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题西林壁完美版

合集下载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古诗二首题西林壁 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 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 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以下是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 二首题西林壁 相关资料,欢迎阅读!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 (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 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 的意思。

)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 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 处、 低处看庐山, 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 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 解读 元丰七年(1084年),苏轼在庐山中游览停留了十多天,写了一系列诗 作,这是其中之一,当时题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宋人写诗比较注重在诗歌1/5中阐述哲理,这首诗就是如此,前两句写景:庐山面貌千姿百态,从不同的 角度看,呈现出不同的风貌。

后两句写诗人由此产生的感悟:为什么无法看清庐 山的整体面貌呢?原因很简单,因为自己处身于庐山之中,视野受到限制。

生活 中很多事情都是如此: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现在“庐山真面目”已经成为我们 生活中常用的成语,这首小诗揭示的哲理也已经被大家接受。

2/53/54/55/5。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古诗《题西林壁》课件(完美版)

Hale Waihona Puke 题西林壁解诗意【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意思是: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意思是:
精品
自学提示
自学提示:
一首古诗往往就是一幅古朴典雅的画卷,只 要你用心的去读,去感受,你就能看到这幅画。下 面就请同学们结合注释反复读古诗,看谁能把它读 成一幅画。
注释:
不识:看不清
只缘:只是因为
被称为 唐宋八大家之一
精品
明背景 作品写作背景
《题西林壁》为苏轼47岁时 所作。元丰七年(1084)四月, 苏轼离任黄州、就职汝州时,途 次江西游庐山,写下此诗。这首 诗是他总结庐山之游的绝唱。
精品
题西林壁
读诗句
【宋】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有节奏 远近高低各不同。 有重音
有感情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精品
面目:面貌 ,这里指庐山的风景。 身:自己
此山:指庐山
精品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精品
横看 连绵起伏的山岭
精品
侧看 高耸入云的山峰
精品
山 岭
精品
山 峰
精品
山岭:连绵起伏
山峰:高耸入云
精品
横看庐山成了连 绵起伏的山岭, 侧看庐山成了高 耸精入品 云的山峰。
远 同各 近 不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 庐山,庐山的样精品子都不同。
放飞想象:
横着看,庐山 侧着看,庐山 从远处望,庐山 从近处看,庐山 从高处俯视,庐山 从低处仰望,庐山
千姿百态 变化万千
; ; ; ; ; ……
精品
不识庐山真面目, 因为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苏轼《题西林壁》原文及翻译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就是其中一首。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山西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侧:侧面。

各不同:各不相同。

不识:不能认识,辨别。

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形状。

缘:因为;由于。

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西林:西林寺,在现在江西省的庐山上。

这首诗是题在寺里墙壁上的。

翻译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创作背景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 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知识扩展】《题西林壁》读书笔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读了苏轼写的《题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后,我才体会出诗中的道理。

《题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题写在庐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诗,既然李白去到了庐山,为什么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又为什么说“只缘身在此山中”呢?我细细品味,才懂得诗中说的很有道理,我们在现实生活里也经常出现这样的现象,比如我们常常觉得自己做的事很对,但在别人眼里却是错的,应了那句“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要想让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问题,仔细检查出自己的缺点。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

《题西林壁》苏轼原文注释翻译赏析苏轼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 年)由黄州(治所在今湖北黄冈)贬所改迁汝州(治所在今河南临汝)团练副使,赴汝州时经过九江,与友人参寥同游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

据南宋施宿《东坡先生年谱》记载可知此诗约作于元丰七年五月间。

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

庐山横看绵延逶迤,崇山峻岭郁郁葱葱连环不绝;侧看则峰峦起伏,奇峰突起,耸入云端。

从远处和近处不同的方位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写出了作者深思后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也就是说,只有远离庐山,跳出庐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庐山的真正仪态。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它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

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

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

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

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赏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注释】(1)题西林壁: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西林寺在庐北麓。

