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大气污染扩散

合集下载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第五章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第一节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方法与内容概述大气环境影响预测,即正确推断各种条件下污染物浓度分布及其随时间的变化,是大气环境影响评价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通常采用模式预测法即大气扩散模式进行大气环境影响预测。

所谓大气扩散模式,就是以大气扩散理论和实验研究结果为基础,将各种污染源、气象条件和下垫面条件模式化,从而描述污染物在大气中输送、扩散、转化的数学模式。

按经典的划分法,数学方法可分三大类:第一类是基于Taylor理论的“统计理论”;第二类是假设湍流通量正比于平均梯度的所谓“梯度理论”;第三类是基于量纲分析的“相似理论”。

上述方法通常都是需要进行数值计算,因此,在工程上尚未达到普遍应用的地步。

但是三大理论中的有关内容,却经常在工程中应用。

例如,利用“统计理论”确定扩散参数或利用“相似理论”确定参数化公式中的相似参数等。

主要的大气扩散模式有高斯模式、赫一帕斯奎尔模式、萨顿模式等。

在工程和环评实践中最普遍应用是基于统计理论而建立起来的正态模式(即Gauss模式)。

正态扩散模式的前提是假定污染物在空间的概率密度是正态分布,概率密度的标准差亦即扩散参数通常用“统计理论”方法或其他经验方法确定。

正态扩散模式之所以一直被应用,主要因为它有以下优点:①物理上比较直观,其最基本的数学表达式可从普通的概率统计教科书或常用的数学手册中查到;②模式直接以初等数学形式表达,便于分析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和数学推演,易于掌握和计算;③对于平原地区、下风距离在10km以内的低架源,预测结果和实测值比较接近;④对于其他复杂问题(例如,高架源、复杂地形、沉积、化学反应等问题),对模式进行适当修正后,许多结果仍可应用。

但是在应用时应当注意,常用的正态羽扩散模式实质上已假定流场是定常,不随时间变化的;同时在空问是均匀的。

均匀意味着:平均风速、扩散参数随下风距离的变化关系到处都一样,在空间是常值。

这一条件加上正态分布的前提,限制了正态扩散模式的应用与发展。

环境学概论 第5章 大气污染及防治

环境学概论 第5章 大气污染及防治
第五章 大气污染及防治
本章内容
1 大气中的主要污染物以及危害 2 影响大气污染的主要气象因素 3 除尘装置的种类以及除尘原理、特性
第一节 大气污染及主要污染物
15:34
一、大气圈组成
大气圈约10 000km, 大气物理学和污染物气象学中,大气圈
层的上界为1 200 ~ 1 400km
② 可吸入颗粒物( PM2.5):悬浮在空气中,空 气动力学直径小于2.5um的颗粒物
③ PM0.5数量浓度比在 PM2.5中接近90%。PM0.5浓 度与居民健康危害的关系最为显著
15:34
(2)飘尘特点
粒径小,比重也小,可长期漂浮在大气中 易随呼吸进入人体,危害健康 吸附多种污染物,在大气中为化学反应提供
地球大气圈的总质量约6 000×1012t,占地 球总质量的0.0001%左右 大气质量50%集中在下部5km
大气质量75%集中在下部10km 大气质量90%集中在下部30km
外层:大气层的最外层 暖层:又称电离层,顶界约 800~1000km,下部主要由分子氮 组成,上部主要由原子氧组成
1985-1995 酸雨研究
1990-1995 平流层臭氧损耗机制的模拟和模式,编制ODS淘 汰国家方案,微量气体源汇(CH4, DMS, VOC, NH3, N2O)
1996-
机动车排放污染,区域空气质量(O3,PM2.5)
六、我国空气质量日报
空气质量日报的组成:
空气质量指数AQI
首要污染物 ,阿拉斯加火山爆发,使得太阳 辐射量减少10%~20%,
1963年,阿贡火山爆发后,火山灰绕地 球四周,使气温下降,气候异常。
1991年,菲律宾皮纳图博火山两度爆发, 推测火山爆发使得全球降温0.5华氏度。

大气污染扩散及浓度估算模式概述

大气污染扩散及浓度估算模式概述

大气污染扩散及浓度估算模式概述大气污染是指空气中某些物质或能量的浓度超过了一定的标准,对人类健康、生态系统和环境产生一定危害的现象。

而大气污染扩散及浓度估算模式则是一种基于数学、物理学原理的模拟工具,用来描述和预测大气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传播过程及其浓度分布情况。

扩散模式的基本原理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传播是受到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大气污染物排放源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因此,扩散模式一般包括了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对流扩散:大气中的对流运动是造成大气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之一。

通过对流运动,大气中的污染物会随着空气的流动在近地层逐渐扩散。

2.湍流扩散:湍流是大气中涡动和乱流的运动形式,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湍流扩散模式一般基于大气边界层内的湍流动力学理论建立。

