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综述(一)
传统文化观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研究
杜
摘
丹
要 :《 公 民道德建设 实施纲要》 的 内容可简化为 “ 爱 国守法、明礼诚信 、团结友善 、勤俭 自强 、敬业奉 献” 地 体现 出鲜 明 的 中 国 文化 观 。传 统 文 化 中的 礼观 、诚 信 观 和 勤俭 观 为 当代 中 国公 民道 德 建 设 注入 一 支 文 化 强 心 荆 ,使 公 民 道 德 建
2 .礼 之 延 续
随着时代 的变迁 ,礼 的内容 不断得 到充实 ,不仅 包括父母 与子女 、 长幼 、亲朋 、同事等之间 的人伦礼节 、礼貌 ,而且还包 含餐桌礼仪 、工 作礼仪 、接 待礼仪等等社会化的公共礼仪。在 当代 ,礼更 多地是与风俗 和道德相联 系起来 ,这使得礼的外延也在不断地扩大。入乡随俗 ,每个 地区的风俗人情各异 ,进入其 中就要尊重其风俗人情 ,这也正体现 出一 个人 自身的礼节和礼貌 。现代 人 口中更 多地说 的是 这个人有 没有礼貌 , 或者讲 不讲 道德,即是对于礼最真实的反映和评 价。礼延续至今 ,已融 人并贯穿人类 社会 生活 的各个层 面。 明礼 是社会 公德 在 当代 的现 实表 达 ,同时也 是公民道德建设 的题 中之义。 二 、“ 诚 之 者 ,人 之 道 ” 与 “ 诚信” 《 公 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 中提到 “ 不讲信用 、欺骗欺诈 成为社会 公害” 。 ¨ 5 可见当代诚信 问题依然严峻 ,失信 、毁约等事例屡 屡发生 。其 十六条提出 “ 要大力提倡爱 岗敬业 、诚 实守信 、办事公 道 、服务群众 、 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 的职业道德 。 ” 以上两方面蕴含着中国传 统文化 里 的诚信观。 作者简介 :杜丹 ( 1 9 9 1一) ,女,重庆永川人 ,本科生。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研究一、引言公民道德建设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根本保障。
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符号和演化的结果,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展开研究,旨在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时代背景下的时代意义和价值。
二、传统美德的传承与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为公民的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参考。
其中,传统美德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
家庭观念、孝道精神、诚信原则等传统美德在当代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作用。
家庭观念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家庭的和谐与稳定。
传统文化强调家庭是社会的基本单位,强调家庭的责任和义务。
在当代社会中,家庭观念的传承与发扬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只有重视家庭、尊重家庭,才能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和和谐的社会环境。
孝道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主张对父母的孝顺与尊重。
孝道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基石。
在当代社会,孝道精神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传统文化中的孝道精神,不仅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出对父母的尊重和关爱,还要以行动来传承和发扬传统。
只有通过孝道精神的传承与发扬,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好儿女、好公民。
诚信原则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价值观之一,是中华民族道德建设中的核心内容之一。
在当代社会中,诚信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和谐的保障。
传统文化中的诚信原则要求人们不仅要讲究诺言、不言而信,而且要追求真诚、正直、诚实的品德。
只有通过诚信的实践和践行,才能建立起一个诚信、和谐的社会环境。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教化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道德教化作用,能够引导和影响人们的行为和思想。
其中,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以及佛教思想都对公民道德建设产生了积极影响。
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思想之一,注重人际关系和道德伦理。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
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浅谈中华传统美德对于当代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左玮玉108389 工业C101班内容提要: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存在过的、至今仍有着生命力的优秀道德理论、规范、行为等等的总和。
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它对于中华民族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健康的文化心理、良好的民族习惯等方面起了积极作用。
在当代,它既是中国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资源,也是公民道德建设的文化基础和条件。
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建设是在中国历史和现实的时空条件下进行的,从文化的角度看,道德的发展离不开历史的基础,当代中国的公民道德现状与历史上中国的道德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同样当代公民道德规范的塑造也离不开对传统美德的继承和发扬。
关键词: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公民道德建设,新形势,研究,重要意义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由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凝结而成的社会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灿烂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具有深远影响,可以不断的被继承,并得到持续的创新发展。
它要求我们重视自身修养,同时又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积极的进取精神。
它也是我国人民几千年来处理人际关系、人与社会关系和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的结晶。
(一)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中华民族的十大传统美德是: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每一个传统美德都有它的来历,有它的内涵。
1.仁爱孝悌:儒家文化宣扬天下当以“仁爱”为本。
