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学角度浅论腐败成因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成因与反腐败的对策
试论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成因与反腐败的对策市场经济犹如一条河流,它既带来了繁荣,也带来了腐败的暗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现象如同蛀虫,侵蚀着国家的肌体,威胁着社会的稳定与公平。
本文将探讨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成因,并提出反腐败的对策,以期为我国反腐倡廉事业提供有益参考。
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成因之一是权力集中、监督缺失。
权力如同一把双刃剑,若不能得到有效监督和制约,极易滋生腐败。
在市场经济中,权力往往集中在少数人手中,这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此外,监督机制的不完善,使得腐败行为得以在暗处滋生。
其次,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成因还包括道德沦丧、价值观扭曲。
在金钱至上、权力崇拜等错误价值观的影响下,一些人的道德观念发生了扭曲,使得腐败行为得以滋生。
道德沦丧不仅侵蚀了人们的灵魂,还破坏了社会公平正义。
再次,市场经济条件下腐败的成因还包括制度不健全、法规不完善。
在制度不健全、法规不完善的情况下,腐败行为往往难以得到有效遏制。
制度漏洞为腐败分子提供了可乘之机,使得腐败行为得以在暗处滋生。
针对腐败问题,我国政府已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腐败现象依然顽固存在,反腐败任务任重道远。
为此,本文提出以下反腐败的对策:一是加强制度建设,构建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体系。
要完善法律法规,确保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同时,要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权力制衡,防止权力滥用。
二是强化道德建设,培育廉洁自律的社会风尚。
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廉洁奉公、勤政为民的道德风尚。
此外,要加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培养公民的道德观念和法治意识。
三是深化反腐倡廉教育,提高党员干部的廉洁自律意识。
要加强党风廉政教育,使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增强廉洁自律意识。
同时,要加大对典型案例的剖析力度,以案说法,警钟长鸣。
四是严惩腐败行为,形成不敢腐的震慑。
要始终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对腐败行为零容忍。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关于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及其影响分析腐败是指利用职务之便、权力之力或者职务、权力之外的其他手段谋取不正当私利的行为。
在经济学中,腐败通常会给整体经济造成不利的影响。
首先,腐败增加了公共资源的浪费。
其次,由于腐败导致政府机构的效率低下,影响了政策制定和执行的效力。
最后,腐败也会损害企业经济竞争力,使其面临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
二、腐败问题的成因分析及其解决思路腐败是多方面因素的结果,包括制度、社会、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解决腐败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包括强化监管、加强司法力度、完善制度和加强教育等方面。
三、腐败问题下经济效率的探究腐败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浪费资源、削弱竞争、破坏经济安全。
为此,需要从经济学角度探究腐败问题对经济效率的影响,以及如何评估腐败的成本。
四、腐败问题的国际比较分析不同国家的腐败程度存在很大差别,这其中涉及到多种因素的影响;然而,腐败问题不是某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一种全局性的现象。
因此,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加强各国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推进全球反腐败进程。
五、基层腐败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基层腐败是指一些低层次的公共服务单位和基层政府中存在的腐败行为。
基层腐败不仅严重损害了公共利益,还严重威胁了经济社会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因此,需要加强基层反腐败工作,提高监管能力,树立廉洁奉公的意识。
案例分析:1、湖南耒阳市大堰镇贪污案2019年7月,湖南省耒阳市检察院对耒阳市大堰镇原副镇长李某某、财政所原所长刘某某等21人涉嫌受贿、贪污等违法行为进行了公诉,案值高达1.5亿元。
该案反映出耒阳市大堰镇政府腐败问题突出、层层掩盖、互相包庇等现象,在当地引起了很大震动。
该案的存在给地方经济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2、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玻利维亚国有企业腐败案,是指玻利维亚电力公司、水泥公司等国有企业在2006年起的一系列腐败行为。