3.稳定度影响:大气的稳定度会影响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情况。

在稳定的大气层中,扩散较小,而不稳定的大气层则容易形成污染物下沉和较大范围的扩散。

4.地形地貌影响:地形地貌会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产生重要的影响,如山脉、山谷等地形特征会对污染物传播产生局部影响。

浓度估算模式的发展随着大气环境科学的发展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大气污染扩散及浓度估算模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目前,常用的大气污染扩散及浓度估算模式主要包括了以下几种:1.高斯模型:高斯模型是最简单的扩散模型之一,假设大气污染物的传播呈现高斯分布。

其适用于平坦地形、均匀排放源的情况。

2.拉格朗日模型:拉格朗日模型是一种基于粒子运动轨迹的扩散模式,可以更准确地描述污染物的扩散传播路径。

3.欧拉模型:欧拉模型是一种基于流体动力学方程的扩散模型,适用于描述大气边界层内的湍流扩散过程。

4.数值模拟模型:数值模拟模型是最常用的大气污染扩散及浓度估算模式之一,利用数值计算方法对复杂的大气扩散传播过程进行模拟。

应用及展望大气污染扩散及浓度估算模式在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应急响应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意义。

通过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传播过程进行模拟和预测,可以帮助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合理的环境政策和控制措施。

第05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08版导则

第05章大气环境影响评价08版导则
—当地纬度, (°) ;
—当地经度, (°) ;
—太阳倾角, (°);
t —进行观测时的北京时间,h。
35
Ⅲ、确定太阳辐射等级
根据太阳高度角和云量查太阳辐射等级表,得 出太阳辐射等级。其中云量(全天空十分制)观测规 则与国家气象局编订的《地面气象观测规范》相同。 表中的太阳辐射等级:+3 表示强太阳射入辐射; +2 表示中等射入辐射;+1 表示弱射入辐射;0 表 示射入与射出辐射相平衡;- 1 表示地球存在弱的 射出辐射;- 2 表示存在强的地球射出辐射。
36
太阳辐射等级值
云量,1/10
太阳辐射高度角 (h0)
总云量/低云 量
≤4 / ≤4
夜间 -2
h0 ≤15° -1
15°< h0≤35°
+1
35°< h0≤65°
h0>65°
+2
+3
5 ~ 7 / ≤4 - 1
0
+1
+2
+3
≥8 / ≤4
-1
0
0
+1
+1
≥5 / 5 ~ 7 0
0
0
0
+1
≥8 / ≥8
dz
7
干绝热直减率(dry adiabatic lapse rate) 当一干空气块从地面绝热上升时,将因周围气
压的减小而膨胀,一部分内能用于反抗外压力而 作膨胀功,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下降。反之,当 一干空气块从高空绝热下降时,将因周围气压的 增加而压缩,外压力的压缩功转 化为它的内能, 因而它的温度将逐渐上升。这种性质可用干绝热 直减率来表示。
最大的差别出现在静风晴夜,这样的夜间,在乡 村地区大气状态是稳定的,但在城市,在高度相当于 建筑物的平均高度几倍之内是微不稳定或近中性的, 它上面有一个稳定层。

第五章 大气污染原理

第五章 大气污染原理




伦敦烟雾事件:伦敦曾多次发生煤烟事件,其中最严 重的一次是于1952年12月5日发生。 1952年12月5~8日,英国伦敦市。5~8日,英国几乎 全境为浓雾覆盖,4天中死亡人数较常年同期约多4000 人:45 岁以上的死亡最多,约为平时3倍;1岁以下死 亡的,约为平时2倍。事件发生的1周中,因支气管炎 死亡的人数是平时的9.3倍。 伦敦型烟雾是由居民、工厂取暖排放的煤烟和冬季早 晨的雾相伴而生。构成这次事件的一次污染物是SO2和 煤尘,其二次污染物主要是硫酸雾和硫酸盐气溶胶。 硫酸雾是大气中的SO2在相对湿度比较高、气温比较低, 有煤烟颗粒物存在时所发生的催化反应而形成的。
第五章
大气污染原理
大气污染事件


马斯河谷事件:1930年12月1~5日,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 区处于狭窄盆地中发生气温逆转,工厂排出的有害气体在近 地层积累。3天后,有人发病,症状为胸痛、咳嗽、呼吸困 难等。一周内有60多人死亡。心脏病、肺病患者死亡率最高。 多诺拉事件:1948年10月26~31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多 诺拉镇。该镇处于河谷,10月最后一个星期大部地区受反气 旋和逆温控制,加上26~30日持续有雾,使大气污染物在近 地层积累。二氧化硫及其氧化作用的产物与大气中尘粒结合 是致害因素。发病者 5911 人,占全镇总人口43%。症状是 眼痛、肢体酸乏、呕吐、腹泻;死亡17人。
第二节 大气污染及重要污染物
一、大气污染 概念: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力(火山、海啸等) 而排放到空气中的大气污染物(有害气体和 颗粒污染物等),累积到超过大气的自净过 程(稀释、转化、洗净、沉降等)所能降低 的程度,在一定的持续时间内有害于生物和 非生物。
钢铁厂排放的废气
火力发电厂排烟污染大气