“孝悌”是儒家精神的根本性观念,从中体现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的根本。
这也是几千年来儒家精神保持长久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体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最具特色的思想精华——“仁爱孝悌”。
解剖来看其实就是尊重长者、孝敬父母。
我们都知道这历来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因为人生于世,长于世,源于父母。
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是我们每个公民的义务和对每一个大学生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近年来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综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公民道德建设作为
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关注和重视。
从2000年开始,中国
政府和学术界对公民道德建设的研究逐渐增多,经过多年努力,形成了一
系列研究成果。
1.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和目的。
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在于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强化个人的责任意识,塑造全国公民风尚,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其目的在于加强全民的行为规范,增强人们的法治意识,提高社会信任度,促进社会团结和谐。
2.公民道德建设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取得了重要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如个人利益和社会责任的冲突、社会道德规范缺失、民族文化多元化和社
会转型带来的道德价值混乱等。
3.公民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方法。
为了加强公民道德建设,我们需要采取多种途径和方法,如教育引导、制度建设、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等。
另外,还需要强化家庭和社区的道德
教育,促进全社会的道德建设。
4.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我们需要不断深入推进公民道德建设,进一步强化社会信任度
和社会共识,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同时,还需要注重少数群体的道德教育
和管理,重视高校和公民组织的参与,打造全民参与的道德建设新格局。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综述
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综述摘要: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的方式方法、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等作一简要梳理,以促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公民道德建设;综述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
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治国之道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国”以及释家的“大慈大悲”对人性的关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至诚的精神与信念。
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推动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有过重大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有源头活水。
近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蔚为壮观,然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公民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都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有待进一步深入。
很多学者都认同以下观点,即“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是公民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著书立说,呼吁重新审视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内容丰富,东南大学的樊和平教授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等十大美德,认为它是形成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的重要保证。
从传统文化看政德建设
从传统文化看政德建设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民族的民间文化的总称,是历史上形成于某一民族内部的传承千年的习俗、风尚、思想、信仰等的集合体。
传统文化在一个民族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它不仅能够给人以美的享受,更重要的是它对于社会伦理道德的传承和培养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地域、社会层次以及不同科学、技术等因素作用下形成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现象和文化成果的总称。
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中,有很多重视政德建设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政德建设也有着重要的启示和指导作用。
从儒家思想来看,儒家思想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思想之一,也是影响深远的一种思想。
儒家思想强调了君臣之间的德行关系,提倡以德治国。
孔子主张仁德,他认为政治家应该以仁义为准则,以君主的德行来影响和带领人民。
这种以德治国的思想对于现代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现代政治家可以从儒家思想中学习到,一个好的政府需要以德行为先导,树立正面的榜样,影响和带领人民。
从佛教思想来看,佛教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一部分,佛教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善良。
佛教鼓励人们要做好事,行善良之举,追求内心的和谐与平静。
现代政德建设可以从佛教中得到启示,政府官员应该守纪律、讲道德,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人民,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树立好的形象,与人和谐相处。
从道教思想来看,道教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
道教强调天人合一的思想,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政德建设方面,可以从道教思想中学到,政府应该尊重民众的权益,与人民和谐相处,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
