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学比较

合集下载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范例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一、中西文学比较论文期刊参考文献[1].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泉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1期.黄幼岚.[2].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戏剧之家》.2014年8期.张冰.[3].从历年诺贝尔文学奖文献管窥中西文学差距.《文教资料》.2015年7期.张华艳.[4].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4期.毕懿晴.[5].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教学中的"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空中英语教室(社会科学版)》.2010年12期.芦红娟.[6].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榆林学院学报》.2005年1期.马晖.[7].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株洲工学院学报》.2006年5期.易小斌.[8].中西浪漫主义文学的主体性和理想问题.《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5年10期.潘利锋.[9].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汉中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1期.张沁文.[10].中西文学比较论.《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6期.王晓丽.李云.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参考文献学位论文类[1].即彼显我——从钱穆对西方文学的解读看其文学观.被引次数:1作者:翁旻玥.文艺学华东师范大学2006(学位年度)[2].黄遵宪文学地位的形成与奠定(18991949).被引次数:1作者:李玲.中国古代文学苏州大学2013(学位年度)[3].多元系统论视角下的诗经三译本比析.作者:卫欣.英语语言文学天津财经大学2010(学位年度)[4].中西意象理论比较初论.被引次数:1作者:江英.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南昌大学2010(学位年度)[5].文学翻译中的翻译规范——以中国第三次翻译中小说译序跋为例的研究.作者:贾慧.英语语言文学西北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6].现当代文学中同性恋形象解析及作家创作心理探寻.被引次数:1作者:王婧.中国现当代文学河北大学2008(学位年度)[7].同样渔夫异样情——中西渔夫形象之比较.作者:陈婷婷.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安徽大学2009(学位年度)[8].狂欢化视野下中西“重述神话”项目作品之比较.被引次数:2作者:杨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江西师范大学2009(学位年度)[9].中西古典悲剧艺术性格比较.被引次数:3作者:邵芳菲.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陕西师范大学2005(学位年度)[10]跨艺术、跨文化的创作视野——论西西小说的文体创新.作者:凌逾.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中山大学2006(学位年度)三、中西文学比较论文专著参考文献[1]中西精神文化与文学观念比较.童庆炳,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近代中西小说比较中的想象西方问题.赵炎秋,2011“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3]跨文化的环形旅行中西文学关系再思考.李庆本,2013“思想的旅行:从文本到图像,从图像到文本”国际学术研讨会[4]中国近代以来文学批评术语的演变.孟庆枢,2005中国比较文学学会第八届年会暨国际学术研讨会[5]浅論民國學界的中西小說比较研究.汪龍麟,2005中国古代文艺思想国际学术研讨会[6]文学界定转换与文论体系重构由《文心雕龙》切入.胡海,2008《文心雕龙》与21世纪文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7]从中西文化思想的比较谈中国文化的出路兼论现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张. 耿慧娟,20082008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8]试论《中庸》的体用,兼比较中西叙事文学"中庸"观念的运用.辜美高,2014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9]翻译比喻中西探幽.谭载喜,2005首届海峡两岸翻译与跨文化交流研讨会[10]晚清今文学与诸子学复兴共因探析.罗彦民,20132013·国际经学与文学学术研讨会。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文学比较分析

