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旦与九叶诗派

合集下载

赞美九叶诗派穆旦

赞美九叶诗派穆旦

赞美
九叶诗派:穆旦
导入
• 中国是一个极其与众不同的国度,其特别 之处不仅在于幅员的辽阔、人口的众多和 文化的悠久,而更在于它曾经拥有过傲视 世界的辉煌历史,也曾经有过任人蹂躏的 黯淡过去。无论是辉煌还是黯淡,无论是 称雄于世还是被外族欺凌,中国人精神血 脉里的图强之志都从未泯灭过。今天我们 来学习穆旦的这首诗歌,看看在民族危急 存亡的关头,诗人怎样抒发他对祖国和人 民的赞美。
• 三、体会第四节中诗人两种交叉的感情和 复杂的思想感受
“悠久的年代的风”,年复一年的吹
过“倾圮的屋檐”,给人带来“无尽的呻 吟和寒冷”,吹过“枯槁的树顶”、“荒 芜的沼泽”,与“虫鸣”、“乌鸦的声音” 应和。这一切使诗人痛苦,然而“一个民 族已经起来”,所以诗人并不失望,仍有 勇气生活和战斗下去。
• 九叶诗派强调“忠实于时代的观察和感受,也忠实 于各自心中的诗艺”,在创作过程中,他们首先寻 找与心灵相通的对应物,通过对应物的客观冷静的 描写,注重内心世界的反映,让客观对象透视出个 人的感受。
写作背景:
▪ 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穆旦随清华、北大、 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到千里之外的边 城昆明,后来又毅然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 甸作战。这些经历和烽火连天、祖国山河 破碎的现实,使他产生了对民族生存状态 的痛苦回忆,引起他对坚忍不拔的民族性 格的深思。《赞美》便是他对中华民族坚 韧的生存力的热情礼赞。
走不尽的起伏的山峦 数不清的密密的村庄 河流和草原(美丽) 鸡鸣和狗吠(动听) ……
野草的茫茫 呼啸这干燥的风 低压的暗云 单调的东流的水 忧郁的森林
佝偻的人民 干枯的眼睛
辽阔 美丽
荒凉 压抑
屈辱 坚强
复杂的思想 感情: 热爱 怨恨 痛苦 期望
第二节里的”农夫”为什么”看着 自己融进死亡里”?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

九叶诗派_百度百科我的百科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新闻网页贴吧知道 MP3 图片视频百科帮助设置首页自然文化地理历史生活社会艺术人物经济科学体育编辑词条九叶诗派九叶诗派:(中国新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

主要成员有辛笛、穆旦、陈敬容、杜运燮等九人。

主要刊物有《诗创造》《中国新诗》。

它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现实精神。

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结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象和境界。

他们承接了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传统,为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九位诗人分别为曹辛之(杭约赫)、辛笛(王馨迪)、陈敬容、郑敏、唐祈、唐湜、杜运燮、穆旦(查良铮)和袁可嘉。

