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名著第七讲:中国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编辑词条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1938—1948)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1937年7-29,北平沦陷,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教师中的诗人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外文系:卞之琳,冯至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联大的文学社团: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林抡元等.文聚社.联大的学生诗人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语系)历史系的唐祈外语系的袁可嘉《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期.第一阶段,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多,产生较大大影响.《创刊号·编余小记》:"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诗创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的编委会.林宏和臧克家都认为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反对脱离现实,晦涩玄虚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杭约赫则主张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上的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作品.第二阶段(1948年7月——10月),编委会在《新的起点》中说:"以前选稿杂芜","从本辑起,要以最大的篇幅来刊登强烈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和人民的痛苦和欢乐呼吸在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明快,朴素,健康,有力,需要从生活实感出发的真实的现实的诗,不需要仅仅属于个人的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东西.我们提倡深入浅出使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用语和形式,我们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中国新诗〉的骨干: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唐是,辛笛"九叶"的命名1980年北京的袁可嘉,郑敏,陈敬容,杭约赫编选了〈九叶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诗人——穆旦穆旦(1918——1977),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35年考入清华大学,40年毕业留校任教.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51年获硕士学位,53年归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等诗集.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下放到图书馆工作.77年2月26日在天津病逝.79年冤案平反.出版的诗集:探险队 45年1月,昆明文聚社穆旦诗集 47年5月,沈阳(自印)旗 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穆旦诗选 86年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穆旦诗全集 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蛇的诱惑(诗文集) 97年4月,珠海出版社穆旦的诗是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和表现的饱满的结合,有艾略特《荒原》的气息.缺陷是语句有的略显冗长,累赘,丰富的情思有的显得混杂.九叶诗派的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现代派的表现技巧1 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借喻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赞美〉——穆旦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启示—杭约赫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像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被一团朦胧困守住,——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_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因它们生命的变幻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在时代与历史中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时感穆旦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挣扎,死亡,因为在我们明亮的血里奔流着勇敢可是在勇敢的中心:茫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它说:我并不美丽,但我不再欺骗因为我们看见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_当多年的苦难以沉默的死结束,我们期望的只是一句诺言,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_还要在无名的黑暗里开辟新点,而在这起点里却积压着多年的耻辱:冷刺着死人的骨头,就要毁灭我们一生,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做报复.