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内容简介及评价
史学之新篇 教育之宝鉴——简评谢保国先生《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稿》
更有遍 布全篇诸 多细节 中概括 归纳 的观 点命题 、 经验教 训 、 非评判 等。三是 辞章 美感 丰 富。辞 章 美感 包括 《 是 史
稿》 章 、 点 的结构布局 、 编、 节、 组织安排的 匀称合理 与语 言形态的丰富 多彩 。
关 键 词 : 代 ; 文 ; 文 教 育 古 语 语
处空旷的水域 , 横陈书家 田冰先生手 书《 中国古代 语文 教育 史稿 》 十个 大 字 , 字如 长 虹 高 悬 , 让人 眼前 亮 。如 此 的封 面封 底 , 与 中 国古 代 语 文教 育 的 是 内容 契 合 一体 的 , 朴 优 雅 , 厚含 蓄 。综 观 全 书 , 古 丰 《 史稿》 体现着袁枚《 随园诗话》 所言的“ 作史三长 : 才、 、 , 学 识 缺一不 可 ” 内涵 , 到 了 乾嘉 学 派 考 据 的 达 历 史 、 究经 籍所 遵循 I 则 : 研 拇原 考据 、 义理 、 章 。 辞
第3 2卷 第 3期 21 0 0年 5月
宁夏大 学 学报 ( 人文 社会 科 学版 )
Ju a o N nx nvrt( m nt s& Sca S i csE io ) or l f igi U iesy Hu a ie n a i i oi c ne dt n l e i
收稿 日期 , 明其真伪”1 , “ 【 的要求。诸如第 三章《 先秦学校的言语教育》 从先秦典籍 中概括归 , 纳 出两点 : 雅 言 教 育 和 语 言 理 论 教 育 ” “ 汇 教 “ 与 词 育” 。无论 是 雅 言教 育 的 资 料 , 是 语 言 理 论 教 育 还 的资 料 , 以及 词 汇 教 育 的 资 料 , 是 较 丰 富 的 。因 都 此, 读之真实可信 , 思之可训可鉴。再如第九章《 文 章文学教育》 开篇引用张志公先生 的一段话 , , 作者 认为张先生对 中国古代语 文教学 的概括 , 识字 即“ 加作 文 =语 文 教 学 ” “ 是 还 不 全 面 , 须 补 充 一 ,但 还 点: 阅读 ”2。对 张 先生 观 点 的 补充 丰 富 , 在 占有 _ J 是 大量 资料 的前 提 下 作 出 的 。这 样 的补 充 , 就显 得 可 靠真实。《 史稿》 就是对识字教学 、 作文教学与阅读 教学进行叙写 阐述的。至于作文教学 , 不仅叙写 阐 述 课 内 的写作训 练 与 写 作 宗 旨的教 学 , 叙 写 阐述 还 课 外 的率性 尽性 的抒 写 活动 。阅读 教学 也是课 内课 外 结合 的状 况 。这样 写 , 符合 历史 的真 实 。另外 , 才 阅读《 史稿》 经作 者甄鉴挑选 出来 的大量资料 , , 对 语文教育工作者与研究者进行教学与科研 , 也有信 手拈来、 直接引用 的便 利。比如, 我们熟知 的“ 书中 自有 黄 金 屋 ” 说 辞 , 文 如 何 、 的 全 谁人 所 作 , 不 甚 却 了了。《 史稿》 叙述科举制对语 文教育正面及负面 影 响 时 , 用 了宋真 宗赵 恒 的《 学 诗 》 这 就 是 “ 引 劝 , 书 中自有黄金屋 ” 出处与全文 。再如 , 的 我们讲 授鲁 迅先生《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 时 由于词典与教参 对“ 三味” 都语焉不详 , 也便寥寥数语带过。《 史稿》
中国语文教育史
二、孔子
1、孔子生平 2、教育思想
3、教学原则
第十八页,共91页。
孔子生平
❖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 “三十而立” ❖ “席不暇暖” 、惶惶如“丧家之狗” ❖ “五十而知天命” ❖ “朝闻道,夕死可矣”
第十九页,共91页。
孔子生平(续)
❖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 ——《论语·泰伯》 ❖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
第二十五页,共91页。
了解学生,因材施教
观察法和谈话法:
❖ 听其言而观其行 ❖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
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第二十六页,共91页。
由学到知,知智统一
❖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 不知,是知也。”
❖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83写一手好文章说一口普通话写一笔好字积累比较广阔的知识8485一古代语文教学大纲的端倪南朝颜之推颜氏家训宋朱熹学规元程端礼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二壬寅癸卯学制19021904三壬子癸丑学制19121913861922195011922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纲要最早具大纲规模的文件21932年初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高级中学国文科课程标准31948年中学语文科课程标准解放区首个初具规模的教学大纲871950年编辑大意
第十五页,共91页。
第二章:古文教育期
❖ 古文教育期背景及特点 ❖ 孔子 ❖ 《学记》 ❖ 科举取士与语文教育 ❖ 作业
第十六页,共91页。
一、古文教育期背景特点
1、以“五经”、“四书”为教材,或以历代 名家名篇为范本,学的都是书面的“文”;
2、内容具有综合性和丰富性的特点,文、史、 哲不分,是一种广义的语文教育。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及现代观照
2010.09论经纬理进入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教育在各方面、各层次都进行着如火如荼的改革,作为连接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桥梁的语文课程改革就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语文课程从小学到高中都是学生学习的主科之一,从国家到地方、从老师到学生应该说是投入了很大的精力,但是社会各界对语文学科的责骂声也是最大的。
语文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应该多说、多写、多看、多想才能更好地掌握它、运用它,而现在的中学生学业负担过重,根本没有多余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些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去阅读《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古典名著,却往往被老师和家长当作是“读闲书”、“不务正业”而加以制止,这样就算是再有兴趣、再有文学天赋的学生也会被这种“高压政策”磨得兴趣全无。
