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柴静
《看见》读后感
《看见》读后感《看见》读后感1看《看见》之前,我先看了本书的简介,当看到“自传性作品”时,我在内心已经把它定性为一个优秀记者的成长之路。
等真正看完之后,才发现和我想象的还是有一些区别,这本书以柴静的采访作为线索,在对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调查的同时,自己也在一步步成长,从青涩走向成熟的,从对新闻一无所知的新人到真正成熟的记者的转化,在她每次的自省当中,又一次次的升华自己。
“看见”,从镜头中看,从每一个人的眼里去看。
当我们看到一些事件,往往已经定义上了善恶,往往都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去谴责。
而柴静却能够通过镜头,告诉我事实真相并不是想象中的非黑即白,当事人为什么会做出这些决定,在作出决定的背后又经历过什么,抽丝剥茧般的把真相展露出来。
当我看到非典那一章的时候,对我的震撼不亚于一场心灵地震,我从未想过非典是那么的严重。
当时我还在上小学,对非典并没有什么概念,只是每天例行公事一样的探测体温,从来没有想过非典是这么的可怕,可以轻轻松松剥夺无数人的生命。
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无数白衣天使站了出来,为抗击非典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阻止了非典的蔓延。
在汶川地震时,远在河北上初中的我都能感觉到震感,更不必说位于震源地区的汶川了,那是我根本想象不出来的灾难。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这并不是一句空话,在当时,无数人民子弟兵和志愿者赶赴灾区,全国人民捐钱捐物支援灾区。
地震灾民就算亲人在灾难中丧生,也没有放弃生活的希望,依靠自己的力量重建家园。
在每次的灾难面前,并不仅仅只有黑暗,在黑暗中,有那么一丝丝的希望像阳光一样照射进来,慢慢地扩大。
在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上,发生了这些与我们休戚相关的事,也让我们知道了我们肩上的责任和担当。
在社会阴暗面的揭露上,我并没有对当今社会失望,相反,只有把这些阴暗面揭露出来,社会才会变得更好。
我始终相信,什么东西都会慢慢变好的。
在看这本书时,经常能找到共鸣,许多观点直击内心。
对人性也有了一个更深的理解,每个人都是在做自己认为对的事,做出的选择,都是符合自身的利益的。
《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访谈
《新闻调查》记者柴静访谈最近,我有幸采访到了知名的新闻调查记者柴静。
柴静以其深入调查和真实报道的方式而闻名,她的采访总是能为公众揭示出背后真相。
我期待着与她的访谈,了解她的经验和看法。
在采访中,我首先向柴静询问了她为何选择了新闻调查这个行业。
她回答道,她小时候就对真相感兴趣,总是喜欢问问题。
她认为新闻调查是一个可以揭示真相的工作,可以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她说道,“我们身边发生的事情很多时候都是表象,有很多背后的故事需要被发现和报道。
”柴静告诉我,她认为一个好的新闻调查记者应该具备几个重要的品质。
首先,要有冒险精神和勇气,敢于深入调查,去探索真相。
其次,要有耐心和毅力,因为有时候揭露真相可能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努力。
最后,要保持客观和公正的态度,尽可能做到公正地报道事实。
当谈到她最难忘的一次调查时,柴静提到了一次针对某大型企业的调查。
她花费了几个月的时间,潜入该企业进行调查,并收集了大量的证据。
最终,她揭露了企业内存在的严重的违规行为和腐败问题,引起了公众的广泛关注。
她坦言,这次调查让她体会到了新闻的力量和责任,并对自己的工作感到骄傲。
我进一步询问柴静关于新闻调查行业面临的挑战和困难。
她表示,新闻调查往往需要面对各种困难和阻力,包括信息获取的难度、压力和威胁等。
她认为,一个好的记者应该有坚定的信念和职业道德,不被外界干扰,并始终坚守真相。
最后,我请柴静分享一些建议给那些想要从事新闻调查行业的年轻人。
她鼓励他们要持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调查能力,同时要保持对真相的追求和勇气,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她说道,“新闻调查是一项令人兴奋和有意义的工作,能够为社会发声,为公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帮助他们做出明智的决策。
”通过与柴静的访谈,我对新闻调查行业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她的经验和观点使我对这个行业充满了敬佩和向往。
我希望自己能够以柴静为榜样,成为一名有责任感和影响力的记者。
继续写:柴静是一位才华横溢的记者,在她的报道中,她总是能够以独到的角度,深入调查背后的真相。
关于央视主持人柴静主持风格的研究
上善若水,润物无声——浅谈柴静主持风格柴静是中央电视台最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之一。
曾经在央视《新闻调查》这一档具有“理性、公平、深刻”的强烈的男性特点的节目中担任过主持人,做过出镜记者。
当她作为出镜记者时,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但在她冷静平淡的外表下埋藏的是一颗炽热的救死扶伤的心。
2008年非典期间,她成为整个中国除病人、医生外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
明黄的封锁线、大夫雪白的大褂、摇晃着的镜头、人们求生的眼神映衬着柴静瘦弱但是坚定的身影,理性冷静的脸蛋上紧锁的眉头却让我们偷窥到她心中为灾区中人民生命安全的一丝焦虑。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她以她三尺冰的犀利与百川东到海的坚持,赢得了人们的认同,折服了万千观众的心。
而当她作为一名节目主持人的时候,留着干练的短发、有着俊俏的面容的“名嘴”柴静留给观众的印象不仅仅有着睿智、敏锐的一面,而且也有着温柔如水般、善良如春风般的一面。
例如,在《以生命的名义》这期节目中,柴静与一对同性恋者对话。
对话中,作为女性的柴静,她以海纳百川般包容的态度,用柔和的语气,聪明地为采访者营造了一种宽松的环境,使他们能够一直以一种轻松愉悦的态度来接受访问,从而更加真实地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而在《双城的创伤》这一以一群农村孩子集体服毒自杀的事件为背景的节目中,柴静一边以睿智的提问挖掘生命的价值,一边又以母性伟大无私的胸怀温暖孩子受伤的心灵,为他们擦去伤心的眼泪。
