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研究方法与应用

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研究方法与应用在新媒体时代,网络舆论的影响力日益增强,成为社会热点事件的重要评判标准之一。
因此,研究网络舆论的方法和应用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新媒体时代下的网络舆论研究方法与应用。
一、网络舆论研究方法1. 数据收集与分析网络舆论研究的第一步是收集相关数据。
可以通过网络爬虫技术获取大量的网络舆论数据,如社交媒体上的评论、微博上的转发和点赞等。
收集到的数据可以通过文本挖掘和情感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以了解网络舆论的情绪倾向和关注焦点。
2. 社会网络分析社会网络分析是一种研究人际关系和信息传播的方法。
在网络舆论研究中,可以通过构建网络图谱来分析网络中的关键人物和信息传播路径。
通过社会网络分析,可以揭示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力。
3. 话题模型话题模型是一种用于发现文本中隐藏话题的方法。
在网络舆论研究中,可以使用话题模型来挖掘网络舆论中的热点话题和关键词。
通过分析话题的演化和变化,可以了解网络舆论的发展趋势和变化规律。
4. 情感分析情感分析是一种用于判断文本情感倾向的方法。
在网络舆论研究中,可以使用情感分析来判断网络舆论的情绪倾向,如正面情绪、负面情绪和中性情绪等。
通过情感分析,可以了解网络舆论对事件的评价和态度。
二、网络舆论研究应用1. 舆情监测与预警网络舆论研究可以用于舆情监测与预警。
通过对网络舆论的实时监测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社会热点事件的舆论动态和舆论倾向,为政府和企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同时,可以通过预警系统提前发现和应对潜在的舆情危机。
2. 舆论引导与管理网络舆论研究可以用于舆论引导与管理。
通过对网络舆论的分析,可以了解公众的关注点和需求,从而针对性地制定舆论引导策略。
同时,可以通过舆论管理手段,如删帖、封号等,对网络舆论进行干预和调控。
3. 舆论传播与影响网络舆论研究可以用于舆论传播与影响。
通过分析网络舆论的传播机制和影响力,可以了解网络舆论对公众意见和行为的影响。
同时,可以通过舆论传播策略,如病毒营销、口碑营销等,提高网络舆论的传播效果和影响力。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

舆论学知识点总结一、舆论学的基本概念与理论1.1 舆论的概念与特征舆论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人们对于公共事件和议题的看法、态度和意见。
它具有广泛性、影响力、情绪性、动态性、多样性等诸多特征。
1.2 舆论传播的过程舆论传播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包括舆论的形成、传播和引导三个主要环节。
舆论的形成来自于社会事件的发生,也受到个体认知、社会交往、传媒报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而舆论的传播则通过各种传播渠道进行,包括传统媒体、新媒体、口碑传播等多种形式。
最后,舆论也可能会被政府、传媒、公共机构等引导和操控,以达到某种目的。
1.3 舆论建构的理论舆论建构理论强调了媒体和社会机构在舆论形成和传播中的作用。
它认为,媒体的报道和解释对于舆论的形成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而不同的社会机构也通过舆论来构建自己的形象和权力。
1.4 舆论引导的理论舆论引导理论则关注了政府、传媒等权力机构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在这一理论视角下,舆论甚至可以成为权力的延伸和工具,被用来达到某种目的。
二、舆论学的研究方法2.1 文献分析法文献分析法是舆论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方法,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梳理和分析,可以帮助研究者了解当前的研究状况和发展趋势,为进一步的研究提供参考。
2.2 调查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则是通过设计问卷、访谈等调查工具,对大众的舆论态度和看法进行系统性的调查研究,从而揭示舆论的结构和特征,并分析其影响因素。
2.3 实证研究法实证研究法是一种以数据为基础的研究方法,通过实证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可以验证理论假设,推动舆论学理论的发展。
2.4 田野调查法田野调查法是一种深入研究舆论现象的方法,通过对特定事件和场域的实地调查,可以更加全面地了解舆论的形成和传播过程。
