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蜡烛熄灭科学教案中班
蜡烛熄灭科学教案中班一、教学目标:1.了解蜡烛的组成和燃烧原理;2.掌握蜡烛熄灭的方法;3.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1.蜡烛的组成和燃烧原理;2.蜡烛熄灭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如何让学生理解蜡烛的组成和燃烧原理;2.如何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
四、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兴趣。
教师可以先向学生展示一些不同种类的蜡烛,并询问学生它们之间的区别。
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介绍蜡烛的组成和燃烧原理,并提出问题:“为什么蜡烛会燃烧?”引导学生思考。
Step 2:讲解蜡烛的组成和燃烧原理。
教师可以通过实物展示或图片等方式,向学生介绍蜡烛的主要成分——石蜡和蜂蜡,以及它们的燃烧过程。
同时,教师还可以向学生解释氧气的作用和火焰的颜色等相关知识。
Step 3: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
在讲解完蜡烛的组成和燃烧原理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
具体操作如下:(1)准备三支相同长度的蜡烛,分别点燃它们。
(2)观察三支蜡烛的燃烧情况,记录下来。
(3)将其中一支蜡烛吹灭,再观察另外两支蜡烛的燃烧情况。
通过这个实验,学生可以发现当蜡烛被吹灭时,它的火焰会变小或消失,而其他两支蜡烛则仍然继续燃烧。
这是因为吹灭蜡烛后,它周围的空气被排出去了,导致火焰无法继续燃烧下去。
Step 4:总结归纳。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验结果,总结出蜡烛熄灭的原因:当蜡烛周围的空气被排出去时,火焰就无法继续燃烧下去了。
同时,教师还可以提醒学生注意安全,不要在没有成人监护的情况下玩火。
五、作业布置:让学生回家后自己动手制作一只简单的风车,并观察它的转动情况。
通过这个活动,他们可以进一步理解空气对物体运动的影响。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熄灭的蜡烛》
大班科学领域教案《熄灭的蜡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大班科学领域教材第四章《光与影》,详细内容为“熄灭的蜡烛”。
通过观察蜡烛熄灭的现象,让幼儿了解火的燃烧原理及灭火的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幼儿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知道蜡烛熄灭的原因。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3. 培养幼儿安全意识,让幼儿学会简单的灭火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蜡烛熄灭的原因,掌握灭火方法。
重点: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了解火的燃烧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蜡烛、火柴、玻璃杯、小刀、湿毛巾、沙子等。
2. 学具:记录本、画笔、放大镜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1)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引导幼儿思考:蜡烛为什么会燃烧?燃烧时会产生哪些变化?(2)讨论:当蜡烛熄灭后,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会熄灭?2. 例题讲解(1)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引导幼儿理解蜡烛熄灭的原因。
(2)介绍灭火方法,如用湿毛巾盖灭、用沙子盖灭等。
3. 随堂练习(1)让幼儿分组讨论:如何熄灭蜡烛?(2)每组派代表演示熄灭蜡烛的方法,其他幼儿观察并记录。
(2)幼儿分享观察记录,交流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板书熄灭的蜡烛2. 板书内容:(1)蜡烛燃烧原理:蜡烛+氧气→火焰+水蒸气+二氧化碳(2)熄灭蜡烛的方法:湿毛巾盖灭、沙子盖灭等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观察并记录蜡烛燃烧的过程。
(2)思考并回答:如何安全地使用蜡烛?2. 答案:(1)蜡烛燃烧的过程:蜡烛+氧气→火焰+水蒸气+二氧化碳(2)安全使用蜡烛的方法:保持室内通风,远离易燃物,不要让幼儿单独使用蜡烛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蜡烛熄灭的现象,让幼儿了解了火的燃烧原理及灭火方法。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幼儿观察、思考、表达,提高幼儿的科学素养。
2. 拓展延伸:(1)开展家庭实践:与家长一起观察蜡烛燃烧的过程,探讨灭火方法。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熄灭的蜡烛》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熄灭的蜡烛》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材《探究与发现》第五章第二节《熄灭的蜡烛》。
本节课程主要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让幼儿观察和探究熄灭的蜡烛为什么会熄灭,引导幼儿认识火的性质和熄灭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幼儿探索火的性质和熄灭原因的欲望。
2.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幼儿的实验操作技能。
3. 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培养幼儿的沟通表达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观察,理解火的性质和熄灭的原因。
难点:让幼儿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并能够用语言表达出自己的观察和思考。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蜡烛、火柴、水、碗、盖子、风扇等。
