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好的运算习惯包括哪些
分数混合运算应用题
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加减混合运算能力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当要求学生养成检查答案、注意书写规范等良好的习惯。同时,也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的注意力往往难以长时间集中。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例如,可以组织一些小竞赛或者奖励机制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3、实例解析
通过具体的问题解析,让学生掌握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实际应用。例如:一根钢管,已知其外径和内径,求其截面积。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分数运算应用到实际问题中。
4、练习与讨论
通过组织学生进行适量的练习和讨论,加深学生对分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理解和应用。同时,引导学生发现和解决运算中的问题,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分数混合运算应用题练习题一
分数混合运算是我们在数学学习中常见的一种运算,它结合了分数的加减法和乘除法,旨在解决实际问题。下面是一组分数混合运算应用题的练习题,通过这些题目,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分数混合运算的技巧和方法。
例题1:一个水果摊有苹果和梨两种水果,苹果的数量是梨的数量的1/3。如果每天卖掉1/4的苹果和1/5的梨,那么多少天两种水果会同时卖完?
分析:
1、设梨的数量为x斤,那么苹果的数量就是x/3斤。
2、根据题目条件,可以列出方程:5×(x/3) + 3×x = 120。
3、解方程得到x的值,进而得到苹果的数量。
解:设梨的数量为x斤,那么苹果的数量是x/3斤。根据题意,可以列出方程:
5×(x/3) + 3×x = 120
解得:x = 45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1.草稿纸要精心准备。
有的学生计算的时候不用草稿纸,有时只拿一小块或一张纸,在上面算来算去,挤得满满的,这就为算错埋下了伏笔。
有些题学生在打草稿时,不注意书写,导致自己都看不清楚出错。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持之以恒地严格要求学生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细心计算。
同时教师要做好典范,在板书时要规范认真,使学生养成书写规范、认真细致的良好习惯,避免错写、漏写数字或运算符号的情况,从而提高计算的准确性。
2.检查的习惯。
检查时要耐心细致,逐一检查。
一查数字符号,二查演算过程。
概括为“一步一回头”的计算习惯,在计算时做一步回头检查一步。
检查数字、符号抄写是不是正确,得数是否准确等,并要求学生根据各种相应的计算法则耐心细致地计算,克服粗心大意的毛病。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
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提高学生计算的准确性《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要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逐步形成计算技能并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实际问题。
”在数学实践中,我发现了这样一些现象:许多学生虽然掌握了计算方法,却往往还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
如,不是看错数字、抄错数字,就是漏写符号;或是加法忘了进位,减法忘了退位,加法当减法做,乘法做成了除法;有时竖式的结果和横式都不相同,甚至忘记写结果等等,就像一些家长说的,大错没有,小错不断。
对此,一些家长和许多学生,都认为是“粗心”导致的,那为什么会“粗心”呢?可以说计算的准确性不仅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数学的效果,而且还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成绩的提高。
本文从加强计算教学,激发学生兴趣,组织多样化的练习,重视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等几方面入手,通过调查研究,提出如何提高学生计算准确性的对策。
一、在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在计算教学中,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让学生乐于学、乐于做,从而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
那么,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学好它呢?针对这一情况,我做过一次问卷调查。
结果显示,喜欢数学的同学是从喜欢数字开始的。
正是由于喜欢上了数字,才去钻研它,进而理解它﹑掌握它,最后终于能够克服它。
因此,我在教学中渗入游戏。
如:在“比较小数大小”的教学中,我以游戏《机灵的小数点》出示,让学生玩乐中获取知识,巩固知识,知道小数点的重要性,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平时,我在教学中,积极准备数学竞赛,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接力比赛,抢答,评智慧小星等。
二、抓实学生口算基本功,是提高计算准确性的基础每一道笔算题目都包含若干次的口算,口算是笔算及四则运算的基础。
只有每一步的口算正确,才能保证最终结果的准确,才能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运算打下扎实的基础。
而口算训练要持之以恒坚持做到才能有一定的效果。
首先,要让学生掌握口算的方法。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习惯打好数学基础
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习惯打好数学基础为了培养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习惯并打牢数学基础,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有效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本文将介绍一些帮助学生在数学领域取得良好成绩的措施。
一、学习计算的重要性学习计算是数学学习的基础,它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
通过提升小学一年级学生的计算习惯,可以为他们打好数学的坚实基础,帮助他们逐步掌握更复杂的数学概念和技巧。
二、培养正确的计算思维方式1. 重点强调基础运算符的掌握: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是小学一年级数学学习的基石。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练习来熟练掌握这些基础运算符,并建立起正确的计算思维方式。
2. 引导学生进行口算练习:口算是培养计算习惯和提高计算速度的有效方法。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趣味性的口算练习,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进行口算练习,逐渐提高他们的计算能力。
