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

合集下载

血培养标准操作规

血培养标准操作规

血培养标准操作规(SOP)一、采血指征: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二、标本采集时机: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三、采血的标准流程1、标本采集部位要求: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采血培养。

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

说明:不建议采集动脉血,其诊断价值不高,且增加了抽血污染的机会。

尽量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培养,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10,11,12]。

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参见3.4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1.3 血培养的次数: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

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一、操作目的
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做微生物培养,协助诊断、治疗及护理。

二、评估要点
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了解患者寒战或发热的高峰时间。

3、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

4、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和肢体活动度。

三、物品准备
治疗盘、弯盘、碘伏、棉签、止血带、血培养瓶、采血针、手套、治疗巾。

四、操作要点
1、核对医嘱及培养瓶条码。

2、评估患者的病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管等基本情况。

3、告知患者及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配合、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4、根据要求准备用物。

5、再次核对患者手腕带和培养瓶信息,确认统一后,按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

可选用静脉直接穿刺法或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采血。

6、协助按压穿刺部位5-10分钟至无出血。

7、协助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

8、整理床单位。

9、洗手,取口罩。

10、及时送检。

11、操作速度:完成时间8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
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正确的降温方法,促进舒适。

六、注意事项
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准备合适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129。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

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养检测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

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

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

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皮肤消毒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

2.然后用一根碘酊或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cm~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

3.最后用70%酒精脱碘。

严格执行三步消毒后,可行静脉穿刺采血。

注意对碘过敏的患者,只能用70%酒精消毒,消毒60秒钟,待穿刺部位酒精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

血培养检测培养瓶消毒程序:1.用70%酒精或碘溶液(不要使用碘)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

血培养采集技术操作规范一、操作目的严格无菌操作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做微生物培养,协助诊断、治疗及护理。

二、评估要点1、评估患者病情、治疗、心理状态及配合程度。

2、了解患者寒战或发热的高峰时间。

3、了解患者的用药情况,如抗生素。

4、评估患者穿刺部位皮肤、血管情况和肢体活动度。

三、物品准备治疗盘、弯盘、碘伏、棉签、止血带、血培养瓶、采血针、手套、治疗巾。

四、操作要点1、核对医嘱及培养瓶条码。

2、评估患者的病情、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以及血管等基本情况。

3、告知患者及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如何配合、采血后的注意事项。

4、根据要求准备用物。

5、再次核对患者手腕带和培养瓶信息,确认统一后,按要求正确留取血标本。

可选用静脉直接穿刺法或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进行采血。

6、协助按压穿刺部位 5-10 分钟至无出血。

7、协助取舒适卧位,询问患者需要。

8、整理床单位。

9、洗手,取口罩。

10、及时送检。

11、操作速度:完成时间 8 分钟以内。

五、指导要点1、告知患者检查的目的、方法、注意事项以及配合方法。

2、告知患者正确的降温方法,促进舒适。

六、注意事项1、血培养瓶应在室温下避光保存。

2、根据是否使用抗生素,准备合适的需氧瓶和厌氧瓶。

3、间歇性寒战患者应在寒战或体温高峰前取血;当预测寒战或高热时间有困难时,应在寒战或发热时尽快采血。

4、已经用过抗生素治疗的患者,应在下次使用抗生素前采集血培养标本。

5、消毒时应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应消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使用说明书,待自然干燥后方可穿刺。

6、血标本注入厌氧培养瓶时,注意不要将注射器中的空气注入瓶中。

7、两次血培养标本采集时间至少间隔一小时。

8、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采血留取血标本时,每次至少采集两套血培养,其中一套从独立外周血管采血,另一套则从导管采血。

两套血培养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5 分钟),并做好标记。

9、成人采血 10-20 毫升,婴幼儿 1-5 毫升。

血培养操作方法

血培养操作方法

进行血液培养是一种常见的微生物学实验操作,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病原微生物。

以下是一般的血液培养操作方法:
1.准备培养基和试剂: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富营养培养基,如琼脂平板或液体培养
基。

确保培养基未受污染并符合要求。

另外,准备好其他必要的试剂和器具。

2.采集样本:从患者的静脉血液中采集样本。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外界细菌
的污染。

