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伦理和道德规范。
这些道德准则贯穿于中国人民的生活中,不仅指导着个人行为,也塑造了社会风气。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的价值观体系、社会道德和个人道德等方面表现出独特的特点。
首先,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是以人为本的。
中国传统文化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倡导和谐共处、仁爱互助的价值观。
以“仁义礼智信”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强调个人应该具备的品质与道德准则。
例如,儒家道德伦理提倡“仁”,即发扬博爱精神,关心他人的利益,尊重长辈,服务社会。
同时,还强调“义”,即言行要符合社会的公义和道德规范,要追求公平、正义。
这种以人为本的道德准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第二,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强调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家庭伦理被重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充分体现了家人之间的亲情、互助和孝道观念。
儿女应尊敬父母,孝顺父母是应尽的责任;父母则应该关心孩子的成长与教育。
此外,社会伦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当互相尊重、互相帮助。
例如,中国古代有“邻里如兄弟”的说法,强调邻里关系的亲密和协作。
第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个人修养被视为提高自身道德素质的重要途径。
诸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德治国”等思想都反映了道德修养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此外,道德规范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坚持道德规范有助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例如,传统的尊长敬老、守纪律、讲究礼貌等规范都对个人行为起到了规范作用。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与道德规范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价值观,它们以人为本、注重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同时强调个人修养和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
今人把这些伦理道德的历史实践精华概括为 十大传统美德: 十大传统美德:
◎ ◎ ◎ ◎ ◎
仁爱孝悌 诚信知报 克己奉公 见利思义 笃实宽厚
◎ ◎ ◎ ◎ ◎
谦和好礼 精忠爱国 修己慎独 勤俭廉正 勇毅力行
第二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一,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形成的 基础 主要由农业 宗法 主要由农业---宗法社会养育出一个以 农业 宗法社会养育出一个以 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智 信 诚 信 格 言
明善恶,知是非, 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能力 诚实守信
言不信者,行不果 言不信者, 信不 诚者, 诚者, 诚者, 诚者,
—— 墨子 —— —— 子 子
广义的忠,即原初意义的忠, 广义的忠 即原初意义的忠, 即原初意义的忠 指的是"发自内心" 指的是"发自内心","尽心" 尽心" 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 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
影片主人公桐哥,是中共"特 影片主人公桐哥 是中共" 桐哥, 人员, 周恩来, 科"人员,在周恩来,李克农 的领导下, 特殊环境下冒着 的领导下,在特殊环境下冒着 生命危险搜集情报,查处叛徒, 生命危险搜集情报,查处叛徒, 用对党和革命事业的忠贞不渝 与对妻女的深情挚爱, 与对妻女的深情挚爱,展现出 一位志向高远, 一位志向高远,有血有肉的共 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产党人的光辉形象.
(一)使中国文化系统避免了全社会的 宗教化 伦理道德曾经长期充当了维系社会秩序 的精神支柱
(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 重要作用
1,维持社会秩序 , 2,改善社会风尚 , 3,协调人际关系 , 4,增强国家凝聚力 ,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伦理道德观念也在不断地变化,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却常常被贬低甚至被人所忽视。
然而,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是历经千年沉淀而来的,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蕴和深刻的时代意义。
本文将对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进行探讨。
一、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的概念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应遵守的行为规范和准则。
它是以尊重人格、注重道德约束、推崇高尚品质为基础的道德体系。
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具有丰富的内涵,包含了孝道、仁爱、忠诚、廉洁、童心、诚信等价值观念。
二、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的意义1. 增强人的社会责任感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注重教育人的社会责任感。
