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成语故事汇总
法治成语故事汇总分析
法治成语故事一、立法1.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把关中各县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乡亲英雄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2.大明法度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出“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的思想。
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革掉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
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优秀的治世之才。
王安石把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行政、执法、司法1.执法如山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阻拦,将此事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hóng)那里。
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
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
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一向趋炎附势。
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
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
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上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决维持了原判。
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2.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诬蔑徐有功(当时主管刑法的官吏)与叛逆分子勾结,并向皇上呈报徐有功的罪状,经查,徐有功并没与叛逆分子勾结,武则天特地为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
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法律制度公正地来处置他,有的人向徐有功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那是私仇,我是坚持公正执法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影响公正判案呢?”这就是秉公执法的由来。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公私分明
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公私分明成语中的历史故事:公私分明公私分明,意思是公家和私人的情况分得很清楚。
《韩非子.饰邪篇》提到:“禁主知道,必明于公私之分,明法制,去私恩。
夫令必行,禁必止,人主之公义也。
必行其私,信于朋友,不可为赏劝,不可为罚,人臣之私义也。
私义行则乱,公义行则治,故公私有分。
”意思是说:明君的治国之道,必然明确划分公私之别,严明法治,排除私恩,政令一旦发出必然实行,凡是禁止的事情要绝对遵守,这就是作为人君大公无私正义凛然的风范。
反之假如凡事都私心自用,国家官吏只重用自己的亲朋故旧,即使对臣民有所奖赏也不足鼓励,即使对人民有所惩罚也不足压制,这就是作为人臣营私舞弊的不义行为。
假如一个国家私义当道,那国家的一切用人行政就会陷入混乱;假如一个国家公义当道,那么国家就会出现政治清平上下和谐的盛世,所以公私必须要有严格的划分。
此外在《韩非子.五蠹篇》中,也详细阐述了公(君臣关系)与私(父子关系)的矛盾而不能两立,因此君臣关系必须在某种合理状态下才能成立。
通常所说的“士为知己者死”,实际上君臣关系乃是建立在“爵禄”与“效死”的等价交换上,这就是韩非子所独创的新法家思想。
由此可见,我们现在常用的“公私分明”一词,其原典就出自《韩非子》。
韩非出身韩国宗室,约公元前280年出生于韩国的都城新郑。
此韩国在咱河南,可不是那个太极旗国家。
为躲避战乱,韩非随全家逃到驻马店的一个村落中长大。
韩非是秦国丞相李斯同学,是大儒荀子的学生。
虽有轻微口吃,但写东西那是相当有水平。
他综合战国时代前中期的商鞅之法与申不害之术,然后再以业师荀子思想体系为主,而孕育出自己暂新的法家思想。
韩非认为,作为一个统治万民的君主,必须结合法、术、势三者为一体,推行法治主义政策,进而强化中央集权政治,这影响了中国近两千年的封建王朝,成为治国安邦良策。
即便现在,法治的先进性也毋庸置疑。
韩非结局很悲惨,秦国攻韩,韩非被派到秦国游说。
秦王欣赏韩非才华,但他同学李斯可不喜欢。
【成语故事】天罗地网
【成语故事】天罗地网
天罗地网是一种典型的成语,它形象地描述了一种严密的围堵和搜捕的情景。
这个成
语的来源有多个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是这样一个故事:
在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提出了一个宏伟的计划,要在国境范围内建造一座可以搜捕犯
罪分子的大型网状陷阱,以清除国内的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
于是晋国招募了一批名匠和
工匠来设计和建造这个天罗地网。
这座天罗地网又高又大,由天网和地网组成,形如一架极大的巨型陷阱。
天网是由巨