大气污染课后答案5章

大气污染课后答案5章

第五章 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基础5.1 根据以往的分析知道,由破碎过程产生的粉尘的粒径分布符合对数正态分布,为此在对该粉尘进行粒径分布测定时只取了四组数据(见下表),试确定:1)几何平均直径和几何标准差;2)绘制频率密度分布曲线。

解: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作出对数正态分布的质量累积频率分布曲线, 读出d 84.1=61.0m μ、d 50=16.0m μ、d 15。

9=4.2m μ。

81.3501.84==d d g σ。

作图略。

5.2 根据下列四种污染源排放的烟尘的对数正态分布数据,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绘出它们的筛下累积频率曲线。

污染源 质量中位直径 集合标准差 平炉 0.36 2.14 飞灰6.8 4.54 水泥窑 16.5 2.35 化铁炉 60.0 17.65 解:5.3 已知某粉尘粒径分布数据(见下表),1)判断该粉尘的粒径分布是否符合对数正态分布;2)如果符合,求其几何标准差、质量中位直径、个数中位直径、算数平均直径及表面积-解:在对数概率坐标纸上作出对数正态分布的质量累积频率分布曲线,读出质量中位直径d 50(MMD )=10.3m μ、d 84.1=19.1m μ、d 15。

9=5.6m μ。

85.1501.84==d d g σ。

按《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29(5-24)m NMD NMD MMD g μσ31.3ln 3ln ln 2=⇒+=;P129(5-26)m d NMD d L g L μσ00.4ln 21ln ln 2=⇒+=; P129(5-29)m d NMD d sv g svμσ53.8ln 25ln ln 2=⇒+=。

5.4 对于题5.3中的粉尘,已知真密度为1900kg/m 3,填充空隙率0.7,试确定其比表面积(分别以质量、净体积和堆积体积表示)。

解:《大气污染控制工程》P135(5-39)按质量表示g cm d S Psv m /107.3623⨯==ρP135(5-38)按净体积表示323/1003.76cm cm d S svV ⨯==P135(5-40)按堆积体积表示323/1011.2)1(6cm cm d S svb ⨯=-=ε。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条课件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条课件

能见度级 0 1 2
白日视程/m 〈50 50 〜200 200〜500
表征大气状态的基本气象要素
能见度级
3 4 5 6 7 8 9
白日视程/m
500〜1 000 1 000—2 000 2 000 〜4 000 4 000〜10 000 10 000 〜20 000 20 000 〜50 000 〉50 000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由污染源排放的大气污染物进入大气层,其稀释、扩散和浓度的变化决定 于大气边界层(PBL)中的各种尺度的大气过程,尤其是受风向、风速、温度 等变化的影响。
在大气环 境影响评价中,按空间尺度来分, (1)通常将水平范围小于10 km称为小尺度,10〜100 km称为中尺度,大于100
为中性层结: ❖ 三是气温随高度递增,即通常所称的逆温现象或稳定层结,
一般 出现在少云、无风或小风的傍晚到夜间直至早晨日 出。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2、温度层结 ❖ 逆温是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稀释非常不利的气象条件之一。 ❖ 逆温层是非常稳定的气层,阻碍烟流向上和向下扩散,只在
水平 方向有扩散,在空中形成一个扇形的污染带;而且,一 旦逆温层消退,在近地面会有短时间 的熏烟污染现象,可能 会造成相对较高浓度污染。 ❖ 通过对温廓线的分析,可以知道逆温层出现的时间、频率、 平均髙度范围和强度等,进而分析项目排放污染物造成污染 较严重时 的气象条件及规律,可有针对性地提出减缓或避免 逆温熏℃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3、湍流 ❖ 大气呈无规则的、三维的小尺度运动称为大气湍流。 ❖ 其表现为气流的速度和方向随时间和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呈随机变化,
并由此引起温度、湿度以及污染物浓度等屑性的随机涨落。 ❖ 大气总是处于不停息的湍流运动之中,排放到大气中的污染物质,在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条件

