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

合集下载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特征及油气勘探

汇报提纲
1、海相碳酸盐岩储层概述 2、碳酸盐岩储层类型及成因 3、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方向
8
1-1、塔中型台缘高能相带礁滩体储层
(1)塔中晚奥陶世良里塔格组礁储层不发育,塔中30、44井见有少
量的格架岩,但规模很小,并完全为胶结物充填,不是有效储层, 这与原先认为的礁油气藏有很大的不同; (2)棘屑灰岩常常被作为礁来看待,而事实上这套棘屑灰岩形成于 潮下浅滩环境,是塔中地区非常重要的优质储层;
天然气3880亿方
中1
中古1 中古5
中古7 塔中83
(3)轮南凸起及斜坡部位奥陶系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展现多层系立体含油的 勘探前景:奥陶系潜山油藏(轮南油田+塔河油田)探明储量7.67亿吨,形成年680万 吨的产能;斜坡部位良里塔格组、一间房组和鹰山组勘探取得重大进展,具有形成 10亿吨级油区的有利条件,被认为是岩溶喀斯特储层
(3)巴楚一间房组露头生物礁地质建模研究进一步深化了塔中Ⅰ号 坡折带礁储层的认识,塔中Ⅰ号坡折带台地边缘是棘屑灰岩滩储层
勘探最有利的地区;
海绵格架岩
4879.00- 4887.00m
4857~4888工业油气流(油40.8方/日,气92200方/日), 但岩心和薄片揭示真正出油的层段为4879-4887m井段的 棘屑灰岩和砂屑灰岩,不在生物礁发育段
气151亿方
TZ82 ZG4
ZG7 TZ721
塔中72-塔中16井区
W
控制面积:120km2 储量:油4114万吨
气121亿方
4
(2)塔中北斜坡鹰山组油气勘探有新发现,中部塔中722井获得高产油气流,中古 5、7井油气显示活跃,西部甩开的预探井-中古17井喜获高产油气流,中古1井钻遇 良好储层,被认为是岩溶喀斯特储层

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

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及勘探领域
成与地质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板块运 动、断裂带和盆地演化等地质作用下,岩石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进 而影响油气的生成和储集。此外,地质构造背景还会影响油气的运移路径和聚集 程度,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二、勘探领域
1、现状和发展历程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开始进行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的勘探工作。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经发现了多个大型和特大型油气田,如南海的荔湾油气田 和东海的春晓油气田。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勘探经验的积累,我国在海相超深 层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
三、结论
中国海相超深层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特点和勘探领域对于国家的能源战略具有 重要意义。这一领域的复杂地质条件和技术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攻关。 在此基础上,应该领域的重点和难点,加强勘探投入和科技创新,为实现国家能 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内容
一、引言
中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其中包括了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油气资源。然而, 这种资源的勘探面临着一些特殊性问题。本次演示将对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 气勘探的特殊性问题进行探讨。
3、开发环境的特殊性: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开发环境通常比陆相碳酸盐岩 层系更为复杂。海洋环境中的温度、压力、盐度等因素都会对油气的开发产生影 响,这使得油气的开发更加困难和风险更高。
四、结论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特殊性问题是一项复杂的任务,需要针对 具体情况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我们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地 质条件和油气性质,同时采取有效的技术手段和开发策略,以降低成本和风险, 提高油气开发的效率和效益。
谢谢观看
三、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 勘探的特殊性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的特殊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四川盆地深部海相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预测

四川盆地深部海相优质储集层的形成机理及其分布预测
it r e e t y sf r u oc s,a d e e e e e p y b ie r c s . Fli- o k it rc in o c re n t e p rs r or n e b dd wih g p ie s r k d o n xp r nc d a d e l urd p o e s i ud r c n e a to c u r d i hed e e e is v a d c u e h o m a in o ih q aiy r s r o r n e on a y p rs b c u eH 2 fTS o gi x bt d sr n c r o i fe n a s d t e fr to fhg - u l ee isa d s c d r e e a s o R r n e hiie to g o r sona t r t v o S i ds ovng i wae . Be a eoft e hg tm p r t r n g o c n rto fh dr e ulie,t ea i c r o in c e n e s l is li n tr c us h ih e e a u e a d hih c n e t ainso y og n s fd h cd o r so a t d it n ey
四川 盆 地 深 部 海 相 优 质 储 集 层 的 形 成 机 理
及 其 分 布 预 测
朱光有 , 张水 昌, 英波 梁
( 中国 石 油勘 探 开发 研 究 院 )
基 金项 目 : 家重 点 基 础 研 究发 展 规 划“ 7 ” 目(0 1 B 0 10 ;中 国石 油 天 然 气股 份 有 限公 司科 技 项 目( 4 5 21 —1 国 93项 20C 290) 0 0 0 —00 )