3.接种:将采集的血液样本分别接种在含有富营养物质的琼脂平板上,或直接加入到
含有培养基的试管中。

4.培养:将接种后的琼脂平板或试管放入培养箱中,控制适当的温度和湿度,通常在
37°C 下培养24-48 小时。

5.观察:观察培养基上是否有细菌或真菌形成的典型菌落。

根据菌落的形态、颜色等
特征初步判断细菌或真菌的种类。

6.进一步鉴定:对初步检测出的菌落进行进一步的鉴定,可以进行革兰氏染色、生化
测试或分子生物学技术等。

7.结果分析:根据鉴定结果判断样本中是否存在病原微生物,并进行相应的治疗或进
一步检查。

注意:血液培养操作需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避免交叉污染和误判结果。

在实验过程中,确保实验室环境的清洁和消毒,以减少外部细菌的干扰。

血培养临床操作规范(2017版)

血培养临床操作规范(2017版)

血培养临床操作规范(2017版)血培养,是一种将新鲜离体的血液标本接种于营养培养基上,在一定温度、湿度等条件下,使对营养要求较高的细菌生长繁殖并对其进行鉴别,从而确定病原菌的一种人工培养法。

我国卫生部在2017年9月发布了新版《临床微生物实验室血培养操作规范》,其主要内容如下:一、采血指征:可疑感染患者出现以下任一指征时,可考虑采集血培养。

1. 体温>38℃或<36℃.2. 寒战.3. 外固血白细胞计数增多(计数>10.0×10/L,特别有“核左移”时)或减少(计数<4.0×10°/L).4. 呼吸频率>20次/min或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mmHg.5. 心率>90次/min6. 皮肤黏膜出血.7. 昏迷.8. 多器官功能障碍.9. 血压降低.10. 炎症反应参数如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PCT)、1,3-3-D葡聚糖(G试验)升高等二、采血时间寒战或发热初起时采集。

抗菌药物应用之前采集最佳。

三、采集套数成人每次应采集2套-3套,每套从不同穿刺点进行采集,2d-5d内无需重复采集。

如怀疑感染性心内膜炎,应重复采集多套。

儿童通常仅采集需氧瓶。

有以下高危因素时应考虑厌氧瓶培养:其母产褥期患腹膜炎,或慢性口腔炎或鼻窦炎、蜂窝组织炎、有腹腔感染的症状和体症、咬伤、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粒细胞缺乏患儿。

考虑肺炎链球菌菌血症时,宜同时做脑脊液培养。

四、采血量成人每瓶采血量8mL-10mL,或按照说明书采集,婴幼儿及儿童采血量不应超过患者总血量的1%,具体采血量参考说明书。

若采血量充足,注射器采集的血液先注入厌氧瓶,后注入需氧瓶,碟形针采集的血液反之。

若采血量不足,优先注入需氧瓶。

五、采集方法1. 采集静脉血:仅在评估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采集导管血。

血培养宜单独采血,与其他检测项目同时采血,应先接种血培养瓶,以避免污染。

2. 采集前做好手卫生,静脉穿刺点选定后,去除血培养瓶的塑料瓶帽,切勿打开金属封口环和胶塞,使用75%乙醇或70%异丙醇消毒,自然干燥60s。

血培养的注意事项

血培养的注意事项

血培养的注意事项
第一,严格按照消毒规范操作。

在进行血培养前,应当对所有操作
用具和试剂进行消毒处理。

同时,需要保证操作环境清洁卫生,以避
免细菌污染影响检测结果。

第二,采血前准备工作要充分。

采血前应当告知被测者相关事项,如
停止使用抗生素等药物。

采血针头应当选择质量好的产品,避免污染。

同时,采血部位的皮肤需要彻底消毒,以避免细菌污染。

第三,采血量应当充足。

血液量过少会导致培养物为空白或污染,从
而影响结果的准确性。

通常为了避免造成伤害,采血的时候最多只能
采40ml。

第四,采血后应当立即送检。

血液样本应保持在体温下送往检测机构。

过长的运输时间或存放时间会导致培养物污染或变质,从而影响检测
结果。

第五,建立完整的病史记录。

在进行血培养前,需要详细询问被测者
的病史,包括既往患病情况、症状等。

这有助于提高结果的准确性,
同时帮助医生做出正确的诊断和治疗计划。

总之,血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临床检查,通过严格的操作和完善的病史
记录,可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并且有助于医生进行正确的治疗
计划。

在进行血培养前,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关注好血采血前和血采集过程的相关注意事项,以确保得到准确的检测结果。