那么,就剩下语文课本上那薄薄的几篇课文了,这几篇课文还往往被老师嚼成了渣,再“喂”给学生,还有什么营养可言?至于中、高考则更是问题多多、弊端种种:从西方引进的、广泛流行的客观题或者变相的客观题(主观题客观化)充斥于语文试卷,文学作品内涵的丰富性、多义性、独特性在苍白的语文试卷面前显得无能为力。
作文,这一最能反映语文能力高低的考察方式却只占整个试卷分值的五分之二,老师们在讲评作文时似乎更热衷于对写作“技巧”和写作“规律”的研究,殊不知,这种枯燥无味的“技巧”和“规律”恰恰是摧毁兴趣的最有效武器,而广泛的阅读和浓厚的兴趣才是学好语文的真正法宝。
正因为当下的语文教育存在着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需要进行深层次的改革,所以一些语文教育专家、学者和教师们纷纷出谋献策,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改革措施,诸如“快乐语文教学法”、“语文的可持续发展教学”、“绿色教育”等等,这些改革措施反映了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心声,但是却收效甚微,有的只有理论上的可行性,没有实际的可操作性;有的在现行体制面前显得不堪一击。
一方面是大声疾呼要解决问题,一方面又是成效甚微,那么,在这种矛盾面前,我们该怎么办呢?在当今的教育改革更多地热衷于瞄向西方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有更为冷静、更为理性的思考呢?民族文化一脉相承,我们应该通过对传统教育的反思,汲取和继承一些宝贵的文化资源来观照现在的语文教学以拓宽语文教育改革的渠道,使其取得实质性的成效。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2
开课和学习目的
1.历史是历史学家跟他的事实之间相互作用的 连续不断的过程,是现在跟过去之间永无止境 的对话。 ——[英]爱德华·霍列特·卡尔 2.历史上活动的许多个别愿望在大多数场合下 所得到的完全不是预期的结果,往往是恰恰相 反的结果。 ——[德]恩格斯 3.没有过去,不仅今天毫无意义,将来也没有 希望。 ——[美]拉可斯丁 4.现在不可能是过去的完全再现,但它至少会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主讲: 主讲 耿红卫 河南师范大学文学院
2012-5-6 1
内容提要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第八章 第九章 第十章
2012-5-6
先秦语文教育 秦汉语文教育 魏晋南北朝语文教育 隋唐五代语文教育 宋元语文教育 明清(1840年前)语文教育 近现代语文教育(1840—1949) 当代语文教育(1949—2003) 港澳台语文教育 海外华文教育
2012-5-6 5
主要参考书目
1.王文彦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远方 出版社2006年版。 2.耿红卫著:《革故与鼎新——科学主义视野下 的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改革研究》,山东教育出 版社2008年12月版。 3.耿红卫著:《语文教育新论》,长江出版社 2007年版。 4.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 稿)》,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5.王松泉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2012-5-6 6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年版。 6.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7.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 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版。 8.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山 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9.陈黎明、林化君著:《二十世纪中国语文教 学》,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10.课程教材研究所编:《二十世纪中国中小学 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 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第一章 语文课程与教学的历史演进
叶苍岑主编的《中学语文教学通论》为代表 顾黄初著《现代语文教育史札记》为代表 张隆华主编的《中国语文教育史纲》为代表 本课程的分期:
(3)经学教材
《四书》:《大学》《论语》《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4)文选教材:
《昭明文选》:文选烂,秀才半。自周至梁七八百年间129位作家,700多篇文章。将文学与经学、 史学、玄学分开,经书不选,子书不选,说话的记录不选,史书不选
按体裁编撰 《古文观止》:清
(六)传统语文教育存在的问题 三大问题:
1.目的:在于进行封建伦理道德教育 2.内容:仅仅学习文言文,且多为先秦文章,时代性不强 3.方法:讲究决度的权威,师道尊严,体罚现象严重
四大弊端:
1.脱离口语实际,轻视口语教学 2.脱离应用实际 3.忽视语文知识教学 4.忽视文学教育
三、近现代语文教育史
(二)¡°国语¡±、¡°国文¡±名称的出现
1.语文在新式学堂单独设科之初,所定学科名称为“词章”,后为“中国文学”。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文 件,称“国文”。此时,学生读的、写的都是文言文。“文”和“言”还是分离的。
2.五四前后,在黎锦熙、刘半农等倡导下,国民初等学校“国文”更名为“国语”,后,全国统一更名为“国语”。 此时,白话文作品进入教科书,“文”“言”分离的局面终于被打破。
这是一份家塾教学的日程表,龙启瑞自己说:本表以看读写作四字为提纲,“读熟书(经类及《文选》、《古文辞类篡》) 以沃其义论之根,看生书(史类,)以扩其通度之趣,写字以观其用心之静躁,作文以验其养气之浅深。”这“读、看、写、 作”四字提纲,确乎在表中得到了充分的落实,虽然仍有读经和制艺应试的牵掣,但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能力训练的特色 是十分显著的,这样的教学安排,比较能适应当时社会的需要,所以也能从中总结出一些语文教学的切实经验来。
