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论文

合集下载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在各领域中,大家都经常看到论文的身影吧,论文是我们对某个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文章。

那么一般论文是怎么写的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1中华文明历史悠久,传数千载,是德育工作取之不竭的教育资源。

其中,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在历史的长河中,在自身的繁衍、兴衰、发展中所形成的带有跨时代性的诸中美好情操和品德的统称。

自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周易》中就有“天行健,君子以强不息”的思想。

《老子三十三章》说“自胜者强”。

自强是支持着中国人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境界。

自强的规范要求自信,自己对自己有信心,充分认识自己,相信自己的力量。

自信的人才能自主,才不对别人抱有幻想,往往是缺乏自信的人。

信心就是力量,力量来源于信心。

人因为失去信心而自我委缩,人也因怀有信心而自立自强。

怀有自信心的人,才会坚持自主意见,坚持对自身潜力的开发。

自强规范依赖自信心的支持,自信心是自强规范的必备要素。

自强规范必然要求自勉,自己勉励自己,自己鼓舞自己。

也就是凝发自己的积极性,自己作为自己的动力源,自己开动自己传承中华文化践行传统美德议论文4篇2阳春三月,春风和煦,万木吐绿,百花盛开,一切都充满了生机与活力。

这个季节的我们,也特别的活泼好动。

然而,我们在活泼好动之余,有没有考虑过这么一个问题:今天,我们的言谈举止,文明了吗?礼貌了吗?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也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大地,像阵阵微风,吹进人们的心田。

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

但是在我们的校园中还存在着许多不文明现象。

譬如,我们总能看到一些与我们美丽校园极不和谐的白色垃圾,总能听到一些不堪入耳的脏话,总能目睹到同学之间不该发生的指责与大骂的“唇枪舌战”。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

谈谈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道德修养是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尊重道德价值观,对于人的品格、行为和修养有一定的规范和指导。

在现代社会,尽管外部环境和价值观念的变迁,但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修养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儒家道德伦理,主张以仁爱之心来对待他人。

孔子提出的“仁”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意味着人们应该以关怀、宽容和尊重的态度对待他人。

这种道德修养要求人们在个人行为中发扬仁爱精神,追求道德的高标准。

这种价值观不仅体现在家庭和社会关系中,也体现在国家治理和国际关系中,使人们能够和平相处和互助合作。

中国传统文化还注重道德修养的内化和自觉。

儒家思想中有一句名言:“不修身,何以治人?”,强调个人修养是管理他人的前提。

个人修养包括道德品质的培养、知识的学习、修身养性等方面。

只有通过内心的修养,才能获得真正的智慧和能力。

这种道德修养的内化意味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奸诈、虚伪、嫉妒等不良的品格和行为,而注重培养正直、诚实、公正等美德。

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以德治国,认为国家的治理应建立在道德的基础上。

这种理念体现在儒家的政治思想中,提出了君主应该以德行为本,以仁爱之心对待臣民,以公正的原则执政。

这种理念也具有广泛的适用性,不仅适用于中国古代王朝的统治,也适用于现代社会的治理。

以德治国要求领导者具备道德高尚的品质和才能,能够善于倾听民众的呼声,关注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国家的和谐发展。

道德修养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多样性,人们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也在发生变化。

然而,无论是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还是个人生活中,道德修养都是不容忽视的。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只有注重道德修养,遵守诚信原则,才能建立良好的商业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只有尊重他人,关爱弱者,才能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个人生活中,只有注重个人修养,遵循道德的行为规范,才能获得内心的平静和安宁。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浅谈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探讨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

在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之道。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压抑、解构乃至遗忘。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3篇)在个人成长的多个环节中,大家一定都接触过论文吧,论文是进行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一种说理文章。

一篇什么样的论文才能称为优秀论文呢?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下面是可爱的小编给家人们收集的中国传统文化论文(较新3篇),仅供参考。

中国传统文化论文篇一1、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中国传统文化的两重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1)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一切东西有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好的一面应当吸收,而坏的一面则应抛弃。

但是由于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都有这种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每件事物,每个人,每种理论差不多既是好的,又是坏的。

传统文化本身具有精华与糟粕两重性的特点,我们需要批判地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符合社会发展需要,有利于社会核心价值体系的形成。

(2)中国传统文化既然是一种传统,它就须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实现现代化,否则,它就不能得到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根据传统文化本身固有的精神,使那些可以适应现代社会要求的部分,能够更好地发展,并尽量吸取西方文化中的优秀成果,来弥补传统文化中不足的一部分,使其发展得更加完善。

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一把双刃剑,存在两重性,致使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既有丰富发展,又有消解异化。

所以,我们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既肯定又否定,以辩证的思维去看待它;另一方面,马克思理论也需要不断创新与发展。

只有在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中,才能促进自身的完善,实现马克思的创新与发展,成为适合中国的马克思。

2、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人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

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伴随着中华文化的崛起。

这种崛起,也必然要求让我们中国特色的文化给多样化的世界文明注入活力。

文化的崛起,不仅仅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更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与发展。