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与气象条件

第32页,此课件共36页哦
3、山谷风
❖白天:山坡升温快,山坡气流快速上升,空气由谷底补充山坡—— 谷风
❖夜间:山坡降温快,山坡冷空气流向谷底——山风
❖处于山谷地区的污染源很难扩散,早期一些大气污染事件都发生在山区, 马斯河谷烟雾事件。如今人们认识到这一常识,山区成为旅游胜地,而不 再是建造工业企业的胜地。
第29页,此课件共36页哦
复杂风场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彩响
第30页,此课件共36页哦
复杂风场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彩响 这种熏烟状态下的最大地面浓度有可能比通常不稳
定状态下的最大地面浓度高几 倍,且由于海风出现 频率较髙、持续较长导致海岸线熏烟出现的频率较 高、持续时间较长。
第31页,此课件共36页哦
染气体的捕集作用等。 这些净化过程不同,净化效果也 不相同。降水的净化作用与降水强度
有关,一般来说,1 h降水量在1mm以下的,对污染 物的净化作用不大,对较
髙浓度的S02尤其如此;1 h降水量在2 mm以上时,污染物浓度 才有所降低
;降水量大时,污染物浓度降低比较大。可见降水是净化空气的有效因子。
第11页,此课件共36页哦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v在混合层内气温随高度呈中性或不稳定分布,在混合层以上 则是稳 定分布。
v混合层厚度是地面热空气对流所能到达的高度,因此它是影响大 气污染 物铅直扩散的重要因索,它表示污染物在垂直方向上能被 热力湍流影响的范围。
第12页,此课件共36页哦
气象条件对大气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 而其上部仍然保持 来自海洋上的稳定层结,此时气流下部即形成混合层, 也称该层为热力内边界层。
❖ 该混合 层的髙度随离开海陆交界处的距离而变化,越深入内陆,混 合层髙度越髙。

第五章 大气环评

第五章   大气环评
一般对于一级评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10 个,二级评 价项目监测点不应少于6个,对于三 级项目,若区域内已有常规监测点,可直接利用 常规监 测资料,否则可布设1~3个监测点。当 污染源较集中,而主导风向较明显时,主导风向 下风 向应多布置测点,上风向作为清洁对照区, 应少布置测点。工业集中区、交通繁忙区、人口 集中区、现状污染较重区,布置的测点不宜太少, 郊区和人口密度较小区,以及现状污染较 轻地 区,可适当少布点。
22
热力湍流:温度分布不均引起 机械湍流:风速分布不均及地面粗糙度引 起
2、大气环境预测所需污染气象资料
常规气象资料:年季地面温度、降雨量; 风玫瑰图;月平均风速变化图;小时平均风 速日变化;年季风向、风速、大气稳定度联 合频率图。。。。。。
23
低空探空资料:1500m以下的风和气温 资料、逆温情况;风向、风速随高度的变 化;各级稳定度的混合层高度;日混合层 最大高度及对应的大气稳定
18
5
统计分析之前应对监测数据进行严格的审核, 对少数极大、极小值要作科学认真的分析,剔除异 常值,保留真实值, 按照表征大气环境质量特征的指标要求,大气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一般须统计时平均浓度 、日均 浓度、年日平均浓度及其相应的超标率、最大超标 倍数等,根据建设项目性质及评价 对象的需要, 可增加季日平均浓度及超标率的统计分析。

根据有关原则和方法,论证排气筒设计高度的合理性;
• 以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为前提,作环 境经济损益分析;
• 根 据以上分析,对厂址选择、建设规模、总图布置等 作合理性分析,提出污染防治措施。
8
一、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划分
1、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基本过程
大气现状监测 评价区气象条件 评价区地形条件 污染源条件 模 式 计 算 浓度影响值

大气污染扩散

大气污染扩散

此线源造成的下风向浓度分布是所有点源浓 度贡献之和,等于上式在线源长度上的积分:
(二)风向与线源平行
仍取x轴与平均风向平行,这时,线源作为 地面源的x轴上,设线源源长2x0,坐标原点 与线源中心一致,线源源强为QL,在线源上 取dx→0,dx在下风向的浓度分布为:
那么该线源在下风向的浓度分布为
①首先计算太阳高度角h0
h0=arcsin[sinφsinδ+cosφcosδcos(15t+λ—300)]
式中 φ为当地的地理纬度; δ为太阳倾角(也称赤纬),可查附表二得到; t为观测时的地方时。 λ为当地经度。
②太阳高度角确定后,参照云量、云高利用下面表 (4-2)确定太阳辐射等级。 ③根据太阳辐射等级和风速,利用下面表(4—3)确 定大气层结稳定度级别。
此标准中对大气扩散稳定度级别的划分采用特纳尔法 (Turner),同时还考虑下垫面状况对扩散的影响,作了 如下规定:
①平原地区的农村及城市远郊区:A、B、C级稳定度直接 由附表二(a)附表二(b)扩散参数幂函数值查算。D、 E、F级稳定度则需要向不稳定方向提半级后查算。
②工业区的城区:A、B级不提,C级提到B级,D、E、F 向不稳定方向提一级半,再按附表二(a)、(b)查算。
⒉ GB3840-83法
我国国家标准《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 术原则和方法》(代号GB3840—
83)中,为了便于计算机计算,扩散参数曲线用幂
函数形式表示为:
式中α1、α2,r1、r2是大气层结稳定度函数。对应于 30分钟采样时间的α1、α2,r1、r2值可查附表三(a)、 附表三(b)。
这种湍流混合和交换的结果造成污染物质从 高浓度区向低浓度区输送,使它们逐渐被分 散、稀释,我们称这样的过程为大气污染扩 散过程。下面图(4-1)表示一个烟团在大 小不同的湍涡中的扩散情况。

