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

高考语文必背64篇汇编之《观刈麦》(原文+解析+译文+情景默写+作文素材运用积累)观刈(yì,割)麦(唐)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同“垄”,田埂)黄。

妇姑荷(hè,肩挑)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只)惜(盼望)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拿着)遗穗,左臂悬敝(破旧)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缴纳)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竟然)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yàn)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整天,终日)不能忘。

【译文1】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妇女们担着竹篮盛的饭食,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汤与水,相互跟随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去饭食,收割小麦的男子都在南冈。

双脚受地面的热气熏蒸,脊梁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精疲力竭仿佛不知道天气炎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妇女,抱着孩儿站在割麦者身旁,右手拿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左臂上悬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望着别人说话,听到的人都为她感到悲伤。

因为缴租纳税卖尽家田,只好拾些麦穗填饱饥肠。

现在我有什么功劳德行,竟然不用从事农业生产。

一年领取薪俸三百石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内心感到非常惭愧,整日也不能忘却。

【译文2】农民终年没有闲暇,到了五月加倍繁忙。

夜里吹来暖暖南风,地里小麦盖垄熟黄。

妇女用筐挑着食物,孩子提壶盛满水汤。

相伴到田里送饭食,男人劳作在南山冈。

脚被地面热气熏蒸,背烤着火辣的阳光。

精疲力竭不觉酷热,只是珍惜夏日天长。

又见一位贫苦农妇,抱着孩子跟在人旁。

右手拿着捡的麦穗,左臂挂着一个破筐。

听她回头述说家境,听的人都为她悲伤。

为了缴税家田卖尽,靠捡麦穗填充饥肠。

如今我有什么功德,从来没有种田采桑。

一年俸禄有三百石,到了年底还有余粮。

想到这些暗自惭愧,整日整夜念念不忘。

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观刈麦原文注释及翻译-文档资料

2018年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观刈麦原文注释及翻译-文档资料

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观刈麦原文注释及翻译白居易想必大家都认识吧,那么您是否知道他写的观刈麦呢?查字典语文教学分析频道小编为您整理了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观刈麦原文注释及翻译,希望可以与您一起分享!观刈麦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1)刈(yì):割。

(本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七年级下册观刈麦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观刈麦的原文注释及翻译

七年级下册观刈麦的原文注释及翻译观刈麦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shí),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遗穗(suì),左臂悬敝(bì) 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shuì)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lì)禄三百石(dàn),岁晏(yān)有余(yú)粮,念此私自愧(kuì),尽日不能忘。

【注释】(1)刈(yì):割。

(本为古体诗)(2)陇:同“垄”,田埂,这里泛指麦地。

(3)覆陇黄:小麦黄熟时遮盖住了田埂。

覆:盖。

(4)妇姑:媳妇和婆婆,这里泛指妇女。

荷(hè)箪(dān)食(shí):担着圆形竹器盛的食物。

荷:肩挑。

箪食:竹篮盛的食物。

童稚携壶浆:小孩子提着用壶装的饮料。

浆:古代一种略带酸味的饮料,有时也可以指酒。

饷(xiǎng)田:给在田里劳动的人送饭。

丁壮:青壮年男子。

南冈:地名。

(5)足蒸暑土气:双脚受地面热气熏蒸。

背灼炎天光:脊背受炎热的阳光烘烤。

(6)惜:珍惜.舍不得浪费。

(7)秉(bǐng)遗穗:握着从田里拾取的麦穗。

秉,用手握着。

敝:破。

(8)相顾言:指互相诉说。

顾:视,看。

(9)输税:缴纳租税。

(10)曾不:从未。

事:从事。

农桑:农耕和蚕桑。

(11)吏禄三百石(dàn):当时白居易一年的薪俸大约是三百石米。

石:中国市制容量单位,十斗为一石。

(古时候念dàn,现在念shí)(12)岁晏(yàn):岁末。

晏,尽。

【译文】农家很少有空闲的月份,五月到来人们更加繁忙。

夜里刮起了南风,覆盖田垄的小麦已成熟发黄。

观刈麦(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观刈麦(苏教版七年级必修)