推进马克思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并吸收和借鉴其他一切文化的优秀成果,以构建出中国特色社会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

浅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和教育方法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德育中国古代德育方法论文摘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挖掘和概括了中国古代德育思想的主要内容及特点,旨在对今天的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可借鉴的思想资源和方武方法。

中华民族是一个十分重视道德教育的民族。

在中国封建社会,自汉朝以后.儒家学说。

成为国家正统,道德教育不但成为提高个人道德修养的首要途径,而且是治理国家的重要方略。

一、中国传统文化德育思想的特点中国古代德育思想起源很早,德育的观念在尧舜时期就已经存在了。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是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制度下萌芽.并成长发展起来的,而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宗法制度的社会形态.并且是以高度分散的小农经济和异常集中的专制统治为主要特色的。

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不但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到的特色.而且与它相适应的传统德育思想也表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

中国古代传统德育思想具有以下特点:(一)内圣外王.修身为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思想历来十分强调道德的修身功能,即通过个人的道德修养,启发个体的内在道德自觉,督导个体不断进行自我道德品行的修炼.从而成为一个真正有道德良知的人。

孔子认为“修己以敬”是成为君子的第一步。

所谓“修己以敬”是指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以诚敬之心来进行自身道德的修炼.只有以诚敬之心进行道德修养,才能忍人所不能忍.才能够做到不被物欲所惑.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

人不堪其忧,而回也不改其乐”。

颜回身居陋巷,身无长物.日常赖以果腹者,惟箪食瓢饮而已,人皆忧戚难安无法忍受.而颜回却怡然不改其乐;有人问如此困境所示何事。

他说非乐贫而乐道也。

孔子曾再三赞叹他道:“贤哉回也,贤哉回也”。

“内圣外王”是儒家思想的根本特征。

所谓“内圣”就是内以修养自身品格,以期成就圣贤人格;所谓“外王”就是外以平治天下.以期建立不朽功勋,从而造福黎民百姓。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详细阐述了儒家思想“以修身为本”的德育纲领和步骤。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是千百年来积累的宝贵财富,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思想观念和行为准则。

作为中华民族的根基和灵魂,传统文化既是我们的文化遗产,更是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作用。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内涵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儒家礼仪、孝道和忠诚等价值观念,这些价值观念深深烙印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影响着他们的行为和态度。

家庭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强调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间的亲情和责任。

儒家礼仪则关注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强调了尊重、谦逊和纪律等品质。

孝道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根本的道德核心,它教育人们要孝顺父母、关爱家人,并将这种孝敬延伸到对社会的敬畏和尊重。

而忠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要求之一,强调对国家、家族和其他关系的忠诚。

二、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对道德教育有着深远的影响。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提供了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为人们的道德行为树立了明确的目标和标准。

其次,传统文化培养了人们的情操和人文精神,使人们具备了高尚的道德情感和责任感。

再次,传统文化提供了丰富的道德故事和典范人物,激发了人们学习和追求道德的兴趣。

最后,传统文化传承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引导人们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塑造了人们追求美德和高尚品质的信念。

三、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与作用在现代社会,中国传统文化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和作用。

首先,传统文化中的家庭观念有助于增强家庭的凝聚力和稳定性,培养下一代的家庭价值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儒家礼仪的灵活应用有助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此外,孝道和忠诚的精神也能够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和社会责任感,促进社会的良好风气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最后,传统文化中的智慧和思想给予人们启示和指导,帮助他们解决现代社会中的道德困惑和伦理问题。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中国传统文化拥有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这些道德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并融入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

下面将从孝道、仁爱、诚信和礼仪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

首先,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念之一、在中国文化中,尊敬父母、孝顺长辈被视为一种美德。

古人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唯孝有丰功。

”这句话表明了孝道在中国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孝道不仅仅是尊敬长辈,还包括关爱家人、照顾亲人的责任和义务。

中国人一直认为,只有通过孝敬父母和家人才能得到来自天地的庇佑和福祉。

其次,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念之一、仁爱意味着对他人的关心、友爱和帮助。

中国古代哲学家孔子曾说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句话传达了仁爱的基本含义,即要以同情心、宽容和爱心对待他人。

中国人相信,只有具备仁爱之心,才能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

此外,仁爱还培养了中国人民众互助互爱的品质,形成了中国社会团结和谐的基础。

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观念之一、诚信包括道德、诚实和诚信。

古人常说:“行有不合之处,言必诚于心。

”这句话强调了诚实与说话行为之间的紧密关系。

诚信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的基础,也是社会和商业交往的基石。

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往往能赢得他人的尊重和信赖,公司之间可以进行更加顺畅、高效的合作。

最后,中国传统文化中十分重视礼仪。

在传统的礼仪体系中,每个环节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涵盖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家庭、工作和社交等各个方面。

通过遵守礼仪,人们可以建立起更加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相互间的尊重和理解。

礼仪还体现了中国人讲究和谐共处、尊重传统文化的一种态度,可以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丰富的道德观念和价值体系。