2.5 实验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注重对某种因果关系的验证,通过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可以揭示不同干预条件对舆论的影响。
三、舆论学的应用与发展3.1 政治舆论政治舆论是舆论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关注政治议题在公众中的传播和建构过程,以及政府和政治精英对舆论的引导和操控。
舆论的概念与特点

(三)舆论的公众必须具有自主表达意见的条 件和能力。 件和能力。 客观条件: 客观条件: 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1,被依法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在制度化的职能群体中,像政党、 2,在制度化的职能群体中,像政党、军队等组 或者在比较特殊的形势下, 织,或者在比较特殊的形势下,意见表达受到 制约的成员除外。 制约的成员除外。
市民社会 :市民社会是国家或政府系统以及 市场或企业系统之外的所有民间组织或民间关 系的总和。它是官方政治领域和市场经济领域 之外的民间公共领域。
3,[德] 伊丽莎白 内尔 纽曼 心理学家 伊丽莎白内尔 内尔—纽曼 1980年 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的社会皮肤》 我们的社会皮肤》 1980年《沉默的螺旋:舆论 我们的社会皮肤
二当私人问题或专业问题与既定的二当私人问题或专业问题与既定的公共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形成冲公共利益社会关系社会观念形成冲突时就会转化为公共问题
《舆论学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舆论学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1.舆论学原理: 1.舆论学原理: 舆论学原理 舆论形成、舆论扩散、舆论引导、舆论监 督、舆论控制。 2.舆论调查方法: 2.舆论调查方法: 舆论调查方法 抽样调查、问卷设计、调查实施队伍的组 织和控制、调查数据的分析与调查报告的撰写。 3.应用舆论学 应用舆论学: 3.应用舆论学: 包括党政部门的宣传、选举、决策方面的 民意调查与分析,企业、社团的公关活动、经 营活动方面的民意调查与分析。
2)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 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于舆论。 媒介只是”模拟公众”,而并非公众本身,所 媒介只是”模拟公众” 而并非公众本身, 以它只能代表舆论,而不能代替舆论。 以它只能代表舆论,而不能代替舆论。 媒介自身会受到各种利益、权力组织、隶属关 媒介自身会受到各种利益、权力组织、 系等的控制;同时媒介也属于一定的阶层, 系等的控制;同时媒介也属于一定的阶层,有 自己的利益诉求, 自己的利益诉求,因此它代表舆论的程度要具 体分析。 体分析。 舆论监督有时候是媒介代表舆论在监督,有时 舆论监督有时候是媒介代表舆论在监督, 候是媒介代表自己在监督, 候是媒介代表自己在监督,有时候是媒介代表 国家政党或政府在监督。 国家政党或政府在监督。
舆论学总结

舆论学总结引言舆论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的是公众意见的形成、传播和影响。
舆论学在现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对于政府、企业、媒体等组织和个人来说,了解舆论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技巧都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总结舆论学的重要观点和应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舆论学知识。
舆论的定义与分类舆论是指社会大众对特定事件或问题的共同意见或观点。
舆论有积极的作用,可以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也有消极的作用,可以导致恶性循环和社会动荡。
根据形成的方式和传播的方式,舆论可以分为自发性舆论和有组织的宣传舆论。
自发性舆论是指由大众自发形成和传播的意见,有组织的宣传舆论则是由政府、企业或媒体等有组织地进行宣传和引导。
舆论的形成原理舆论的形成涉及多种因素,包括个体的经验、知识和态度、媒体的报道和传播、社会网络的影响等。
个体的经验和知识对舆论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不同的个体会基于不同的经验和知识形成不同的观点。
媒体的报道和传播在舆论形成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媒体的选择性报道和信息加工对舆论的倾向性产生明显的影响。
社会网络也对舆论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人们通过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意见交流和信息分享,进一步扩大和影响舆论。