3. 培养逐步解题的能力:从简单的题目开始,帮助学生逐步提升解题的能力。
通过一步步引导学生进行计算和推理,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数学规律,培养良好的解题思维方式。
三、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1. 提供合适的学习工具和教材:为了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和数学基础,我们需要提供一些合适的学习工具和教材。
例如,教师可以使用计算机软件或者互动教具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 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为了让学生保持学习的动力,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置适当的学习目标。
这样,学生可以明确知道自己需要达到什么水平,从而更有动力去培养计算习惯和提升数学基础。
3. 鼓励学生互相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可以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活动,鼓励他们相互合作、分享解题思路和讨论解题过程,激发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力。
四、注重反馈和评价1. 及时给予学生反馈:学生在进行计算练习和解题过程中,及时给予他们积极的反馈。
无论是肯定学生的正确答案,还是指出他们的错误并给予正确解答,都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计算习惯和思维方式。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解题习惯
因此 , 教 者认 为 , 我 们 教 师要 让 学 生知 道 解题 过 程 中的 失误 是难 免
的, 因此检查结果是 否正确非常必要 。首先检查解题 思路与解题过 程是否正确 , 其次检 查是否有漏洞、 多解现象, 最后还要检查你的解
是 否使 实际 问题 有 意 义。对于一 些似错 非错 、 一 时拿 不定 主意 的 , 应
象。 还 有一 些同学解题过程 中有涂改的习惯 , 这是解题 的大敌 涂 改后会影响学生解题的心情和信心。 应尽量避免解题过程 中的涂 时, 可增加卷面整洁分 , 培养 学生 良好 的书写 习惯。 数学教学 中, 运 算解题 占了相 当大的比重, 而运算解题 的正
确 率 与 学 生 解题 习惯 的好 与 坏 是 成 正 比的 。 很 多 时候 学 生在 面对 些 小 的 细节 不 注 意 , 导 致 整 个题 目的错 误 。 很显然, 这是 由 于学
习 内容 与 实 际 工作 结 合 起 来 , 能发现 、 分 析 学 生分 析 问题 和对 知 识 的应 用 能力 , 该 核 方 法 中 ,学 生 考 场 上 趴 下 睡 觉 带 着 厌 和解决 一 些实 践 问题 。
失误 , 特别是不利于学生的检查。 要加强书写格式的指导 , 规 范的 漏写数 字和运算符 号。 同时, 教 师在平时教 育教 学过程 中, 应不失
特别要注意挖掘题 目中的隐含条件 。 还有 , 在做一些计算题 目时, 我 书写格 式可以表达 学生的运算 思路和计 算方法、 步骤 , 防止错 写 时机地利 用身边素材 , 从 正反 两方面对学生进行 宣传教育 , 例如
【 成 镜鉴 】
【 才・ 智】
如 何培养 掌 生 良好 的逅算 解题 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不同的学习习惯对于思维能力与数学能力的提高起着不同的作用。
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可以提高学习效率,而且有利于自学能力的培养。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那么,在数学教学中,应该培养学生哪些良的学习习惯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学生专心听讲习惯的培养,实际上是对学生注意力的培养。
现代心理学证明,注意力集中的学生,听课效率和学习水平远远高于注意力分散的学生。
我们的学生年龄不是很大,大多具有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有意注意保持时间短等特点。
针对这些特点,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应该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语言力求儿童化和趣味性,激发学生认真听讲的兴趣。
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学生学起来就乏味、疲倦,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
因此,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更要生动、活泼;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2、让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
课堂教学中如果过多地让学生被动地听教师讲授,这种形式势必缺乏一种“我要学”的参与意识。
缺乏内在的学习动因,对于培养专心听讲的习惯是极为不利的。
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讲,才能真正做到专心。
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让每一个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注意动静搭配,及时调整学生听讲情绪。
数学课教学的主体结构是讲与练的结合。
讲授要通过练习消化理解。
巩固运用,为了使小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
单调、机械的练习形式也会使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下降,从而涣散注意力。
因此,培养小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在练习设计上要有利于小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练习形成的多样性和科学性,练习安排的渐进性和层次性,以练促讲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小学生动口讲一讲,动手摆一摆,动笔练一练,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这对于调整小学生的听课情绪往往是非常有益的。
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