她这种一面提出犀利的问题,一面又展现自己无限柔情的深深具有人文主义关怀的做法正如她曾经说过的那样:“新闻的一面是刚性,它可以原来越深入,越来越锐利;而新闻的另一面,情感的、内在的、心灵的部分,则应该是柔性,也可以越来越饱满。
这本身一点也不冲突。
如果两端都充分发展,那么整个调查对我而言就是最美好的,现在的我就沉浸在这美好里。
在揭开黑幕的同时,又揭开人的心灵,窥见灵魂,这不是其他的职业、其他的栏目可以做到的.。
不能再对不起农民——中央台记者柴静采访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 全程实纪
格 , 个 是 说 不 过去 的 。 比如说 北 最 弱 的一 个 产业 。 ” 这 你
我 繁 最 “ 也 有 人 认 为 说 , 在 中 国 但 现 的 突 破 ,就是 在 土 地 利 用 规 划 确 定 京 , 已经 从 市 中 心 , 华 区 , 便 你 四 D l 反 的 城 镇 建设 用 地 范 围 之 外 ,经 批 准 利 的 地 区 , 叫 我 搬 到 三 环 、 环 、 农 业 占 G P也就 是 1 %上 左 右 , 你 占用农村集体土地建设非公 益性项 五 环 以外 去 了 ,我 做 的牺 牲 还不 够 正 比例 也 不 太 大 , 用 不 着 太 去 在
一
大了。
理去 , 我把 这个 地让 出来 , 可 以让 我
出问 题 。 还有 第 二 句话 是 中 国未 来
就 当 时 他 说 源 头 是 在 18 9 2年 的 更 多 的人 得 到 好 处 ,我 凭 什 么要 叫 的一 个大 的坎 就是几亿 人进城 , 宪 法 修 正 案里 的一 句 话 :城 市 土 地 我经 济 上 还 要 吃 亏 ,那 就 讲 不 过 去 看 这 个 坎 能 不 能 过 得 去 ,我 问 他 : “ 了 , 吧。” 对 “ 这两 句 话 怎 么 理 解 ? ” 说 :我 想 他 “ 收归国有 。” 这一收 , 村土地就转 农
农 民 的地 ,再 把这 些挪 出来 的 地 变 地 。 陈 锡 文说 :从 强 制这 个 角度 去 ” “ 也 看 ,当 然它 会 把 一 些 矛 盾 更加 激 化 的 上面 , 玻 璃 是 透 明 的 , 完早 饭 成建 设 用 地 , 是 违法 的。 ” 大 吃 “ 地农 用 ,你 把 农 民挤 出来 起来 , 农 第一讲理我跟你很难讲的了。 我们想过去看 ,这个老总一把拉住
柴静励志故事分享
柴静励志故事分享本文是关于柴静励志故事分享,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柴静励志故事篇:1女性是美丽的,有才华、有内涵的女性显得更美,柴静是一个很知名的主持人,除此之外,她在文学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我相信在很多人心里,柴静就是一个有内涵有才华的女性,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偶像。
接下来,就为大家介绍一下名人柴静励志故事,大家可以学习一下柴静的励志人生!那时,柴静还是一个大学生,她最喜欢听电台的一个夜话节目。
她提笔给主持人写了封信,说她有一个梦,梦想有朝一日也能坐在录音室里,像他一样,为别人排忧解难。
那个当年当地最红的电台主持人,居然在广播里答复了她,说想当主持人的那位叫柴静的同学,你下午可以到我们电台来。
面试时,居然来了50多位同学。
主持人无权定夺,只好请出了电台领导。
领导只问了一句:“你们中间有谁学过播音?”大家面面相觑,都没有学过。
可想而知,一个都没有留下。
她回到学校以后,去广播站自编自导了一个叫“别样的声音”的节目,其实就是介绍一本喜欢的书,然后根据书中的意境配上音乐,录下来。
南方的三伏天,她在广播站忙了一下午,从录音室出来的时候,全身都湿透了,可她一点儿都不觉得累。
她又跑到了电台,把带子交给主持人。
只听了一段,主持人就“啪”地把录音机摁了,主持人背对着她,她看不清主持人的脸,也不知道他在想什么。
她涨红了脸,紧张得不行。
她想,他都听不下去了,看来是没有希望了。
可是,她却意外地听见:“今天晚上,你来做我的节目吧。
”晚上,她来到播音间,坐在主持人的位置上侃侃而谈,从那以后,她就成为这座省城电台的客座主持人。
毕业后,她选择了主持人作为她的职业。
从电台到电视台,从省台到央视,一步步走向成功。
领导问他们谁学过播音,就是想初步了解他们的播音能力。
众人因为没有学过播音,当时没办法让领导了解他们的播音能力。
柴静意识到了这一点,她通过制作一期节目,向电台推介自己,让主持人了解她的音质音色以及播音主持能力。
柴静采访风格
柴静曾经做电台主持的时候这样说自己的名字:“我叫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白岩松说这种对于名字的解读是一半冰山一半火焰。确实,热血与理智,锋芒毕露与亲切柔和,从一开始就在这个名字上纠葛着。同时也暗示了柴静独特的采访风格。
一、感性诉求——说话亲和宽容,注重细节。
柴静曾经说过:“这是一个像流沙一样的世界。”非常文艺和煽情的表达。其实在她众多的采访中也无不透露着她感性的表述方式。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关于柴静无数次的采访报道中,我们经常能够见到那张亲和的充满关切的面孔。在2003年春天有关SARS的报道中,透过那张大大的白口罩后面我们看到了那双关切而忧虑的眼神,这个单薄的女性身上迸发出了强烈的责任感和无限的勇气。毫不做作,而是内心真实情感的流露。另外,柴静还特别注重细节,一个不经意的动作,一句平淡的话,她都会认真思考。对于细节的把握,是柴静采访中的一大特色。
关键词:柴静 采访风格 感性诉求 理性诉求 倾听
柴静出生于山西临汾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早早地上了学,大学毕业的时候才19岁。自小喜爱文学,直到现在还一直保留着写日记的习惯。敏感细腻的柴静大一的时候就做了电台的主持,一做就是五六年。22岁,已经是电台综艺部副主任的她,辞职到北广进修。之后加盟湖南卫视,后来被东方时空看中,漂到了北京。在2003年,非典肆虐时。她深入到一线,七次与非典病人面对面。苍白的小汤山病房里,裹在消毒服里,一张瘦弱苍白的脸,一次次把最有力的信心带给观众。这一年里,全国的观众都记住了央视这个瘦弱勇敢的女记者。她被评为“2003的许多揭露、批评性的节目,都意味着记者要经历一番曲折的采访,甚至要深入危境之中,在虎穴狼窝里与恶势力斗智斗勇。《深圳外贸骗局揭秘》中柴静跟踪拍摄深圳骗子公司,那些设置骗局的外贸公司一切都是假的,他们用各种手段收取企业的各种现金费用之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并且与黑社会勾结,雇佣打手。柴静在追踪采访中,便与这些凶神恶煞般的打手短兵相接。他们随时都有攻击的可能,危险步步逼近。柴静后来这样描述当时的情景:“他们大声地呵斥驱赶着我。我不动声色地向摄像师递了一个眼神,看到摄像师并没有惊慌,他腋下夹着包的姿势表明,他正在拍摄。我知道面对的是一群随时可能动用暴力和血腥手段的黑社会打手,但必须与他们周旋,这也是采访的一部分,是节目中最有张力的元素,可以更清楚地让观众了解到骗局的真相。”