从民间文化来看,民间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为广泛、最贴近人民生活的一种文化形态。
中国民间文化中有很多道德故事和道德观念,如《孔雀东南飞》、《聪明的一利》等,这些故事里的正直、诚实、善良等品德观念,对于政德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
传统文化在政德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强调以德治国,佛教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与善良,道教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民间文化传承了很多道德观念和故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积淀和沉淀,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地向后世传承,成为中华民族品格和精神基础的重要源泉。
传统文化在历史的进程中,在国家、人民、文化和道德等各个方面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随着现代社会的迅速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公民道德建设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密切,被越来越多的学者和研究者所关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历史文明的重要成果,对公民道德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展现出一系列的特点和价值。
其中最为关键的是以下几种:1. 礼仪之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礼仪,将礼仪视为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同时也是社会行为的指针。
礼仪对公民道德的培养和提高具有重要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要建立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体现人的尊严和平等,需要恰当的礼仪。
通过礼仪的培养和实践,人们可以培养基本的审美和道德素养,进而达到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的目的。
2. 孝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尤其注重孝道。
孝道被重视于中华民族家庭制度之中,其深厚的感情意义被广泛地传承和践行。
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特点,孝亲敬老是传承留下的宝贵文化,并且渗透于民间文化中。
孝道教育对公民道德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通过描绘出孝道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核心,在实践生活中推广和普及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可以激励人们切实践行孝道,促进家庭关系的和谐发展,培育国民的良好家风,同时为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和繁荣打下坚实基础。
3. 人文关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关怀和人文精神,生动、深刻地描绘出人心之间的互动与交流。
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依然是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个宝库。
在积极推崇人和自然之间的和谐,诠释人类高尚思想的同时,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为人们提供一种更加完整、更加生动、更加深刻的体验,从而使人类社会变得更加和谐、宽容和美好。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
中国思想道德建设文献综述一、课题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道德之邦”“文明之邦”闻名于世。
“礼仪道德”是中华民族共同的文化标志,是历代最基本的道德教化内容。
早在2500多年前,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就说过:“不学礼,无以立”。
可见,礼仪道德教育对培养文明有礼、道德高尚的高素质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另外,小学阶段是一个人一生的启蒙时期,而且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是培养社会主义公民的奠基性教育。
对学生从小进行良好的道德和礼仪教育,为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养和健康的身心素质打下坚实的基础。
对此,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明确规定:“要开展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
要认真研究和继承那些在我国历史发展中长期形成的优良道德思想和行为准则,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则提出:“要结合各自的工作职能,运用多种形式和手段,大力宣传基本道德知识和道德规范,使之家喻户晓、人人皆知。
”因而,重视道德教育,尤其是小学道德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国外相关研究的现状(一)东西方道德教育特点的研究道德融合东西方伦理观,是东西方文明的共同财富,历来都受到东西方各国各民族的普遍重视。
西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分为公民道德教育和学校道德教育,通过全面渗透来实现;东方国家的道德教育在德育中的地位特别突出,强调知行合一、国家干预和在道德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西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公民道德教育与道德道德教育相结合,道德在符合公民意识的个人行为中习俗化、惯性化,成为公民的日常行为准则和普遍性的道德要求;道德教育不是枯燥的说教和强制性的灌输,而是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道德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体谅他人、为人着想的道德价值及社会责任心;道德教育注重多样化全面渗透性,不允许强行灌输某种价值观。
东方道德教育的特点是:儒家文化影响深厚,如日本、韩国、新加坡都深受儒家思想影响,政府十分强调社会准则、道德责任、种族和谐、国家忠诚教育,重视东方道德传统、观念教育;道德教育知行合一,学校德育中重视行为实践在思想品德形成中的作用,注重道德教育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从追求单纯个人道德完善转变为注重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和生产发展所需的基本品德素质;系统教育管理体制显示强烈的国家干预特性,大统一的道德教育管理体制,充分体现了国家权威和意志,保证道德教育严格接受各级政府的直接监督和指导,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校道德教育的有效性。
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1)
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研究(1)摘要:中国历代一直都十分重视道德教育,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中国人在认识和实践中逐渐形成有中华民族特色的道德文化传统,约束和规范人们的思想行为。
