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道德)

合集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 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

下面是本人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道德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

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

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

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

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1.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4.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仁仁,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义,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礼,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智,知道日常的东西。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信,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了丰富的德育思想。

德育思想是指通过道德教育培养人们的品德和道德修养,使其成为有道德、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德育思想贯穿于各个方面,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儒道合一思想等,对于塑造中国人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其德育思想贯穿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之中。

儒家提倡“仁爱”、“孝道”、“忠信”、“礼法”等道德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张“仁者爱人”,“孝道尊亲”,“忠信敬义”,“礼法天下”。

这些道德规范不仅影响了古代中国社会的人文风貌,也对当代中国人的道德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儒家的德育思想中,尊崇孝道是最为重要的。

儒家思想认为,孝顺父母是天下至道,是一切美德的基础,孝道不仅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孝敬尊重,还表现在对长辈的尊敬和关爱中。

孝道的培养需要从小培养,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教育孩子要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儒家思想通过孝道的倡导,让人们懂得敬老爱幼,尊重师长,从而培养出有良好道德修养的人。

道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另一重要的部分,其德育思想强调个体内心的修养和自我完善。

道家思想主张“无为而治”、“寡欲知足”、“谦虚谨慎”等,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心灵的平静与安宁。

在道家德育思想中,强调“无为而治”是指不做无谓的事情,遵循自然规律而不做强求,这是对人们品德修养的一种要求,让人们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道家思想强调个人修身养性,主张“寡欲知足”,提倡节俭朴素的生活方式,避免过度的物质追求带来的纷扰和烦恼。

道家德育思想通过追求内在的修养和对物质的节制,使人们心性得以平和,行为得以规律。

这对于培养人们内在的高尚品质和道德情操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儒家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注重社会伦理和礼仪规范,而道家则注重个体修养和内在境界的追求。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道德体系

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的道德体系

我国传统文化以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内涵,形成了独特的道德体系。

这一道德体系凝聚了我国古代智慧和人民生活实践的智慧,对我国社会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为我国人民传承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儒家思想对道德体系的贡献从春秋战国时代开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我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仁爱”、“礼治”、“忠孝”、“仁义”等价值观念。

儒家的道德观念体现了对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重视,提出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德规范,倡导“以礼治国、以仁治身”的思想,使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更加完善。

二、道教对道德体系的影响道教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主张追求内心的宁静与超脱。

道教的道德思想强调“无为而治”、“养生修身”,提倡清心寡欲、超脱尘世的境界。

这种道德观念与儒家思想的“仁义礼智信”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观念。

三、佛教对道德体系的影响佛教强调“舍己为人”、“慈悲为怀”,提倡“菩萨心肠”,倡导忍辱负重、慈悲为怀的道德观念。

佛教教义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我国社会的道德风尚更加崇高和崇高。

四、国学对道德体系的发展国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蕴含了丰富的道德思想。

国学注重儒家经典的研究和传承,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国学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传承了我国古代智慧,使道德体系更加完善和丰富。

五、继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道德内涵,对我国社会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对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我们应当加以重视和借鉴,通过学习和传承我国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使之成为我们立身处世、行为举止的重要准则,使之充分发挥其对当今社会的指导作用。

六、结语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以其独特的内涵和价值观念,为我国人民传承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对我国社会起着积极的指导作用。

我们应当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体系,使之成为我们立身处世、行为举止的重要准则,助力我们建设一个更加和谐、文明的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

中国传统文化--道德观道德: 道:本意是客观真理,即自然界的构造、运动、变化等规律,社会的客观发展和变化规律, 人的生老病死等规律, 是自然存在和发展的。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整理的文章,希望能够帮助到你们。

道德道是指大自然的法则,也称天道,它是指宇宙运行的规律,万变不离其一,世界再怎么变化,天道的运行规律永远不会变。

德是指随顺自然的规则,人们按照这运行的规律去做,就能得道。

古人把德和得的意思一样理解。

如果硬要违背自然规律去做,那就会逆天而亡,必有灾殃。

人会欺负人,但天道决不会欺负任何人。

古人常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五伦、五常、四维、八德表明了中华道德发展的历程。

中国传统道德发展的历史告诉我们,道德的产生与发展都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需要,并随着社会生活的变迁而变化,这种变化既有基本道德规范数量的增减,也有每个道德规范在不同历史时期自身内涵的丰富与发展。