涉案金额高达数亿美元,其中不乏招标黑幕、贪污、虚假发票等腐败行为。
腐败的经济原因
浅析腐败的经济原因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有许多政府官员和企业相关负责人腐败事件被披露出来,打击腐败力度也不断加大。
腐败不仅仅是一个社会问题,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腐败损害了国家经济的发展,造成潜在的国家资源的损失和浪费,更是降低了政府的信誉度、增加了信用交易成本。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把腐败看做一种经营活动,用”理性人”、资源稀缺性、供给需求论以及博弈论等理论分析腐败的成因,并对反腐败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如建立良好的监督机制,提高监督效率,降低监督成本,完善相关法律体系等。
关键词:腐败;供给需求弹性;博弈引言当前,腐败已经成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的不正之风的焦点,严重影响了中国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如何有效的预防和抑制腐败之风,是全国上下极为关注的重要社会问题问题。
对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的思考和分析,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相关的启示。
一、腐败现象及其危害很多经济学家已经给腐败下了经济学的定义,从广义上来说,腐败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规则和约束,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
具体说来,腐败是官员或者官僚集团利用公共权力谋求私利的一种经营活动,他们总是期望以最低的成本做最大的买卖,获得最大的收益。
从”经济人”角度上分析,腐败是腐败者利用职权等谋求私利或者集团利益最大化的行为。
对于腐败的影响尚有争论,曾有人认为,腐败是经济增长必要的润滑剂,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效率,对经济的发展是有利的。
但是,大量的研究以及事实表明,腐败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腐败加剧了不平等竞争。
(一)腐败危害国家经济发展经济发展离不开企业的发展,腐败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活动。
实际上,支付更多行政贿赂的公司比那些不支付任何贿赂的公司在官僚身上浪费了更多的时间,降低了效率,付出了更多的隐形成本和代价。
并且由于腐败造成的机会不均等性特别影响了小公司和行业新的进入者,在腐败盛行的领域中,可能因为小的企业和行业新手缺少寻租途径而无法进入市场。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现象的经济学分析通过从腐败产生的根源寻租活动进行分析,认为其实质就是官僚阶层设租和抽租的过程。
鉴于寻租等腐败活动会造成资源误置、增加成本、妨碍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行,对如何预防腐败提出相应的经济学措施。
标签:腐败;租金;寻租1腐败的经济学分析从形式上来看,腐败主要表现为贪污贿赂、以权谋私、挥霍国家资财、为特殊利益者提供优惠便利、兼职经商、渎职以及徇私舞弊等多种形式。
尽管腐败具有多样化特点,但从经济学的角度看,腐败的实质就是政治权力与经济财富之间的交换,即“权钱交易”。
在市场经济体制中,由于示范效应的结果,只要有一个人利用手中的权力为自己捞取特殊利益,其他人就会模仿,出现“权力泛化”现象。
于是,市场经济中正常的商品交换被“权利交换”所取代,而权力已经成为一种特殊商品,或者交换资源的资源,“权力上市”最终促成了权钱交易的实现。
那么,权力是如何完成利益交换和资源掠夺这一腐败的过程呢?从经济学上来看,腐败产生的根源在于,控制着政治市场和经济资源配置权力的官僚在个人私利最大化的刺激下,因为制度的欠缺,出现了机会主义行为——“设租”与“寻租”,和直接的非生产性寻利行为。
1.1租金和寻租对腐败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首先需要明确租金和寻租。
租金一词作为特定意义上的术语是20世纪70年代才在应用经济学理论中出现的,经济学家布坎南认为“租金是支付给资源所有者的款项中超出那些资源在任何可替代的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款项的一部分”,因此租金是超出机会成本的收入,我们可以简单地理解为超出资源或商品正常价值的价值,即“垄断利润”。
寻租就是寻求租金,社会生活中最常见的是狭义的寻租,是指利用行政、法律等手段阻碍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经济交易自由竞争,从而达到获取和维护即得利益的行为。
从经济学本质上来看,寻租及腐败是非市场经济(non-market economy)或政府失败(government failure)的一个基本类型,寻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
企业家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企业家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引言腐败是世界各地面临的普遍问题,而企业家腐败是其中一个重要方面。
企业家们在市场经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就业机会、推动经济增长,但也有一部分企业家卷入腐败行为中。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分析企业家腐败,并探讨其影响和应对措施。
