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练习:社会影响

合集下载

社会心理学-第十五章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十五章 社会影响
1. 强迫影响力(coercive power) :

拥有权力的人提供威胁和惩罚的能力

两个重要的缺陷限制了强迫影响力的效用。 Nhomakorabea
首先,在强迫性关系中,低影响力的一方 如果有机会的话,就会试图结束这种关系。 其次,强迫影响力的基础需要时刻对低影 响力的一方进行监控(Shaw, Condelli, 1986)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范丽恒
(四)影响力使用的性别差异

福尔伯和佩普洛(Falbo, Peplau, 1980) 结果,

异性恋的男性倾向于使用直接的和互动 式的策略(讨价还价、谈话、讲道理、 坚持己见),而异性恋的女性倾向于使 用间接的和单方面的策略(放弃、表达 负面情感)。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范丽恒
结论: 多数和少数都影响群体决策。 群体快速、公开地采纳多数人的观点,但少 数人有更微妙的和持久的影响,尤其是对群 体成员个体的个人观点来说。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范丽恒
(二)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1、含义:群体成员中原已存在的态度、 意见等在群体影响下得到了加强。 2、群体极化的解释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范丽恒
社会惰化与社会助长的区别
社会助长
个人努力能 够得到评估 他人在场 个人努力无 法得到评估 放松 状态
简单任务 表现下降 复杂任务 表现提高 简单任务 表现提高
警觉、评价焦 虑、分心冲突
唤醒 状态
复杂任务 表现下降
没有评价焦虑
社会惰化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范丽恒
(二)社会惰化

a.社会比较 b.不是其他人的观点,而是他们用来支持 自己观点的论据产生了群体极化。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

复习思考题
• 5. 谢里夫关于似动程度影响从众的实验和阿希关于线段判断的经典实验都表明个体经 常会从众。无论是在模棱两可的情境下,还是在清晰的条件下进行判断都是如此。人们之 所以从众主要有两个原因:为了使自己正确(信息性社会影响)和为了被人接受(规范性 社会影响)。 • 6. 日常生活中,服从合法权威通常具有适应意义。然而,人们有时会服从那些给他人 造成伤害,且违背自己观念和价值的命令。米尔格拉姆对这种现象进行了研究,发现如果 实验者要求正常的成年人被试去电击无助的受害者,则大部分被试都会按照实验者的要求 去做。 • 7. 人们可能因为各种原因顺从他人的要求。研究者已经发现一些让人顺从的技巧,包 括登门槛技巧、门前技巧、低球技巧、折扣技巧、过度理由效应和引起注意技巧。
21世纪应用心理学系列教材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十二章 社会影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第二节 从众
第三节 服从 第四节 顺从
本章导言
•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商场购物时,受推销员的鼓动买下了并不需要的化妆品;话剧或 音乐会结束时,周围的人都站起来为演出者鼓掌喝彩,本来觉得演出糟糕透顶的你却也不 由自主地起身鼓掌。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他人试图改变我们态度和行为的各种努 力,纷繁多样的社会信息影响让我们无处可逃。 • 个体的行为是如何受其他人以及群体的影响的呢?社会心理学家很早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 重要性,因此社会影响成为社会心理学的中心问题之一。
• 四、去个性化 • 群体对个人产生影响的另一个例证是去个性化。它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 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湮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去个性化常常使 人们摆脱正常的社会规范的约束而表现出极端的行为。
• 学者认为,去个性化的原因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 (1)匿名性(ANONYMITY)是引起去个性化现象的关键。 • (2)责任分散(DIFFUSEDRESPONSIBILITY)。津巴多认为:个 体单独活动时,往往会考虑这种活动是否合乎道义,是否会遭到谴责;而个体和群体其他 成员共同活动时,责任会分散在每个人的头上,个体不必承担这一活动所招致的谴责,因 此会更加为所欲为。

社 会心理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练习题

社 会心理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练习题

社会心理学理论与案例分析练习题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和群体在社会情境中的心理和行为的科学。

它涵盖了众多理论和概念,通过实际案例的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理论的应用和意义。

以下将通过一些案例来探讨几个重要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一、从众理论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观念或行为,以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

案例:在一家公司,部门经理提出了一个新的工作方案,虽然有些员工认为这个方案存在一些问题,但看到大多数同事都表示支持,最终也选择了赞同。

分析:在这个案例中,员工的行为体现了从众。

他们可能担心如果提出反对意见会被视为异类,或者认为大多数人的看法可能是正确的。

从众的原因可能包括信息性影响,即个体认为多数人的信息更可靠;也可能是规范性影响,即害怕受到群体的排斥或批评。

二、归因理论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解释和推断。

案例:一名学生在考试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

有的老师认为是学生聪明且努力,有的老师则觉得是这次考试题目简单。

分析:对于学生成绩好这一现象,不同老师有不同的归因。

将原因归为学生的内部特质(聪明、努力)属于内部归因;而归因于外部因素(考试题目简单)则是外部归因。

归因理论认为,人们的归因方式会影响对他人的态度和行为。

如果认为是内部原因,可能会对学生有更高的期望和评价;如果是外部原因,可能不会对学生的能力有过高的估计。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强调个体如何感知、理解和解释社会世界。

