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大意

合集下载

七律长征全文的意思

七律长征全文的意思

七律长征全文的意思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长征题材的七律诗,表达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坚定的意志。

全文内容丰富多样,首先描绘了红军长征的起点,即在江西苏区的井冈山,强调了红军的艰苦生活和革命信念。

接着,诗中描写了红军队伍在战火中的英勇斗争,表现了红军对敌人的无畏和坚决的战斗精神。

诗中还提到了红军对于地理环境的适应能力,如在草地、山区、雪地等各种复杂的地形中行军,表现了红军的机智和灵活性。

诗中还表达了红军长征途中的困难和痛苦,如长征途中的饥饿和疾病。

然而,红军并没有因此而退缩,他们相信自己的事业将会胜利,坚定地向前迈进。

诗中展现了红军长征的胜利,即达到陕北的终点,取得了军事和政治上的胜利。

诗中以“红旗”和“红军”为象征,强调了红军长征的伟大意义,并告诉人们红军长征的胜利不仅仅是一次军事行动,更是一次伟大的革命运动,是为了实现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新中国的奋斗。

《七律长征》通过描绘红军长征的艰辛和坚定的意志,表达了对于革命事业的信念和对于胜利的追求,弘扬了红军的英勇斗争精神,展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长征的壮丽景象。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

毛主席诗词《七律·长征》原文译文赏析《七律·长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金沙⑶水拍云崖⑷暖⑸。

万水千山⑹只等闲⑺,大渡⑻桥横铁索⑼寒。

五岭⑽逶迤⑾滕细浪⑿,⒀更喜岷山⒁千里雪。

乌蒙⒂磅礴⒃走泥丸⒄,⒅三军⒆过后尽开颜⒇。

【题解】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日,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定上签字。

当夜,解放军在东起江苏江阴,西迄江西湖口的千里长江上,分三路强行渡江。

二十三日晚,东路陈毅的第三野战军占领南京。

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日子,毛泽东挥笔写成此篇。

【注释】⑴七律: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含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金沙:指金沙江,是长江上游的一段。

⑷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⑸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得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⑹万水千山:这里的千、万都是泛指,形容山无数,水无数,隐含着困难多、艰险多。

⑺等闲:平常,不放在眼里。

⑻大渡:指大渡河。

⑼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⑽五岭:即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庚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边境。

⑾逶迤:绵延曲折的样子。

⑿腾细浪:是指翻滚起来的小浪花。

⒀五岭逶迤腾细浪:大庾、骑田、萌渚、都庞、越城等五岭,绵延于江西、湖南、广东、广西四省之间。

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福建、江西出发,沿这四省边境的五岭山道,越过敌人封锁线,向西进军。

“腾细浪”是说险峻的五岭绵延起伏,在红军眼中只像水面吹起的细小波浪。

七律长征笔记整理

七律长征笔记整理

七律长征笔记整理
一、《七律·长征笔记》
作者:邓小平
时间:1925年4月
地点:陕北金平根#河口
此诗是邓小平在陕北金平根#河口参加1925年长征时所作。

此律扼要概括了中国工农红军1925年5月发动长征的历史实践过程,凸显了中国革命军事斗争的精神特点。

二、七律·长征笔记歌词大意
第一句:满面红军长征起,革命的路决不依附。

历史革命时刻来临,中国工农红军发起长征,抛弃了依附他国的道路,继续勇往直前,为实现赖以改造中国和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目标而努力奋斗。

第二句:金沙水流明珠照,古城凉风夜月稀。

金沙水流而去,照亮的是中国的璀璨明珠,而夜晚的古城则被清凉的风以及稀薄的月亮所点缀。

第三句:塞外英雄豪情高,隔衡山话今昔言。

当工农红军的英雄们身处边疆,他们的豪情是极为高尚的,他们生动地讲述着古今中外的故事。

第四句:看红军登高唱诗,乐然壮老越山头。

高山远望,红军成群结队,歌唱英雄气概,情绪高昂,越山人老大年旱到,贴近百姓,受到广大老百姓歡迎和拥护。

第五句:谁能意料激战磨,侠心诉说穿山沟。

在参加长征时,所有的革命者都清楚社会主义改革的证据非常的激烈,而革命者的侠心也在穿山沟的过程中真实的得到证明。

第六句:津京路碰声敲,延绵百里气象改。

从长沙到津京的路上,红军的队伍非常的延绵,像一条巨龙一样横穿整个国土,传递着新的气象,改变着历史性的环境。

第七句:爪牙离说中路平,可惜领袖肩千重。

虽然革命运动一路顺利,但是工农红军的领袖们却背负着来自爪牙的压力,前路之苦任重道远,肩上的责任重如千斤。

《七律·长征》课文讲解

《七律·长征》课文讲解

《七律·长征》课文讲解
《七律·长征》是作者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以下是这首诗的讲解:
1. 首联“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了“不怕”,表现了红军藐视困难、从容不迫的自豪感。

