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二 完美总结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d3cf58c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33.png)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高中物理必修二学问点总结:曲线运动1.在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的速度方向是在曲线上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物体做直线或曲线运动的条件:(已知当物体受到合外力F作用下,在F方向上便产生加速度a)(1)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相同,则物体做直线运动;(2)若F(或a)的方向与物体速度v的方向不同,则物体做曲线运动。
3.物体做曲线运动时合外力的方向总是指向轨迹的凹的一边。
4.平抛运动:将物体用肯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计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分运动:(1)在水平方向上由于不受力,将做匀速直线运动;(2)在竖直方向上物体的初速度为零,且只受到重力作用,物体做自由落体运动。
5.以抛点为坐标原点,水平方向为x轴(正方向和初速度的方向相同),竖直方向为y轴,正方向向下.6.①水平分速度:②竖直分速度:③t秒末的合速度④任意时刻的运动方向可用该点速度方向与x轴的正方向的夹角表示7.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长度相同。
8.描述匀速圆周运动快慢的物理量(1)线速度v:质点通过的弧长和通过该弧长所用时间的比值,即v=s/t,单位m/s;属于瞬时速度,既有大小,也有方向。
方向为在圆周各点的切线方向上9.匀速圆周运动是一种非匀速曲线运动,因此线速度的方向在时刻转变(2)角速度:ω=φ/t(φ指转过的角度,转一圈φ为),单位rad/s或1/s;对某一确定的匀速圆周运动而言,角速度是恒定的(3)周期T,频率:f=1/T(4)线速度、角速度及周期之间的关系:10.向心力:向心力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一个指向圆心的合力,向心力只转变运动物体的速度方向,不转变速度大小。
11.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改变快慢,方向与向心力的方向相同,12.留意:(1)由于方向时刻在变,所以匀速圆周运动是瞬时加速度的方向不断转变的变加速运动。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梳理总复习完美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梳理总复习完美版](https://img.taocdn.com/s3/m/f5f54b72be23482fb4da4c50.png)
v0 v1
G
v0
v2
Δv v1 Δv v2
v3 Δv v3
v gt
方向竖直向下
课堂练习2: 如图所示,为一物体平抛运动的x-y图象,物体从 O点抛出,x、y分别为其水平和竖直位移,在物体运动 过程中的任一点P(x,y),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交于 x轴的A点(A点未画出),则OA的长度为( B ) A. x B. 0.5x
x2 y2
y gt 方向: tan x 2v0
水平方向: 速度: 竖直方向: 1.速度变化有什么规律?
合速度
大小:v vx 2 v y 2
gt 方向:tan vx v0 vy
2.位移变化有什么规律?相等时间内竖直位移变化呢?
3.飞行时间和水平射程分别有什么因素决定?
4.任一时刻的末速度与初速度方向的夹角(速度偏向角)和位 移与初速度方向的夹角(位移偏向角)有什么关系?
即: T
即:
单位:秒,s
v=rω
4.频率——1s时间内完成圆周运动的次数。
f
单位:赫兹,Hz
5.转速——单位时间内转过的圈数。 N 即:n 单位:转/秒,r/s t
三. 实践研究:机械传动
1.链条传动 或皮带传动 2.齿轮传动
A B
【结论】1.两种传动轮缘上的线速 度大小相等。
2.共轴转动角速度相等。
分析1:时间最短
v2
v
d
v1
结论:当船头垂直河岸时,所用时间最短
例:河宽d=100m,水流速度v1=3m/s,船在静水中 的速度是v2=4m/s.求 (2)欲使船渡河距离最短,船应怎样渡河?渡河时间多 长?
分析2:航程最短 v1 v2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20d9b87d7fd5360cba1adb81.png)
一、基本概念1、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参考系: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某个参照物而言的,这个参照物称为参考系。
3、坐标系:定量的描述运动,采用坐标系。
4、时刻和时间间隔: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min,h5、路程: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6、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动。
可用从起点到末点的有向线段来表示,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小于或等于路程。
7、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位置变化的快慢程度。
分类平均速度:物体通过的位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
瞬时速度: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的速度。
与速率的区别和联系速度是矢量,而速率是标量平均速度=位移/时间,平均速率=路程/时间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瞬时速率8、加速度物理意义:表示物体速度变化的快慢程度定义:物体的加速度等于物体速度变化(vt—v0)与完成这一变化所用时间的比值a=(vt—v0)/t (即等于速度的变化率)a不由△v、t决定,而是由F、m决定。
方向:与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相同,与速度的方向不确定。
(或与合力的方向相同)二、运动图象1、x—t图象(即位移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始位置。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静止,曲线表示物体作变速直线运动。
(3)、斜率表示速度。
斜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斜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v—t图象(速度图象)(1)、纵截距表示物体的初速度。
(2)、倾斜直线表示物体作匀变速直线运动,水平直线表示物体作匀速直线运动,曲线表示物体作变加速直线运动(加速度大小发生变化)。
(3)、纵坐标表示速度。
纵坐标的绝对值表示速度的大小,纵坐标的正负表示速度的方向。
2022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复习必背)
![2022新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复习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1b6c5c6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1f6f8c6.png)
高中物理人教版第二册知识总结(期末考试版)一、高考热点44条高考热点1:曲线运动与变速运动的关系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但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高考热点2:曲线运动的合外力曲线运动的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指向曲线的凹侧,速度的方向在该点的切线方向。
高考热点3:平抛运动平抛运动在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高考热点4:平抛运动的实验在平抛运动的实验中必须使斜槽的末端水平;每一次实验必须从斜槽的同一位置由静止释放;实验时选择体积小密度大的钢球做实验。
高考热点5:平抛运动的时间只跟竖直方向的位移(高度)有关,与水平方向的速度无关。
高考热点6:斜抛运动和平抛运动都是抛体运动;抛体运动的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
高考热点7:向上的斜抛运动物体先做匀减速曲线运动,再做平抛运动;在最高点处物体的速度不为零。
向下的斜抛运动物体一直做匀加速曲线运动。
高考热点8:渡河最短时间: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河宽)v d t =min高考热点9:抛体运动的速度变化量的方向:竖直向下高考热点10:平抛运动的物体加速度不变;平抛运动的物体在每秒内的速度增量相同;平抛运动的物体速度大小时刻改变;平抛运动是一种在恒力作用下的曲线运动;平抛运动是匀加速曲线运动。
高考热点11:圆周运动一定是曲线运动,但曲线运动不一定是圆周运动(曲线运动包括:平抛运动、斜抛运动,圆周运动)。
高考热点12: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大小处处相等,方向时刻改变;匀速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的路程相等。
高考热点13:匀速圆周运动的角速度不变;匀速圆周运动在相等的时间内的角度相等。
高考热点14: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大小处处相等,方向时刻改变; 高考热点15:向心力不是物体实际受到的力,而是根据效果命名的力。
高考热点16:向心力由物体的合力提供,或者由某个分力来提供。
高考热点17:向心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圆心,向心力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线速度的大小。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73e9d7882c4bb4cf7ec4afe04a1b0717fd5b38d.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功与机械能1. 功:力对物体做功,即改变物体的位置、速度或形状。
力的功的大小:F·s=FScosφ。
其中,F为力的大小,s是力的方向上的位移的大小,φ是力与位移方向的夹角。
2. 功与能:功是一种能的转移。
把能从一个物体或一个系统转移到另一个物体或系统,就是做功。
功是能的量度。
3. 功率:单位时间内做功的多少。
功率的大小P等于功W对时间t的比值,即P=W/t。
功率的单位是瓦特(W),1W=1J/s。
4. 机械能守恒定律:系统总机械能守恒的条件是:只要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力是保守力,当没有非保守力对系统做功时,系统的总机械能守恒。
二、牛顿运动定律1. 牛顿第一定律:当物体没有受到合外力,或合外力为零时,物体要么静止,要么以匀速直线运动。
