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word版)城市生态驳岸设计专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生态河岸设计:
1 河岸的概念
河岸一般是指同河流水域濒陆的陆地边缘地带,是水体和陆地的景观边界,是在特定时空尺度下,水、陆相对均质的景观之间所存在的异质景观。河岸作为水陆交错的过渡地带,通常呈现与水边平行的带状结构,本身具有活跃的物质、养分以及能量的流动,同时作为城市滨水环境中重要的景观区和富有吸引力的开放空间,在生态与景观方面具有多重价值。
2 目前我国城市传统河道河岸的
3 种模式:
2.1立式河岸
这种河岸一般用在水面
和陆地的平面差距很大或水
面涨落高差较大的水域,或
者因建筑面积受限、没有充
分的空间而不得不建的河
岸。
2.2斜式河岸
这种河岸相对于直立式
河岸来说,容易使人接触到
水面,从安全方面来讲也比
较理想,但适于这种河岸设
计的地方必须有足够的空
间。
3.3阶式河岸
比之前两种河岸,这种
河岸让人很容易接触到水,
可坐在台阶上眺望水面;但
它很容易给人一种单调的人
工化感觉,且驻足的地方是
平面式的,容易积水,不安
全。上述做法虽能立竿见影,
使河道景观看上去显得很整
洁、漂亮。但是,它忽视了
人在水边的感受。传统的河
岸主要基于经济安全、节约
土地的目的下进行使用的,具
有很强的防洪功能,但是人工
痕迹太重,对河流的干扰很大,
不利于河流自身系统的发
展。虽然河流自身具有调节
功能,但是对于这种人工痕迹
太重的干扰,在短时间内很难
适应,如今已经逐渐转向生态
型河岸的设计使用。
3 生态河岸的概念与功能
3.1 生态河岸的概念
生态河岸是指恢复后的自然河岸或具有自然河岸“可渗透性”的人工河岸。它具有渗透性的自然河床与河岸基地,丰富的河流地貌,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功能,同时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
3.2生态河岸的作用
生态河岸可以充分保证河岸与河流水体之间的水分交换和调节,同时也具有一定的抗洪强度。此设计方案的水系不搞硬质人工渠,不采用规则形式、硬质河岸构筑;水面形态采用自然式,打破单一线性结构,利用点、线、面相结合的方式,形成自然、生态、多变的濒水、湿地景观如:曲折溪流、河网、、湖面等。选择地势低洼地湿地带,挖湖蓄水形成功能多样、规模不等的人工湖面。平时是人工湖面,洪水来时可以起到分流、蓄洪、降低洪峰流量的作用。
生态河岸除具有护堤、防洪的基本功能外,对河流水文过程、生物过程还有如下促进功能:
3.2.1补枯、调节水位
生态河岸采用自然材料,形成一种可渗透的界面。丰水期,河水向堤岸外的地下水层渗透储存,缓解洪灾;枯水期,地下水通过堤岸反渗入河,起着滞洪补枯、调节水位的作用。另外,生态河岸上的大量植被也有涵蓄水分的作用。
3.2.2增强水体的自净作用
生态河堤上修建的各种鱼巢、鱼道,可形成不同的流速带和水的紊流,使空气中的氧溶入水中,促进水体净化。
3.2.3生态河岸对于河流生物过程同样起到重大作用
生态河岸把滨水区植被与堤内植被连成一体,构成一个完整的河流生态系统。生态河岸的坡脚具有高空隙率、多鱼类巢穴、多生物生长带、多流速变化,为鱼类等水生动物和其他两栖类动物提供了栖息、繁衍和避难场所。生态河堤上繁茂的绿树草丛不仅为陆上昆虫、鸟类等提供了觅食、繁衍的好场所,而且进入水中的柳枝、根系还为鱼类产卵、幼鱼避难、觅食提供了场所,形成一个水陆复合型生物共生的生态系统。
4 生态河岸设计
4.1 生态河岸的分类:
4.1.1非结构性河岸:指按照自然水岸的模式,运用自然界物质形成的坡度较缓的水系河岸,又可因人为干扰因素的强弱分为自然缓坡式河岸以及生物工程河岸。自然缓坡式河岸无需过多的人工处理,只需按土壤的自然安息角进行放坡,并按每层厚一几逐层夯实,面层种植植被或铺设细纱、卵石,形成草破、沙滩或卵石滩。生物工程河岸中生物工程技术要致力于在河岸植被形成之前,运用自然可降解的材料来保河岸坡,当岸坡的坡度超过自然安息角或土质不稳定时,需要对河岸进行人工防冲蚀和加固处理,可运用稻草、黄麻、椰壳纤维等自然界原生物质做垫子、纤维织物等,通过覆盖或层层堆叠等形式来组织土壤的流失和边坡的侵蚀,并在岸坡上种植植被和树木。这些原生纤维材料会缓慢的降解并最终回归自然,此时岸坡的植被也己基本形成发达的根系保护河岸。其中原生纤维材料中又以椰壳纤维的性能最佳,具有良好的保水性以及耐久性,寿命可长达一年。