大气污染扩散计算方法

大气污染扩散计算方法

=5*1.5/5.09*(1.5+2.7*1.5*(600-310)/600)=5.1(m) H=50+5.1=55.1(m)
六、实例计算
(4)计算σy , σz. 查表得:
点源扩 散模型
σy = 0.32x ( 1+0.0004x )-1/2 = 0.32 * 500 ( 1+ 0.0004 * 500) -1/2 =146.1(m) σz = 0.24x(1+0.0001x) -1/2 = 0.24* 500(1+0.0001*500) -1/2 =117.1(m) (5)计算浓度q(e≈2.71828)
C
0.22x(1+0.0004x)-1/2
0.20x
D
0.16x(1+0.0004x)-1/2
0.14x(1+0.0003x)-1/2
E-F 0.11x(1+0.0004x)-1/2
0.08x(1+0.0015x)-1/2
六、实例计算
某火力发电厂的烟囱高度为50m,烟囱口直径1.5m,烟气出口速度 为:5m/s,烟气出口温度600K,SO2的排放率为270g/s,地面10m高的 风速为4.0m/s,太阳高度角>60度,气温为37C, 试计算下风侧地面x 轴线500m处SO2的浓度为多少?最大浓度?最大浓度位于何处?

H 2
…………..(E)
五、参数的求解
点源扩 散模型
Holland公式:适用于中性大气条件(稳定时减小,不稳时增 加10%~20%)
vs D Ts Ta 1 H (1.5 2.7 D) (1.5vs D 9.6 10 3 QH ) Ts u u

空气污染学第五章大气扩散参数

空气污染学第五章大气扩散参数
m为风速廓线幂指数。一般稳中定性mm>~11//44;;
不稳定m< 1/4
7
n 2m 1 m
m
u

u1

z z1

泰勒公式:
y2 (T ) 2v2
T 0
t 0
RL
(
)d
dt

2v2
T
0 (T )RL ( )d
代入泰勒公式,处理简化后可得:

2 y
① 根据太阳高度角和云量确定日射等级(见表3.6) ;
② 根据日射等级和地面风速确定稳定度等级(见表3.7) ;

根据已知的有效源高H,由
z
x xm

H 2
式计算得到

z
xxm 值;
④ 在图3.10(b)中相应稳定度扩散级别的P—G扩散曲线上,由
x=xm的值读出相应的 y 值;
⑤ 将所得的 y , z 及已知的源强、平均风速和有效源高代人
量( u'2 ,v'2 , w'2 ),宏观黏滞度(N=u*Z0),时间间隔
相关,并通过量纲分析得到所有量的组合。
以y向为例:
RL ( )
f
(N)
v2
N u*z0
由 RL ( )的性质,RL (0) 1, RL () 0可得:
RL
(
)

(
N
N
v2
)n
n为由风速梯度观测确定的实验常数,
D~E
0.888723 0.925118 0.892794
0.146669 0.0985631 0.124308
>1000 0~1000 >1000

大气污染扩散路径分析及城市开发对策

大气污染扩散路径分析及城市开发对策

大气污染扩散路径分析及城市开发对策近年来,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大气污染成为困扰我国许多城市的严峻问题。

大气污染扩散路径分析及城市开发对策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难题。

本文将分析大气污染的扩散路径,并提出相应的城市开发对策,以期改善环境质量和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首先,大气污染的扩散路径主要包括源头排放、气象条件、气体传输和环境扩散等方面。

源头排放是指污染物在生产、运输和能源消耗等过程中的直接排放,如工厂的排放口、车辆尾气等。

气象条件包括风向、风速、温度、湿度等因素,它们直接影响着污染物的传输和扩散。

气体传输是指污染物在大气中的传输过程,主要通过湍流和对流两种方式进行。

环境扩散是指污染物从源头排放后,经过湍流和对流等作用扩散到空气中的各个区域。

了解大气污染的扩散路径对于制定有效的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针对大气污染的扩散路径,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进行城市开发对策,以减少大气污染的发生和扩散。

首先,要加强源头控制。

严格执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于高污染排放的企业要加大监管力度,实施更加严格的排污标准,推动企业进行清洁生产。

