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寄生虫抗原
第一章 寄生虫抗原
吸附 (Adsorption) Adsorption)
解吸 (Elution )
三.鉴定
1. 抗原组分及化学性质 (1)SDS-PAGE SDS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由一个非极性的疏水区和一个强阴离子 SDS由一个非极性的疏水区和一个强阴离子 基团组成,在有SDS和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 基团组成,在有SDS和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 低聚物的蛋白质解离成多肽链,各种大小 的蛋白质在凝胶中形状相同,所以可以根 据电泳的速度来判断分子量的大小。
(3)免疫病理抗原 与诱发和表现寄生虫保护性免疫反映有关 的抗原。 (4)寄生虫保护性抗原 与诱发宿主免疫反应但同时能够对寄生虫 产生实际具有保护性质的抗原。
2.按照在不同宿主的免疫原性进行分类 2.按照在不同宿主的免疫原性进行分类 (1)自然抗原 使宿主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或者对自然宿 主进行免疫接种时使宿主机体产生免疫反 应的抗原。
2.按照虫群的生活史分类 2.按照虫群的生活史分类 (1)虫特异性抗原 属特异性抗原 种特异性抗原 株特异性抗原 期特异性抗原 蜕皮抗原
三、按生物学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组成成分 1.按照组成成分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核酸
2.按照特性分类 2.按照特性分类 大小 链结构 决定簇数目 类型
3.按照分子功能分类 3.按照分子功能分类 酶 代谢物 受体 识别结构
球虫
2.ES抗原 2.ES抗原 排泄分泌抗原 由培养寄生虫的培养液中经过浓缩、层析 分级获得。可用于免疫诊断。
3.膜抗原 3.膜抗原 主要成分是膜蛋白,分为膜表面蛋白和膜 组成蛋白。 膜表面蛋白通过用金属螯合物或高离子强 度的缓冲液溶解,然后通过分级处理获得。 膜组成蛋白可以用清洁剂、有机溶剂溶解 并分级处理获得。
寄生虫免疫
土源性线虫病:指不需要中间宿主,其中卵和幼虫在外界发育到感染期后直接感染人的线虫。
食物源性寄生虫病:因生食或半生食含有感染期寄生虫的食物而感染的寄生虫病。
抗原的纯化: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利用寄生虫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组分分离的过程。
纯化的方法:凝胶层析、离子交换层析、亲和层析凝胶层析:凝胶层析是一种以分子大小为基础的分离技术,凝胶中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的小孔使被分离组分在流经途径上出现差别,大分子物质首先从孔外经过,首先被洗脱出来,其次是较小的组分,最后是小分子物质。
(常用载体:交联葡聚糖、琼脂糖凝胶、聚丙烯酰胺凝胶。
)离子交换层析:是利用离子交换剂作固定相,利用它与流动相中的离子能进行可逆的交换性质来分离离子型化合物的层析方法。
离子交换层析原理:依靠静电吸引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合利用待分离的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或所带电荷的不同而引起的与载体结合力不同和进行区分。
离子交换层析过程:起始、吸附、解脱、完成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将具有特殊结构的亲和分子制成固相吸附剂放置在层析柱中,当要被分离的蛋白混合液通过层析柱时,与吸附剂有亲和力的蛋白质就被吸附而被滞留在层析柱中。
那些没有亲和力的蛋白质由于不被吸附直接流出,从而与被分离的蛋白质分离,然后选用适应的洗脱液改变条件将被结合的蛋白质洗脱下来亲和层析原理:亲和层析是一种吸附层析抗原(或抗体)和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这种结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是可逆的,所以将抗原(或抗体)固相化后,就可以使存在的液相中的相应抗体(或抗原)选择性的结合在固相载体上借以与液相中的其它蛋白质分开达到分离提纯的目的。
理想载体的基本条件:1、不溶于水,但高度亲水2、惰性物质,非特异性吸附少3、具有相当量的化学基团可供活化4、理化性质稳定5、机械性能好,具有一定的颗粒形式以保持一定的流速6、通透性好,最好为多孔的网状结构,使大分子能够自由通过7、能抵抗微生物和醇的作用固相载体包括皂土、玻璃微球、纤维素、琼脂糖、聚丙烯酰胺凝胶等在缓冲液离子浓度大于0.05mol/l时对蛋白质几乎没有非特异性吸附。
寄生虫学及寄生虫学检验课程大纲
《寄生虫学与寄生虫学检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临床寄生虫学是医学检验专业主要的专业课程之一。
是研究与疾病有关的寄生虫与人体之间相互作用以及寄生虫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规律的科学,是临床医学的重要课程之一。
学习寄生虫检验的目的是根据寄生虫的形态、生活史(生态)、致病机制、流行规律和免疫遗传特征等,利用各种检测技术,对寄生虫感染进行病原的或者辅助的诊断,从而使患者得以及时准确的治疗,有效地控制寄生虫病的流行,保护人类健康。
