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车自动避障及路径规划
车辆自主避障算法
车辆自主避障算法引言车辆自主避障算法是指通过计算机算法和传感器技术,使车辆具备识别障碍物并自动避开的能力。
该算法在现代智能交通系统和自动驾驶技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本文将全面、详细、完整地探讨车辆自主避障算法的原理、应用以及未来发展方向。
原理1. 传感器数据采集车辆自主避障算法依赖于传感器数据的准确采集。
常用的传感器包括激光雷达(Lidar)、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
激光雷达可以提供精准的距离和位置信息,摄像头可以获取图像数据,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测量距离。
2. 障碍物识别通过分析传感器数据,算法可以识别出障碍物的位置、大小和形状。
常用的障碍物识别算法包括基于深度学习的目标检测算法和特征提取算法。
3. 路径规划一旦识别出障碍物,算法需要确定车辆的最佳路径以避开障碍物。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算法和最小耗散算法。
4. 控制与执行最后,算法需要将路径规划结果转化为车辆的控制指令。
这些指令可以是油门、刹车和转向角度等。
应用车辆自主避障算法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
1. 自动驾驶汽车自动驾驶汽车是车辆自主避障算法的重要应用之一。
通过将该算法与其他感知、定位和决策算法相结合,车辆可以根据周围环境自主规划行驶路线并避开障碍物。
2. 物流和仓储机器人物流和仓储机器人也需要具备自主避障能力,以有效地处理货物并避免碰撞。
车辆自主避障算法可以使机器人智能地规避障碍物,提高工作效率和安全性。
3. 农业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可以利用车辆自主避障算法在农田中自主行驶,避开障碍物并完成播种、浇水等任务。
这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高的自动化水平和生产效率。
发展趋势1. 深度学习的应用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将深度学习与车辆自主避障算法相结合。
深度学习可以提取传感器数据中的高级特征,从而提升障碍物识别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多传感器融合为了提高避障的可靠性,研究人员正在研究如何将多种传感器的数据融合起来。
通过综合使用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可以得到更全面、准确的环境感知信息。
智能避障小车报告
智能避障小车报告智能避障小车报告一、引言智能避障小车是一种具有自主导航和避障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它利用传感器和算法来感知周围环境并做出相应的动作,以避免与障碍物发生碰撞。
本报告旨在对智能避障小车的设计原理、工作原理以及应用领域进行介绍和分析。
二、设计原理智能避障小车的设计原理包括感知系统、决策系统和执行系统三个部分。
1. 感知系统:感知系统主要负责获取环境信息,常用的感知器件包括超声波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摄像头等。
超声波传感器可以测量小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红外线传感器可以检测障碍物的存在与否,摄像头可以获取环境图像。
2. 决策系统:决策系统根据感知系统获取的信息,通过算法进行分析和处理,决定小车的行动。
常用的算法包括避障算法、路径规划算法等。
避障算法通常基于感知数据计算出避障方向和速度,路径规划算法则是根据目标位置和环境地图计算出最优路径。
3. 执行系统:执行系统根据决策系统的指令控制小车的运动,包括驱动电机、舵机等部件。
驱动电机控制小车的前进、后退和转向,舵机控制车头的转动。
三、工作原理智能避障小车的工作原理如下:1. 感知环境:小车利用传感器获取环境信息,例如超声波传感器测量距离,红外线传感器检测障碍物,摄像头获取图像。
2. 数据处理:小车的决策系统对感知到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计算出避障方向和速度,或者根据目标位置和环境地图计算出最优路径。
3. 控制执行:决策系统根据计算结果发出指令,控制执行系统驱动电机和舵机,控制小车的运动。
如果遇到障碍物,小车会自动避开,如果目标位置发生变化,小车会自动调整路径。
四、应用领域智能避障小车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1. 家庭服务机器人:智能避障小车可以在家庭环境中执行一些简单的任务,如送餐、打扫卫生等。
2. 仓储物流:智能避障小车可以在仓库中自主导航,收集和组织货物,减少人力成本和提高效率。
3. 自动驾驶汽车:智能避障小车的避障和导航算法可以应用于自动驾驶汽车,提高安全性和稳定性。
智能驾驶中的车辆避障与路径规划算法研究
智能驾驶中的车辆避障与路径规划算法研究智能驾驶技术正日益成为汽车行业的热门话题,其中车辆避障与路径规划算法是智能驾驶系统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本文将对智能驾驶中车辆避障与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进行探讨,并提出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一、背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智能驾驶系统的研究和应用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在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能驾驶之前,我们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包括车辆避障与路径规划算法。
车辆避障是智能驾驶系统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它涉及到实时感知周围环境、决策和控制等方面的技术。
二、车辆避障算法的研究在车辆避障算法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考虑几个关键因素:环境感知、障碍物识别、路径规划和避障决策。
1. 环境感知环境感知是车辆避障算法的第一步,它通过使用各种传感器(如激光雷达、摄像头和超声波传感器)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
传感器可以检测到车辆周围的障碍物,包括其他车辆、行人、建筑物等。
