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论美国新城建设及其对中国的启示

题 ,许 多城 市开 始 在 周边建 设 新城 ,分 散 大城市 人 口。
2 年 上 海世 博 园 区 的总 规 划 师 、 同济 大 学 建筑 与 城 01 0 市 规划 学 院院长 吴 志 强教授 说 : “ 上海 世博 会 之后 ,东 北 、 长三 角 有8 城 市 ,将 采 用 世博 园区 的建 设理 念 建 座
又复 杂 的概念 ,有着 广 义与 狭义 之 分。从 广 义上 看 ,就
★ 基 金 项 目: 云 南 省 教 育 厅 科 学 研 究 基 金 项 目: 美 国
作 者简 介 王 洋 ,云 南师 范大 学历 史与行政 学院讲 师 ,博 士 。
联 邦 政 府 新 城 援 助 项 目研 究— — 兼 与 我 国新 城 建 设 比较
e vr m e a o uf n,ec,W heei he u b n f ur c m e a n ion ntlp n i o t. r st r a ut e be o
1
“ 城 ” 的含 义 新
“ 新城 ” ( e T wn 如 果 从 字面 意 义 上简 单 N w o s)
.
理解 即为新 建 的城市 ,许 多学者 以 “ ‘ 新城 ’这 个词 并
Th Te c n f d rlgo en e nd pr ae ra sae d veo r e AllH a e ea v rm nta i t e ett e lpe v l la en]丘o t eEn lnda d d v lp N e To m h ga n e eo w wm i Am e c . tte n i r a bu h rslsaem ie .Th ou h t es d t o ot h ede eo eu t r xd r g h t y o prm et v lpm e f u nto h t eN e TO g Sn Chna w Vl i  ̄ i .
美国城市群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

经济论坛
美国城市群考察及对中国的启示
秦尊文
(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湖北 武汉 4 0 7 ) 3 0 7
摘要 : 国是世界上城 市化水 平最 高的 国家之一 。 国所称 的“ 市群 ” 美 国分 为两个档 次 : 市群 和 美 我 城 在 大城 大都 市 区。 大城 市群 的功能是 带动全 国经济发展 , 大都 市区的功能是 带动地 区经济发展 。 中国 中西部地 区除 了 培植 少数 大城 市群外 , 更迫切 的是 挟持 大都 市 区的发展 。
万, 经济总量 7 1 亿美元 。 1 0 支柱产业 : , , 娱乐 金融 生物技术 , 数字技术。 洛杉矶拥有杰出的电影 , 和流行文化 , 娱乐 也是一 个重要 的港 口和金融 中心 ; 圣地亚哥拥有世界一流的信息技
术、 生物技术 ; 蒂华纳是世界上最大 的电视 、 电子和高科技新
起 波士顿 、 约 , 纽 南到华 盛顿 , 长达 90 7 公里 , 5 公里 ~ 宽 O
一
、
美 国大 城 市 群 发 展 概 况
目前 , 国有十个大城市群 ( 中少数跨越了 国界 )分 美 其 ,
别是 : 1 . 波士华 ( o- s ) B sWah 城市群 。15 年 , 9 7 法国地理学家戈
万 , 总量 70 亿美元 。支柱产业 : , 经济 30 金融 生物技术 , 电信
业、 生物科技产业 。 2芝匹兹( h- is城市群。分布于美 国五大湖沿岸地 . C Pt ) i t
区, 分布有匹兹堡 、 克利夫兰、 托利多 、 底特律 、 芝加哥等大 中
城市总数达 3 5个之多 。2 0 0 7年人 口 况 。我国所称 的“ 城市群 ” 在美国分为两个 档次 , 一是 M g- 城市 以及众 多小城 市 , ea
美国国土规划及对我国的启示