通过本课程学习,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临床实践技能,为学生以后从事临床检验工作并对临床检验结果的正确分析打下坚实基础,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思维分析能力和对寄生虫病诊断及防治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和一定的科研能力。
二、课程教学目标本课程要求学生掌握寄生、寄生虫、宿主之间的关系,各类寄生虫的形态特征、生活史及其发育阶段,寄生虫感染人体的特点,传播的媒介,致病机制和致病作用,寄生虫病的流行特征与防治的原则,寄生虫病的诊断方法与原则,特别是病原学检查的方法。
能对各种检测方法进行选择,把握检测过程中的要点并进行控制,能独立完成常见寄生虫病的实验室诊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第一篇绪论【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熟悉临床寄生虫学基本概念,临床寄生虫学在医学中的地位,学习医学寄生虫的目的和任务。
了解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寄生虫病在世界范围内的流行状况,热带病特别规划防治的7类寄生虫病。
寄生虫病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我国寄生虫病防治所取得的成就,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所存在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本章重点是临床寄生虫的概念,目的和任务。
学习的难点是我国寄生虫病的现状及存在问题,食源性寄生虫病。
第一节寄生虫与宿主一、寄生现象与寄生虫1、共栖2、互利共生3、寄生二、寄生虫分类寄生虫按不同的分类依据所分的类型三、寄主的分类四、寄生虫的生活史第二节寄生虫的感染及致病作用一、寄生虫的感染方式1、经消化道感染2、经皮肤感染3、经媒介昆虫叮咬感染4、经接触感染5、经胎盘感染二、寄生虫对人体的致病作用1、夺取营养2、机械性损伤3、毒素作用4、免疫病理损伤三、寄生虫感染的转归1、显性感染2、隐性感染3、带虫状态第三节寄生虫的感染与免疫一、抗寄生虫感染的免疫机制1、固有免疫2、适应性免疫二、寄生虫感染免疫的特点1、寄生虫抗原复杂、种类繁多2、非消除性免疫3、寄生虫的免疫逃避第四节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一、寄生虫流行的基本环节1、传染源2、传播途径3、易感人群二、寄生虫流行的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2、生物因素3、社会因素三、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1、地方性2、季节性3、自然疫源性四、寄生虫病的防治原则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2、切断传播途径3、保护易感人群五、我国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概况第五节寄生虫检验的目的和方法一、寄生虫检验及目的1、寄生虫检验的目的2、寄生虫检验的概念二、寄生虫检验的方法1、病原学检查2、免疫学诊断3、分子生物学检验技术【教学建议】建议采用多媒体教学,理论讲授为主,辅以讨论、提问第二篇医学蠕虫第一章线虫【教学目的】通过本章学习,掌握蛔虫、蛲虫、钩虫、鞭虫虫卵和丝虫蚴、旋毛虫囊包形态特征,生活史过程与实验诊断方法。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寄生虫抗原是指寄生虫体内或体外分泌、排泄或代谢产物,能够诱导机体免疫应答的物质。
它们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 多样性:寄生虫抗原种类繁多,包括蛋白质、多糖、脂类等。
不同种类的寄生虫抗原可以诱导不同类型的免疫应答。
2. 复杂性:寄生虫抗原具有复杂的结构和组成,其中包括多个抗原决定簇(epitope),每个抗原决定簇能与机体免疫系统中的特异性抗体或T细胞受体结合。
3. 可变性:寄生虫抗原具有一定的变异性,可以通过改变其表位(epitope)的结构或序列来逃避宿主免疫攻击。
这种可变性是寄生虫适应不同宿主环境的一种策略。
4. 免疫原性:寄生虫抗原可以诱导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应答,包括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在机体免疫应答中,寄生虫抗原被抗体或T 细胞识别并结合,从而激活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免疫效应。
5. 免疫调节性:寄生虫抗原不仅可以激活机体免疫应答,还可以通过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和分子信号传导途径,调控机体免疫平衡。
例如,一些寄生虫抗原可以诱导免疫耐受,抑制机体对自身组织的免疫攻击。
6. 交叉反应性:寄生虫抗原可能与其他病原体或自身抗原发生交叉反应。
这种交叉反应可能导致机体免疫系统对正常组织发生误攻击,产生自身免疫疾病。
