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进士科(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开放的文化心态。洪迈《容斋续笔》卷二:唐诗无
讳避。唐人歌诗,其于先世及当时事,直辞咏寄,略无 避隐。至宫禁嬖昵,非外间所应知者,皆反复极言,而 上之人亦不以为罪。如白乐天长恨歌讽谏诸章,元微之 连昌宫词始末,皆为明皇而发。杜子美尤多„„李义山 《华清宫》、《马嵬》、《骊山》、《龙池》诸诗亦然。 今之诗人不敢尔也。
●中后期:宦游四方,书信不绝 ○通江唱和:宪宗元和十年至十四年 ◎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残灯无焰影幢幢, 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暗风吹雨入 寒窗。 ◎白居易《舟中读元九诗》:把君诗集灯前读,诗 尽灯残天未明。眼痛灭灯犹暗坐,逆风吹浪打船 声。 2、元白交往中共同文学观的形成 ●对社会现实的关注
●强调诗歌的讽谕作用 ○白居易《与元九书》: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 作„„诗者,根情、苗言、花声、实义。 ○白居易《新乐府序》:篇无定句,句无定字。系于意, 不系于文。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 其辞质而径,欲见之者易谕也;其言直而切,欲闻之者 深诫也;其事核而实,使采之者传信也;其体顺而肆, 可以播于乐章歌曲也。总而言之,为君、为臣、为民、 为物、为事而作,不为文而作也。 ○元稹《和李校书新题乐府十二首序》:予友李公垂贶予 《乐府新题》二十首,雅有所谓,不虚为文。予取其病 时之尤急者,列而和之,盖十二而已。
2、同年关系
●同榜进士往往互为奥援,共同进退 ○《旧唐书•杨嗣复传》:嗣复与牛僧孺、李宗闵皆权德 舆贡举门生,情义相得,进退取舍,多与之同。 ○《旧唐书• 令狐楚传》:楚与皇甫镈、萧俛同年登进士 第。元和九年,镈初以财赋得幸,荐俛、楚俱入为翰林 学士,迁职方郎中、中书舍人,皆居内职。 ○《旧唐书•萧俛传》:(元和)十三年,皇甫鎛用事, 言于宪宗,拜俛御史中丞。俛与镈及令狐楚,同年登进 士第。明年,镈援楚作相,二人双荐俛于上。自是,顾 眄日隆,进阶朝议郎、飞骑尉,袭徐国公,赐绯鱼袋。 穆宗即位之月,议命宰相,令狐楚援之,拜中书侍郎、 平章事,仍赐金紫之服。八月,转门下侍郎。
一、科举交往与文学思潮、 文学流派
一、科场中复杂的人际关系
1、座主门生关系 ●门生对主司的感激与回报 ○《旧唐书•令狐峘传》:(令狐峘自吉州刺史) 贬衢州别驾,衢州刺史田敦,峘知举时进士门生 也。初峘当贡部放榜日贬逐,与敦不相面。敦闻 峘来,喜曰:“始见座主。”迎谒之礼甚厚,敦 月分俸之半以奉峘。 ○白居易《重题》之四:胸中壮气犹须遣,身外浮 荣何足论。还有一条遗恨事,高家门馆未酬恩。 ○柳宗元《与顾十郎书》:凡号门生而不知恩之所 至者,非人也。
○《补录记传》:唐胡激者,前岭南节度使诞之子 也。宰相贾餗知举,登进士第。大和中,甘露之 变,北军方捕餗,有禁军牙校,利激家富,白仇 士良曰:“恐餗在激所。”因遣士卒理其家,既 不获餗,擒以诣士良,士良命戮于辕门外,尽没 其财。 ●座主须对门生言行负责 ○《玉泉子》:(大和二年,刘蕡)对策以直言忤 时,中官尤所嫉忌,中尉仇士良谓嗣复曰:“奈 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耶?”嗣复惧而答曰: “嗣复昔与刘蕡及第时,犹未风耳。
○元稹《叙诗寄乐天序》:朝廷大臣,以谨慎不言 为朴雅。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 往往抑塞„„仆时孩騃,不惯闻见,独于书传中, 初习理乱萌渐,心体悸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 久矣! ○白居易《与元九书》:自登朝以来,年齿渐长, 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 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是时皇帝初及位,宰府有正人,屡降玺书,访人 急病。仆当此日,擢在翰林,身是谏官,手请谏 纸,启奏之外,有可以救济人病、裨补时阙而难 于指言者,辄咏歌之,欲稍稍递进闻于上。