中西悲剧审美差异分析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比较研究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生活在人类历史的同一时代,都是十六世纪最伟大的戏剧家;汤显祖的代表作品牡丹亭和莎士比亚的罗米欧与朱丽叶被称为中西方戏剧史上最绚丽的两朵奇葩,绽放在几百年的艺术舞台上;两部巨着描述的都是一对青年男女为追求自己的爱情而做的一系列抗争;两部诞生在不同历史土壤和文化土壤中的作品,在许多方面有着众多相似之处,诠释着人类共同美好情感;同时也存在着差异,折射出中西文化在诸多方面的不同; 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研究牡丹亭和罗米欧与朱丽叶的学者众多,在这些学者和专家当中,更多人仅单独就某一作品进行研究,做二者比较研究者相对较少;做比较研究者多侧重爱情故事、哲学思想、艺术形式或舞台技巧等不同角度;从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角度研究者和作品明显不足;笔者力图通过研究两部巨着,透视和折射中西方审美文化差异和审美心理差异;这一研究对我们理解和研究中西方戏剧文化,进行中西方文化交流有着重要的推动意义;本文采用比较研究法从三个方面探讨两部作品中反映出的中西方不同的审美文化;一方面,通过比较得出东西方具有审美价值取向差异;西方追求人性至上,而东方则崇尚礼理至上;在悲剧人物的选择方面,西方悲剧侧重于高贵的英雄人物,突出主人公昂扬的斗志,东方悲剧侧重于地位低下的善良弱小的人物尤其是女性作为悲剧的主人公;在对美的基本观念上,西方人求真务实,他们认为悲剧的本质是美和真的体现,而东方人则追求美和善;第二方面,通过研究得出东西方审美心理差异,表现在审美意象上,同样是表达爱情悲剧,西方人常用阳台或雷、电、光等自然界中较为剧烈的意象;东方则采用后花园、优美的亭台楼阁、牡丹、柳枝等较为温和之物作为审美意象;在对悲剧结局的期待方面,西方人追求一悲到底;而东方人则喜欢大团圆的结局,即使是悲剧也要加上一条欢乐的尾巴;西方的爱情悲剧受骑士精神的影响,主人公充满阳刚之气,而中国的爱情悲剧中男主人公通常是文弱书生,即才子佳人的爱情模式;在爱情表达方式上,东方爱情表达含蓄、委婉,西方则热情、奔放;第三方面,从审美形式上对两部作品进行分析;在结构上.罗米欧与朱丽叶非常紧凑,而牡月亭则舒缓;在语言方面,罗米欧与朱丽叶语言壮美,而牡月亭的语言则是十分优美;论罗密欧与朱丽叶与牡丹亭“情趣理”的冲突中西戏剧史上有着数不清的奇珍异宝;但在表达爱情力量的伟大、抨击封建俗礼的虚伪方面,却有着很多相似的作品,其中的牡丹亭和罗密欧与朱丽叶堪称16世纪末期爱情悲剧中的“双生花”;牡丹亭凭借着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至情”力量,打动了古今中外的无数读者;罗密欧与朱丽叶创造出一段在封建家长专制下无所畏惧的爱情故事,触动了每个读者的心灵,从而情不自禁地将悲伤延续;虽然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并不处于同一创作空间,但就两部作品而言,从作家的生活时代到文学思想,从作品的主题展现到情节设置,都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也就是说无论从主观思维还是客观环境出发,它们都存在着可比性;尤其是两部作品中不约而同出现的“情越理”的冲突,更值得深究;本篇论文拟立足两部作品文本,运用比较文学中平行比较的方法,分五部分系统探讨两部作品的“情越理”冲突的异同,且重点研究造成这种异同的原因;第一部分为绪论;详细了解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关于两部作品研究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研究论题,并概述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阐述“情越理”的相关概念;第二部分为类同性与异质性分析;通过对两部作品及作家文学背景、创作主题两方面的比较来分析其类同性;它们都是诞生于16世纪末期的爱情悲剧,都运用了浪漫主义来展现“情越理”的冲突;再通过对两部作品中“情越理”冲突的表现形式和内容两方面来阐明其异质性;牡丹亭主旨在于批判封建礼教,总体气质复杂沉郁;罗密欧与朱丽叶主旨在于歌颂自由恋爱,总体气质简单明朗;第三部分为“情越理”冲突的异同比较;主要从题材流变、结构安排、情节设置、主题展现、意象选用、人物塑造、语言表达等七方面详细论证两部作品“情越理”冲突中的异同;第四部分为中西悲剧中“情越理”冲突异同的文化探源;从中西方伦理规范、人文主义思想、文学思想、宗教和哲学思想、时代环境、悲剧审美风格等六方面来具体探讨造成“情越理”冲突差异的原因;第五部分结语;通过研究,笔者提出在尊重作品原本的主题思想和文化内涵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赋予其新的理解和创作,方能延续古典悲剧作品的生命力;文中所分析的七大异同以及造成异同的六大原因,对以后的中西悲剧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观比较伊丽莎白时代的莎士比亚是西方戏剧天才,而中国明代的汤显祖则被人称为是中国的莎士比亚;他们二人生活的年代相近,但所受的中西方文化相差甚远;因此,他们的戏剧美学观也是同中有异,异中见同,有很大的可比性;本文将运用中西方美学原理,来分析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之异同;这对于进一步加深对两位戏剧大师作品的理解,有深刻的理论指导作用;对中西方文化的多角度比较起着一定的推动作用,有利于中西方文化的深层交流; 本文分绪论与正文两部分;绪论从时代背景、宗教影响和哲学伦理基础这三方面来全面介绍莎士比亚与汤显祖戏剧美学思想的背景知识;莎士比亚与汤显祖都生活在历史发展的转折时期;一方面,封建王朝江河日下,阶级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具有民主性的思想解放运动蓬勃兴起,冲击着封建礼法和秩序;这种社会大背景对莎士比亚与汤显祖的戏剧美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关键作用;刚刚从黑暗的欧洲中世纪走出的莎士比亚,不可避免的带有基督神学的印记:而明代中后期的汤显祖所接受的是以孔孟之道为主的封建教育和与佛道相容的传统文化;宗教文化的影响不仅明显的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也在他们的戏剧美学理论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因此,..以女权主义视角解读凯瑟琳娜与王熙凤的“泼妇”形象本文通过女性主义的研究视角分析了两个“泼妇”形象:莎士比亚创作的驯悍记中的凯瑟琳娜和曹雪芹的红楼梦中的王熙凤,探究其成为“泼妇”的原因,揭示女性命运的走向;凯瑟琳娜与王熙凤在很多方面都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由于性格泼辣,语言犀利,行为过激,她们被视作缺少所谓的“妇德”,即“女性气质”;父权社会通过包办婚姻剥夺她们的话语权,又通过道德规范的束缚把她们驱逐到社会的边缘,使其成为相对于男性而存在的“他者”;但是她们并非像以往文学作品中的绝大多数女性一样,一味忍受,而是主动地去改变自己的生活,与命运抗争;他们采取各种方法争取话语权并且试图恢复其女性的主体性地位;然而由于女性对自身的认识不够深刻,又受到来自社会和传统的多重压力,她们的反抗均以失败告终;而作为该形象的创造者,莎士比亚和曹雪芹虽然关注女性的生活,同情女性的命运,但是他们从根本上无法逃脱自身性别以及父权社会的影响;因此,他们作品的女性抗争注定不会彻底,必然走向失败;本文对两位泼妇形象的女权主义解读进一步诠释了两位作者的女性观,进而为莎士比亚与曹雪芹的比较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中西文学之比较余光中中西文学浩如烟海,任取一端,即穷毕生精力,也不过略窥梗概而已;要将这么悠久而繁富的精神领域,去芜存菁,提纲挈领,作一个简明的比较,真是谈何容易比较文学,在西方已经是一门晚近的学问,在中国,由于数千年来大半处于单元的文化环境之中,更是大五四以后才渐渐受人注意的事情;要作这么一个比较,在精神上必然牵涉到中西全面的文化背景,在形式上也不能不牵涉到中西各殊的语言特质,结果怎不令人望洋兴叹一般人所能做的,恐怕都只是管中窥豹,甚至盲人摸象而已;而对这么重大的一个问题,我只能凭藉诗人的直觉,不敢奢望学者的分析,也就是说,我只能把自己一些尚未成熟的印象,作一个综合性的报告罢了;造成中西文学相异的因素,可以分为内在的和外在的两种:内在的属于思想,属于文化背景;外在的属于语言和文字;首先,我想尝试从思想的内涵,将中西文学作一个比较;西方文化的三大因素--希腊神话,基督教义,近代科学--之中,前二者决定了欧洲的古典文学;无论是古典神话,或是中世纪的宗教,都令人明确地意识到自己在宇宙的地位,与神的关系,身后的出处等等;无论是希腊的多神教,或是基督的一神教,都令人感觉,主宰这宇宙的,是高高在上的万能的神,而不是凡人;而人所关心的,不但是他和旁人的关系,更是他和神的关系,不但是此生,更是身后;在西方文学之中,神的惩罚和人的受难,往往是动人心魄的主题:以肝食鹰的普洛米修斯,推石上山的薛西弗司,流亡海上的犹力西斯,堕落地狱的浮士德等等,都是很有名的例子;相形之下,中国文学由于欠缺神话或宗教的背景,在本质上可以说是人间的文学,英文所谓secular literature,它的主题是个人的,社会的,历史的,而非"天人之际";这当然不是说,中国文学里没有神话的成份;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女娲补天,共工触地,本来都是我国神话的雏型;燧人氏相当于西方的普洛米修斯,羲和接近西方的亚波罗;然而这些毕竟未能像希腊神话那样蔚为大观,因为第一,这些传说大半东零西碎,不成格局,加起来也不成其为井然有序互相关联的神话mythology,只能说是散漫的传说scattered myths,不像希腊神话中奥林帕斯山上诸神,可以表列为宙斯的家谱;第二,这些散漫的传说,在故事上过于简单,在意义上也未经大作家予以比较深的引申发挥,作首先的诠释,结果在文学的传统中,不能激发民族的想像,而赢得重要的地位;楚辞之中是提到不少神话,但是故事性很弱,装饰性很浓,道德的意义也不确定;也许是受了儒家不言鬼神注重人伦的人世精神所影响,楚辞的这种超自然的次要传统minor tradition