案例:在招聘过程中,面试官仅仅根据应聘者的穿着和外貌,就对其能力和性格形成了初步的判断。

分析:面试官的这种行为反映了社会认知中的刻板印象和首因效应。

刻板印象使他们根据外表特征形成了对能力和性格的预期;首因效应则是因为最初获得的信息(穿着和外貌)对后续判断产生了较大影响。

这种认知偏差可能导致对候选人的不公正评价和错误决策。

四、态度改变理论态度改变涉及到个体态度在外界因素影响下发生的转变。

案例:一家企业为了推广新产品,进行了大规模的广告宣传。

《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

《社会心理学》作业考核试题及答案(参考)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以下哪项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现象C. 个体心理特征D. 个体生理过程答案:B2.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不包括以下哪项?()A. 从众B. 遵从C. 服从D. 创造力答案:D3.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理论之一?()A. 认知失调理论B. 社会交换理论C. 社会学习理论D. 心理动力学理论答案:D4. 以下哪个概念描述了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倾向与群体平均行为一致的现象?()A. 从众B. 遵从C. 服从D. 群体思维答案:A5. 以下哪项不是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A. 空间距离B. 相似性C. 对方的社会地位D. 个性特征答案:C二、填空题(每题2分,共20分)6.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问卷法和______法。

答案:案例分析法7. 在社会心理学中,人们为了获得社会认同而遵循他人的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______。

答案:从众8.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认同”包括群体认同、______认同和自我认同。

答案:文化9. 以下哪个理论提出了“社会交换”的概念,用以解释个体在社会互动中的行为选择?()答案:社会交换理论10.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包括从众、遵从、服从和______。

答案:领导三、判断题(每题2分,共20分)11. 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心理现象的学科。

()答案:错误12. 群体规模越大,个体在群体中的责任感和归属感就越强。

()答案:错误13. 个体在群体中容易产生从众行为,但并非所有从众行为都是消极的。

()答案:正确14. 人们在面对压力时,往往会选择遵从他人的行为。

()答案:错误15.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交换”是指个体在社会互动中获得的物质和非物质资源的交换。

()答案:正确四、简答题(每题10分,共30分)1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影响”概念及其表现形式。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在社会环境下的思维、感受和行为表现的学科。

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它融合了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理论与研究方法,旨在解析人类在社会交往中是如何受到他人和环境的影响,并对个体行为产生何种效应。

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本文将从社会认知、社会规范和社会影响等方面探讨社会心理学对个体行为的影响。

一、社会认知与个体行为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社会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人们在社会交往中将自己与他人进行比较、推理和评价,进而影响个体的行为表现。

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弗斯廷格(Festinger)提出的认知失调理论指出,当个体的态度、行为与周围的社会环境不一致时,个体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进而通过调整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来恢复心理平衡。

例如,在一个公众场合,个体可能会受到他人的评论和评价,这些评价会影响个体对自己的认知和行为。

因此,社会认知对个体行为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社会规范与个体行为社会规范是指社会对个体行为进行规范和约束的准则。

作为个体的一部分,人们通过社会化过程学会了社会规范,并在实际行为中进行符合或违反的选择。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明确规范和隐性规范。

明确规范是社会角色和法律法规所约束的行为准则,如尊重他人的私人空间和财产。

隐性规范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行为准则,是由社会共同认知和价值观塑造而成的,如在公共场合保持安静。

Kelman提出的社会影响分析框架认为,个体的行为受到社会规范的三种压力影响:遵从压力、诱因压力和诱导压力。

遵从压力是指个体根据社会规范和权威的指令来行动,如在紧急情况下按照消防员的指导逃离火灾现场。

诱因压力是指个体受到外部诱因的影响而改变行为,如降价促销可以促使个体更愿意进行购买。

诱导压力是指个体受到他人意见和期望的影响而改变行为,如在团队讨论中,个体可能为了取得团队成员的认同而调整自己的观点。

三、社会影响与个体行为社会影响是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受到他人言语、观点和行为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

心理咨询师2023社会心理学常考知识点:社会影响1500字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科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以下是2023年社会心理学常考的知识点——社会影响。

1. 社会规范:指社会对个体行为的期望和要求。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显性规范和隐性规范。

显性规范是社会明确告知个体的规范,如礼貌用语、法律法规等;隐性规范则是个体通过观察和学习形成的、无需明确告知的规范,如社会习俗、行为习惯等。

2. 社会认知:个体对他人、他们自身和社会环境的认知和理解。

社会认知理论包括社会知觉和社会信息处理。

社会知觉指个体如何从他人和环境中获取信息,如形象评价、人格特质推断等;社会信息处理指个体如何对获取的社会信息进行加工、存储和运用,如社会记忆、社会推理等。

3. 社会认同:个体对自身的社会属性和身份的认同感。

社会认同可以包括个体对自身的性别、年龄、国籍、职业等身份的认同。

社会认同理论强调个体在社会交往中追求被认同和归属感的需求,也指出社会认同对个体的情绪、行为和决策产生影响。

4. 社会影响的类型:社会影响可以分为两种类型,即信息性社会影响和规范性社会影响。

信息性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观点或行为的观察和评价,个体会考虑他人的意见和行为作为决策的参考;规范性社会影响指个体受到他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的影响,会根据他人行为和规范来调整自己的行为。

5. 社会比较:个体通过与他人进行比较来评估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社会比较可以分为上位比较和下位比较。