学具:每个幼儿准备一份实验套件,包括蜡烛、火柴、水、碗、盖子、风扇等。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故事,引入本节课的主题——熄灭的蜡烛。
2. 讲解:教师讲解蜡烛的性质,火的性质,以及熄灭的原因。
3. 实验:教师带领幼儿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燃烧和熄灭的过程,让幼儿亲身体验和感知火的性质和熄灭的原因。
4.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让幼儿通过交流和互动,深入理解和掌握火的性质和熄灭的原因。
六、板书设计教师在黑板上设计一个简单的板书,包括蜡烛、火、水、盖子等元素,通过图示和文字的形式,展示蜡烛燃烧和熄灭的过程。
七、作业设计1. 请幼儿回家后,和家长一起进行一个简单的家庭实验,观察和探究火的性质和熄灭的原因。
2. 请幼儿回家后,画一幅关于熄灭的蜡烛的画,并在画中标注出蜡烛、火、水、盖子等元素。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1. 实验观察:本节课通过蜡烛熄灭的实验,让幼儿观察火的性质和熄灭的原因。
实验中,蜡烛燃烧的过程、火的形态以及熄灭的方法都是教学内容的重要部分。
2. 实验操作:教师需要指导幼儿进行实验操作,包括点燃蜡烛、观察火焰、用盖子熄灭蜡烛等。
大班科学公开课《熄灭的蜡烛》教案
大班科学公开课《熄灭的蜡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大班科学教材《探究与发现》第四章第二节“熄灭的蜡烛”。
本节课主要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探索蜡烛熄灭的原因,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操作能力,让幼儿能够通过观察和实验,发现蜡烛熄灭的原因。
2. 培养幼儿的解决问题能力,让幼儿能够在遇到问题时,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解决。
3. 培养幼儿的科学探究精神,让幼儿对科学产生兴趣,乐于探究。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幼儿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发现蜡烛熄灭的原因。
难点:让幼儿能够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蜡烛、火柴、实验盘、实验记录表。
学具:蜡烛、火柴、实验盘、实验记录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邀请幼儿观察点燃的蜡烛,引导幼儿注意蜡烛燃烧时的现象。
2. 实验操作:让幼儿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3. 例题讲解: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幼儿发现蜡烛熄灭的原因。
4. 随堂练习:让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5. 知识拓展:引导幼儿思考,除了实验中的方法,还有哪些方法可以让蜡烛熄灭。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蜡烛熄灭的原因设计意图:通过板书,帮助幼儿理解和记忆蜡烛熄灭的原因。
七、作业设计作业题目:请幼儿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蜡烛熄灭,并记录实验结果。
答案:幼儿可以根据实验结果,得出不同的方法让蜡烛熄灭。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探索蜡烛熄灭的原因,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幼儿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积极参与实验操作,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在课后,可以让幼儿回家后,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让蜡烛熄灭,培养幼儿的实践操作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一、教学内容细节重点关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大班科学教材《探究与发现》第四章第二节“熄灭的蜡烛”。
科学实验优质课《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蜡烛会熄灭吗?》教案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对大小不同的杯子里蜡烛燃烧的测量获取数据,并且记录、整理和分析数据,引导学生发现蜡烛燃烧的时间长短与所在空间的大小关系。
学习初步的量化研究方法。
2、指导学生学习提出问题、做出假设以及通过实验验证假设,最后取得结论的科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判断、推理和分析、综合逻辑思维能力。
3、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研究的热情。
教学重难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在容器中燃烧时间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 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规范地实验操作。
教具准备:蜡烛、杯子、火机、秒表、记录表教学过程:一、引入话题1、小实验。
实验过程:(1)取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同时点燃。
将两支大小一样的杯子(其中一个杯有底,另一个杯没有底)倒扣在蜡烛上,让学生猜测结果会怎样?(2)由两位同学配合老师演示变魔术过程;(3)学生观察蜡烛燃烧的细节变化,并验证自己的猜想;(4)探讨分析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最终发现蜡烛的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
2、认识对比实验。