他们于1981年出版了《九叶集》,因此被称为九叶诗人。

九叶诗派(1938—1948)诗群的形成:西南联大时期(1938-1946)1937年7-29,北平沦陷,1937-8-28,教育部指定北大,清华,南开三校成立长沙临时大学筹委会.1937-9-10,教育部宣布北大,清华,南开,中央研究院组建国立长沙临时大学.1938-1-19,国民政府批准长沙临时大学迁往昆明.1938-4-2,教育部令长沙临时大学改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联大教师中的诗人中文系:闻一多,李广田,朱自清外文系:卞之琳,冯至闻一多在联大开始转变文学观念,由唯美走向强调诗的社会意义.在《诗与时代》说:"我应提出重视诗的社会价值了,……诗是与时代共同呼吸的." 编选《现代诗钞》冯至写出《十四行集》(1942年5月,桂林明日社出版),受象征派大师和存在主义先驱里尔克的影响,"对不可见事物的"追寻,对死亡的追问,对现代文明的拒斥和抗议,向往原始质朴宁静的理想境界.卞之琳,1942年5月出版《十年诗草》,桂林明日社出版李广田,《诗的艺术》,1944年12月,开明书店联大聘请英国现代诗人,新批评理论家燕卜荪,开设《当代英国诗歌》课程.他1937年来中国,任北京大学西语系教授,后随北大迁到昆明,1940年返国联大学生的诗歌活动联大的文学社团:1940-1941,"冬青文艺社",杜运燮,汪曾棋,林抡元等.文聚社.联大的学生诗人联大"三星":穆旦(外文系),郑敏(哲学系)杜运燮(外语系)历史系的唐祈外语系的袁可嘉《诗创造》时期(1947,7-1948,10)《诗创造》由杭约赫,林宏等青年诗人创办,1947年7月出版,上海星群出版社出版,1948年10月被国民党政府查封,共出16期.第一阶段,采取兼容并蓄的编辑宗旨,诗人阵容庞大,分散全国各地的作者有170多,产生较大大影响.《创刊号·编余小记》:"今天,在这个逆流的日子里,对于和平民主的实现,已经是每一个人迫切需要争取的.因此我们认为:在诗的创造上,只要大的目标一致,不论它所表现的是知识分子的感情和劳苦大众的感情,我们都一样重视."1948年上半年,创办者间对办刊宗旨和原则发生分歧,杭约赫决定退出,创办〈中国新诗〉,《诗创造》建立由林宏,康定,沈明,方平等组成的编委会.林宏和臧克家都认为多刊登战斗气息浓厚和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反对脱离现实,晦涩玄虚的西方现代派作品;杭约赫则主张要讲究意境和色调,多作诗艺上的探索,反对标语口号式的空泛作品.第二阶段(1948年7月——10月),编委会在《新的起点》中说:"以前选稿杂芜","从本辑起,要以最大的篇幅来刊登强烈反映现实的作品,要和人民的痛苦和欢乐呼吸在一起.我们对于艺术的要求是:明快,朴素,健康,有力,需要从生活实感出发的真实的现实的诗,不需要仅仅属于个人的感伤的颓废的作品,或者故弄玄虚深奥莫测的东西.我们提倡深入浅出使一般读者都能接受的用语和形式,我们要在普及的基础上提高,在提高的指导下普及."〈中国新诗〉时期(1948,6—1948,10)〈中国新诗〉创办1948年6月星群出版社出版,仅出5期即随出版社被查封杭约赫,辛笛,方敬,陈敬容,唐祈,唐是为编委〈中国新诗〉的骨干:北方的联大三星:穆旦,郑敏,杜运燮和袁可嘉〈诗创造〉形成的核心:陈敬容,唐祈,唐是,辛笛"九叶"的命名1980年北京的袁可嘉,郑敏,陈敬容,杭约赫编选了〈九叶集〉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九叶诗人——穆旦穆旦(1918——1977),1918年2月24日生于天津,祖籍浙江海宁,原名查良铮.1929年考入南开中学,开始文学创作.35年考入清华大学,40年毕业留校任教.42年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抗日前线,担任翻译官.4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探险队》.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读英美文学,51年获硕士学位,53年归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教授,翻译出版了普希金,雪莱等诗集.58年受到不公正对待被迫停止教学,下放到图书馆工作.77年2月26日在天津病逝.79年冤案平反.出版的诗集:探险队 45年1月,昆明文聚社穆旦诗集 47年5月,沈阳(自印)旗 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穆旦诗选 86年月,人民文学出版社穆旦诗全集 96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蛇的诱惑(诗文集) 97年4月,珠海出版社穆旦的诗是情思的深度,敏感的广度,和表现的饱满的结合,有艾略特《荒原》的气息.缺陷是语句有的略显冗长,累赘,丰富的情思有的显得混杂.九叶诗派的艺术风格艾青的评价可以概括:"接受了新诗的现实主义传统,采用欧美现代派的表现技巧,刻画了经过战争大动乱之后的社会现象."现代派的表现技巧1 间接性的表现形式:意象/象征/借喻客观性的抒情风格:思想知觉化对民族与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赞美〉——穆旦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是爱情,是在天空飞翔的鹰群,是干枯的眼睛期待着泉涌的热泪,当不移的灰色的行列在遥远的天际爬行;我有太多的话,太悠久的感情,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对民族和人民命运的强烈关注启示—杭约赫我们常常迷失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拾到一枚贝壳,捉到一个青虫,都会引来一阵欢喜.好像这个世界已经属于自己,而自己却被一团朦胧困守住,——翻过来,跳过去,在一只手掌心里今天,我们不会再轻易去叹息——一朵花的凋谢,月亮的残缺;一粒星的陨落,一只蛋壳的破裂,都给我们预示了将要来到的_一些忧患,都给我们指点了前面的路.因它们生命的变幻填平了多少崎岖的坎坷,领我们到一个新的世界——自己的世界外的世界在时代与历史中思索着生命的意义时感穆旦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然后再受辱,痛苦,挣扎,死亡,因为在我们明亮的血里奔流着勇敢可是在勇敢的中心:茫我们希望我们能有一个希望,它说:我并不美丽,但我不再欺骗因为我们看见那么多死去人的眼睛在我们的绝望里闪着泪的火焰._当多年的苦难以沉默的死结束,我们期望的只是一句诺言,然而只有虚空,我们才知道我们仍旧不过是幸福到来前的人类的祖先,_还要在无名的黑暗里开辟新点,而在这起点里却积压着多年的耻辱:冷刺着死人的骨头,就要毁灭我们一生,我们只希望有一个希望当做报复.将生命经验,体验提升为哲理性的沉思《树》郑敏我从来没有真正感觉过宁静象我从树的姿态里所感受的那样深无论自那一个思想里醒了我的眼睛遇见他屹立在那同一的姿态里在它的手臂间星斗转移在它的注视下溪水漫漫流去在它的胸怀里小鸟来去而它永远那样祈祷,沉思仿佛生长在永恒宁静的土地上金黄的稻束郑敏金黄的稻束站在割过的秋天的田里我想起无数个疲倦的母亲黄昏路上我看见那皱了的美丽的脸收获日的满月在高耸的树巅上暮色里,远山围着我们的心边没有一个雕塑能比这更静默肩荷着那伟大的疲倦,你们在这伸向远远的一片秋天的田里低首沉思静默.静默.历史也不过是脚下一条流去的小河而你们,站在那儿将成为人类的一个思想"袁可嘉"新诗现代化"的提倡1947-3-30天津〈大公报·星期文艺〉发表〈新诗现代化——新传统的寻求〉现代诗歌的观念——现代诗歌显出高度综合的性质:强烈的自我意识中的同样强烈的社会意识,现实描写与宗教情绪的结合,传统与当前的渗透,"大记忆"的有效启用,抽象思维与敏锐感觉的浑然不分,轻松严肃诸因素的陪衬烘托.即现代诗歌是现实,象征,玄学的新的综合传统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1,_ 语言表达的暗示性或间接性.(47年5月18日《大公报·星期文艺》)以与思想感觉相当的具体事物来代替貌似坦而实图掩饰的直接说明.意象比喻的特殊构造法则(十分厌恶浪漫派意象比喻的空洞含糊,认为只有发现表面极不相关而实质类似的事物的意象或比喻才能准确地,忠实地,且有效地表现自己;根据这个原则而产生的意象便有惊人的离奇,新鲜和惊人的准确,丰富)通过想象逻辑安排全诗的结构(前人多概念逻辑即从诗篇中最明白浅显的散文意义评判它的发展,现代诗人认为只有诗情经过连续意象所得的演变的逻辑才是批评诗篇结构的标准,在想象逻辑的指导下,集结表面不同而实际可能产生合力作用的种种经验,使诗篇意义扩大,加深,增重.)文字经过新的运用后所获得的弹性与韧性新诗现代化的抒情方式2,新诗的戏剧化(48年6月《诗创造》12期)如何使意志和感情转化为诗的经验,即设法使它们得着戏剧的表现,而闪避说教或感伤的恶劣倾向.尽量避免直截了当的正面陈述而以相当的外界事物寄托作者的意志与情感:戏剧效果的第一大原则即是表现上的客观性间接性.戏剧化至少有三个不同的方向.一是里尔克为代表,把搜索自己内心的所得与外界的事物的本质(动的,静的)打成一片,而予以诗的表现,初看诗里绝无里尔克自己,实际却表现了最完整不过的诗人的灵魂.二以奥登为代表,他通过心理的了解把诗作的对象搬上纸面,利用机智,聪明及运用文字的特殊才能把他们写得栩栩如生,而诗人对对象的同情,厌恶,仇恨,讽刺都只从语气及比喻得着部分表现,而从不袒露.三,干脆写诗剧.无论想从哪一个方向使诗戏剧化,以为诗只是激情流露的迷信必须击破.没有一种理论危害诗比放任感情更为厉害,不论你旨在意志的说明或热情的表现,不问你控诉的对象是个人或集体,你必须融合思想的成分,从事物的深处,本质中转化自己的经验,否则纵然板起面孔或散发捶胸,都难以引起诗的反应.穆旦 "新的抒情"的提倡(〈慰劳信集—从〈鱼目集〉谈起〉,40年4月28日〈大公报〉(香港版))为了表现社会或个人在历史一定发展下普遍地朝着光明面的转进,为了使诗和这时代成为一个感情的大谐和,我们需要'新的抒情'.这新的抒情应该是,有理性地鼓舞着人们去争取那个光明的一种东西.我着重在"有理性地"一词,因为在我们今日的诗坛上,有过多的热情的诗行,在理智深处没有任何基点,似乎只出于作者一时的歇斯底里,不但不能够在读者中间引起共鸣来,反而会使一般人觉得,诗人对事物的反映毕竟是和他们相左的."新的抒情",当我说这样的话时,我想到了诗人艾青.〈吹号者〉是较好的代表,在这首诗里我们可以觉出情绪和意象的健美的糅合.强烈的律动,洪大的节奏,欢快的调子,——新生的中国是如此,"新"的抒情自然也应该如此.九叶诗派的贡献三十年代的新月派诗歌,现代派诗歌,大都限于个人的感兴,中国诗歌会和七月诗派为代表的鼓动性政治性的诗歌,对人生繁复具体的感受体会不够,九叶诗歌在人生与时代现实,与艺术的结合上做了探索,形成了一种综合或平衡,即"不让艺术逃避现实,也不让现实扼死艺术,".扩展阅读:1./c?word=%BE%C5%D2%B6%3B%CA%AB%C5%C9&url=http%3A//chinese %2Exmu%2Eedu%2Ecn/jpkc/xdd/xiandai/%BE%C5%D2%B6%CA%AB%C5%C9%2Eppt&p=8457d016d9c0 42e408e2962b494d&user=baidu开放分类: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我来完善]“九叶诗派”相关词条:更多徐志摩郭沫若闻一多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九叶诗派简介(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