寄生虫抗原的研究对于了解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开发新型抗寄生虫疫苗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寄生虫抗原的特点,可以设计针对特定抗原的免疫检测方法,评估寄生虫感染的程度和免疫应答的效果。
此外,寄生虫抗原也可以作为疫苗候选抗原,通过免疫接种来预防寄生虫感染。
但是由于寄生虫抗原的复杂性和可变性,研发有效的疫苗和药物仍然面临很大的挑战。
寄生虫抗原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可变性、免疫原性、免疫调节性和交叉反应性等特点。
研究寄生虫抗原对于深入了解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作用、防治寄生虫感染和开发相关疫苗和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寄生虫感染与免疫-精品医学课件
3.多寄生现象
体内同时有两种以上寄生虫感染是常 见现象,寄生虫之间也会相互影响,出现 相互制约或促进,增加或减少致病作用, 从而影响临床表现。例如蛔虫与钩虫同时 存在时,对蓝氏贾第鞭毛虫起抑制作用; 而短膜壳绦虫寄生时有利于蓝氏贾第鞭毛 虫生存。
1、固有免疫 2、适应性免疫 1) 消除性免疫(sterilizing immunity)
很少见,如热带利什曼原虫引起的东方疖; 2) 非消除性免疫(non-sterilizing immunity)
较常见 ✓ 带虫免疫 ✓ 伴随免疫 ✓ 免疫应答
概念
• 带虫免疫:某些血液内寄生原虫诱导的特异性免疫 应答,使体内寄生虫增殖减慢,虫体数量降低维持 在低密度水平,导致临床痊愈,对再感染有一定的 抵抗力,但宿主体内的寄生虫未被完全清除。
• 寄生虫病在一个地区的流行必需具备三 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 感人群。
一、传染源和传播途径
• 传染源:指感染了寄生虫的人(病人、 带虫者) 或动物(保虫宿主)。
• 传播途径:经水传播、经食物传播、 经土壤传播、经空气传播、 经节肢动物传播、 经人体直接传播
感染途径:
经口感染 、
经皮肤感染 、
经媒介昆虫感染 、 经接触感染、
经胎盘感染、 自体感染、
经输血感染、
经乳汁感染 。
易感人群:
指对某种寄生虫缺乏免疫力或免疫力低
下的人群。
第二节 影响寄生虫病流行的因素
1. 自然因素 包括气候(温度、湿度、 雨量、光 照)、地理、生物种群等;
2. 生物因素 有些寄生虫在生活史过程中需要中 间宿主或节肢动物, 这些中间宿主或节肢动物 的存在与否,决定了这些寄生虫病能否流行 ;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
寄生虫抗原的特点(1)复杂性、多源性:大多数寄生虫是一个多细胞结构的个体,并且都有一个复杂的生活史,因此寄生虫抗原比较复杂,种类繁多。
其化学成分可以是蛋白质或多肽、糖蛋白、糖脂或多糖。
就来源而言(来自虫体、虫体表膜、虫体的排泄分泌物或虫体蜕皮液、囊液等)可概括为体抗原(somatic antigen)和代谢抗原(metabolic antigen)。
体抗原中包括来自表膜的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代谢抗原有各腺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幼虫蜕皮液等。
虫体体表、虫体排泄分泌物内或虫体寄生的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均可与宿主免疫系统直接接触,属于免疫学上重要的抗原。
(2)具有属、种、株、期的特异:寄生虫生活史中不同发育阶段既具有共同抗原,又具有各发育阶段的特异性抗原,即期特异性抗原。
共同抗原还可见于不同科、属、种或株的寄生虫之间,这种特点反映在免疫诊断方面,经常产生交叉反应。
一般认为特异性抗原比较重要,它的分离、提纯和鉴定有助于提高免疫诊断的特异以及在研究免疫病理、寄生虫疫苗等方面是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单克隆抗体及DNA重组技术的应用,推动了寄生虫抗原的研究。
寄生虫免疫终极版
第一章寄生虫抗原及其应用在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中,寄生虫抗原引起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那些存在于寄生虫体表或分泌排泄物内的抗原,与宿主的免疫细胞直接接触,具有重要的免疫原性。
寄生虫抗原的化学构成:多肽蛋白质糖蛋白脂蛋白多糖核酸一、按照免疫学标准分类1.功能性抗原(1)宿主保护性抗原(2)免疫诊断抗原(3)免疫病理抗原(4)寄生虫保护性抗原2.按照在不同宿主的免疫原性进行分类(1)自然抗原使宿主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或者对自然宿主进行免疫接种时使宿主机体产生免疫反应的抗原。
(2)新抗原又称为异源抗原,非自然宿主的免疫接种和非相容性宿主的免疫接种用抗原。
3.半抗原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寄生虫产生的载体决定簇,主要引起细胞免疫的非正常活动。
二、按寄生虫学标准分类1.来源和定位(1)可溶性外抗原(2)可溶性体抗原(3)虫体抗原2.按照虫群的生活史分类(1)虫特异性抗原属特异性抗原种特异性抗原株特异性抗原期特异性抗原蜕皮抗原三、按生物学标准进行分类1.按照组成成分蛋白质脂肪糖类核酸2.按照特性分类大小链结构决定簇数目类型3.按照分子功能分类酶代谢物受体识别结构4.未来抗原的来源在各种媒介体内克隆的DNA的表达化学合成抗-独特型抗体抗原第二节寄生虫抗原的分离、纯化和鉴定一、寄生虫抗原的分离1.虫体抗原收集虫体,洗净表面粘附物,在磷酸缓冲液中之称匀浆,离心后的上清即为可溶性虫体抗原。