孝道、仁爱、忠诚等价值观念强调人们对家庭和社会的责任,并将其视为人生的基本准则。
培养人们具有社会责任感,让人更好地融入社会,为社会更好的发展作出贡献。
2. 促进个人道德修养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要求人们以道德约束为前提,对自己进行道德修养和精神涵养。
人们通过信仰、修行等方式,提高自己的道德素养和精神境界,使自己更加高尚和完美,同时也能优雅地面对各种挑战和冲突。
3. 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以诚信、廉洁、勤俭节约、自律自制等价值观念为核心,要求人们不断提高自己的文明素养,强调了社会底层的正能量和精神力量,从而为社会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三、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与当代社会1. 孝道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一种重要伦理道德。
在现代社会,孝道依然是一个重要的文化符号。
随着社会的变革,孝道的象征物和表达方式也发生了变化。
但无论是何种形式的表达,孝心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中可以激活家庭关系的共性,也能增加社会的凝聚力。
2. 仁爱仁爱是人与人之间最普遍的情感,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强调“以仁爱为纲”。
在当代社会,友爱、互帮互助、尊重和关爱等行为,将仁爱的品格升华为当代社会中最为重要的道德实践。
在以利益为中心的当代社会中,仁爱的力量仍然是重要的。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第三章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一、伦理道德的重要性伦理道德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规范和价值观。
伦理道德的形成和发展与人的生存和发展密切相关。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伦理道德被视为社会和谐的基石,它通过限制个体行为,维护社会秩序,构建了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关系。
伦理道德不仅对个人的行为有着指导作用,还可以影响整个社会的运行。
二、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1.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强调关怀他人,尊重他人的生活和尊严,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助与共融。
2.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理念。
它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追求社会稳定与和平。
3.忠诚:忠诚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遵守诺言,忠于自己的职责与责任,为人民和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
4.谦逊:谦逊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核心价值观之一、它要求个体不骄傲自满,不自命不凡,与他人和平相处,虚怀若谷。
三、人文文化在伦理道德中的地位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伦理道德的理论基础。
人文文化注重人的自我完善、精神追求和智慧开拓,强调人的主体性和尊严。
只有通过人文文化的熏陶,人们才能在伦理道德中发现自己的人生意义和追求更高层次的道德标准。
四、伦理道德与现代社会的挑战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
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的多元化,一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受到了冲击。
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的影响逐渐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和亲情关系受到了侵蚀。
因此,我们需要在保持传统伦理道德的基础上,适时地进行和创新,使其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
五、构建和谐社会的伦理道德建设在现代社会中,伦理道德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通过加强伦理道德教育,推动社会公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的培养,我们可以增强人们的道德意识,提高道德素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
六、结语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共同构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与道德规范。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伦理理念、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来论述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儒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种伦理道德观念。
儒家伦理道德以仁为核心,强调仁爱、和谐和道德的修养。
在儒家伦理道德中,个人应该追求道德的完善,亲和善良地对待他人,尊敬父母、长者和师长,克己奉公为人民服务。
儒家伦理道德强调家庭伦理、社会伦理和政治伦理的和谐,提倡和睦相处、尊重他人以及追求公共利益。
这种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团结和谐的价值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另一种重要伦理观念。
道家伦理道德强调放弃个人欲望,追求道的自然和谐。