3、由公荐形成的特殊பைடு நூலகம்系
●《唐摭言•公荐》:韩文公、皇甫湜,贞元中名价籍甚, 亦一代之龙门也。奇章公始来自江黄间,置书囊于国东 门,携所业,先诣二公卜进退。偶属二公,从容皆谒之, 各袖一轴面贽„„二公因大称赏之„„俟其他适,二公 访之,因大署其门曰:“韩愈、皇甫湜同访几官先辈, 不遇。”翌日,自遗阙而下,观者如堵,咸投刺先谒之。 由是僧孺之名,大振天下。 ●韩愈《荐士》:有穷者孟郊,受材实雄骜。冥观洞古今, 象外逐幽好。横空盘硬语,妥帖力排奡„„ ●《全唐诗话》:(贾)岛为僧„„韩愈惜其才,俾反俗应 举,贻其诗曰:“孟郊死葬北邙山,日月星辰顿觉闲。 天恐文章中断绝,再生贾岛在人间。”由是振名。
唐代科举与文学
一、唐代文学繁荣的原因
●陈衍《李审言诗叙》:诗莫盛于唐,唐之诗莫盛于杜子 美。 ●唐宣宗《吊白居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 《琵琶》篇。 ●独孤及《权公神道碑铭》:开元天宝之际„„缙绅之徒, 用文章为耕耘,登高不能赋者,童子大笑。 ●刘克庄《钱钟懿王帖》:唐人崇尚文墨,台阁公卿,未 有不工此者。风俗既成,虽蕃帅节将如高骈之流,皆以 吟咏自喜。 ●胡应麟《诗薮•外编》:其人,则帝王将相、朝士布衣、 童子妇人、缁流羽客,靡弗预矣。
2、误区二:进士试诗赋一定能促进诗赋繁荣
●韩愈《答崔立之书》:退自取所试读之,乃类于俳优者 之辞,颜忸怩而心不宁者数月„„使古之豪杰之士,若 屈原、孟轲、司马迁、相如、扬雄之徒进于是选,仆必 知其辱焉。 ●计有功《唐诗纪事》卷六六:唐诗自咸通以下,不足观 矣„„气丧而语偷,声烦而调急,甚者忿目褊吻,如戟 手交骂。 ●牛希济《文章论》:今有司程式之下,诗赋判章而已, 唯声病忌讳为切,比事之中,过于谐谑,学古文者深以 为惭,晦其道者扬袂而行„„是知浮艳之文,焉能臻于 理道? ○杜甫《宗武生日》:熟精《文选》理,休觅彩衣轻。 ○《旧唐书•武宗纪》:(李德裕曰:)臣祖天宝末以仕 进无他歧,勉强随计,一举登第。自后不于私家置《文 选》,盖恶其祖尚浮华,不根艺实。
●但是,不管唐代进士科考试内容是什么,文才都是录取 的最重要标准。 ○《登科记》:永昌九年,应学综古今科一人,张说第三 等。考策日对进,令曰:“洛阳人张说,文词清典,艺 能优裕。金门对策,已居高科之首;银榜效官,且加一 命之秩。” ○唐玄宗开元廿五年正月《试明经与进士诏》:进士以声 韵为学,多昧古今;明经以帖诵为功,罕穷旨趣。 ○范摅《云溪友议•古制兴》:文宗元年秋,诏礼部高侍 郎锴复司贡籍,曰:“„„其所试赋,则准常规;诗则 依齐梁体格。”乃试《琴瑟合奏赋》、《霓裳羽衣曲 诗》。 ◎《全唐文》卷725高锴《先进五人诗赋奏》:进士李肱 《霓裳羽衣曲诗》一首最为迥出,更无其比。词韵既好, 人才俱美。前场吟咏,近三五十遍,虽使何逊复生,亦 不能过。兼是宗枝,臣与状头第一人,以奖其能。
●科举制度 ○自信昂扬的精神风貌、以文章为荣的习气 2、唐代文学繁荣的内部原因 ●诗歌的艺术手法、表现技巧的进步 ●律诗诗律的定型与普及
二、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严羽《沧浪诗话•诗评》: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 我朝诗所以不及也。 ●杨慎《升庵诗话》卷七:胡子厚与予论诗曰:“人有恒 言曰:唐以诗取士,故诗盛;今代以经义选举,故诗衰。 此论非也。诗之盛衰,系于人之才与学,不因上之所取 也。汉以射策取士,而苏李之诗、班马之赋出焉,此岂 系于上乎?屈原之《骚》,争光日月,楚岂以骚取人耶? 况唐人所取五言八韵之律,今所传省题诗,多不工。今 传世者,非省题诗也„„”余深服其言。 ○阮阅《诗话总龟•后集》:省题诗自成一家,非他诗之 比也。首韵拘于见题,则易于牵合;中联缚于法律,则 易于骈对;非叵游戏于烟云月露之形,可以纵横在我者 也。王昌龄、钱起、孟浩然、李商隐之辈,皆有诗名, 至于作省题诗,则疏矣。
●温卷:传奇的兴盛 ○赵彦卫《云麓温钞》卷八:唐之举人,先借当世 显人以姓名达之主司,然后以所业投献。逾数日 又投,谓之温卷。如《幽怪录》、《传奇》等皆 是也。盖此等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 论。 ●结论:唐代科举与文学繁荣的直接关系不显著, 甚至在某种程度上还会成为文学发展的阻力。但 它在许多侧面间接影响了文学的发展,是唐代文 学之所以繁荣的一大推动力。
3、唐代科举与文学的关系
