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超敏反应第九章.免疫学应用教案

合集下载

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

免疫学教学大纲主讲教师: 李铁民本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功能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通过对免疫学课程的学习,掌握免疫系统(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免疫分子)的结构、功能,特别是免疫应答及其调节规律。

教学重点和难点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为掌握免疫学功能,教学难点为理解免疫应答规律。

教学对象:本科生教学方式:课堂讲授教学时数:51学时教学的具体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绪论(2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了解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免疫学形成过程,以及当代免疫学的发展特点。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免疫学概念。

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免疫学基本概念(0.5学时)一、免疫二、免疫学三、免疫的三大功能第二节免疫学形成过程(1学时)一、免疫学的开创期二、传统免疫学时期三、近代免疫学时期四、现代免疫学时期第三节免疫学的发展特点(0.5学时)一、广度的交叉性二、深度的多层次性三、发展上的高速度复习思考题:1、何为免疫,免疫学?2、免疫的三大功能是什么?3、当代免疫学发展的特点是什么?第二章抗原(4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抗原的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抗原的特性,以及免疫佐剂等知识内容。

教学重点和难点: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和抗原的特意性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抗原的概念(0.2学时)第二节决定免疫原性的因素(0.5学时)一异物性二理化性状三免疫途径四机体应答性第三节抗原的特异性(1学时)一抗原特异性的研究二抗原决定簇第四节抗原的分类(0.3学时)第五节重要抗原(1学时)一病原微生物二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和抗毒素三嗜异性抗原四白细胞分化抗原五血型抗原六主要组织七自身抗原八肿瘤抗原第六节免疫佐剂(1学时)一免疫佐剂的种类二佐剂的免疫生物学作用三佐剂增强免疫应答的机制复习题:1.简述TD-Ag和TI-Ag的概念,两者引起免疫应答有何区别.2.何谓嗜异性抗原?举例说明其意义.3.何谓隐蔽的自身抗原?举例说明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后,可引起那些相应的临床疾病.4.什么是抗原?完全抗原与半抗原有何不同?5.正常情况下机体为什么对自身组织成分不发生免疫应答.6.Rh抗体与ABO血型抗体有和区别?Rh抗体为什么只能在Rh ̄者体内产生?Rh抗体生成后可能产生什么后果?第三章免疫球蛋白(6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 掌握免疫球蛋白结构,生物学功能,基因结构和特点,以及抗体的应用教学重点和难点:抗体产生的多样性,单克隆抗体制备原理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免疫球蛋白的结构(1学时)一基本结构二肽链功能区三酶解片断第二节免疫球蛋白的血清型(1学时)一同种型二同中异型三独特型第三节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1学时)一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二激活补体三结合细胞,产生多种生物学效应四通过胎盘第四节各类免疫球蛋白的分布,特性和功能(1学时)一IgG二IgM三IgA四IgD五IgE第五节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及其表达(1学时)一免疫球蛋白的基因库二轻(κ)链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三重(H)链基因结构及其重排和表达四免疫球蛋白的类别转换第六节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1学时)一多克隆抗体二单克隆抗体复习题:1简述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及其主要生物学功能.2简述免疫球蛋白分类和分类的依据3图示木瓜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水解IgG分子产生的酶解片断,并简述个片段的生物学功能4何谓Ig的同种型,同种异型和独特型?它们的主要差异是什么?5针对Ig同种异型决定簇(遗传标志)的抗体能否与下列Ig 分子或其功能区起反映?A.γ2λ2B.ε2κ2C.δ2λ2D.(μ2λ2)5E.κ型L链V区F.λ型L链C区6试比较各类Ig的结构及主要生物学特性和功能7简述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8何谓克隆抗体(M C Ab)?简述制备M C Ab的原理.第四章补体系统(3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补体的激活途径,生物学功能以及补体的激活调控.教学重点和难点:补体的激活途径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补体固有成分和补体系统的激活一补体固有成分的组成,命名,生成部位和理化特征二几种重要的补体固有成分的结构和功能.三补体系统的激活途径第三节补体激活过程的调节一补体自身衰变的调节作用二体液中可溶性调节分子的作用三膜结合性调节分子的作用第四节补体受体和补体的生物学功能一补体受体二补体的生物学功能第五节补体系统的异常与疾病一补体含量增高二补体含量降低三补体固有成分和调节分子的遗传型缺陷复习题:1、比较补体两条激活途径的主要差异点.2、简述补体的生物学功能3、列出膜结合性补体调节分子的名称,并简述其作用机制4、列出体液中可溶性补体调节分子的名称,并任选其中两种说明其调节作用机制.5、试述补体系统的组成6、补体的调理作用和免疫黏附作用是通过何种成分引起的?其作用机制是什么?7、补体系统激活后,可产生哪些具有重要生物学活性的裂解片断,可引发何种生物学效应?8、试述补体系统在机体抗感染过程中的作用.第五章免疫系统(8学时)教学目标和要求:掌握免疫系统的结构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学重点和难点:各类免疫细胞特点和功能教学方式:课堂讲授第一节免疫器官一中枢免疫器官二外周免疫器官第二节免疫细胞一造血干细胞二淋巴细胞三抗原呈递细胞四其他免疫细胞第三节细胞因子一.细胞因子概念二.细胞因子的分类三.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四.细胞因子的生物学作用复习题1、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2、简述T、B细胞的来源、分布、表面标志和主要功能.3、试比较T H1和T H2细胞产生细胞因子的异同点及其主要生物学作用.4、简述T细胞在胸腺内的分化发育过程.5、单核吞噬细胞具有那些主要生物学功能?6、比较Tc、k和LAK细胞的作用特点.7、试比较B1和B2细胞亚群的主要特征8、何谓抗原呈递细胞?简述其组成及功能.9.细胞因子有哪些基本特性。

