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九叶诗派穆旦
穆旦《赞美》原文欣赏
穆旦《赞美》原文欣赏穆旦《赞美》原文欣赏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一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大自然中那侵蚀着生活的泥土,而他走去了从不回头诅咒。
为了他我要拥抱每一个人,为了他我失去了拥抱的安慰,因为他,我们是不能给以幸福的,痛哭吧,让我们在他的身上痛哭吧,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样的是这悠久的年代的风,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无尽的呻一吟和寒冷,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读穆旦的《赞美》
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读穆旦的《赞美》杨荷泉1,夏玉红2(浙江师范大学中国现代文学与传统文化研究基地,浙江金华 321004)摘 要:20世纪40年代是决定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战争时期,此时作为“九叶诗派”主要成员的穆旦,一方面用诗歌表达着自我意识与现实世界矛盾冲突时的愤怒、痛苦,另一方面又表达了他对充斥着战争、饥饿、灾难和死亡的社会现实的敏锐感受。
在《赞美》中,年青的诗人关注着这场残酷的战争,忧虑着我们民族的命运,以富有象征意味的语言歌颂了缔造我们这个悠久民族的劳动者,表达出作者在苦难岁月里的激情和沉思。
诗歌在艺术上融传统与现代为一炉,密集铺排的意象大大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同时也显示了作者高超的现代技巧。
关键词:穆旦;赞美;激情;沉思中图分类号:I207.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79(2009)01-0130-03Intensive Emotion and Meditation in the Suffering Years ———On Mu Dan's Eulog yYANG He -quan 1,XIA Yu -hong 2(The Study B ase of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 raditional Culture of Zheji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Zhej iang 321004,China )A bstr act:The 1940s were a decisive critical wa rtime for China.As a main member of “the Nine Leaves Poem ”,Mu Dan,through his poe try,expre ssed not only his ange r a nd agony from the conflict be tween his consciousness and the r ea l world,butalso the feeling of the r eal acute society which was full of war ,hunger ,disaster and death.The young poet paid at tention to the crue l war ,wor ried about the nationa l destiny,sang the pr aises for the laborer s who created this age -old nation with the language rich in symbol implica tion ,expressed the author's intensive emotion and meditation in the suffering years.This poetry melted traditional and modern ar t ,a nd the concentrated extravagant image greatly strengthened its image and demon -str ated his excellent modern ar tifice.Key words:M u Dan ;eulogy ;intensive emotion;meditation 20世纪40年代是中华民族苦难与拼搏的时代,国家的存亡、民族的危难、人民的痛苦已趋于极致。
穆旦及《赞美》课件
1945年1月由昆明《文聚社》出 版诗集《探险队》。
1947年5月自费出版诗集《穆旦 诗集(1939-1945) 》 (沈阳印刷)。
1948年2月诗集《旗》由巴金主 编,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
•1946年经林徽因、周珏 良介绍,结识周与良 •1949年8月自费赴美留学, 入芝加哥大学攻读英美文 学、俄罗斯文学,背熟一 部俄文辞典。 •1949年12月在佛罗里达 州与正在生物系攻读博士 的周与良结婚。 •1952年6月获芝加哥大学 文学硕士学位。
让物价在报纸上,陈列窗里, 统计家的笔下,随便嘲笑我。 啊,是我不行,我还存有太多的肉, 还有菜色的妻子儿女,她们也有肉, 还有重重补丁的破衣,它们也太重, 这些都应该丢掉。为了抗战, 为了抗战,我们都应该不落伍, 看看人家物价在飞,赶快迎头赶上, 即使是轻如鸿毛的死, 也不要计较,就是不要落伍。
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
3.新诗戏剧化,是九叶派提出的实现新诗现代化的主要方 案。
“现代化的诗是辩证的,包含的,戏剧的,复杂的,创造 的,有机的,现代的”
袁可嘉《诗与民主》,《论新诗现代化》,三联书店1988P50
“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
郑敏《诗人与矛盾》《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P39
《从空虚到充实》
