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形机器人机器人第十六节课
无人驾驶——【可编程人形积木机器人新课件PPT】
巡线传感器是由红外发射原理开发的一种传感器,它由一个红 外发射LED灯和一个用于接收红外信号的晶体管组成。当红外 光遇到白色时,就反射回来;遇到黑色物体时,就被吸收,传 感器就接收不到反射的红外信号了。
7.学一学
巡线传感器的原理
简单的流程就是: 巡线传感器发射红外光 -> 没有接收到反射信号 -> 说明遇到黑色 物体 巡线传感器发射红外光 -> 接收到反射信号 -> 说明遇到白色物体
4.编一编
侦测模块
<碰到颜色 ?> :当前角色是否碰到某颜色,这个颜色可以 是舞台上的,也可以是其他角色上的。如果碰到,则积木返 回真;否则,返回假。 <颜色 1 碰到 2 ?> :当前角色上的颜色1是否碰到某颜色 2。 两个积木的功能类似,只是第2 个积木的功能更加准确: 第一个积木,角色任意区域碰 到颜色,即认为是碰到。 第二个积木,只有角色的颜色1 区域碰到颜色,才认为是碰 到。
4.编一编
拓展练习
计算出小猫沿轨迹运动 一周的时间。首先起始 位置画出一条线,当碰 到这条线且计时器大于5 时,表示小猫跑了一会 儿了,当再次碰到这条 终点线时,表示小猫走 了一圈了。
4.编一编
拓展练习
5.瞧一瞧
学习完小猫自动巡线,也许你觉得无人驾驶离自己还很远,但 殊不知前方一大波无人驾驶飞机、小汽车、公交车、出租车、 大客车、物流车、清洁车、正在整装待发!
10.走一走
机器人沿着 黑线走, 4个巡线传 感器感应的 黑白线存在 的16种情 况,考虑黑 胶布的宽度 为2个传感 器的宽度进 行作分析
情况分析
D4
D3
D2
D1
是否存在可能
第1种情况 1(黑) 1(黑) 1(黑) 1(黑)
教会机器人走路 教学设计
教会机器人走路一、教学内容本课选自南海区教育局组编的小学五年级《信息技术》第16课。
主要内容是学习VJC仿真软件中的直行”和“转向”两个模块,这两个模块是机器人编程中最常用且简单的执行模块。
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计算机编程的原理,帮助学生找到编程的乐趣和成功感,为往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二、学生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小学五年级的学生。
学生的电脑基础比较好,对信息技术课也有很兴趣,具备一定的自主、探究的能力。
本节课通过直行”和“转向”这两个模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计算机编程的原理,帮助学生找到编程的乐趣和成功感,为往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设计思想1、根据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中,我重视教学情境和小组合作学习环境的创设,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直行”和“转向”模块是机器人编程中最常用且简单的执行模块。
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可以让学生容易接受和理解计算机编程的原理,帮助学生找到编程的乐趣和成功感,为往后的学习打好基础。
本课中以填表的形式指引学生对模块参数进行修改,并记录相应的运行效果,这样的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去不断观察,发现问题,进行分析,总结规律以逐步掌握模块的使用方法和体验编程的过程。
2、教学方法创设游戏情境、任务驱动、范例教学法、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等教学方法。
四、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⑴初步认识VJC仿真软件中的程序模块。
⑵会用“直行”和“转向”程序模块。
⑶了解“顺序结构”程序。
2、过程和方法⑴体验编程的过程。
⑵了解编程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⑴培养学生善于观察,发现问题,用于尝试。
⑵让学生认识到学习上要善用方法,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五、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⑴会用直行和转向程序模块控制机器人直行和转向。
⑵懂得通过修改模块参数改变机器人的运动效果。
⑶了解“顺序结构”程序。
2、教学难点⑴能正确修改模块参数指挥机器人完成需要的动作。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16课综合应用机器人教案设计
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16课综合应用机器人教案设计教学内容:综合复习仿真机器人的模块操作(复习课)教学目标1、综合复习仿真机器人的模块操作2、了解机器人灭火比赛教学重点:综合复习仿真机器人的模块操作教学难点:了解机器人灭火比赛教学过程: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了分别利用红外和碰撞检测进行行走,能不能让机器人结合这两种检测模块自由行走呢?你的想法很好,这当然可以了。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一、潇潇洒洒走起来做一做:1.回忆我们以前编写的红外避障和碰撞避障两个程序。
2.启动程序,编写红外避障行走。