上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强的人进行比较,可以激发个体的竞争动机和进取心;下位比较指个体将自己与比自己更弱的人进行比较,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感和幸福感。

6. 社会影响的机制:社会影响可以通过社会认知、社会压力和社会责任等机制来实现。

社会认知机制指个体对他人的观察和评价,从而调整自己的行为;社会压力机制指个体在他人期望和社会规范的压力下改变行为;社会责任机制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责任感,从而影响行为。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 社会影响(2)

心理咨询师 社会心理学 第七节  社会影响(2)
定义:一种较大范围内的信息与情绪的传递过程, 即通过语言、表情、动作及其他方式引起众人相同 的情绪和行为。
特点: • 双向性 • 爆发性 • 接受的迅速性
推荐阅读:
《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 作者:古斯塔夫·勒庞【法】
该书深入浅出地剖析了群体的特点 及其成因。以法国大革命等欧洲历 史上的重大群体性事件为案例,深 入透视了社会服从和过度服从、趣 味单一、群众的反叛、大众文化、 受别人支配的自我、群பைடு நூலகம்运动、人 的自我异化、官僚化过程、以及无 意识在社会行为中的作用。
真题分享
5.一般来说,下列说法中合理的包括( )。 (多 选) A.年龄越小越容易接受暗示 B.年龄越大越容易接受暗示 C.女性比男性容易接受暗示 D.经济实力强的人比较容易接受暗示
答案:AC
第三单元 模仿、暗示和社会感染
一、模仿
定义:在没有外在压力的条件下,个体受他人的影 响仿照他人,使自己与他人相同或相似的现象。
特点: • 刺激的非控制性,自愿产生 • 相似性
一、模仿
模仿的意义: • 模仿是学习的基础 • 适应作用 • 促进群体形成 模仿的发展趋势: • 无意模仿 有意模仿 • 游戏模仿 生活实践模仿 • 对外部特征的模仿 对内部实质内容的模仿
暗示方式:含蓄、间接
三要素:暗示者、暗示信息、被暗示者
影响暗示效果的主要因素:
1.暗示者方面: 权利、威望、社会地位、人格魅力
2.被暗示者方面: 以下群体易受暗示:
• 独立性差、缺乏自信心、知识水平低 • 年龄小 • 女性 3.被暗示者所处情境:
困难情境且缺乏社会支持时,易受暗示
三、社会感染:
真题分享
1.“一切事物不是发明,就是模仿”,这是( ) 的观点。(单选) A.詹姆士 B.艾尔乌德 C.马斯洛 D.塔尔德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吸引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吸引
Biblioteka 社会心理学中的社会吸引力研究
魅力效应
有魅力的人往往更容易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好 感,对他人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相似性吸引
人们更容易被与自己有相似兴趣、价值观和 经验的人所吸引。
接近性吸引
人们与那些在物理上接近自己的人更容易产 生互动和联系。
互惠性吸引
人们倾向于对那些对自己好的人产生好感, 并回报以同样的善意。
2
社会影响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过程,也是个体与 群体、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必然结果。
3
社会影响不仅是个体的被动接受,也是个体主动 参与和建构的过程。
社会影响的来源
家庭
家庭是社会化的重要场所,父母、亲戚 等家庭成员对个体产生深远影响。
同龄群体
同龄群体是影响个体社会化的重要因 素,同伴之间的互动、模仿和认同对
CHAPTER 05
社会影响与吸引力的应用
在市场营销中的应用
品牌形象塑造
利用社会心理学原理,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口碑,增强消费者对品 牌的认知和信任,从而提高品牌知名度和忠诚度。
广告策略制定
通过研究消费者的心理需求和行为模式,制定有针对性的广告策略, 引导消费者产生购买意愿和行为。
销售促进
利用社会影响和群体压力等心理因素,促进消费者购买决策,如利用 群体购买、打折促销等方式。
个体在群体中会感受到来自群体的压力,为了获得群体的认同和支持, 个体往往会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社会比较
个体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会调整自己的态度和行为以与他人保持 一致。
角色认同
个体在特定社会角色中会遵循该角色的规范和价值观,从而影响自己 的认知和行为。
CHAPTER 02
社会吸引力
社会吸引力的定义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二试题及答案社会心理学是研究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过程和行为的科学。

以下是一套社会心理学的试题及答案,供参考。

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什么?A. 个体心理B. 社会行为C. 群体心理D. 社会环境答案:C2. 以下哪个理论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范畴?A. 归因理论B. 社会学习理论C. 认知失调理论D. 神经心理学答案:D3. 社会影响的形式包括以下哪一项?A. 群体思维B. 社会支持C. 社会压力D. 所有以上答案:D二、简答题1. 简述社会认同理论的主要内容。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群体的认同。

人们倾向于与他们认同的群体成员保持一致,并与这些群体成员相比,对外部群体成员持有偏见。

2. 描述社会促进和社交抑制现象。

答案:社会促进是指在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个体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会提高的现象。

而社交抑制则是指在他人在场时,个体在某些任务上的表现会降低的现象。

这两种现象通常与任务的性质和个体对观众的感知有关。

三、论述题1. 论述从众现象及其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答案:从众现象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自己的行为或信念以与群体保持一致的现象。

从众可以减少个体的认知不一致和社会排斥的风险,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个体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抑制独立思考和创新。