球虫2.ES抗原排泄分泌抗原由培养寄生虫的培养液中经过浓缩、层析分级获得。
可用于免疫诊断。
3.膜抗原主要成分是膜蛋白,分为膜表面蛋白和膜组成蛋白。
膜表面蛋白通过用金属螯合物或高离子强度的缓冲液溶解,然后通过分级处理获得。
膜组成蛋白可以用清洁剂、有机溶剂溶解并分级处理获得。
二、纯化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利用寄生虫抗原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组分分离的过程称为寄生虫抗原的纯化。
常用有以下3类方法1.凝胶层析凝胶层析是一种以分子大小为基础的分离技术,凝胶中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的小孔使被分离组分在流经途径上出现差别,大分子物质首先从孔外经过,首先被洗脱出来,其次是较小的组分,最后是小分子物质。
寄生虫总论习题
第一章总论一、填空题1.人体寄生虫包括、和。
2.我国的五大寄生虫病是、、、和。
3.寄生虫宿主类型包括、、、。
4.人可作为中间宿主和终宿主的寄生虫是、、。
5.人体寄生虫病常见的传播途径有以下几个方面:、、、、、和。
6.寄生虫对人体造成的三大危害是:、、。
7.作寄生虫病病原学诊断时检取的材料包括、、和。
8.寄生虫病流行的三个环节是、和;影响流行的三大因素是、和。
9.寄生虫病的传染源应包括、和。
10.寄生虫病的流行特点包括、和。
11.寄生虫病的地方性这种特点与当地的、或的地理分布、人群的和有关。
12.防治寄生虫病的基本措施包括、和。
13.免疫逃避的机理有、和。
14.我国重要的食源性寄生虫病有、、、和。
15.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有、、、、。
16.蛔虫性哮喘属于型变态反应,疟疾肾病属于型变态反应,血吸虫虫卵性肉芽肿是由于型变态反应所致,血吸虫尾蚴性皮炎属于型变态反应,疟疾的贫血是由于型变态反应引起,尘螨引起的哮喘属于型变态反应,棘球蚴破裂引起的休克属于型变态反应。
17.经接触可以感染的寄生虫有:、、。
18.能引起肝脾肿大的寄生虫病有、、、和。
19.人可作为中间宿主的寄生虫有、、、、。
20.寄生生活对寄生虫形态构造的影响有、和。
21.饮生水可能感染的寄生虫有、、、、。
22.寄生小肠的寄生虫有、、、、。
23.生吃牛肉可能感染 ,生吃猪肉可能感染、、和、。
24.寄生于大肠(包括结肠壁)的寄生虫有、、。
25.常用中药治疗寄生虫病,如治疗疟疾可用 ,治疗猪、牛带绦虫病则服用和合剂。
26.寄生虫病常用化学合成药物治疗,如急性阿米巴痢疾可用治疗,肠道线虫感染常用和治疗,吸虫和绦虫病可用治疗。
27.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寄生虫也采用二名制,如斯氏狸殖吸虫[Pagumog onimusskrjabini(Chen,1959)Chen,1963,Pagumogonimus为名,skrjabini为名,Chen,1959为命名该虫的和,Chen,1963为的人名和时间。
寄生虫抗原制备
寄生虫抗原制备1. 寄生虫抗原的重要性寄生虫抗原是指寄生虫体内的蛋白质或其他生物大分子,能够引起机体产生免疫反应并产生相应抗体的物质。
制备寄生虫抗原对于研究寄生虫的致病机制、诊断方法以及寄生虫疫苗的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2. 制备寄生虫抗原的方法2.1. 寄生虫培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条件,将寄生虫培养在体外,通过培养寄生虫可以大量获得寄生虫抗原。
例如,培养肝吸虫的上皮细胞,可以获得肝吸虫表面蛋白等抗原物质。
2.2. 寄生虫分离和纯化通过对寄生虫进行分离和纯化,可以获得纯净的寄生虫抗原。
这一步通常需要进行多级离心、差速离心以及柱层析等技术手段,将寄生虫抗原从其他组织和细胞中分离出来。
2.3. 基因工程技术制备利用基因工程技术,将寄生虫的基因引入特定的表达系统中,通过大量表达和纯化来制备寄生虫抗原。
这种方法可以获得高纯度的抗原,并且可以对抗原进行修饰,增强其免疫原性。
3. 寄生虫抗原的应用3.1. 寄生虫疫苗研发利用制备的寄生虫抗原,可以开展疫苗研发工作。
通过研究寄生虫抗原的免疫原性和保护性,可以筛选出具有潜在疫苗效果的抗原物质,并进一步进行疫苗的制备和临床试验。
3.2. 寄生虫诊断寄生虫抗原可以作为诊断试剂,用于检测人体内寄生虫感染的相关抗体。
例如,培养血吸虫的皮内试验,通过注射感染性抗原并观察皮肤反应来判断是否感染了血吸虫。
3.3. 研究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制备寄生虫抗原后,可以用于研究寄生虫的致病机制。
通过观察寄生虫抗原与宿主免疫系统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揭示寄生虫的致病方式,为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4. 制备寄生虫抗原的挑战和展望制备寄生虫抗原存在一些挑战,例如部分寄生虫难以培养、分离和纯化,基因工程技术也面临一些技术难题。
但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制备寄生虫抗原的方法将会越来越成熟和高效,为寄生虫研究和防治提供更好的工具和方法。
在未来,我们可以期待利用新兴的基因编辑技术,如CRISPR/Cas9系统,来制备寄生虫抗原。
寄生虫感染免疫学PPT课件
.