2. 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承接“千山”,通过两组极有气势的对仗句,形象地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翻山越岭的场景。

3. 颈联“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承接“万水”,通过“暖”和“寒”的对比,既写出了天气情况,又写出了心理感受。

4. 尾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整首诗气势磅礴,意境深远,充分展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豪情壮志,是中国革命的史诗,也是中华诗词海洋中的一朵奇葩。

七律长征的意思

七律长征的意思

七律长征的意思《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 1935 年 10 月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高度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艰难险阻以及红军战士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诗的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

远征难,三个字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种种艰难困苦。

然而,红军战士们却把这一切看作是平平常常的事情。

这种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令人钦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颔联承接首联,具体描绘了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跨越的崇山峻岭。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但在红军眼中,就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气势磅礴,但红军把它视作脚下滚动的泥丸。

这两句通过夸张和对比的手法,展现了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和乐观态度。

他们以顽强的意志和非凡的勇气,征服了这些看似不可逾越的险阻。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颈联描写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的两次重要战斗。

金沙江的江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悬崖峭壁,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这是因为红军巧渡金沙江,没有遇到敌人的顽强抵抗,所以心情愉悦。

而大渡桥横在河面上,只有几根冰冷的铁索,形势十分险恶。

红军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奋勇前进,夺取了泸定桥。

“寒”字不仅写出了铁索的冰冷,更烘托出战斗的激烈和残酷。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尾联是对整个长征的总结。

红军战士更加欢喜的是翻过了千里皑皑白雪的岷山。

三军,指的是红军的一、二、四方面军。

当他们越过岷山后,个个笑逐颜开。

这不仅是因为长征即将胜利结束,更是因为他们在艰难的征途中始终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和乐观的精神。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豪迈的语言,展现了红军长征的伟大壮举。

它不仅仅是对一段历史的记录,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从历史背景来看,当时红军面临着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处境极为艰难。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红军毅然决定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漫长而艰苦的长征。

在长征途中,他们经历了无数次的战斗,穿越了荒无人烟的草地,翻越了终年积雪的高山,走过了人迹罕至的沼泽。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

毛泽东《七律·长征》赏析:高度概括了长征路上的各种艰难险阻《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选自《毛泽东诗词集》,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一、作品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二、译文及注释译文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五岭山脉绵延不绝,可在红军眼里不过像翻腾着的细小波浪;乌蒙山高大雄伟,在红军眼里也不过像在脚下滚过的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湍急的流水拍击着高耸的山崖,溅起阵阵雾水,像是冒出蒸汽一样。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欣喜的是千里岷山,皑皑白雪,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人人心情开朗,个个笑逐颜开。

注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6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难:艰难险阻。

等闲:寻常;平常。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课文七律长征的笔记

课文七律长征的笔记

课文七律长征的笔记一、作品背景与作者介绍《七律:长征》是毛泽东于1935年10月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写于1934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二、词语解释与诗句大意词语解释: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诗句大意: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透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这首诗的大意是: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三、艺术手法这首诗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句七个字,共八句。

语言简练明快,节奏感强,易于朗诵和记忆。

同时,该诗还运用了丰富的比喻、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四、主题思想《七律·长征》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七律·长征》课文笔记

《七律·长征》课文笔记

《七律·长征》是一首描写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七言律诗,毛泽东所写。

以下是《七律·长征》课文的笔记:
1.背景介绍:这首诗写于1935年9月,当时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2.内容解读: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

颔联通过夸张的手法,表现了红军面对困难的高昂斗志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颈联则通过比喻的手法,进一步强调了红军的英雄本色。

尾联则表达了诗人对红军的殷切希望和美好前景的展望。

3.艺术手法:
a. 对比手法:首联通过对比的手法,突出了红军的英雄气概。

b. 夸张手法:颔联使用了夸张的手法,如“万水千山只等闲”,强调了红军面对困难的坚定决心。

c. 比喻手法:颈联使用了比喻的手法,如“铁索寒”“云崖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红军的英勇形象。

d. 抒情手法:尾联使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表达了诗人对红军的深厚感情和美好期望。

4.思想感情:这首诗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的赞扬和鼓励,同时也表达了他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和对未来的乐观展望。

