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
中国传统的禅宗思想可以说禅宗思想是中国传统思想中独具特色的一项。
禅宗起源于唐代中国,因在印度佛教中“禅那”一词的译音为“禅”,故名为“禅宗”。
禅宗的思想核心是“悟”,即通过冥想、打坐等方式,达到直接悟性的境界,体验真实的生命本质,从而看破生命中的种种幻想和束缚,最终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超越。
禅宗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艺术、哲学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禅宗的思想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有三个方面:一是批判理性,“言语不逮”,强调直接悟性;二是注重方法,如打坐、坐禅、禅悟等,以求突破幻象,实现本我;三是“看心为觉”,将悟性当作认知的本源,不依赖于经验和因果。
禅宗思想的核心是证悟。
禅宗认为“诸法无我”,即某种表象下的存在,并不代表其真实存在,其存在并不等价于它的实在性。
禅宗不仅否认概念性知识的一切价值,而且也否定道德规范和所有客观存在的本质。
禅宗主张的是要去除所有假设和为真实所糊涂的瞎想,通过直接悟性而达到真实的认识。
禅宗把“觉悟” 看作是认知的一种,认为这种认知能够既跨越史学和经验,突出认识的有限性,又能够直接体验实在的生命。
这种认知不仅超越了理性、知识等传统学科范畴,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开拓世界、创新历史的意义。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中的影响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深远且广泛。
首先,在文学艺术上,禅宗与诗歌结合,产生了“诗狂论、古意、墨宝”等艺术形式,形成了赞美生命、自然与心灵的诗歌。
其次,在建筑和园林中,禅宗的思想以自然美、人文情、趣味性和精神节肢及所孕育的禅意修养,形成了丰富多彩、气韵环美的禅园建筑。
再次,在医学中,禅宗为中医学的疑问和治疗方法提供了指导和借鉴。
从禅宗的角度看,病是由于人们的紧张、压力、忧虑等负面情绪引起的,体验禅悟可以帮助人们摆脱这种负面情绪,从而减少疾病的发生。
最后,在哲学、道德、社会等领域,禅宗的影响也是显著的。
禅宗代表了自我与大众性、理性与非理性、历史与超历史、经验与超经验等相对的一种特性,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和人文精神,为当代世界提供了重要启示。
禅宗文化与中国文化
禅宗与中国文化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院长葛兆光今天我很荣幸到这里来跟大家讨论关于禅宗与中国文化的问题。
我要先说明一点,从一名历史学家的立场出发,我和禅宗爱好者以及信仰者的想法是不一样的。
爱好者和信仰者就好像是在前台看戏的观众,把戏当做真的,然后跟台上的演员同悲共喜,一起投入感情。
历史学家看的是一个真实状态,也就是说要去后台看演员卸了妆以后,不那么亮丽的状况。
所以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来讲,禅宗可能略略让人有点扫兴。
但是我希望大家明白,这可能是比较接近真实历史的状况。
在历史上,禅宗思想影响了中国的很多士大夫,使得中国士大夫走上了寻求自然、放松的道路。
在传统士大夫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上,禅宗是对儒家精神世界的一种补充,成为士大夫可以在责任和放任、入世和出世之间找到自我协调和自我放松的一种方式。
同时,禅宗思想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也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
从古代中国人的思维世界来看,千奇百怪的禅宗语录相对于理性思维方法而言,是另类的特别的思考方式。
对于今天的思维世界,尤其是对西方传过来的科学和理性的思维习惯也有特别的冲击和启发的意义。
禅宗已经不仅仅是中国的,甚至不仅仅是东亚的,而是一个世界性的文化现象。
可以说禅宗在一百多年以来,已经传播到了世界的各个地方。
在英文里面,禅宗的“禅”不叫做禅,叫做“zen”。
这是因为最早把禅宗的思想和文化传到世界的是日本人。
日语里面“禅”念“zen”,所以英文里面很多都是写成“zen”,而不是“chan”。
二十世纪初,日本的铃木大拙,把禅宗带到了西方。
他用英文写了很多书,引起了西方人对于禅宗的重视。
但是真正在世界上流行开来,是跟20世纪60年代整个世界出现的文化变迁有关系的。
20世纪60年代是一个现代西方世界受到文化冲击的时代。
大家可能都听说过那个时候有所谓“垮掉的一代”,还有嬉皮士运动,新浪潮电影,还有反越战。
在对自身的西方文化强烈置疑、挑战和反叛的运动中,禅宗的很多思想借着这个机会在西方变得非常流行,以至于成为很多人信奉的文化和研究的题目。
宋代的禅宗文化与精神教育
宋代的禅宗文化与精神教育宋代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时期之一,是一个具有独特文化特征的时期。
在宋代,禅宗文化得到了广泛的传承和发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社会的精神教育。
本文将从禅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禅宗思想的特点,以及宋代禅宗文化对精神教育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禅宗文化的起源和发展禅宗,是佛教宗派之一,起源于中国,是中国佛教的特色之一。
禅宗的创始人是达摩祖师,他传授的禅法被后来的禅宗祖师继承和发扬。
宋代是禅宗繁荣的时期之一,禅宗文化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
宋代禅宗文化的发展主要体现在禅学的繁荣和禅文化的传承上。
禅学在宋代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讨论,一些著名的禅宗祖师如禅宗六祖惠能、南宗道一、曹洞宗祖师普心等,都在禅学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禅文化方面,宋代的禅宗文人除了写诗作画外,还喜欢借助诗词、书法等方式表达禅宗思想,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二、禅宗思想的特点禅宗的思想特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拒绝因果报应。
禅宗认为因果是由自然规律决定的,一个人的命运是由自身造成的结果。
禅宗鼓励人们不要过于在意因果报应,要学会放下过去的种种故事,才能自由自在地过好今天的生活。
二是强调直接体验。
禅宗认为人们不必通过语言、文字等方式来刻画世界,通过直接体验,才能真正认识世界。
禅宗一直强调禅修的实践性,认为通过禅修可以直接体验人生的真谛。
三是注重无为而治。
禅宗认为个体的追求要遵循自然规律,不强求,不执着,不干预,顺应自然,才能因势利导,发挥自身的潜力。