四、案例分析题案例:某公司员工在团队会议中,即使有自己的想法,也很少表达,而是倾向于跟随团队的主流意见。

问题:分析这种现象背后的社会心理学原理,并提出改善建议。

答案:这种现象可能是从众效应的体现,员工可能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受到排斥,或是因为社会影响而改变了自己的观点。

改善建议包括鼓励开放的沟通环境,确保每个人的意见都能被听到和尊重,以及培养批判性思维,鼓励员工独立思考。

结束语:通过本套试题的练习,希望能够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社会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现象,以及它们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社会心理学是一个不断发展的领域,了解这些知识对于我们理解人类行为和社会互动具有重要意义。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社会心理学(第4版)第十一章  社会影响

第二节 从众
从众: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 或行为,使之与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 真从众 权宜从众 不从众
第二节 从众
谢里夫有关规范形成的研究
第二节 从众
阿希的线段判断实验(刺激情境清晰)
第二节 从众
从众行为的产生有两个原因: 一是信息性社会影响:人们有确认真实情况的需要, 而他人的行为通常能提供十分重要的信息 二是规范性社会影响:人们有被接受的需要,希望 获得他人的赞同,并避免他人的反对
➢ 低球技巧:是指先向他人提出一个小要求,等别人接受小要求后马 上再提出一个别人要付出更大代价的要求。
第四节 顺从
促进顺从的技巧:
➢ 折扣技巧:是先提出一个很大的要求,在对方回应之前赶紧打折扣 或给对方其他的好处。
➢ 相同处境策略:是指当人们觉得自己与对方有关系时,无论这种关 系是多么微不足道,人们都会因为这种关系而接受要求。
抵制说服的方式 态度免疫 加强个人承诺 丰富的知识与经验
去个性化的原因: 匿名性 责任分散 自我意识下降
第一节 他人在场
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 时尚:是指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 行的某种生活方式。时尚的特征主要表现为一是短暂, 二是新奇,三是有较宽的波及面。 ➢ 流言: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 集群行为: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 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 过度理由效应:指附加的更有吸引力的外在理由取代人们行为原有 的内在理由而成为行为支持力量,从而行为由内部控制转向外部控制 的现象。 ➢ 引起注意技巧
第五节 个体与影响
未觉察的影响
非言语信息是指个体在沟通过程中所获得的一切非言语 内容的信息,主要包括两种途径:一是言语的听觉特征, 不是指言语中的单词与句子,而是语速、音高和音量;二 是沟通过程中的手势、身体姿势、面部表情、目光的移动 与接触、甚至包括衣着与妆容等方面。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社会影响(社会心理学)

希阿德尼(Cialdini)和他的同事(1975) 作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在路上截住大学生,向他们提出一个要求:连
续两年每周两个小时为少年犯充当义务咨询员。 实验者降低要求,提出一个小的请求:请大学 生们能否化两个小时,带领少年犯去动物园游 玩 结果有50%的大学生答应了请求。而如果直截了 当提出后一要求,只有不到17%的大学生同意这 一请求。
(三)实现依从的策略
1 基于令人喜欢的策略:迎合 迎合是指请求者先让目标对象喜欢他们,然
后再试图改变目标对象,使他们做出请求者 所期望和要求的行为。 高登( Gordon,1996 )对这一问题进行了研 究,他认为,恭维(以某种方式称赞某人) 是最好的方法。恭维并不一定要直接针对目 标对象,可以对那些与他亲密的人大加赞美, 如他(她)的孩子。 其他有效的方法主要与印象管理有关,如提 高自身外表的吸引力,表现出更多积极的非 语言线索,为目标对象提供帮助等等。
(2)附加效应
紧接着最初提出的要求,没等目标对
象说出“是”或“否”,马上加上一 个可爱的、令人愉快的好处。 例如降低价格,或者同样的价格再多 加点什么东西。 为什么这些策略会有效呢?一种原因 可能是由于互惠原则的作用:人们把 那些最后附加的利益看作是额外的承 让,于是觉得自己也必须做出让步, 其结果就是:他们更可能说“是”。
非控制性:模仿不是由他人或社会所控
制的行为,无外力作用。 表面性:模仿是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再 现,无法模仿心理活动、内心世界。 相似性:模仿是对榜样外部行为的仿效。
3 类型
无意模仿:模仿者在没有意识到自己行为
意义的情况下,不知不觉地仿照别人的行 为。并非完全无意识,意识程度低。 有意模仿:模仿者自觉地学习他人行为, 是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 有意模仿者了解他人行为的意义,了解自 己行为与他人行为的差异,会不断调整自 己的行为以与他人相仿,这是人类学习的 一条重要途径。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

最新国家开放大学电大本科《社会心理学》名词解释题简答题题库及答案(试卷号:1295)一、名词解释1.社会角色:是指个人与其社会地位、身份相一致的、符合社会期望的一套行为模式及相应的心理状态。

2.责任扩散:是指当发生了某种紧急事件时,如果有其他人在场,那么在场者所分担的责任就会减小,也就是说提供帮助的责任扩散到其他人身上。

3.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引起个人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5.偏见:是指人们基于非客观、非真实的认识而对他人或他群体产生的消极态度和情绪指向。

6.归因:人们从可能导致自己及他人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7.社会认知:是指个体通过人际交往,根据认知对象的外在特征,推测与判断其内在属性的过程。

