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宦官刘瑾综述
刘公案的主要内容
刘公案的主要内容刘公案是明代著名的法律案例,发生在明朝成化年间,其主要情节如下:刘瑾是明朝宦官,在成化年间被任命为内阁首辅,实际上掌控了朝政大权。
他贪污受贿,欺压百姓,居心叵测,遭到了民间的强烈反对。
其中一位叫做张敞的书生,写了一篇《橐籥论》,公开批判了刘瑾的罪行,并呼吁百姓支持反对刘瑾的行动。
刘瑾得知后,怒不可遏,想要杀了张敞。
但是张敞已经逃到了外地,刘瑾找不到他。
于是他下令将张敞的父母、妻子和孩子全部抓捕,并在市井上斩首示众。
这一残忍的行为引起了民众的更大的不满和愤怒,众人有说有笑说:“要不是为了张书生,我们百姓也不至于这么受欺压。
”在此情况下,有一个叫刘宗周的农民,为了伸张正义,竟然散布“天下第一盗”的谣言,并声称他就是“天下第一盗”。
他的目的是吸引刘瑾的注意力,以便让他揭露刘瑾的罪行。
果然,刘瑾就派人去抓捕刘宗周,在刘宗周的身上找到了张敞的手书和张敞的妻子吕氏的劝书。
刘瑾惊慌失措,知道自己已经被人揭露,便编造故事说是刘宗周盗取了张敞的手书和吕氏的劝书,以便打击刘宗周的信誉。
不过,刘宗周不屈不挠,坚持自己的清白,并带着张敞的父母和吕氏的尸体,到了朝廷上。
终于,经过司法调查,刘瑾的罪行被揭露出来,并被赐死,刘宗周则获得了平反之后的荣誉。
刘公案是明代最为有名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揭示了明朝社会的黑暗面和腐败现象,借此警示人们要反对贪污腐败,维护社会正义;同时,这也是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勇敢地为自己和别人伸张正义的时候,他可能会取得信仰和利益上的胜利。
明朝成化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充满变革和创新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逐渐走出了严厉的封建制度,进入了一个创新和开放的时代。
在文化方面,大量的文献、书籍和艺术作品被创作出来。
以下是当时的文化背景:1. 文学艺术:明朝成化年间,是中国文学艺术的“金色年代”。
在这个时期涌现了大批优秀的文化人,包括杨慎、辛弃疾、王之涣和唐寅等。
他们的诗词歌赋,深刻地表达了他们对社会变革和人生哲理的思考和感悟。
历史趣谈宦官刘瑾的主要功绩 刘瑾是因为什么罪名而死?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宦官刘瑾的主要功绩刘瑾是因为什么罪名而死?导语:刘瑾是明朝大宦官,专权擅政,鱼肉百姓,最后被凌迟至死。
刘瑾虽然是一个危害极大的奸宦,但是刘瑾却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
虽然过错比功绩大刘瑾是明朝大宦官,专权擅政,鱼肉百姓,最后被凌迟至死。
刘瑾虽然是一个危害极大的奸宦,但是刘瑾却并不是一个无能之辈。
虽然过错比功绩大,但是还是有功绩存在的。
刘瑾的主要功绩,便是针对时弊,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改革措施,对当时的政治措施作了符合时代的改动,便是所谓“刘瑾变法”。
一、制定补充法律条令。
《明史》:“给事中屈铨、祭酒王云凤请编瑾行事,著为律令。
”《明通鉴武宗》“‘辛丑,兵科给事中屈拴,请颁行刘谨所定《见行事例》,按六部为序,编集成书,颁布中外,以昭法守。
诏’下廷臣议行。
‘虽然因为刘瑾是一个宦官,在正史中记载甚少,所以他这个变法最后的结果如何并不能得知。
二、执法甚严,打击贪污之风。
刘瑾虽然自己就是一个大贪官,但是他偏偏在执法方面极为严峻,对于当时贪污受贿的官员造成了极大的打击。
也许他这方面存在着打击异己的私心在,但到底还是使众多贪官下马,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当地百姓的权利。
刘瑾为了制止贪污之风,还自创了”罚米例“,对失职官吏以罚米为单位的俸禄为手段,”丁末,工科给事中吴仪核宁夏、固原等处仓场秋坯亏折之数,劫历任巡抚都仰史徐廷薄等十六人,侍郎硕佐及管粮郎中、副使、金事徐键等十八人,又通判董全等一百八十八人,又以马价盐课劫巡抚宁夏全都御史刘宪、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杨一清及苑马寺卿、全事、知府、间知及管屯卫宫十余人,皆入罚米例,重者五百石,轻者三百石以下,致仕者半之。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宦官刘瑾
明朝宦官刘瑾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
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①。
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八虎”之首景泰二年(1451),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
关于刘瑾在孝宗以前的活动,记载甚少。
或曰,他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②。
也有说他曾“坐内臣李广奸党充南京海子口军,夤缘起用。
乾清宫灾,复发配,又召回佥书”③。
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
朱厚照即帝位,这些人立即受到重用,称八党或“八虎”。
或去高凤,张永改张兴,称“七党”。
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
正德元年(1506)六月,提督十二营操练。
“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
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陛下当夙夜恐惧,增修德政,以回天意。
奈何视为泛常,倾耳于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之流。
”①陶谐的疏中未专门提到刘瑾,显然,这时刘瑾的权势尚未显赫。
刘瑾的才干高于其他人。
王鏊《震泽纪闻》中有两段记载,一段说,刘瑾“不甚识文义,徒利口耳”。
一段说,刘瑾“少狡狯,颇识字书,略知古今,特称为利嘴耳”。
不甚识文义和颇识字书,有些矛盾,利嘴则是一致的,这是刘瑾的一个特点,在他后来的官场中大有用场。