浅谈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与油气成藏

浅谈海相碳酸盐岩地层与油气成藏
缩 , 度 变 大 , 成 层 理 薄 、 布 广 泛 的 泥粉 晶 白云 岩 。 盐 形 分
不 同成岩阶段也有其典型的成岩作用 , 如沉积物脱离介质 , 进入地 表成岩环境到深埋藏期之前 ,主要发生准 同生 白云石化
作用 、 实作 用 、 解 作 州 、 结 作 用 。深 埋藏 阶段 主 要 成 岩作 用 压 溶 胶
开 发具 有重 要 的 意 义 。
() 1准同生云石化作用。以同流、 渗透白云石化作朋为例( 见 图 1, )高盐度 、 M /a 质量 比) 高 gC ( 比值 的重盐水 在向广海方 向沿 底 部回流的时候 , 由于重力的作用 向下渗透 , 渗透 过程中对 松散 沉积物进行交代。这样 形成 的粉 品自云岩含陆源砂泥较多, 此相
下 , 要 的 成 岩作 用 有 以 下几 种 。 主
时 , 随着 国家对油气资源战略方针的调整 , 伴 碳酸盐岩 地层油气 资源的勘探 日益受 到重视 ,是 目前及 未来我 国油气资源勘探开 发 的重点关注对 象。因此 , 弄清楚海相碳酸盐岩层系 的沉积 、 成 及其对油气成藏 的影 响,对海相碳酸盐岩层 系中油气的勘探
b i i g i h it r fo e u d e so e r n f n ft e r a e s n i s t e C n u i n i e n r d t n l ul n s w t t e h so y o v rh n r d fy a s i r to e d r,a d d g h o f ca d a a d t i o a d h o h a i c l r o ti i gi h m i r e k h e p e fe g i h n n t a c n t n o e b i i g n o e y t e u t e c n an n t e n o d rt ma e t e p o l l a n t e i f i fs i a i ft u l n s e d w d b h u n o e a i e o h d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探明储量分布特征

中国碳酸盐岩油气藏探明储量分布特征

储层类型分类
储层碳酸盐岩石类型
石 灰 岩 油 气 藏 、白 云 岩 油 气 藏 、泥 质 碳 酸 用于勘探和开发各阶段, 为最常用 盐岩油气藏、生物礁滩油气藏 分类,更直观反映储层状况
三角端元分类
用于预探、 油气藏评价和开发各阶 储 层 中 孔 隙 、裂 缝 、溶 洞 的 构 孔隙型、裂缝型、溶洞型、孔隙 - 溶洞型、溶 段 ,便 于 储 层 特 征 描 述 和 储 量 计 算 成比例 洞 - 孔隙型、裂缝 - 孔隙、三重介质等 16 种 等 似孔隙块状底水油气藏、溶洞块状底水 油 用于油气藏评价和开发生产阶段, 便 于 可 采 储 量 标 定 、开 发 方 案 制 定 等
占全国总储量的 8% 和 5.5% ;累计探明天然气地质 储量 20 761×108 m3,可采储量 13 616×108 m3,分别约 占全国总储量的 28% 和 33% 。 根据第三轮全国油 气资源评价和各油公司 2007 年资料,海相碳酸盐岩 油气资源量约 340×108 t 油当量,湖相碳酸盐岩油气 资源量约 45×108 t 油当量, 这两类碳酸盐岩油气藏 平均探明率约 11% ,是当前我国油气发展战略的主 战场, 因此有必要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类型和探明储 量分布特征进行系统研究。 查 全 衡 、 翟 中 喜 等 人 [1-2] 对 2005 年 底 渤 海 湾 盆地石油探明储量增长规律进行过研究,徐向华等 人 [3] 对 2001 年底塔里木盆地探明储量分布特征 进
油气藏成因分类
油气藏成因或成藏过程
原生油气藏、次生油气藏、再生油气藏、混 主要用于勘探阶段, 便于研究成藏 合油气藏 构 造 圈 闭 油 气 藏 、地 层 圈 闭 油 气 藏 、岩 性 规律和成藏模式 主要用于勘探阶段, 便于研究圈闭 成因类型及油气藏形态和分布规律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世界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开发现状与展望

3 碳酸盐岩油气资源勘探技术与方法
3.3 碳酸盐岩储层
碳酸盐岩储层从岩性分为白云岩及石灰岩两大类。大型碳酸盐岩油气田 中,晚前寒武纪-奥陶纪及三叠纪碳酸盐岩储层多数为白云岩储层,而白垩纪 -第三纪碳酸盐岩储层主要为石灰岩。
油气田数量(个)
70
60
58
50
40 36
30
20 10
10
0
18
8 4
13
最终可采储量(MMBO)
350000 300000 250000 200000 150000 100000
50000 0
探明可 采 总 量 :1434.5亿吨 探明可 采 石 油 : 750.1亿吨 探明可采天然气: 684.4亿吨
油气田 :313个 油 田 :208个 气 田: 105个
1886-19215 9251926-19315 9351936-194159451946-195519515956-19615 9651966-197519751976-198159851986-199159951996-20025005
世界目前已确认的7口日产量达到1万吨以上的油井,也都产自 碳酸盐岩油气田。至于日产量稳产千吨以上的油井,也绝大多数是 在碳酸盐岩油气田中。
1
9
2 世界碳酸盐岩资源现状
2.3 世界碳酸盐岩油气藏及分布
世界上在一些沉积盆地中发现了大量的岩性地层油气藏。如在 美国、加拿大、苏联、墨西哥、利比亚、印度和中国都在碳酸盐中 发现了这类油气藏,其中有一些属于大油气田。由于碳酸盐岩沉积 体系的多样性及成岩作用的复杂性,很难对碳酸盐岩油气藏的类型 进行定义及分类。根据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及几何形态,可以划分 出六种油气藏类型,即碳酸盐滩、生物建隆、泥质白云岩/泥灰岩、 白垩、不整合及岩溶型、晚期埋藏成岩型(图)。

为中国油气铸就底气——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

为中国油气铸就底气——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

封面人物Cover Characters为中国油气铸就底气——记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总地质师胡素云 户 万20世纪20年代,西方各国纷纷赶来中国“找石油”。

数年过去,他们在中国复杂的地质环境面前一无所获,并反手给中国扣上了一个“贫油国”的帽子。

直到1956年,李四光等人以地质认识为指导,在松辽平原发现了大庆油田,其规模之大震惊世界。

其后,经历一代代地质人不懈努力,中国从松辽、渤海湾、四川、鄂尔多斯、准噶尔、柴达木、塔里木等盆地以及南海海域等发现了丰富的油气资源。

“贫油国”的帽子摘下来了,但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油气资源的消费量逐年增加,最大限度保障国家油气供应安全是一大难题。