美国国土规划及对我国的启示孙春强张秋明(国土资源信息中心,北京100812)摘要:虽然美国与我国的政治体制不同,而且严格来说美国至今也没有进行国家级的全国性国土规划,但作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其国土规划必有可取之处。
本文介绍了美国的规划体系与制度、区域规划的历史沿革和协调机制以及美国研究机构最新倡议的巨型都市区规划,并提出了对我国国土规划的启示。
关键词:美国国土规划区域规划巨型都市区美国是联邦制国家,总统通过间接选举产生,国会议员则通过直接选举产生。
政治上实行三权分立,立法、行政、司法三部门鼎立,相互制约。
各州拥有较大的自主权,有独立的立法权、司法权和行政权。
各州政府与联邦政府之间不是隶属关系或上下级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
政府行政等级分为联邦、州、地方三级,地方政府又大致分为县或郡、市、区、镇、村等不同等级类型,县通常是州的再分区,包括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镇及数个乡村。
国土管理部门只是在西部11 个州和阿拉斯加州编制了一些发展规划或利用规划。
政治经济体制和土地私有制决定了联邦只能通过间接手段对国土规划进行干涉:通过制定与住宅、环境、安全、福利、公共投资项目等有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对州进行补助和宏观调控;通过制定公共土地用途规划,对国有土地进行综合规划管理。
联邦国土管理部门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职责是组织制定公民共同遵守的土地利用法律法规。
通过实施《联邦土地政策和管理法案》(1976)和管理,对联邦政府所有的公共土地实现了土地的多用途目标:在适宜野生动物生长的地区,建立了国家公园;在蕴藏矿产和能源资源的地区,开采了矿产和能源资源;在适宜放牧的地区,建成了牧场。
最近还特别关注自然景观建设,以保护某些特殊的景观。
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联邦层面的国土规划是在联邦法律框架下,综合考虑土地、矿产资源、濒危动植物、水质、空气等各类资源,以及农业、牧业、渔业、城镇发展、交通、居住条件等各个方面,制定出来的一部政策指南。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及其对中国的有益启示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及其对中国的有益启示作者:李金龙雷娟来源:《财经问题研究》2010年第08期摘要:站在全球视野来看,目前我国大都市区治理进程中遭遇的瓶颈之困,英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也曾遇到过。
因此,批判性地借鉴发达国家大都市区治理的经验,不失为突破我国大都市区治理困境的一种理论视角和行动方略。
当然,我国国情与发达国家存在一定的差异,所以,我们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也要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大都市区治理模式。
关键词:大都市区;治理模式;治理瓶颈中图分类号:F2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0)08-0114-05大都市区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的新形式,其形成和发展是现代城市化进程的重要标志,也是21世纪世界城市化发展的主导趋势。
大都市区治理便成为重要课题。
一、中国大都市区的治理瓶颈1区域治理理念滞后当前,我国在大都市区建设和管理中,主导思想仍是“重建轻管”和“单一式”的管治理念,即注重管理的“硬件”(城市基础设施),轻视管理的“软件”(人文环境和人的素质)。
(1)“重建轻管”会导致投资效益低下,建设项目无法发挥作用,城市功能难以充分体现,其具体表现为:城市管理投入与建设投资增长的比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②因管治滞后导致建设好的城市公共设施得不到很好地维护。
(2)管治理念的“单一化”,主要表现为:把“发展”单纯地理解为经济增长和物质性扩张;②把“管治”理解为政府单一主体的行为,并以行政性行为为主导。
“重建轻管”和“单一式”的管治理念,已远远不适应国家、市场、政府之间各个层次的各种需要,也不能积极回应大都市区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2区域治理主体单一在大都市区内,缺乏真正行使区域协调性职能的政府组织,非政府组织独立性又不强,治理主体“权”、“利”界限不明。
对于一个面积和人口都极为庞大的都市区来说,如何做到统一管理,实现利益整合,是一个极为复杂的问题。
根据治理理念,政府、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均是大都市区治理的主体,但是,在我国,非政府组织、企业、公民目前也只是理论上存在的治理主体,要受到政府的严格管制,缺少自主性。
大都市区的概念及其对我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 外 围 县 , 指 与 中 心 县 连 接 并 满足以下条件的县:(%)至少有,’+ 的 劳 动 力 从 事 非 农 业 活 动 ;(!)县 里被雇佣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 中 心 县(市 )所 雇 佣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的%"+或至少为%""""人,或者县 里居住的非农业劳动力至少是中 心 县(市 )居 住 的 非 农 业 劳 动 力 的 %"+或至少定居有%""""人,或者这
准 用 于 国 情 调 查 ,称 为 标 准 大 都 市 区 。%&’& 年 改 称 标 准 大 都 市 统 计 区 ,一 直 用 到 %&(" 年 。 这 以 后 开 始 实行新标准,改称为大都市统计 区,它的组成部分包括)个:
%*中心市,指一个’万人以上的 中心城市或两个城市有相邻的边 界 ,其 中 一 个 城 市 至 少 有 ’ 万 人 口 , 另一个城市人口不少于%$’万。如果 两个邻近城市均达到或超过’万人 口 ,并 且 城 市 之 间 的 距 离 不 超 过 !" 英 里 ,这 两 个 城 市 将 被 划 入 同 一 个 大 都 市 区 ,除 非 这 两 个 城 市 之 间 没 有明显的社会经济联系。
己 的 国 情 特 点 增 加 或 减 少 一 些 界 也 是!’世 纪 世 界 城 市 化 发 展 的 主
定指标。
导趋势。大都市区是城市规模发展
日本参照英美的经验,于’*%# 到一定程度之后,聚集于城市的非
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

●沈 山美国的都市区管制模式及其对长三角区域管制的借鉴 [内容提要] 本文循着美国大都市区的发展历程,以纽约、华盛顿、洛杉矶等都市区的管制策略为例,总结了美国大都市区的六种基本管制模式。
论述长三角大都市区的未来发展战略定位和区域问题以及整合发展现状,借鉴美国都市区的管制经验,提出长三角都市区的区域管制基本策略。
[关键词] 美国大都市区 长三角 区域管制 管制模式 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区域和城市的作用正在发生巨大的转变。
从社会经济发展的总体历程来看,从工业革命以来,先后经历了城市革命(18、19世纪)、大都市区革命(以20世纪5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欧美国家大规模的郊区化拓展为主体),到20世纪90年代则已经进入了真正的区域革命时代①。
同时,城市也经历了从“区域中心城市”到“世界城市”、“全球城市”、“全球城市区域”的发展历程。
区域和城市被看作是当今全球竞争体系中,国家竞争的主要场所单元、协调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最先进形式和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
走向一体化的全球经济迫切需要诸多功能性的城市网络去支配其空间经济运行和增长,不同程度、不同尺度、不同形式的“城市联盟”或“区域联盟”全面崛起。
在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国家发改委启动“长三角都市圈”和“京津冀都市圈”的区域规划作为试点,标志着“长三角洲都市区”成为“国家级的发展战略”和“全球城市区域”。
协调并管制好大都市区域成为实施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环节与核心任务。
因此,总结美国的大都市区的管制模式,对于我国目前基于行 收稿日期:2005108118 作者简介:沈山,徐州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副教授,南京大学博士生,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221116。
政区域的城市管理、缺乏跨行政区协调机制的区域管制模式借鉴意义十分明显,尤其是对于已经作为“国家发展增长极核”的跨越沪、苏、浙的长三角洲大都市区的来说,更为重要。
美国的大都市区管制的基本模式1.管制思潮与美国大都市区管制发展历程管制(G overnance),作为一种社会政治现象,可以说它和“政府”一样古老,原意是治理的方式、引导或领导的行为,后被政府(G overnment)取代而停止使用。
美国2050区域发展战略对中国的启示

