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
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与驱动力分析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全面解析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其背后的驱动力。
土地利用变化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直接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和人类的生存环境,也是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可持续发展等领域研究的热点。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快速的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导致了土地利用的剧烈变化,这些变化对于中国的生态安全、粮食安全和经济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本文将首先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进行描述和分析,揭示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特征和规律。
然后,本文将深入探讨驱动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包括政策驱动、经济驱动、社会驱动和自然驱动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内在机制,从而为制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还将评估土地利用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以期为中国未来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全球土地利用变化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同时也为中国的土地管理和规划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了多源数据融合和空间分析技术,以揭示21世纪初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格局及其驱动力。
我们利用遥感影像解译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获取了2000年和2010年中国土地利用现状图,并通过变化检测算法识别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
这些遥感影像来源于多个卫星平台,包括中国资源卫星、美国陆地卫星等,保证了数据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为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我们整合了社会经济数据、自然地理数据以及政策文件等多维度信息。
社会经济数据包括人口、GDP、产业结构等统计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政府统计部门;自然地理数据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要素,来源于中国气象局、中国地质调查局等机构。
我们还收集了国家和地方层面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生态保护、城市发展等相关政策文件,以揭示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
土地资源的利用现状调查和分析报告三篇土地资源及利用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一)现状1.我国土地资源的主要特点我国土地幅员辽阔,土地类型多样。
国土面积在世界上居第三位,地处北半球中纬度地带,除一部分处于寒温带(约占1.2%)和青藏高原的高寒地区(约占26.7%)外,其余土地的水热条件尚比较好。
但是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地多、平地少且分布不均匀,山地、丘陵、高原的面积约为633·7万平方千米,占国土面积的66%,平地为326.3万平方千米,占34%。
以海拔高度计,超过1000米的土地占国土面积的58%;超过500米的占国土面积的75%。
全球陆地平均海拔高度约800米,而中国大陆的平均海拔高度约为1525米。
山地面积如此之大,成为扩展农业用地的巨大障碍。
我国的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直接关系到主要农产品的占有量。
据统计,我国现有人均耕地和主要农产品,不仅低于发达国家,而且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国人口过多和耕地资源不足,始终是传统社会生产力矛盾的焦点,这个矛盾突出地表现在人口与耕地的比例关系上。
在战国时期,在当时生产力的水平之下,人均12.5亩耕地是维持生计的临界点;到了唐代中国人均耕地达到了历史上的最高点为17.88亩;而后一直下降,到了清代“康乾”盛世时期,人均耕地已下降至1774年的3.7亩;到1850年人均耕地又降至2.95亩。
1949年,我国人均耕地仅为2.7亩。
50年代中期,我国耕地面积扩大到16.8亿亩,达到历史上的新高峰,而后又下降,与此同时,总人口却迅速增长,人均耕地呈下降趋势,到1987年为1.33亩,为历史上的最低点。
我国土地资源的地力差异较大。
由于气候条件的差别,东南部地区受季风气候的影响,属于湿润半湿润地区,其面积约占全国总面积的一半,而生物生产量却占全国的90%,拥有全国95%以上的人口,并且集中了我国90%以上的耕地、林地和产肉量。
而西北部地区受大陆性气候的影响,属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干旱缺水,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的4.6%,年生物生产量还不到全国生物量的10%,生产能力低。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摘要:土地利用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方面,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重要影响。
本报告旨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探讨其性质和原因,并提出相关建议和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一、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土地功能发生改变的过程。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土地利用变化愈发引起关注。
本章将介绍研究的目的和方法,以及相关概念和定义。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性质1.土地利用变化的时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可以分为短期变化和长期变化。
2.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上呈现出明显的分布规律,不同地区之间的土地利用情况存在显著差异。
3.土地利用变化的功能性质: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产生各种影响,可分为经济功能、社会功能和生态功能。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1.人口增长和城市化: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市化是导致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
城市扩张和农村人口外流导致了大量耕地流失和自然环境破坏。
2.工业化和经济发展:工业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需要大量土地用于建设工厂、基础设施和商业用地,这导致了耕地的减少和土地利用型态的改变。
3.政策因素:政府的土地政策和规划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土地征收和城市建设规划的实施,会导致土地利用的变化。
四、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1.经济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对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产生影响,进而影响国民经济的发展。
2.社会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影响农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和收入水平,同时也会带来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
3.环境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会导致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资源的耗竭和污染问题。
五、土地利用变化的对策和建议1.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政府应该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土地规划和发展策略,合理分配土地资源,促进可持续土地利用。