道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心安自然、无为而治。
道家伦理道德提倡个人修行修养,追求自我完善,摒弃功利主义和欲望烦扰,保持内心的平静和谦虚。
道家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产生了重要影响,形成了中国人追求内心宁静和身心健康的价值取向。
佛教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宗教伦理道德的重要表现形式。
佛教伦理道德强调慈悲、智慧和善行。
佛教伦理道德鼓励个人修行,通过自我觉醒和超越欲望来追求解脱和智慧。
佛教伦理道德倡导放下执着和敬畏生命,关注他人的苦难和需要,全心全意地帮助他人和回报社会。
佛教伦理道德观念对中国人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重要影响,塑造了中国人关爱他人、善行积累的文化氛围。
总的来说,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它通过儒家伦理道德、道家伦理道德和佛教伦理道德三个方面的观念和理念,对中国人的思想观念、社会习惯和行为方式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些伦理道德观念强调仁爱亲和、道之自然和谐以及慈悲智慧善行,塑造了中国人民亲和友善、追求内心宁静和关爱他人的价值取向。
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的,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丰富的内涵。
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包含了丰富多样的艺术形式,还涵盖了人们的伦理道德观念。
伦理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是人们行为准则和价值追求的基础。
下面将从五常道德、孝道、礼仪、忠诚、廉洁等几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伦理道德的关系。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注重强调五常道德。
五常道德即仁、义、礼、智、信。
仁即以仁爱为本,追求公正、和谐、关爱他人;义即遵循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权益;礼即遵循礼仪,注重人际交往的礼貌和尊重;智即追求智慧和知识,弘扬文化传统,增强自身修养;信即坚守诚信,讲究信用和守信。
这五常道德体现了道德规范和价值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在人们的思想行为中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其次,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孝道即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侍奉。
在中国传统观念中,孝道被赋予了很高的价值。
孝道不仅体现在子女向父母表达感恩和尊敬,还体现在尊敬长辈、关心弱势群体、奉公守法等方面。
孝道可以说是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它代表了家庭价值观和社会关系的基础,对于维护社会稳定和和谐至关重要。
再次,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中国礼仪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了中国人对他人的尊重和自我约束的追求。
礼仪是一种文化现象,它体现了社会秩序、行为规范和道德规范。
中国人讲究礼仪,从小就接受父母的教导,习得尊敬长辈、尊重他人和崇尚公共秩序的行为习惯。
礼仪不仅能够促进人际交往的和谐,还能够维护社会的稳定。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之一此外,忠诚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看作是一种美德。
忠诚即对国家、集体和他人的忠诚。
中国人讲究“忠诚”二字,强调对祖国和事业的忠诚,对朋友和家人的忠诚。
忠诚是一种情感,是一种对于道德的坚守。
忠诚能够培养人们高尚的品质和责任意识,是一种重要的伦理道德观念。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廉洁的重要性。
第三章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 在文化系统中,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 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规范。中国传统 伦理思想,又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 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最能反映民族心理 特征。我国素以礼仪之邦、文明古国而称 著于世,道德理想、道德观念一直占据着 优先的地位,影响着社会的各个方面,道 德学说是中国传统文化延续不断的主题, 中国几千年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与对道德 精神的追求是分不开的。崇尚道德是中华 民族精神重要物质之一。
五伦
• 从本质上看五伦的含义 • 五伦观念包含如下要义: • 第一,特别注重人和人与人的关系,就此产生道德,进而 形成偏重道德生活的礼教 • 第二,五伦是五常之义。这种学说把家庭血缘的情理上升 为社会伦理的原理和国家政治的原理,建构起身、家、国、 天四位一体的伦理体系,形成以“孝悌”为本的道德价值 取向。它反对人脱离家庭、社会、国家的生活,反对人出 世。这是中国传统伦理学的重要特征。 • 第三,就实践五伦观念而言,要以等差之爱为准,有亲疏 贵践,要能推己及人,发展了三纲说(“君为臣纲”、 “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它在礼教中最具权威、 是五伦的观念的核心。
宋明理学使伦理思想典型化、凝固 化
• 二程:封建伦理纲常是“天理”,要“存 天理,灭人欲”,把儒家理论上升到宇宙 本体的高度。 • 朱熹:继承二程观点,把“仁、义、礼、 智”说成是自然界固有规律,人伦五常皆 成天子 • 1、“仁”的主要内容:爱人、忠恕和谐; • “仁”的道德规范:“恭、宽、信、敏、惠”“温、 良、恭、俭、让” • 2、义利观 • 3、人生价值观 • 仁爱孝悌、宽容和谐、修己慎独、诚信知报、民族气节、 尊师敬老、移风易俗、救济孤残 • 构建“大同”理想世界