3.将碰撞避障行走程序连接到红外避障行走程序的下面。
4.进入“标准灭火场地”,删除光源。
二、小组合作,发现问题及时解决,能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
拓展学习机器人灭火比赛灭火比赛简介:美国三一学院的Jake.Mendelsohn创立了这一比赛,目前已成为美国规模最大的机器人比赛。
机器人灭火比赛是一项能动手、有观赏性、有活力和悬念的活动。
它涉及机械、电子、硬件、软件、人工智能和工程组织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使参赛者获得极好锻炼。
另一方面,通过参加比赛,参赛者将学会战胜失败,为工程作出长期计划和组织。
灭火比赛规则:机器人灭火比赛是让机器人在一间平面结构房子模型里运动、尽快找到并熄灭蜡烛以模拟现实家庭中机器人处理火警的过程。
比赛场地:建筑物的墙壁33cm高,由木头做成,刷成白色。
比赛场地要求平整。
所有的走廊和门口宽都是46cm。
门口是一个46cm的开口,用一个白色的2.5cm宽的白色带子或白漆印迹表示房间入口。
机器人将从一个30cm直径的标有“H”的代表家的白色圆圈开始,该圆圈在46cm走廊的中心。
机器人必须在圆圈中启动。
一旦启动,机器人必须在没有人的干预下自己控制。
教学反思:大多数同学在通过学习以后会综合运用,个别学生掌握不够熟练。
附送:2019-2020年六年级下册第1单元《了解生活中的负数》(例1)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冀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六年级下册第1、2页。
2019-2020年新苏科版信息技术选修第16课《学生机器人平台》教案.doc
第16课学生机器人平台[教学目的与要求]1.学习“学生机器人平台”软件。
2.初步了解流程图的设置方式。
3.理解软件的概念。
4.能够运行“学生机器人平台”软件。
5.帮助学生建立软件与机器人之间的知识链接。
6.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7.尝试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手段理解“编程”的意义。
8.尝试运行、设置编程软件。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 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学生机器人平台”软件。
2.难点:流程图的设置方式。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基于原有机器人知识的基础上,介入编程软件,让学生了解到“学生机器人平台”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的学习属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环节。
在本课的教学中,学生接触到流程图的学习和设置,在今后的学习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教师的教学中,要秉承打好基础的原则,为学生提供正确严谨的教学环节,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便利。
2.教学方法指导在学生机器人平台的学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学会利用资源学习、意义建构的学习、自主学习、进行非线性的跨越式学习、理解流程图利用流程图的学习。
教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思考,顺着问题学习,使得知识能够顺畅地进入学生的认知体系,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保证。
[参考资料]1.学生机器人编程软件一般采用流程图模式编程。
流程图由基本模块来构建,基本模块包括输出执行模块、信号输入模块、流程控制模块三部分,每一个图形模块都可以完成一定的功能,只要按逻辑连接这些模块可以很快的完成一个程序的编写,通过画流程图的方式,实现对某一特定机器人的编程。
从而使机器人根据周围的环境执行相应的动作,如:前进、后退、转弯、加速、减速等。
流程图支持全局变量、简单表达式、复合条件判断、循环等。
软件采用了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每种控件作为一个类对象,描述了此控件的类型、位置、连接属性、节点的设置属性等信息以及对各种属性改变的方法。
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方便的对每个节点对象的属性更新和对象位置的移动等各种操作。
《第十六课 机器人探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13九年级全册自编模拟
《机器人探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1. 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分类;2. 熟悉机器人探险游戏的规则和玩法;3. 掌握基本的操作技能,如鼠标移动、点击等;4. 培养团队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完成机器人探险游戏的基本操作练习:学生需要熟悉游戏界面,掌握鼠标移动、点击等基本操作,完成简单的任务,如寻找物品、解谜等。