企业家腐败的定义企业家腐败是指在企业经营和管理中,企业家或企业高管以违法、不道德的手段滥用权力,获取个人私利的行为。
这些行为可能包括贿赂、贪污、内幕交易等。
企业家腐败不仅损害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也损害了整个经济的正常运行。
企业家腐败的原因1.利益驱使:企业家腐败的一个主要原因是追求个人利益。
某些企业家通过腐败手段获取非法收入,腐败成了获取巨额财富的手段之一。
2.监管不力:监管机构的不作为或腐败现象本身也是企业家腐败的原因之一。
监管机构缺乏有效的监督和约束,使得企业家们有机可乘。
3.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市场经济的竞争环境使得企业家们面临高风险和高不确定性。
为了应对这些压力,一些企业家可能会选择腐败手段,以获取相对稳定的利益。
4.道德风险:企业家腐败也与道德风险相关。
一些企业家对道德价值观缺乏敏感性,他们可能认为只要不被发现或不产生法律后果,贪污和腐败是可以接受和合理的。
企业家腐败带来的经济影响1.不公平竞争:企业家腐败导致市场竞争的不公平,破坏了正常的经济秩序。
那些通过腐败手段获取不正当利益的企业,往往能够在市场上获得不公平的竞争优势,使得其他合法企业无法公平竞争。
2.投资外流:企业家腐败会导致投资外流。
由于腐败行为的存在,一些企业和投资者可能对该国的商业环境失去信心,不愿意投资。
这将直接影响到该国的经济增长和发展。
3.损害企业声誉:企业家腐败不仅对企业的短期利益造成损害,还会对企业的声誉造成长期影响。
一旦企业被曝光涉嫌腐败行为,其形象和信誉将受到严重损害,从而影响到其业务和合作关系。
应对企业家腐败的措施1.建立有效的监管机构:加强监管机构的职能和能力,建立有效的监管框架,提高监管的透明度和公正性,为企业家腐败提供有效的制约和打击。
腐败的经济学原理
腐败的问题,似乎在我国社会中成了个难以克服的痼疾,也成为人们经常议论的一大话题。
反腐倡廉反复搞,似乎成效不大,因此我想现在也该针对腐败产生的原因,对腐败与防腐败的问题多作些经济学的分析,以便找到更有效的对策。
腐败的原因从根本上说不在于当事人品德的好坏、水平的高低,而在于规定着人们行为方式的那一系列体制。
所谓腐败,可以有一个最简单的定义,就是“利用公权谋私利”。
若是利用“公权”谋公利,那是理所应当的,公权本身就是为了公利而设计出来的;若是以“私权”谋私利,不说是天经地义,也是合理合法的;若是以私权谋公利,通常称为“大公无私”,经济学上称为“利他主义”,需要提倡,但没有也不成大的问题;只有以公权谋私利这件事,是人们深恶痛绝的腐败,是属于要加以反对、“严打”的行为。
这种“以公权谋私利”的行为,当然首先与“用人体制”相关。
如果我们现实一点,即使不说现实中的每一个人都是为私的,也总得承认生活中至少有一部分人是“有私心”的,一有机会就要以权谋私。
那么,从防腐败、反腐败的角度看问题,我们首先要研究的一个问题是如何把那些私心较少、愿意为了公利而勤奋工作的人选出来去“当官”,掌握“公权”,而不是尽“提拔”那些蝇营狗苟之辈,使得这些人有机会利用公权搞腐败。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要防腐败,至少要做的是改革我们国家机关和国营企业的人事制度,改革官员的选拔与任命制度,尽量减少“坏人”当权的机会。
其次,“以公权谋私利”这件不合法的事之所以泛滥开来,显然与法制不健全有关,因为如果我们再现实一点,承认现实中的多数人现在还是“有私心”的,还到不了大公无私或克己奉公的境界,不管干部选拔制度多么严格有效,也总会有一些谋私利的人被选到行使公权的岗位上去。
那么,我们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如何改革我们的干部监督制度,改革我们的立法与司法制度,使得每一个行使公权的人都能够受到人民的严格监督,使得那些敢于以公权谋私利的人能被及时地揭露并受到应有的处罚,并以此而警告其他人,老老实实地做“公仆”,不要以公权谋私利做“公敌”。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的分析【论文】
腐败行为的经济学的分析腐败行为的经济学的分析-职教文章论文分析经济学行为腐败职教在严格的经济学分析中,行为分析的基础和出发点只能是个体。
巴泽尔指出,一切行为分析的基本单位是“个人”,所谓“组织”的行为最终不过是众多个人行为的整合。
因此,如果我们以经济学为基础展开对腐败行为的分析,就必须从个体分析入手,某些所谓的“集体腐败”、“群体腐败”现象只不过是多个个人腐败行为的结果或行为组合。
因此,在本文中,我们所定义的腐败仅是指公职人员的一种个人行为。
一般而言,腐败总是与权力联系在一起。
美国着名政治学家亨廷顿把腐败定义为:“腐化,即公职人员为实现其私利而违反公认规范的行为”,“腐化的基本形式是政治权力与财富的交换。
”。
美国经济学家A.谢莱法和R.韦欣尼则把腐败定义为“政府官员为了个人利益出售政府财产。
”这里所谓的政府财产是指政府“生产”的“物品”,包括执照、许可证、通行证、签证以及其他一些禁止或限制“私人”提供的“物品”。
换言之,已有研究中多将腐败的基本形式或内容定义为权力与金钱的交换。
此外,由于寻租行为更多、也更容易产生腐败,因而国内部分学者将腐败定义为权力寻租。
这是不准确的。
寻租是指厂商或其他组织、个人为获取政府特许以获得额外的或垄断的利润而向政府官员施加各种影响的努力。
其中尽管包含了“钱—权交易”的可能,但这种活动在更多情况下是对利益的一种合法再分配活动,更多地是采取法律允许的方式和针对集体,如院外游说。
进一步地讲,政府的“设租”行为与腐败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政府被定义为,在一定地理区域内拥有专有的权力来强制执行一些行为规则的机构,其基本任务被认为是提供博弈的基本规则。
一般而言,政府实现其利益最大化有两种基本方式:其一,界定形成产权结构的竞争与合作的基本规则,这将使政府的租金最大化;其二,在第一个目标的框架中降低交易费用以使社会产出最大,从而使政府税收增加。
换言之,不仅调整“租”的分配是政府固有的职能之一,而且“设租”以制造更多的“公共领域”是政府增加其收入的一种手段。
