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敏化太阳电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主要是模仿光合作用原理,研制出来的一种新型太阳电池,其主要优势是:原材料丰富、成本低、工艺技术相对简单,在大面积工业化生产中具有较大的优势,同时所有原材料和生产工艺都是无毒、无污染的,部分材料可以得到充分的回收,对保护人类环境具有重要的意义。自从1991年瑞士洛桑高工(EPFL)M. Grtzel教授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该技术上去的突破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投

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研究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早期的照相术。1837年,Daguerre制出了世界上第一张照片。两年后,Fox Talbot将卤化银用于照片制作,但是由于卤化银的禁带宽度较大,无法响应长波可见光,所以相片质量并没有得到很大的提高。1883年,德国光电化学专家Vogel 发现有机染料能使卤化银乳状液对更长的波长敏感,这是对染料敏化效应的最早报导。使用有机染料分子可以扩展卤化银照相软片对可见光的响应范围到红光甚至红外波段,这使得“全色”宽谱黑白胶片乃至现在的彩色胶片成为可能。1887年,Moser将这种染料敏化效应用到卤化银电极上,从而将染料敏化的概念从照相术领域延伸到光电化学领域。1964年,Namba 和Hishiki发现同一种染料对照相术和光电化学都很有效。这是染料敏化领域的重要事件,只是当时不能确定其机理,即不确定敏化到底是通过电子的转移还是通过能量的转移来实现的。直到20世纪60年代,德国的Tributsch发现了染料吸附在半导体上并在一定条件下产生电流的机理,才使人们认识到光照下电子从染料的基态跃迁到激发态后继而注入半导体的导带的光电子转移是造成上述现象的根本原因。这为光电化学电池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的光电化学电池采用的是致密半导体膜,染料只能在膜的表面单层吸附,而单层染料只能吸收很少的太阳光,多层染料又阻碍了电子的传输,因此光电转换效率很低,达不到应用水平。后来人们制备了分散的颗粒或表面积很大的电极来增加染料的吸附量,但一直没有取得非常理想的效果。1988年,Grätzel小组用基于Ru的染料敏化粗糙因子为200的多晶二氧化钛薄膜,用Br2/Br-氧化还原电对制备了太阳能电池,在单色光下取得了12 %的转化效率,这在当时是最好的结果了。直到1991年,Grätzel在O’Regan的启发下,应用了O’Regan制备的比表面积很大的纳米TiO2颗粒,使电池的效率一举达到7.1 %,取得了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的重大突破。应当说,纳米技术促进了染料敏化

结构组成

主要由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染料敏化剂、氧化还原电解质、对电极和导电基底等几部分组成。纳米多孔半导体薄膜通常为金属氧化物(TiO2、SnO2、ZnO等),聚集在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板上作为DSC的负极。对电极作为还原催化剂,通常在带有透明导电膜的玻璃上镀上铂。敏化染料吸附在纳米多孔二氧化钛膜面上。正负极间

填充的是含有氧化还原电对的电解质,最常用的是I3/I-。

工作原理

DSSC工作原理

染料敏化太阳电池结构示意图

⑴染料分子受太阳光照射后由基态跃迁至激发态;

⑵处于激发态的染料分子将电子注入到半导体的导带中;

⑶电子扩散至导电基底,后流入外电路中;

⑷处于氧化态的染料被还原态的电解质还原再生;

⑸氧化态的电解质在对电极接受电子后被还原,从而完成一个循环;

⑹和⑺分别为注入到TiO2 导带中的电子和氧化态染料间的复合及导带上的

电子和氧化态的电解质间的复合

研究结果表明:只有非常靠近TiO2表面的敏化剂分子才能顺利把电子注入到TiO2导带中去,多层敏化剂的吸附反而会阻碍电子运输;染料色激发态寿命很短,必须与电极紧密结合,最好能化学吸附到电极上;染料分子的光谱响应范围和量子产率是影响DSC的光子俘获量的关键因素。到目前为止,电子在染料敏化二氧化钛纳米晶电极中的传输机理还不十分清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通过近二十年的研究与优化,染料敏化太阳能电池的效率已经超过了12 %。这种电池的突出优点是高效率、低成本、制备简单,因此有望成为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的有力竞争者。

超高效率的太阳电池

超高效率的太阳电池的技术发展,除了运用新颖的组件结构设计,来尝试突破其物理限制外,也有可能因为新材料的引进,而达成异想不到的进展。染料感光太阳电池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DSC) 就是最近被

开发出来的一种崭新的太阳电池。DSC也被称为Grätzel cell,因为是在1991年由Grätzel等人发表。这种电池的构造和一般光伏特电池不同,其基板通常是玻璃,也可以是透明且可弯曲的聚合箔(polymer foil),玻璃上有一层透明导电的氧化物

(transparent conducting oxide TCO) 通常是

SnO2:F) ,然后长有一层约10m厚的porous奈米尺寸的

TiO2 粒子 (约10~20 nm)形成一nano-porous薄膜。然后涂上一层染料附着于TiO2的粒子上。通常染料是采用

ruthenium polypyridyl complex。上层的电极除了也是使用玻璃和TCO 外,也镀上一层铂当电解质反应的催化物

 (platinum catalyst) ,二层电极间,则注入填满含有

iodide/triiodide ( )电解质(electrolyte)。

染料感光电池的工作原理,可以简单地叙述如下:当染料被光激发后,将激发的电子注入TiO2导带,而留下氧化的染料分子,电子在TiO2 粒子间传输至电极,经过负载至另一电极,在此经由铂的催化,参与  的反应过程。 离子在电解液中传输至氧化的染料分子,产生  的反应提供额外的电子将氧化的染料分子复原,完成一个工作循环。


    染料感光太阳电池的工作原理,基本上是运用光电化学(photoelectrochemical) 效应,而非光伏特效应。其电荷的传导是经由导电电子和 负离子,并没有像光伏特效应中尚有带正电的电洞。染料感光太阳电池一新颖的太阳电池,其优点为制造简易,模块具可挠性(flexible),效率最高纪录也已经达11%。换言之,假以时日,高效率低成本的染料感光太阳电池,当其相关的可靠性的稳定性问题被解决,或许能被大量制造及广泛应用。

    当然,更广泛而言,有机物(organic)或聚合物(polymer)都可用来当太阳电池,染料感光太阳电池为只是其中一种。我们知道,一般而言,LED和太阳电池都是的p-n二极管,只是LED是将电能转换成光能,而太阳电池是将光能转换成电能。既然有机物可以用来做LED(也就是OLED),当然也可以用来做太阳电池。有机物LED或有机物太阳电池的基本结构一般而言有三个部分:正电极、负电极、和有机分子。它须要有类似p型-金属接触的高功函数 (high work-function) 材料当正电极(也就是阳极anode),例如使用铝金属。也要有类似n型-金属接触低功函数

 (low work-function) 材料当负电极(也就是阴极cathode),例如使用ITO透明导电氧化物。而主要作用的有机分子的能阶结构必须有功能像导带的highest 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HOMO),和功能像价带的

lowest unoo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LUMO)。光子被吸收后,产生HOMO 的电子和LUMO 的电洞。但不同的是,一般的无机半导体的导带的电子和价带的电洞都是自由载子,但有机分子HOMO 的电子和LUMO 的电洞因为彼此的束缚较强,形成激子(exciton)。通常这些激子是区域化(localized),但也有些情况,激子也可能去区域化(delocalized)而成为polaron。使用有机物当太阳电池的要件,就是要寻找适当的有机分子能提供激子解离的场所(dissociation sites),来分开正负电荷而解离激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