三、宋代禅宗文化对精神教育的影响宋代禅宗文化对精神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培育心灵。
禅宗讲究直接体验和内心修行,注重个体的内在发展。
宋代禅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让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内心修养,追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
二是塑造人格。
禅宗注重个体的自由发展和自我实现,讲究坚强的个性和卓越的品质。
宋代禅宗传承和发扬,在一定程度上启迪了人们的个性,提高了个体追求卓越的意识。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
中国古代禅宗文化及其精神内涵禅宗文化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文化中的精髓所在。
禅宗文化与佛教密不可分,源于印度佛教,成为了中国佛教的一个派别,并逐渐融入了中国文化,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和特色。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体现在其思想、哲学、艺术等多个方面,具有深厚的修养、超脱尘世的境界和对人生、世界的独特领悟。
禅宗思想的精髓在于“悟空”、“本觉”、“般若”。
悟空是指破除迷惑,觉悟空性,认识真实世界的本质;本觉则是指内在的本性觉性,是众生本有但常常被糊涂覆盖的一面;般若则是指智慧,通过提升自己的境界,触发内在的智慧,认识真实的存在。
这种思想与佛教的“无我”、“缘起”、“空性”等核心思想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中国禅宗思想的核心。
在实践上,禅宗强调简约、清净、自我修养,全身心地追寻和感悟真实的存在,以达到身心的净化和境界的提升。
禅宗在道德伦理、心理学、人生观等方面也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这些思想不仅影响了后世的佛教、儒家等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和社会的发展。
禅宗哲学也是禅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核心思想是破除二元论和二元对立。
禅宗强调的是“中道”,也就是超越对立,平衡的人生境界,既不追求极富欲望的物质生活,也不陷入无理性的虚无主义。
禅宗主张“一切如来”、“一切皆空”二合一的思想,这体现了禅宗哲学追求的最高境界,也为其开创了一种宽广而包容的思想氛围。
在禅宗艺术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诗歌、绘画和茶道。
这些艺术体现了禅宗文化的特点,追求的是清新、淡泊、内敛和静谧。
诗歌中有着禅宗的精神内涵,注重的是追求境界,表达个人的心灵世界和感悟。
这些禅诗独具风格,语言简练优美,令人回味无穷。
绘画也是禅宗艺术的重要表现形式,禅宗画家强调笔墨的简洁和自由,以其意境深远和艺术价值贯穿了中国画的历史。
茶道则是禅宗文化的象征,它不只是一种茶叶的烹饪方式,而是一种细腻、清新、虔诚和传统的生活方式。
禅宗文化的精神内涵还可以在禅宗寺院中找到。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禅声中的中华民族
2021初中议论文范文禅声中的中华民族
禅宗是佛教的一个宗派,它强调内观和冥想,重视心灵的平静和觉知。
在中国,禅声
已经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中,并对中国人民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声中的中
华民族,展现了中国人民的智慧和精神追求,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禅声所强调的内观与冥想,与中华民族的传统哲学思想相契合。
中国古代文化中有着
丰富的内观传统,如老子的“无为而治”、“百姓多略”的思想,孔子的“中庸”、“格
物致知”等思想都强调了内心的觉知和调适。
禅宗的到来更加深了中国人对内心体悟的追求,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
通过内观和冥想,人们可以更好地探索自我,理解心灵,找到内心的平静与宁静。
这种内心体悟和调适对中国人民的心灵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也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特色。
禅声中的中华民族,也对世界文化的多元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禅声的传播,不仅丰
富了世界文化,更加深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交融。
禅宗的“无我”、“空性”思想,
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也为人类文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
在全球化进程中,禅声中的中华民族也为促进世界文化多元化作出了积极贡献。
禅修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
禅修的文化意义与精神价值禅修是一种源于古印度的修行方式,旨在通过冥想和专注锻炼内心,达到超越日常现实的境界。
禅修的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禅修的文化意义禅修的文化意义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禅修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禅修最早起源于古印度,但在中国的唐朝时期,禅宗创始人达摩带来了这种修行方式,并经过改良、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禅宗文化。
禅宗文化逐渐融入了中华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禅修传承体现了东方文化的智慧禅修于东方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禅修中最重要的是“悟”,即通过静心冥想,达到对生命、对世界、对宇宙等的领悟与认识。
禅修的传承体现了东方文化中对人类内心智慧的重视,是东方智慧的集成。
3.禅修的瑜伽姿势体现了美学的价值禅修中常用的瑜伽姿势是一种极具美感的身体动作,强调身体与内心的相互协调与平衡。
这种姿势不仅能够锻炼身体,还能够调节内心,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
二、禅修的精神价值禅修的精神价值在当代社会中不容忽视。