袁可嘉《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半个世纪的脚步》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P52-53
涉过水,爬过山, 抛弃了心爱的镜子, 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 (杭约赫《启示》)
列车轧在中国的肋骨上 一节接着一节社会问题 比邻而居的是茅屋和田野间的坟 生活距离终点这样近 夏天的土地绿得丰饶自然 兵士的新装黄得旧褪凄惨 惯爱想一路来行过的地方 说不出生疏却是一般的黯淡 瘦的耕牛和更瘦的人 都是病,不是风景!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
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穆旦的诗《赞美》语言赏析:《赞美》写于抗战最艰苦的敌我“相持阶段”,当时的中华民族既背负着历史积淀的沉重、贫穷和苦难,又已在抗日烽火中走向觉醒;人民虽然衣衫褴褛,血污浸身,但已在血与火中为摆脱屈辱而战.作为年轻的诗人,穆旦在深刻感受到时代苦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奋起,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他抓住了这个时代的特色,并为之歌唱,显示了诗人对现实的关注,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关注社会现实,关心劳苦大众,热爱苦难的祖国,热情赞美奋勇抗争的人民,这就是《赞美》的思想主旨,解读诗歌各节,必须紧扣这一主旨。
诗歌的第一节是对祖国辽阔而苍茫的土地、悠久而沉重的历史、贫穷而屈辱的民族的描绘,并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对民族血肉相连,生死相依的热爱,诗人要去拥抱这一切,因为在这样的土地上,这样的民族已经站起来.诗歌首先以众多的意象(前6句)来描绘祖国,充满着既爱又怨的复杂感情.这里既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密密麻麻的村庄,风光美丽的河流、草原和古朴动听的鸡鸣、狗吠;又有野草茫茫,风沙干燥,暗云低压和流水呜咽;还有荒凉而贫脊的土地,忧郁而黑暗的森林和悄然远逝的年代.这些意象的铺陈排列,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土地的辽阔,人民的苦难和历史的悠久,给人的印象是既开阔苍茫,又沉重压抑.接着,诗歌又以“它们静静地和我拥抱”的场景(7—11句)来描绘“我”的体会和感受.生活在这块土地上,故事层出不穷地发生,灾难铺天盖地地袭来,天空中没有展翅高飞、昂首放歌的雄鹰,大地上没有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爱情,人们“爬行”在遥远的天际,灰头土面,忍辱负重,从古代走来,艰难而缓慢地行进在现代.他们用“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在期待中绝望,在绝望中期待,显示出一种直面灾难,忍受屈辱,意志不屈,信念不垮的生存风范.“(沉默的)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这一静态意象的出现犹如一尊雕像,寓永恒于瞬间,融无限于有限,直逼心灵,感人肺腑.眼睛何以干枯?是因灾难痛苦而泣泪成血,还是因苦苦期盼而无因无果?是因瘦弱老迈而目断神枯?还是因生活赤贫而满目枯干?“枯干的眼睛”何以依然期待?“泉涌的热泪”能够出现吗?假如出现,它能够抚慰那颗疲惫而憔悴的心吗?是饥饿期待温饱,还是动乱期待和平?是黑暗期待光明,还是苦难期待幸福?一双干枯的眼睛和一份执着的期待浓缩了人生的无限沧桑和民族的沉痛记忆.隐隐约约之中,我们分明感受到了一种力量,一种孜孜以求,苦苦期盼的力量,一种不甘屈辱,奋勇抗争的力量.穆旦通过一双眼睛写活了一个民族求生存,求自由的伟力.最后,诗歌以一系列沉痛悲壮的意象(12---18句)来描写“我要以一切拥抱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骡子车和槽子船跟“带血的手”一样,表明“我”与“人民”是一体的,患难与共,休戚相关,都在过去的苦难,今天的血污和明天的希望中生活.尽管人民苦难深重,屈辱重重,尽管“我”艰辛坎坷,流血负伤,但是“我”有“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我仍要“和你们一一拥抱”,拥抱里有同甘共苦和同仇敌忾,拥抱里有崇高敬意和无穷动力,拥抱里有保家卫国和浴血奋战,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穆旦的诗作
穆旦的诗作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是我国著名现代诗人,被誉为“九叶诗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的诗作主题丰富,风格独特,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以下是穆旦部分著名诗作。
1.《重阳》:以重阳为主题,抒发了穆旦对家乡的美好记忆和无尽的思乡之情。
2.《春》:描绘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展示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3.《赞美》:表达了穆旦对民族精神的赞美,以及对历史耻辱的悲悯。
4.《诗八首》:通过八首诗歌,展示了穆旦对生活、爱情、友谊等多方面的思考。
5.《冬》:以冬季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生活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期待。
6.《爱情》:以爱情为主题,描绘了爱情的甜蜜与痛苦。
7.《理想》:表达了穆旦对理想的追求和为实现理想而努力奋斗的信念。
8.《友谊》:展示了穆旦对友谊的珍视,以及对朋友的情谊。
9.《流吧,长江的水》:以长江为背景,抒发了作者对
家乡的思念之情。
10.《潮汐》:以潮汐为象征,寓意人生的起伏和变迁。
此外,穆旦还有《探险队》、《旗》、《穆旦诗选》等诗集。
他的诗歌作品丰富多样,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被誉为新诗的瑰宝。