“非典” 柴静刚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
最重要的是我关心的现实问题到底是什么, 我否代替那些沉默者发问。 能否问得准确是我唯一需要担心的。”
柴静 的 语 录
我知道,自己必须是 清醒的,不是麻木的。 要通过自己对社会的 观察,去发现那些比 戏剧更具戏剧性的真 实生活。我必须去行 动,去改变。 我需要去批判, 也需要去同情。我需 要感受人们的痛苦, 再通过我的采访表达 出来。在道德的重建、 社会公共体系的不断 完善中,一个记者, 到底能做什么?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 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 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 持弱者的心灵。她气质 优雅,而又锋芒毕露。 “我是柴静,火柴的柴, 安静的静”,柴静因其 飘逸而明慧的气质,敏 锐的让人惊诧,坚定的 让人心疼。 柴静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 地方,她以她的犀利和 敏锐、坚定与坚持,最 终历练成为一名优秀的 新闻工作者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一个记者可能要
付出生命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须在这 个职业当中恪尽职守。这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人类的心灵需要互相帮助,我要做的就是把它呈现 出来让大家看到。 当通过提问将心灵的细节展现出来的时候,你会发现, 原来每个人都深深地嵌在这个世界里,你不帮助他, 你可能也会孤立无援。传播的力量就是要把这些东 西渗透下去,然后才能生长出新的叶子。”
知性 优雅
聆听 犀利
从容 敏锐
柴静:我的倾听是发自内心的
采访的时候,她总是习惯性 地身体前倾。这是一种 发自心灵的倾听姿态。 她说:“倾听,我可以更贴 近被访者的内心,新闻 的背后是心灵。消除芥 蒂,建立一种信任,而 且更具有人文色彩。 有的观众朋友形容我的 发型是犹抱琵琶半遮 面。 ”
柴静:我关注的是体育赛事中的人性。
柴静指了指路旁绽放的花丛。“就像这些花,它们已 经长得这么绚烂,但我不想去报道它们是如何的美丽, 我想看到的是,这些花最初的种子是什么样子的,它 们成长的起点在哪里。” 柴静的语速飞快,长年做深度报道,她保持着自己独 特的视角,对于奥运,她亦如此。那位巴勒斯坦的女 游泳运动员,因为没有泳池,只能在满是老人和孩子 的12米的公共泳池中练习,只有一件专业泳衣,没有 比赛时都舍不得穿……所有的这些,柴静都找到了故 事的主人公,以面对面的方式进行了深入采访, “这些伟大的不可复制的人性,那些无比高贵的灵魂, 让我震动!我一定要把这些素材留下来。不管现在有 没有时间播出!”柴静一直处于“寻找”的状态。
新闻女郎——柴静
新闻女郎——柴静(撰稿赵绘雯)“火柴的柴,安静的静”,她是《新闻调查》栏目代号为“小虎队”的报道组组长柴静。
柴静所带领的组拍摄的节目74%的选题涉及曝光社会问题和关注社会的边缘问题,在这些节目里镜头中的柴静38%的时间低下身去倾听弱者的声诉,62%的时间挺身而出与黑暗势力交锋,因此有人送给她“新闻女侠”的称呼。
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临汾,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19岁的她就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主持《夜色温柔》节目,她的声音安慰了忧伤和迷茫的人们,在无数个夜晚伴随他们入眠,她曾说:“一朵花中看世界,一粒砂中见天堂,红尘有我,请为我聆听。
”22岁时,她来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并在湖南电视台主持《新青年》节目。
2001年她担任《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在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情况下,柴静经历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一度,她面对受访者的态度和表情不仅受到外界指责同时还遭到了领导的批评。
在机房她反复观看自己当时的采访状态对领导的批评似乎有所领悟。
一年后,一句“一个记者,出发点不要是质疑,而要是疑问”的话对柴静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她开始意识到观众是以一些很细微的东西来判定一个主持人的,她开始改变,而这个改变又给予了她“温柔杀手”的称号。
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
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
柴静当时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在摄影棚里呆了快一年,她依然不好受,“在没什么基础的时候,面对着被传统的新闻模式迅速同化的危险。
”转机来自于2003年对新疆地震的报道,她成为被派往前线的记者。
“就像当年到电台的感觉,我感觉自己属于这里。
到了新闻现场,脚下踩的是土地,听到的是哭声——什么是新闻?灾民在你肩上哭泣才是新闻。
提问就是力量_访中央电视台_新闻调查_记者柴静
样的名主持、名记者,但后来发现,我的目标不是成 事务的人并不多,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深嵌其中。
为某个人。于是我想成为我自己,但自我又是个无穷 去采访讨薪八年未果的农民,在他坐过的法院台阶
的概念,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方法,而不是一个外在 上坐着,体会他的无助;去采访失去儿子的母亲,看
形象。那么,我的认识方法能不能经受考验?最终能 着她泪流满面;采访注射了“奥美定”的女人,用手
没有镜子,也顾不上整理妆容,更没有列好问题 的小本子,坐在坍塌的羊圈里,我开始了提问— ——
“这几天睡在哪里?” “睡在地上。”
奥运年
全 国 新 闻 核 心 期 刊·江 苏 省 十 佳 期 刊
17
MEDIA OBS ERVER
2 0 0 8 .0 2
本
刊
“能睡着吗?”