2. 完成机器人探险任务:学生将被分为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需要完成一系列的探险任务,如找到宝藏、解谜等。
任务难度逐渐增加,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
3. 团队协作:学生需要与小组其他成员协作完成任务,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相互沟通、协作,共同解决问题。
4. 问题解决能力:学生需要面对和解决各种难题,如迷路、损坏机器人等。
学生需要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解决问题。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独立完成任务并记录自己的操作过程和遇到的问题;2. 学生需要按时完成作业,并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3. 学生需要遵守游戏规则,不得作弊或使用外挂;4. 学生需要展示自己的成果,并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和教训。
四、作业评价1. 评价标准:根据学生的完成任务情况、操作技能、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等方面进行评价;2. 评价方式:教师评价与学生互评相结合,重点对学生的参与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行评价;3. 反馈建议:对学生存在的问题和不足进行反馈,并提供改进建议和解决方案。
五、作业反馈1. 学生应根据教师和其他同学的反馈和建议,认真分析自己的优缺点,及时调整和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2. 学生应积极参与讨论和交流,与其他同学分享经验和教训,共同提高学习效果;3. 教师应对学生的反馈和建议进行整理和分析,不断改进教学方案和策略,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通过本次作业,学生将能够更好地掌握机器人探险游戏的基本操作技能和规则,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和问题解决能力,为后续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小学信息技术《第16课学生机器人平台》教案
小学信息技术《第16课学生机器人平台》教案1.学习“同学机器人平台”软件。
2.初步了解流程图的设置方式。
3.理解软件的概念。
4.能够运行“同学机器人平台”软件。
5.援助同学建立软件与机器人之间的知识链接。
6.激发同学的学习热忱。
7.尝试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手段理解“编程”的意义。
8.尝试运行、设置编程软件。
[课时安排]建议安排2课时。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学习“同学机器人平台”软件。
2.难点:流程图的设置方式。
[教材分析与教法建议]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本课基于原有机器人知识的基础上,介入编程软件,让同学了解到“同学机器人平台”的重要意义。
因此,本课的学习属于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环节。
在本课的教学中,同学接触到流程图的学习和设置,在今后的学习中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
在老师的教学中,要秉承打好基础的原那么,为同学提供正确严谨的教学环节,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便利。
2.教学方法指导在同学机器人平台的学习中,老师要援助同学学会利用资源学习、意义建构的学习、自主学习、进行非线性的跨越式学习、理解流程图利用流程图的学习。
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设置相应的问题,让同学带着问题思索,顺着问题学习,使得知识能够顺畅地进入同学的认知体系,为今后的'实践提供保证。
[参考资料]1.同学机器人编程软件一般采纳流程图模式编程。
流程图由基本模块来构建,基本模块包括输出执行模块、信号输入模块、流程掌握模块三部分,每一个图形模块都可以完成肯定的功能,只要按规律连接这些模块可以很快的完成一个程序的编写,通过画流程图的方式,实现对某一特定机器人的编程。
从而使机器人依据四周的环境执行相应的动作,如:前进、后退、转弯、加速、减速等。
流程图支持全局变量、简约表达式、复合条件判断、循环等。
软件采纳了面对对象的程序设计方法,每种控件作为一个类对象,描述了此控件的类型、位置、连接属性、节点的设置属性等信息以及对各种属性转变的方法。
利用这些方法,可以方便的对每个节点对象的属性更新和对象位置的移动等各种操作。
《第十六课机器人探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13九年级全册自编模拟
《机器人探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通过《机器人探险》课程的第一课时学习,能够初步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和机器人编程的初步知识。
学生需掌握简单的编程逻辑思维,学会用指令控制机器人的基本行动。