2.加强土地保护和管理:完善土地保护法律法规,加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和管理,防止土地的过度开发和滥用。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分析报告一、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开发、利用的一种方式,是农业、工矿、交通运输、旅游和城市建设等人类活动的基础。
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现状变化进行详细分析,以求全面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
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概述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指土地利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断变化和演化。
根据数据统计,近年来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农用地面积的减少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和农村劳动力的向城市流动,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和城市用地,导致农用地面积的减少。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农用地面积减少了约10%,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民的生计。
2.城市用地的扩张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市用地不断扩张,主要体现在新建住宅区、商业区、工业区等。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城市用地面积增加了约20%,城市化对土地利用造成了较大影响。
3.工矿用地的增加近年来,为了满足工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需求,大量农用地被转为工矿用地,导致工矿用地面积的增加。
根据数据,过去十年间,我国工矿用地面积增加了约15%,给环境和生态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4.林地和草地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国家生态建设的不断推进,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数据显示,过去十年中,我国林地和草地面积分别增加了约5%和10%,但仍存在一些地区的生态破坏和资源浪费问题。
三、土地利用现状变化原因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根据研究和调查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城市化的推进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的扩大需要大量土地资源用于建设住房、工业区和商业区等,导致农用地被转为城市用地,土地利用现状发生变化。
2.农业生产方式的转变随着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传统的小农经济逐渐衰退,大规模农业生产成为主流,需要更多的土地资源用于农业生产,导致农用地面积减少。
3.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为了满足工业化进程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大量土地被拿来建设工矿用地,导致农业用地减少,工矿用地增加。
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现状与趋势
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现状与趋势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人类在地球上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土地。
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和命脉,而土地利用与规划则是土地资源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手段。
本文将探讨土地利用与规划的现状和趋势。
一、土地利用现状土地利用是指把土地按照一定的需求进行开发、利用、保护和管理的过程。
现代土地利用造成了极大的环境和社会问题。
大量的工地和城市扩张导致了大规模的土地开垦和森林砍伐,严重危害了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同时,农地和草原的过度利用也导致了生态环境的质量下降。
行业中的共同关注点是采用新兴的应对方案来管理可持续用地。
二、土地规划现状土地规划是一种制定土地发展和利用的行政管理行为,是国家和地方政府制定各种土地利用政策和规划方案的过程。
土地的规划有限、不可再生等特征使得土地规划的重要性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现实情况下,土地规划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由于土地规划的复杂性和多维性,相应的土地规划体系极其薄弱,规划能力难以满足当今社会的需求。
其次,土地规划受到政治、经济、社会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制定和实施难度很高。
三、土地利用与规划的趋势近年来,各国政府逐渐意识到合理利用和规划土地的重要性,开始不断调整和加强土地规划的工作。
目前,土地利用与规划的趋势存在以下几个方面:1. 人口规模变化的影响。
全球城市化进程加速,国际知名大城市与地产基础资源走向稀缺的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基础设施的增加与完善,也使得土地资源的利用和规划更为复杂。
2. 城市化对土地利用提出更高要求。
城市化进程加速和人类的生活方式的变化增加了城市空间要求和功能的多样化程度,推动城市和城市设置更强的需求以推动的土地使用要求。
3. 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关注。
由于土地利用对自然环境和人类健康的影响是深远而长期的,各国政府开始重视生态和环境保护的问题,开发出更加环保和可持续的土地利用与规划方案。
4. 创新手段的应用。
基于3D建模技术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能够对土地规划提供更好的空间理解。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和生态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和生态效应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和行为,包括农业、城市建设、工业、交通、旅游等各个领域。
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对经济、社会和生态产生广泛的影响。
因此,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和生态效应十分重要。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因素1.经济因素:经济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的发展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加快,导致城市扩张和工业用地增加,农业用地减少。
经济发展促进旅游业和第二住宅建设的兴起,导致耕地和自然保护区的开发。
此外,经济的增长还会推动水电站、水利工程、城市基础设施等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工程对土地利用具有长期的影响。
2.政策因素:政策是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它可以通过立法、规划等方式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巨大的影响。
例如,政府可以制定有关土地的开发和利用规划,以调控城市扩张和生态保护等问题。
政府还可以通过税收、金融保障等政策手段,激励或限制某些土地利用行为。
政策因素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直接,可以在短时间内带来显著的影响。
3.技术因素:技术进步是另一个重要的驱动因素,尤其是信息技术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使得土地利用方式的改变和优化更为容易。
例如,精准农业技术的发展,使农民可以更好地利用农业资源,提高农业产出和效益。
智能城市、智慧建筑等新型城市建设方式的涌现,让人们可以更好地控制城市建设的节奏和方向。
4.人口因素:人口增长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一个直接因素。
随着人口的增加,对土地利用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城市化进程加快,耕地减少,自然生态被破坏等现象也随之出现。
此外,人口增加还会导致旅游业、交通、商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对土地利用也有推动作用。