将生命经验,体验提升为哲理性的沉思《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无论自那一个思想里醒了我的眼睛遇见他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漫漫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提倡1947-3-30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发表〈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现代诗歌的观念——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1,_ 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47年5月18日《大公报·星期文艺》)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意象比喻的特殊构造法则(十分厌恶浪漫派意象比喻的空洞含糊,认为只有发现表面极不相关而实质类似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地,忠实地,且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而产生的意象便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丰富)通过想象逻辑安排全诗的结构(前人多概念逻辑即从诗篇中最明白浅显的散文意义评判它的发展,现代诗人认为只有诗情经过连续意象所得的演变的逻辑才是批评诗篇结构的标准,在想象逻辑的指导下,集结表面不同而实际可能产生合力作用的种种经验,使诗篇意义扩大,加深,增重.)文字经过新的运用后所获得的弹性与韧性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40年4月28日〈大公报〉(香港版))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九叶诗派的贡献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扩展阅读:1./c?word=%BE%C5%D2%B6%3B%CA%AB%C5%C9&url=http%3A//chinese %2Exmu%2Eedu%2Ecn/jpkc/xdd/xiandai/%BE%C5%D2%B6%CA%AB%C5%C9%2Eppt&p=8457d016d9c0 42e408e2962b494d&user=baidu开放分类: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我来完善]“九叶诗派”相关词条:更多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
简述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及特点?九叶派是一个“由于对诗与现实的关系和诗歌艺术的风格、表现手法等方面有相当一致的看法,后来便围绕着在当时国统区颇有影响而终于被国民党反动派查禁了的诗刊《诗创造》和《中国新诗》,在风格上形成”①的流派。
这个具有同人性质的流派活动于动乱年代,“所能接触的读者终究是有限的”;“建国三十年来,由于大家现在都知道的诸多原因,这些作品也和国统区其他许多具有各种不同风格和特色的诗篇一样,长期没有获得与广大诗歌读者见面的机会,以致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对四十年代国统区的诗创作缺少较全面完整的评价。
”②直到1981年因为以《九叶集》为书名结集出版他们有代表性的诗作,这些诗人才被人们冠名以“九叶诗派”。
由于环境的限制,无论是九叶诗人活动频繁的四十年代,还是其后的建国三十年,九叶派诗歌与读者接触的机会都不多。
接触尚且不多,何况对这些诗歌作出批评,更何况批评的批评?作为风格迥异的批评理论家,九叶诗派的袁可嘉和唐湜对九叶诗派的成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他们的批评理论,不仅是对九叶诗歌的评价、总结,更是九叶诗歌创作方向的指引、修正。
特别袁可嘉的《新诗现代化》《新诗戏剧化》等系列论文,对当时与后来的诗歌创作、诗歌批评都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九叶诗人重新浮出水面,九叶诗派的诗歌批评理论也被越来越多的人注意,对九叶派批评理论的批评则在八十年代后才真正展开。
纵观形形色色的批评文章,大体上可分为四类:第一类多从诗歌创作艺术方面进行讨论,而批评的批评在讨论中处于从属地位,是作为对诗歌创作艺术的补充提出的;第二类批评文章注意到了九叶派的现代主义背景,但无视百年来现代主义流派更迭的事实,统一以“现代主义”称之;第三类批评文章,注意西方诗人、理论家如艾略特、里尔克、奥登、叶芝、瑞查兹、燕卜荪对九叶派的影响,但未能梳理其流派关系,把象征主义、意象派等诗歌流派与英美新批评等批评理论混为一谈;第四类批评,综合九叶派对外来影响的接受及其本土化特征进行评论,但着眼点主要在后者,强调时代局限性,未能站在全球文化观立场剖析九叶派理论与创作对外来文化的主动选择。
九叶诗派
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
(〈慰劳信集 —从〈鱼目集〉谈起〉,40 年4 月28 日〈大公报〉(香港 版)) 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 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 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 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 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 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 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 “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 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 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 “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
〈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
〈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 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 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
〈中国新诗〉的骨干: 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 〈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 唐是、辛笛
“九叶”的命名