别长,别人可能半个小时就足够了,我往往要用两个
对我来说,这个真实的世界是非常迷人的。海明威以 法,是因为我们现在有很多装饰性问题。问题的答案
前也是一名记者,他说真实的生活比戏剧更戏剧、更 是已知的,只是为了把它问得很花哨,问一遍,这是
迷人。如果你不能沉浸其中去领略它的那些撼动人 没有价值的。
心之处,那就辜负了这个职业。
人不能按照既定的主观思维去调查,你必须意
柴:探寻的本身可能比结果更有意义。美国物理 多时候,媒体的视野不广、眼界不高,追逐无关痛痒
学家费恩曼说,我们的最大价值首先来自于自知无 的多,关注公共事务的少,如何有一个思考的大脑,
知,其次就是思考。我也认为这两点是人类精神的最 做好社会的良知?
高价值。20 岁的时候,我想成为像华莱士、法拉奇那
柴:在这个时代,可能真正关心政治、关心公共
全 国 新 闻 核 心 期 刊·江 苏 省 十 佳 期 刊
柴静演讲稿(精选多篇)
柴静演讲稿(精选多篇)第一篇:柴静演讲稿三年前在前从拉萨飞回北京的飞机上,我的身边坐了一个五十多岁的女人,她是三十年前去援藏的,这是她第一次因为治病而离开北京.下了飞机下很大的雷雨,我把她送到北京一个车房成都里,柴静演讲稿。
过了一个星期我试著看她,她说她的病已经确诊了,是胃癌的晚期,然后她指了一下床上有一个箱子,替她说如果我回不去的话你帮我保存这个。
那是她三十年当中,走遍***各地,跟各种人—官员,汉人,喇嘛,三陪女交谈的纪录下来。
她没有任何职业身份,也知晓这些东西不能发表,她只是说,一百年之后,如果有人看到的话,会知道今天的***发生了什么。
这个人姓熊,拉萨一中的女童。
五年前,我采访了一个人,这个人在火车上买了一瓶一块五毛钱的沙子,然后他问检票员要发票,列车员乐了,说:“我们火车上自古就没有收据”。
然后这个人把铁道部告上了法庭,他说:“西方人在强大的力量面前,总是选择服从,今天如果我们放弃了五毛钱的发票,明天我们就可能放弃我们的土地权,财产权,和生命的安全。
权利如果不用来争取的话,权利就只是一张纸。
”,他后来赢了这场官司,我以为他会和铁道部结下梁子,结果他上能了火车之后,在餐车要了一份包子,列车长亲自把这份饭菜端到她的面前说,还是吃完过后之后我再给您送过来。
我问他你靠什么获得尊重,我靠为我的权利所作的斗争。
这个人叫郝劲松,三十四岁的律师。
去年我认识一个人,我们在一起吃饭,这个六十多岁的男人,说起来丰台区一所民工小学被拆迁的事儿,他说所有的孩子靠在墙上哭喊哭。
说到这儿的时候他也动感情了,然后他从裤兜里面掏出来一块皱皱巴巴的蓝布鞘花手绢,擦擦眼睛。
这个人十八岁的时候当中队的出纳,后来当教授,当官员。
他说他所有做这些事的目的,是为了想给农民做一点事。
他在我的采访中说到,说征地问题,给农民的不是价格,只是补偿,这个隔梁极不合理,这个问题不仅弊端出新在土地管理法,还处在1982年的宪法修正案。
新闻节目在审这期节目的时候我的领导说了一句话,说这个人说的再尖锐,我们也能播。
柴静演讲稿5篇精选
柴静演讲稿5篇精选柴静,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记者、主持人。
2015年初推出空气污染深度调查《穹顶之下》。
一起看看柴静演讲稿5篇精选,欢迎查阅!柴静演讲稿1没有夯实的报道,评论只是沙中筑塔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人们头脑中偏见的根源,往往是来自于无知,我们对于一件事情知道得越少,就越容易形成判断,而且是越容易形成强烈的单纯判断。
就像我要把一瓶水移动,把它拿到胸前,这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但是我要把一瓶水非常精确地移动一毫米,这就需要花很多的时间去计算,你肌肉的酸痛度也会增加。
精确是一件需要耗费比较复杂的智力活动的一件事情。
报道就要求精确,要求对事实和因果梳理,没有这个基础,评论往往就是议论、想象,而不是事实。
我自己在二十三四岁的时候,成为国家电视台的主持人,做一个十六分钟的新闻深度报道。
我觉得这样的状况在世界新闻史上也是很少见的,一个年轻人被放到做深度评论的主持人位子上,这是我们刚刚起步的电视新闻决定的一种特殊要求,以后也不会更多地出现。