九叶诗派简介(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

九叶诗派简介(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唐湜、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秦楼月本章教学重点:“九叶”诗派的形成及原因,“九叶”诗派的美学追求:感性与知性的统一、戏剧化的艺术策略。

第一节由分散到聚合:“九叶”诗派的形成“九叶”诗派主要由上海诗人群的辛笛、杭约赫、陈敬容、唐祈和唐湜等,与西南联大诗人群的穆旦、杜运燮、郑敏和袁可嘉等两路诗人组成。

西南联大迁回北京和天津后,两大诗人群分别居于南方和北方城市,所以又被称为南方诗人群和北方诗人群。

两大诗人群聚合以前已经分别展开了现代主义诗歌运动。

1947年杭约赫等人在上海集资成立星群出版公司,后创办“诗创造社”,并于当年7月编辑出版《诗创造》杂志,以此为阵地,上海诗人群逐渐向流派汇集。

《诗创造》的作者队伍主要由两部分人构成:一是臧克家周围的年轻人,如康定、林宏、沈明、田地、劳辛等,二是编者杭约赫的诗友,如陈敬容、辛笛、唐祈、唐湜、方宇晨、马逢华、李瑛等。

他们的编辑方针是兼容并包主义,也无意于形成一个派别,而是为了冲破当时较为寂寞诗坛。

实际上,兼容并包在当时是很难实现的,因为时代的主潮是现实主义,大多数作家独尊现实主义,很难给现代主义以平等的地位,所以,《诗创造》内部所存在的两种创作倾向就逐渐由兼容走向了分离。

唐湜曾回忆说:《诗创造》“后来在敬容、唐祈与我的参与下,刊物上显现了一些‘现代派’的倾向,引起了一些人的非议。

”于是,上海诗人群的分道扬镳则不可避免了。

很快,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等人从中分离出来,在辛笛的经济资助下,于1948年6月另行创办《中国新诗》丛刊,由森林出版社出版,杭约赫、辛笛、陈敬容、唐祈、唐湜和方敬(未到职)等为编委。

他们与北方的穆旦、杜运燮、郑敏、袁可嘉等相汇合,掀起了一股现代主义诗歌潮流。

正如唐湜所说:“在《诗创造》中,我与敬容、唐祈关系较好,在辛之的支持下,初步形成了一个四人核心,到了《中国新诗》,南北双方合流(当时攻击我们的批评家们说是‘南北才子才女的大会合’),北方的TRIO(三星)与可嘉积极来稿支持南方的我们五人,九叶这一流派才算真形成了。

穆旦的诗歌赏析

穆旦的诗歌赏析

穆旦的诗歌赏析穆旦,被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其为现代诗歌第一人,是九叶诗派成员之一。

尤其在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现代派诗歌当中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受所处环境和的影响,以及他个人的经历,他的诗歌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时的现实。

一.前期诗歌内容穆旦所处的时代,是个动荡的时代。

他用他的诗记录现实,记录那个时代的中国。

以1948年为界,将他的诗分为前期和后期。

1948年以前的中国,是残损的。

日寇的铁骑践踏着我们的国土。

受时代的影响,前期他的诗歌中充满了强烈的民族意识和忧患意识。

在“七七事变”后,穆旦在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西南联合大学。

一路所见所感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

同年,连续发表《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性的作品。

在《赞美》中,诗人用众多意象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饱经摧残,人民备受欺凌,生活步履维艰。

正如诗中所写“说不尽的故事是说不尽的灾难,沉默的”,“干枯的眼睛”早已流不出泪水。

尤其是在诗的第二节,他塑造了一个受难者——农民的形象。

农民代表中国众多的劳苦大众,尽管他们辛勤地耕耘却很难再维持生计。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而他永远无言地跟在犁后旋转”。

突然想起来有人曾经说过“战争是政客之间的玩的游戏”,可战争带来的灾难却是由人民大众来承担。

在战争的摧残下,中国的民众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

凝重的情感下,我们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不屈,人民在苦难中选择抗争,哪怕前方面临死亡。

穆旦也选择了抗争,24岁的他参加中国入缅远征军,在参军期间切身体会到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