近年来,中国原油对外依存度超过70%,天然气对外依存度超过40%。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也明确表达了对“油气勘探开发、新能源技术发展不足”的忧虑。

油气勘探是一项高风险、高投入的事业,一口井打下去之前,很难说一定就能成功找到油气。

在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工作30多年的总地质师胡素云,对油气勘探已经比较熟悉。

在他看来,要在一个地区进行油气勘探,必须解决三大科学问题:有没有油气?有多少油气?到哪里去找?这也是胡素云经年累月力求通过油气资源评价工作去客观回答的科学问题。

他们的工作,更像油气勘探的先头军。

按胡素云的说法:“油气资源评价其实质是对评价对象含油气性的预测,是将已获得的各种地质信息联系起来,经过加工处理,最终转化为评价地区油气资源在空间的位置和数量的分布。

因此,科学客观的资源评价结果能够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成功率,这样我们的价值就发挥出来了。

”从定性到定量,做好油气勘探先头军胡素云介绍说,我国的油气资源评价,始于20世纪60年代,经历了一个从模糊到清晰、从肤浅到深入的认识过程。

20世纪80—90年代,我国先后开展了两次全国性油气资源评价研究,为国家石油工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但遗憾的是,我国早期的油气资源评价,关注的是有没有油气、有多少油气,且评价方法以成因法为主。

2012CB214800-G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型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_修正版

2012CB214800-G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型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_修正版

项目名称: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型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首席科学家:刘文汇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起止年限:2012.1-2016.8依托部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一、关键科学问题及研究内容(一)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针对我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特殊性,围绕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多期成藏与大型油气田保存规律这一核心目标,注重早古生代生物演化初期阶段成烃有机质的生源特征和白云岩、膏盐岩发育的沉积特征,突出下古生界成藏要素长期演化和构造活动控制下的多期成藏过程,聚焦下古生界大型油气田有效保存与分布规律,拟解决以下三方面的关键科学问题:1、早古生代有机质多元成烃机理与油气示踪标志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生物种群和沉积有机质的特殊性,以及它们在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经历的多期构造叠加与演化,决定了烃源形成与生排烃过程的复杂性。

除了干酪根之外,从古源岩、输导体系到古圈闭,以分散和富集状态赋存的可溶有机质、以有机酸盐形式存在的不溶有机质,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均可裂解生成天然气,表现出成烃物质的多元性。

在差异构造活动背景下,不同地区早古生代层系烃源(岩)可能经历一次或多期次生排烃过程,造成部分地区原油聚集成藏保存至今,部分地区继续深埋裂解成气,部分地区经过抬升发生次生变化,从而导致生烃中心的变迁、储层流体相态的转化和有效圈闭的位移。

因此,厘清早古生代烃源的原始特征,研究多期构造演化过程中多元油气的生成机理,建立油气示踪的标志体系,是揭示下古生界油气地质特征的重要基础。

2、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层多期改造机理与分布预测下古生界碳酸盐岩储集体的发育受原始沉积与后期改造双重控制。

不同层序格架、沉积相和岩石类型奠定了溶蚀作用的物质基础,多期构造隆升与沉降、多期断-缝体系和多幕深部热流体活动等控制着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的保存与增生,多期不整合-断裂裂隙的复合-表生和深部流体等联合作用是碳酸盐岩不同类型非均质储集体形成的主因。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关键技术与效果--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藏为例

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关键技术与效果--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藏为例

爲比勺夭然毛此仏第42卷第3期OIL&GAS GEOLOGY2021年6月文章编号:0253-9985(2021)03-0717-11doi:10.11743/ogg20210316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地震预测关键技术与效果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油气藏为例林煜1,李相文1,陈康2,张银涛3,减殿光1,郁智1(1.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研究院,河北涿州072750;2.中国石油集团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1;3.中国石油集团塔里木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841000)摘要:以储层定量化预测为核心的碳酸盐岩油气藏地震表征技术是实现该领域增储上产的重要手段。

中国的油气勘探开发在早期阶段主要集中于中-浅层陆相碎屑岩领域,近二十年来,随着塔河、普光和安岳等西部大气田的发现,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开发前景才逐步明朗。

与国外相比,中国的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年代更加古老、地表条件更加复杂、非均质性更强,这些都为储层定量预测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以四川盆地震旦系-寒武系礁滩型储层与塔里木盆地奥陶系缝洞型储层为例,在对2类储层地质特点与地震研究难点充分剖析的基础上,系统阐述了针对性的地震预测思路与关键配套技术。

目前,随着“两宽一高”地震采集、井控高保真宽频处理以及相控地震波阻抗反演等核心技术的不断完善,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藏的储层预测已经由定性逐渐转变为半定量,由简单描述转变为储渗单元精细刻画。

