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方小丹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一、问题的提出
岩溶地区建筑物的基础设计是工程师们常感困惑的难题。多年来的工程实践,有机会接触不少此类问题,有成功的心得,也有对失败的思考。本文拟通过对其中部分有代表性的工程实例的简要介绍分析,来探讨岩溶地区基础设计的一般原则。
例1、广州市景泰坑某住宅小区
工程概况:建筑物九层,局部十层,首层层高5.6m,其余2.8m,总建筑面积6.5万㎡,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人工填土,耕植层厚0.8-2m,坡洪积层(粘土及粉质粘土)厚4~8m,标贯数3~10击;残积层(粘土、粉质粘土、粉土)厚3~12m,标贯数5~15.5击。下伏基岩为石炭系壶天群灰岩,灰色、深灰色,岩质坚硬,岩石上部裂隙发育,有三个钻孔发现溶洞,洞深分别为0.2、1.3、1.55m,有填充物。场地内,发现钻孔8#、9#、12#、13#、14#一带灰岩顶面标高特别低,与周围钻孔的灰岩顶板标高相差3~10米不等,该地段区域存在一个以8#、13#为中心的溶蚀漏斗。
基础型式:采用天然地基上的条形基础,基底置于坡洪积粉质粘土层上,设计估算最大沉降6-7㎝,竣工验收时实测5.7㎝。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2、肇庆市某办公楼
工程概况:十四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2万㎡。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耕植土层0.3~1m,淤泥及淤泥质土层7~10 m。粉质粘土,粘土层4~7 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溶发育,溶洞高0.5~3.1m不等。
基础型式:采用桩筏基础(混凝土灌注桩加筏基)。考虑到淤泥层的透水性很差,桩距较密的沉管灌注桩将造成地面隆起,桩的质量难以保证,故以挤土桩(沉管灌注桩)与排土桩(钻孔灌注桩)相间,桩端支承于残积层上。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3、韶关某办公-住宅楼
工程概况:二十层钢筋混凝土框-剪结构,一层地下室,总建筑面积约3万㎡,柱最大轴力约2000t。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冲洪积软可塑粉质粘土,粘土8~20 m,其中卵石层平均厚3~4 m,下伏基岩为灰岩,灰色,岩质坚硬,岩溶发育,钻孔见洞率约28%,溶洞深0.5~3m不等。
基础型式:采用冲孔桩,桩径为φ800、φ1000、φ1200,C30水下混凝土,单桩竖向容许承载力分别为350t、500t、700t,桩端支承于灰岩上。
建成后效果良好。
例4、花县某宿舍楼
工程概况:八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层高3.2 m,建筑面积每幢约3000㎡。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杂填土1~3m,砂层(细、中、粗砂)约2~7m,粉质粘土厚薄悬殊,从不到1 m到15.6m,溶洞非常发育,洞中半填充或无填充,灰岩面标高变化较大,从地面以下8 m到21 m。附近有采石场,长期抽水,地下水位变化频繁。
基础型式:天然地基上条形基础,基底置于砂层上,建成后发现基础不均下沉,周围室外地坪地面塌陷。需加固处理。
例5、广州市大坦沙污水处理厂污水池
工程概况:钢筋混凝土方形污水池,池深4m,池内设钢筋混凝土柱支承池顶盖。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冲洪积砂层、粉质粘土厚约20m,下伏基岩为钙质胶结的砂岩。
基础型式及施工过程的难题:钢筋混凝土钻孔灌注桩。施工过程由于钻穿溶洞顶板,造成塌陷,形成直径约11m左右的水池,整台钻机陷落,没顶。
例6、广州市罗冲围某解困住宅
工程概况:九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场区工程地质条件:淤泥质软土6~8m,残积层5~7m,下伏基岩为灰岩,石笋、石芽、溶洞较发育。