舆论的传播与影响舆论的传播是指舆论在社会大众中的扩散和传播过程。
舆论的传播路径多种多样,包括传统媒体、社交媒体、口碑传播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社交媒体成为舆论传播的重要渠道,人们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更快速地获取和传播信息。
舆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公众的行为和决策方面。
舆论可以影响公众的消费行为、选举投票、政策支持等方面,对于政府、企业和媒体等组织来说,舆论的影响力是评估和改变公众行为的重要指标。
舆论管理与应对面对复杂多变的舆论环境,政府、企业和媒体等组织需要积极管理舆论,应对舆论危机。
舆论管理包括舆论监测、舆论引导和舆论应对三个方面。
舆论监测是指对舆论动态的及时和全面的监测和分析,通过舆论监测可以了解公众对某一事件的态度和观点,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舆论风险。
《08257+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第三、四章知识点详细(第一轮)

第三、四章知识点第三章舆论的三要素第一节:“舆论”之词解与相关定义1词解:《周礼❿考工记❿舆人》,“舆”本指车厢,转义为车;“舆人”原指造车匠,后指与车有关的人。
“舆者,众也”,“舆人就是众人,其社会地位在君主帝王之下,奴隶之上”“舆人”首先有田产,其次有人身自由。
2舆论的定义: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喻国明)。
3构成舆论的三要素:一是发出舆论的主体——公众;二是舆论的表达形式——意见;三是舆论的客体,即公众针对特地的客观对象来表达各自的看法、主张。
第二节:舆论的客体----问题的规定性4.什么是舆论的客体?舆论客体的特点是什么?(P57课后题1)答:与公共事务相关,同时又能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社会“问题”是舆论的客体。
特点:公共性、现实性、冲突性和反常性。
一.关于舆论客体-社会问题的解析5.从问题涉及的社会成员的数量性质角度分析,可以分为三类:私人性质问题、专业性问题和公共性问题。
舆论关注的是首先一定是公共性问题。
二.公共性公共性定义:是指超越个人和特定私人组织的特殊利益而追求社会共同利益。
公共性是公共利益的集中表现。
6.什么是公共性问题?(P57课后题2)公共性问题(名词解释或者选择):1.与社会公共利益相关2.与社会关系相关3.与社会观念相关的问题。
也涉及4.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7.分析社会公共问题的转化(P57课后题3)简要答案:公共性问题、私人性问题和专业性问题之间可以转化。
只要私人问题、专业问题与人们的公共利益、社会关系和社会观念形成冲击,私人问题和专业问题就会转化为公共问题。
三.冲突性和反常性8舆论问题怎样产生的?舆论产生的机制是什么(P57课后4题)答:冲突性、反常性问题才能引起公众的注意。
产生机制:1.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相适应-维系社会关系的和谐2.社会实践与社会意识的张力-社会问题的凸显3社会意识的调整-舆论问题的平息9问:舆论现实性有哪些具体内涵(P57课后题5):1.当前的现实性2.与历史相关的现实性3。
《08257+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综合练习题七

舆论学原理与应用专项试卷单选题(总共100题)1.()即预告社会变化、时事动态及个人 (主要针对政治家)命运的一种谣谚。
( )(1分)A、谶谣B、谶言C、谶语D、谶文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2.测量是双向互动的行为。
如果不充分考虑到对方的心理需要和承受能力,你设计出来的尺度的可行性就会很差,就难以顺利地、有效地获得相关数据,所以,还应该把握()。
( )(1分)A、宽松原则B、平衡原则C、轻重原则D、适度原则答案:D解析:暂无解析3.引导社会舆论看关键在于()。
( )(1分)A、抓好时效B、设置议题C、公开透明D、抓好时机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4.法律意义上,新闻舆论监督的主体是新闻单位即()。
( )(1分)A、媒介组织B、报社C、晚报D、组织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5.《舆论学》在传播研究领域有重要影响,该书作者是()。
( )(1分)A、拉扎斯菲尔德B、勒温C、李普曼D、族拉姆答案:C解析:暂无解析6.()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汇编。
上自原始社会末期,下至封建社会初期,横跨整个奴隶社会,记载了这一时期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传说和历史事件。