大的森林、山脉和大河组成的,使得任何人或动物都难以穿越。
而地网则是由深深的坑洼、陷井和陷阱构成,一旦落入其中,便难以脱身。
建造天罗地网的工作持续了五年,最后终于完成。
晋国在天罗地网内设置了严密的警
戒系统,每隔一段距离就设立了警戒哨站,防止任何人或动物溜进去。
这样,任何人或动
物都难以逃脱围捕。
在几年的时间里,晋国大力实施打击犯罪的政策,使用天罗地网逐渐清除了境内的罪
犯和敌人,使得晋国的社会和谐安定,国力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天罗地网的建造,不仅仅是一个威慑罪犯、稳定社会的举措,更是晋国努力维护法律
制度与秩序的表现。
从此,天罗地网一词也被广泛地运用于表达围堵和搜捕的场景。
通过这个成语故事,我们可以感受到晋国在推行法律制度和惩治罪犯方面的决心和勇气,以及对建设和谐社会、发展国家经济的重视。
这故事无论是从历史上还是故事情节上,都体现着人们对社会稳定和法治的追求。
成语故事《草菅人命》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维护自己的霸权事业,实行法治,严刑酷法成为当时的风尚。
秦始皇在世时让赵高做了胡亥的老师。
赵高手段狠毒残忍。
他教胡亥的都是严刑峻法,致使胡亥养成了一副残酷暴虐的铁石心肠。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病故,赵高和丞相李斯经过一番密谋,毁掉了秦始皇赐给公子扶苏的诏书,接着又逼扶苏自杀。
就这样,胡亥在他们的扶植下,被立为太子,并当上了皇帝。
胡亥即位后担心大臣不服,更害怕诸公子与他争夺于是去请教他的老师赵高。
赵高说: “只有用严刑峻法把先帝大臣和诸公子全部消灭,陛下才可以高枕无忧。
”胡亥听了,便更改法律,在咸阳将公子,公主都处死。
就连秦始皇的亲信大臣蒙恬、蒙毅等也不能幸免于难,受牵连的人不可胜数。
为修建阿房宫和骊山墓,胡亥征发刑徒继续动工,其中很多人都被累死了。
不仅如此:胡亥还把沉重的赋税压在人们的头上,使人们喘不过气来。
右丞相冯去
疾上奏说: “陛下,现如今赋税太重,恐怕会导致百姓造反啊!”于是,胡亥又将他残酷杀害。
胡亥把杀人看得如同割草一样,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
奉公守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成语,它的意思是指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
这个成语的典故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当时赵国的宰相平原君赵胜非常注重奉公守法。
有一次,赵胜听说自己的一个亲戚犯了法,于是他立即下令将这个亲戚抓起来并依法处理。
这件事情让赵胜的亲戚们非常不满,他们纷纷来找赵胜求情。
但是赵胜却毫不动摇地坚持了自己的立场,他说:“我是赵国的宰相,我必须奉公守法,不能因为私人关系而放纵犯罪。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公民,我们必须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道德规范,不能因为私人关系而放纵犯罪。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建设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
另外一个例子是关于汉代名将李广的故事。
李广曾经在战场上立下了赫赫战功,但是他并没有因此而骄傲自满。
相反,他一直保持着谦虚谨慎的态度,并且始终奉公守法。
有一次,他手下的一个士兵因为违反了军规而被处罚,李广得知后立即前去劝阻。
他说:“虽然这个人犯了错误,但是我们作为将领更应该以身作则,带头遵守军规。
”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作为一个领导者,我们更应该以身作则,带头遵守法律法规和组织纪律。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赢得下属的信任和尊重,并且带领团队取得更好的成绩。
1-6年级的成语故事(10篇)
1-6年级的成语故事(10篇)成语就是既成之语,大部分是四字的.后人觉得前人说的某句话语词精炼,表意恰到好处,就会把这句话拿过来用.一个成语一般开始是在读书人之间使用,因为大家都知道出典何处,自然能领会别人的意思.到后来用的久了,所有人都这么用,就成了汉语里的固定词汇了.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1-6年级的成语故事1曳尾涂中【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庄子很有才学,楚威王想请他来辅佐朝政,派两个使者带上许多珍珠玉帛,在濮水岸边见到隐居在此钓鱼的庄子,庄子对使者打比方说他愿意像保全性命曳尾涂中的乌龟,过着隐居生活。
使者只好悻悻而去。
1-6年级的成语故事2颐指气使【成语故事】唐朝末年,朱温杀了宰相崔胤,强迫唐昭宗迁都洛阳,朱温不放心,派李振到洛阳去监视唐昭宗及百官。
李振仗着朱温的权势,趾高气扬,目空一切,他经常用动动下巴和盛气凌人的态度去指使别人,遇到不顺眼的就训斥。
1-6年级的成语故事3言之成理【成语故事】战国时期,郑国大夫邓析能言善辩,聚众讲学,倡导法治,帮助老百姓打官司,与传统的礼治唱反调。
他的见解与主张都是言之成理,创立新刑书《竹刑》,主张刑法改革,施行法治,遭到郑国当权的贵族们的强烈反对。
1-6年级的成语故事4自顾不暇【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在陈国闲居时,弟子冉求从鲁国回来,说鲁国宗庙失火之事,孔子说一定烧了桓公、僖公的庙。
冉求说夫子料事如神,季桓子刚死,季府乱成一片,自顾不暇,根本不会去救火。
1-6年级的成语故事5为富不仁【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诸侯滕国国君想实行仁政,手下人把孟子推荐给他,他虚心请教怎样实行仁政。
孟子说想一心发财的人是不能实行仁政的就是说“为富不仁,为仁不富”,实行仁政的君主征收赋税是有限度的,只有老百姓富了国家才能富强。