2.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受合外力作用时,其加速度与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
F=ma。
其中,F为合外力,m为物体的质量,a为物体的加速度。
3. 牛顿第三定律:当两个物体相互作用时,彼此之间的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两个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是相等的,方向相反。
三、万有引力与万有引力定律1. 万有引力:地球是一个大质量物体,可以给周围的物体施加吸引力,这种吸引力称为地球引力。
地球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地球的质量成正比,与物体和地球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万有引力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由万有引力定律来描述:F=G(m1m2/r^2),其中,F为引力的大小,m1、m2分别是两个物体的质量,r为它们之间的距离,G为万有引力常量。
四、牛顿引力定律1. 地球引力:地球上物体所受重力,是一种宏观现象。
重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成正比,与地球到物体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2. 重力加速度:地球每个地方都存在一个重力加速度g,大小约为9.8m/s²。
3. 牛顿引力定律:两个质量分别为m1,m2的物体之间的引力大小与它们质量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新8篇)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新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e7d15f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89.png)
高中物理人教版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最新8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篇一第一节认识静电一、静电现象1、了解常见的静电现象。
2、静电的产生(1)摩擦起电:用丝绸摩擦的玻璃棒带正电,用毛皮摩擦的橡皮棒带负电。
(2)接触起电:(3)感应起电:3、同种电荷相斥,异种电荷相吸。
二、物质的电性及电荷守恒定律1、物质的原子结构: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原子由带正电的原子核以及环绕原子核运动的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
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
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
在一般情况下,物体内部的原子中电子的数目等于质子的数目,整个物体不带电,呈电中性。
2、电荷守恒定律:任何孤立系统的电荷总数保持不变。
在一个系统的内部,电荷可以从一个物体传到另一个物体。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系统的总的电荷时不改变的。
3、用物质的原子结构和电荷守恒定律分析静电现象(1)分析摩擦起电(2)分析接触起电(3)分析感应起电4、物体带电的本质:电荷发生转移的过程,电荷并没有产生或消失。
第二节电荷间的相互作用一、电荷量和点电荷1、电荷量:物体所带电荷的多少,叫做电荷量,简称电量。
单位为库仑,简称库,用符号C表示。
2、点电荷:带电体的形状、大小及电荷量分布对相互作用力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可以把带电体简化为一个点,并称之为点电荷。
二、电荷量的检验1、检测仪器:验电器2、了解验电器的工作原理三、库仑定律1、内容:在真空中两个静止的点电荷间相互作用的库仑力跟它们电荷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距离的平方成反比,作用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
2、大小:方向:在两个电电荷的连线上,同性相斥,异性相吸。
3、公式中k为静电力常量,4、成立条件①真空中(空气中也近似成立),②点电荷第三节电场及其描述一、电场1、电场:电荷的周围存在着电场,带电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周围的电场发生的。
2、电场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力的作用。
3、电场力:电场对放入其中的电荷有作用力,这种力叫电场力电荷间的静电力就是一个电荷受到另一个电荷激发电场的作用力。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c055f78f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93.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物理知识来源于实践,特别是来源于观察和实验。
要认真观察物理现象,分析物理现象产生的条件和原因。
今天小编在这给大家整理了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接下来随着小编一起来看看吧!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位移: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设位移方向与x轴夹角为α2.曲线运动的速度:①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②速度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可分解为水平速度Vx及竖直速度Vy,V2=Vx2+Vy23.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速度是矢量,方向或大小任一的改变都会造成速度的变化,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一定改变)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二.平抛运动(曲线运动特例)1.定义:以一定的速度将物体抛出,如果物体只受重力的作用,这时的运动叫做抛体运动,抛体运动开始时的速度叫做初速度。
如果初速度是沿水平方向的,这个运动叫做平抛运动2.平抛运动的速度:①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初速度V0即为Vx一直保持不变②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 Vy=gt③合速度:V2=Vx2+Vy2=V02+(gt)2 方向:与X轴的夹角为θ tanθ=Vy/V0=gt/V03.平抛运动的位移:①水平方向 X=V0t②竖直方向y=1/2gt2 ③合位移S2=x2+y2=(V0t)2+(1/2gt2 )2 方向:与X轴夹角为α tanα=y/x=V0t/?gt2=2V0/gt三.圆周运动1.线速度V:①圆周运动的快慢可以用物体通过的弧长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来量度该比值即为线速度②V=Δs/Δt 单位:m/s③匀速圆周运动:物体沿着圆周运动,并且线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tips:方向时时改变)2.角速度ω:①物体做圆周运动的快慢还可以用它与圆心连线扫过角度的快慢来描述,即角速度② 公式ω=Δθ/Δt (角度使用弧度制) ω的单位是rad/s3.转速r:物体单位时间转过的圈数单位:转每秒或转每分4.周期T: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转过一周所用的时间单位:秒S5.关系式:V=ωr(r为半径) ω=2π/T6.向心加速度①定义:任何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都指向圆心,这个加速度叫做向心加速度②表达式a=V2/r=ω2r=(4π2/T2)r=4π2f2r=4π2n2r(n指转过的圈数)方向:指向圆心7.向心力F=mV2/r=mω2r=m(4π2/T2)r=4π2f2mr=4π2n2mr 方向:指向圆心8.生活中的圆周运动①铁路的弯道:②拱形桥:(1)凹形:F向=FN-G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上(2)凸形:F向=G-FN 向心加速度的方向竖直向下③航天器失重:航天员受到地球引力与飞船座舱的支持力,合力提供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所需的向心力mg-FN=mv2/R v=√gR 时FN=0 航天员处于失重状态④离心运动(逐渐远离圆心):(1)做圆周运动的物体,由于惯性,总有沿切线方向飞去的倾向。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详细归纳合格考
![高中物理必修2知识点详细归纳合格考](https://img.taocdn.com/s3/m/90fbbf0783d049649a665869.png)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四章一、:曲线运动1、定义:运动轨迹为曲线的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方向: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方向始终在轨迹的切线方向上,即某一点的瞬时速度的方向,就是通过该点的曲线的切线方向。
3、曲线运动的性质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
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由于曲线运动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加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
4、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物体做一般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加速度)的方向与物体的速度方向不在一条直线上。
(2)物体做平抛运动的条件:物体只受重力,初速度方向为水平方向。
(3)物体做圆周运动的条件物体受到的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垂直于物体的速度方向,且合外力方向始终在同一个平面内(即在物体圆周运动的轨道平面内)总之,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合外力一定指向曲线的凹侧。
5、分类⑴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恒力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
⑵非匀变速曲线运动:物体在变力(大小变、方向变或两者均变)作用下所做的曲线运动,如圆周运动。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1、运动的合成: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包括位移、速度和加速度的合成,由于它们都是矢量,所以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运动合成重点是判断合运动和分运动,一般地,物体的实际运动就是合运动。