教学目标:1.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整体理解诗歌思想含义,感知诗歌中的艺术形象3.写作训练,片断练习。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诗对农民的深切同情。

教学难点:体会感情,叙事与抒情紧密结合。

过程方法:读说结合,读出诗韵、分层次说出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赏析情感态度:了解古代劳动人民的痛苦及社会根源教学媒体:录音机教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1、梁衡的《夏》一文中引用了诗句“田家少闲日,五月人倍忙”这句诗出自何处?白居易,中唐时期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经常描写老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苦。

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观刈麦》(板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割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其诗善于叙述,语言浅显,是杜甫之后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也是唐代诗人中创作最多的一个。

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是他成就的一个方面。

感伤诗中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两首杰出的长篇叙事诗,代表了白居易诗歌艺术的最高成就。

讽喻诗反映了中唐社会广泛的矛盾和突出的弊政,实践了他自己的理论主张。

讽喻诗:《秦中吟》、《新乐府》.写讽喻诗的目的:呕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朗读《观刈麦》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

其他学生注意正音。

注意句读刈荷箪童稚携饷灼秉穗禄石晏邽2、齐读、概括内容整理归纳:农忙季节-------送水送粮-------南冈刈麦--------贫妇诉苦---------惭愧不已三、整体感知,疏通文意这是一首叙事诗,带有强烈的讽喻色彩。

1、诗的开头先交代时间和背景。

终年劳作的农民,到了五月麦收时节更忙了。

这时候,妇女们带着自己的孩子,冒着炎炎烈日,来到田里给正在收麦的人们送饭送水。

男人们正在埋头割麦,他们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虽然已经累得筋疲力尽却全然不顾,只是希望趁着夏日天长能够多干一些活。

写到这里,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这是写的全景。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之《观刈麦》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之《观刈麦》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复习之《观刈麦》、《短文两篇》、《爱莲说》复习目标:1、能背默《观刈麦》、《爱莲说》,熟读《短文两篇》。

2、积累重点实虚词的意思,能够翻译重点句子。

3、能给特殊句子划分停顿。

复习重难点:积累重点实虚词的意思,能够翻译重点句子。

复习过程:一、自主复习(一课时)1、明确复习内容2、根据复习要求自主复习二、课堂复习(一课时)1、指名背诵《观刈麦》、《爱莲说》,朗读《短文两篇》。

2、生生互相提问重点实词、虚词以及句子的意思。

3、教师作补充归纳实词:窥看:坐窥井邑;偷看:蔽林间窥之植种植:上植果子松数棵;树立:亭亭净植颓然舒坦的样子:颓然碧窈;醉醺醺的样子:颓然乎其间者诸各、众:瓜州诸园亭;相当于“于之”:投诸渤海之尾谓认为:予谓菊;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对…说:谓…曰4、句子停顿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②遂以名楼③富人于五所园也④上植果子松数棵⑤晋陶渊明独爱菊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5、翻译句子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③莲,花之君子者也6、师生就三篇课文的主旨及写法进行复习三、练习讲评(一课时)《观刈麦》、《短文两篇》、《爱莲说》课堂练习一、划分句子停顿(每句划一处)(12分)①尝驾黄鹤返憩于此②遂以名楼③富人于五所园④上植果子松数棵⑤晋陶渊明独爱菊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二、解释加点字词。

(37分)1、州城西南隅.()2、尝驾黄鹤返憩.于此()3、遂以名...楼()()()4、高标巃嵸()5、上倚.河汉()6、下临.江流()7、四闼.霞敞()()8、坐窥.井邑()9、亦荆吴形胜之最也()10、于园在瓜洲步.五里铺()11、富人于五所园.也()12、非显者刺.()13、葆生叔同知瓜洲()14、上植.果子松数棵()15、缘.坡植牡丹、芍药()16、以.实奇()17、池中奇峰绝壑.()18、四围灌木蒙丛()19、颓然碧窈()20、瓜洲诸.园亭()21、俱以.假山显.()()22、可爱者甚蕃.()2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24、濯.清涟而不妖()25、亭亭净植.()()26、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27、予谓.菊()28、菊之.爱()29、陶后鲜.有闻()30、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三、填空或翻译句子。