1-6年级的成语故事6同舟共济【成语故事】春秋时期,有人问孙武怎样用兵才能不败,孙武回答说用兵布阵应该像蛇一样反击猎手,蛇形阵能够首尾兼顾成为一个整体,孙武说吴国人与敌对的越国人同舟遇到风浪都能同舟共济,何况这些无仇的士兵呢?1-6年级的成语故事7作威作福【成语故事】11岁汉顺帝继位后,大权落在宦官孙程手中。
执法如山故事
执法如山故事执法如山的成语故事【成语】:执法如山【拼音】:zhfǎ r; shān【解释】:执行法律象山一样不可动摇。
【出处】:清李绿园《歧路灯》第八十八回:本道言出如箭,执法如山,三尺法不能为不肖者宥也。
【举例造句】:这位法官一贯秉公办案,执法如山,不徇私情。
【近义词】:铁面无私、刚正不阿、令行禁止【反义词】:营私舞弊、宽宏大量、手下留情【歇后语】:诸葛亮斩马谡【灯谜】:挥泪斩马谡【用法】:作谓语、定语、宾语;指人公正【英文】:enforce the law strickly“执法如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据笔者所知,这个成语来自于一段历史典故。
唐朝一向骄横不可一世的太平公主为争夺一方磨盘,曾以被告的身份与寺院和尚打过一场官司,结果以太平公主败诉而告终,从而引发了“执法如山”这一著名的历史典故。
太平公主系唐高宗与武则天的女儿、唐中宗的妹妹。
唐中宗神龙二年,太平公主在雍州游玩时,对当地一寺院里的一方磨盘情有独钟,欲占为己有。
她未经寺院同意即命随从将磨盘运往京城。
太平公主仗势欺人的做法引起了寺院和尚的不满,但由于太平公主地位特殊,和尚不便当面阻拦,遂将此事告至当时的雍州司户李元纮那里。
李元纮受理案件后,立即查明案件事实真相,在明知太平公主身份的情况下,仍然秉公执法,不畏权势,将磨盘判归寺院所有。
这一公正的判决,竟引起了李元纮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的不满。
窦怀贞惯于谄媚权贵,对太平公主巴结都来不及,哪敢让下属去如此冒犯?他立刻下令要李元纮将磨盘改判归太平公主所有。
李元纮本性刚正不阿,对窦怀贞这种讨好权贵、徇私枉法的行径深恶痛绝,他愤怒之下,提笔在原判词上写道:“南山或可改移,此判终无摇动”,并冒着受打击报复的危险,毅然维持了原判决。
此事在民间传为公正执法的美谈,后人逐渐将这一历史典故浓缩成“执法如山”。
“执法如山”这一历史典故的流传,蕴含着我国古代深刻的法律文化内涵,反映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对于法律公平强烈向往和追求的历史情结。
法治文化建设相关典故
管仲公私分明管仲和鲍叔牙是生死之交。
有一次齐桓公和管仲探讨下任国相的问题,齐桓公问:假如你要是死了,谁接任你的国相为好呢?管仲说出了一个人名,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二人选呢?管仲就又说了一个人的名字,齐桓公又问:那么第三人选呢?管仲就又说出了一个人名。
齐桓公很不高兴的再次问:那么第四人选呢?管仲说:那就是鲍叔牙了!齐桓公说:我真的很奇怪,鲍叔牙对你那么好,听说以前你们一起做生意,他也老让着你,你辅佐公子纠时,还射过我一箭,要不是鲍叔牙说情,我早就把你杀了,后来鲍叔牙又在我面前积极推荐你为国相,怎么现在请你推荐下任国相的人选时,你竟然把鲍叔牙放在第四人选的位置上呢?你对得起人家鲍叔牙吗?管仲说:我们现在是在谈论谁做下任国相最合适的问题,您并没有问谁是我最感激、最要好的朋友呀!我们的私交很好,但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嘛!姬侨不毁乡校姬侨字子产。
郑国人到乡校休闲聚会,议论执政者施政措施的好坏。
郑国大夫然明对子产说:“把乡校毁了,怎么样?”子产说:“为什么毁掉?人们早晚干完活儿回来到这里聚一下,议论一下施政措施的好坏。
他们喜欢的,我们就推行;他们讨厌的,我们就改正。
这是我们的老师。
为什么要毁掉它呢?我听说尽力做好事以减少怨恨,没听说过依权仗势来防止怨恨。
难道很快制止这些议论不容易吗?然而那样做就像堵塞河流一样:河水大决口造成的损害,伤害的人必然很多,我是挽救不了的;不如开个小口导流,不如我们听取这些议论后把它当作治病的良药。
”然明说:“我从现在起才知道您确实可以成大事。
小人确实没有才能。
如果真的这样做,恐怕郑国真的就有了依靠,岂止是有利于我们这些臣子!”商鞅徙木立信商鞅把变法方案制订出来后,怕新法令没有威信,老百姓不相信,推行不开,就想了个办法。
他叫人在都城的南门竖了一根三丈来长的木头,旁边贴了张告示说:“谁能把这根2 木头扛到北门去,赏他十金。
”不多会儿,木头周围就围满了人。
大伙儿心里直犯嘀咕:这根木头顶多百把斤,扛几里地不是什么难事,怎么给这么多的金子呢?或许设了什么圈套吧?结果谁也不敢去扛。
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7个
成语故事及典故7个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精选7个成语很多时候都是由典故而来,背后可能会有一个很有趣的故事。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精选的成语故事大全及典故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成语典故大全故事闭门思过韩延寿是西汉时期一个著名的官吏,他做官崇尚礼义,以教化感人向善,以礼让解纷息讼。
因为在淮阳太守任上政绩显著,朝廷让他到更难治理的颍川任太守。
有一次他出去巡行,经过高陵县,看见兄弟二人为了争夺田产而大打出手。
韩延寿见此情景十分沮丧,他觉得这是对他一贯推行的礼义教化的巨大嘲讽。
他于是说:我有幸成为这里的长官,却没给老百姓做出表率,百姓没有蒙受教化的熏陶,以致兄弟失和,骨肉争讼,这个责任全都是因为我无德无能造成的,我必须引咎辞职,关起门好好反省检讨自己的过失,听候朝廷处分。
说完之后就回到住处不再出门,终日反省自己的不足。
他的行为,使当地的官员都不知所措,最后只好也一个个把自己捆起来自投监狱表示请罪。
争田产的兄弟俩这下全傻了,连他们的家族也都惶恐不安,指责他俩犯了大罪。
兄弟俩被深深感动,痛悔自己的错误,剃光了头,裸着上身到县衙请罪。
俩人都表示愿将田产让给对方,希望韩太守能原谅他们。
韩延寿于是出门和县里官员及兄弟两个见了面,并大设酒宴与他们同欢共乐。
后来,人们就用闭门思过来比喻有了过失和错误之后要自我反省和检讨。
过,过失。
