞美C. 对时间的感慨D. 对未来的憧憬答案:A5. 《悯农》中“春种一粒粟”一句,反映了农民的什么生活状态?A. 辛勤劳作B. 丰收喜悦C. 贫困潦倒D. 悠闲自在答案:A6. 《望岳》中“会当凌绝顶”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志向?A. 追求功名B. 向往自然C. 攀登高峰D. 隐居山林答案:C7. 《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离离原上草”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排比D. 夸张答案:A8. 《春望》中“国破山河在”一句,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感受?A. 国家兴盛B. 国家衰败C. 自然美景D. 个人得失答案:B9. 《登金陵凤凰台》中“凤凰台上凤凰游”一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A. 拟人B. 比喻C. 排比D. 夸张答案:A10. 《饮酒》中“采菊东篱下”一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生活态度?A. 追求名利B. 享受自然C. 逃避现实D. 追求刺激答案:B二、诗歌鉴赏简答题(每题10分,共20分)11. 简述《将进酒》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所表达的意境。
答案:这两句诗通过描绘黄河水从天而降,奔腾入海的壮观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间流逝不可逆转的感慨,以及对人生短暂和把握当下的深刻认识。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经典试题(含答案)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咏怀(其四)①白居易自从委顺任浮沉,渐觉年多功用深。
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
妻儿不问唯耽酒,冠盖皆慵只抱琴。
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
【注释】①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首句交待诗人仕途失意的处境,表达他在宦海中顺其自然的处世态度。
B. 颔联紧承“功用深”三字,表明诗人修养加深带来了从外到内的改变。
C. 诗人妻儿不过问他,他只管喝酒,勾勒出他在江州时闲适的生活状态。
D. 本诗语言质朴无华,平白如话,即便是运用典故,也浅显易懂不生僻。
(2)诗的最后两句有何含意?请简要分析。
【答案】(1)C(2)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解析】【分析】(1)C项,“闲适的生活状态”错误。
从首句“自从委顺任浮沉”可知作者宦海沉浮,仕途失意;从颈联“不问”“皆慵”可知无聊和孤寂的生活状态。
“闲适”理解错误。
故选C。
(2)“长笑灵均不知命,江蓠丛畔苦悲吟”表层意思是,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
结合注释“元和十二年作于江州”可知这首诗作于作者被贬江州之时;再联系颔联“灭除忧喜色”“消尽是非心”、颈联“唯耽酒”“只抱琴”都是表面上不问世事、故作旷达之语。
据此,本句表面上否定屈原行吟泽畔,不知天命,实则流露出自己被贬的苦闷和仕途的失意。
故答案为:⑴C;⑵①意为诗人大笑屈原不知天命,只在江畔丛草间苦苦悲吟;②表达了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以及诗人自己消除忧喜是非之心,乐天知命的旷达。
(或者:诗人大笑表面上看是对屈原被贬后行吟泽畔、抱恨沉江做法的否定,实则是愤激之语,表达作者贬谪江州的愤懑,以及如同屈原般的高洁情怀。
高考语文高中诗歌鉴赏试题习题及答案 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西江月辛弃疾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注释】①楼台鼎鼐:楼台指相府,古时把宰相治国比作鼎鼐调味。
(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开篇写堂上有善谋的贤臣,边疆有能战的将士,表达出对朝廷力量的肯定。
B. 诗人化用孟子的名言,指出只要南宋上下齐心,共同抗敌,北伐是可行的。
C. 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却依然对北伐的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D. 本词语言晓畅,运用很多口语化的句子,读来朗朗上口,增加了词的魅力。
(2)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答案】(1)C(2)本词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解析】【分析】(1)C项“下片写诗人眼见政治腐败,山河破碎”表述错误。
下片先写今日治国,再写明年胜利在握,表达了对北伐大好前景充满信心。
故选C。
(2)本题要求从对北伐的情感态度上看,本词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相比,有什么不同?本诗中根据上片“堂上谋臣帷幄,边头猛将干戈。
天时地利与人和,燕可伐与曰可。
”可知上片分析北伐的大好形势;根据下片“此日楼台鼎鼐①,他时剑履山河。
都人齐和《大风歌》,管领群臣来贺。