赞美
•
抗战以来,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 现实,使他产生对民族生存现状的痛 苦记忆。创作于1941年的《赞美》, 以深沉的笔触,描摹了忧患中的祖国, 抒发了深沉、热烈的情感——对祖国 深情的爱,对民族强大的深情期盼。
为下列字词注音:
• • • • • • • • 峦(luán) 呼啸(hū xiào) 佝偻(ɡōu lóu) 粗糙(cū cāo) 诅咒(zǔ zhòu) 圯(pǐ) 枯槁(kū ɡǎo) 踟躇(chíchú)
• 3.鸟儿歌唱的内容中,“土地”“河 流”“风”“黎明”有哪些深刻的含义。 结合时代特征,说说它们有哪些象征意蕴。 • 一系列意象表达了歌唱的丰富内涵:暴 风雨打击着的土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 风,温柔的黎明——隐喻了祖国大地遭受 的苦难,人民的悲愤和激怒,对光明的向 往和希冀。“土地”可以看做繁衍生长了 中华民族的祖国大地的象征,“悲愤的河 流”“激怒的风”可以看做中国人民不屈 不挠的反抗精神的象征,“林间无比温柔 的黎明”可以看做充满生机的解放区的象 征。
艾青 《我爱这土地》
• • • • • • • • • • •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大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1938年11月17日
赞美
纳中 于海峰
穆旦
•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真, 浙江海宁人。在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 1935年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外文系。1949年赴美 留学,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1953年获芝 加哥大学文学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 外文系。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成功 的诗歌翻译家之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 诗派”代表诗人。穆旦是《九叶集》诗人中成 就最高的。他的诗最触目的特征是“丰富的痛 苦”。著有诗集《探险者》(1945年)、《穆 旦诗集》(1947年)、《旗》(1948年)等。
穆旦 赞美
穆旦赞美题解关键词穆旦,原名查良铮;原籍浙江海宁,生于天津;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曾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1948年赴美留学;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遭受迫害;1977年病逝,1982年平反;“九叶诗派”的代表诗人,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著有诗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等,翻译普希金、拜伦、雪莱等大家的作品。
内容提示《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了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
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始终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凝重,又深沉、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赞美》一诗具有“使诗的形象现代生活化”的特色。
穆旦曾这样评论自己的《还原作用》:“其中没有‘风花雪月’,不用陈旧的形象或浪漫而模糊的意境来写它,而是用‘非诗意’辞句写成诗。
”《赞美》也如此,语言绝无旧诗词的味道,基本都是当代口语,来自于现实生活,但却强烈地表达出现代人的“较深的思想”与诗情。
此诗还充分发挥了汉语的弹性,善于利用繁复的句式(如叠加的定语)、反复的咏叹(如“一个民族已经起来”),来塑造意象、传达情感和思想,有着“新诗中不多见的沉雄之美”。
思想内容《赞美》一诗作于抗日战争时期,作者在诗中诉说着我们民族的灾难和广大人民的艰辛,热情讴歌了中华儿女的坚忍不拔、舍身报国的精神。
诗人在深切感受时代灾难的同时,也看到了人民的觉醒,并由此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对处于苦难中的祖国以及奋起中的人民,发出了由衷的赞美。
在诗中,作者对现实的关注、对未来的期望、对历史的反思、对人生的索求,交织在一起,而情感既忧郁、沉痛,又凝重、激昂,这显示了穆旦诗作“思维的复杂化,情感的线团化”的特点。
穆旦——精选推荐
穆旦 穆旦(1918年4⽉5-1977年2⽉26),原名查良铮,曾⽤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出⽣于天津。
现代诗⼈、翻译家。
1929年⼊南开中学读书,1935年考⼊清华⼤学,1940年在西南联⼤毕业后留校任教,19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前线,担任翻译官。
1949年赴美国留学,⼊芝加哥⼤学英国⽂学系学习,1952年获⽂学硕⼠学位。
1953年回国后,任南开⼤学外⽂系副教授,1958年受到政治迫害,被打成“历史反⾰命分⼦”,调图书馆⼯作。
1977年因⼼脏病突发去世。
1979年平反。
穆旦于40年代出版了《探险者》、《穆旦诗集( 1939-1945)》、《旗》三部诗集,他对中国古典诗歌、“五四”以来的新诗、西⽅传统诗歌、西⽅现代诗歌兼收并蓄,探索出⼀条不同于在此之前的独特的现代诗歌道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构筑起⼀个具有⾳乐感、⾊彩感、雕塑感的沉郁苍凉和深重厚实的中国现代诗学系统。
他是颇具现代派⾊彩的九叶诗派代表诗⼈之⼀。