五伦
• 五伦:即古人所谓君臣、父子、兄弟、夫 妇、朋友五种人伦关系。用忠、孝、悌、 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孟子认为: 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故应忠;父子之间 有尊卑之序,故应孝,兄弟手足之间乃骨 肉至亲,故应悌;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 有别,故应忍;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故 应善;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的道 理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几千年来的道德积淀和精神财富。
伦理道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社会的灵魂和精神支柱。
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是“仁爱”、“诚信”、“忠诚”、“孝顺”、“礼仪”、“廉洁”等,这些道德准则贯穿于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成为中国人民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念。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之一,它是中国文化的精髓。
仁爱是指对人类的爱和关怀,是一种人道主义的精神。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他人有爱心、关怀和同情心,要尊重他人的人格尊严,不伤害他人的利益和感情。
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诚信是指言行一致,言出必行,不欺骗他人,不做虚假宣传,不违背承诺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诚信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在交往中保持真诚、诚实和守信,不欺骗他人,不做虚假宣传,不违背承诺。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忠诚是指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的忠诚和信仰,是一种高尚的品质。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国家、家庭、朋友和事业保持忠诚和信仰,不背叛、不叛变、不投降。
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孝顺是指对父母的尊敬、关爱和照顾,是一种传统的家庭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顺是一种道德准则,它要求人们对父母尊敬、关爱和照顾,不违背父母的意愿和要求。
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核心,它是中国人民的道德信仰和行为准则。
“礼仪”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道德的另一个核心,它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3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第三章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国素有礼仪之邦、文明古国的称誉。
从一定意义上说,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
伦理道德问题,特别为历代思想家所关注,成为他们理论思考的重心。
儒家、墨家、道家、法家、佛教、道教等家学说,在对中华民族长期的道德实践经验进行总结与探讨的基础上,提出了丰富的伦理思想以及颇为细密完备的行为规范,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理论资源。
第一节中国传统伦理伦:条理,顺序,秩序。
人伦:人与人关系的条理顺序。
理:道理,法则,规律。
伦理:人伦法则,人与人关系的条理法则。
中国传统人伦关系: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
合称“五伦”。
子思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妇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达道也。
”(《中庸》)中国传统人伦法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夫夫妇妇、兄兄弟弟、朋友。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论语·学而》)孟子曰:“圣人……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一、君君臣臣君君:君尽君道。
君道曰“礼”。
臣臣:臣尽臣道。
臣道曰“忠”。
子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论语·八佾》)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论语·八佾》)子曰:“邦君树塞门,管氏亦树塞门。
邦君为两君之好,有反坫,管氏亦有反坫。
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论语·八佾》)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论语·颜渊》)子曰:“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
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
”(《论语·先进》)二、父父子子父父:父尽父道。
父道曰“慈”。
子子:子尽子道。
子道曰“孝”。
孟懿子问孝。
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