1.禅修能够缓解压力,增强身心健康现代社会中,人们面临的压力越来越大,禅修通过冥想和瑜伽姿势可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平衡身心,增强身体健康。
2.禅修能够增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禅修的核心是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通过禅修,人们可以打破内心的杂念,进入安静、平和的境界,去体验生命中的本来面目,增强自我认识、自我理解和自我修养,进而增强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3.禅修能够拓展人们的精神世界禅修是一种途径,可以帮助人们探测自己的灵魂、自己对宇宙的认知、自己的内在存在以及与之相关的一切东西。
禅修不仅能够拓展人们的精神世界,还能够促进个体与社会、与自然的平衡和谐。
结语禅修是一种具有文化意义和精神价值的修行方式。
禅修的文化意义体现了它作为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珍贵遗产;禅修的精神价值则体现了它作为当代社会中越来越重要的一个修行方式的重要性。
在快节奏、高压力和极度浮躁的现代社会中,禅修给人们提供了一种平静温和的心灵栖息所,让人们在日复一日的繁忙生活中能够找到内心的平衡、宁静与智慧。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个分支,它最早源于印度的禅那(Dhyana)宗,于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又称为禅宗佛教。
禅宗思想是走向内心的寻找,是实现自我超越的境界,是对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一种回归和升华。
禅宗的思想深深地影响了中国文化,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别进行探讨。
一、对于文人墨客的启示禅宗的思想在中国唐代达到鼎盛,出现了很多具有代表性的禅宗宗师,如法眼、慧能、六祖慧能等。
这些禅宗宗师鼓励人们寻找真理和自我认知,让人们从物质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在心灵的自由与平静中感受生活的真谛。
这种思想观念深深地影响了唐代的文人墨客,让他们从作品中表现出返璞归真的意味,注重内心感受以及眼前自然的诗意。
二、对于美学的启示禅宗宗师注重个体内心的实践和思考,而其对于自然和人的关系。
禅宗思想认为人的感性经验和情感不需要被语言包装,通过身体力行去体会感受自然,这对于审美体验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美学中的“情感体验美”、“自然美”等观点就与禅宗有着极为相似的思想。
真正的美感来源于内心的静谧和沉淀,这是禅宗的“禅境”理念和美学上的“心灵的美感”所共同表现出来的。
三、对于人际关系和治理规范的影响禅宗思想强调“现世”,即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禅宗宗师认为,人之所以不能彻底摆脱纷扰,正是因为我们缺乏自我认知。
我们面对的一切困境,自己的内心才是真正的根源。
禅宗思想倡导的“平等心”和“后天学习”,超越阶层和地位的差异,反对权力和私欲,强调“人、心、和、理”的统一。
禅宗思想要求人们“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即先从自身做起,然后改变社会。
无论是官员,还是普通百姓都可以学习禅宗思想,强调个人和社会的和谐与统一,这对于治理规范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四、对于日常生活的影响禅宗思想注重的是人的内心和超越个人的意义。
禅宗通过日常训练和锻炼人的内心,让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平静、内心的力量和清晰,这种体验会渗透到日常生活中,让人们变得更加淡泊、从容、理性和克制。
唐代禅宗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影响
唐代禅宗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影响唐代是中国历史上最为辉煌的时期之一,它不仅展现了繁荣的政治经济景象,更是艺术与文化的辐射中心。
而其中,唐代禅宗对中国文化与艺术的影响尤为深远。
禅宗的传入对中国艺术的影响,首先体现在绘画艺术上。
唐代禅宗强调“无言相传”,倡导人们通过直觉感悟生命的本质。
这种意识形态的转变直接引导了绘画艺术的发展方向。
传统的文人画乃至黄庭坚、米芾等江南画派在唐代达到鼎盛,并且由于禅宗思想的影响,这些画派更注重于抓住瞬间的灵感,追求自然的流动与变化,通过画笔来描绘自身心灵与宇宙共鸣的状态。
这种以心为主体的创作态度深刻影响了后世文人画的发展,并成为了中国绘画艺术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的影响还延伸到了诗歌创作领域。
唐代是诗歌的鼎盛时期,而禅宗的兴起对诗歌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禅宗主张超越世俗的束缚,追求内心的自由与觉悟,在诗歌中,这种追求通过意境升华为超越形式的境界。
诗人通过无拘无束的表达方式,抒发对自然、人生、宇宙的思考与感悟,以“写景”为手法,唤起读者的共鸣。
李白、王之涣、杜牧等著名的诗人都受到禅宗的影响,他们的诗作大多带有禅意,展现着对于生命意义的追求。
除了绘画艺术和诗歌创作,禅宗对唐代音乐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禅宗的修行中,诵经常伴随着音乐的节奏,作为禅定的一种方式。
这种修行方式渗透到唐代宫廷音乐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
禅经中所提到的“佛音”和西域音乐的传入,进一步丰富了唐代音乐的表现形式。
在唐朝文化昌盛的背景下,音乐作品的创作和表演领域得到进一步发展,形成了多样化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
除了艺术领域,禅宗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还体现在人们的生活方式上。
禅宗推崇“参禅打坐”,强调心静自然,遵从“即心即佛”。
这种修行方式影响了中国人对于生活的态度和追求,形成了追求内心平静与自由的精神追求,这种追求在中国文化中一直流传至今。
人们常借鉴禅宗的修行方法,通过打坐冥想和静心观察来平衡自己的心灵,寻求内心的宁静与和谐。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是中国文化中一种独特的哲学思想体系,它对中国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不仅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常常被用来表现作家的思想和情感,而且在中国现代文学的创作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
要了解中国文学,必须了解禅宗思想。
