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论文

合集下载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数千载,是德育工作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自身的繁衍、兴衰、发展中所形成的带有跨时代性的诸中美好情操和品德的统称。

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强不息”的思想。

《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

自强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

自强的规范要求自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充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

自信的人才能自主,才不对别人抱有幻想,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

信心就是力量,力量来源于信心。

人因为失去信心而自我委缩,人也因怀有信心而自立自强。

怀有自信心的人,才会坚持自主意见,坚持对自身潜力的开发。

自强规范依赖自信心的支持,自信心是自强规范的必备要素。

自强规范必然要求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鼓舞自己。

也就是凝发自己的积极性,自己作为自己的动力源,自己开动自己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2阳春三月,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

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

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

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道德修养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尊重道德价值观,对于人的品格、行为和修养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

在现代社会,尽管外部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但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儒家道德伦理,主张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

孔子提出的“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人们应该以关怀、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在个人行为中发扬仁爱精神,追求道德的高标准。

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也体现在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中,使人们能够和平相处和互助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道德修养的内化和自觉。

儒家思想中有一句名言:“不修身,何以治人?”,强调个人修养是管理他人的前提。

个人修养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的学习、修身养性等方面。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能力。

这种道德修养的内化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奸诈、虚伪、嫉妒等不良的品格和行为,而注重培养正直、诚实、公正等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治国,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这种理念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提出了君主应该以德行为本,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以公正的原则执政。

这种理念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适用于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具备道德高尚的品质和才能,能够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多样性,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

然而,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生活中,道德修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注重道德修养,遵守诚信原则,才能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只有尊重他人,关爱弱者,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个人生活中,只有注重个人修养,遵循道德的行为规范,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探讨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

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之道。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

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

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

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儒家礼仪、孝道和忠诚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家庭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和责任。

儒家礼仪则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强调了尊重、谦逊和纪律等品质。

孝道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道德核心,它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关爱家人,并将这种孝敬延伸到对社会的敬畏和尊重。

而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之一,强调对国家、家族和其他关系的忠诚。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提供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标准。

其次,传统文化培养了人们的情操和人文精神,使人们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再次,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故事和典范人物,激发了人们学习和追求道德的兴趣。

最后,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了人们追求美德和高尚品质的信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培养下一代的家庭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儒家礼仪的灵活应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此外,孝道和忠诚的精神也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良好风气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给予人们启示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惑和伦理问题。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道德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下面将从孝道、仁爱、诚信和礼仪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首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尊敬父母、孝顺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孝有丰功。

”这句话表明了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不仅仅是尊敬长辈,还包括关爱家人、照顾亲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一直认为,只有通过孝敬父母和家人才能得到来自天地的庇佑和福祉。

其次,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仁爱意味着对他人的关心、友爱和帮助。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传达了仁爱的基本含义,即要以同情心、宽容和爱心对待他人。

中国人相信,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此外,仁爱还培养了中国人民众互助互爱的品质,形成了中国社会团结和谐的基础。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观念之一、诚信包括道德、诚实和诚信。

古人常说:“行有不合之处,言必诚于心。

”这句话强调了诚实与说话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商业交往的基石。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公司之间可以进行更加顺畅、高效的合作。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礼仪。

在传统的礼仪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和社交等各个方面。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相互间的尊重和理解。

礼仪还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孝道、仁爱、诚信和礼仪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共处、尊重亲情和友情、注重个人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约束的价值观念。

这些道德观念一直被中国人所尊崇和遵循,继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并依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道德教育论文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中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又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方法。

所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就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值得吸取的精华很多,仅就道德教育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1.“尊道贵德,律己修身”的修养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

首先将“德行”列于首位。

道德唯上,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讲道德有“不识一个字亦须堂堂正正做个人”的说法;做文章讲道德强调“文以载道”;做官要“为政以德”,教育以“德教为先”等等。

其次十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行动,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提倡“修己”“克己”。