热带雨林,他艰难前行,看着死去的战友,心一次次的被捶打,原来生与死只是瞬间。

尤其是在胡康谷底撤退时,正值缅甸最猛烈的雨季,野人山成了水中孤岛,孤立无援情况下只能前行。

当时随军的一位医生记录到:每100米就有10~30具骨架的道路。

穆旦将这一切写入了诗中《森林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

穆旦与九叶诗派

穆旦与九叶诗派
••• ••• ••• ••• ••• ••• ••• •••
(四)诗艺的探索:
1.对新诗历史与现状进行了反思和超越;
2.内在经验转化成内蕴深厚的意象; 3.追求新诗戏剧化。
三、穆旦诗歌的艺术创新及其文学史地位
(一)简要生平:
原名查良铮,穆旦是他的笔名,著名诗人和 诗歌翻译家。
穆 旦
他祖籍浙江省海宁县,1918年2月24日出生在天津。Leabharlann 艾略特 奥 登里尔克
叶芝(1865--1939),爱尔兰诗人和剧作家。1923年度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 当你老了》
—— 叶芝
••• ••• ••• ••• ••• ••• •••
多少人爱你青春欢畅的时辰, 爱慕你的美丽,假意或真心, 只有一个人爱你那朝圣者的灵魂, 爱你衰老了的脸上痛苦的皱纹;
(一)九叶诗派:
或称“中国新诗”派,是指 40 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
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青年诗人。“九叶”之名得自 1981 年出版的《九叶集》,其中收录了穆旦、唐祈、阵敬容、 杜运燮、杭约赫、郑敏、辛笛、袁可嘉等九位40年代诗人
的诗作。
(三) 九叶诗派的资源:
前辈现代主义诗人: 戴望舒 西方现代诗人: 叶 芝
3残缺的我3残缺的我二基本主题二基本主题1一个民族已经起来1一个民族已经起来2丰富和丰富的痛苦2丰富和丰富的痛苦三艺术创新三艺术创新1戏剧张力的构造1戏剧张力的构造2用身体来思想2用身体来思想3对传统诗意的反动3对传统诗意的反动从这个意义上说穆旦的反传统正是中国诗歌传统的新内涵
二.九叶诗派的聚集,资源与艺术成就
他早熟早慧,不满六岁时就在报纸上发表了短文习作。 1929年9月,他考进南开中学,开始了现代汉诗的创作。 1940年8月,他毕业于西南联大外文系,并留校任助教。

穆旦与九叶诗派课件

穆旦与九叶诗派课件
详细描述
在《秋》这首诗中,穆旦以秋天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深沉的语言和理性的思考,表达了对生命的思考和对人生的 感慨。他通过对秋天的描绘,传达出一种萧瑟、凄凉而又充满哲理的氛围,给人以深刻的思考和启迪。
《晨》
总结词
这首诗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详细描述
在《晨》这首诗中,穆旦以清晨的景象为背景,通过明快、清新的语言和感性的描绘,表达了对生活 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他通过对清晨的描绘,传达出一种清新、明媚、充满希望的氛围,给人以积 极向上的力量和启迪。
诗歌主题的拓展
关注现实生活
穆旦和九叶诗派注重从现实生活 中汲取素材,关注社会问题和人 民疾苦,使诗歌主题更加广泛和
深刻。
挖掘内心世界
穆旦和九叶诗派注重挖掘人类的 内心世界,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 多样性,使诗歌主题更加深入和
立体。
反思历史和文化
穆旦和九叶诗派注重对历史和文 化进行反思和批判,使诗歌主题
《晚》
总结词
这首诗以傍晚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作 者对时间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VS
详细描述
在《晚》这首诗中,穆旦以傍晚的景象为 背景,通过深沉、内敛的语言和理性的思 考,表达了对时间的思考和对人生的感慨。 他通过对傍晚的描绘,传达出一种静谧、 沉思而又充满哲理的氛围,给人以深刻的 思考和启迪。
05
06
穆旦与九叶诗派的影响和评 价
对中国现代诗歌的贡献
丰富了诗歌的表达形式
穆旦和九叶诗派通过运用现代主义手 法,为中国现代诗歌注入了新的表达 形式和风格,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 力。
深化了诗歌的主题内涵
他们的诗歌作品关注社会现实、人性 复杂和生命意义等深层次主题,深化 了中国现代诗歌的主题内涵。

穆旦

穆旦

穆旦:新诗现代性的冲突和整合(一)生平及创作穆旦(1918-1977)穆旦是九叶诗派中流派风格最浓烈、最有成就的诗人,在40年代即以诗名,和郑敏、杜运燮并称西南联大"三星"。

他原名查良铮,另有笔名梁真,祖籍浙江海宁,1918年生于天津。

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

抗战爆发后,与清华、北大和南开三校师生从长沙步行到了千里之外的昆明。

1940年,毕业留校,任西南联大外文系助教。

1942年5月到9月,毅然加入了中国远征军赴缅甸作战,后来大撤退到了印度。

他的身体虽然经受了一次大考验,但是终于活着回到了昆明。

这两次不寻常的人生经历,促使他的生活态度和创作风格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先后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诗集问世。

1948年赴美国,进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1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1953年回国,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1958年被错划为"历史反革命"。

1977年逝世。

(二)艺术特色1、诗的思维方式现代化,建立了以"残缺"为中心的现代哲学和诗学,排拒了中国传统的中和与平衡。

穆旦诗中关于个人生命体验的哲学思考,更多的是一些他对于中国知识分子生存困境的探索和发现。

这是处在特定历史时代,复杂社会现实下,一个正直而敏感的知识分子内心世界的独特感受和充满激烈矛盾的生命体验。

这种生命体验的哲学性,也就成为了穆旦诗的最富个性的部分。

在他的笔下,出现了中国诗歌中从来也没有过的残缺的世界里的残缺的自我,充满了所有现代人的生命困惑,它们彼此相互对立并相互渗透,呈现出一种"思维的复杂化和情感的线团化",这正是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情感方式。

如题目为《我》的这首诗:从子宫割裂,失去了温暖,/是残缺的部分渴望着救援,/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从静止的梦离开了群体,/痛感到时流,没有什么抓住,/不断的回忆带不回自己//遇到部分时在一起哭喊,/是初恋的狂喜,想冲出藩篱,//伸出双手来抱住了自己//幻化的形象,是更深的绝望,/永远是自己,锁在荒野里,/仇恨着母亲给分出了梦境。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

穆旦为代表的九叶诗人的诗学追求和艺术特色绪论:九叶诗派这一名称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命名的,因诗集<<九叶集>>而得名,指的是一群活跃与四十年代诗坛的诗人们。