禅宗思想发源于印度禅宗,后传入中国,成为中国佛教的一个主要宗派。
禅宗思想的核心理念是“禅”,即“禅定”或“禅悟”。
禅定是指通过修行和冥想,达到身心的安稳平静,消除烦恼和困扰,达到心灵的平和与清净,使人获得内心的解脱和自由。
禅悟则是指通过禅定,使人觉悟到自己和万物之间的真实关系,以及人生的真谛。
禅宗思想强调直接体验,强调心灵的净化和自我觉悟,追求心灵与宇宙的完全融合。
禅宗思想的这些核心理念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中国古代文学中,有很多作家通过禅宗思想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唐代诗人王维的诗作,常常表现出对宇宙和自然的深刻体验,他的一些诗作中,流露出对禅宗思想的思考和领悟。
又如,唐代诗人贾岛的诗作,表现出对人生的解脱和超然的追求,这些思想与禅宗思想的理念是相通的。
宋代文学中的一些文学家,也深受禅宗思想的影响,他们的作品中常常融入了禅宗思想的精神,体现出对禅定、禅悟的追求和对生命真谛的探索。
这些作家的作品,都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禅宗思想的重要地位和深刻影响。
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
新文学运动时期,一些文学家受到禅宗思想的启发,创作了一些充满禅宗思想色彩的作品,他们试图通过文学来表达人生的疑惑和探索,具有强烈的禅宗思想气息。
即使在当代文学中,禅宗思想的影响仍然存在,许多作家在文学创作中,也不乏融入禅宗思想的元素,表达对真理和精神解脱的追求。
禅宗思想一直以来都在中国文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成为中国文学的重要思想资源。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融合,既是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表现,也是中国文学在接纳和发展禅宗思想的过程。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
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关系在中国佛教史上,禅宗是中国禅师依据中国思想文化,吸取并改造印度教思想而形成的颇具创造性的成果,在东亚思想文化史上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影响。
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
要弄清这一问题,必须讲清楚禅宗的思想及其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一、禅宗的思想(一)直指人心,不立文字。
佛教其他各派都重视心性修持和经典教化在由凡转圣中的作用,禅宗却有所不同,它在心性修持上提倡单刀直入,径直指向当下现实的人心,体验清净本性,见性成佛。
不重视经典和言教,废除坐禅,排斥繁琐名相辨析,否定绝对权威,反对偶像崇拜。
这种简易明快的禅修道路和方法是禅宗思想的根本特点。
(二)成就理想,不离现实。
其他佛教派别普遍地排斥现实生活,而禅宗却肯定现实生活的合理性,认为人们的日常活动是人的自然本性的表露,洋溢着禅意,人们要在平平常常的感性生活中去发现清净本性,体验禅境实现精神超越,这种寓理想于现实中在现实生活中成就理想的主张使禅修具有最为接近世俗生活的优长具有十分明显的活用实用价值。
(三)继承传统,不断创新。
禅宗除继承佛教外,最终是结合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是最典型的中国话佛教宗派。
如它继承道家的道、无、自然、无为无不为等范畴、命题和思想,也和道家一样具有鲜明的超越差异、对立、矛盾的意识。
同时,禅宗不仅创造了一系列生动活泼、丰富多彩的现实超越方法、而且又否定了道家“游于尘垢之后”的脱离现实生活的超越道路。
如上所述,禅宗主张在现实感性生活中实现心里、观念、精神的超越、禅宗是继承道家,又超越道家,这也是它的影响作用在唐末以来一时超越道家的原因所在。
二、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禅宗,不同于佛教的禅法。
禅法是佛教的基本训练的一门学问,从小乘“安般守意”到大乘禅法,有它的体系。
本文所讲的“禅宗”,特指隋唐时期佛教的一个宗派。
禅宗在中国佛教史上独树一帜,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
禅宗的兴盛,是佛教其他宗派衰落后的产物。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禅宗思想源于印度,兴起于中国,在中国文化历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
禅宗思想以其独特的禅修方法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使之在内涵和表现形式上都有了独特的风貌。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的基本内涵、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以及其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等方面略谈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关系。
一、禅宗思想的基本内涵禅宗思想最早起源于印度的佛教禅定观念,经过中国的传入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中国禅宗。
禅宗强调通过冥想、打坐来领悟佛性,强调“顿悟”的境界。
它特别注重个人的体验和领悟,强调“心即是佛”,倡导通过静坐来体悟内心的智慧和力量。
禅宗思想摒弃了经书的研读和宗教仪式的束缚,提倡直接体验本心的方法,追求心灵的解脱和觉悟。
从中可以看出,禅宗思想追求的是一种内心的超脱和解脱,是对人生和世界的一种超越性的思考和追求。
二、禅宗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禅宗思想自东汉末年传入中国后,在中国土地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学派和禅宗文化。
在历史上,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南北朝时期的简朴禅、唐代的早期禅宗、五代至宋代的繁荣时期以及明清两代的发展变化。
唐代是中国禅宗的鼎盛时期,禅宗大师鱼著、慧能、神秀等相继兴起,禅宗的理论和实践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禅宗的发展不仅在宗教领域有着深远的影响,也对中国文化、文学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禅宗倡导禅修的方法,通过冥想、打坐等实践的方式,使人们更能够深入地探寻自己内心的密码。
这种内省精神促成了中国文学在表现手法和内涵上的转变与发展。