成语典故大全故事八仙过海,各显神通传说古时候有八个神仙,他们分别是铁拐李、张果老、汉钟离、曹国舅、蓝采和、吕洞宾、何仙姑与韩湘子。
这八个神仙外貌和脾气都各有特色,经常在一起聚会论道,展示自己的独门法术。
有一天,他们一同去参加王母娘娘的蟠(pán)桃大会,途中需要渡过东海。
茫茫东海,浩瀚无边,天下的凡人和船只根本就没有办法穿越它。
于是吕洞宾就提议:不如我们八个人每人都将自己随身所带的一件宝物投进大海,让这些宝物载我们过海。
大家一致同意吕洞宾的意见。
铁拐李首先把拐杖投进水里,自己稳稳地站在上面,屹立在浪花之上。
关于法的成语
关于法的成语一、关于法的成语介绍1. 守法如山:指遵守法律,坚定不移,不使任何人干扰、破坏。
比喻遵守法律不可动摇。
2. 不法之徒:指行为不端,违反法律法规的人。
3. 违法乱纪:指违背法律法规,行为不端。
4. 遵纪守法:指严格遵守法律法规,恪守纪律。
5. 法网恢恢:比喻官法不容私情干扰, 以法律为准绳,对违法者严加惩治。
6. 恶法炼狱:指特殊的刑罚方式,将极其残酷、不人道的刑罚称为恶法炼狱。
7. 法不阿贵:指官法面前,没有任何人可以逃避、遮掩。
8. 法官之“剑”:指法官的职责就是保护正义,维护法律制度,用自己的“法律武器”打击犯罪分子。
二、成语故事守法如山:盗贼赖神庙剥了官属的一间房,在庙里拿着木匠工具,假装在修缮东西。
一个胖子走进神庙,发现这号人有点不对劲,立即通知了官府。
官府查证确认后,将盗贼抓获归案,审问时盗贼反而说自己是为了拯救民众的,于是法官翻遍《律五》、《铸钞章》等文献,找不到有盜贼行为是为了拯救民众的记录,故宣布盗贼有罪。
此时,盗贼开始反悔自己所做的一切,声称守法如山才是唯一正确的道路。
这故事告诉我们,盗窃行为并不会得到任何宽恕,我们必须守法遵规,追求正义。
三、成语的用法示例1. 做生意要守法如山,才能够在市场上立足。
2. 不法之徒若是不改邪归正,只会落得个坐牢受罚的下场。
3. 违法乱纪者应该接受相应的惩罚,才能使法律更加庄严有力。
4. 无论在哪个行业,我们都应该遵纪守法,做合法的事情。
5.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犯罪分子总有一天会受到应有的制裁。
6. 恶法炼狱的刑罚方式浅显易懂,但却让人感到毛骨悚然。
7. 法官之“剑”是保障正义的有力工具,只有依法有效地运用,才能让社会得到更好的维护。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
关于法治的寓言故事1、约法三章中国古代法治典故《约法三章》,最早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
公元前206年,刘邦带兵攻到了咸阳,秦王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秋毫无犯将秦朝的宫廷重地及财宝物资府库予以保护或封存,将十万大军撤驻城外霸上。
为了取得民心,还把关中各县父老、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豪杰们对此都表示拥护。
“约法三章”内容虽十分简洁,但精神内涵丰富,其所提出的有关政治和法律主张,在中国政治文明史和法治文明史上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2、奉公守法《奉公守法》不仅是一个成语故事,也是一个法制故事,最早出自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战国时期,赵国有位大将名叫赵奢,年轻时,曾担任赵国征收田税的小官。
有一次,赵奢到平原君赵胜家去征收田税,谁知赵胜管家蛮横不讲理,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进行了一番劝解,说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弱则被欺,富贵难保,应以身作则,重视国家的法令。
赵胜这才罢休,还把他推荐给了赵惠文王,并得到了重用。
后来“奉公守法”就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3、徙木立信古代关于法治的故事有不少,《徙木立信》就是其中之一,又名“立木为信”、“商鞅立信”,最早出自《史记·商君列传》。
春秋战国时,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主持变法。
为了推进改革,商鞅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诺: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
但所有民众都不信,直到将赏金提升至五十金时,才有一壮士尝试,商鞅如约赏给了他五十金。
商鞅这一举动,取得了民众对商鞅的信任,并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而商鞅接下来的变法就很快在秦国推广开了。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成语故事】成语故事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故事背景秦朝末年,天下大乱。
秦二世嬴胡亥荒淫无道,国家百姓痛不欲生,各地揭竿而起,反秦的浪潮一波接着一波。
此时,萧何作为秦国的名臣,一直希望能够改变秦朝的命运,重振国家的雄风。
成也萧何萧何少年时聪明伶俐,机智过人,一直有志于报效国家。
他早年曾担任衡阳县令,以清廉正直、崇尚法家思想而闻名。
当时,秦二世胡亥还未登基,萧何就已描绘了一幅宏伟的蓝图,他认为只有以法治国,秦朝才能长治久安。
他主张秉持法家的精神,认为法律应该是一部公平公正的规范,而不是君权神授所致。
在衡阳县时期,他勤于立法,创建了一套完善的法律体系,大大增强了衡阳的治理能力,为县民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
秦二世胡亥登基之后,萧何向其进言,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包括废除奢侈骄纵的宫廷生活,实行节俭,惠民措施。
秦二世胡亥对萧何的建议十分赞赏,深为感动,并给予了相当的信任,任命萧何为朝廷的要职。
在辅佐秦二世胡亥的期间,萧何继续以他极富创造力的智慧,展开了一系列的改革。