学生分析实验中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了解到在一个实验中,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实验1)判断在有底的玻璃杯下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的情况。
1、先做出猜想并记录在实验表格内;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1步骤:(1)点燃蜡烛;(2)将有底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3)将玻璃杯一侧用棋子支起;(4)观察蜡烛燃烧现象并将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
3、学生讨论、分析猜想与实验结果之间的差异并得出结论。
对比魔术中有底杯下蜡烛燃烧熄灭可能需要空气,为什么支起一枚棋子,空气进去,但是蜡烛仍然熄灭了?(实验2)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个数的多少有什么关系。
1、由学生大胆的做出猜想,是否杯子底下的缝隙越大,蜡烛燃烧的时间就越长呢?2、动手操作实验,验证猜想。
实验2步骤:(1)取三支同样长的蜡烛,有三名同学同时点燃;(2)由3名同学在3枝蜡烛的旁边分别摆上1枚、2枚、3枚棋子;(3)将3个玻璃杯同时倒扣在3支蜡烛上,用秒表开始计时;(4)分别记录3个玻璃杯下蜡烛燃烧的时间,并填写实验记录表。
中班科学教案,熄灭的蜡烛
中班科学教案,熄灭的蜡烛篇一:蜡烛会熄灭吗教案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2、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先来给大家变个戏法,想请两个小助手来帮忙,谁愿意?(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师:大家看,这是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请他们俩同时点燃。
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假如我用杯子把它盖住,大家猜结果会怎样?生:蜡烛肯定会熄灭。
师:噢,怎么回事?(蜡烛一支没灭)其实这不是戏法,老师刚才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
请这位小助手告诉你秘密吧。
生:看,这个杯子没底儿。
师:为什么杯子没底,蜡烛就不会灭呢?生:我想,杯子没有底,空气就会进去。
师:可见,蜡烛燃烧可能和什么有关?生:空气。
师:同学们来对比一下刚才实验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 :蜡烛的高低、粗细、火焰大小一样。
生2 :杯子的高低、粗细、大小也一样。
生3 :老师是同时把杯子盖在蜡烛上。
……师:有什么不同点呢?生:一个杯子有底儿,一个杯子没底儿。
师:看来,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
(设计意图: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师:同学们看,如果现在在这个杯子(上组实验中有底的玻璃杯)下面再垫一枚棋子,你猜结果会怎样?生1 :过一会儿就灭了。
生2 :蜡烛不会熄灭,一直到蜡烛燃尽了。
师:蜡烛会不会熄灭,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口下面垫得棋子的多少到底有什么关系,同学们想不想用实验来证明吗?师:好,赶快小组讨论一下怎么做。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生1 :我们组想用三个杯子,下面分别垫一枚、二枚、三枚棋子,比一比哪支蜡烛先灭。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6.2《蜡烛会熄灭吗》大象版
蜡烛会熄灭吗教学内容大象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课。
教学目标1.通过对比实验,让学生深刻理解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2.让学生简单了解什么是对比实验。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4.继续培养学生敢于并善于提出猜想与假设,愿意与同伴合作交流以及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指导学生探究“蜡烛在容器中燃烧时间的长短与什么因素有关?”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和规范地实验操作。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蜡烛、杯子、打火机、棋子、橡皮泥、探究实验记录表等。
2、学生分组准备:玻璃杯、不同规格的蜡烛、相同大小的棋子数颗、打火机、秒表等。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运用魔术引出话题每当看到精彩的魔术表演,总让我们有一种变幻莫测的感觉。
现在,老师就请咱班的两位小魔术师为大家来个现场魔术表演,孩子们想看吗?1、教师介绍魔术道具。
2、小魔术师表演魔术,其他学生认真观察。
3、汇报观察结果,猜测原因。
4、回顾魔术表演过程,初步认识对比实验。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
(实验1)判断在有底的玻璃杯下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的情况。
1、学生猜想并将猜想结果记录在实验表格内。
2、汇报猜想结果并说说理由。
3、指名说说验证猜想的方法:(1)找长短相同的两支蜡烛,两个相同的有底的玻璃杯;(2)在一支蜡烛的一侧放一枚棋子,另一支蜡烛则不放;(3)同时点燃两支蜡烛;(4)同时将两个相同的有底的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5)认真观察蜡烛的燃烧现象,填好实验记录表。
4、学生实验、验证猜想。
5、教师指导学生总结。
6、深入认识对比试验。
指导学生回顾课前魔术和验证蜡烛燃烧是否与空气有关的实验,找出它们的相同点,进一步认识对比试验。
对比魔术中,有底杯下燃烧的蜡烛熄灭,可能需要空气,为什么在有底杯下支起一枚棋子,空气进去了,蜡烛仍然熄灭了呢?(实验2)判断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垫棋子的个数有什么关系。
大班科学公开课《熄灭的蜡烛》教案
大班科学公开课《熄灭的蜡烛》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幼儿科学教育教材第四章《光和影》中的第三节《熄灭的蜡烛》。