4.4免疫学的应用教案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4.4免疫学的应用教案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1

《免疫学的应用》教案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免疫调节的最后一课,侧重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但社会责任的担当需要重要概念及科学思维的支撑,因此,教材在每一个标题下分别设计了一个“思考·讨论“活动。

通过这样的讨论活动,帮助学生理解相关知识,能够在某种程度上具有参与社会问题讨论的意识,最终能理性的看待与此相关的问题。

”问题探讨’给出的情境是很多学生都遇到过的,通过对设计的问题的讨论,学生能够明确基础知识,并消除一些负面新闻。

正文“疫苗”和“器官移植”都是通过讨论问题,旁栏思考题等方式向学生普及基础知识,避免单纯的说教。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通过前面知识的学习,学生已经能够掌握免疫学的基本知识和理论,学生更希望用自己的理论来解决实际问题,新冠病毒的疫苗问题、器官移植中的免疫排斥问题等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开始引起学生的深入思考和关注,给与学生独立思考和小组合作的空间,让学生提出自已的看法,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求同存异。

三、教学目标1、生命观念:了解免疫预防、免疫诊断、免疫治疗的生物学依据。

2、理性思维:阐明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3、科学探究:调查研究日常生活中的疫苗的种类,同学之间互相交流讨论。

4、社会责任:说出器官移植面临的问题,认同器官捐献的重要作用。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

2、教学难点:疫苗发挥作用的原理;器官移植与组织相容性抗原之间的关系。

五、教法学法1、讲授法、讨论法2、自主学习法、合作学习法六、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教师向同学们介绍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传染病天花,和在与它斗争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天花疫苗,让学生思考为什么接种牛痘后的小男孩不会感染天花?这是因为牛痘病毒与天花病毒的抗原成分类似,但是牛痘病毒的毒性非常弱感染人类只会出现红疹,通过接种牛痘疫苗后可以同时获得抗天花病毒的抗体。

接种过牛痘的患者就不会再感染天花,通过接种牛痘疫苗是消灭天花的开始。

那么什么是疫苗?疫苗有哪些种类?(二)讲授新课1、疫苗(1)概念:通常是灭活的或减毒的病原体制成的生物制品。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中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药学、中药、药物制剂、制药工程

《医学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开课教研室:基础医学教研室开课院(系、部):药学院课程中文名称:医学免疫学课程英文名称: Immunology 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基础课课程性质:必修课开课学期:第四学期开课对象:药学,药物制剂,制药工程,中药学学分: 1.5 ;总学时: 28 ;理论课学时: 20 实验学时: 8先修课程:医学细胞生物学,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物化学,微生物学,教材: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沈关心,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4年4月第7版参考资料:【1】医学免疫学,司传平,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7月第1版【2】医学免疫学,金伯泉,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年3月第6版【3】医学免疫学, 龚非力,科学出版社2009年07月第6版【4】免疫学原理,周光炎,科学出版社, 2013年5月第三版【5】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陆曙梅,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八月第一版【6】微生物学与免疫学,周长林,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3年7月第一版【7】医学免疫学,谭锦泉,姚堃,科学出版社2008年3月第一版一、课程目标及基本要求免疫学是研究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的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功能的科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各个领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药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法医和基础医学等专业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和运用免疫学科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了解免疫系统在病理状态下组成与功能的改变及其在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该学科具有高理论、高技术、多边缘、多交叉的特点,广泛渗透到基础、临床医学乃至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