此外,应加强对机动车尾气的管控,限制高污染排放车辆的使用,并推广新能源汽车的使用,减少尾气排放对大气污染的贡献。

其次,改善城市交通状况也是减少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

城市发展过程中,交通拥堵成为了普遍存在的问题,交通排放也成为主要污染源之一。

因此,要采取有效措施减少交通拥堵,提高道路运输效率。

例如,可以建设更多的公共交通设施,鼓励居民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家车的使用。

同时,要着重发展非机动交通,提倡步行和骑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此外,加强城市绿化也是降低大气污染的重要手段。

通过植物吸收二氧化碳和各种有害气体,不仅可以改善空气质量,还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缓解气候变化问题。

因此,可以在城市建设中增加绿地面积,加大植树造林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此外,要加强对绿地的管理和保护,避免滥伐滥砍,确保绿化效果的长期维持。

各类大气扩散方程

各类大气扩散方程

第五章大气污染扩散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

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大气的结构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

通常把自地面至1200 km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 km以下。

超过1200 km的范围,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

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

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

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密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

1.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

受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扩散的气象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

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

污染物的大气扩散

污染物的大气扩散
总之,风速越大,湍流就越强,污染物的稀释 扩散速率就越快,大气污染物的浓度就越低。因此, 风和湍流是决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稀释扩散的最直接 因子,也是最有效的因子。
第十四页,课件共56页
二、大气稳定度对污染物扩散的影响
(一)气温直减率
指单位(通常取100m)高差气温变化率的负值,用g表示,公式如下:
dT dZ
第五页,课件共56页
大气边界层(或摩擦层):对流层的下层,厚度为1~2km,其中气流受地面 阻滞和摩擦影响很大。
自由大气:在大气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几乎不受地面摩擦的影响。 近地层:从地面到50~100m的一层。在近地层中,垂直方向上的热量和动 量的交换甚微,所以上下气温只差很大,可达1~2℃。在近地层以上,气流受
平展型
爬升型
漫烟型
第十七页,课件共56页
(1)波浪型。这种烟流呈波浪状,污染物扩散良 好,发生在全层不稳定大气中,即g-g d ﹥0时。
多发生在晴朗的白天,地面最大浓度落地点距离 烟囱较近,浓度较大。
(2)锥型。这种烟流呈圆锥形,发生在中性条件下,即g-g d ≈0.垂直扩散比平展型好,比波浪型差。
第二页,课件共56页
第一节、大气圈垂直结构及气象要素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环境大气或地球大气 (简称大气):地球表 面环绕着一层很厚的气 体。
大气圈:自然地理学将受 地心引力而随地球旋转的 大气层。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指 气象要素的垂直分布情 况,如气温、气压、大 气密度和大气成分的垂 直分布等。
根据气温垂直于下 垫面(即地球表面 情况)方向上的分 布,可将大气圈分 为5层(如图2-1):
特点是:气温随高度升高而迅速降低,其顶部气温可达-83℃以下。因此大气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五章大气污染扩散第一节大气结构与气象有效地防止大气污染的途径,除了采用除尘及废气净化装置等各种工程技术手段外,还需充分利用大气的湍流混合作用对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即大气的自净能力。

污染物从污染源排放到大气中的扩散过程及其危害程度,主要决定于气象因素,此外还与污染物的特征和排放特性,以及排放区的地形地貌状况有关。

下面简要介绍大气结构以及气象条件的一些基本概念。

一、大气的结构气象学中的大气是指地球引力作用下包围地球的空气层,其最外层的界限难以确定。

通常把自地面至1200 km左右范围内的空气层称做大气圈或大气层,而空气总质量的98.2%集中在距离地球表面30 km以下。

超过1200 km的范围,由于空气极其稀薄,一般视为宇宙空间。

自然状态的大气由多种气体的混合物、水蒸气和悬浮微粒组成。

其中,纯净干空气中的氧气、氮气和氩气三种主要成分的总和占空气体积的99.97%,它们之间的比例从地面直到90km高空基本不变,为大气的恒定的组分;二氧化碳由于燃料燃烧和动物的呼吸,陆地的含量比海上多,臭氧主要集中在55~60km高空,水蒸气含量在4%以下,在极地或沙漠区的体积分数接近于零,这些为大气的可变的组分;而来源于人类社会生产和火山爆发、森林火灾、海啸、地震等暂时性的灾害排放的煤烟、粉尘、氯化氢、硫化氢、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为大气的不定的组分。

大气的结构是指垂直(即竖直)方向上大气的密度、温度及其组成的分布状况。

根据大气温度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布规律,可将大气划分为四层: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和暖层,如图5-1所示。