此次研究也将为国内外其他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开发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两宽一高”地震采集;高保真宽频处理;储层预测;礁滩型储层;缝洞型储层;深层碳酸盐岩;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中图分类号:TE122.2文献标识码:AKey seismic techniques for predicting deep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and the effect analysis:A case study on the Sinian-Cambrian reservoirs inthe Sichuan Basin and the Ordovician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Lin Yu1,Li Xiangwen1,Chen Kang2, Zhang Yintao3,Zang Dianguang1,Yu Zhi1(1.Bureau of Geophysics Prospecting Inc.,PetroChina,Zhuozhou,Hebei072750,China;2.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Company,PetroChina,Chengdu,Sichuan610051,China;3.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ReaseachInstitute under Tarim Oilfield Company,PetroChina,Bayingol Mongolian Autonomous Prefecture,Xinjiang841000,Ch加a)Abstract:The seismic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with the quantitative prediction at its core is key to reserve growth and production enhancement.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hina have formerly been focused on middle-t o-s hallow terrestrial clastic rocks.In the past two decades,deep marine carbonate rocks,however,start to shine with the discovery of Tahe,Puguang,Anyue and other large-scale gas fields in the west of the country.In comparison to other countries,the deep marine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China are generally characterized by more complex surface conditions, longer history,and higher heterogeneity,all of which have posed significant challenges to quantitative reservoir prediction.Based on the practices in the Ordovician fractured-vuggy reservoirs in the Tarim Basin and Sinian-Cambrian reef-shoal reservoirs in the Sichuan Basin,we systematically expound on seismic prediction approaches and key supporting technologies targeting at dealing with the difficulties specific to the two types of deep carbonate reservoirs. With continuous progress in technologies such as seismic acquisition with u wide azimuth and broadband as well as high density”(2W1H),high fidelity and broadband data processing for well control,pre-stack impedance inversion constrained b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other key technologies, the reservoir prediction of deep marine carbonate rocks in China has changed from qualitative description into semi-quantitative prediction,and from simple description into fine depiction of reservoir flow units.The study is also of guiding value to the fine development of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both收稿日期:2019-ll-04;修订日期:2021-04-16o第一作者简介:林煜(1985—),男,高级工程师,油气藏精细描述与油藏地球物理。

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

海相碳酸盐岩优质储层形成机理与分布预测
非均质 性强等不 利条件 , 通过“以岩 石物 理分 析为 基 础, 提高 地震 资 料处 理 技术 水 平 , 用井一震 结 合 , 清不 同类 型 利 厘 碳 酸盐岩储 层地 质特 征和地 球物理 响应特征 , 立碳 酸盐 岩储层 的地 球物理 响应模 式 , 析其 非线 性特征 , 示储 层 内 建 分 揭
(. I O E eer ntueo xlrt n& Po ut n B in 00 3 hn ; 1 SN P CR s c Ist E poai ah it f o rd co ,eig10 8 ,C ia i j
2 hn n e i esi cs, h n4 07 ,C ia .C i U i r t o G o e e Wua 30 4 hn ) a v syf cn
何治 魏 钱一 鲍 范 焦 彭 涛 , 冬 亮 , 修成 , 雄 , 征宇 , 明 存礼 , 守 院 , 1 北京 10 8 ; 2 中国地质 大学 , 003 湖北 武汉 4 07 ) 3 0 4
摘要 : 针对 碳酸盐 岩储层具 有易溶蚀 、 易充填和 成 因、 演化复 杂 的特 点 , 以塔 里木 盆地 寒 武 系一奥 陶 系、 东北 二叠 系一 川 三叠 系为主要对 象 , 展 了环境 描述 、 开 形成机 理、 发育模 式和分 布 预测 的研 究 , 取得 了 以下三方 面 的认识 。① 不 同条件
海相碳酸盐岩储层预测面临复杂地表构造埋深大形态复杂非均质性强等不利条件通过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提高地震资料处理技术水平利用井震结合厘清不同类型碳酸盐岩储层地质特征和地球物理响应特征建立碳酸盐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响应模式分析其非线性特征揭示储层内部的不连续性不规则性定量计算储层物性和含油气性技术路线的实施可以有效预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的空间分布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与油气勘探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与油气勘探
岩性 多 为泥灰 岩和灰质 泥 岩 , 其特 征是厚 度大 和 区域 性
分布。
范 围内,O 7 的油气聚集在碳酸盐岩储集层中 , 其中s4 / 的天然气和 12 / 的石油探明储量分布在碳酸盐岩储集 层 中 。对 于海相碳 酸盐 岩来说 , 区域 性盖层 的存 在对 天 然气的分布和大中型气 田的形成有决定性作用 。 当今 , 无论 是海相 烃源 岩生成 的原油 还是 以海相 碳 酸 盐岩 为储集层 的原油 , 我 国全部 的原油探 明储 量 中 在 所 占的比重都不 大 , 与气 田相 比, 国海 相 碳 酸盐 岩 油 我
化学及生物化学作用有关。影响海相碳酸盐岩沉积物形成和层序的几大影响 因素分别是 : 全球海平 面的升 降变化 , 海水 中的碳 酸盐岩 沉积物 来 源 , 温度 对 于海水 蒸发 程度 的影 响及构造 沉 降 。对 于 海相 碳 酸盐岩层 序 的研 究主要是 将其 沉积作 用 的古构造 背景及 其所 具 有的 特殊 性 相 结合 , 而研 究碳 酸 从 盐岩层序 与体 系域之 间的 关 系, 而海相碳 酸 盐岩是 否 能成 为有 利 的烃 源岩 便是 整 个 海相 碳 酸 盐岩研
3 2 有 利烃源岩 的分 析 . 碳酸 盐岩 盆地 良好 的烃 源 岩 往 往形 成 发 育 在海 侵
2 海相碳 酸盐 岩层序地 层分 布样式
对 于正确研 究海相 碳酸盐 岩沉 积 , 要求我 们建 立 就 海相 碳酸 盐岩层 序 和体 系域 来说 明海 相碳 酸盐 岩 沉 积 背 景下 的层 序地 层样 式 和 海平 面 的相 对 变 化对 层 序 叠 置样 式 的控制作 用 。根据层 序边 界类型 、 海平 面升 降速 率 和盆 地构造沉 降 速率 的变化 , 般将海 相碳 酸盐 岩层 一