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
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 如 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 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 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 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 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 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 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 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 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 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 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 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 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 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 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 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象 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 被一团朦胧困守住, ——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 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 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 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 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 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 因它们生命的变幻 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 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 ——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
九叶诗派简介(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
九叶诗派简介(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秦楼月本章教学重点:“九叶”诗派的形成及原因,“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感性与知性的统一、戏剧化的艺术策略。
第一节由分散到聚合:“九叶”诗派的形成“九叶”诗派主要由上海诗人群的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和唐湜等,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穆旦、杜运燮、郑敏和袁可嘉等两路诗人组成。
西南联大迁回北京和天津后,两大诗人群分别居于南方和北方城市,所以又被称为南方诗人群和北方诗人群。
两大诗人群聚合以前已经分别展开了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1947年杭约赫等人在上海集资成立星群出版公司,后创办“诗创造社”,并于当年7月编辑出版《诗创造》杂志,以此为阵地,上海诗人群逐渐向流派汇集。
《诗创造》的作者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臧克家周围的年轻人,如康定、林宏、沈明、田地、劳辛等,二是编者杭约赫的诗友,如陈敬容、辛笛、唐祈、唐湜、方宇晨、马逢华、李瑛等。
他们的编辑方针是兼容并包主义,也无意于形成一个派别,而是为了冲破当时较为寂寞诗坛。
实际上,兼容并包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时代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大多数作家独尊现实主义,很难给现代主义以平等的地位,所以,《诗创造》内部所存在的两种创作倾向就逐渐由兼容走向了分离。
唐湜曾回忆说:《诗创造》“后来在敬容、唐祈与我的参与下,刊物上显现了一些‘现代派’的倾向,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
”于是,上海诗人群的分道扬镳则不可避免了。
很快,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从中分离出来,在辛笛的经济资助下,于1948年6月另行创办《中国新诗》丛刊,由森林出版社出版,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和方敬(未到职)等为编委。
他们与北方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相汇合,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诗歌潮流。
正如唐湜所说:“在《诗创造》中,我与敬容、唐祈关系较好,在辛之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一个四人核心,到了《中国新诗》,南北双方合流(当时攻击我们的批评家们说是‘南北才子才女的大会合’),北方的TRIO(三星)与可嘉积极来稿支持南方的我们五人,九叶这一流派才算真形成了。
简述九叶诗人的思想主题
简述九叶诗人的思想主题九叶诗派的诗人们强调诗歌创作应该直面现实、面对生活,要以“赤子之心”表现真善美。
并且,强调文学语言要简洁、清新,应该保持着中国传统诗歌的本色。
在创作实践中,他们始终坚持不入流俗,追求语言的质朴自然和精练优美。
因此,他们把创作重点放在描写自然风光、生活情趣上,刻画生活琐事及普通劳动者,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乡土气息浓郁的题材,来表现现代农村的新人新事新气象,在描绘乡村景物、民俗风情的同时展现出山区农村独特的风貌。
他们所写的许多诗篇,成为解放后发表的新诗的榜样和蓝本,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