●科举试诗赋:引导士人努力琢磨诗艺 ●漫游与游宦:科举的副产品 ○漫游与眼界、心胸的开阔 ○新的诗歌题材诞生:送人赴举、慰人下第、伤己不遇、 送人赴官。《送丁大凤赴举呈张九龄》、《送沈亚之 歌》、《枫桥夜泊》、《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举场人际关系:诗艺的切磋、文学流派的形成 ○元白通江唱和,新乐府运动 ○元稹《白氏长庆集序》:巴蜀江楚间洎长安中少年,递 相仿效,竞作新词,自谓为“元和诗”。 ○韩愈、韩门弟子与韩孟诗派、古文运动
○赎帖:文才至上的变通 ◎胡应麟《唐音癸签•诂笺•进士科故实》:帖经被落,仍 许诗赎,谓之赎帖。 ◎封演《封氏闻见记》卷三:(天宝)十一年,杨国忠初 知选事。进士孙季卿曾谒国忠,言礼部帖经之弊大,举 人有实才者,帖经既落,不得试文。若先试文,然后帖 经,则无余才矣。国忠然之。 ◎《干(月巽)子》:(阎济美)具前白主司曰:“某早 留心章句,不工帖书,必恐不及格。”主司曰:“可不 知礼闱故事,亦许诗赎。”„„某又遽前白主司曰: “侍郎开奖劝之路,许作诗赎帖,未见题出。”主司曰: “赋《天津桥望洛城残雪》。”
●座主门生形成复杂关系 ○《南部新书•戊》:杜审权,大中十二年知举,放卢处 权。有戏之曰:“座主审权,门生处权,可谓权不失 权。”又,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谭者称“座主门生 沆瀣一气”。 ○《旧唐书•郑从谠传》:从谠,字正求,会昌二年登进 士第,释褐秘书省校书郎,历拾遗、补阙、尚书郎、知 制诰。故相令狐綯、魏扶,皆父贡举门生,为之延誉, 寻迁中书舍人。 ○《旧唐书•王起传》:九年,就加银青光禄大夫。时李 训用事,训即 起贡举门生也,欲援起为相。八月,诏 拜兵部侍郎,判户部事。其冬,训败,起以儒素长者, 人不以为累,但罢判户部事。
○李冗《独异志》卷下:唐崔群为相,清名甚重。 元和中,自中书舍人知贡举。既罢,夫人李氏因 暇日常劝其树庄田,以为子孙之计。笑答曰: “余有三十所美庄良田遍天下,夫人复何忧?” 夫人曰:“不闻君有此业。”群曰:“吾前岁放 春榜三十人,岂非美田耶?”夫人曰:“若然者, 君非陆相门生乎?然往年君掌文柄,使人约其子 简礼,不令就春闱之试,如君以为良田,则陆一 庄荒矣。”群惭而退,累日不食。 ○《唐摭言》卷十五:高涣者,锴之子也。久举不 第,或谑之曰:“一百二十个蜣螂,推一个屎块 不上。”
1、唐代文学繁荣的外部原因 ●政治经济条件 ○政治的统一安定:南北诗风的融合 ○经济的繁荣富足:提供物质基础、促进文化消费 ●文化条件 ○文化磁极:吸引多地域文化的交流和碰撞 ○唐太宗:“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 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 卷一九八) ●思想文化政策 ○三教并重。唐高祖武德七年《兴学敕》:“三教 虽异,善归一揆。”
1、误区一:唐以诗取士
●“唐以诗取士”只是概述,实际上标准有多次变化 ○《唐会要•贡举中•进士》:调露二年四月,刘思立除考 功员外郎。先是,进士但试策而已,思立以其庸浅,奏 请帖经及试杂文,自后因以为常式。 ◎徐松《登科记考》卷二永隆二年条:按,杂文两首,谓 箴铭论表之类,开元间始以赋居其一,或以诗居其一, 亦有全用诗赋者,非定制也。杂文之专用诗赋,当在天 宝之间。 ○《新唐书•选举志》:先是,进士试诗赋及时务策五道, 明经策三道。建中二年,中书舍人赵赞知贡举,乃以箴 论表赞代诗赋,而皆试策三道。 ○《资治通鉴》卷24:(大和七年秋七月)上患近世文世 不通经术,李德裕请依杨绾议,进士试论议,不试诗 赋„„八月庚寅,册命太子,因下制„„进士停试诗赋。
二、科举交往与文学思潮之一:以元白为例
1、元白的交往 ●早期:比邻而居,探讨策论文写作 ○共同的生活经历:贞元十九年(803)同登书判拔萃科,同 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元年(806)同举才识兼茂明于体用 科,分授左拾遗、盩厔尉。 ○白居易《策林序》:元和初,予罢校书郎,与元微之将 应制举。退居于上都华阳观,闭户累月,揣摩当代之事, 构成策目七十五门。及微之首登科,予次焉。凡所应对 者,百不用其一二,其余自以精力所致,不能弃捐,次 而集之,分为四卷,命曰《策林》云耳。 ○深厚友谊。白居易《赠元稹》:不为同登科,不为同署 官。所合在方寸,心源无异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