通过该课程教学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及其应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后续课程奠定必要的基础,更好地将免疫学的基础理论和实验技术应用到该专业其他各学科。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绪论(2学时)(一)基本内容1.重点阐述免疫的基本概念。

医学免疫学:8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8超敏反应
10
分型依据: 根据其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
Ⅰ 型超敏反应
(速发型)
Ⅱ 型超敏反应
(细胞毒型)
Ⅲ 型超敏反应
(免疫复合物型)
Ⅳ 型超敏反应
(迟发型)
11
超敏反应的发现?
海葵甘油提 取液
再次注射极小剂量 (1/20)海葵甘油提取液
小部份幸存 下来
立即出现严重症状
(呕吐、便血、晕厥、窒息以 至死亡)
1.小剂量的海葵甘油提取液毒性更大? 2.直接注射与二次注射小剂量海葵甘油提取液12
的小狗之间差别何在?
Question
从免疫学的角度来看,应该如何 研究超敏反应? 即我们需要解 决的问题是什么?
▪ 抗原(变应原)是什么 ?
▪ 机制是什么?为什么会导致自身组织损伤? ***
▪ 如何防治?
13
Section 1
Ⅰ型超敏反应
(immediate hypersensitivity)
14
P2: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致敏的肥大细胞
发敏阶段
发敏阶段重要事件: □交联 □ 活化 □ 脱颗粒 □ 生物活性介质释放
效 应 阶 段
22
I型(速发型)超敏反应
P1:Ⅰ型超敏反应的临床特点 P2: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P3: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 防治原则
23
P3:常见的Ⅰ型超敏反应性疾病及防治原则
她是一位严重的花生过敏患者,死亡前曾与男 友接吻,而男友在此之前曾吃过带有花生酱的 面包。
死因认定:花生成分引发的I型超敏反应。 6
超敏反应P142
Hypersensitivity
7
Table of Contents
1: 超敏反应的基本概念** 2: 超敏反应的分型 3:超敏反应的发病机制***

5.第九章+超敏反应

5.第九章+超敏反应

四川卫生康复职业学院教案一、复习旧课:免疫的三大的功能二、导入新课:为什么有些对酒精、花粉、青霉素等过敏昵?三、讲授新课:第九章超敏反应第一节 I 型超敏反应一、超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指机体对某些抗原初次应答以后,再次接受相同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机体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俗称变态反应(allergy)或过敏反应。

二、分类:I 、II 、III、IV四种类型三、I型超敏反应:又称过敏反应或速发型超敏反应(一)参与反应的物质和细胞1、变应原:外源性抗原物质接触或吸入性变应原:呼吸道、消化道、皮肤接触及注射食物变应原:2、抗体:主要为IgE主存在部位:鼻咽、扁桃体气管支气管及胃肠道等粘膜固有层中的B细胞合成。

具遗传倾向,MHC-Ⅱ类基因中的某些特殊位点与I型超敏反应有关。

IgE:具有牢固的亲细胞性(肥大细胞),其亲细胞性具有种族特异性3、参与细胞①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ⅰ.特点:F CεRI存在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ⅱ.分布:主要存在于血管、神经周围及皮下ⅲ.功能②嗜酸性细胞功能:I型超敏反应中起负反馈作用;分泌致炎因子(二)发生机制(多媒体)1、致敏阶段:2、激发阶段3、效应阶段①平滑肌收缩②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③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加(三)生物活性介质1、预存在的介质①组胺平滑肌收缩;小血管扩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促进粘膜腺体分泌增加②激肽原酶致平滑肌特别是支气管平滑肌的缓慢收缩作用和较强的血管扩张作用,还可增加局部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引起局部疼痛。