例如,艾青《北方》、《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我爱这土地》,公刘《又一个起点》、《我们歌唱黄河》,穆旦《赞美》、《赞美诗》,汪静之《我的南方和北方》等诗篇就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
其中,穆旦的《赞美》还被闻一多称为“一首给新诗的音节开了个好头的诗”。
当然,九叶诗人中的许多诗作也存在着缺陷与不足。
例如:艾青在诗歌的形式美方面较为薄弱,艺术修养仍显粗浅;穆旦对西洋现代派技巧的模仿比较明显,他们过于注重诗歌形式的整齐划一,忽视了内容的丰富性和生动性,没有很好地反映出山区农民的思想感情。
这个诗派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一定地位。
20世纪30年代中期,在国难深重的局势下,五四运动提倡的新格律诗和胡适、徐志摩等提倡的新诗实验相继衰退,但鲁迅、郭沫若等却在抗战前期引领着抗战文艺运动,为中国诗歌带来了一股新气息。
为了适应战争形势的需要,在延安召开了第一次全国文艺工作者代表大会,参加者包括30年代诗坛名宿艾青、卞之琳、何其芳、李广田等人。
因而,“九叶”的诗人们自称为“诗坛九友”。
同时,诗歌刊物《诗刊》创刊。
这些诗人们积极从事新诗创作,在题材上主要描写民族苦难、抗战胜利以及祖国的未来,反映抗日根据地人民群众的斗争生活,写了一批鲜明生动的优秀诗篇,为中国现代诗歌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鲁迅说:“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九叶诗派
现代诗歌
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 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 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 新的综合传统。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 ,又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同时,九叶诗人也追求冷静隽永的诗风,以饱 含朴素而深邃的哲理赋予诗歌理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在艺术表现上,九叶 诗派既具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语言清晰准确,而诗 意朦胧含蓄。九叶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现代主义诗歌之流进入了一个总 体成熟的阶段,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同时大胆消化和创新,则是他们成 功的内在机制。
新诗影响
九叶诗人的诗学思想和创作实践对中国新诗现代化的影响深远,这种 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他们在诗歌艺术上追求诗歌的"平衡美"。 1、九叶诗派在创作中自觉地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平衡美"。他们是 一群富有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进步青年,他们"绝对肯定诗应包含、应解释、 应反映的人生现实性。" 同时,他们又对诗歌的艺术性相当尊重,他们希望 "在现实与艺术之间求得平衡,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 "要诗在反映现实之余还享有独立的艺术生命" 。 2、九叶诗派在诗歌内容上追求表现现实与挖掘内心的"平衡美"。他们的 诗既注重内心世界的开掘,又不迷失在自己的狭小世界中;既"抛弃了心爱的 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杭约赫《启示》),又总是通过诗 歌表现自己对于世界的独特感受。
发展历程
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 1937年7-29,北平沦陷,九叶诗派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 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 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 长沙临时大学. 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 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 《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 《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 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 期.
九叶诗派
米勒的油画《拾穗者》
罗丹《思想者》
诗歌讨论:
《诗八首》
——穆旦
一、关于穆旦——诗人、翻译家
穆旦(1918-1977),本 名查良铮,是浙江海宁一 个望族出身。在这个世纪 里,海宁查家,给文坛贡 献了两个文学大家,一个 是大家知道的写通俗小说、 武侠小说的金庸(查良 镛),另外一个,就是纯 文学现代派诗人的代表者 穆旦。
这首诗正是从否定开始来发掘爱情的秘密的。在罗曼 蒂克的想象中,爱情永远是一个积极的、肯定的、幸 福的、理解的力量,但是经验和观察却告诉我们,爱 情也是一个否定的、灾难性的力量,幸福与灾难就像 爱情不可分割的两面。
二
水流山石间沉淀下你 我和你谈话,相信你,
我, 而我们成长,在死底 子宫里。 在无数的可能里,一 个变形的生命 永远不能完成他自己。
闻一多的《奇迹》
穆旦的《诗八首》
林徽因的《别丢掉》 徐志摩也有一些作品
关于本诗——
按照朱自清的分法,中国现代的爱情诗有两种: 一种是现实的爱情,真实的爱情,你发生了事情, 然后自己来抒发,或者是写给某一个真实的人的。 第二种叫理想的爱情,就是不存在具体的对象,爱 情本身就是一个永恒的题材,就是为这个题材而写。
3.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 又具有超越性的形而上的沉思,显露出尖锐的思想锋 芒和政治批判意识。 4.艺术表现上,是感性与智性的结合。 5.语言上,清晰准确,诗意含蓄朦胧,深沉谐美,诗 味浓郁。
三、诗作欣赏《金黄的稻束》-郑敏
金黄的稻束站在 割过的秋天的田里, 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 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 美丽的脸, 收获日的满月在 高耸的树巅上, 暮色里,远山 围着我们的心边, 没有一个雕像能比这更静 默。
九叶诗派
