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_0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

象征主义是20世纪初涌入中国的众多思潮之一,也是在中国获得了长元发展的思潮之一。冯至是我国著名的诗人,其诗歌创作在在新中国成立前就获得了巨大的声誉,并在象征主义的接受方面表现出了明显的阶段性。因此本文将以冯至在新中国成立前的诗歌创作为例,探讨其在诗歌创作过程中是如何处理外来思想、本国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之间的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一种思想要真正被另一种文化接受需要满足那些条件,以及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本土化”有哪些优势和阻碍。

标签:象征主义;冯至;本土化

象征主义是西方浪漫主义之后兴起的一种文艺思潮。莫雷亚斯在《象征主义宣言》中写道:象征主义探索的是赋予思想一种敏感的形式,但这形式有并非探索的目的,它既有助于表達思想,又从属于思想。……因此,在这种艺术中,自然景色,人类的行为,所有具体的表象都不表现它们自身,这些富于感受力的表象是要体现它们与初发的思想之间的秘密的亲缘关系。象征主义强调诗人的使命就是创造与实际制度绝对无关的一个世界或者一种秩序、一种关系体系。而这个诗情世界的创造需要使用独特的语言。因此西方象征主义的兴起可以说是对现代人隐秘内心世界的发现,并用一种独特的语言形式将其表达出来。

当象征主义这一现代性思潮传入中国时,中国诗人的创造又将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呢?高利克:“文学影响的种子必须落到待开发的大地上,作家和传统必须准备好去接受、去转化,对影响作出回响,来自这种影响的种子可能落下,但是只有落在作好接受准备的土壤上的种子才将会萌芽,每一颗种子都将受它扎根在那里的土壤和气候的影响,或者改变形象,在被移植的过程中伸展出去。”因此象征主义在中国的接受也将经历一段接受、转化的“本土化”过程。本文将以冯至在新中国成立前诗歌的创作为例,分析象征主义思潮这颗种子是如何在中国这块土地上生长起来的。

冯至是我国20世纪重要的诗人,有着“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的美誉。他的诗歌创作一方面受到我国古典文学与传统文化的熏陶,另一方面又从西方文化里汲取养料,在本土与异域、传统与现代的基础上,形成了他独具特色的诗歌美学风格。但是由于20世纪的中国是剧变中的中国,仅以在新中国成立前为例,冯至的诗歌就呈现出了不同的阶段特征——由20年代少年的迷茫与脆弱转向中年的沉思。接下来本文就于冯至这一时期的诗歌创作,探讨象征主义是如何在冯至的作品中生长开来的。

一、少年的迷茫脆弱与坚强反抗——冯至20年代诗情世界的表达

冯至《西郊集·后记》中谈到,2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没有花,没有光,没有爱的世界。面对这样低沉的现实社会,诗人在诗歌中奋起反抗。摧毁旧世界,创造一个新的纯净世界。在《狂风中》让几万万颗的星球在狂风般的激荡中,一起

沉沦到底,剩下牛郎织女二星和泪水织成的天河,再让一位女神用天河的水,把快要毁灭的星球另洗出一种光明。在诗中作者毫不留情的摧毁掉这个无花、无光、无爱的世界,接着以牛郎织女之间纯洁的爱情来重新洗出一种新光明。诗中的泪水、天河是作者理想世界的象征。对于诗中象征世界的把握,离不开对《古诗十九首·迢迢牵牛星》的理解:

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

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

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

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古诗中牛郎与织女之间的情感是纯净而凄婉的,这样的世界单纯而又蕴含一缕淡淡的忧伤。这是冯至用诗人的理想来反抗令人绝望的现实世界。

瓦雷里在谈有关纯诗情的感受时,说到这种感受有一种令人惊奇的特征,它总是力图激起我们的某种幻觉或者对某种世界的幻想。这种思想到后来就发展成兰波式的“通灵人”,而在冯至这里,也有着他独具特色的幻想世界。冯至写到“……,儿时望着西方远远的一脉青山,仿佛是可望而不可即的仙乡……越是荒凉寂寞,人们越构造幻想……我不能用行动把幻想变为事实,却沉溺在幻想中,有如赏玩一件自以为无价的珍宝。我读着唐宋两代流传下来的诗词,其中的山水花木是那样多情,悲哀写得那样可爱,离愁别哭都升华为感人而又迷人的辞句。”由此可知,一种幻想就是人类一种心绪的表达,无论是喜是忧,它总是你具有迷人的魅力。如诗歌《夜雨》:

……

雷声击在林里,

幽灵们四方散去,

散到隐秘的地方,

唱着凄凉的歌曲:

憔悴的马樱花须,

愁遍山崖的薜荔,

随着冷雨凄风

吹入人间的美梦里。

通过幽灵、四散的歌声、马缨花须、薜荔、冷雨凄风营造出一个黑暗、凄凉的境界,这也是作者迷茫心绪的真实写照。虽身处冷雨凄风之中,却期待进入人间温馨的美梦中。凄凉却不失唯美,是由于虽彷徨迷茫,却能满怀希望,执着追求。《夜雨》中这种心绪和相应的表达方式,在古典文学中也常常出现,如屈原《山鬼》中女主人公对“心上人的执着追求”。被薛荔、带女萝的山鬼遗世独立,十分高洁,却在“雷填填兮雨冥冥,爰啾啾兮穴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中依旧不愿放弃心中执念的公子。

冯至的少年的迷茫与反抗统一存在于具有象征色彩的神话传说中。《帷幔》中的女主人公因为自己的选择失误,陷入无可挽回的爱情绝境。但她却在极度的绝望之中,把心中最美好的期望绣在一块帷幔之上。多年以后,这块帷幔成了寺庙里的宝贝,引来了众多香客的朝拜。

寒鸦呀呀的栖在枯枝

眼前只剩黄昏一片

热泪溶解了潭里的寒冰

暮钟的声音,她仿佛没听见

……

此后日日的笛声里

总有一种新鲜的曲调

她也就按着心意用彩色的线

水里绣了比目鱼,天上绣了相思鸟

她时时刻刻没有停息

把帷幔绣成了极乐的世界树叶相遮,声音相应

只剩下左方的一角

……

我是一个久病无望的少尼

这帷幔上绣着我对人间的愿望

可是我们永远隔离着

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

……

这是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也象征着作者所处的社会现实。中国大量知识分子在五四的狂热沉寂之后,发现曾经的理想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失落、迷茫甚至绝望占据了这一时期知识分子的心境。但是他们心中的理想如同帷幔一样,虽然不能融于当时的社会,却相信总有那么一天,会引来众人的朝拜。用具有古典美的语言,把自己对于现实的认识和心境化作一个凄美的爱情世界。这与瓦雷里纯诗语言理论相得益彰。瓦雷里認为诗人应该通过语言结构,在诗的构思过程中变成一种独特心情的实体,这种心情与构成我们日常内心感情生活的那种偶然的、变化不定的心情是明显不同的。

通过以上对冯至20年代具有象征色彩诗歌创作的分析,可以看出这种象征性的诗歌有着对中国传统诗词、古典意境、古代神话传说的借鉴,也有中国传统文学中的“诗缘情”或者说西方浪漫主义中的情感流溢。何以如此,初期象征主义诗歌讲求的暗示性、通感、契合与中国传统文学理论中的“兴”“依微以拟义”,道,意境等思想有一定的相似性。这也是象征主义能够在中国这块土壤中发芽成长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

但是当时的中国毕竟不同于西方,象征主义可以说是西方现代思潮的开端,它开始了人类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探索。而当时的中国社会动乱,传统价值解体,中国知识分子的迷茫不是来自于无法认知和把握的内心世界,而是与外在现实的冲突。因此诗歌是内容主要表达现实带给人的苦闷和迷茫,以及自己关于理想世界的向往。诗歌中情感充沛,极富浪漫主义色彩,这也是为什么在吴晓东看来,中国象征派诗人往往兼有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两种倾向。这也是象征主义在中国本土化的表现之一。

二、中年的沉思、经验的诗——《十四行集》

冯至在20年代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篇之后,其诗歌创作进入十年沉寂期,在《序》写道,“那时,我早已不惯于写诗了——从1930到1940十年内我写的诗总计也不过十来首”。这期间他留学德国,深受西方思想尤其是后期象征主义诗人里尔克的影响。诗歌创作风格发生了十分明显的变化。

里尔克属于后期象征主义的代表诗人。在后期象征主义的诗学追求中,瓦雷里认为诗歌真正最具有深度的是纯澈,这种纯澈不是外借于其他任何物的强力和面貌,而是来自于诗人心灵自身的深刻体察与涵蕴;同时也在于他在表达自身的这种体验的语言艺术上的隽永性。里尔克也认为,“诗并非如人所想只是感情,感情我们已经有得够多了,诗是经验”。里尔克力图摒弃早年创作中的感伤性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