中国语文教育史的拓新之作——评耿红卫《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
岑 主编的《 中学 语 文 教 学 通 论 》 为代 表 , 将 中学 语 文 教 育 史 分 为 三个 时 期 : “五 四 ”以 前 的 传 统 语 文 教 学 期 为
第 一 时期 , “ 五 四” 以后 建 国 以 前 为 第 二 时 期 , 建 国 以来
的语 文 教 改 期 为 第 三 时 期 。 第 二 种 以 陈 必 祥 主 编 的 《 语 文 教 育发 展 史 》 为 代表 , 将 清 末 语 文 单 独 设 科 前 定 为古代语文教育 期 , 之后 到 “ 五 四” 运 动 前 为 近 代 语 文 教育期 , “ 五 四” 运 动后 为现 代语 文教 育期 。第 三种 以
语 文 教 育史 教 程 》 ( 山东 教 育 出版 社 2 0 1 3年 版 ) 为 我 们
提 供 了很 好 的 学 习 范 本 。 通观全 书 , 与 其 他 同类 著 作 相 比 , 有 如 下 几 方 面 的 特点 。
史纲》 为代表 , 以鸦 片战争 前 为古代 语文 教育 期 , 鸦 片
我 们 学 习 中 国语 文 教 育 的发 展 历 史 , 也 是 在 以铜 为 镜, 以史 为 鉴 。 我 国语 文 教 育 发 展 源 远 流 长 , 研 究 成 果 迭出 , 但对 于语 文教 育历 史 的研 究 , 长 期 以来 , 成 果 很 少, 可 谓 凤 毛麟 角 。现 代 语 文 教 育研 究 者 耿 红 卫 教 授 能 够 以 与 时 俱 进 的视 角 来 研 究 语 文 教 育 , 能 够 以 创新 的思 想 和观念来研究语文教育发展的规律 , 无 疑 对 当前 的语 文 教 育 研 究 具 有 很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和 学 习 价 值 。 河 南 师范 大学文学院教授 、 硕 士 生 导 师 耿 红 卫 主 编 的 《中 国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综述
为了更深刻地理解《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 所承载的 知识 , 研究其理论成果 , 加强教师专业化知识现对其进行 综述 。本文主要采取类 比研究法 , 即与《 中国语 文教育史 纲》 进行 比较分析 , 更深刻地挖掘出《 简编》 的个性特征 、 体 现语文科特点等优秀成果 。《 中国语文教育 史纲》 为“ 语文 教学法的学科建设” 做 出了很大贡献 。在此之后相继出现
参 考 文献 :
传统文化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中都有积极的作用。 我们要建设一个 经济上高度繁荣 , 政治上高度 民主, 文化 上高度文明的现代化社会 。 1 . 现代化也是人的现代化 , 人 的观念 的现代化 , 劳动 者素质的现代化。现代化的企业需要具有高素质 的劳动
一
的经验则介绍的详细。 比较而言《 史纲》 对整个事件的发展 各 阶段 、 出现 背 景 细致 的 叙述 , 对 总 结 的经 验 没 有 单 独 列 } H , 而是掺杂在各 阶段 的叙述里。《 简编》 的叙述更有针对 性, 将最有营养的“ 精华” 陈列读者面前。 2 . 语言的“ 语 文味” 。《 简编》 的语言生动活泼 , “ 语文 味” 颇浓 。 更体现语文学科 自身特点 。 如其中每一章下 的脉 络“ 轨迹” 、 “ 基本 内容 ” 、 “ 基本经验 ” 。在《 史纲》 中则 “ 思 想” 、 “ 内容 ” 、 “ 方法” 。其 他 书 目比较 泛 滥 的 时期 定 名 : 古 代、 近代、 现代 , 《 简编》 在其下标注 自身理解即 : “ 前语文” 、 “ 始语 文 ” 和“ 今语 文” 。又 如三 大历 史分 期 下 , 还 有更 多的 个性 名称 , 如: 言 文教 育 为“ 潜” 语文 , 古 文 教 育 为“ 准语 文 ”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精选文档
xx古代语文教育中师生关系的现代元素中国是一个有着悠长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古代语文教育源远流长。
从可供考证的殷商甲骨文的习刻算起,已有3000余年的历史。
这其中以儒家文化思想为主融合诸多思想流派的“传统文化思想”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也可以说二者互为存在,相互融合。
古代的语文教育一直在追求个人品行的完善和个人价值的实现。
不论是“内省”还是“外铄”,其主导流派都有着共同的主题。
即为统治者服务,承传思想文化。
古代语文教育的特点是“重道(轻德)”,“重文(轻语)”,“重教(轻学)”。
在现在看来是有其局限性的。
尤其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对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质疑、批判甚至是疏离的态度尽管在当时急于变革求新的背景下可能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在今天,中国国力日渐巨大、自信心逐渐树立的时代趋势下,自觉有纠偏矫正的需要。
我们完全可以以平易从容的态度,通过借鉴对比,从古代文化传统中汲取经验,取其适用于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精华,对语文教学肯定是有启发和帮助的。
古代语文教育内容丰盛、博大精深,本文仅从“师生关系”这一命题的角度作分析综述,探究其师生关系方面对现代语文教育教学的积极影响的部分,即现代元素。
一、古代语文教育师生关系分析综述按照教育史的分期作一综述。
原始氏族社会时期:大致从虞舜时代开始就有了学校的设立。
“国老”、“庶老”等部落的长者就成为负责教育工作的老师,“庠”、“序”就是供他们教育学生的场所。
这个时期的师生关系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师生关系,它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单向的经验传递。
奴隶社会时期(一)随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发展,教育也在发生变化,周朝的学校比起前代更加完备了。
教师多是一些官员,而学生则是奴隶主们的后代。
教育是少数人的特权。
那么这一时期的师生关系更多地被染上深刻的阶级色彩。
(二)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落、私学兴盛,百家争鸣的学术富强给教育的革新提供了可能。