观刈麦

观刈麦

教学目标:1、反复呤诵,理解诗歌2、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诵读、理解、赏析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把握主旨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过很多白居易的诗歌,那同学们知道白居易的哪些相关知识?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 著有《白氏长庆集》。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并且他的诗歌语言通俗易懂。

而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的是白居易的《观刈麦》。

二、整体感知:.(一)、标题理解:刈:割;观刈麦:观看割麦子。

创作背景《观刈麦》这首诗大约作于公元806年(唐宪宗元和元年)至807年(元和二年)间,是白居易任陕西盩厔(今陕西省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

是作者早期一首著名讽谕诗。

县尉在县里主管缉捕盗贼、征收捐税等事。

正因为白居易主管此事,所以他对劳动人民在这方面所受的灾难也知道得最清楚。

[5](二)学生用几分钟的时间自由朗读诗歌,并思考一下问题:1,解决诗歌中不认识的字词。

2,根据注释读懂诗歌的意思。

3,找出诗歌中所写到的人物,并注意他们在干什么。

(三)重点字词注音(并在讲解字词注音时,说说词义)。

刈(yì)荷箪(hèdān )童稚(zhì)饷(xiǎng )田穗(suì)秉(bǐng )曾(zēng )三百石(shí)(四)老师有感情的朗读,让学生充分感受诗歌是意境。

(五)全班齐读(针对学生对学生读的不对或不理解的字词进行个别分析)。

(六)诗中讲到了那几个人物,他们分别在干什么?人物做什么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丁壮刈麦贫妇人拾麦穗诗人观刈麦(七)请男女学生各一名分别有感情的朗读这首诗歌,再老师朗读。

(八)对全诗进行分析: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交代时间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全家出动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观刈麦》课文解读

《观刈麦》课文解读

《观刈麦》课文解读观割麦《观割麦》是一篇优秀的课文,通过描绘大自然中的美丽景色和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场景,诗意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本文将对这篇课文进行详细解读,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深层含义和情感。

一、描写自然景色课文以夏天麦浪起伏的景象作为起点,用极富诗意的语言描写了麦田的壮丽景色。

作者通过运用生动的形象描写,比如“金黄的麦浪”、“迎面袭来的麦香”等,使读者仿佛置身于广袤的麦田之中,感受到了自然的宏大和绚丽。

这种描写不仅给人以美的享受,更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和不竭的生命力。

麦浪的起伏像是一片绿色的海洋,给人以无边无际的感觉。

而麦香的飘散更使人不禁沉醉其中,仿佛感受到了大地的呼吸和生命的跳动。

二、劳动者的辛勤劳作除了描写自然景色,课文还展现了劳动者辛勤劳作的场景。

作者通过对割麦、捆麦、运麦等细致的描写,全面展现了劳动的细致和辛苦。

文字中透露出劳动者的专注和执着,他们像是和麦浪一起奔跑,在大地上努力谱写着自己的乐章。

劳动者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他们的辛勤和奉献使整个课文充满了朝气和生机。

作者没有赞美劳动者的辛苦,而是通过动情的描写,让读者深深地体会到了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课文中最令人感动的地方在于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作者通过描写劳动者与自然的亲密接触,展现了人与自然的密切联系。

劳动者似乎与大自然融为一体,在他们辛勤劳作的同时,也在享受着大自然赋予的美好。

这种和谐共生关系不仅体现在劳动者与自然的互动上,也体现在作者对自然的态度上。

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他不仅欣赏自然的美丽,更体会到了自然的伟大和神奇。

四、课文的主题和情感通过对课文的解读,我们可以发现,课文的主题是对自然的赞美和对劳动者的敬意。

作者通过自己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和劳动者的描写,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辛勤劳动者的敬仰之情。