刘瑾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有强烈的权力欲,“尝慕王振之为人,在孝庙时愤郁不得志,每切齿”②。
群臣的弹劾给刘瑾创造了机会。
他对其他宦官说:“使瑾入司礼,可使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明朝的大太监是刘瑾是怎么死的
明朝的大太监是刘瑾是怎么死的刘瑾,明代宦官。
他与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合称“八虎”。
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
大太监刘瑾是怎么死的?刘瑾是怎么死的刘瑾,陕西兴平人。
本姓谈。
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
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
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他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
户部尚书韩文被罢职下狱,五官监侯杨源受杖刑而死……而刘宇、焦芳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
权力的集中刺激了他的贪欲。
他利用权势,肆意贪污。
他劝武宗下令各省库藏尽输京师,从中贪污大量银两。
他公然受贿索贿,大搞钱权交易。
各地官员朝觐至京,都要向他行贿,谓之“见面礼”,动至白银千两,有的高达五千两。
有人为了行贿,只好贷于京师富豪,时人称为“京债”。
凡官员升迁赴任,回京述职,都得给他送礼。
此外,他还派亲信到地方供职,为其敛财。
据《明武宗实录》记载,刘瑾“用侍郎韩福,肆虐湖广,馈银至十余万两”。
善行贿者,往往官运亨通,如巡抚刘宇,先后向其行贿数万银两,官位也随之上升至吏部尚书。
刘瑾的贪婪专权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无穷灾难。
安化王朱寘趁机于正德五年(1510年)四月发动叛乱。
由于不得人心,叛乱很快被平定。
太监张永利用献俘之机,向武宗揭露了刘瑾的罪状。
刘瑾被捕,从其家中查出金银数百万两,并有伪玺、玉带等违禁物。
经会审,刘瑾被判以凌迟。
同年八月,刘瑾伏诛,结束了其罪恶的一生。
人物简介刘瑾(1451—1510)本姓谈,陕西兴平人,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于是改姓刘。
孝宗时,犯死罪,得免。
后侍奉太子朱厚燳,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
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
历史趣谈明朝著名奸宦刘瑾简介 刘瑾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著名奸宦刘瑾简介刘瑾是怎么死的?导语:刘瑾此人,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历史上恶名远扬的宦官就那么几个,刘瑾便是其一。
刘瑾公元1451年在陕西兴平出生,去世于公元1510年,其本姓刘瑾此人,相信大家都不会陌生,历史上恶名远扬的宦官就那么几个,刘瑾便是其一。
刘瑾公元1451年在陕西兴平出生,去世于公元1510年,其本姓为谈,后来他六岁的时候被太监刘顺收养,因此改刘姓,后来刘瑾顺其自然的净身入宫当了太监。
早些年的刘瑾并不怎么出色,只知道他后来因为当值犯错,弘治年间被赦免后,便被派往侍奉太子朱厚照。
跟了朱厚照后,刘瑾从此开始走向人生巅峰。
刘瑾知道皇位迟早有一天都会传到朱厚照手中,因此侍奉太子极为用心,处处迎合讨好太子,获得太子的信任。
太子当时只有十多岁,还是个年轻的孩子,别人待他的好,他都默默记在心里。
加之刘瑾是其近身之人,时时刻刻都与朱厚照在一起,这之间培养的感情自然不是旁人能够比拟的。
弘治十八年,明孝宗因病去世,太子朱厚照顺利继承皇位,是为明武宗。
明武宗一继位,侍奉他的近身之人可谓鸡犬升天,当时包括刘瑾在内的八人,得到了明武宗的宠爱。
八虎有太监刘瑾、张永、谷大用、马永成、丘聚、罗祥、魏彬、高凤,其中刘瑾是”八虎之王“。
八虎受到武宗宠爱后,骄横跋扈,逐渐生起了专权擅政的想法。
于是八虎在刘瑾的领导下,处处引诱武宗玩乐游戏,比如打球跑马、带鹰抓兔等。
明武宗是一个爱玩的皇帝,对繁杂的政事本来就没有多大的心思,刘瑾等人一拿出新玩意儿,武宗很快就会沉溺其中。
而刘瑾每当这个时候,都会将政事拿去给武宗审批。
武宗正玩的兴起,哪儿生活常识分享。
历史趣谈:明朝大太监刘瑾是如何爬上高位的?又是怎么死的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大太监刘瑾是如何爬上高位的?又是怎么死
的
导语:刘瑾据说是明朝最富有的宦官,所以刘瑾以“贪”字留在人们的印象里。
那史上刘瑾这位专政的太监,除了“首富”和“立皇帝”这样的事迹,还有
刘瑾据说是明朝最富有的宦官,所以刘瑾以“贪”字留在人们的印象里。
那史上刘瑾这位专政的太监,除了“首富”和“立皇帝”这样的事迹,还有什么不为人知的一面呢?《明史》记载,刘瑾最后在8月受到诛杀,刘瑾到底做了什么,让朱厚照这么宠爱他的皇帝最后痛下杀手?
刘瑾本姓谈,出生于1451年,6岁被太监刘顺收养,后来入宫当了太监,改姓为刘。
因侍奉朱厚照而得以迁升,为明朝司礼监掌印太监,刘瑾人称“立皇帝”,为“八虎”之首。
朱厚照十分宠爱、关照刘瑾,刘瑾也经常为夺得朱厚照的欢心而经常弄些他喜欢的东西,刘瑾渐渐得到重用,当时朱厚照沉迷玩乐,不顾朝政,内阁大臣们多次进谏,但刘瑾使用苦肉计并倒打一棒,朱厚照随即命刘瑾掌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刘健、谢迁、李东阳等辞官回乡,朱厚照独留李东阳。
刘瑾得宠后,仗着朱厚照的信任逐渐掌权,在刘军专权期间他向官员索要财物,并有以财换官的事件发生。
另据《明史》记载,刘瑾对待政事是十分慎重的,他曾针对政治制度做过改动,即“刘瑾变法”,据说当时执法严格,有朱元璋之风,对打击官吏失职、贪污的力度也大,以“罚米例”来赎罪。
刘瑾的改革还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加固了边防的守卫,调整科举录取名额,所以从此看刘瑾也不是无一是处。
但刘瑾贪污和野心最后还是被发现了,经过决定,刘瑾于1510年遭到诛杀。
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正德年间的大宦官刘瑾缘何被称为“立皇帝”?