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数学计算在生产生活劳动中运用最为广泛,是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的工具,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计算能力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学生学习数学,是学生今后学习数学和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的计算能力?小学生计算能力提高的方法一、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直接影响学生计算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许多学生计算法则都能理解和掌握,但常常会发生错误,主要是缺乏严格的训练,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必须重视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 那么要让学生养成哪些习惯呢?1. 使学生养成认真校对的习惯要求学生对所抄写下来的题目都进行认真校对,细到数字、符号,做到不错不漏.2. 使学生养成审题的习惯一要审数字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二要审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三要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3. 使学生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要求学生书写工整,书写格式要规范. 同时,能口算的要口算,不能口算的要认真笔算,强化学生规范打草稿的习惯.列竖式计算时,数位要对齐,数字间要有适当的间隔,进位的数字要写在适当的位置上,退位点不能少.4. 使学生养成估算和自觉验算的习惯教师要教给学生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并将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一个重要环节进行严格要求,提倡用估算进行检验答案的正确性.二、培养学生计算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计算题教学中,一味地计算,学生会觉得特别枯燥,厌烦计算,计算的正确率就会大大降低,从而导致学生不愿意学数学,产生厌学心理. 因此,我们要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学生乐于计算,并掌握一定的计算方法,达到算得准、快的目的,进而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1. 讲究训练形式,激发计算兴趣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寓教于乐,结合每天的教学内容,可以将故事、游戏、比赛等融入课堂,内容灵活、形式多样,以此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提高计算能力.2. 以中外数学家的典型事例或与课堂教学内容有关的小故事激发兴趣如我国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攻克“哥德巴赫猜想”,草稿纸就演算了几麻袋. 通过这样生动典型的事例,唤起学生对数学的爱好和学习兴趣.三、加强练习认知心理学研究认为:促使一般操作技能的掌握和智力操作技能的形成,所需要的条件是不一样的. 如:打铁只需要反复机械地重复练习就能掌握操作技能,而计算这样的心智操作技能,就必须开展以积极的、灵活的思维活动为主的练习,才能逐步形成. 所以,为了促进学生熟练掌握计算的技能,加强练习是十分必要的,练习时要注意科学性,讲求实效.1. 打好基础教学大纲指出:“要重视基本的口算训练. ”因此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口算方法,根据各年级对计算的要求,围绕重点,组织一系列的有效训练,持之以恒,逐步达到熟练.2. 突出重点如万以内的加减法,练习的重点是进位加和退位减;小数的计算则注意小数点位置的处理;简便运算则重点练习运用定律、性质和凑整. 因此,在组织训练时必须明确练什么,要求达到什么程度,只有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 掌握简便运算的方法学生除了理解和掌握各种运算定律,还要能灵活运用各种运算方法进行简便计算. 学生如果能熟练掌握这些方法,那么在计算中就能灵活运用,达到提高计算速度的要求. 因此,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是很重要的.4. 训练要有层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一般都是经历从不知到已知,从不确切的知到比较确切的知,从表面的理解到内部的理解这样的过程. 在这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数学技能技巧的形成,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的. 所以,计算训练的安排也要适应这一过程,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 这种有层次性的训练,有助于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推动理解的发展,促进认识的不断深化.四、认真实施“三结合”教育“三结合”教育是大家熟悉的. 它指的是在学生实施教育过程中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相互结合的教育形式. 要想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同样也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共同督促完成. 学生计算能力的提高,不仅要靠教师课堂教,学生学,而且要靠家长的督促辅导,甚至需要学生通过多媒体进一步在课外巩固掌握. 这样,三位一体齐抓共同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总之,计算教学是一个长期复杂的教学过程,要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除了要做好以上几方面的工作外,教师还应该做好对学生的个别辅导,对学生计算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加以解决并认真分析错误原因,找出规律.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目标与策略
小学数学运算能力的培养目标与策略摘要:本文深入解读了新课标对学生运算能力培养的目标,进而发现培养学生运算能力对学生的成长以及逻辑思维的培养有着深远影响。
通过对自身教学经验的反思和总结,提出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有效策略,策略包括对学生良好运算习惯的养成策略以及配套的有效运算练习策略,为广大教师提供启示。
关键词:运算能力小学数学培养策略运算能力作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基础能力,具有良好的数学运算能力,能够让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思维以及快速的反应能力。
因此,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和能力,不仅仅是对数学成绩的帮助,而且,能够帮助学生通过数学学习来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去探索和接受新知识,成为当今社会所要求的高素质人才。
作为数学教师,在对学生运算能力上的教授和培养过程中,不能仅关注学生的成绩,更应该关注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运算习惯,在通过不断的运算训练中,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发现规律的能力,以及耐心、仔细、不畏艰难的品质。
在长期教学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后,关于如何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本文总结了以下几点教学思考。