三、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影响了文学创作的形式和题材,还深刻地影响了文学家的心灵境界和审美情趣。
在文学创作的形式上,禅宗思想强调语言的简约和意境的凝练,使得古代的诗歌、散文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凝练、含蓄。
唐代大诗人王维的诗作就充分体现了禅宗思想的内在精神,他的诗歌含蓄深远,如《山居秋暝》中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正是运用了禅宗中“顿悟”的思想,抒发了内心深处的平和与超然。
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
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禅宗源远流长,是中国独特的宗教文化遗产之一。
在中国文化教育发展中,禅宗与中华文化互为依存、相互渗透,亦为中国人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的某些特点源头。
本文试从三个方面探讨禅宗对中国文化教育的积极推动作用。
禅宗心性传承与中华文脉禅宗是中国传统佛教中特有的法门,其强调的即是“顿悟生机”。
而茶道、山水画、文人墨客等中华文脉中所追求的也正是这种“自然的凝心定向”。
与此同时,禅宗亦强调切实的行动、贵在“修心养性”,因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如同中华文脉一样,禅宗亦注重的是习惯长远,注重传承与延续性。
禅宗追求的是整体的抱负,也是文化和思想的传承和发展。
禅宗的修学者要过宁静、虚心、专注、独立、平衡、正直的生活,从而保证了中华文脉文化养分的长期积淀与脉络的延续。
禅宗智慧传授与中华文明融合讲求“悟与行”,禅宗并不强调因果。
禅宗关注的是当下,在当下寻找和把握“真正的自我”。
禅宗智慧弘扬了“爱与和平”、“自由与平等”等阳光心态,它的存在与发展,也在中华文明的融合与提高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禅宗的开创者们——达摩大师、法曼等先贤成立的寺庙、禅学等,安放着一种把虚拟与现实、个体与集体、自我与超越等相统一的思想哲学。
禅宗的智慧传授不仅有助于人们在内心精神世界的探寻,也给与实际生活带来了正面的影响。
走向社会,禅修和定神被视为自然而平和的方法,助力于人们自觉地从快节奏、虚浮的现代生活中回归到以俭、约、朴实的价值观立身处世。
禅宗文化走向世界与中华文化推广禅宗在世界上的传播也为中国文化教育的发展带来了重大贡献。
从古往今,禅宗文化铭刻着中华文化的魂魄,代表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文化在世界上得到发扬光大。
禅宗在海外的推广不单是禅学修行,更赋予了人们对中华文化的深入了解和信仰。
日本、韩国等国家是禅宗在海外的重要影响对象,禅宗文化传入这些国家,也为其文化教育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总之,禅宗与中国文化教育密不可分,其以自身独有的智慧对中国文化教育和思想传统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禅宗对中国文人士大夫精神方面的影响
马祖道 一所 开创 的 “ 平 常 心是道 ” 的禅风 ,为文 人士 向 ,但更 是他们 对终 极意义 无止 境 的追 索 的结果 。对 于一 般人 来说 ,宗教 解决 的只 是人生 的具 体 问题 ,比如 因果报 大夫追 求 自然和 自由的人生 情趣 提供 了理 论化 的支持 ,这 应 ,生死轮 回,前世 今生 。但对 于文 人士大 夫来 说 ,宗教 使得他 们更 加容 易偏 离主流 儒 家规定 的人 生理 想 ,在 理性 探索 的却 是人 生的终 极意 义,这 终极 意义 并不是 具体 的有 的责任 和道 德 的压力 下 ,稍 稍 有些 自我 的心灵 空间 。 “ 即 心 即佛 ”, “ 非 心非 佛 ”, “ 平 常 心是道 ” ,这使得 修行 形 的东西 ,而是 玄虚 的无形 的本 原。 中 国士大 夫一直 受儒 家文化 的影 响 ,而儒家 思想 的人 不再 依赖外 在 的神灵 救赎 ,只 需要遵 循 自己 的本性 就可 以 生终 极意 义是 一种社 会关怀 , “ 中 国历代 文人 士大夫 在 自 做到 。 “ 禅宗 所追 寻 的终极境 界不 再是有 形 的净土 、佛 陀, 我形 象设 计方面 比较注 重功 名和 责任 , 他们 用 ‘ 修齐 治平 ’ 它所 希冀 的宗教 奇迹 不再 是想 象 中的神异 ,而 是一种 极 幽 的社 会政 治模 式来勾 画 自 己的 人生 , 自觉 承担 文人所 应履 极 玄, 只能在 自己心灵 中体 验 到的 宁静与 快乐 。他 的解脱 行 的社 会义 务 ,并在 此基 础 上求 得相 应 的政 治功 名 。”【 3 不再 靠神 灵而要 靠 自 己,它 的感情不 再是 崇拜 而是 平静 , 的确 ,他 们从 出生下 来就 一直 受这种 思想 观念 的濡染 和要 它 的 归宿 不 再 是 神奇 而 渺 茫 的 彼岸 ,而 是 实 实 在 在 的此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中国的禅宗与佛教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佛教禅宗作为佛教传入中国后的一种特殊宗派,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在中国的兴起与传播,不仅在思想、文化和艺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对中国社会和人民的精神生活产生了深刻影响。
本文将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禅宗在兴起和传播过程中,带来了丰富而独特的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禅宗的发展强调内观与无念的修行方法,倡导追求内心的清净与平和。
这种思想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首先,禅宗的思想与中国文化中的儒家思想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人文精神。
在禅宗的影响下,中国文化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得到了强化。
禅宗注重个体的内心修炼,追求内在的和谐与平衡。
这与儒家思想中的“仁爱”、“礼治”等核心观念相呼应,共同构筑了中国文化的价值框架。
其次,禅宗的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倡导超越物质欲望、追求内在静默与平和的境界。
这种立足于内心深处的审美观念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情趣。
例如,在中国文化中,清新自然、简约朴素的艺术风格深受禅宗的影响。
禅宗美学推动了诗词、绘画和园林艺术的发展,使其更加追求灵性与内在的表达。
二、禅宗的兴起与传播对中国文化艺术的影响禅宗的兴起和传播对中国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得中国传统艺术在审美观念、表现形式和创作方法等方面发生了重要变化。