”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论语·为政》)子道之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③婚嫁礼:纳吉, 又称小定或文定,也就是订婚,问名 后如果卜得吉兆,男方就请媒人到女方家致赠礼物,并 通知女家决定这门亲事,同时男方选定吉日到女方家, 送给新娘枚金戒指 ; 纳征,俗称大聘或完聘,男方选 定吉日到女方家举行订婚大礼,纳徵通常在婚礼前十日 至一个月内进行,除了要准备聘金外,还要有六件或十 二件礼,聘礼名称都有吉祥的涵意,数量为双数,取成 双成对的意思; 请期,俗称择日,由男家选定婚期大 喜之日,并请求女方家的同意; 亲迎,正式举行婚礼, 把新人的八字都写在红纸上,请择日师择定黄道吉日, 并由媒人奉送双方同意后,举行迎亲仪式。
与此相适应,伦理道德学说在各种文化形 态中处于中心地位。
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 而以善为核心。
在文化史上,虽然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 要道德或不讲道德,但也确实没有任何一个民族 像中国这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系统抬高到如此重 要的地位。
在中国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中,尊卑、长幼、德 性成为确定人的地位、建立秩序的三个基本要求。 三者之中,前两者是外在的既定的,唯有德性方 能主观能动地实现自己。尊道贵德的基本精神, 就是强调人兽之分,突显人格尊严,以德性作为 人兽区分的根本。
明清时期礼教的影响深入民间,“理”或“礼” 杀人的现象更为常见。尤其是很多女性的青春、 生命都被礼教所断送掉。
安徽省休宁县志载,在明代仅有几万人的休宁县 就有节烈妇女498人;从清初到道光三年竟然增 加到2191人。
(三)礼的类别
1.五礼
《周礼·春官·太宗伯》将五礼明确界定为吉礼、凶礼、军礼、宾 礼、嘉礼,以后历朝历代虽不断修订,但直至清朝修订的《大清 会典》仍不出五礼的范围。另外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和 庶民五个等级所行仪礼,亦称五礼。
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摘要.........一、伦理道德与传统文化............二、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发展历程(一)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形成与发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早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的尧舜时代,《尚书•尧典》中就有“以亲九族”、“协和万邦”的表述。
在殷墟的甲骨文字里有“礼”、“德”、“孝”等文字,说明商代就已制定有体系性道德规范,出现了所谓“六德”,即知、仁、圣、义、忠、和的提法。
西周确立了一个适合当时中国国情的、对中国社会与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的伦理秩序和意识形态,这就是周礼。
周礼成功地把氏族社会的原理转换为文明社会的伦理政治秩序,为日后中国社会建立了伦理生活的范式。
在我国,传统道德主要指的是儒家道德,其创始人是孔子。
孔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时值奴隶制社会向封建制社会过渡的诸子百家争鸣的时期,他从自己的政治理念出发形成他全面系统的道德思想。
他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境界,将“孝”、“悌”、“礼”、“信”等德目置于其下,形成了中国最早的道德学说。
而中国封建伦理体系的真实形态是西汉的董仲舒的“三纲五常”论。
董仲舒根据孔子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提出“三纲”《春秋繁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和仁、义、礼、智、信“五常”。
“三纲”使伦理关系完全服从于封建政治关系,使双向的人伦义务变成片面的等级服从,使得人对人的关系变成人对理、人对份位、人对纲常的单方面服从、义务关系。
宋元明清时期,在特殊的背景下,“新儒学”应运而生。
新儒学伦理最重要的学派是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建立在以“天理”为核心的伦理思想体系。
朱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的口号。
认为天理人欲不容并列。
而陆王心学认为“致良知”,与“即心即佛”一脉相承。
(二)传统伦理道德的内容中国文化价值系统的特点是强调真、善、美统一,而以善为核心。
在文化历史上没有一个民族的文化不要道德也不讲道德,但却没有一个民族像中国一样把道德在文化价值体系中抬高到如此重要的地位。
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之伦理道德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以其丰富的内涵影响着全世界的社会发展。
中
国传统文化中的伦理道德,体现着悠久历史背景下人们对社会风尚的完善,是中华民族在生活中的行为准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以“仁义礼智信”五大道德自上古时期就有了明
确界定,这五大道德构成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基本原则,这些原则体现
了对道德的渊源、周密设计、清晰了的定义,是关于人的行为、关系和义务,以及如何保持良好人际关系的一系列指导纲领。
仁者见仁,义者见义,仁义是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中最重要的两个环节。
“仁”是指无私地亲近他人,帮助需要帮助的人,为他人着想,以及正确、礼貌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义”是指保持诚实、守信、尊重上级的
原则,并且有能力实现自己的诺言。
礼则是指尊敬师长、孝敬父母、尊重长辈,以礼貌待人的习惯,这在
中国文化中被认为是重中之重,这样可以增加人们之间的信任,也减少一
些诸如妒忌、嫉妒等问题带来的不良影响。
智则是指聪明、智慧的态度,智慧被视为待人处事、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有效方法。
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虚心征求意见,不断思考、分析、研究,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信则是指不贪污,不贪财权。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03 伦理(4h)