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效

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效

一、概述随着我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页岩气作为一种新兴的天然气资源,其开发与利用备受关注。

海相页岩气作为页岩气资源的一种,具有储量大、分布广、地埋深度浅、开发潜力大等特点,对其富集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的研究至关重要。

本文将围绕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及应用成效展开探讨。

二、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1. 海相页岩气形成条件的分析海相页岩气的形成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通过对海相区域的地质构造、沉积环境等因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海相页岩气的形成条件。

2. 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的探索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的研究可以从页岩的物性特征、有机质丰度、孔隙结构、裂缝特征等方面进行探索,以揭示海相页岩气的富集机理。

三、海相页岩气评价关键技术1. 海相页岩气成藏条件评价技术通过对海相页岩气的成藏条件进行评价,可以为后续的勘探开发提供重要参考,因此成藏条件评价技术的研究十分关键。

2. 海相页岩气资源量评价技术评价海相页岩气资源量是开展勘探开发工作的重要基础,因此发展准确、全面的资源量评价技术对于海相页岩气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3. 海相页岩气存储介质评价技术海相页岩气的存储介质评价是对页岩气富集情况进行评价的关键技术之一,其研究成果可以为勘探开发提供重要依据。

四、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的应用成效1. 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研究成果的应用通过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的研究,可以为相关领域的科研工作提供重要依据,促进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利用。

2. 海相页岩气评价关键技术在实际中的应用成效海相页岩气评价关键技术在勘探开发中的应用成效直接影响到资源的发现、开发和利用,因此这些关键技术的应用成效十分重要。

五、结论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对于海相页岩气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这些关键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可以为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展望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对海相页岩气富集机理与评价关键技术的研究,不断提高技术水平,推动海相页岩气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

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前景分析

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前景分析

中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前景分析与国外相比,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多分布于盆地下构造层,具有时代老、埋藏深、时间跨度大、含油气层系多、成藏历史复杂等特点。

近年来,随着地质认识的深化、勘探技术的进步,我国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①加大对塔里木盆地塔北、塔中两大古隆起的探索力度,在塔北隆起南缘斜坡哈拉哈塘地区发现了奥陶系鹰山组岩溶缝洞型大油田;塔中断裂带北斜坡,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礁滩、鹰山组岩溶等多目的层获得重大突破。

②围绕四川盆地开江—梁平海槽台缘带礁滩体勘探,发现了铁山坡、罗家寨、普光、龙岗等一批大气田;加强川中古隆起及斜坡区下古生界—震旦系碳酸盐岩勘探,获得战略性突破,发现寒武系龙王庙组特大型整装气藏。

③强化对鄂尔多斯盆地碳酸盐岩风化壳岩溶储层的勘探,于靖边气田西部岩溶带获得新突破,新发现奥陶系马五亚段新的含气层系。

从近期油气勘探发现看,含油气层系埋深普遍大于4000m,塔里木盆地甚至超过7000m,显示出深—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具有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1、海相碳酸盐岩勘探发展趋势1.1关于深层的定义关于深层的定义,国际上尚没有严格的标准,不同国家、不同机构对深层的定义并不相同。

目前国际上大致将埋深大于15000英尺(4500m)的油气藏定义为深层油气藏。

中国2005年全国矿产储量委员会颁发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3500~4500m定义为深层,大于4500m定义为超深层;中国钻井工程采用埋深介于4500~6000m为深层、大于6000m为超深层这一标准。

基于东、西部地区地温场的变化以及勘探实践,我国东部地区一般将埋深介于3500~4500m定义为深层,大于4500m为超深层;西部地区将埋深介于4500~5500 m定义为深层,大于5500m定义为超深层,即使按照传统的西部地区深层定义,我国近年来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发现也都属于深层范畴。

1.2 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发展趋势1.2.1全球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海相碳酸盐岩在全球油气生产中占据极为重要的地位。

马永生:中国“川气东送”探索者

马永生:中国“川气东送”探索者

马永生:中国“川气东送”探索者他是脚踏实地的学者,油气勘探的实践者、探索者——经过近20年的艰难探索,在碳酸盐岩理论研究和油气勘探科技进步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

与他的名字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是海相深层碳酸盐岩天然气成藏机理、勘探技术、普光等大型气田的发现和“十一五”国家重大项目“川气东送”工程。

在接到记者的采访电话时,他的第一反应是“拒绝”,经组织协调不得不配合时的解释是“历来如此,应该多宣传基层的同志”。

他就是马永生,现任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油田勘探开发事业部副主任、“川气东送”工程指挥部副指挥,曾长期担任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总地质师。

面对一系列世界级难题,马永生秉承“科学严谨、求是创新”的态度,大胆探索,取得了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勘探理论与勘探技术多项创新性成果。

他提出了深层超深层碳酸盐岩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与预测模式,阐述了复杂构造区油气复合控藏的新认识;提出了碳酸盐岩构造岩性油气藏勘探的新思路,成功指导了普光等地区深层、超深层海相碳酸盐岩的勘探实践,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大的海相碳酸盐岩整装气田——普光气田,已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4 051亿立方米,为国家重大工程“川气东送”工程提供了资源基础。

年轻的马永生院士为我国油气勘探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

在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答辩会上,面对中国工程院能源与矿业工程学部80多位院士,马永生真诚地说:“我的所有成果,是在前辈及同行专家工作的基础上取得的,是与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组织关怀、支持的结果。

