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复习资料:长效热点四 改革开放

合集下载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2021届全国新高考历史冲刺复习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 运的关键抉择,是一场新的 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的背景 国内背景:十年文革,中国遭受到严重挫 折和损失。 国际背景:我国的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 差距太大。
改革
经济体制改革的突破口为什么选在农村呢?
材料一 邓小平说过:“我们的改革和开放是从经济方面开始 的,首先又是从农村开始的。为什么要从农村开始呢?因为农 村人口占我国人口的80%,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 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
1)人们有了经营自主权; 2)调动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 3)克服了分配上的平均主义; 4)改变了所有制的形式。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中共十四大(1992): ——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建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
2、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1993):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 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
2.目的: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主要形式
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
集体所有的土地长期包给各农户使
用,分户经营、自负盈亏,把农民
的责、权、利紧密结合起来,推动
了中国农业的大发展。
1950—1952年底
土地改革
1953-1956年底
农业生产合作社
1958年 1978年
人民公社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材料1
在1956年,上海的天气很热,企业为了不影响生产, 采取降温的措施,当时的降温措施主要是风扇、鼓风机, 但是企业即使采取这样的措施也没有主动权。要经过层 层报批,当时经过十一个部门的审批,要盖十一个图章, 等最后的图章盖完,夏天已经过去了。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2023年高考历史热点专题梳理

热点一:聚焦“三农”,关注民生一、中国古代的三农问题二、中国近代土地制度1.鸦片战争后,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2.中国近代前期重要的土地政策(1)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

(2)孙中山民生主义提出“平均地权”,表明资产阶级已开始注意解决农民的土地问题。

但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新三民主义中“民生”的主要原则是平均地权和节制资本,提出了“耕者有其田”的主张;制定“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这是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蓝图。

(3)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时期:开展土地革命,广大贫苦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分到土地,革命积极性空前高涨。

三、新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1.建国初的土地改革:1952年彻底废除了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1953年起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到1956年底基本完成,我国农村基本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3.1958年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生产者的积极性,“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4.1978年后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四、世界史上的农业问题(土地制度)1.英国圈地运动圈地运动使得农民与土地分离,失去土地的农民部分成为农场的雇佣工人或流入城市,为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准备了大量的自由劳动力。

同时,圈地运动也使家庭手工业遭到破坏,为工业扩大了国内市场,从而大大促进了英国的工业发展,使英国成为17、18世纪欧洲商业的领头羊。

2.俄国1861年改革“二一九法令”宣布自法令公布之日起,农民获得了人身自由。

地主再也不能把他们当成私有财产任意买卖、赠送和抵押。

规定土地仍然归地主所有,但农民可以赎买一块分地。

但土地的大小、肥瘠由地主决定;份地须高价赎买,付清赎金本息后才拥有土地的合法权利。

这使得广大农奴获得人身自由,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促进俄国农业生产的发展,但是改革很不彻底,农民很大程度上仍然被束缚在土地上。

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热点改革开放史讲解练习

高中历史2024届高考热点改革开放史讲解练习

高考历史改革开放史讲解练习一、热点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十年的伟大变革,在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以史为鉴、以史育人是中华民族和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

因此,近几年高考十分重视对五史的考查。

其中,改革开放史作为伟大变革中的重要阶段,依然可能是高考考察的重头戏,如考察改革开放时期的工资制度改革、就业情况,如2023年湖南卷第10题通过一张照片考查改革开放等。

二、改革开放史答题术语01体制改革模块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推行的原因①十一届三中全会制定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②群众的主动探索③得到政府(政策)的肯定和大力支持。