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举创作了《智慧之歌》、《停电之后》、《冬》等近30⾸作品。
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现代⽂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
他的著作收⼊《穆旦诗选》、《穆旦诗⽂集》,主要译作有俄国普希⾦的《青铜骑⼠》、《普希⾦抒情诗集》、英国雪莱的《云雀》、《雪莱抒情诗选》,英国拜伦的《唐璜》、《拜伦抒情诗选》、《拜伦诗选》,英国《布莱克诗选》、《济慈诗选》。
《森林之魅 ——祭胡康河上的⽩⾻》森林:没有⼈知道我,我站在世界的⼀⽅。
我的容量⼤如海,随微风⽽起舞,张开绿⾊肥⼤的叶⼦,我的⽛齿。
没有⼈看见我笑,我笑⽽⽆声,我⼜⾃⼰倒下去,长久的腐烂,仍旧是滋养了⾃⼰的内⼼。
从⼭坡到河⾕,从河⾕到群⼭,仙⼦早死去,⼈也不再来,那幽深的⼩径埋在榛莽下,我出⾃原始,重把密密的原始展开。
那飘来飘去的⽩云在我头顶,全不过来遮盖,多种掩盖下的我是⼀个⽣命,隐藏⽽不能移动。
⼈:离开⽂明,是离开了众多的敌⼈,在青苔藤蔓间,在百年的枯叶上,死去了世间的声⾳。
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
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一、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九叶诗派可是中国现代诗坛超有特色的一个流派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这个流派里最经典的十首诗吧。
1. 穆旦的赞美穆旦这个人可厉害啦,他的诗充满了对民族深沉的爱和对苦难的深刻洞察。
赞美这首诗就像是在诉说着我们民族经历的无数沧桑。
诗里写了很多关于土地、人民的意象,就好像把那个时代的中国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
读起来会让人心里涌起一种既悲壮又充满希望的感觉。
2. 郑敏的金黄的稻束郑敏的诗特别细腻。
金黄的稻束把稻束比作母亲,那种对母亲、对生命的敬重感油然而生。
看着诗里描写的金黄稻束在秋天里站着的样子,就好像看到了默默奉献的母亲形象,特别有画面感。
3. 陈敬容的力的前奏陈敬容的这首诗充满了力量感。
诗里描绘了一种等待爆发的力量,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一样。
感觉像是在预示着什么新的变革或者希望的到来,很有张力的一首诗。
4. 杜运燮的滇缅公路这首诗写的是滇缅公路,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呢。
诗里把公路的修建过程以及它的意义都写得特别深刻。
通过诗能感受到当时修建这条公路的艰辛,还有它对战争、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5. 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杭约赫在诗里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渴望。
他笔下的土地就像是一个沉睡后即将醒来的巨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读起来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6. 唐祈的时间与旗唐祈的这首诗很有深度。
诗里把时间和旗这两个意象结合起来,表达了很多关于历史、关于理想的思考。
感觉就像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寻找着什么旗帜,来引领我们前进一样。
7. 唐湜的歌他的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诗里的语句轻快又灵动,就像是一首真正能唱出来的歌一样。
读的时候会让人心情变得很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8. 袁可嘉的沉钟沉钟这首诗给人一种很沉稳又深邃的感觉。
诗里用沉钟这个意象表达了很多关于命运、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感觉就像在探索一个很深奥的哲理一样。
9. 辛笛的航辛笛的航写的是在海上航行的感觉。
大学语文 赞美穆旦PPT课件
作为中国历代农民的典型代表来刻画的,表现了 人物形象意义的深刻性。
9
5.第三节中前九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它们对农 夫来说,意味着什么?
这节,从农夫家庭角度来描绘。他的家在 群山包围,蔚蓝天空的幽深山谷里,自然风光 虽然美好,却很贫穷苦难;他是这个家庭的顶 梁柱,他清醒地意识到他走后将会给老母带来 无尽的牵挂与恐惧,给儿女带来更长久的难以 忍受的饥饿,这个家庭将会遭受更大的不幸与 苦难。但是在祖国与民族的存亡关头,他却没 有怨恨 ,义无反顾地走上战场,充分表现了农 夫舍家保国的崇高精神与民族责任感。
有担心,有痛惜,也有无助和无奈。
11
小结:第二、三 两节着重从民族苦难历
史和家庭悲哀生存状况两个角度刻画农夫 形象。
“农夫”形象分析 这两节诗着重刻画了一个“溶进大众的爱”
的舍家保国,背负沉重苦难却义无反顾的农民 抗日战士形象。诗人选择农民形象作为描写对 象,是因为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国,她的国 民主体是农民。写农民最具代表性。因此,这 位“农夫”就是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代表。 在他的身上沉积着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凝结 着世代农民的希望与失望。为了民族的生存解 放,尽管斗争环境是那样的艰难与险恶,他仍 决然奔赴不知何时才会结束与充满死亡的战场。 这一形象的塑造,表现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反 抗外来侵略与压迫的不屈精神。他是“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的化身。这正是诗人“赞美”之
5
诗歌解读:第一节:
1.“走不尽......” “数不尽.....”前三句描 绘了怎样的图景?有什么作用?