无论在古代社会还是当今社会,中国传统道德思想都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本文通过分析道德的含义和本质属性,介绍了我国从封建社会开始公民道德教育也就是儒教传统,到后面的鸦片战争之后儒教以道德为代表传统力量在坚船利炮之下逐渐瓦解,再到经历战争时期我国民族的独立,新中国成立之后经历了“文革”的浩劫,以及改革开放之后的曲折前进阶段,考察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的历程,探讨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从中获得的启示,并对西方道德教育进行分析,针对东西方道德教育进行结合,提出我国公民思想道德教育应重视并进一步发挥理想教育的优势,确定层次分明的德育教育课程体系,强化法治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并注重实践环节,拓展道德教育的途径方法等具体措施。
关键词:道德;德育教育;发展;措施绪论一、研究背景我国现在正处于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我们的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总量在全世界的排名已经跃升到前两位,但目前因为过分重视经济建设和物质文明,导致在经济高速发展的环境之下,我国的公民道德建设出现明显滞后,甚至是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人们过分追求经济利益而导致忽略道德建设出现道德滑坡的现象,以及因为经济因素和发展过渡阶段道德标准失衡等等问题根据历史规律,我们判断一个社会的发展,除了要具备经济发展的前提之外,公民思想品德建设同样重要,因此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在满足人民群众物质文明的同时,极大地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道德水平和觉悟,因此判断我国能否持续安定繁荣的重要因素就是我国的以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内容的精神文明建设,同时,思想道德建设也是我国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方面,很难想象在一个只有高度物质文明,但精神文明和道德建设极其落后的国家能够拥有现代文明,因此本文的研究目的就是为了探索我国公民思想道德建设存在的症结,并寻求解决办法以创建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浅议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现代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摘要: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泛指从先秦到近代时期,以儒、墨、道、法等各家伦理道德传统为主要内容的伦理思想和行为规范的总和。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
我们必须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发挥其积极作用。
同时,鉴于当前公民道德建设中面临的问题,我们有必要以新的思维方式重新审视并加强全社会公民道德建设。
关键词:传统伦理道德;道德建设;思维方式中国传统伦理道德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人价值观念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曾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和影响。
我们要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进行科学的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探索它在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中的重要的价值。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本质(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的演变和发展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在长期交流、接触、认同、融合和冲撞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这种思想包含儒家、道家、佛家等多种思想。
先秦时期,中国伦理道德思想内容繁多,总的来说:追求道德而不诉诸武力的信念,“天人合一”的宇宙论体系,重视冥冥中的命运而忽视主观的改变。
汉代,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被汉武帝采纳和实行,儒家伦理道德成为官方正统的思想。
官方正统思想确立后,在中国延续上千年之久的封建伦理道理体系有了雏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社会处于激烈动荡之中,传统的儒家伦理道德思想试图用道家“无为自然”的价值观念同儒家“入世”的道德理念相结合,从而使人解除现实伦理和精神生活的困扰。
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中国正处在相对繁荣和稳定的历史阶段。
同这一时代特征相符合,具有新的精神面貌的隋唐佛学理念出现。
宋元明清时期,为适应封建社会进一步发展的需要,从而,宋明理学就此诞生,这种“学说”包含了孔子孟子儒学、董仲舒官方儒学以及诸如道家、玄学、佛学在内的“新儒学”伦理。
中国近代伦理思想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种道德学说的总称。
鸦片战争时期以来,特别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以来,中国传统伦理思想出现了巨大变革,传统伦理中儒家为主体的思想精华逐渐被汲取和糟粕被抛弃,体现当时时代特色的伦理思想逐步形成。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研究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促进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累下的智慧结晶,是中华民族社会历史进程中的精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诸如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教文化以及民间文化等等。
这些文化体现了我们民族的历史、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等,它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力,在推进公民道德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启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生命力和智慧魅力,对推进公民道德建设发挥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德”与“礼”的重要性,弘扬“仁爱之心”、“修身立德”的道德价值。
孔子的“仁爱之心”、“天人合一”、“中庸之道”等思想被推崇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
而这些思想在公民道德建设中也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使公民能够“以德治国”,遵循道德法则,从而形成“天道人事”的秩序。
其次,传统文化弘扬“近乎者也,斯可忍也”、“以礼相尚,不以势相凌”的文明观念,强调尊重、和谐、支持和帮助他人。
这些文化理念有助于培养公民的道德情操和道德自觉,促进公民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信任发展。