首先,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禅宗倡导超越物质的境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这种思想对中国山水画的出现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山水画代表了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类的共生关系,也寓意了禅宗修行中对内心境界的追求。
禅宗思想的渗透,使山水画从形象的描绘转向抽象的表达,追求表现艺术家内心境界的意境。
其次,禅宗对中国建筑艺术的发展也有着重要的影响。
禅宗寺庙作为禅修的场所,不仅展示了禅宗的信仰和修行方式,更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楼宇烈)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楼宇烈先生于1999年12月15日于北大讲座记录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先必须讲清楚禅宗的精神。
而要讲清楚禅宗的精神,又必须交待清楚禅宗和禅的关系。
禅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当普遍的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只不过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
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门,常称“八万四千法门”,禅修是最普通、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
禅常称定,要求修者保持头脑的专一、清净、安宁,通过这种专一可以发生智慧,故又称“静虑”、“思维修”。
修禅者在安静的意识状态下,发挥想象,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对各种现象的本质进行观照,后来还发展为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观想。
禅最后要达到一种认识现象本质的智慧,佛教称这种智慧为般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无分别的智慧。
这种智慧在不同宗派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强调觉,有的强调悟。
总之,是通过定来发慧,禅或定只是达到慧的方法、途径、工具,不过也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之根本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础上坐禅、入定,最后达到慧,即正确认识到现象世界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因缘和合所成的,是假象、幻象,没有独立自性。
佛教各宗派都重视禅修,但各派之间对禅修的认识却不同。
禅宗强调的,不是一般的禅,是最上乘禅。
慧能在《坛经》中把禅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小乘禅是“见闻转诵”,只知道念经,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理解经文的意义。
中乘禅是“悟法解义”,能领悟佛法,把握佛法的意义,不过也只是对佛教表面意义的一种了解。
大乘禅是“依法修行”,能按照正法进行修行,很多大乘禅师都是这样做的。
最上乘禅则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
最上乘禅实质上是一种对佛教根本精神的全面把握,“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就是说明这一点。
再说“一切不染,离诸法相”。
一般修行求解脱的人,大多以分别见设想有一个彼岸、菩提、涅槃在那儿,因此就想求得菩提、涅槃,到彼岸去。
古代中国的禅宗文化及其影响
古代中国的禅宗文化及其影响中国禅宗文化源于佛教的一支,传统认为是由菩提达摩将禅宗传入中国,成为了佛教的主要教义之一。
禅宗以“打坐”、“看心”、“修行”等方式来追求心灵的安宁与平衡,许多中国文化在禅宗的启蒙下得以深入和完善。
一、禅宗思想的基本原理禅宗思想的核心是“中庸之道”,强调人应该保持沉着冷静,遵守本心,不被外界干扰。
禅宗长时间的冥思练习使修者能够意识到所谓的“自我”只是一个幻象,在更深的层次上,人与宇宙是不可分割的整体。
人们可以通过“打坐”或者参禅寺机会来感知自己和周围的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也是禅宗独具特色的地方。
在禅宗的哲学中,还存在着“一念三千”和“一花一世界”等概念。
前者说明一个思想的诞生和发展可以影响到整个宇宙;后者则是指每个小事物具有无限的可能和价值。
这些理念促使着人们自我反思,不断学习和探索,提高自身的品质,做一个更好的人。
二、禅宗文化的影响禅宗文化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在诗歌中,大诗人李白、杜甫等常常表现出深刻的禅宗意识,他们观察世界,反省自己,从而创作出了一些反映其人生哲学的作品。
在绘画中,禅宗的影响更加显著,许多中国画家笔下的景观意境就来源于禅宗,例如王蒙的山水画以及齐白石的写意花鸟。
在音乐方面,禅宗与民乐相结合,构成了独特的中国音乐文化,如琵琶、唢呐等乐器都在庙会和禅宗活动中得到了广泛的运用。
禅宗文化对于人们的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影响也深远。
它追求无为而治,主张“法外无征”,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仁义”、“忠诚”等价值观相辅相成,为中国的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此外,禅宗文化还培养着人们的良好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例如注重观察、感悟和自我保持安静。
三、禅宗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关注在当代,虽然禅宗文化仍然存在着,但传承受到了很大的困境。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和其中蕴藏的消费主义文化,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正在逐渐减弱。
禅寺也由于经济原因和社会各种问题的影响,缺乏传承后人的支持,使得一些禅宗文化价值得不到完全发扬。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摘要】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不仅影响了中国文学的创作风格和表现形式,同时也为中国文学注入了新的思想火花。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有着共通之处,都强调内心的宁静与自省。