2、运动的分解:求一个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解题时应按实际“效果”分解,或正交分解。
3、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⑴运动的等效性⑵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时间相等⑶独立性:一个物体可以同时参与几个不同的分运动,物体在任何一个方向的运动,都按其本身的规律进行,不会因为其它方向的运动是否存在而受到影响。
⑷运动的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73fbff4c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7327512.png)
第一节 曲线运动 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基本概念、规律】 一、曲线运动1.速度的方向: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2.运动的性质:做曲线运动的物体,速度的方向时刻在改变,所以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曲线运动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或它的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二、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运算法则位移、速度、加速度都是矢量,故它们的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运动和分运动的关系(1)等时性:合运动与分运动经历的时间相等.(2)独立性:一个物体同时参与几个分运动时,各分运动独立进行,不受其他分运动的影响. (3)等效性:各分运动叠加起来与合运动有完全相同的效果.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对曲线运动规律的理解 1.曲线运动的分类及特点(1)匀变速曲线运动:合力(加速度)恒定不变. (2)变加速曲线运动:合力(加速度)变化. 2.合外力方向与轨迹的关系物体做曲线运动的轨迹一定夹在合外力方向与速度方向之间,速度方向与轨迹相切,合外力方向指向轨迹的“凹”侧. 3.速率变化情况判断(1)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速率增大; (2)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速率减小; (3)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速率不变. 考点二 运动的合成及合运动性质的判断 1.运动的合成与分解的运算法则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是指描述运动的各物理量即位移、速度、加速度的合成与分解,由于它们均是矢量,故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合运动的性质判断⎩⎪⎨⎪⎧加速度或合外力⎩⎨⎧变化:变加速运动不变:匀变速运动加速度或合外力与速度方向⎩⎨⎧共线:直线运动不共线:曲线运动3.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性质的判断两个互成角度的分运动 合运动的性质 两个匀速直线运动 匀速直线运动 一个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曲线运动进行各量的合成运算.【思想方法与技巧】两种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实例一、小船渡河模型1.模型特点两个分运动和合运动都是匀速直线运动,其中一个分运动的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另一分运动的速度大小不变,研究其速度方向不同时对合运动的影响.这样的运动系统可看做小船渡河模型.2.模型分析(1)船的实际运动是水流的运动和船相对静水的运动的合运动.(2)三种速度:v1(船在静水中的速度)、v2(水流速度)、v(船的实际速度).(3)两个极值①过河时间最短:v1⊥v2,t min=dv1(d为河宽).②过河位移最小:v⊥v2(前提v1>v2),如图甲所示,此时x min=d,船头指向上游与河岸夹角为α,cos α=v2v1;v1⊥v(前提v1<v2),如图乙所示.过河最小位移为x min=dsin α=v2v1d.3.求解小船渡河问题的方法求解小船渡河问题有两类:一是求最短渡河时间,二是求最短渡河位移.无论哪类都必须明确以下三点:(1)解决这类问题的关键是:正确区分分运动和合运动,在船的航行方向也就是船头指向方向的运动,是分运动;船的运动也就是船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一般情况下与船头指向不共线.(2)运动分解的基本方法,按实际效果分解,一般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沿水流方向和船头指向分解.(3)渡河时间只与垂直河岸的船的分速度有关,与水流速度无关.二、绳(杆)端速度分解模型1.模型特点绳(杆)拉物体或物体拉绳(杆),以及两物体通过绳(杆)相连,物体运动方向与绳(杆)不在一条直线上,求解运动过程中它们的速度关系,都属于该模型.2.模型分析(1)合运动→绳拉物体的实际运动速度v(2)分运动→⎩⎨⎧其一:沿绳或杆的分速度v 1其二:与绳或杆垂直的分速度v 2(3)关系:沿绳(杆)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 3.解决绳(杆)端速度分解问题的技巧(1)明确分解谁——分解不沿绳(杆)方向运动物体的速度; (2)知道如何分解——沿绳(杆)方向和垂直绳(杆)方向分解;(3)求解依据——因为绳(杆)不能伸长,所以沿绳(杆)方向的速度分量大小相等.第二节 抛体运动【基本概念、规律】 一、平抛运动1.性质:平抛运动是加速度恒为重力加速度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是抛物线.2.规律:以抛出点为原点,以水平方向(初速度v 0方向)为x 轴,以竖直向下的方向为y 轴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则(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v x =v 0,位移:x =v 0t .(2)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v y =gt ,位移:y =12gt 2. (3)合运动①合速度:v =v 2x +v 2y ,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θ,则tan θ=v y v 0=gt v 0. ②合位移:x 合=x 2+y 2,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为α,则tan α=y x =gt2v 0.二、斜抛运动 1.性质加速度为g 的匀变速曲线运动,轨迹为抛物线.2.规律(以斜向上抛为例说明,如图所示)(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v x =v 0cos θ. (2)竖直方向:做竖直上抛运动,v y =v 0sin θ-gt .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平抛运动的基本规律及应用 1.飞行时间:由t =2hg 知,时间取决于下落高度h ,与初速度v 0无关.2.水平射程:x =v 0t =v 02hg ,即水平射程由初速度v 0和下落高度h 共同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3.落地速度:v t =v 2x +v 2y =v 20+2gh ,以θ表示落地速度与x轴正方向的夹角,有tan θ=v y v x =2ghv 0,所以落地速度也只与初速度v 0和下落高度h 有关.4.速度改变量:因为平抛运动的加速度为恒定的重力加速度g,所以做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相等时间间隔Δt内的速度改变量Δv=gΔt相同,方向恒为竖直向下,如图甲所示.5.两个重要推论(1)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任一时刻的瞬时速度的反向延长线一定通过此时水平位移的中点,如图乙中A点和B点所示.(2)做平抛(或类平抛)运动的物体在任意时刻任一位置处,设其末速度方向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α,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θ,则tan α=2tan θ.6.“化曲为直”思想在抛体运动中的应用(1)根据等效性,利用运动分解的方法,将其转化为两个方向上的直线运动,在这两个方向上分别求解.(2)运用运动合成的方法求出平抛运动的速度、位移等.考点二与斜面相关联的平抛运动1.斜面上的平抛问题是一种常见的题型,在解答这类问题时除要运用平抛运动的位移和速度规律,还要充分运用斜面倾角,找出斜面倾角同位移和速度与水平方向夹角的关系,从而使问题得到顺利解决.常见的模型如下:2.(1)从斜面上某点抛出又落到斜面上,位移与水平方向夹角等于斜面倾角;(2)从斜面外抛出的物体落到斜面上,注意找速度方向与斜面倾角的关系.考点三与圆轨道关联的平抛运动在竖直半圆内进行平抛时,圆的半径和半圆轨道对平抛运动形成制约.画出落点相对圆心的位置,利用几何关系和平抛运动规律求解.平抛运动的临界问题(1)在解决临界和极值问题时,正确找出临界条件(点)是解题关键.(2)对于平抛运动,已知平抛点高度,又已知初速度和水平距离时,要进行平抛运动时间的判断,即比较t1=2hg与t2=xv0,平抛运动时间取t1、t2的小者.(3)本题中,两发子弹不可能打到靶上同一点的说明:若打到靶上同一点,则子弹平抛运动时间相同,即t =Lv 0+v =L -90v ,L =3 690 m ,t =4.5 s >2hg =0.6 s ,即子弹0.6 s 后就已经打到地上.第三节 圆周运动【基本概念、规律】一、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1.线速度:描述物体圆周运动的快慢,v =Δs Δt =2πrT .2.角速度:描述物体转动的快慢,ω=ΔθΔt =2πT .3.周期和频率:描述物体转动的快慢,T =2πr v ,T =1f . 4.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的快慢.a n =rω2=v 2r =ωv =4π2T 2r .5.向心力:作用效果产生向心加速度,F n =ma n . 二、匀速圆周运动和非匀速圆周运动的比较 项目 匀速圆周运动 非匀速圆周运动 定义 线速度大小不变的圆周运动 线速度大小变化的圆周运动 运动特点 F 向、a 向、v 均大小不变,方向变化,ω不变F 向、a 向、v 大小、方向均发生变化,ω发生变化向心力F 向=F 合由F 合沿半径方向的分力提供三、离心运动1.定义: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在合力突然消失或者不足以提供圆周运动所需的向心力的情况下,就做逐渐远离圆心的运动. 2.供需关系与运动如图所示,F 为实际提供的向心力,则: (1)当F =mω2r 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2)当F =0时,物体沿切线方向飞出; (3)当F <mω2r 时,物体逐渐远离圆心; (4)当F >mω2r 时,物体逐渐靠近圆心.