然后,感知算法将传感器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以获得精确的障碍物位置和形状信息。
2. 障碍物识别障碍物识别是车辆避障算法的关键任务之一,它的目标是将环境感知得到的数据转化为可识别的障碍物类型。
根据障碍物的类型和属性,车辆可以采取不同的避障策略。
常用的障碍物识别方法包括图像处理和机器学习技术,如卷积神经网络(CNN)和支持向量机(SVM)等。
3. 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车辆避障算法的核心部分,它的目标是确定车辆如何从当前位置到达目标位置。
路径规划算法需要考虑到避开障碍物的安全性、效率和平滑性等方面的因素。
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A*算法、Dijkstra算法和遗传算法等。
4. 避障决策避障决策是车辆避障算法的最终步骤,它根据路径规划算法得到的路径和障碍物信息,决定车辆如何避开障碍物。
避障决策可能涉及到车辆速度的调整、方向盘角度的变化和刹车等动作。
常用的避障决策方法包括基于规则的方法和基于学习的方法。
三、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路径规划算法是智能驾驶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它旨在找到合适的路径以达到目标位置,并考虑到各种约束条件,如车辆速度、道路规则和交通情况等。
智能小车避障算法和速度调节算法研究
智能小车避障算法和速度调节算法研究智能小车避障算法和速度调节算法是自动驾驶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将对这两个算法进行研究和分析。
智能小车避障算法主要用于小车自主避开障碍物,确保行驶的安全性,而速度调节算法则是为了合理地控制小车的速度,使其能够在不同场景下平稳行驶。
首先,我们来研究智能小车避障算法。
避障算法的目标是使小车能够及时发现障碍物并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规避。
一个常用的避障算法是基于传感器的障碍物检测与路径规划。
传感器可以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等,通过检测周围环境的物体位置和距离信息,并结合雷达的扫描数据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从而进行路径规划。
在算法实现方面,可以使用机器学习方法,如神经网络或决策树等,通过训练模型来预测障碍物的位置和形状。
同时,还可以使用图像处理技术,如边缘检测、目标识别等,对图像进行分析和处理,从而识别障碍物。
其次,是速度调节算法的研究。
速度调节算法的目标是根据当前环境和道路条件,合理地控制小车的速度,以实现平稳行驶和避免碰撞。
首先,需要获取控制小车速度的参数,如制动和加速系数等,并结合当前的道路状态和交通情况,通过计算得到适当的速度。
在实现算法时,可以采用PID控制算法,通过对当前速度、目标速度和误差的计算,来调整小车的加速度和制动力度,从而实现速度的控制。
此外,还可以根据实时感知到的道路状况和交通情况,结合相应的控制策略,例如刹车或加速减速过程中的平滑转换等,来调节小车的速度。
综上所述,智能小车避障算法和速度调节算法是实现自动驾驶的关键技术之一、正确选择和实施这两个算法,不仅可以提高小车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还能够使其在不同场景下具备较好的驾驶性能。
未来,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我们对这两个算法的研究将会更加深入,以实现更高水平的自动驾驶技术。
避障路径规划的算法研究
避障路径规划的算法研究避障路径规划是在机器人、无人驾驶等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技术,用于避免机器人或车辆在运动过程中遇到障碍物。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避障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
本文旨在探讨避障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现状、方法及其优缺点,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并对其进行详细综述。
避障路径规划算法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机器人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到该领域的研究中。
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基于几何的方法:该方法利用几何学的原理,通过计算机器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和角度来确定避障路径。
代表性的算法有欧几里得距离算法和可视图法。
基于搜索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搜索算法来寻找机器人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优路径,同时避免障碍物。
代表性的算法有A*算法、Dijkstra 算法和Bellman-Ford算法等。
基于概率的方法:该方法通过概率论的原理,建立机器人与障碍物之间的概率模型,从而确定避障路径。
代表性的算法有粒子群算法和遗传算法等。
本文采用基于搜索的方法研究避障路径规划算法,具体实现过程如下:建立机器人运动的数学模型,包括机器人的运动学参数、动力学参数和环境参数等;利用A*算法搜索出机器人从起始点到目标点的最优路径;在搜索过程中,将障碍物作为约束条件加入到搜索过程中,避免机器人与障碍物碰撞;研究结果通过实验验证,本文所研究的避障路径规划算法可以在不同的场景下有效地避开障碍物,找到最优的路径。
同时,该算法具有较低的时间复杂度,可以在实时性要求较高的场景下应用。
然而,该算法仍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在复杂环境下搜索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
本文对避障路径规划算法进行了详细综述,并提出了基于搜索的避障路径规划算法。
通过实验验证,该算法可以有效地避开障碍物,并在不同的场景下找到最优路径。
然而,该算法仍存在一些局限性,未来研究可以以下几个方面:复杂环境下的避障路径规划:针对复杂环境下的避障路径规划,可以研究更为高效的搜索算法,提高算法的搜索效率和鲁棒性;多机器人协同避障:针对多机器人协同运动时的避障问题,可以研究多机器人之间的协调与协作机制,实现多机器人的协同避障;动态环境下避障路径规划:针对动态环境下的避障路径规划,可以研究环境模型的动态更新与预测方法,以适应环境的变化;混合智能避障路径规划:将传统方法与智能方法相结合,利用混合智能优化算法进行避障路径规划,提高算法的性能与适应性。