经济学视角下的腐败行为分析
析, 提 出 反腐 建议 , 期 望 能 为 减 少 社 会 经 济 生 活 中 的 腐 败现 象 建 言献 策 。 关键 词 : 腐败; 成本 ; 收益: 寻租 ; 制 度
一
、
引言
时处于人 民群众 的监督之下 , 能够 提高公职人 员办事透 明度 , 降低腐败可
能性。
腐败 , 通 常指公职人 员故意抛弃或违 反法律和道德 上的义务 , 运 用权 力追 求和 谋 取 私 人 利 益 。 2 0 1 4年, 在透明 国际统计并公布 的“ 2 0 1 4全球清廉指数 ” 报 告中, 中国 的清 廉指数 得分 3 6分 , 在 接受统计的 1 7 5个 国家中排名第 1 0 0位 , 腐败程 度较 为严重 。腐败极大地影响 了社会经济的 良好发展 , 我 国必须 重视腐败 问题 , 加 强腐败 问题的治理 。 二、 经济 学视 角下腐败产生的原 因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 , 腐败者是“ 理性的经济人 ” , 它们总 能权衡利 弊, 用 最小的成本 获取最高 的收益 。对于公职人员来说 , 他们能够利 用手中所掌 握 的职 权 来 进 行 财 富 或 其 他 利 益 的 交 换 。
( 一) 腐 败 经 济 人 的腐 败 收 益 大 于 腐 败 成 本
三、 腐 败 治 理 的 建 议
( 一 加 大惩处力度 , 降低腐败成本 反腐败最重要的就是要坚持 教育惩处并重, 对公职人员除 了要进行必 要的廉政教育 以外 , 还应对腐败 行为进行严厉 惩处, 利用对其腐 败所得彻 底追 缴, 对 已经 使用 的腐败所 得进行赔偿等重压措旌。并且 , 对被揭露 的腐 败行为 , 都应该 坚持‘ ‘ 重压、 重罚 、 重惩 ” 的原则 , 不能因为所查 处的腐败金 额 较 少或 是 涉及 人 员 多 而采 取 姑 息态 度 ,也 不 能 出 现 功 过 相 抵 的 情 况 , 更 不 能 出 现“ 下 不 为例 , 既 往 不咎 ” 的情 况 。
谈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反腐倡廉
谈如何从经济学角度反腐倡廉作者:卢焱来源:《法制与社会》2013年第13期摘要腐败作为一种非常态化的经济现象,已经严重渗透到世界各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之中,经济腐败已经成为极其普遍的腐败行为。
本文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腐败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探讨了腐败产生的经济危害以及开展反腐倡廉的经济意义,论述了围绕经济建设为中心开展反腐倡廉斗争的几点建议,指出了只有坚持不懈反腐倡廉,才能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开辟一条绿色的阳光通道,实现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的高效发展。
关键词经济学腐败反腐倡廉作者简介:卢焱,江苏省南通市中医院。
中图分类号:D922.2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3)05-163-02依据2012年12月5日“透明国际”所发布的全球腐败指数报告显示,以丹麦、芬兰为代表的北欧诸国连续几年蝉联清廉度冠军,而象索马里、阿富汗等国家则以极低的指数成为腐败严重的猖狂的国家和地区,中国清廉度全球排名80位。
这些数据说明,在拥有更多社会财富和稳定的经济收入的国家中,其政府的廉洁程度要远远高于那些备受武装冲突和政治压迫的低收入国家。
由此可见,反腐倡廉不仅是一项任务沉重而复杂的政治清理工作,也是经济学领域内的一项研究内容,从而坚定不移的将我国的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引向深入,最终在反腐倡廉的长久战争中取信于民获得实质性的胜利。
一、从经济学角度阐述腐败的定义及产生的原因(一)腐败的经济学概念古往今来,人们对于“腐败”的阐述多是以政治或文化的角度为出发点,西方普遍认同美国政治学家海登海默的“运用公共权力谋求个人利益”的说法。
在我国则比较推崇“为获取个人好处而侵犯职业规则的行为”的解释。
如果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待“腐败”这一特殊的经济现象,则主要指的是以政府官员为代表的“经济人”,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而牺牲公共利益的行为方式,这种利益最大化既可以是金钱方面的收益,也可以是政治方面的收益。
以成本和收益之间的关系作为腐败在经济学范畴内的代表性学说,不仅解释了行贿方与受贿方之间的经济利益往来,也为如何从经济学角度来开展我国的反腐倡廉工作,最大限度的遏制、扼杀腐败现象的发生提供了有力的经济理论指导。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
对腐败问题的经济学思考的论文经济学理论论文腐败问题已成为困扰全球的一个大问题。
在中国腐败问题也已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动摇政权基础、阻碍经济发展的一大公害。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产生、蔓延的原因和治理腐败的对策进行分析,考察在给定各种异致腐败的非经济变量前提下,经济因素如何决定腐败行为和反腐败行为的情况,并不是否定其他各种非经济变量对腐败和反腐败行为的影响。
一、腐败的定义及我国目前腐败的现状对腐败概念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包括经济性腐败、政治腐败、生活腐败、失渎职等。
狭义的主要指权钱交易为主的经济性腐败。
本文认为,对腐败的概念所包括的内涵不宜泛化,还是从狭义的角度来把握腐败的概念比较合适。
腐败的主要特征是利用公权谋私。
鉴此,从经济学的角度可以把“腐败”一词作以下定义:腐败是经济人违反制度规则用公权资源,为自己或小团体谋取利益的一种经济行为。