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1.运动实例:圆锥摆、火车转弯、飞机在水平面内做匀速圆周飞行等.2.重力对向心力没有贡献,向心力一般来自弹力、摩擦力或电磁力.向心力的方向水平,竖直方向的合力为零.3.涉及静摩擦力时,常出现临界和极值问题. 4.水平面内的匀速圆周运动的解题方法(1)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确定向心力的来源,涉及临界问题时,确定临界条件; (2)确定圆周运动的圆心和半径; (3)应用相关力学规律列方程求解.考点二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1.物体在竖直平面内的圆周运动有匀速圆周运动和变速圆周运动两种.2.只有重力做功的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一定是变速圆周运动,遵守机械能守恒.3.竖直面内的圆周运动问题,涉及知识面比较广,既有临界问题,又有能量守恒的问题.4.一般情况下,竖直面内的变速圆周运动问题只涉及最高点和最低点的两种情形.考点三圆周运动的综合问题圆周运动常与平抛(类平抛)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等组合而成为多过程问题,除应用各自的运动规律外,还要结合功能关系进行求解.解答时应从下列两点入手:1.分析转变点:分析哪些物理量突变,哪些物理量不变,特别是转变点前后的速度关系.2.分析每个运动过程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性质,明确遵守的规律.3.平抛运动与圆周运动的组合题,用平抛运动的规律求解平抛运动问题,用牛顿定律求解圆周运动问题,关键是找到两者的速度关系.若先做圆周运动后做平抛运动,则圆周运动的末速等于平抛运动的水平初速;若物体平抛后进入圆轨道,圆周运动的初速等于平抛末速在圆切线方向的分速度.【思想方法与技巧】竖直平面内圆周运动的“轻杆、轻绳”模型1.模型特点在竖直平面内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至轨道最高点时的受力情况可分为两类:一是无支撑(如球与绳连接、沿内轨道的“过山车”等),称为“轻绳模型”;二是有支撑(如球与杆连接、小球在弯管内运动等),称为“轻杆模型”.2.模型分析绳、杆模型常涉及临界问题,分析如下:(1)定模型:首先判断是轻绳模型还是轻杆模型,两种模型过最高点的临界条件不同,其原因主要是“绳”不能支持物体,而“杆”既能支持物体,也能拉物体.(2)确定临界点:v 临=gr ,对轻绳模型来说是能否通过最高点的临界点,而对轻杆模型来说是F N 表现为支持力还是拉力的临界点. (3)定规律:用牛顿第二定律列方程求解.第四节 万有引力与航天【基本概念、规律】 一、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相互吸引,引力的方向在它们的连线上,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m 1和m 2的乘积成正比,与它们之间距离r 的二次方成反比.2.公式:F =G m 1m 2r 2,其中G =6.67×10-11 N·m 2/kg 2.3.适用条件: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均匀的球体可视为质点,其中r 是两球心间的距离.一个均匀球体与球外一个质点间的万有引力也适用,其中r 为球心到质点间的距离. 二、宇宙速度1.经典时空观(1)在经典力学中,物体的质量是不随速度的改变而改变的.(2)在经典力学中,同一物理过程发生的位移和对应时间的测量结果在不同的参考系中是相同的.2.相对论时空观同一过程的位移和时间的测量与参考系有关,在不同的参考系中不同. 3.经典力学的适用范围只适用于低速运动,不适用于高速运动;只适用于宏观世界,不适用于微观世界.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天体质量和密度的估算 1.解决天体(卫星)运动问题的基本思路(1)天体运动的向心力来源于天体之间的万有引力,即 G Mm r 2=ma n =m v 2r =mω2r =m 4π2r T 2(2)在中心天体表面或附近运动时,万有引力近似等于重力,即G MmR 2=mg (g 表示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2.天体质量和密度的计算(1)利用天体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 和天体半径R .由于G Mm R 2=mg ,故天体质量M =gR 2G ,天体密度ρ=M V =M 43πR 3=3g4πGR .(2)通过观察卫星绕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周期T 和轨道半径r .①由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即G Mm r 2=m 4π2T 2r ,得出中心天体质量M =4π2r 3GT 2; ②若已知天体半径R ,则天体的平均密度 ρ=M V =M 43πR 3=3πr 3GT 2R 3;③若天体的卫星在天体表面附近环绕天体运动,可认为其轨道半径r 等于天体半径R ,则天体密度ρ=3πGT 2.可见,只要测出卫星环绕天体表面运动的周期T ,就可估算出中心天体的密度. 3.(1)利用圆周运动模型,只能估算中心天体质量,而不能估算环绕天体质量.(2)区别天体半径R 和卫星轨道半径r :只有在天体表面附近的卫星才有r ≈R ;计算天体密度时,V =43πR 3中的R 只能是中心天体的半径.考点二 卫星运行参量的比较与运算 1.卫星的各物理量随轨道半径变化的规律2.卫星运动中的机械能(1)只在万有引力作用下卫星绕中心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和沿椭圆轨道运动,机械能均守恒,这里的机械能包括卫星的动能、卫星(与中心天体)的引力势能.(2)质量相同的卫星,圆轨道半径越大,动能越小,势能越大,机械能越大. 3.极地卫星、近地卫星和同步卫星(1)极地卫星运行时每圈都经过南北两极,由于地球自转,极地卫星可以实现全球覆盖.(2)近地卫星是在地球表面附近环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其运行的轨道半径可近似认为等于地球的半径,其运行线速度约为7.9 km/s. (3)同步卫星①轨道平面一定:轨道平面和赤道平面重合.②周期一定:与地球自转周期相同,即T =24 h =86 400 s. ③角速度一定: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相同. ④高度一定:卫星离地面高度h =3.6×104 km.⑤速率一定:运动速度v=3.07 km/s(为恒量).⑥绕行方向一定:与地球自转的方向一致.考点三卫星(航天器)的变轨问题1.轨道的渐变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卫星的轨道半径发生缓慢变化,由于半径变化缓慢,卫星每一周的运动仍可以看做是匀速圆周运动.解决此类问题,首先要判断这种变轨是离心还是向心,即轨道半径r是增大还是减小,然后再判断卫星的其他相关物理量如何变化.2.轨道的突变由于技术上的需要,有时要在适当的位置短时间启动飞行器上的发动机,使飞行器轨道发生突变,使其进入预定的轨道.(1)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增加时,G Mmr2<mv2r,即万有引力不足以提供向心力,卫星将做离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大,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GMr可知其运行速度比原轨道时减小.(2)当卫星的速度突然减小时,G Mmr2>mv2r,即万有引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卫星将做近心运动,脱离原来的圆轨道,轨道半径变小,当卫星进入新的轨道稳定运行时由v=GMr可知其运行速度比原轨道时增大;卫星的发射和回收就是利用这一原理.不论是轨道的渐变还是突变,都将涉及功和能量问题,对卫星做正功,卫星机械能增大,由低轨道进入高轨道;对卫星做负功,卫星机械能减小,由高轨道进入低轨道.考点四宇宙速度的理解与计算1.第一宇宙速度v1=7.9 km/s,既是发射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也是卫星绕地球运行的最大环绕速度.2.第一宇宙速度的求法:(1)GMmR2=mv21R,所以v1=GMR. (2)mg=mv21R,所以v1=gR.【思想方法与技巧】双星系统模型1.模型特点(1)两颗星彼此相距较近,且间距保持不变.(2)两颗星靠相互之间的万有引力做匀速圆周运动.(3)两颗星绕同一圆心做圆周运动.2.模型分析(1)双星运动的周期和角速度相等,各以一定的速率绕某一点转动,才不至于因万有引力作用而吸在一起.(2)双星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向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3)双星绕共同的中心做圆周运动时总是位于旋转中心的两侧,且三者在一条直线上.(4)双星轨道半径之和等于它们之间的距离.3.(1)解决双星问题时,应注意区分星体间距与轨道半径:万有引力定律中的r为两星体间距离,向心力公式中的r为所研究星球做圆周运动的轨道半径.(2)宇宙空间大量存在这样的双星系统,如地月系统就可视为一个双星系统,只不过旋转中心没有出地壳而已,在不是很精确的计算中,可以认为月球绕着地球的中心旋转.求极值的六种方法从近几年高考物理试题来看,考查极值问题的频率越来越高,由于这类试题既能考查考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力、推理能力,又能考查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必将受到高考命题者的青睐.下面介绍极值问题的六种求解方法. 一、临界条件法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进行分析,利用临界条件和关系建立方程组求解,这是高中物理中最常用的方法.二、二次函数极值法对于二次函数y =ax 2+bx +c ,当a >0时,y 有最小值y min =4ac -b 24a ,当a <0时,y 有最大值y max =4ac -b 24a .也可以采取配方法求解. 三、三角函数法某些物理量之间存在着三角函数关系,可根据三角函数知识求解极值. 四、图解法此种方法一般适用于求矢量极值问题,如动态平衡问题,运动的合成问题,都是应用点到直线的距离最短求最小值. 五、均值不等式法任意两个正整数a 、b ,若a +b =恒量,当a =b 时,其乘积a ·b 最大;若a ·b =恒量,当a =b 时,其和a +b 最小. 六、判别式法一元二次方程的判别式Δ=b 2-4ac ≥0时有实数根,取等号时为极值,在列出的方程数少于未知量个数时,求解极值问题常用这种方法.第五节 功和功率【基本概念、规律】 一、功1.做功的两个必要条件: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发生的位移.2.公式:W =Fl cos_α.适用于恒力做功.其中α为F 、l 方向间夹角,l 为物体对地的位移. 3.功的正负判断(1)α<90°,力对物体做正功.(2)α>9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物体克服该力做功. (3)α=90°,力对物体不做功.特别提示:功是标量,比较做功多少看功的绝对值. 二、功率1.定义:功与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 2.物理意义:描述力对物体做功的快慢. 3.公式(1)定义式:P =Wt ,P 为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2)推论式:P=Fv cos_α.(α为F与v的夹角)【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恒力做功的计算1.恒力做的功直接用W=Fl cos α计算.