自动避障小车课程设计
自动避障小车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自动避障小车的基本原理,理解传感器的工作机制。
2. 使学生了解程序设计的基本流程,掌握基础的编程指令和逻辑控制。
3. 帮助学生理解自动避障小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趋势。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问题分析,设计简单的自动避障小车程序。
2. 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学会组装和调试自动避障小车。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和沟通能力,能够共同完成项目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科学技术的兴趣,激发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面对问题积极思考,勇于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积极态度。
3.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热点,认识到科技发展对生活的影响,增强社会责任感。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的结合。
学生特点:学生为初中生,具备一定的物理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对科技产品感兴趣,喜欢动手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课程设计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课程学习,使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得到全面提升。
二、教学内容1. 理论知识:- 介绍自动避障小车的基本原理,涉及传感器、电机驱动、控制单元等组成部分。
- 结合课本相关章节,讲解编程语言基础,如循环结构、条件判断等。
- 分析自动避障小车在实际应用中的例子,探讨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2. 实践操作:- 指导学生动手组装自动避障小车,熟悉各部件功能及安装方法。
- 教学编程软件的使用,教授如何编写和调试自动避障小车程序。
-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完成自动避障小车的制作和调试。
3. 教学大纲:- 第一阶段:自动避障小车原理学习,占课程总进度的30%。
- 第二阶段:编程语言学习,占课程总进度的30%。
- 第三阶段:动手实践,占课程总进度的40%。
无人驾驶小车路径规划与避障技术研究
无人驾驶小车路径规划与避障技术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无人驾驶小车正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
无人驾驶小车作为人工智能与机器学习的重要应用领域之一,其路径规划与避障技术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针对无人驾驶小车的路径规划与避障技术进行深入探讨。
路径规划是无人驾驶小车最关键的技术之一,它在车辆行驶时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路径规划的目标是通过算法确定无人驾驶小车的最佳路线,在考虑各种实际条件和约束的前提下,确保车辆安全、高效地到达目的地。
常见的路径规划算法包括基于图论的Dijkstra算法、A*算法和快速梯度法(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 RRT)等。
这些算法通过在地图上搜索最短路径或最佳路径,将车辆引导到目标位置。
此外,采用模糊逻辑方法结合遗传算法等技术也可进行路径规划。
避障技术是保证无人驾驶小车安全行驶的核心技术之一。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需要实时感知并避免遇到的障碍物。
目前,常用的避障技术主要包括基于传感器的避障和基于视觉的避障。
基于传感器的避障方法主要利用激光雷达、超声波和红外线等传感器,实时获取车辆周围环境的障碍物信息,并根据这些信息进行避障决策。
而基于视觉的避障方法则利用摄像头等视觉传感器,通过图像处理和模式识别等技术,实现对障碍物的检测和识别,并据此进行避障。
除了路径规划和避障技术,无人驾驶小车的定位和地图构建也是实现自主导航的重要环节。
无人驾驶小车需要准确地定位自身位置,并构建精准的地图,以便进行路径规划和实时避障。
常用的定位方法包括激光雷达定位、视觉定位和惯性导航等。
地图构建方面,主要利用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获取环境的地图信息,并通过算法对其进行建模和更新。
然而,无人驾驶小车的路径规划与避障技术仍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是复杂环境下的路径规划与避障。
在复杂的城市环境中,道路交通、行人、建筑物等障碍物错综复杂,使得车辆路径规划和避障更加困难。
其次是实时性要求与计算能力的矛盾。
智能小车的避障及路径规划共3篇
智能小车的避障及路径规划共3篇智能小车的避障及路径规划1智能小车的避障及路径规划在如今的科技时代,人们对自动化技术的需求越来越高。
智能小车作为一种较为常见的自动化技术,一直以来受到人们的关注。
而其中的避障及路径规划技术则是智能小车的核心之一。
所谓智能小车,是指一种具有感知、控制和信息处理能力的机器人小车。
它不仅可以进行自主移动,还可以通过传感器获取周围环境信息,并进行判断和决策,实现避障及路径规划等功能。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智能小车的避障及路径规划技术。
一、避障技术避障技术是智能小车最基本的自主导航功能之一。
它的实现需要借助多种传感器,如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激光雷达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对小车的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捕捉到环境中所有的物体信息,并将这些信息传递给小车的控制系统。
有了物体信息和控制系统的支持,智能小车就能自主判断和决策,进行避障行动。
具体而言,它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实现避障功能:1. 通过超声波传感器探测物品:当小车接近障碍物时,超声波传感器会发出高频声波,然后侦测回响反射距离来确定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