实际上媒体有它的规律,就像一个存在的植物,它必须要按照它的规律生长一样,要想变得粗壮、强韧,必须到土地里头去接受风吹日晒,再一片一片叶子长出来,如果没有非常夯实的报道作为基础,那么评论只能是沙中筑塔。
所以我转行做了记者,到现在十年了。
采访是呈现,不是评判采访不是用来评判,采访是用来了解;采访不是用来改造世界,采访只是来认识世界。
我觉得对我来说,采访最大的障碍就是一句话,“我认为我是对的”。
这句话看起来不太起眼,但是它造成的障碍会远远大于我们的想象,顾准原来说过一句话,他说什么叫专制,专制就是认为自己绝对不会错的想法,如果一个采访者带着定见,很难了解世界的复杂。
前段时间我采访魏德圣,他拍的电影《赛德克·巴莱》,就是当年发生在台湾的“雾社事件”,原始部落的人跟日本人之间的一场战争。
魏德圣说,在台湾历史当中关于这个事件只有两句话,某年某月某日多少人反抗日本军队;再看日本的教科书也是两句话,是某年某月某日台湾某个原始部落的一场暴动。
央视四大主播都是高考状元
央视四大主播都是高考状元央视四大主播都是高考状元秦方柴璐芮成钢劳春燕柴静娱乐时代、信息时代,电视传媒是全球公认的朝阳产业,电视节目播音员/主持人是备受社会尊崇的高尚职业。
今日,高考开始,本文盘点的4位央视主播们不仅具有高学历,更让人佩服的是他们全都是各地的高考状元。
柴璐全国专业最高分柴璐,1977年出生,陕西西安人。
成为主持人,是柴璐从15岁开始就有的梦想。
而通往梦想的道路往往不会一帆风顺,柴璐也没有例外。
17岁,柴璐第一次参加北广面试,第一次知道自己先天斜颈,她做出此生第一个冒险选择:为坚持梦想埋单用一个外科手术纠正斜颈,用一年的时间来重新高考。
18岁,柴璐以全国专业最高分90分的成绩考入北京广播学院播音系。
柴璐现担任CCTV中文国际频道《海峡两岸》、CCTV新闻频道改版后的《新闻30分》、《法治在线》、《国际时讯》栏目主播。
劳春燕绍兴市高考状元劳春燕,主持中央电视台十二频道《中国法制报道》和《大家看法周末版》栏目。
劳春燕是浙江绍兴人,从小学一年级起,她就担任班长,被同学叫做“老班长”。
1990年,劳春燕高中毕业,但她放弃了保送生资格,参加全国高考,以当年绍兴文科第一、总分浙江省第四的成绩考入上海复旦大学新闻系。
在上海复旦大学读书期间,劳春燕的成绩依然名列前茅,被师生誉为“复旦才女”。
1994年,劳春燕修满了总学分,并且各科成绩优秀,因成绩优异提前一年毕业,获文学学士学位。
2003年1月又在复旦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
来央视前任上海文广传媒集团首席记者,东方卫视王牌新闻栏目《东方夜新闻》制片人、主持人。
芮成钢合肥市高考状元芮成钢,央视台主持人,经济频道《全球资讯榜》节目主持人。
1977年出生的芮成钢,曾任合肥八中学生会主席,且成为1995年的合肥市文科高考状元,就读外交学院国际经济专业。
最年轻的耶鲁访问学者。
曾主持过中央电视台英语国际频道《财经中国》、《中国投资指南》、《英语新闻》、《环球瞭望》、《财经新闻》等栏目。
柴静
激性食物,多吃些梨、枇杷、橙子、橘子等清肺化痰食品。
3、雾霾天气少开窗 很多人习惯开窗通风。可如果雾霾一整天不散, 是该开窗通风还是紧闭门窗呢?李智指出,雾霾天 气里,不主张早晚开窗通风,最好等太阳出来再开 窗通风。 4、适量补充维生素D 这个季节雾多、日照少,由于紫外线照射不足, 人体内维生素D生成不足,有些人还会产生精神懒 散、情绪低落等现象,必要时可补充一些维生素 D。
织业某厂长100万贿赂,并被检察院带走审查,她被推倒了舆论的风 口浪尖。
然而面对质疑,她只是以寥寥数字的微博澄清,其中并未对造谣者进
行任何指责,表现出了她豁达的态度。当被问及该问题时,她也只是 微微一笑说:“呵呵,不用管它。”
•
Quotations(语录)
•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 •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 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 • 通往人心的道路是最艰难的道路, 一个记者可能要付出生命才能得到 别人的信任,但是你又必须在这个 职业当中恪尽职守。
柴静(1976年1月1日-),汉族,
出生于山西临汾.