描绘六个意象,全景式展示中华土地辽阔、人口
众多,但长久而艰难地生活在荒凉贫瘠的亚洲大地上 的境况,给人 以辽阔而压抑的感受的画面。
穆旦诗八首
穆旦诗八首第一首:秋夜
拂袖洒落似霜风,
月光如水照寒空。
银河倒影湖波里,
寂静之美叫人动。
第二首:春雨
细雨湿润春之魂,
微风拂拭枝头翻。
草木欣然吸甘露,
大地复苏生机显。
第三首:夏夜
繁星满天铺碧蓝,
凉风送来桂花香。
草地铺成绿色毯,美好不言自传颜。
第四首:冬雪
银装素裹寒冬到,雪花纷飞遍地飘。
寒冷之中透温馨,银白世界美如韶。
第五首:山水
高山挺立云千层,奔流不止水声澄。
清泉淙淙穿岩过,山水相依画中看。
第六首:花朵
花朵绽放春风里,艳阳照耀媚眼喜。
香气四溢满枝头,美丽非常不言弃。
第七首:童年
田野小径嬉戏游,稚嫩脸庞笑容柔。
童年记忆永存心,岁月流逝不凋谢。
第八首:夜空
夜空皎洁星光璀,流云轻盈抚银河。
无垠宇宙闪灿烂,
浩瀚之美耀天和。
以上八首诗,带领读者领略了不同季节的美丽和自然界的奇妙。
穆旦用简洁而优美的语言,描绘了秋夜的宁静、春雨的滋润、夏夜的凉爽、冬雪的洁白、山水的壮丽、花朵的绚烂、童年的天真和夜空的浩瀚。
这些诗作中融入了作者对自然界的深情和对生活的感悟,以及对美的追求和热爱。
读者在阅读这些诗作的过程中,不仅可以感受到作者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抒发,还能唤起内心对美的共鸣,感受到生命的美好和激励。
《赞美》_精品文档
写作背景: 穆旦,原名查良铮,1918年出生,1935年考 人清华大学外语系。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清 华、北大、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至千里 之外的边城昆明。1940年毕业后留校。1942 年5月毅然加入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这些 经历对他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抗战以 来穆旦的心灵和肉体受到了双重的考验,长 沙至昆明的艰苦之旅,在诗人眼前展开的是 烽火连天、山河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对民 族生存现状的痛苦记忆。这种见闻和经历引 起诗人对坚韧不拔的民族性格的深思。《赞 美》充满了对中华民族坚韧的生存力的礼赞。
全诗共四节: 第一节,诗人仿佛站在历史的高度,
鸟瞰满目疮痪的中华大地,用密集的意 象群来充分展现眼中所见。
第二节和第三节,诗人重点写了 “他”——一个农夫。
最后一节,诗人以两种相互交叉的 感情,写了他复杂的内心感受。
“我”:指抒情主人公自己(即作者)。
“农夫”: 单个人、一群人、整个中华民族。 象征我们民族忍辱负重、坚毅刚强、乐 观向上的精神。
“赞美”:中华民族忍辱负重,吃苦耐 劳,坚忍不拔的性格,以及生生不息的 雄健的生命力。
“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含义:
中华民族已经觉醒,再也不能忍受 穷困和屈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再也不能听凭命运的摆布。
作用: 全诗的主旋律。
凝聚着诗人对中华民族顽强生存力 的赞美,充满了一种鼓舞人心的力量, 而且使悲痛没有沦为伤感,显得悲中有 壮。
感性抒情 风姿翩然——穆旦《赞美》语言技巧赏析
感性抒情风姿翩然——穆旦《赞美》语言技巧赏析西汉时期著名诗人穆旦,在数千年前就创作了一部长篇诗词《赞美》,其中抒发了穆旦对于美的追求和理想的追求,从而获得了众多读者的欢迎,而他的历史心灵也在那段时间被一代又一代的读者所共享。
在《赞美》内部,穆旦使用了非常独具一格的文学技巧,他赋予了美好事物以强烈的感性抒情,同时也在文字中对世界的美景和人们的情感达到了一种高超的表达。
穆旦体现在《赞美》中的风格就是使用异域风情他把传统中国文化融合于他自己的文学语言中,使用他自己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
穆旦用以下的诗句来描述美的景象:“山峦齐峰错落分明,溪流叠翠潺潺清;秋水无涯帘幕玉烟,晚云轻车缓,青瓦晓晖照,千山千水活灵灵”,这里描绘出一幅遥远而又精美的景色,其中既有山水湖海,也有晚云和秋日景色,它们清新而妩媚,文字中蕴含着一种清新的美景。
穆旦在《赞美》的文字中,运用了诸多的语言技巧,其中最显著的一种就是他对情感的把握,并将其表现出来。
他把这种把握巧妙地运用到文字中,使得充满了感情的句子更有说服力,更具有震撼力。
比如说,穆旦把美的景色和自身的感受构成了一个完美的整体,他说:“山之蔚碧,水之清浅;登攀山险,游行河滨,见此隐然吐息,不由心之喜悦”,他把自己在自然景色中的欣喜以及对美的赞叹统一起来,并由此表达出他对美的追求和热爱,使其具有更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穆旦在《赞美》中创作的技法可以说是一流的,他的文章中的每一句都充满了感性抒情,他也使用多种语言技巧来使文字显得更加有深度、更加具有震撼力,比如他把形象的词语和抽象的概念完美的结合在一起,使得这些词语在文字中即有形象又有抽象,又把绚丽的形象和温柔的情绪完美的连接在一起,从而使这些词语更加有感染力。
由此可见,在穆旦《赞美》中,他使用了非常有创意的语言技巧,表现出了他对美的追求和热爱,表达的出充满感情的语句,从而使这部诗作具有了浓厚的情怀,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其中语言的技巧和感性抒情,是穆旦创作诗词令人难忘的原因之一。
有关穆旦的诗5篇
有关穆旦的诗5篇王佐良认为“无论如何,穆旦是到达中国诗坛的前区了,带着新的诗歌主题和新的诗歌语言,只不过批评家和文学史家迟迟地不来接近他罢了”。
王佐良还谈到了穆旦晚年的诗作,认为诗人经过将近三十年的坎坷,仍有那无可企及的诗才。
他认为《冬》可以放在穆旦最好的作品之列。