他以废除苛捐杂税、重新分封郡县、提倡农耕、完善水利等措施,推动了经济的发展,改善了百姓的生活。
他还着力加强军队的建设,使秦朝的军事力量得到极大的增强,对内稳定,对外强大。
萧何力主打破封建宗法制度,推行地方制官,改善了封建社会的秩序。
他的改革无疑为秦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并为秦国的统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萧何的激进改革措施却激起了秦二世胡亥的警觉。
胡亥觉得,萧何的权力已经过大,可能对国家不利,于是他开始怀疑起萧何的忠诚。
秦国首相李斯起用越来越多的贪官污吏,对萧何进行压制和排挤。
争宠之下,秦二世胡亥与李斯合谋,残忍地对待萧何。
他们以在关东的楚人将军陈胜、吴广起义为借口,污蔑萧何对起义者有所包庇。
秦二世胡亥下令逮捕了萧何,并将其押送到京城,对其进行折磨,最终被迫自杀。
萧何英年早逝,他的突然离世使秦朝陷入了一片混乱。
就在秦国内部的斗争中,楚汉之争迅速蔓延,最终导致了秦朝的灭亡。
关于守规矩的成语故事
关于守规矩的成语故事有很多,比如“奉公守法”。
这个成语故事起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形容办事守规矩,奉公行事,遵守法令。
在春秋战国时期,赵国的税收官员赵奢在收取税款时,遇到了赵胜的管家拒绝缴纳税款并聚众殴打税收人员的情况。
赵奢不畏权势,依法处理了这件事,并依照赵国法令杀了那些聚众殴打税收人员者。
赵胜怒发冲冠,以权势要赵奢抵命,但赵奢用道理说服了他,使他认识到遵纪守法的重要性,并将赵奢举荐给赵王,赵王任命他为税务总局的局长。
这个故事展示了赵奢的公正无私和奉公守法的精神。
出自韩非子的四字成语故事
出自韩非子的四字成语故事1、远水不救近火。
意思是远处的水救不了近处的火。
比喻慢的办法救不了急。
该成语出自战国韩非子《韩非子·说林上》。
2、长袖善舞出自《韩非子·五蠹》,原指古代人的袖子越长,跳舞越好看。
现多用来比喻做事有所依靠,就容易成功。
后多用来形容有财势、有手腕的人善于钻营取巧。
3、鬻矛誉盾出自战国·韩·韩非《韩非子·难一》。
战国时期,韩非子曾讲有一个卖矛和盾的人,见人推销他的矛是世界上最尖利的矛,没有穿不透的东西;一会又向人推销他的盾是世界上最坚硬的盾,没有什么东西能戳穿它。
人群中有人问他用他的矛戳他的盾,他只好落荒而逃。
4、吹毛求疵比喻故意挑剔别人的缺点,寻找差错,也可以指指摘细小的毛病,出自《韩非子·大体》。
5、左手画圆,右手画方。
比喻用心不专,什么事也办不成。
也形容心思聪明,动作敏捷。
出自《韩非子·功名》。
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韩非子、《韩非子》中的著名寓言有《自相矛盾》《郑人买履》《滥竽充数》等韩非子》有寓言约300-400则。
这些生动的寓言故事,蕴含着深隽的哲理,凭着它们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给人们以智慧的启迪,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韩非巧妙地运用寓言故事来说理以及表达自己的思想,达到良好的效果。
本文拟就《韩非子》寓言故事的独立性、现实性、群体性和思想性略作探讨。
“自相矛盾”、“守株待兔”、“讳疾忌医”、“滥竽充数”、“老马识途”寓言大家韩非子韩非(公元前280—前233),先秦著名思想家,法家的杰出代表人物。
他的思想为秦始皇统一中国,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武器。
韩非子》是先秦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
《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
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为秦统一六国提供了理论武器,同时,也为以后的封建专制制度提供了理论根据。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足智多谋,英勇善战,立下显赫的功勋。
赵惠文王封赵奢为马服君,官列上卿。
赵奢原来是一个普通的收取田税的官吏。
他对赵王一片忠心,收税时大公无私,一视同仁。
有一次,他到赵惠文王的弟弟、平原君赵胜家去收田税,谁知道赵胜的管家蛮横不讲理,就是不肯缴纳田税。
赵奢根据当时的法律,严肃地处理了这件事,杀了赵胜手下九个参与闹事的人。
赵胜知道后,大发脾气,扬言要杀赵奢。
赵奢知道赵胜要杀自己,不但没有躲避,反而找到赵胜,对他说:“您是赵国王族的贵公子,却放纵管家违反法律。
如果大家都不遵守法律,国家必然衰弱。
国家一旦衰弱,其他国家就会来侵犯我们,甚至把我们灭掉。
到那个时候,您还能保持现在这样的富贵吗?但是,您要是能够奉公守法,那么百姓也会以您为榜样,天下就会稳定,国家也就强盛起来了。
您身为王族公子,怎么能不重视国家的法令呢?”赵胜听了这一番话,知道赵奢是个有才干的人,于是就在赵惠文王面前建议提拔赵奢。
赵惠文王听从了赵胜的建议,任命赵奢为统管全国赋税的官吏。
从此,赵国的赋税公平合理,百姓富足,国库得到了充实。
后来,人们就用“奉公守法”这个成语,指某人严格地遵守国家的法律制度,做事非常规范。
【正音】奉,不能读作"pěnɡ"。
读作"feng"一声【释义】奉:奉行;公:公务、公事。
奉公行事,遵守法令。
形容办事守规矩。
【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君之贵,奉公如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