该汇编是考察原始舆论的重要典籍。
( )(1分)A、《尚书》B、《尧典》C、《洪范》D、《管子·牧民》答案:A解析:暂无解析7.民本主义舆论传统源于西周,代表人物为西周的政治思想家()。
( )(1分)A、周武王B、周公旦C、管仲D、孔子答案:B解析:暂无解析8.()女学者诺埃勒·诺依曼,在20世纪70-80年代经过很多实证研究,探讨了多数意见和少数意见的关系,提出了关于舆论形成的“沉默的螺旋”理论。
( )(1分)A、法国B、英国C、美国D、德国答案:D解析:暂无解析9.网络调查在()开始受到关注。
目前,网上调查已经成为业内广泛采用的一种.民意测验手段。
( )(1分)A、21世纪B、20世纪90年代C、20世纪80年代D、20世纪初答案:B解析:暂无解析10.舆论指标主要分为量度指标和()。
《08257+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综合练习题九

舆论学原理复习试题有答案1.评价类媒介舆论是以媒介为中介,以()、访谈、调查等形式公开传播的意见形态。
()A、流言B、言论C、传说D、新闻【正确答案】:B2.():是指皇帝召集朝廷官员在朝廷议论国事,官员的议论供皇帝参考,皇帝根据议论对议者进行奖罚。
()A、早朝B、上朝C、朝议D、议朝【正确答案】:C3.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的权力机关,是我国()的基本形式()A、民主B、群众民主C、公众民主D、政治民主【正确答案】:D4.舆论的形态呈现三个阶段:潜舆论、显舆论和()()A、舆论B、言行舆论C、行动舆论D、行为舆论【正确答案】:D5.在舆论引导过程中,我们面对的对象,一是社会的(),二是舆论领袖。
()A、普通群众B、普通民众C、普通人民D、普通成员【正确答案】:D6.民意又称()、公意、公共舆论、公论等()A、民情B、公众意愿C、舆情D、民心【正确答案】:D7.荀子将民与君的关系,十分贴切地比喻为水与舟的关系,提出了“()”的理论。
()A、载舟覆舟B、泛爱众C、民不可与谋D、以德配天【正确答案】:A8.新闻舆论监督的方法:新闻批评、公众来信、以及()。
()A、信访B、暗访C、内参D、报告【正确答案】:C9.所谓(),是指面对一个公共问题,各种意见偏好、需求和评价所具有的人数各有多少。
()A、舆论分布B、舆论强度C、舆论导向D、舆论引导【正确答案】:A10.古典时代希腊的城邦政府是()的,城邦与其全体公民是一个概念,公民大会在古希腊的各城邦都是最重要的权力机构,城邦的一切重大问题必须由公民集体决定”。
()A、民主型B、参与型C、选举型D、强制型【正确答案】:B11.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
()A、科学B、学科C、课程D、科目【正确答案】:A12.这些社会问题或者是人们当前的现实利益、现实关系、()的某种冲突和反差所造成的,或者虽然问题本身以某种历史或未来的面貌出现,但跟现实的利益、关系和观念相关。
应用舆论学

应用舆论学篇一: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 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
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
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 1.民本主义舆论观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
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
2.轻言主义舆论观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 1.个体的“责任伦理” 2.个体的“信念伦理” 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 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 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 1.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 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3.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
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 1.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 1.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 2.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舆论学可真是个有趣的话题,大家都知道,咱们生活中总有那么些热点,大家议论纷纷,特别是在社交媒体上,简直是“八卦成风”,一个小新闻转眼就能变成大事件。