【2017年整理】血培养标准操作规

【2017年整理】血培养标准操作规

血培养标准操作规(SOP)一、采血指征:患者出现以下一种或同时具备几种临床表现时可作为血培养的重要指征:①发热(≥38 ℃)或低温(≤36 ℃),以间歇驰张型多见,革兰阴性杆菌,如大肠埃希菌引起的感染可见双峰热;②寒战;③白细胞增多(>10.0×109/ L,特别是有“核左移”时);④粒细胞减少(<1.0 ×109/ L);⑤血小板减少;⑥皮肤、黏膜出血,常见于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的菌血症,伤寒病人第4~10天可出现玫瑰疹,斑疹伤寒第4~6天可出现暗红色斑丘血疹;⑦昏迷;⑧多器官衰竭;⑨血压降低;⑩呼吸加快(呼吸率>20/分或CO2分压<32mmHg);以及肝脾肿大;关节疼痛;C反应蛋白、内毒素、降钙素原升高等。

对新生儿可疑菌血症,还应同时做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体温不低,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卒中,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二、标本采集时机:只要怀疑患者有血流感染的可能,在考虑使用抗菌药物之前,都应立即采集血培养标本。

若患者已行抗菌药物治疗,则应选择含有抗菌药物吸附物的培养瓶,并在下一次抗菌药物应用前采血培养。

细菌通常在寒战和发烧前1小时入血,此时为采集血培养标本进行病原菌培养的最佳时机。

三、采血的标准流程1、标本采集部位要求:从两侧上肢静脉采血,“双瓶双侧”采血培养。

必要时从下肢静脉采血做第三套血培养。

说明:不建议采集动脉血,其诊断价值不高,且增加了抽血污染的机会。

尽量避免从静脉留置导管采血培养,因其常伴有高污染率[10,11,12]。

如果必须从留置导管内采血,也应同时从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个血培养标本以帮助阳性结果的判读(参见3.4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1.3 血培养的次数:要求:对怀疑菌血症、真菌血症的成人患者,推荐同时或短时间间隔(10分钟内)从不同部位(如双臂)采集2~3套血培养标本,做到“双瓶双侧”。

如有必要,可同时或短时间间隔内从下肢静脉采血接种第三套培养瓶。

血液培养的规范操作

血液培养的规范操作

血液培养的规范操作卫生部北京医院张秀珍一、血培养的临床意义(一)指示预后血培养是细菌培养的实验室检测中最有价值的检测项目。

血培养指示预后表现在,健康人能在几分钟内将血中细菌清除,而病人则不能将病原菌控制在原发部位;医生未能将病原菌彻底清除或引流不成功,可使病原菌扩散入血;而死亡率与病原菌、药敏谱、基础病相关,亦即提供了预后信息。

(二)菌血症与败血症1.按出现时间特点的菌血症的分类:BSOP 3715(1)一过性菌血症(transient):持续仅数分钟,感染组织、粘膜表面、管道定居的微生物,通过刷牙、钻牙、导尿、挤压毛囊等方式植入或手术进入。

(2)持续性菌血症(Continuoys):例如感染性心内膜炎、化脓性脉管内膜炎以及伤寒、布式菌、鈎端螺旋体病的特定阶段。

(3)间断性菌血症(intermittent):未引流或引流不足的感染性病灶,细菌间断入血,如肺炎、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骨髓炎等。

2.几个败血症相关概念的界定(1)败血症Sepsis:具有全身反应,如发热、心动过速等感染征兆。

(2)败血症综合征Sepsis syndrome:败血症加任何一器官功能不正常,加以下症状之一:血乳酸盐升高,尿少,意识障碍,动脉压低(hypoxia)。

(3)败血症性休克Sepsis shock::败血症加低血压。

3.其他菌血症的分类:BSOP 3715 污染瓶:占所有菌血症约2%,污染细菌包括阳性杆菌、棒状杆菌、丙酸杆菌、气球菌、凝固酶-葡萄球菌、微球菌等。

污染瓶只见于一套瓶中的1-2瓶,只有第二套来鉴别,可不作药敏,保留此瓶几天,等待第2套结果。

二、血培养的规范操作血培养的合格操作应包含以下六方面的内容:1.应从静脉取血;2.不宜从静脉导管或静脉留置口取血;3.若从导管设施取血,必需同时静脉取血,以求对比和解释(不要弃取初段血,不要用抗凝剂冲洗管子);4.不推荐静脉血直接入瓶(指直接采血器),5.不主张换针头入瓶;6.有血的培养瓶不可放入冰箱和冻箱保存,应在常温保存。