明朝中叶,肆虐于正德初年的大太监刘瑾,曾专权5年,他炙手可热,势焰熏天,人称“立皇帝”。
其专权跋扈、阴险狡诈、凶狠残忍,在有明一代都是屈指可数的。
《明史》载:刘瑾本姓谈,陕西人,少无赖,后巴结到一刘姓宦官得以进入宫中当差,从此冒称刘姓。
刘瑾进宫后,善于察言观色,投其(正德帝)所好,又极善玩弄权术,因此深得明武宗朱厚照的宠幸。
明武宗正德皇帝是个骄奢淫逸、不喜打理政事的荒唐帝王,他整日流连于“豹房”中纵情淫乐,所有的朝政大事逐渐被刘瑾独揽,渐渐地,玩乐之心已如脱缰野马的朱厚照成了被刘瑾操纵的傀儡皇帝。
朝臣们背后议论他是“座皇帝”,站在他身后的刘瑾是“立(站)皇帝”。
明武宗时期,经刘瑾的残酷清洗,朝中所有的异己力量基本被他打击排挤殆尽,他从此横行无忌,无人敢与其争锋。
经过武宗授权,他紧紧掌控了内阁。
彼时,所有文武官员的奏章实际是呈送给不学无术的刘瑾过目,再由他裁决。
史载:“凡内阁调旨撰敕,或被驳再三,或径自篡改,真假混淆,无从别白”。
他还将自称“门下狗”的焦芳安插进内阁,“裁阅奏章,一阿谨意”,从而开创了明代内阁辅臣阿附(阿谀趋附)太监的先例。
其次,刘瑾还将爪子伸进六部,大肆安插亲信。
他常假传圣旨,干预吏、兵二部文武官员的任免,提拔或罢免谁都要刘瑾点头,否则全不作数。
都指挥使以下官职的升迁,只要刘瑾在纸片上书写“某某授某官”,兵部立即执行,不敢道半个“不”字,更不敢复奏。
公侯勋戚见了刘瑾,都要相率跪拜,甚至不敢仰视,他稍不如意,就会厉声呵斥这些贵人,犹如训斥奴仆一般。
《明史》载,刘瑾把朱明王朝的官职拽在手里,以为奇货可居,谁出的钱多,就封给谁,于是很快富可敌国。
中外百官上奏言事,都要先呈上一份红揭帖给刘瑾,然后才将一份白揭帖送达通政司衙门,曰“白本”。
红色奏本内不许直呼其名,而须称“刘太谨”,有敢违反者,必受严惩。
刘瑾胸无点墨,却硬要批阅奏章,于是常将奏章带回家,由其妹夫礼部司务孙某代为批答,再交给阁臣焦芳润色,最后以皇帝的名义批复。
明朝刘瑾究竟是谁?为什么说他是“立地皇帝”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刘瑾究竟是谁?为什么说他是“立地皇帝”导语:明武宗之所以这么沉溺玩乐,做出很多离经叛道的荒唐事儿,除了自身的个性之外,当然少不了身边近臣的蛊惑。
除了上文提到的义子之外,明武宗明武宗之所以这么沉溺玩乐,做出很多离经叛道的荒唐事儿,除了自身的个性之外,当然少不了身边近臣的蛊惑。
除了上文提到的义子之外,明武宗身边还有很多亲信的宦官,其中最有名的当属“八虎”。
这“八虎”其实是八个太监,以刘瑾为首。
他们整天鼓动着武宗玩这个玩那个,并且从各地搜刮奇珍异宝,供武宗玩乐。
刘瑾善于逢迎,知道武宗喜欢自由,便偷偷带他出宫去玩乐,所以深得武宗的宠信。
仗着武宗的宠信,刘瑾便借机逼迫地方官员向自己进贡,名义上是为武宗寻找奇珍异宝,实际上是为自己聚敛钱财。
很多官员因为无钱或不愿进贡,竟被他活活逼死。
所以,朝廷官员对他又恨又怕,给他起了个外号,叫“立地皇帝”。
多行不义的刘瑾招致的怨恨越来越多,到了正德五年(1510),宁夏安化王反叛,起兵的名义就是清君侧,灭刘瑾。
可是刘瑾为了自保,把檄文藏了起来,并且让杨一清与太监张永领兵前去镇压,很快就平息了战乱。
但是,刘瑾一直怕“八虎”中的其他太监夺走自己的地位,便一直对其他几个人严加防范,并抓住一切时机在武宗面前诋毁他们。
杨一清就利用这个机会,趁机拉拢太监张永。
张永本来就受过刘瑾的陷害,险些被逐出宫去,一直想伺机报仇。
在杨一清的挑拨之下,张永决定除掉刘瑾,取而代之。
于是,同年八月,张永、杨一清剿灭了宁夏安化王的叛乱,班师回朝。
在庆功宴结束之际,张永突然从袖中取出弹劾刘瑾的奏章,奏明刘瑾违法犯纪十七事,指出安化王造反皆因刘瑾,说刘瑾有反叛之心,生活常识分享。
明朝宦官刘瑾做了什么事情直接把他打入了阴曹地府?
明朝宦官刘瑾做了什么事情直接把他打入了阴曹地府?本文导读:宦官专权,在中国无论是哪个朝代都会发生的事情,就看这个专权是否严重而已,毕竟这些宦官是陪着皇帝长大的人物,对于那些古板的大臣,宦官自然是更加能够得到皇帝的喜爱。
明朝也不例外,第一个专权的宦官便是王振,因为他把明朝的精锐士兵全部都埋在了土木堡。
而第二个专权的宦官便是刘瑾。
刘瑾这个人没什么文化,而且还是自宫入宫的,在明朝,自宫的现象很常见,因为到了明朝中期,除了朱佑樘统治的十多年,老百姓的生活过得还是比较辛苦的,很多人自宫,甚至在后来明朝还发布了一条命令:严禁老百姓自宫。
但是这条命令在刘瑾这里还不存在,他自宫了,而且很幸运被当时的另一个刘姓宦官选中,所以他也改姓刘。
刘瑾入宫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好好读书,因为自从朱瞻基之后皇宫之内设置了内书堂,专门给太监读书用的地方,刘瑾自知文化水平不高,读起书来特别努力,但是在他读书的同时,他发现了自己飞黄腾达的机会,那就是当时的太子朱厚照。
朱厚照是一个很贪玩的人,刘瑾知道只要抓住朱厚照这个饭碗,以后将会大有出息。
于是刘瑾接下来的工作就是陪朱厚照玩,百依百顺,果不其然,这位朱厚照当上皇帝之后依然很爱玩,谁都管不住,大权自然就落到了刘瑾手中。
刘瑾利用手中的权力贪污受贿,坏事做尽,据说当时有一个刑罚叫做枷刑,简单的说就是游街,一般游街就是带着一个镣铐在街上走,但是刘瑾做的镣铐很不简单,重达上百斤,很多人都是这样活活被压死,当刘瑾权倾天下,臭名远扬之后,他打算做点好事,这也正常,一般坏人坏事做多了之后也会觉得无聊,做点好事来寻求刺激。
刘瑾做的第一件好事就是不收常例,不过这不是刘瑾主动提出来的,是他的军事张彩提出来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什么叫做常例呢?常例其实就是刘瑾设立的一个售前的名头,在他当权的期间,无论你是什么官职,有多大权力,都要给刘瑾送钱,而且这个钱还不少,每人一万两,另外从京城出去出差的官员,回来之后要给常例,地方官员来京城报到,也要给常例,不给?可能你还没回到家辞退信就已经先到了,或者不用回家了,刘公公给你准备了牢房。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太监刘瑾为何被称作皇帝?刘瑾真的是女权先锋吗?