想想啊,前几天还在微博上看到一条消息,瞬间评论区炸开了锅,真是让人瞠目结舌。
舆论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帮助我们了解这些声音背后的原因和影响,像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见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们的心理活动,简直就像拆盲盒,充满惊喜。
说到舆论,肯定得提提“公关”这块儿,哎呀,公关行业真是个“大染缸”,不同的声音在这里交织,有的像春风化雨,有的却是风声鹤唳,真是让人捉摸不透。
一个小小的失误就能引发轩然大波,像是某个明星的一条微博,没准就能成为网友们嘴里的“热话题”。
在舆论场中,掌握话语权的可不是你我,而是那些舆论引导者,嗯,他们的影响力简直不容小觑,话说回来,舆论就像潮水,有时候汹涌澎湃,有时候却平静如水,得看风向和时机。
舆论学还特别强调“话语权”的重要性,别小看了这两个字,话语权就像是一个“通行证”,能让你在社会上更有发言权。
你看,媒体、名人、专家学者,他们的话能左右很多人的看法,简直像是“发号施令”,所以说,如何把握这些话语权,尤其是在重大事件发生时,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就好比是个大乐队,指挥家的一挥手,乐器们就开始演奏,舆论的走向全在一念之间。
不得不提的是网络舆论的影响。
嘿,别以为网络只是个发泄的地方,它更是一个巨大而复杂的生态系统。
想想看,一条视频、一个图片,就能在几分钟内被无数人转发,大家的观点纷纷涌现出来,瞬间形成了“集体记忆”。
而这种集体记忆,往往会影响到我们的判断和决策,真是让人深思。
网络舆论有时候犹如洪水猛兽,一旦失控,结果不堪设想。
因此,舆论学的研究者们常常会提醒大家,要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要人云亦云,毕竟“三人成虎”,你我之间的共鸣,可能就会变成一场没有尽头的“舆论风暴”。
大家可能会问,舆论学到底有什么用呢?其实它的应用广泛得很,企业公关、相关部门、社会运动等等,处处都能见到舆论学的身影。
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
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
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1.民本主义舆论观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
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
2.轻言主义舆论观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1.个体的“责任伦理”2.个体的“信念伦理”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1.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3.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
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1.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1.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2.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3.反馈社会效果的规范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反馈。
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
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
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1.民本主义舆论观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2.轻言主义舆论观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1.个体的“责任伦理"2.个体的“信念伦理”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1。
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2。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3.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
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1。