美国2050区域发展新战略及其启示内容摘要:美国(2050)区域发展新战略是由美国联邦政府提议,多个部门和研究机构参与的一项研究项目,旨在构建美国未来30-40年区域经济发展的顶层设计,对整个国家区域发展的战略目标、基本原则、发展路径等进行全面规划,对我国制定中长期区域战略规划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本报告在对该研究项目既有研究成果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应加快完善区域发展的顶层设计,构建统一的区域政策框架。
对需要区域政策重点关注的区域,建立以“人均收入”为核心指标的判别标准,以提高我国区域政策的统一性和公平性。
区域政策的重点应转向缩小区域之间社会发展差距,促进资本、要素、人才等各种资源的跨区域流动,还要加快推进大都市区治理模式的创新。
关键词:区域发展,美国,顶层设计,大都市区治理2006年,美国为应对新技术革命、气候变化、人口结构变化以及国内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等多方面的挑战,由联邦政府提议,启动了美国(2050)区域发展新战略的规划研究,并组织多个政府部门、区域规划机构、企业、大学等共同组建了“美国(2050)国家委员会”,负责该研究项目。
目前已完成了战略框架的总体设计、高速铁路远景规划、基础设施远景规划等专项研究。
本报告将在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其战略框架的设计、战略目标的选择以及相关政策的调整进行分析,为我国进一步完善区域政策、制定中长期区域战略规划提供借鉴。
一、美国(2050)区域发展新战略概述(一)美国制定(2050)区域发展新战略的背景从美国区域规划的历史来看,基本上是以州、市层面的地方规划为主。
联邦政府推动实施的规划多数是针对特定的问题区域,并涉及到跨州的专项规划,如田纳西流域开发法案、阿巴拉契亚区域整治规划、“棕色地带”再开发计划等。
基于整个国土空间范围制定国家层面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尚属首次。
究其原因,除了与全球贸易格局的变化、能源环境压力加大、新技术革命等外部因素相关外,更主要的原因是源自美国国内区域经济的变化。
邻里政府: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经验与启示

1 9 6 9年出版的 《 邻里政府 :政治生活的地方基础》 和赫伍德 ・ 霍尔曼 ( H o w a r d W.H a l l m a n )的 《 大 都 市框 架 中的邻 里政 府 》 ⑨。在 这一倡 导 下 ,一 些 大城 市 当 中兴 起 了一 种 旨在 强 化社 区控 制 、
和实践层面依次经历了 “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的传统区域主义 ” ( 主张建立统一 的大都市政府对 大都市区进行整合 , 依靠政府力量配置资源) 、“ 2 0世纪 5 0 —6 0年代的公共选择学派” ( 主张依 靠市场来配置资源、认 为 “ 碎片化” 的大都市地 区是公共服务有效供 给的必要条件 ,大都市区 政治 “ 碎化”程度越高 、地方政府竞争越激烈 ,结果就越有效率 ) 、“ 2 0世纪 8 0 年代 以来的新 区域主义” ( 主张分权式的地方政府合作)三个发展阶段( 堇 ) 。其 中,在从传统区域主义向公共选 择学 派 转变 过程 中 ,针 对传统 区域 主义 主张 的大都 市政 府无效 性 的质 疑 ,美 国学 界开 始倡 导在 城
③ Mi t c h e l l F .R i c e , “ C i i t z e nP a r t i c i p a t i o n , P o l i t i c s &F e d e r a l P r o g r a l n s i nM e t r o p o l i t a nA r e a s ” , 脚 , V o 1 . 1 1 , N o . 4, 1 9 7 9 . P P . 6 0 4 - 6 1 6 .
城市规划管理经验美国波士顿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给予的某些启示

都市规划管理经验(2023,No.2北京规划建设)——美国波士顿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予以旳某些启示高岩 Te-MingChang波士顿重建局(如下简称重建局)是美国马萨诸塞州波士顿市(市辖区内人口为58.9万人面积125.4平方公里)主管都市规划与经济发展旳机构它是美国为数不多旳将规划与发展合二为一旳例子。
这就决定了它既要设置规划法规来限制盲目旳房地产开发又要采用多种形式来鼓励发展和管理房地产项目。
笔者有幸在波士顿重建局工作数年,直接或间接参与了都市规划与管理行为切身体会到它是怎样充足行使州立法赋予旳权力,将看似矛盾旳双重功能有效旳处理和发挥。
从它对房地产项目开发过程旳参与、协调、审批、管理中可以予以我们诸多旳启示。
一、重建局简介及地区规划分区法旳发展历史重建局成立于1957年,经马萨诸塞州立法法案同意,因此它旳立法权利来自于州一级,但又是专门针对波士顿市旳机构在某些问题上旳处理可以独立于波士顿市政厅。
它旳财政预算也与波士顿市政厅分开进行。
重建局当年成立旳重要原因是美国正在进行如火如茶旳都市更新运动许多大都市为了振兴衰落旳都市中心.大量征用市内土地建立一系列大型公共设施或由私人企业开发商业住房将搬家到郊区旳人口吸引回都市。
因此不管与否是居住还是商业用地,重建局具有可认为了公众利益而征用都市土地旳权力(这种权力称为“征用权”)付给原拥有者当时旳市场价格。
这可以说是美国版旳“拆迁办”。
同步它还具有买卖土地及为增进居住和商业房地产开发而实行税收优惠政策旳权力。
除了前述成立旳初始原因外发明良好旳经济发展和居住就业环境提高市民旳生活质量也一直是重建局旳工作宗旨由于它也被赋予规划控制都市旳物质形态旳权利。
它自身既拥有都市中旳许多土地(大多是20世纪60年代都市衰落期买来旳).并积极去开发经营这些土地;同步又立法管理监督其他旳私有土地开发,提供最需要旳住宅、办公楼等,从而指导都市旳发展方向。
这两种功能旳合并使得它可以完整地将规划制定旳方针、原则贯彻执行到实际旳房地产开发项目中做到最小偏差因此规划与发展在这里是相辅相成旳关系。
国外大都市区治理模式及其对中国的有益启示