整篇文章充满了深情和诗意,通过对自然景色和劳动者的描写,对读者产生了浓厚的感染力。

语文版初一至初三古诗背诵

语文版初一至初三古诗背诵

七年级上册杂诗(唐)王维《王维集校注》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夜雨寄北(唐)李商隐《李义山诗集》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淮上与友人别(唐)郑谷《云台编》扬子江头杨柳春,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唐)王勃《王子安集》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唐)刘禹锡《刘梦得集》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唐)李白《李太白集》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登飞来峰(北宋)王安石《王临川集》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题破山寺后禅院(唐)常建《全唐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望岳(唐)杜甫《杜少陵集》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观沧海(东汉)曹操《乐府诗集》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七年级下册饮酒(晋)陶渊明《陶渊明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次北固山下(唐)王湾《全唐诗》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登幽州台歌(唐)陈子昂《陈子昂集》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雁门太守行(唐)李贺《李贺诗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观刈麦.ppt正式公开课

观刈麦.ppt正式公开课

3.描写贫妇拾麦的诗句是:
右手秉遗穗 , 左臂悬敝筐 。 4.表现诗人深刻反思的句子是: , 。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 念此私自愧 尽日不能忘
田家 妇姑 足蒸
,五月 。夜来南风起,小麦 。 ,童稚 。相随 ,丁壮在南冈。 , 炎天光。力尽不知热, 。 在其旁。右手 。家田 。 有余粮。 不能忘。
返回
复有 , 听其相顾言, 今我何功德, 三百石, 念此 ,
,左臂 ,拾此
。 。
拓展延伸
苛 政 猛 于 虎
《 悯农 》李绅(唐)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蚕妇》张俞(宋) 遍身罗绮者, 不是养蚕人。
《陶者》宋(梅尧臣 ) 陶尽门前土, 屋上无片瓦。 双手不沾泥, 鳞鳞居大厦。
返回
本节课我感 兴趣的地方: 我的收获:
我的疑问:
参与课堂学 习情况自我 评价:
返回
返回
走进作者
(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 士。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 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 经常描写百姓生活,关心百姓疾 苦。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 琶行》被后世誉为 “古今长歌第 一”。
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 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 为事而作”。这个主张反映在诗 歌创作上就是集中而鲜明地反映 民生疾苦。
• 结合《观刈麦》一诗,说说造成以上这些诗中人 物悲苦的社会根源吗?
家 田 输 税 尽
“税”:道
出了劳动人 民的辛苦劳 作却食不果 腹、衣不蔽 体、瓦不遮 屋的真正原 因。
拓展延伸 过去的农民生 活如此,现在的农 民生活又怎样呢?
忆往昔,诗人观刈自责,当朝赋税苛重民生苦; 看今朝,人民赞政欢歌,国家惠农补贴百姓乐。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观刈麦》原文

白居易《观刈麦》一、背景介绍白居易(772年-846年),唐朝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诗人,被称为“诗仙”。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在唐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他的写作风格深受后世文人的喜爱。

他的代表作之一就是《观刈麦》。

《观刈麦》是白居易创作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对农民辛勤劳动的赞美之情。

本文将对《观刈麦》进行详细解读,欣赏其中的美妙意境和寓意。

二、作品赏析1. 题目《观刈麦》这个题目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即作者通过观察农民刈麦的场景,表达自己对田园生活的追求和对农民劳动的称赞之情。

2. 诗歌结构《观刈麦》共有四句,每句七字,形式简练,节奏明快,给人以清新自然的感觉。

3. 描写手法白居易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农民忙碌刈麦的场景。

他通过对麦浪的描绘,展示了农民劳作的辛勤和自然的美感。

4. 感情表达作者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观察,表达了对农民劳动的敬佩之情。

他赞美农民的勤劳和对土地的依赖,同时对田园生活的向往也融入其中。

三、诗句分析下面是《观刈麦》的完整内容:麦苗苗已高,麦穗穗将生。

可怜人力娇,还得笠骠骀。

男儿膝下有黄粱,黄粱忽作磨盘糟。

白发日鬓乱,此意欲何如?1. 第一句“麦苗苗已高,麦穗穗将生。

”这句描绘了麦苗已经长高,即将抽穗的景象。

通过这句诗,作者展示了农田的生机和农民的劳作成果。

2. 第二句“可怜人力娇,还得笠骠骀。

”这句表达了对农民辛勤劳作的同情和敬佩之情。

这里的“人力娇”指的是农民的体力劳动,而“笠骠骀”则是指农民背着挑担辛劳的场景。

3. 第三句“男儿膝下有黄粱,黄粱忽作磨盘糟。

”这句诗表达了对于黄粱梦破灭的惋惜之情。

男儿膝下本来期望有黄粱梦一样美好的生活,却忽然间变得艰难困苦。

4. 第四句“白发日鬓乱,此意欲何如?”这句用描写老人白发和鬓毛乱蓬的形象,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思考。