4.1.2结构性河岸:按照力学原则,运用木材、石材、金属、土工织物及水泥、混凝土等材料,结合植物种植形成的河岸,包括混凝土构件河岸、干砌块石河岸、金属笼、土工织物垄河岸等。这种河岸将工程技术与生态绿化结合在一起,其中石材、混凝土等高硬度材料的使用可以抵抗较强的水流冲蚀,提高河岸的安全稳定功能而这些护岸材料的空隙及缝隙又能够提
供植物生长的养分,同时便于水陆间生态流交换过程的展开,为鱼、虾等水生动物提供了可靠的栖居地。这种结构性柔性河岸可以适用与不同坡度的岸坡,但当高度超过米时需要进行分层式设计。
每种河岸都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范围,在实际工程中需要根据河岸的具体情况,进行经济、环境以及景观等诸多要素的综合性考虑,确定断面的形式以及组合方式,从而加强生物工程技术的应用,建设坚实、可持续以及美观的河岸,保障水生生物以及动植物完善的栖息地,并对地表流径起到净化的作用。
4.2 生态河岸设计
生态河岸设计考虑不同河段流速变化及洪水主流顶冲部位,并考虑与景观设计方案协调,生态河岸可以分为以泻流为主的河道河岸和以景观为主的湖区河岸。工程措施如下:(1)在径流冲刷大的河道河岸设置刚性堤岸,用浆砌石挡土墙和土工格式河岸,将堤岸沿经过改造的台阶式地形分级设置,台阶面可种植植物,也可作为休息或散步的场所,刚性堤岸可以抵抗较强的流水冲刷,能在短期内发挥作用。在径流冲刷弱的河道河岸设置刚柔结合型堤岸,这种堤岸具有人工结构的稳定性和自然的外貌,见效快、生态效益好,刚性和柔性的材料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
①种植植物的堆石。将由大小不同的石块组成的堆石置于与水接触的土壤表面,再把活体切枝插入石堆中使斜坡更加稳定。根系可提高强度,植被可遮盖石块,使堤岸外貌更加自然。
②与植物结合使用的插孔式混凝土块。将预制的混凝土块以连锁的形式置于岸底的浅渠中,再将植物切枝或植株扦插于混凝土块之间和堤岸上部,其上覆土压实,再播种草本植物。对于较陡的坡岸或冲蚀较严重的地段,不仅种植植被,还采用天然石材、木材护底,以增强堤岸抗洪能力。如在坡脚采用石笼、木桩或浆砌石块(设有鱼巢)等护底,其上筑有一定坡度的土堤,斜坡种植植被,实行乔灌草相结合,固堤河岸。
(2)在低洼地带形成的滞流区或人工湿地、浅潭和人工湖的河岸设计以蓄洪、造景为主,径流对河岸的冲刷不是很大的湖区河岸来说,要根据湖区的景观及生态恢复建设要求设置柔性堤岸,可分为两类:自然原型堤岸和自然改造型堤岸。自然原型堤岸是直接将适于滨河地带生长的植被种在堤岸上,利用植物的根、茎叶来固堤。这种河岸不需过多的人工处理,按土壤的自然安息角(30°左右)进行放坡,并按每层厚250~300mm 逐层夯实,面层种植或铺设细砂、卵石,形成草坡、沙滩或卵石滩。配合植物种植,达到稳定河岸的目的。如种植柳树、水杨、白杨、榛树以及芦苇、菖蒲等具有喜水特性的植物,由它们生长舒展的发达根系来稳固堤岸,加之其枝叶柔韧,顺应水流,增加抗洪、护堤的能力。自然改造型堤岸主要用植物切枝或植株,或将其与枯枝及其他材料相结合,来防止侵蚀、控制沉积,在植被形成之前,运用自然可降解的材料,来保河岸坡。当岸坡的坡度超过自然安息角或土质不稳定时,需要对河岸进行人工防冲蚀和加固处理,可运用稻草、黄麻、椰壳纤维等自然界原生物质制作垫子、纤维织物等,通过覆盖或层层堆叠等形式来阻止土壤的流失和边坡的侵蚀,并在岸坡上种植植被和树木。当这些原生纤维材料缓慢降解,并最终回归自然时,岸坡的植被巳形成发达的根系而保护河岸,同时也能为生物提供栖息地。
①湖区堤岸构成:
根据湖区在泻洪中起的作用不同,河岸的做法也不同。按照洪水冲刷的频率和持续时间的不同,可将堤岸划分为不同的地带。
(a)岸底带:河床与常水位之间的部分
(b)水岸交错带:洪水位与常水位之间的部分
(c)堤岸带:洪水位与岸顶之间的部分
(d)岸顶带:堤岸带以外的部分。
②类型:
(a)树桩。将活的、易生根的树木切枝直接插入土壤中,利用根系固着土壤,枝叶削减流水能量,适合于水岸交错带和堤岸带。
(b)柴笼。将活体切枝系成圆柱状的柴捆,顺等高线方向置于岸坡上的浅渠内,适合于堤岸带。
(c)树枝压条。将活体切枝以交叉或交叠的方式插入土层中,适合于水岸交错带和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