国家也 曾遇到过。 因此 ,批判性地借 鉴发 达 国家大都 市 区治理 的经验 ,不失为 突破 我 国大都 市 区治理 困境的一种 理论视 角和行 动方略 。当然 ,我 国 国情 与发 达 国家存在 一 定的差 异 ,所 以, 我 们在借鉴 国外经验 的基础上 ,也要积极探 索适合我 国国情的大都市区治理模 式。 关键词 :大都 市区;治理模式 ;治理瓶颈
中 图分 类 号 :F 9 23 文 献 标 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0 — 6 2 1 ) 8 14 5 0 01 X( 00 0 - 1 - 7 0 0
大都 市 区是 城 市 化 发 展 到 较 高 阶段 的新 形 式 ,其 形成 和 发 展 是 现 代 城 市 化 进 程 的重 要 标 志 ,也 是 2 l世 纪 世 界 城 市 化 发 展 的主 导 趋 势 。 大都 市 区治理便 成 为重要 课题 。
第 8 ( 31 期 总第 2 期) 21年 8 00 月
财 经 问 题 研 究
Re e c on Fi nc a s ar h na i land Ec om i s u s on c Is e
N m e 8( ee l eaN.2 ) u br Gnr rl o31 aS i
轻视管理的 “ 软件” ( 人文 环境 和人 的素 质) 。 ( ) “ 建轻管 ”会 导致 投资 效益 低 下 ,建设 项 1 重
目无法发挥作用 ,城市功能难 以充分体现,其具 际上 ,政 府是惟 一 的管理 主体 ,相对 于其他 主体 体表现为 :①城市管理投入与建设投资增长的比 在治理 权利 享有上 的匮乏状 态 ,政 府 的权 力处 于 重呈大幅度下降趋势 ;②因管治滞后导致建设好 种过 度饱 和 的状 态 ,所 以 ,政府 官员就 可能 出 的城市 公共设 施 得 不 到 很好 地 维 护。 ( ) 管 治 现权 力 的 “ 2 寻租 ” 。此外 ,缺 失 区域 协 调 治理 主 理念的 “ 单一化” ,主要 表现为 :① 把 “ 发展 ” 体之下的各行政区域分片分块、各 自为政的管理 单纯地 理解 为 经济 增 长 和 物质 性 扩 张 ;② 把 模式 ,在 很大 程度 上 也 阻 碍 了资 源 的 自由流 通 , “ 治” 理 解为政 府 单 一 主体 的行 为 ,并 以行政 遏制 了大都 市 区发展 的动力 。 管 性行为为主导 。“ J 重建轻管”和 “ 单一式” 的 3 .行政 管理 制度 障碍 管治理 念 ,已远远 不适应 国家 、市 场 、政 府 之间 在 我 国 ,地 区间条块 分割严 重 ,各 级行 政 区
国内外区域发展中政府协调机制建设的经验与借鉴

国以及我 国的长三 角地 区、广佛 同城 、天津滨海新 区为我们提供 了不 同路 径 、不 同模式 的行政协调 机制 。我 们应对这些模式进行 比较 总结 ,取 长补短 ,立足现 实,构建适合本地 区域发展 的政府协调
机 制。
关键词 :区域发展 ;政 府协调机制 ;同城化 ;行政 契约 中图分类号 :D0 3 5 . 5 文献标 识码 :A DO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l 0 0 3 — 8 2 5 6 . 2 0 1 3 . 0 5 . 0 0 2
发 区 、生态 经济 区等 为后续 ,形成 了多层 次多格 局 的 美 国 的大都 市 区协调 模式 主就是对美 国的城 市群 落 内 “ 经济协作 区”发展模 式 。无 论是 国外 的大都市 城市 部 的协调 ,因此也称 为城 市群落协 调模式 。随着社 会 群 发展模 式 ,还 是我 国 的 “ 经 济协作 区 ”发展模 式 , 分工 的细化 ,区域 之 问合作 的趋 向 日益 明显 ,公众 对
运 行最 为成 功的组织 ,其行 政协调 机制 也有一 定 的借 行 政 区划 进行局 部调整 ,将不 同的行政 区划 归一个行
基 金 项 目 : 山 东省 软 科 学研 究 计 划 项 目 ,项 目名 称 :黄 河 三 角 洲 开 发 中 的 政 府 协 调 机 制 创 新 研 究 ( 项 目编 号 :
达 到行政 高效 、助推 经济与社 会发展 的 目的 。世 界发 约 大都市 圈。纽 约大都市 圈是指从 华盛顿 到波士 顿 的 达 国家 的区域 发展多 以大都 市城市 群为典 范 。我 国区 城 市带 ,包 含华盛 顿 、纽 约 、费城 、巴尔的摩 、波士
域 发展 以长三 角 、珠 三角 、环渤海 为先导 ,以经济开 顿等几 大城 市 ,以及多个 中小城市形成的城市群落 。【 l
竞争性区域主义:欧美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与经济 全 球化 相伴 随 , 国家层 面 的宏 观经济 作 用 日益衰微 , 导致 国家制度 和权 力在 区域 发 展 中的地 位
正在 日益下 降 ; 与此 同时 , 区域 经 济活 力不 断 加强 , 世
界 各 国特 别 是 区域 或 城 市发 展 的相 互 依存 性 日益 紧 密。 区域 或城 市之 间正 在形成 一个 由技 术 、 态 、 信 生 通
区域 主义 应运 而生 。
一
通过 构建大 都市 区的各种 制度 、政 策 和管治 机制 , 实
,
现跨 行政 区 的管治 与合作 。 都市 区域 主 义” 质上 是 . “ 实 在 “ 区域 主义 ” 新 思想 启 发 下 , 以大都 市 区为焦 点 , 应 对新 时 期全 球 经 济 竞争 而 做 出 的具 有 合作 倾 向并 富
域 的全部 潜 在利 益 。本 文 系统 回顾 和梳 理 了竞 争性 区域 主 义理论 的形成 和发 展 , 述 了竞争 性 区域 主 义在 欧 评
洲和 美国的 实践 , 并就 竞争 性 区域主 义对 中国 区域 经 济发展 的启 示进行 了探 讨 。 关 键 词 :区域 主 义 竞 争性 区域 主 义 区域 合 作
的国家 和地 区之 间 ,通过 政府 间 的合作 和组 织机 制 , 强 化 区域 内社 会 和经 济发 展 的互 动 意识 。 强调 的是 它
的( is e 中认 为 , 代 社 会 的 国 家 权 力 正在 逐 渐 Ct mt) i 现
削弱 , 而最 有发 展前途 和 发展活 力 的就 是 以城市 为 中
不断 加快 。 球市 场 的扩张使 得 国 内国际 贸 易更具 竞 全
争性 , 而 促使 区域 合 作趋 势进 一 步加 强 , 从 特别 是 次
美国“精明增长”实施问题及对我国城市发展启示