孝道、仁爱、诚信和礼仪这四个方面体现了中国人追求和谐共处、尊重亲情和友情、注重个人及社会的规范和道德约束的价值观念。

这些道德观念一直被中国人所尊崇和遵循,继承了数千年的传统,并依然对现代中国社会产生着积极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与学生的道德教育论文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道德教育论文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校德育中强化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传承与学习,对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等均具有重要的作用。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不仅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同时又十分注重道德修养和教育方法。

所谓中国传统道德文化。

就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所积淀形成的理论化和非理论化的,具有相对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行为准则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值得吸取的精华很多,仅就道德教育而言,主要有以下方面: 1.“尊道贵德,律己修身”的修养态度中国传统文化中特别注重道德教育和自我修养。

首先将“德行”列于首位。

道德唯上,渗透于中国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做人讲道德有“不识一个字亦须堂堂正正做个人”的说法;做文章讲道德强调“文以载道”;做官要“为政以德”,教育以“德教为先”等等。

其次十分重视个体的修养实践,强调要将道德认识见之于生活行动,提倡“身体力行”“躬行实践”。

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

”孔子提倡“修己”“克己”。

而孟子的“反身而诚”、“求其放心”、“发人善端”都是强调应该发挥人的道德理性。

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准。

倡导克己自省、立志乐道、改过迁善、知行相资等修身原则和方法,突出个人的主体地位,肯定主观能动性,在生活中,要随时监督自己,严于律己。

注重内省。

这对学生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都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有利于学生追求至善至美的人生境界。

塑造学生健全高尚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诚实守信、以义为上”的道德品质和价值取向中国古代先哲十分注重诚实守信,将其视为立身之本。

《孟子》说:“诚者天之道,思诚者人之道。

就是强调人应该效法天道真实无妄的品德。

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诚信无欺是人际交往的原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人民秉持着独特的礼仪与道德观念。

礼仪与道德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了中国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本文将围绕着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礼仪与道德观念展开探讨。

一、礼仪的重要性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

传统的礼仪仪式反映了社会秩序和个人性格,代表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关怀。

中国人注重礼仪的表达,以此展示他们对家庭、朋友和其他社会关系的重视。

首先,礼仪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在中国,人们总是尊重权威和年长者,体现了他们对社会等级和家族传统的尊重。

礼仪规范的存在有助于建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其次,礼仪有助于增进人际关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人们通过遵循一定的礼仪规则来维系亲情、友情、师生关系等各种人际关系。

适当的礼仪表达可以促进交流和理解,增加彼此的信任和友谊。

最后,礼仪有助于培养个人品格。

通过遵循礼仪,个人可以培养谦逊、自制、宽容等美德,在与他人交往中展现出高尚的人格品质。

礼仪不仅关乎外在形式,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修炼。

二、道德观念的传承与发展道德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中国人民行为准则的核心。

中国人民所秉持的道德观念植根于古代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经过了千百年的传承和发展。

首先,儒家思想对道德观念的塑造起到了重要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提出“仁爱”、“忠诚”、“孝顺”等核心价值观念。

这些价值观念塑造了中国人民对他人的尊重、关怀和责任感。

其次,道家思想对道德观念的形成也具有深远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个体在自然中的和谐与包容,主张追求内心的自我修养和道德境界的提升。

这种思想启发了中国人民对自我修身养性和道德实践的追求。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传统的道德观念不断发展与拓展。

中国人民开始关注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等新的道德议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人通过学习和借鉴他国的道德观念,逐渐形成了中西合璧的现代道德观念。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

浅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大学生德育有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然而我们该如何写有关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呢?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中国优秀传统道德的论文篇一《浅析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的缺失》摘要:中国优秀传统道德对于大学生德育有重要的作用,但事实上,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现象严重。

本文从我国优秀传统道德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的现状出发,分析了其缺失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优秀传统道德大学生德育缺失原因一、中国优秀传统道在大学生德育中缺失的现状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几千年的文明中,形成了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对人类的文明进程作出了贡献。

在历史的沉积中,中华民族形成了诸多传统美德。

这些优秀道德思想在今天大学生德育中可以提炼出很多值得传承的内容,比如爱国主义精神、群体意识、团结和谐的人际观、注重孝道等。

然而,当代大学生生长在改革开放后的转型时期,文化的交融造成价值取向多元化,学生的精神世界变得复杂,人格特点与传统道德相比存在许多不和谐的表现。

传统道德中所提倡的俭以养德、温恭谦让等准则更多的被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自由主义等意识所侵蚀。

另外,网络文化的迅速发展也使一些学生沉醉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不遵守现实的道德准则,更有一些人把虚拟的空间当成了社会,造成了个人与社会脱节的问题。