通过本次作业的完成,提升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增强对机器人技术学习的兴趣。
二、作业内容作业内容分为以下三个部分:1. 理论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课堂讲授及课后资料自学,了解机器人的基本定义、分类以及简单的工作原理,掌握基本的编程指令及含义。
2. 编程实践:学生需在虚拟仿真软件中完成一个简单的机器人探险任务。
任务要求机器人从起点出发,避开障碍物,到达终点。
学生在软件中编写指令,实现机器人的移动、转向等基本操作。
3. 作业报告:学生需将编程实践的过程及结果记录在作业报告中,包括使用的指令列表、程序流程图以及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等。
三、作业要求作业要求如下:1. 理论知识学习要求:学生需认真阅读教材及补充资料,掌握机器人及编程的基本知识。
2. 编程实践要求:学生在完成编程任务时,应遵循逻辑清晰、指令精简的原则,保证程序的正确性和效率。
同时,应注重程序的可读性和可维护性。
3. 作业报告要求:作业报告应条理清晰,内容完整。
需详细记录编程实践的每一步骤和结果,对遇到的问题有详细的描述和解决方案。
四、作业评价作业评价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 理论知识掌握情况:评价学生对机器人及编程基本知识的理解程度。
2. 编程实践能力:评价学生在虚拟仿真软件中完成编程任务的能力和程序的正确性、效率。
3. 作业报告质量:评价学生作业报告的完整性、条理性和详细程度。
五、作业反馈作业反馈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1. 教师批改:教师将对每份作业进行认真批改,指出存在的问题和可改进的地方。
2. 课堂讲解:教师将在课堂上对共性问题进行讲解,对学生完成的优秀作业进行展示和分享。
3. 个别辅导:对于在作业中遇到困难的学生,教师将进行个别辅导,帮助其解决问题。
第五章移动机器人驱动 机器人技术 教学课件(共36张PPT)
内部(nèibù)结构图
第十五页,共36页。
L298控制(kòngzhì)的逻辑真值表 5.1:
使能 端 E N
控制A (IN1)
控制 B(IN 2)
电机状态
H
L
正传
高电 L 平 H
低电 平 L*
H 同高/同低
反转 刹车
*
自然停转
第十六页,共36页。
L298驱动(qū dònɡ)电路
舵机的分类:连续旋转型舵机和180度舵机; 模拟舵机和数字舵机〔内有微控制器〕
第三十页,共36页。
舵机(duò jī)的内部结构
组成部件:小型(xiǎoxíng)直流马达;变速齿轮;反响可调电位器;电子控制板。
第三十一页,共36页。
舵机的转动原理: 控制信号进入信号调制芯片,获得直流偏
置电压。它内部有一个基准电路,产生周期 为20ms,宽度为1.5ms的基准信号,将获得 的直流偏置电压与电位器的电压比较,获得 电压差输出。最后,电压差的正负输出到电 机驱动芯片决定电机的正反转。对于180度 舵机,通过级联减速齿轮带动电位器旋转 (xuánzhuǎn),使得电压差为0,电机停止转 动;对于连续旋转(xuánzhuǎn)型舵机,电 机根据电压差的大小以一定的转速连续旋转 (xuánzhuǎn)。 舵机的控制 标准的微型伺服马达有三条控制线,分别
• 〔2〕电机内部有磁场存在(cúnzài) • 〔3〕载流的转子〔即电枢〕导体将受到电
磁力 f 的作用 f=Blia 〔左手定那么〕 • 〔4〕所有导体产生的电磁力作用于转子,
使转子以n(转/分)旋转,以便拖动机械负载
第五页,共36页。
二 直流电机的磁场(cíchǎng)
人形机器人机器人第一节课
人形机器人第一节课一,科普知识(25分钟)1,人形机器人定义模仿人的形态和行为而设计制造的机器人就是仿人机器人,一般分别或同时具有仿人的四肢和头部。
机器人一般根据不同应用需求被设计成不同形状,如运用于工业的机械臂、轮椅机器人、步行机器人等。
而仿人机器人研究集机械,电子,计算机,材料,传感器,控制技术等多门科学于一体,代表着一个国家的高科技发展水平。
2,机器人发展历史斯洛伐克作家卡雷尔·恰佩克(Karel Capek,1890-1938)在他1920年的科幻小说《罗萨姆的机器人万能工司》一书中,根据Robota和Robotnik,创造出了“机器人”这个词。
意思表面了机器人的作用,即为人服务,可以高效率,高强度的完成工作。
1929年美国纽约世博会上展出的西屋电气公司制造的家用机器人Elektro。
它是人形机器人的早期代表,它比较原始,由电缆控制,可以行走,会说77个字,可以抽烟,不过离真正的可以做家务还差很远,更不用说其他复杂的工作了。
家用机器人Elektro到了1965年,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应用物理实验室研制出beast 机器人。
它在当时已经很先进了,可以通过声纳系统,光电管等装置,根据环境校正自己的位置。
Beast机器人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英国爱丁堡大学陆续成立机器人实验室。
美国兴起研究第二代传感器、有感觉的机器人,并向人工智能进发。
1968年美国斯坦福研究所成功研发了机器人Shakey。
它带有视觉传感器,能根据人的指令发现并抓取一些简单的东西,比如,积木,不过是相当的不好控制。
即便如此,它可以算是世界上第一台智能的机器人,并拉开了第三代机器人研发的序幕。
1969年,以早稻田大学加藤一郎教授为首,研发了世界上第一台可以用双脚走路的机器人,而他也被誉为“仿人机器人之父”。
到了1973年,世界上诞生了第一台机器人和小型计算机结合的机器人:美国Cincinnati Milacron公司的机器人T3。
《第十六课机器人探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13九年级全册自编模拟