一、运算能力培养的标准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 年版)解读》中指出,运算的正确、灵活、合理、简约是运算能力的主要特征。
教师正确理解新课标给出的运算能力的标准,是有效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关键。
首先,运算的正确性需要做到夯实学生的运算基础,而在训练学生运算能力时,对个位数的加减乘除的熟悉是对小学生运算能力提升的关键一招。
例如在训练学生的运算时,采用或去理解运算结果,从而帮助学生可以多方面验证得出的答案,提高答案的准确性。
关于运算的合理和简约性,则是在牢固学生运算能力的基础之上,通过举一反三以及大量的练习去帮助学生切实体会运算过程中合理性和简约性的重要性。
运算的灵活性,一方面表现在,同一个运算结果,能够通过所学知识,运用多种方法灵活计算。
值得注意的是,数学的运算方法并不是相互割裂的,运算的交换律、结合律等规律并非是通过单独的章节介绍才开始学习。
二年级 计算 改进措施
二年级计算改进措施
对于二年级学生的计算问题,以下是一些改进措施:
1. 加强基础运算训练:确保学生对基础运算(如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有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可以通过反复练习和日常使用来加强这些技能。
2. 培养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高计算准确率的关键。
应教育学生养成仔细阅读题目、计划计算步骤、检查结果等习惯。
3. 使用具体工具和实物:使用实物或具体工具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概念,例如使用小球、图形或具体的物品进行演示。
4. 创造性游戏和活动:利用游戏和活动的方式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计算。
例如,可以玩数学游戏、进行速算比赛等。
5. 增强理解而非死记硬背:教导学生理解计算的概念和原理,而不仅仅是记住公式。
这样,当他们遇到变化时,就能灵活应对。
6. 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在家里也进行相关的计算训练。
家庭和学校的共同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更快地进步。
7. 定期复习:定期回顾和复习之前学过的计算方法,确保学生不会忘记,并巩固他们的理解。
8. 及时反馈和纠正错误:一旦发现学生在计算中的问题,应及时指出并帮助他们纠正。
同时,应告诉他们为何出错,而不仅仅是纠正答案。
9. 合理安排学习时间:长时间的连续学习可能使学生感到疲劳,导致注意力不集中。
因此,合理安排学习时间,让学生有足够的休息也是重要的。
10. 持续鼓励和激励: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持续的鼓励和激励可以帮助他们建立自信,提高他们对数学的兴趣。
遵循这些措施,相信学生的计算能力会有所提高。
聚焦数学核心素养_培养小学生良好运算习惯
2023年第31期/A (11)Educational Practice and Research数学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数学品格,是一种源于基础数学知识发展起来的高于具体数学知识技能的一种素养。
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数学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课标》)指出:“小学数学核心素养主要表现为数感、量感、符号意识、运算能力、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数据意识、模型意识、应用意识、创新意识。
”其中“运算能力”是人类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项基本技能,是小学数学十一大核心素养之一。
培养学生的良好运算习惯一方面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计算原理,帮助他们寻找多种计算途径来解决问题,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有助于达成教学目标,为学生将来进一步的学习做好铺垫。
在教学中培养运算习惯能有效地提高计算的正确率。
很多学生计算错误的问题并不出在算理、算法、计算能力上,而是因为缺乏顽强的意志力,没有形成良好的运算习惯。
主要现状为:审题不认真,看了一半就算,结果经常出现很多错误:没按顺序计算,书写不认真抄错符号、抄错数字;列竖式不认真或竖式排列乱七八糟,经常出错,有时甚至连自己也找不到;题目算完不验算。
不良的运算习惯,是造成学生计算错误的主要原因。
培养小学生良好运算习惯不但能全面的提高数学计算能力,而且对于学生数学综合素养的培养也有着莫大益处。
如何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培养良好运算习惯,促进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升呢?下面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谈一谈。
一、聚焦数学核心素养,加强运算方法指导在《课标》和核心素养引导下,小学数学教师需要确保每一位小学生的基础计算能力都过关。
这就需要小学数学教师对每一位小学生的本文系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一般课题“数学核心素养视角下小学生良好运算习惯培养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1904177)研究成果。
袁晓新(卢龙县第四实验小学,河北秦皇岛066400)摘要:提升数学知识学习质量的前提是核心素养的培养,数学十一大核心素养中“运算能力”至关重要,良好的运算习惯培养,直接影响学生运算能力提高。
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哪些学习习惯
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数学学习正处于一个关键的过渡阶段。
在这个时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对于他们今后的数学学习乃至其他学科的学习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那么,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应该注重培养哪些学习习惯呢?一、认真审题的习惯认真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前提。
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学会仔细读题,理解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和问题。
不少学生在做题时往往急于求成,没有认真读题就开始动笔,导致出现错误。
例如,在解决应用题时,有的题目会给出多个条件,其中可能存在干扰信息,如果学生不认真审题,就容易被这些干扰信息所迷惑。
为了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多进行一些审题训练。
例如,出示一道题目后,让学生先说一说题目中的已知条件和问题分别是什么,再思考应该如何解题。
同时,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读题时,用铅笔将关键的信息和数字圈出来,以加深印象。
二、规范书写的习惯数学中的规范书写不仅包括数字、符号的书写规范,还包括解题步骤的书写规范。
规范的书写能够帮助学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路,减少错误的发生。
在数字和符号的书写方面,要让学生养成认真、工整的书写习惯。
例如,数字“0”和“6”、“1”和“7”等容易混淆的数字,要让学生注意书写的区别。