1981年,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了一本九位诗人的选集<<九叶集>>。

九叶诗派的成员有辛笛、陈敬容、杭约赫、穆旦、郑敏、唐湜、杜运燮、唐祈、袁可嘉。

它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具有现代主义倾向的诗歌流派,诗人们都是具有爱国心和民主倾向的青年知识分子。

一、九叶诗派在诗歌艺术上的追求1、强调反应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坚决反对白日梦和标语口号两个极端。

他们抒唱现实生活,但作品中带有纵深的历史感。

这一代表的有杜运燮的<<滇缅公路>>,滇缅公路”对于中华民族的生存是一条不折不扣的生命线”。

这是对于现实的真实写照。

”日本根本不相信中国的抗战能坚持到滇缅公路修通的那一天。

日本人更不会相信,严重施工机械的20万中国劳工——绝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孩子,是他们用双手在崇山峻岭间开凿出了埋葬日本占领中国的梦想的交通大道”。

这是对于历史事实的深刻展现。

这首诗揭示了中国人民在那段艰苦的岁月里的坚持,充分显示出了在民族危亡面前,中国人的民族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

另外,还有杭约赫的《启示》,也是这一风格的。

即“抛弃了心爱的镜子,开始向自己的世界外去找寻世界”,写出了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不想拘泥与自己的狭小的天地,渴望展翅在广阔的蓝天。

他们都是执着与现实向历史纵深的构思。

2、追求诗歌艺术与现实的相融合这是存在于他们之中所共有的没有高低上下之分。

他们既要使自己的创作走进人生,也要走进艺术。

他们所需要的不仅是使作品具有诗歌的形式和特色,更要与实践相结合,注重反映生活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和物。

3、在艺术实践上侧重于客观性与间接性的表现。

他们企图超越现实,试图从生命原始的本原即自然中去认识生活。

该诗派的主要理论家唐湜指出,这派诗人有一种不合乎“日常的常识逻辑”的“一种神往的时间”:“在这时间内,一切都浑然入与大化之流,一切都已赤裸裸的纯粹结合于一种自然的肯定,一种质朴的存在,……历史与自然的一切矛盾都完全同化于平凡人的生活。

高中语文 穆旦与九叶诗派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

高中语文 穆旦与九叶诗派同步素材 人教版第一册

穆旦与九叶诗派问:能向我们介绍介绍穆旦本人的情况吗?答:教材中说,我们希望通过对穆旦诗歌的解读,增加我们对现代主义诗歌基本表现手法的了解。

但教材中并没有关于穆旦生平的介绍,在专科教材中也很少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多用一些篇幅进行介绍。

穆旦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屜梁真屜等笔名。

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生于天津,比曹禺小8岁,1977年1月26日在天津病逝,终年59岁。

穆旦从小就表现出屜不但早慧,而且早熟屜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远赴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屜辗转流徙屜的阶段。

1940年(22岁)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屜当代的敏感屜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屜昆明的现代派屜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

在这期间,穆旦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1942年2月(24岁),投笔从戎,参加屜中国远征军屜,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5月到9月,亲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过了几年颠簸不安的生活。

1945年到沈阳,创办《新报》,任主编。

这年,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

1947年5月,自印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

穆旦是什么诗派的代表诗人

穆旦是什么诗派的代表诗人

穆旦是什么诗派的代表诗人
穆旦是九叶诗派代表诗人。

穆旦(1918年4月5日—1977年2月26日),原名查良铮,曾用笔名梁真,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出生于天津。

现代主义诗人、翻译家。

穆旦于20世纪40年代出版了《探险队》《穆旦诗集(1939~1945)》《旗》三部诗集,将西欧现代主义和中国诗歌传统结合起来,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是“九叶诗派”的代表性诗人。

主要著作
创作:《探险队》(1945)、《穆旦诗集(1939-1945)》(1947)、《旗》(1948)、《穆旦诗选》(1986)、《穆旦诗文集》(1996)、《冬》。

译作:《普希金抒情诗集》(1954)、《欧根·奥涅金》(1957)、《唐璜》(1980)、《英国现代诗选》(1985)、《穆旦译文集》(2005)。

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

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

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一、九叶诗派最经典十首诗九叶诗派可是中国现代诗坛超有特色的一个流派呢!下面我就给大家说说这个流派里最经典的十首诗吧。