作者通过这句诗探讨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四、意义与价值《观刈麦》以简短的诗句和清新的形象描写展示了农民的辛勤劳动和田园生活的美好。

观刈麦(赏析精华版2024年中考)

观刈麦(赏析精华版2024年中考)

1、观刈麦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哀痛。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思想内容】这首诗描写了一家农夫辛苦劳碌的场景和一位贫妇人的凄惨遭受,揭示了农夫的辛苦和赋税的繁重,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同时也表现了对封建统治者的不满。

【主题】诗中描写了农夫冒着酷暑辛勤割麦的情景,并借一位贫妇人之口,诉说了当时租税剥削的沉重和农夫生活的苦痛,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怜悯。

艺术特色:①叙述简洁,多用写实,白描手法,内涵深刻。

②叙事与心理描写相结合,二者达到完备统一。

③语言平易流畅,含义深刻。

1、本诗描绘了哪三幅画面?主要写了哪两个场景?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全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1)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2)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夫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3)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2、从侧面表现农夫劳动繁忙的句子: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干脆描写农夫辛苦劳动情景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白居易《观刈麦》中与“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一样,写出了劳动人民艰辛的诗句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4、白居易的《卖炭翁》中有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了百姓冲突5、《观刈麦》中描写拾麦者因家田输税尽而抱子拾麦的句子是: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8、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和善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

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第一篇:观刈麦(语文版七年级必修)一、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2、通过流畅的诵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3、了解封建社会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珍惜现实生活。

二、教学过程:1、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该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正确把握诗歌的蕴涵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雅的意境,来品位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

2、全班朗读;点评朗读:(1)、读完全诗,大家想到了什么?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诗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到伤感?(写贫妇人那四句诗让人很伤感。

)3、这是一首叙事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

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诗人是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线)县尉,在今两年的任期中,诗人亲眼看到糖朝统治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征暴敛,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

这首诗就作于此。

4、品读诗句:(1)这是一首叙事诗。

诗由哪些内容构成?明确:“妇姑荷箪食……拾此充饥肠”在叙事,在此之前的四句是写景,在此之后的为抒情。

(2)前四句为写景,你们读到什么景象了呢?明确:麦子熟了。

农民们将要开始忙收割了。

这些景象从“少”、“倍”、“覆陇黄”这些字词可以读出。

(3)而紧接着诗人在叙什么事呢?明确:首先是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

“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令一种心酸的情景,“敝筐”:透露出穷困。

从诗中,我们还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

我们了解到,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穗剥削太重了。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观刈麦》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初中语文必背古诗词34篇:《观刈麦》原文、赏析与阅读训练

白居易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hè)箪(dān)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xiǎng)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zēng)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注】①加粗标红字是易错字。

②画线句是高考高频考查句。

这首诗叙事明白,结构自然,层次清楚,顺理成章。

诗一开头,先交代背景,标明是五月麦收的农忙季节。

接着写妇女领着小孩往田里去,给正在割麦的青壮年送饭送水。

随后就描写青壮年农民在南冈麦田低着头割麦,脚下暑气熏蒸,背上烈日烘烤,已经累得筋疲力尽还不觉得炎热,只是珍惜夏天昼长能够多干点活。

写到此处,这一家农民辛苦劳碌的情景已经有力地展现出来。

接下来又描写了另一种令人心酸的情景:一个贫妇人怀里抱着孩子,手里提着破篮子,在割麦者旁边拾麦。

她要来拾麦的原因是她家的田地已经“输税尽”——为缴纳官税而卖光了,如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拾麦充饥。

这两种情景交织在一起,有差异又有关联:前者揭示了农民的辛苦,后者揭示了赋税的繁重。

繁重的赋税既然已经使贫妇人失掉田地,那就也会使这一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失掉田地。