再次,传统文化追求“和谐合理”,主张“仁者爱人,智者爱理”,通过涵养人类感性智慧,挽救珍视人文精神的生命困境和道德危机,以达到物我一体、天人合一的思想,这对于推进公民道德建设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可以为公民的道德观念、社会心态和行为规范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公民个体和社会的和谐发展。
具体来说,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伦理的塑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于人类伦理的塑造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其中古代文化中儒家思想的影响尤为深远,儒家强调的“仁爱之心”、“中庸之道”、“礼俗义理”等等,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道德伦理的基石。
从个体的角度看,它促进了人们追求道德美德、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务,养成正确的人生态度、价值观、情操和性格特征。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建设具有独特的意义,它既可以塑造社会风气,又可以完善
社会制度,它本身也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明,可以提升人们的道德观念,促进公民道
德建设。
首先,中国传统文化强调“仁、义、礼、智能。
”以仁义为核心的传统核心价值观,
通过鼓励人们崇尚“仁、义、礼、智”,促使人们尊重仁义、相敬如宾,凝聚起公共道德
价值,增强了公民道德实践行动的,从而提升了公民道德文明素养。
其次,传统文化注重社会交往的行为准则。
如“与善相遇,则众生欢喜”“有礼以敬,有义以合”等,它们赋予了人们在公共场合的行为适当的行为准则,它能激励和引导人们
以礼节、以义务、以智慧去建设社会,从而提升重视社会交往的水平,进而增强公民道德
的约束力。
再者,传统文化强调自律自控。
如“落叶自由落地,人自自由落跑”,“常以松柏为志”,等具有积极向上,勤奋努力,坚守正道的思想智慧。
它促使人们把道德自律作为公
民责任的一种自我要求,使自我要求成为日常行为的共同理念。
最后,传统文化注重求真务实,“求真、务实”作为建立真实世界观、促进真理追求,实现实践价值的一种重要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传统精神,强调务实、实际的行为的追求,使人们在实事求是的态度上获得了实质性的增加,从而提升了公民道德建设的精神面貌。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既培养了人平等的仁义精神,又彰显了求真务实的真理精神,可
以引导公民正确的道德观念及道德追求,促进公民道德建设,充分体现出其在公民道德建
设中的独特作用。
这必将对当下和未来公民道德建设产生积极有益的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道德培养浅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道德培养浅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承和积淀,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伦理观念,对公民的道德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当代社会,人们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诱惑,如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背景下培养公民的道德素养成为了一个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儒家思想、道德经典、家庭教育以及社会环境等方面浅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道德培养的路径和方式。
一、儒家思想对公民道德培养的影响儒家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之一,儒家思想强调的仁爱、孝道、礼仪等道德观念对于公民的道德培养具有重要意义。
在儒家思想中,仁爱是核心,强调待人宽厚、宽容、宽怀,这种仁爱的精神对于现代社会的人际关系、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儒家思想中的孝道观念也是公民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教育孩子尊敬父母、关爱家人,是培养公民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儒家思想中的礼仪观念也是公民道德培养的重要内容,尊重礼仪、乐观处世,使公民在社会生活中具备良好的道德风尚和品行。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经典如《大学》、《中庸》等对公民道德培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道德经典中强调的大道至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德观念成为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
通过学习、理解和实践这些经典中的道德观念,可以培养公民的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使其具备正直、诚信、勇敢等品质。
这些道德经典也强调个人修养和修身养性,使公民具备自律和自我约束的能力,从而在现代社会中保持良好的品行和行为。
家庭是公民道德培养的第一课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家庭的重要性和家风的影响。
在家庭中,父母通过言传身教的方式,对子女进行道德教育和培养。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尊敬长辈、孝敬父母、和睦相处等家庭观念是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
父母的榜样作用和家风的熏陶对于孩子的道德培养具有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中,应当重视家庭教育的作用,强化父母在子女道德培养中的责任和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和文化氛围,促进公民道德素养的提升。
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探析
新时代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探析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时代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文明进步和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
在新时代下,我国需要更加注重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公民道德教育,培养健康、积极向上的社会风气,以推动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国家的繁荣昌盛。
本文将从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当前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几个方面进行探析,希望能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共同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贡献力量。
一、公民道德建设的意义公民道德建设是国家治理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重要保障。