1. 穆旦的赞美穆旦这个人可厉害啦,他的诗充满了对民族深沉的爱和对苦难的深刻洞察。

赞美这首诗就像是在诉说着我们民族经历的无数沧桑。

诗里写了很多关于土地、人民的意象,就好像把那个时代的中国画卷缓缓展开在我们眼前。

读起来会让人心里涌起一种既悲壮又充满希望的感觉。

2. 郑敏的金黄的稻束郑敏的诗特别细腻。

金黄的稻束把稻束比作母亲,那种对母亲、对生命的敬重感油然而生。

看着诗里描写的金黄稻束在秋天里站着的样子,就好像看到了默默奉献的母亲形象,特别有画面感。

3. 陈敬容的力的前奏陈敬容的这首诗充满了力量感。

诗里描绘了一种等待爆发的力量,就像暴风雨来临前的宁静一样。

感觉像是在预示着什么新的变革或者希望的到来,很有张力的一首诗。

4. 杜运燮的滇缅公路这首诗写的是滇缅公路,这可不是一条普通的公路呢。

诗里把公路的修建过程以及它的意义都写得特别深刻。

通过诗能感受到当时修建这条公路的艰辛,还有它对战争、对国家命运的重要性。

5. 杭约赫的复活的土地杭约赫在诗里表达了对土地的热爱和对土地重新焕发生机的渴望。

他笔下的土地就像是一个沉睡后即将醒来的巨人,充满了生机和活力,读起来让人对未来充满希望。

6. 唐祈的时间与旗唐祈的这首诗很有深度。

诗里把时间和旗这两个意象结合起来,表达了很多关于历史、关于理想的思考。

感觉就像是在时间的长河里寻找着什么旗帜,来引领我们前进一样。

7. 唐湜的歌他的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

诗里的语句轻快又灵动,就像是一首真正能唱出来的歌一样。

读的时候会让人心情变得很好,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乐趣。

8. 袁可嘉的沉钟沉钟这首诗给人一种很沉稳又深邃的感觉。

诗里用沉钟这个意象表达了很多关于命运、关于人生价值的思考,感觉就像在探索一个很深奥的哲理一样。

9. 辛笛的航辛笛的航写的是在海上航行的感觉。

穆旦

穆旦

走不尽的山峦和起伏,河流和草原, 数不尽的密密的村庄,鸡鸣和狗吠 接连在原是荒凉的亚洲的土地上, 在野草的茫茫中呼啸着干燥的风, 在低压的暗云下唱着单调的东流的水, 在忧郁的森林里有无数埋藏的年代。
多少朝代在他的身边升起又降落了 而把希望和失望压在他身上, 翻起同样的泥土溶解过他祖先的, 是同样的受难的形象凝固在路旁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 在大路上多少次愉快的歌声流过去了, 多少次跟来的是临到他的忧患;
在大路上人们演说,叫嚣,欢快,
然而他没有,他只放下了古代的锄头, 再一次相信名词,溶进了大众的爱, 坚定地,他看着自己溶进死亡里, 而这样的路是无限的悠长的 而他是不能够流泪的, 他没有流泪,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在群山的包围里,在蔚蓝的天空下, 在春天和秋天经过他家园的时候, 在幽深的谷里隐着最含蓄的悲哀: 一个老妇期待着孩子,许多孩子期待着 饥饿,而又在饥饿里忍耐, 在路旁仍是那聚集着黑暗的茅屋, 一样的是不可知的恐惧,一样的是

一样的是从这倾圮的屋檐下散开的 无尽的呻吟和寒冷, 它歌唱在一片枯槁的树顶上,
它吹过了荒芜的沼泽,芦苇和虫鸣, 一样的是这飞过的乌鸦的声音。 当我走过,站在路上踟蹰, 我踟蹰着为了多年耻辱的历史

我要以荒凉的沙漠,坎坷的小路,骡子车, 我要以槽子船,漫山的野花,阴雨的天气, 我要以一切拥抱你,你, 我到处看见的人民呵, 在耻辱里生活的人民,佝偻的人民, 我要以带血的手和你们一一拥抱。 因为一个民族已经起来。 一个农夫,他粗糙的身躯移动在田野中 他是一个女人的孩子,许多孩子的父亲
结构和结尾
结构 结尾 第一节:“我”作为祖国形象 诗人一沉郁的笔调,赞美了生 的代言人巡视与战争侵染的山 活在苦难大地上的中国人民, 川河流间,在历史与现实的交 他们勤劳、善良、坚韧、刚毅。 叠间倾诉对人民的深情 他们的存在,昭示着中华民族 的觉醒和抗争,也预示着中华 第二三节:为了解脱祖国的苦 民族前途的光明和宽广,每节 难,愿化为“农夫”这一“人 诗都以“一个民族一觉起来” 们”的代表,为国殒身不恂, 作结,在结构上给人以一气呵 正是千万这样的人支撑起民族。 成的整体效果,在内容上则更 支撑起更多人的希望。祖国怎 加突出了以“农夫”为代表的 能不赞美他 中国人民的形象,表达了“一 第四节:虽然山河依旧黯然, 个民族已经起来”的豪迈心声 但痛苦中有挡不住的希望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和九叶诗派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和九叶诗派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和九叶诗派
穆旦诗派是宋代最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它以穆旦为代表人物,以其诗歌为主要创作内容,以抒发自然之美和人生之感受为主旨,以抒情和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强调自然的美好,重视情感的表达,追求自然的完美,重视内容的深刻性。

九叶诗派是宋代重要的诗歌流派之一,以苏轼为代表人物,以其诗歌为主要创作内容,以追求自由、宽容、实证和理性为主旨,以抒情和描写为主要表现手法,强调理性的观点,重视情感的表达,追求自由的完美,重视内容的理性性。

穆旦与九叶诗派

穆旦与九叶诗派
• 穆旦在这里继续探索和写作现代诗歌,并 在《清华学刊》上发表。他写雪莱式的浪 漫派的诗,有着强烈的抒情气质,又有很 强的现实感。
• 1937年七七事变后,10月随大学南迁长沙 国立长沙临时大学,后又徒步远行至昆明 西南联合大学。同年在香港《大公报》副 刊和昆明《文聚》上连续发表《合唱》、 《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 实》、《赞美》、《诗八首》等具有代表 性的作品,成为有名的青年诗人。
穆旦的诗歌创作
一、生平与创作简介 二、诗歌的主题意蕴 三、艺术创新与现代性特征 四、九叶诗派的诗学主张与审美追求 五、在现代诗歌史上的地位
一、生平与创作简介
• 穆旦(1918—1977),原名查良铮,著名 爱国主义诗人、翻译家。
• 出生于天津,祖籍浙江省海宁市袁花镇。 曾用笔名梁真,与著名作家金庸(查良镛) 为同族的叔伯兄弟,皆属“良”字辈。
• 同年5月至9月,亲历滇缅大撤退,经历了震 惊中外的野人山战役,于遮天蔽日的热带雨林 穿山越岭,扶病前行,踏着堆堆白骨侥幸逃出 野人山。
• 后于1945年9月,根据入缅作战的经历,创作 了中国现代主义诗歌史上著名诗篇——《森林 之魅——祭胡康河上的白骨》,另有相关创作 《阻滞的路》、《活下去》。
• 郑敏认为这是“一组有着精巧的内在结构, 而又感情强烈的情诗,这是一次痛苦不幸 的感情经历。”
• 孙玉石指出“《诗八首》是属于中国传统 中的‘无题’一类的爱情诗”,“它以十 分严密的结构,用初恋、热恋、宁静、赞 歌这样四个乐章(每个乐章两首诗),完 整地抒写和礼赞了人类生命的爱情,也包 括他自己的爱情的复杂而又丰富的历程, 礼赞了它的美,力量和永恒。”
• 1976年3月31日右腿股骨颈折断。翌年2月26 日春节期间,穆旦于凌晨心脏病突发逝世,享 年59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穆旦与九叶诗派)【圣才出品】

温儒敏《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笔记和典型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穆旦与九叶诗派)【圣才出品】

第8章穆旦与“九叶诗派”8.1 复习笔记【知识框架】【考点归纳】考点一:新诗的开端1.新诗的概况(1)提出新诗的人物《新青年》上最早进行的新文学尝试,是胡适、沈尹默、刘半农等人的新诗创作。