美国“精明增长”实施问题及对我国城市发展启示叶杉摘要:精明增长是美国为应对上世纪70年代城市蔓延产生的经济、社会、环境问题而建立的更有效利用土地的发展原则和规划实践。
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蔓延现象同样出现,并伴随着类似的城市问题。
本文以美国城市精明增长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为研究对象,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和问题的种类,结合美国不同地区的实践经验及对精明增长政策的解读,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此基础上比较中美城市蔓延的表现、内因和采取的精明增长措施;最后根据中国国情,借鉴美国相关经验,从土地利用、交通规划、总体规划和公众参与四方面提出建议,以解决中国郊区蔓延和城区过度集聚的问题。
关键词:精明增长; 城市蔓延; 土地开发; 环境保护上世纪90年代,面对城市蔓延和郊区化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美国开始反思并提出了“精明增长”的理念,以保护环境和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前提,积极推动地方经济增长。
在进行城市用地集聚发展和保护农田、荒地不被开发的实践过程中,出现了支持和反对并存的矛盾、协调多方利益的压力,表现为选择性实施的地方特性,从而产生了从政府到地方团体再到业主个人、从城市开发到基础设施建设再到建成居住环境改善等一系列新的发展问题。
本文以美国城市精明增长的政策内涵和实践经验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实践中问题产生的根源、问题的种类,从而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城郊蔓延和城中集聚的格局,解析美国精明增长对中国城市发展的启示。
1.精明增长起源及相关理论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小汽车的普及和公路大规模建设使美国率先出现城市郊区化的趋势。
1970年之后,以小汽车为主导的交通方式极大程度地加剧了城区就业和居住的低密度扩散,出现了所谓的“城市蔓延”(urban sprawl)。
新的城市问题接踵而至,损害了环境、经济、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
与相对集中的城市发展相比,蔓延将使居民在城市建设上付出更大的代价。
20世纪90年代针对“城市蔓延”问题,美国提出了“精明增长”对策,并随着时间推移不断深化“精明增长”的内涵。
美国纽约大都市区治理:经验、教训与启示

美国的城市化、城市治理与经济发展 步调一致。根据保罗·诺克斯等人的研究, 1875年是美国开始受工业资本主义影响、 城市化发展进入工业城市化时期的一个节 点,这也是美国传统城镇之间关系发生显 著变革的起点[4]。因此,以此为分界点,试 图对大规模工业化以前纽约大都市区的治 理格局进行探索,是具有指导意义的。
在大规模工业化尚未影响美洲大陆的 17世纪,欧洲首批殖民者就开始在北美大
表1 纽约大都市区的两种统计单元范围界定
统计单元
区域范围
面积(km2) 人口(万人)
纽约州的 12个县(纽约市的5个行政区——布鲁克林、
大都市统计 皇后区、曼哈顿、布朗克斯和史坦顿岛,长岛的两个县 区(MSA) 和哈德逊河下游的五 Urban Insight, No. 2, 2021
图1 纽约大都市区空间示意图
陆建立了许多殖民型前哨贸易站点,纽约最 初就是1624年由荷兰殖民者在哈德逊河口 建立的一个被称为新阿姆斯特丹的皮毛贸 易定居点。1664年英国获得荷兰殖民地新阿 姆斯特丹后,正式将其改称纽约,并建立了 12个县,包括隶属于现今纽约的5个区:纽 约县(曼哈顿)、金斯县(布鲁克林)、布 朗克斯县(布朗克斯)、里士满县(史坦顿 岛)和皇后县(皇后区),纽约开始成为殖 民地的首府城镇。
17405
2030
13个县,宾夕法尼亚州东北部的1个县,总共26个县
联合统计区 其中还包括纽约、新泽西、康涅狄格州和宾夕法尼亚州 (CSA) 的另外10个县
34490
2370
资料来源:https:///wiki/New_York_metropolitan_area.
当代美国大都市区治理的争论与启示