血培养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

血培养的操作流程及注意事项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血培养是一种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或真菌等微生物的检查方法。

血培养采集要求

血培养采集要求

血培养采集要求
血培养采集是一项非常关键而且常见的医疗检查,其结果可以帮
助医生判断患者是否感染细菌,以及感染的菌种和药物敏感性,从而
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

以下是对血培养采集的要求和指导事项:
一、采集前准备
1.采集前,应让患者静卧或半坐位,尽量舒适。

2.洗手消毒、佩戴口罩、手套等必要防护措施。

3.仪器、器材消毒。

二、采集过程
1. 确认患者基本信息。

2. 拭皮:用消毒棉球或纱布,在采集部位(通常是前臂静脉)上
下左右进行外缘逐渐向内半径1-2cm圆周运动,共10-15次。

能够有
效减轻细菌皮表残留。

3. 上消毒:将碘酒涂抹在采集部位上并停留1-2分钟,然后用无
菌盐水冲洗干净。

4. 收取血样:将针头栓塞起来,将无菌试管暴露出来,轻推注射器,慢慢向前注入血样。

5. 封管:采血后,轻轻摇晃试管,使抗凝剂均匀覆盖在血液表面,将莫名其妙的血液样品标准处理。

三、采集后注意事项
1.采集后应立即送到医院检验科。

2. 当患者发热、寒战或强烈的局部疼痛时应及时就医。

3. 如果采集被观察到局部炎症,要及时处理消炎和敷料。

总之,血培养采集是十分重要的医疗检查,对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要求非常高,因此在采集前、过程中和之后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并注意患者的安全和舒适程度。

只有这样才能够确保血培养的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患者的治疗提供有力的参考和支持。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

血培养操作规范及临床意义血液培养是一种常用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血液中的存在。

准确的血液培养操作和分析,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探讨血培养操作规范及其在临床中的意义。

一、血培养操作规范1. 采样前准备医护人员应洗手并佩戴手套,对采样部位皮肤进行消毒,并用消毒棉球擦拭干净,等待皮肤干燥。

同时,应选择合适的采样部位,如肘窝静脉、桡动脉、股静脉等。

2. 采样采样时应使用无菌针和无菌管采集血液标本,一般采集量为每个采样部位2-3个管,每个管至少采集1-3ml的血液。

在采集时,应注意避免大量气泡和红细胞进入采样管中,以免影响结果。

3. 处理采集后将采样管送至实验室,并及时进行处理。

应将血液标本均匀地涂布在培养基上,可以选择使用静置法、旋转法或转移法进行操作。

静置法和旋转法适用于不同类型的培养瓶,需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细菌生长的情况。

转移法则适用于无菌环境下的操作,需要将血液标本转移至培养基上,然后进行均匀涂布和培养。

4. 结果分析血培养的结果应在一定时间内进行分析,并根据培养基的类型和细菌的特征来确定细菌的种类。

一般情况下,血培养的阳性结果表明血液内存在病原菌,阴性结果则表明血液中不存在病原菌。

在分析结果时,需要参考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其他检查结果来作出准确的临床诊断。

二、血培养在临床中的意义血培养是诊断血液系统感染的重要方法之一,对于临床医学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以下是血培养在临床中的应用:1. 诊断感染血液系统感染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生理现象,可以引起严重的后果,如败血症和感染性心内膜炎等。

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细菌或其他微生物在血液中的存在,确定感染的种类并作出准确的诊断。

2. 监测治疗效果在治疗感染过程中,血培养可以用于监测治疗效果。

如治疗后血液中的细菌数量明显减少或消失,表明治疗有效。

3. 判断细菌耐药性通过血培养可以检测出细菌的耐药性,进而指导临床医生选择最佳的治疗方案。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血培养是临床实验室常见的一种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用于检测人体内是否存在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的感染。

在进行血培养时,需要遵循一系列规范化的操作步骤,以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下是血培养的规范化操作流程。

1.检测前准备:-检测人员应佩戴个人防护装备,如实验服、手套、口罩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准备好所需的试剂和设备,包括培养基、血培养瓶、离心机、恒温箱等。