胡适以“白话入诗”为突破口,对文学革命进行了探讨。

针对陈腐僵化的古典韵文,他提出文学改良的“八事”。

(2)新诗在理论和实践上的主要目标在新诗发生的开端,打破传统诗歌外在形式上的束缚,用当代的白话口语自由地表达思想情感,成为理论及实践上的主要目标。

2.新诗发展的过程表8-1 新诗发展的过程考点二:“九叶诗派”的聚集、资源与艺术成就1.“九叶诗派”的定义(1)“九叶诗派”,或称“中国新诗派”,是指1940年代出现的一群具有现代主义诗歌倾向的青年诗人。

“九叶”之名得自1981年出版的《九叶集》,其中收录了穆旦、唐湜、唐祈、陈敬容、杜运燮、杭约赫、郑敏、辛笛、袁可嘉这九位1940年代诗人的诗作。

(2)“九叶诗派”基本上是由两群诗人合流而成的,南北两批诗人在共同的诗艺追求下走到一起,形成一个新的诗歌流派。

2.“九叶”诗人的共同追求表8-2 “九叶”诗人的共同追求考点三:艺术创新及其文学史地位1.诗人简介穆旦本名查良铮,不仅是现代诗坛最为重要的诗人,也是一位著名的翻译家。

其主要诗集有《探险队》《穆旦诗集》《旗》等。

穆旦非常有艺术个性,总是在对传统的叛逆、反差中显现其创新,在“九叶”诗人中,最为深刻地体现出1940年代的新诗现代性探求。

他的诗歌以深邃复杂的内涵、内在饱满的激情以及娴熟复杂的技艺,将新诗的审美品质推向了新的高度,在他身上,汉语的表现力和穿透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呈现。

2.穆旦诗歌的特征表8-3 穆旦诗歌的特征。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和九叶诗派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和九叶诗派

文学常识积累:穆旦和九叶诗派文学常识积累:穆旦和九叶诗派文学常识积累:穆旦与九叶诗派由于穆旦和九叶诗派的作品都具有很突出的现代派特点,阅读和理解起来都有一定的困难。

虽然,《穆旦诗集》在2000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评选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之一,但是,他的作品大家平时读得仍不多(个别特别喜欢穆旦的同学除外)。

因此,大家在学习的过程中,最好能多读一些他的诗,除了读教材中摘录的作品外,最起码还应读一读《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选的《赞美》等三首完整的作品。

一、学习常识提示1.关于穆旦生平(1)简历。

生于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比曹禺小8岁,比张爱玲大2岁),卒于1977年(终年59岁)。

生于天津,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

(2)早期创作。

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3)辗转流徙。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远赴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

1940年(22岁)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

在这期间,穆旦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穆旦与九叶诗派"专题学习重点与难点答疑"问:能向我们介绍介绍穆旦本人的情况吗?答:教材中说,我们希望通过对穆旦诗歌的解读,增加我们对现代主义诗歌基本表现手法的了解。

但教材中并没有关于穆旦生平的介绍,在专科教材中也很少这方面的内容。

所以,我们在这里可以多用一些篇幅进行介绍。

穆旦原籍浙江宁海,原名查良铮,另有"梁真"等笔名。

1918年农历二月廿四日生于天津,比曹禺小8岁,1977年1月26日在天津病逝,终年59岁。

穆旦从小就表现出"不但早慧,而且早熟"的特点,1929年9月(11岁)考入天津南开中学,读书时开始诗歌创作,并参加抗日救国活动。

1935年(16岁)考入北平清华大学地质系,半年后改读外文系。

抗日战争爆发后,随校长途跋涉到长沙,又随校远赴云南昆明,进入西南联大,同当时许多著名作家一样,也经历了一个"辗转流徙"的阶段。

1940年(22岁)由西南联大毕业,留校任助教。

当时,在昆明云集着一大批著名的诗人,如闻一多、朱自清、冰心、冯至、卞之琳等,而穆旦与郑敏、杜运燮、袁可嘉、王佐良等青年诗人则跟着当时在联大教书的英国青年诗人燕卜逊,读艾略特,读奥登……开始找到了"当代的敏感"与现实的密切结合,形成了一个被自己人称为"昆明的现代派"的诗歌小团体。

而在这个团体中,穆旦的诗歌才华是大家所公认的。

在这期间,穆旦开始系统地接触英国现代诗歌和诗歌理论,创作也发生了较大变化,并走向成熟,创作了《合唱》、《防空洞里的抒情诗》、《从空虚到充实》、《赞美》等具有代表的作品,成为了当时有名的青年诗人。

他这时的作品主要发表在香港的《大公报》文艺副刊和昆明的《文聚》上。

1942年2月(24岁),投笔从戎,参加"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抗日战场。

5月到9月,亲历了与日军的战斗及随后的滇缅大撤退,死里逃生,过了几年颠簸不安的生活。

1945年到沈阳,创办《新报》,任主编。

这年,昆明文聚社出版了他的第一部诗集《探险队》。

1947年5月,自印出版第二部诗集《穆旦诗集》(1939-1945),1948年2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又出版了他的第三部诗集《旗》。

他的这三部诗集均很快在香港再版。

在抗战胜利前后,他创作了20余首"抗战诗录"不同于卞之琳这时期创作的以现实主义写抗战的"十四行诗"《慰劳信集》,而是把战争和战争中的人放在人类、文化及历史的高度予以思考,同奥登1939年创作的"十四行诗"《在战时》较接近。

这时,他的作品大多发表于上海的《诗创造》和《中国新诗》杂志,正式成为"九叶诗派"中的一员。

1948年8月(30岁)赴美留学,进入芝加哥大学英国文学系学习,1952年获文学硕士学位。

在这期间,闻一多于1948年编造的《现代诗钞》选入了他的四首作品,在数量上仅次于徐志摩。

1952年纽约出版的英文《世界诗选(公元前2600-公元1950)》选入了他的两首作品。

1952年底携妻子周与良一同回国,1953年5月,任南开大学外文系副教授。

1954年,因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列为"审查对象",1957年在《诗刊》上发表他回国的第一首诗《葬歌》。

1958年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九九家争鸣记》后,被打成"历史反革命",降职降薪,甚至逐出课堂,强迫在南开大学图书馆接受管制,监督劳动。

"文革"中,又因他曾参加过"中国远征军"而被判定为"历史反革命",被抄家,他被关进"牛棚"劳动改造,他和他的家人都遭到批斗。

在这期间,他虽然停止了诗歌创作,但一直坚持诗歌翻译,用他的本名"查良铮"和笔名"梁真"出版了普希金、拜伦、雪莱、济慈、布莱克、朗费罗、艾略特等著名诗人的诗集十余种,由一个著名诗人成为了一个著名的文学翻译家。