③类胰蛋白酶④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2、新合成的介质①白三烯②前列腺素D2③血小板活化因子(四)临床常见疾病1、过敏性休克①药物过敏性休克;②血清过敏性休克2、呼吸道过敏反应:引起过敏性鼻炎或支气管哮喘3、消化道过敏反应:引起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4、皮肤过敏反应五、防治原则(下次课详细讲解)1、找出变应原,避免接触2、皮肤试验3、特异性脱敏反应4、药物治疗第二节Ⅱ型超敏反应一、概念:细胞毒型或细胞溶解型超敏反应二、参与成分1、抗体:主要为IgG IgM2、靶细胞表面抗原组织固有抗原和自身抗原血型抗原;HLA;肺、肾小球基底膜抗原3、外来抗原或半抗原吸附到组织细胞上4、其他参与成分:Mφ、NK三、损伤机制(Ab-Ag复合物导致)1、活化补体溶解细胞2、通过调理、免疫黏附作用促进吞噬靶细胞的吞噬作用3、通过ADCC作用破坏靶细胞四、临床常见疾病1、输血反应:①ABO血型;②非溶血性输血反应2、新生儿溶血症3、免疫性血细胞减少症:①半抗原型:药物半抗原结合于红细胞表面转化成完全抗原引起如青霉素②自身免疫病:自身抗原突变诱发产生抗体而致病4、抗体针对交叉反应性抗原所致疾病5、甲状腺机能亢进:长效甲状腺刺激素:自身抗体(IgG)第三节Ⅲ型超敏反应一、概念:又称免疫复合物病(ICD)或血管炎型超敏反应中等大小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淀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管基地膜后引起的二、发生机制(一)免疫复合物(IC)的形成和沉积的条件:1、抗原物质持续性存在必要条件2、免疫复合物(IC)的物理性质(1)不溶性大分子IC:易被单核吞噬细胞吞噬清除(2)可溶性小分子IC:易被肾小球滤过清除(3)中等大小的IC:19S,不易清除,易发生沉积。

《第八章.超敏反应》《第九章.免疫学应用》教案

《第八章.超敏反应》《第九章.免疫学应用》教案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教案首页课程超敏反应、免疫学应用教师姓名赵萌周次3课次1执行日期班次1—5班课时2课型理论讲授、多媒体演示、角色扮演、情景教学日期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2.掌握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3.熟悉各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病理机制4.掌握人工免疫的概念5.掌握人工免疫类型及特点技能目标:1.熟悉各型超敏感应的检测方法2.熟悉常见免疫治疗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3.熟悉常见免疫诊断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素质目标:1.培养学生对《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这门课程的兴趣 2.在学习过程中开动脑经,学会思考教学重点:1.超敏反应的概念2.人工免疫的概念教学难点:1.各型超敏反应的主要病理机制2.常用生物制品的特点及实际应用课外思1. I型超敏反应是如何发生的?有哪些特点?2. 血清病、血清过敏性休克是否相同,属哪型超敏反应?3. 比较人工主动免疫和人工被动免疫的特点。

考课后记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教案续页教学内容时间(分)教学活动评价第八章 超敏反应开头语超敏反应,又称为变态反应,是指机体对某种抗原初次应答后,已致敏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刺激时,引起的一种以生理功能紊乱或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特异性免疫应答。

根据超敏反应发生机制和临床特点可分为四型。

第1节 I型超敏反应案例分析:过敏性休克:某男孩,15岁,急性扁桃体炎,青霉素治疗。

皮试为弱阳性,护士误作阴性处理,给患者静脉滴注青霉素,约半分钟后,患者出现胸闷、气急、呼吸困难,随即抽搐、昏迷、抢救不及而死亡。

(时间短、症状重)一、Ⅰ型超敏反应的特点:1、发生快,消退快。

几秒~几十分钟内出2310组织教学情景导入思考: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有哪些?举例说明观察学生学习情绪着装是否规范学生学习兴趣得到启发现症状2、以生理功能紊乱为主,无明显组织损伤3、有明显个体差异和遗传背景4、主要由IgE介导5、补体不直接参与反应二、参与Ⅰ型超敏反应的物质(一)变应原1、吸入性变应原:植物花粉、屋尘(为含霉菌或其孢子、虫螨或其排泄物等的混合物)、人和动物皮屑或其羽毛等;2、食物变应原:牛奶、鸡蛋、鱼、虾等;3、某些药物或化学物质。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学大纲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课程教学大纲学时数:38-42其中:实践学时:4学分数:2.5适用专业:1.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本课程是研究基础免疫学、抗原性异物的性状、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基础、免疫反应机理及常见免疫性疾病和病原生物(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学科,属医学基础课。

课程内容包括免疫学基础、微生物学和寄生虫学三部分。

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对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及寄生虫病的病原性、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概念,了解机体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

本课程以化学、生物学、正常人体学为基础,又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基础护理学及传染病学、预防医学等临床学科奠定基础。

本大纲适用于髙职护理专业,总学时为:38-42学时,其中实验4学时。

2.课程基本要求通过本学课学习,要求学生能:1)应用免疫学基础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及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以超敏反应性疾病为主)。

2)掌握常见病原微生物与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3)掌握无菌概念,应用微生物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隔离、无菌操作、预防感染及标本采送。