8.自我实现的预言:我们对他人形成一定的印象之后,就会对他人产生相应的期望,而此期望又引导我们采取相应的行为来实现此期望,这一现象就叫自我实现的预言。

9.从众: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为了和群体中的大多数人保持一致而采取的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的倾向。

10.去个性化:指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

11.刻板印象:就是人们对一个社会群体所形成的固定而概括的印象。

12.社会态度:个体自身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一种具有一定结构和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13.利他行为:对别人有好处、没有明显自私动机的自觉自愿的行为。

14.群体思维:也叫小群体意识,是群体的一种特定思维方式,指的是为了维护群体表面上的一致,而阻碍了对问题的所有可能解决办法和行动方案作出实事求是且准确的评价,从而导致了错误的决策的现象。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知识点

《社会心理学》社会影响-知识点

第十一章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

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第一节他人在场一.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社会促进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促进了活动的完成,并且提高了活动效率。

(蚂蚁搬土实验)社会抑制是指个体从事某种活动的时候,他人在场不是促进活动,而是干扰了活动的完成,而且抑制了活动效率。

两个效应:结伴效应、观众效应不管是结伴效应还是观众效应,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可能产生不同的心理的效应。

(思考:影响因素是什么?) 二.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优势反应强化说(查荣克)由于他人在场,我们每个个体会提高自己的动机水平,优势反应就会增强,越熟练的工作完成得越好(促进),反之,越不熟练的完成得越差(抑制)。

三.社会惰化指群体一起完成某个任务的时候,个人付出的努力会比他自己单独完成这个任务的时候付出的努力更少一些。

解释:(1)在群体的情况下,大家一起完成活动的时候,对于活动中的每一个人,他的责任意识会下降;(2)心理学觉得,每个人都有自我表现的意识,在群体中所做事情的成果被淹没在群体中其他成员的成果当中了。

例子:和尚挑水吃,吃大锅饭,平均主义。

四.去个性化指一个人在群体当中,去做某种活动的时候,因为他对这个群体的认同,就淹没了对自己个人身份的感知,即失去了个性感,认为所做事不是他自己的责任而是群体的责任。

积极的方面:防暴警察维护社会秩序消极的方面:法国社会心理学家勒庞1895年出版《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研究集群行为,集群行为一个最典型的特点就是人们在集群的时候去个性化了。

例子:1985中国足球5.19事件;网络的虚拟化也实现了心理上的去个性化第二节从众、服从和顺从一.从众(带非理性的色彩)指个体在群体的压力下,改变知觉、判断、信仰或行为,使之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倾向.(即随大流现象)分类:真从众——口服心服权宜从众——口服心不服不从众经典实验:(1)谢里夫的经典实验—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是要以别人的观点行为作为我们做出行为的依据的。

社会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社会心理学试题含答案
试题一
1. 社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
- 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是人们在社会环境中的思维、情感和行为。

2.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是什么?
- 社会心理学的核心概念包括个体与群体关系、社会认知、社会影响、社会动机等。

3. 请简要解释以下社会心理学概念:
- 社会认知:指个体对社会环境和他人的认知过程,包括社会知觉、社会记忆和社会判断等。

- 社会影响:指他人对个体的行为、态度和情感产生的影响,包括社会规范、社会压力和社会比较等。

- 社会动机:指个体在社会交往中的动机和目标,包括归属需求、权力需求和互惠原则等。

试题二
1. 请简要解释以下社会心理学实验方法:
- 实验方法:通过对变量的控制和操纵,确定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

- 问卷调查:通过向受试者提供一系列问题,收集他们的意见和观点的研究方法。

- 观察法:通过观察和记录受试者的行为和特征,了解其心理过程的研究方法。

2.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伦理问题有哪些?
- 社会心理学实验的伦理问题包括知情同意、隐私保护、权益保障和结果披露等方面的问题。

3. 请简要描述以下社会心理学实验结果:
- 康纳斯实验:证明了从属与亲和的关系在人类社会中具有重要意义。

- 米尔格拉姆实验:揭示了人们对权威的服从程度,即所谓的“顺从实验”。

- 尤第实验:证明了群体压力对个体判断的影响,即所谓的“拖延实验”。

以上只是对社会心理学的一些试题和简要解答,希望能帮助您对这门学科有更深入的理解。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侯玉波《社会心理学》章节题库(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圣才出品】

第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一、单项选择题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

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

A.社会影响B.社会促进C.观众效应D.社会抑制【答案】D【解析】A项,社会影响指运用个人或团体的社会力量在特定方向之上改变他人态度或行为。

B项,社会促进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促进个体活动的完成或作业水平提高的现象。

C 项,观众效应指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种活动,这个人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D项,社会抑制是指由于他人在场而导致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

2.以下对影响相符的个体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在正常人中,智力高的人与智力低的人相比较,前者较少表现相符B.实验证明,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表现相符C.实验证明,在中性刺激物面前,男女被试的相符程度没有显著差别D.实验证明,高自尊的被试比低自尊的被试较少表现相符【答案】C【解析】相符行为是指在他人和团体的影响下而表现出的、与他人和团体的要求期望相一致的行为。