详细内容包括: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探究蜡烛熄灭的原因,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知道蜡烛熄灭的原因。
2. 通过实验操作,培养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3. 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激发幼儿探索欲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蜡烛熄灭的原因。
难点:蜡烛燃烧的原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蜡烛、火柴、玻璃杯、小刀、实验盘、镊子、计时器。
学具:每组一份蜡烛、火柴、玻璃杯、小刀、实验盘、镊子、计时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教师点燃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的火焰,提问:“你们见过蜡烛吗?蜡烛为什么会燃烧?”2. 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5分钟)教师简要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引导幼儿思考:“为什么蜡烛会熄灭?”3. 实验探究(15分钟)(1)教师演示:将点燃的蜡烛放入玻璃杯中,用小刀将玻璃杯底部敲碎,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
(2)幼儿操作:分组进行实验,观察蜡烛熄灭的原因。
4. 例题讲解(5分钟)教师出示例题:“为什么蜡烛放入玻璃杯中会熄灭?”引导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解答。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给出练习题:“如果你在家里发现蜡烛熄灭了,你会怎么办?”让幼儿思考并回答。
六、板书设计1. 蜡烛的燃烧原理2. 蜡烛熄灭的原因3. 实验步骤4. 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你找出家里蜡烛熄灭的原因,并记录下来。
答案:蜡烛熄灭的原因可能有:氧气不足、蜡烛燃烧完毕、温度过低等。
2. 作业题目:用你自己的话解释蜡烛的燃烧原理。
答案:蜡烛燃烧是因为蜡烛里的蜡遇到火焰,融化成液态,与空气中的氧气反应,产生热量和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验操作,让幼儿了解了蜡烛的燃烧原理和熄灭原因,培养了幼儿的观察、思考、表达能力。
课后可以引导幼儿继续探索蜡烛熄灭的其他原因,激发幼儿对科学现象的兴趣。
四年级下册科学教案-《2 蜡烛会熄灭吗》大象版
《蜡烛会熄灭中吗》教学设计教学内容:大象版《科学》四年级下册第69至72页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过程与方法目标: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经历猜想与验证的过程,会做对比实验,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探究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教学难点:会设计对比实验,从探究出的数据分析、总结科学知识。
教具准备:1、教师准备:蜡烛、玻璃杯、去底杯、打火机、棋子、探究实验记录表。
2、学生分组准备:相同大小的玻璃杯3只、2厘米长蜡烛一截、4厘米长的蜡烛三截、6厘米长的蜡烛一截、相同大小的棋子6颗、打火机、电子表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形成概念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小明妈妈炒菜时,由于油温过高,一不小心锅里着火了,她惊慌失措地大喊大叫,你能想个办法帮帮他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研究有关燃烧的科学知识,看同学们帮小明妈妈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否正确。
2、实验猜想,聚焦问题(1)教师出示:两支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引导学生猜想:如果用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同时罩住这两支蜡烛(1号杯无底,2号杯有底),两个杯中的蜡烛会熄灭吗?为什么?(板书课题)(2)学生猜想并汇报,教师演示验证(3)在刚才的实验中,什么相同?什么不同?(杯子的大小相同,蜡烛的长短相同,不同的是一个杯无底,一个杯有底)那么从无底的杯子罩住的蜡烛继续燃烧,有底的杯子罩住的蜡烛慢慢熄灭,我们可以推断燃烧可能与什么有关?(板书: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3、交流小结,初识概念刚才的实验只有一个条件不同,其它条件都相同,这样的实验叫对比实验,是科学研究活动中常用的实验方法。
(板书:对比实验)二、实验操作,探究新知1、实验演示,深入感悟(1)展示材料,提问:用两个杯子同时罩住燃烧的蜡烛,其中一个杯口下面垫一枚棋子,哪个蜡烛先熄灭?(2)学生猜想(3)教师演示实验验证(板书:杯子有空隙的燃烧时间稍长)2、动手操作,实验探究(1)提问:如果在杯子下分别垫1枚、2枚、3枚棋子,蜡烛又会怎样呢?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2)请各小组讨论,猜想,汇报猜想结果。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
一、活动目标:1. 了解蜡烛熄灭的自然现象,培养幼儿对科学的兴趣。
2. 学会用多种方法熄灭蜡烛,提高动手操作能力。
3. 培养幼儿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二、活动准备:1. 蜡烛、火柴、杯子和水、吹风机等实验材料。
2. 记录表格、画笔等。
三、活动过程:1. 导入:教师点燃一支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引发幼儿对蜡烛熄灭的兴趣。
2. 实验一:教师用杯子倒扣在蜡烛上,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3. 实验二:教师将蜡烛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实验三:教师用吹风机对蜡烛吹风,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讨论: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三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幼儿了解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的原理。