”可知下片鼓励大家积极投入到抗金事业中去,表达了爱国军民企盼北代的共同心声,充满了胜利在握的豪情和壮志。
而“元嘉草草”三句诗人借元嘉帝轻率鲁莽,想建立不朽战功,却落得仓皇逃命的故事,提醒南宋统治者吸取前人的历史教训,不要冒进。
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选择题精选20题(含答案).doc

山居秋暝王维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1 •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来秋”紧扣标题,点明时间。
B.“春芳歇”指春色怡人,适于观赏。
C.诗歌所绘景色如画,清新自然。
D.诗歌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
2.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诗描绘山中秋H傍晚的自然风景,表现出诗人的愉悦心情和高洁情怀.B.首联扣题,第一句点“山居”,第二句点“秋瞑”,创设岀明净爽洁的环境.C.中间两联从自然景物和社会牛活两方面写出了山林的特征一一既幽静又充满活力,给人以极为深刻的感受.D.尾联化用典故,《楚辞》有“王孙兮归来,山屮兮不可以久留”句,诗人反用其意,以王孙自比,流露出隐遁消极情绪.3.对诗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是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它唱出了隐居者的恋歌。
首联描写薄暮之景,山雨初霁。
一个“空”字,渲染出天高云淡,万物空灵Z美。
氏颔联描写月夜松林、清泉流动Z景。
“照”与“流”,一上一下,一静一动,静中有动,动中有静,仿佛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脉搏在跳动。
c.颈联诗人由写景转为写人。
在这幅山水画作之中,山村的自然美和村民们的生活美是水乳交融的。
D.尾联诗人有感而发。
虽然春光已逝,但秋景更佳,愿意留下来。
王孙指诗人和他的朋友们,诗人表示愿意和朋友们留在这宁静闲适的山林里过隐居生活。
从军行(其四)王昌龄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4•错误的一项是()A.第一二句描写青海湖上大片云朵,映衬远处的雪山,孤城戍守,玉关屹立。
景物色彩鲜明,显示边塞的壮阔景象,奠定豪放基调。
B.“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
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Z 艰苦,敌军Z强悍,边地Z荒凉,都于此七字屮概括无遗。
C.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
三四两句Z间有转折。
“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给人的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

古代诗歌鉴赏练习题及答案一、填空题1. 李白的《静夜思》中,诗人在夜晚静思时,看到了什么景物,从而引发了他的思乡之情?答案:床前明月光2.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诗人在登高望远时,表达了什么哲理?答案: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3. 杜甫的《春望》中,诗人通过什么景物来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答案: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二、选择题1.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是哪位诗人的作品?A. 李白B. 王维C. 杜甫D. 李清照答案:B2. “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
”出自哪位诗人之手?A. 辛弃疾B. 苏轼C. 李白D. 王之涣答案:C三、判断题1. 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诗人表达了对逝去青春的怀念。
(对/错)答案:对2. 苏轼的《水调歌头》是一首描写秋天景色的诗歌。
(对/错)答案:错四、简答题1. 请简述白居易的《琵琶行》中,琵琶女的形象特点。
答案:琵琶女在《琵琶行》中,形象凄美,技艺高超,她的音乐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她的故事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命运的不公。
2. 请简述《诗经》中的《关雎》所表达的情感。
答案:《关雎》是《诗经》中的一首爱情诗,表达了男子对女子的深切思念和爱慕之情。
诗中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等自然景物来比喻男女之间的情感,展现了一种淳朴而真挚的爱情。
五、翻译题1. 将杜甫的《登楼》中的“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在漫长的秋天里,我常常感到悲伤,像是一个过客;在人生的百年岁月中,我常常生病,独自登上高台。
2. 将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翻译成现代汉语。
答案:太阳依偎着山边落下,黄河流入大海。