2. 通过红外传感器检测物品:红外传感器能够监测前方的障碍物,当它检测到物品并且距离过近时,就会向控制系统发送信号,告知小车需要避开当前物品。
3. 通过激光雷达扫描物品:激光雷达可以对物体进行高精度的扫描和测量,判断物体的距离和形状,然后以此来制定小车的避障策略。
综上所述,避障技术是智能小车非常重要的功能之一。
它可以让小车在行驶中避免各种障碍物,保证行驶的安全和稳定性。
二、路径规划技术路径规划是智能小车的另一项核心技术。
它可以通过感知周围环境和收集信息,确定小车前进的最佳道路,实现自主导航的目的。
小车的路径规划技术可以分为静态路径规划和动态路径规划两种方式。
静态路径规划是在预先设定地图的基础上,对路径进行规划。
而动态路径规划则是在小车行驶过程中,不断地检测和采集周围环境的信息,并根据实际情况来制定相应的路径。
无人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与避障算法
无人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与避障算法现代科技的发展带来了令人瞩目的变化,无人驾驶车辆(AV)就是其中之一。
它既能解决日益严重的交通拥堵问题,也可提高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无人驾驶车辆的核心技术之一就是路径规划与避障算法。
本文将讨论这一主题,并分析目前的发展状况和应用前景。
一、路径规划算法路径规划算法是无人驾驶车辆导航的核心。
它根据输入的地图和车辆当前的位置,计算出一条到达目的地的最短或最优路径。
目前,较常用的路径规划算法有以下几种:(1)A*算法:它是一种基于启发式搜索的算法,通过计算起点到终点的估计最优路径,每次向最优路径逼进,找到最短路径。
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b^(d/2)),其中b是每个结点的平均分支数,d是目标结点与起点的最短距离。
(2)Dijkstra算法:它是一种广度优先搜索算法,用于计算带权有向图或无向图的最短路径。
它从起点开始搜索并遍历整个图,找到到终点的最短路径。
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E+V)logV),其中E是边数,V是结点数。
(3)RRT算法:它是一种随机化的算法,用于寻找非常复杂的路径。
它的主要思想是在地图中随机生成点,然后连接这些点,得到一条复杂的路径。
这种算法的优点是可以找到非常复杂的路径,但缺点是路径规划时间较长,且在密集地区遇到困难。
(4)Floyd算法:它是用于计算所有结点之间的最短路径的一种算法。
它的时间复杂度为O(n^3),其中n是结点数。
该算法通常用于解决城市间的最短路径问题。
其中,A*算法具有较好的性能,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出最短路径。
因此,在AV的路径规划中,A*算法被广泛应用。
二、避障算法避障算法是AV的另一个核心技术。
通过避免障碍物,AV可以安全地行驶,避免事故发生。
目前,主要采用以下避障算法:(1)基于激光雷达的避障算法:该算法依赖于激光雷达测距的测量数据,创建一个3D点云,表示障碍物和其他物体的位置。
根据这些数据,AV可以避开障碍物并沿着预定路径行驶。
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与避障
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与避障自动驾驶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许多令人激动的机遇和挑战。
其中一个重要的挑战是如何在保证安全的同时,合理规划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路径,并有效地避免障碍物。
本文将探讨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与避障问题,并介绍一些解决方案。
1. 路径规划路径规划是自动驾驶车辆的基本任务之一。
通过合理规划车辆的行驶路线,可以实现高效而安全的运输。
在路径规划中,一些关键的因素需要被考虑。
首先,地图信息是路径规划的基础。
通过高精度的地图数据,自动驾驶车辆可以更准确地了解道路的结构和特征,包括交叉口、车道、限速等信息。
这些信息可以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和其他传感器来获取,然后在系统中进行实时更新和处理。
其次,目标点和起始点的选择也是路径规划的重要因素。
自动驾驶车辆需要根据当前的定位信息和导航目标,确定合适的行驶路线。
同时,它还要考虑到其他一些因素,比如交通流量、道路状况和行驶速度等。
最后,路径规划还需要考虑到车辆的运行状态和动力学特性。
车辆需要根据自身的能力和限制,选择最佳的行驶路线,并进行相应的控制和调整。
这就涉及到了实时路径规划和动态路径规划的问题。
2. 避障技术除了路径规划,自动驾驶车辆还需要具备避障能力,以应对突发情况和道路上的障碍物。
避障技术可以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和稳定性,保证行驶过程中的平稳和可靠。
在避障技术中,感知和识别是关键的环节。
自动驾驶车辆需要通过传感器来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比如雷达、激光雷达、相机等。
然后,它需要对这些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识别出道路上的障碍物,比如其他车辆、行人、路障等。
一旦识别出障碍物,自动驾驶车辆就需要采取相应的避障措施。
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实现,比如进行轨迹规划来绕过障碍物、进行车速的调整来避免碰撞、向周围车辆发出警示信号等。
另外,避障技术还需要考虑到车辆的动力学特性和控制策略。
车辆需要根据自身的加速度、转向能力和制动能力等因素,选择合适的避障策略。
通过实时的控制和调整,车辆可以在避障过程中保持稳定而可靠。
基于ROS系统自主路径规划与避障小车的研究
基于ROS系统自主路径规划与避障小车的研究作者:李阳卢健何耀帧来源:《科技风》2018年第04期摘要:自主导航与避障是目前移动小车的发展趋势,本文采用的Fast-SLAM算法,导航和避障阶段采用的全局路径规划A*算法和局部路径规划DWA算法。
Arduino支持ROS主题的发送和接收,并执行算法所发下来的指令,间接驱动电机的运转速度。
关键词:自主避障与导航;路径规划;Arduino;ROS一、研究意义和目的随着机器人领域的快速发展,自主导航与避障技术发展越来越快,迫切需要一個通用的平台来让研究人员进行二次开发。
基于ROS系统的小车易于二次开发,研究人员可以在上面根据自己的需求来做各种各样的开发,但是很多研究人员只是基于ROS系统来研究各种SLAM 算法,但是却没有一个平台来实现,本课题研究的就是如何利用开源的算法来搭建自己的小车。