涌现了孔丘、老聃、墨翟、孟轲、庄周、荀况等教育家和标志性理论专著《学记》。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摘要:一、事件一:古代的语文教育二、事件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创三、事件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四、事件四:建国后的语文教育改革五、事件五:当前的语文教育发展正文:一、事件一:古代的语文教育在我国悠久的历史中,语文教育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自先秦时期开始,教育就以传授儒家经典为主,如《诗经》、《尚书》、《礼记》等,这些经典作品成为了古代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同时,学塾、书院等教育机构也应运而生,为社会培养了大量人才。
二、事件二:现代语文教育的开创随着近代中国的国门被打开,西方的教育制度和思想逐渐传入我国。
19 世纪末,以严复、梁启超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开始尝试将西方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引入语文教育领域,开启了现代语文教育的先河。
他们主张以白话文取代文言文,强调实用性和普及性,为语文教育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三、事件三: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语文教育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爆发,这场运动对语文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自由,呼吁打破封建礼教的束缚。
在这一背景下,语文教育开始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经典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和多样。
四、事件四:建国后的语文教育改革1949 年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这次改革的主要目标是建立一套符合新社会要求的语文教育体系。
在这一过程中,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新的语文教学大纲等举措相继出台,为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新的基础。
五、事件五:当前的语文教育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语文教育也在不断变革。
近年来,教育部门提出了“素质教育”、“课程改革”等一系列教育理念,旨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语文教育越来越重视学生的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课程内容更加贴近生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文素养。
总之,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这五个重要事件,见证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与变迁。
教育史著作
李伯棠编著《小学语文教材简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陈必祥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张隆华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纲》,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
林治金主编《中国小学语文教学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王建军著《中国近代教科书发展研究》,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熊承涤著《中国古代学校教材研究》,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池小芳著《中国古代小学教育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张隆华、曾仲珊著《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李杏保、顾黄初著《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顾黄初主编《中国现代语文教育百年事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
王松泉、王柏勋、王静义主编《中国语文教育简史》,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吴洪成著《历史的轨迹——中国小学教育发展史》,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徐林祥、武玉鹏著《历史追问:语文教育发展史》,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
耿红卫主编《中国语文教育史教程》,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
张志公著《传统语文教育初探(附蒙学书目稿)》,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62年版;
郑国民著《从文言文教学到白话文教学——我国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历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李宗刚著《新式教育与五四文学的的发生》,济南:齐鲁书社,2006年版;
刘进才著《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版;。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2019年精选文档