2.概括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的意义①极大地调动了集体和劳动者的积极性②有利于改变我国农村落后的面貌③奠定了农村土地经营方式的基本格局④使农业合作化的具体道路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⑤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⑥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⑦推动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⑧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及应对策略弊端:①家庭经营耕地规模小限制生产率和农产品商品率的提高②以家庭为单位不利于土地向农业技术能手转移不利于鼓励农业投资者开发农业限制农业现代化的发展③农村劳动力成本上升④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投入量成倍增长⑤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水平不断上涨应对措施:扩大生产规模,积极推行土地流转,转变农业经营方式4.改革开放对推进中产阶级壮大的原因①农场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②城市允许个体户的发展③国有企业改革④各种形式的外资企业的引入⑤乡镇企业的发展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形成⑦加入世界贸易组织⑧科教兴国战略实施5.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合作社”与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不同20世纪50年代初农业合作社:①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基础上②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③适应计划经济的需要新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①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②是农民互助合作的经济组织③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6.乡镇企业异军突起的背景和作用背景:①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②改革开放的实施③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创新和指导作用:①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解决了其就业问题②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③促进了农村的城镇化④为国有企业改革提供了借鉴⑤改变经济结构⑥推动了城镇化的进程7.乡镇企业的特点①产供销活动主要靠市场调节②实行亦工亦农的劳动制度和灵活多样的分配制度③与周围农村联系密切,便于利用本地各种资源④分布点多、面广,便于直接为各类消费者服务⑤经营范围广泛,几乎涉及各行各业⑥规模较小,能比较灵活地适应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⑦大多是劳动密集型的经济组织,技术设备比较简陋,能容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⑧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和顽强的生命力⑨但也有较大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8.中国农村现代化道路的变化及原因变化:城市农村对立的二元结构到农村全面的现代化。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改革开放新阶段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改革开放新阶段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改革开放新阶段
本栏目小编带来了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改革开放新阶段,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的进行复习。

更多资讯请及时关注本网站更新。

高考历史必考知识点:改革开放新阶段
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的沧桑巨变。

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1978~至今)是中国全面改革开放时期,是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成就最突出的时期。

1、政治上: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国两制”促进了祖国统一大业的发展。

外交领域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2、经济上: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对外开放从范围上不断扩大,从层次上不断深化,逐渐形成了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

3、思想上: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成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思想指南。

4、文化上:科技、教育、文艺等全面繁荣,生活时尚、思想开放成为新时期人们精神面貌的主要特色。

高考历史热点(长效)改革开放

高考历史热点(长效)改革开放

2010届高考历史热点:改革开放热点资料类型:长期热点(特约稿件)热点资料作者:四川省南充市嘉陵一中胡佳伟一.时事热点材料第十一次驻外使节会议2009年7月17日至20日在北京召开。

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高举和平、发展、合作旗帜,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不断提高外交工作能力和水平,努力使我国在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上更有感召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营造良好国际环境和外部条件。

二.历史考点分析(一)大纲版考点1.中国古代史:(1)先秦:春秋战国时期的改革和变法(齐国“相地而衰征”;鲁国“初税亩”;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意义、评价);孔子(政治上主张逐步改良,认为可以“损益”旧的章法);百家争鸣(韩非子认为人们应该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改革)。

(2)宋元: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和改革(北宋中期的社会危机;庆历新政;王安石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败因、性质)。

(3)明清:对外贸易(闭关锁国政策);明清时期的对外关系(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殖民者租占澳门;郑成功收复台湾;雅克萨自卫反击战;西学东渐)。

2.中国近现代史:(1)半殖半封形成时期:洋务运动(洋务派与顽固派;洋务运动的兴起和发展;洋务运动的效果);戊戌变法(戊戌变法的背景;康、梁的维新思想;维新派和顽固派的论战;百日维新;戊戌政变;戊戌变法的历史意义和教训)。

(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时期:中华民国的建立(“严守中立”;南京临时政府《告各友邦书》)。

(4)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二十一条”);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国际背景);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五卅运动);国民革命运动的发展(收回汉口九江英租界)。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

2021年高考历史总复习中国现代史专题复习提纲(精品)现代中国的政治一、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一)一个理念和目标:依法治国,实现国家政治现代化(二)两个重要机构和文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1949)—《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1954)—《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 年宪法)(三)三大政治制度和三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1)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根本政治制度):1954年宪法,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2)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政党制度):1954年宪法确立A.合作基础:中国与各个民主党派团结合作,共同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历史B.指导思想:1956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1982年“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C.合作形式:政治协商;政治协商会议是人民民主统一战线的基本组织(3)民族区域自治制度A.确立:《共同纲领》规定少数民族地区施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1954 年宪法对民族区域自治作了更明确的规定B.设立:内蒙古(1947),新疆(1955),广西(1958.3),宁夏(1958.10)西藏(1965)C.意义: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有利于国家统一2.文革期间:各项制度遭到破坏,民主法治建设遭到严重破坏3.新时期的发展:(1)首要环节:平反文革时期的冤假错案。