supernaturalism在后来的中国文学中,并未发挥作用,只在部份汉赋,嵇康郭璞的游仙诗,和唐代李、卢同等的作品中,传其断续的命脉而已;在儒家的影响下,中国正统的古典文学--诗和散文,不包括戏剧和小说--始终未曾好好利用神话;例如杜甫"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只是一种装饰;例如李贺的"女娲为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只是一闪简短的想像;至于古诗十九首中所说"仙人王子乔,难可与等期",简直是讽刺了;至于宗教,在中国古典文学之中,更没有什么地位可言;儒家常被称为儒教,事实上儒家的宗教成份很轻;祭祀先人或虔敬之心不过"祭如在"而已,行礼如仪也不ritual的味道;可是重死而不重生,无所谓浸洗,重今生而不言来世,无所谓天国地狱之奖惩,亦无所谓末日之审判;最重要的是:我们先人根本没有所谓"原罪"的观念,而西方文学中最有趣最动人也最出风头的撒旦Satan,Lucifer,Mephistophelesor the Devil,也是中国式的想像中所不存在的;看过浮士德、失乐园、看过白雷克、拜伦、爱伦坡、波德莱尔、霍桑、麦尔维尔、史蒂文森、杜思托也夫斯基等十九世纪大家的作品之后,我们几乎可以说,魔鬼是西方近代文学中最流行的主角;中国古典文学里也有鬼怪,从楚辞到李到聊斋,那些鬼,或有诗意,或有恶意,或亦阴森可怖,但大多没有道德意义,也没有心理上的或灵魂上的象征作用;总之,西方的诱惑,谴罚,拯救等等观念,在佛教输入之后,这些观念也只流行于俗文学里而已;在西方,文学中的伟大冲突,往往是人性中魔鬼与神的斗争;如果神胜了,那人就成为圣徒;如果魔鬼胜了,那人就成为魔鬼的门徒,如果神与魔鬼互有胜负,难分成败,那人就是一个十足的凡人了;不要小看了魔鬼的门徒,其中大有非凡的人物:浮士德、唐璜、阿哈布、亚伯拉德,都是杰出的例子;中国文学中人物的冲突,往往只是人伦的,只是君臣屈原,母子焦仲卿,兄弟曹植之间的冲突;西方固然也不君臣之间的冲突;不过像汤默斯·贝凯特Thomas Becket之忤亨利第二,和汤默斯·莫尔Thomas More之忤亨利第八,虽说以臣忤君,毕竟是天人交战,臣子站在神的那一边,反而振振有辞,虽死不悔,虽败犹荣;屈原固然也说"虽九死其犹未悔",毕竟在"神高驰"与"陟升皇"之际,仍要临倪旧乡,恋恋于人间,最后所期望的,也只是"彭咸之所居",而不是天国;西方文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宗教或神话的,其主题,往往是人与神的冲突;中国文学的最高境界,往往是人与自然的默契陶潜,但更常见的是人间的主题:个人的杜甫月夜,时代的兵车行,和历史的古柏行主题;咏史诗在中国文学中的地位,几乎可与西方的宗教诗相比;中国式的悲剧,往往是屈原,贾谊的悲剧,往往是"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是"华亭鹤唳讵可闻,上蔡苍鹰何足道";像"长恨歌"那样咏史而终至超越时空,可说是少而又少了;偶而,中国诗人也会超越历史,像陈子昂在"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像李白在"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中那样,表现出一种莫可奈何的虚无之感;这种虚无之感,在西方,只有进化论既兴基督教动摇之后,在现代文学中才常有表现;中西文学因有无宗教而产生的差别,在爱情之中最为显着;中国文学中的情人,虽欲相信爱情之不朽而不可得,因为中国人对于超死亡的存在本身,原来就没有信心;情人死后,也就与草木同朽,说什么相待于来世,实在是渺不可期的事情;长恨歌虽有超越时空的想像,但对嵬坡以后的事情,仍然无法自圆其说,显然白居易自己也只是在敷衍传说而已;方士既已"升天入地",碧落黄泉,两皆不见,乃"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飘渺间",可见这里所谓仙山,既不在天上,又不在地下,应该是在天涯海角的人间了;诗末乃又出现"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的句子,这实在是说不通的;所以尽管作者借太真之口口说"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数十年后,写咏史诗的李商隐却说:"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大致说来,中国作家对于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既不完全肯定,也不完全不定,而是感情上宁信其有,理智上又疑其无,倒有点近于西方的"不可知论"agnosticism;我国悼亡之诗,晋有潘岳,唐有元稹;潘岳说:"落叶委埏侧,柘荄带坟隅;孤魂独sx艹sx艹,安知与无"元稹说得更清楚:"同穴窅冥何所望他生缘会更难期"话虽这么说,他还是不放弃"与君营奠复营斋";在西方,情人们对于死后的结合,是极为确定的;米尔顿在悼亡妻之中,白朗宁在展望之中,都坚信身后会与亡妻在天国见面;而他们所谓的天国,几乎具有地理的真实性,不尽是精神上象征性的存在,也不是长恨歌中虚无飘渺的仙山;罗赛蒂D.G.Rosse otti在幸福的女郎中,设想他死去的情人倚在天国边境的金栏干上,下瞰地面,等待下一班的天使群携他的灵魂升天,与她相会;诗中所描绘的天国;从少女的服饰,到至圣堂中的七盏灯,和生之树上的圣灵之鸽,悉据但丁神曲中的蓝图,给人的感觉,简直是地理性的存在;也因为有这种天国的信仰支持着,西方人的爱情趋于理想主义,易将爱情的对象神化,不然便是以为情人是神施恩宠的媒介见兰尼尔的诗"我的双泉";中国的情诗则不然,往往只见一往情深,并不奉若神明;我的初步绪论是:由于对超自然世界的观念互异,中国文学似乎敏于观察,富于感情,但在驰骋想像,运用思想两情诗和小品文,但除了少数的例外,并未产生若何宏大的史诗或叙事诗,文学批评散漫而无系统,戏剧的创造也比西方迟了几乎两千年;可是中国文学有一极为有利的条件:富于弹性与诗久性的文字;中国方言异常纷歧,幸好文字统一,乃能可在悠久的文学,成为一个活的传统;今日的中学生,读四百年前的西游记,或一千多年前的唐诗,可以说是毫无问题;甚至两千年前的史记,或更古老的诗经的部分作品,籍注解之助,也不难了解;这种历久而弥新的活传统,真是可惊;在欧美各国成为文言的拉丁文已经是死文字了,除了学者、专家和僧侣以外,已经无人了解;在文艺复兴初期,欧洲各国尚有作家用拉丁文写书,例如一五一六年汤默斯·莫尔出版的乌托邦,和十七世纪初米尔顿所写的一些挽诗,仍是用拉丁文写的;可是用英文字的贝奥武夫,今日英美的大学生也不能懂;即使六百年前乔叟用中世纪英文写的康城故事集,也必须译成现代英文,才能供人欣赏;甚至三百多年莎士比亚的英文,也要附加注解,才能研读;是什么使得中文这样历久不变,千古长新的呢第一,中国的文字,虽历经变迁,仍较欧洲各国文字为纯;中国文化,不但素来比近邻各国文化为高,抑且影响四邻的文化,因此中国文字之中,外来语成份极小;欧洲文化则交流甚频,因此各国的文字很难保持纯粹性;以英国为例,历经罗马,盎格鲁·萨克逊,丹麦,和诺尔曼各民族入侵并同化的英国人,其文字也异常庞杂,大致上可分为拉丁部份由法文输入,法文,和古英文盎格鲁·萨克逊三种来源;所以在现代英文里,声音刚强含义朴拙的单音字往往源自古英文,而发音柔和意义雅的复音字往往源自拉丁文;例如同是"亲威"的意思kith and kin便是头韵很重的刚直的盎格鲁·萨克逊语,consanguinity,便是柔和文雅的拉丁语了;汉姆莱特临终前对赖尔提斯说:If thou didst ever hold me in thy heart,Absent thee from felicity a while,And in this harsh world draw thy breath in pain;To tell my story;历来为所称道,便是因为第二行的典雅和第三行的粗糙形成了文义所需要的对照,因为赖尔提斯要去的地方,无论是天国或死亡之乡,比起"这苛严的"世界,在汉姆莱特看来,实在是幸福得多了;在文字上,所以形成这种对照的,是第二行中的那个拉丁语系的复间字felicity,和第三行那些盎格鲁·萨克逊语系的单音字;这种对照--不同语系的字汇在同一民族的语文中形成的戏剧性的对照--是中国读者难于欣赏的;其次,中国文字在文法上弹性非常之大,不像西方的文法,好处固然是思考慎密,缺点也就在过份繁琐;中文绝少因文法而引起的字形变化,可以说是inflection-free或者noninflectional;中文的文法中,没有西方文字在数量number,;时态tense,语态voice,和性别gender各方面的字形变化;例如英文中的ox,oxen,see,saw,seen;understanding,understood;songster,songstress等等的变化,在中文里是不会发生的;单音的中文字,在变换词性的时候,并不需要改变字形;例如一个简单的"喜"字,至少可以派四种不同的用场:一名词喜怒哀乐cheer二形容词面有喜色cheerful三动词问何物能令公喜cheer up四副词王大喜曰cheerfully又因为中文不是拼音文字,所以发音的变化并不影响字形;例如"降"字,可以读成"绛、祥、洪"三个音,但是写起来还只是一个"降"字;又如今日国语中的一些音白、雪、绝,在古音中原是入声,但是声调变易之后,并不改变字形;英文则不然;姑不论苏格兰、爱尔兰、威尔斯等地的方言拼法全异,即使是英文本身,从乔叟到现在,不过六百年,许多字形,便因发音的变化影响到拼法,而大大地改变了;据说莎士比亚自己的签名,便有好几种拼法,甚至和他父亲的姓,拼法也不相同;中国文法的弹性,在文学作品、尤其是诗中,表现得最为显明;英文文法中不可或缺的主词与动词,在中国古典诗中,往往可以省去;缀系动词linking verd在诗中和散文中往往是不必要的;"方山子,光黄间隐入也",就够了,什么"是、为、系、乃"等等缀系动词都是多余;又如"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两名没有一个动词;贾岛的寻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四句没有一个主词;究竟是谁在问,谁在言,谁在此山中,谁不知其外呢虽然诗中没有明白交代,但是中国的读者一看就知道了;从上下文的关系他立刻知道那是诗人在问,童子在答,师父虽在山中,童子难知其处;换了西洋诗,就必须像下列这样,把这些主词一一交待清楚了:Beneath the pines look I for the recluse;His page replies:"Gathering herdb my master's away;You'll find him nowhere,as close are the clouds;Thougy he must be on the hill, I dare say;"中文本来就没有冠词,在古典文学之中,往往也省去了前置词、连接词,以及受格与所有格的代名语,以华兹华斯名诗水仙首段为例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