不论物体做直线运动还是曲线运动,上式均适用.2.合外力做的功方法一:先求合外力F合,再用W合=F合l cos α求功.适用于F合为恒力的过程.方法二:先求各个力做的功W1、W2、W3…,再应用W合=W1+W2+W3+…求合外力做的功.3.(1)在求力做功时,首先要区分是求某个力的功还是合力的功,是求恒力的功还是变力的功.(2)恒力做功与物体的实际路径无关,等于力与物体在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或等于位移与在位移方向上的力的乘积.考点二功率的计算1.平均功率的计算:(1)利用P=W t.(2)利用P=F·v cos α,其中v为物体运动的平均速度.2.瞬时功率的计算:利用公式P=F·v cos α,其中v为t时刻的瞬时速度.注意:对于α变化的不能用P=Fv cos α计算平均功率.3.计算功率的基本思路:(1)首先要明确所求功率是平均功率还是瞬时功率,对应于某一过程的功率为平均功率,对应于某一时刻的功率为瞬时功率.(2)求瞬时功率时,如果F与v不同向,可用力F乘以F方向的分速度,或速度v乘以速度v 方向的分力求解.考点三机车启动问题的分析1.两种启动方式的比较v↑⇒F=P不变v↓⇒a=F-F阻m↓F-F2.三个重要关系式(1)无论哪种运行过程,机车的最大速度都等于其匀速运动时的速度,即v m=PF min=PF阻(式中F min为最小牵引力,其值等于阻力F阻).(2)机车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的过程中,匀加速过程结束时,功率最大,速度不是最大,即v=P F<v m=P F阻.(3)机车以恒定功率运行时,牵引力做的功W=Pt.由动能定理:Pt-F阻x=ΔE k.此式经常用于求解机车以恒定功率启动过程的位移大小.3.分析机车启动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在用公式P=Fv计算机车的功率时,F是指机车的牵引力而不是机车所受到的合力.(2)恒定功率下的加速一定不是匀加速,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可用W=Pt计算,不能用W=Fl计算(因为F是变力).(3)以恒定牵引力加速时的功率一定不恒定,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常用W=Fl计算,不能用W=Pt计算(因为功率P是变化的).【思想方法与技巧】变力做功的求解方法一、动能定理法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既适用于求恒力功也适用于求变力功.二、平均力法如果力的方向不变,力的大小对位移按线性规律变化(即F=kx+b)时,F由F1变化到F2的过程中,力的平均值为F=F1+F22,再利用功的定义式W=F l cos α来求功.三、微元法当物体在变力的作用下做曲线运动时,若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的切线方向之间的夹角不变,可将曲线分成无限个小元段,每一小元段可认为恒力做功,总功即为各个小元段做功的代数和.通过微元法不难得到,在往返的运动中,摩擦力、空气阻力做的功,其大小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四、等效转换法若某一变力的功和某一恒力的功相等,即效果相同,则可以通过计算该恒力做的功,求出该变力做的功,从而使问题变得简单,也就是说通过关联点,将变力做功转化为恒力做功,这种方法称为等效转换法.五、图象法由于功W=Fx,则在F-x图象中图线和x轴所围图形的面积表示F做的功.在x轴上方的“面积”表示正功,x轴下方的“面积”表示负功.六、用W=Pt计算机车以恒定功率P行驶的过程,随速度增加牵引力不断减小,此时牵引力所做的功不能用W=Fx来计算,但因功率恒定,可以用W=Pt计算.第六节动能动能定理【基本概念、规律】一、动能1.定义: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2.表达式:E k =12mv 2.3.单位:焦耳,1 J =1 N·m =1 kg·m 2/s 2. 4.矢标性:标量. 二、动能定理1.内容:力在一个过程中对物体做的功,等于物体在这个过程中动能的变化.2.表达式:W =E k2-E k1=12mv 22-12mv 21. 3.适用范围(1)动能定理既适用于直线运动,也适用于曲线运动. (2)既适用于恒力做功,也适用于变力做功.(3)力可以是各种性质的力,既可以同时作用,也可以不同时作用. 【重要考点归纳】考点一 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1.对动能定理的理解(1)动能定理公式中等号表明了合外力做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间的两个关系: ①数量关系:即合外力所做的功与物体动能的变化具有等量代换关系. ②因果关系:合外力的功是引起物体动能变化的原因.(2)动能定理中涉及的物理量有F 、l 、m 、v 、W 、E k 等,在处理含有上述物理量的问题时,优先考虑使用动能定理.2.运用动能定理需注意的问题(1)应用动能定理解题时,不必深究物体运动过程中状态变化的细节,只需考虑整个过程的功及过程初末的动能.(2)若过程包含了几个运动性质不同的分过程,既可分段考虑,也可整个过程考虑.但求功时,有些力不是全过程都作用的,必须根据不同的情况分别对待求出总功,计算时要把各力的功连同正负号一同代入公式.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基本思路(1)选取研究对象,明确它的运动过程;(2)分析研究对象的受力情况和各力的做功情况: 受哪些力→各力是否做功→做正功还是负功→做多少功→各力做功的代数和(3)明确研究对象在过程的初末状态的动能E k1和E k2;(4)列动能定理的方程W 合=E k2-E k1及其他必要的解题方程,进行求解. 考点二 动能定理与图象结合问题 解决物理图象问题的基本步骤1.观察题目给出的图象,弄清纵坐标、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及图线所表示的物理意义. 2.根据物理规律推导出纵坐标与横坐标所对应的物理量间的函数关系式.3.将推导出的物理规律与数学上与之相对应的标准函数关系式相对比,找出图线的斜率、截距、图线的交点,图线下的面积所对应的物理意义,分析解答问题.或者利用函数图线上的特定值代入函数关系式求物理量.4.解决这类问题首先要分清图象的类型.若是F -x 图象,则图象与坐标轴围成的图形的面积。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ed65812b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b9.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曲线运动1. 曲线运动的条件- 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 例如,平抛运动中,物体只受重力,重力方向竖直向下,而物体水平方向有初速度,合外力与初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所以做曲线运动。
2. 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 曲线运动中某点的速度方向是沿该点的切线方向。
- 例如,在砂轮上磨刀具时,火星沿砂轮边缘的切线飞出。
3. 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 由于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不断变化,所以曲线运动是变速运动(这里的“变速”是指速度矢量的变化,包括大小和方向)。
二、平抛运动1. 定义- 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的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
2. 性质- 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方向竖直向下。
3. 研究方法- 平抛运动可以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
- 水平方向:x = v_0t,v_x=v_0(v_0为平抛运动的初速度)。
- 竖直方向:y=(1)/(2)gt^2,v_y = gt。
- 合速度大小v=√(v_x^2 + v_y^2)=√(v_0^2+(gt)^2),合速度方向tanθ=(v_y)/(v_x)=(gt)/(v_0)(θ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 合位移大小s=√(x^2 + y^2),合位移方向tanα=(y)/(x)=(frac{1)/(2)gt^2}{v_0t}=(gt)/(2v_0)(α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三、圆周运动1. 描述圆周运动的物理量- 线速度v- 定义:v=(Δ s)/(Δ t)(Δ s是弧长),单位:m/s。
- 方向:沿圆周的切线方向。
- 角速度ω- 定义:ω=(Δθ)/(Δ t)(Δθ是圆心角,单位是弧度),单位:rad/s。
- 关系:v = rω(r为圆周运动的半径)。
- 周期T和频率f- 周期T:做圆周运动的物体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单位:s。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387cd622854769eae009581b6bd97f192279bf8f.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1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特征(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时刻变化。
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速度必不为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
(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
(举例:匀速圆周运动)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2一、运动的描述1.物体模型用质点,忽略形状和大小;地球公转当质点,地球自转要大小。
物体位置的变化,准确描述用位移,运动快慢S 比t,a用Δv与t比。
2.运用一般公式法,平均速度是简法,中间时刻速度法,初速度零比例法,再加几何图像法,求解运动好方法。
自由落体是实例,初速为零a等g.竖直上抛知初速,上升心有数,飞行时间上下回,整个过程匀减速。
中心时刻的速度,平均速度相等数;求加速度有好方,ΔS等aT平方。
3.速度决定物体动,速度加速度方向中,同向加速反向减,垂直拐弯莫前冲。
新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
![新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https://img.taocdn.com/s3/m/9ac03d6d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18.png)
新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全册重点知识点归纳总结复习必背一、内容概览力学基础:回顾牛顿运动定律、功与能等力学基本理念和实践应用,为后续的电磁学、光学等章节打下坚实基础。
电磁学原理:详细介绍了电磁学的基本原理,包括电场、磁场、电磁感应等内容,结合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进行分析和解释。
热学知识:探讨分子运动论、热力学定律等热学基础概念,理解物质热学性质及其变化规律。
光学原理:阐述光的传播、反射、折射等基本性质,以及光谱分析、光学仪器等实际应用。