5.自然因素: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自然生态系统演替等因素,也对土地利用产生重要的影响。
例如,洪水和干旱会使农业生产受到影响,导致农业耕地转为其他用途。
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城市和岛屿居民造成威胁。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时空变化特征及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在土地上进行的各种活动,包括耕作、建筑、采矿、林业、城镇建设等。
而土地利用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驱动力则是指土地利用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及其产生和影响的原因,本文将对此进行分析和阐述。
一、时空变化特征(一)时间变化随着经济、社会、技术等发展的不断推进,土地利用也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变化。
一般来说,随着时间的推移,人类对土地的利用方式和目的也在逐渐变化,即从最初的农业、牧业、渔业发展到工业、城市化等现代经济活动的利用方式。
同时,不同时间段内土地利用的主导特征也不尽相同,比如在20世纪初,农业仍是世界各国的主要产业,土地逐步用于农业生产,而到20世纪末,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使得城市和工业用地占据了土地利用的主导地位。
(二)空间变化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一般是指在不同区域内的土地利用状态的差异。
土地利用的空间变化对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方式受到地理、气候、土地资源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各地在土地利用上的差异也显得十分明显,在不同地域内,土地利用的主导产业及其分布情况各不相同。
二、驱动力分析(一)人类活动驱动人类的活动是土地利用变化的关键驱动力。
人类对土地的活动主要通过征地、改造、建设等方式进行,人类在这个过程中主要追求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
人口的增长、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推进等都是人类活动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核心。
同时,人类活动带来的环境压力十分巨大,对自然环境造成了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因此,在人类活动中,需要不断强调可持续性发展的理念,引导人类采取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
(二)经济发展驱动经济发展也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总体来说,经济发展带来了人类活动的快速发展,促进了城市化、工业化、农业生产等方面的变化。
尤其是经济和城市化的发展,直接推动城市用地的大幅增长。
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资源有限、污染治理困难等问题,因此革新诸如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等经济模式,加大农村、生态、水环境等领域的投资,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也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土地是生产力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发展的重要资源。
我国是一个土地面积较大的国家,但是土地利用却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本文将对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探讨。
一、我国土地利用的现状1.农地占比过高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占据了相当大的土地面积。
以2017年为例,我国永久农田土地面积为1.53亿公顷,占用了全国土地面积的17.89%。
而这一比例还不包括城乡建设用地、林地、草地等其他用地。
由此可见,我国土地利用的主要特点是农地占比过高,其它用地比例不足。
2.资源利用效率低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比如农业用地耕作强度不足、林地保护还需进一步加强等。
此外,开发利用存在着以浪费方式占用土地的不良情况,许多土地被用于住宅楼盘的开发,但是这些楼盘并不能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甚至成为了土地浪费的例证。
3.土地过度开发近年来,城市化进程加速,一些地区为了容纳人口增长,大量开发新区、新城。
但开发过程中有时忽视了土地生态保护和资源消耗的问题,导致大量土地的过度开发,许多土地各种资源都严重不足。
二、我国土地利用的未来发展趋势1. 鼓励城市化建设向上发展在加速推进城市化进程的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护好农地和生态环境。
具体来说,政府应该大力推进城市化建设向上发展,扩大城市建设范围和密度,改变城市化规模扩张的现状。
2.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保护和管理国土资源是未来我国发展的关键。
中国的国土面积已经不能再继续扩大,因此需要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开发利用的科学规划等方式。
3.促进土地的多种使用人口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我国的土地利用面临着更多的挑战。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我们需要明确利用土地资源的多样化。
应该在城市化建设中加强工业用地的建设,加强生态用地的保护、划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等等。
4.进一步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是我国土地资源利用未来发展的重中之重。
初步设想可以通过推进高效、农业智能化设备的应用、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等方式加以实现。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 引言本报告旨在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状况,为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用途、土地覆盖和土地所有权的变化。
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环境影响和经济效益等方面的情况,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2. 数据搜集与处理为了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我们收集了相关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处理和整理。
数据包括土地用途类型、土地覆盖分类、土地所有权等信息。
我们使用了GIS软件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以便更好地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和趋势。
3.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情况通过对土地利用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土地利用类型在过去十年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其中,农田面积减少了10%,而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15%。
这表明农地被城市用地取代的趋势在加剧,农田资源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压缩。
工业用地和交通用地也有所增加,反映了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对土地资源的需求增长。
4. 土地覆盖变化情况土地覆盖是指地表被不同类型地物所遮盖的情况。
我们观察到,在过去十年间,森林覆盖率下降了5%,而人工地物覆盖(如建筑物和道路)增加了10%。
这说明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日益加剧,森林和其他自然地物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和改变。
5. 土地所有权变化情况土地所有权是指土地使用和支配的权力。
在过去十年间,土地所有权发生了一些变化。
农村地区的土地由农民集体所有转为国有,而城市地区的土地则由国有转为个人或企业所有。
这反映了土地改革和城镇化进程中土地所有权关系的调整和变革。
6. 影响因素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有多方面,包括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政策调整等。