经济学中有一个基本假设,即:人是经济人,人的行为决策都是理性的,是以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
腐败者也是经济人,腐败者作为经济人参与腐败活动的决策是理性的,其目的也是为了追求腐败利益的最大化。
从微观经济学角度看,腐败行为也可以看作是一种“生产”,这种“生产”也存在成本和收益的问题。
一般来说社会转型时期,往往是腐败现象产生和泛滥比较严重的时期。
因为一系列的政治变化,使以往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秩序受到冲击和破坏,不仅使原来隐蔽的腐败现象显现出来,而且迅速地传播与蔓延。
有资本主义国家学者认为,一个国家经济结构、社会状况发生剧变的阶段,也是腐败最严重的阶段。
联合国调查了107个国家后得到这样一个结论:一个国家人均收入在265-1000美元时期,是社会剧变革时期,也是社会经济、思想状态等变化最大的阶段。
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剧烈变革时期,由于存在体制性的缺陷,加上种种主观因素的影响,使腐败产生的可能性空间非常大,而对腐败的惩治又不够有力,导致腐败成为一种低风险、低成本、高效益的行业,使腐败之风越刮越盛,腐败的渗透面越来越广,腐败涉及的金额越来越大,涉及的人员越来越多。
经济学视角看贪污受贿问题
金融经济FINANCIAL AND ECONOMIC经济学视角看贪污受贿问题张伟伟徐州市体育局摘要:贪污受贿问题是当前治国理政过程中面临的一大难题,防治贪污受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拟从经济学的视角出发,分析贪污受贿问题的成因、发展原因、危害结果、进而提出应对措施。
对于我国政府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治国理政能力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贪污受贿;经济学视角;治国理政一、引言2017年10月18日,习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作了重要报告,报告指出,人民群众最痛恨腐败现象,腐败是我们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当前,反腐败斗争形势依然严峻复杂。
而贪污受贿问题,作为腐败的突出表现,本文中,笔者拟从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贪污受贿问题的成因、危害等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二、理性人假设“理性人假设”是经济学的一个基本前提和假设,公职人员作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份子,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符合理性人假设。
也就是说,公职人员也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当然这里的利益并不等同于通俗意义上的金钱、地位等利益,它甚至包括个人名誉、精神上的满足感和归属感、个人信仰等,譬如,对公平与正义原则的坚守、对共产主义的信仰等,可以给行为人带来内心的安定与满足,符合其价值判断原则,从而也可以看做是其利益的实现。
从对利益的追求不同可以看出,人员会分化出不同的类别,有人追求金钱利益,有人追求权利地位,有人甘于奉献,追求公平与正义等。
而对金钱利益和权利地位的追求,为腐败埋下了祸根。
三、需求与供给有需求就有供给,坏的需求往往催生坏的供给。
公职人员对于金钱的需求,会带来行贿者的行贿供给,公职人员对于权利地位的追求,会促使其向掌握人事权的领导提供金钱或其他利益的供给。
金钱等利益的输送,导致了行贿和受贿行为,从而导致了腐败的产生。
从资源稀缺性角度来考虑,很多利益都是稀缺资源,以一个部门的领导岗位为例,其需求大于供给,追求进步是几乎每一位公职人员共同的目标。
从经济学视角议当前腐败的成因与治理
、
腐败 的 经济 学视 角解 释
布坎南认为, 寻租指那些本可以用 于价值生产活动
的资 源被用 在 了决 定 分 配 结 果 的竞 争 上 了。 比如 ,
● 政治理论研 究
从 经 济 学视 角 议 当前 腐 败 的成 因与治 理
胡 建 明
( 河南机 电高等专科学校 经济贸易系 , 河南 新乡 4 5 3 0 0 0 )
摘
要: 腐败 的经济 学含 义是 权钱交易 , 腐败 的经济学解释是寻租理论 , 腐败 的主要经济危 害是 低效率 和社 会
快。
热衷 于贿赂 和垄 断 而缺 乏 技术 创 新 和 组织 创 新 , 阻 碍技术 进步 , 窒息 了企业 生产 的积极 性 , 危 害经 济增
长与稳定。
三、 治理 腐败 的机 制与对 策 习近平 总 书 记 上 任 伊 始 , 就 以“ 打 铁 还 需 自身
当前 , 由于法制体制不健全 , 市场无序竞争 , 政 府对 经济 干 预管制 较 多 , 社 会 中的 设租 、 寻租, 甚 至 “ 政 治创 租 ” 和“ 抽租” 行 为 经 常 出 现 。这 种 寻 租行 为所 造成 的腐 败有 循 环 增 强趋 势 : 政 府 干 预 或 管制
收 稿 日期 : 2 0 1 3— 0 6— 2 0
作者简介 : 胡建 明, 男, 河南信 阳人 , 河南机 电高等专科学 校副教授。
多方面资料表明, 我 国当前 的腐败 问题 日益严 重、 令人担忧 , 其表现为 : 腐败 主体 由中低特权层 向 高层渗透 , 且有快速蔓延之势 ; 贪腐金额越来越高 ,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一、本文概述《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研究》旨在从经济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腐败现象的本质、成因及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并提出有效的反腐败策略。