六、分析题1. 请分析《诗经》中的《蒹葭》一诗,说明其艺术特色。
答案:《蒹葭》是《诗经》中的一首抒情诗,其艺术特色在于使用了比兴手法,通过描绘蒹葭的景象来表达诗人对爱情的渴望和追求。
诗中语言简练,情感真挚,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2. 请分析李白的《将进酒》一诗,说明其主题和艺术手法。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

鉴赏诗歌试题及答案诗歌鉴赏是一种通过阅读和理解诗歌,欣赏其艺术魅力,体会诗人情感和思想的活动。
以下是一份诗歌鉴赏试题及答案,供学生练习和参考。
# 诗歌鉴赏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10分)1.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鉴赏的基本要素?A. 诗歌的形式B. 诗歌的节奏C. 诗歌的韵律D. 诗歌的作者2.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的作者是谁?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苏轼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这首诗描绘的是哪一个季节?A. 春季B. 夏季C. 秋季D. 冬季4.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这首诗的主题是?A. 爱情B. 友情C. 思乡D. 人生哲理5. 下列哪一项不是诗歌鉴赏的方法?A. 朗读B. 背诵C. 翻译D. 分析二、填空题(每空2分,共20分)6. 诗歌鉴赏时,我们通常从诗歌的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等方面入手。
7. 诗歌中的“意象”是指诗人通过______、______等手法创造出来的具有象征意义的具体形象。
8. 诗歌鉴赏中,“意境”是指诗人通过______、______等手法,使读者产生一种超越现实的感觉。
9. 诗歌鉴赏时,要注意诗歌的______,即诗歌的深层含义或主题思想。
10. 诗歌鉴赏中,“韵律”是指诗歌的______和______的规律性安排。
三、简答题(每题15分,共30分)11. 简述诗歌鉴赏的意义和作用。
12. 举例说明如何通过诗歌鉴赏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四、分析题(每题25分,共50分)13. 阅读以下诗歌,并分析其主题、意象、意境和韵律。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14. 阅读以下诗歌,并分析其主题、意象、意境和韵律。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

高中高二诗歌鉴赏专项练习详细答案一、高中诗词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病后登快哉亭①贺铸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②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③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释】①快哉亭,位于彭城(今徐州)东南角的城隅之上,由苏轼命名。
②病来,病愈之后。
③黄华,菊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一项是()A.诗歌首句以轻雨将住、蝉声起鸣起兴,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次句由“听”转“见”,心境也由愉悦转为感伤。
B.诗歌颔联写自己病愈之后频频饮酒不知满足,以此自娱;梦醒后倚楼遐思,心中充满温情,与题目中的“快哉”一词相合。
C.诗歌颈联从上联的忆想回到现实,倚楼所见,夕阳之下,鸦投古刹,芳草萋萋,营造出凄迷的意境,情景交融。
D.本诗突破常见的“起承转合”模式,将写景和抒情的内容参差穿插,跌宕回旋,用笔十分灵动;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
【答案】(1)C(2 )本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①怀乡思归之愁:清蝉生逢其时其地,自然得意,而自己客居他乡,“征尘断处见归程”“故园又负黄华约”流露思乡心切之愁。
②迟暮之憾:鸦投古刹,落日余晖,透露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憾。
③失意之恨:蝉的得意反衬诗人的失意,“秋风发上生”含年华空迸,一事无成的失意之恨。
【解析】【分析】(1)A项,“以蝉的‘得意’烘托自己病愈后的愉悦心境”错误,应为“反衬”自己的落寞,有“人不如蝉”的况味。
B项,“自娱”应为“自我排遣”,借酒浇愁,梦醒后应是心中充满“愁思”,同时“与‘快哉’一词相合”错。
D项,“末句以景结情,含无尽之意于言外”错误,末句应为“直接抒情”,不是“以景结情”。
故选C。
(2)首联以鸣蝉起兴,点明乡愁的主旨。
以蝉之“得意”反衬自己的失意。
颔联写诗人梦后倚楼。
梦中可以千里回乡,则梦醒后愈是归思难忍。
颈联是这首诗的精华,富有情韵,从忆想回到现实,透露出诗人“时不我与”的迟暮之感。
高中诗歌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