五伦1.父子有亲父子之间有骨肉之亲2.君臣有义君臣之间有礼义之道3.夫妇有别夫妻之间挚爱而又内外有别4.长幼有序老少之间有尊卑之序5.朋友有信朋友之间有诚信之德五种人伦关系,这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道理和行为准则。

五常仁仁,人二也。

指在与另一个人相处时,能做到融洽和谐,即为仁。

凡事不能光想着自己,不能自私自利,多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为别人考虑,做事为人为己,即为仁。

儒家重仁,仁者,爱人也。

简言之,能爱人即为仁。

义义,人字出头,加一点。

在别人有难时出手出头,帮人一把,即为义。

古字义,离不开我,用我身上的王去辨别是非,在人家需要时,及时出手,帮人家一两下,即为义。

礼礼,示人以曲也。

己弯腰则人高,对他人即为有礼。

因此敬人即为礼。

古之礼,示人如弯曲的谷物也。

只有结满谷物的谷穗才会弯下头,礼之精要在于曲。

智智,知道日常的东西。

把平时生活中的东西琢磨透了,了解宇宙运行的规律,了解人与人之间关系,就叫智。

信信,人言也。

远古时没有纸,经验技能均靠言传身教。

别人用生命或鲜血换来的对周围世界的认识,不信老师的教诲是要吃亏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化,它在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德育思想强调个人修养、道德观念和社会责任等方面的培养,以培养出品德高尚的人才,建设和谐的社会。

一、仁爱和和谐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强调人的仁爱和和谐相处。

孔子提倡“仁者爱人”,强调人与人之间应建立起和谐的关系,敦促人们互相尊重、关心和帮助,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这种仁爱和和谐的思想在中国文化中广泛传承,并成为中国人价值观的核心。

二、诚信和廉洁中国传统文化强调诚信和廉洁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论语》中有“言必信,行必果”的观念,即言出必信,行动必果。

这表明中国古代人们重视言行一致的原则,注重将诺言付诸实践,并讲究廉洁奉公。

这种诚信和廉洁的思想对于培养德行高尚的人具有重要意义,也是构建正义社会的重要保障。

三、孝道和家庭观念中国传统文化十分重视家庭观念和孝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强调子女对父母的尊敬、关心和照顾。

孝道是社会稳定和和谐的基石,也是德育的关键内容。

中国古代经典著作《百家姓》中列举了一百多个姓氏,通过姓氏的起源讲述了家庭之间的血缘关系和家族的延续。

四、礼仪和敬重他人中国传统文化非常重视礼仪和敬重他人的观念。

古代儒家经典《礼记》中详细规定了各种礼仪之道,强调人们的行为应符合规范,尊重他人,遵循社会道德。

这种礼仪观念培养了人们的自律能力和对他人的尊重意识,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

五、认真学习和自我修养中国传统文化重视学习和自我修养,将其视为人生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认为个人修养对于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有着重要影响。

这种学习和修身的传统思想在中国文化中一直受到重视,并深深影响了中国人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德育思想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价值观。