收 稿 日期 2 0 一 1 0 0 6O — 5
美 国是 一个 名 副 其 实 的城 市 国家 ( 过 5 % 超 0
的 人 口居 住 在 城市 ) 到 1 9 , 9 4年 , 约 有7 . 的 大 98
人 口居 住在 大都 市 区 , 美 的都 市 区则 增长 到 3 4 全 2
基 金 项 目 教 育 部 人 文 社会 科 学 一 般 项 目( 30 —1 1 3 ) 广 东 省 哲 学 社 会 科 学 规 划 项 目( 30 —2 1 3 ) 1 0 040 1 1 、 1 004 2 16 、广 州 市
发展 的态 势 , 何实 现有 效治 理 以提升 区域发 展竞 如 争 力 , 当代 中国 区域公共 管 理理 论与实 践 面临 的 是
一
率在 1 以上 。 9 3年 改 S A 为大都 市 区统 计 5 18 MS
区域 ( A) 而在 1 9 MS 。 9 0年 以后统 一 定名 为大都 市
、
大 都 市 区 治 理 问 题 的 产 生
在 美 国 , 都 市 区 是 一个 十 分 容 易 混 淆 的术 大 语 , 般 指通过 地 理和经 济联 合在 一起 的 由一个 大 一
城市 和几 个小城 镇 组合 而成 的城市 聚集 区 , 或者 是 包 括一 个 具 有一 定 规模 的人 口中心 以及 与该 中心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

浅谈西方城市规划理论演变及其对中国城市的启示硕-城规10 闫晨 3106495摘要:本文从西方广亩城市和紧缩城市的城市规划理论出发,以一名城市规划研究生的角度浅谈了作者对于这两个经典理论自己的认识,阐述了现代城市关于集中和分散的看法,并且从这两个经典理论的角度收集了中国城市规划中分析解决问题的一些相关的研究。
通过分析这些研究,反映了中国城市规划理论研究方面的一些问题以及城市建设中的一些矛盾。
关键词:广亩城市、紧缩城市、分散论、集中论、可持续发展ABSTRACT/By referring broadacre city and compact city, the urban planning theory, explain the modern city on the views of centralized and decentralized, as a graduate students. And have some collections of urban planning in China to solve the problems of some related research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both the classical theory. Reflecting some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research in China and the contradictions in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KEY WORDS/Broadacre city ,Compact city ,Centralized ,Decentraliz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我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于春秋战国之际,《周礼•考工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
中国古代城市规划强调整体观念和长远发展,强调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强调严格有序的城市等级制度。
国外城市群地经验以及对中国地一些启示

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高国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各位学员,大家好!我来自国家发改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我从事的专业领域主要是围绕区域经济、城市经济、资源和环境可持续发展相关的一些理论、政策和方法。
今天我讲课的题目是国外城市群的经验以及对中国的一些启示。
应该说这个题目目前中国国内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我们国家新型城镇化颁布以后,中国的城镇化进程将会得到快速的推进,而其中城市群已经被明确作为中国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主要载体和形态。
所以说,全面的了解和对比世界上特别是发达国家它们的城市群发展演变的一些规律、特点、模式,从中得到对我们国家下一步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些启示和建议。
所以今天我就围绕这个题目,展开我的这个授课。
一、世界典型城市群的基本情况(一)北美洲的典型城市群首先我想讲的第一部分内容想介绍一下世界典型的城市群的一些基本情况。
从目前学界说得比较多的,有以下几个大的比较成熟的世界级的城市群,我依次向大家做一个介绍。
第一个就是北美洲的这个典型的城市群,这个通常指的是两个,第一个就是美国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的城市群,主要是分布在美国的东北部大西洋沿岸的平原地带,北起波士顿,南至华盛顿,以波士顿、纽约、费城、巴尔地摩、华盛顿等一系列大城市为中心,同时其间也分布了若干的一些中小城市,整个这个城市群在长约965公里,宽100多公里的地带上形成由一个5个大都市和40多个中小城市组成的,应该说是世界级的城市群,整个面积是13.8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6500万人,城市化水平90%以上。
所以说这个美国的东北部的大西洋沿岸城市群,国土面积占整个全美1.5%,但是集中了美国总人口的20%左右,应该说是美国的经济的核心地带,它的制造业占了全美的30%,它的这个制造业能力、它的商贸的规模和它的金融服务业的规模和实力,都应该说在全世界具有非常大的影响,非常大的影响。
中美行政区划比较及启示研究

