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审批制度程序及基本要求
征收集体土地审批程序和要求

1、征地审批权限。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我国征地批准机关为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一、下列情形中由国务院批准征收。
(一)1、征收基本农田的或者征收的土地中含有基本农田的。
(二)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三十五公顷的。
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即一般耕地。
(三)其他类型的土地超过七十公顷的。
即征收土地若超过七十公顷无论是什么类型都必须由国务院来批准征收,包括了耕地之外的所有土地,同时也包括征用耕地35公顷以下其他土地70公顷以下,两项之和超过70公顷的。
(四)、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的。
按照土地管理法的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涉及农用地转用的,农用地转用应当有国务院批准,而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五条规定经国务院批准农用地转用的,同时办理征地审批手续,不再另行办理征地审批,故在征收农用地的若用地项目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的道路、管线工程和大型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国务院批准的建设项目则征地审批实际上也应当由国务院批准。
二、省级人民政府的征地审批权限。
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35公顷以下的,其他土地70公顷以下的,包括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和其他土地之和不足70公顷的。
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
省政府批准征地的同时需要报国务院备案。
2、征收土地报批程序(以批次征地为例)。
第一步:征地告知。
在征地报批前,市、县(市)国土资源部门就当将拟征土地的用途、位置、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以《征地告知书》的形式告知被征地的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
同时告知被征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对拟征土地的补偿标准和安置途径有申请听证的权利。
《征地告知书》应当在拟征土地所在地的村、组内张贴。
征地按规定告知后,应当填写《征地告知书送达证明》。
征地告知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在拟征土地上抢栽、抢种的青苗,抢建或突击装修的地上附着物,征地时不予补偿。
土地审批制度程序及基本要求

土地审批制度程序及基本要求一、土地审批制度的程序:1.提出申请:土地使用申请人应根据自身的用地需求和计划,向相关地方政府部门提出土地使用申请。
申请人应提交详细的用地规划、用途、用地面积等相关信息。
2.技术评估: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对申请人提交的土地使用申请进行技术评估。
评估内容包括土地的质量、用途的合理性、与周边环境的协调性等。
3.公示和听证: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将土地使用申请的基本信息进行公示,并可以组织听证会,听取公众对土地使用的意见和建议。
4.审批决策:根据技术评估结果和公众意见,相关地方政府部门进行审批决策。
审批决策的原则应以保护土地资源和公共利益为基础。
5.发放批复文件:对于符合审批条件的土地使用申请,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发放批复文件,明确土地使用的具体条件和期限。
6.监督管理:土地审批后,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土地的监督管理,确保土地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土地审批制度的基本要求:1.合法性:土地使用申请应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法使用、占用农用地、侵犯集体土地等。
2.公开透明: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对土地使用申请的审批程序进行公开,接受公众监督。
公示环节和听证程序应真实有效,公众的意见应得到充分的重视和考虑。
3.可行性:土地使用申请应经过充分的技术评估,确保用地方案的可行性和持续性发展。
申请人应提供详细的用地规划和环境评估报告,并保证用地方案符合环保要求。
4.公共利益至上:土地审批决策应以保护土地资源和公共利益为基础。
在土地使用决策时,应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进行平衡,优先考虑公共利益。
5.规则制定: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制定详细的土地审批规则和流程,确保审批过程规范、公正和高效。
6.监督管理:土地审批后,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对土地使用情况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土地使用符合批复文件的要求。
总结:土地审批制度的程序和基本要求对于保护土地资源、调整土地使用结构、推动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关地方政府部门应加强审批程序的公开透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确保土地使用的合法性和可持续性。
土地审批制度、程序及基本要求