强调仁爱和和谐,诚信和廉洁,孝道和家庭观念,礼仪和敬重他人,认真学习和自我修养等思想,旨在培养品德高尚、有责任感的人才,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中华民族传统 道德
-
目录
01 仁爱 02 正义 03 礼貌 04 智慧 05 诚信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仁爱
仁爱
仁爱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 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爱 和互助,是一种无私的、
包容的爱
仁爱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 中有着深厚的渊源,从孔 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 人"到孟子的"老吾老以及 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 幼",都体现了这种道德
在现代社会,正义要求我们遵守社会规则,尊重他人的权利和尊严, 勇于维护公正和公平
4
礼貌
礼貌
礼貌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组成部 分
它强调个人的言行举止应该文明、得体, 符合社交礼仪
礼貌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深厚的 渊源,从孔子的"礼之用,和为贵"到孟 子的"仁者爱人",都体现了这种道德观 念
在现代社会,礼貌要求我们尊重他人, 以文明、礼貌的方式与他人交往,以和 谐、友好的态度对待他人
智慧
智慧
A
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重要 内容之一
B
它强调个人的知识、判断和思维 能力应该达到一定的水平
C
智慧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 深厚的渊源,从孔子的"知之者不 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到 孟子的"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都体现了这种道德观念
D
在现代社会,智慧要求我们具备 广博的知识和高超的思维能力, 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总之,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中华文 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宝 贵的道德遗产。它以"仁、义、礼、 智、信"为核心,强调人与人之间 的相互关系和个人道德修养。在现 代社会中,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中 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优秀成分,不断 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和社会的文明 程度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与行为准则中国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和深远的影响力在世界各地闻名。

中国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这些价值观念和准则贯穿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塑造了中国人的性格和行为方式。

本文将探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及其对中国人行为的指导作用。

一、仁义礼智信的核心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仁、义、礼、智、信被视为道德观念的核心。

仁者爱人,宽厚仁慈;义者讲究公正,有正义感;礼者重视礼貌和规范;智者注重知识和智慧;信者强调诚信和信任。

中国人长期以来将这些价值观念融入日常生活中。

比如,在个人关系中,人们追求亲情、友情和爱情中的仁慈、宽容和理解;在社会关系中,中国人注重公平和正义,遵循道德规范;在学习和工作中,智慧是中国人追求的目标;而在商业交往中,诚信是基础。

二、孝敬与家庭观念孝敬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重要的道德观念之一。

中国人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对父母的尊敬和关爱被看作是美德。

中国人相信:父母养育之恩,无以为报。

因此,无论是在言语上还是行动上,孝顺父母一直是中国文化中的精神支柱。

在中国的家庭中,尊敬长辈、关心家人是中国人的传统行为准则。

这种家庭观念也延续到社会关系中,人们常常将彼此视为大家庭的一员,对待他人时充满关爱和体谅。

三、和谐共处与中庸之道和谐共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原则之一。

中国人讲究平衡和中和,追求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在中国文化中,人们被教育要与他人保持和平相处,并愿意为和谐社会做出努力。

中庸之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

中庸之道强调避免极端和偏激的行为,而是通过保持中等和适度的方式来行事。

这种思想在中国人的行为准则中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四、尊重与纪律尊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项核心价值观。

中国人注重尊重长辈、师长和权威人士,体现了对他人的礼貌和敬意。

这种尊重观念扩展到工作环境和社会关系中,人们尊重他人的权益和观点。

纪律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另一个重要观念。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 隋唐时期,佛学伦理道德占据主导地位。隋唐时期佛教达 到鼎盛。佛教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因缘的和合,而没有实在 的本体。万物的实质是假有真空,所以世间一切都不值得 执著。让人以空的态度对待世界。中国化佛教的一个主要 宗派是禅宗,禅宗兴起后发明了一系列的修行方法,如: 机锋、棒喝、拳打脚踢、观花、赏月、做诗、绘画、书画、 品茶、喝酒、等方法。佛教的这些人生修养方法促进了隋 唐各门艺术的繁荣。佛教有许多戒律,如五戒、十戒等, 它们最初的目的都是为了修行而希望实现“清静涅槃”的 最高追求,但在客观上对世俗人生进行了道义上的规范, 如不许杀生、不许偷盗、不可奸淫等。这些规范在一定程 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佛教还主张善有善报、恶 有恶报,行恶者将入地狱,从而劝诫人们不要作恶,由此 看来,佛教伦理对维护大唐的繁荣稳定,维护社会的和谐 其到了不小的作用。
❖ 8.勤俭廉正:即勤劳节俭、廉明正直。对于普通平民来 说,主要是勤劳节俭,不要奢侈浪费。对于为官者来说, 强调的是廉洁、正直。如北宋的包拯、明朝的海端,为 官清正廉明,执法严峻、不避权贵、不循私情。包拯信 奉“廉者,民之表也;贪者,民之贼也”的信条。明朝 于谦信奉“清风两袖朝天去,免得百姓说长短”的信条。
❖ 2.谦和好礼:谦和就是谦让,谦虚、和气、和为贵。好 礼就是注重礼仪、礼节,讲礼貌。如尧舜禅让帝位,尧 在位70年,最后经多方面考察,让位给舜。后来舜也以 同样的方式让位给禹。尧舜在退位时不传位给自己的儿 子,而是征询众人的意见“选贤任能”这就是谦和的典 范。说道好礼,古代礼法是十分严格的,如《周礼》记 载:臣下参见皇上要九拜:(1)稽首(2)顿首(3)空 首(4)振动(5)吉拜(6)凶拜(7)齐拜(8)褒拜 (9)肃拜。就是首要在拜见皇上是要完成九个动作。现 代社会也有诸多礼仪规范,仪表、言谈、体态、社交、 婚嫁、丧葬、书信都要适时得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
伦理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客观关系
道德伴随伦理关系而产生, 又维系和调节着伦理关系的发展。
道德 ,是指以善恶评价的方式调整 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 的标准、原则和规范的总和,也指 那些与此相应的行为、活动。
孔子主张:“志于道, 据于德。” “道”指理 想的人格或社会图景, “德”指立身根据和行 为准则。
宗 法
原始群居