”求学:与地质专业结缘马永生出生在内蒙古大草原的一个贫困家庭,父母英年早逝。

身为长兄的马永生要承担起照顾三个弟弟妹妹的责任,肩上的担子和求学过程中的艰难可想而知。

马永生说:“我是凭借政府提供的助学金,一口气从本科读到了博士,母校的老师和同学们给了我很多帮助和支持。

”连续十年的地质理论学习和野外实践训练,为日后的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实践:从西部油气勘探起步1990年,马永生博士走进了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的大门,有幸参加到胡见义院士领衔的项目组,“得到了石油勘探界前辈的直接指导,获益匪浅。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勘探

海相碳酸盐岩层序地层学与油气勘探

对碳酸盐岩物质的改造和搬运作用 在沉积物的重新悬浮和搬运过程中的主要营力: 波浪、水流、风暴、沉积物重力流
粗粒沉积物本身可以作为簸选后的滞留沉积, 风暴、沉积物重力流:风暴对陆棚碳酸盐岩沉积物的改造与对硅质 波浪和水流:对碳酸盐岩沉积物的搬运和簸选在高能的 碎屑沉积物的改造一样;沉积在斜坡和盆地的深水环境深水碳酸盐 形成砂或砾石坪,也可以被搬运沉积形成浪 波浪和水流把碳酸盐岩泥从粗粒沉积物中簸选出 岩,除了远洋碳酸盐岩(侏罗纪以后的钙质浮游生物:有孔虫、绿 陆棚台地外缘特别常见;礁体前缘强波浪的击打导致礁 成坝和浅滩、海滩、砂嘴,或者潮汐三角洲 来并搬运到陆棚台地和其它局限的陆棚地区。 藻、微体腹足类等)外,主要是被风暴、沉积物重力流搬运到深水 石的破碎,产生被向海向陆搬运的生物碎屑; 和潮汐坝。 环境的浅水碳酸盐岩
分。因此它的形成兼有水动力学堆积和原地生物产生的作用;
2. 陆棚沉积环境
海相碳酸盐岩主要沉积在包括地史时期宽阔的浅水陆表海 台地在内的浅海陆棚台地上。碳酸盐岩台地可在克拉通地块边缘 、克拉通内部盆地、远岸滩坝的顶部和宽阔陆棚上的局部的高地 上,碳酸盐岩环境也可见于海滩、泻湖和潮坪的边缘海环境的部 分地区
3.深水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深水碳酸盐岩沉积见于现代海洋的斜坡和邻近的 盆地底部,以及显生宙时期地层中。
钙质软泥:除了近表层水的钙质浮游生物沉降外 ,陆棚外的深水环境产生的碳酸盐岩极少。 碳酸盐岩工厂产生的碳酸盐岩:被搬运到陆棚外 的斜坡和深水盆地沉积。深水区碳酸盐岩沉积物来自 于风暴浪、浊流、碎屑流、颗粒流、滑塌滑动、岩崩 等把沉积物从陆棚搬运到深水中。
二. 碳酸盐岩台地和斜坡沉积相带
碳酸盐岩沉积剖面都有各自的特征沉积相 带,相带的宽度和复杂程度以及对水深、水化 学性质的敏感程度都是变化的。在陆棚狭窄、 陆棚边缘陡峭的地方,相带分布窄而规则;在 台地和边缘区、陆棚区宽阔的地方,相带分布 较宽而复杂。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碳酸盐岩 沉积剖面,可识别出潮上一潮间坪相、潮下浅 海陆棚相、台地或滩边缘相、前缘斜坡相和盆 地相。

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

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

中国深层油气形成分布与潜力分析文/孙龙德邹才能朱如凯张云辉张水昌张宝民朱光有高志勇,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引言随着全球油气工业的发展,油气勘探地域由陆地向深水、目的层由中浅层向深层和超深层、资源类型由常规向非常规快速延伸,水深大于3 000 m 的海洋超深水等新区、埋深超过6 000 m 的陆地超深层等新层系、储集层孔喉直径小于1 000 nm 的超致密油气等新类型,将成为石油工业发展具有战略性的“三新”领域。

深层将是石油工业未来最重要的发展领域之一,也是中国石油引领未来油气勘探与开发最重要的战略现实领域。

本文基于前人及笔者研究成果,梳理在深层油气生成与保存条件、储集层形成机理、勘探潜力与油气资源评价及勘探工程技术方面取得的一系列新认识、新进展,并从地质认识和技术需求两方面指出深层油气勘探开发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1 全球深层油气勘探重大发现关于深层的定义,不同国家、不同机构的认识差异较大。

目前国际上相对认可的深层标准是其埋深大于等于4 500 m ;2005 年,中国国土资源部发布的《石油天然气储量计算规范》将埋深为3 500~4 500 m的地层定义为深层,埋深大于4 500 m 的地层定义为超深层;钻井工程中将埋深为4 500~6 000 m 的地层作为深层,埋深大于6 000 m 的地层作为超深层。

尽管对深层深度界限的认识还不一致,但其重要性日益显现。

目前,已有70 多个国家在深度超过4 000 m的地层中进行了油气钻探,80 多个盆地和油区在4 000 m 以深的层系中发现了2 300 多个油气藏,共发现30 多个深层大油气田(大油田:可采储量大于6 850×104 t;大气田:可采储量大于850×108 m3),其中,在21 个盆地中发现了75 个埋深大于6 000 m 的工业油气藏。

美国墨西哥湾Kaskida油气田是全球已发现的最深海上砂岩油气田,目的层埋深7 356 m,如从海平面算起,则深达9 146 m,可采储量(油当量)近1×108 t。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项目顺利通过验收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项目顺利
通过验收
佚名
【期刊名称】《《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年(卷),期】2011(032)003
【摘要】2010年11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编号:2005CB422100)通过国家科技部验收。