"【相近词】克己奉公、谦洁奉公、安分守己【反义词】贪赃枉法、假公济私、胡作非为、违法乱纪【押韵词】稳扎稳打、攀辕扣马、避世金马、才高倚马、谈吐风雅、功劳汗马、口多食寡、倒打一瓦、孤独鳏寡、寒蝉仗马、......【英文】to be law-abiding【日语】虥おおやけのために力を尽つくし法律ほうりつを守まもる【俄语】вести себя чéстно и соблюдáть закóны【德语】der Amtspflicht und dem Gesetz gehorchen【法语】appliquer les décrets et observer les lois【原文】赵奢者,赵之田部吏也。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10篇)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10篇)中国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汉语成为世界上最有魅力的语言文化之一,而成语的存在为汉语增添了一丝精彩!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1克勤克俭【成语故事】尧帝时期,黄河经常发洪水,尧帝派鲧治水九年没有成效。
舜帝派鲧的儿子禹去治水,禹告别新婚四天的妻子踏上治水的征途,治水13年,曾经3次路过家门而不回,终于取得了成就。
舜认为禹能够克勤克俭地为人民服务就让位给他。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2入幕之宾【成语故事】晋朝时期,大将军桓温因为赫赫战功开始居功自傲,先是废海西公立晋文帝。
后来又图谋篡夺皇位。
他拉拢郗超等人。
在召见敌对派谢安时,让郗超躲在幕后偷听。
风把幕帐吹开暴露了郗超。
谢安风趣地称他为入幕之宾。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3如火如荼【成语故事】春秋时期,吴国的国力逐渐强盛,吴王夫差想当中原霸主,于公元前482年带领3万大军来到卫国黄池会盟。
他让将士穿统一的红、白、黑三色战袍,按颜色分别整齐地排列,让人感觉到如火如荼,如此整齐的军容使他成为军事霸主。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4呵壁问天【成语故事】战国时期,屈原离开郢都,乘一叶孤舟沿江而下,踏上归家的路途,他多么希望能够与楚王共议国事,推行法治。
他来到荒滩野地之间,弃舟登岸,彷徨山泽之间,见到先王的宗庙,他感慨万千,于是面壁呵斥,大声质问苍天为什么会怀才不遇。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5【成语故事】南朝齐时有一个清干之士辛毗,官至行台尚书,他十分鄙视文学,当面嘲笑文人刘逖说:“君辈辞藻,譬若荣华,须臾之玩,非宏才也。
岂比吾徒,千丈松树,常有风霜,不强凋悴矣!”刘逖立即回敬他:“既有寒木,又发春华,何如也?”辛只好认可。
中国古代比较好的成语故事6后顾之忧【成语故事】北魏有名宰相李冲办事认真公正,深得孝文帝的信赖。
孝文帝每次出征,他都将朝中的事打点得井然有序。
李冲病故后,孝文帝痛惜不已,在他的墓前说道:“我如出征,朝事交给你就无后顾之忧了。
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名词、诗句的解析介绍等和汉字文化相关
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名词、诗句的解析介绍等和汉字文化相关摘要:一、引言:介绍律法知识典故与成语、名词、诗句的关系二、成语解析:分析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及其背后的故事三、名词解析:解释律法知识典故中的名词,如刑法、民法等四、诗句解析:解读含有律法知识典故的诗句及其寓意五、律法知识典故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六、总结:强调律法知识典故在汉字文化中的重要性正文:【引言】律法知识在我国历史上具有悠久的历史,与之相关的成语、名词和诗句丰富多彩。
这些词汇和典故承载着丰富的法律文化,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法治观念,同时也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本文将为您解析这些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名词和诗句,带领您领略汉字文化的魅力。
【成语解析】1.成语“法不阿贵”:出自《史记·孟尝君传》,意为法律不迎合权贵,强调法律的公正和公平。
2.成语“洛阳纸贵”:出自《晋书·王导传》,意为法律文件珍贵,纸张昂贵,反映出古代法律文件的严谨和权威。
【名词解析】1.刑法:古代刑法主要包括五刑,即墨、劓、剕、宫、大辟。
这些刑法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古代法律的严明。
2.民法:古代民法主要包括婚姻法、继承法等,反映古代社会家庭伦理和财产关系。
【诗句解析】1.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诗句寓意着社会公平和法律正义,让每个人都能得到应有的庇护。
2.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诗句暗示了法律的永恒性和历史变迁。
【律法知识典故在现代社会的应用与启示】在现代社会,律法知识典故依然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
例如,“法不阿贵”提醒我们要坚持法治精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洛阳纸贵”则启示我们尊重法律、遵守法律。
同时,这些典故也反映了我国古代法律的进步与不足,为今天我们完善法治体系提供了借鉴。
【总结】带有律法知识典故的成语、名词、诗句是汉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们承载着古代社会的法治观念,为我们今天的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奉公守法的历史典故故事
奉公守法的历史典故故事 奉公守法是⼀个汉语成语,意思是奉公⾏事,遵守法令。
形容办事守规矩。
下⾯是⼉童⽹⼩编给⼤家分享的奉公守法的历史典故,让我们⼀起来看看吧! 奉公守法的历史典故原⽂ 赵奢者,赵之⽥部吏也。
收租税,⽽平原君家不肯出租。
奢以法治之,杀平原君⽤事者九⼈。
平原君怒,将杀奢。
奢说⽈:“君于赵为贵公⼦,今纵君家⽽不奉公,不奉公则法削,法削则国弱,国弱则诸侯加兵,诸侯加兵则⽆赵也。
君安得有此富乎?以君之贵,奉公守法则上下平,上下平则国强,国强则赵固,⽽君为贵戚,岂轻于天下邪?”平原君以为贤,⾔之于王,王⽤之治国赋,未⼏,民富⽽府库实。