我们对这些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是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对土地资源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土地利用发生了相应的变化。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推进,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
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分析与评价土地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维护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土地资源的利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挑战。
本文将对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进行分析与评价。
一、土地资源的重要性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它不仅提供农田用地,支持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还提供居住和工业用地,支持城市化进程。
此外,土地资源还涉及到生态环境的保护,维护生态平衡。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1. 农业用地:农业占据了全球土地利用的大部分,但由于粮食需求的增长和大规模工业化农业的兴起,耕地面积逐渐减少,耕地质量也受到威胁。
此外,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也对农业产出造成了不确定性的影响。
2. 城市用地:城市化的加速进程导致城市用地需求的急剧增加,大规模的工业、商业和住宅区扩张不可避免地占用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这导致了城市扩张的不断加剧,城市规划和土地利用的合理性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3. 工业用地:工业用地是支持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
然而,由于工业化进程的迅猛增长,以及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工业用地的供给与需求之间出现了巨大的差距。
这需要加强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确保其可持续利用。
4. 生态用地:生态用地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手段。
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下,大量的生态用地被开发和破坏,导致生态环境的退化,生态系统的可持续性受到威胁。
因此,保护生态用地,实现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土地利用现状评价1. 建立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体系,加强土地资源的管理与保护,是确保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键。
政府要加强对土地利用的引导和监管,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以及激励政策,推动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2. 加强土地资源的综合评价和监测,及时发现和解决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运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等手段,实现土地资源的监测和动态更新,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参考依据。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它的利用状况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平衡。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实现土地的合理利用和有效保护。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业用地的情况。
农业用地是土地利用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耕地、园地、林地和牧草地等。
在我国,耕地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些优质耕地被占用,导致耕地面积有所减少。
同时,部分耕地存在质量下降的问题,如土壤肥力不足、水土流失等,这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为了保障粮食产量和质量,我们需要加强耕地保护,严格控制耕地转为非耕地,并加大对耕地质量提升的投入,采取科学的种植方式和土壤改良措施。
园地主要用于种植果树、茶树等经济作物。
在一些地区,园地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农民增收做出了贡献。
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种植结构不合理,部分品种市场竞争力不足,以及在种植过程中过度使用农药和化肥,对土壤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污染。
因此,需要优化园地的种植结构,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实现园地的可持续发展。
林地对于维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和防止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在植树造林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但一些地区仍存在乱砍滥伐、非法占用林地等现象,导致森林资源遭到破坏。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加大对林业的投入,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是当前林地保护和利用的重要任务。
牧草地是畜牧业发展的基础。
在一些草原地区,由于过度放牧和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草原退化、沙化现象较为严重。
为了恢复草原生态,实现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实施草原生态保护工程,合理控制载畜量,推广科学的放牧方式,加强草原的建设和管理。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建设用地的情况。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住宅和公共设施用地、工矿用地、交通水利设施用地等。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在城市,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但也出现了土地利用效率不高、城市盲目扩张等问题。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布局和利用方式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变化。
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的压力,土地利用变化日益成为全球性的问题。
本文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探讨其中的原因和影响。
一、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是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不少地区需要开发新的工业园区和商业中心,从而导致农用地被转用为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
此外,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田的面积也会因为规模化经营而减少。
这些经济因素使得土地利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二、人口增长人口的快速增长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动力之一。
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扩张、农村城镇化进程的加速,从而使得土地被用于建设居民住宅、道路交通等基础设施。
此外,人口多样化的需求也会促使土地利用类型的多样化,满足不同人群的生活需求。
三、自然资源自然资源的分布和可利用性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一些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气候适宜等自然条件,适合用于农业生产,因此农业用地占据主导地位。
而一些地区则由于地形复杂、生态环境脆弱等原因,只能用于保护性利用或者不适宜用于人类活动,因此很少被开发利用。
四、政策导向政府的政策导向也会对土地利用变化起到重要的影响。
在一些发展中国家,政府通过土地承包、农村集体经济等政策来推动农地的集约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率。