5.个人观点:我认为这首诗是一首充满激情和斗志的作品,它展现了红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精神风貌,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革命事业的热爱和坚定信念。

6.相关资料:可以查阅相关历史资料,了解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历史背景和过程,以便更好地理解这首诗的背景和内涵。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七律·长征》毛泽东〔近现代〕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词句注释⑴七律: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一般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分四联: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间要讲平仄,中间四句按常规要用对仗。

⑵长征:1934年10月间,中央红军主力从革命根据地出发作战略大转移,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藏、甘肃、陕西等十一省,击溃了敌人多次的围追和堵截,战胜了军事上、政治上和自然界的无数艰险,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到达陕北革命根据地。

⑶难:艰难险阻。

⑷等闲:不怕困难,不可阻止。

⑸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⑹逶迤:形容道路、山脉、河流等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⑺细浪:作者自释:“把山比作‘细浪’、‘泥丸’,是‘等闲’之意。

”⑻乌蒙:山名。

乌蒙山,在贵州西部与云南东北部的交界处,北临金沙江,山势陡峭。

1935年4月,红军长征经过此地。

⑼泥丸:小泥球,整句意思说险峻的乌蒙山在红军战士的脚下,就像是一个小泥球一样。

⑽金沙:金沙江,指长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树县至四川省宜宾市的一段,云南等地也有支流。

1935年5月,红军曾强渡云南省禄劝县皎平渡渡口。

⑾云崖暖:是指浪花拍打悬崖峭壁,溅起阵阵雾水,在红军的眼中像是冒出的蒸汽一样。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暖:被一些学者指为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欢快心情,也有学者说意思为直译后的温暖。

)⑿大渡桥:指四川省西部泸定县大渡河上的泸定桥。

⒀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⒁寒:影射敌人的冷酷与形势的严峻。

⒂岷(mín)山:中国西部大山。

位于甘肃省西南、四川省北部。

西北-东南走向。

西北接西倾山,南与邛崃山相连。

长征·七律的诗意

长征·七律的诗意

长征·七律的诗意《七律·长征》是一首中国革命的不朽史诗,是革命乐观主义的不朽之作,深刻地表现了毛泽东的艺术风格和高昂气概。

课文从诗人的角度展现了毛泽东的风采和他作为伟人的胸怀。

诗的首联高度概括了红军在长征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颔联描绘了“腾越五座岭”和“疾跨乌蒙山”两幅“长征图”;颈联描绘了“巧渡金沙江”和“强渡大渡河”两幅“长征图”。

尾联描述了长征最后的历程,写出了战士们的双重喜悦;创作背景:本诗写于1935年10月6日,红军攻占腊子口之后、在六盘山前。

共8句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种种艰难险阻,饱含无产阶级革命者的万般豪情壮志。

这首诗形象地概括了红军长征的战斗历程,热情洋溢地赞扬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原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释义: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理解整首诗分3个层次:1.从诗中读出“难”;2.重点理解“不怕难”;3.从“不怕难”中体会毛泽东和红军战士不怕困难、藐视困难的乐观主义精神。

全文赏析:“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长征诗意图“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七律长征的古诗意思

七律长征的古诗意思

七律长征的古诗意思
《七律·长征》的全文意思: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一颗泥丸。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热气腾腾。

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原文: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七律·长征》是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写于1935年10月,当时作者率领中央红军越过岷山,长征即将结束。

回顾长征一年来所战胜的无数艰难险阻,他满怀喜悦的战斗豪情。

赏析:
纵观全诗,气势磅礴,气魄宏伟,格调高昂,笔力雄健。

不仅大处雄浑,节奏强烈,而且小处精细,抑扬顿挫。

诗中对仗极为工整,用词极为精妙。

全诗对张牙舞爪、穷凶极恶的敌人不置一字,视之若无。

这种傲视山川的夺人之气,非百战百胜、总揽全局的三军统帅、一代伟人而不能拥有此胸怀,无此胸怀亦不能
出此语。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原文及教案【原文】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注释①[五岭]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大庾岭的总称。

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四省区交界处。

②[乌蒙]即乌蒙山,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

③[金沙]即金沙江,指长江上游从青海省玉树县到四川省宜宾市这一段。

④[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⑤[大渡]即大渡河,位于四川省中西部。

⑥[岷山]位于四川、甘肃两省交界处。

⑦[三军]这里指红军队伍。

________本诗作者毛泽东。

【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逶”、“迤”等6个生字,会写“崖”、“渡”2个生字。

会理解“逶迤、磅礴、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理解诗句的意思,在朗读课文中读出磅礴的气势,并背诵课文。