(2)法制建设:颁布了 1982 年宪法,相继出台了刑法等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建成了较完备的法律体系;通过了《行政复议法》《行政诉讼法》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保障;1997 年中共十五大把“依法治国”确立政治体制改革的重点;1999 年“依法治国”正式写入宪法。

(3)民主建设:基层民主选举制度,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二、祖国统一大业和新中国的外交成就(一)一国两制和祖国统一1.理论形成:最早提出:20 世纪50 年代初,毛泽东,周恩来等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酝酿:1981 年“九条方针”形成:80 年代以来,邓小平多次发表谈话,阐述一国两制的含义宪法:1982 年宪法规定,国家在必要时可以设立特别行政区,使这一制度有了法律保证成为方针:1984 年,人大六届二次会议通过,成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指导方针2.成功实施:条件:(1)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提高;(2)“一国两制”构想的成熟和完善1997 年香港回归、1999 年澳门回归意义:(1)港澳回归洗刷了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翻开了港澳历史的新一页,中华民族在祖国统一的大业上迈出了坚实一步(2)港澳回归是“一国两制”构想运用的结果,为国际社会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借鉴3.台湾问题:由来:解放战争后,国民党败退台湾,造成了分裂的局面,实质是中国内政发展:敌对—三通—九二共识—大三通、直航阻碍因素:台独势力,外国势力的干涉我们的态度:以和平为主,但是坚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二)新中国的外交1.政策和宗旨: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政策);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宗旨)2.主要历程:50年代:(1)建国初:三大政策: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一边倒成果:新中国成立一周年与苏联等 17 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2)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内容:互相尊重领土完整和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意义: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它的包容性和开放性逐渐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矛盾的基本准则(3)1954 年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身份参加(4)1955年万隆会议(亚非会议):周恩来—求同存异70年代:(1)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时间:1971年26届联大原因:a.根本原因:中国在内政外交方面取得的成就,综合国力增强b.70 年代美国霸权地位衰落;c.亚非拉国家在联合国中作用加强(2)中美关系缓和:背景:中美都有改善关系的要求标志:1972 年尼克松访华,发表《中美上海公报》公报内容:a.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两国关系,双方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b.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建交:1978 年 12 月,《中美建交联合公报》1979 年 1 月 1 日,正式建交(3)中日建交:1972 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交80 年代: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积极参加国际经济组织,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条件;改善和发展同世界大国之间的关系,与俄罗斯、美国、日本、法国建立不同的“伙伴关系” 地区性国际组织:2001 年上合组织成立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设(一)准备阶段(1949-1956):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1.四项举措:(1)过渡时期总路线:时间:1953 年;内容:一化三改(2)“一五”计划:时间:1953-1957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

2021版山东新高考历史人教大一轮复习课件:第25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2021版山东新高考历史人教大一轮复习课件:第25讲 新时期的改革开放

-4-
(3)内容 ①思想路线: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 路线。 ②政治路线:抛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把党和国 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③经济方针:确定今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4)意义: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12-
2.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开放: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广州等14个沿海港 口城市。 (2)目的:加快利用外资、引进技术的步伐。 3.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1985年以后) (1)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 (2)结果:到1992年,沿海经济开放区已从南到北连成片,形成了沿 海经济开放地带。 4.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建立:在沿海和其他地区的开放城市中,划出一定区域建立经 济技术开发区。 (2)特点: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加工出口产品;通常汇集 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知识密集的特点。
-7-
3.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背景 ①国内:改革遇到重重阻力。 ②国际: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遇挫折。 (2)过程 ①邓小平“南方谈话”:提出要搞好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②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 场经济体制。 ③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的基本框 架。 ④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⑤到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14-
易错提醒近代中国的开放是西方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与掠夺, 现阶段的开放则是中国与世界各国正常的经济技术交流。
易错提醒经济特区的“特”是实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和经济政 策。特别行政区的“特”是享有特殊法律地位,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和 资本主义生活方式。