短暂而羸弱的大地深深地、痛苦地、深情地铭刻在心, 好让它的本质在我们心中‘不可见地’复活”。
《金黄的稻束》正体现出诗人追寻“大地”的
沉思
,“大地”是什么?大地是根基,是我们的栖息之所,是我 们的存在之根,是一切产生之地又必将回归之地,被践踏被 忽略被遗忘是“大地”的特征。在诗的歌咏中,为苦难所遮 蔽的“大地”被带入澄明,它的伟大、它那不可动摇的坚实 性,在人们心中潜在地复活。这是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虔敬地 以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去体验去逼近劳动者卑微存在的尝试。 隐逸、悲悯、闲适的传统田园情怀为充满宗教般谦卑的形而 上沉思所取代,一种不同于“不语婷婷日以昏”的感伤,也 不同于“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逸的思绪,渗透到 这片有着油画般厚重质地和斑斓色泽的秋野暮色图中,这种 哲理化倾向打造出全诗深邃的意境。
实际上体现了爱的肯定与否定、可能与不可能两个 互相纠缠的方面,它们分别构成了组诗的第一主题 和第二主题。整个组诗就是通过这两个主题之间的 对话和驳难来展开的,正是它们之间时而互相平行、 时而相互交缠的运动构成了这首诗的基本结构线索。
下面七首诗在相当程度上都可以看做这第一首诗的 比例不等的“放样”。更确切地说,它就像一粒花 种;在其后各诗中,这粒种子逐渐萌蘖、发芽、抽 枝,直到开放为完全的花朵。
纤柔的双手下意识地 放在她们那大起来的 腹部,
那里面怀着两个果实: 一个小孩和一个死。
里尔克《马尔特手记》
联想:
汉语中“盖棺定论” 所谓爱情的盟誓,就是在两个不断变化的、不确定的
主体之间交换誓约,这样的誓约可能是永恒的吗
三 热恋
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 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
兽,
智殿堂,
它和春草一样地呼吸, 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
试论九叶诗派的诗学理论
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
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九叶诗派的诗歌创作(一)九叶诗派(新现代诗派、中国新诗派)定义九叶诗派是40年代后期形成的、一个追求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相结合的诗歌流派,没有共同的纲领和一定的组织形式、由相近的艺术追求而聚集起来。
先以1948年创刊的《中国新诗》而被称为中国新诗派,后来又因为1981年出版的九人诗集合集《九叶集》而被称为九叶诗派,也叫新现代诗派。
"九叶"是指以辛笛、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即画家曹辛之)、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穆旦(查良铮)九个人为代表的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以《诗创造》(1947年7月创刊)和《中国新诗》(1948年6月创刊)等刊物为主要阵地,发表诗作和诗论,在艺术上,表现了现代派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倾向。
(二)九叶诗派的文学史地位九叶诗派的存在,不止于单纯作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意义,他们对西方现代主义的融汇和创新,对中国诗歌传统的继承和发扬,对于推动中国新诗的现代化都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但是,由于时代的原因和他们的超前意识,这个流派的价值和影响在当时不是特别突出,直到80年代九人在40年代的诗歌选集《九叶诗集》出版后,影响才逐渐扩大。
(三)九叶诗派诗歌创作的艺术特征:一种新的诗歌审美原则的寻求与构建1、文学观念、诗歌理想更具有综合性和现代性。
"综合"是,中国新诗派的诗歌观念中的一个基本观念。
九叶诗人感受到了新文学诞生以来各种思潮的交汇,和西方最新文学思潮的冲击,对中国新诗的发展有着较为客观和清醒的认识。
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唯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力求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艾青曾经十分精确地概括了九叶诗派的"综合"的特点: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取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如象征、暗示)和自己的艺术感受,刻画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寻找一种新的诗歌审美原则的构建。
2、关注人的精神世界,在这一点上,体现出了九叶诗派和西方现代主义最直接也是最深刻的联系。
经典名著第七讲:中国九叶诗派
• 杜运燮的一系列作品,致力于战 争与人的命运的深层次探索,寻 求人的内在解放的途径。《林中 鬼夜哭》借死去的日本兵之魂谴 责战争给予人类的伤痛:“死是 我一生最有意义的时候,/也是最 快乐的:/终于有了自由。/罪恶要 永在,但究竟有机会/大声地向你 们说我们是朋友。”
• 他的《被遗弃在路旁的死老总》、《严 肃的游戏》、《最后的演出》、《感 谢》,还有穆旦的《赞美》、《森林之 魂》等,都是在控诉战争对于人类理性 与文明的扭曲和破坏,揭示人在精神上 感到自身存在的艰难与困惑:“多少朝 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 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 跟在犁后面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 解过他的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 象凝固在路旁。”(《赞美》)。
• 二、九叶诗派代表诗人: • 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 穆旦、郑敏、杜运燮、袁可嘉、 杭约赫、方敬、莫洛、金克木、 王佐良、徐迟、李白凤、马逢 华、李瑛、方宇晨、杨禾、吕 亮耕、曹辛之等。其中冯至、 穆旦的诗歌创作,代表了九叶 诗派的艺术成就。
• 三、九叶诗派概貌(西南联大诗人 群): • (一)抗战前的中国现代主义诗歌: 两个创造阵营并存的局面。 • 1、以上海《现代》杂志为中心的 “现代”诗人群。依托上海都市文 化。 • 2、以北平各大学师生为主体的“前 线诗人群”。依托北平校园文化。 • 他们共同探索中国新诗现代化的道 路,促进了中国新诗的进步和繁荣。
