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提高教师培训实效性的策略

摘要:本文作者结合进修学校这一培训平台阐述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个人见解和解决策略。

关键词:教师培训实效性提高策略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成了当今热门话题。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的主要途径就是提高教师培训的实效性。但实际的教师培训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直接影响教师的成长与专业发展。下面我结合进修学校这一培训平台阐述教师培训实效性低下的原因,并提出个人见解和解决策略。

一、提高培训者队伍素质,为教师培训工作打好基础。

对于中小学教师而言,提高业务水平和驾驭课堂能力关键在于自身的学习和各类培训的实效性、针对性。这样教师进修学校师资队伍的状况会直接影响教师培训的质量和水平,只有提高进修学校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升其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才能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培训者队伍,提高教研、培训质量。但是培训者的自身知识与能力问题是进修学校所面临的培训效果低下的内在原因之一。理论修养较好的培训者多不熟悉学科,所以侧重于理论;熟悉学科者,往往理论上有所欠缺。这样的培训者在进修校很多,缺少的是既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比较熟悉学科的培训者。这种师资状况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进修学校培训工作的发展进程。应该说,学校中青年教师是培训者队伍中的中坚力量,培训工作的顺利进行还要靠

他们,如果进修学校的教师培训能充分利用好这支队伍,通过深入开展校内练兵,就能使教师的潜能得到开发,综合素质得到整体提高。因此,进修学校要重视中青年教师的培养。中青年教师缺失的并不是实践知识,也不是对理论一片空白,而是理论修养尚欠火候。所以,进修学校应当聘请有关专家、教授,利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重点加强对中青年教师的理论充电。这样,既可以提高培训者的理论水平,又可以提高培训者的实践、操作水准。

二、积极开展听课调研活动,真正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充分调动和激发中小学教师参与培训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使每位教师逐步形成自己专业发展的特色,是进修学校教师研究和探索的热点问题。这就要求进修学校的培训工作必须以人为本,以课堂教学为重。最关键的一点是当下的培训必须找准培训与课堂教学之间的结合点。就是说进修学校的教师要经常性地深入课堂教学,解决教学工作中的突出问题。

我们要改变那种传统“一言堂”形式的讲座、热热闹闹搞“观摩课”的旧培训方式,创建互动、交流、学习的新型培训模式,把重点放在课堂教学上。所以这个结合点自然就落实在对课堂常规的会诊上。这种课有别于教研室组织的优质课评比或观摩课,而是中小学教师在上课过程中,自然地显现亮点,暴露缺点,是再平常不过的常态课。由进修学校组织的培训者和广大的中小学教师围绕着

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双方互动中进行教学会诊,在平等的对话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只有培训者真正走到一线的课堂教学中,和一线教师打成一片,而不是走马观花,培训的效果才会好,培训工作也才会给中小学教师带来更多实惠。

三、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注重中小学教师的需求。

对于教师培训来说需求是培训之本,我们不能忽视培训主体的意愿和价值取向。有实效的教师培训是建立在培训需求这一基础上的。因此,培训内容的需求性对培训者而言,应是以中小学教师的需求为中心,而不是以培训者的讲座稿为中心;注重的应是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与问题,而不仅仅是培训者能够提供什么。只有这样,一线的中小学教师才会投入,才会关注。在满足眼前需求时,培训者更应该注意内容的针对性,判断其是否是教师在教育教学工作中遇到的一些困惑和解决的难题。新课改、课堂教学对中小学教师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样在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也将会越来越多。培训能否受到一线中小学教师的欢迎,能否真正为他们“解渴”,这取决于培训者的培训内容能否抓住解决教育教学工作中的疑难问题这个主线。

还有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一些中小学教师认为培训来与不来一个样、听与不听一个样、学与不学一个样。这种说法固然是片面的,但至少向培训者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由于双方的沟通不畅,你的培训内容与他(她)的学习需求有认识上的差距。在现有的中

小学教师培训中,培训内容主要是基于培训者的研究旨趣和上级主管部门的具体安排,而忽视中小学教师的实际需求,导致整个培训缺乏吸引力,这样培训的效果显然是大打折扣的。在培训结束之后,培训者还要注意倾听中小学教师的真实反馈,并作出恰当回应,使培训工作与时俱进,在过程中不断完善。

四、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确保培训工作良性循环。

加大农村、牧区教师培训力度,推动农村、牧区教师专业发展,是普遍提高教育质量、实现教育公平的举措。在这方面还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农村、牧区教师参加培训的内生动力不足。一般来说,农村、牧区教师所在学校、所处区域的培训资源欠缺,经济条件差,他们的培训历来以送教下乡和集中培训为主。农村、牧区教师本人想不想学、学什么、怎么学都由当地教育管理部门、教师进修学校或所在学校说了算,农村、牧区教师在培训中缺乏自主性和选择性,被动参训的情况比较普遍。由于培训不是农村、牧区教师的自主决定和自愿选择,就缺乏参训兴趣和动力,会发生培训时“逃学”、“唠嗑”、“迟到”、“早退”等现象。

针对这个问题,进修学校可以创建自主选学的培训机制。突出中小学教师的主体地位,自己根据专业发展、业务能力进行选择。比如:可以借鉴“菜单式”、“分类分层”等培训形式。

怎样自主选学?这一方面需要尊重农村、牧区一线教师的选择意愿,把学习的选择权直接交到教师手中。引导教师根据工作需要

和个人能力素质提升需求,自觉思考学什么、什么时间学等问题,自愿选择培训课程、培训时间,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激发农村、牧区教师学习的内在动力和潜能。另一方面,要做好协调服务工作,落实教师的学习选择权。

要健全培训考核制度。通过考核评价方式检验培训质量,保障培训顺利实施,收到实效。比如:制定符合自主选学特点的中小学教师管理考核规定,把教师自主选学情况纳入已建立的教师培训学时学分考评制度范围,考评结果纳入教师培训档案,与教育主管部门进一步沟通,把考评结果纳入个人年度考核,跟评优、晋级、绩效工资等挂钩。此外,教育主管部门和教师进修学校把关,对各学校组织选学工作情况和中小学教师参训情况定期进行通报,鼓励先进,鞭策后进,实现教师培训工作良性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