学者们研究了个体的年龄、智力、自尊等特点与相符的关系,但是没有发现它们之间明显相关的证据。

3.以下对个体的性别与相符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

A.实验证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相符B.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男性所熟悉的事物时,男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C.实验中,男女被试在相符程度上没有任何差异D.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女性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女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答案】D【解析】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女性比男性温顺和驯服,女性会更具相符性。

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初的一些实验也证明了这一点。

但是后来更精细的实验指出,过去的实验所用的刺激材料是有利于男性的材料,如政治、球赛、汽车驾驶等等,这会使女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如果选用有利于女性的刺激材料,如烹调、服装、看孩子等,则会使男性表现出较多的相符行为。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

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及答案一、选择题1. 社会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A. 个体心理过程B. 群体心理过程C. 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D. 社会行为的生物学基础答案:C2. 以下哪项不是社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A. 实验法B. 观察法C. 调查法D. 化学分析法答案:D3. 根据社会心理学理论,以下哪种现象不属于社会影响?A. 从众B. 服从C. 社会促进D. 个人主义答案:D二、填空题4. 社会心理学中的________是指个体在群体中因受到群体影响而改变其行为或态度的现象。

答案:从众5.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他人存在的情况下,个体的工作效率会________。

答案:提高或降低三、简答题6. 简述社会心理学中的自我概念。

答案: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己存在、特性和能力的认知与评价,它影响着个体的行为和情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

7. 解释社会认同理论。

答案:社会认同理论是由亨利·塔杰尔提出的,它认为个体的自我概念部分来源于他们所属的社会群体。

个体通过与群体成员的比较,形成对群体的认同感,这种认同感可以增强个体的自尊和归属感。

四、论述题8. 论述社会影响对个体决策的影响。

答案:社会影响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个体的决策。

例如,从众现象可能导致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做出与自己原有观点不同的选择;服从权威可能导致个体在权威人物的影响下做出违背自己价值观的决策;社会促进效应可能使个体在他人观察下提高工作效率,但也可能因为压力过大而降低表现。

社会影响的存在说明个体的决策并非完全独立,而是受到周围社会环境的显著影响。

结束语:通过本次社会心理学考试题库的练习,考生应该能够对个体与社会互动的心理过程有更深入的理解,掌握社会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分析和解释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

希望考生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提高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

社会心理学之社会影响与行为

第五章社会影响与社会行为社会影响是指在社会力量的作用下。

引起个体的信念、态度、情绪及行为发生变化的现象。

这里所说的社会力量是指影响着用以影响他人态度和行为发生变化的各种力量,其来源非常广泛,可以来自个体,也可以来个团体;可以是强制性的,如法律、法规,也可以是自发形成的,如流言、时尚等。

第一节社会助长与社会惰化一、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现象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是社会影响的主要方式之一。

研究发现,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如果有他人在场,就会对个体形成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影响他的活动效果,有时会促进活动的完成,有时会干扰活动的完成。

我们把这两种现象分别称为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

㈠社会助长是指个体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促进其活动完成,提供其活动效率,所以又称社会促进。

实验表明,一群人一起活动时,精神更好,活动效率更高。

这种结伴活动提高效率的现象被称为“结伴效应”。

而“观众现象”是指,有人在现场看某人从事某种活动,会对某人产生一种刺激作用,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

这两种效应都可以促进活动的完成。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促进作用只是依赖有他人在场,而不依赖个体之间有意的竞争。

如果个体之间存在相互竞争,就不属于社会助长的研究范围了。

另外,产生这种促进作用仅仅是一种可能。

有时候,结伴效应和观众效应会以另一种相反的形式表现出来,那就是社会干扰。

㈡社会干扰是指个体在从事某项活动时,他人在场会干扰活动的完成,抑制活动的效率,所以又称为社会一直。

实验社会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的研究表明,他人在场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并不总带来社会助长作用,随着工作难度的增加,社会助长作用可能会变成社会干扰。

二、社会助长和社会干扰的理论解释㈠优势反应强化说(驱动力量)查容克以动机和内驱力的研究成果为基础,提出了优势反应强化说。

他认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其优势反应会受到抑制。

所谓优势反应,是指那些已经学会而且掌握得相当熟练、不加思考就可以表现出来的习惯动作,他人在场会提高活动成绩。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一、社会认知社会认知是人们对社会环境中的信息进行处理和理解的过程。

它包括人们对自己、他人和周围事物的认知态度、价值观、信念和偏见等。

在社会认知过程中,个体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个人经验都会对其认知进行影响。

如在一个以男性为主导的社会中,女性身份容易被贬低,即使女性在工作和家庭生活中表现得十分出色也许也无法得到应有的认可。

所以,社会认知是人们在社会交往和互动中的重要因素,也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基础之一。

二、社会影响社会影响是指群体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的过程。

在一个群体中,个体的行为会受到群体中其他成员的观点和行为的影响而发生改变。

例如,一个新员工加入了一个由老员工组成的小组,他本来是一个外向、开朗的人,但是在和老员工相处一段时间后,他的性格开始变得内向、沉默。

这是因为他感受到了老员工对他的期待和观念,为了融入群体,他逐渐改变自己的行为方式来适应这个小组。

因此,社会影响是群体心理学研究的核心之一。

三、群体心理学群体心理学是研究群体在心理上产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念等的学科。

在人员众多的社会环境中,个体往往会被群体所纳入,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群体。

群体心理学主要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包括群体形成、群体互动、群体满意度和群体效率等方面。