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名句“先天下 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道出了 克已奉公的精神境界。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是克已奉公的 典型。
6、修已慎独
修已就是自我修身,加强修养和自觉性,加强自我修养最关键的是“慎 独”。慎独就是在自我独处时要严于律已,有高度的自觉性,战胜自已。 慎独不仅表现出一个人的修养,也反映 出一个人的战胜自我的能力。只有能够 战胜自已的人,才能无敌于天下。 1975年湖北睡虎地11号汉墓出土的秦简 中有《为吏之道》一文,此文的开篇首 句就是“欲赦其身,止欲去恶”。意思是作
嫁从父,即嫁从夫,夫死从子;“四德”,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要求妇 女讲贞节、修言辞、学温顺、治丝麻]。
各个时代,都有道德规范:
孔子道德思想: 核心在“仁”;表现在“礼”。他用“仁”、 “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使人们具有道德 自觉,共同遵守一定的规范,这在春秋战国那种诸侯分裂
割据、混战年年不断的历史时期,无疑是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果。
→ “文以载道,美善合一”,强调文学对人的道德修养的“潜移默化”的作用, 也是文人作家一贯坚持的原则。 → 文学作品中的褒贬美丑,都能体现多数人的道德价值判断。 → 惩恶扬善,是多数的作品中体现的主题。尤其作品的结局。大都是正义战胜邪 恶,幸福降临人间。实际上这是对读者进行“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提醒, 借此进行道德教育。
文天祥为孔孟之“仁义”而死,舍生取义,死而无憾。
8、勤俭廉正
勤劳节俭、廉明正直。对于普通平民来说,主要是勤劳
节俭,不要奢侈浪费。对于为官者来说,强调廉洁、正直。
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1514-1587],为官 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不避权贵,不循 私情。包拯信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 明朝于谦[1398─1457]也是勤俭谦正之模范, 信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 短”的信条。
中国文化史第3讲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PPT课件
• 儒家把修已、养身看作是立身处世、 实现人的价值的根本,
36
在中国伦理史上,形成了一整套 富有民族特色的修养方法
• 慎独、内省、自讼、主敬、集义、 养气等 。
•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曾子所说的“吾 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 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论语·学而》)
11
• 孔子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 他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在此基础上提 出礼、孝、悌、忠、 恕、恭、宽、信、敏、 惠、温、良、俭、让、诚、敬、慈、刚、 毅、直、俭、克己、中庸等一系列德目。
• 孟子以仁、义、礼、智为四基德或母德, 将它扩展为“五伦十教”,即君惠臣忠, 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 信。
• “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 渊》)
25
• 董仲舒以后,中国传统道德更是把“信” 和仁、义、礼、智并列为“五常”之一。 守信用、讲信义是中国人公认的价值标准 和基本的美德。
• 在人伦关系中,中华民族不仅有诚与信的 德目,还有“报”的德性。“报”即知恩 思报。回报既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也是 道德生活的重要原理与机制。
17
(二)谦和好礼
• 中国是世界文明的礼义之邦,“礼”是中 国文化的突出精神。好礼,有礼,注重礼 义是中国人立身处世的重要美德。中国文 化认为,礼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标志。
• “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 记.冠义》)
• 礼也是治国安邦的根本。“礼,经国家, 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左 传·隐公十五年》)
26
• 中国古人早就有“投之木瓜,报之桃李” 的道德教训。孔于把“孝”的准则诉诸回 报的情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在 世俗生活中是公认的美德,是“义”的重 要内容。中国人强调要报父母养育之恩、 长辈提携之恩、朋友知遇之恩、国家培养 之恩等等。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礼仪与人文精神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礼仪与人文精神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因此丰富而深远。
其中,道德礼仪与人文精神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价值观的传承与发展,体现了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文化良知,也为现代社会的和谐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道德的重要性在于它能够约束人类行为并规范社会秩序。
中国的道德观念最早见于《尚书》、《礼记》等典籍之中,其中强调了“仁爱”、“忠诚”、“诚信”、“谦让”、“孝敬”等伦理道德。
人们应该追求仁爱之心,互相关爱,实现和谐社会;忠诚于国家和人民,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并为人民服务;遵守诚信原则,保持诚实守信的品德和言行;谦让礼仪,尊重他人,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孝敬父母、尊重师长,体现出家庭的基本伦理。