54
免疫逃避
四、抑制和破坏宿主的IR。
4.封闭Ab: 多 clone B cell 激活后,高 lg 血症,
其中有一种 Ab,它结合于虫体表面, 但无保护性,并阻止了保护性 Ab与虫 体的结合,这种 Ab,称为封闭Ab.
.
55
免疫逃避
四、抑制和破坏宿主的IR。
5.释放大量的可溶性抗原 阻断特异性抗体 阻断效应细胞 诱导T、B细胞耐受 诱导多克隆活化 激活抑制性免疫细胞
.
18
四、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1.体液免疫
.
19
四、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2、细胞免疫: 参与的免疫细胞及分子:APC, Th, TDTH,
CTL, CKs
.
20
四、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2、细胞免疫:
.
21
四、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2、细胞免疫:
.
22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
23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一、寄生虫抗原
三、表面Ag的改变
3. 表膜脱落与更新:蠕虫虫体表膜 不断脱落与更新,与表膜结合的 抗体随之脱落。
.
51
免疫逃避
四、抑制和破坏宿主的IR。
1、特异性B cell克隆的耗竭。
B细胞多克隆活化剂(TI Ag:多糖、糖脂、 磷脂)活化多个B cell克隆,产生lgM、lgG增加 (非特性)。eg:弓形虫
寄生虫感染免疫机理
n 六、清除肠线虫的作用
.
43
免疫逃避
.
44
免疫逃避
某些寄生虫能逃避宿主的免疫 效应而发育、繁殖、生存,这种现 象叫免疫逃避(immune evasion)。
病原生物-寄生虫-总论部分
第一章: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
第一节:寄生现象
生物的生活方式和类型 自由生活 共生生活
片利共生 (commensalism)
共生 生活的分类
互利共生 (mutualism)
寄生 (parasitism))
片利共生(commensalism)
定义:两种生物生活在一起,在生态上有恒定的关系,一方 获得利益,一方不受益也不受害。 如:印首鱼
寄生虫抗原的应用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诊断 研制抗寄生虫感染的疫苗 寄生虫感染免疫学研究
第二节: 免疫应答类型 固有免疫
机体在进化过程中针对病原体 (寄生虫)感染形成的一系列 防御功能,受遗传控制并保持 相对稳定,不具有特异性。
适应性免疫
由特定抗原诱发,并 针对该特定抗原发生 效应的免疫应答过程。
第五章
寄生虫病的诊断、流行与防治
第一节:寄生虫病的诊断
• 病原学检查——从血液、组织液、排泄物、
分泌物及活体组织中检查寄生虫
• 免疫学检查——皮内试验、血清学试验 • 分子生物学检查——PCR技术、DNA探针、
基因芯片技术和LAMP技术等
• 其他辅助检查——X线、B超、CT等
第二节: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 传染源
掌握寄生、寄生虫、寄生虫 生活史、宿主的概念
了解寄生虫的致病机理及其宿主 对寄生虫的免疫机制
了解常见医学寄生虫的种类以及 寄生虫病流行的特点和防治原则
学 习 的 要 求
第一篇 总论
主要内容 •寄生现象、寄生虫和宿主的定义 •寄生虫的生物学 •寄生虫感染与寄生虫病的特点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
•寄生虫病的流行与防治
那加那(Nagana)病
据WHO报道,非洲有50-70万人被锥虫感染,有6千万人处于流行病区
检验技师士考点:寄生虫抗原特点
检验技师士考点:寄生虫抗原特点检验技师/士考点:寄生虫抗原特点寄生虫对人类的危害包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世界范围内,特别是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寄生虫所引起的疾病一直是普遍存在的公共卫生问题。