中西小说比较中西短篇小说比较1、叙事手法的不同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趋向是从记人一事到记人一生,如《搜神记》《世说新语》多记一事,成熟期的唐人传奇、话本、拟话本及《聊斋志异》多记人一生。

中国短篇小说的基本叙事法就是“记传体”。

这一传统一直保留到鲁迅《阿Q正传》。

这种记传体叙事法既与中国史传文学有关,也与民族心理有关,因为它有两个特点,一是直叙,二是求全。

西方短篇小说开始也是多记一事,到了文艺复兴,有两种叙事法,一是只叙一事,二是写有头有尾的一生。

但第二类较少。

而后来的西方短篇小说越来越不注重写人物的一生,但在叙事的人称上,多用第一人称,而不是中国的多用第三人称。

这种“片断”法、第一人称、倒叙法的源头就是《荷马史诗》,第一部是片断叙事,第二部是第一人称叙事。

2、故事与人物性格的不同中国短篇小说注重人物性格,因为写实性强。

史传味浓。

以性格为主,故事为辅。

如《世说新语》中的人物。

西方短篇小说多注重故事,性格不突出,或以性格为辅。

如《十日谈》或爱伦坡的小说。

结局与小说精神不同中国短篇小说多有积极浪漫主义精神,主观性强,鬼怪故事多,大团圆结局多,寄托了统治阶级或作者或民众的道德诉求与民族心理、理想。

乐天精神。

西方短篇小说少有大团圆结局,多悲剧性,一是因为西方有正统的悲剧观念;二是有基督教罪与罚的宗教观念;三是多信奉模仿说,注重如实反映生活。

中西小说理论比较中国没有系统化的小说理论体系,中国小说理论主要是直观感悟式的、零碎的评点,如金圣叹评《水浒》,毛宗岗评《三国演义》等,直到王国维评《红楼梦》才借鉴了西方哲学与美学理论,具有了较强的理论色彩。

古典式的“评点”其实就是借用中国传统诗歌、绘画理论中的“圣境”、“神境”和“化境”来衡量创作的得失。

评点就是点破,就是“顿悟”,评点者以及后来的读评点者主要抱的是一种审美态度,而不注重思索。

西方小说理论具有逻辑性的探究与分析,很多小说家也是理论家,往往有明确的创作原则和主张,如塞万提斯继承的“模仿说”,雨果的“美丑对照原则”,王尔德的“艺术就是撒谎”,“形式就是一切”,左拉的“写小说就是做实验”,等等,他们都有专文来论述自己的观点。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中西文学源远流长,拥有独特的文化背景和表达方式。

中国古代文学代表着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西方文学则是西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从古代叙事文学、诗歌、散文以及戏剧四个方面,对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文学进行比较,探讨其相异与相似之处。

一、古代叙事文学中国古代叙事文学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传》、《西游记》等,而西方文学中的叙事文学代表作品有《奥德赛》、《罗宾汉》、《鲁滨逊漂流记》等。

双方在叙事手法上有共通之处,如采用架空背景描述人物经历;在叙事角度、人物塑造、表现手法上则有很大区别,中国古代文学注重人物性格和人物关系的表达,包含更多政治和社会层面的元素;而西方文学着重于对历史、人性和人物命运的描摹。

二、诗歌中国古诗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名字家喻户晓。

西方文学中的诗歌也有着广泛的影响力,如莎士比亚、拜伦等。

然而,二者的诗歌体裁和写作风格有很大不同,中国古诗受到韵律和格律约束,偏向抒情体和叙事性;西方诗歌则注重韵律和节奏,偏向于象征和措辞的艺术表达。

三、散文散文是一种随笔性质的文学作品。

中国古代散文代表作品有《醒世恒言》、《梦溪笔谈》等,而西方文学中的代表作品则有埃德加·爱伦·坡的《乌鸦》、海明威的《我们逝去的年华》。

两者的散文表现方式有明显差异。

中国古代散文重视“文以载道”,强调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准确表达;西方文学则侧重于文学技巧和情感表达。

同时,西方散文通常采用第一人称,反映个人情感和思考过程。

四、戏剧中国戏曲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艺术遗产。

西方戏剧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如古希腊悲剧和喜剧、莎士比亚的作品等。

两种戏剧有很大不同,中国戏曲在表现方式和表现形式上相对固定,强调角色扮演和曲艺风格;而西方戏剧则更加注重剧本和情节创新,表现丰富多样。

总的来说,中西文学在叙事、诗歌、散文和戏剧等方面表现出的差异和相似之处也正是二者文化传统、历史和社会经验的反映。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

比较文学视角下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中西文化差异及其传承,是一个复杂而有趣的话题。

中西文化以其独特的历史和地理背景,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

这些差异反映在语言、文学、宗教信仰、社会结构等方面。

本文将从文学视角出发,探讨中西文化的差异及其传承。

首先,中西文化在文学方面有明显的差异。

中文文学强调意境和修辞手法,崇尚诗画之美,雅俗共赏。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诗经》、《红楼梦》等,注重情感的抒发和思想的深度表达。

而西方文学则更注重表达个体的内心世界和情感体验。

经典的西方文学作品如莎士比亚的戏剧、但丁的《神曲》等,以人物形象和情节为主线,反映人性的复杂性和社会的冲突。

其次,中西文化在主题和价值观上也有区别。

中文文学常常关注人与自然的和谐,强调人与社会的关系和家庭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以儒家理念为基础,强调道德规范和中庸之道。

而西方文学则更多关注人性的复杂性和个体的自由意志。

西方文学作品通常探讨人类的存在意义、道德选择和社会不公等主题。

中西文化的差异也可以从文学形式和技巧上进行比较。

中文文学多以韵文为主,注重韵律和音韵的和谐,以及象征意义的运用。

而西方文学则多以散文和戏剧形式为主,注重故事的叙述和角色的刻画。

中西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翻译、改编和创新等方式实现。

翻译作品是中西文化交流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许多西方文学作品如《堂吉诃德》、《小王子》等都在中国有了广泛的传播。

同时,中国的文学作品如《红楼梦》、《西游记》等也通过翻译和改编得以传播到西方世界。

此外,中西文化也可以通过创新将其传承给后代。

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中西文化的融合与创新正在成为当下的趋势。

一些当代作家如莫言、余华等,将西方文学的技巧和意识形态与中国传统文化融合,产生了独具特色的文学作品。

总之,中西文化在文学视角下存在明显的差异。

这些差异体现在文学形式、主题和价值观上。

然而,中西文化之间也有相互影响和借鉴。

中西文化的传承可以通过翻译、改编和创新等方式实现。

中西文学中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比较

中西文学中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比较

中西文学中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比较叙事是文学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之一,通过叙事作品才得以传达情节、人物塑造以及主题等等。