高中诗歌鉴赏单选题100道及答案解析1. 李白《蜀道难》中“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其作用是()A. 渲染烘托B. 照应开头C. 揭示主题D. 承上启下答案:A解析:“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一句反复出现,起到了渲染烘托蜀道艰险的作用。
2. 杜甫《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A. 雄浑壮阔B. 清幽宁静C. 凄凉萧瑟D. 繁华热闹答案:C解析:落叶飘零,长江奔腾,描绘出一幅凄凉萧瑟的秋景图。
3. 王维《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表达了诗人()A. 对春天美景的留恋B. 渴望归隐的心境C. 对官场的厌恶D. 思乡之情答案:B解析:这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山居生活的喜爱和归隐的愿望。
4. 白居易《琵琶行》中“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描写的是()A. 歌女羞涩的神态B. 歌女高超的技艺C. 诗人急切的心情D. 听众期待的模样答案:A解析:描绘了歌女羞涩、迟疑的神态。
5. 柳永《雨霖铃》“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中,“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景象()A. 营造了欢快的氛围B. 烘托了凄凉的心境C. 展现了美丽的景色D. 表达了对未来的希望答案:B解析:通过这样的景象烘托出词人离别后的凄凉心境。
6.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描写的人物是()A. 诸葛亮B. 周瑜C. 曹操D. 孙权答案:B解析:此句描写的是周瑜在赤壁之战中的潇洒形象。
7. 李清照《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运用的修辞手法是()A. 夸张B. 比喻C. 排比D. 拟人答案:C解析:连用七组叠词,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8.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中的“寄奴”指的是()A. 刘裕B. 刘义隆C. 拓跋焘D. 廉颇答案:A解析:“寄奴”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小名。
9.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蕴含的哲理是()A. 事物是永恒不变的B. 人生短暂,宇宙永恒C. 人类不断发展,自然一成不变D. 时光易逝,应及时行乐答案:B解析:体现了人生短暂而江月永恒的哲理。
高中诗歌鉴赏试题经典试题(含答案)百度文库

一、高中诗歌鉴赏试题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寄岑参(节选)①杜甫出门复入门,两脚但如旧。
所向泥活活,思君令人瘦。
沉吟坐西轩,饭食错昏昼。
寸步曲江头,难为一相就。
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
是节东篱菊,纷披为谁秀?岑生多新诗,性亦嗜醇酎。
采采黄金花,何由满衣袖?【注】①天宝十三年秋,长安一代“霖雨积六十余日”,关中大饥,农田淹没,“稼穑不可救”,诗正作于此时。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标题中的“九日”指九月九日,即重阳节,诗歌中的“东篱菊”“醇酎”“黄金花”等意象紧扣时令特点,但是又因霖雨积日而无法花满衣袖,写出了诗人心中的失望。
B. 诗歌前四句中,“出门复入门”运用了细节描写,写出了诗人急切又无奈的心理;“思君令人瘦”句与“为伊消得人憔悴”相似,以形貌肖像的变化表现诗人思念情深。
C. 第五至八句中,前两句写出诗人独坐家中心绪纷乱,饭食颠倒的生活状况;“寸步曲江头”句运用了夸张的手法,极言距离之短,却无法到曲江相见友人。
D. 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
(2)诗歌中“维南有崇山,恐与川浸溜”句围绕“雨”写景抒情,相当巧妙,请简要分析。
【答案】(1)D(2)①运用了夸张和虚实结合(想象)的手法,写出了眼前雨水之大,想象中高山仿佛要被雨水冲走,变成一片汪洋。
②借写雨表达了对友人深切的思念、对百姓生活的关切,对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解析】【分析】(1)D项,“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表达了对百姓苍生的同情和感叹,体现了杜甫关心劳动人民疾苦的情怀”中“九至十二句中,诗人由自己不幸的人生遭遇推己及人”赏析有误。
九至十二句“吁嗟乎苍生,稼穑不可救。
安得诛云师?畴能补天漏?”意思是“唉,可怜!那些受苦受难的老百姓,被水淹毁的庄稼是无可挽救了。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

高中语文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练习题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浪淘沙令王安石伊吕两衰翁,历遍穷通。
一为钓叟一耕佣。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了英雄。
汤武偶相逢,风虎云龙。
兴王只在谈笑中。
直至如今千载后,谁与争功!(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咏史怀古的作品,首句歌颂了“历遍穷通”的伊尹和吕尚,展示了一代政治家鉴古论今的真实感情。