目录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 土地审批制度概述 土地审批程序 土地审批的基本要求 土地审批中的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案 未来土地审批制度的改革方向
土地审批制度的定义和重要性
土地审批制度的定义:指政府对土地使用、开发等行为进行 审查、批准的一系列程序和规定
土地审批制度的重要性: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保 护生态环境,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促进可持续发展
提高审批效率:简 化审批流程,缩短 审批时间
批准后公告和登记中出现的问题
公告时间不足: 公告时间未达到 法定要求,可能 导致潜在竞买人
错过交易机会
公告内容不准确: 公告内容不全面 或不准确,可能 误导潜在竞买人
登记错误:登记 过程中出现错误, 导致产权证书与
实际不符
解决方案:加强公 告时间和内容的监 管,确保公告的准 确性和全面性;加 强登记人员的培训 和管理,提高登记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解决方案:明确申请材料清单和要 求,确保材料完整、准确
案例分析:分享实际案例,说明问 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法
审查过程中发现违规行为
常见违规行为:未 取得土地使用权证、 非法转让土地、超 范围建设等
解决方案:加强监 管,加大处罚力度, 建立举报奖励制度
完善法律法规:制 定更加严格的土地 审批制度和程序
合法性要求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符合城市规划或村庄、集镇规划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符合土地使用权审批条件
合理性要求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 符合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符合国家产业政策 符合土地使用权转让、出租、抵押等规定
土地审批应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
公平性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及基本要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程序及基本要求刘五一(省国土资源厅综合规划处)湖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办公室2006.7本课程授课目的与预期效果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各级政府依法管理土地资源的纲领性文件,必须依法依程序编制。
规划编制程序管理是确保各级土地总体规划编制成果质量的重要措施。
授此课的目的在于让学员们全面了解规划修编的主要程序及基本要求。
本课程的预期效果是,在规划修编过程中,参加学习的各位管理和技术人员能够自觉和熟练地按照规划编制程序要求,管理和编制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保规划质量,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和科学性。
目录一、概述 .......................................................................................................................... - 1 - (一)规划修编程序的概念. (1)(二)加强规划编制程序管理的必要性 (1)(三)规划修编的主要程序 (2)二、各主要编制程序基本要求 ............................................................ - 2 - (一)规划修编前期工作阶段 (2)1、规划实施评价 (3)2、前期调研 (4)3、“四查清、四对照” (4)4、指标测算 (5)5、成立机构、落实经费 (5)6、组建或选择技术队伍 (6)7、人员培训、学习 (6)8、编制工作和技术方案 (6)9、规划修编动员大会与简单技术培训 (7)10、资料收集 (8)11、专题研究 (11)12、现状数据确认 (13)13、前期工作成果审查验收 (13)(二)规划大纲编制阶段 (13)1、部署开展部门用地规划 (13)2、综合专题研究成果 (14)3、汇总协调部门用地规划初步成果 (14)4、拟定主要规划目标与任务 (15)5、征求意见 (15)6、审查验收与批复 (16)(三)形成规划成果 (16)1、分解规划目标与空间布局 (16)2、提出规划供选方案和说明 (18)3、选定规划方案 (18)4、规划协调 (19)5、听证与论证 (20)(四)审查 (21)1、技术审查 (21)2、同级政府审查 (22)3、上级主管部门预审 (22)4、报批 (23)(五)数据库建设 (23)1、数据库建库 (23)2、数据库预检 (23)3、数据库验收 (24)(六)批复 (24)(七)工作与技术总结 (25)(八)规划成果汇交、归档 (25)三、其它要求 .......................................................................................................... - 25 - (一)程序管理. (25)1、省厅职责 (25)2、市(州)局职责 (26)3、县(市、区)局职责 (26)(二)程序程序管理证明材料 (27)1、建立阶段开工认可制度 (27)2、主要编制程序的相关证明材料要求 (27)(三)规划修编进度管理 (28)1、进度倒计时管理 (28)2、月报制度与程序管理 (29)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程序及基本要求一、概述(一)规划修编程序的概念规划编制程序是指在整个规划编制过程中,所有有效工作的总和。
土地手续办理流程

土地手续办理流程土地手续办理是指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手续的办理过程。
在我国,土地使用权是国家所有,土地所有权属于国家所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租赁等行为必须经过相应的手续办理。
下面将介绍土地手续办理的流程。
1. 资料准备阶段。
在办理土地手续之前,首先需要准备相关的资料。
包括土地使用权证、土地规划许可证、土地权属证明、土地调查报告等相关材料。
这些资料是土地手续办理的基础,必须齐全准确。
2. 申请办理。
准备好相关资料后,申请办理土地手续。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办理地点,可以是国土资源局、土地管理局等相关部门。
递交相关资料,并填写相关申请表格。
3. 审核阶段。
申请递交后,相关部门将对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核。
主要是核实提交的资料是否齐全、真实有效。
如果审核通过,则可以进入下一步手续办理。
4. 公示环节。
部分土地手续办理需要进行公示。
公示的目的是向社会公众公开相关信息,征求意见,保障公平公正。
公示期间,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对土地手续办理提出异议。
5. 手续办理。
经过审核和公示后,如果没有异议,即可办理土地手续。
具体办理流程包括签订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租赁等相关协议,办理土地登记手续等。
6. 监督检查。
土地手续办理完成后,相关部门会进行监督检查。
主要是核实办理手续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土地交易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7. 结束阶段。
经过监督检查合格后,土地手续办理正式结束。
相关部门会颁发相应的证书或批文,标志着土地使用权转让、抵押、租赁等手续的正式完成。
总结,土地手续办理是一项复杂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的审核和审批。
在办理土地手续时,需要严格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和部门规定的流程进行,确保办理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同时,也需要注意保留好相关的办理证明和资料,以备日后查询和证明之需。
《土地管理法》第45条第15款土地审批程序,法定程序

《土地管理法》第45条第15款土地审批程序,法定程序摘要:一、引言二、《土地管理法》第45条第15款概述三、土地审批程序的法定步骤四、各法定步骤的具体内容五、审批程序中的重要注意事项六、结论正文:【引言】在我国,土地资源的管理和利用受到了严格的法律制度约束。
其中,《土地管理法》第45条第15款规定了土地审批程序,这是所有涉及土地开发、利用的项目必须遵循的法定程序。
本文将对这一程序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遵循。
【《土地管理法》第45条第15款概述】《土地管理法》第45条第15款明确规定了土地审批程序,要求所有涉及土地开发、利用的项目必须经过审批。
这一程序旨在保护我国宝贵的土地资源,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防止违法开发和滥用土地。
【土地审批程序的法定步骤】根据《土地管理法》第45条第15款,土地审批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项目立项:项目单位需向相关部门提交项目立项申请,包括项目名称、地点、用途等信息。
2.编制规划:项目单位需按照相关规定,编制土地利用规划,明确土地用途、规模、布局等内容。
3.申请审批:项目单位将规划报送有权审批的政府部门进行审批。
4.政府部门审核:审批部门对规划进行审查,确保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5.审批结果通知:审批部门将对审批结果予以通知,项目单位需按照审批意见进行调整和改进。
6.实施项目:项目单位按照审批通过的规划实施项目,并进行土地开发、利用。
【各法定步骤的具体内容】在土地审批程序中,各步骤的具体内容包括:1.项目立项:项目单位需提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相关材料。
2.编制规划:规划应包括土地利用现状、规划目标、用地规模、布局等内容,确保土地的合理利用。
3.申请审批:项目单位需提交审批申请报告,包括项目背景、规划编制过程、规划内容等。
4.政府部门审核:审批部门对规划进行实质性审查,重点关注土地用途、规模、布局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5.审批结果通知:审批部门在审核通过后,向项目单位发放审批文件,项目单位需按照文件要求进行调整和改进。
临时用地审批工作制度范本