在运算符号方面,“+”“”“×”“÷”等符号要书写规范、清晰。
在解题步骤的书写方面,要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格式进行书写。
例如,在进行列竖式计算时,要让学生将数位对齐,计算过程要清晰明了;在解决应用题时,要让学生写清楚解题的步骤和单位名称等。
教师可以通过展示优秀的作业样本,让学生明白规范书写的重要性,并定期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纠正不规范的书写。
三、独立思考的习惯独立思考是学习数学的重要能力。
在三年级数学教学中,要鼓励学生遇到问题时先自己思考,而不是马上求助他人。
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置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探索。
培养良好计算习惯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
织一些 游 戏 竞 赛 ,维 持 学 生 学 习 的兴
趣 ,发展学生 的智力 。如 :玩扑克 。以
书角边沿上打 草稿 。针对 以上情 况 ,平
同桌为一组 ,摆扑克牌 ,将摆 出 的牌按 规定 的程 序 进 行 加 四则 运 算 ,谁 算得 快 ,摆 出的牌就属于他 的了 ,看谁得 到 的牌最多 。擂 台赛 。每一周 都定时举 行
乱 画的现象 。书写认真 ,可减 少因书写 不规范而产生的错觉错误 。提 高计算 的 正确率 。所 以,无论是课堂练 习还是家 庭作业 ,我都要求学生字迹 端正 ,书写
规 范 ,特别 是 0和 8 、0和 6的 收 笔 ,
算什 么?最 后算什么? ) ;第二要思考题 算方法 ;第 三要思考题 中的数 与数之 间 有无特殊 的关 系 。耐心观察数字 与符号 的内在联 系 ,灵活选择合理 的方法 。三 算 :就是要 求学生认 真书写 、计 算。计 算 时精力集 中,不急不抢 。
准 。谁就是 当周 的擂 主。 “ 等 级考 试 ”
这活动我是模仿我校 中计算机 能力等级 考试 、普通 话等 级过 关考 试等 设计 的。
将学 生 分 组 进 行 检 测 ( 分 笔试 和 口 试) ,按学 生 的检 测成绩 发 给学 生计算 能力等级证 书.不达到一定标 准 ( 标 准
的有效载体 与重要 手段 。然而 ,学生在
计算 中反 映出来 的情 况令人担忧 ,学生
的计算能力不高 ,由于计 算错误 ,很 多
学生的数学成绩较差 。
学生尤其不能草率待之 。此外 ,通过开 展 书写竞赛 。促使学生养成认 真书写 的 习惯。事实表明 ,良好的计算 习惯不仅 提高了学生 的数学成绩 .也培 养 了他们 认 真负责的态度 ,使学生受益终生 。
优化数学计算教学 提升学生运算能力
优化数学计算教学提升学生运算能力数学被称为是一门严谨的学科,而数学计算则是学习数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学生来说,掌握优质的数学计算能力不仅是学习数学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优化数学计算教学,提升学生运算能力成为当前数学教育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本文将探讨如何优化数学计算教学,以及如何提升学生运算能力,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更好的支持。
一、优化数学计算教学1.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学习的最好动力,而数学计算作为数学学习的基础,应该通过各种方式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
教师可以通过引领学生参与数学计算竞赛、数学游戏等方式,让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感受到数学计算的乐趣,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动力。
2.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数学计算的学习资源可以丰富多样,不仅仅局限于教科书上的知识点和练习题。
教师可以通过引入网络资源、多媒体资源、实际问题等方式,为学生提供更加立体、生动的数学计算学习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领会数学计算的重要性和实际应用。
3.注重个性化的教学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学习能力都不同,因此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个性化的教学。
通过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为学生提供符合他们学习需求的针对性教学方案,从而让每个学生的数学计算能力都得到充分的提升。
4.加强实践与应用数学计算不是停留在纸上的抽象概念,而是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计算能力。
在数学计算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加强实践与应用的环节,引导学生将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让学生明白数学计算的意义和实用性。
二、提升学生运算能力1.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良好的计算习惯是提升学生运算能力的基础。
教师应该从学生入门阶段就开始着重培养学生的计算习惯,包括正确书写数字、标点符号的运用、横竖加法与减法运算的基本技能等,从小事做起,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计算素养。
2.强化基本功训练数学计算的基础是基本功训练,尤其是加减乘除、分数、百分数等基本运算。
观看徐斌老师讲座心得体会
读《走进徐斌—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服务》有感3月11日有幸观看了徐斌老师的公益讲座,让我受益匪浅,徐老师文中对计算教学进行深度剖析,深有体会,其中精彩分享如下:1、感知粗略:要进行口算,首先必须通过学生的感觉器官来感知数据和符号组成的算式。
小学生感知事物的特点是比较笼统、粗糙、不具体,往往只注意到一些孤立的现象,看不出事物的联系及特征,因而头脑中留下的印象缺乏整体性。
而口算题本身无情节,外显形式单调,不易引发兴趣。
2、注意失调: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注意的不稳定和较差的分配能力是产生口算差错的重要心理因素。
小学生注意不稳定,不持久,不容易分配,注意的范围不广,易被无关因素吸引而出现“分心”现象。
在口算过程中,需要经常注意或把注意同时分配在不同的对象上。
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所顾及的面不广,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分配到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对象时,往往顾此失彼,丢三落四。
例如单独口算6×8和48+7等口算题,大部分学生能算准确,而把两题合起来时,算6×8+7,学生往往得45,忘记进位而造成差错。
3、记忆还原:记忆的目的不仅是信息的贮存,更重要的是能准确地提取。
学生贮存信息的过程中,由于生理、时间、复习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贮存的信息消失或暂时中断,从而丢头忘尾,造成“遗忘性差错”。
特别是连加、连减、进位加、退位减、连乘、连除等口算题,瞬时记忆量较大,如口算28×3时,要求学生能暂时记住每一步口算的结果,即20×3=60,8×3=24,并在脑中口算出60+24=84。
而这类口算题出错的原因,主要是中间得数的贮存与提取不完整或遗忘所致。
读后反思1、关于计算——良好习惯是保证。