中国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综述我国的语文教育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在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今天,对我国古代、近代、现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的轨迹从语文教育理论、教育内容、教学方法、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梳理,以求对其有一个更为清晰、全面的认识。
从而为更好地借鉴先人留下的宝贵经验,推进语文教育教学健康和理性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
一、古代语文教育历史发展轨迹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是源源流长的,它经历了言文教育期和古文教育期。
言文教育期是指从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中期的语文教育。
古文教育是指从奴隶社会中期至语文独立设科前的语文教育。
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发展主要有:(一)从语文教育理论来看,有了语文教育的最基本的规律。
这一时期,语言来自生活,生活是学习语言的大课堂。
可以说,学生活就是学语言,学语言就是学生活。
这一朴素的道理却是语文教育的最基本规律,与人们今天常说的“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是同一道理。
(二)从教育内容来看,口头语言不断发展,出现口头文学。
这一时期,人们在生产实践和社会交往中,靠口耳授受的方式传播和学习劳动技能,从而促使口头语言不断发展,以致创造了谚语、歌谣、神话、寓言等口头文学。
而谚语、歌谣、神话、传说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
另外,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散文、哲理散文;汉魏六朝的辞赋;汉代的乐府民歌;魏晋南北朝的田园山水文学;唐代的诗歌、传奇、散文;明代的散文、小说;清代的小说,都是我国语文教育的传统内容,有不少作品被选入现代语文教材,作为语文教学的内容。
(三)从教学方法来看,出现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
这一时期,文字读写训练是语文教育的基础,而且文字数量多,结构繁,难认难写,花费时间,因而在学校教育活动中占有较大的比重。
这种以文字读写训练为基础的教学传统,对以后绵延了几千年的语文教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直至今天仍为人们所重视。
(四)从语文教材方面来看,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供少年儿童习读的识字教材,唐代以前,较流行的是西汉史游编撰的《急就篇》,唐以后,《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成为最风行的识字课本。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最新版】
目录
1.中国语文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2.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
3.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
4.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正文
【中国语文教育的起源和早期发展】
中国语文教育源远流长,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语文教育的雏形。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主要以口头传承为主,包括诗、书、礼、乐等文化知识的传授。
到了秦汉时期,语文教育开始逐渐与政治制度相结合,六艺(礼、乐、射、御、书、数)成为教育体系的核心内容。
【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
封建社会的语文教育主要体现在儒家教育方面。
儒家经典,如《论语》、《孟子》等,成为这一时期语文教育的主要教材。
此外,唐朝时期的科举制度对语文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语文教育更加注重文字技巧和文学修养。
【近现代语文教育的变革】
近现代以来,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语文教育发生了重大变革。
清朝末年,废除科举制度,建立新式学堂,开始教授白话文。
20 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力培养,教育内容也更加贴近现实生活。
【当代语文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语文教育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教育改革不断深入,语文教育越来越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强调思想品德、审美情趣、创新意识等方面的培养。
此外,现代科技的发展也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新的手段和资源,如多媒体教学、网络教育等。
综上所述,中国语文教育史是一部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作者:许书明来源:《中学语文·教师版》2017年第11期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统合性质。
综合性和丰富性是古代语文教育的显著特点。
综合性与丰富性是统合教育的必然结果。
古代语文教育具有综合性,但究其本质特点,它是一种偏重于思想政治的“为道”的教育。
诗书教化的目的就是要修炼这种“德性”,礼乐文化熏陶感染也是指向“德性”这个目标。
一、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功能古代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决定了古代语文教育的综合性。
1.古代“语文”的丰富内涵古代“语文”的含义,是十分丰富的,实际上包含“汉语”和“汉文”。
语,包括口头语和书面语;文,包括文学、文章在内。
语文,不单指语言和文字;语文教育也不单指语言和文字的教育,还包括有广泛意义的文章和文学的教育,乃至与一般文化有关的教育。