B.“若使当时身不遇”词人为伊尹和姜子牙感到庆幸,也为没有被知遇的英雄而惋惜。
C.下阕首写君臣遇合的偶然性,可是一旦“遇合”就会“风虎云龙”,使国家兴盛。
D.本诗用典贴切,借用历史中二位“英雄”,抒发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情感。
(2)某位评论家说:“二翁合也,均本诗之□□也”,这两个字是本词的词眼。
你知道词眼是什么吗?简要分析。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花犯·苔梅①王沂孙②古婵娟③,苍鬟素屬,盈盈瞰流水。
断魂十里。
叹绀缕飘零,难系离思。
故山岁晚谁堪寄。
琅玕④聊自倚。
谩记我、绿蓑冲雪,孤舟寒浪里。
三花两蕊破蒙茸,依依似有恨,明珠轻委。
云卧稳,蓝衣正护春憔悴。
罗浮梦⑤半蟾挂晓,幺凤冷、山中人乍起。
又唤取、玉奴⑥归去,余香空翠被。
注:①范成大《梅谱》云:“古梅……又有苔须,垂于枝间,或长数寸,风至绿丝飘飘可玩。
”②王沂孙,宋末元初词人。
本词当作于德佑二年三月宋奉表降元、临安失守后。
③婵娟:形态美好。
④琅玕:翠竹。
⑤罗浮句:罗浮梦,梅花梦。
半蟾,弯月。
幺风,状如凤凰而小,故称幺凤。
⑥玉奴:南朝齐东昏侯妃潘氏小字玉儿,齐亡后义不受辱而死。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三句描写苔梅苍古清奇的美好形态,苔须如发衬其素色雪容,流水清澈映其盈盈清姿。
B.词人暮年遭家国丧乱,见苔须飘零更觉孤寂,不禁忆起寒浪孤舟,身披绿蓑寻梅的情景。
C.“云卧”表梅之高洁,“蓝衣”写苔丝的形状,“护春憔悴”的悲吟中透露出感伤的心境。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带答案)本份练共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诗词填空、诗词解析、古代诗词赏析和诗词鉴赏题。
以下是每个部分的题目和答案:诗词填空1.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3.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4.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黄昏酒醒处,却道奈何?诗词解析1. 脱句。
「纵是晴天白日,山花不会为谁而开。
」是对世事无常的反思。
2. 脱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是《青玉案·元夕》中的句子。
3. 脱作者。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描绘了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
4. 脱题。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
当筵宴罢琵琶歇,乐思极妙不可别。
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
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
凄凉别骸听已久,却下笔、泪翻乱,却把笳头扣碎花。
」这首诗是李白创作的《琵琶行》。
古代诗词赏析1.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2.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骊山语罢清宵半,泪雨零铃终不怨。
何如薄幸锦衣郎,比翼连枝当日愿。
3.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4. 坐而论道斜阳晚,舟弄月明碧泠泠。
风抛树叶天苍苍,人间月世水茫茫。
诗词鉴赏题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诗表达的主题和意境。
2. 解释「若"不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中的不辞意思。
3. 这首诗中的「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是表达了什么样的形象?4. 展开解释「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中的意象和感情。
以上是高中语文古代诗词鉴赏专项练习的完整版答案。
(完整版)高中语文古诗鉴赏题及答案

1、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下题。
山寺夜起江湜月升岩石巅,下照一溪烟。
烟色如云白,流来野寺前。
开门惜夜景,矫首看霜天。
谁见无家客,山中独不眠。
(1).三四两句中的“烟”有哪些特点?诗人是如何描写的?(2).结合全诗分析诗人“不眠”的原因。
2、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题目。
春日耕者苏辙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
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
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
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3、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放慵陈与义暖日薰杨柳,浓春醉海棠。
放慵真有味,应俗苦相妨。