腐败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对政治、经济、社会等多个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出发,分析腐败行为的动机、成本与收益,揭示腐败产生的深层次原因,并探讨如何通过制度和政策的优化来遏制腐败的滋生。
文章首先将对腐败的定义和类型进行界定,明确研究范围。
接着,通过对腐败行为的经济学分析,揭示腐败行为的成本收益结构,以及影响腐败行为的各种因素。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腐败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包括资源配置效率、市场公平竞争、政府信任度等方面的负面影响。
随后,文章将着重分析当前反腐败工作的挑战与困境,包括制度不健全、监督不力、法律执行不严格等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文章将提出一系列具有针对性的反腐败策略,包括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督执纪、推进政务公开、提高公众参与度等方面的措施。
文章将总结反腐败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强调反腐败工作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持续推动。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本文旨在为反腐败斗争提供有益的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促进社会的公平、正义和可持续发展。
二、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基础腐败作为一种社会经济现象,其存在与蔓延有着深刻的经济学理论基础。
从经济学的视角来看,腐败的产生和持续存在可以归因于信息不对称、权力寻租、机会成本等多个因素。
信息不对称是导致腐败问题产生的重要经济学原因。
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权力的拥有者和权力的使用者之间往往存在信息差距,这为腐败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当权力的使用者(如政府官员)拥有更多的信息,而权力的所有者(如公民和纳税人)无法充分了解和掌握这些信息时,权力的使用者就有可能利用这种信息不对称,通过腐败行为来谋求个人私利。
权力寻租是腐败现象的另一重要经济学理论基础。
在市场经济中,权力往往成为一种可以交换的资源,掌握权力的人可能会利用这种资源来寻求租金最大化,即通过腐败行为来获取额外的经济利益。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成因的经济学分析[摘要]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我国的腐败问题越来越严重。
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为腐败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定义。
文章从权力的供给和需求的角度来分析腐败,从官员腐败的成本角度来分析官员为何选择腐败。
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给腐败的治理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什么是腐败?从政治学、法学、社会学角度人们对于腐败都给出了定义,这些结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官员拿人民赋予自己的权力为自己谋取私利。
从经济学的角度,公共权力与个人私利之间是一种交换行为,腐败可以看做是一种经济活动,那么腐败的经济学定义是: 腐败就是官员或官僚集团利用公共权力谋求私利的一种经济活动,在此过程中遵循的基本经济原则是以最小的投入获取最大的收益。
1 从权力的需求与供给角度分析腐败是官员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和其他的个人和利益集团进行交换,权力是交换的客体,权力意味着一种对其他人的一定强制、支配和控制,也就是说权力意味着特权,意味着利益。
所以权力就成为了稀缺资源,使得人们向往权力,追求权力,对权力产生了强烈的需求,这是对权力的需求。
权力作为一种外在型的能力,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通过权力主体的更换而发生转换。
就是说某位官员所拥有的权力是有时限的。
当他拥有权力时,他就能“一呼百应”;当他离开这一职务时,则会丧失权力,就会“风光不在”。
这会让权力主体产生强烈的失落感。
官员作为“经济人”要力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于是就拿手中的权力去交换,这就是权力的供给。
2 从腐败的成本角度分析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腐败,因为官员在面对个人利益和权力时有不同的选择:一是公共决策与官员自身利益的选择,二是腐败与廉洁的选择。
公共决策与官员的私人利益之间存在着矛盾。
一方面,公共决策越正确、越及时,组织的利益越大,组织的掌权人所分享的收益也越大,不仅如此,官员还可从中获得比一般成员更大的收益,如对官员政绩的物质奖励、职位的晋升等。
相反,公共决策的效果越差,官员的损失也许比组织内的其他成员更大。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内容提要:文章从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腐败,把腐败作为一种经营活动来进行分析,为腐败给出了一个经济学定义。