-检查培养基是否过期、封装是否完好,并进行质量检验。

2.标本采集:-根据临床需要,在合适的部位采集血液标本,并确保采集时的无菌操作。

-选择适当的采样器官,如使用灌注式血培养瓶,可选择适合的瓶颈部位。

-采集标本后应立即将其送至实验室进行处理。

3.标本处理:-将血液标本倒入血培养瓶中,通常一组采用两瓶血培养瓶,以增加检测的灵敏度。

-标本处理前应在标本瓶上标记样本信息,如患者姓名、标本号码、采样时间等。

-轻轻摇晃血培养瓶,以混匀血液和培养基,避免凝块的形成。

4.培养条件:-将血培养瓶放入恒温箱中,设置适当的温度和湿度条件(通常为35-37摄氏度和5-10%CO2)。

-检测周期根据临床需要而定,通常为24小时和48小时,有时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定期检查恒温箱中血培养瓶的状态,确保温度和湿度的稳定。

5.细菌培养和观察:-在设定的培养周期后,检查血培养瓶中是否有细菌的生长。

-若瓶内产生了混浊或沉淀,则可能存在细菌生长,应进行下一步鉴定和分离。

-借助显微镜观察瓶内的液体或沉淀物,观察细菌形态、染色性质、运动性等特征。

6.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对生长的细菌进行鉴定,可以通过生物化学试验、分子生物学方法和免疫学方法等。

-鉴定完成后,可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和耐药性。

-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应记录在实验记录表中,并向临床医生提供及时的检测报告。

7.结果解读和报告:-根据细菌鉴定和药敏试验的结果,对病原体是否存在感染、感染的种类以及抗生素的选择等进行解读。

血培养操作方法

血培养操作方法

血培养操作方法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血培养是一种常见的临床检验方法,用于检测血液中是否存在细菌、真菌、病毒或寄生虫等微生物。

这种方法可以帮助医生诊断、治疗感染性疾病,并且在临床实践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血培养的操作方法,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检验过程。

一、准备工作1. 收集标本:首先需要收集病人的血液样本,通常是通过采血管方法获取。

在采集样本之前,务必进行充分的消毒和穿戴手套,以避免污染。

2. 准备培养基:选择适用于血液培养的培养基,通常是含有富含营养物质的琼脂培养基。

确保培养基处于无菌状态。

3. 准备培养皿:将培养基倒入培养皿中,使其均匀分布在培养皿底部。

然后将培养皿封闭并标记上相关信息。

二、操作步骤1. 开启培养皿:取出封闭的培养皿,用无菌物品打开培养皿盖。

注意不要将培养皿底部暴露在外界环境中,以免污染。

2. 加入血液样本:用无菌的采血针或吸管,取出一定量的血液样本,滴入培养皿中。

通常每个培养皿中需要滴入约1-2毫升的血液样本。

3. 均匀涂抹:用无菌的吸管或细胞平板,将血液样本均匀涂抹在培养基表面。

确保血液样本与培养基完全混合,以促进微生物生长。

4. 封闭培养皿:将培养皿盖盖好,避免培养过程中的外界污染。

封闭后,将培养皿放入培养箱或恒温箱中,以保持适宜的生长环境。

5. 观察生长情况:在培养过程中,定期观察培养皿的生长情况。

通常在24-48小时后,可见到微生物在培养基上的生长。

三、结果解读1. 阳性结果:如果在培养皿上观察到有微生物的生长,表明血液样本中存在感染源。

医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2. 阴性结果:如果在培养皿上未观察到微生物的生长,表明血液样本中未检测到感染源。

医生需要综合其他检查结果,继续诊断病因。

血培养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检验方法,可以帮助医生准确诊断感染性疾病。

正确的操作方法和结果解读对于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至关重要。

希望本文对读者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能够在实践中熟练掌握血培养的操作技巧,为患者的健康提供更好的保障。