如,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工作环境中,个体会为了求得工作上的成功而走向竞争。

经过一段时间的竞争之后,个体会形成一个有一定规模的竞争群体,群体内的成员会根据群体规则和行为影响逐渐发生改变。

在群体心理学中,研究个体在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状态非常重要,它对于解释群体中的行为和心理现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社会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个体与群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心理现象和行为特征的学科,它主要涉及社会认知、社会影响和群体心理学三个方面。

在解释和预测社会中个体和群体的行为方面,社会心理学提供了有效的工具和理论体系。

它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现实社会中个体及其互动关系,还可以对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革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心理学》平时作业(四)(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1.你也许有过这样的经验:在从事一些需要动脑筋的活动时,例如解数学题、背单词等,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花费你更多的时间。

社会心理学将这种作用称为()A. 社会影响B. 社会促进C. 观众效应D. 社会抑制2.以下对影响相符的个体因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 在正常人中,智力高的人与智力低的人相比较,前者较少表现相符B. 实验证明,老年被试比年轻被试较多表现相符C. 实验证明,在中性刺激物面前,男女被试的相符程度没有显著差别D. 实验证明,高自尊的被试比低自尊的被试较少表现相符3.以下对个体的性别与相符之间的关系,叙述正确的是()A. 实验证明,女性较男性更容易表现出相符B. 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男性所熟悉的事物时,男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C. 实验中,男女被试在相符程度上没有任何差异D. 实验中,如果刺激材料是女性所不熟悉的事物时,女性被试将较多的表现出相符4.群体的一致性特点与相符存在关联,以下对这二者关系叙述错误的是()A. 假设韩某不赞同群体的一致性意见并且感受到巨大压力,如果此时群体中的刘某也对这种一致性意见提出异议,那么这很可能会降低群体相符的程度。

B. 不论A答案中的刘某是一名权威还是一个无名小辈,他的支持力量都可能起到作用C. 无论先前韩某对刘某是否抱有好感,韩某都可能受到刘某的鼓舞D. 如果刘某的意见不仅与群体的一致性意见不同,而且与韩某的意见也不同,那么对群体的相符程度不会构成明显影响5.以下心理学家中,用本能说对“模仿”做出解释的人是()A. 米勒(ler)B. 班杜拉(A.Bandura)C. 鲍德温(W.Baldwin)D. 多拉德(J.Dollard)6.以下对“暗示”的理解中,错误的是()A.暗示以无批判的接受为前提,一般不付诸压力成分B.暗示可以是语言的、行动的、表情的,也可以是某种符号的C.暗示的发出都是有意的D.暗示同命令和指示、劝导和教育有明显的区别7.自我暗示是暗示的类型之一。

以下成语中,最能体现自我暗示的是()A. 水中望月 B. 欲擒故纵 C. 杯弓蛇影 D. 海市蜃楼8.“望梅止渴”是体现暗示的绝好例子,这种类型的暗示是()A.直接暗示B.反暗示C.间接暗示D.自我暗示9.下列对“流言”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 流言是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B. 从流言传播的内容看,既有生活上的,又有政治和经济方面的C. 从流言的起源看,都是由人故意制造的D. 从流言的影响看,既可能恶果严重,又可能只成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10.以下不属于集群行为特征的是()A. 时间持久性B. 情绪支配性C. 迅速接受性D. 容易越轨性(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2~5个正确答案)1.依据查荣克(R.B.Zajonc)的优势反应强化说以及后续的深入研究成果,下列对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中,正确的有()A.社会促进效果是透过活动者的竞争动机和对他人评价的认知来实现的B.活动者的动机水平被提高,关键在于他对在场他人评价的主观认知C.如果活动者以为在场的他人是领导者或专家权威(也许实际上不是如此),那么,就可能产生比较显著的促进或抑制作用D.对青年人来说,同龄异性在场可能会产生较明显的促进或抑制作用E.儿童、内向者、顺应困难者、独立性差者、易受暗示者对他人在场的反应都更强烈一些2.以下实验中,是针对相符现象进行的研究有()A. 谢里夫(M.Sherif)的诱动错觉实验B. 斯里格曼(M.E.P.Seligman)等人的习得无助实验C. 阿希(S.E.Asch)的线条长短判断实验D. 霍桑实验E. M.道奇和R.M.克劳斯1960年的“运输竞赛”实验3.通过对被试者实施线条长短判断实验,阿希(S.E.Asch)将表现出相符行为的被试分为三类()A. 知觉歪曲B. 记忆歪曲C. 判断歪曲D. 情感歪曲E. 行为歪曲4.影响相符的因素,从个体的特点来看,具体包括()A. 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B. 个体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C. 个体不愿被视为越轨者D. 个体的性别差异E. 个体的智力差异5.以下属于影响相符行为的群体因素的是()A. 群体的一致性B. 群体的规模C. 群体成员的平均年龄D. 群体成员的身份E. 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6.下列因素中,对人们服从权威的行为可能产生影响的有()A. 命令者的权威性B. 被试的道德水平C. 诱骗入门的策略D. 权威的靠近程度E. 受害者的靠近程度7.依据孙本文的观点,暗示可以分为以下四类()A. 直接暗示B. 间接暗示C. 自我暗示D. 他人暗示E. 反暗示8.下列对暗示的叙述中,正确的有()A. 暗示者、被暗示者以及环境的特点都可能影响暗示的效果B. 暗示者的地位越高,暗示的效果往往越明显C. 受暗示者独立性越强,就越不易受暗示D. 在紧张危险的环境中,人们较容易接受暗示E. 个体年龄越大,就越容易受暗示9.以下属于“时尚”的突出特征的是()A.短暂B.新奇C.持续时间长D.破坏性强E.波及面较宽10.时尚是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之一。