四、活动延伸:1. 家园共育:教师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共同探讨家庭中可以进行的科学实验。
2. 环境创设:教师带领幼儿在户外观察不同自然现象,如雨后彩虹、雾霾等,让幼儿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
3. 区域活动:教师在科学区投放相关实验材料,鼓励幼儿自主进行科学探索。
五、活动反思:1. 教师要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及时引导幼儿思考、交流和合作。
2. 在活动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的科学现象。
3. 教师要关注幼儿的安全,确保实验过程中幼儿不受伤害。
六、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幼儿通过实验,了解蜡烛熄灭的自然现象和原理。
难点:让幼儿学会用多种方法熄灭蜡烛,并能够观察、思考、交流和合作。
七、活动步骤:1. 教师点燃一支蜡烛,让幼儿观察蜡烛燃烧的现象。
2. 教师用杯子倒扣在蜡烛上,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3. 教师将蜡烛放入水中,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4. 教师用吹风机对蜡烛吹风,让幼儿观察蜡烛熄灭的过程,并记录实验结果。
5. 教师引导幼儿总结三种熄灭蜡烛的方法,让幼儿了解不同方法熄灭蜡烛的原理。
6. 教师组织幼儿进行小组讨论,让幼儿分享自己的实验结果和感受。
2014四年级科学下册 蜡烛会熄灭吗教案 大象版
蜡烛会熄灭吗【要点】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目标】(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2)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怎样进行】(1)猜想与实验引入。
为了更好地突出事实与证据这个一级目标的训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课文的开始就安排了“几个杯中的蜡烛会熄灭吗?”的猜想环节,将其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子,旨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加以记录,然后验证自己的猜想。
文中安排了几种不同情况,首先出示了形状、高度都相同的两个杯子,但1号杯子无底,2号杯子有底。
用两个杯子同时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3号杯,杯子下垫1个棋子,猜想里面的蜡烛会熄灭吗?记录下猜想的结果。
然后又出示了在3号杯口垫2个棋子、3个棋子,里面的蜡烛又会怎样的情况,这个环节的安排,既渗透了变量控制的实验主旨,又为引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研究做了铺垫。
教学中,宜采用分组实验,具体的分工由学生自定。
实验时,尽量选取透明度较好的玻璃杯,易于观察蜡烛燃烧的时间。
由于1号杯无底,蜡烛不会熄灭,只有将燃烧物(蜡烛)本身燃尽时才会熄灭,而2号杯中有底倒扣,杯中存有一定量的空气,因此蜡烛也不会立即熄灭,待燃尽杯中的氧气后蜡烛才会熄灭。
做完验证后,出示3号杯,在杯子口垫一枚棋子儿,会怎样呢?在学生猜想记录的前提下,动手一试,获得证据。
至于杯子口下垫2枚、3枚甚至更多枚棋子会怎样,此刻只进行猜测即可,因为它只是问题的引子,后面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还要具体地研究。
(实验时,3号杯会有少量的空气从杯底补充进去,因此,蜡烛燃烧的时间比2号杯子要长些,同样杯口垫棋子的多少会与燃烧的时间成正比)。
在这种猜测的基础上,自然引出对“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的进一步猜想,从而进行控制变量实验的教学与设计。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
大班科学活动教案《熄灭的蜡烛》
教学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了解熄灭的蜡烛是如何产生的
•学生能够说出熄灭蜡烛的原因和过程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
教学环节
热身引入
教师向学生展示一支正在燃烧的蜡烛,让学生观察并讨论一下蜡烛的燃烧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为何蜡烛会燃烧。
实验操作
1.教师向学生介绍实验流程并分组,每组4名学生,每组分别准备好
蜡烛、点火器、水盆。
2.学生们先点燃蜡烛并观察燃烧现象。
3.将一只水盆迅速倒扣在燃烧的蜡烛上,观察蜡烛熄灭的现象。
4.反复实验观察几次以增强认识。
实验记录
学生们分别对实验现象进行记录,并就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探究思考。
实验分析
1.教师引导学生们讨论分析为什么蜡烛会熄灭。
2.学生们对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进行讨论并提出熄灭的原因。
3.教师总结和补充相关知识点。
拓展练习
学生们将自己的实验记录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对比,通过探究分析,共同提出蜡
烛熄灭的原因和过程。
总结
通过本次科学活动,学生们通过实践探究,理论分析的方式,理解并掌握了蜡
烛的燃烧和熄灭的过程,在动手实验中提高了学生们的动手能力和合作意识,为他们今后了解自然科学奠定了坚实基础。
《蜡烛会熄灭吗》教学反思
《蜡烛会熄灭吗》教学设计
科学课要注重科学探究过程的研究,更关注探究过程中的细节。
所以,在课的开始,我就注重研究过程中的每个细节。
在学生15分钟的自主探究中,我也参与到活动中,不仅与学生们分享探究成果带来的快乐,更重要的是不断地关注出现困难的小组。
哪个小组出现探究困难了,及时地给予他们帮助,引导他们有效地进行探究活动,使他们的探究能够持续下去。
同时,还要不断地激发每个小组、每个学生的探究热情。
给予学生足够的探究空间与时间,不等于放任自流。
作为科学素养发展比较好的班级,本节课学生的发展步伐应该再大些。