道德礼仪与人文精神密不可分,其中礼仪体现着中华文化的高度和平与崇尚人文之美。
从古至今,中国的礼仪之文源于《周礼》、《仪礼》和《礼记》等经典之中,并将其教化灌输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
中华文化注重人际之间的和谐和稳定,礼仪就成为了这种和谐体现的具体方式。
礼仪之所以美,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即以人为尊,尊重人性和人的尊严,礼仪是让我们在繁杂纷扰的现代社会里,能够彼此尊重、和谐相处,使自己的人格更加完善,同时也为维护社会稳定和谐做出贡献。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人文精神也是一个重要的价值观。
人文精神指的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种思想关注人类自身的创造力和自由,致力于保护人类的某些传统价值,重视人性中的善良与温情。
这种人文精神使得中国文化不仅对于自身的传承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且也为全球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做出了贡献。
人文精神的宝贵意义在于它见证了中华文化灵魂中的纯洁之处,引领了民族精神向前发展的方向。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礼仪与人文精神不仅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也在全球范围内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作为一种进步和强大的文化遗产,中华传统文化将进一步推动各国人民之间的相互了解,促进人类文明的发展和景观。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适合君子品行的若干基本准则: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 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 矣。 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这些箴言中的价值可以进一步体现在儒家 的“五常”中: 1、父子;2、夫妇;3、兄 弟; 4、朋友;5、君臣。
儒家思想总体精神的总结:
孔子强调用礼仪清除邪恶势力。 他的学说取得了宗教式的权威地位。
《汉高祀鲁》----汉朝皇帝刘邦在孔子的故乡曲阜, 以太牢(猪、妞、羊三牲)祭祀孔子。
伦理思想
孔子学说的基础是他关于个人修养成为 “君子”的信念。 在孔子看来,君子是竭力把个人生活中 的无私和理解同公众生活中的彬彬礼仪 相结合的人。孔子在《论语》中倡导的 “君子”的修养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他的 君子理想的主要根据。
中国古典文学的形式表达
文学是借语言来造型描写的艺术,文学 式样大体分为两类: 一、诗歌、散文 主要偏重于抒情性的表现艺术 二、小说、戏剧 主要偏重于叙事性的再现艺术
B.异彩纷呈的中国古代文学
一、开启中国古代诗文化先河的诗经与楚辞; 二、承载历史美誉的先秦散文与汉赋; 三、再现文学极致的唐诗与宋词; 四、演绎奇幻风情的元代杂剧; 五、创造永恒历史的明清小说。
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文化的着重点
孔子学院"花开"全球
在世界五大洲 的78个国家和 地区已经设立了
249所孔子学院
和56所孔子课堂
韩国的孔子学院
新 加 坡 的 孔 子 学 院
美国的孔子课堂
匈牙利罗兰大学孔子学院学生在跳中国舞蹈
马 达 加 斯 加 首 个 孔 子 学 院 揭 牌
自2004年第一所孔子学院开办以来,从尼 罗河畔到乞力马扎罗山,从富士山下到伊洛 瓦底江边,从五大湖区到西伯利亚田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9
诗心 The soul of poem
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 „ 农夫犹饿死!
一花两花春信回 ,南枝北枝风日 催。烂漫却愁零 落近,叮咛且莫 十分开。
30
诗眼 The discerning eyes of a poet
这里所说的诗眼,并非指古典诗论中所说的,作为诗句 中起画龙点睛作用的字眼,而是指诗人独具的慧眼。诗人需 要从现象透视本质的眼睛,而且这对眼睛还要求准确的掌握 该事物的一切特征和细节。
18
中国史学的特色 The Features of the Chinese Science of History
19
Taking history as a mirror or a lesson, this thought and consciousness in the teachings on how to conduct oneself and how to rule a state in ancient China has constituted an important symbol of the humanistic ethos in Chinese history books and documents.
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这样的生死观逐渐 被熔铸成中华民族志士仁人的共同信念,是民 族得以不断前进和发展的精神动力。
14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 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 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 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 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 是谓大同。
史学家和思想家使古代史学 关 于历史演变的认识有所深化。
21
《史记》赞扬那些与自然 界恶劣环境和那些与社会 恶势力作斗争的历史人物。
《史记》还探讨了政治道德。
《资治通鉴》一书也有 对道德人文精神的探求。
22
When people have sufficient food and clothing, they 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honor and disgrace.