同时,不少学生受到社会普遍逐利思潮的影响,开始过分注重实用、重视现实。

在公私问题上,一些大学生甚至形成了先己后公的想法,认为大公无私不符合现在的社会实情,自私自利是人的本性。

对于个人理想,大学生看到社会上出现的“富二代”“官二代”的现象之后,开始放弃对于理想的追求,认为家庭出身决定了自己的命运,于是开始懈怠,随波逐流。

此外,由于大学生还处在成长时期,不够成熟,部分大学生对学校和家庭充满了抵触情绪,希望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希望自己能够做自己的主任,渴望得到理解、认可、尊重、信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准则中国传统文化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它承载着丰富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准则,以及它们在当代社会中的重要性。

一、和谐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和谐被认为是宇宙万物能够和平共处的基本条件。

和谐的观念可以在个人、家庭和社会层面得到体现。

在个人层面,和谐意味着内外和谐、心身和谐的追求。

在家庭层面,和谐体现为家庭成员之间的和睦相处和相互支持。

在社会层面,和谐是不同群体之间相互尊重、平等交往的基础。

二、仁爱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道德准则之一。

仁爱强调个人对他人的关心和爱护,是一种广泛的社会道德要求。

古代圣贤孔子就提出了“以仁爱人”的思想,强调了个人如何通过仁爱行为来构建和谐社会。

仁爱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渗透到各个领域,包括家庭、教育、政治和商业等。

仁爱的精神鼓励个人关心他人的需要,同时也培养了社会责任感和互助合作的意识。

三、孝顺孝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道德准则之一。

孝顺强调个人对父母的尊重和孝敬,被视为社会道德的核心。

在中国古代,孝敬父母被视为个人道德修养的重要标志。

孝顺的观念通过尊重长幼、敬重父母的行为来体现。

同时,孝顺也被视为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如礼仪、诚信和谦逊等。

在当代社会,尽孝仍然被视为一种美德,人们秉持孝道,强调家庭和谐与亲情的重要性。

四、诚信诚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道德准则之一。

诚信被视为人与人交往的基础,强调信用和诚实的观念。

古代圣贤在道德修养中都提到了诚信,如《大学》中提到:“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诚信观念在商业、政治、教育和社会关系中都有着重要的作用。

诚实守信不仅能够增强个人与他人之间的信任,也能够促进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五、勤俭勤俭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贯强调的价值观。

它强调个人应该努力工作、节俭生活,遵循勤俭节约的原则。

中国传统道德探究的相关论文

中国传统道德探究的相关论文

中国传统道德探究的相关论文传统道德在数千年的文化演变中对国家兴亡、民族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处在经济全球化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同样深受中国传统道德的巨大影响。

下面是 ___给大家推荐的中国传统道德探究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中国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摘要:传统社会的道德认识,以重新关注他们的道德社会学,而不是狭隘在给定情况下的个人道德。

在这一方面,道德修养与中国社会的转型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但它却不仅仅是学者们所认识的理论和现实伦理问题的双重含义。

社会生活道德的历史过程,随着公众对人类生活和社会发展同质异构,根植于中国传统道德体系的原始形态已经不动,相符合现代社会、从封闭到开放的转变的已经开始。

在道德理论背景下构建一个理想的 ___公民道德体制,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当代价值一、中国传统社会公德从社会的角度看,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形式可以分为两类:同质性社会和异质性社会。

同质化的社会表现归属于普通社会公众的政治共同体,具有大致相同的政治身份、思想信仰和价值观;虽然人们的信仰、价值观和身份有所不同,但仍然可以达成价值观和文化理解的基本共识。

国家的一种法制制度和自然经济建立了一个传统的同质的社会形式,即:在广域中国和多民族的土地形成的 ___基本相似,伦理纲常和可以沟通的行为。

中国传统的社会道德,以个人及家庭回报国家和世界为目的作为对社会价值的实现,但最终它片面的赞扬道德个体的道德实践,它已经作为一种人类道德准则,仅仅作为一种简单的社会实践。

这种形式下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同质化具有很强的依赖性、内向性和文化特质。

二、转型中的中国传统道德我国传统文化蕴含丰富的思想内涵。

___先生曾经用“忠孝、仁爱、信义、和平”这八个字来归纳中国文化的价值观。

而在仁爱、忠孝、信义、和平等元素中,“仁爱”的价值尤应予以深度的挖掘与阐发,“仁爱”是我国千百年来的核心价值体系中的最为重要的价值,“泛爱众”、“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长期以来在我国是百姓日用而不知的生活哲学,在今天尤其应当推广。

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与道德观念

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与道德观念

了解中华文化的传统美德与道德观念中华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蕴含了丰富的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

了解这些传统美德和道德观念,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还能引领我们做一个真正有品德、有担当的人。

首先,中华文化强调尊重长辈和敬畏神明的美德。

由于中华文化的一贯思想认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因此,孝道便被视为中华文化最重要的美德之一。

传统中华文化中,对父母的尊敬与孝顺被视作至高无上的道德准则,而且这种孝敬之道不限于生父母,还包括对祖先和长辈的尊敬。

此外,尚有对神明的敬畏,中华文化中的许多传统节日和习俗都与宗教信仰有关,比如农历除夕的祭祖和元宵节的猜灯谜等,这些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对神明尊敬之心。