•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远” 含思念之深,空间的距离反 衬心理上的寂寞孤独,凄凉 的境界于是完成,颇似“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秋思》所表现的是一种充满了凄凉 情调的秋之印象,诗人通过秋之印象, 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表现了诗人孤独、迷茫的思想状况。 • 诗人以外物寄托情思,实是寻求感情 的载体,笔笔写物又声声传情,宛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学”的综合。
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伪艺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利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因此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代表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
[1]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
在内容上,九叶诗派的诗歌既具有强烈的现实感甚至政治内容,又富于超越性的形而上沉思。
同时,九叶诗人也追求冷静隽永的诗风,以饱含朴素而深邃的哲理赋予诗歌理性的光芒,给人以启迪。
在艺术表现上,九叶诗派既具有丰富的感觉意象,又表现出鲜明的知性特征。
语言清晰准确,而诗意朦胧含蓄。
九叶诗歌的出现,使中国新诗中现代主义诗歌之流进入了一个总体成熟的阶段,大胆地借鉴西方现代诗歌的同时大胆消化和创新,则是他们成功的内在机制。
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
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一、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九叶诗派可是中国现代诗坛超有特色的一个流派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这个流派里最经典的十首诗吧。
1. 穆旦的赞美穆旦这个人可厉害啦,他的诗充满了对民族深沉的爱和对苦难的深刻洞察。
赞美这首诗就像是在诉说着我们民族经历的无数沧桑。
诗里写了很多关于土地、人民的意象,就好像把那个时代的中国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
读起来会让人心里涌起一种既悲壮又充满希望的感觉。
2. 郑敏的金黄的稻束郑敏的诗特别细腻。
金黄的稻束把稻束比作母亲,那种对母亲、对生命的敬重感油然而生。
看着诗里描写的金黄稻束在秋天里站着的样子,就好像看到了默默奉献的母亲形象,特别有画面感。
3. 陈敬容的力的前奏陈敬容的这首诗充满了力量感。
诗里描绘了一种等待爆发的力量,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一样。
感觉像是在预示着什么新的变革或者希望的到来,很有张力的一首诗。
4. 杜运燮的滇缅公路这首诗写的是滇缅公路,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呢。
诗里把公路的修建过程以及它的意义都写得特别深刻。
通过诗能感受到当时修建这条公路的艰辛,还有它对战争、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5. 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杭约赫在诗里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渴望。
他笔下的土地就像是一个沉睡后即将醒来的巨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读起来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6. 唐祈的时间与旗唐祈的这首诗很有深度。
诗里把时间和旗这两个意象结合起来,表达了很多关于历史、关于理想的思考。
感觉就像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寻找着什么旗帜,来引领我们前进一样。
7. 唐湜的歌他的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诗里的语句轻快又灵动,就像是一首真正能唱出来的歌一样。
读的时候会让人心情变得很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8. 袁可嘉的沉钟沉钟这首诗给人一种很沉稳又深邃的感觉。
诗里用沉钟这个意象表达了很多关于命运、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感觉就像在探索一个很深奥的哲理一样。
9. 辛笛的航辛笛的航写的是在海上航行的感觉。
九叶诗派
二.“九叶”诗派(1)“九叶诗派”的形成一.称谓的来由:《九叶集》(1981).其他称谓:“新现代派”、“学院派”、“新生代”、“中国新诗派”等等。
二.主要人物:上海——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和唐湜:西南联大——穆旦、杜运燮、郑敏和袁可嘉等,莫洛、王佐良、李白凤、马逢华、李瑛、方宇晨、杨禾、吕亮耕、孙落等也是其成员。
分别展开现代主义运动:刊物:北方——天津《大公报》副刊《星期文艺》、《益世报》副刊《文学周刊》、北平《经世日报》文学副刊和商务印书馆的《文学杂志》。
南方——《诗创造》的分离,《中国新诗》的创办(森林出版社)。
南北汇合。
选择现代主义的原因:A.学术背景:外国文学影响:辛笛——清华外文系,爱丁堡大学,与现代诗人交往;郑敏——联大哲学系,布朗大学研究玄学诗人约翰·邓恩;穆旦、杜运燮、袁可嘉——联大外文系;唐湜——浙大外文系。
联大的现代主义氛围:教师冯至、卞之琳、李广田、叶公超等;闻一多、朱自清等,外籍教授燕卜逊(William Empson)。
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诗论家。
专著《七类晦涩》。
课程《当代英国诗歌》,细读方法讲诗。
重英国现代派诗人及玄学派诗。
文学风尚的形成:浪漫主义受冷落,艾略特和奥登受追捧。
B.中国现代主义诗歌传统:现代主义成为新诗传统的组成部分,前辈现代主义诗人的影响。
袁可嘉曾以卞之琳、冯至的作品为九叶诗派的“先例”①。
C,对文坛“浮滑虚空”的不满。
唐湜:“以结合千篇一律的文字技巧与浮薄表象的社会现实,甚至新闻主义式的革命故事为能事”②,王佐良:“不满足于‘新月派’那样的缺乏灵魂上大起大落的后浪漫主义”③。
生存的旋涡,与现实磨擦的切肤之痛,现实感悟,变成寻求变革的愿望。
艾略特等人创作带来的共鸣。
(2).诗学主张唐湜:“一群自觉的现代主义者”④,自觉表现:a现代人的困境、挣扎,矛盾及其对自我的承担,b以解决现代诗歌面临的问题为出发点,提出系统诗学主张。
综合论:强调现代人生的复杂性要求诗人主体意识结构的复杂化,只有表现现代人“最大量意识状态”,才有能是“现代”的。
试论九叶诗派的诗学理论
试论九叶诗派的诗学理论1948年6月,分散在南北各地的一群青年诗人,抱持“标新立异,也并不可怕”的信念,以上海出版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为主要阵地,结成诗歌团体。