临时用地审批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临时用地审批工作,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临时用地审批工作应当遵循合法、合理、公开、公正、高效的原则,确保临时用地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最大限度地减少对土地资源的破坏。
第三条临时用地审批工作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
二、临时用地范围和条件第四条临时用地主要包括建设项目施工、地质勘查、抢险救灾等需要的土地。
第五条申请临时用地应具备以下条件:(一)确需临时使用土地,且无法在原地或其他土地上替代;(二)临时用地面积合理,使用期限适当;(三)已与被用地单位签订补偿协议,明确补偿事项;(四)制定土地复垦方案,并缴纳复垦保证金;(五)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条件。
三、临时用地审批程序第六条申请临时用地应提交以下材料:(一)临时用地申请书;(二)项目批准文件;(三)土地权属证明;(四)补偿协议;(五)土地复垦方案;(六)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材料。
第七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收到临时用地申请后,应当在法定期限内进行审查,并根据以下情况作出决定:(一)符合法定条件的,予以批准;(二)不符合法定条件的,不予批准,并书面说明理由;(三)需要补充材料的,一次性告知申请人。
第八条临时用地审批决定书应当载明临时用地的位置、面积、使用期限、补偿事项、复垦要求等内容。
四、临时用地使用和监管第九条临时用地使用权人应当严格按照批准的范围和用途使用土地,不得擅自改变用途或扩大面积。
第十条临时用地使用权人应当履行土地复垦义务,确保在使用期限内完成土地复垦工作。
第十一条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临时用地使用和复垦情况的监督检查,对违反法律法规和合同约定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
五、法律责任第十二条申请临时用地不符合法定条件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的,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自然资源主管部门不予批准,并依法追究申请人法律责任。
土地审批制度程序及基本要求

土地审批制度程序及基本要求土地审批制度是指国家对土地利用和开发进行审批管理的制度,通过制定土地审批程序和基本要求,实现对土地资源的有效管理和合理利用。
本文将从土地审批制度的概念、流程、程序和基本要求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能全面了解土地审批制度。
一、土地审批制度的概念二、土地审批流程1.申请阶段:申请人向土地管理部门提出土地利用申请。
2.受理阶段:土地管理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确定是否符合审批条件。
3.实地调查阶段:对申请土地的位置、用途、经济效益等进行实地调查,评估土地利用价值。
4.审批决策阶段: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实地调查结果,决定是否批准土地利用申请。
5.发放土地证书阶段:对获得批准的申请人,发放土地利用证书,并登记在册。
6.监督阶段:对已批准的土地利用行为进行监督,确保土地利用符合规范要求。
三、土地审批程序土地审批程序分为常规审批和特殊审批两种情况。
1.常规审批:适用于一般土地利用申请,包括农业、工业、商业、住宅等用地。
审批时间较短,一般在一个月内完成。
2.特殊审批:适用于较大规模的土地利用申请,一般涉及到国家重点项目、自然保护区等。
审批时间较长,可能需要几个月至几年时间。
四、土地审批基本要求1.合法性:土地利用申请必须符合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不得违反法律法规。
2.经济可行性:土地利用申请必须经济可行,符合市场需求和经济利益。
3.社会效益:土地利用申请必须具有一定的社会效益,能够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4.环境保护:土地利用申请必须符合环境保护要求,不得破坏生态环境和资源。
5.公平公正:土地审批过程中必须公正、公平,不得操纵利益输送。
总之,土地审批制度是国家对土地利用和开发进行管理与监督的重要制度。
土地审批流程包括申请、受理、实地调查、审批决策、发放证书和监督等阶段。
土地审批程序分为常规审批和特殊审批两种情况。
土地审批的基本要求包括合法性、经济可行性、社会效益、环境保护和公平公正等方面。
土地出让会审制度模版

土地出让会审制度模版一、背景和目的土地出让会审制度是为了规范土地出让过程中相关审批程序,确保土地出让的合法性和公平性,促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建立的制度。
本制度模板旨在提供一个基本的框架,供组织编制土地出让会审制度时参考和借鉴。
二、法律依据1.《土地管理法》2.《城市房地产管理法》3.国务院关于加强土地出让和招拍挂工作的通知4.国土资源部关于土地出让有关工作的规定等三、制度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土地出让过程中的审计、评审、会议、决策等环节的管理。
四、制度内容1. 相关部门的职责1.1 国土资源局负责组织土地出让会审的具体实施工作,并负责会审结果的报批和监督。
1.2 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负责土地出让会审过程中的财务和信息管理工作。
1.3 规划部门负责土地出让会审过程中的土地规划方案的审核和评估工作。
1.4 城建部门负责土地出让会审过程中的城市建设方案的审核和评估工作。
1.5 环保部门负责土地出让会审过程中的环境影响评估和环保方案的审核工作。
2. 审议程序2.1 申请开展土地出让会审的必备材料包括土地规划方案、城市建设方案、环境影响评估报告等。
2.2 由国土资源局组织召集土地出让会审委员会,确定会议时间、地点和主持人。
2.3 土地出让会审会议应当形成会议纪要,明确土地出让的基本信息、审议结果和决策意见。
2.4 土地出让会审会议决策应当公开透明,相关信息应及时向社会公布。
2.5 土地出让会审决策依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划要求、环保要求、城建要求等进行综合评估评定。
3. 重要决策标准3.1 合法性:土地出让是否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要求。
3.2 公平性:土地出让是否公平、公正,是否遵循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
3.3 经济性:土地出让是否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是否有利于土地资源的有效利用。
3.4 生态环境:土地出让是否符合环境保护的要求,是否会对周边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3.5 社会影响:土地出让是否符合社会利益的需要,是否会对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和民生产生积极影响。
土地立项审批流程