《机器人探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课时作业设计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够了解机器人的基本概念,熟悉Scratch编程软件的操作界面及常用指令;能够利用Scratch完成简单的编程任务,通过编程控制机器人进行简单的动作。
二、作业内容1. 机器人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课本、网络资源或教师提供的视频资料,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发展历程及基本功能。
并掌握Scratch编程软件的基本操作,包括界面布局、脚本编写、角色管理等。
2. 任务式学习实践结合《机器人探险》课程第一阶段的学习内容,设计一个简单的冒险场景。
在这个场景中,学生需利用Scratch软件中的指令块编写脚本,使机器人能够执行如下动作:前进、后退、左转、右转、跳跃等。
要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能自主思考如何编写脚本实现这些动作。
3. 创作故事情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结合个人创意,创作一个以机器人探险为主题的小故事。
在故事中设定至少两个场景,并为每个场景设定合理的角色行为与故事情节,让机器人在冒险中扮演关键角色。
三、作业要求1. 学生应独立查阅资料、了解机器人的概念与Scratch软件操作,但同时也要主动向同学或老师提问。
2. 学生在编写脚本时,应遵循“模块化”原则,将不同的动作指令分别放置于不同的脚本中,便于管理和修改。
3. 故事创作要具有连贯性,场景与场景之间要有逻辑联系,机器人角色的行为应符合故事情节发展需要。
4. 学生在完成作业后,需对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总结自己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完成的作品进行评分,评分标准包括机器人动作指令的准确性、故事情节的连贯性及创意性等。
2. 同学之间进行互评,互相指出彼此作品中的优点与不足,并给出改进建议。
3. 教师根据学生的自评和互评结果,给出综合评价及改进意见。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学生的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并针对每个作品进行点评。
2. 学生根据教师的点评及同学的建议,对作品进行修改和完善。
《第十六课机器人探险》作业设计方案-初中信息技术浙教版13九年级全册自编模拟
《机器人探险》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1. 了解机器人基础知识及操作技能。
2. 掌握Scratch编程环境的基本操作。
3. 学会设计简单的机器人探险程序。
4. 培养学生对机器人技术的兴趣及创新能力。
二、作业内容本课时的作业内容主要包括三部分:机器人基础知识学习、Scratch编程环境熟悉以及机器人探险程序设计。
1. 机器人基础知识学习:学生需通过教材或网络资源,了解机器人的定义、分类、应用领域等基础知识,并完成相关知识的笔记整理。
2. Scratch编程环境熟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打开Scratch 编程环境,了解界面布局、各个功能区域的作用以及基本的操作方法,如添加角色、编辑角色、设置背景等。
3. 机器人探险程序设计:基于Scratch平台,学生需要完成一个简单的探险程序设计,包括创建探险地图背景、设定机器人角色、编写探险程序等步骤。
具体要求如下:(1)设计一个或多个角色(如机器人、障碍物等),并为其添加适当的外观和动作。
(2)创建一个探险地图背景,并设置好地图的布局和障碍物位置。
(3)编写程序,使机器人能够按照预设的路径进行移动,并能够与障碍物进行交互(如碰到障碍物后停止或绕行)。
(4)在程序中加入适当的音效和动画效果,增强程序的趣味性和可玩性。
三、作业要求1. 学生需按照课程进度,合理安排时间完成作业,不得拖延。
2. 在设计机器人探险程序时,应遵循程序逻辑清晰、易于理解的原则,并确保程序的稳定性和可运行性。
3. 学生需注意代码的规范性和注释的添加,以提高程序的可读性和后期维护的便利性。
4. 在作业完成后,学生需进行自查自纠,确保作业的准确性和完整性。
四、作业评价1. 教师根据学生提交的作业内容进行逐一审核,给予评分及评语。
2. 评价标准包括机器人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Scratch编程环境操作的熟练度、探险程序设计的创意和实用性等方面。
3. 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存在的问题给予指导和建议,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第一课 V型机器人
认识器材
认识积木
搭建主题:
V型机器人
先搭身体,然后手脚,手和脚主 体结构不变前提下可以适当自主, 最后头让学生创意搭建。
游戏环节:让小朋友给自己的机 器人命名,然后说出自己机器人 的用途。老师给予进一步讲解和 鼓励。
认识教具环节互动游戏: 按照教具名称,每个学生充当一个教具,念到名字 做出反应,类似过家家。 示例:念到CPU,扮演CPU的学生要晃一晃脑袋;念 到碰撞开关,碰一下自己的鼻子;念到LED灯,两 手放到眼前然后手掌张开作开花状;红外线,手在 眼前晃一晃;读卡器,吃东西状;马达,用手走路; 数据线,两手相握;蜂鸣器,蜜蜂状扑腾手;
第一课:机器人是什么?