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1。
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2。
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3。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样卷

《舆论学原理、方法与应用》样卷(一)名词解释(6个×5分=30分)①、公众舆论;②、舆论标志/主导舆论/分支舆论/次舆论/微舆论;③、舆论指标/舆论的量度指标/舆论的强度指标;④、意见的“数”/ 意见的“质”;⑤、舆论强度;⑥、舆论监督;⑦、民意/众意/群体舆论;⑧、舆论波/舆论场/舆论领袖/公众总体;⑨、拟态环境/刻板成见;⑩、议程设置/局外人与局内人;⑾、公共领域/市民社会;⑿、沉默螺旋;⒀、舆论参考答案:①、公众舆论是一种含有多层结构的表层意识,是由公众的各种意见和态度构成的集合体。
根据舆论各部分分解值的大小,可以测算出公众舆论的倾向和影响力,从而有效地把握公众舆论环境。
②、舆论标志:舆论标志表明各种公众意见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所达到的规模和发展趋势,它揭示各类舆论的综合对比关系,是对舆论总体趋向的描述。
主导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有70%以上的人所坚持的共同意见。
分支舆论:是指同时存在的几种有相当数量的公众赞成的一致意见。
次舆论:是指在某些局部地区有多数人坚持但并不具有全局性的意见。
微舆论:是指小社会环境下的群体舆论,舆论主题只是很少一部分人。
③、舆论指标:舆论指标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量度指标,另一类是强度指标。
舆论的量度指标:舆论的量度指标,包括两个量的乘积,一个量是公众的数量,另一个量是公众的分布种类。
舆论的强度指标:调查对象在表达对某种行为的意见时,不同调查对象具有不同的强烈程度,用指数体系表示出来,叫做舆论的强度指标。
④、意见的“数”:意见出自个别人之口,它不是舆论,仅仅是个人意见而已,而只有相当多的社会成员公开表达意见才构成舆论,因此,意见的“数”是舆论成立的基础。
意见的“质”:有时意见虽为很多人所持有,但又被人们所忽视,也不能称其为舆论,因为作为意见,其诉求的强度不足以引起社会管理者的关注、决策,因此,意见的“质”也是舆论赖以成立的前提。
舆论不是一成不变的,有数量、质量和状态的变化,分析舆论指标是把握舆论的基本方式。
最新-应用舆论学 精品

应用舆论学篇一:舆论学原理方法和应用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
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
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1民本主义舆论观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
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
2轻言主义舆论观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1个体的“责任伦理”2个体的“信念伦理”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1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3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
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1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1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2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3反馈社会效果的规范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舆论传播的源与流第一节:舆论传播的源头1.研究对象:变动的整体意识,以及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交往的语言关系所构成的总体模式。
2.研究目的和任务:探讨舆论的各种规律和法则,从而正确地运用这些规律和法则来改造社会。
3.舆论学是研究社会公众的共同意见如何让制约人类生活的一门科学。
第二节:先秦古典舆论思想的二元对立分析1.民本主义舆论观源于西周,在春秋时期得到实践和发展,作为一种系统的政治思想由如家学派完成。
理论基础:周公的“以德论天”,儒家的“借天为说”。
2.轻言主义舆论观以法家学派为代表,商鞅是法家思想体系的奠基者之一。