柴 静 : 个 永 远 站 立 说 话 的 人
—
1994至1998年:在湖南文艺广播电台任主持人,主持《夜色 温柔》; 1998至2001年: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湖南卫视 《新青年》节目主持人;
2001年:在《东方时空· 时空连线》担任主持人(10月);
我们活在『毒气』中
科学研究表明,多数PM2.5来源于化学反应和剧烈燃烧。可以说, 现代工业催生了PM2.5,特别是化工工业、汽车工业等。分析表 明,50%—70%的PM2.5来源于机动车尾气。汽油、柴油在封闭 空间内剧烈地燃烧、化学反应,排出的气体成分复杂、颗粒细小。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素材(优秀9篇)
高考优秀满分作文素材(优秀9篇)高考作文素材篇一经典素材火柴的柴,安静的静。
这是柴静对自己名字的介绍。
她素妆出镜时,留着短发,系个围巾,像个清秀的邻家女孩。
就是这个清瘦的女子,内心却似深海,周身散发着正气与执着。
面对华南虎事件,面对学术造假,面对上海倒楼,她以新闻记者的良知和正义,抽丝剥茧,追寻真相。
对弱者与社会的深切关怀,让她比燃烧的火焰还要热烈。
因为突出的表现,柴静多次获得央视年度十佳主持人等荣誉。
在去央视工作之前,柴静可以说是一帆风顺。
到央视之后,却一下懵住了。
在《东方时空》的那些日子,柴静简直是如履薄冰。
录像时就知道盯着本子上的问题看,听不到对方说话,同事们都替她捏了把汗。
柔弱的柴静,一度被同事认为不适合做新闻记者。
为了做好节目,柴静从蹲马步开始苦练基本功,风吹日晒,流汗流血,用最笨拙的办法一点一滴地学习。
在人们谈到非典无不色变时,柴静却执着地去前线采访。
走过死亡关口之后,柴静觉得生命真是上天赐予的礼物,一定要好好珍惜。
她开始喜欢到现场去发现,深入一线进行采访。
于是她离开演播室,进入《新闻调查》,成为一名调查记者。
她坚信:除非亲身抵达,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努力发掘,否则就不可能发现事实真相。
多维解读执着追求。
人与人之间,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要说有差别,就在于你能不能够坚守选择并执着地追求。
如果缺少了这种毅力与勇气,柴静也只能是那美丽的邻家女孩。
实践最美。
园丁浇灌下的美丽花园,怎能比得上历经风雨的自然画卷。
作为记者,如果足不出户,怎能得到社会与世人的认可。
贴着地面行走,让柴静找准了生命的位置,也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一材多用1、执著;2、自信;3、追求梦想;4、坚守;5、生命的位置。
高考作文素材篇二他的生活境遇是如此之恶劣,他的艺术知音是如此之寥落,他把自己的全部心血和热情都倾注在自己的作品上,可是他的画却被那些布尔乔亚的艺术鉴赏家们弃之如敝屣。
在阳光明媚的法国南部小城,他疯狂地作画。
倾泄的颜料里调和着他的血,而画布,不过是他包扎伤口的绷带。
柴静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的结构
柴静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的结构柴静演讲稿《认识的人,了解的事》的结构如下:
1.开场:
柴静介绍自己在记者工作中经历的变化,引出讲话主题。
2.第一部分:
分享自己到西部地区采访的经历,以及那时遇见的人们,也讲述了西
部地区的发展现状。
通过这些经历,柴静认识了更多的人和事,也发现了
自己的成长与变化。
3.第二部分:
谈及自己来到北京后,对城市的本质和都市发展的了解。
让人们意识
到自己对城市的认知是片面和有限的,称赞了北京有许多值得学习的地方,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
4.第三部分:
探讨家庭和家教对人的成长的影响,主张家长和社会要更多地为孩子
提供锻炼和人性化的教育。
指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阐述了个人成长与
家庭成长相互关联的观点。
5.结语:
呼吁大家要关注自己身边的人和事,去了解真正的社会,做自己认为
对的事,成为更好的人。
同时,也要珍惜身边的家人和朋友,给予他们更
多的支持和爱。
分析柴静在新闻采访中人文关怀和理性表达的分寸感
分析柴静在新闻采访中人文关怀和理性表达的分寸感
柴静在新闻采访中展现了一定的人文关怀,她在采访中不仅仅关注事件的表面,更加深入地探究其中的人性问题。
例如,在与小区业主的采访中,她关注了业主们的信仰和情感,提出了他们要不断地守住这个房子的“底线”。
这样的关怀不仅仅让采访更加设置真实,也表达了对事件背后人性的关注。
同时,柴静在采访中也体现出了理性的表达和分寸感。
她在采访中不仅仅保持着自身的情感,还能够把控好自己的表达方式,不失去采访者和被采访者的尊重和信任。
例如,柴静在采访时不会过度使用情感化语言,而是更多地使用客观、平衡的表述方式。
这样的表达方式让观众更加信任柴静的采访报道,同时也保证了新闻媒体的专业性。
真正的歌者能够唱出人心底的沉默——本刊专访柴静
正
的
歌
者
能︱
够︱ 本
记 者
唱刊 专 访
张 国 宁
出柴 静
王 小
河
人
心
底
的
沉
默
柴静接受采访
央视“ 新 闻调 查” 节目 主持 人 柴静 是 个大 忙人 ,我 们只 能 从荧 屏上 常 常看 到 她冷 峻睿 智 的倩 影。2月 下 旬,听 说她 来 西安 做一 档 有关 教育 方 面的 节目 ,我 们抓 住机 会对她 进行 了专 访。
例远远 高于发 达国家,而这个 群体近年来 曾零 零散散地 被一些媒 体报道 过,但是 我 们从 来不知 道这些 群体如 此之巨 大,所以 我们把 它汇集 在一起,作为一 个系列表达 出来。
记者:你采访的 那些边缘人士是很 难 开口讲话的 ,你有哪 些方法使他们对你 敞 开 心扉 ,采 访 到一 些别 人 采访 不到 的 东 西?
记者 :“ 新 闻调 查 ” 是 央 视收 视 率 很 高 的强 档 栏 目, 选 题 往 往 发 人深 思 。 一般人很想知道你们每次选题确定的详细 流程 是怎 样的,有 哪些标准 ?