比如远古的歌谣、祝辞、神话、传说,既是一种原始的文学创作,又是一种原始的文化传播。
它虽不是通过“教学”的形式进行的,但它广泛流传,如春雨之润万物,教育影响于无形之中,称之为潜语文教育是完全可以的。
直到近代和现代,这种歌谣、祝辞、神话、传说,在语文教育中始终占有重要位置。
“语文”含义的丰富性决定了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
2.古代语文教育的多功能性古代语文教育,基本上是文、史、哲不分的,甚至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也不分,学伦理、历史、哲学,学科学、技术,也就是学语文。
语文教育始终是一身而数任的。
它的这种多功能性,就表明它的内容的极端丰富性。
古代的语文教育,无论是识字教学还是“国学”常识教学,无论是读书作文,还是思想政治教育,常常是扭合在一起的,不管你扭合得如何,或生硬、或交融,都是想方设法的“扭合”。
比如蒙童读《三字经》,首先是识字,其次是识物。
“稻粱菽、麦黍稷、马牛羊、鸡犬豕,这些字先要认识,同时还要认识这些牲畜和谷物,知书识理,懂情知故,这也是学习《三字经》的要求。
学语文,也是学思想,学社会、学自然,进行人生观、世界观的教育。
2章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
《千字文》第四部份主要描述恬淡的田园生活,
赞美了那些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羁绊的人们,对 民间温馨的人情向往之至。
汪啸尹、孙谦益的《千字文释义》认为 这部份是讲“君子治家处身之道”,其 观点有一定道理,但显得牵强,所以不 加采用。《千字文》第三部份讲述上层 社会,第四部份讲述民间生活,在层次 上是清楚的,完全不必从“治家处身” 的角度去理解。 〈千字文》与“三、百” 相比,基本不存在被后人反复修改增补 等问题,因而版本清楚,面貌原始,这 给我们的阅读,带来了许多方便。
这些具有鲜明时代特色和进步思想,充满个性解放及 民族觉醒精神的文章,几乎成了宣传五四时代精神的 战鼓和号角。
28
民国教材热销不仅仅是怀旧 折射现世教育之痛
国际先驱导报》记者杨 梅菊发自北京 由叶圣陶 主文、丰子恺插画, 1932年版《开明国语课 本》重印本,上市没多 久就卖断了货,连出版 社都没货。
《千字文》的第二部份重在讲述人的 修养标准和原则,也就是修身工夫。
指出人要孝亲,珍惜父母传给的身体,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做人要“知 过必改”,讲信用,保持纯真本色,树 立良好的形象和信誉,“信使可覆,器 欲难量。墨悲丝染,诗赞羔羊”及以下 四句讲的就是这个意思。接着文中对忠、 孝和人的言谈举止、交友、保真等方面 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田里的麦熟了》、《我被缚住了》……几乎 构成了一组儿童田园诗,也符合1929年《国语 课程标准纲要》制定的“选文要蕴涵文学趣味” 的要求,“因为少年时期的学生,正是心性活 动的时候,读有兴趣的文章,方足以引人入 胜”。
民国语文老教材
33
《一箩麦》
一箩麦,两箩麦,三箩麦,大家来拍麦。 劈劈啪!劈劈啪! 小麦新,做面粉,大麦黄,做麦糖。 劈劈啪!劈劈啪!……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
中国语文教育史简编【实用版】目录一、引言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2.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4.隋唐时期的语文教育5.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6.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三、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1.晚清时期的语文教育2.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3.新中国成立后的语文教育四、结论正文一、引言语文教育是一个国家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乎国家文化的发扬光大和民族精神的传承。
本文将从历史的角度,对中国语文教育的发展进行简要梳理,以期对现代语文教育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二、中国古代语文教育1.先秦时期的语文教育先秦时期,语文教育主要以“六艺”教育为主,即礼、乐、射、御、书、数。
这一时期的教育旨在培养贵族子弟的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和实用技能。
2.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官方设立了太学,以儒家经典为主要教材,注重文字、音韵、训诂等方面的教育。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为后世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文教育魏晋南北朝时期,私学兴起,文学创作繁荣,语文教育开始注重文学艺术的培养。
同时,佛教的传入也丰富了语文教育的内容。
4.隋唐时期的语文教育隋唐时期,科举制度诞生,语文教育逐渐与科举考试紧密结合。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注重文笔、对策等方面的训练,为科举考试作准备。
5.宋元时期的语文教育宋元时期,书院制度兴起,语文教育更加注重个性化和实用性。
同时,诗词、散文等文学形式的繁荣,使得语文教育内容更加丰富。
6.明清时期的语文教育明清时期,语文教育仍然以科举考试为主导,但在文学创作、古籍整理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成就。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为后世语文教育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三、中国近现代语文教育1.晚清时期的语文教育晚清时期,语文教育开始接受西方教育理念的影响,教育内容和方式逐步改革。
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为现代语文教育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2.民国时期的语文教育民国时期,语文教育逐步实现了现代化。
教育体制、课程设置、教材编写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为现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史(补充)