有了自己的ROS小车,我们就可以在上面来做很多的后续研究。
二、SLAM技术介绍SLAM(即同时定位与地图创建)是移动机器人实现自主行走与避障的前提技术。
要实现机器人的行走的自主化就必须满足三个基本条件,第一是需要知道自己的实时位置,第二预先建立地图,第三就是路径规划。
定位和制图一般是同时进行的。
移动机器人在一个未知的环境中开始移动,通过自身携带的传感器和里程计数据生成实时的状态估计从而完成自身的定位。
在定位的同时增量式完成地图的构建,为下面的路径规划提供依据。
接下来就是路径规划,让机器能在在已建好的地图上快速地规划出一条最优路径,并实时避开动态的障碍物。
本文主要利用基于粒子滤波的Fast-tslam,粒子滤波是结合了蒙特卡洛定位贝叶斯估计的滤波算法,Fast-SLAM算法主要是将每个粒子看成是对当前状态的真实估计,在任何时刻,它都会更新采样的K个样本粒子,保证实时的更新机器人的当前位姿。
Fast-SLAM算法可以用在非高斯分布的非线性随机系统,而且计算量需求小,能够很容易的计算出观测值的重要性权重和运动模型的采样,Fast-SLAM完全可以满足机器人导航和定位的实时性,在移动机器人领域应用很广泛。
《2024年基于Arduino的智能小车自动避障系统设计与研究》范文
《基于Arduino的智能小车自动避障系统设计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物联网的飞速发展,智能小车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其中,自动避障系统是智能小车的重要功能之一。
本文将详细介绍基于Arduino的智能小车自动避障系统的设计与研究,包括系统架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实验结果及未来展望等方面。
二、系统架构本系统采用Arduino作为主控制器,通过超声波测距模块、红外线传感器等硬件设备实现自动避障功能。
系统架构主要包括传感器模块、Arduino主控制器模块、电机驱动模块以及电源模块。
其中,传感器模块负责检测障碍物距离和位置信息,Arduino 主控制器模块负责数据处理和逻辑控制,电机驱动模块负责驱动小车行驶,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三、硬件设计1. 超声波测距模块:本系统采用HC-SR04超声波测距模块,用于检测小车前方障碍物的距离。
该模块具有测量范围广、精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等优点。
2. 红外线传感器:红外线传感器用于检测小车周围的环境信息,如道路边缘、其他车辆等。
本系统采用反射式红外线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响应速度快等优点。
3. Arduino主控制器:本系统采用Arduino UNO作为主控制器,具有开发便捷、性能稳定等优点。
4. 电机驱动模块:本系统采用L298N电机驱动模块,用于驱动小车的行驶。
该模块具有驱动能力强、控制精度高等优点。
5. 电源模块:本系统采用可充电锂电池作为电源,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工作电压。
四、软件设计本系统的软件设计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路径规划与控制算法实现等方面。
具体设计如下:1.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Arduino编程语言,实现对超声波测距模块和红外线传感器的数据采集与处理。
将传感器检测到的障碍物距离和位置信息传输至Arduino主控制器,进行数据处理和分析。
2. 路径规划与控制算法实现:根据传感器数据,采用合适的路径规划算法,如基于距离的避障算法、基于角度的避障算法等,实现小车的自动避障功能。
《2024年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智能小车避障系统是一项将先进科技与现实生活相结合的创新性项目,通过采用精确的传感器、有效的算法和可靠的控制系统,小车能够实现自动避障,提高行驶的安全性和效率。
本文将详细介绍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过程,包括系统架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实验结果等。
二、系统架构设计智能小车避障系统主要由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和执行模块三部分组成。
传感器模块负责检测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控制模块根据传感器数据做出决策并控制执行模块的动作。
系统采用模块化设计,便于后期维护和升级。
三、硬件设计1. 传感器模块:传感器模块包括超声波测距传感器和红外线避障传感器。
超声波测距传感器用于测量小车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红外线避障传感器用于检测障碍物的位置和大小。
这些传感器通过I/O接口与控制模块相连,实时传输数据。
2. 控制模块:控制模块采用高性能的微控制器,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处理数据并做出决策。
此外,控制模块还负责与执行模块进行通信,控制其动作。
3. 执行模块:执行模块包括小车的电机驱动系统和转向系统。
电机驱动系统根据控制模块的指令驱动小车前进、后退、左转或右转;转向系统则根据电机驱动系统的输出进行相应调整,保证小车的稳定行驶。
四、软件设计1. 数据采集与处理:软件首先通过传感器模块采集周围环境中的障碍物数据,然后对数据进行预处理和滤波,以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路径规划与决策:根据处理后的数据,软件采用适当的算法进行路径规划和决策。
例如,可以采用基于规则的决策方法或基于机器学习的决策方法。
3. 控制输出:根据决策结果,软件通过控制模块向执行模块发出指令,控制小车的动作。
五、实现过程1. 硬件组装:将传感器模块、控制模块和执行模块进行组装,完成小车的搭建。
2. 软件编程:编写软件程序,实现数据采集、处理、路径规划和决策等功能。
3. 系统调试:对小车进行调试,确保各部分正常工作且能够协同完成避障任务。
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路径规划与避障策略研究
自动驾驶车辆的实时路径规划与避障策略研究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自动驾驶技术成为汽车行业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
自动驾驶车辆需要能够准确快速地规划行驶路径,同时避开道路上的障碍物,以确保行驶的安全和顺畅。
因此,实时路径规划与避障策略的研究成为了自动驾驶车辆领域中的重要课题。
实时路径规划是指根据车辆当前所处的位置、速度、行驶方向以及周围的环境信息,动态地确定车辆的行驶路线。