今日的拾麦者,乃是昨日的割麦者;而今日的割麦者,也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者。

强烈的讽谕意味,自在不言之中。

诗人由农民生活的痛苦联想到自己生活的舒适,感到惭愧,内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这段抒情文字是全诗的精华所在。

它是作者触景生情的产物,表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白居易写讽谕诗,目的是“唯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

在这首诗中,他以自己切身的感受,把农民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作鲜明对比,就是希望“天子”有所感悟,手法巧妙而委婉,可谓用心良苦。

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巨匠。

他的叙事诗能曲尽人情物态,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

语文版观刈麦课件

语文版观刈麦课件

(二)小组合作:品读诗歌。
• 请用“我从__________读出了 ________”的句式来填空,赏析诗歌。
(提示:可抓住诗中的一个字、一个词、或者一句 话,从描写方法、修辞、写作手法等方面赏析)
•例:“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读诗三境域 :
•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 读懂社会。
读懂诗人 :
白居易
观刈麦
白居易
《观刈麦》是白居易 任盩厔(今陕西周至) 县尉时所作,当时县尉 在县里主管捕盗贼、催 赋税等。
在唐代县尉是九品官, 一年的俸禄除了三百石食
? 粮外,另有职分田两顷五 十亩,钱一千九百一十七 文。
读诗三境域 :
•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 读懂社会。
读懂诗歌: (一)、读顺诗歌,初步体会意境。
《长恨歌》《琵琶行》等。
读诗三境域 :
• 读懂诗歌; • 读懂诗人; • 读懂社会。
读懂社会 :
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
——白居易《卖炭翁》
赤日炎炎似火烧,野田禾稻半枯焦。 农夫心内如汤煮,公子王孙把扇摇。
——选自《水浒传》
观刈麦(白居易)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幼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声情并茂地诵读最 后三句,说说你从 三句话里读到了一 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心中为念农桑苦,耳里如闻饥冻声。 争得大裘长万丈,与君都盖洛阳城!

七年级语文下册10《唐诗四首-观刈麦》教案长春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10《唐诗四首-观刈麦》教案长春版

《观刈麦》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准确、流畅生动地朗读课文。

2。

理解文章大意,体会诗中感情。

3。

写作训练,片断练习.教学重点:朗读课文教学难点:体会感情教学媒体:录音机教与学的方法:诵读品味,点拨指导教学过程:一、新知导入,明确目标。

今天我们学习《观刈麦》,“刈”是“割"的意思。

白居易看敢麦子都看到了什么呢?又想到了什么呢?(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见板书)明确目标。

(见课前教学目标)二、学生自学,初步感知。

1. 请二至三名学生读课文.其他学生注意正音.刈荷箪童稚饷田灼秉穗吏禄2。

出示思考题,学生读书。

作者怎样描绘割麦人劳动的情景?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他们“不知热”?并且还“惜”夏日长?拾麦者为什么去拾麦?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请用一个字概括。

作者面对此情此景是怎样想的?体现了什么情感三、学什探究,教师讲解。

1. 教师明确:炎炎的烈日下,辛勤劳动和农民却不知热,他们珍惜这劳动的时光。

作者真实的写出了劳动人民之心,尤其是这种特定环境中的变态心理。

2。

教师明确:一个“税”道出了劳动人民的辛苦劳作却食不果腹的真正原因。

今日的拾麦人即昨日的割麦人,今日的割麦人也有可能成为明日的拾麦人。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

教师明确:作者在深深的自责,暗自惭愧。

由农民生活的痛苦想到自己、想到高官的舒适生活。

强烈的讽刺意味尽在不言之中.四、学生再读课文,当堂训练。

以“你看:”描述割麦者或拾麦者劳动的场景.(一百字以内)五、总结扩展。

这首诗中,白居易以自己的深切感受,把农民的生活和作为朝廷官员的自己做了对比,就是希望朝廷有所感悟,手法巧妙委婉,可谓用心良苦.想想我们伸张在新中国,红旗下,党中央国务院,在三减轻农们的负担,我们这些农家的孩子没有理由不去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

六、布置作业。

背诵全文尊敬的读者:本文由我和我的同事在百忙中收集整编出来,本文稿在发布之前我们对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不尽如人意之处,如有疏漏之处请指正,希望本文能为您解开疑惑,引发思考。