柴静:我 先介 绍一 下 我们 团队 的 结 构 吧。“ 新 闻调 查 ” 现在 工 作 人 员 将近 40 人,除制片人、副制片人这些行政事 务 人员 外,有 一 个专 门的 策 划组 ,这个 策 划组 一般 四 五个 人左 右 ,他们 要 负责 一 些大 的年 度 选题 规划 等 特别 节目 ,就 像 去年 的医 疗 系列 报道 这 类节 目。其他 是分成3 个记者一组的,比如我、杨春和 郭宇宽。我们叫记者中心制,从 2003 年 开始施行。这 3 个记者分别有各自的团 队,有两个摄像, 一个录音和四至五名编 导 来配 合我 们 一起 工作 。我 们这 个 小组 在一起 符号感很强,是最年轻的 一个 组,都是上个世纪 70 年代或 80 年代的 人 ,相对 来 讲价 值观 念 包括 判断 新 闻的 标准 可能都会 跟传统的 新闻人 略有不同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央视出镜记者柴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柴静: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辞职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2001年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离”报道“非典”。
《北京:“非典”阻击战》《征服感染》《非典时期王府井》《“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专访何大一》《阿文的噩梦》《双城的创伤》《村官的价格》《事故的背后》《艾滋孤儿的家》《张润栓的年关》《被起诉的杂志社》《长大未成人》《陈丹青出走》《精神病人暴力事件调查》《救助站的困惑》《命运的琴弦》《女子监狱调查》《深圳外贸骗局揭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网瘾少年》《心灵的成长》《新型毒品》《以生命的名义》《注射隆胸》《钟祥投毒案再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等等(来源:央视国际)2003年6月的一天,柴静坐在武威开往双城镇的小车上,车窗外掠过的是绿色的田野,但是柴静却心情沉重。
5月下旬,在双城镇发生了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是柴静要探寻的谜底。
在随后的几天里,柴静和她的同事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让那些沉默的少年开口说了话,最终像剥茧抽丝一样,解开了事件的谜团。
尤为难得的是,柴静把少年和成年人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温暖的关怀和理解的光芒照亮了少年们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双城创伤》。
在双城采访时的一件事让柴静久久难忘。
一个14岁的男孩接受完采访之后,遭到母亲的责骂。
因为他母亲在找他的路上,听到的尽是镇上人们的指责,他们认为都是她的儿子给镇上人丢尽了脸。
男孩说,等你调查完,我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柴静听了十分难过地说:如果是因为我们调查的话,我们今晚就走。
男孩说:你们要是今晚走,明天就见不到我了。
然后转身离开。
尽管后来柴静写了一封信给那个男孩,在信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14岁时的经历。
但是,柴静仍然觉得当时是一个记者最痛苦、最无能为力的时候。
在《双城创伤》中,那个头发披覆下来遮住半边脸庞、书写浓情文字的柴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练冷峻,又不失理解和同情之心的出镜记者柴静。
“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18岁时就在湖南电台开始主持《夜色温柔》,深受听众的欢迎和喜爱。
1999年,柴静进入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两年后,柴静来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
一个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普通女孩子,身处的是真正的江湖,柴静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像花豹要改变自己身上的花纹一样,是血淋淋的。
”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
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
柴静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
“新闻是一盆水,从演播室到现场就等于把一个人整个放到这盆水里,浑身湿淋淋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接触到的全是新闻。
当你沉浸在水里面的时候,你就不用去想你是什么样,你需要怎么去问。
你只要去感觉它,按正常人那样,按照欲望去发现就对了。
”“欲望”是柴静嘴边出现得非常多的一个词语,对新闻真相追寻的“欲望”让柴静一次又一次站到风暴的中心。
柴静用“充满艰辛”和“极其兴奋”来形容在《新闻调查》的工作。
行万里路意味着将深入各种未知的现场,面对未知的危险和威胁。
有一次在山西采访归来途中,路边发生爆炸,火药全溅到车窗玻璃上。
柴静打趣地说,如果没有玻璃阻挡的话,我的头发缝要改朝另外一边分了。
其实早在《双城创伤》之前播出的《北京“非典”狙击战》中,面貌一新的柴静已经让人刮目相看。
2003年4月,柴静来到《新闻调查》报到的第一天,就参加了《北京“非典”狙击战》的拍摄,勇敢的柴静成为最早冒死深入非典第一线采访的记者之一。
惊心动魄的现场气氛、摇晃的镜头、柴静身穿白色防护服的瘦弱身影和苍白的面容给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熟悉柴静的朋友着实为她捏了一把汗,节目播出的当天晚上,柴静接到了数量前所未有的电话,感动之余,她没有想到自己竟然认识这么多人。
“站在新闻的风暴眼当中是幸运的,那时候奔波在医院之间,有一种被解放出来了的兴奋感觉。