传统的路径规划方法通常使用基于图搜索的算法,如A*算法和Dijkstra算法,但这些方法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计算量大、速度慢等问题。
近年来,基于启发式搜索的路径规划算法成为了研究的热点,如RRT(Rapidly-Exploring Random Tree)算法和RRT*算法,它们可以快速生成可行路径,并具有较好的实时性能。
除了路径规划,避障也是自动驾驶车辆中不可或缺的功能。
在实际道路环境中,车辆面临着各种障碍物的存在,如其他车辆、行人、路障等。
因此,自动驾驶车辆需要能够识别并避开这些障碍物,以确保行驶的安全。
传感器技术在这一领域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激光雷达、摄像头等传感器采集环境信息,然后利用图像处理和深度学习等技术进行障碍物检测和识别。
基于传感器数据,自动驾驶车辆可以采取不同的避障策略,如静态障碍物绕行、动态障碍物跟踪等。
在实时路径规划和避障策略的研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是将这两个问题分开解决,先进行路径规划,然后再进行避障。
然而,由于路径规划和避障是相互影响的,这种分开解决问题的方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因此,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探索将路径规划和避障问题融合在一起研究的方法,以提高自动驾驶车辆的行驶安全性和效率。
目前,深度强化学习(Deep Reinforcement Learning)等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自动驾驶车辆的路径规划和避障策略中,通过模拟训练和实时决策,使车辆能够学习最优的路径规划和避障策略。
然而,自动驾驶车辆中的路径规划和避障策略仍面临一些挑战。
《2024年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小车避障系统在日常生活及各种工业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
通过应用人工智能技术,这类系统可以在没有人工操作的情况下自动避障。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理念和实现过程。
二、系统设计目标与基本原理1. 设计目标:本系统设计的主要目标是实现小车的自主避障,提高小车在复杂环境中的运行效率和安全性。
2. 基本原理:系统主要依赖于传感器进行环境感知,通过算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从而实现避障功能。
三、系统设计1. 硬件设计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小车底盘、电机驱动、传感器(如超声波传感器、红外传感器等)、微控制器等。
其中,传感器负责获取环境信息,微控制器则负责处理这些信息并发出控制指令。
(1) 小车底盘:选用轻便且稳定的底盘,以适应各种路况。
(2) 电机驱动:采用高性能的电机驱动,保证小车的运动性能。
(3) 传感器:选用精确度高、抗干扰能力强的传感器,如超声波传感器和红外传感器。
(4) 微控制器:选用处理速度快、功耗低的微控制器,如Arduino或Raspberry Pi。
2. 软件设计软件部分主要包括传感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路径规划、控制指令发出等模块。
(1) 传感器数据采集: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环境信息,如障碍物的位置、距离等。
(2) 数据处理:微控制器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处理,识别出障碍物并判断其位置和距离。
(3) 路径规划:根据处理后的信息,规划出避开障碍物的路径。
(4) 控制指令发出:根据路径规划结果,发出控制指令,驱动小车运动。
四、系统实现1. 传感器数据采集与处理:通过传感器实时获取环境信息,利用微控制器的处理能力对信息进行筛选、分析和处理,识别出障碍物并判断其位置和距离。
这一过程主要依赖于编程语言的运算和逻辑处理能力。
2. 路径规划:根据传感器获取的信息,结合小车的当前位置和目标位置,通过算法规划出避开障碍物的最优路径。
这一过程需要考虑到小车的运动性能、环境因素以及实时性要求等因素。
避障小车原理
避障小车原理
避障小车是一种能够自主避开障碍物并进行导航的智能车辆,它在各种场景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自动驾驶汽车、无人机、智能家居等领域。
那么,避障小车是如何实现自主避障的呢?接下来,我们将从传感器、控制系统和路径规划三个方面来详细介绍避障小车的原理。
首先,避障小车的传感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传感器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激光雷达等。
这些传感器能够实时地感知周围环境,获取障碍物的位置、距离和形状等信息。
通过这些传感器获取的数据,避障小车能够及时作出反应,避开障碍物,确保行驶的安全性。
其次,控制系统是避障小车实现自主避障的关键。
控制系统根据传感器获取的数据,对小车进行控制,使其能够做出相应的动作。
比如,当传感器检测到前方有障碍物时,控制系统会发出指令,使小车停下或者转向避开障碍物。
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灵活性直接影响着避障小车的性能表现。
最后,路径规划是避障小车实现自主导航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传感器获取的环境数据进行分析,避障小车能够规划出一条避开障碍物的最优路径,并且在行驶过程中不断根据实时数据进行调整。
这样,避障小车就能够实现自主导航,安全、高效地完成任务。
综上所述,避障小车能够实现自主避障和导航,离不开传感器、控制系统和路径规划的协同作用。
传感器实时感知环境,控制系统根据数据进行控制,路径规划确保小车安全、高效地行驶。
随着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的不断发展,避障小车将会在更多领域得到应用,为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和安全。
《2024年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范文
《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与实现》篇一一、引言在当代科技的迅猛发展中,无人驾驶与自动控制技术正逐步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