在中西文学中,叙事方式和技巧的表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

本文将比较中西文学中的叙事方式和技巧,探究它们各自的特点以及优缺点。

一、中文文学的叙事中文文学的叙事通常采用线性的方式,即按照故事发生的先后顺序逐一叙述。

这种方式在经典小说中尤为普遍,例如《红楼梦》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湘菜说过:“有始有终,中间不犯文过”,这种特点也体现在了中文文学的叙述方式上。

同时,由于中文语言的特点,中文文学往往会涉及大量的形象描写,以便更好地呈现故事的细节和情感。

此外,在千古文学中,叙述方式的多样性也逐渐展现出来,像《聊斋志异》中就采用了故事之外的开场白和结尾篇幅来引导故事的进展。

同时,在文言小说中也经常会用到架空的情节或是各种各样的怪异现象,以吸引读者的注意力。

二、西方文学的叙事相对于中文文学的线性叙事,西方文学则更加注重故事的展开和推进,从而提高作品的紧张度。

西方文学的叙述方式通常是多维度和分层次的,常用的手法包括闪回、内部独白和悬念营造等等。

闪回是西方文学中经常运用的手法,它可以让读者了解到过去的事件,进而推动故事的发展。

同时,闪回也可以让读者看到人物的内心矛盾和变化,这些矛盾和变化在故事中也是至关重要的。

例如,莫泊桑《象》中,猎人回忆自己年轻时曾经打死过一头象,这个闪回揭示了猎人的过去经历,加强了故事的刻画力度。

与此类似,内部独白也是西方文学常用的手法。

通过内部独白可以更好地了解人物的内心世界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这些情感的细节往往是故事情节的重要来源。

最后,悬念营造是西方文学中最典型的叙述方式之一。

悬念营造的目的是提高读者的好奇心和兴趣,让故事展开得更加引人入胜。

例如,福楼拜的《大小说家》中就有一个非常典型的悬念,即马德兰是否会遇到最后的悲惨结局。

三、中西叙事方式的优缺点比较中文文学和西方文学的叙事方式和技巧,各有其优缺点。

中西文学类型比较

中西文学类型比较

从《荷马史诗》与《封神演义》中的看中西文化比较尽管《荷马史诗》与《封神演义》所描述的故事一个是西方的,一个是东方的,作者也分别生于不同的年代。

但他们的都是以奴隶社会作为故事背景的且具有一定的神话色彩的战争故事。

这两部作品在中国是很受读者欢迎的。

因为这两部书充分表现了东西方各自的哲学、宗教、文化观点及他们各自的民族性,从这两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中西文化中一些共通和不同之处。

可以说以这两部作品作为中西文化或文学的比较的典型范例是再合适不过了。

首先,从这两部作品中首描写的战的的目的看。

《荷马史诗》中的特洛伊战争起因表面上是希腊人为了从特洛伊夺回被帕里斯王子拐走的海伦而进行的,但其目的是很复杂的。

而《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的目的像中国其它时期的为改朝换代而进行的战争一样,很明确,是为了推翻前朝的腐化而残暴统治,建立新王朝取而代之。

之所以说特洛伊战争的目的复杂是因为,我们在《荷马史诗》中可以看到在希腊人中,上至统帅,下至普通士兵,对战争的目的都有不同的看法。

比如就希腊联军的统帅阿加门农来说,他打着为其弟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夺回海伦的旗号发兵征讨特洛伊,其实心里盘算着占领特洛伊的土地和财富,扩充自己的实力。

对于阿喀琉斯来说,特洛伊战争是自己实现自身价值,使自己的事迹流芳千古的好机会。

对于像伊瑟卡国王奥德塞斯这样的希腊各城邦的国王来说,受制于阿加门农,被迫参战,同时又都是为自己的利益,各怀鬼胎。

而对普通希腊士兵特别是斯巴达国王米奈劳斯来说,特洛伊之战只是为了洗雪希腊人的耻辱。

相反,在《封神演义》中武王伐纣的战争的目的,在周军中从国王到士兵心中是自上而下的统一的。

造成特洛伊战争与武王伐纣在目的上不同的原因从根本上说是东西方文化上的差异造成的。

我们知道希腊位于巴尔干南端,紧临地中海,各城邦之间被一些山阻隔。

所以与外界接触的途径也就随之而然的转移到了海上。

这些客观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希腊人自由、独立和勇于征服自然的民族精神。

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比较文学是一门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关系的学科,其中中西文学关系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方面。

以下是一些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案例:
1. 《红楼梦》与《红楼梦》: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代表作,它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同时,两部作品也反映了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2. 《水浒传》与《堂吉诃德》:两部作品都是各自文化中的经典之作,它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却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3. 鲁迅与卡夫卡: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品反映了中国社会的现实和人性的弱点;卡夫卡是奥地利犹太裔小说家,他的作品反映了欧洲社会的异化和人性的危机。

两人在文学创作上都有很大的影响,他们的作品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4. 《白鹿原》与《红高粱》: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当代小说的代表作,它们的主题、人物、情节等方面都有很多相似之处。

但是,两部作品的文化背景和社会环境却有很大的差异,对于中西文化的比较研究也有重要意义。

以上案例仅供参考,比较文学中西文学关系的研究需要更深入的探讨和研究。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与对比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异同与对比

西方文学特点
01 历史背景
西方文学受到不同历史背景的影响,形成多 样性。
02 文学风格
西方文学包含多种文学风格,如浪漫主义、 现实主义等。
03 主题内容
西方文学探索丰富多样的主题,从人性到社 会现实各有涉猎。
● 04
第4章 中西文学的对比研究
文学表现手法对比
中西文学在表现手法上有明显差异,如写实手法、 象征手法等。中西文学表现手法的差异反映了不 同文化背景下的审美取向和艺术追求。对比分析 文学表现手法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学的异同。
文艺复兴文学
人文主义
文艺复兴文学追 求人文主义精神, 关注人类的尊严
和自由发展。
自由思想
文艺复兴文学提 倡自由思想,挑 战传统观念,鼓 励创新和思辨。
个体意识
文艺复兴文学强 调个体的独立性 和独特性,探讨 人类内心世界。
西方文学的多样性与包容 性
西方文学在不同历史时期和文化背景下呈现出丰 富多样的形态,具有包容性和开放性,吸纳了各 种文化元素和文学风格,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 影响。
● 05
第5章 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 文学的影响力比较
文学传承和影响
中国古代文学和西方 文学在世界文学史上 扮演着重要角色。中 国古代文学对东亚文 学、日本文学等产生 了深远影响,而西方 文学则在世界文学、 现代文学等方面具有 广泛影响。两者相互 交融,共同构筑了丰 富多彩的文学历史。
文学创新和启发
中国强调道德教化,西方 强调个人自由 中国崇尚自然美,西方追 求个性表达
异同点3:文学价值 与社会影响
中国注重教化、启蒙,西 方强调审美、创新 中国文学作品反映社会风 貌,西方作品强调思想探 讨
对比分析方法
对比分析方法可以从 文学风格研究、文学 主题探讨、文学理论 解读等角度展开,帮 助读者深入理解中国 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 的差异与共通之处。