近代物理概述:简要介绍量子理论、原子结构等近代物理的基本概念,帮助学生了解物理学的前沿领域和发展趋势。
1. 简述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的重要性和作用首先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有助于巩固和深化学生对物理核心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更为复杂和深入的现象进行研究,学生能够在原有的知识基础上进行拓展,加深对物理基本原理的认识和理解。
其次选修二的内容强调物理知识的应用和实践,旨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学会用物理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增强其科学探究能力。
再者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对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物理学科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的基础,更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基石。
通过学习和掌握选修二的内容,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提高个人的科学素养,为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在新物理教育体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仅能够巩固和深化学生的物理知识基础,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提高其科学素养。
因此对于高中阶段的学生来说,理解和掌握选择性必修二的内容是极为关键的。
2. 强调复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知识点归纳的必要性在复习新高中物理选择性必修二的过程中,重点和难点知识点的归纳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物理学作为一门理论性和实验性相结合的学科,知识点之间的联系紧密且逻辑性强。
对于选择性必修二的内容而言,更是如此。
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静电场中的能量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
![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静电场中的能量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ce29fc3b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1b.png)
版高中物理必修二静电场中的能量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静电场能量的知识点总结如下:1.静电势能:静电场中的一对电荷之间存在着电势差,当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荷会具有势能。
对于电量为q的电荷在电场中移动一个距离d,则其势能U等于U=qV,其中V为电势差。
2.电场能:电场能是指电场中存储的能量。
当电场中有电荷分布时,电荷会在电场力的作用下发生位能变化,导致电场能的产生。
电场能可以表示为E=1/2ε_0∫E^2dV,其中ε_0为真空介电常数,E为电场强度。
3.电容器的电场能:电容器的电场能是指由于电荷在电容器的正负极板之间移动而产生的能量。
电容器的电场能可以表示为E=(1/2)CV^2,其中C为电容量,V为电容器两极板的电压。
4.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场能:平行板电容器的电场能可以表示为E=(1/2)ε_0AV^2/d,其中A为平行板电容器的面积,d为两平行板的距离。
5.电势能密度:电势能密度指单位体积内的电势能,可以表示为u=(1/2)ε_0E^2,其中u为电势能密度,E为电场强度。
6.电场能量的传递与转化:当电荷在电场中移动时,电荷的电势能会发生变化,从而将能量传递给电场。
电场能可以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电磁辐射、热能等。
7. 电场能与电势能的关系:电场能与电势能之间存在着直接的关系。
电场能可以通过电势能来表示,即E=-(dU/dx),其中E为电场强度,U为电势能,x为电场沿着的方向。
8.超导体与电场能量:超导体是一种具有无电阻的导电性能的材料。
在超导体中,电荷是自由移动的,当超导体中的电荷移动时,其电场能会消失,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
9.静电场能量的应用:静电场能量的应用包括电容器的储能、静电除尘、电子束加速器等。
总结:静电场能量是指在静电场中存储的能量。
静电势能和电场能是静电场能量的两个重要概念。
静电场能量可以通过电势能、电场强度、电容量来计算。
静电场能量的转化与传递涉及到电荷在电场中的运动和电场能的转化。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全面总结--新版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全面总结--新版](https://img.taocdn.com/s3/m/d568188388eb172ded630b1c59eef8c75fbf95d6.png)
人教版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全面总结--新版第一章物理世界的基本概念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物理量,包括物理学的研究对象、物理量的分类和计量方法等。
第二章机械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和运动的描述方法,以及机械的基本定律,包括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等。
第三章力的作用和力的分解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力的作用和力的分解,包括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力的平衡等。
第四章运动的规律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匀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和抛体运动的规律,包括运动的速度、加速度和位移等。
第五章力学系统的动能和功率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力学系统的动能和功率,包括动能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功率的定义和计算方法等。
第六章惯性系和非惯性系这一章主要介绍了惯性系和非惯性系的定义和区别,以及离心力和科里奥利力等。
第七章平抛运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平抛运动的规律,包括平抛运动的轨迹、最大高度和最大水平距离等。
第八章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的应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的应用,包括静摩擦力、动摩擦力和弹力等。
第九章弹性力和弹簧势能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弹性力和弹簧势能,包括胡克定律、弹簧势能和弹簧振子的运动等。
第十章万有引力和卫星运动这一章主要介绍了万有引力和卫星运动,包括引力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卫星的运动规律等。
第十一章调和振动和机械波这一章主要介绍了调和振动和机械波,包括简谐振动、波的传播和波的特性等。
第十二章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光的反射和光的折射,包括光的反射定律、光的折射定律和光的全反射等。
第十三章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这一章主要介绍了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包括光的色散现象、干涉的原理和干涉的应用等。
第十四章电流和电路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电流和电路,包括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电阻、电势差和电功等。
第十五章电压和电阻这一章主要介绍了电压和电阻,包括电压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以及电阻的影响因素和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等。
【资料】高中物理必修二完美总结汇编
![【资料】高中物理必修二完美总结汇编](https://img.taocdn.com/s3/m/6d73e08726fff705cc170aa2.png)
V
GM R
其中M是月球质量 ,R是月球半径
典例2、关于同步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按需要选择不同值 B.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 C.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值 D.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
高中物理必修二完美总结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两条重要思想的领会:
(1)中心天体—环绕天体模型
处理思想:中心天体施加给环绕天体的引力提供环绕天体做匀速 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
即 F引 = F向
ma 向
a 向
GMmV 2 r
mr2
V GM r
GM r3
m(2 )2 r
T
T 4 2r3
h
卫星的运动周期
Rg
解:由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Mm G
(R h)2
m(2)2(Rh)
T
4 2 (R h)3
T GM
由引力等于重力,得
Mm' G r2
m'g
GM gR2
4 2(R h)3
T gR2
第一宇宙速度— 成功发射一颗卫星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
理解:(1)第一宇宙速度指的是发射速度不是环绕速度 (2)当然对近地卫星(r≈R),在数值上V发=V环
典例2、我国发射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贴近月球表面飞行,已知 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4, 地球近地卫星的飞行速度约为8Km/s,则该探月卫星绕月运行的速率 为多少?
解:根据
G
Mm r2
mV 2
r