基础型式及施工过程的难题:原设计采用φ500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管桩基础,柴油锤施打。施工过程断桩严重,断桩率达40%,有一桩从工程地质钻孔剖面图看约14m左右抵坚硬的石灰岩面,却一直打入26m。
例7、花县某邮件处理中心
工程概况:单层钢筋混凝土柱,网架结构屋盖,柱网约28.5m×28m,高约12~16m,建筑面积约5万平方。
工程地质条件:杂填土2~3m,粉质粘土,粉土厚平均厚约18m,下伏基岩为灰岩,岩溶非常发育,有串珠状溶洞,溶洞无填充或半填充。
基础型式:采用冲孔混凝土灌注桩,施工很困难,不时有塌孔现象发生。抽芯结果表明,一些桩倾斜,桩底沉渣过厚。工期长,造价高。
例8、韶关某办公楼
工程地质条件:与例3韶关某办公-住宅楼相近。
基础型式:原采用人工挖孔桩。由于溶洞地下水与北江连通,致使无法抽干水,护壁变形,施工困难,无法成孔。
例9、徐州中国矿业大学南湖新校区某学生公寓
工程概况:六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工程地质条件:粘土、粉质粘土(含姜石)厚约2-10m,下伏石灰岩。
基础型式:天然地基上的柱下单独基础,灰岩露头部分将岩石凿低至柱基底以下50㎝,设置土垫层,承载力特征值取80-100t/㎡不等;土部分的承载力特征值取20-24 t/㎡。建成后效果良好。
二、岩溶的工程地质特点
要分析以上工程实例的得失,有必要大致了解一下岩溶的工程地质特点。
所谓岩溶,是指可溶性岩石如石灰岩、泥灰岩、白云岩、大理岩(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石膏(主要成分为硫酸盐)、岩盐(主要成分为氯盐)等,长期受水的化学物理作用而形成溶洞、溶沟、暗河、石芽、石笋、落水洞、钟乳石等地貌地质形态。广东地区常见的岩溶有石灰岩、白云岩、泥灰岩等,岩质坚硬、岩样单轴抗压强度常在50-100Mpa以上。岩石的强度虽高,但要把基础可靠地置于其上却不容易。对基础工程而言,最令工程师们头痛的是:
1、岩溶地区基岩上复土层由于水的潜蚀作用时有土洞发育;
2、岩层表面有石芽、石笋、溶沟、溶槽存在;
3、溶洞分布无规律,沿竖向可能有几层溶洞,即所谓串珠型溶洞;
4、岩面变化大,常见岩石临空面、鹰嘴石;
5、溶洞地下水与外部水源(江、河、地下河等)有水力联系;
6、岩层表面处,由于溶沟、溶槽、裂隙地下水积聚,残积层常呈软塑状。
地质剖面图中的溶洞和土洞常会令人困惑。但另一方面也应注意到:
1、岩溶的溶蚀速度虽有快有慢(与岩性及周围地下水中CO2含量及水动力条件相关),但与建筑物的设计使用期限相比,除了广东地区不常见的石膏及岩盐以外,却完全可以忽略。换句话说,设计时仅需考虑其现状,而不必考虑其发展。
2、相比之下,土洞的形成与发展所需时间要短得多,对建筑物的危害也更为严重。但也并非有溶洞必有土洞。土洞发育的最主要的条件是:上复土层的性质,与下伏基岩中溶洞相联系的水通道(主要是裂隙)分布及地下水的流动,地下水位的变化等等。当存在长期的人工抽水源时,由于人工降低地下水位时引起的水位升降幅度与频率远较自然条件大,土洞的发育尤为强烈,地面塌陷(即土洞发育至地面)危险性相对较大。
3、当建筑物的规模不大,层数不多,而上复土层有一定厚度及强度时,基底荷载引起的地基附加应力影响范围有限,对深部基岩中的溶洞影响很小。
三、几个工程实例成败的简要分析
基于对岩溶工程地质特点的认识,可对上述几个工程实例的成败作一简要的分析,期望从中得到一些有益的启示。
例1、广州市景泰坑某住宅小区
从工程地质勘察报告中知,在均匀布置的钻探孔中仅约占十分之一的钻探孔发现溶洞,且洞高度小,洞内有填充;地下水位远高于基岩面,且变化幅度不大;上复土层多为透水性差或较差的粘土或粉质粘土,地表水不易下渗,地下水活动不强烈。显然,场地可判断为基本稳定。由于复盖层有一定厚度,建筑物层数不多,只有九层,故首先考虑采用天然地基上浅基础——柱下条形基础及片筏基础(有地下室部分)。综合考虑上部结构的载荷及地基压缩层厚度的不同而采用不同的基底附加应力,并采用刚度较大的柱下条形地基梁,从而尽可能减少柱间的沉降差异。实践表明,设计是成功的,突出的优点是大大缩短了工期,加快了形象进度。
例2、肇庆市某办公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