土地立项审批流程土地立项审批是指在土地利用规划确定的建设项目范围内,依法对用地项目进行审查、评估和批准的程序。
土地立项审批流程是非常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
下面将从土地立项申请、审批程序、审批条件等方面介绍土地立项审批流程。
首先,土地立项申请。
申请土地立项的主体是项目建设单位,申请需要提交的材料包括土地利用规划许可证、项目建议书、用地申请书、土地调查报告、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等。
这些材料是评估用地项目是否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划、环保等相关要求的重要依据。
其次,审批程序。
土地立项审批程序主要包括审查、评估和批准三个环节。
审查阶段主要是对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核,确保申请材料的完整性和合法性。
评估阶段是对用地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包括土地资源利用、环境影响、社会效益等方面的评估。
最后是批准阶段,审批机关根据评估结果决定是否批准用地项目。
再次,审批条件。
土地立项审批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包括符合国家和地方土地利用规划、符合环保要求、符合国土资源管理政策等。
只有符合这些条件,用地项目才能获得批准。
最后,审批结果。
审批机关会根据评估结果做出批准或者不批准的决定,并将决定通知申请单位。
如果审批通过,申请单位可以继续进行后续的用地手续办理;如果不批准,申请单位可以根据审批意见进行整改再次申请。
综上所述,土地立项审批流程是一个严格的程序,需要申请单位提供完整的申请材料,经过审查、评估和批准三个环节,最终取得审批结果。
这一流程的严谨性保障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也为建设项目的顺利推进提供了保障。
希望各相关单位在进行土地立项审批时,严格按照程序要求,确保用地项目的合法性和可行性,共同促进城乡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土地报批流程

土地报批流程土地报批流程是指土地使用权的申请和审批流程,以下是一个大致的700字体量的土地报批流程的介绍:土地报批是指申请土地使用权以及相应的审批流程。
具体流程包括:申请准备、申请提交、审查反馈、补充材料、审批决策、公告公示、签订合同、发放土地使用证等步骤。
1. 申请准备:申请人首先需准备相关的申请材料,包括土地使用权申请书、项目情况说明、用地规划方案、土地调查报告、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文件。
2. 申请提交:申请人将准备好的申请材料提交至土地管理部门,并缴纳相应的申报费用。
3. 审查反馈:土地管理部门进行初审,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如存在问题,会发出审查反馈意见,并要求申请人进行补充或更正。
4. 补充材料:申请人针对审查反馈意见,补充或修订相应的材料,并重新提交给土地管理部门。
5. 审批决策:土地管理部门根据申请材料进行综合评估,决定是否批准申请。
如果批准,将会制定相应的土地使用条件和合同内容。
6. 公告公示:批准申请后,土地管理部门会向社会公告公示土地使用权的信息,征求相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的意见,确保审批过程的透明公正。
7. 签订合同:土地管理部门与申请人进行合同签订,明确土地使用权的对象、范围、期限、使用条件、费用等,双方进行共同签字确认。
8. 发放土地使用证:土地管理部门根据批准的申请,发放土地使用证给申请人。
土地使用证是证明土地使用权归属申请人的法律凭证,具有举证和合法使用的功能。
总结:土地报批流程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申请人进行细致的准备工作,按照相关规定进行申请和审批流程的进行。
土地使用权的获得是建设项目的前提,因此各个环节都需要严格执行,确保流程的合法性和透明度。
土地审批制度程序及基本要求201103PPT课件

三、预审(2)
(2)预审原则: ➢ 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特别是
基本农田 ➢ 合理集约利用土地 ➢ 符合国家供地政策
审查依据: 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
土地利用计划、工程项目建设用地指标等
21
三、预审(3)
(3)分级预审
需人民政府或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发展和改 革等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该级人民政府的国 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 需核准和备案的建设项目,由与核准、备案机 关同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
5
一、基本知识(4)
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 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年度内新增 建设用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 量的具体安排 年度计划的审批程序与权限与规划审批相同
6
一、基本知识(5)
4、现行耕地保护制度体系
(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 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 用地,控制建设用地规模,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
三、预审(7)
政务大厅受理项目单位用地预审申请,并填写《建设项目用地预审受理凭证》,一式 两份,用于书面通知申请人或国土资源管理部门
申请预审提交材料:(已批准项目建议书的审批类项目、需备案的建设项目)
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的) 建设项目用地单位申请预审的报告(内容包括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拟选址占地情况、
土地审批制度、程序 及基本要求
1
主要内容
一、土地管理基本知识 二、土地审批制度 三、建设项目用地预审 四、组卷报批程序与要件 五、省级审查要点 六、国家审查要点 七、批后实施 八、主要文件目录
2
国有、集体、农用土地审批及报批流程