中国古代史学极为推重史学家的忠、 信品德,认为史家不论遇到何种强暴,也 不能对历史事实进行歪曲。
24
1 23 4
25
纪传体和编年体
中国古代史学著作有多种体例,其中最有影响的 是纪传体biographical style, 和编年体annalistic style。
按照纪传表志的体例去描述历史。使后人有个楷 模,容易遵行,但写出来的历史却不一定能够把历史各 项重要内容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楚。而编年体能够把历史 事实按年代先后排列下来,又未必能够叙述反映历史丰 富多彩的具体情况。
凡是能被诗人的仁民、爱物、忧世、 嫉时的一颗与世想通的红心所喷出的炽 热感点得燃的题材,都是诗材。这得要 诗人如炬的慧眼去摄取罢了。
32
诗情 The poetic emotions
33
诗才 The poetic talents
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草, 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34
中国戏曲到 13世纪初的南宋 时期才形成完整 的形态。
Ethics and the Humanities
伦理道德与人文文化
传统美德 Traditional Virtues
2
China has always been known as an ancient civilization, and a land of propriety and righteousness. It abounds in historical heritage, including ethical and moral theories advanced in various stages of history and myriad of moral codes and rules.
16
It demonstrated the ancient people’s opposition to the exploitation society in which they lived, and their longing for a good and ideal world.
这表现了古代人对当时剥削社会的 抗议,向往一个美好的世界。
26
古典文学的人文精神与艺术魅力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Artistic Charm of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27
China is rich in literary works which artistically depict the lives and feelings of their subjects and have become an important par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我国有丰富的文学作品,他们艺术地 表现了社会生活和人类感情,成为中国传 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28
12
诗心 The soul of poem 诗眼 The discerning eyes of a poet 诗情 The poetic emotions
34
诗才 The poetic talents
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11
Over the long evolution of history, this outlook on life and death has gradually fashioned a common belief cherished by all the Chinese heroes and men of morality, which has become a spiritual motive force of the ongoing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nation.
当然,诗歌同样可用于说理和叙事,甚至议论。不过与 科学和一般文学作品有所不同罢了。诗才的特殊性不在题材 的特殊性,除了它本身可挖掘的内容质量外,还在于它可供 单纯的逻辑思维。
31
We can see that whatever can be used by the poet to express his love, worry and hatred can become materials for writing poems. But it requires keener vision and observation of a poet.
他虽然自称“好古”,但并不是食古不 化,而是善于将商、周的文化遗产加以消化 吸收,提出新的理论观点。
6
恭:谦恭—courteous 俭:俭朴—temperate
9
If a man in the morning hears the right way, he may die in the evening without regret.
Hale Waihona Puke 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足而知礼节。 ——司马迁
23
A historian’s honesty and faithfulness were considered to be enormously important. The historian must never distort historical facts, even when subjected to violence and persecution.
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有 丰富的历史遗产,其中包括不同历史时期关 于伦理道德学说的理论,以及种种道德规范。
3
Although he declared himself as a man “interested in ancient learning,” he was not a man who swallowed ancient learning without digesting it, but one capable of advancing new theoretical ideas on the basis of assimilating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past.
公元前2至1世 纪初就有了萌芽, 以南宋的温州杂剧 为代表,才标志着 戏曲艺术的正式诞 生。
中国戏曲最具 特色的,就是戏曲 语言。一般的戏曲 语言虽然要求具有 诗意,但在格律上 不一定要求是诗体。
戏曲作者,除 了需要掌握戏剧语 言的一般规律以外 ,还要了解对戏曲 语言的特殊要求。
35
THANK
YOU!
中国古代这种以历史为鉴戒,教人 做人和治国的思想意识,成为中国史书 中人文精神的重要标志。
20
战国至两汉是中国古代史 学的定型期
西汉的《史记》和东汉的《汉 书》标志着中国史学的成型。
魏晋南北朝至明末是中国 古代史学发展的黄金时代 明末清初至鸦片战争前期 是总结和转化时期。
唐代刘知几的《史通》,是我 国第一部史学评论巨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