搭建主题:V型机器人
教学目标:熟悉器材及机器人概念
科学目标:认识机器人是什么? 生活中机器人的作用。
课程目标:看图认知器材配件名 称。
看图认知积木名称。 掌握搭建V型机器人。
情景教学
请看图,说 说机器人在 做什么?
阿童木是机器人吗?
机器猫是机器人吗?
一、机器人是帮助人类做事情的机 器。
二、机器人是人类设计并制造出来 的。
三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机器人是人类的好朋友。
机器人的种类
机器人(Robot)是自动执行工作的机器装置。机 器人可接受人类的指挥,也可以执行预先编排的程 序,也可以根据以人工只能技术指定的原则纲要行 动。机器人执行的是取代或是协助人类工作的工作, 如:制造业、建筑业,或是危险的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形机器人第十六节课
一,科普知识
1,二进制,八进制,十进制,十六进制的概念
1)二进制
二进制是计算技术中广泛采用的一种数制。
二进制数据是用0和1两个数码来表示的数。
它的基数为2,进位规则是“逢二进一”,借位规则是“借一当二”,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
当前的计算机系统使用的基本上是二进制系统,数据在计算机中主要是以补码的形式存储的。
计算机中的二进制则是一个非常微小的开关,用1来表示“开”,0来表示“关”。
20世纪被称作第三次科技革命的重要标志之一的计算机的发明与应用,因为数字计算机只能识别和处理由‘0’.‘1’符号串组成的代码。
其运算模式正是二进制。
19世纪爱尔兰逻辑学家乔治布尔对逻辑命题的思考过程转化为对符号"0''.''1''的某种代数演算,二进制是逢2进位的进位制。
0、1是基本算符。
因为它只使用0、1两个数字符号,非常简单方便,易于用电子方式实现。
2)八进制
八进制,Octal,缩写OCT或O,一种以8为基数的计数法,采用0,1,2,3,4,5,6,7八个数字,逢八进1。
一些编程语言中常常以数字0开始表明该数字是八进制。
八进制的数和二进制数可以按位对应(八进制一位对应二进制三位),因此常应用在计算机语言中。
3)十进制
600,3/5,-7.99……看着这些耳熟能详的数字,你有没有想太多呢?其实这都是全世界通用的十进制,即1.满十进一,满二十进二,以此类推……2.按权展开,第一位权为10^0,第二位10^1……以此类推,第N位10^(N-1),该数的数值等于每位位的数值*该位对应的权值之和。
人类算数采用十进制,可能跟人类有十根手指有关。
亚里士多德称人类普遍使用十进制,只不过是绝大多数人生来就有10根手指这样一个解剖学事实的结果。
实际上,在古代世界独立开发的有文字的记数体系中,除了巴比伦文明的楔形数字为60进制,玛雅数字为20进制外,几乎全部为十进制。
只不过,这些十进制记数体系并不是按位的。
4)十六进制
十六进制(英文名称:Hexadecimal),是计算机中数据的一种表示方法。
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表示法不一样。
它由0-9,A-F组成,字母不区分大小写。
与10进制的对应关系是:0-9对应0-9;A-F对应10-15;N 进制的数可以用0~(N-1)的数表示,超过9的用字母A-F。
2,相互转换的计算方法
二进制数和十进制数的相互转换
例如:十进制4 转换成二进制的数是1 0 0
二、编制机器人的动作
模拟机器人蹲起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