而在一些发达国家,政府鼓励城市更新和土地再开发,以优化土地使用效益。
政府的政策导向对土地利用变化的速度和方向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
五、社会需求社会需求也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因素。
随着人们对生活环境质量的追求,对于城市绿化、自然保护区等需求逐渐增加,因此部分土地被转用为公园绿地、自然保护区等。
此外,随着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新兴产业的出现也引发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例如科技园区、生态农业等。
六、全球变化全球变化对土地利用变化也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等全球性问题使得一些地区需要重新调整土地利用策略,以适应变化的环境条件。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资源,其利用现状直接关系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以及人们的生活质量。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优化土地利用,对其现状进行深入分析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首先,我们来看看农业用地方面。
在广袤的农村地区,耕地是农业用地的主要组成部分。
然而,当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耕地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
由于历史原因和土地分配方式,许多耕地被分割成小块,不利于大规模的机械化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农业生产效率。
此外,部分耕地质量下降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长期过度使用化肥、农药,以及不合理的灌溉方式,导致土壤板结、肥力下降,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再来说说建设用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长。
城市中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工业园区不断扩张。
但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情况。
比如,一些城市盲目追求规模扩张,导致土地闲置和浪费。
一些新建的开发区或工业园区,由于规划不合理或招商引资不力,大量土地未能得到有效利用,长期荒芜。
同时,城市建设中还存在土地利用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商业用地、住宅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失调,造成城市功能不完善,居民生活不便。
在生态用地方面,情况同样不容乐观。
森林、草地、湿地等生态用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调节气候、保护生物多样性起着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垦、滥砍滥伐等,生态用地面积不断减少。
这不仅导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下降,还加剧了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等生态问题。
造成土地利用现状存在诸多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
在土地的规划、审批、监管等环节存在漏洞和不足,导致土地利用的无序和混乱。
另一方面,经济发展的需求与土地资源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矛盾。
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的经济增长,不惜牺牲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此外,公众的土地保护意识淡薄也是一个重要因素。
很多人没有认识到土地资源的珍贵和有限,在日常生产生活中随意破坏和浪费土地。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
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不仅直接决定了城市的面貌和空气质量,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
一、宏观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经济增长的宏观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极大地推动了城市工业化进程。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工业部门需求土地量不断增加。
城市土地的流转和利用使得工业企业能够更方便地定位和扩张,同时也为城市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例如,汽车制造厂、电子产业园等一大批工业基地的建设,都为城市经济的快速增长提供了动力。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对商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商业和服务业是城市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其发展需要大量的商业地和办公用地。
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得商业和服务业能够更好地集聚,形成繁华的商业中心和商圈,进而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经济增长的加速。
此外,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还对城市产业结构的升级产生了重要影响。
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工业部门逐渐向城市周边地区和郊区转移,而城市内部逐渐形成了更加多元化的产业结构。
城市土地利用的变化使得各类产业能够更好地相互融合,形成优势互补,促进了产业升级和经济增长。
二、微观影响除了宏观层面的影响,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还对经济增长产生了微观层面的影响。
首先,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城市内部的交通更加便捷。
随着城市面积的扩大和道路的改善,人们出行的时间成本和成本的压力逐渐减小。
这为城市的商贸活动提供了便利,加快了商品的流通速度,进而促进了经济增长。
其次,城市土地利用变化使得城市内的资源配置更加有效。
通过对不同地块的规划和开发利用,城市能够更好地满足居民、企业和机构的需求。
例如,商业区的集中发展使得消费者可以在更小的区域内满足各种需求,提高了资源利用的效率,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及驱动机制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的土地利用状况发生了深刻变化。
在这个变化的过程中,不仅出现了城市扩张、农田减少的现象,还涉及到了生态环境的破坏与修复、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与调整等问题。
本文将从时空特征和驱动机制两个方面,分析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现状与趋势。
时空特征是指土地利用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点。
从时间上看,中国土地利用的变化可以分为不同的阶段。
20世纪80年代以前,中国农业是主导经济的重要部门,农田占据了大部分土地面积。
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导致农田面积的减少。
同时,自然保护区和造林工程的推进也使得森林、湿地等生态用地面积有所增加。
从空间上看,土地利用变化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
东部沿海地区由于经济发展较早,城市化程度较高,土地利用变化较大。
而西部地区由于资源丰富,土地利用压力较小,变化较为缓慢。
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背后的驱动机制是多方面的,其中包括经济、政策、社会和环境等因素。
首先,经济的发展是推动土地利用变化的最主要驱动力之一。
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特别是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需求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农田的减少也是城市扩张必然带来的结果。
其次,政策因素也对土地利用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推动生态文明建设,通过限制农村建设用地、鼓励土地整理和耕地保护等政策措施,来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社会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土地利用变化。