4)将免疫学在疾病诊断和防治上的理论与技术用于临床实践。

3.课程的教学内容、重点和难点绪论[掌握] 免疫的基本概念[熟悉] 免疫的功能[了解] 医学免疫学的进展教学内容:1)免疫的基本概念和功能2)医学免疫学的发展与现状第一篇医学免疫学基础第一章抗原教学目标:[掌握] 抗原、半抗原及抗原决定簇概念决定免疫原性的条件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熟悉] 抗原特性抗原特异性与交叉反应[了解] 抗原的分类教学内容:1)抗原的概念与分类2)决定抗原免疫原性的条件3)抗原的特异性4)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第二章免疫球蛋白与抗体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熟悉] 免疫球蛋白基本结构、功能区[了解] 免疫球蛋白水解片断教学内容:1)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3)抗体的生物学作用4)人工制备抗体的类型第三章补体系统[掌握] 补体概念补体系统组成和命名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熟悉] 补体的活化[了解] 补体成份的理化特性教学内容:1)概述2)补体系统的激活调节3)补体系统的生物学作用第四章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教学目标:[熟悉] MHC的分布、功能[了解] HLA与医学的关系教学内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2)MHC编码的分子3)HLA与医学第五章免疫系统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免疫细胞的种类、作用免疫细胞、细胞因子的概念[熟悉] 免疫细胞的受体细胞因子主要的生物学的作用教学内容:1)免疫器官2)免疫细胞3)细胞因子第六章免疫应答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应答的概念免疫应答场所、过程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和意义体液免疫生物学效应细胞免疫的生物学效应[熟悉] 免疫应答类型 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1)概述2)B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3)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第七章抗感染免疫教学目标:[掌握] 抗感染免疫类型[熟悉] 非特异性免疫组成抗感染免疫意义教学内容:1)非特异性抗感染免疫2)特异性抗感染免疫第八章超敏反应教学目标:[掌握] 超敏反应概念Ⅰ型超敏反应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熟悉] Ⅱ型超敏反应Ⅲ型超敏反应Ⅳ型超敏反应教学内容:1)Ⅰ型超敏反应2)Ⅱ型超敏反应3)Ⅲ型超敏反应4)Ⅳ型超敏反应5)超敏反应的防治原则第九章免疫学的应用教学目标:[掌握] 免疫学诊断的检测原理常见的抗原抗体反应种类[熟悉] 免疫学预防人工自动免疫人工被动免疫[了解] 免疫学治疗教学内容:1)免疫学防治2)免疫学诊断第二篇病原微生物学绪论教学目标:[掌握] 微生物的概念、分类及与人类的关系[了解] 微生物的发展教学内容:医学微生物学概述第十章细菌的形态与结构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的大小与形态细胞壁的化学结构、功能与意义 G+菌与G-菌细胞壁的区别质粒的概念芽胞的医学意义 G染色的结果及意义[熟悉] 细菌的基本结构细菌的特殊结构及其意义[了解] G染色的步骤教学内容:1)细菌的大小和形态2)细菌的结构3)细菌的形态检查法第十一章细菌的生长繁殖及代谢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生长繁殖条件细菌在培养基中生长情况[熟悉] 细菌生长繁殖的方式与速度细菌代谢产物及实际意义[了解] 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培养教学内容:1)细菌的生长繁殖2)细菌的人工培养第十二章细菌的分布与消毒灭菌教学目标[掌握] 消毒灭菌的基本概念物理消毒灭菌原理和常用方法[熟悉] 正常菌群和菌群失调的概念细菌在正常人体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种类和应用影响消毒灭菌效果的因素[了解] 细菌在自然界的分布常用消毒剂的杀菌机制教学内容:1)细菌的分布2)消毒灭菌第十三章细菌的遗传与变异教学目标[熟悉] 细菌的变异现象细菌遗传变异的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细菌的变异现象2)细菌遗传变异在医学上的应用第十四章细菌的致病性与感染教学目标[掌握] 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内、外毒素的区别医院感染的概念[熟悉] 细菌侵入途径、医院感染的特点和传播途径感染的种类和类型[了解] 医院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教学内容:1)细菌的致病性2)感染的来源与类型3)医院感染第十五章化脓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化脓性细菌的主要生物学特性金葡菌、乙链球菌和脑膜炎双球菌的主要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熟悉] 肺炎双球菌、淋球菌和绿脓杆菌的致病性淋球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葡萄球菌属2)链球菌属3)奈瑟菌属4)铜绿假单胞菌5)化脓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结核杆菌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 OT试验的原理、方法、结果和临床意义及用途[熟悉] 结核杆菌的生物学特性其他各菌的致病性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分枝杆菌属2)白喉棒状杆菌3)百日咳鲍特菌4)流感嗜血杆菌5)嗜肺军团菌6)呼吸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七章消化道感染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志贺菌、沙门菌和霍乱弧菌的致病物质、所致疾病标本采集的注意事项 [熟悉] 