在新时代下,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巨大挑战,公民道德建设更加凸显了其重要性。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文明的基础。
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繁荣。
只有建设了健康向上的公民道德,才能够促进社会风气的良好,带动社会的文明进步。
公民道德建设是国家治理的需要。
在新时代下,我国的治理已经从单一社会管理转变为全面治理,需要基于公民道德的建设,才能够更好地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公民道德建设是社会责任的体现。
每个公民都应该自觉地对社会负责,关心他人、乐于助人、尊重他人,这是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
二、当前存在的问题在新时代下,我国公民道德建设也面临着一些新的问题和挑战。
一些人的利己主义观念仍然根深蒂固。
在社会转型时期,一些人为了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忽视了社会价值观念,导致了社会的道德沦丧。
社会风气不纯、不健康。
一些不良的社会风气正在侵蚀社会的根基,导致社会的不和谐和动荡。
公共道德观念不够强烈。
在一些重大的社会事件中,一些人没有顾全大局,只考虑个人得失,导致社会风气的败坏。
一些公民的道德素质有待提高。
在社会生活中,一些公民的道德行为不够端正,导致社会的不安和不稳。
三、解决方法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一系列的措施,加强公民道德建设。
要加强公民道德教育。
作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工程,公民道德教育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过程中,从小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使之成为合格的公民。
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融合刍议
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融合刍议一、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文化给我们描绘了一幅韵味悠长的画卷,形成了生动鲜明的特征,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以道德为核心传统文化充分意识到道德对于社会和人生的重要性。
崇尚道德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尽管过去的那一套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不一定都切合现代社会和现代经济,但中国作为文明之邦,在发展市场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中,崇尚道德的优良传统却万万不能舍弃。
2.以和谐为灵魂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和谐意识,包涵天人关系的和谐与人际关系的和谐两层意思。
而道家把自然规律看成是宇宙万物和人类世界的最高法则,认为人与自然的和谐比人与人的和谐还要崇高快乐。
佛家认为万物都是“佛性”不同的体现,所以众生平等,万物皆有生存的权利。
各种学派与民间信仰交流激荡成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实现了“以儒治国、以道养身、以佛养心”,正是“和而不同”精神的体现。
3.以“人本”为生命力所谓人本意识,也就是尊重人和推崇人,弘扬人的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主体独立自觉的价值。
我们教育工作者努力的方向之一就是引导学生学会继承、学会选择、学会发展,进而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新道德。
二、新时期公民道德的着力点1.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作为一个学校的管理者,从党和人民的期望及当代的时代要求来说,高度重视对下一代的培养,努力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素质,是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职责。
除了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更要引导他们学会做人,在中华民族古风古韵的熏陶下,做一个合格的小公民。
他们应该具有强烈的参与现代化建设的思想意识和认识、改造社会的欲望,应该具有热爱祖国、报效祖国、造福祖国的精神。
所以,新时期公民道德最基本的应该体现为热爱祖国,维护民族团结。
2.孝亲睦邻,共建和谐社会“孝”是传统伦理思想的核心,是千百年来中国社会维系家庭关系的道德准则,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什么道德品行?新时期,孝亲睦邻可以有崭新的形式,但传统的原则不能动摇,这不仅是公民个人的素质,也关乎民族凝聚力。
传统礼仪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应用
传统礼仪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价值及应用一、传统礼仪文化的历史渊源1. 传统礼仪文化的起源传统礼仪文化作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遗产,源远流长,可追溯至上古时期。
在古代,礼仪文化是贯穿于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人们行为规范的标准,也是道德行为的准则。
2. 传统礼仪文化的特点传统礼仪文化以孝道、忠义、诚信、仁爱为核心,它注重个体与集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强调人际交往的顺序和规矩,以及对他人的敬重和体谅。
二、传统礼仪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及作用1. 传统礼仪文化对个人品德培养的影响传统礼仪文化强调恪守规范、秉持善意,在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它能够对个人进行道德教育和品德塑造,培养人们的感恩之心、敬畏之情和孝老爱亲之情。
2. 传统礼仪文化对社会秩序稳定的促进作用礼仪文化强调尊重和谦和,有利于增强社会成员间的和谐互动和相互尊重。
这有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和稳定。
三、如何将传统礼仪文化应用于公民道德建设中1. 加强礼仪文化的教育在教育领域,应当加强对学生的礼仪文化教育,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和道德素养,培养他们尊重他人的意识和行为规范。
2. 倡导礼仪文化的传承社会各界应当共同努力,倡导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弘扬,让它成为社会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遵循礼仪,尊重他人,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传统礼仪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所面临的挑战1. 传统礼仪文化受到现代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迁,传统礼仪文化受到了现代生活方式的冲击,许多传统礼仪在现代社会已经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作用。
2. 礼仪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存在困难由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社会风气的不良导致很多传统礼仪得不到传承和发展,致使人们对于礼仪的认识和理解不深刻,应用的意识也不够强烈。