人口的增加和人口红利的消失,使得城市化进程势在必行,这也促使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
此外,环境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土地利用变化的格局。
土地退化、生态灾害等环境问题,催生了自然保护区和绿化工程建设的需求,从而改变了土地利用状况。
总的来说,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时空特征体现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成果,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1]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引言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发生的各类利用方式和功能的变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土地利用变化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都具有重要影响,因此对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具有重要的指导和决策意义。
本报告旨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情况,以便更好地了解土地资源利用的现状和趋势。
数据来源本分析报告所采用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和地方政府的统计年鉴。
我们收集了最近十年的土地利用数据,并进行了数据整理和处理。
这些数据包括了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变化趋势以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等信息。
研究方法在本次分析中,我们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以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详细分析:1. 土地利用类型划分:将土地按照不同的功能和用途划分为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林地、水域等不同类型。
2. 面积变化趋势分析:通过对比不同年份的土地利用面积数据,分析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包括面积的增减以及增长率。
3. 土地利用变化原因分析:通过对土地利用变化的背后原因进行研究,包括政策变化、经济发展、人口增长等因素的影响。
分析结果根据我们的数据分析,以下是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主要结果:1. 农业用地农业用地是土地利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在过去的十年中,农业用地的面积持续减少。
这主要是因为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的推进,许多农田被转化为工业用地或者城市建设用地。
尽管农业用地面积减少,但是农业生产能力并未受到明显影响。
农业技术的进步和科学种植方式的应用,使得单位面积的产量逐渐提高。
2. 建设用地建设用地的增加是近年来土地利用变化的显著特征之一。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建设用地需求不断增加。
城市扩张带动了土地利用类型的结构性变化,大量农田被转变为城市建设用地,满足了居民生活、工业发展的需求。
建设用地增加对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引发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研究近年来,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备受关注。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环境与社会经济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围绕中国土地利用变化展开讨论,并探讨其中的原因与影响。
一、土地利用变化的背景中国的土地资源是珍贵而有限的,但由于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利用方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农业为主到工业和城市化为主的转变,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
农田被工厂和住宅区所取代,大量的农民被迫离开农村进入城市,农业生产也面临严峻挑战。
同时,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受到了严重威胁。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有多种因素。
首先,经济发展与城市化是主要因素之一。
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土地被用于建设工厂、房地产项目和基础设施,这导致了农田和自然生态环境的丧失。
其次,政策与市场因素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大影响。
政府的政策导向和市场的需求改变了土地利用的方向和方式,导致了农业转型和土地流转的加剧。
此外,气候变化、土地退化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也对土地利用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导致了多种社会经济和环境影响。
首先,农村人口的迁移引发了城市人口的剧增,导致城市承载能力的压力增大,公共服务与资源供给不足。
其次,农业生产面临着严重的挑战。
农田的丧失和农村劳动力的流失导致了农产品供给的不稳定和价格的上涨。
此外,土地利用变化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大规模的开发和建设活动导致了水土流失、土壤污染和生态破坏,威胁到了生物多样性和生态平衡。
四、应对土地利用变化的挑战面对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挑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促进土地可持续利用和资源保护。
首先,加强土地规划和管理,推动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和科学管理。
其次,提倡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的方式,推动城镇化进程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此外,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能力。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物质载体。
对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科学、全面的分析,有助于合理规划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当前的社会发展阶段,土地利用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
农业用地依然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为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产品供应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建设用地的需求不断增长。
城市的扩张使得大量农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用于建设住宅、商业设施、工业厂房等。
在农业用地方面,存在着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
部分地区的农田存在着分散、零碎的情况,不利于大规模机械化作业和农业现代化的推进。
此外,由于长期的过度开发和不合理的耕种方式,一些农田的土壤质量下降,肥力不足,影响了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
在建设用地方面,城市规划的不合理性导致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一些城市在建设过程中缺乏前瞻性,盲目扩张,造成了“空城”“鬼城”的出现,大量的建设用地闲置。
同时,城市内部的土地利用结构也存在问题,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的比例不协调,影响了城市的功能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另外,土地利用还存在着区域不平衡的现象。
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土地利用效率相对较高,但土地资源紧张;而中西部地区虽然土地资源相对丰富,但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土地利用效率有待提高。
造成土地利用现状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土地管理制度不够完善,在土地的审批、监管等环节存在漏洞,导致土地违法违规使用的情况时有发生。
其次,缺乏科学的土地规划,规划的前瞻性和科学性不足,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