血培养操作技术

血培养操作技术

(二) 操作流程 流程名称:血培养操作流程 护士甲 操作准 操作准备 1. 按规定着装,洗手、戴口罩。 2. 用物准备齐全,按医嘱备用物。 沟通
血培养操作技术
Hale Waihona Puke (一) 操作规范工作目标 遵医嘱为患 者采集血培 养, 标本采集 时间及容器 符合检查要 求,无污染, 操作规范, 确 保患者安全。 规范要点 标准
1. 严格执行查对制度、 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标本 1. 患者 / 家属对 采集原则、标准预防原则。 所做的解释 2. 评估患者的病情、 抗生素使用情况、 准备血培 和护理表示 养基。 理解和满意。 3. 告知患者/家属采血的目的、方法及采血后的 2. 采 集 标 本 方 注意事项。 法正确, 标本 4. 根据医嘱、 评估结果选择恰当的血培养基和采 符合检验要 血量。 求。 5. 采血过程中严格无菌技术操作,防止污染。 3. 标 本 送 检 和 6. 在采血本上准确记录采血时间、采血人姓名。 异常结果回 7. 采血后,标本马上送检验室,防止标本变质、 报及时, 异常 被污染。 情况得到及 8. 医疗废物安“感染性医疗垃圾”处理。 时处理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自:《血培养检测规范化操作》主编:徐英春、倪语星、王金良,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来源:微生物之家一、血培养检测采血指征:对入院的危重患者未进行系统性抗生素治疗前,应及时进行血液培养,患者出现以下体征时可作为采集血培养的重要指征:1.发热(≥38℃)或低温(≤36℃)。

2.寒战。

3.白细胞增多(>10×10 9/L,特别有“核左移”未成熟的或带状的白细胞增多。

4.粒细胞减少(成熟的多核白细胞<1×10 9/L)。

5.血小板减少。

6.皮肤粘膜出血。

7.昏迷。

8.多器官衰竭。

或同时具备上述几种体征时应采血培养。

在评估可疑新生儿败血症时,除发热或低烧外,很少培养出细菌,应该补充尿液和脑脊液培养。

肺炎链球菌与流感嗜血杆菌菌血症的患儿(特别是2岁以下的幼儿)一般多见于门诊,常伴有明显发热(≥38.5℃)和白细胞增多(≥20×109/L)。

老年菌血症患者,可能不发热或不低热,如伴有身体不适,肌痛或中风可能是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指征。

血培养检测皮肤消毒程序:血培养为防止皮肤寄生菌污染,可使用消毒剂(碘酊或碘伏)对皮肤进行严格仔细的消毒处理,最大限度地减低皮肤污染。

感染性心内膜炎,特别是心脏瓣膜修复术的感染,可能由皮肤寄生的微生物引起(例如:表皮葡萄球菌或棒杆菌属)。

因此,在采集过程中血培养的污染一定要减小至最低程度。

用做培养的血液均不应该在静脉或动脉的导管中抽取,除非静脉穿刺无法得到血液或用来评价与导管感染相关性指标。

如果抽取了导管血,也应同时在其他部位穿刺获取非导管内静脉血液进行血培养。

皮肤消毒严格按以下步骤进行:1.首先用70%酒精擦拭静脉穿刺部位待30秒钟以上。

2.然后用一根碘酊或碘伏棉签消毒皮肤(1%-2%碘酊30秒或10%碘伏消毒60秒),从穿刺点向外以1.5cm~2cm直径画圈进行消毒。

3.最后用70%酒精脱碘。

严格执行三步消毒后,可行静脉穿刺采血。

注意对碘过敏的患者,只能用70%酒精消毒,消毒60秒钟,待穿刺部位酒精挥发干燥后穿刺采血。

血培养检测培养瓶消毒程序:1.用70%酒精或碘溶液(不要使用碘)消毒血培养瓶橡皮塞子。

2.酒精作用待60秒。

3.在血液注入血培养瓶之前,用无菌纱布清除橡皮塞子表面剩余的酒精,然后注入血液。

要点:血培养的关键是防止皮肤寄生菌或环境引起的污染,由污染菌引起的假阳性增加了患者抗生素的使用量,延长了住院日,延误病情诊断并增加了经济负担等。

然而,在理想的消毒条件下,仍有3%~5%血培养中混有污染菌,它们来源于皮肤(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梭杆菌属,类白喉群)或来源于环境(革兰阳性芽孢杆菌属,不动杆菌属),这些微生物有时有致病作用。

对两次不同部位血培养生长同一种微生物,不同类无菌部位标本培养中生长同一种微生物,微生物快速生长(48h内)。

上述情况下,应考虑是真正的感染。

临床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医生之间应经常讨论血培养结果,建立良好的交流关系对各方面都有益处。