奉公守法的历史典故译⽂ 赵奢是赵国负责收税的官员。
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处治了他们,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家⼈。
平原君恼怒,要杀了赵奢。
赵奢劝说道:“您在赵国是贵公⼦,现在纵容您的家⾂不奉⾏公事,法律就会削弱。
法律削弱,国家就衰弱。
国家衰弱,诸侯就加强战争,诸侯加强战争,赵国就不存在了,您怎么能够得到这样的富⾜呢?凭着你的尊贵地位,奉⾏公事,遵守法律,全国上下就太平,全国上下太平,国家就强⼤,国家强⼤,赵国就稳固,您作为赵国重⾂贵戚,怎么能被天下⼈轻视呢?”平原君认为赵奢是⼀个贤能的⼈,对国王说了这件事。
赵王任⽤他管理国家的赋税,没有多少时间,赵国百姓富裕⽽且国家府库充实。
奉公守法的成语故事 我们都知道向⼈征收赋税是⼀件很难的事,因为⼈们都不愿意把⾃⼰的东西交公,所以征税的⼈在开展⼯作的时候都很困难。
但是,在战国时代,有⼀个征税的⼈,他⾮常厉害,⽆论是谁都应该纳税,他就是赵奢。
赵奢,是赵国的⽥部吏,专门负责征收⽥赋。
可当时,征收⽥赋特别难,尤其是征收官家的难。
那些当官的都不愿意交纳赋税,并且还凭借⾃⼰的权⼒抗税。
因此,当时有⼀种说法:征收⼩官的,⼩难;征收⼤官的,⼤难;征收王亲国戚的,更难!由此可见,当时征收赋税是多么的难啊!不过,赵奢不怕那些当官的,⽆论是谁,他都不放过。
法治成语故事汇总(DOC)
法治成语故事一、立法1.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把关中各县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乡亲英雄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2.大明法度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出“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的思想。
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革掉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
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优秀的治世之才。
王安石把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行政、执法、司法1.执法如山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阻拦,将此事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hóng)那里。
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
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
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一向趋炎附势。
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
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
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上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决维持了原判。
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2.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诬蔑徐有功(当时主管刑法的官吏)与叛逆分子勾结,并向皇上呈报徐有功的罪状,经查,徐有功并没与叛逆分子勾结,武则天特地为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
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法律制度公正地来处臵他,有的人向徐有功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臵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那是私仇,我是坚持公正执法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影响公正判案呢?”这就是秉公执法的由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法治成语故事一、立法1.约法三章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子婴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把关中各县父老乡亲英雄豪杰召集起来,郑重地向他们宣布道:“秦朝的严刑苛法,把众位害苦了,应该全部废除。
现在我和众位约定,不论是谁,都要遵守三条法律。
这三条是:杀人者要处死,伤人者要抵罪,盗窃者也要判罪!”父老乡亲英雄豪杰们都表示拥护约法三章,纷纷取了牛羊酒食来慰劳刘邦的军队。
2.大明法度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在《上时政疏》中提出“盖夫天下之大器也,非大明法度,不足以维持,非众建贤才,不足以保守。
”的思想。
大明法度,即废除旧法、弊法,创立新法、善法;“众建贤才”,即革掉守旧平庸之吏,起用进取有为之士。
他认为,国家是否富强,天下是否安宁,关键在于有没有法度,法度是否合理,是否有优秀的治世之才。
王安石把法度和贤才的作用统一起来,认为法治和人才是治国理政的两个重要因素。
二、行政、执法、司法1.执法如山唐中宗神龙二年(公元706年)冬十一月,太平公主赴雍州游玩,相中了当地寺院里的一盘水磨,未经寺院和尚同意,即吩咐从人准备强行运往京城,归为己有。