五、怎样应对传统礼仪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挑战1. 加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在现代社会,应当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加强对传统礼仪文化的宣传和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传统礼仪文化的重要性。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与道德建设一、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现在国家非常重视,甚至提出要弘扬国学。
什么是国学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定义。
我想这个定义内涵和外延宽一些比较好,不要局于过去的认识,仅仅研究经学就是国学,这样太狭隘了。
因为我们提出任何一种学术,它都要服从于这个时代的需要,服从于我们今后的需要,古为今用的。
在整个国学范围中间,我认为应该包括我们传统文化的总和,有行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财富都应该在里面。
有大家认为是过去文人墨客的东西,也有作家的东西,还有一些不识字的高级知识分子所有的东西。
中国的文化有个特点,有有字真经,还有无字真经。
全世界只有一个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他一个字也不认识,也没有任何学历,却成为从苏东坡开始,一直到我的父辈李苦禅教授到本人都非常崇敬的学者之一,那就是六祖慧能。
这是中国特殊的文化历史、文化现象决定的。
还有很多戏曲、曲艺艺人,他们没有学历,他们很穷,就是为了吃饭而学习艺术,他们都不知道师傅传授给他们的艺术有多少年的历史,是什么时候的本子。
直到现在的一些文化人通过自己的研究、整理,告诉他们,你说的这本子大概是唐朝以来传下来的,至少是宋朝以来传下来的。
他们好像如梦方醒,原来我们这吃饭的家伙还真是玩意。
北京话,真是玩意或者真玩意,这是一个相当高的评价。
他们掌握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财富。
过去讲雁过留声,如果没有留声机,没有录音机,没有现在这些音像工具的话,他们很多口传心授的、非常了不起的、大中华文化里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就要丢失掉。
前些年李瑞环担任政协主席的时候做了一件功德千秋的好事,就是音配像工程。
把过去戏曲界、曲艺界老前辈的一些录音重新整理,由当今的著名演员对着当时的录音所演示的场面,重复恢复这场戏,这样就不仅有音,还有像,中间还补了一些缺,系统地搞了这么一项工程。
他是以官方的面目出现来召集大家的。
我自己和我的夫人在13年前就已经比较超前地搞这样的工作了。
为什么非常重视这项工作?就是因为我们对自己的家珍忽略的时间太久了,对于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否定的太多了。
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
浅议中国传统文化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中国传统的道德基础是中国的传统文化,道德自从产生之日起就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
道德在某些方面可以制约和影响着文化的发展,而文化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完善道德的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和智慧的结晶,也有封建礼教的桎梏。
如何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重视和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对于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认识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本质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形式、政治结构、意识形态的作用而形成的文化积累。
融化在中华民族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中,内化为人们的一种心理和性格,并渗透到社会政治、经济,特别是精神生活的各个领域,成为制约社会历史发展,甚至人的思想行为的强大力量,其中的一部分积淀便上升成为道德。
道德是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
(一)道德的内涵与特征1、道德的内涵。
道德是指人类在长期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由经济关系所决定,用善恶观念去评价,依靠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等手段来调节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以及相应的情感心理方式的总和。
道德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产生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为经济基础服务。
中国传统文化将道德阐释为“天道”、“天理”,认为道就是法,是万物之奥,万事之源。
道先天地而存,是阴阳相合、遵自然法则运行不息的规律。
德是物质场,万物存在的基础。
道与德连在一起就是尊道重德。
传统道德产生于社会的需要,它在维系社会秩序安定,维护统治阶级的统治和政治的稳定,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主要就是靠以儒家思想为主的传统道德来维系和延续的。
2、道德的特征。
道德具有阶级性和功利性。
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它带有强烈的社会阶级属性,它必须服从并服务统治阶级的利益需要。
同时,统治阶级看到道德的功利性一面,看重“德治”,常常借用国家力量,把符合自身利益的道德思想、行为规范赋予政治和法律的权威,统治社会,道德是维护统治阶段的重要工具。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道德培养浅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背景下公民道德培养浅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化传统,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根基。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公民道德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现实中进行公民道德培养等方面进行浅探。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道家文化、佛家文化等多种文化形态,融合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和思想,形成了一系列关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
这些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对于塑造公民的道德品质起到了重要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儒家的仁义道德。
仁者爱人,义者行义,道者循道。
在这样的价值观念下,人们学会了怎样对待自己和别人,学会了如何以仁爱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人,学会了如何遵循道义去行事。
这对于公民的道德修养和行为规范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家的自然之道。
道家文化强调顺应自然,随顺自然,追求内心的宁静与平和。