其次,诚信和正直是中华文化中的重要道德观念。

传统中华文化中,诚信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准则。

无论在生活中还是商业交往中,中华文化都教育我们要保持诚实正直的品德。

在古代中国,诚信德行往往被用来评价一个人的品德和声誉。

而在当今社会,尽管社会风气和价值观发生了变迁,但诚信仍被看作是一种无可替代的道德观念。

诚信不仅要求我们在言行上保持真实、坦诚,还要求我们信守承诺,遵守法律和合同,以此来维护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再者,中华文化强调家庭观念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中华文化中重视家庭的观念,认为家庭是一个人成长和生活的重要依靠。

家庭观念包括尊重家长、关心亲人、和睦相处等方面。

而社会责任感,则是指个人对社会群体和整个人类社会负有的道德义务感和责任感。

中华文化中的社会责任感强调个体意识融入整个社会的大环境,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为社会和人民的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这样的社会责任感使得中华文化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不断传承和发展。

最后,中华文化注重和谐与友善的人际关系。

中华文化非常重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崇尚友善、宽容、理解和关爱,而拒绝了恶意、冷漠和争吵。

中华文化中的友善美德体现在个体对待他人时的和蔼可亲和友好待人的态度。

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论文

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论文中国优秀传统道德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浅谈中国传统道德的论文篇一《“生存理性”与传统道德》摘要:中国传统道德是中国传统生产方式和经济生活的产物,所以,传统道德的基本理念还需要从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相对应的“生存理性”上去理解和解读,传统道德所高扬着的“家”、“乡土人情”和“勤俭与消闲”等理念都是这种生存理性的表达。

农村经济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需要关注这些仍在中国传统农民的经济生活中发挥作用的价值诉求。

关键字:生存理性家乡土人情勤俭与消闲作者:管爱华,淮阴师范学院副教授。

(江苏淮阴:223001) 2崔宜明,上海大学教授。

(上海:200436)中国传统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了中国传统农民的“生存理性”原则。

所谓“生存理性”,指中国传统社会由于小农经济生产方式下农民的生活长期处在勉强维持生存的状况,这一状况使得中国传统农民对自身生活的理解和期待就表现出以“维持基本生存”为最高目标的行为方式和认知原则。

这种“生存理性”是理解中国传统道德的关键,也是农村经济改革和新农村建设的推进中需要考虑的因素。

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家”通常具有强烈的价值意味,被理解为传递情感和文化的轮子,“父慈子孝”的血缘亲情是维系宗族或家庭的核心伦理规范。

但在实际生活中,在小农经济的传统社会,“家”首先是基本的经济生产单位,家庭内部的劳动分工就是社会的劳动分工,所有家庭成员在经济上是一个共同体,“家”是由血缘婚姻关系联结起来的一个生产和生活的整体。

具体表现为:一方面,中国传统社会中的“家”作为经济共同体和血缘共同体的统一,具有极强的道德上的凝聚力;另一方面,“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等伦理规范,强制规定着经济生活上的权利与义务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与道德教育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拥有丰富而多元化的传统文化。

这些传统文化中包含着许多美德的教育,通过对人们的道德素养进行培养,为社会的繁荣和和谐做出了重要贡献。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以及如何通过这些传统来进行道德教育。

有礼仪之邦的传统观念根深蒂固于中国文化之中。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礼仪被视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个体尊严的基石。

以尊敬长辈为例,尊重长辈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孝敬父母被认为是子女应有的美德。

这种观念通过强调对他人的尊重和礼节,塑造了中国人友善、谦逊的形象。

另一个重要的美德观念是忠诚与信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诚和信义被视为高尚的品质。

忠诚追求的是对家庭和国家的忠诚,体现了中国人对于责任和义务的高度认同。

同样地,信义的观念也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尊重诺言和协议以及始终保持真诚与诚实是中国人所崇尚的美德。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勤奋与坚韧的精神也被视为美德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人重视工作和学习的努力,并相信通过努力可以获得成功。

这种价值观在中国文化中得以体现,旨在激发个人的自律和自我完善的意识。

这种精神在传统文化中被赞美,并被用来鼓励年轻一代努力学习和努力工作,为未来做好准备。

同时,中国传统文化强调和谐与包容的精神。

传统文化教导人们要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追求和谐与团结。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他人的关心和帮助被视为美德,而争斗和冲突则被看作是一种破坏和不和谐的行为。