不良学习习惯是发展计算能力的主要障碍。
计算中,即使出现一些错误,如果有检验的习惯,也不难发现问题并自我纠正。
可是,常出现计算错误的学生,偏偏没有这种习惯。
因此,为了保证学生计算能力及正确率的提高,就必须培养良好的计算习惯。
如何提高孩子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
如何提高孩子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该如何增加孩子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教育专家的视角计算能力是数学学习的基础,能提高孩子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不仅仅促进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数学学习,更能重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作为教育专家,我将从多个方面探讨如何提高孩子的运算速度和准确率:一、夯实基础:形成如铁般的计算基础1.理解算理:仅仅记忆公式和口诀无法真正增强运算速度和准确率,孩子要明白运算的原理,知道背后的逻辑关系。
例如,在学加减法时,要让孩子明白加法的意义是合并,减法的意义是比较或分离。
理解算理,孩子才能更灵活地运用相同的计算方法,并尽量避免错误。
2.掌握基本运算技能:运算速度和准确率建立在熟练掌握基础运算技能的基础上,包括加减乘除的基本口诀、常见数字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简单的进位退位等。
家长和老师可以通过练习、游戏等帮助孩子熟练掌握这些技能。
3.培养数字敏感度:数字敏感度是指孩子对数字的感知能力,包括数字的大小比较、数字的组成等。
可以通过生活中的场景,例如购物、时间计算等,帮助孩子培养数字敏感度。
二、策略提升运算效率1.灵活运用计算方法:不同类型的运算题,可以选择不同的计算方法,例如凑整法、拆分法、估算法等。
鼓励孩子尝试不同的方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计算方法。
2.掌握速算技巧:对于一些常见的除法运算,可以教授孩子一些速算技巧,比如乘法分配律、减法巧算等。
但要确保,速算技巧的运用要建立在孩子明白算理的基础上,否则容易造成错误。
3.培养良好的运算习惯:良好的运算习惯是提高运算速度和准确率的关键。
孩子在做题时要细心读题,认真检查,尽量减少粗心大意造成的错误。
三、练习提升技能1.循序渐进:练习不要急于求成,由简到难,从简单的计算题开始,逐渐增加题目的难度和数量。
2.针对性练习:根据孩子运算结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练习,例如对计算错误多的部分进行强化训练。
3.选择多样化的练习形式:练习要采用多种形式,例如口算练习、笔算练习、游戏练习等,激发孩子的兴趣,避免单调乏味。
六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
六年级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孔子曰:“少年若天性,习惯成自然。
” 佚名说:“ 良好的习惯能改变我们的人生,一旦养成,便可终身受益。
”如果孩子能够在少年时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那么他便会将追求知识、努力学习当成生活中重要的一件事情来对待。
习惯的力量是惊人的,它通过每天的点滴积累影响着孩子一生的发展。
课标指出:“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
”可见培养习惯的重要性。
就小学数学教学而言,要重点培养以下习惯:一、预习的习惯预习是课堂的“前奏曲”,它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影响着学生的发展。
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是非常必要的,培养学生良好预习习惯是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重要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课前预习习惯也是教育改革的呼唤和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
郭沫若先生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来做的这种精神。
”数学课前预习要做到看一看、想一想、练一练。
课前看一看。
要看学习内容,包括本课主要讲什么,重点和难点是什么;要看这部分知识与原有知识有什么联系,哪些是你可以独立解决的;要看自己还有什么知识是不能自己解决的,勾画下来,以便上课时寻求答案。
课前想一想。
以教师课前设计的问题,动脑思考。
课前练一练。
预习例题以后,学生可以把例题后面的练习先尝试性地练一练,通过练习,检查一下自己看懂了多少知识,不会做的或看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上课时注意听或提出来。
二、倾听的习惯有一位哲人说:“上帝给我们两个耳朵,却只给我们一个嘴巴,意思是要我们多听少说。
” “倾听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别人的经验与教训,使你在人生道路上少走曲折的弯路,经过你有目标的艰苦奋斗,使你能顺利地到达理想目的地。
”著名的社会学家兰金曾做过这方面的研究并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人们日常的语言交往活动(听、说、读、写)中,听的时间占45%,说的时间占30%,读的时间占16%,写的时间占9%。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
计算能力是一项基本的数学能力,培养小学生具有一定的计算能力,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数的运算在实际生活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应用。
因此,多年来计算一直是数学教学的中心任务,但从学生的试卷和平时的作业中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在计算时,常常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呢?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理解和掌握基础知识,是形成计算能力的前提。
学生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结果,首先要考虑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决定了是否具有计算能力。
例如,学生要具有分数四则计算的能力,必须先要理解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理解并且掌握如通分、约分、带分数与假分数之间的互化等基础知识和相应的基本技能。
只有把有关的基础知识讲清楚,让学生真正掌握了,学生计算才不会出现差错。
相对于低年级来说,高年级的基础知识更为丰富,因此在教学中切不可急于求成,而应帮助学生从整理已学的基础知识开始,运用迁移,不断深入。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法时,首先让学生回答加法的意义,学生就会知道是把两个数(或多个数)合半成一个数的运算,接下来让学生观察发现异分母分数、分数单位不同,不能直接相加,懂得了这个道理后,再引导学生运用通分知识,“化异为同”,于是问题就转化为已掌握的同分母分数的加法了。
第二、要加强基础知识教学和基本技能训练口算是笔算的基础。
笔算的技能技巧是口算的发展,笔算是由若干口算按照笔算法则计算出来的。
如987×786一题,就要进行9次乘法口算和14次加法口算,由此可以看出,如果口算出错误,笔算必然出错误。