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下,人们学会了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学会了如何顺应自然的规律,从而培养了公民的谦虚、平和的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佛家的慈悲智慧。
佛家文化重视慈爱和智慧,提倡仁慈和慈悲。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学会了怎样对待自己和他人,学会了以慈悲之心去对待身边的人,从而培养了公民的慈悲心和智慧。
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它对公民的品德修养、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等方面都有深远的影响,为公民道德的培养提供了深厚的底蕴和思想支持。
公民道德的培养在现实中的浅探在当代社会,公民道德的培养变得尤为重要。
面对社会风气不正、道德沦丧等问题,如何在现实中进行公民道德的培养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启示,开展公民道德的培养工作,成为了我们必须认真思考和积极探索的课题。
要注重公民道德的教育。
教育是培养公民道德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与公民道德建设研究综述(一)
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提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增强我国公民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提高他们对传统文化的鉴赏能力和文化素质,是当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学界对其进行了广泛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
本文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资源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价值、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的方式方法、传承文化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的应对策略等作一简要梳理,以促进学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
中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集儒、道、墨、法、释等文化精华为一体,蕴含着丰富的宝藏。
从儒家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治国之道到道家“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从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人与人的相处之道到法家“以法治国”以及释家的“大慈大悲”对人性的关怀,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体现着中华民族的至诚的精神与信念。
这种文化在历史上曾推动中国社会的繁荣发展,对整个世界文化发展也有过重大的影响。
这些优秀的文化历经几千年的风风雨雨,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文化传统,至今仍影响着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是我们进行公民道德教育有源头活水。
近年来,对中国的传统文化的研究硕果累累,公民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也蔚为壮观,然而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资源与公民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传统文化对公民道德教育的作用、公民道德教育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分析研究都不多,而且这些为数不多的研究,也只是泛泛而谈,有待进一步深入。
很多学者都认同以下观点,即“伦理道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
”伦理道德是对社会生活秩序和个体生命秩序的深层设计,是公民道德教育中不可或缺的文化元素。
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著书立说,呼吁重新审视传统伦理道德文化。
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内容丰富,东南大学的樊和平教授把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归纳为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爱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正、笃实宽厚和勇毅力行等十大美德,认为它是形成崇高的民族精神,建立具有丰富内涵的民族道德人格的重要保证。
中国人民大学的吴潜涛教授把中国的优秀文化传统归纳为爱国主义、团结统一、爱好和平、自强不息、人际和谐、追求崇高、以德治国、艰苦奋斗等传统,主张大力继承和发扬。
2]
很多学者都主张在国际竞争日趋激烈、民族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同时存在的新形势下,坚持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传统,对于我们加强社会主义公民道德建设、增强民族凝聚力和竞争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
3]
传统道德教育以人性论为逻辑出发点和教育前提,是古代先哲对道德教育规律的探索,富有深刻的道德理性内涵,从发展的角度看,这正是传统道德教育与公民道德教育一脉相承的原因与关键所在。
比如孔子提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恪”4]的思想,在于强调道德教育对理想人格形成的重要作用。
另外孔子讲性相近,习相远;孟子讲人性本善、人皆可以为尧舜;荀子虽讲人性本恶,但强调“善者伪也”,认为人的善行和善良品德是可以后天习得的。
从表面上看,孔子、孟子、荀子对人性的看法存在着差异,但实质上在对待人性与人的善良品德关系问题上殊途同归,都十分强调道德教育的重要作用,认为人性是可以教化、可以塑造的。
关于如何对个体人进行人格培养问题,也能从传统文化中吸取养份。
有学者认为:对“善”的追求是中国传统道德对个体生命价值和归宿的最终确认,也是作为个体的人不断寻求道德理性成熟的过程。
现代公民人格的培养同样不能脱离人性的基础,要结合个体的道德需要,使人格教育出于自然而又归于自然。
这就要关注公民的多种心理需求、生理需求,尊重他们
的个人利益和个性特征。
提出应该从教育规律、认识规律、身心发展规律出发,通过交流沟通,了解他们的道德需求,促进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实现社会道德要求与个体道德需要的有机结合,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提高教育要求的层次。
5]
学者们还从良好的社会环境对公民道德建设的作用以及个人自我修养对造就公民高尚人格的作用进行了研究。
中国古代思想家墨子见染丝者而叹:“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
”非独丝有染,人亦有染。
说明道德教育的环境直接关系到每一个公民的道德素质和本性,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风貌和国家的命运。
6]公民道德建设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它同其它社会活动一样,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的,其价值和功能的实现程度受到环境的制约。
因此公民道德建设环境是构成公民道德建设过程的要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