国有、集体、农用土地审批及报批流程01 国有建设用地报批程序一、建设用地审查报批程序1.建设单位向项目建设用地所在地的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提出用地申请,填写《建设用地申请表》,并按规定提交相关申报材料。
2.用地申请符合土地管理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材料齐全的,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受理用地申请。
3.受理用地申请后,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报请市、县人民政府依法履行“告知、听证、确认”等征前程序。
同时,拟订农用地转用方案、补充耕地方案、征收土地方案和供地方案,编制建设项目用地呈报说明书,并组织编制其它相关用地报件材料。
4.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组织编制的相关报件材料,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由市、县人民政府向上一级人民政府呈报用地请示。
同时,由市、县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制作建设用地报盘,通过远程网上申报系统,将用地报件材料报送上一级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查。
5.用地报件材料按程序逐级上报审查、呈报有审批权的人民政府及自然资源主管部门审查、批准。
〔注:单独选址项目用地和城市(城镇、工业)分批次建设用地报批程序存在差异〕二、建设用地审查报批要求1.用地报件材料形式、内容齐全,符合用地申报规定;2.用地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供地政策和行业用地标准;3.用地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落实土地利用年度计划;4.落实耕地占补平衡;5.符合国家、省相关规定(单独选址和批次用地)。
三、建设用地报件材料目录单独选址项目建设用地单位申请用地应提交的文件材料包括:(1)用地申请表(原件);(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或核准、备案文件)、初步设计批复(或有关部门审查确认意见)(原件或复印件);(3)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原件或复印件);(4)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专家审查意见及报告扉页、报告编制单位资质证书复印件、评审专家名单(原件或复印件);(5)项目建设压覆矿产资源查询证明材料;涉及压覆矿产资源及矿业权的,需提交项目建设业主单位已与矿业权人就压矿补偿问题协商的说明、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做好压矿补偿协调工作的承诺函(原件);(6)有资质的单位出具的拟征(占)用土地的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原件);(7)环保、建设(规划)、社保、林业(占用林地)等有关部门审核(批复)同意文件材料(原件或复印件);(8)占用耕地涉及补充耕地的,出具《新增耕地合格证》及附件;补充耕地为委托补充的,需提供委托补充耕地协议及耕地开垦费缴纳凭证(原件或复印件);(9)建设用地审查表(针对公路、铁路项目),超出用地标准的,须进行专门说明(原件);(10)土地复垦方案评审批复备案文件(原件或复印件);(11)项目选址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地保护区以及法律法规规定不得占用的其它区域土地的,须提交有权限的主管部门的审核(批复)同意的文件材料;项目建设涉及占用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土地的,须提交有权限的文物主管部门出具的拟用地是否占压重要文物保护单位的说明及是否同意用地的意见(原件或复印件)。
建设用地审批依据、程序、要件、时限

建设用地审批依据、程序、要件、时限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河南省实施〈土地管理法〉办法》、《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及省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规范建设用地审批工作的意见》、省厅《河南省国土资源厅关于印发〈省政府审批的建设用地报件目录〉的通知》的有关规定。
程序(一)报件受理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以“窗口办公”形式受理各县(市)人民政府呈报的建设用地报件,批次建设用地报件每月实行集中受理。
扩权县(市)每年度最多申报4个批次,其他县(市)每年最多申报3个批次。
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件或省转报件即时受理。
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经过初步审查后,对不符合办理条件的,不予受理。
报不完善的,通知有关县(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限期补报;逾期未补报的,退回呈报材料。
(二)现场踏勘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建设用地现场踏勘工作。
凡由省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拟订建设用地项目呈报材料的建设用地,踏勘工作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踏勘人按有关规定出具踏勘报告。
其他建设用地踏勘工作,委托省辖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
(三)组织会审经现场踏勘,报件与实际相符的,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要组织内部会审。
报件与实际不相符的,及时退回呈报材料,并按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四)审查批准用地报件经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会审通过后,将审查意见上报市政府。
经市政府上报省政府;其中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报件或省转报件及时上报省政府审批或转报;分批次建设用地报件每月集中上报,省政府每月集中审批。
建设用地经省政府批准后,由省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通知有关市、县人民政府限期足额缴纳应缴的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有关市、县人民政府要在收到《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缴款通知书》之日起30日内,足额缴纳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
要件一、省辖市市本级范围内征收土地1、批次建设项目用地:由用地单位提出申请,报市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窗口办统一受理。
土地流转项目审核制度范本

土地流转项目审核制度范本第一条总则为了规范土地流转行为,保障流转双方的合法权益,促进农业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农村经济发展,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审核原则土地流转项目审核应遵循合法、自愿、有偿、平等的原则,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
第三条审核主体土地流转项目审核由农村土地流转交易所或者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机构负责。
第四条审核对象本制度适用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包括承包土地的经营权流转和集体非承包土地的流转。
第五条审核内容土地流转项目审核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合法性:审核土地流转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是否存在违法行为。
(二)真实性:审核土地流转是否真实发生,流转双方是否具备相应的条件和能力。
(三)合理性:审核土地流转是否符合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
(四)可行性:审核土地流转项目是否具备实施的条件,包括资金、技术、市场等方面。
第六条审核程序(一)申请:土地流转双方应当向审核主体提交土地流转项目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
(二)初审:审核主体对提交的申请材料进行初步审查,符合要求的进入复审环节。
(三)复审:审核主体对土地流转项目进行实地调查和评估,核实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可行性。
(四)审批:审核主体根据复审结果,对土地流转项目进行审批,合格的出具审核意见。
(五)备案:审核主体将审核意见和有关材料报上级农业部门备案。
第七条审核结果(一)审核合格的,允许土地流转双方按照约定进行土地流转。
(二)审核不合格的,土地流转双方应按照审核主体的要求进行整改,重新提交审核。
第八条违规处理违反本制度规定,未经审核或者审核不合格擅自进行土地流转的,由农业部门依法予以处理。
第九条附则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原有相关规定与本制度不符的,以本制度为准。
本制度由农业部门负责解释。
注:本制度范本仅供参考,具体实施时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用地报批流程及手续流程