度 的
氏族


血 缘 关 系
部落

家族

与邻里乡党
会 结
家族

组成村社和社会

构成国家
封建与宗法制 关系图
宗法制的本质—家国同构 宗法制的特点:
1、强调尊祖敬宗 2、注重血缘亲情 3、推崇移“孝”为“忠”
传统中国基本上是一个古朴的 农业(乡土)社会。
古代社会结构中存在着两个最基本的事实:
《易经·序卦传》:“有天地而有 万物,有万物而有男女,有男 女而有夫妇, 有夫妇而有父子, 有父子然后有君臣。 有君臣 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义 有所错。”
这种直观的、朴素的推论, 说明了家庭关系和社会关系的 先后历史顺序。
1、主从之道
包括: 君臣关系 君臣风度 君臣职责 君臣人格
君是政治体系中的绝对权威。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形成了:
☛ 自强不息的民族尊严 ☛ 厚德载物的民族胸怀 ☛ 勤奋务实的民族性格 ☛ 团结统一的民族凝聚力
(三)负面影响
1、将封建等级关系伦理化、凝固化,成为封 建压迫的一种形式。
岳飞
岳飞墓秦桧、王氏跪像
2、抹杀、漠视人们的主观情绪的一切要 求,尤其是成为束缚卑贱者的枷锁。
“师长,君臣之纪也。” 师的权威属性类同于君臣、父子。
3、朋友之信
提倡 : 以志交友 立业以友 以善待友 以言会友 以友辅仁
京剧《分金记》中的 管仲与鲍叔牙
二、传统道德规范
仁 “仁”是内在自觉的道德品质。其 核心是尊重人 ,以人为本 。
公正、正义
先予后取

