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九叶诗派穆旦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赞美
九叶诗派:穆旦
导入
• 中国是一个极其与众不同的国度,其特别 之处不仅在于幅员的辽阔、人口的众多和 文化的悠久,而更在于它曾经拥有过傲视 世界的辉煌历史,也曾经有过任人蹂躏的 黯淡过去。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无论是 称雄于世还是被外族欺凌,中国人精神血 脉里的图强之志都从未泯灭过。今天我们 来学习穆旦的这首诗歌,看看在民族危急 存亡的关头,诗人怎样抒发他对祖国和人 民的赞美。
• 三、体会第四节中诗人两种交叉的感情和 复杂的思想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的吹
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无尽的呻 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 芜的沼泽”,与“虫鸣”、“乌鸦的声音” 应和。这一切使诗人痛苦,然而“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所以诗人并不失望,仍有 勇气生活和战斗下去。
•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 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寻 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 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 人的感受。
写作背景:
▪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穆旦随清华、北大、 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到千里之外的边 城昆明,后来又毅然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 甸作战。这些经历和烽火连天、祖国山河 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民族生存状态 的痛苦回忆,引起他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 格的深思。《赞美》便是他对中华民族坚 韧的生存力的热情礼赞。
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 数不清的密密的村庄 河流和草原(美丽) 鸡鸣和狗吠(动听) ……
野草的茫茫 呼啸这干燥的风 低压的暗云 单调的东流的水 忧郁的森林
佝偻的人民 干枯的眼睛
辽阔 美丽
荒凉 压抑
屈辱 坚强
复杂的思想 感情: 热爱 怨恨 痛苦 期望
第二节里的”农夫”为什么”看着 自己融进死亡里”?
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除了忍受饥 寒疲劳外,还要时刻面临着流血和死亡.
这个农夫走了之后会怎样呢?请从第 三小节中找出答案.
他的家庭更加的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 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和原来一 样的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 二、2 3节“农夫”形象的分析:ຫໍສະໝຸດ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
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 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的铁蹄下,他毕竟 站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 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意味着他们除忍受饥 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 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作者要“拥抱每 一个人”。
作者
•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 真,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在 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 华大学外文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 参加抗日战争,在一九四二年的缅甸撤退时参 加自杀性的殿后战。这位二十四岁的青年目睹 无数战友死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在热带雨 林里挣扎。致命的痢疾和可怕的大蚊折磨着他 还有那叫人发疯的饥饿 —— 他曾试过一次断 粮八天之久。在失踪了五个月之后,他死里逃 生,到达印度。在印度的三个月里,他又几乎 因过饱而死去。
• 1949年8月赴美留学,1953 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 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1958 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 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 牡丹诗《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
• 高的。诗集有《探险者》、
从一个热情、单纯、乐观的理想主义者 走向了一个被苦难的血水所激醒的现代主义 者。
关于主题的思考: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 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 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 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 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 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 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 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 《穆旦诗集》、《旗》 等,
• 此外有《欧根 奥涅金》、
• 《唐璜》等大量译诗。
• 关于“九叶诗派”:
•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 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 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诗歌流派却活跃于40 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这九位诗人是: 辛迪、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唐祈、唐堤、袁 可嘉、穆旦。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 人”(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对于人的生命 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的他们诗 歌的共通的主题意象。
的
赞 不屈的心灵 歌
主旋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诗歌中感觉不到虚浮与矫饰、柔弱与感 伤,而是一种真诚的撕裂与拷问、坚韧的挣 扎与追索。这种诗的品格所升华、呈现出来 的,正是一个在“形而上的焦虑的追索” (赫伯特·里德语)与形而下的现实苦难间游 走、奔突的“受难的形象”。
现代知识分子负荷着民族苦难又坚守知 识分子立场的双重受难形象
初读体会
1、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 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
2、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 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 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再读赏析
• 一、第一节诗人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示满 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如果说《沁国春》里的 景物给人的印象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 《再别康桥》里的景物是宁静优美、饱含深 情的。那《赞美》一诗里的景物描写传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每一小节的最后都有一句话:”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什 么手法?对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反复.强调了苦难的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
总结:意象情感:
中国大地:美丽而疮痍、开阔又压抑 农夫: 民族的缩影、民族的生力军 诗人情怀:深重的苦难、无言的痛苦
民
爱与伤的交织 族
生
勤劳善良
存
忍辱负重
力
坚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