再者,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忽视了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保护。
为了改善土地利用现状,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一是完善土地管理制度,加强对土地使用的审批和监管,严格查处违法违规用地行为,确保土地使用的合法性和规范性。
二是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规划。
规划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因素,确保土地利用的合理性和可持续性。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
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分析报告引言土地利用是指人们对土地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的方式和途径。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发生了不可忽视的变化。
本文将对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分析,以期了解相关现象的原因和影响。
数据收集与整理首先,为了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分析,我们需要收集相关数据。
可以从政府部门、研究机构和学术论文中获取相关数据。
我们需要收集的数据包括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类型、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经济发展指标等。
然后,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
可以使用Excel等工具对数据进行清洗、筛选和整合,以便后续的分析。
方法与模型选择在进行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分析时,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和模型。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方法和模型:1.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通过构建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可以直观地展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换关系,从而揭示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和模式。
2.空间分析:使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工具进行空间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空间分布规律,比如热点区域和冷点区域。
3.统计分析:可以使用统计方法,比如回归分析、相关性分析等,来研究土地利用变化与经济发展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合的方法和模型进行分析。
分析结果在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得到一些有关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结果。
这些结果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主要驱动因素和潜在影响。
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分析结果:1.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根据时间序列的土地利用数据,我们可以观察到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
比如,城市化进程导致了农田面积的减少,而工业用地和居住用地的增加。
2.地区差异: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可能存在差异。
比如,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往往会出现更明显的土地利用变化。
3.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的关系:利用经济发展指标和土地利用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经济发展与土地利用变化之间的相关性。
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和机制。
中国国土利用变化分析
中国国土利用变化分析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中国的国土利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农田、林地到城市建设用地,从水域到工业用地,中国的土地利用格局正经历着深刻的转变。
本文将对中国国土利用变化进行分析,并探讨其带来的影响。
一、农田减少与城市扩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田的减少一直是一个严重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大量的农田被转化为城市建设用地,这对农业产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
据统计,1980年至今,中国的耕地面积减少了近30%,而同期城市建设用地增加了5倍。
农田减少带来了农业产量的下降,农村的经济状况也逐渐恶化。
二、林地破坏与生态环境恶化中国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但随着经济发展,大量的林地遭到了破坏。
伐木、采矿等非法活动,林地转化为工业用地和城市建设用地等,都导致了森林覆盖率的下降。
同时,破坏了生态环境,引发了水土流失、沙化等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保护森林资源,恢复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三、水域浪费与水资源危机中国是一个多河流的国家,水资源丰富。
然而,在城市建设和工业发展的过程中,大量的水域被填埋和污染,导致了水资源的浪费和短缺。
在一些地区,人们甚至要面临水资源危机。
饮水安全问题已经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重视。
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域生态环境,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四、工业用地扩张与污染问题中国的煤炭、石油等资源富集,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
然而,工业用地的扩张也伴随着环境污染问题。
工业废水、废气排放污染了周围的土壤和水资源,对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破坏。
应该加强环境保护和治理,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
五、国土利用调整与可持续发展面对国土利用变化带来的诸多问题,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进行调整和改善。
例如,制定了耕地保护政策,限制了农田转为建设用地的规模;加大了森林保护力度,实行封山育林等措施;推进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强化水污染治理;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期
李平 等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1 31
表 1 不同类型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社会 -自然指标特征 Tab.1 Soci-na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riving f orces of land-use change
驱动力类型
生存型经济福利 驱动 最优经济福利驱动 生态安全与环境福 利驱动 粮食安全驱动
2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的基本矛盾
许多学者根据各种不同来源的资料分析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土地利用变化[ 1] , 特 别是耕地面积的变化[ 2 , 3 , 4] , 将总体趋势归结为 :耕地总量持续减少 , 非农建设用地发展 迅速 ;林地面积有所增加 , 而草地面积有所减少 。其中 , 东部地区优质耕地向非农产业的 转移和西部脆弱生态地区农业的扩张表现最为突出[ 5] 。 近年来 , 国家土地利用政策也突 出表现两个方面 , 即东部地区耕地的保护和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 。作者认为 , 上述趋势 是现阶段 (主要是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土地利用的两个基本矛盾的集中反映 :
表 2 中国部分生态工程及其分布 Tab.2 Some important ecological projects in China