《中西文学比较》课件

《中西文学比较》课件

中西文学的形式比较
结构形式
中国文学结构形式多采用章回 体、叙事诗等传统形式,而西 方文学结构形式更丰富多样, 如小说、戏剧等。
语言形式
中国文学语言形式注重音韵、 对仗等修辞手法,而西方文学 语言形式强调个性、创新。
表现手法
中国文学表现手法多采用象征 、隐喻等手法,而西方文学表 现手法注重现实主义和心理分 析。
中西文学都关注人性、情感和社会问 题,都通过文学作品传达思想、情感 和文化内涵。
不同点
中西文学在表达方式、审美观念和题 材选择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例如中 国文学强调意境和象征,而西方文学 则注重情节和人物塑造。
02
中西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
中国文学流派与代表作品
现实主义文学
以真实描写社会生活和人物形象为核心,反映社会 矛盾和人民疾苦。代表作品有《红楼梦》、《水浒 传》等。
中西文学的风格比较
01
02
03
情感表达
中国文学情感表达深沉、 内敛,而西方文学情感表 达直接、热烈。
叙事风格
中国文学叙事风格注重情 节、人物塑造,而西方文 学叙事风格强调语言和思 想表达。
文化背景
中国文学文化背景多植根 于中华文化,而西方文学 文化背景则广泛吸收欧洲 文化传统。
04
中西文学的影响与启示
浪漫主义文学
强调个性、情感和自然,追求 自由和解放。代表作品有《少 年维特的烦恼》、《巴黎圣母 院》等。
现实主义文学
以真实描写社会生活和人物形 象为核心,反映社会矛盾和人 民疾苦。代表作品有《红与黑 》、《高老头》等。
后现代主义文学
强调多元、相对和不确定性, 打破传统叙事规则。代表作品 有《百年孤独》、《等待戈多 》等。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选题参考

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一、最新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选题参考1、中西文学叙事概念比较2、从中西文学现象的比较看“意识公式”的原型阐释功能3、中西文学中的焦点透视与散点透视比较——以契诃夫短篇小说与《醒世恒言》为例4、文学比较的新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5、在跨文化对话中比较中西文学的异同——评高旭东《跨文化的文学对话——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6、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新视野——读《中西文学与哲学宗教》7、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8、谈中西现代文学叙事手法比较9、人本文学之中西比较10、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1、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研究论集12、中西自传文学比较谈13、中西悲剧文学比较谈14、中西消费文学比较研究15、从基础工作做起——评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6、立足中国文学的比较文学思路──读李万钧《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7、《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18、中西文学之比较19、本科阶段比较文学教学内容设置的原则与构想——兼论中西文学跨文化比较20、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二、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大全1、独辟蹊径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2、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的构想——兼评《中西叙事精神之比较》3、影响研究与中国民间文学的世界意义──评《中西叙事文学比较研究》4、比较的视野和高度——评《中西文学类型比较史》5、比较文学中可比性原则的探讨——兼论中西文学可比性原则及实践6、中国古代叙事文学贡献之我见——兼论中西叙事文学比较7、确立比较文学教学体系建造连接中西文学的桥梁──记陈惇与刘象愚先生8、跨文化的文学对话 : 中西比较文学与诗学新论9、沟通 : 访美讲学论中西比较文学10、中西比较文学视野下英美文学教学的方法探索11、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英美文学教学12、文学.历史.思想:中西比较研究13、简论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14、隐喻、寓言与中西比较文学15、从文明比较的视野看中西文学——读钱穆《略论中国文学》16、中西都市文学比较研究17、中西复仇文学主题比较18、中西比较文学论集19、中西比较文学手册20、全球化、文化研究和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三、热门中西文学比较专业论文题目推荐1、中西比较文学视域下的沈从文研究综述2、中西比较文学的空间拓展构想3、反映与反思:中西比较文学简论4、中西比较文学教学参考书5、中西比较文学研究中的“近视”与“远视”6、浅析中西比较文学中的反映与反思7、中西比较文学实证性影响研究中“游”的精神文化阐释8、试论中西文学的"悲"与"喜"——从先秦文学与古希腊罗马文学比较看中西文学精神特质9、文科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与理工院校人才培养——以“中西比较文学”为例10、辛勤耕耘奋力开拓——刘介民中西比较文学学术研究评述11、我的学术之路:中西比较文学50年12、阐发:中西比较文学的一种研究策略13、中西比较文学理论14、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论讨论会在无锡召开15、中西比较文学及比较文学方法讨论会在无锡召开16、香港中文大学设置中西比较文学研究哲学硕士课程17、港台和海外学者的中西比较文学研究18、中西比较文学定义的探讨19、中西比较文学:范畴、方法、精神的初探20、中西比较文学论集四、关于中西文学比较毕业论文题目1、中西文学比较2、全球化背景下中西文学比较的思考3、试论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4、外国文学教学中的中西文学比较5、试论民初文坛的中西文学比较6、林译《伊索寓言》中的中西文学比较7、文化观·美意识:中西文学比较谈8、跨文化视域下的中西文学比较与翻译9、对中西文学比较的深层观照——评《中西文学视域下的理性观念与抗争精神》10、从《诗经》与《荷马史诗》看中西文学比较11、对中西文学比较研究的一些思考——与孟长勇同志商榷12、Zhong xi wen xue bi jiao (中西文学比较).13、中西文学比较论14、林纾的中西文学比较谈片15、中国近代中西文学比较方法论略16、朱明王朝时期的中西文学比较17、中西文学比较研究初探18、中世纪中西文学比较研究提要19、叶嘉莹中西文学比较之实例举隅20、唐君毅的中西文学比较思想探析五、比较好写的中西文学比较论文题目1、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2、文明末日劫难前的颤栗——中西文学末日意识比较3、中西文学宿命意识比较研究4、中西文学作品命名比较研究5、中西文学形式论比较研究6、中西文学艺术特征比较——以《格列佛游记》和《西游记》为例7、中西文学宿命意识比较研究--以《红楼梦》与《荷马史诗》为例8、中西文学悲剧观比较9、中西文学上两位女性形象比较10、《诗经》和《圣经》对中西文学影响的比较研究11、从中西文学语言的比较体会美学信息的转换12、以《我愿意是急流》与《致橡树》为例比较中西文学抒情传统13、感伤或慷慨的旅行──中西文学离别模式比较14、中西文学畸人比较谈15、从中西文化、文学比较看中国文学的忧患意识16、《中西比较美学文学论文集》17、中和之美与酒神精神——中西古典文学整体风格比较18、文学的修辞批评之中西比较19、意象与言语世界──关于文学形象基础的中西比较思考20、中西文学理论渊源比较—对“形象”的不同认识。

比较文学研究 中西文化比较

比较文学研究  中西文化比较

思考题
1. 中西方古代的社会经济形态有怎样的不同? 如何形成的?
2. 中西方古代的政治制度有何不同?这对经 济发展有怎样影响?
3. 中西方的民族性格与价值观有怎样的差异? 4. 具体论述中西方在世界观与思维特点上的
不同
❖ 商业是个人行为,反对专制与割据,由此形 成古希腊的民主制度,促进商业经济发展
❖ 农业型的经济制度造成人们聚族而居,很少 迁徒,逐渐形成宗法制度,造成封建专制主 义
三、中西方民族性格和价值观
❖ 中西方民族性格和价值观也迥然有别
四、中西方古人在世界观与思维特点 上的不同
❖ 自然观上 ❖ 西方天人对立;中国古代天人合一 ❖ 伦理观上
第六章 中西文化比较
本章学习要求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了解中西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的不同以及由此造成的哲学观念、思维特点的差异
一、中西社会经济形态的差异
❖ 西方重商抑农,是商业型的社会经济形态 ❖ 中国古代重农抑商,是农业型的社会经济导向
二、经济形态的不同导致中西方政治 制度的差异
❖ 西方重视人的外在实际活动;而中国古代更重视人的内在情 感
❖ 世界观与思想方法上
❖ 西方人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中国古人较 多地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
❖ 西方人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而中国 古人看事物往往带有直观性、经验性
❖ 观上
❖ 西方人尚“变”;即对事物较多地注意变革的一面;中国古 人则尚“通”,注意事物发展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
❖ 了解中西文化差异的原因 一中、西中 方西古社代会的经社济会形经态济的形差态异有怎样的不同?如何形成的?
中了西解方 古民代族中性西格方和哲价学值观观念也、迥思然维有特别点的不同 西即方对重 事视物人较的多外地在注实意际变活革动的;一面;