HUNAN UNIVERSITY 中外行政区划体制比较课程论文论文题目:中美行政区划比较及启示研究学生姓名:蒋雪琴学生学号:S1*******专业班级:行政管理2011级2班学院名称:法学院指导老师:李金龙行政区划与层级的革新涉及府际权责重新划分及相应的经济社会发展、财税运行、干部管理等一系列复杂问题,需要谨慎而行。
“十二五”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攻坚期,中国行政区划与层级改革面临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
推进行政区划与层级的比较研究有助于为当前行政区划改革提供借鉴思路。
本文将从行政区划的历史、层次、幅度等方面对中美的行政区划进行对比,并探究对中国的行政区划与层级改革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一、中美地理区划比较中美之间在纬度位置海洋气候、农作物带、山脉、河流、城市以及东部沿海的布局等对比一条件上都基本相同。
在国土面积方面,中国陆地面积96 0万平千米,分为43个省级行政单位(32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和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
美国国土面积936万平方千米,由50个州组成。
但仔细一看,你至少会发现一点差别:美国的州界线大多数是笔直的;中国的省级行政区界线却如犬牙交错。
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应该在大类数量上划为5个区域,这就是东西南北中,又考虑到中国边界形状的特点,东北可以独立,再考虑到青藏高原的特点,青藏地区可以独立,因此,中国的一级地理区域划分应为:东北、华北、西北、青藏、西南、华南、东南、华东和华中。
华南、西南和东南可以合成南方地区,东北、华北和西北可以合称北方地区。
西南、青藏、西北可以合成西部地区,东南和华东可以合成东部地区。
其余为中部地区。
地理区域的划分应该是地理和行政区的结合,所以,一个省不能同时属于两个区域。
至于气温、雨量、风力等地理因素,他们本不是一个沿经纬度突然变化的变量,是连续变化的,在中国这样一个大的国土上,只要划分了东西南北,其地理变量特征自然就会表现出来。
美国在地理上分为10个地区:新英格兰地区、中央地区、中大西洋地区、西南地区、阿巴拉契亚山地区、高山地区、东南地区、太平洋沿岸地区、大湖地区、阿拉斯加与夏威夷;领地:波多黎各自由联邦、北马里亚纳、美属萨摩亚、关岛、中途岛、约翰斯顿岛、美属维尔京群岛、贝克岛、豪兰岛、贾维斯岛、金曼礁、纳弗沙岛、帕尔米尔岛、威克岛。
中美大都市区治理的比较研究