宦拙从人笑,交疏得自藏。
云移稳扶杖,燕坐独焚香。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本诗第二句哪个字用得好?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结合全诗,请作简要分析。
4、阅读下面这首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唐叔良溪居【明】张羽高斋每到思无穷,门巷玲珑野望通。
片雨隔村犹夕照,疏林映水已秋风。
药囊诗卷闲行后,香灺灯光静坐中。
为问只今江海上,如君无事几人同?【注】灺(xiè):灯烛灰,此指香灰。
(1).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简要分析。
(2).本诗虽无惊人之笔,但措词亦值得品味,颔联中“犹”“已”就颇见功力,请分析这两词语的妙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题。
早行(宋)刘克庄店妪明灯送,前村认未真。
山头云似雪,陌上树如人。
渐觉高星少,才分远烧新。
何烦看堠子①,来往暗知津。
【注】①堠(hòu)子:标记里程的土堆。
(1).本诗颔联运用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早行途中景物__________的特征。
(2).本诗围绕一个“真”字落笔,反写正写,构思巧妙,试作简要分析。
6、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题。
海棠(宋)王安石绿娇隐约眉轻扫,红嫩妖娆脸薄妆。
诗词鉴赏考试题及答案高中

诗词鉴赏考试题及答案高中一、选择题1. 下列诗句中,哪一句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A.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B.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C.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D.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答案:B2.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哪位诗人的诗句?A. 李白B. 杜甫C. 王维D. 孟浩然答案:A二、填空题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出自唐代诗人______的《静夜思》。
答案:李白4.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是唐代诗人______的《春江花月夜》中的名句。
答案:张若虚三、简答题5. 请简述《登鹳雀楼》一诗的意境和主题。
答案:《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作品。
诗中通过对鹳雀楼的描绘,展现了诗人登高望远的豪情壮志,以及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关怀。
诗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四句,不仅描绘了壮丽的自然景观,更表达了诗人不断追求更高境界的志向。
四、论述题6. 论述《将进酒》中李白如何通过饮酒来表达自己的人生观。
答案:《将进酒》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代表作之一。
诗中李白以饮酒为媒介,表达了自己对人生短暂和及时行乐的人生观。
诗中“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通过对比黄河的奔流和人生的易逝,强调了把握当下的重要性。
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则直接表达了诗人的享乐主义思想,认为人生应当尽情享受,不应让美好的时光白白流逝。
结束语:通过本次诗词鉴赏考试,我们不仅复习了中国古代诗词的基本知识,更深入理解了诗人的情感世界和思想境界。
希望同学们能够继续热爱诗词,从中汲取精神的滋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专题六古诗歌鉴赏选择题 (普通高中适用作业) 题组一“选择题”变形扩容练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吴中书事杨乘①十万人家天堑东,管弦台榭满春风。
名归范蠡五湖上,国破西施一笑中。
香径②自生兰叶小,响廊③深映月华空。
尊前多暇但怀古,尽日愁吟谁与同。
[注] ①杨乘,唐朝诗人。
同州冯翊(今陕西大荔)人。
宣宗大中元年登进士第,官终殿中侍御史。
②香径:苏州香山旁小溪,传说吴王种香于香山,使美人泛舟于溪以采香。
③响廊:用于跳舞的木板长廊。
相传是吴王夫差为西施而造。
判断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
A.首联以“十万人家”写出当年吴中的繁华,以“管弦台榭”代指当年吴国歌舞升平的景象。
(√)B.颔联“名归范蠡五湖上”指的是范蠡献计于勾践,把西施献给吴王夫差,吴被灭之后归隐一事。
(√)C.诗中运用典故,通过范蠡帮助勾践灭吴,而后名成归隐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分析:表达了诗人的羡慕之情以及诗人对自己的命运不能自主的悲叹。
D.颈联描写想象之景,意蕴丰富,“自”重在表现香径荒凉冷落,“空”意在渲染响廊空寂无人。
(×)分析:颈联描写的并非想象之景,而是实景,写出了吴中如今的荒凉破败。