文章认为,由于权力的可交换性及其需求与供给的无弹性,决定了权力总是倾向腐败,从而形成一个公权与私利交换的市场可能;根据“经济人”理论和公共选择理论分析,可以认定官员也是“经济人”,也面临着选择,让公权与私利的交换具备了主体;通过对腐败的成本、权力运行的制度及运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信息不对称等情况的分析,认为这些构成了腐败产生的诱导性因素。
文章进而分析了腐败对经济的危害,如阻碍经济发展、影响贫困治理、造成潜在的社会资源的浪费和损失、造成政府信誉的丧失、增加信用交易成本等。
文章最后提出了抑制腐败的经济学对策:一是建立良好的制度和监督制约机制,降低腐败交易的市场空间,让官员“不能腐”;二是增加对官员的激励因素,降低腐败主体进行腐败交易的主动性,让官员“不愿腐”;三是完善对腐败官员的惩罚性机制,加大打击力度,减少腐败黑数,增加腐败交易的成本,让官员“不敢腐”。
论文在线 :s://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当前,腐败已成为我国不正之风的焦点,严重影响着改革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如何有效地治理腐败,是全国上下极为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指出:“经济学理论并没有提供一套立即可用的完整结论。
它不是一种教条,只是一种方法、一种心灵的器官、一种思维的技巧,帮助拥有他的人得出正确的结论。
”对腐败问题进行经济学的考察和分析,或许会给我们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
一、腐败的经济学定义什么是腐败?美国著名政治学家亨廷顿认为:“腐败是指国家官员为了谋取个人私利而违反公认准则的行为。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腐败定义为,腐败是滥用公共权力以谋取私人的利益。
一个更为广义的定义是:腐败乃是通过关系而有意识地不遵从,以图从该行为中为个人或相关的个体谋取利益。
国际透明组织对腐败含义的解释是,公共部门中官员的行为,不论是从事政治事务的官员,还是行政管理的公务员,他们通过错误地使用公众委托给他们的权力,使他们自己或亲近于他们的人不正当地和非法地富裕起来。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
腐败的经济学分析【摘要】腐败是一个严重影响经济发展的问题,对经济体系造成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本文通过经济学分析探讨了腐败的定义、成本和影响、监管与预防措施,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和相关经济学理论。
腐败不仅增加了企业成本,阻碍了公平竞争,还损害了经济效率和投资环境。
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减少腐败至关重要,需要建立有效的制度和法律体系。
腐败的经济学理论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其成因和解决方法。
通过对腐败问题的全面分析和理解,可以更好地推动经济发展和提高社会福祉。
【关键词】腐败、经济学分析、成本、影响、监管、预防措施、经济发展、负面影响、理论分析1. 引言1.1 引言腐败是一个全球性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政府部门和企业中,还普遍存在于社会各个层面。
腐败不仅是一种道德败坏,更是经济发展的绊脚石。
在经济学领域,腐败被认为是一种资源的浪费和分配不公,进而影响了整个经济体系的运转。
对腐败进行经济学分析,探讨其成本与影响,以及监管和预防措施,对于构建清廉的社会和促进经济发展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经济学的角度,对腐败进行深入分析。
我们将探讨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即腐败是如何影响资源配置和经济效率的。
我们将分析腐败的成本与影响,探讨腐败对经济的负面影响,以及可能带来的潜在损害。
接着,我们将讨论腐败的监管与预防措施,探究如何有效遏制腐败现象。
然后,我们将探讨腐败对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揭示腐败对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的威胁。
我们将对腐败的经济学理论进行分析,以期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腐败问题。
通过本文的研究,希望读者能够深入了解腐败对经济的影响,认识到腐败问题的严重性,以及腐败对经济发展的阻碍作用。
也希望能够为解决腐败问题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和建议。
2. 正文2.1 什么是腐败的经济学分析腐败是指在行为者为了谋取私利而违反道德、法律规定的行为。
在经济学领域中,腐败被视为一种交易成本,因为它增加了交易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腐败可能出现在政府部门、企业组织、社会机构等各个领域,其形式多样,包括贿赂、权力寻租、偷税漏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腐败是社会的一大现象,以腐败中贿赂为例,从贿赂产生的四个基本条件出发,用简易的数学论证方式来浅究行贿者与受贿者行为的经济学成因,并依据数学分析提出治理行政官场贿赂腐败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腐败贿赂权力寻租
一、引言
水不平则溢,人不平则鸣,腐败是社会不公正现象并导致社会动荡的最大根源。
历史规律已深刻证实了当社会腐败成为一种社会风潮并且人们已对腐败熟视无睹时候,这个社会就会出现剧烈的阶层分化和对立,如果对这种阶层分化和对立不能进行有效地制止和纠正,社会就会累积巨大动荡风险。