下列对“时尚”的理解中,正确的有()A. 时尚比较突出地表现在装饰、礼仪和生活行为等方面B. 时尚是民俗短暂的变异,是民俗的一种特殊的补充C. 德高望重或才华出众的人,容易获得人们的尊重、信任,成为众人模仿的对象D. 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E. 时尚往往能够体现出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愿望11.奥尔波特和波斯特曼通过连续传达的实验,提出了以下三个概念,用以描述流言讹传的原因()A. 移置B. 锐化C. 凝缩D. 调平E. 同化12.集群行为有多种表现形式,布朗(R.W.Brown)将它分为以下四类()A. 侵略性集群行为B. 逃避性集群行为C. 获取性集群行为D. 表现性集群行为E. 传播性集群行为13.以下答案中,是对克特•兰(ng)和格莱迪斯•兰(ng)提出的集群行为理论进行叙述的有()A. 集群行为的发生要有一群人密集在一起,彼此无法辨认,又能够直接互动B. 这些人还必须受到一种心理刺激,并且相互感染,使情绪达到炽热程度C. 集群行为的发生,是由于参加者感到,打破社会规范做出反常的行为,可以获得在场他人的赞许;同时,个人对这种行为不会承担责任,可以避免社会的惩罚D. 集群行为是被压抑在下意识中的潜在欲望在寻找发泄E. 集群行为的特征是原始的、动物性的、无意识的种族特性的混合物(三)判断题(正确划“√”,错误划“×”)1.活动者的动机水平被提高,关键在于他对在场他人评价的主观认知。

2.年龄、气质、性格不同的人,受他人在场的影响存在差异。

3.“随波逐流”、“丧失原则”等都是相符现象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具体的表现形式。

4.人的相符行为总会随群体规模的扩大而显著加强。

5.一般说来,一个人越是认为自己有知识、有能力,就越不容易屈服于群体的压力,越不容易表现出相符。

6.模仿既是对他人外显行为的模仿,也是对他人内隐心理的模仿。

7.虽然流言传播的是不确切的消息,但是它却反映了传播者的兴趣、态度和期望。

8.群众在物价上涨时抢购和屯集商品的行为,一般被称作表现性集群行为。

(四)填空题1.20世纪60年代中期,查荣克(R.B.Zajonc)提出了______,用以解释他人在场的社会影响问题。

2.20世纪30年代,社会心理学家谢里夫(M.Sherif)做了______实验,以研究相符现象。

3.影响相符的因素,从大的方面来看,包括个体的特点、______和______等。

4.前苏联心理学家彼得罗夫斯基认为,如果两个人都同样接受了群体的意见,可能一个人是屈服于群体压力,怕被孤立,另一个人则是为了实现群体的理想和信念而与群体保持一致,他把后一种情况称为______。

5.1963年社会心理学家______设计并采用“电击”实验对人们的____行为进行了具有创新意义而富于争论的研究。

6.研究模仿的早期代表人物塔尔德(G.Tarde),在其《模仿律》一书中指出,某种现象要想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必须经过模仿的____过程、____过程和____过程来实现。

7.依据程度的不同,我们可以将时尚划分为三种类型,即____、____和____。

8.流言的产生必须具备以下两个基本条件,一是__________________,二是__________________。

9.最早对集群行为作系统研究的是法国人____,他认为集群行为的特征是原始的、动物性的、无意识的种族特性的混合物。

10.1972年,____和基利安提出的______理论认为,集群行为的发生,是由于人们处于紧急和模糊的形势下,发现了可以引导他们行为的规范,因此造成了一致的行为。

(五)名词解释1.社会影响2.社会促进(social facilitation)3.结伴效应4.观众效应5.从众(conformity)6.服从(obedience)7.模仿8.塔尔德模仿理论中的“往复过程”&“对立过程”&“适应过程”9.暗示10.间接暗示11.反暗示12.时尚13.流言14.锐化&调平&同化15.集群行为(六)简答题1.试用优势反应学说解释社会促进和社会抑制现象。

2.影响相符的因素有哪些?3.影响服从行为的因素具体有哪些?4. 请举例说明时尚的具体类型。

(七)综合分析题1.现象一:群众在听说物价即将大幅上涨的消息后,争先恐后地涌向商店、集市,疯狂抢购商品,并将购买到的商品囤积在家中。

现象二:参加宗教聚会活动的教徒们,表现出对本宗教狂热的情绪和行为。

现象三:某地区发生地震以后,本地居民人心惶惶,有关地震的各种谣言四处传播,许多人为了保命毫无目的地四处躲藏。

现象四:美国某城市中,游行的群众发生暴乱行为,用砖块等打砸路边的商铺、车辆等,并与警察发生流血冲突。

请运用课本中介绍的几种有关集群行为的理论,对上述现象进行社会心理学的分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