1. 对流层对流层是大气圈最靠近地面的一层,集中了大气质量的75%和几乎全部的水蒸气、微尘杂质。

受太阳辐射与大气环流的影响,对流层中空气的湍流运动和垂直方向混合比较强烈,主要的天气现象云雨风雪等都发生在这一层,有可能形成污染物易于扩散的气象条件,也可能生成对环境产生有危害的逆温气象条件。

因此,该层对大气污染物的扩散、输送和转化影响最大。

大气对流层的厚度不恒定,随地球纬度增高而降低,且与季节的变化有关,赤道附近约为15km,中纬度地区约为10~12 km,两极地区约为8km;同一地区,夏季比冬季厚。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中的气温沿垂直高度自下而上递减,约每升高100m平均降低0.65℃。

从地面向上至1~1.5 km高度范围内的对流层称为大气边界层,该层空气流动受地表影响最大。

由于气流受地面阻滞和摩擦作用的的影响,风速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又称为摩擦层。

地表面冷热的变化使气温在昼夜之间有明显的差异,可相差十几乃至几十度。

由于从地面到lOOm 左右的近地层在垂直方向上热量和动量的交换甚微,所以上下气温之差可达1~2℃。

大气边界层对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最大,污染物的迁移扩散和稀释转化也主要在这一层进行。

边界层以上的气流受地面摩擦作用的影响越来越小,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称为自由大气。

2. 平流层平流层是指从对流层顶到离地高度约55 km范围的大气层,该层和对流层包含了大气质量的99.9 %。

平流层内空气稀薄,比较干燥,几乎没有水汽和尘埃。

平流层的温度分布是:从对流层顶到离地约22km的高度范围为同温层,气温几乎不随高度变化,约为-55℃。

从22km继续向上进入臭氧带,在这里太阳的紫外辐射被吸收,转化为热能,导致气温随高度增加而上升,到达层顶时气温升高到-3℃左右。

平流层内气温下低上高的分布规律,使得该层空气的竖直对流混合微弱,大气基本处于平流运动。

因此,该层大气的透明度较好,气流稳定,很少出现云雨及风暴等天气现象。

平流层中的臭氧层是80~100km处的氧分子在太阳紫外辐射作用下光解为氧原子,再与其它氧分子化合成臭氧而形成的,其化合作用主要在30~60km处。

从对流层顶向上,臭氧浓度逐渐增大,在22~25km处达最大值,往后逐渐减小,到平流层顶臭氧含量极其微小。

因为40km 以上,在光化作用下,由氧化合为臭氧和由臭氧光解成氧的过程几乎保持平衡状态。

在某种环流作用下,臭氧被送到很少光解的高度以下积聚,集中在15~35km高度之间。

通常将22~25km 处称为臭氧层。

3. 中间层中间层是指从平流层顶到高度80km左右范围内的大气层,其空气质量仅占大气质量的10-3。

该层内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下降,层顶的温度可降到-93℃左右。

因此,空气的对流运动强烈,垂直方向混合明显。

4. 暖层暖层为中层顶延伸到800km高空的大气层,该层的空气质量只有大气质量的10-5。

暖层在强烈的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下,其气温随高度上升而迅速增高,暖层顶部温度可高达500~2000K,且昼夜温度变化很大。

暖层的空气处于高度电离状态,因此存在着大量的离子和电子,故又称为电离层。

二、气象要素气象条件是影响大气中污染物扩散的主要因素。

历史上发生过的重大空气污染危害事件,都是在不利于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发生的。

为了掌握污染物的扩散规律,以便采取有效措施防治大气污染的形成,必须了解气象条件对大气扩散的影响,以及局部气象因素与地形地貌状况之间的关系。

在气象学中,气象要素是指用于描述的物理状态与现象的物理量,包括气压、气温、气湿、云、风、能见度以及太阳辐射等。

这些要素都能从观测直接获得,并随着时间经常变化,彼此之间相互制约。

不同的气象要素组合呈现不同的气象特征,因此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输送扩散产生不同的影响。

其中风和大气不规则的湍流运动是直接影响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气象特征,而气温的垂直分布又制约着风场与湍流结构。

下面介绍主要的气象要素:1. 气压气压是指大气的压强,即单位面积上所承受的大气柱的重力。

气压的单位为Pa ,气象学中常用毫巴(mbar)或百帕(hPa )表示。

定义温度为273K 时,位于纬度45o 平均海平面上的气压值为1013.25hPa ,称为标准大气压。

对于任一地区,气压的变化总是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空气在静止状态下,可以用下式表示:dp gdZ ρ=- (5-1)式中 p —气压,Pa ;Z —大气的竖直高度,m ;ρ—大气密度,kg/m 3。

2. 气温气温是指离地面1.5 m 高处的百叶箱内测量到的大气温度。

气温的单位一般为℃,理论计算中则用绝对温度K 表示。

3. 气湿气湿即为大气的湿度,用以表示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气象学中常用绝对湿度、水蒸气分压、露点、相对湿度和比湿等量来表示。