智能小车避障系统作为无人驾驶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与实现对于提升小车的自主导航能力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详细阐述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的设计思路、实现方法及其实验结果。
二、系统设计1. 硬件设计智能小车避障系统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小车底盘、电机驱动模块、传感器模块和电源模块。
其中,传感器模块是避障系统的核心,通常包括红外线传感器、超声波传感器或摄像头等,用于检测前方障碍物。
(1)小车底盘:采用轻质材料制成,保证小车在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灵活性。
(2)电机驱动模块:采用舵机或直流电机驱动小车行驶。
(3)传感器模块:根据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如红外线传感器可检测近距离障碍物,超声波传感器适用于检测较远距离的障碍物。
(4)电源模块:为整个系统提供稳定的电源供应。
2. 软件设计软件部分主要包括控制系统和算法部分。
控制系统采用微控制器或单片机作为核心处理器,负责接收传感器数据并输出控制指令。
算法部分则是避障系统的关键,包括障碍物检测、路径规划和控制策略等。
(1)障碍物检测:通过传感器实时检测前方障碍物,并将数据传输至控制系统。
(2)路径规划:根据传感器数据和小车的当前位置,规划出最优的行驶路径。
(3)控制策略:根据路径规划和传感器数据,输出控制指令,控制小车的行驶方向和速度。
三、实现方法1. 传感器选择与安装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传感器,并安装在合适的位置。
例如,红外线传感器可安装在车头,用于检测前方近距离的障碍物;超声波传感器可安装在车体侧面或顶部,用于检测较远距离的障碍物。
2. 控制系统搭建搭建控制系统硬件平台,包括微控制器、电机驱动模块等。
将传感器与控制系统连接,确保数据能够实时传输。
3. 算法实现编写算法程序,实现障碍物检测、路径规划和控制策略等功能。
可采用C语言或Python等编程语言进行编写。
循迹小车的工作原理
循迹小车的工作原理
循迹小车是一种具有自动导航能力的智能机器人,它可以实现自动避障、路径规划以及自动跟踪。
循迹小车的原理是利用光线强度或颜色变化来识别路径,从而实现路径的跟踪。
循迹小车的组成是由控制器、电机和传感器等部件组成的,而这些部件的复杂性和功能强度使其能够实现各种功能。
循迹小车的控制器是一种芯片,其负责处理小车运行中发生的各种事件,这种控制器可以识别光线的强度及小车前进的方向,从而控制小车遵从某个特定路径前进。
循迹小车的电机是一种转动单元,它可以根据传感器的信号调节小车的速度和方向,以便小车能够遵循正确的路径。
此外,电机还可以调节小车的转向角度,使小车能够沿着特定的路径前进。
循迹小车的传感器是检测外界信号的设备,它可以检测到地面上的特定光线强度或颜色变化,并根据这些信号来决定小车的前进方向。
例如,当小车探测到地面上的特定颜色时,可以给小车发送一个信号,指示小车右转或者左转。
此外,这种循迹小车还可用于自动避障,通过距离传感器的帮助,小车可以识别障碍物的位置,并尽可能地避开它们。
总而言之,循迹小车是一种非常先进而又实用的机器人。
它可以根据光线强度或颜色变化来识别道路,以及通过距离传感器识别障碍物,从而实现自动导航。
- 1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章系统总体结构及工作原理该系统主要以超声波测距为基本测距原理,并在相应的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下,达到机器人避障的效果。
3.1机器人总体硬件设计3.1.1传感器的分布要求为了全方位检测障物的分布状况,并及时为机器人系统提供全面的数据,可将所需的八个传感器均匀排列在机器人周围,相邻每对传感器互成45度角。
为了避免相互干扰,八个传感器以程序运行周期为周期,进行循环测距。
传感器排列示意图如下:图3.1.1 传感器分布图图3.1.2 硬件设计总体框架图上图为支持机器人运行实用程序的硬件部分的总体设计框架图,由负责相关任务的同学提供。
在超声波信号输入单片机以后,由存储在单片机中的主程序调用避障子程序,根据输入信号执行避障指令,并使相关数据返回主程序,转而提供给电机和LED显示器的驱动程序使用,最后,由电机执行转向指令,结果则显示在LED显示器上。
图3.1.3 软件总体框架图由上图可知,本文作者负责的超声波避障程序为软件总体设计中的子程序部分。
在主程序运行过程中,若调用超声波避障程序,机器人在自行轨迹规划后,将程序处理所得数据送给电机处理成立程序,控制电机动作。
具体的避障程序设计将在第4章进行。
3.2超声波测距原理测距原理:超声波是指频率高于20KHz的机械波。
为了以超声波作为检测手段,必须产生超生波和接收超声波。
完成这种功能的装置就是超声波传感器,习惯上称为超声波换能器或超声波探头。
超声波传感器有发送器和接收器,但一个超声波传感器也可具有发送和接收声波的双重作用。
超声波传感器是利用压电效应的原理将电能和超声波相互转化即在发射超声波的时候,将电能转换,发射超声波;而在收到回波的时候,则将超声振动转换成电信号。
[8]超声波测距的原理一般采用渡越时间法TOF(time of flight)。
首先测出超声波从发射到遇到障碍物返回所经历的时间,再乘以超声波的速度就得到二倍的声源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即:[8]D=ct/2其中D为传感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以m计,c为超声波速度,这里以340m/s计,t为超声波从发送到接收的总时间,以s计。
据此原理可以用超声波传感器测得的距离为避障程序提供所需的数据。
[8]第4章轨迹规划算法的实现方案4.1轨迹规划算法的层次化设计根据上述材料分析,可以将机器人轨迹规划算法设计分为基础控制层、行为控制层和坐标计算层,三个层次进行。
4.1.1基础控制层设计基础控制层可定义为基本行为层,这层算法的任务是寻找目标点,并确保机器人可以顺利到达指定目标位。
在确定目的地位置的情况下,为了达到上述目的,计算机必须对机器人的方位进行时实计算。
应用人工势场法原理,可以将目标点设为引力极,牵引机器人运动。
对此动作建立相应的模型,可以使用建立平面坐标作为虚拟势场的方法来给机器人定义方位,将机器人关于目标点的时实偏角作为虚拟引力方向,以确定机器人下一步所需转过的角度,并时实检测,是否已到达目的地,若已到达,则可认为虚拟引力此刻为0,并发出信号控制程序终止运行总体程序。
由此,可确定基础控制层所需的各参数:(1)机器人的时实坐标x, y值,由专门的坐标计算层提供,为了提高精确度,可以采用厘米为单位制。
(2)机器人的速度v,测量后设为定值使用。
(3)周期T,直接设置为定值使用。
(4)偏转角de,可通过机器人与横坐标之间的夹角pe,减去机器人到目标点连线与横坐标的夹角E得到。
(5) 终止信号last 值先置为0,当到达目的地时,将其置为1。