中西文学作品比较

中西文学作品比较

中西文学作品比较
中西文学作品的比较,可以说多元而又丰富。

中国文学在继承传
统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宋元文学为代表的核心审美体系,讲求情
丽词藻与艺术精神,其中道家哲思与儒家思想是尤为重要的元素。


西方文学则更加强调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注重表达敏锐、客观性的
分析,史诗与童话是代表性著作。

从根本上看,中国文学显现出的是情感主导的审美要求,用一种
很亲切的笔触写就文学风景;而西方文学更为注重对文本的客观分析,以一种经过理性思维的剖析诠释文学作品,从而得出深刻的精神层次,追求自然界的精髓。

因此,无论是中国文学乃至于西方文学,均各具特色,给人以极
大的思考空间,着力探索人类文学思想的深度与博采广才的审美格局。

也许只有将中西文学的交流融合,才能丰富和拓展人类思想的视野,
让人们广泛地汲取营养,充实自身的审美经历。

中西文化概论:中西文学比较 ppt课件

中西文化概论:中西文学比较  ppt课件

3
PPT课件
最先出现的是口头文学,一般是与音乐联 结为可以演唱的抒情诗歌。
最早形成书面文学的有中国的《诗经》、 印度的《罗摩衍那》和古希腊的《伊利昂 纪》等。
欧洲传统文学理论分类法将文学分为诗、 散文、戏剧三大类。
现代通常将文学分为诗歌、小说、散文、 戏剧四大类别。
4
PPT课件
文学人物的一切活动事实上必须以人性为 依据。
《圣经·旧约》:挪亚方舟 方人的原罪意识
——西
女娲炼石补天 、大禹治水 东方神的无私奉献精神
——
9
PPT课件
——中西方神话人物比较
中国神话人物自律
性极强,完全服从
于社会公益。体现
出很浓的社会性特
点。
希腊神话人物则个
人意气泛滥情欲极
强,并为此互相争
夺惹是生非。
10
PPT课件
《西游记》和“伊戈尔远征”的故 事
目录
➢ “文学是人学”—人性是文学之核心
➢ 中西文学的差异
2
PPT课件
一、文学是什么
文学是以语言文字为工具,形象化地反映 客观现实、表现作家心灵世界的艺术,包 括诗歌、散文、小说、剧本、寓言童话等, 是文化的重要表现方式,以不同的形式即 体裁,表现内心情感,再现一定时期和一 定地域的社会生活。
《神曲》则全面展示了中世纪社会与 人类灵魂痛苦的挣扎
莎士比亚注视并揭示了“人”的种种 问题,他的四大悲剧便表现了人性的 许多弱点
7
PPT课件
三、中西文学的差异
中西方神话及其人物的比较 中国的武侠小说与西方的骑士传奇 中西方戏剧的比较
8
PPT课件
(一)中西方神话及其人物的比较

中外文学比较

中外文学比较

中外文学比较一、简答题1.中外神话分别体现了哪些民族精神?l 西方的神话中,赞美崇拜的不是救苦救难的“德者”,而是叱咤风云的“力者”。

而“力”的最高形式是战争。

(王位都是通过战争取得的,而不是“禅让”。

神是征服世界。

这种力有双重含义:一是战场的英雄,二是赛场上的运动员。

)(在斯巴达城邦里,生下来的婴儿如果体质过弱或残疾的,就要被处死)(英雄观、战争观,一定要经历艰难险阻)l 中国则是三皇五帝式得圣德。

中国神话中的神为人们所称赞的是因为他们锲而不舍,救世拯民的努力以及熔铸在精神品质中的“德行”。

l 西方是“崇力”,中国是“崇德”。

中国神话中创世女娲、天辟神盘古、夸父、文化英雄神农、后羿、治理水的大禹,他们为了整体的利益毫无顾虑的做出自我牺牲,成为美德与贤能的化身。

(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致使妻子变成了石头)l (西方的神缺少“伦理”,而中国的神是缺少“性”,这些神几乎是没有亲人,就算是有家庭也会为了社会责任而置之不顾)(性:兄妹的结合,是为了人类的繁衍而不是为了性欲的满足)。

2.对照一下中外创世神话,谈谈其异同和影响。

创世、造人:是关于宇宙是怎么来的、人自身又是从何而来这一重大话题的想象异:伏羲女娲与亚当夏娃神话是地处亚洲两端的古代华夏民族和古希伯莱人的神话。

在故事建构上它们有着相同的叙事模式和视角。

在文化身份上,伏羲女娲神话代表着农耕文明,亚当夏娃神话表现为游牧文化;在哲学意义上,伏羲女娲神话反映着东方阴阳和谐、人本主义精神,而亚当夏娃神话则显示着西方二元分立的哲学思想;在美学追求上,伏羲女娲神话流溢着宁静空灵之美,亚当夏娃神话则激荡着悲壮理想之情。

中国人讲究群体意识、团队精神——女娲造人,一造一大群,形成中国人的群体意识,不提倡独来独往,难以忍受孤独。

中西思维方式不一样,西方是“of”的方式,我们是“的”的方式。

“的”就是小的从属于大的,“of”首先关注个体。

上帝造人首先造出亚当和夏娃,都是有名有姓的,而我们的女娲造人一搅就一大群。

新时代下的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新时代下的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

新时代下的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随着文化交流、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深,中西文化之间的互动与比较成为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尤其是在新时代下,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研究更是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新时代下的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一、从时间维度来看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可以从时间维度来看。

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发展,中西文化的交流也随之加深。

早在吕宋岛上的葡萄牙传教士就开始用拉丁字母把塔加洛语写下来,形成了菲律宾文学。

而在中国,唐朝时期诗经宋词元曲等文学作品就已被翻译成英文等语言。

这些早期的中西文化交流,虽然受到政治和宗教的影响,但也对彼此的文化有一定的影响。

二、从主题内容维度来看中西文学与文化的比较还可以从主题内容维度来看。

中西文学大不相同,中文文学注重文人气质,追求空灵的美学,注重形式和言语之美;而西方文学则注重情节和人物心理,注重逻辑和话语清楚。

这在《西游记》与《罗密欧与朱丽叶》以及《红楼梦》与《战争与和平》之间的比较中可以看出。

文化差异导致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思想表达及世界观各异,给比较研究带来了更多的难题与思考。

三、从互动影响维度来看从互动影响维度来看,中西文化的交互作用一直存在。

早在元朝时期,曾出现过元曲与西班牙教皇马丁五世的文化交流。

而在17至18世纪,中国由于经济与文化的衰落,受到了欧洲文化的冲击,而欧洲人所获得的大量关于中国的信息也影响了当时的欧洲文学创作。

而现代翻译、出版、院校互动的增加,也在进一步推动了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

四、如何进行中西文学与文化比较研究?要完善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比较研究,首先必须明确比较对象所处的历史背景及文化特征,注意其实际情况,消除文化的偏见和误解。

其次,要搜集分析相关的文献资料,比较双方有关的文学作品、文物、哲学、思想等方面,系统收集分析中国和西方如何理解生命、自由、人权、人性、世界观等问题。

还要加强语言交流,掌握好文化与语言的映射关系。

尤其要发挥翻译、编辑出版、交流互动的功能,推动双方深入了解,消除文化隔阂,以实现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交流和互动。

中西比较文学作业

中西比较文学作业

中西比较文学,包括两个相互联系的大的研究领域。

一是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二是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

前者应侧重于法国学派正统意义上的比较文学,即影响研究,后者应侧重于美国学派提出的平行研究。

中国新文学的历史不长,而古代又有着悠久的文学传统和丰富的文学遗产,这个传统总在有形无形地对中国新文学发生影响。

因此,随着中西比较文学研究的深入,应该把研究的重点从现代中国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移道中国古代文学与西方文学的比较上来。