中国历史故事-明朝太监刘瑾为何被称作皇帝?刘瑾真的是女权先锋吗?明朝年间,有个权倾朝野的宦官刘瑾颁布了一条不拘礼法的规定:令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
一时之间,全国为之轰动,寡妇们纷纷抓个人再嫁了,办丧事的家庭也没有那么多忌讳了,直接一把火烧了逝者的遗体就好了。
那时才16世纪初,中国就已经有倡导火葬的先驱了,而且还是个被人们骂到体无完肤的大太监干的,真是不可思议!这个刘瑾什么来头啊,不会是穿越的吧!刘瑾,本姓谈,6岁的时候被太监刘顺收养,之后就净身入宫,改姓为刘了。
弘治年间,刘瑾因犯罪本当处死,不过最后得到赦免,被派到东宫服侍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为了在主子面前显贵,刘瑾摸清朱厚照的爱好以后,就每天进献鹰犬、歌舞、摔跤等游戏,以取悦朱厚照。
就这样,刘瑾获得了朱厚照的宠信和重用,逐渐升官。
朝臣们见到朱厚照不理朝政,整日与刘瑾玩乐的情况很是担忧,纷纷上谏请求赐死刘瑾,但是朱厚照统统打回去了。
被这么多人当做眼中钉的刘瑾心中害怕,跑到朱厚照面前哭诉不止,还诬陷说那些想要杀了他的人实际上是想要达到软禁皇帝的目的,朱厚照信以为真,大肆残杀无辜朝臣。
明孝宗的遗诏上讲明了要废除宦官监枪和各城门监局,但是这不利于刘瑾擅权,于是他就利用各种手段阻止了朱厚照收回宦官权力,还劝朱厚照凡是宦官镇守的都要进贡一万两黄金!明武宗朱厚照对刘瑾的信任无人可以撼动,又对刘瑾言听计从,因此民间称刘瑾为“立皇帝”而朱厚照为“坐皇帝”,可见刘瑾在当朝的权势到底有多大了,一个相当于拥有了皇权的太监,刘瑾能走到这一步,他绝不是无能之辈!实际上,刘瑾对待治国的态度非常严谨,他常常把朝中的奏折带回家,一个人想不出解决的办法,他就叫上心腹大臣们一起商议,集思广益。
他针对时弊,在全国进行了一场比较大的变法活动。
可是在史书上,并没有过多着墨于此事,毕竟一个太监当政可不是什么值得拿出来夸夸其谈的好事,刘瑾在史书记录者看来是一名“篡权者”。
在变法中,就提到了一开始我们谈到的“令寡妇尽嫁,丧不葬者焚之”,刘瑾也因此被人认为是16世纪初的女权维护者和中国实行火葬的先驱之一。
刘谨-人物介绍
刘谨-人物介绍刘瑾(明朝,约1452—1510年)少年自阉入宫,依附刘姓宦官混入乾清宫。
自从他服侍的花花恶少朱厚照当上皇帝,刘阉开始使尽浑身招数,怂恿混蛋皇帝吃喝嫖赌,厌倦朝事。
刘得以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将反对他的53位大臣一网打尽,制造了“奸党冤案”。
此后还发明一种套在官吏颈上的刑具——枷。
篡党夺权阴谋败露后,混蛋皇帝朱厚照发飙,将其碎尸。
刘谨-人物介绍宦官刘瑾刘瑾,陕西兴平人。
本姓谈。
六岁时被太监刘顺收养,后净身入宫当了太监,遂冒姓刘氏,侍奉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明武宗。
他善于察言观色,随机应变,深受信任。
太子继位后,他数次升迁,爬上司礼监掌印太监的宝座。
一旦大权在握,便引诱武宗沉溺于骄奢淫逸中,自己趁机专擅朝政,时人称他为立皇帝,武宗为坐皇帝。
他排陷异己,朝中正直官员大都受他迫害。
户部尚书韩文被罢职下狱,五官监侯杨源受杖刑而死……而刘宇、焦芳等小人则奔走其门,成为其党羽。
刘谨-教坏皇帝刘瑾他在明景帝时代入宫后,认一刘姓太监为义父,故而改姓刘。
明武宗当太子时,刘瑾在东宫伏侍,把少爷哄得团团转,斗鸡玩狗,须臾不得离开这位善解人意的刘公公。
所以,明武宗当皇帝后,很快就对刘瑾加以提拔。
明武宗从太子东宫带入皇宫中的近侍宦官,除刘瑾外,还有张永、谷大用、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等七人,合称“八虎”。
这八位太监都是人精,专门会逗十来岁的小皇帝开心,尤以刘瑾最为狡黠,此人颇通古今,心中常慕王振的为人,人生理想就是学习前辈王公公好榜样。
多么荒谬,导致明英宗土木堡之败的王公公,竟然是后来的刘公公称羡效仿的目标。
刘瑾为了邀宠,天天进献鹰犬、歌舞、角抵等戏法、玩艺给小皇帝,又常常引诱明武宗“微服”出宫游玩,可以说是把皇帝教坏的罪魁祸首。
.刘谨-权力集中刘瑾刘瑾非常有心机,素善矫饰,对老同事谷大用等人办事也非常“挑剔”,以显示他的“公心”。
刘瑾(明朝宦官)—搜狗百科
刘瑾(明朝宦官)—搜狗百科诈得权位刘瑾在明孝宗在位时侍奉太子朱厚照,他对这个难得的机会很知道珍惜,因为他知道太子将来登基即位后他这个日夜服侍的太监就是功臣了,权势与富贵唾手可得。
于是,刘瑾便千方百计地讨好太子,侍奉当时只有十多岁的太子。
在公元1505年,即弘治十八年,明孝宗因病去世,太子顺利即位,这就是明武宗。
刘瑾和马永成、高凤等七名太监得到了新皇帝的宠爱,被称为“八虎”,刘瑾则是“八虎”之王。
在刘瑾的领导下,这些宦官想方设法地鼓动武宗游玩享乐,他们则专权跋扈,隐瞒着皇帝为非作歹。
刘瑾最受武宗的信任,在内宫监任职,而且掌管着京城的精锐守卫部队。
第二年,为国忧虑的大臣们见武宗被宦官们搞得不理朝政,便纷纷劝谏。
开始武宗听不进去,直到被告知天象有变,是上天在警示他,武宗这才有所表示。
武宗打算将刘瑾先贬到南京。
但大臣们则坚决要求杀掉这个祸根。
为了让皇帝下决心除掉刘瑾,大臣们联合了当时的京城主要官员,准备第二天一起劝谏武宗杀掉刘瑾。
但吏部尚书焦芳却在当天晚上向刘瑾透漏了消息,刘瑾一听,大惊失色,赶忙召集其他七人连夜到武宗面前哭诉求情。