1975年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银行/世界卫生组织热带病特别规划(UNDP/World bank/WHO Special Program for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 Tropical Diseases,TDR)联合倡议要求重点防治的主要热带病有:疟疾(malaria)、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丝虫病(filariasis,包括淋巴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利什曼病(leishmaniasis)、锥虫病(trypanosomiasis,包括非洲锥虫病和美洲锥虫病)和麻风(leprosy)。
除麻风外,其余的都是寄生虫病。
根据疾病的负担和流行现状,2000年在此基础上又增加了结核和登革热,统称10大热带病。
(1)复杂性、多源性:大多数寄生虫是一个多细胞结构的个体,并且都有一个复杂的生活史,因此寄生虫抗原比较复杂,种类繁多。
其化学成分可以是蛋白质或多肽、糖蛋白、糖脂或多糖。
就来源而言(来自虫体、虫体表膜、虫体的排泄分泌物或虫体蜕皮液、囊液等)可概括为体抗原(somatic antigen)和代谢抗原(metabolic antigen)。
体抗原中包括来自表膜的表面抗原(surface antigen);代谢抗原有各腺体分泌物、消化道排泄物、幼虫蜕皮液等。
虫体体表、虫体排泄分泌物内或虫体寄生的细胞表面表达的抗原均可与宿主免疫系统直接接触,属于免疫学上重要的.抗原。
(2)具有属、种、株、期的特异:寄生虫生活史中不同发育阶段既具有共同抗原,又具有各发育阶段的特异性抗原,即期特异性抗原。
共同抗原还可见于不同科、属、种或株的寄生虫之间,这种特点反映在免疫诊断方面,经常产生交叉反应。
寄生虫感染的免疫学PPT课件
鸟类等) 来源广(虫体 虫体表膜 虫卵 虫体排泄分泌物
和幼虫蜕皮液 囊液 代谢产物 腺体 分泌物等)
24
寄生虫感染的特点
一、寄生虫抗原
2. 根据虫体结构分为体Ag、表膜Ag、虫卵Ag 和排泄分泌物Ag等
3. 按功能分:诊断Ag、保护性Ag、致病Ag等。
1.体液免疫
11
四、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1.体液免疫
12
四、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1.体液免疫 寄生虫感染早期,血清中IgM增加,
后 期 IgG 增 加 , 蠕 虫 感 染 有 IgE 增 加 , 肠 道寄生虫感染有slgA增加。
13
四、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1.体液免疫 (1) Ab结合虫体表膜,或通过经典途径激
清 除。Ag-Ab complex 激活补体, 形成Ag-AbC3b与CR1结合至RBC表面,血循环至肝、脾,被 吞噬cell吞噬(免疫粘附)。 小型Ag-Ab复合物经肾小球随尿排出体外 中型Ag-Ab复合物常沉积于肾肺脑关节处致免 疫复合物病. 例如:疟原虫性肾病综合征
18
四、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4来自二、非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5
二、非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6
三、特异性免疫
指人体后天经与抗原接触(如感 染),机体特异T、B细胞经活化、增殖、 分化,产生效应细胞、记忆细胞及效应 分子,对外来抗原进行清除。
特异性免疫保留了非特异性免疫清除 入侵寄生虫的防御能力,而且还有记忆 功能,对再次感染将产生更为强烈的免 疫应答,称为免疫记忆。
16
四、特异性免疫组成及作用
1.体液免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免疫病理抗原 与诱发和表现寄生虫保护性免疫反映有关 的抗原。 (4)寄生虫保护性抗原 与诱发宿主免疫反应但同时能够对寄生虫 产生实际具有保护性质的抗原。
2.按照在不同宿主的免疫原性进行分类 2.按照在不同宿主的免疫原性进行分类 (1)自然抗原 使宿主在自然感染的情况下或者对自然宿 主进行免疫接种时使宿主机体产生免疫反 应的抗原。
常用的载体: 交联葡聚糖 如:Sephadex 瑞典 如:Sephadex 琼脂糖凝胶 如:sepharoase 瑞典 如:sepharoase bio-gel-A 美国 bio-gelsuper-Agosuper-Ago-Gel 美国 聚丙烯酰胺凝胶 如:bio-Gel P 美国 如:bio-
阳离子交换剂 离子交换剂上面带有阴离子 如:CM如:CM-纤维素 CM-sephadex CM-
注意点: 要将样品中各组分分别洗脱,必须改变洗 脱液的离子强度和PH,以提高解脱吸附的 脱液的离子强度和PH,以提高解脱吸附的 能力。