得V GM 近地卫 rR 星 r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优秀8篇)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优秀8篇)](https://img.taocdn.com/s3/m/8d370fc6bdeb19e8b8f67c1cfad6195f302be870.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优秀8篇)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篇一一、固体1、晶体:外观上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有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异2、非晶体:外观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无确定的熔点,一些物理性质表现为各向同性①判断物质是晶体还是非晶体的主要依据是有无固定的熔点②晶体与非晶体并不是绝对的,有些晶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非晶体(石英→玻璃)3、单晶体多晶体如果一个物体就是一个完整的晶体,如食盐小颗粒,这样的晶体就是单晶体(单晶硅、单晶锗)如果整个物体是由许多杂乱无章的小晶体排列而成,这样的物体叫做多晶体,多晶体没有规则的几何外形,但同单晶体一样,仍有确定的熔点。
二、液体1、表面张力:当表面层的分子比液体内部稀疏时,分子间距比内部大,表面层的分子表现为引力。
如露珠2、液晶分子排列有序,各向异性,可自由移动,位置无序,具有流动性各向异性:分子的排列从某个方向上看液晶分子排列是整齐的,从另一方向看去则是杂乱无章的三:饱和汽与饱和汽压①汽化汽化:物质由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叫汽化。
1、汽化有两种方式:蒸发和沸腾。
2、液体在沸腾过程中要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这一温度叫沸点。
不同物质的沸点是不同的。
而且沸点与大气压有关,大气压越大,沸点也就越高。
②饱和汽与饱和汽压饱和汽:与液体处于动态平衡的蒸汽叫做饱和汽。
没有达到饱和状态的蒸汽叫做未饱和汽。
饱和汽压: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汽的压强是一定的,叫做饱和汽压。
未饱和汽的压强小于饱和汽压。
1、饱和汽压只是指空气中这种液体蒸汽的分气压,与其它气体的压强无关。
2、饱和汽压与温度和物质种类有关。
四:物态变化中的能量交换①熔化热1、熔化: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而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凝固)。
注意:晶体在熔化和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变,同一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而非晶体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升高,凝固的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
2、熔化热:某种晶体熔化过程中所需的能量(Q)与其质量(m)之比叫做这种晶体的熔化热。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大全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6d062246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d0.png)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大全摘要:一、前言二、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特征2.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三、万有引力1.万有引力的概念2.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四、牛顿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2.第二定律3.第三定律五、机械能守恒定律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概念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六、动量守恒定律1.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2.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七、热力学第一定律1.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概念2.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八、热力学第二定律1.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概念2.热力学第二定律的应用九、结束语正文:一、前言高中物理是高中学科中十分重要的一门学科,涉及到许多基础知识和理论。
在高中物理的学习中,必修二是十分关键的一本书,它涵盖了物理中许多重要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高中物理必修二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大家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
二、曲线运动曲线运动是高中物理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它涉及到物体在运动过程中轨迹的变化。
曲线运动的特征主要包括轨迹是曲线、速度方向时刻变化、速度大小不断变化等。
在曲线运动中,速度与加速度的关系也十分重要,它们的关系可以通过公式v^2 = u^2 + 2as 进行计算。
三、万有引力万有引力是高中物理中一个基本的概念,它是物体之间相互吸引的力。
万有引力与重力的关系是: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地心,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距离地心的距离有关。
四、牛顿运动定律牛顿运动定律是高中物理中十分基础的定律,它包括第一定律、第二定律和第三定律。
第一定律又称为惯性定律,它表明物体在没有受到外力的作用下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第二定律表明物体所受的合外力等于物体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第三定律表明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相互作用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五、机械能守恒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是高中物理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定律,它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机械能守恒定律可以应用于许多物理问题中,例如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在下落过程中机械能总量保持不变。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https://img.taocdn.com/s3/m/71c1399a81eb6294dd88d0d233d4b14e84243e4d.png)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磁学1.电荷和电场: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2.电场强度和电势:电场强度定义、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电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静电场中的电场分布与电势分布:均匀带电细棒、无限长导线、均匀带电球壳的电场与电势。
4.静电场中的电场能: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电场能。
5.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和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球形和圆柱形电容器。
第二章光学1.光的直线传播和常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和虚像的成因。
2.光的折射:折射定律的表述和证明、折射率的定义和计算、全反射和临界角的概念。
3.牛顿环和薄膜干涉:牛顿环的形成和干涉效应、薄膜干涉的原理和公式。
4.光的色散:色散现象的产生和原因、光的复合色。
5.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和干涉条件、杨氏实验、光的多普勒效应。
第三章波动1.机械波的传播:机械波的定义、波的分类和表示、波的传播方向和速度。
2.机械波的性质: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
3.声波: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征参数、声源和听音受者的关系。
4.波的能量传播和波的干涉:波的能量传播和能量传递、波的干涉的条件和类型、杨氏实验中的波的干涉。
5.立体波浪的传播:波前理论、赫歇尔原理、赫歇尔二次波原理。
第四章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的实验发现和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实验、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和解释。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3.电磁感应现象的延伸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延伸应用、感应电流、自感和互感。
4.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和应用、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交流电1.电流和电压的基本概念:交流电的概念、电流和电压的正弦变化。
2.交流电的大小和相位关系: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峰值、交流电的相位关系。
3.交流电的功率和相关知识:交流电的功率和功率表达式、功率因数和视在功率、电能的计算。
4.交流电的发生和传输:电磁感应发电机的原理和变压器的原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宇宙速度v=11.2km/s — 物体刚好能克服地球引力作用,离开地球绕太阳运动所需 的最小发射速度
第三宇宙速度 v=16.7km/s —物体刚好能摆脱太阳引力束缚而飞到太阳系以外所需的最小 发射速度
同步卫星特点:
“三定”— 定轨道、定周期、定高度
1、轨道平面与地球赤道平面重合,相对地球 静止
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不能说物体随星球自转需 要的向心力等于星球对它的万有引力?