武宗念及刘瑾以前的忠心照顾,竟赦免了他们,而且在他们的怂恿下将司礼监、东厂、西厂也让他们分别掌管。
司礼监在当时是很重要的内宫官署,有掌印太监一名,秉笔太监八至九名。
在明朝,百官向皇帝上书,要先送内阁,由内阁辅臣做出初步的处理意见,叫做“票拟”,再交给皇帝批阅。
皇帝用朱笔在奏章上批示,叫做“批红”。
有的皇帝如果不勤于政事,便让司礼监宠信的太监代笔,这就给太监的胡作非为提供了可能性。
另外,司礼监的太监还有一个其他部门无法比拟的特权:传达皇帝旨意。
有时由秉笔太监记录下皇帝的话,然后让内阁起草,或者由太监口头传达给有关大臣。
这种制度直接给宦官造成了篡改圣旨的机会。
刘瑾就是司礼监的主管,这是他专横跋扈的重要资本。
刘瑾变法刘瑾并非无能之辈,也未曾将国事当作儿戏。
史载,刘瑾将奏章带回私第后,都与他的妹婿礼部司务孙聪及华亭人张文冕商量参决,再由大学士焦芳润色,内阁李东阳审核之后颁发,还是颇为慎重的。
刘瑾与道德的底限(1)
刘瑾与道德的底限(1)400年前的兴平县王堡谈氏家族,和中国广大农人一样,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虽贫俭但过得实在。
谈家有一个小子,终于耐不住寂寞,不惜背祖弃家地投靠一个刘姓宦官,改名换姓,阉势入宫,加入到宦官的行列中。
这人就是后来权倾一时的权阉刘瑾。
刘瑾入宫后几经沉浮,终于得到服侍太子朱厚照的美差。
这个朱太子爱玩,刘瑾也会玩,会玩的千方百计取悦爱玩的,走红也在自然之中。
1506年,朱厚照继承皇位,是为武宗,年号正德。
爱玩的太子当了皇帝玩得更是没有遮拦,这就为会玩的内侍太监提供了机会,架鹰牵犬,青楼市井,无处不去,无物不玩。
皇帝玩得开心,一高兴就赏封刘瑾为内宫监,掌管着京城的几十万军队。
有了权就好说,刘瑾与武宗周围亲近的太监马永成、谷大用、张永、高凤等人结伙成帮,谓之“八虎”,在宫内为非作歹,无恶不作。
朝廷中正直的大臣要弹劾“八虎”,谁知刘瑾得到风声,八人围跪在武宗面前,扯住皇帝的龙袍哭诉“冤枉”,诬陷朝臣居心叵测。
这个武宗本身就弱智,听刘瑾诸阉一哭,龙颜震怒,立封刘瑾为司礼监太监,委派马永成、谷大用掌管东、西厂,立马逮捕上书弹劾的大学士。
刘瑾所任的司礼监居明代宫中官二十四衙门之首,专门管理内外奏章,照阁票“批硃”,并负责监督皇城内的礼仪、刑法、门禁诸项事务。
刘瑾长期在武宗身边,很会揣摸皇帝爱玩的心理,每到武宗在宫内玩得兴起时,刘瑾及时把大摞的奏章文件呈上,请示裁决。
玩兴正浓的皇帝自然不愿丢下游戏去处理枯燥的公文,极不耐烦地说:“滚滚滚!这点儿琐事还用烦朕,养你何用?”几次下来,处理公文奏章的事,再也不会麻烦皇帝了,全让刘公公一人代劳了。
按照明朝朝廷事务处理,呈送皇帝的专折奏事,都用红贴子,故称为“红本”。
皇帝披阅后再送往有关部门,称为“白本”。
这样,刘瑾就直接处理“红本”,“口衔天宪”,成了武宗皇帝的代笔人和代言人,实际上掌握了朝政。
刘瑾任用亲信太监官掌东、西厂,又亲自掌管增设的内行厂,这三厂独立于都察院、刑部、大理寺之外,专掌“诏狱”,刺探官民“谋递妖言、大奸大恶”之类的事件,在朝野实行特务恐怖统治,“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记明代内廷知名乐人刘瑾与阿丑
36基金课题内廷乐人主要包括乐官与乐工,他们是皇家音乐活动的主导者、践行者。
尽管这些乐人难以逃脱奴才之身份,但他们大多天资聪慧,其中不乏艺术天才、奇才、怪才。
诸如权倾朝野的长官刘瑾、刚直诙谐的阿丑、咒骂大明王朝的邱印、谄媚得宠的御前牌子高永寿,其在歌舞戏剧舞台大显身手之时,也会在政治舞台袒露自己的心声,有的甚至还能把控历史发展的方向。
1 权倾一时的钟鼓司长官刘瑾刘瑾,早期任职教坊司,后由钟鼓司掌印迁升至司礼监掌印太监。
其长于俳优戏弄,颇受太子朱厚照赏识。
刘瑾飞黄腾达后,其飞扬跋扈之势得到助长,实际操控着文武大臣的生杀大权。
一位内监艺人,权倾朝野,人称“立皇”(武宗“坐皇”),堪称明代政治舞台上的奇人。
是非功过,难以评说。
但如此名人,自当流于青史。
《明史·刘瑾传》载:“瑾尤狡狠,尝慕王振之为人,日进鹰犬歌舞,角抵之戏,导帝微行。
帝大欢乐之。
”[1]王世贞《弇山堂别集》曰:“上登极,瑾以执役钟鼓司与同辈谷大用等俱得幸,外廷攻之甚急,瑾大言曰:‘此司礼监五人耳。
’同辈以为能,因共推引入司礼监。
由钟鼓司入司礼监,瑾以前盖未有也。
”[2]《明史纪事本末·刘瑾用事》云:“瑾,陕西兴平人……其后得侍东宫,以俳弄为太子所悦。
太子即位,时瑾掌钟鼓司……或击球走马,或放鹰逐兔,或俳优杂剧错陈于前,或导万乘之尊与人交易……无复礼体。
日游不足,夜以继之,劳耗精神,亏损圣德……帝悉以天下章奏付刘瑾。
瑾时杂构戏玩娱帝,候帝娱。
”[3]刘瑾,祖籍陕西兴平。
本随母姓谈,由于家境贫困,自宫后跟随太监刘氏入宫,后改刘姓,名瑾。
宪宗成化时期,刘瑾“好教坊戏剧,瑾领其事,得幸”[4]。
刘瑾曾因犯罪,差点被处死,幸免于难的他后被派往东宫侍奉太子朱厚照。
刘瑾这般经历,真是应验了那句古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
1505年,太子朱厚照(明武宗)顺利继承皇位,此为刘瑾权力膨胀之始。
为了追捧年轻的小皇帝,以刘瑾为代表的八位太监(时称“八虎”)常以狗马鹰犬、歌舞角抵之戏娱帝。
刘瑾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朱厚照为什么最后会将刘瑾问罪?