通过这种观念的传承,中国人形成了和善、友好和包容的形象。

为了有效地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美德观念,道德教育起着重要的作用。

道德教育是通过传授和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人生态度和行为方式。

道德教育旨在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培养他们的道德判断能力和行为规范。

在道德教育中,可以运用各种方式来培养学生的美德观念。

例如,可以通过讲授中国传统文化经典著作,向学生介绍其中所体现的美德观念。

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修论文思修论文3000字道德

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修论文思修论文3000字道德

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修论文思修论文3000字道德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所采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家宣教法、贤人垂范法、宗教规束法、文艺陶冶法、自我践履法、个体内修法等道德建设方法,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WTT给大家推荐的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修论文,希望大家喜欢!探讨中国传统道德的思修论文篇一《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与方法》[摘要]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家庭和私塾,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所采用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国家宣教法、贤人垂范法、宗教规束法、文艺陶冶法、自我践履法、个体内修法等道德建设方法,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探索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中国传统道德;道德建设主体;道德建设方法[作者简介]陆昱,中共广东省委党校哲学教研部教师,硕士道德是人们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建设是道德建设主体为了实现一定的社会宏观和个体微观道德目标的有意识的对象性活动。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要主体的政府、家庭和私塾在传统道德建设中担负了重要责任,做出了重要贡献。

而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中国传统道德建设方法是中国传统道德建设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探索当代中国道德建设的有效方法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

一、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一)政府中国自古重视道德教化,“以德治国”的思想自汉代以来被历代政治家所遵循。

中国古代政府“莫不以教化为大务”,“立大学以教于国,设痒序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故其刑罚轻而禁于不犯者,教化行而习俗美也”(《汉书》卷五十六《董仲舒传》)。

由于道德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道德建设是政府必须承担的行政行为,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式的专制政治体制更加凸显了政府在社会事务中的举足轻重、不可替代的主导作用,这一点在道德建设中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反映。

作为中国传统道德建设主体之一的中国古代政府在道德建设中秉持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研究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研究中华传统文化是我国悠久的历史和文明的集结,涵盖了丰富的哲学、道德、宗教等内容。

道德思想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是中国人重视和倡导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从道德的定义、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和培养道德思想的方法等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道德是指人们行为准则的规范和评价。

它是社会生活的基础,影响着个体和社会的发展。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

仁者爱人,推崇和谐、关爱、宽容的精神;义者行正,强调公正、公平、责任的原则;礼者秩序,倡导尊重、规范和守纪律;智者明辨,强调智慧、明理和辨识的能力;信者诚实,注重坦诚、守信用。

这五个观念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中重要的道德准则,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秉持的原则。

其次,培养道德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教育的重要目标。

培养道德思想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发力。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从孩子的身心发展出发,以身作则,注重言传身教,灌输正确的道德观念。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要以德育为重,通过教学和日常管理,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社会教育中,媒体、文化和社会组织等都有责任传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

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教育目标,还需要掌握一些方法。

首先要注重道德教育的情感因素,通过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同情心和友爱之心,促使他们具备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其次要强调道德教育的实践性,在实际生活中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有限的环境内感受道德的重要性,并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加深对道德准则的理解。

此外,要注重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要多方合作,形成社会共识,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共同努力,为培养有道德思想的一代人共同奋斗。

总结起来,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思想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人民长久以来所追求的道德准则。

它强调仁、义、礼、智、信等核心价值观念,是个体和社会发展的基础。

培养道德思想需要从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面入手,注重情感教育、实践教育和个别差异等因素。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越性探讨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越性探讨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越性探讨论文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越性探讨全文如下: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为出发点,落脚点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尤其是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出:仁、义、礼、智、信、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等思想历经时代的考验,留下了饱蕴思想精髓和价值追求的灿烂遗产。

但是在当下,我国高等教育普遍存在传统文化教育弱化的现象,因此如何将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相联系,系统的阐述我国传统文化在思想道德方面的优越性就显得迫切和必要。

一、人与自然方面:天人合一,民胞物与“天人合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总体性概括,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基本精神中最根本的一条。

《易传?文言》中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先天而天弗违,后天而奉天时”,归结到人的身上,“天人合一”反映的是一种既能认识自然规律又能顺应自然规律的“天人合一”的人格操守。

二、个人自身方面:自强不息,重视伦理纲常、道德教化和理想人格一自强不息自强不息的精神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在国人生存态度上的集中体现,它标志着传统文化中人的主体能动性和高度自觉性,也是对中华民族整体人格状态的历史概括。

《周易》中“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孟子》中“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所体现的都是这种精神。

二重视伦理纲常和道德教化重视伦理纲常和道德教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质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素以人为本位,所以伦理道德受到特别的重视和提倡,而中西方在伦理与道德之间又有着巨大的差异。

西方人的伦理思想建立在以个人为根本的基础上,而中国人的伦理思想建立在以家庭为根本的基础上。

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人与人的关系素有“五伦”之说,也就是五种人际关系,即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关系、兄弟关系、朋友关系。

文化与道德相关的论文

文化与道德相关的论文

文化与道德相关的论文文化与道德相关的论文一、仁爱意识的陶冶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它的初义是爱,后来历代儒家发扬光大,使之成为天地一体广泛的概念,是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基本原则,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条件,是中华民族道德的象征。

而把仁赋予广泛意义的是孔子,孔子在他的《论语》中对仁作了许多不同的解释,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等。