绝对湿度就是单位体积湿空气中所含水蒸气质量,单位为g/m 3,其数值为湿空气中水蒸气的密度,表明了湿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

水蒸气分压是指湿空气温度下水蒸气的压力,它随空气的湿度增加而增大。

当空气温度不变时,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达到最大值时的分压力称为饱和水蒸气压,此时的空气称为饱和空气,温度即称为露点。

饱和水蒸气压随温度降低而下降,若降低饱和空气的温度,则空气中的一部分水蒸气将凝结下来,即结露。

相对湿度是湿空气中实际的水蒸气含量与同温下最大可能含有的水蒸气含量的比值,也即实际的水蒸气分压与饱和水蒸气压之比,表明了湿空气吸收水蒸气的能力及其潮湿程度。

相对湿度愈小,空气愈干燥,反之则表示空气潮湿。

比湿是指单位质量干空气含有的水蒸气质量,单位是g/kg 。

4. 云云是指漂浮在大气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构成的汇集物质。

云吸收或反射太阳的辐射,反映了气象要素的变化和大气运动的状况,其形成、数量、分布及演变也预示着天气的变化趋势,可用云量和云高来描述。

云遮蔽天空的份额称为云量。

我国规定将视野内的天空分为10等分,云遮蔽的成数即为云量。

例如:云密布的阴天时的云量为10;云遮蔽天空3成时云量为3;当碧空无云的晴天时,云量则为0。

而国外是把天空分为8等分来,仍按云遮蔽的成数来计算云量。

云底距地面的高度称为云高。

按云高的不同范围分为:云底高度在2500m 以下称为低云;云底高度在2500~5000m 之间称为中云;而云底高度大于5000m 之上称为高云。

5. 能见度能见度是指正常视力的人在当时的天气条件下,从水平方向中能够看到或辨认出目标物的最大距离,单位是m 或km 。

能见度的大小反映了大气混浊或透明的程度,一般分为十个级别,0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小,50m 以下,9级的白日视程为最大,大于50km 。

6. 风风是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运动。

风的运动规律可用风向和风速描述。

风向是指风的来向,通常可用16个或8个方位表示,如西北风指风从西北方来。

此外也可用角度表示,以北风为0o,8个方位中相邻两方位的夹角为45o ,正北与风向的反方向的顺时针方向夹角称为风向角,如东南风的风向角为135o 。

风速是指空气在单位时间内水平运动的距离。

气象预报的风向和风速指的是距地面10m 高处在一定时间内观测到的平均风速。

在自由大气中,风受地面摩擦力的影响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风的运动处于水平的匀速运动。

但在大气边界层中,空气运动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使风速随高度升高而增大。

在离地面几米以上的大气层中,平均风速与高度之间关系一般可以利用迪肯(Deacon)的幂定律描述:11(/)nu u z z (5-2)式中 u 及u 1—在高度Z 及已知高度Z 1处的平均风速,m/s ;n —与大气稳定度有关的指数。

在中性层结条件下,且地形开阔平坦只有少量地表覆盖物时,n =1/7。

空气的大规模运动形成风。

地球两极和赤道之间大气的温差,陆地与海洋之间的温差以及陆地上局部地貌不同之间的温差,从而对空气产生的热力作用,形成各种类型风,如海陆风、季风、山谷风、峡谷风等。

当气压基本不变时,日出后由于地面吸收太阳的辐射,由底部气层开始的热涡流上升运动逐渐增强,使大气上下混合强度增大,因此下层风速渐大,一般在午后达到最大值;而夜间在地面的冷却作用下,湍流活动减弱直至停止,使下层风速减小,乃至静止。

反之,高层大气的白天风速最小,夜间风速最大。

海陆风出现在沿海地区,是由于海陆接壤区域的地理差异产生的热力效应,形成以一天为周期而变化的大气局部环流。

在吸收相同热量的条件下,由于陆地的热容量小于海水,因此地表温度的升降变化比海水快。

白天,阳光照射下的陆地温升比海洋快,近地层陆地上空的气温高于海面上空,空气密度小而上升,因此产生水平气压梯度,低层气压低于海上,于是下层空气从海面上流向陆地,称为海风;而陆地高层空间的气压高于海上,气流由陆地流向海洋,从而在这一区域形成空气的闭合环流。

夜间,陆地温降又比海洋快,近地气层的气温低于海面上的气温,形成了高于海面上的气压,于是下层空气从陆地流向海上,称为陆风,并与高空的逆向气流形成闭合环流。

海陆风的流动示意图如图5-2所示。

海陆风的影响区域有限。

海风高约1000m ,一般深入到陆地20~40km 处,最大风力为5~6级;陆风高约100~300m ,延伸到海上8~lOkm 处,风力不过3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