刘瑾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朱厚照为什么最后会将刘瑾问罪?“刘瑾到底是一个好人还是坏人?”,这么一个命题的提出,也许会惹来许多人的嘲笑,毕竟刘瑾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贪官,这是谁都知道的事情。
他专权擅政,贪污受贿,鱼肉百姓,使得朝政混乱,百姓痛苦不堪。
如果这样一个人,还不能称之为坏人的话,那么如今贪污受贿的官员,基本上都可以称之为慈善家了。
正是这样一个已经拍案定板的事情,如今又出现了新的观点。
他们认为刘瑾也许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般坏,他之所以留下那么恶劣的名声,很有可能是因为依附于他的阉党众人所为,让后因为刘瑾是他们的头头,最后所有的罪责都归咎于其身。
历史上真正的刘瑾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也许并没有充分的理由,让这个判定一边倒,但至少就目前史料而言,刘瑾的确并不仅仅是一个鱼肉百姓的大贪官。
在刘瑾当政期间,他针对时弊,提出了许多改革,这些改革涉及到人事、民事、军事等诸多方面,称之为“刘瑾变法”。
《明史》:“给事中屈铨、祭酒王云凤请编瑾行事,著为律令。
”《明通鉴武宗》:“辛丑,兵科给事中屈拴,请颁行刘谨所定《见行事例》,按六部为序,编集成书,颁布中外,以昭法守。
诏'下廷臣议行。
”《明史列传192》:“廷臣奏瑾所变法,吏部二十四事,户部三十余事,兵部十八事,工部十三事,诏悉厘正如旧制。
”刘瑾不仅仅是制定法制,在执法方面刘瑾也颇为严格,隐隐有朱元璋之风。
刘瑾当时大力打击官员受贿贪污之风,独创“罚米例”,对违法之人进行惩罚。
《明通鉴武宗》:“丁末,工科给事中吴仪核宁夏、固原等处仓场秋坯亏折之数,劫历任巡抚都仰史徐廷薄等十六人,侍郎硕佐及管粮郎中、副使、金事徐键等十八人,又通判董全等一百八十八人,又以马价盐课劫巡抚宁夏全都御史刘宪、巡抚陕西右副都御史杨一清及苑马寺卿、全事、知府、间知及管屯卫宫十余人,皆入罚米例,重者五百石,轻者三百石以下,致仕者半之。
”另外刘瑾还降低赋税,严查赋税中的偷漏税行为,减轻了农民负担的同时,充盈国库。
刘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为什么百姓恨不得吃他的肉呢
刘瑾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百姓恨不得吃他的肉
呢
本文导读:
刘瑾幼年家庭不怎么好,为了生活很早就被父母送进了皇宫当了太监。
连名字都是当了太监以后一个老太监帮忙改的。
谁也不甘心就当个小太监,刘瑾聪明心思多。
孝宗朱佑樘上位以后,他逮着机会想讨这个新皇帝的开心,可惜马屁拍错了,不仅没捞到好,还没罚去守皇陵。
他又想了一个办法,既然从皇帝这里得不到好处,那就试试太子吧。
于是他把所有的家财拿出来买了一个照顾太子的贴身太监的官职,这下就真是青云直上了。
这个太子就是朱厚照。
朱厚照非常喜欢玩,等他登基的时候依旧不理事务,刘瑾就顺理其章的做了''站皇帝''。
刘瑾这个人也没有什么长远的眼光,对于治理事务也没有能力,只知道不停的让下面的人献出宝贝供他享乐。
这些宝贝都是来自于对百姓的压榨,终于有人忍不住了起来反抗。
刘瑾也被抓住,判了凌迟。
这个是罪大恶极的犯人才会有点酷刑,就是一刀一刀把肉割下来,直到犯人断气。
据说刘瑾被割了三天才死亡,被他害过的人都觉得不解气,百姓们以一文钱一块肉的价格买来吃掉。
死无全尸,也是刘瑾作恶多端的报应了。
三门街前后传续写
三门街前后传续写书叙明朝正德年间,宦官刘瑾蛊惑皇帝,勾结奸臣,陷害忠良,谋为不轨;并纵容子弟,欺良压善,无恶不作。
那些被害忠良之后与江湖豪杰,无不切齿痛恨,伺机而动。
内中有个已故兵部尚书之子李广,家住杭州三门街,为人仗义疏财,武艺高强,远近闻名。
他为了广结天下英雄,前往扬州开设了个招英馆。
适逢扬州有奉旨摆擂之举,各路好汉闻风而至,陆续相聚于招英馆。
大家意气相投,志同道合,于是八拜为交,共推李广为大哥。
他们一面等待报仇报国时机,一面做些除暴安良之事,前后惩办了贪官污吏、花花公子、地方恶霸,救助了不少落难之人。
他们终于等到了一个既可报仇雪恨,又可报效朝廷的机会。
原来正德皇帝有个叔父,被封为永顺王,封地在河南。
此人向有篡位之心,只是无机可乘。
刘瑾对永顺王的野心了如指掌,又知永顺王的生日恰好在正月十五日。
于是与右相史洪基、侍郎花球巧定借刀杀人,乘机夺位之计:暗中给永顺王送去密信一封,怂恿他将正德皇帝骗到河南去祝寿并观灯,乘机将皇帝杀死,伪称事成之后,将推永顺王为皇帝;实则刘瑾将乘京师空虚之际,一举夺取皇位。
永顺王上了刘瑾的当,依计而行;正德皇帝又上了永顺王的当,驾幸河南。
李广从密探处得此消息,当即兵分两路:一路直扑河南,杀了永顺王及其儿子朱乾,救了皇帝御驾;一路前往京师保护皇宫,使刘瑾的皇帝美梦化为泡影。
正德皇帝感激李广等人的救驾大功,分别封官赐爵,倍加奖赏。
刘瑾、史洪基和花球三贼,却逃到了红毛国,撺掇该国狼主米花青发兵侵犯中原。
于是正德皇帝又封李广为元帅,率领手下弟兄和十万雄兵,前去抵敌,将红毛国打得落花流水。
刘、史、花三贼见势不妙,畏罪自杀。
狼主米花青也如梦初醒,于是带着三贼之头,俯首投降,并发誓永远向大明称臣纳贡。
李广等班师回朝,正德皇帝给他们加官晋爵,赐婚完姻,共庆太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朝宦官刘瑾刘瑾是明代最值得注意的太监。
一方面,在他当权期间,制度为之大变,“焦芳以阁臣首与之比,于是列卿争先献媚,而司礼之权居内阁上”①。