的治理 结 构 及 其 治 理 模 式 是 影 响 大 都 市 区 整 体 竞 争力 的重要 因素之 一 。我 国 以珠 三 角 、 长三 角和 京 津冀 为代 表 的一批 大都 市 区正 在 崛起 , 如何 构 建
国家 社 科 基 金 项 目 ( 编 号: 1 3 B Z Z 0 5 7 ) ; 广 东 省 普 通 高 校 人 文 社 科 重
大攻关项 目( 编号 : 2 0 1 2 Z G XM_ 0 0 0 9 责 任 , 但 在 处 理 外 部性 问题 , 实 现 规 模经 济 和 协 调 大 都 市 区事 务 的机 会 上 有 限 。地
展经 验 。但 是 , 在汲取美 国经验之前 , 必 须 认 清 两
国大 都市 区发 展 的 异 同。 唯 此 , 方能取其精 华 , 去
其糟 粕 , 提 出适 合 我 国 国 情 的 大 都 市 区 治 理 模 式 、
结构 及其未 来 演化方 向。
1 . 1 单 层 碎 化 政 府
都 市 区 治理 无论 是 行 政 区 划 的调 整 还 是 非 正 式 的 区域 协 调 机 制 , 抑或是上级政府 的规划指导 , 都 体 现 出政 府 主 导 的 整 体 性 治
理 特征 ; ( 2 ) 中 国 自上 而下 和 美 国 自下 而上 的 体 制 差 异 决定 了 中 关 两 国 大都 市 区 问题 的 缘 起 和 问 题 本 身 不 同 , 进 而导致 两 国
城 市 与 区域
【 文章编号】 1 0 0 6— 3 8 6 2 ( 2 0 1 4) O 1— 0 1 0 2— 0 6
中美 大 都 市 区治 理 的 比较 研 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的区域协调机制及其对中国的启示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 of American MPOs and Its Inspirations to China周素红 陈慧玮引言区域协调一直是各地政府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
在美国的分权体制下,其地区间协调面临的困难更为突出。
经过政府和民间的长期努力,目前已初步形成一套相对有效的协调机制。
在解决区域间的各类协调问题时,除了通过法律程序缔结州际协定或采用非正式的州际行政协议外,编制区域规划、成立一系列专项政府公共权利机构和政府联合会等对区域的实质性协调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在1920年代,随着小汽车的大量使用,城市迅速蔓延,城市与周边地区的联系日渐密切,亟需协调,区域规划与区域协调的呼声日渐高涨。
在此背景下,产生了第一批规划咨询和协调机构,包括一系列非政府组织,如1922年成立的区域规划协会(RPA: Regional Plan Association)和部分为解决某一方面问题而成立的政府公共权力机构,如纽约港权力机构,后来更名为“纽约与新泽西港务局”(Port Authority of New York and New Jersey)。
但由于各自权力的局限,这些组织和机构所发挥的协调作用是有限的。
政府联合会(COG: Council of Government)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局面。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特别是1960年代以后,联邦政府逐渐重视基础设施和环境的区域协调问题,增加了对公路建设、城市再开发和环境整治的联邦基金拨款,并要求地方政府必须提交相应的区域规划和论证报告,才能获得相应的拨款,一批政府联合会(C O G)应运而生。
这些C O G 主要行使联邦基金相关法案要求的一系列协调、审核与计划事务,包括提交交通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编制和实施交通与土地利用、交通与经济发展、交通与环境公平等涉及区域发展的各项协调计划,从而将全面的区域协调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由于地方C O G 的主要成员来自各地多个相关政府权力部门,因此能在区域协调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按照其主要职能,COG 可以划分为区域委员会(RC: Regional Council)和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PO: Metropolitan Planning Organizations)两类。
其中,R C 主要负责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中各政府部门间的协调问题,而M P O 则主要负责与大都市区交通规划和相关基金申请有关的规划和协调工作。
目前,全美共有300多个大都市区规划组织,在各地的实际运作中,部分R C 包括了M P O 或直接通过RC 行使MPO 的职能。
在上述关于区域协调的相关组织和机构中,由于有相关法案的保障,C O G 中的M P O 在区域性交通规划和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基金申请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并通过摘要: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区域规划和协调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本文介绍了美国大都市区区域协调的主要执行机构——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 P O)的发展历程,分析其发挥区域协调作用的主要协调机制——以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协调为基础,促进区域用地、环境整治、社会公平、公共服务等方面的区域协调。
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区域规划和协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相关建议,认为以立法为基础,建立公共投资再分配机制是政府进行区域协调的有效途径之一。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become increasingly significan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main executive body for metropolitan regional coordination in USA, the history of MPO, and analyses its mechanism.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it proposes some suggestions considering the existing problems of regional planning and coordination in China. It proclaims that to establish a mechanism for the redistribution of public investment on the premise of legislation would be one of the effective ways in regional coordination between governments.关键词: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 区域协调机制 Keywords: USA; MPO;Reg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本文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40401019)和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批准号:06YD01)资助。
作者: 周素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副教授。
zsuhong@陈慧玮,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广泛涉及社会、经济和环境等方面协调的交通整合机制,对区域的全面协调起重要的实质性作用[1]。
目前,国内相关文献在介绍美国大都市区规划和协调时主要关注区域规划协会(R P A)及其迄今为止编制的三次区域规划,而缺乏对真正发挥实质性协调作用的M P O的关注。
作为非政府组织,R P A所编制的区域规划缺乏相应的实施机制,对区域协调所发挥的作用是很有限的;相反,作为政府联合机构之一的M P O,由于其成员来自所在区域多个地方政府的各相关部门,其行驶的职责权利具备相关法规的保障和资金来源基础,可对区域协调产生更为实质性的作用。
因此,本文以M P O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其发展历程、主要运作模式及其在区域协调中如何发挥作用,为中国区域协调机制的完善提供借鉴。
1 美国大都市区规划组织(MPO)的主要发展历程追溯M P O的起源应该回顾美国高速公路的建设历史。
M P O在美国的发展经历了1950年代的酝酿、1960年代到1980年代初的兴起和多元化,以及1990年代的进一步强化等几个阶段。
期间,在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曾经历了短暂的职能弱化阶段。
具体发展历程如下[2,3]。
在1956年,战后新一轮联邦公路资助法案(1956 U S Federal-aid Highway Act)出台,授权联邦政府相关机构在1957—1969年间投资250亿美元用于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资金的90%由联邦负担,10%由州和地方政府负担。
此后在1958年,联邦又对1956年的法案进行了充实,增加了政府对公路建设、城市再开发和环境整治等的拨款。
如前所述,各地方政府为了获取相应的投资基金,纷纷成立了相关的政府联合会(COG)[3]。
在1962年,美国政府再次颁布联邦投资高速公路法案(1962 US Federal-aid Highway Act),进一步引发了联邦对城市与区域交通规划的需求。
这一法案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州际高速公路系统建设和道路所经过相关城市周边的区域协调而制定的。
法案要求,作为联邦交通财政补助的附加条件,在人口超过50 000的城市化地区,必须由州政府和地方政府合作承担交通规划。
然而,当时在很多城市区域都缺乏能够管理和组织区域交通规划过程的合法规划机构。
因此,公路局(联邦高速公路行政部的前身)要求各地成立相应的机构。
于是,作为COG形式之一的MPO很快应运而生。
伴随着1960年代美国的公路建设,美国的生活方式和社区发展模式发生了改变,美国公民出行越来越依赖于汽车[4]。
但是,相伴而来的是交通拥挤、废气污染等问题。
在1980年代初,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和能源危机促使联邦政府重视近期规划和交通规划中的能源与综合环境问题,要求交通规划不仅要包括长期规划,还应该包括规划期限较短的地方性基础设施投资项目计划,并强调要用非投资手段来缓解交通堵塞。
因此,M P O 的成员构成开始多元化。
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初,由于地方自治趋势明显,联邦政府减少了对地方决策的介入。
美国联邦公路局(FHWA: Federal Highway Administration)和都市公共交通管理局(UMTA: Urban Mass Transportation Administration)共同修订了交通规划条例。
新的条例要求人口超过20万的区域制订交通规划(Plan)和交通改进计划(TIP: Transportation Improvement Program),每年修编联合规划工作计划(UPWP: Unified Planning Work Program)。
州和MPO自行审核年度计划,并向联邦政府提交项目和计划清单,只要清单与交通改进计划不矛盾,至于其他的规划细节问题,联邦政府均不过问。
因此,导致MPO原来大部分职能和作用的丧失。
1990年通过的“多模式地面运输效率法案”(I S T E A: Intermodal Surface Transportation Efficiency Act)标志着美国交通运输发展转入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综合运输发展阶段[2],重新强化了M P O的职能。
该法案规定,M P O有权对地方政府和机构申请拨款的交通改善项目进行认定并确定各自的优先度,拟定区域交通改善计划,直接决定大部分资金的使用方式。
I S T E A提出了交通整合的系列要求,要求M P O编制的交通改善计划除了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外,还应研究基础设施对环境、社会公平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在某种层面上,M P O通过交通规划的协调,促进了区域的综合协调,其区域协调的作用日渐明显。
1998年,美国在I S T E A法案的基础上制定了“21世纪交通公平法案”(TEA-21: Transportation Equity Act for the 21st Century)。
该法案在很大程度上延续了ISTEA的规定,并强调联邦基金在支持交通供给的同时,需要注意M P O提交的计划是否满足提高交通安全、保护和提升社区与自然环境的要求,并能通过高效和灵活的交通促进美国经济增长,应对国内外竞争。
该法案进一步强化了M P O在交通规划之外,促进区域社会公平与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
此外,I S T E A和T E A-21都提出了“发展多种交通运输方式”,包括公路、铁路、水运、航空与管道等,这些交通规划涉及的区域间和不同交通方式的规划间都需要协调,这在客观上也强化了MPO的重要协调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