该团体核心成员有九人,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是南方诗人,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属于西南联大出身的北方诗人。
其中陈敬容、唐提、袁可嘉更兼为诗人与理论家。
他们无论创作实践或诗学探求都具备了诗歌流派的性质与特色,在当时独树一帜,颇有影响。
该流派的形成经过三个阶段。
1947年7月以前,为诗人们分散活动时期;1947年7月至次年5月,南方诗人以《诗创造》为阵地开始集结;1948年6月至10月,《中国新诗》创刊发行,南北诗人携手合作,流派形成。
1948年11月刊物及出版社同时遭到查封,活动中断。
直至1981年九人诗合集《九叶集》问世,他们终于得到“九叶”诗派的雅称。
“九叶”诗派的诗歌活动围绕“探索(40年代)现代诗的中国道路”。
这一轴心渐次展开,美学思考集中在两个方面:从思想倾向上看,他们与现实主义精神共振合拍,主张辩证理解和正确处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寻求诗与现实之间的平衡,避免倾斜,在诗艺追求上,主张吸收现代欧美诗歌艺术的成功经验,尝试建立新的更适应时代的抒情样式与表现体系,推进和促成新诗现代化。
换句话说,他们探求在较高的综合层次上实现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交融,希望将中国新诗的发展导入世界大潮,内不失中国一品格,外兼具现代个性,借现代化之力推动新诗民族化的更新。
40年代后期,诗与现实人生的关系,仍是横亘在中国文学面前的问题,有待理论与实践的解决。
寻求二者间平衡的愿望与用心正是“九叶”诗派区别于其他诗歌流派的重要特征,也是他们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使得“九叶”诗人相继从超然于时代转变为现实突进。
先前南方诗人耽于身边悲欢的吟哦,北方诗人陷入形而上的沉思,都不同程度地忽略、漠视了对时代风云的抒写和现实苦难的刻划。
唐湜的转向具有代表性,1948年2月,他还在激赏穆旦诗中的超越哲学,不久,他就指出郑敏的静穆艺术“却不是这时代的历史的声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远” 含思念之深,空间的距离反 衬心理上的寂寞孤独,凄凉 的境界于是完成,颇似“夕 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 《秋思》所表现的是一种充满了凄凉 情调的秋之印象,诗人通过秋之印象, 抒发了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人生的思考, 表现了诗人孤独、迷茫的思想状况。 • 诗人以外物寄托情思,实是寻求感情 的载体,笔笔写物又声声传情,宛若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 六、九叶诗派表现技巧: • 1、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 借喻; • 2、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 • 3、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 ; • 4、在诗歌艺术表现手法上追求 “新诗戏剧化”。
• 七、九叶诗派—反映的题材: • 1、战争题材的作品。九叶 诗派有大量战争题材的作品, 他们对于战争少有正面的描 写,而是着力于战争状态下 人的深层心态的揭示和抗争 精神的寻求。
• 在前辈诗人的影响和支持下, 西南联大学生中也涌现了穆 旦、郑敏、王佐良、杜运燮 等一批优秀诗人。在联大形 成了“谈诗成风,写诗成风” 的文化氛围,极大的推动了 中国现代主义新诗的发展。
• (四)抗战胜利后,西南联 大诗人现代性探索,在北平、 上海、天津等一些文化中心 城市进一步扩散开来,他们 通过《诗创造》、《中国新 诗》等刊物发表了不少现代 主义色彩的作品和理论文字。
• “瑟瑟的芦花白了头,又一年的 将去”。“芦花”的“瑟瑟” 烘托了深秋萧瑟肃杀之境,更 映衬出了诗人落寞、感伤之心 境。“白了头”一语双关,诗 人忧伤思念之久,使头发都变 白了。
• “城下路是寂寞的,猩红满树,零落 只合自知呢?”。独自走在城外小 路上,两旁是被秋霜染红的树木, 萧杀的情景与伤感的心情,彼此相 容,景衬托了情,情融入了景。 “零落”是指不断飘零的落叶,这 里借指诗人掉下的眼泪。“只合”, 合者,该也。意在感叹思念之泪只 该自己知道,实际上与人分离,相 距甚远,眼泪也只能自己看见罢了。
•十二、杜运燮《秋》 赏析:
《秋》
----杜运燮
• 连鸽哨也发出成熟的音调, • 过去了,那阵雨喧闹的夏季。 • 不再想那严峻的闷热的考验, • 危险游泳中的细节回忆。
• • • •
经历过春天萌芽的破土 幼芽成长中的扭曲和受伤, 这些枝条在烈日下也狂热过, 差点在雨夜中迷失方向。
• • • •
• (二)抗战爆发后,随着上 海、北平等文化中心的陷落, 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等 一批现代主义诗人也迅速转 变诗风,汇入了“时代所要 求的大众化、写实化的统一 风格之中”。中国现代主义 诗潮随之走向低落。
• (三)抗战后期,在西南联 大,由于特殊的历史机缘, 西南联大的教师中汇聚了一 大批著名诗人,朱自清、闻 一多、沈从文、冯至、卞之 琳等,英国著名的现代主义 诗人威廉· 燕卜逊也曾一度在 西南联大执教。
• 3、九叶诗派在诗歌创作 中追求理性与感性的 “平衡美”。 • 4、九叶诗派在诗歌创作 中追求中西诗歌艺术融 汇过程中的“平衡美”。
• 十.九叶诗派重点诗篇阅读:
• 1.穆旦:《赞美》、《裂纹》 《森林之魂》《春》《线上》 《玫瑰之歌》《漫漫长夜》、 《控诉》; • 2.杜运燮:《林中鬼夜哭》、 《秋》《井》《被遗弃在路旁 的死老总》《严肃的游戏》;
• 主要作品集有:陈敬荣《交响 集》、唐祈《诗第一册》、穆 旦《探险队》、郑敏《诗集 1942—1947》、杜运燮《诗 四十首》等。 • 这些作品集中体现了西南联大 诗人群的现代性探索,展示了 中国现代主义新诗在20世纪40 年代的总体成就。
• 四、九叶诗派的文学主张: • 1、九叶诗派在文学观念上首先 主张的就是“人的文学”、 “人民的文学”和“生命的文 学”的综合。 • 2、他们既反对逃避现实的为艺 术论,也反对扼杀艺术的唯功 力论,而企图在现实和艺术之 间求得恰当的平衡。
• 城下路是寂寞的, • 猩红满树, • 零落只合自知呢; • 行人在秋风中远了。
• 《秋思》赏析: • 《秋思》大量运用了令人惆怅感 伤的意象,如落日、鸽、芦花、 秋风等。并且还直言自己寂寞忧 伤的心境:思念、白了头、又一 年、寂寞、自知。
• 该诗以“一生能有多少落日的光景?” 开篇,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孤独、 惆怅与感伤。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 昏。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间在不 经意间快速流逝,真可谓人生易老天 难老,人生苦短,一生中你能看到几 次落日的光景?世态的炎凉,人世的 沧桑,使诗人在落日的光景中无比感 伤,勾起了对过去和未来的深深“思 念”。