用地报批流程及手续流程
用地报批?听起来好像很专业呢!不过,简单来说,就是我们想要使用一块土地,得先跟政府说一声,看他们同不同意。
想申请用地,首先得准备一份申请报告,就像是给老师写请假条一样。
要说明白我们为什么需要这块地,还有打算怎么用。
别忘了,还得带上土地的地图和我们的身份证明哦!
准备好材料后,就可以送到政府那里啦。
政府会仔细审查我们的申请,看看是否合理,符不符合规定。
这有点像老师批改作业,看我们做得对不对。
政府可能会提出一些问题,或者让我们修改一下。
这时候,我们就得乖乖听话,按照他们的要求来。
然后,再次提交申请。
最后,如果政府觉得我们的申请没问题了,就会告诉我们被批准了!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心地开始使用那块土地啦!
所以,用地报批虽然听起来有点复杂,但其实就像我们平时跟
老师、家长沟通一样简单。
只要按照规定的步骤去做,就能顺利完成了!。
土地手续办理工作流程

土地手续办理工作流程一、立项和规划1.当有意进行土地开发或使用时,首先需要进行项目立项,确定土地开发的目的和方式。
2.进行土地规划,包括土地用途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城市规划等,制定土地使用的空间布局和规划方案。
二、土地审批1.进行土地用途审批。
根据所在地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向相关主管部门申请土地用途变更或用地审批。
2.若需要进行土地交易,需办理土地供应审批。
该审批程序由土地管理部门进行,需要提交相关材料如开发项目建议书、土地供应方案等。
三、申请土地使用权1.根据土地规划和审批结果,编制土地使用权申请书。
该申请书需包括土地用途、用地面积、使用年限等信息,并附上所需的材料如用地纳税证明、土地规划设计方案等。
2.将申请书提交给当地土地管理部门,并缴纳相关的费用。
部门会对申请进行审查,并发出批复。
四、土地使用权评估1.根据申请的土地用途和面积,土地管理部门会进行土地使用权评估。
评估结果将作为出让或租赁土地的依据,包括土地价格、使用期限等。
2.申请人需缴纳土地使用权费用,可根据评估结果计算。
五、签订土地使用合同1.土地管理部门根据评估结果和申请人的意愿,签订土地使用权合同。
合同中明确了土地使用的双方权益、使用期限、履约要求等内容。
2.申请人需要缴纳土地使用权款和保证金,并办理相关手续,如提供银行保函或缴纳保证金。
六、办理土地登记1.申请人需将土地使用权合同及其他相关文件提交给土地登记机关,进行土地登记手续。
2.登记机关将审核申请人提供的材料,并对土地使用权进行登记,颁发土地证书或其他土地权属证明文件。
七、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1.若申请人计划进行建设项目,需要办理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
申请人需向规划管理部门提交土地使用权证书、建设用地规划设计方案等相关材料。
2.规划管理部门将对申请进行审查,并发放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证明申请人有权在土地上进行建设活动。
以上是一个基本的土地手续办理工作流程,不同地区和具体事项可能会有所不同。
土地报批流程

土地报批流程土地报批是指土地使用权的行政审批程序,是国家对土地利用进行管理的一种重要方式。
土地报批流程是指土地使用权的申请、审批、颁发等一系列环节,下面将详细介绍土地报批的流程。
首先,申请人需要向土地管理部门递交土地使用权申请书,申请书中应包括土地使用的具体用途、用地面积、地块位置等相关信息。
申请书的内容应真实准确,符合国家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定。
接下来,土地管理部门对申请书进行初步审查,包括对申请人资格、土地用途、土地规划等进行审核。
如果初审通过,土地管理部门将组织相关专家对土地使用规划进行评估,评估内容包括土地资源利用情况、环境影响评价等。
评估通过后,土地管理部门将组织公开听证会,听取社会各界对土地使用的意见和建议。
听证会是保障土地使用决策公开、公正的重要环节,有助于确保土地利用符合公共利益和社会意愿。
在听证会结束后,土地管理部门将对听证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并拟订土地使用权审批意见。
审批意见将提交给上级主管部门进行审批,审批程序包括行政审批和公示程序。
审批程序的具体内容和时限由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规定。
审批通过后,土地管理部门将颁发土地使用权证书,申请人可以凭证书办理土地登记手续,并开始土地利用。
土地使用权证书是土地使用者合法享有土地使用权的凭证,具有法律效力。
总的来说,土地报批流程是一个复杂的程序,需要申请人按照规定逐步完成各项手续。
土地管理部门也需要严格按照法律法规进行审批,确保土地利用符合国家政策和规定。
只有在严格依法依规的前提下,土地利用才能实现合理、高效、可持续的目标。
在土地报批流程中,各方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保证信息真实准确,积极参与听证会,维护土地使用的公平公正。
只有在全社会共同努力下,土地资源才能得到合理利用,实现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综上所述,土地报批流程是一个综合性、复杂性很强的程序,需要各方共同努力,确保土地利用符合国家政策和规定,为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土地备案流程管理制度