当探究活动告一段落时,全班同学进行组与组之间的交流时,是全班同学思维挺进的一个最好时机。
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形成的共同认识还应该在“超前”一点,比如,对瓶子里剩余的气体做出推测,对蜡烛熄灭的原因有多种不同的解释,等等。
根据我在教学时的课堂生成情况,应特别注意以下5点:1、实验几遍后,随蜡烛高度的变化,实验的数据将有变化,所以提醒学生,对比中的两个蜡烛或三个蜡烛的高度应保持一致,必要时用尺子量一量,用剪子剪一剪;2、分组实验前,让学生充分讨论,分工合作等操作要领。
因这个分组实验关系到下边的自行设计实验质量的高低。
3、实验后的对比实验条件的分析很重要,不可忽视。
4、每次实验后,提醒学生将杯口提起晃动,放出杯口处沉积的二氧化碳,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5、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培养学生科学探究精神的蜡烛熄灭教案
科学探究精神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未来竞争力的关键之一。
在新时代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开始意识到教育应该建立在学生的实践和探究基础之上。
为此,诸多科学教材和课程都注重让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知识和探索科学规律,而蜡烛熄灭实验就是其中一种经典案例。
一、实验背景当我们在点蜡烛时,先点燃的是蜡烛的表面,之后热空气会向上升,形成对流,同时使热气在蜡烛的下方吸氧。
插在蜡烛旁边的纸片则会因为太接近热源而受烤、卷曲,火苗下方则会因空气中氧气不足而骤然熄灭。
实验目的在于通过燃烧过程,观察蜡烛的熄灭和周围环境的变化,引发学生对科学规律的探究。
二、实验步骤1.准备工作分发蜡烛和胶粘纸。
排列桌椅,确保实验安全。
2.实验过程将一支蜡烛立在纸片上,点燃蜡烛后蜡烛会燃烧出热空气,使纸片受热卷曲,并在火焰下方熄灭。
可让学生通过实验现象搜集相关信息,如蜡烛燃烧后的颜色、火焰、纸片被烤黑的地方等。
三、实验分析和讨论1.介绍卡夫卡《蜡烛》:― 日落过后,窗外的降温又使房间变得更加冷清了。
固执好奇的小狗,调点钟表,,四处张望,却还是觉得庸俗的无话可讲。
在沉寂的宁静中,突然间一个魔力般的声音说:“你的蜡烛熄灭了。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蜡烛熄灭了?3.利用学生回答的原因,阐述物质之间的相互转化和物质的守恒定理:呼吸的氧气供应完毕,造成火焰随即熄灭。
而在蜡烛燃烧时,化学分子燃烧释放了火焰和热能,这种化学分子燃烧过程中,燃料原子和氧化合物原子发生化合反应,生成了新的化学分子,并产生了火焰和热能。
4.引导学生从实践中了解科学原理结合实验过程及其产生的闪光、温度上升等观察,指导学生探究其科学原理。
如热空气上升,对流的过程,讨论重力、空气和火焰三者之间的关系。
以及坐而论道的讨论环境对火烛燃烧的影响。
引导学生在亲身实验和讨论中形成先入为主的环保意识。
五、实验拓展1.实验一变多:可以同时点燃多支蜡烛或倒干净水在纸片中,观察火焰传递或者纸张湿透的速度。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熄灭的蜡烛》
大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熄灭的蜡烛》教案背景本节课是一堂大班科学公开课,教学内容为《熄灭的蜡烛》。
通过本课的教学,旨在让学生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和蜡烛熄灭的条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同时,通过进行小型实验和互动游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蜡烛的燃烧原理。
–掌握蜡烛熄灭的条件。
2.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探究精神。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科学实验的兴趣和好奇心。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重点•蜡烛的燃烧原理。
•蜡烛熄灭的条件。
教学准备•蜡烛:每个小组准备一支蜡烛。
•手电筒:每个小组准备一个手电筒。
•火柴:每个小组准备一盒火柴。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1.引入话题:“大家平时看蜡烛都做什么事情?”2.学生回答后,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探究一下蜡烛是如何燃烧的,以及它是怎样熄灭的。
”知识讲解(10分钟)1.引导学生观察蜡烛外形和组成部分。
2.讲解蜡烛的燃烧原理:蜡烛是由蜡和蜡芯构成的,蜡芯在点燃之后,通过火焰将蜡烧化,并产生燃烧所需的热量和光线。
小组实验(20分钟)1.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准备一支蜡烛、一个手电筒和一盒火柴。
2.让学生点燃蜡烛,并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
3.让学生用手电筒靠近蜡烛的火焰,观察火焰的变化。
4.引导学生思考:手电筒靠近蜡烛火焰时,火焰会变大还是变小?为什么?5.让学生尝试用火柴熄灭蜡烛,观察火焰是否会熄灭。
实验总结(10分钟)1.引导学生总结实验结果:手电筒靠近蜡烛火焰时,火焰会变大,火焰会熄灭。
2.引导学生探究蜡烛熄灭的条件:缺少氧气导致蜡烛火焰熄灭。
活动游戏(15分钟)1.进行一个互动游戏:学生分成两队,每队有一支蜡烛,通过吹气熄灭对方队的蜡烛,最后剩下的队伍获胜。
2.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吹气可以熄灭蜡烛的火焰?拓展延伸(15分钟)1.给学生展示一些其他可以熄灭火焰的方法,如盖子、水等。
中班科学教案蜡烛熄灭
中班科学教案蜡烛熄灭中班科学教案:蜡烛熄灭一、教学目标1. 能观察和描述蜡烛燃烧的现象。
2. 能正确使用火柴燃点蜡烛。
3. 能理解火焰需要氧气才能燃烧。
二、教学准备1. 电子蜡烛或者实物蜡烛。
2. 火柴。
3. 火焰熄灭的方式材料(如水杯、玻璃罩子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只蜡烛,点燃蜡烛,并询问学生身边是否遇到过类似的东西。
引导学生讨论蜡烛的用途和外观特点。
2. 实验(10分钟)- 将蜡烛放在桌子上,点燃它。
- 向学生解释燃烧的过程,并观察火焰。
- 向学生展示使用火柴点燃蜡烛的方法,并鼓励他们一起尝试。
3. 观察和讨论(10分钟)- 引导学生观察火焰的形状和颜色。
- 询问学生对火焰的感受和看法。
- 鼓励学生描述所观察到的现象,如蜡烛燃烧时的声音、气味等。