项目圆满完成了预定的研究任务,取得了许多新发现和新认识。

【总页数】1页(PF0003-F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8.130.2
【相关文献】
1.国家“973”计划“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型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项目完成课题验收 [J], 刘文汇;张殿伟
2.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贫化与次生成藏 [J], 蔡立国;李双建;刘全有;汪新伟;张荣强
3.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中国早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大型油气田形成机理与分布规律》通过论证 [J], 刘全有
4.国家重大专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优质储层分布与保存条件评价》课题顺利通过验收 [J],
5.国家重大专项《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综合地球物理勘探技术》课题顺利通过验收[J], 季玉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项目名称: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机理与分布预测首席科学家: 金之钧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起止年限: 2005.12至2010.11依托部门: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 中国科学院一、研究内容1.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根据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发育区的具体地质条件和国内外研究现状,本项目将“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聚散机理与富集规律”作为核心科学问题,拟解决以下三个层面的关键科学问题:(1)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演化的关键构造事件与多元生烃作用机理及有效性构造演化的控制作用贯穿于成盆-成烃-成藏的全过程,反映在三个方面:①典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构造演化及关键构造事件;②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发育区地壳热结构、热史及其与关键构造事件的关系;③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多期构造演化历史中的多元生烃作用机理及有效性。

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经历了多期构造演化,决定了生烃作用的多元性,即现今油气既可以来源于海相泥岩和碳酸盐岩干酪根,亦可以来源于烃源岩沥青和储层沥青,还可以来源于已聚集油气的裂解。

因此,研究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油气成藏与分布不仅需要研究干酪根的多次生烃历史,而且必须研究不同演化阶段的烃源岩沥青和不同成因类型的储层沥青的热解生烃作用与已聚集油气的热裂解,研究不同来源烃类对现今油气藏的贡献及识别标志。

(2)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输导体系演化与运聚机理在烃源充足的条件下,油气输导体系演化及聚集过程决定了油气的分布,是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与分布的关键之一,其中包括两个方面的问题:①优质碳酸盐岩储层/输导层构成、发育、演化及保存机理。

碳酸盐岩的储集/输导空间可以形成于原始沉积阶段、浅埋藏-深埋藏阶段和表生作用阶段,且不同阶段、不同成因机制下形成的输导/储集空间可以叠加改造,深入研究优质碳酸盐岩储层/输导层的发育机理(特别是多期次溶蚀-充填复合叠加作用和深埋白云化作用)是构筑流体输导体系、认识油气富集规律的基础;②不同碳酸盐岩输导体系中的油气运聚机理。

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机理是盆地动力学的重要研究内容和国际地学界高度重视的跨学科前沿研究领域。

已有的地质观测和模拟实验研究主要针对碎屑岩孔隙介质,而不同类型碳酸盐岩输导介质中的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机理是目前研究的薄弱环节。

不同类型输导介质中流体和油气的运移方式和速率、碳酸盐岩层系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及其控制因素和示踪技术均有待系统研究。

(3)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多期成藏与保存机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处在叠合盆地的深部,多套烃源岩在长达数亿年的地质历史中所发生的多次生排烃过程为碳酸盐岩层系多源、多期成藏创造了条件。

如前所述,与国外碳酸盐岩含油气盆地相比,多源、多期成藏是我国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准确厘定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期次、理清油气源,是认识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的基础。

另外,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形成年代老,经历了多期构造变动,油气藏改造现象普遍。

因此,后期保存条件是制约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的关键。

具体来说又包括三个方面,即构造活动对油气藏破坏与保存分区性的差异作用机制、不同成藏期盖层类型及其封闭机制、深层原油裂解气的温压环境及流体与盖层岩石相互作用机制。

2.主要研究内容围绕上述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拟以四川盆地和塔里木盆地为主要研究区,重点研究以下四项内容:(1)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形成环境和后期演化以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构造演化、热史及烃源物质的演化和生烃史为核心,研究中新生代构造变形、构造演化历史差异分区及关键构造事件;研究主要不整合的性质和构造演化特征,探索不整合剥蚀量恢复方法,研究不整合发育过程对碳酸盐岩生烃史的影响;通过综合地球物理手段研究盆山系统的深部构造和热结构。

采用伊利石结晶度、激光拉曼光谱、岩石声发射等指标进一步探索中国下古生界碳酸盐岩成熟度/古温标,为地层剥蚀量和热史恢复奠定基础;从全球变化、区域构造运动、沉积环境响应的角度揭示烃源岩有机质富集和贫化机理,建立优质海相烃源岩发育的构造-环境模式和分布预测模型;在碳酸盐岩有机质成熟度分析的基础上,分析碳酸盐岩有机质二次成烃作用。

通过对碳酸盐岩有机质、源岩沥青、储层沥青及原油的生烃动力学-热力学分析,建立生排烃模式及原油稳定性预测与原油裂解气评价,完善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生烃理论。

分析碳酸盐岩储层中不同期次油气包裹体的分子地球化学特征及不同期次油气包裹体形成的古温度、古压力条件,恢复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历史或调整、改造、破坏历史。

(2)优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和保存机理与预测方法从碳酸盐岩储层发育机理和地球物理响应两方面开展研究,预测优质海相碳酸盐岩储层的分布,建立不同成因类型优质储层的时空组合和分布模式。

在储层发育方面,系统研究碳酸盐岩储层形成演化和叠加改造的主控因素,解剖表生岩溶作用、深埋溶蚀作用和白云岩化作用的特点、条件和机理,分析溶蚀-沉淀作用发生的条件和场所,建立碳酸盐岩储层多成因复合发育模式,总结储层分布规律,预测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发育区带。