土地备案流程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土地备案流程管理,提高办事效率,保障土地资源利用的合理性和公正性,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土地备案工作的全过程管理。
三、备案流程1.备案申请:土地备案申请人应携带相关材料,向土地管理部门递交备案申请,并填写《土地备案申请表》。
2.资料审核:土地管理部门对申请人提交的资料进行审核,核实资料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3.现场勘查:若需要对备案项目进行现场勘查的,土地管理部门将组织相关人员前往现场进行勘查。
4.意见反馈:土地管理部门对勘查结果进行审核,并将审核结果及相关意见反馈给申请人。
5.备案审批:土地管理部门根据审核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备案,对予以备案的项目进行审批,并出具《土地备案证》。
6.备案公示:对已备案的项目进行公示,公示期限为7个工作日。
7.备案结果通知:土地管理部门将备案结果通知给申请人,并告知相关手续办理事项。
四、备案申请人义务1.提供真实材料:备案申请人应提供真实、完整的备案材料,确保备案信息准确无误。
2.配合现场勘查:备案申请人应积极配合土地管理部门进行现场勘查工作,确保备案工作的顺利进行。
3.遵守程序规定:备案申请人应严格遵守备案流程管理制度的各项规定,配合土地管理部门完成备案申请手续。
五、土地管理部门责任1.审核资料:土地管理部门要对备案申请人提交的资料进行认真审核,确保资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及时反馈:土地管理部门要及时将审核结果以及相关意见反馈给备案申请人。
3.公正审批:土地管理部门要在审核的基础上做出公正审批决定,确保备案工作的公正性和合理性。
4.维护备案信息安全:土地管理部门要妥善保管备案信息,防止备案信息泄露。
六、监督检查1.内部监督:各级土地管理部门对本级备案工作开展内部监督,确保备案流程管理制度的执行。
2.外部监督:社会各界对土地备案流程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任何发现违规行为的都可以进行举报或投诉。
七、附则1.本制度自颁布之日起施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审批制度、程序及基本要求一、土地管理基本知识1、土地制度及土地权利体系:土地公有制:所有者、使用者、行使权力者、城乡二元体制2(1 (2 民政府所在地的市、人口在一百万以上的城市以及国务院指定的城市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省级批准:除上述范围外的市级批准: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3、土地利用计划管理土地利用年度计划,是指国家对计划年度内新增建设用地量、土地开发整理补充耕地量和耕地保有量的具体安排。
年度计划的审批程序与权限与规划审批相同。
4、现行耕地保护制度体系(1)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严格限制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控制建设用地问题,对耕地实行特殊保护三个基本方面:实现用途管制的基础是分类确定土地用途实现用途管制的依据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现土地用途管制的关键是农用地转用和土地征收审批(2)基本农田保护制度《土地管理法》第三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主要可概括为以下规定: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五类耕地、80%以上、落实到地块和农户严禁占用基本农田五类耕地:a)经批准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b)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正在实施改造计划以及可以改造的中、低产田c)蔬菜生产基地d)农业科研、教学试验田e)国务院规定应当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的其他耕地(3)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土地管理法》第三十一条规定,国家实行占用耕地补偿制度,落实占补平衡制度中主要采取以下措施:明确责任,落实耕地占补平衡的法定义务建立建设项目补充耕地与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挂钩制度测算等别折算系数,确保数量、质量不降低(4“未利用土地”,“破坏,用地单位和个人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负责复垦”二、审批制度建设用地审批管理的内涵:建设用地审批管理是指法律授权的机关依据法律授予的职权,对建设项目用地的申请、审查、批准以及与之相关的各个环节所实施的行政管理。
其主要任务是:保护耕地与为经济建设服务;保护土地所有者和土地使用者的合法权益;严格审查建设项目用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规范建设用地审批管理工作。
审批制度主要包括: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2、农地转用审批3、土地征收审批4、土地供应审批农用地转用审批用途管制的核心1、概念:农用地、依法、依规、划转建设用地2、批准权限:国务院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 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审 1、农用地转用审批权限国务院的审批权限 (1)(2政府所在地的城市以及人口在100万人以上的城市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为实施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按照土地利用年度计划申请城市分批次建设占用土地。
(城市批次)省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除国务院审批权限以外的建设项目占用土地,涉及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需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审批。
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审批权如果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已由省级人民政府授权的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则该乡镇所在地的镇区及所属村庄、集镇的建设用地规模范围内的农用地转用,可以由设区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准。
2、土地征收审批权限国务院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的审批权限(1)基本农田(2)基本农田以外的耕地超过35公顷的(3)其他土地超过70公顷的省级人民政府的审批权限征收除国务院审批权限以外土地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批准(1)低于35公顷面积的耕地(不包括基本农田)(2)低于70公顷面积的其他土地注:其他土地是指耕地(含基本农田)以外的土地。
包括除耕地以外的农用地(包括园地、林地、牧草地等)、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土地等3、土地供应审批权限县级(含)以上人民政府建设项目用地报批程序(单独选址的)1.建设项目用地预审2.用地单位提出用地申请3.市(县)拟定一书四方案4.逐级报至有审批权一级政府审批5.批后实施(2-4为组件报批过程)三、预审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是指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建设项目审批、核准、备案阶段,依法对建设项目涉及的土地利用事项进行的审查1、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五十二条《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办法》(国土资源部令第42号)《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实施条例》各省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管理实施办法2、预审原则: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合理集约利用土地符合国家供地政策3、分级预审需人民政府或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发展和改革等部门审批的建设项目,由该级人民政府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需核准和备案的建设项目,由与核准、备案机关同级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