先公后私 获利的正当途径与手段
礼 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 可以反映文化修养、道德水平、 气质风度
❖ 亲是家族体系中的绝对权威。在观念
上,父母对子女的支配最具绝对性。
宝玉挨打
家庭夫妇之间的
相互负责
《周易》对家庭之理的表述是:
“家人,女正位乎内,男正 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 义也。家有严君焉,父母之 谓也。父父,子子,兄兄, 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 正。正家,而天下定矣。”
舜塑像
孝感天地
锄耕舜 草种的 。,孝
大行 象感 替动 他了 耕天 地帝 ,, 鸟在 帮历 他山
第一节 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
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一、传统伦理道德涉及的范畴
(一)家庭伦理 人类在男女关系基础上形成的最初的
伦理关系就是原始家庭伦理关系,即亲子、 长幼关系。这种关系是不可逆转的。
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守要
爱国守法 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自强
敬业奉献
福祸、荣辱功名,权位爵禄
谦 正确评价自我 宽 待人宽厚 、与人为善
廉 廉洁 清廉
耻 (知耻)“教人,使人必先知耻;无耻,
则无所不为。”是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一 种内心的标准
今人把这些伦理道德的历史实践精华概括为 十大传统美德:
◎ 仁爱孝悌 ◎ 谦和好礼
◎ 诚信知报 ◎ 克己奉公 ◎ 见利思义 ◎ 笃实宽厚
◎ 人们大多认同“君命无贰”、“君要 臣死,臣不敢不死”的道德律条。
“君有不明,臣不可以不忠。 岂有君可叛者乎?”
◎ 另一方面,还要“君臣有义”,君义 为仁,臣义为忠 。
《大学》说: “为人君,止于仁; 为人臣,止于敬。”
2、师生之谊
提倡: 德治重教 择师以德 师道尊严 安学亲师
孔子讲学
师是学术体系的绝对权威。
3、“忠君”、“孝亲”意识曾长期制约 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
二十四孝图之 埋儿奉母
二十四孝图之戏彩娱亲
安徽歙县牌坊群
七座牌坊从前和后看,
都以“忠、孝、节、义”为顺序。
应当认识到: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道德要求。 ★道德观念有其相对的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 ★我们今天所提倡的道德还包括优良的革命传 统。
孔子认为,礼是人立足于社会的根本, “不 学礼,无以立。” “不知礼,无以立也。”
智 明善恶、知是非、辨美丑的能力 信 诚实守信

言不信者,行不果 —— 墨子

民无信不立
—— 孔子
格 言
诚者,天之道也;
思诚者,人之道 也。—— 孟子
广义的忠,即原初意义的忠,
指的是“发自内心”、“尽心”

这一抽象的道德原则。
◎ 精忠爱国 ◎ 修己慎独 ◎ 勤俭廉正 ◎ 勇毅力行
第二节 传统伦理道德与中国文化
一、传统伦理道德产生形成的 基础
主要由农业---宗法社会养育出一个以 伦理意识为中心的文化系统。
生态
物态—农业 制度行为—宗法
意识—儒道佛
生态
生态
中国文化的三个层面
生态
• 所谓宗法,是指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 础、标谤尊崇共同祖先,维系亲情, 而在宗族内部区分尊卑长幼、并规定 继承秩序以及宗族成员各自不同权力 和义务的法则。亦叫宗法制度。
一是宗法制长期存在。 二是君主专制的高度集中
分散的 自然经济
家庭中的伦理扩大到社会 就是维护统治秩序的政治。
二、传统伦理道德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使中国文化系统避免了全社会的 宗教化
伦理道德曾经长期充当了维系社会秩序 的精神支柱
(二)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形成产生了 重要作用
1、维持社会秩序 2、改善社会风尚 3、协调人际关系 4、增强国家凝聚力
狭义的忠,则是这一抽象的道德 原则在君臣关系上的具体化和对 象化。
孝(悌) 孝顺孝敬、恭敬友爱
传统孝道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 养亲尊亲 ► 光宗耀祖 . ► 传宗接代 ► 移孝作忠 ► 善继善述(要求子女不仅在物质上能使 父母生活有保障,而且在精神上要与父母 保持一致。)
节 重气节内容涉及如何对待富贵贫穷、生死
老子的“道”指事物运 动变化所必须遵循的 普遍规律或万物的本 体。
“德” 指具体事物从 “道”所得的特殊规 律或特殊性质。
道德包含客观和主观两方面的内容:
一定的社会关系 对社会成员的客 观要求
道德主体对“客观 要求”的内化,包 括道德意识、品质 等。
《尚书》记载:“德至舜 明”。
《史记》也说,“天下明 德皆自虞帝始”。 认为舜就是中华民族道 德文明的始祖。
《尚书》记载最早的伦理关系有父母 兄弟子,其道就是:父义、母慈、 兄友、弟恭、子孝。
家庭伦理主要讲求:
1、男女有别 2、夫妇有恩 3、父子有亲 4、长幼有序
❖ 传统家庭伦理极其重视“孝”这一调节父母与子女 关系的道德规范。
(二)社会伦理
指家庭以外的人伦关系。 主要包括: 君臣关系(上下级关系) 师生关系 朋友关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