消化道感染细菌的生物学特性大肠杆菌所致疾病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性消化道感染细菌的防治原则[了解] 大肠杆菌的卫生学检查意义教学内容:1)埃希菌属2)志贺菌属3)沙门菌属4)弧菌属5)幽门螺杆菌6)其他消化道感染的细菌7)消化道感染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十八章厌氧性细菌教学目标[掌握] 破伤风杆菌的致病条件、致病物质、所致疾病与防治原则 [熟悉] 无芽胞厌氧菌的感染特征、所致疾病[了解] 无芽胞厌氧菌种类、分布和防治原则教学内容:1)厌氧芽胞梭菌2)无芽胞厌氧菌3)厌氧性细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章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教学目标[熟悉]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概念和所致疾病[了解] 支原体、立克次体和衣原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支原体2)立克次体3)衣原体4)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一章螺旋体教学目标[熟悉] 梅毒螺旋体的传播方式、所致疾病和防治原则[了解] 梅毒螺旋体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梅毒螺旋体第二十二章真菌教学目标[掌握] 真菌的概念、培养特性和抵抗力、致病性[熟悉] 常见病原性真菌所致疾病[了解] 真菌感染的防治原则1)概述2)常见病原性真菌3)真菌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三章病毒的基本性状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的基本性状病毒的结构、化学组成和作用[熟悉] 病毒增殖[了解] 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教学内容:1)病毒形态与结构2)病毒的增殖3)理化因素对病毒的影响第二十四章病毒的致病性教学目标[掌握] 病毒持续感染的类型病毒的致病机制[熟悉] 抗病毒免疫[了解] 病毒的感染途径教学内容:1)病毒的感染2)病毒的致病机制第二十五章病毒感染的检查与防治原则教学目标:[熟悉] 标本的采集与送检病毒感染的检查方法病毒感染的防治[了解] 病毒分离培养教学内容:1)病毒感染的检查2)病毒感染的防治原则第二十六章呼吸道感染病毒[掌握] 流感病毒的抗原型别与变异、流行的关系[熟悉] 呼吸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流感病毒的形态结构教学内容:1)流行性感冒病毒2)麻疹病毒3)腮腺炎病毒4)风疹病毒5)冠状病毒6)呼吸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十七章肠道感染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肠道病毒的致病性、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了解] 肠道病毒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脊髓灰质炎病毒2)其他肠道病毒3)肠道病毒的防治原则第二八九章肝炎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甲型、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的传染途径、致病特点和免疫性及防治原则乙型肝炎病毒的抗原构造和免疫学检测的关系[熟悉] 甲型和乙型肝炎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了解] 各型肝炎病毒的特点比较教学内容:1)甲型肝炎病毒2)乙型肝炎病毒3)丙型肝炎病毒4)其他肝炎病毒5)肝炎病毒的微生物学检查及防治原则第二十九章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感染方式、致病性和防治原则[了解] 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第三十章虫媒病毒教学目标:[熟悉] 乙型脑炎病毒的传染源、中间宿主、传染方式、所致疾病和免疫性[了解] 乙型脑炎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第二十一章其他病毒教学目标:[掌握] 狂犬病病毒致病性和防治原则[熟悉] 单纯疱疹病毒和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的传染方式、致病特点[了解] 病毒的生物学特性教学内容:1)单纯疱疹病毒2)水痘-带状疱疹病毒3)狂犬病病毒第三篇人体寄生虫学第三十二章概述教学目标:[掌握] 寄生虫的组成寄生、寄生虫、宿主、中间宿主、终宿主、保虫宿主、感染阶段和生活史的概念寄生虫对宿主的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熟悉] 寄生虫生活史寄生虫病的实验诊断[了解] 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宿主对寄生虫的作用教学内容:1)寄生现象、寄生虫、宿主及生活史2)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生理特征的影响3)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4)寄生虫的实验诊断5)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原则第三十三章医学蠕虫教学目标:[掌握] 蠕虫形态和所致疾病[熟悉] 蠕虫生活史和防治[了解] 蠕虫的实验诊断和流行因素教学内容:1)线虫:蛔虫钩虫蛲虫丝虫2)吸虫:血吸虫肝吸虫肺吸虫姜片虫3)绦虫:猪肉绦虫牛内绦虫第三十四章医学原虫教学目标:[熟悉] 原虫特征阴道滴虫的致病性、标本采集、流行因素及防治间日疟原虫、刚地弓形虫和卡氏肺孢子虫的致病性[了解] 间日疟的实验诊断教学内容:1)阴道毛滴虫2)疟原虫3)刚地弓形虫4)卡氏肺孢子虫第三十五章医学节肢动物学教学目标:[熟悉] 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了解] 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分类、发育与变态教学内容:1)节肢动物的主要形态特征及分类2)节肢动物的发育与变态3)医学节肢动物对人体的危害4)医学上常见的节肢动物4.学时分配:5、考核方式本课程为考查课,考试形式以闭卷为宜。