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2)横看:从正面看。

庐山总是南北走向,横看就是从东面西面看。

侧:从侧面看。

(3)各不同:不相同。

(4)识:认识;清楚。

(注:这里不是看清楚,没有看的意思,只有清楚的意思。

)(5)真面目:指庐山真实的景色。

(6)缘:同“原”,因为;由于。

(7)此山:这座山,指庐山。

【译文】从正面看庐山的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庐山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人们之所以认不清庐山本来的面目,是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啊!【赏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

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

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

题西林壁古诗全文

题西林壁古诗全文

题西林壁古诗全文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嗨,朋友!你想想看,这诗就像一幅神秘的画卷,一下子就把咱们拉进了庐山的奇妙世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这就好比咱们看一个魔方,从不同的角度看,那小方块的排列组合都不一样,对吧?庐山不也是这样嘛!横着看是绵延的山岭,侧着看就成了高耸的山峰,远看、近看、从高看、从低看,它呈现出的样子都各不相同。

这难道不让人惊叹吗?
再看“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哎呀,这多像我们生活中的好多事儿啊!比如说,有时候我们和朋友闹矛盾了,自己怎么也想不明白,不就是因为我们自己也身陷其中,看不清楚嘛!就像在庐山里,被周围的景色包围着,反而难以看清它的全貌。

我觉得啊,这首诗真的太妙啦!它不仅仅是在说庐山,更是在告诉我们,看事情得换不同的角度,不能被眼前的景象局限住,不然怎么能看到真相呢?。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

《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苏轼自进入仕途后卷入了新旧之法的争议,他在政治倾向上更贴近保守派,反对王安石主导的新法。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题西林壁》原文及译文,欢迎大家分享。

原文:题西林壁苏轼〔宋代〕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译文: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都呈现不同的样子。

之所以辨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身处在庐山之中。

赏析: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一句说的是游人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等不同角度观察庐山面貌是可以得到不同观感的。

有时你看到到是起伏连绵的山岭,有时你看到的是高耸入云端的山峰。

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

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

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一首小诗激起人们无限的回味和深思。

所以,《题西林壁》不单单是诗人歌咏庐山的奇景伟观,同时也是苏轼以哲人的眼光从中得出的真理性的认识。

由于这种认识是深刻的,是符合客观规律的,所以诗中除了有谷峰的奇秀形象给人以美感之外,又有深永的哲理启人心智。

因此,这首小诗格外来得含蓄蕴藉,思致渺远,使人百读不厌。

苏轼的诗既是人生感悟,也是一种政治体验。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

苏轼《题西林壁》原文、译文、赏析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 (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同意司马光尽废新法,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他是宋仁宗景佑三年生,嘉佑二年进士,累官至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

因讥讽朝政被贬任杭州通判;历徙湖州、黄州、常州。

哲宗嗣位,召至京师,任中枢舍人。

后又与司马光面争新法「不可尽改」而出知杭州。

后又因晢宗亲政启用新党,苏轼又被一贬再贬,之贬到海南,宋徽宗登基大赦天下,苏轼北返时在常州逝世。

当时为徽宗建中靖国元年,享年六十六岁。

高宗朝,赐太师,谥文忠。

他的思想出入儒道,杂染佛禅,既能关注朝政民生,保持独立的见解,又能随缘自适,达观处世。

宏博通达的学识才华和饱经忧患的人生体验,也玉成了苏轼诗歌体裁多样,内容广博,立意新奇,呈现出「吞五湖三江」的气象。

他的一生政治讽谕诗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念奴娇赤壁怀古》」他写的绝句《题西林壁》也以富与理趣着称﹕「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之,苏轼的诗今存 2700 多首,有着丰富多彩的风格,或雄奇奔放,或富于理趣,或简淡自然。

他岁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还善于幽默旷达的笔调,随时生发奇警新鲜的人生意趣,令人耳目一新。

这都表现出宋诗重理趣,好议论的特征。

他的诗词冲破了晚唐,五代以来词为「艳科」的旧框框。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行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