• 2、诅咒黑暗、反思历 史。他们在批判丑恶、 揭露黑暗中揭示历史 发展的动向,展望光 明的未来。
辛笛的《布谷鸟》诉说“人民的苦恼 边”。方敬的《请看这世界》大声质 问“谁把这森森的日子/交给我们,谁 叫我们/活得没有一点人意味?”陈敬 容的《抗辩》诅咒“暴戾的风雨,惨 毒的日子”。另外,还有唐祈的《女 犯监狱》、袁可嘉的《上海》、杭约 赫的《复活的土地》等,把民族的痛 苦与斗争、时代的黑暗与光明交融在 一起,在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揭示中饱 含着深刻的哲理和促人警醒的内在力
中国九叶诗派
• 一.九叶诗派(1938—1948):
• 又称“西南联大诗人群”或 “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 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 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主要 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 杜运燮等九人。主要刊物有 《诗创造》《中国新诗》。
• 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 了一本诗集—《九叶集》, 诗集汇集了辛笛、陈敬容、 杜运燮、杭约赫(曹辛之)、 郑敏、唐祈、唐湜、袁可嘉、 穆旦(查良铮)九位诗人的 代表诗作,因而被称为“九 叶诗”或“九叶诗派”。
• 3、生存处境的思考、对人的生 命价值的探讨。这部分作品更 能体现出九叶诗人灵魂的丰富 与深刻。他们的哲学思考是以 现实世界为根本展开对人的深 层探索,从比政治更为宽广的 社会生活现象中挖掘更为宽广 的具有思想意义的内容。
• 穆旦在诗中表现了生命的焦灼感: “我们做什么?我们做什么?”然 而来自“历史的矛盾压迫着我们, /平衡,毒?我们每一个冲动”, 留给生命的最终只能是痛苦的体验: “一个平凡的人,里面蕴藏着/无 数的暗杀,无数的诞生。”(《控 诉》)
• (二)、独特价值: • 文学史通常认为“九叶诗派” 的艺术探求很有价值。它拥有 一批艺术水准较高的诗人诗作, 对新诗的表达方式以及诗学观 念都有大的突破。他们承接了 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 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 九、九叶诗派 —对中国新 诗现代化的影响: • 1、九叶诗派在创作中自觉 地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 “平衡美”。 • 2、九叶诗派在诗歌内容上 追求表现现实与挖掘内心的 “平衡美”。
• 八、九叶诗派的历史特 征与独特价值: (一)、历史特征: • (1)、在诗的表现内容 上,“九叶派”强调反 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 一。
• (2)、在诗与现实的关系 上,“九叶派”主张“要扎 根在现实里,但又不要给现 实绑住”。 • (3)、在艺术表现上, “九叶派”自觉地追求现实 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
• 杜运燮的《井》,主要表现现代人灵 魂的孤寂与深沉:“你们只汲取我的 表面,/剩下冷寂的心灵深处,/让四 方飘落的花叶腐烂。//你们也扰乱我 的表现,/我的生命来自黑暗的地层, /那里我才与无边的宇宙相联。”陈 敬容的《逻辑病者的春天》写出现代 人的生存困境:“我们是现代都市里 /渺小的沙丁鱼,/无论衣食住行,/全 是个挤!不挤容不下你。”
• 3.辛笛:《布谷鸟》《秋思》 《山中所见----一棵树》; • 4、冯至:《十四行集》 • 5、陈敬荣:《逻辑病者的 春天》《雕塑家》《夜行》、 《流向遗忘》。
• 十一、辛笛《秋思》 赏析
• 《秋思》——辛笛
• 一生能有多少 • 落日的光景? • 远天鸽的哨音 • 带来思念的话语; • 瑟瑟的芦花白了头, • 又一年的将去。
现在,平易的天空没有浮云, 山川明净,视野格外宽远; 智慧、感情都成熟的季节啊, 河水也像是来自更深处的源泉。
• • • • • • • •
•
紊乱的气流经过发酵, 在山谷里酿成透明的好酒; 吹来的是第几阵秋意?醉人的香味 已把秋花秋叶深深染透。 街树也用红颜色暗示点什么, 自行车的车轮闪射着朝气; 吊车的长臂在高空指向远方, 秋阳在上面扫描丰收的信。
•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不但“智慧、 感情都成熟”,“连鸽哨也发出成 熟的音调。”这里的秋,已不是第 一自然的秋了,“成熟”也不只具 有一般意义上的含义了。这里的 “秋”实质上已是今天这个时代的 象征,而“成熟”更是指我们党和 人民在政治上的“成熟”。这个成 熟,又是在经历了“阵雨喧闹的夏 季”才到来的。
• “远天鸽的哨音,带来思念的话语;” 鸽子是和平的使者,古人常用“飞鸽 传书”来传递信息、联系情感。“鸽 子的哨音”与“思念的话语”相衬, “眼前景”便唤起“平生意”,想像 的时空蓦然展开。此时此刻,诗人孤 身一人,客居他乡,他是多么想念自 己的亲朋啊!飞鸽啊飞鸽,你能否捎 去我对亲朋的思念呢?飞鸽啊飞鸽, 你能否给我带来亲朋的信息?
• 3、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 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 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 和现实精神。 • 4、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 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 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 的意象和境界。
• 五、九叶诗派艺术风格: • 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 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 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 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 乱之后的社会现象。”
1979年秋
• 杜运燮《秋》赏析:
• 秋,古往今来,被无数诗人所吟咏。 有的悲秋,吟咏出“秋风秋雨愁煞人” 的诗句;有的喜秋,吟咏出“我喜秋 日胜春早”的诗句……无论悲还是喜, 他们都是从各自的情感状态出发的。 秋,自是秋,但诗人的心境不同,各 自心中的“秋”便有了情感色调上的 变化。
• 他们的吟秋诗,强调的是情, “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而杜 运燮的《秋》,则是通过对 “秋”与“夏”的对比描绘, 暗示出对历史命运的哲理性思 考,在具体的感情形式中,包 含着深刻的理性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