因此,不仅低中年级基本口算的训练要持之以恒,随着学习内容的扩展、加深,在高年级也应同样重视。
这不仅有利于学生及时巩固概念、法则,增大课堂教学的密度,提高计算能力,而且可以在口算训练中,通过引导学生积极思维,灵活运用知识,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注意力和记忆力。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心得体会
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心得体会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心得体会1培养孩子又对又快的计算能力,是学生学好数学的基础,如何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必须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提高计算正确率的保证。
计算是一项十分细致而又艰难的工作,必须认真对待,所以要教育孩子养成细心、认真计算的良好习惯。
首先在计算之前要求孩子认真审题,选择合理的计算方法。
当计算出现错误时让孩子认真检查计算过程,把错误的题写在错题本上反复练习。
长时间训练能使孩子养成较好的学习习惯。
第二、理解运算法则,正确运用运算法则运算法则的掌握是孩子准确灵活的进行计算,形成熟练的运算技能的基础。
要理解好法则牢记法则才能运用好法则!第三、加强练习,提高计算的正确率练习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基本途径,要提高计算能力,必须加强练习。
选择好的题型针对练习,提高孩子的计算能力。
只要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让孩子理解并运用运算法则,再加上针对性的练习就一定能提高计算能力!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心得体会2低年级数学的学习主要以口算、计算为主,学好计算是为以后高年级数学的学习打好基础,因此小学生的口算、计算能力的培养在整个小学阶段尤为重要。
但计算出错却是小学生数学学习中出现的主要错误。
要想提高小学生的计算水平,我认为必须做到“持之以恒、坚持不懈”。
一、教学中重视算理、选好典型例题。
教师在教学计算课时,一定要设计得有趣味,避免枯燥。
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的回答多问几个“为什么”,及时发现学生的简便算法,多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对于计算出错的学生更要让其说一说思维的过程,并作为宝贵的课堂生成,让同学们找出错误原因,这样就会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其他学生再出现类似的错误。
在后续的练习中,教师要精选出有代表性的题目让大家讨论交流,明白所运用的算理。
其它题目让学生独立完成,并在小组内说一说计算方法。
让算理指导算法,再加以辅助练习,学生的计算能力会稳步提升。
二、记录好错题,开设“纠错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良好的运算习惯包括:一、遵循法则形成“程序化”的计算习惯1、认识阶段。
学生明确了概念,理解了算法。
使用时密切关注如何执行各个步骤,引领学生建立起程序化的运算过程,使学生有意识地对自己的过程进行监控。
2、视觉性模仿阶段。
老师通过言语的指导,呈现自己具体问题的示范。
学生根据前面的程序,观看老师的操作,进行视觉模仿。
3、言语化模仿阶段。
学生运用自己的口头语言进行模仿,一边算一边言语的复述,从出声向不出声过渡。
自然而然不自觉地完成运算过程。
二、重视算理1、借助直观。
老师在日常运算情境中,经常结合算理对运算进行辨析,在多次运算中对算理加深理解。
在理解算理基础上加强运算能力的培养。
2、理解公式与法则和算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和认识以及提高使用的正确性。
三、养成梳理、总结的习惯积累运算经验1、抓好审题训练做题时养成认真审题、细心求解的习惯,要求学生看清题目中每一个数据和符号,并观察它们之间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内在联系。
确认运算顺序,明确先算什么,后算什么。
先择合理的运算方法。
审计算方法的合理、简便,分析运算和数据的特点,联系运算性质和定律,能否简算,不能直接简算的可否通过分、合、转换、省略等方法使运算简便,然后才动手解题。
2、校对的习惯。
计算都要抄题,要求学生凡是抄下来的都校对,做到不错不漏。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要求按格式书写,字迹端正、不潦草,不涂改、不粘贴,保持作业的整齐美观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
验算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习惯。
要掌握好验算和估算的方法;其次要把验算作为计算过程的重要环节来严格要求;再次要求学生切实掌握用估算来检验答案的正确程度。
3、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做作业就象完成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了就行,这就导致了计算错误率高。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检查,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数字写错了没有等,无法口算的还应该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每次作业都提醒、强调,同时教师亲自走到学生中间督促、落实,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自主检查、验算的习惯了。
2 .步骤:(1 )分析问题:对于运算任务要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法则和算理,分析目前状况及最后应达到的目标,找出解决问题的规律。
(2 )设计算法,即写出解题的方法和具体步骤。
(3 )编写程序。
(4 )运行程序,分析结果结果,看它是否合理。
不合理要对程序进行调试,发现和排除程序中的故障。
(5 )练习反馈,熟悉程序(6 )关注学生情况,整理注意事项。
良好的运算习惯包括:一、遵循法则形成“程序化”的计算习惯1、认识阶段。
学生明确了概念,理解了算法。
2、视觉性模仿阶段。
3、言语化模仿阶段。
二、重视算理1、借助直观。
老师在日常运算情境中,经常结合算理对运算进行辨析,在多次运算中对算理加深理解。
2、理解公式与法则和算理,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公式和认识以及提高使用的正确性。
三、养成梳理、总结的习惯积累运算经验1、抓好审题训练,做题时养成认真审题、细心求解的习惯。
2、校对的习惯。
3、养成仔细计算、规范书写的习惯。
4、养成估算和验算的习惯。
这是计算正确的保证。
良好计算习惯的培养一、掌握算理,夯实基础。
面对计算题,要得到计算的结果,学生首先要思考的是计算的方法、运用什么数学概念、运算定律、运算性质、运算法则和计算公式等等,因此充分理解和掌握这些基础知识是提高计算能力的前提,只有夯实算理这个基石,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1、结合生活实际,理解式题的意义。
如在教学《减法的简便计算》时,出示:妈妈带了200元钱,买一件上衣47元,一条裤子53元,还剩多少元?学生列出两种算式200–47–53 和200–(47+53),根据题意学生明白可以一件一件地付钱,也可以把上衣与裤子的钱合在一起付,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减法的运算定律,学生理解得更加深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2、利用知识正迁移,促进算理的掌握。