下面就是我给大家带来的穆旦的诗,希望能帮助到大家!穆旦的诗1智慧之歌我已走到了幻想底尽头,这是一片落叶飘零的树林,每一片叶子标记着一种欢喜,现在都枯黄地堆积在内心。
有一种欢喜是青春的爱情,那时遥远天边的灿烂的流星,有的不知去向,永远消逝了,有的落在脚前,冰冷而僵硬。
另一种欢喜是喧腾的友谊,茂盛的花不知道还有秋季,社会的格局代替了血的沸腾,生活的冷风把热情铸为实际。
另一种欢喜是迷人的理想,他使我在荆棘之途走得够远,为理想而痛苦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看它终于成笑谈。
只有痛苦还在,它是日常生活每天在惩罚自己过去的傲慢,那绚烂的天空都受到谴责,还有什么彩色留在这片荒原? 但唯有一棵智慧之树不凋,我知道它以我的苦汁为营养,它的碧绿是对我无情的嘲弄,我咒诅它每一片叶的滋长。
穆旦的诗2更夫冬夜的街头失去了喧闹的脚步和呼喊,人的愤怒和笑靥如隔世的梦,一盏微弱的灯光闪闪地摇曳着一付深沉的脸。
怀着寂寞,像山野里的幽灵,他默默地从大街步进小巷;生命在每一声里消失了,化成声音,向辽远的虚空飘荡; 飘向温暖的睡乡,在迷茫里警起旅人午夜的彷徨;一阵寒风自街头刮上半空,深巷里的狗吠出凄切的回响。
把天边的黑夜抛在身后,一双脚步又走向幽暗的三更天,期望日出如同期望无尽的路,鸡鸣时他才能找寻着梦。
穆旦的诗3流浪人饿——我底好友,它老是缠着我在这流浪的街头。
软软地,是流浪人底两只沉重的腿,一步,一步,一步……天涯的什么地方?没有目的。
可老是疲倦的两只脚运动着,一步,一步……流浪人。
仿佛眼睛开了花飞过了千万颗星点,像乌鸦。
昏沉着的头,苦的心;火热般的身子,熔化了——棉花似地堆成一团可仍是带着软的腿一步,一步,一步……穆旦的诗4线上人们说这是他所选择的,自然的赐与太多太危险,他捞起一支笔或是电话机,八小时躲开阳光和泥土,十年二十年在一件事的末梢上,在人世的吝啬里,要找到安全,学会了被统治才可以统治,前人的榜样,忍耐和爬行,长期的茫然后他得到奖章,那无神的眼!那陷落的两肩!痛苦的头脑现在已经安分!那就要燃尽的蜡烛的火焰!在摆着无数方向的原野上,这时候,他一身担当过的事情碾过他,却只碾出了一条细线。
《九叶派诗群·穆旦·旗》新诗鉴赏
《九叶派诗群·穆旦·旗》新诗鉴赏我们都在下面,你在高空飘扬,风是你的身体,你和太阳同行,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
是写在天上的话,大家都认识,又简单明确,又博大无形,是英雄们的魂魄活在今日。
你渺小的身体是战争的动力,战争过后,而你是惟一的完整,我们化成灰,光荣由你留存。
是大家的心,可是比大家聪明,带着清晨来;随黑夜而受苦,你最会说出自由的欢欣。
四方的风暴,由你最先感受,是大家的方向,因你而胜利固定,我们爱慕你,如今属于人民。
咏物诗最忌讳的是心滞于物,而不能超拔出来实现心灵的高度自由。
特别是对那些常见的事物,更难于独标真愫,唱出与众不同的弦外之音。
“旗”,古今中外有多少人写它,穆旦作为一个成熟的诗人不会不知道写它的难度。
这里他偏偏又要写旗,其间的挑战意味便很明显了!这里的“旗”,不只是一种标志,而是“英雄们的魂魄活在今日”。
风是无形的,但“旗”却使它显形,它成为“旗”的身体。
这个意象来得灵动,仿佛凭虚设象,达到的却是更丰富的象。
我们从“风”中领略的自由、雄劲、狂啸等品质,都统统转化到“旗”身上,两者不是比喻,没有本体和喻体,而是合二为一,这“一”兼有“二”的全部特征。
这正是现代诗笔墨的精微深透之处。
“常想飞出物外,却为地面拉紧”,“想飞”的不会是“旗”,而是人。
理想是崇高的,但它又紧紧附着在“地面”的泥巴上。
那是土地的苦难使“旗”不安,使“旗”日夜猎猎呼喊——这是那些为人民的苦难而斗争的英雄们的形象!正是他们,使“旗”成为一个多么诱人、多么伟大的单音词!在苦难中,在胜利时,只要提到“旗……”一切都涵盖其中了!还有什么单音词能像“旗”牵动斗士的心!诗人的语言是朴素的,“旗”也是朴素的。
它是“写在天上的话,大家都认识,/又简单明确,又博大无形”。
对“旗”内在精神的表现,还能有比这几句诗更精粹更明晰的吗?“旗”是一种符号,最复杂也最简单,最平凡也最值得用生命去捍卫。
那句“大家都认识”的话,不就是“斗争——自由——胜利”吗?这一切都写在“旗”那“渺小的身体” 上,成为“战争的动力”。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与九叶诗派》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与九叶诗派》文学常识积累:穆旦与九叶诗派由于穆旦和九叶诗派的作品都具有很突出的现代派特点,阅读和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
虽然,《穆旦诗集》在2000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评选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但是,他的作品大家平时读得仍不多(个别特别喜欢穆旦的同学除外)。
因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多读一些他的诗,除了读教材中摘录的作品外,最起码还应读一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选的《赞美》等三首完整的作品。
一、学习常识提示1.关于穆旦生平(1)简历。
生于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比曹禺小8岁,比张爱玲大2岁),卒于1977年(终年59岁)。
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
(2)早期创作。
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3)辗转流徙。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远赴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