另一方面,他执政所包含的内容,比他之前的王振和他之后的魏忠贤都要丰富得多,史家对刘瑾执政也要比对魏忠贤、王振专制更加重视。
“八虎”之首景泰二年(1451),陕西兴平县一个姓谈的农民家中,生下一个男儿,几年以后,他被净身送入宫中,投靠一刘姓太监,按照当时的习惯,改姓刘,这就是刘瑾。
关于刘瑾在孝宗以前的活动,记载甚少。
或曰,他在内臣李广引荐下,选入东宫,侍奉皇太子朱厚照,即后来的武宗②。
也有说他曾“坐内臣李广奸党充南京海子口军,夤缘起用。
乾清宫灾,复发配,又召回佥书”③。
在朱厚照的周围,有八个对他有影响的太监,即马永成、高凤、罗祥、魏彬、丘聚、谷大用、张永和刘瑾。
朱厚照即帝位,这些人立即受到重用,称八党或“八虎”。
或去高凤,张永改张兴,称“七党”。
刘瑾任钟鼓司太监、不久,升为内宫监太监,总督团营。
正德元年(1506)六月,提督十二营操练。
“八虎”以游戏引诱武宗,日进鹰犬、歌舞、角觝等,又引导武宗微服出宫,把武宗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
这一点很为外朝官僚忌讳和反感。
由英国公张懋领衔,五府六部等衙门官联名上疏谏劝武宗,工科给事中陶谐也因灾陈言:“陛下当夙夜恐惧,增修德政,以回天意。
奈何视为泛常,倾耳于太监丘聚、魏彬、马永成之流。
”①陶谐的疏中未专门提到刘瑾,显然,这时刘瑾的权势尚未显赫。
刘瑾的才干高于其他人。
王鏊《震泽纪闻》中有两段记载,一段说,刘瑾“不甚识文义,徒利口耳”。
一段说,刘瑾“少狡狯,颇识字书,略知古今,特称为利嘴耳”。
不甚识文义和颇识字书,有些矛盾,利嘴则是一致的,这是刘瑾的一个特点,在他后来的官场中大有用场。
刘瑾的另一个特点是他有强烈的权力欲,“尝慕王振之为人,在孝庙时愤郁不得志,每切齿”②。
群臣的弹劾给刘瑾创造了机会。
他对其他宦官说:“使瑾入司礼,可使科道结舌,文臣拱手。
”③他对武宗说:“弘治间,朝权俱为司礼监、内阁所掌,朝廷不过虚名而已。
如天下镇守、分守、守备等项内官皆司礼监官举用,大受贿赂。
如不信,只将司礼监掌印太监抄了,金银可满三间房屋。
若将天下镇守内臣取回,别用一番人,令彼各备银一二万两,进上谢恩,胜赂司礼监。
”④于是,“帝大欢乐之,渐信用瑾。
”①《明史》卷三○六《阉党》。
②王鏊:《震泽纪闻》。
③田艺蘅:《留青日札》卷三五《刘瑾》。
①《明武宗实录》卷十四,正德元年六月庚午。
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四《中官考五》。
③王鏊:《震泽纪闻》。
正德元年十月,宫廷内外爆发了一场激烈的斗争,外朝大臣必欲铲除“八虎”。
内阁、部院、科道等官纷纷上言,文学名士李梦阳为户部尚书韩文起草的奏疏最为严厉,称“此辈细人,惟知蛊惑君上以便己私,而不思赫赫天命,皇皇帝业,在陛下一身”,如不治罪,“将来益无忌惮,必患在社稷”①。
武宗读到这份奏章以后,“惊泣不食”。
外朝官僚得到另一派太监王岳等人支持。
武宗派他们与内阁联系,商议处置刘瑾等宦官的办法。
刘瑾与外朝的联系也起了作用。
一说刘瑾“素与李阁老东阳有旧,重其诗文,密以韩文等所劾询之东阳,得其大略”②。
一说“韩文将率九卿劾刘瑾,疏当首吏部”,吏部尚书焦芳得到消息,即“驰曰瑾”。
不论通过什么途径获得消息,刘瑾都预感到大祸将临。
他率“八虎”跪伏在皇帝前,哭泣说:“非上恩,奴侪磔喂狗矣。
”又说:“害奴侪者乃王岳。
”武宗问其故,刘瑾说:“岳前掌东厂也,谓谏官诸先生有言第言。
而阁议时,岳又独是阁议,此其情何也?”他最后的结论是很重要的:“今在班官敢哗而无忌者,司礼监无人也。
有则惟上所欲,而人不敢言矣。
”③外朝官僚认为处置“八虎”已有了七八成把握,而刘瑾的一番话,使武宗作了相反的决断:将王岳等支持阁议的太监贬充南京净军,命刘瑾入司礼监,马永成掌东厂,谷大用掌西厂,局面一夜间大变。
司礼监的第一号人物是掌印太监李荣,他虽位在刘瑾上,“主画诺而已”①。
正德三年(1508)六月,李荣被逐出司礼监,据说是在宫中发现的匿名文帖誉李荣而短刘瑾。
李荣被逐后,刘瑾自任司礼掌印太监,他终于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号太监。
刘瑾的地位确立以后,他与“八虎”中其他太监的关系也发生了变化。
张永是“八虎”中第二个有影响的人物,他恶刘瑾所为,刘瑾也发觉他不附己,两人渐疏远,至动拳脚。
而其他太监有所请求,刘瑾多不应允,马永成、谷大用等皆有怨心。
与同党结恶,是刘瑾很快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树威正德二年(1507)三月,刘瑾令廷臣跪于金水桥,宣示奸党名单。
列入奸党的有大学士刘健、谢迁,尚书韩文,部曹李梦阳等数十人,罪状是“递相交通,彼此穿凿,曲意阿附,遂成党比”②。
宣示奸党,便把反对派官僚逐出政治舞台;让廷臣跪而听诏,造成他们心理上更大的压抑感,这是刘瑾树立权威的第一个重大措施。
正德三年(1508)六月的一天,因早朝时发现攻击刘瑾的匿名书帖,他刻意追查,令群臣跪于奉天门下。
在追查过程中,有三百多人被送至镇抚司究问。
翰林院官跪诉:“内监事待翰林官素厚,岂肯如此?”御史表白:“御史等官素知法度,岂敢如此?”刘瑾训斥:“尔每把朝廷事件件坏了,略加处置,就都怨恨。
太祖法度,尔等不曾见,岂不闻知?”③显然,刘瑾的权威已经树立起来。
后来,他听说此书是内臣所为,方释放诸臣回家,但已有数人因日晒干渴、紧张恐怖而死。
④徐学聚:《国朝典汇》卷三三《中官考》。
①《明史》卷一八六《韩文传》。
②陈洪谟:《继世纪闻》卷一。