对于中外文化交流,取异域文学之长,补我国文学之短,中国文学与朝鲜、日本、越南文学的比较,以中国文学为主体的东亚文学与以印度文学为主体的南亚文学的比较,乃至中国文学与中东文学、拉美文学、非洲文学的比较等等,也都是有待深入开发的研究领域。

但是,对于我们这个古老的民族来说,从来没有任何一种文学像西方文学那样,对我们民族的文学冲击那么大,发生过那么无孔不入的影响。

直到现在,世界各国的文学传统仍在受欧美文学传统的冲击。

我们现在的文学教科书,甚至包括中国古代文学在内的教科书,都在使用着欧美文学的概念。

我国当代的作家,仍在自觉或者不自觉、直接或者间接的接受着西方文学的影响,我国一般大学的外国文学课实际讲授的是欧美文学课。

比较文学研究中“影响研究”的法国学派注重国别影响,也就是研究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文学影响,通过具体的文本分析来印证有关“影响”的假设,凸显作家作品之间的精神联系。

某个作家可以通过各种方法对外国作家及其作品有所了解,并且自己在写作中可能受到他们的影响,如鲁迅的有些小说就是受到外国文学的影响,在内容和形式上体现出了和传统小说不同之处。

这种研究方法目的在于寻找作家作品跨文化相互影响的规律,研究作家接受外来影响与个性创造的辨证关系,影响发生的原因、条件以及变化过程。

“比较学者们对影响所作的界说大都强调它的外来性和隐含性。

”在当代文学研究中,题材处理、主题原型、艺术风格、技巧等艺术创造的范围内都可以运用比较文学研究的方法展开研究和比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文化比较之文学
诗歌比较
(一)不同的历史传统
大致的说,西方重叙事诗,但有向抒情诗发展的趋势;中国诗歌重抒情,但也有叙事诗。

西:叙事诗——荷马史诗—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英雄史诗—弥尔顿、拜伦、雪莱、
抒情诗——萨福、品达、维吉尔、奥维德
中:《诗经》《楚辞》“劳者歌其事”“诗缘情”“愤怒出诗人”“诗言志”抒情小诗居多弱化叙事重表现论以抒情诗为主的中国诗歌,也不乏叙事诗的作品叙事文学诗化
《诗经·大雅》“生民”“公刘”“绵”“皇矣”“大明”
《孔雀东南飞》《木兰辞》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象西方“英雄史诗”那样大规模的叙事诗呢?
丰华瞻
①与中国哲学有关。

孔子、老子
②中国文学歌颂英雄,不是用诗而是用历史、小说来歌颂。

③中国自古以来认为,诗的功能在于抒情,陶情冶性,而不在于叙事。

①中国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感的浅薄。

②西方民族生性好动,其理想的人物是英雄;中国民族个性好静,理想的人物是圣人。

(二)田园诗
1.中:兴起于魏末西晋,山水诗以谢灵运为代表,田园诗以陶渊明为代表。

盛唐时期的王孟诗派
2.西:又称牧歌,创始人是古希腊的忒俄克里托斯
维吉尔《牧歌》十首、《田园诗》四卷,其地位远不如中国诗歌中那么重要,这与《圣经》的极大影响有关系。

文艺复兴时期才有了改变,锡德尼《阿卡迪亚》、斯宾塞《牧人月历》
19C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露西》拜伦雪莱济慈
3.山水田园诗主要产生于退隐生活的基础上。

中国的山水田园诗人大多是中小地主知识分子中较为软弱的一群。

中西隐逸诗人,都有不满现状,逃避现实,归隐田园,自寻乐趣的倾向,
中西山水田园诗,都表现对大自然、对田园生活的欣赏和赞美,表现了中西诗人向往自然,反朴归真的思想。

4.不同:
①西方田园诗多写牧民生活,中国侧重农民生活。

②西方田园诗多写爱情主题,中国的田园诗往往涉及政治。

③不同的宗教观念:西方诗人受基督教影响,置身大自然时,会情不自禁感到上帝的存在。

中国田园诗中,参佛和求仙的思想时有反映。

④表现了不同的哲理思考。

西方田园诗除了上帝和爱情之外,还常常表现一些发人深思的哲理。

中国诗人的哲理思考,往往涉及宦海浮沉,穷通蹇达的个人遭遇,
或生老病死等自然现象。

(三)各呈异彩的爱情诗
西方开始于古希腊女诗人萨福;中国始于《诗经》
1,。

中西爱情诗之不同
(1)、数量上的不同:爱情诗在西方诗歌中的比重,比它在中国诗歌中的比重大得多。

《诗经》中的《关雎》《静女》《卷耳》
(2)、主题上的差异:中国关于“婚后恋”、“死亡恋”的诗比较多,如无名氏的《菩萨蛮》、李白的《长相思》、陆游的《钗头凤》、白居易的《长恨歌》;
而西方关于“婚前恋”、“婚外情”的诗多,如萨福的《相思》、《圣经》中的《雅歌》、中世纪骑士抒情诗中的《破晓歌》、拜伦的《雅典的少女》等。

(3)、情感上或情调上的差异:
中国情诗多写“怨”情,多悲苦与悲愤之情,多“悼亡诗”而少“求爱诗”;西方则多写“慕”情,多“求爱诗”而少“悼亡诗”,多欢快幸福之情。

小说比较
(一)关于性格塑造
1、中国古代短篇小说是以性格取胜的;而西方短篇小说从薄伽丘到霍夫曼、爱伦·坡的作品,大都不注重刻画人物性格,而只注重描写故事。

2、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当然也重视情节的编造,但它是从情节到性格;而西方浪漫派小说是从情节到心理、宗教的构架上。

——写人类的共性,不重个性爱伦·坡《黑猫》“恶”《威廉·威尔逊》人格分裂霍桑“原罪说”这种情况直到19C 后期批判现实主义短篇小说崛起才有改观,而此时,中国短篇小说家却黯然失色了。

3、中国古代短篇小说重视性格是因为它有一个强大的传统作背景——史传文学、诗体叙事文学、先秦散文;西方则不同,他们有的是荷马史诗、希腊戏剧的传统,擅长在长篇中塑造性格,但他们在一个很长时间中没有在短篇中塑造性格的经验。

(二)关于浪漫主义精神
1.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精神。

——用“变形”的手法描写女性,及其她们对爱情的追求和对恶势力的反抗。

①“女鬼”
六朝志怪小说《搜神记》—《紫玉》《东海孝妇》
宋话本《碾玉观音》;
②狐鬼花妖:唐传奇《任氏传》;蒲松龄《绿衣女》
2.西方短篇小说缺乏浪漫主义的反抗精神,在女性描写上尤其如此。

(三)关于类型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类型演变的轨迹极为清晰——六朝志怪志人小说—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拟话本—清代《聊斋志异》《阅微草堂笔记》为代表的文言小说;西方短篇小说类型演变的轨迹远远不如中国的分类,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短篇小说才有了明显的类型。

(四)关于叙事手法和结局
1、关于叙事手法
中国古代短篇小说从唐传奇开始直到清代小说都是传记体——记传人物一生,用
第三人称写法,着重写人物语言动作,大段大段写人物的纯心理的技法极少。

西方短篇小说不是传记体,不求人物生平的完整性,而只写一件事,人生一个片断,重视心理描写,大量使用第一人称和倒叙手法。

2、关于结局
中国古典短篇小说都有悲剧式的与大团圆式的结局,两种模式同时并存。

西方古典短篇小说没有“大团圆”的公式、,原因有三:
①他们有传统的悲剧观念;
②他们有基督教的“罪”与“罚”的观念;
③他们的作家多信奉“模仿”说,强调如实地反映生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