第一章秦汉时期的语文教育秦汉时期,包括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的秦朝和公元前206年至公元220年的汉朝,是我国封建教育制度化和定型化的时期。
秦始皇采取了“书同文”、“禁私学”、“以吏为师”、“颁挟书令”等巩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但“颁挟书令”导致了“焚书坑儒”事件的发生,这是秦在文教政策上的重大失误,是一场历史性的灾难。
“禁私学”、“以吏为师”,实际上是取消了教育制度。
既禁私学,又不设官学,说明秦朝对学校教育的作用认识不足,也是秦王朝失败的原因之一。
汉初废除了秦时的书禁,开始了儒家经典的传授。
汉武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统治,采纳了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儒学得到独尊的地位,经学文化也随之发展起来。
统治者使用经学治世,朝廷取士、学校育才均以经学为重要标准和基本内容,经学与古代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
《尔雅》《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
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即在语音、词汇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是一部以解释《五经》为主、通释群书语义的训诂汇编,写作于战国,成书于秦汉。
因为从春秋战国到西汉几百年间,语言文字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般人已经不大看得懂古书,需要有专门的学者来讲解,这就促进了训诂的繁荣。
汉代的统治者力图用儒家的经典来巩固自己的统治,经学家们纷纷给先秦流传下来的儒家经典作注解,并把这些随文而释的各种典籍的注解汇集到一起,按照一定的体例分类编排起来。
《尔雅》就是这样一部训诂汇编。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个,共19篇。
前三篇是解释普通词语的,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词典。
在教学中的运用,一是作为教学用书,二是作为指导写作的“词语手册”。
扬雄《方言》两汉交替之时的语言学家扬雄,用27年时间所著《方言》,是我国第一部比较方言词汇的著作。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语文教育的性质和特点
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并无独立的语文课程。
语文教学是与政治、经济、历史、哲学、伦理学以及自然科学的教育等融为一体的。
但古代教育教学中那些具有人文性、工具性及基础地位的部分内容,已绽露出语文课程的萌芽。
语文教学的性质和目的问题。
我国古代的语文教育基本上是以儒家思想为指导思想的,儒家思想始终把道德教育放在首位,例如《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学记》中说:“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语文教育成了统治阶级进行政治教育、道德教育的工具。
科举取士制度推行以后,全国士子趋向科举,语文教育逐渐变成了科举考试的附庸。
1.语文教学与文史哲等方面的教育综合在一起;
2.发蒙先识字,后读经书;
3.读经为主,文选为辅。
三个特点中,第一个是语文教学内容方面的特点,即古代语文没有独立设科,语文教学的内容不具有独立性,而是包含于文史哲教育当中,具有综合性特色。
第二个是教学策略方面的特点,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语文教学采用先集中识字,后读书的办法来进行蒙学教育。
集中识字的著名蒙学读物是“三、百、千、千”;读书指读儒家经典。
第三个是课程教材方面的特点,主干
课程教材是《五经》、《四书》,这是儒家经典,对汉语文教学贡献极大;辅助读写训练的主要教材是《昭明文选》、《文章正宗》、《文章轨范》、《古文观止》、《唐诗三百首》等。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
叙述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摘要:一、导言二、事件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三、事件二: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四、事件三: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五、事件四:汉字简化的推行六、事件五:网络时代语文教育的变革七、结语正文:一、导言中国语文教育历史悠久,自古以来,教育一直是中华文明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语文教育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变革和发展,对推动我国文化、教育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本文将重点介绍中国语文教育史上最重要的五个教育事件。
二、事件一: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古代语文教育的发展得益于先秦诸子百家的兴起。
儒家、道家、墨家等各种学派纷纷著书立说,阐述自己的哲学观点和道德观念。
这些经典著作成为了古代语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此外,古代语文教育还强调诗歌、书法、绘画等方面的修养,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素质。
三、事件二:近现代语文教育的改革近现代,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语文教育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首先是白话文运动的兴起,推动语文教育从文言文向白话文的转变。
随后,新文化运动的兴起,进一步推动语文教育的改革。
在民国时期,语文教育逐渐分为国文和英文两个部分,并开始使用新的课程标准和教材。
四、事件三: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普通话的推广与普及是中国语文教育的重要事件之一。