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得到了传承,成为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灵感源泉。
通过对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探讨,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文学作品背后蕴含的思想内涵。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丰富了中国文学的内涵,使文学作品更具深度和内在的思想力量。
【关键词】禅宗思想、中国文学、影响、体现、共通之处、思想火花、传承、重要性。
1. 引言1.1 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略谈概述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一直有着密切的关系,禅宗的精神内核深深影响着中国文学的创作与发展。
禅宗思想追求超越言语的直接体验,强调静默、直觉和超越日常意识的境界。
在中国文学中,禅宗思想不仅影响了文学作品的主题、意境和表现形式,也影响了文学家的创作态度和思想境界。
本文将从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体现、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共通之处、禅宗思想为中国文学注入的思想火花以及禅宗思想在中国文学中的传承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揭示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重要性。
通过对禅宗思想与中国文学的关系进行略谈,可以进一步深化对中国文学的理解,也有助于拓展禅宗文化在当代的传承与创新。
2. 正文2.1 禅宗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禅宗思想的超越世俗和解脱心灵的理念对中国文学的主题和意境产生了深远影响。
禅宗强调超越生死、忘却烦扰、远离尘世,这种超凡脱俗的精神与文学作品中常常反映出的超然情怀、超脱境界相呼应,使文学作品更具哲理性和内涵。
禅宗思想的平等心态和超越自我意识对文学创作和文学人格的塑造起到了积极作用。
禅宗主张一切众生平等,反对妄自尊大和执著,这种心境使文学作品更加包容多元、博大深厚,同时也培养了文学人的谦虚谨慎、超脱名利的品质。
禅宗思想的专注和当下意识对文学情节和文学表达产生了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f?kz=1245742819 禅宗与中国文化精神•罗安道人•8位粉丝•正式会员4•1楼佛教作为外来宗教,为什么能和中国本土文化很好融合,并产生出极有生命力的宗派——禅宗呢?要弄清这一问题,先必须讲清楚禅宗的精神。
而要讲清楚禅宗的精神,又必须交待清楚禅宗和禅的关系。
禅是印度古代宗教中相当普遍的修行方法,不是佛教独有的,佛教只不过继承发展了这一方法。
佛教有很多修行法门,常称“八万四千法门”,禅修是最普通、最重要的修行法门之一。
禅常称定,要求修者保持头脑的专一、清净、安宁,通过这种专一可以发生智慧,故又称“静虑”、“思维修”。
修禅者在安静的意识状态下,发挥想象,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对各种现象的本质进行观照,后来还发展为对西方极乐世界、净土的观想。
禅最后要达到一种认识现象本质的智慧,佛教称这种智慧为般若,即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是平等的、无分别的智慧。
这种智慧在不同宗派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强调觉,有的强调悟。
总之,是通过定来发慧,禅或定只是达到慧的方法、途径、工具,不过也是不可缺少的。
佛教之根本可概括为戒、定、慧三学。
首先要守戒,在此基础上坐禅、入定,最后达到慧,即正确认识到现象世界是平等的、无差别的,因缘和合所成的,是假象、幻象,没有独立自性。
佛教各宗派都重视禅修,但各派之间对禅修的认识却不同。
禅宗强调的,不是一般的禅,是最上乘禅。
慧能在《坛经》中把禅分为四个不同的层次。
小乘禅是“见闻转诵”,只知道念经,生吞活剥,不能很好地理解经文的意义。
中乘禅是“悟法解义”,能领悟佛法,把握佛法的意义,不过也只是对佛教表面意义的一种了解。
大乘禅是“依法修行”,能按照正法进行修行,很多大乘禅师都是这样做的。
最上乘禅则是“万法尽通,万法具备,一切不染,离诸法相,一无所得”。
最上乘禅实质上是一种对佛教根本精神的全面把握,“万法尽通,万法具备”就是说明这一点。
再说“一切不染,离诸法相”。
一般修行求解脱的人,大多以分别见设想有一个彼岸、菩提、涅盘在那儿,因此就想求得菩提、涅盘,到彼岸去。
但是大乘般若经和《维摩诘经》等经认为,一切法的实相都是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即空即色,非色非空,强调不离烦恼而得菩提,不离生死而得涅盘,要在烦恼里求得菩提,在生死中证得涅盘。
“一无所得”是指求菩提没有得到菩提,求涅盘没有得到涅盘,一切无所著。
我们可以看出,慧能所标榜的最上乘禅和前三种禅相比,已有很大的改变。
慧能的弟子神会进一步发挥了最上乘禅的思想。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载:(有人)问(神会)曰:大乘、最上乘有何差别?(神会)答曰:言大乘者,如菩萨行檀波罗密,观三事体空,乃至六波罗密,亦复如是,故名大乘。
最上乘者,但见本自性空寂,即知三事本来自性空,更不复起观,乃至六度亦然,是名最上乘。
这是对慧能最上乘思想的较准确把握。
大乘禅要观,最上乘禅连观也不要。
大乘禅要观察分析:某个东西依赖各种条件,条件一旦不存在,它就不存在。
最上乘禅则直接去把握:一切本来自性空寂。
慧能有一位师兄叫神秀,他修的就是大乘禅,他写的得法偈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慧能认为神秀对禅的根本精神没有真正彻底把握,误把尘埃和清净看成两物,没有达到不二境界,是一种起心看净,不是最上乘禅。
他自己的得法偈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佛性常清净,何处有尘埃?”(敦煌本《坛经》)或为:“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见宗宝本《坛经》,这一偈讲“本来无一物”对空表达得更彻底、明白了。
)慧能这里认为,清净和尘埃是两个相对的东西,不是绝对分别的,它们是二而不二的关系。
这是最上乘禅的主张。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载:崇远法师问(神会):云何为空?若道有空,还同质碍;若说无空,即何所归依?(神会)答曰:只为未见性,是以说空,若观本性,空亦不有,如此见者,是名归依。
这个道理,还可用一个比方再加以说明。