带电荷量少,亲和力小的先 带电荷量少,亲和力小的先被洗脱 下来,带电荷量多,亲和力大的后 下来,带电荷量多,亲和力大的后 洗脱下来 下来。 被洗脱下来。
琼脂糖凝胶微球的商品名为Sepharose,含糖 琼脂糖凝胶微球的商品名为Sepharose,含糖 浓度为2%、4%、6%时分别称为2B、4B、 浓度为2%、4%、6%时分别称为2B、4B、 6B。因为Sepharose 4B的结构比6B疏松,而 6B。因为Sepharose 4B的结构比6B疏松,而 吸附容量比2B大,所以4B应用最广。 吸附容量比2B大,所以4B应用最广。
4.未来抗原的来源 4.未来抗原的来源 在各种媒介体内克隆的DNA的表达 在各种媒介体内克隆的DNA的表达 化学合成 抗-独特型抗体抗原
第二节 寄生虫抗原的 分离、 分离、纯化和鉴定
寄生虫抗原的分离、纯化和鉴定是研究寄 生虫免疫机理和免疫病理、研究寄生虫快 速免疫诊断方法和疫苗的基础。
一、寄生虫抗原的分离 1.虫体抗原 1.虫体抗原 收集虫体,洗净表面粘附物,在磷酸缓冲 液中之称匀浆,离心后的上清即为可溶性 虫体抗原。
3、亲和层析 亲和层析(affinity chromatography) 亲和层析 将具有特殊结构的亲和分子制成固相吸附剂 放置在层析柱中,当要被分离的蛋白混合液通过 层析柱时,与吸附剂具有亲和能力的蛋白质就会 被吸附而滞留在层析柱中。那些没有亲和力的蛋 白质由于不被吸附,直接流出,从而与被分离的 蛋白质分开,然后选用适当的洗脱液, 改变结合 条件将被结合的蛋白质洗脱下来,这种分离纯化 蛋白质的方法称为亲和层析。 。
洗脱剂 原则: 原则 : 所用洗脱液比吸着物质具有更活泼 的离子或基团 改变pH或离子强度 改变pH或离子强度 增强洗脱液与离子交换剂的结合力 降低分离物与离子交换剂的结合力 洗脱方式: 洗脱方式:梯度洗脱
每收集管中加入2ml茚三酮显色液,充分混合, 每收集管中加入2ml茚三酮显色液,充分混合, 茚三酮显色液 沸水浴15分钟 自来水冷却, 分钟, 沸水浴15分钟,自来水冷却,观察氨基酸与茚 三酮的显色反应,若生成紫色化合物, 三酮的显色反应,若生成紫色化合物,则说明 收集到氨基酸。 收集到氨基酸。
球虫
2.ES抗原 2.ES抗原 排泄分泌抗原 由培养寄生虫的培养液中经过浓缩、层析 分级获得。可用于免疫诊断。
3.膜抗原 3.膜抗原 主要成分是膜蛋白,分为膜表面蛋白和膜 组成蛋白。 膜表面蛋白通过用金属螯合物或高离子强 度的缓冲液溶解,然后通过分级处理获得。 膜组成蛋白可以用清洁剂、有机溶剂溶解 并分级处理获得。
(2)双向电泳 第一向电泳: 等点聚焦电泳 根据蛋白质的等电点进行分离 第二向电泳 SDS-PAGE电泳,根据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 SDS-PAGE电泳,根据蛋白质分子量的大小 进行分离
恒温水浴 垂直板电 泳仪(第 二向) 电源
等电聚焦仪 (第一向)
(3)氨基酸序列测定 最终目的是为了合成蛋白或者是多肽,诺 氏疟原虫CSP,环子孢子蛋白质,12个氨基 氏疟原虫CSP,环子孢子蛋白质,12个氨基 酸残基组成的重复结构。
二、按寄生虫学标准分类 1.来源和定位 1.来源和定位 (1)可溶性外抗原 从活的寄生虫、被寄生的细胞或培养的寄 生虫释放的抗原。
(2)可溶性体抗原 自寄生虫或被寄生虫寄生的细胞浸出的表 面或内部抗原。 成虫浸出液 幼虫体抗原 感染细胞表面抗原
(3)虫体抗原 死寄生虫 寄生虫碎片 寄生虫分泌泡 生活的全虫 寄生虫体腔液 寄生虫特殊器官分泌液体 绦虫幼虫的囊液 等。
第一章 寄生虫抗原及 其应用
在寄生虫与宿主的相互关系中,寄生虫抗 原引起宿主产生免疫应答,特别是那些存 在于寄生虫体表或分泌排泄物内的抗原, 与宿主的免疫细胞直接接触,具有重要的 免疫原性。
寄生虫抗原的化学构成: 多肽 蛋白质 糖蛋白 脂蛋白 多糖 核酸
科技的发展与寄生虫抗原的应用 生物化学的发展使得寄生虫抗原分离纯化 技术得到长足的发展; 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寄生虫抗原成 为诊断方法物质基础和疫苗的可能性成为 现实。
琼脂糖凝胶的优点是亲水性强,理化性质稳定, 不受细菌和酶的作用,具有疏松的网状结构,在 缓冲液离子浓度大于0.05Mol/L时,对蛋白质几乎 缓冲液离子浓度大于0.05Mol/L时,对蛋白质几乎 没有非特异性吸附。琼脂糖凝胶极易被溴化氢活 化,活化后性质稳定,能经受层析的各种条件, 如0.1Mol/L NaOH或1Mol/L HCl处理2h~3h及蛋白 NaOH或 HCl处理2h~3h及蛋白 质变性剂7Mol/L尿素或6Mol/L盐酸胍处理,不引 质变性剂7Mol/L尿素或6Mol/L盐酸胍处理,不引 起性质改变,故易于再生和反复使用。