理论基础:法家学派,韩非“因道全法”-----“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第二章:舆论在现代社会公共管理中的角色扮演与功用第一节:现代舆论的应用基础一.私人领域的二元伦理1.个体的“责任伦理”2.个体的“信念伦理”二.公共领域的前提与保证1.公共领域的公民权利保证2.公共领域的公共权力----国家:国家为市场经济提供法制保障和调节;对公共权力的制衡机制---宪政第二节:关于舆论在现代公共管理过程中的角色解析一.关于社会目标的设定1.社会公共管理决策过程:社会目标---公共管理决策---社会效果2.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生理需求---安全与保障---爱与归属---自我尊重与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3.社会目标设定的维度:理性与非理性;合理性与非合理性;社会目标的选择空间:理性--合理,理性---不合理,非理性---合理,非理性---不合理。
二.社会操作过程的实现1.专业水平,科学意识:决策过程的程序性和阶段性,决策机构的规范化。
2.利益平衡,轻重缓急:政治,社会经济。
三.舆论作用发挥1.舆论反馈社会效果的目的与作用2.前提与保证: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首要前提是政治透明;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保证是社会监督制度的建立;民意反馈社会效果的适度性。
3.反馈社会效果的规范方法:定性与定量评价,动态评价与反馈。
第三章:舆论的三要素第一节:“舆论”之词解与相关定义1.舆论的定义:舆论是社会或社会群体中对近期发生的、为人们普遍关心的某一争议的社会问题的共同意见(喻国明)。
舆论是公众对其关心的人物、事件、现象、问题和观念的信念、态度和意见的总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强烈程度和持续性,并对有关事态的发展产生影响(孟小平)。
2.舆论自身---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表现的总和信念:这里指人们在接触外界之前,头脑里已经存在的关于现实世界的图像、信条、价值观。
态度:是建立在信念之上的较为表层的结构,表现为“刺激---反应”之间的中介。
3.舆论的数量,即舆论的一致性程度,是辨别,起点在于一定范围内持某种意见的人数需要达到总体的约三分之一。
4.舆论的功能表现---影响舆论客体,舆论的质量---理智与非理智成分二.什么不是舆论1.大众传播媒介或媒介的言论不等同与舆论2.舆论不等同与意识形态3.公共不等同与舆论4.避免随意的“舆论认为...”5.个人的感觉不能等同于舆论第四章:舆论的形成与状态标示第一节:舆论的形成模式一.不同学科视角的研究成果1.个体---群体意见的形成:微观个体意见的形成,个体意见向群体意见的转化(沉默的螺旋),宏观群体意见的形成(舆论波)。
2.有关舆论形成的三个流派结构流派,法则流派,程序流派。
3.舆论形成的规律心理整合---心理活动规律:同化对照律,平衡一致律,劝导说服律,压力从众律。
舆论形成的结构性与有序性:结构型--“漏斗”模型,有序性--“贝纳特花样”。
第二节: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第三节:舆论的状态标示及其决策意义1.舆论强度判断舆论的影响力,不仅有数量做基础,还要考虑该舆论的诉求是否鲜明、集中、强劲有力。
舆论的强度,也是一个反映舆论状态的重要指标,它更大程度反映了这种意见质量如何,反映了社会意见影响决策的冲击质量。
任何一个社会群体和利益集团都期望代表利益、声音的舆论能有效地影响公共管理决策。
代表民意,行使某种政治权利:要善于分析利益格局;要善于表达自己的立场和诉求,从而能够联合利益相关的同盟军,壮大自己的意见和诉求力量;要知道如何实践自己的政治艺术。
2.舆论的稳定性舆论既提供社会管理目标,又提供反馈效果,舆论是社会管理决策的风向标,所以舆论本身一定要有相对的稳定性。
只有达到相对成熟阶段的舆论,才有更多系统的整合性,同时也会有深层的社会价值取向,依次作出决策才更有富有建设性。
对于社会公共管理而言,做决策是要注意:一.舆论分布状况,即不同意见的人数比例各有多少;二.持有某一种意见的强度到底多大;三.这种意见本身是否稳定。
第五章:舆论的引导与调控第一节:舆论调控的理论前提与历史经验一.舆论调控的理论前提1.舆论调控的必要性理性地面对社会,有助于社会问题建设性的解决,而舆论非理性成分的扩大不仅无助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反而容易使非理性的意见累积为一触即发的社会行为,甚至恶性事件。
舆论调控的必要性源于舆论自身的无机---有机性的对立。
舆论作为公众意见,体现了个体意见与社会群体意见的关系,体现着特殊和普遍之间的关系。
2.舆论调控的可能性一是由舆论的表层性决定的。
一方面指舆论的公开性,另一方面,舆论意见局域社会心理的最表层。
二是由传媒营造的“虚拟世界”决定的。
二.前传媒时代---隐形的舆论控制三.传媒时代---显性的舆论控制第二节:舆论调控的策略与方法一.新情况与新主张二.关于意见信息的引导三.关于对象和问题的控制第六章:网络舆论第一节:网络舆论的基本概念与特征一.与网络舆论相关的基本概念1.舆论与舆情舆情:是国家决策主体在决策活动中必然涉及的关乎民众利益的民众生活(民情)、社会生产(民力)和民众中蕴含的知识和智力等社会客观情况,以及民众在认知、情感和意志基础上,对社会客观情况以及国家决策产生的主管社会态度。