知识与知识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前面的知识能影响后续知识的学习,有时它能促进后续学习,但有时也能阻碍后续的学习。
如:在教学《简便运算》这一单元,刚开始学习乘法结合律时,学生掌握得非常好,但在学习了乘法分配律之后,学生的错误率明显上升。
如(125×25)×8,学生往往做成原式=125×8+25×8,而(20+25)×4,学生又做成了原式=20×(25×4)。
又如:278 – 89 + 11,学生受到减法简便计算的负迁移,往往做成:原式=278 –( 89 + 11)=178。
这时,教师应进行分析、比较两者之间的差异。
如同时出示用(125×25)×8、(125+25)×8解决的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比较出它们之间的不同,同时强化计算的方法。
二、习惯培养,任重道远。
计算题出错的原因有很多,但学习习惯不好是产生错误的主要原因之一。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育就是培养习惯。
”学习过程其实也是一个习惯的养成过程。
计算是数学教学中最基础和最容易掌握的。
因此,许多学生不把它放在眼里,当数目较小、算式简单时,就会产生“轻敌”的思想,遇到数目较大的,就产生厌烦的情绪,有时题目也没看清就匆匆动笔做,做完不检查等,这些坏习惯直接导致了计算的错误。
1、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一看、二想、三计算”,计算是严谨的,不允许半点马虎,但却有许多学生没有这一良好习惯,没有看清数字,没有弄清楚运算顺序,就算起来了,有时甚至“一望知数”,这样能不出错吗?例如:有学生在计算16-16÷4这样一道简单的计算题时,由于马虎,结果算成了0。
如果在计算时,看得仔细一点,静下心来想一想,很容易看出这道的计算顺序是先算除,再算减,正确结果是12;又如在计算时将24看成42等。
所以,在计算中,教师一定要注意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审题习惯。
平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自己的计算错题进行分析,因为看错数字、没弄清计算顺序而错的占了多少,今天和昨天比,有没有进步,明天的目标是什么,等。
当然教师要对学生每次的分析进行反馈,毕竟大多数学生还是缺乏自觉性的。
每天的潜移默化,让学生在无形的督促中形成认真审题的习惯。
2、培养学生打草稿的习惯。
学生在计算时,不喜欢打草稿,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
教师布臵了计算题,有的同学直接口算,有的在书上、桌子上或者其他地方,写上一两个竖式,算是打草稿,这些都是不良的计算习惯。
大多数的计算题,除了少数学生确实能够直接口算出结果以外,大多数学生恐怕没有这个能力。
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必须要求学生找出专门的草稿本,认认真真地打草稿,同时教师必须要走下讲台,走到学生中间,严格督促学生落实,久而久之学生慢慢地会养成这一良好习惯。
3、培养学生检查、验算的习惯。
现在的学生做作业就象完成任务,不管三七二十一,写完了就行,这就导致了计算错误率高。
那么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随时提醒学生检查,如,数字看错了没有,运算顺序错了没有,数字写错了没有等,无法口算的还应该验算,看结果是否正确。
每次作业都提醒、强调,同时教师亲自走到学生中间督促、落实,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慢慢养成了自主检查、验算的习惯了。
习惯的培养并不是抽象的、看不见摸不着的,而是实实在在的。
习惯的培养需要每一位教师脚踏实地从一点一滴抓起。
好的习惯成能就人的一生,因此,习惯的培养任重而道远。
三、兴趣培养,以心促行。
现在的学生对于学习的动力不足,对计算更是觉得枯燥,这也是导致计算错误的重要原因之一。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让学生乐学、乐算。
1、枯燥的计算融入生动的情境。
一提到计算,学生马上会与枯燥联系起来,简单的符号、枯燥的运算。
在日常的计算教学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地创设生动的情境,以激发学生算的兴趣。
如做改错题时,可以创设“小马虎”学数学的情境:小马虎学数学,这是他做的数学题,请各位小老师们帮他检查检查,看他做得对不对?每个学生都是热心而好胜的,他们会充满热情、全身心地投入到检查的行列当中。
又如在教学乘法分配律时,我们学校正在举行宁波市书法考级报名,教学时就把乘法分配律自然地融入到实际的情境中,学生算得很高兴。
另外,由于我是班主任,每次收费时总让学生帮我算算收上来的总费用,在平时的生活情境中进行计算教学。
2、单一的计算融合丰富的活动。
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兴趣,可以设计丰富的活动,如视算、听算、抢答、开火车、小组竞赛、闯关、游戏等,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
如:哪一小组当天的计算全对的,可以完一次电脑游戏,当然游戏是老师准备的,而且是配合本单元练习的计算题,学生的积极性非常高,而且为了整组的利益,同学之间还能起到互相监督的作用。
3、设立形式多样的奖励机制。
就计算本身,是比较枯燥乏味的,对学生进行及时的评价和鼓励,能更加有效地发挥了学习评价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计算的兴趣,提高计算的能力。
如奖励当天作业全对的一组完游戏,每一样作业做对的敲一个唐老鸭,接连5次计算对的可免一天的计算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想方设法刺激学生,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使之心动,继而行动。
四、常规练习,持之以恒。
练习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途径。
多做多练,熟能生巧,常抓不懈,计算是学生必备的基本功,我们应精讲巧练,新旧结合,持之以恒。
1、练习应抓住难点。
例如,在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时,36+47中,当十位上的3与4相加得7时,还要加上6+7进位得来的1,所以3+4+1这类口算练习,要在进位加法教学之前加以训练。
再如,四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简便计算时,因为简便计算往往改变了计算的顺序,学生受到干扰往往会分辨不清出现错误。
因此,要针对这个难点让学生反复练习。
如100 – 24 +76与100 –( 24 +76),学生往往会100 – 24 +76=100 –( 24 +76),这时教师应反复讲清运算的顺序,并在反复的练习中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它们之间的区别。
2、练习应持之以恒。
学生计算水平的提高不可能一蹴而就,为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可以每天课前的口算天天练,中午笔算每日一练等,长期进行,持之以恒,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
3、练习应举一反三。
每讲完一种新的计算方法,应先集中练习新学内容,再练习与本节内容有联系的题目,最后把新旧知识串联起来练习。
如,教学完乘法分配律后,可集中练习(4+8)×25等类型的题目,让学生明确这类题目的计算方法,在此基础上,改为(4×8)×25,让学生区分乘法分配律和乘法结合律。
总之,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提高不能靠一朝一夕,需要结合教学实际长期进行培养和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