孟子也认为,仁也者人也,合而为人道也;恻隐之心仁也。

他们把仁同有生以来的同情心联系起来,从人性的角度去约束人们不做于人不利的事情。

只要社会上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人际关系决无不和谐之处。

现在的大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从小而形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意识,通常只是抱怨社会不理解自己,即从未想过自己也应该去理解他人。

他们往往是己所不欲,都乐于施人。

人性的功利观有相当大的一致性,自己不愿意的事,别人自然也不乐意,儒家所倡导的推而及人就是要善于换位思考,没有换位思考,就很难有理解,缺少理解的人际关系,一定是不和谐紧张状态。

与仁密切相连的就是爱,亦即孟子所说的恻隐之心,通俗地说就是善良之心。

人的道德修养,内涵非常广泛,但最基础最根本的就是善良的品质,一切崇高的道德都是建立在善良之上,离开善良这个基础的道德修养,那只是舍本求末的空中楼阁。

故此,我们在进行思想教育时,应该让学生理解古代儒家所提倡仁爱的本质精神,应该充分认识到仁作为一种伦理道德的标准与力量,有助于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相处,能克制个人私欲,以己之心推而及人,从而达到四海之内皆兄弟的民胞物与的境界,这无疑是值得倡导的。

尽管传统文化中的仁包含的是封建思想的本质,但它的具体实施途径与方法,于今已高,应该是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的。

二、中和理念的境界关于中和的哲学基础、产生原因及其理论内涵,这里不作阐述。

我们只是认识到中和思想的核心内容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之,这就是天地人和。

这里包含的两个层面,一是整个自然界,上至日月星辰,下至人间万事,都是同一运动规律,同一价值判断。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度,孕育了丰富多彩的礼仪文化和道德教育。

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体现了古人对于“礼”的重视和传承,而道德教育则是塑造个体品德、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的,并阐述其对现代社会的启示。

礼仪文化在中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学说就强调“礼”的重要性,将之视为个人修养和社会秩序的基石。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传统礼仪文化逐渐发展为一套完整的体系,涵盖了日常生活、节日庆典、人际交往等各个方面。

礼仪成为人们塑造自身形象、彰显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

道德教育旨在培养个体的道德品质,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教育始终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孔子提出的“仁、义、礼、智、信”等五常之道,成为古人修身养性的基本准则。

道德教育不仅关乎个人的成长,更关系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

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礼仪文化作为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规范着个体的行为举止,培养人们尊重他人、谦逊有礼的道德品质。

同时,道德教育则为礼仪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人们只有具备了基本的道德素养,才能真正做到知礼、守礼、传礼。

在当今社会,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和道德教育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我们要传承和弘扬传统礼仪文化的精髓,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例如,传统礼仪文化中的“孝敬父母”、“尊敬师长”等观念,对于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社会稳定具有积极作用。

我们应该将道德教育融入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

例如,通过开展公益活动、社区宣传等形式,普及仁爱、诚信等传统美德,提高全社会的道德水平。

在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礼仪文化与道德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还需要注重以下几点:创新传承方式:结合时代特点,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礼仪文化的传承方式和道德教育的方法。

例如,利用互联网平台开展线上礼仪培训、道德教育讲座等活动,扩大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的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分析》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道德理念;探讨
论文摘要:中国传统文化的本质是一种道德文化,它蕴含着丰富的民族精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但是近百年来,现代文化伦理因为
缺乏与传统文化理念的和谐对接而引发了一系列道德冲突,对于当
今国人来说,要想全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
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那么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
人的精神之天无疑是一条必由之路。

华夏文化起源于三皇五帝,在经历过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兼容并包的大融合后,及至汉代,儒、释、道三家的思想文化逐渐成为其
主流并形成了我们今天所讨论的中国传统文化。

可以说,中国传统
文化的支柱就是儒、释、道文化三位一体的和谐共生体,而其道德
理念则是这种共生状态的最高追求。

时至21世纪前后,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渐深人和社会转型的愈加
剧烈,国人遇到了许多前所未有的问题,其中既有社会制度层面的,也有个人生活层面的,但究其根源,实乃东方与西方文化传统、现
代与古代文化传统的价值观、道德观之冲突所致,并由此在国内各
个领域掀起了一场重新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潮,其中,众多学者
用不同视角对中国浩瀚渊博的传统文化和道德传统作了正本清源式
的诊释,希望能够重新找回改良社会、抚慰民众的信心和力量。


此大背景下,本文选而择其一,仅从其道德理念层面作些粗浅的探讨。

一、当代道德文化的衰落
清末以降,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全盘西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等一系列大争鸣、大讨论后,国人似乎普遍对中国传统文
化失去了原有的尊崇和拜服,转而向西方文化和现代文明寻找救世
之道。

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因缘和各种中外思想的博弈,从西方舶
来的各种主义、精神均在几十年的大融合、大碰撞中被一一冲击、
压抑、解构乃至遗忘。