3.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理解长征中红军遇到的艰难险阻和战士们对待困难的态度,领会全诗的思想感情。

难点:(1)体会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精神,并读出磅礴的气势。

(2)了解文章点面结合写场面的方法。

教学准备:1.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的情景录象。

2.播放《长征组歌》。

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播放歌曲《长征组歌》,将学生带入红军长征的艰苦岁月。

板书:5.七律长征2.解题。

(1)七律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2)国民党*对红军发动了五次“围剿”。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了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为了保存革命力量,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长征,北上抗日。

七律长征古诗大意

七律长征古诗大意

七律长征古诗大意
嘿,朋友!你知道这首诗吗?这可真是一首了不起的作品!
诗里写着“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你想想,那得是多
大的勇气和决心啊!这就好比一个人要攀登世界上最高最险的山峰,
还一点都不害怕,把所有困难都不当回事儿。

红军就是这样,坚定地
向着目标前进。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连绵起伏的五岭在红军眼中
就像小小的波浪,雄伟的乌蒙山也像是脚下的泥丸。

这不就像我们平
时觉得很难的事儿,在真正强大的人面前,根本不算啥嘛!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渡过金沙江时的喜悦,还有
强渡大渡河时那惊险的铁索桥,那场景,光想想都让人紧张又激动!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走过岷山的千里积雪,最后
大家都开心得不得了。

这就像我们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终于达成目标
时的那种喜悦!
我觉得啊,这首诗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无畏和乐观精神,让我们知道,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再大的困难都能克服!怎么样,你是不是也和我
有一样的感受?。

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七律长征古诗的意思
哎呀,这首诗可太牛啦!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你想想,这得是多大的勇气和决心呀!就好比我们在生活中面对一堆看似无法完成的困难任务,可红军呢,他们压根没怕,就像走个平坦大道一样轻松对待这漫长的征途。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五岭山脉那么蜿蜒曲折,乌蒙山那么雄伟壮阔,在红军眼里,五岭就像小小的波浪,乌蒙就像滚动的泥丸。

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这就好像我们觉得巨大无比的障碍,在某些强者眼中,不过是小菜一碟。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那场面多壮观啊,让人心里暖暖的。

可大渡桥的铁索,冰冷又危险,多吓人呐!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最后到了岷山,那可是千里的积雪啊,可红军走过之后,全都开心得不行。

这不就跟我们经过艰苦努力,终于达成目标时的那种喜悦一模一样吗?
我觉得呀,这首诗就是在告诉我们,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就一定能战胜它,走向胜利!。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简短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简短

七律长征全诗的意思简短
七律长征是毛泽东所写的一首诗,描写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艰辛历程和英勇斗争。

这首诗通过生动的描写和深刻的思考,表达了中国共产党人坚定的信念和革命精神。

这首诗的意思简短而深刻,它告诉我们,革命的道路是充满艰辛和困难的,但只要我们坚定信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够战胜一切困难,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

这首诗的历史由来可以追溯到1935年,当时中国工农红军正在进行长征,毛泽东为了鼓舞士气和激励人心,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诗歌。

这首诗不仅成为了中国革命的经典之作,也被广泛传诵和赞颂。

最后,我们应该学习这首诗的精神,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我们的理想和目标而努力奋斗。

七律 长征的意思

七律 长征的意思

七律长征的意思
摘要:
一、前言
二、七律长征的背景与意义
三、七律长征的内容解析
四、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
五、总结
正文:
【前言】
七律长征是我国著名诗人毛泽东创作的一首诗,描绘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歌颂了红军战士们的英勇精神。

这首诗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成为了中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七律长征的背景与意义】
1934 年至1936 年间,中国工农红军为了躲避国民党军队的围剿,进行了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红军战士们面临着种种困难和挑战,但他们坚定信念,顽强拼搏,最终成功抵达陕北,为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七律长征正是以这次伟大壮举为背景创作的。

【七律长征的内容解析】
七律长征全文共八句,每句七个字,分为四个章节。

诗中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所经历的艰苦环境,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展现了红军战士们克服困难的决心和勇气。

诗中还提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和“大渡桥
横铁索寒”,表现了红军长征途中经历的种种严峻考验。

最后两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达了红军战士们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

【七律长征的艺术特点】
七律长征以生动形象的描绘手法,展现了红军长征的壮丽场景,同时抒发了作者对红军战士们的崇敬之情。

诗中运用了许多生动的比喻和拟人手法,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使诗歌具有很强的视觉感和动态感。

在韵律方面,七律长征押韵严谨,平仄相间,节奏鲜明,易于吟咏,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总结】
七律长征是我国现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以其高度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长征史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