2.网络舆论与舆论网络舆论: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所表现出的有一定影响力、带领向性的意见或言论。
3.显舆论与潜舆论显舆论: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相当数量的公众,以各种公开的形式表达的对舆论客体的态度。
潜舆论:一:没有公开表达出来的信念;知觉到而又不易确切捕捉到的公众情绪二:潜在舆论是意见的萌芽或潜伏形式,情绪是这种舆论的唯一的外部形态。
二.当前网络舆论的特征1.呈现围观结构,极具参与意识2.话语结构多元,“去中心化”色彩明显3.社会情绪强烈,反权威心理浓重第二节: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一.网络舆论形成的时间结构1.网络舆论形成的六个阶段潜伏期--爆发期--蔓延期--反复期--缓解期--长尾期2.时间结构特点信息扩散期缩短;民意爆发期集中;议题存活期的有限与无限二.网络舆论形成的空间结构1.网络信息的传播结构:一般性网络信息的传播结构可概括为“花团锦簇的同心圆”。
所谓同心圆,是指在一般性网络信息的传播场域中,各传播主体大致可划分为三个层次:核心层:以主流综合论坛为主,如天涯、猫扑、微博,是整个传播场域的核心。
信息桥层:主要是传统大众媒体,承载着从信息源层向核心层“搬运”信息的职能。
信息源层:主要是地方或专业类的论坛,是整个网络信息流动的源头。
2.空间结构特点网络舆论形成机制在空间上的特点是存在草根和主流两大舆论场。
一般来说,媒体议程能够影响网民议程,但有时,网民议程相对于媒体议程,则会发生某种反叛和逆转。
各传播主体存在量级差别和角色差异。
从角色上看,综合网络论坛既是信息的流入方,也是信息的流出方。
网络“搬运工”推动信息的流动和主流化。
第三节:网络环境下的舆论引导与调控一.网络舆论热点的特征1.网络舆论热点的宏观特征:场域特征,主题特征(集中在社会与法的领域,负面信息多),时空特征2.网络舆论热点的微观特征热点事件和人物(议题敏感性,议题联动性,议题的群体意识倾向)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二.网络舆论引导与调控面临的转型1.调控目标的转型2.调控策略的转型,建立良好的预警系统,做好舆论调控的预警前移与预警后移3.调控方法的转型,关键在于把传统的对信息的控制转变成对时间的解释权的控制三.网络舆论调控的策略和方法1.网络舆论调控的策略全面:信息对称;互动:引入社会力量参与问题决策;体验:注重情感,让人感同身受2.网络舆论调控的方法第一时间反应;要跟引导对象形成利益交集;要有合适的叙事逻辑(要优化信息的结构,要有创意地提供信息)第七章:关于舆论测量第一节.测量的定义测量:就是对所确定的研究内容或调查指标进行有效的观测与量度,根据一定的规则将数字或符号分派于研究对象的特征之上,从而使社会现象数量化或类型化。
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按照被测对象的不同属性,以某种数字化系统来表示的一个操作结果。
由测量的客体、测量的工具、测量的结果构成。
一.测量的客体1.测量的客体,就是事物的属性,是对人或事物的社会属性或自然属性的一种区分。
2.测量客体,即事物的属性、特征的选择,直接关系到测量结果的价值及可利用程度。
二.测量的工具1.测量的工具,就是某种规则程序,具体来说,是指反映社会事实的由各种指标组成的问卷、量表和观察表。
2.选择的测量工具必须能正确地代表所要反映的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与测量工具之间关系越是一致,所得的结果越符合期望。
三.测量的结果1.用数字表达式来表达一个测量结果,从测量学的角度来说是最佳的表达方式。
第二节:测量水平测量水平是根据事物属性区分的数量化程度以及使用的相应尺度来加以区分的。
一.定类测量是根据定类尺度将事物进行不同属性的分类,它是测量水平中最低的一种,是关于测量的基础性水平的区分。
分为标记和类别。
标记:是可识别的符号,可以是数字或字母。
类别:是对变量的不同状态的度量二.定序测量在一个变量有一定区分度的基础上,将它们等级的大小、顺序的先后和程度的高低排列出来,从而让人们知道在某个属性方面哪个更多,哪个更少。
三.定距测量就是为事物在某种属性上的差异打造一个标准单位,它是一种能够测定事物的属性和特征的差距程度的测量方法。
(原始原点,智商测试)四.定比测量是一种能够测定事物之间比例、倍数的测量尺度,既有原始原点又有标准单位的一种测量水平。
定类---定序---定距---定比,层次依次上升,趋向逐渐复杂,水平不断提高。
第三节.舆论测量的原则一.取高原则当能够取比较高的测量水平进行某项测量时,就不要取相对较低的测量水平,即“就高不就低”。
原因p130二.适度原则1.涉及相对敏感的问题时。
如何把握:依据被调查者的承受能力;调查需要。
2.面对被访对象不同区分度、分辨度时。
人的启蒙程度、开化程度不同,在心理分辨力上就有很大的差异。
第八章:现代舆论测量的特点与功能舆论测量又被称为“舆论调查”、“民意测验”或“民意调查”,民意测验是舆论调查的主要方式,分为传统舆论调查和现代舆论调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