而孟子的“反身而诚”、“求其放心”、“发人善端”都是强调应该发挥人的道德理性。

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倡导克己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修身原则和方法,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于律己。

注重内省。

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学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诚实守信、以义为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将其视为立身之本。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就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无欺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探讨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
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
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
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
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
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说,中国传统
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
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
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
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
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
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
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


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
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
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
之道。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
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
压抑、解构乃至遗忘。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
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
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

于是乎,一些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道德的勇气和能力,在他们
心中似乎只剩下利益多寡的博弈而无半点义与不义之别;于是乎,在
我们身边似乎只能看到胜者、败者及其羡慕者、嫉恨者的此消彼长,却很难再发现知耻者和悔恨者;于是乎,要求他人言说和遵守道德成
为一种展示权力的手段,而拒绝羞耻和言说道德则成为人们自我保
护的不二法门;于是乎,几乎所有关于道德的话题都毫无保留地指向
他人而非内心,原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成为日益稀缺的体验,传统
道德理念正不断丧失其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领地。

道德文化缘何会在这个曾经以重视道德著称的文明古国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体制变革、东西方文化冲突等多个角度考察,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事实,即道德理念与信仰的缺失与国人
对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理念的盲目拒斥密切相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其道德之维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外事”(《劝学篇》),此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
同特点,即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行为实践的合理、合法与有效性,
惯于追求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理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看重
为自身的思想言行找到本源的精神根基和理念寄托,进而追求“天
人合德”的精神境界。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觉悟
和身心境界的提高,其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文化。

而宏大的道德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仰望星空”的精气神,正是国人活在世
上的一种姿态和尊严,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境界和气质写照。

正如
老庄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孔孟追求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佛家向往的“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就是这种厚德载物的视野和气魄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个
道之、德之、道德之楷模。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如前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充满着宏大的道德理念,“道”像一只无形的手掌握着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发展的方向,左
右着国人的思维言行。

老子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
一章)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国人对于“道”的追问和向往都限制在神玄、博大、形而上的境界之中,而身处世俗的人则只能从心灵深处
景仰、参悟而无法言传。

正因为此,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强调“道”
与“天”齐、“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特
别向往“天人合德”的和
合境界,且为国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念预设了思想规范:“天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述而》),“大道把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老子》第三十四章)这种语境中的“道德”之理念固然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又源于对依“道”而
立“德”、立“德”而明“道”的信服:“天地之道,博也,厚也,
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礼记·中庸》)面对广大、高明、
悠久的天和天道,人必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
一章)、“诚于中,形于外”(《论语·子路》),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进而追寻更高的道德境界。

对于“道德”的敬畏是国人生成其世俗道德理念的基础。

在国人心目中,“道德”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道德之人
会受到天道之庇佑,不道德之人也会因天道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
悔恨之意。

正是由于人人、事事、时时以“道德”为尺度,国人的
反躬自省、克己复礼才有了依据,道德理念才能得以践行无阻。

四、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的世俗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之所以会造就众多道德之人,首先是因为它虽然身处人们的心灵深处,却又早已为人们设定了精神生活的
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从而使国人能够随时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
和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道德的评估与审判。

假如没有这些目标和法
则的引导与约束,人们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
别正义与不义,很容易沦落为误道之人或无德之人。

其次还因为它
也积极关照着人的世俗生活,最主要表现莫过于中国延续几千年的
“家文化”,“家”实在是“中国式”道德的最佳世俗表达,一个“家”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世俗道德规范,它既是国人日常生活的
精神根基,也是国人践行道德理念的具体社会表现。

当然回归世俗
的道德理念也时刻不忘提醒人们“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
可以为道”(《礼记·中庸》),并以此告诫人们只要时刻抱着“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人世态度,自
觉地正心、修身、养性,就可以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
子·告子下》)的人生理想。

五、结语
道德归根结底源于理念与信仰,而理念与信仰又都直指精神的天空。

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崇高的民族精
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国人的道
性修养、德性生成都有着深远影响。

而对于当今国人来说,想要全
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就必须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