非典发生的时候,如果我不是记者,我也会用DV或者笔和纸到大街上,去把那些东西记录下来。
这是我的本能。
”柴静这样说道。
非典的报道让柴静在观众中获得了极大的认知度。
在双城的一个深夜,柴静对一个男孩的采访进行到一半,当地镇政府派人前来敲门,企图阻挠。
柴静问男孩你愿意跟我回酒店接受采访吗?酒店在一个小时的车程以外。
男孩说:我愿意。
柴静下意识地问:为什么?男孩的回答出乎意料:因为我看了你非典的报道。
柴静心头一热,半晌没有说出话来。
因为非典的报道,柴静得到了很多的肯定和荣誉,但是没有这句话这样打动过她:“我得到了最珍贵的东西———信赖。
”1976年出生于山西,1995年毕业于湖南长沙铁道学院,同年主持湖南文艺广播电台《夜色温柔》节目;1998年辞职到北京广播电视学院进修电视编辑;2001年担任央视《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主持人;2003年4月,成为央视《新闻调查》出镜记者,“零距离”报道“非典”。
《北京:“非典”阻击战》《征服感染》《非典时期王府井》《“非典”突袭人民医院》《专访何大一》《阿文的噩梦》《双城的创伤》《村官的价格》《事故的背后》《艾滋孤儿的家》《张润栓的年关》《被起诉的杂志社》《长大未成人》《陈丹青出走》《精神病人暴力事件调查》《救助站的困惑》《命运的琴弦》《女子监狱调查》《深圳外贸骗局揭秘》《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网瘾少年》《心灵的成长》《新型毒品》《以生命的名义》《注射隆胸》《钟祥投毒案再调查》《一只猫的非常死亡》等等(来源:央视国际)2003年6月的一天,柴静坐在武威开往双城镇的小车上,车窗外掠过的是绿色的田野,但是柴静却心情沉重。
5月下旬,在双城镇发生了六年级学生连续服毒事件,两名死亡,四名获救。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少年选择了这样极端的方式,是柴静要探寻的谜底。
在随后的几天里,柴静和她的同事经过大量深入细致的采访,让那些沉默的少年开口说了话,最终像剥茧抽丝一样,解开了事件的谜团。
尤为难得的是,柴静把少年和成年人对死亡和生命的不同理解放在一起加以对照,用温暖的关怀和理解的光芒照亮了少年们敏感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就是《双城创伤》。
在双城采访时的一件事让柴静久久难忘。
一个14岁的男孩接受完采访之后,遭到母亲的责骂。
因为他母亲在找他的路上,听到的尽是镇上人们的指责,他们认为都是她的儿子给镇上人丢尽了脸。
男孩说,等你调查完,我就离开这个世界了。
柴静听了十分难过地说:如果是因为我们调查的话,我们今晚就走。
男孩说:你们要是今晚走,明天就见不到我了。
然后转身离开。
尽管后来柴静写了一封信给那个男孩,在信中柴静讲述了自己在14岁时的经历。
但是,柴静仍然觉得当时是一个记者最痛苦、最无能为力的时候。
在《双城创伤》中,那个头发披覆下来遮住半边脸庞、书写浓情文字的柴静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干练冷峻,又不失理解和同情之心的出镜记者柴静。
“我是柴静,火柴的柴,安静的静”,柴静18岁时就在湖南电台开始主持《夜色温柔》,深受听众的欢迎和喜爱。
1999年,柴静进入湖南卫视,主持《新青年》。
两年后,柴静来到央视,主持《东方时空·时空连线》。
一个没有名校的学历背景,不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普通女孩子,身处的是真正的江湖,柴静度过了一段痛苦的适应期。
“像花豹要改变自己身上的花纹一样,是血淋淋的。
”柴静说自己从蹲马步开始学起基本功,流汗流血、风吹日晒。
她曾经采用最笨拙的办法,像蚂蚁一点一点地搬运食物一样,竭尽全力地去学习。
自己做策划,观摩同行的节目,上机编节目,熬夜到凌晨三四点。
但是即使得了金奖,她也没有摆脱沮丧和不安。
柴静的遗憾是自己没有在一线当过记者,缺乏在新闻岗位打磨的历练。
当柴静离开演播室来到《新闻调查》之后,她终于站到了她渴望的新闻现场。
“新闻是一盆水,从演播室到现场就等于把一个人整个放到这盆水里,浑身湿淋淋的,眼睛、鼻子、耳朵、嘴巴接触到的全是新闻。
当你沉浸在水里面的时候,你就不用去想你是什么样,你需要怎么去问。
你只要去感觉它,按正常人那样,按照欲望去发现就对了。
”“欲望”是柴静嘴边出现得非常多的一个词语,对新闻真相追寻的“欲望”让柴静一次又一次站到风暴的中心。
柴静用“充满艰辛”和“极其兴奋”来形容在《新闻调查》的工作。
行万里路意味着将深入各种未知的现场,面对未知的危险和威胁。
有一次在山西采访归来途中,路边发生爆炸,火药全溅到车窗玻璃上。
柴静打趣地说,如果没有玻璃阻挡的话,我的头发缝要改朝另外一边分了。
柴静:做新闻是我生存的方式提起柴静,很多人会想到央视的名牌栏目《东方时空·时空连线》,但更多的人想到的是《新闻调查》。
作为一名记者兼主持人,节目当中她是冷静客观的,她有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
她有着谈不上漂亮的外表,但却有着一种飘逸而明慧的气质。
5月9日下午,央视著名节目主持人柴静作客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讲述了她做新闻记者的经历和感受 “记者不仅是我的职业身份,做新闻也是我生存的一种方式,记者的天职就是调查事实的真相。
”第一次坐到演播室上大学时就每天抱着收音机听电台的节目,从那时候起,柴静就对电台那端的主持人怀着好奇与渴望。
第一次坐到话筒前,是在上大学时,她自己借用学校的播音室录了一盘带子,当时把自己所能理解的文学、青春、梦想都录了下来,并且步行两个多小时送到电台希望能得到电台的认可。
没想到当时主持人就决定让她把这盘带子做一期节目播放出来。
“我第一次坐到真正的演播室,就觉得自己就属于这个地方,没有恐惧和紧张。
”19岁毕业于长沙铁道学院的柴静学的是财会专业,当时毕业后被分配到家乡山西太原铁路局工作,但她毅然辞掉在别人看来既稳定又舒适的工作,带着户口和工作关系到湖南那家电台做节目。
“当时争取到做电台主持人其实并不容易,在长沙的时候我自己一个人租房子住,听不懂方言,晚上刮大风,我就听新加坡电台林伟的《点一盏心灯》,他说…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燃灯火‟,这句话给我感触很深,就决定做电台午夜节目。
”当时电台从10:30到12:00放花鼓戏,柴静就和电台的领导申请做这一档节目,甚至可以不要工资,而且可以把放花鼓戏的人员工资省下来。
她创建了名为《夜色温柔》的晚间节目,一做就是三年,那时只想到这是自己的一个梦想,没有什么困难能阻止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