4、预审程序A、申请:需审批的建设项目在可行性研究阶段,由建设用地单位提出预审申请;需核准的建设项目在项目申请报告核准前,由建设单位提出用地预审申请;需备案的建设项目在办理备案手续后,由建设单位提出用地预审申请。
B、受理:应当由国土资源部预审的建设项目,通常委托项目所在地的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但建设项目占用规划确定的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内土地的,委托市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受理。
受理后,提出初审意见,转报国土资源部。
涉密军事项目和国务院批准的特殊建设项目用地,建设用地单位可直接向国土资源部提出预审申请。
应当由国土资源部负责预审的输电线塔基、钻探井位、通讯基站等小面积零星分散建设项目用地,由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预审,并报国土资源部备案。
申请预审应当提交下列材料:(已批准项目建议书的审批类项目、需备案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用地预审申请表(国土资源部统一制定的)建设项目用地单位申请预审的报告(内容包括拟建项目的基本情况、拟选址占地情况、拟用地面积确定的依据和适用建设用地指标情况、补充耕地初步方案、征地补偿费用和矿山项目土地复垦资金的拟安排情况等)*项目建议书批复文件或者项目备案批准文件*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拟选址位于地质灾害防治规划确定的地质灾害易发区内的,提交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单独选址建设项目所在区域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出具是否压覆重要矿产资源的证明材料标注项目用地范围的乡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相关图件市、县国土部门列入年度计划的承诺(陕西省)建设单位不开工承诺(陕西省)(直接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审批类建设项目与需核准的建设项目,申请用地预审的不提交*项材料。
但项目单位应当在用地预审完成后,申请用地审批前,依据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与矿产资源压覆情况证明等手续)受国土资源部委托初审的,在转报用地预审申请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对申报材料作出的初步审查意见标注项目用地范围的县级以上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及相关图件属于《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情形,建设项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应当出具经相关部门和专家论证的规划修改方案、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和修改规划听证会纪要5、预审内容建设项目选址是否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是否符合国家供地政策和土地管理法律、法规规定的条件建设项目用地规模是否符合有关建设用地指标的规定建设项目占用耕地的,补充耕地初步方案是否可行征地补偿费用和矿山项目土地复垦资金的拟安排情况属《土地管理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情形,建设项目用地需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规划的修改方案、规划修改对规划实施影响评估报告等是否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6、其他规定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预审申请或者收到转报材料之日起二十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并出具预审意见。
二十日内不能出具预审意见的,经负责预审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十日预审意见是有关部门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项目申请报告的必备文件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文件有效期为两年,自批准之日起计算。
已经预审的项目,如需对土地用途、建设项目选址等进行重大调整的,应当重新申请预审未经预审或者预审未通过的,不得批复可行性研究报告、核准项目申请报告;不得批准农用地转用、土地征收,不得办理供地手续。
预审审查的相关内容在建设用地报批时,未发生重大变化的,不再重复审查四、组卷报批程序与要件1、单独选址项目(1)省级批准的单独选址项目——程序向市、县政府提出用地申请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拟定“一书四方案”,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报上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审查有关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收到上报的材料后,报经同级人民政府审核同意后,逐级上报有批准权的人民政府,并将材料及时送该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有批准权的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会审,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单独选址项目用地组卷报批程序可填写土地登记卡号)(7)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批复(8)建设项目批准、核准或备案文件(9)建设项目初步设计批准文件或其他设计批准文件(10)市县人民政府关于建设项目征地补偿费用标准合法性、安置途径可行性及履行法定征地程序的说明(11)被征地农民社保落实的证明(12)是否压覆矿产资源的有关材料(涉及压覆矿产资源的,提供省级以上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出具的审批文件及压覆登记书)(13)是否位于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有关材料(14)其它有关说明图件材料(1)建设用地勘测定界技术报告书和勘测定界图(2)拟占用土地的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3)补充耕地位置图(在1:1万标准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标注)(4)建设项目总平面布置图或线型工程平面图其他材料(1)委托国土资源部门补充耕地的,附具耕地开垦费缴纳证明;已完成补充耕地的,附具补充耕地验收文件(3)涉及规划局部调整,附具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局部调整方案(4)建设用地规模超过有关指标规定的,附具国土资源部门关于项目用地超标的说明(5)以有偿使用方式供地的,要附具草签的国有土地出让合同及有关市县人民政府关于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准备情况的说明(6)涉及占用林地的,提供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林地审核同意书建设单位有关资质证明(3)国务院批准的单独选址项目《关于改进报国务院批准单独选址建设项目用地审查报批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9〕8号2009年3月1日起实施改革要点:提前介入:报国务院批准用地的建设项目批准(核准)后的初步设计阶段,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要提前介入,主动了解项目涉及用地有关情况,落实建设项目用地预审意见,开展用地报批的准备工作✓优化程序:在建设用地报批前,市、县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就征地位置、面积以及补偿标准、安置途径等拟订征收土地方案,按照规定履行征地报批前告知、确认、听证程序,确认方案有关内容。
征收批准后,进行公告、登记等实施✓分段呈报:线性工程往往因为涉及多个市、县,原则上以省为单位一次报批,但先行完成用地组件报批工作的,也可以地(市)为单位分段呈报国务院批准用地。
✓简化材料:由现行的35件减少到10件,减少约70%✓深化论证:切实做好实地踏勘和专家论证工作审查责任:市、县做好基础性工作,省级进行实质性审查,部是进行合规性复核调动省级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工作的积极性,使中央部门从繁琐的审批事务中解脱出来,用于宏观政策制定和用地批后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