在优质碳酸盐岩储层地球物理识别方面,围绕碳酸盐岩非均质储层描述,开展地震波场响应机理、特征分析与参数提取的基础理论研究。

对于西部塔里木盆地不规则碳酸盐岩缝洞储层及似层状白云岩储层,围绕复杂地震波场解析,在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岩石物理学特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地震波场正演和叠前地震属性提取,探索非均质储层的地震响应机理与分析描述的基础理论方法;针对碳酸盐岩以次生孔、洞、缝复合型储层为主、储层非均质性强等特征,在储层沉积发育分布特征地质认识指导下,综合测井资料、VSP地震资料,进行多分量与多属性地震波场分析反演研究,预测高孔隙型储层与缝洞型储层的精细结构和分布规律。

(3)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输导体系演化与运聚机理在油气输导体系及演化方面,重点研究典型地区现今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及分布;恢复和重建主生排烃期烃源岩与主要输导层/储层的配置关系和流体输导系统;研究晚期构造活动对流体输导系统的叠加改造作用。

在油气运聚机理方面,通过光蚀刻模型等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非孔隙介质特别是裂隙介质油气的运移过程、控制因素和机理;通过压力/应力计算、碳酸盐岩抗张强度测试和岩石流体力学行为分析,研究不同压力/应力环境碳酸盐岩的流体力学行为和流体释放过程;在输导体系格架下研究碳酸盐岩中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的物质记录和地质-地球化学响应,确定流体流动和油气运移期次及其与构造演化的关系;在输导体系及其演化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流体动力学预测和地球化学示踪分析,研究流体流动样式和油气运移路径,阐明不同构造活动期油气的优势运移通道及油气聚集或散失的制约因素;通过成藏年代测试和烃源岩生、排烃史分析,研究油气成藏史,揭示构造演化与烃源岩生排烃的匹配关系;综合油气成藏的时间、过程和路径,建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多源多期油气复合成藏的定性-半定量模型。

(4)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保存机理、富集规律与远景预测从圈闭形成机理与组合模式、盖层多样性与油气保存条件、油气藏组合类型与分布等三个方面研究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预测油气富集区带。

多期演化过程中油气的保存条件是揭示油气富集规律的关键。

研究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泥岩、碳酸盐岩、膏盐岩盖层的分布、封闭机理及有效性,研究并确定关键构造变革期次、性质和强度,分析关键构造变革期构造变形对区域盖层差异保存机理的制约,探讨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多期不整合对盖层宏观分布和保存的控制模式。

通过与碎屑岩层系的比较及与国外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的比较,总结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富集规律,建立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模式,优选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领域,提出勘探战略选区。

二、预期目标1.总体目标本项目的总体目标是重建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形成环境和演化历史,阐明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烃源条件、优质储层发育和保存条件及油气运聚机理,确定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成藏历史、有效成藏期和后期保存条件,遴选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勘探战略基地,为实现我国海相油气勘探的更大突破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撑技术。

具体包括:(1)发展和完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理论,在多期构造活动背景下的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前沿。

为在今后10-15年内发现20亿吨石油和20000亿立方米天然气提供理论支持。

(2)形成我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分布预测评价方法,落实油气勘探战略选区,为发现新的塔河油田和普光气田规模的特大型油气田指明勘探方向。

(3)发表一批高质量的SCI和EI论文,形成一支在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队伍。

2.五年预期目标按照科技部对国家973计划项目实行“2+3”管理的模式,项目的总目标将分两个阶段完成。

项目执行的前两年,各课题将按照各自的研究计划开始野外地质剖面观测、样品采集和测试、地球物理野外观测施工、模拟实验等工作。

通过前两年的研究,将完成如下具体研究目标:(1)建立典型地区古生代构造演化概念模型,揭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优质烃源岩发育的构造与沉积环境模式;(2)探索适用于中国古生代海相碳酸盐岩层系高演化烃源岩的古温标,建立典型地区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烃源岩生烃史模型;(3)分析深层白云岩储层形成、发育与保存条件,揭示储层形成过程中多期次、多成因溶蚀-充填作用复合叠加机理,初步建立深层白云岩储层的地球物理判识方法;(4)建立海相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输导体系发育模型,并探索碳酸盐岩储层介质条件下的油气运聚机理。

(5)初步建立南方典型地区油气保存与破坏的构造演化模型,揭示南方下古生界主要泥岩发育层段的封存条件。

从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初步归纳总结中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成藏条件,并揭示其主控因素。

在项目执行的后三年,各课题将根据项目中期评估结果对计划研究内容进行微调,并最终完成如下研究目标:(1)揭示典型地区中、新生代构造叠加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查明受到构造改造的海相碳酸盐岩层系在典型地区分布与变形的区域不均一性;(2)建立中国海相碳酸盐岩层系二次生烃及多元烃源演化模型,评价海相碳酸盐岩层系生烃潜力;(3)建立碳酸盐岩不同储层类型的孔渗空间发育的地质模式,并建立其地球物理判识方法;(4)阐明海相碳酸盐岩不同输导体系的油气运移过程和聚散机理,揭示深层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运聚过程并建立成藏模式;(5)确立典型研究区海相碳酸盐岩主成藏期,建立主成藏期后的油气藏演化模式。

总结我国海相碳酸盐岩油气富集规律,提出勘探战略选区建议。

三、研究方案1.学术思路本项目的总体思路是针对所提出的核心科学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地区重点解剖,以求获得“点”上的突破。

并从国外碳酸盐岩层系和国内陆相碎屑岩层系成藏的差异性对比研究入手,加强“面”上的宏观研究,以求获得更具普遍性的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