超敏反应课程设计

超敏反应课程设计

超敏反应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学生能理解超敏反应的定义、类型及发生机制;2. 学生能掌握超敏反应的免疫学基础,如IgE介导的过敏反应等;3. 学生能了解超敏反应疾病在临床上的常见病例及其诊断治疗方法。

技能目标:1. 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超敏反应的病因及发病过程;2. 学生能够通过实例分析,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 学生能够运用查阅资料、小组讨论等方法,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学生通过学习超敏反应,认识到人体免疫系统的复杂性,增强对生命科学的敬畏之心;2.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学会尊重他人观点;3. 学生能够关注超敏反应疾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增强健康意识,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

本课程针对高中生物学科,结合学生年级特点,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超敏反应为主题,通过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适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课程目标的实现。

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本章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 超敏反应基本概念与分类- 介绍超敏反应的定义、类型及特点;- 解释即时型、迟发型等不同类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

2. 超敏反应的免疫学基础- 详细讲解IgE介导的过敏反应过程;- 分析超敏反应中免疫细胞的角色和功能;- 探讨细胞因子的作用及信号传导途径。

3. 超敏反应疾病案例及防治- 介绍临床常见超敏反应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荨麻疹等;- 分析疾病的发生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策略;- 讨论预防超敏反应疾病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治疗方法。

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合理安排,结合教材相关章节,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关注学生的接受程度,适时调整教学进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同时,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根据高等医学专科学生的培养目标、学制特点和国家教委制定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医学专业(专科)主要课程的基本要求,将医学免疫学与医学微生物学设置为一门课程。

本课程分为两篇。

第一篇为医学免疫学,主要讲授基础免疫学的内容;第二篇为医学微生物学,包括细菌学、病毒学和其它微生物三部分。

医学免疫学是当今发展最快的学科之一,它已广泛渗透到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各领域,并形成了众多的分支和交叉学科。

医学免疫学是研究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功能、免疫应答的规律和效应、以及有关疾病的发生机理、诊断与防治的科学。

医学微生物学则是研究与医学有关的病原微生物的生物学性状、遗传与变异、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诊断和防治原则。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必修的基础医学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本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分为两部分;在医学免疫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免疫应答的生理功能及调节,引起超敏反应的基本机制及防治原则,了解免疫学与疾病的关系,免疫学在医学实践中的应用前景;在医学微生物学的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细菌、病毒、真菌等病原微生物的形态、结构、生长繁殖、遗传变异等生物学特性,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及免疫性,病原微生物感染的检查方法和防治原则,以及消毒、灭菌方法。

本课程课内学时数为90,电视教学时数18,实验课学时数27。

本课程为5学分。

第一篇基础免疫学概述(1学时)[教学内容]一、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二、免疫系统的组成及功能[教学要求]掌握现代免疫及免疫学的概念、免疫系统的功能。

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

了解当今免疫学发展的主要特点。

第一章免疫器官(3学时)[教学内容]一、中枢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二、周围免疫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教学要求]掌握T、B淋巴细胞在周围免疫器官的分布。