1940年(22岁)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
在这期间,穆旦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4)投笔从戎。
1942年2月(24岁),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赞美穆旦PPT课件
艺术手法
1、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
? 《赞美》不断变换的叙述视角使情感富 于变化 我 作为祖国的代言人痛苦而自豪, 他 这样的农夫为国为民族献身的壮烈令 人钦佩。
2、广大的包容性
? 小诗力图对所见所闻所感作整体把握, 以表现复杂深刻的感情。重要处不惜笔 墨,铺排开去。
3、民族生存的讴歌
?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 穿全诗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 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 到了时代的闪光,民族的转机。诗人把 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无反顾的农夫 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农天 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 他是单个人,又是一大群的代表,接至 象征着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 作者对“一个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再见
3、“太多的话语,太悠久的感情”引出了 后面一系列意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表达了作者对民族历史、生活持有的强烈的责任 感和爱。
第二、三节: 4、本部分诗中出现了一位农夫的形象。在
前六句中,他是怎样一个人?而在第 7~16句中 他又是怎样一个人?他坚定地走上了什么道路?
受苦受难,不断失望,忍辱负重。义无反顾地投身民 族解放的事业,抱着必死的决心,坚强不屈。
? 诗中每一小节都以“一个民族已经站起 来”结束,震撼人心的号召量。
结构
? 第一节: 我 作为祖国形象的代言人巡视 于战争浸染的山川河流间,在历史与现 实的交叠间倾诉对人民的深情。
? 第二、三节:为了解脱祖国的苦难,愿化 为 农夫 这一 人民 的代表,为国殒身不 恤,正是千万这样的人支撑起民族。支 撑起更多人的希望。祖国怎能不赞美他!
第四节:
7、前六句描绘了怎样的意象?“我”为什么 要“站在路上பைடு நூலக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赞美
九叶诗派:穆旦
导入
• 中国是一个极其与众不同的国度,其特别 之处不仅在于幅员的辽阔、人口的众多和 文化的悠久,而更在于它曾经拥有过傲视 世界的辉煌历史,也曾经有过任人蹂躏的 黯淡过去。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无论是 称雄于世还是被外族欺凌,中国人精神血 脉里的图强之志都从未泯灭过。今天我们 来学习穆旦的这首诗歌,看看在民族危急 存亡的关头,诗人怎样抒发他对祖国和人 民的赞美。
• 三、体会第四节中诗人两种交叉的感情和 复杂的思想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的吹
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无尽的呻 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 芜的沼泽”,与“虫鸣”、“乌鸦的声音” 应和。这一切使诗人痛苦,然而“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所以诗人并不失望,仍有 勇气生活和战斗下去。
•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 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寻 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 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 人的感受。
写作背景:
▪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穆旦随清华、北大、 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到千里之外的边 城昆明,后来又毅然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 甸作战。这些经历和烽火连天、祖国山河 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民族生存状态 的痛苦回忆,引起他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 格的深思。《赞美》便是他对中华民族坚 韧的生存力的热情礼赞。
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 数不清的密密的村庄 河流和草原(美丽) 鸡鸣和狗吠(动听) ……
野草的茫茫 呼啸这干燥的风 低压的暗云 单调的东流的水 忧郁的森林
佝偻的人民 干枯的眼睛
辽阔 美丽
荒凉 压抑
屈辱 坚强
复杂的思想 感情: 热爱 怨恨 痛苦 期望
第二节里的”农夫”为什么”看着 自己融进死亡里”?