基础控制层程序流程图如下:图4.1.1 基本控制层程序流程图4.1.2行为控制层行为控制层是比基本控制层更复杂,更具有决定权的层次。
它的存在决定了机器人智能避障行为的可行性,是相当重要的算法层。
其主要任务是让机器人根据超声波传感器采集的距离信息判断是否该进行避障行为,且给出避障的转角值,及转向。
这些都以左右综合距离的大小决定,当左边综合距离大于友边综合距离时,可认为左边的斥力值大与右边斥力值,机器人左转,反之,右转。
当前方综合距离小于设定的最小允许接近距离,而左右综合距离又相等时,则需要设置专门的转角,对机器人施行强制性转角动作。
据此,可将各控制变量之间的关系以数学公式的形式列出,并做为“人工势场法”的基本数学模型被运用于程序流程图设计。
设声纳Si 的输出为di ,转角de 和速度v 表示控制层行为的输出,其中de 表示机器人下一步的运动方向,v 表示机器人下一步运动的速度。
那么,基于势场的控制行为可以表示如下 。
de = me L<Mmin ∩R<Mminde = de0 R>=Lde = -de0 L>R上式中的L表示机器人左边障碍物的迫近程度,根据图3.1.1 :L 为第1号到第3号传感器返回距离值的倒数和;R表示机器人右边障碍物的迫近程度,根据图3.1.1 :R 为第5号到第7号传感器返回距离值的倒数和。
Mmin为障碍物的最小迫近程度值,相当于第L组(或第R组)超声波传感器最大探索范围的倒数和。
当左右迫近程度的值都小于最小迫近程度值时,可简单认为机器人周围无障碍物,机器人按基础控制层执行程序,其中的me表示机器人要到达目的地需要转过的角度。
de0表示机器人执行行为控制层程序时,所需转动的角度大小,一般可设为定值。
以上述方案为基础,为了提高机器人的避障能力,还可对设置机器人的前方迫近程度值,因为机器人的反转是以转角180度来实现的,而非后退,所以,后方迫近程度值暂时无需设置。
de = de0 F>MmaxF表示机器人前方距离值障碍物的迫近程度,根据图3.1.1:F 为第4号传感器返回距离值的倒数,Mmax就是用于判断障碍物是否已经离机器人很近,假设机器人的最大速度为v,每两步之间的时间间隔为t,那么,为了确保机器人不会与障碍物碰撞,Mmax可以表示为速度v和间隔时间t乘积的倒数。
当F值大于Mmax值时,表示前方距离障碍物很近了,需要进行避障处理了。
行为控制层程序流程图如下:图4.1.2 行为控制层程序流程图4.1.3坐标计算层设计坐标计算层的设计方案,主要可采用虚拟坐标技术,它能形象地定义机器人相对障碍物及目标点的具体位置,确保机器人及时避障,并顺利到达目标点。
在机器人初始坐标明确的条件下,机器人坐标可根据上述两层程序提供的数据算得。
设程序循环间隔的周期为T,那么,在间隔周期T时间内,机器人行走的距离P为速度v与T的乘积。
又设机器人正方向与平面坐标横轴正方向的夹角为pe ,其初始值确定,转动值为上述两层提供的角度de ,那么本周期的pe值为上个周期的pe值与转角de的差。
由此,可分别计算机器人本周期内横、纵坐标的变化值 X , Y。
X = P * cos ( pe )Y = P * sin ( pe )因此,本周期的横、纵坐标 x , y 值可由上个周期的坐标减去变化值得到。
而本周期的坐标值在行为控制层允许的情况下,将被代入基本行为层,检测是否到达目的地。
坐标计算层程序流程图如下:图4.1.3 坐标计算层程序流程图上述三层算法,相互制约,相互联系,组成了整个系统的基本算法。
每次循环执行程序时,都是由行为控制层入口,通过对迫近程度值大小的判断,选择是否中断行为控制层,转而执行基础控制层。
最后执行坐标计算层,并把所得数据提供传给程序循环的下一周期使用。
依据上述各算法层之间的关系,可以组合出轨迹规划子程序的总体程序流程图,如下图所示:图4.1.4 轨迹规划子程序总体程序流程图4.2机器人系统及环境的软件化硬件及环境的软件化技术是一种脱离硬件及实际环境对程序进行检测、仿真的编程技术,也是对机器人轨迹进行规划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一种技术。
它将避障程序运行必需的硬件功能及环境影响,用拥有同样功效的程序表达出来,以检测避障程序正确与否。
1.以下便是支持避障程序运行必需的各项硬件功能:(1)测量8个超声波传感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
(2)系统停止调用避障子程序的功能。
(3)机器人运行轨迹的可视化功能。
2.以下可视为环境对程序的影响:(1)机器人运行前,设置障碍物的大小及坐标。
根据上述原理和各项需要模拟的功能,可以使用数学建模的方法进行软件化编程。
首先,需要对上述逻辑化步骤进行排序。
因为机器人行为是一种仿人的行为,因此,可将上述功能及影响对应相关的“神经传导过程”进行排序,并在排序后设计相应的系统程序流程图。
排序及功能对应的图形如下:图4.2.1 神经传导模型排序图图 4.2.1中的“神经传递功能”相当于数据输入功能,而“行为决策功能”相当于偏角计算及算法层次选择的功能,“行为动作功能”则对应机器人下步坐标的确立过程。
“神经反射功能”的任务则是输出必要数据,并判断是否应该结束循环。
由这些功能组成模块,正是机器人轨迹规划子程序部分。
图4.2.2 系统程序流程图4.3超声波传感器测距功能的模拟根据图 4.2.2给出的系统程序流程,可知,在机器人系统及环境的软件化过程中,传感器测距功能的模拟最为繁杂。
主要的解决思路是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通过对模型的具体分析,运用几何学知识计算超声波传感器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值。
为了方便计算,可用微分学将障碍物设为由多个已知坐标和半径的圆组成的任意形状。
而传感器到障碍物之间的距离可参考以下几何建模的方法计算得出:图4.3 机器人测距功能数学模型图根据上图分析可设机器人半径为r ,障碍物半径为R 。
实线M就是需要求取的障碍物与第i号传感器之间的距离。
点划线A是机器人中心与障碍物圆心的连线,它与X正方向的夹角记为Ze 。
第i号传感器与第4号传感器之间的夹角记为Ke ,在图上反映为实线M与第4号传感器之间的夹角。
因为机器人圆心坐标(x ,y)可由避障子程序求得,而障碍物圆心(a ,b)又是已知值,因此,可用C语言表示出Ze值。
Ze=atan2((b-y),(a-x));根据图3.1.1可知相邻两个超声波传感器的夹角为45度,那么,Xe的值可分为两种情况,分别求取:当i < 4时,第i号传感器在第4号传感器左边。
Xe = Ze-pe-(4-i)*45;当i >= 4时,第i号传感器在第4号传感器右边。
Xe = pe-Ze-(i-4)*45;已知Xe值后,通过正余弦公式便可求得机器人与障碍物之间的距离M 。
其C程序表达式如下:N=A*sin(Xe);M = abs(A*cos(Xe))-sqrt(R*R-N*N)-r;4.4避障子程序与实用主程序的衔接组合将 4.1中提及的三层算法整理到一起就可以组装成实现避障行为的子程序。
将该子程序代替图3.1.3的总体软件框架中的“运行超声波避障”部分,就可构成实用程序的流程图了。
图4.4 避障机器人运行实用程序流程图4.5难点程序化优化处理在对程序详细设计的过程中,难免遇到一些难以表达,或表达不到位的地方,比如角度换算问题、障碍物放置个数问题以及虚拟超声波的穿透测距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