E.尾联“谁与同”和范仲淹的“吾谁与归”的意蕴相同,表现了诗人欲辞官归隐却无人理解的无奈。
(×)分析:尾联“谁与同”与范仲淹的“吾谁与归”不同,诗人“尊前多暇”,无事可做,只能慨叹谁能陪他一起借酒消愁呢,表达了诗人不为所用,无人理解的无奈和伤感。
F.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借景抒情,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分析:“借景抒情”错误,应该是“直抒胸臆”。
G.诗中将吴中当年的繁华热闹和眼前的荒凉衰败、凄清冷落进行对比,表现出了诗人对历史的深沉感慨,烘托了诗人内心的悲伤。
(√)H.这首七言律诗,以景起笔,以愁收结,感情深沉,语言含蓄;颔、颈两联对仗工整,韵律和谐。
(√)[诗歌鉴赏]吴中之地,自春秋吴越之后,一直是文人览胜上古之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十年生聚,十年复国;浣纱女西施馆娃宫中一笑倾国;范蠡进可助勾践复国,退可泛舟五湖,这段历史给后世文人提供了怀咏之资。
本诗亦是有感于此,即事抒怀,借古事以喻今,思古人以伤己。
首联虚写,想象吴国强盛之时,十万人家坐拥天堑,亭台歌舞声响铮。
颔联中“一笑中”,有一种家国破灭,只在一念之中的幻灭之感。
颈联由昔及今,通过“小”“深”“空”等字写出了吴宫如今的荒凉破败。
尾联写诗人神游历史之后,最终由古人联系到今人,直抒胸臆,表达了自己如今每日无所事事,但无人能理解自己的忧愁心情。
情感中充满了不为所用、报国无门的不甘和无奈。
2.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示秬秸[注]张耒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城头月落霜如雪,楼头五更声欲绝。
捧盘出户歌一声,市楼东西人未行。
北风吹衣射我饼,不忧衣单忧饼冷。
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
[注] 秬秸:张耒二子张秬、张秸。
张耒,北宋著名文学家,曾官太常寺少卿。
判断正误:在括号中打“√”或打“×”。
A.诗前小序交代了本诗写作的起因和目的,凸显了诗作内容的真实性。
(√)B.“歌一声”,是说卖饼儿沿街呼卖时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
(×)分析:卖饼儿捧着装饼的盘子,走出家门,拖着长声叫卖。
这里的“歌”并不是真的歌唱,而是拖着长声叫卖的声音,因此B项说卖饼儿的叫卖“有腔有调,生动形象并富于童趣”不准确,另外也不切合全诗主旨。
C.“市楼”一句写人物活动,也是从正面表现主人公起得很早。
(×)分析:应是从“侧面”表现主人公起得早。
D.卖饼儿衣着单薄,凛冽的寒风吹透了他的衣衫,他却担忧饼冷难卖。
(√)E.作者在诗的最后,对两个儿子提出了谆谆告诫,点明了本诗的题旨。
(√)F.开篇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描画出了清冷空寂的景色,透露出作者对卖饼儿生活际遇的同情和关怀。
(√)[诗歌鉴赏]张耒,熙宁进士,得苏轼器重,但为官一再被贬。
家本清寒,一直过着不安定的生活,但因此他也接触到下层社会,所以其诗能反映民间的疾苦。
他写诗有意学习白居易,但他的诗远不及白居易的精细工丽。
这首诗的题目很长,原文是:“北邻卖饼儿,每五鼓未旦,即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而时略不少差也。
因为作诗,且有所警,示秬、秸。
”这实际上是本诗写作动机的一个详细说明。
最后一句的意思就是写给他的两个儿子“秬”和“秸”看,所以我们就用这三个字作题目。
这首《示秬秸》诗,在写景叙事中语言平实如话。
写景:“城头月落”“楼头五更”直接道来,没有任何修饰;“霜如雪”的比喻也很浅近。
叙事:“捧盘出户”“市楼东西”就像散文一样明白。
诗用七言古体,没有律诗的对仗,四换韵脚,不事雕琢,平仄兼用。
这种语言,与诗歌所写的下层劳动者的生活情景高度吻合。
诗歌语言虽然平实,但平而不淡,富有独特的韵味。
开篇两句写景,一句写所见,一句写所闻,多角度勾勒出凌晨空旷寒冷的环境,对卖饼儿的形象做出有力烘托,使其动作更鲜明,呼声更清晰。
“歌一声”与“人未行”对比鲜明,对卖饼儿勤奋自强的赞许跃然纸上。
诗歌在平实的叙述中,也不乏细节特写,“北风吹衣射我饼”,换用第一人称,诗人完全走进了卖饼儿的精神世界,一个“射”字,也就更令人感同身受。
“不忧衣单忧饼冷”揣摩心态,写出了卖饼儿的艰苦和志气,为诗歌最后两句对儿子的劝诫做出了坚实的铺垫。
钱钟书先生说:在“苏门四学士”中,张耒的诗作最富有关怀人民的内容。
这首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北邻卖饼儿五更天就“绕街呼卖,虽大寒烈风不废”。
此诗以深切的同情,晓畅如话的诗句,生动地描述了卖饼儿的情状。
如果说“不忧衣单忧饼冷”是从白居易《卖炭翁》“心忧炭贱愿天寒”一句化出,结句的勉励之辞“业无高卑志当坚,男儿有求安得闲”,则给全诗注入一股积极向上的清风。
题组二仿真高考综合练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晚次湖口有怀(节选)刘长卿帝乡劳想望,万里心来去。
白发生扁舟,沧波满归路。
秋风今已至,日夜雁南度。
木叶辞洞庭,纷纷落无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诗人夜晚在湖口这个地方住宿,看到秋天的湖光水色,心中有感而写下这首诗。
B.首句是即景抒情,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想象自己即将踏上长达万里的路程。
C.“白发”在古人眼里象征年老,“沧波”则是眼前的湖水,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