典例:1、同步卫星离地球球心的距离为r,运行速率为V1,向 心加速度大小为a1,地球赤道上的物体虽地球自转的向心加速 度大小为a2,线速度为V2,地球半径为R,则( A )
A、a1:a2=r:R C、 V1:V2=R2:r2
A
典例:1、如图卫星A、B的半径之比为rA:rB=1: 2, B
则 aA:aB= ____4_:_1__ VA:VB= ____2__:_1
B
ωA:ωB= ___2___2_:_1 TA:TB= ___1_:_2__2
典例2、我国发射的探月卫星“嫦娥一号”,贴近月球表面飞行,已知 月球的质量约为地球质量的1/81,月球的半径约为地球半径的1/4, 地球近地卫星的飞行速度约为8Km/s,则该探月卫星绕月运行的速率 为多少?
B、 a1::2=R2:r2
D、 V1:V2= R: r
G
Mm r2
mV 2
r
m(2)2r
T
GMR2m mg GM gR2
要特别注意两条思想中r与R的不同
通过下面的例子体会两条思想的综合使用
典例:1、地球半径为R,地表的重力加速度
为g,一颗人造卫星距地面的高度为h,求:该
h
卫星的运动周期
Rg
解:由引力提供向心力,得
对每个行星对 每来个说行,星它来与说太,阳它的与连太线阳在的 相连 等线 在 相 的时间扫过等 的相时等间的扫面过积相; 等 的 面 积 ;
开普勒第开三普 定勒 律第 三—定—律周—期—定周律期 定 律
所有行星的所 有轨行道星的的半轨长道轴的的半三长次轴方的跟三 公次 转方 跟 公 周期的二次转 周方期的的比二值次都方相的等比,值 K都是相一等 个. 跟 中心天体有关的常数
第六章 基本知识点梳理
第六章 基本知识点梳理
开普勒三大定律
开普勒第开一普定勒律第—一 —定 轨律 —道—定轨律道 定 律
太太阳阳
行行星星
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
所有行星绕太 阳太处阳在运椭动圆的的轨一道个都焦是点椭上圆。 ,
v
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开普勒第开二普定勒律第—二 —定 面律 —积—定面律积 定 律
解:根据
G
Mm r2
mV 2
r
得V GM 近地卫 rR 星 r
V 近地
V近月
GM地 R
地
GM月 R月
V 近地
MR 地 月
8119
V MR 14 2
V近月=16/9Km/s
近月
月地
(2)星球表面的物体受到的重力等于星球对它的万有引力
R M
m
F引 = G
→
Mm G r2 mg
GM gR2
Mm G
(R h)2
m(2)2(Rh)
T
4 2 (R h)3
T GM
由引力等于重力,得
Mm' G r2
m'g
GM gR2
4 2(R h)3
T gR2
第一宇宙速度— 成功发射一颗卫星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
理解:(1)第一宇宙速度指的是发射速度不是环绕速度 (2)当然对近地卫星(r≈R),在数值上V发=V环
②对于两个质量分布均匀的球体,公式也成立,r是两球心间的距离。
典例:1、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表达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D )
A、公式中 G 为引力常量,通过实验测得为 6.67×10 11 N m2 / kg2 B、当 r 趋近于零时,万有引力将趋近于无穷大 C、m1 与 m2 相互吸引的力大小相等与 m1、 m2 是否相等无关 D、引力常量G是卡文迪许通过扭秤实验装置测得的
kk
aa 33 TT 22
万有引力定律
1、内容: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 这两个物体的质量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 2、表达式
F G m1m2 引力常量 G = 6.67×10 -11 N m2 / kg2 r2
3、适用条件:①严格地说,公式只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当两个 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 两物体才能 看成质点
V
GM R
其中M是月球质量 ,R是月球半径
典例2、关于同步卫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按需要选择不同值 B.它可以在地面上任一点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 C.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但离地心的距离可按需要选择不同值 D.它只能在赤道的正上方,且离地心的距离是一定的
2、运动周期、角速度与地球自转周期、角速 度相同T=24小时
3、高轨卫星,距地面高度为定值h=3.6×104 Km
典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CD )
A、人造地球卫星最小的发射速度是7.9Km/s B、人造地球卫星最小的环绕速度是7.9Km/s C、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速度应介于第一和第二宇宙速度之间 D、在月球表面成功发射一颗环月卫星所需的最小发射速度是
(3)第一宇宙速度的计算公式
V GM
M—星球质量 R—星球半径
R
(4)地球上成功发射一颗卫星做需的最小发射速度 (即第一宇宙速度)V=7.9Km/s
注意:(1)环绕速度与发射速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2)近地卫星V发=V环,除此之外,轨道越高的卫星,需要 的发射速度越大,进入轨道后的环绕速度越小
故第一宇宙速度在数值上等于最大的环绕速度
万有引力定律的应用——两条重要思想的领会:
(1)中心天体—环绕天体模型
处理思想:中心天体施加给环绕天体的引力提供环绕天体做匀速 圆周运动需要的向心力
即 F引 = F向
ma 向
a 向
GM r2
m F引
M
G
Mm r2
mV 2 r
mr2
V GM r
GM r3
m(2 )2 r
T
T 4 2r3
GM
四条对应关系中,每一条约去环绕天体质量m后 ,剩四个物理量,知 其三个量,就能求第四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