比如,我们说一件衣服脏,这是相对干净来讲的。
如果把脏东西洗掉,此时干净也就无从说起了。
神会说:“我心本空寂,不觉妄念起;若觉妄念者,觉妄自俱灭。
”(《荷泽神会禅师语录》)这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2011-10-15 06:40•回复2楼总之,禅宗把大乘佛教的自性空、本性空思想发展到了极致,强调对空的本性的自我体悟,因此他们不拘泥于具体的禅的外在形式,这是一个非常大的变化。
禅作为佛教其他宗派及印度很多宗教的重要修行方法,非常强调形式。
禅宗着重强调领会禅的根•罗安道人•8位粉丝•正式会员4•本精神(诸法皆空,一切现象自性本空)从注重禅的践履形式的追求过渡到对禅的根本精神的把握。
永嘉玄觉据此提出: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正是从这种根本精神,禅宗发展出其他的丰富内涵:禅是智慧的象征,禅是心性的把握,禅是生命的安顿,禅是自我的超越。
禅宗的禅破除了对外在一切神圣权威的迷信,追求对自我本性的根本认识,是对自我能动性的最大发挥,是对自我面目的真正把握。
《景德传灯录》载有一千七百多则禅师悟禅公案,这些公案强调,要参悟自性空的道理,要充分调动自我的能动性,要自性自度,觉悟的历程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这里讲一个故事。
有一位禅师名道谦,他的师父让他去远地送一封信,他不想去,哭着对他的朋友宗元说:“我一生参禅,殊无得力处。
今又途路奔波,如何得相应去?”宗元劝他说:“途中可替底事,我尽替你。
只有五件事替你不得,你须自家支当。
”道谦问哪五件事,宗元说:“著衣吃饭,屙屎**,驮个死尸路上行”。
道谦言下大悟,不觉手舞足蹈。
(《五灯会元》卷二十)这个故事就是说明,自性还得自己艰苦切实地自己去度,别人是代替不了的。
元代明本禅师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说的也是同样的道理。
这里再讲一个俱胝断指的故事。
有人问俱胝禅师什么是禅,禅师常举一指头回答别人。
他有一个小弟子,当别人问他佛法大意时,就模仿他的老师,也出一指示人。
俱胝禅师听说此事,于是一日袖中藏好一把刀,召来该弟子,问他说:“闻你会佛法,是否?”弟子说道:“是。
”师问:“如何是佛?”弟子竖起指头,师以刀断其指,弟子叫唤跑出。
师叫弟子回来,弟子回头。
俱胝师问:“如何是佛?”弟子再举手,不见指头,豁然大悟。
(《五灯会元》卷四)这个故事看起来有些残酷,不过它说明了一个道理,不能用模仿代替自我觉悟,每个人的道都要自己体会出来。
现在回到禅宗与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融合这一主题上来。
禅宗对禅的理解(如上述),对佛教的宗教性有很大的超越。
大乘佛教的发展有两个路向,一个路向就是把佛神化。
原始佛教只承认一位佛,即释迦牟尼,并且佛主要是一位导师形象。
后来大乘佛教主张十方有无数的佛,而且诸佛都被神化了。
佛教的许多理念也具形化了,如智慧具形为文殊菩萨,大慈具形为观音菩萨,大愿具形为地藏菩萨,大行具形为普贤菩萨等。
西方极乐世界也由一种理想发展为一种非常具体的净土,净土经对那里的环境和人都作了非常具体而美妙的描写。
大乘佛教还有另一走向,即把原始佛教空的思想充分发展。
原始佛教兴起时就反对婆罗门教的有神论。
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通过对四谛、十二因缘道理的认识,以及通过八正道、三十七道品的修行,达到涅盘寂静的境界。
大乘佛教有空有两系(通俗地说),空系( 般若和中观)主张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诸法实相是毕竟空,诸法自性本来空寂,领悟及此,就证得实相涅盘。
大乘有系主要是瑜伽行派,要求信仰者,通过缘起的道理,领会到,一切唯识所起,都是八识的显现,本质上无我无法,我法皆空。
还要领会三性学说:以依他起性为核心,不把虚幻的妄想当成实有的,去除遍计所执性;认识到诸法皆缘起而生,诸法皆空,从而达到圆成实性。
空有二系目的皆是一样,都是要证空,只不过方法不同,空系用的实相理论,有系用的是缘起理论。
佛教本来有这两种路向,禅宗把空这一路向发展到了极致。
因此,禅宗主张直接把握世界的实相,对事物本质要有透彻的了解,从而自我把握,自我解脱,自我主宰。
这样,一方面就破除了对权威、对神的崇拜、迷信和依赖,另一方面也破除了对一种形式化的净土的执著。
因此,禅宗主张自作主宰,自性自度,又主张心净土净,唯心净土。
•2011-10-15 06:40•回复•罗安道人•8位粉丝•正式会员4•3楼禅宗向自我的回归,对宗教是某种程度的超越,走上了人文化的道路,这就和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人文精神吻合了。
禅宗能在中国获得成功发展,此为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传统文化,不管是儒还是道,都富有人文精神,既不为神役,也不为物役。
中国传统文化的这种人文精神,在西方两度被重视。
一次是在启蒙运动时期,当时伏尔泰、狄德罗等都推崇儒家的人本道德,并据此来批判神本主义。
第二是在本世纪,如海德格尔等发现西方文明在摆脱神本主义以后,又过分地被技术、知性、物所统治,因此他们又到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摆脱物役的文化资源。
不为神役不为物役的禅因此也就格外地受重视。
在未来的现代和传统的整合中,佛教特别是禅宗的机遇很大。
附:部分提问的解答。
问:请介绍一下入定的基本方法。
答:最基本的方法是数息观。
其他的方法有很多,可参考智者大师的《童蒙止观》和《摩诃止观》,这两本书介绍的禅定方法很全面。
我个人感觉自然放松最好,让脑子完完全全休息。
这也是需要磨炼才能做到的,开始往往想放松,想休息也不行,昏昏沉沉的杂念去不了。
问:禅宗和儒家的人文精神有何区别?答:儒家在伦常中,禅宗跳出伦常外。
儒家从肯定现实出发,对现实部分进行否定,最后还要建构一个肯定的秩序。
佛教和禅宗则从否定出发,认为现实虚幻,然后又部分地肯定现实,并以假名施设来救度众生,但最后仍要破除掉对一切事物的执著,达到真正的证悟。
可以这么说,儒家和西方的很多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从肯定到否定再到肯定,佛教和禅宗的思维方式却相反,这是很有特色的,是人类思维的另一半。
对这两种思维方式,我们不要肯定这个就否定那个,而是要强调它们的互补性。
问:老庄哲学的道,和禅宗的自性状态好象是一回事,它们有什么区别吗?答:各种人文学说的最高理想状态都是对现象自我的超越,这是相同的。
但各种学说达到超越的方式和道路却不相同。
我认为,这条条道路都通真理,通过哲学、宗教、艺术、道德修养等都能超越自我。
基督教有一种向外超越的倾向,主张启示真理、原罪、救赎等。
禅宗则是向内超越,要求自己认识自己是怎么回事。
有些基督教信仰者不太能相信自我超越的可能性,不太能体会“尽心、知性、知天”和自性自度等境界。
今天我们学习禅宗的超越自我的态度,就是就做到悲智双运,自觉觉人,自度度人。
河北省柏林寺生活禅夏令营把从悲智双运的精神发展出的“觉悟人生,奉献人生”作为标帜,这两句话很值得我们学习。
我们应该觉悟人生,奉献人生。
只有觉悟人生,才能奉献人生。
只有奉献人生,才能觉悟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