热点专题改革开放

热点专题改革开放

热点专题:改革开放〖历史知识〗一、从开放..的角度理解1.中国历史上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古代、近代、当代中国”理解)(1)古代中国经济文化交流的史实。

P21(2)近代中国①近代中国的对外政策:盲目自大,闭关锁国。

②学习西方p28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戊戌变法:学习西方的君主立宪制度;辛亥革命:学习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新文化运动:学习西方自由、平等、博爱等思想观念,民主与科学。

③被迫开放:p27《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北京条约》开天津为商埠《马关条约》增辟通商口岸中国近代的开放与现代的开放的区别:蓝p74近代的开放是不平等条约的产物,是中国政府丧失主权为前提的,损害国家的利益;现代的开放是我国主动的对外开放,学习国外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世界各国平等互惠,使中国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3)现代中国:对外开放。

2.世界——新航路开辟p22①时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②人物与航路:哥伦布:从欧洲出发,向西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

迪亚士:从欧洲出发,沿非洲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

达·伽马:沿着迪亚士的航线继续前进,到达印度。

麦哲伦:向西横渡大西洋、太平洋和印度洋,绕过非洲,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

附:“新航路开辟”航线图③新航路开辟的影响正面影响:加强了各个大陆之间的联系,使世界开始由相对分散走向整体;拓宽了人们的视野,促进了人类文明的传播与交融;为人们迁徙提供了方便,促进了新的民族的产生;促进了国际贸易的发展。

负面影响:掠夺土地和财富;毁灭印第安文明;贩卖黑奴,给拉美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造成了亚、非、拉美长印度洋麦哲伦麦哲伦哥伦布达·伽马迪亚士期的落后与贫穷。

二、从社会变革....的角度理解(一)中国历史上的社会变革(从“古代、近代、当代中国”理解)1.古代中国的社会变革:p24(1)秦朝——秦始皇①政治上:确立了皇帝至高无上的地位,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权的官僚制度。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1997年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

下面是小偏整理的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感谢您的每一次阅读。

2021年高考历史中国改革开放必备识记核心(1)改革:(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前期受到阻碍,受到质疑,后1983年向全国推广,普遍承认1、原因:①、农村受到左错的影响大;②、农村已经出现改革的趋势;③、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2、内容:(1)、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发展乡镇企业;(3)、政治上:撤销人民公社体制,实行乡镇管理;3、实质:下放权力,扩大农民自主权,增强农民生产积极性;(二)、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增强企业的活力——国企改革: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三)、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1、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解放思想),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奠定理论基础;2、1992年十四大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市场经济成为社会共识)3、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框架;4、1997年十五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理论;5、2001年加入世贸,标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2)开放:1、目的:引进外资、技术和先进管理经验;2、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1)1980年,开放四个特区;(2)1984年,开放十四个沿海城市;(3)1985年,开放三个沿海开发区;(4)1990年,上海浦东开放,标志对外开放的进一步发展;(5)1992年,内陆省会城市开放,设立经济技术开发区;(6)2001年,加入世贸,标志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3、格局: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学习历史的方法一、先粗读。

(1)先读目录与大事年表,对本册教材的轮廓就有个大致印象。

高考“改革开放40周年”大热点、大考点! 期末必考!

高考“改革开放40周年”大热点、大考点! 期末必考!

高考“改革开放40周年”大热点、大考点! 期末必考!高考“改革开放40周年”大热点、大考点!期末必考!与改革有关的古诗文名言创新1、周虽旧邦,其命惟新。

(诗经)2、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周易·乾·文言》)3、日新之谓盛德。

(《周易·系辞上》)4、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周易·系辞下)5、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礼记·大学》)不间断地更新又更新。

6、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旧。

(汉·刘安)7、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宋史·王安石列传》)8、德贵日新。

(康有为《论语注》卷九)9、惟进取也故日新。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10、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11、不日新者必日退。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12、为学须觉今是而昨非,日改月化,便是长进。

(朱熹《朱子语类》卷八)改革9、变法则民智,变法则民强,变法则民生。

(清·谭嗣同)10、履不必同,期于适足;治不必同,斯于利民。

(清·魏源)11、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唐·刘禹锡)12、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唐·刘禹锡)13、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理也。