免疫学概论 8超敏反应

免疫学概论 8超敏反应

4、抗基底膜型肾小球肾炎和风湿性心肌炎 多见于A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 此菌与人肾小球基底膜、心肌细胞间有共同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
5、肺出血—肾炎综合症
可能因病毒感染造成肺组织损伤,致抗原变性,诱生自身抗体
而肺泡基底膜与肾小球基底膜有共同抗原,可发生交叉反应, 引起肺出血和肾炎。
6、甲状腺机能亢进(Graves病) 特殊的II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二、发生机制
IV型超敏反应发生机制
三、临床常见疾病
1、传染性超敏反应
指在传染过程中发生的IV型超敏反应,
机体对细胞内感染的病原体(如胞内寄生菌、病毒、某些寄 生虫和真菌等主要产生细胞免疫应答,但在清除病原体或阻 止其扩散的同时,也可发生IV型超敏反应导致组织损伤。 2、接触性皮炎
再次接触油漆、染料、农药、化妆品、某些药物等小分子半 抗原24小时后,接触部位出现红斑、丘疹、水疱等皮炎症状
超敏反应
hypersensitivity
定义 机体再次接受某种抗原刺激时,发生的以组织细胞损伤和 生理功能紊乱为主的病理免疫应答。
I型、II型、 III型—异常体液免疫; IV型--异常细胞免疫 I型--生理功能紊乱; II型、 III型、 IV型--病理损伤
一、特点
第一节 I型超敏反应(速发型)
病人体内产生一种自身抗体—长效甲状腺刺激素
+甲状腺细胞表面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 持续刺激甲状腺细胞分泌甲状腺素
甲状腺机能亢进
四、防治原则 1、查明变应原,避免再接触 2、新生儿溶血的预防 第一次分娩或流产后72小时内给母亲注射抗Rh的抗体, 使其与进入母体内的胎儿的红细胞表面的Rh抗原结合, 避免Rh抗原刺激母体产生IgG类抗体 3、药物 如糖皮质激素等,可缓解症状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超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第九章超敏反应

常见疾病类型举例分析
新生儿溶血病
由于母子血型不合,母亲体内产生与胎儿红细胞表面抗原相应的IgG抗体,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与红细 胞结合并激活补体,引起红细胞溶解破坏,导致新生儿溶血病。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某些药物作为半抗原进入体内,与蛋白质结合成全抗原后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当再次接触该药物时,发 生II型超敏反应,导致血细胞减少。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IV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迟发 性变态反应,是一种由T细 胞介导的免疫应答,通常 在接触抗原后24-72小时内 发生。该反应涉及T细胞的 活化和增殖,以及随后释 放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 。
抗原进入体内后,被抗原 提呈细胞(如树突状细胞 )摄取并处理,然后与T细 胞表面的特异性受体结合 。
抗原与T细胞受体结合后,T 活化的T细胞释放多种细胞 在细胞因子的作用下,局
典型临床表现举例分析
血清病
通常在初次大量注射抗血清后1-2周发生,表现为发热、 皮疹、关节肿痛、淋巴结肿大等,严重者可出现血管神经 性水肿、肾小球肾炎等。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多发生在上呼吸道感染、猩红热等链球菌感染后1-3周, 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等急性肾炎综合征表 现。
类风湿性关节炎
超敏反应与肿瘤免疫 关联
肿瘤细胞可表达某些特异性抗原,激 发机体免疫系统产生超敏反应。此外 ,某些肿瘤细胞还可通过表达免疫抑 制因子或逃避免疫监视机制来抑制机 体的抗肿瘤免疫反应。
超敏反应在肿瘤免疫 中作用机制
一方面,超敏反应可通过激活免疫细 胞释放炎性介质和细胞因子来抑制肿 瘤细胞的生长和转移;另一方面,过 度的超敏反应可能导致免疫细胞对正 常组织的攻击从而加剧组织损伤和炎 症反应这可能会为肿瘤的生长和转移 提供有利条件。因此,在肿瘤免疫中 超敏反应的平衡和调控至关重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教案首页
乐山职业技术学院成都校区教案续页
处瘀斑,2天后死亡。

诊断死于新生儿溶血症。

一、概念:II型超敏反应是由IgG或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二、临床常见的n型超敏反应疾病:
1. 输血反应
2. 新生儿溶血症
3.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4. 药物过敏性血细胞减少症
5.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第三节III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由中分子可溶性免疫复合物沉积于局部或全身毛细血
管基底膜后,通过激活补体并在血小板、嗜碱性、中性粒细胞参与作用
下,引起的以充血水肿、局部坏死和中性粒细胞浸润为主
要特征的炎症反应和组织损伤。

二、临床常见的川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一)局部免疫复合物病
(二)全身性免疫复合物病
1. 血清病
2. 链球菌感染后肾小球肾炎
3. 类风湿关节炎
4. 系统性红斑狼疮(SLE
第四节IV型超敏反应
一、概念:由效应T细胞与相应抗原作用后,引起的以单个核细
胞(巨噬细胞、淋巴细胞)浸润和组织细胞损伤为主的炎症反应。

二、常见的W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1.传染性迟发型超敏反应性疾病
2•接触性皮炎
3.同种异型移植排斥反应
课堂知识回顾
课堂情况小结
布置作业:完成学习指导上的课后练习题。

15
5
10
多媒体视频
教学,板书
举例比较初
次应答和再
次应答的特

联系临床说
明研究免疫
耐受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