七年级语文-《观刈麦》-王彬-4

七年级语文-《观刈麦》-王彬-4

当堂训练
相信同学们能有感情地背诵全诗。
1.自由朗读,概括画面。
2.发挥想像,描述画面。
我仿佛看到了
读出情感美
要求:
1.自由朗读,体会情感。
2.展示交流,读出情感。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今你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念此该自愧,尽日不能忘。
拓展延伸
田家 唐· 聂夷中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注:斫(zhuó),开垦、挖掘之意。禾未秀,指庄稼未成 熟。修仓,修建贮存谷物的粮仓。 1.前两句描写了一个____________________ 的场面。 2.本诗的后两句与《观刈麦》共同反应了一个怎样的社会 现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ǒng
hè dān xiǎng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xié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zhuó
yàn
Hale Waihona Puke 读出画面美要求:白居易
学习目标
1.了解诗歌内容。 2.体会农民疾苦。 3.领悟作者情感。
读出音韵美
要求:
1.读对字音。
2.读准节奏。 3.读出韵味。
观刈麦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白居易 bǐng bì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教学,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中的艺术魅力。

2、通过流畅的诵读,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

3、了解封建社会租税剥削的惨重和农民生活的困苦,珍惜现实生活。

二、教学过程:
1、导入:诗歌是最高的语言艺术。

该如何透过精炼含蓄的语言来正确把握诗歌的蕴涵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诗歌优雅的意境,来品位我国诗歌的艺术魅力吧!今天我们一块来学习白居易的《观刈麦》。

2、全班朗读;点评朗读:
(1)、读完全诗,大家想到了什么?你会用什么词来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这些农民很辛劳,很可怜,读完有些伤感。


(2)、诗中哪些内容让你感到伤感?(写贫妇人那四句诗让人很伤感。


3、这是一首叙事诗。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原籍太原。

这首诗作于元和二年(807),当时诗人是任盩厔(今陕西省周至线)县尉,在今两年的任期中,诗人亲眼看到糖朝统治集团和地方官吏们对农民的横征暴敛,进一步了解到下层人民的许多疾苦。

这首诗就作于此。

4、品读诗句:
(1)这是一首叙事诗。

诗由哪些内容构成?
明确:“妇姑荷箪食……拾此充饥肠”在叙事,在此之前的四句是写景,在此之后的为抒情。

(2)前四句为写景,你们读到什么景象了呢?
明确:麦子熟了。

农民们将要开始忙收割了。

这些景象从“少”、“倍”、“覆陇黄”这些字词可以读出。

(3)而紧接着诗人在叙什么事呢?
明确:首先是农民顶着烈日在赶收小麦。

“足蒸暑气……但惜夏日长”这四句写了刈麦的场景,并对刈麦者的心理加以刻画,为了活命,再累再热,也只得忍着,挺着,这揭示农民为了收割麦子而甘愿吃苦耐劳的美德以及人同情的艰难处境。

“复有贫妇人……拾此充饥肠”这四句为我们展示了另一幅特写画面,令一种心酸的情景,“敝筐”:透露出穷困。

从诗中,我们还了解到,因为缴纳租税,家里的田地都卖光了,只好拾些麦穗填饥肠。

我们了解到,农民辛勤劳动,还这么贫穷的原因,原来是租穗剥削太重了。

繁重的赋税已经使这个妇人失掉自己的田地,这家正在割麦的农民将来是不是也有可能失掉自己的田地?
(4)诗人的心弦显然是被这悲惨景象震撼了!诗人看到这样的景象,了解到这样的事情,他心中是怎样想的呢?在诗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5、全班自由朗读。

6、请同学朗读,全班齐读。

7、自由朗读,争取背下来。

10、师小结:白居易是一位最擅长写叙事诗的艺术大师,他的叙事诗能曲尽物态之情,把其中所叙的事件写得曲折详尽,娓娓动听,而且总是有对心灵的揭示,总是蕴涵着一定的感情。

《观刈麦》这首诗也不例外。

希望大家在课后再去体会诗句,并把它背下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