这种累积的风险就像高高在上的堰塞湖一样,当我们构筑的社会体系不能有效地疏导和降低这种风险时,它最终会冲破这种社会体系构架,实现摧枯拉朽之势的社会变革。
当腐败问题成了一种社会生态,反腐则是任重道远。
本文所探讨的腐败问题并不是全民性质上的腐败,譬如生活中排队的总想插队,办证的总想快点,家长们总是想着给孩子的老师送礼、给自己的上司送礼。
而是限于政治官场上的腐败(运用公共权力谋取私人利益的行为)。
这种腐败广义上泛指行为主体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职权,从狭义上泛指国家公职人员为其特殊利益而滥用权力的蜕变现象。
譬如结党营私、徇私枉法、颠倒黑白等各种犯罪;利用出身背景,政治地位、经济权利、熟人关系进行贪污枉法,吃喝享乐等。
在这一系列行为中,选取最具代表性的政治贿赂为例,从简单的数学角度来阐述腐败的经济学上的成因。
二、贿赂产生的条件
贿赂这一过程的产生,必须要有四个基本的条件,即受贿者必须要有权力寻租的条件以及进行权力寻租活动的意愿,行贿者要有行贿的动机以及行贿的能力。
在探究腐败的经济学成因时,必须要从腐败存在的这四个原因入手。
(一)权力寻租的条件
权力寻租是指握有公权者以权力为筹码谋求获取自身经济利益的一种非生产性活动。
权力寻租是把权力商品化,或者说是以权力为资本,去参与商品交换和市场竞争,谋取金钱和物质利益。
即通常所说的权物交易、权钱交易、权权交易、权色交易。
在这一环节,权力被物化转化为商品货币,进入消费和财富增值环节。
权力寻租所带来的利益,成为权力腐败的原动力或污染源。
在实践生活中,行政权力表现为大量性,经常性扩张,即行政权力腐败。
行政官员作为行政主体的代理人,而社会大多数人处于服从行政主体及其代理人行政官员的受制地位,[1]加之我国大陆政府对市场经济干预程度仍然处于一个比较高的状态,行政官员仍有很大的权力干预市场行为,事实上造成行政官员有很大的权力寻租空间。
(二)权力寻租的意愿
在行政官员产生腐败倾向时,他们必定会考虑自我心理需要和外在物质需要。
这种需要是行政官员对自身畸形心理需要的必要感被体验,是推动着行政官员以一定方式向着一定方向进行活动的直接始动力量。
以外在物质需要中最重要的经济需要为前提。
假定大部分行政官员是理性人,那么他们会考虑自身的成本与收益来做出选择。
系统性腐败存在的原因必然是受贿带来的机会收益大于行政官员获得合法收入的机会成本。
这里可以用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证明在当前的国情下,腐败对官员来讲,在某种程度是理性的选择。
若官员不存在腐败行为,则不会存在额外的成本和代价,那么其收益为r2。
由于在政府推行全面反腐以前,受贿行为被发现的概率p非常低,那么虽然被发现的后果r1+q的量化值处于高水平位置,受贿后果的期望p( r1+q)仍然很低,而且受贿可以带来巨大的收益r,因此官员受贿的利润非常高。
而当前中国行政官员的收入普遍不高,那么
行政官员不存在腐败的利润r2 就相对来说比较低,相较于高额的腐败的期望利润,那么行政官员就有足够的动机去出租权力。
(三)行贿的动机
经商者行贿的成本就是r(即行政官员的受贿收入),虽然r往往比较高,但是由于贿赂带来的如排他性生产特权,稀缺经营许可证等带来的实际利润远高于r,并且在当下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中,虽对行贿行政官员虽有相关法律约束,但由于行贿手段的多样化,行贿方式的隐蔽化,往往在实际现实中很难发现经商者的实际行贿行为。
因此经商者额外的行贿实际成本处于低值状态中。
这就导致经商者行贿有很高的利润,所以经商者也有足够的动机去行贿行政官员。
(四)行贿的能力
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市场经济确立之后,经商者的经济实力急剧上升,这一变化也为系统性腐败提供了条件。
三、结论与政策建议
根据以上对腐败成因的分析以及假设的宽泛的公式,可以总结出反腐要从行政官员和受贿者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在行政官员角度,由公式(1)可知官员贪腐的总利润为r-p(r1+q)在这个式子中r1在短期内,政府对市场的干预程度没有明显下降的情况下是不会有大的波动即除政府以外的主体是没有办法来控制r1的,于是针对官员的措施无非就是改变官员总利润的各个参数。
当增大对贪污受贿官员的惩处力度的时,q(也就是被法律惩处的痛苦,对家庭的影响,名誉的损失)会增加,但是由于刑事责任也存在着经济上边际递减效应,只要不是对之处以判处死刑,q的变化不会太大,大量判处死刑又不符合当下我们国家总的法律精神,因此我们在短期内对p(受贿被发现概率)入手。
由于r1+q的量化值很高,因此我们增加p会使总利润降低的非常明显从而使贪污受贿员官获得利润大大降低,从而减小受贿的概率,对于增加p的方式,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种办法:
第一,增大纪律检查委员会和人民检察院的权利,并且尽早实现监察权和行政权在体制上的分离。
第二,增加审计部门审计的频率和力度,审计部门不能够只走形式,要多查,要细查,才能够提前看出问题的所在,才能使机构或者个人短时间保持清廉。
第三,增加各级政府的透明度,公开政府的各项操作可以使公民对其进行监督,从而减少贪腐的概率。
考虑行政官员不腐败的收入r2,r2基本上是工资和福利的加总,由于中国大陆地区官员平均工资水平较低,贪腐的利润空间太大才会产生这种行为,因此可以通过提高官员的工资r2从而来压缩贪腐的利润空间来减少贪腐概率。
但国际情况是否提高行政官员工薪水平就能显著影响腐败行为呢?以上两幅图,图1是全球人均gdp的分布,颜色越深的表示人均gdp越高,图2是全球贪腐情况的分布,颜色越深代表的是贪腐程度越严重,通过大致的对比我们可以发现,工资越低的地方其贪腐程度越高,一定程度上是成比例的,因此我们认为,可以适当地给官员适当的增加工资,从而减少贪腐。
对于行贿者来说,行贿者的收益在短期内是很难调整的,因此我们应当主要改变行贿者的成本,就中国当前情况来看,行贿者的成本基本上就是行贿的金额,即使官员贪腐被检查出,行贿者也不会受到其他过多的惩处,大多数情况下是没收行贿资金,若行贿者与受贿者有连带责任,那么行贿的成本就会大大增加,行贿者就会考虑自己行贿的成本从而行贿动机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