③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四《中官考五》。
①王鏊:《震泽纪闻》。
②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四《中官考五》宦官专权,总要凭依暴虐行为。
刘瑾数兴大狱,众多官员被抄家。
他设计使用了大枷,有一百五十斤重,披带者不数日即死。
还有另外一些对付官僚的方法。
比如用疲劳战术,使六科给事中长时间办事,寅入酉出,达七个时辰。
他还规定,京官养病三年不赴部报到,革为民。
正德四年(1509)十月,设内办事厂,又称内行厂,刘瑾自领之。
东、西二厂已很跋扈,缉事人员四出,争相用事,致使“远州僻壤,见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转相避匿”①。
内行厂更加酷烈,市井游食无业之人,如酒保磨工鬻水者,皆逐之四出,寡妇尽令嫁人,停丧未葬者,尽焚弃之,使京师“汹汹几致乱”。
②内行厂还有一个特殊功能,就是监视东、西二厂,即监视可能对刘瑾形成威胁的另一些大太监。
用刑树威,在官员中引起极大的恐惧。
都察院上审录重囚之本,不合刘瑾意。
左都御史屠滽率十三道御史跪于阶下谢罪,听刘瑾斥责,皆叩头不敢仰视。
③给事中周钥外出勘事,向淮安知府赵俊借贷千金,以便回朝献与刘瑾。
赵知府先已答应,既而不贷,周氏计无所出,竟在半途自杀。
给事中许无锡以敢言著称,他清核内库时,发现侵匿数十事,他写好奏疏后自杀,命家人于他死后上之。
据载,谏官“惧祸者往往自尽”④。
在畏惧和讨好两种心理的作用下,各衙门各职官奏事,先将章奏送刘瑾处,具红揭,称红本。
然后上通政司,称白本。
刘瑾也往往将章奏携回私室,与同党捏写旨意。
这一时期对官僚奏议的批答,比较充分地反映了刘瑾的执政思想。
由于以上种种行为,京师流行“两皇帝”之说,称武宗为坐皇帝或朱皇帝,称刘瑾为站皇帝或刘皇帝。
中外官僚多称他为“内相”①。
他的同党更称他为“小太祖”②。
结党在打击反对派官僚的同时,刘瑾也在拉拢一批官僚:最早与他结交的焦芳,人品、才干均不足道。
他既是行贿者,又是分赃者,“四方赂瑾者,首具三分之一赂芳以转及瑾,亡不如愿”③。
对于这样一个合作者,刘瑾一直是不满意的。
如焦芳想让他的儿子焦黄中中廷试第一,遭到李东阳、王鏊的抵制。
他向刘瑾诉说,刘瑾回答:“黄中昨在我家试石榴诗甚拙,顾恨李耶?”④③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四《中官考五》。
①《明史》卷九五《刑法三》。
②《明武宗实录》卷四一,正德三年八月辛巳。
③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卷四三《刘瑾用事》。
④《明史》卷一八八《许天锡传》。
①韩邦奇:《苑洛集》卷四《大明嘉议大夫都察院右都御史西野曹公墓志》。
②孙继芳:《矶园稗史》。
③焦竑:《玉堂丛语》卷八《纰漏》。
另一个很早与刘瑾结交的官僚刘宇,首先以万金馈赠。
刘瑾对他很客气,然而并不满意。
刘宇一心想入内阁,刘瑾满足了他,但在他要入阁办事时,刘瑾却说:“尔真欲相耶?此地岂可再入。
”正如当时人所评论的:“刘瑾擅权,大臣以贿进,然见其才劣,卒未终任。
焦芳、刘宇俱以万金赂入阁,然皆被斥归,其他凡庸九卿报罢者,日不可测。
”①刘瑾的做法显然是有其道理的,他要达到专权目的,就不仅要接受形形色色的小人,还必须网罗有才干的人。
因此,一旦有了机会,刘瑾就很注意选用那些干练之人。
如韩福,在知县、知府、参政任上,均有政绩,任右副都御史时因事下狱,刘瑾素闻其名,立出之,拜户部侍郎②。
屈直任太仆寺卿,近幸“揽纳请托,百计求中,直力禁之。
近幸共谮于权瑾,瑾察得其情,亦雅重之,谮者失气”③。
后来清理刘瑾党人,有不少如韩福、屈直者。
结交刘瑾较晚,而刘瑾最为信任、欣赏,与之相始终的官僚是张綵。
张綵,陕西安定人。
马文升、杨一清等一代名臣都很器重他。
弘治年间,他曾弹劾辽东镇守等官“乱杀贡夷冒赏”。
张綵通过焦芳与刘瑾结识,刘瑾大为敬爱,称为神人。
张綵也有许多不好的品行。
如好色,为了夺同僚美妾,或者升之官,或者治之罪,都是极恶劣的行径。
但与焦芳相比,他不但在才智上远远超出,而且对刘瑾确有积极的影响。
④张綵之前,无人敢对刘瑾的行为有所评论,晓以厉害。
自“吏部尚书张公采(綵)入朝始敢进言。
凡事于顺门讲议,虐政多所中止,然后六部效之,中外之情始通”⑤。
张綵进言,在两方面对刘瑾有一些影响:一是劝刘瑾加强对宦官的约束,说:“公左右用事者多骗财坏事。
”⑥刘瑾“疏同类”,与张綵有关。
二是劝刘瑾惩治贪贿。
当时朝觐官员们为讨好刘瑾,往往在京师借贷向刘瑾行贿,时称为京债,回到任所,再靠盘剥小民,或取之府库,加倍偿还。
张綵对刘瑾说:“公亦知贿入所自乎?非盗公帑,即剥小民,彼借公名自厚,入公者未十一而怨悉归公,何以谢天下?”①刘瑾对张綵此论大以为然,故而采取惩治贪贿的措施。
苏州知府鲍■、同知王卺,江西左布政使马龙等贪赃,山东巡按胡节用重金贿赂刘瑾,侍郎张鸾出使福建,敛银二万送刘瑾,给事中欧阳平、御史贝仪、少卿李宣、指挥赵良等,合伙向刘瑾行贿,受到不同程度的惩处,张鸾所送银两,还被刘瑾送交承运司。
于是,“剥削之弊,一时少息”②。
张綵指出“利归于私家,怨结于朝廷”的严重性,颇能打动重于专权的刘瑾,这于是也成为他致力于与儒臣交接的基础。
④《明史》卷三○六《焦芳传》。
①《明史》卷三○六《刘宇传》。
②《明史》卷三○六《韩福传》。
③清康熙《陕西通志》卷二○《人物》。
④《明史》卷三○六《张綵传》。
⑤韩邦奇:《苑洛集》卷十九《崆峒记》。
⑥王世贞:《弇山堂别集》卷九四《中官考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