(清·梁启超)14、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

(唐·杜甫)15、物不因不生,不革不成。

(汉·杨雄)作文押题及相关素材作文押题一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40年前,我们穿衣服崇尚“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40年后的今天,商场里的各种衣服琳琅满目,任君挑选;40年前,坊间流传“红薯汤,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40年后的今天,则是“米仓满,面仓满,鸡鸭鱼肉随便选”;40年前,筒子楼里冒黑烟;40年后的今天,高楼大厦遍人间;40年前,自行车都属于“三大件”;40年后的今天,满街都是小轿车……而这些,仅仅只是老百姓“衣食住行”方面的变化。

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素材

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素材

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素材高中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改革开放的新时代素材岳麓版选修1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毛泽东时代:中国成功地实现了现代经济起飞和增长毛泽东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的实证考察新中国的经济发展是在实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后取得的。

中国近代以来,由于特定的国际环境和落后保守的社会政治制度,从1840~1949年,百年之间的经济进步微不足道,整体发展水平极端落后,经济对外依赖严重。

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逻辑充分表明,要推进经济进步和工业化,首先要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艰苦卓绝的奋斗,终于赢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社会政治制度的根本性变革。

国家起飞时间国家起飞时间英国 1802~1873 俄国 1890~1914美国 1843~1860 中国 1952日本 1878~1900 印度 1952毛泽东时代(1949~1976)的经济发展成就,综合体现在成功实现了经济起飞和增长。

从1952年到1979年,中国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递增8%~9%,国民收入平均每年递增7%(见表2);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为中国现代化的推进打下了雄厚的工业基础;实现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性变迁。

表2 中国1952—1979年的经济增长率项目按当年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 按可比价格计算平均每年递增% 按可比价格计算1979年为1952年的倍数社会总产值 8.3 9.4 7.9工农业总产值 8.3 9.5 8.5国民收入 7.1 7.2 4.8以下进一步从工农业产值、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国民收入、人均寿命等具体指标的变化加以描述。

1949 1979年增长倍数工业总产值: 142亿元 4681亿元 32倍。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都有迅猛增长:发电量 43亿度 2820亿度 65倍;原煤 0.32亿吨 6.35亿吨 19倍;钢 15.8万吨 3448万吨 211倍;棉纱 32.7万吨 263.5万吨, 7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长效热点四改革开放
热点内涵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涵,是中国未来发展的强大动力。

面对国际风云的不断变幻,面对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我们之所以能够抓住并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之所以能够办成一系列大事、办好一系列喜事、办妥一系列难事,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始终把解放思想作为强大思想武器,始终把改革开放作为强大动力。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离开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本热点是高考必考的知识点,而且与当前的社会现实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备考时要特别注意。

高考启示
从考查题型看,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并重,图文型试题占有一定比重。

从命题角度看,多以新闻评论、名家名言等作为切入点。

从考查角度看,多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重点考查学生对材料的解读和分析理解能力,如运用现代化史观看待1978年至今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知识链接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
1.背景:“文革”结束后,国民经济仍处于停滞状态,人民生活没有得到改善。

2.概况: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
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确定党和国家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意义:是新中国历史上的重大转折,成为实行改革开放和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
1.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原因:人民公社体制存在着平均主义的弊端。

(2)开始:1978年,安徽、四川一些农村开始实行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3)意义: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城市——进行国有企业改革
(1)全面展开的标志: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讨论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

(2)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

(3)原则:政企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

(4)意义:通过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企业有了竞争机制,增强了活力,经济得到快速发展,效益显著提高。

三、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依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

(2)过程
①20世纪80年代,先后建立经济特区、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经
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

②1990年,国务院作出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决定。

(3)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适应了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1.过程
(1)1992年,邓小平发表“南方谈话”。

①背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②内容: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意义:对处于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2)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4)1997年,中共“十五大”进一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提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5)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

2.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
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五、改革开放的影响
1.中国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在社会主义改革不断受挫的情况下,中国改革的巨大成功,向世人证明:社会主义拥有顽强的生命力,社会主义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新的借鉴经验——创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特色社会主义模式。

六、改革开放的启示
1.改革是我国的立国之本、强国之路,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要注意提高人民生活的水平,满足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

3.改革要符合国情,符合历史发展潮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