普通话作为全国通用的语言,对于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和交流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自20 世纪50 年代起,我国开始大力推广普通话,通过制定一系列政策和标准,普通话逐渐成为各级学校的教学语言。
五、事件四:汉字简化的推行汉字简化的推行是中国语文教育史上的重大事件。
为了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我国政府在20 世纪50 年代开始推行汉字简化,以简化字取代繁体字。
这一改革大大降低了学习汉字的难度,提高了广大人民群众的读写能力。
六、事件五:网络时代语文教育的变革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中国语文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网络时代的语文教育开始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筛选和判断能力,同时,在线教育、远程教育等新型教育模式也不断涌现,为语文教育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介绍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介绍《中国古代文学》是长江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最重要的主干课程之一,是一门基础学科、传统学科,是本专业学生学习其他各门课程的基础,是从事语文教育和一切文化工作的基础。
通过《中国古代文学》的讲授,使学生系统了解中国古代几千年丰富灿烂的文学遗产和优秀的文化传统,从而具有爱国情操和优良的道德品质;通过对大量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的学习,使学生继承古代文学的优良传统,提高分析、鉴赏能力和文学艺术修养,并学会古为今用;通过系列选修课的教学,着重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写作水平,培养学生坚实的国学基础、厚实的传统文化功底和丰富的古代文学知识。
本课程按照文学史的发展顺序分为纵向九大模块讲授:1、先秦(45学时)2、秦两汉文学(20学时)3、魏晋南北朝文学(45学时)4、隋唐五代文学(54学时)5、宋辽金文学(54学时)6、元代文学(14学时)7、明代文学(22学时)8、清代初期至中期文学(26学时)9、近代文学(10学时)同时辅以横向的综合性系列选修课“楚辞研究”、“先秦历史散文研究”、“中国古代神话寓言选读”、“中国古代散文文体分论教学”、“唐宋诗词选读”、“苏轼研究”、“明清小说研究”等,每门选修课20学时,用以夯实学生的传统文化基础。
第一编先秦文学概说一、时间界定先秦时期包括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开始阶段,即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以前的漫长的历史时期。
二、社会概况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是从50多万年前开始的,原始人遗址在全国各地都有分布。
一般认为:我国在公元前2100年左右进入奴隶社会,夏禹传子即为标志。
夏朝存在约400年,但目前所知材料仍很少。
商朝从成汤到纣王,共17代,31王,约600年,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对此有所记载。
武王伐纣,建都镐京,至公元前771年之前为西周,奴隶社会进入鼎盛时期。
平王东迁洛邑,之后的周朝则为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段,一般以公元前403年三家分晋为分段界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许书明《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内容简介及评价
《中学语文》杂志社总编:潘纪平
四川师范大学文学院许书明教授最新力作《中国古代语文教育史》于2016年9月由全国A级出版社科学出版社出版。
一、研究思路与框架结构
本书内容由“古代语文历史分期研究、古代语文教育形态研究、古代语文教育本体研究、古代语文教育内容研究、古代语
文教材使用研究、古代语文教学论研究、古代语
文教育方法研究、古代语文名家教育思想研究、
古代语文民族文化研究、古代语文传承与创新研
究”等构成。
这些内容即角度(层次),分属五
个结构板块:“分期论”(总领)、“形态论”(依
据)、“教学论”(主体)、“文化论”(特色)、“发
展论”(创新)。
研究思路和框架结构体现了三个方面的意图:
一是客观再现古代语文教育综合性和丰富性的性
质和特点,二是厘清古代语文教育隐含的“课程与教学论”的知识体系,三是体现母语教学与传统文化相互融合的关系。
二、研究内容与脉络层次
本书内容由十章构成,分属五大板块:
1、“分期论”:它是研究内容的统领,言文期和古文期的语文教育其形态、性质、特点和内容等是不同的。
这就保证了语文教育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
2、“形态论”:它揭示古代语文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和内在的联系性。
古代语文教育没有课程形态,但学校诞生后已有课程形态的萌芽。
教育形态是语文教
育的存在方式。
3、“教学论”:古代语文不是独立的学科,但已有“语文教学论”的萌芽和发展轨迹。
“本体”、“内容”、“教材”属于“课程论”的范畴,“方法”、“教学论”属于“教学论”的范畴,“名家研究”兼属于课程与教学论的范畴。
教师既是课程资源,也是教学资源。
4、“文化论”:民族文化对母语教育的影响是巨大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文化性是鲜明的,将母语教育与民族文化紧紧地联系起来进行考察,就能充分认识和把握母语教育的特点。
5、“发展论”:它为古今交汇点,着眼于古代语文教育的传承与创新。
立足当代(发现问题,寻找对策),衔接古今(启示和借鉴),展望未来(明确发展方向)。
三、研究方法与写作特点
本书从历史分期切入,按照古代语文教育在言文教育期与古文教育期两个阶段各自发展的脉络去探究母语教育的发展历史,既体现它与文史哲不分所呈现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又清晰地描述出它在历史演变中的鲜明特点与发展脉络。
这个构思和立意从从古代语文教育的现象到本质,从语文课程的萌芽到教材使用和教学,从历史现状到未来发展,打破了传统教育历史研究的窠臼,不以历史分期为主线,而以探寻语文教育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