4. 熄灭蜡烛(10分钟)- 教师展示不同的方式来熄灭蜡烛,如用水杯盖住蜡烛等。
- 引导学生猜测蜡烛熄灭的原因,并一起探讨。
5. 实验(15分钟)- 向学生介绍水杯和玻璃罩等遮挡物,并鼓励他们使用这些材料熄灭蜡烛。
- 鼓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和观察结果。
6. 总结(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实验,并总结蜡烛燃烧和熄灭的关键点。
- 引导学生明白在蜡烛燃烧的过程中,火焰需要氧气,并解释不同方式熄灭蜡烛的原理。
四、拓展实践1. 小组活动:学生分成小组,用不同的材料和方式熄灭蜡烛,并记录下实验结果。
最后小组之间进行比较和分享。
2. 家庭实践:鼓励学生在家中重复实验,并与家人分享观察结果和发现的规律。
五、教学延伸1. 学生可以进一步探索不同材料对火焰的影响,比较不同材料抑制和支持火焰燃烧的能力。
2. 学生可以学习更多与火焰相关的现象和知识,如火焰的颜色与温度的关系、火的危险性等。
3. 学生可以了解火灾预防和消防安全知识,培养自我防灾意识。
六、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实验中的参与度和探索能力,评估他们对蜡烛燃烧和熄灭的理解。
2. 学生以小组形式记录和呈现实验结果,教师评估他们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描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2、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教学过程:一、开门见山,引入话题师:今天这节课,老师先来给大家变个戏法,想请两个小助手来帮忙,谁愿意?(邀请两位同学与老师配合)师:大家看,这是两支高低一样的蜡烛,请他们俩同时点燃。
两个大小一样的杯子,假如我用杯子把它盖住,大家猜结果会怎样?生:蜡烛肯定会熄灭。
师:噢,怎么回事?(蜡烛一支没灭)其实这不是戏法,老师刚才做的是一个对比实验。
请这位小助手告诉你秘密吧。
生:看,这个杯子没底儿。
师:为什么杯子没底,蜡烛就不会灭呢?生:我想,杯子没有底,空气就会进去。
师:可见,蜡烛燃烧可能和什么有关?生:空气。
师:同学们来对比一下刚才实验中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1 :蜡烛的高低、粗细、火焰大小一样。
生2 :杯子的高低、粗细、大小也一样。
生3 :老师是同时把杯子盖在蜡烛上。
……师:有什么不同点呢?生:一个杯子有底儿,一个杯子没底儿。
师:看来,有许多个相同点,只有一个不同条件,这就是对比实验的要求。
(设计意图: 教师以变戏法的形式开头,引发学生的兴趣。
通过有没有底儿的对比实验,使学生直观地感知了燃烧与空气可能有关,顺利引入了新课。
)二、猜想——实验,探究新知(一)判断蜡烛燃烧与垫棋子有什么关系师:同学们看,如果现在在这个杯子(上组实验中有底的玻璃杯)下面再垫一枚棋子,你猜结果会怎样?生1 :过一会儿就灭了。
生2 :蜡烛不会熄灭,一直到蜡烛燃尽了。
师:蜡烛会不会熄灭,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杯口下面垫得棋子的多少到底有什么关系,同学们想不想用实验来证明吗?师:好,赶快小组讨论一下怎么做。
师:哪一组愿意汇报一下你们的想法?生1 :我们组想用三个杯子,下面分别垫一枚、二枚、三枚棋子,比一比哪支蜡烛先灭。
师:对蜡烛有什么要求吗?生1 :蜡烛要一样高,一样粗细。
生2 :我补充,蜡眼儿也要调整成一样大。
师:对杯子有什么要求吗?生3 :杯子的大小、高低、粗细都要一模一样。
生4 :还要记住杯子都要有底儿。
师:其他的组还有什么办法?生5 :我们组设计用三个杯子,一个不垫棋子,一个垫一枚,一个垫两枚,看哪支蜡烛先灭。
师:杯子、蜡烛还有其他条件是不是都要一模一样?生5:是。
师:下面就按照自己的设计进行实验,注意小组分工合作,互相配合,实验结果填写在实验记录表上,还要注意杯子轻拿轻放,注意安全,小心烫伤。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参与其中,发现问题,及时指导。
教师注意:①实验过程中蜡烛点燃几次后,要用剪刀把蜡眼剪得一样大。
②蜡烛要始终保持一样高,需用尺子不时量一量。
③每次实验后提醒学生将杯口提起晃动,放出杯口的二氧化碳,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师:看到大家在实验中认真钻研的劲头,老师觉得你们就是未来的科学家。
好,现在大家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发现吧。
生1 :我们组实验的结果是,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3.96秒,垫二枚棋子蜡烛燃烧5.79秒,垫三枚燃烧6.18秒。
我们发现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蜡烛燃烧时间越长。
生2:我们测得的结果是,不垫棋子蜡烛燃烧了1.71秒,垫一枚棋子蜡烛燃烧了2.16秒,垫二枚棋子燃烧了2.83秒。
我们想,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越大,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生3 :我觉得杯子下面棋子垫得越多,缝隙就大,流入的空气就多,蜡烛燃烧时间就长。
师:同学们不仅有了发现,还说明了原因,真棒。
那么,从刚才大家的实验结果来看,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与空气有关吗?生:与空气的确有关系。
师:那么,刚才的实验同样是只有哪个不同条件?生:棋子的多少。
师:只有棋子的多少这一个条件不相同,其余条件都相同,这也是一个对比实验。
现在大家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吗?(设计意图: 学生在教师已经演示了一个对比实验的基础上,再进行实验方案的设计,是一个由扶到放的过程。
学生经过见证杯口下面垫棋子多少不一样的确导致蜡烛燃烧时间长短的不同,从初步感知蜡烛燃烧可能与空气有关,到明白蜡烛燃烧的确与空气有关,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二)判断蜡烛燃烧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师:既然大家已经学会设计对比实验了,那么蜡烛燃烧时间长短还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你能设计简单的对比实验吗?生:能师:先请同学们分组讨论设计方案。
生:同学们分组讨论。
师:各组根据自己组的方案进行实验验证。
生:学生分组实验。
师:实验成功的小组请把你们的记录贴在黑板上,进行汇报。