D.诗句中的“扁舟”跟“今夜谁家扁舟子”“明朝散发弄扁舟”中的“扁舟”一样,均指小船。
E.大雁在秋天不分昼夜地向南迁徙,发出阵阵叫声,让诗人难以入眠,增添了许多愁情。
解析:选BC B项,“诗人从帝乡向远方眺望”错,应是诗人站在湖口向帝乡眺望。
C 项,“三、四两句的写法是实写”错,三、四两句既指眼前实景,也暗寓仕途的曲折,应是虚实结合。
(2)诗歌节选部分的最后两句耐人寻味,请赏析其艺术效果。
(6分)答:解析:“木叶辞洞庭”化用了屈原《湘夫人》中的诗句“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两句描写了深秋落叶纷纷的景象,结合前面诗句的内容,尤其是“日夜雁南度”一句可知,这里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抒发了仕途失意的惆怅和客居异乡的悲伤。
参考答案:使用了以景结情的艺术手法,写出了诗人在深秋中看到落叶纷纷而产生的仕途失意之情,表达了诗人身在异乡而难归的孤寂。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11分)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杜甫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 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
当时安史之乱尚未平定。
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多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
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韩十四去江东探亲要经过此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老莱衣”运用典故,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的天伦之乐,在这干戈遍地的乱世,已很难找到。
B.“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C.“何处访庭闱”一句探问,既表达出对韩十四探亲之途渺茫的担忧,又透露了对韩十四此行的关切,感情十分真挚。
D.“树影稀”中一个“稀”字借写稀疏的树影在水边掩映摇晃,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表达了对友人的惜别之情。
E.末句“犹恐”二字,传达出诗人对自己的勉励,激励自己虽然友人归乡了,但自己不能归乡,自己还要发奋努力。
解析:选DE D项,“联想到友人探亲途中孤身一人的孤独寂寞”错,这里表达的应该是诗人目送友人远去,自己感到孤独寂寞。
E项,激励“自己还要发奋努力”理解错误,“犹恐”二字表达的是诗人对未来的担忧和对世事茫茫难卜的感叹。
(2)诗歌第三联使用了多种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赏析。
(6分)答:参考答案:①以静衬动。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
“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中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将因友人离去而孤寂伤感之情寄寓其中。
③虚实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虚写,是想象友人过黄牛峡时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是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一虚一实,抒发了作者与友人离别之时的伤感。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
“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描绘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从视觉角度描绘当时的离别之景。
[诗歌鉴赏]这首七律,写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深秋,当时杜甫在成都。
安史之乱尚未平定,史朝义逆势正炽。
江东(长江下游)一带虽未遭受兵祸,但九月间江淮大饥,再加上统治者严加盘剥,于是暴动四起,饿殍塞途。
此诗是诗人在成都附近的蜀州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在深沉的别情中流露出蒿目时艰、忧心国难的浩茫心事。
诗发端即自不凡,苍劲中蕴有一股抑郁之气。
诗人感叹古代老莱子彩衣娱亲这样的美谈,在干戈遍地的今天,已经很难找到。
这就从侧面扣住题意“觐省”,并且点示出背景。
第二句,诗的脉络继续沿着深沉的感慨向前发展,突破“不见老莱衣”这种天伦之情的范围,而着眼于整个时代。
安史之乱使社会遭到极大破坏,开元盛世一去不复返了。
诗人深感人间万事都已颠倒,到处是动乱、破坏和灾难,不由发出了声声叹息。
“万事非”三字,包容着多么巨大的世上沧桑,概括了多少辛酸的人间悲剧,表现出诗人何等深厚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四两句,紧承“万事非”而来,进一步点明题意。
送友人探亲,不由勾起诗人对自己骨肉同胞的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