例如查病例回顾性调查分析:1995~1999年血中分离的70例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入院48h内检出者,39.3%(24例)为污染菌,48h后检出者(9例)100%为污染菌,污染菌检出时间显著长于病原菌。

提示血培养中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污染率较高。

因此,采血前严格执行皮肤消毒程序非常重要。

血培养检测采血量:对从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患者血培养中获得微生物,每个培养瓶抽取的血量是唯一重要的变量。

当培养的血量从2ml增加到20ml时,血培养的阳性率增加30%~50%,因为培养的血液量增加1ml,阳性率增加3%~5%。

用静脉穿刺获得的血量,成人和儿童不同。

儿童,特别是新生儿很难获得大量的血液,对婴幼儿和儿童,一般静脉采血1ml~5ml用于血培养,当细菌浓度足够高时,血液少于1ml也足以检测菌血症。

标本量大于1ml,细菌量也增加,对于感染的儿童没毫升血液比成人有更多的微生物。

对于成人血培养的标本量少于10 ml不易培养出细菌,每瓶最低限量应是10ml血液,20ml~30ml最合适,血液和肉汤的比一般推荐为1:5至1:10。

几乎所有现代的血培养系统假如血液量均在10ml以上。

虽然静脉采血30ml可增加细菌量,但这不太切合实际,这很容易造成医院获得性贫血。

血培养的数量和采血时间:血培养的数量和采血时间关系到菌血症的病理生理学,一次静脉采血注入到多个培养瓶中应视为单次血培养。

研究已经证实,采集适量的血液注入2~3瓶血培养瓶中足以检测所有的菌血症和真菌菌血症。

对间歇性菌血症,用于培养的血液应在估计寒战或体温高峰到来之前采集,因为细菌流入血液与寒战发作通常间隔1h,在发烧时血液可能没有细菌,实际上,血培养通常是在寒战或发烧后进行。

由于细菌很快会从血液中清除,因此,在寒战或发烧后应尽快抽取血培养。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我们一般不推荐在任意时间抽取静脉血进行培养,研究资料表明任意时间采血并不能提高微生物的检出率。

实际上已经证明在24h内同一时间或任意时间抽血培养发现微生物的结果相似。

无论何时,采集血培养应该在使用抗生素之前进行,推荐同时采集2~3瓶,每瓶20ml~30ml血样进行培养来做最初的平谷,这也更切合实际。

先前饿抗生素治疗可能导致血培养结果阴性,微生物延迟生长更为常见。

有研究证实,对链球菌心内膜炎患者,在做血培养的前两周内患者接受了抗生素治疗,血培养的阳性率从97%下降到91%。

由于有很好的血培养技术,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的阳性率应该达到95%以上。

对特殊的全身性和局部感染患者采集血培养的建议:1.怀疑记性原发性菌血症、真菌菌血症、脑膜炎、骨髓炎、关节炎或肺炎的患者:应立即采集2或3份血培养瓶,快速进行血培养。

2.不明病源的发热,如隐性脓肿,伤寒热和波浪热:发热开始采集2或3份血培养。

24h 至36h后,估计温度升高之前(通常在下午)立即采集2份以上血培养。

3.怀疑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血培养结果持续阴性,应改变学培养方法,以便获得罕见的或苛养的微生物。

4.感染性心内膜炎,对急性心内膜炎患者1h(2h内)采集3份血培养,如果所有结果24h后阴性,再采集3份血培养瓶。

入院前两周内接受抗生素治疗的患者,连续三天采集血培养,每天2份。

要点:大部分临床医生对成年患者采集血量不足,采集血培养份数不够,采血时机不合适,通常在患者体温高热时,24h内采集一瓶血培养,降低了血培养的阳性率,不符合才学的基本规程,实验室应该做大量宣传沟通工作。