生1:我们猜想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蜡烛高低有关,用一支5厘米的蜡烛,一支8厘米的蜡烛,看哪个蜡烛燃烧时间长。
结果,蜡烛高的先灭。
生2:我们组猜想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杯子大小有关,用一个大杯子和一个小杯子同时盖住蜡烛,结果大杯子里的蜡烛燃烧了9.43秒,小杯子里的蜡烛燃烧了5.35秒。
我们想大杯子的空气多,所以蜡烛燃烧时间长。
生3:我们也猜想与杯子大小有关,先用一个杯子盖住蜡烛,只燃烧了8.38秒,然后把蜡烛放子杯子里点燃,上面再倒扣一个杯子,结果燃烧了9.94秒。
我觉得两个杯子的空气比一个杯子里的多,蜡烛燃烧时间长。
生4:我们组猜想蜡烛燃烧时间长短与火焰大小有关,把蜡烛火焰用剪刀剪成一个长的,一个短的,同时盖上杯子,结果火焰大的蜡烛先灭。
我认为火焰大的蜡烛燃烧需要的空气多,而杯子上面的空气不够用,它就先灭了。
师:从大家的实验数据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蜡烛燃烧需要空气吗?生:需要。
师:老师今天还带来了一个小资料,请同学们了解一下。
(将课本72页的阅读制作成课件播放。
)师:从这个小资料中,我们知道其实是空气中的什么能够支持燃烧?生:氧气能支持燃烧。
(设计意图: 本环节可以说是一个完整的探究活动,为了节省时间,让学生从猜想、设计方案,到实验一同进行,然后再进行汇报,知识点上使学生知道了燃烧需要空气,更进了一步。
)三、拓展思维,合作小结师:燃烧需要氧气,除此外燃烧还需要哪些条件,留做课后思考,同学们可以查阅资料。
师:现在,同学们来说说这节课你都有哪些收获吧。
生:……师:同学们这节课不经意间做了很多伟大的事情,大胆的猜想,严密的计划与组织,认真的实验,还有仔细的观察、用心的记录等等,这些都是科学家从事的事情,我们都做到了,同学们真棒,请为我们加油吧!(设计意图: 结尾不但让学生对自己有所评价,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知到科学并不神密,愿意亲近科学。
)2蜡烛会熄灭吗教学设计【要点】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了解蜡烛燃烧与空气的关系。
【目标】(1)初步学习并设计简单的控制变量的探究性实验,学会记录。
(2)利用控制变量的实验设计,认识空气的气体形态及成分,了解人类对空气性质的利用。
(3)培养学生耐心、细致,尊重证据,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
【怎样进行】(1)猜想与实验引入。
为了更好地突出事实与证据这个一级目标的训练,激发学生研究的兴趣,课文的开始就安排了“几个杯中的蜡烛会熄灭吗?”的猜想环节,将其作为探究活动的引子,旨在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的猜想,并加以记录,然后验证自己的猜想。
文中安排了几种不同情况,首先出示了形状、高度都相同的两个杯子,但1号杯子无底,2号杯子有底。
用两个杯子同时扣住高度相同的正在燃烧的蜡烛,结果会怎样?接着出示3号杯,杯子下垫1个棋子,猜想里面的蜡烛会熄灭吗?记录下猜想的结果。
然后又出示了在3号杯口垫2个棋子、3个棋子,里面的蜡烛又会怎样的情况,这个环节的安排,既渗透了变量控制的实验主旨,又为引出“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的问题研究做了铺垫。
教学中,宜采用分组实验,具体的分工由学生自定。
实验时,尽量选取透明度较好的玻璃杯,易于观察蜡烛燃烧的时间。
由于1号杯无底,蜡烛不会熄灭,只有将燃烧物(蜡烛)本身燃尽时才会熄灭,而2号杯中有底倒扣,杯中存有一定量的空气,因此蜡烛也不会立即熄灭,待燃尽杯中的氧气后蜡烛才会熄灭。
做完验证后,出示3号杯,在杯子口垫一枚棋子儿,会怎样呢?在学生猜想记录的前提下,动手一试,获得证据。
至于杯子口下垫2枚、3枚甚至更多枚棋子会怎样,此刻只进行猜测即可,因为它只是问题的引子,后面控制变量实验的设计还要具体地研究。
(实验时,3号杯会有少量的空气从杯底补充进去,因此,蜡烛燃烧的时间比2号杯子要长些,同样杯口垫棋子的多少会与燃烧的时间成正比)。
在这种猜测的基础上,自然引出对“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可能与什么有关?”的进一步猜想,从而进行控制变量实验的教学与设计。
应注意:1、先让学生大胆猜想各种情况的结果,然后在实验中取证,验证自己的猜想;2、教师在课前对实验多做几次,掌握一定的数据;3、蜡烛的高度一般在5--8厘米比较适宜。
杯口下的棋子宜选取长方体形状便于垫放,而且棋子应有一定的厚度(学生们玩的陆战棋子即可)。
否则,垫一枚与垫两枚、三枚的燃烧时间没有明显变化(普通硬币的厚度不够,若用硬币则采取2、4、6枚进行)。
(2)变量控制的实验设计与记录。
为了引导学生学习设计控制自变量的简单实验,并记录实验数据,课文安排了实验与记录环节,研究蜡烛燃烧的时间与杯口垫棋子的多少是否有关,从而较好地理解实验的本质。
文中出示的3号、4号、5号杯子相同,蜡烛的高度也相同,为保证实验的准确,需要控制的是:同时点燃蜡烛,同时扣下杯子,记录燃烧的时间,在此实验中,只有杯口垫的棋子数量这个唯一的条件不同。
教学时,这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需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并分析这个实验。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师认为三个杯子同时实验有一定的难度(分组实验时,需三人同时点燃蜡烛,同时扣下杯子,如果动作不在同一时间则影响准确度),可选择两两杯子进行,如3号杯和4号杯,或3号杯与5号杯,或4号杯与5号杯,这样便于操作,可比度极强。
教学时应注意:1、实验几遍后,随蜡烛高度的变化,实验的数据将有变化,所以提醒学生,对比中的两个蜡烛或三个蜡烛的高度应保持一致,必要时用尺子量一量,用剪子剪一剪;2、分组实验前,让学生充分讨论,分工合作等操作要领。
因这个分组实验关系到下边的自行设计实验质量的高低。
3、实验后的对比实验条件的分析很重要,不可忽视。
4、每次实验后,提醒学生将杯口提起晃动,放出杯口处沉积的二氧化碳,以免影响实验效果。
5、提醒学生注意安全。
(3)学生自行设计实验,研究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还与哪些因素有关。
待教师引领学生学习了变量控制的实验操作后,要求学生独立设计实验,自行利用柱形记录表的形式记录。
文中先给予了“蜡烛高度不同”这个自变量,要求学生试一试,然后进一步提出了‘蜡烛燃烧时间的长短还与哪些因素有关”的研究问题,再次让学生独立设计控制变量的实验。
教学时,教师应采取开放的教学形式,让学生自由选取相同条件,自由组合实验小组,进行分工与合作。
教师应适当点拨学生先进行实验前的组内讨论,方案制定后再进一步实施,记录实验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