走上了反抗的道路,这意味着除了忍受饥 寒疲劳外,还要时刻面临着流血和死亡.
这个农夫走了之后会怎样呢?请从第 三小节中找出答案.
他的家庭更加的困难,家人无望地等待,忍 受着饥饿的煎熬,他的家乡还是和原来一 样的荒凉,但是他走了,从不回头诅咒.
• 二、2 3节“农夫”形象的分析:ຫໍສະໝຸດ 这个农夫是千百万中国人民的缩影,他
勤劳、善良、有超常的忍耐力,惯于隐忍, 安于苦难。然而在日寇的铁蹄下,他毕竟 站起来了,他“放下了古代的锄头”,走 上了抗战的行列。这意味着他们除忍受饥 寒、疲劳外,还要面临流血和死亡。这是 多么伟大的人民啊!所以作者要“拥抱每 一个人”。
作者
•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笔名梁 真,浙江海宁人,著名诗人和诗歌翻译家。在 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习诗。1935年考入北平清 华大学外文系。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 参加抗日战争,在一九四二年的缅甸撤退时参 加自杀性的殿后战。这位二十四岁的青年目睹 无数战友死去,最后只剩下他一人,在热带雨 林里挣扎。致命的痢疾和可怕的大蚊折磨着他 还有那叫人发疯的饥饿 —— 他曾试过一次断 粮八天之久。在失踪了五个月之后,他死里逃 生,到达印度。在印度的三个月里,他又几乎 因过饱而死去。
• 1949年8月赴美留学,1953 年获芝加哥大学文学 硕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于南开大学外文系,1958 年被指为“历史反革命,1975年恢复诗歌创作。 诗作凝重,被誉为20世纪最成功的诗歌翻译家之 一。与郑敏、辛笛同为“九叶诗派”代表诗人。 牡丹诗《九叶集》诗人中成就最
• 高的。诗集有《探险者》、
从一个热情、单纯、乐观的理想主义者 走向了一个被苦难的血水所激醒的现代主义 者。
关于主题的思考:
•全诗尽管流露了低沉悲怆的情调,但贯穿全诗 的是一种强烈的爱。作者从“耻辱的生活的人 民,佝偻的人民”的身上,看到了时代的闪光, 民族的转机。诗人把希望寄托在舍家保国、义 无返顾的农夫身上。当战争打破了乡村的安宁, 农夫便听从时代的召唤,踏上一条征战之路。 他是单个人,又是一群人的代表,甚至象征着 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全诗表达了作者对“一个 民族已经起来”的坚定信念。
• 《穆旦诗集》、《旗》 等,
• 此外有《欧根 奥涅金》、
• 《唐璜》等大量译诗。
• 关于“九叶诗派”:
• ――九叶诗派因《九叶集》而得名。这本9位诗人 的诗歌合集出版于1981年7月,但九叶诗派作 为中国现代诗歌史上的一个诗歌流派却活跃于40 年代后期的国民党统治区的诗坛。这九位诗人是: 辛迪、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唐祈、唐堤、袁 可嘉、穆旦。他们是“一批对于人生苦于思索的诗 人”(艾青《中国新诗六十年》)。对于人的生命 意识的表现,人生现象的哲理思索,几乎的他们诗 歌的共通的主题意象。
的
赞 不屈的心灵 歌
主旋律: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诗歌中感觉不到虚浮与矫饰、柔弱与感 伤,而是一种真诚的撕裂与拷问、坚韧的挣 扎与追索。这种诗的品格所升华、呈现出来 的,正是一个在“形而上的焦虑的追索” (赫伯特·里德语)与形而下的现实苦难间游 走、奔突的“受难的形象”。
现代知识分子负荷着民族苦难又坚守知 识分子立场的双重受难形象
初读体会
1、体会蕴藏在诗行中的强烈的感情, 揣摩作者痛苦的悲怆的真切感受。
2、注意每节诗末尾一句“一个民族已 经起来”反复吟唱的深厚意味,这是作 者发自肺腑的带血的呼喊。
再读赏析
• 一、第一节诗人用密集的意象群充分展示满 目疮痍的中华大地。如果说《沁国春》里的 景物给人的印象是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 《再别康桥》里的景物是宁静优美、饱含深 情的。那《赞美》一诗里的景物描写传达了 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这首诗每一小节的最后都有一句话:”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这是什 么手法?对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反复.强调了苦难的中国人民开始觉醒了.
总结:意象情感:
中国大地:美丽而疮痍、开阔又压抑 农夫: 民族的缩影、民族的生力军 诗人情怀:深重的苦难、无言的痛苦
民
爱与伤的交织 族
生
勤劳善良
存
忍辱负重
力
坚忍不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