血培养检测运输标准:采血后血培养瓶或采集管应立即送到临床微生物实验室。

血培养瓶和采集管短期内置于室温不影响细菌检出,不要冷藏,如果血培养瓶在送往实验室培养或自动化仪器检测之前不得已需放置一段时间,应置于35℃~37℃孵箱中。

但含血液的采集管不应置于孵箱中,若有细菌生长会释放出一些气体,采集管有破裂或渗漏的危险。

实验室收到血培养瓶后立即进行肉眼观察微生物生长情况。

采用自动化连续检测血培养系统,有一点很让人忧虑,那就是标本运送有时被延误,这样会导致微生物检测延迟(尽管微生物生长不受影响),目前很少有人注重这一点。

尽管自动化连续检测系统有允许延迟上瓶检测微生物生长的原理,培养瓶在运送过程中还应尽量减少延迟。

血培养检测接受标准:实验室收到血培养后,应按以下步骤操作:1.检查培养瓶确保它们被安全地放置。

2.用肉眼观查微生物生长的情况,注意血液层上面是否有絮状沉淀、均匀的或表面下的浑浊、溶血、液体培养基凝固、有一层表面薄膜、产生气体、血层表面或深层有白色颗粒等,如有上述情况产生提示有微生物生长。

3.检查瓶子上的标签,确认资料是否齐全,与申请单上的患者资料是否一致。

4.保证获得适量的血液。

5.检查血液是否超过要求的基线。

6.放置在孵箱中或上机进行检测。

由于菌血症和真菌菌血症的检测对临床感染性基本的诊断十分重要,实验室工作人员应认真接收血标本,对儿童和承认,不管抽血量多少,均应该进行培养并在报告单上注明血量,有可能延误菌血症或真菌菌血症的检测。

血培养检测不规范处理方法:送到实验室的血标本应认真处理,减少标本错误和标本污染。

标本处理不当及不正确采集,医院及实验室工作人员本身携带的病菌均可能造成标本污染。

因此,建议发生下列不规范的血培养时应该及时处理。

1. 血培养或培养管无标签或贴错标签、培养瓶或培养管有渗漏、破裂或明显的污染、血标本采集后放置12h以上、用不适当的培养瓶或培养管收集标本。

处理方法:立即与临床医师联系,报告:“标本不规范的具体理由”。

2. 用失效的培养瓶或培养管收集标本。

]处理方法:与医生联系,报告:“用过期培养瓶收集血标本,请用效期内的培养瓶收集标本并送检。

3. 送交血标本的量不足或只送一瓶血培养。

处理方法:与医生联系,报告:“送交的血培养标本量不足,请补送足量血液培养瓶”。

4. 未送推荐的培养瓶数或类型处理方法:与医生联系,报告:如“只送需氧瓶不符合规程,血培养的基本规程推荐送两种培养瓶:需氧瓶和厌氧瓶”。

要点:每位临床医师都应该对患者负责任,实验室工作人员发现不规范的血标本后,应该即使同志临床医生以便重复采集血培养进行补救。

血培养检测微生物室处理血培养预防感染的安全程序:1.细菌室工作人员,在所有的血培养处理过程中都应戴乳胶手套。

2.拒收不符合安全标准的血培养瓶或培养管。

3.在生物安全柜内打开或穿刺培养瓶或家一个胶膜防护装置(如:把培养瓶置于丙烯酸酯膜后或戴上口面罩)。

4.在生物安全柜内操作肉眼观察有微生物生长迹象的培养瓶。

5.操作产生的气溶胶,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致病菌或真菌,利用实验室的方法和技术采取正确的自我保护措施。

6.用于培养基的塞子和胶带可能含有高浓度的致病菌,应防止接触。

7.正确处理与血培养有关的污染物。

8.立即报告血培养结果及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

血培养检测——阳性结果的处理:传统手工法血培养应该每天至少检查一次,对48h~72h未生长的培养瓶至少应进行需氧传种培养一次。

对培养瓶进行肉眼检查,注意下列几点提示有微生物生长:1.血与肉汤混合物出现浑浊。

2.在血液层上有絮状沉淀,某些链球菌在沉积的红细胞表面上,会有小的“棉球样”生长。

3.肉汤内出现浑浊生长。

4.肉汤表面有薄膜生长。

5.出现溶血。

6.产生气体,许多发酵菌可产气,梭菌属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出现明显的溶血现象。

7.血液层表面或深层有白色颗粒。

8.液体培养基凝固。

如果怀疑血培养阳性,应立即进行革兰染色,以无菌手续从培养瓶中取肉汤2~3滴涂片,自然干燥,加热固定并染色。

染色结果应尽快报告,如革兰阳性球菌为成对或成堆或成链,革兰阴性杆菌为小杆菌或球杆菌等。

革兰染色结果可指导医生为患者经验选择抗生素治疗,并作为实验室进行细菌鉴定补充试验的参考依据,它对于鉴别葡萄球菌和链球菌非常有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