直至20世纪90年代,中国当代道德文化开
始进人信仰、理念全面式微的阶段,随之而来的是精神上的“无法
无天”,胜者为王、优胜劣汰的丛林法则开始支配众多国人的思维。

于是乎,一些人迅速丧失了体验和言说道德的勇气和能力,在他们
心中似乎只剩下利益多寡的博弈而无半点义与不义之别;于是乎,在
我们身边似乎只能看到胜者、败者及其羡慕者、嫉恨者的此消彼长,却很难再发现知耻者和悔恨者;于是乎,要求他人言说和遵守道德成
为一种展示权力的手段,而拒绝羞耻和言说道德则成为人们自我保
护的不二法门;于是乎,几乎所有关于道德的话题都毫无保留地指向
他人而非内心,原本发自内心的道德感成为日益稀缺的体验,传统
道德理念正不断丧失其在国人心目中的神圣领地。

道德文化缘何会在这个曾经以重视道德著称的文明古国走向衰落?究其原因,可以从社会体制变革、东西方文化冲突等多个角度考察,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另外一个事实,即道德理念与信仰的缺失与国人
对传统文化及其道德理念的盲目拒斥密切相关。

二、中国传统文化中本有其道德之维
梁启超先生曾说“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致身心,西学应外事”(《劝学篇》),此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不
同特点,即西方文化更注重个体行为实践的合理、合法与有效性,
惯于追求一种亚里士多德式的实践理性,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更看重
为自身的思想言行找到本源的精神根基和理念寄托,进而追求“天
人合德”的精神境界。

可见,中国传统文化特别重视人的内在觉悟
和身心境界的提高,其本质就是一种道德文化。

而宏大的道德理念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种“仰望星空”的精气神,正是国人活在世
上的一种姿态和尊严,更是中华民族的灵魂境界和气质写照。

正如
老庄所言“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孔孟追求的“仁者爱人,克己复礼”和佛家向往的“诸恶莫作,众
善奉行”,就是这种厚德载物的视野和气魄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个个
道之、德之、道德之楷模。

三、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
如前所言,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古就充满着宏大的道德理念,“道”像一只无形的手掌握着国家、民族、家庭乃至个人发展的方向,左
右着国人的思维言行。

老子的一句“道可道,非常道”(《老子》第
一章)像一张无形的大网把国人对于“道”的追问和向往都限制在神玄、博大、形而上的境界之中,而身处世俗的人则只能从心灵深处
景仰、参悟而无法言传。

正因为此,在传统文化中总是强调“道”
与“天”齐、“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老子》第五十一章),特
别向往“天人合德”的和
合境界,且为国人追求崇高的道德理念预设了思想规范:“天下
有道则见,无道则隐”(《论语·述而》),“大道把兮,其可左右。

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

”(《老子》第三十四章)这种语境中的“道德”之理念固然源于人的内省,但内省的原则又源于对依“道”而
立“德”、立“德”而明“道”的信服:“天地之道,博也,厚也,
高也,明也,悠也,久也。

”(《礼记·中庸》)面对广大、高明、
悠久的天和天道,人必须“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老子》第二十
一章)、“诚于中,形于外”(《论语·子路》),不断内省自己的言行,进而追寻更高的道德境界。

对于“道德”的敬畏是国人生成其世俗道德理念的基础。

在国人心目中,“道德”无时无刻不在对世人的言行进行审判,道德之人
会受到天道之庇佑,不道德之人也会因天道之剑高悬而生出畏惧和
悔恨之意。

正是由于人人、事事、时时以“道德”为尺度,国人的
反躬自省、克己复礼才有了依据,道德理念才能得以践行无阻。

四、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的世俗回归
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之所以会造就众多道德之人,首先是因为它虽然身处人们的心灵深处,却又早已为人们设定了精神生活的
终极目标和绝对法则,从而使国人能够随时对已经发生、正在发生
和即将发生的事件进行道德的评估与审判。

假如没有这些目标和法
则的引导与约束,人们当下的行动就会缺乏方向和尺度,就无法区
别正义与不义,很容易沦落为误道之人或无德之人。

其次还因为它
也积极关照着人的世俗生活,最主要表现莫过于中国延续几千年的
“家文化”,“家”实在是“中国式”道德的最佳世俗表达,一个“家”字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世俗道德规范,它既是国人日常生活的
精神根基,也是国人践行道德理念的具体社会表现。

当然回归世俗
的道德理念也时刻不忘提醒人们“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
可以为道”(《礼记·中庸》),并以此告诫人们只要时刻抱着“穷
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的人世态度,自
觉地正心、修身、养性,就可以实现“人皆可以为尧舜”(《孟
子·告子下》)的人生理想。

五、结语
道德归根结底源于理念与信仰,而理念与信仰又都直指精神的天空。

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中饱含着崇高的民族精
神和宏大的道德理念,它们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国人的道
性修养、德性生成都有着深远影响。

而对于当今国人来说,想要全
面重建新时代的道德文化,培养能够适应现代社会需求的道德之人,就必须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道德理念,重建国人的精神之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