可以做为固相载体的有皂土、玻璃微球、 可以做为固相载体的有皂土、玻璃微球、 石英微球、羟磷酸钙、氧化铝、 石英微球、羟磷酸钙、氧化铝、聚丙烯酰 胺凝胶、淀粉凝胶、葡聚糖凝胶、纤维素 胺凝胶、淀粉凝胶、葡聚糖凝胶、纤维素 和琼脂糖。在这些载体中,皂土、玻璃微 琼脂糖。在这些载体中,皂土、玻璃微 球等吸附能力弱,且不能防止非特异性吸 附。纤维素的非特异性吸附强。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目前的首选优良载体。 聚丙烯酰胺凝胶是目前的首选优良载体。
原理: 依靠静电吸引溶液中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结 合,利用待分离的各种蛋白质的等电点或 所带电荷的不同而引起的与载体结合力不 同和进行区分。
分类: 阴离子交换剂 阳离子交换剂
阴离子交换剂 纤维载体上结合阳离子基团 如:DEAE纤维素 如:DEAE纤维素 DEAE sephadex QAEQAE-sephadex
2.按照虫群的生活史分类 2.按照虫群的生活史分类 (1)虫特异性抗原 属特异性抗原 种特异性抗原 株特异性抗原 期特异性抗原 蜕皮抗原
三、按生物学标准进行分类 1.按照组成成分 1.按照组成成分 蛋白质 脂肪 糖类 核酸
2.按照特性分类 2.按照特性分类 大小 链结构 决定簇数目 类型
3.按照分子功能分类 3.按照分子功能分类 酶 代谢物 受体 识别结构
二、纯化 通过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利用寄生虫抗 原的物理化学特性进行组分分离的过程称 为寄生虫抗原的纯化。
常用有以下3 常用有以下3类方法 1.凝胶层析 1.凝胶层析 凝胶层析是一种以分子大小为基础的分离 技术,凝胶中每个颗粒的细微结构的小孔 使被分离组分在流经途径上出现差别,大 分子物质首先从孔外经过,首先被洗脱出 来,其次是较小的组分,最后是小分子物 质。
原理 亲和层析是一种吸附层析,抗原(或抗体) 和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这 种结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又是可逆的。所以将抗原 (或抗体)固相化后,就可以使存在液相中的相 应抗体(或抗原)选择性地结合在固相载体上, 借以与液相中的其他蛋白质分开,达到分离提纯 的目的。
载体的基本要求和选择 理想的载体应具有下列基本条件: ①不溶于水,但高度亲水; ②惰性物质,非特异性吸附少; ③具有相当量的化学基团可供活化; ④理化性质稳定; ⑤机械性能好,具有一定的颗粒形式以保持一定的 流速; ⑥通透性好,最好为多孔的网状结构,使大分子能 自由通过; ⑦能抵抗微生物和醇的作用。
(2)新抗原 又称为异源抗原,非自然宿主的免疫接种 和非相容性宿主的免疫接种用抗原。
3.半抗原 3.半抗原 在一定环境条件下寄生虫产生的载体决定 簇,主要引起细胞免疫的非正常活动。 如:刺激T淋巴细胞的载体决定簇,刺激B 如:刺激T淋巴细胞的载体决定簇,刺激B 淋巴细胞的半抗原决定簇,刺激抑制性T 淋巴细胞的半抗原决定簇,刺激抑制性T淋 巴细胞的决定簇。
离子交换过程示意: 离子交换过程示意: 起始 吸附 解吸 完成 x+ : 起始缓冲离子 y+ :待分离离子 z+ :待分离离子
考虑因素: 考虑因素: 1.被分离物质带何种电荷 2.被分离物质分子的大小 大分子物质选用凝胶, 大分子物质选用凝胶,其次选用纤维素 3.被分离物质所处的环境 4.被分离物质的物理化学性质 5.被分离物质的大概数量
吸附 (Adsorption) Adsorption)
解吸 (Elution )
三.鉴定
1. 抗原组分及化学性质 (1)SDS-PAGE SDS十二烷基磺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SDS由一个非极性的疏水区和一个强阴离子 SDS由一个非极性的疏水区和一个强阴离子 基团组成,在有SDS和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 基团组成,在有SDS和还原剂存在的情况下 低聚物的蛋白质解离成多肽链,各种大小 的蛋白质在凝胶中形状相同,所以可以根 据电泳的速度来判断分子量的大小。
根据分离过程的实验条件 强酸强碱— 强酸强碱—应用广泛 弱酸型—只能在碱性pH范围内使用 弱酸型—只能在碱性pH范围内使用 弱碱型—只能在酸性pH范围内使用 弱碱型—只能在酸性pH范围内使用
缓冲液的选择 原则: 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原则 : 不能发生化学反应 , 所带电荷应与样 品一致。 品一致。避免使样品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