1975年,在"文革"结束前夕,他突然又重新开始了诗歌创作,写出了《智慧之歌》、《停电以后》、《冬》等著名作品,特别是他的《神的变形》以"诗剧"的形式,通过"神、魔、权、人"这四个人物的戏剧性冲突,展示了一个寓言式的人类悲喜剧,充满苦涩的智慧。

但穆旦的最后辉煌时间太短,由于长期以来身心受到的摧残和折磨,刚过了59岁生日后,1977年1月26日不幸病逝。

好在他还是看到了"文革"的结束。

问:穆旦的作品都有哪些?答:穆旦的作品主要可分为"诗歌作品"和"翻译作品"两大部分。

在诗歌方面,穆旦生前只出版了3部诗集,即《探险队》(1945,昆明文聚)、《穆旦诗集(1939-1945)》(1947,自印)、《旗》(1948,上海文化生活)。

其中,《穆旦诗集(1939-1945)》是他创作成熟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集,2000年被人民文学出版社选为"百年百种优秀中国文学图书(1900-2000)"之一。

穆旦的诗歌创作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早期(1934-1937),大致从他在南开中学开始创作到他随清华南迁,这是他创作的初试期,主要作品有《流浪人》、《古墙》等;二、中期(1937-1948),大致从他南迁到去国,这是他创作的高峰期和成熟期,主要作品有《合唱》、《赞美》、《诗八首》等;三、后期(1948-1957),大致从他去美国到回国后中断创作,这是他创作的衰退期,主要作品有《葬歌》、《九九家争鸣记》等;四、晚期(1975-1977),大致从他重新创作到去世,这是他创作的重振期,主要作品有《智慧之歌》、《神的变形》、《冬》等。

在翻译方面,穆旦的收获更多。

主要有:普希金的诗集7部:《青铜骑士》(1954,上海平明)、《波尔塔瓦》(1954,上海平明)、《加甫里颂》(1955,上海平明)、《普希金抒情诗集》(1957,上海新文艺)、《普希金抒情诗二集》(1957,上海新文艺)、《欧根·奥涅金》(1957,上海新文艺)、《高加索的俘虏》(1958,上海新文艺)。

("文革"中重新修订《普希金抒情诗集》,上下册,上海译文)。

英国诗人的诗集5部:《拜伦抒情诗选》(1957,上海新文艺)、《雪莱抒情诗选》(1958,人民文学)、《济慈诗选》(1958,人民文学)、《云雀》(雪莱,1958,人民文学)、《唐·璜》(1980,四川人民)、《英国现代诗选》(1985)。

("文革"中重新修订《拜伦诗选》,上海译文)。

其他诗集2部:《布莱克诗选》(1957,人民文学)、《艾略特和奥登诗选》。

文艺理论著作2部:《文学原理》(前苏联,季摩菲耶夫,1955,上海平明)、《别林斯基论文学》(1958,上海新文艺)。

问:教材在这讲的第一部分介绍了"新诗发展的历史轮廓",能再帮我们梳理一下吗?答:我们可以把新诗发展的历史分为"初创期"、"探索期"、"成熟期"和"深化期"四个时期。

第一,初创期(1917-1922),也就是一般文学史上所说的"白话诗时期"(现代新诗在20世纪初刚出现时都称为"白话诗"),或者"五四时期"。

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的胡适的《白话诗八首》,被看作是现代最早出现的"白话诗"。

1918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鸽子》、刘半农的《相隔一层纸》、沈尹默的《月夜》等,被看作是现代第一批白话新诗。

(刘半农和沈尹默后来创作的歌谣化的《教我如何不想她》和散文化的《三弦》,则被看作是他们的诗歌代表作)。

1919年2月,发表在《新青年》上的,周作人的《小河》被胡适称为"新诗中的第一首杰作"。

这年10月,胡适的《论新诗》被看作是最权威的新诗理论,朱自清称之为"诗的创造和批评的金科玉律"。

这年,郭沫若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新诗。

1920年1月,新诗社编辑出版的《新诗集(第1集)》(内收胡适、刘半农、周作人、康白情、郭沫若等15人的102首作品)是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

这年3月,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胡适的《尝试集》,是现代第一部个人新诗集。

从此,胡适被看作是"白话新诗第一人"。

这年的重要诗集还有郭沫若、宗白华、田汉(寿昌)三人的诗合集《三叶集》(上海亚东图书馆)和许德鄰编选的《分类白话诗》(崇文出版社)。

这年1月,郭沫若的《凤凰涅槃》等重要作品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

沈玄庐的《十五娘》被朱自清称为"新文学中第一首叙事诗"。

这年成立的北京大学歌谣会是白话诗人们进行的新诗"歌谣化"努力的开始,主要收获有刘半农的《瓦釜集》和《扬鞭集》中的部分作品,以及刘大白的《卖布谣》、《田主来》等。

1921年8月,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的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女神》,一方面把新诗运动的"诗体解放"推到了极致,另一方面便诗的抒情本质与诗的个性化得到充分的体现,被看作是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1922年1月,叶圣陶、刘延陵、朱自清、俞平伯等以"中国新诗社"名义创办的《诗》月刊,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新诗刊物。

这年3月,上海亚东书局在这年出版的俞平伯的《冬夜》和康白情的《草儿》,被看作是当时最有影响的新诗集。

这年4月,潘漠华、应修人、冯雪峰、汪静之四人在杭州组成现代第一个专门的诗社:"湖畔诗社",同时还自己出版了诗合集《湖畔》,他们也因此被称为"湖畔诗人"。

这年6月,文学研究会的朱自清、周作人等8人因出版诗合集《雪朝》(商务印书馆)而被看作是一个"准诗歌流派",称为"《雪朝》诗人群"。

这年8月,汪静之由上海亚东图书馆出版的《蕙的风》被看作是现代第一部爱情诗集,因其在爱情表现上的大胆而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

这年,冰心开始陆续在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小诗。

这年发表的重要诗论还有郑振铎的《论散文诗》和周作人的《论小诗》,出版的重要诗集还有北社编辑的《新诗年选(1919)》和徐玉诺的《将来之花园》等。

第二,探索期(1923-1927),也就是一般文学史上所说的"20年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