工程名称 “ 三北” 防护林体系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 黄河中游防护林体系 珠江流域防护林体系 辽河流域防护林体系
防沙治沙工程 太行山绿化工程
建设时间
1978 ~ 2050 1989 ~ 2010 1996 ~ 2010 1996 ~ 1996 ~ 1991 ~ 2000 1986 ~ 2000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北京 100101 ;2.商务印书馆 北京 100710)
摘要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是土地利用类 型变化 驱动力 分析的 理论基 础 。 把握土 地利用 个体目标和社会目标的关系 , 尤其是它们之间 的矛盾 及其地 区差异 , 是 进行土 地利用 变化驱 动力宏观分析的有效途径 。 工业化城市化与粮 食安全 之间的 矛盾 、 农业 发展与 生态环 境保护 之间 的矛盾是现阶段我国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 矛盾 。 土 地利用 变化的驱 动力在 空间上 表现出 较大 的差异 。 本文选取 11 项自然和社会经济指标 , 分省份计算了 驱动力指数 。 结果表明 :西 部地 区以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和环境安全驱动 为主 , 而 东部地 区以比较 经济福 利驱动 和食物 安全驱动为主 。 关 键 词 :土地利用变化 ;基本矛盾 ;驱动力 ;驱动力指数 ;空间分异 中图分类号 :F301.24 文献标识码 :A
人类开发利用土地的最终动力是希望获得一定质与量的收益 (用 b 表示)。 我们将特 定类型的土地收益 (第 i 类收益用 bi 表示) 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求的程度 , 称之为土地 收益的效用 (用 U 表示)。 于是有土地收益效用函数 :
U = u (bi)
收稿日期 :2000-10-13 ;修订日期 :2001-2-21 基金项目 :中国科学院创新工程重点项目 (K ZC X2 -310) 作者简介 :李平 (1962 -), 男 , 宁夏人 , 副编审 , 在 职博士 。 主 要从事人 文地理学 和区域可 持续发展 的研究与
(1) 个体行为驱动 或称经济福利驱动 , 主要有两种类型 。1)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 : 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 , 经济基本处于传统的自然经济状态 , 土地产品商品率 低 , 工商业不发达 , 土地利用的目的是为了获取土地的直接物质产出 , 以满足人们的基本 生活需要 。在人口迁移率较低的情况下 , 人口自然增长和土地质量的下降往往造成农用土 地面积的不断扩张 。 2) 最优经济福利驱动 :在市场经济得到充分发展的地区 , 人们开发 利用土地主要是为了市场交换 。土地产品或服务的市场供求状况和比较效益是影响土地利 用变化的主导因素 , 故又称比较经济利益驱动 。 在经济增长和城市化发展较快的地区 , 由 于比较经济福利驱动 , 耕地被非农产业占用的现象比较普遍 。
将土地看作一种生产要素或经济资源 , 应用上述基本竞争模型容易解释土地利用微观 主体的行为 。然而土地还是生态环境的载体 , 而且依赖土地的农业具有公共事业的性质 。 因此 , 要了解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作用 , 需要从土地使用者个体行为和社会群体行为两 个角度进行综合分析 (表 1 , 图 1)。
(2)农业发展与环境安全之间的矛盾 在经济比较落后 、 生产力水平较低的地区 , 普 遍存在着耕地面积扩张的现象 。这些贫困地区往往同时存在下述问题 :自然环境恶劣 , 尤 其是自然灾害频繁 , 造成农业产量低而不稳 ;农业技术投入的资本缺乏 ;农民在当地除了 土地农业利用外 , 很难找到其他的就业出路 ;人口的迁出率低 。因而 , 一方面为满足不断 增长的人口的食物需求 , 人们不断开垦新的耕地 。另一方面 , 为增加收入 , 扩大耕地面积 也成为客观需求 。脆弱生态地区耕地的盲目开垦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 如水土流失和土 地沙化的发展 。 针对不断恶化的生态环境 , 自 80 年代以来政府也实施了一系列的生态工 程建设 (表 2)[ 7 , 8] , 这些生态工程主要分布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生态脆弱地区 。 1998 年长江流域特大洪水和 2000 年春季北方地区沙尘暴天气的发生 , 则进一步增强了政府和 大众对生态环境安全的重视 , 政府提出了大范围 “退耕还林还草” 的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政 策 。然而 , 农牧交错带等生态脆弱地区生活着 1 亿以上的农业人口 。 在今后很长一段时 间 , 农业仍将是这类地区人民赖以生存的基础产业 。 在土地利用方向上 , 以整体利益为目 标的环境安全要求和以个体利益为目标的经济福利要求之间的矛盾尖锐 , 成为这些地区土 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 。
1 32
地 理 研 究
20 卷
(1)工业化城市化与粮食安全之间的矛盾 粮食总量安全是食物安全中最基本的组成 部分 。我国人口将在 2030 年前后达到 16 亿 , 在水资源短缺 、 土地退化的严峻形势下 , 保 证粮食基本自给的目标 , 任务十分艰巨 。在努力提高单产的同时 , 维持必要的耕地面积是 保证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 。然而 , 我国目前正处于工业化快速发展时期 , 保障城镇化和基 础设施建设的土地供给也是经济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 自 1986 年成立国家土地管理局特 别是 90 年代中期以来 , 针对粮食安全问题 , 国家实行了较为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 6] 。 但 是 , 根据国土管理部门的统计 , 1986 ~ 1995 年间耕地年平均净减少 21.5 万 hm2 , 1997 ~ 1999 年间更达到 27.8 万 hm2 。
2 期
李平 等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1 33
(即生存型经济福利驱动 、 最优经济福利驱动 、 生态安全与环境福利驱动以及粮食安全驱 动) 正是两个基本矛盾具体表现 。 3.1 驱动力指数的计算及意义
为了定量地观察和比较各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的差异 , 根据一定的社会 -自然 指标 , 我们计算了各省市区的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指数作为其作用强度的标示 。
第 20 卷 第 2 期 年5月
地 理 研 究 GEOGRAPH ICAL RESEARCH
Vol .20 , N o .2 M ay , 2001
文章编号 :1000-0585(2001)02 -0129 -10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
李 平1, 2 , 李秀彬1 , 刘学军2
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解释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为获取一定的经济 、 环境或政治福利 (利益), 而对土地进行保护 、 改造并凭借土地的某些属性进行生产性或非生产性活动的方式 、 过程及结果 。 土地利用是 人与土地相互作用构成的动态系统 , 因而从本质上讲 , 土地利用的变化基本上源于三个方 面的原因 :(1)在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 , 人们对土地产出 (或服务)的种类或数量的 需求发生改变 , 由此导致的土地利用变化 , 可称之为内生性变化或主动性变化 ;(2)由于 自然或人为原因导致土地的属性发生变化 , 或者社会群体目标发生变化 , 迫使人们不得不 改变土地的利用方式 , 可称之为外生性变化或被动性变化 ;(3)技术进步导致土地利用方 式的改变 , 可称之为技术性变化 。 然而 , 无论哪种原因导致的变化 , 都源于土地所有者或 使用者对于地用类型间边际效用的比较 。 1.1 土地收益的边际效用 ———土地利用的基本竞争模型
规划治理造林 (万 hm2) 3 507 1 999 315 120 120 709.33 395.7
主要分布地区 西北 、 华北北部 、 东北西部
云贵川鄂湘赣 蒙宁甘陕晋豫
滇黔桂粤 冀蒙辽吉 蒙新青甘宁陕冀豫鲁 京冀豫晋
3 我国现阶段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空间分异
根据上述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的宏观分析框架以及对中国土地利用变化中基本矛盾的 分析 , 作者认为 , 现阶段 (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以来)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的 4 种驱动力
人均 G DP
人口自然 贫困人 增长率 口比例
耕地增 加规模
城市化 速度
非农建 设占地
环境 脆弱性
政府生 态投资
人均商 品粮率
单位面 积耕地
负载
低
高
高
高
-
-
-
-
低
-
较高--低高高-
-
-
-
-或高 -
-
-
-
-
高
高
-
-
-
-
-
-
-
-
-
-
高
高
图 1 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力宏观分析的逻辑框架 Fig.1 T he framewo rk on the analy sis of driving forces in land-use chan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