寺院和尚迫于太平公主的权势,不敢阻拦,将此事告到雍州司户李元紘(hóng)那里。
李元紘不畏权势,公正刚直,当即受理此案。
经查,该水磨确系寺院合法财产,随即将水磨判归寺院和尚。
这一判决,吓坏了李元紘的顶头上司雍州刺史窦怀贞,窦怀贞一向趋炎附势。
他即刻命令李元紘将水磨改判给太平公主。
李元紘对这种恃强凌弱、媚上欺下的行径无比愤慨。
二话不说,当即挥笔在原判决书上书写“南山可移,此判无动”,坚决维持了原判。
后世将这八个字逐渐浓缩成了“执法如山”。
2.秉公执法皇甫文备,是武则天时代残酷的狱吏,诬蔑徐有功(当时主管刑法的官吏)与叛逆分子勾结,并向皇上呈报徐有功的罪状,经查,徐有功并没与叛逆分子勾结,武则天特地为徐有功解脱被诬陷的罪责。
不久,皇甫文备被人告发,但徐有功却按法律制度公正地来处置他,有的人向徐有功说:“他先前诬陷你,想要置你于死地,现在你反而想放了他,为什么呢?”徐有功说:“你说的那是私仇,我是坚持公正执法的人,怎么可以因为个人的恩怨而去影响公正判案呢?”这就是秉公执法的由来。
3.赏罚分明春秋时期,曹国的僖(xī)负羁曾救过晋文公的命,因此晋文公在攻下曹国时,为了报答僖负羁的恩情,就向军队下令,不准侵扰僖负羁的家,如果有违反的人,就要处死刑。
大将魏平和颠颉却不服从命令,带领军队包围了僖负羁的家,并放火焚屋。
魏平爬上屋顶,想把僖负羁拖出杀死。
这件事被晋文公知道后,十分气愤,决定依照先前的命令处罚。
大臣赵衰(赵国君王的先人)向文公请求:“他们两人都替国君立下汗马功劳,杀了不免可惜,还是让他们戴罪立功吧!”晋文公说:“功过不能相抵,赏罚必须分明,才能使军士服从命令。
”于是便下令,革去了魏平的官职,又将颠颉处死。
从此以后,晋军上下,都知道晋文公赏罚分明,再也不敢违令了。
4.法不徇情墨家有一位领袖名叫腹(黄享),居住在秦国。
他的儿子杀了人。
秦国的惠王对腹说:“先生你的年事已高,又只有一个儿子。
寡人已经命令官吏不杀你的儿子了。
先生你这件事就听我的吧。
”腹回答道:“墨家的规矩杀人的人就得处死,伤人的人就得处刑。
这是用来禁止杀人和伤人的事件发生。
而禁止杀人和伤人的法,是天下人都应该遵守的大义。
大王您虽为我儿子开恩命令官吏不杀他,我却不可以违背墨家的法行事。
”腹不听惠王的劝解,还是杀了儿子。
5.大义灭亲石碏(xī),春秋时卫国大夫。
卫庄公有三个子,长子姬完、次子姬晋、三子州吁。
州吁最受庄公宠爱,养成残忍暴戾的性格,无恶不作。
石碏曾几次劝庄公管教约束州吁,但庄公不听。
石碏的儿子石厚,常与州吁为非作歹,石碏非常愤怒。
卫庄公死后,姬完继位,称卫桓公,此时,州吁更加横行霸道。
公元前719年,州吁与石厚,杀害卫桓公夺位。
州吁见百姓不拥戴自己,非常担忧。
石厚让州吁去请其父石碏出来共掌国政。
石碏早想为国为民除害,他趁石厚请他参政,假意献计说,新主即位,能见周王,得到周王赐封,国人才肯服贴。
陈国国君忠顺周王,周王很赏识他,你应该和新主一同去陈国,请陈桓公朝见周王说情。
石厚十分高兴,便备厚礼赴陈,求陈向周王通融。
见此,石碏割破手指,写下血书,派人事先送到陈国。
血书写道:“我们卫国民不聊生,固是州吁所为,但我逆子石厚助纣为虐,罪恶深重。
二逆不诛,百姓难活。
我年老体衰,力不从心。
现二贼已驱车前往贵国,实老夫之谋。
望贵国将二贼处死,此乃卫国之大幸!”陈国大夫子针,与石碏有深交,见血书,奏陈桓公,桓公下令将州吁、石厚抓住,正要斩首,群臣奏:“石厚为石碏亲子,应慎重行事,请卫国自己来问罪”。
石碏知二贼被捉,急派人去邢国接姬晋(州吁之兄)就位,又请大臣议事。
众臣皆曰:“州吁首恶应杀,石厚从犯可免。
”石碏道:“州吁罪,皆我不肖子酿成,从轻发落石厚,难道使我徇私情,抛大义吗?”,石碏家臣羊肩说:“国老不必怒,我即赴陈办理此事”。
羊肩到陈国后,石厚说:“我是该杀。
请将我囚回卫国,见父后再死。
”羊肩说:“我奉你父命诛逆子,想见你父,我把你的头带回去见吧!”遂诛之。
石碏为国大义灭亲之事,史学家左丘明记之,卫民传颂至今。
石碏的这种做法得到后人的赞许,后来人们称这种行为是“大义灭亲”。
6.诛不避贵晏子(?—前500)名婴,字平仲,夷维(今山东高密)人,春秋时齐国大夫。
先后辅佐过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
在《晏子春秋·内篇问上》中,他提出“诛不避贵,赏不遗贱;不淫于乐,不遁于哀;尽智导民,而不伐焉,劳力岁事,而不责焉。
”的思想,他主张诛不避贵,赏不遗贱,重视生产,提倡蚕桑,反对厚赋重刑。
在我国劳动人民心目中晏子是智慧的化身,他以足智多谋和能言善辩为世人所称道。
7.以身试法西汉时期,有个名叫王尊的人,通过努力实践增长才干。
公元前48年(汉元帝初年)升迁为西虢(guó)令,兼美阳县令。
当年春天,派人当众用乱箭射死奸淫妇女之人,鞭打不赡养老人的人,在全县引起轰动。
汉元帝刘奭(shì)路过西虢,发现王尊的才能,提升他为太守,王尊上任后行文所属各县,官吏们奉公守法,谁干出违法犯罪的事,一定严加追究,后来,王尊查出五官掾(州郡的属官)张辅知法犯法,大肆侵吞钱财,便将张辅逮捕入狱,没收财产,处以死刑,并将张辅以身试法的罪行公诸于世,使全郡震动。
8.铁面无私有一年,开封发大水,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
包拯一调查,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
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
有个权贵不肯拆除。
包拯十分生气,勒令那人拆掉花园,还写了一份奏章向宋仁宗揭发。
那人一看事情闹大,要是仁宗真的追究起来,也没有他的好处,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一些权贵听到包拯执法严明,都吓得不敢为非作歹。
由于包拯一生做官清廉,不但生前得到人们的赞扬,在他死后人们也把他当作清官的典型,尊称他“包公”“包青天”“包龙图”民间流传着许多包公铁面无私、打击权贵的故事,还编成包公办案的戏曲和小说。
9.明镜高悬传说包公临死时,怕后任官员贪赃枉法、残害良民,就命人把宝镜悬挂在开封府的正堂之上,才放心地闭上眼睛。
百姓中流传一首民谣:“包青天,坐南街,铁面无私执王法。
龙虎狗,三口铡,百姓高兴奸人怕。
”不知过了多少朝代,有个叫钱如命的人,花了五千两银子活动买了个开封知府的官当,打算干个三年两载,发一笔横财。
他一上任,就遇上开封庄的弟兄俩为争家产打官司,高兴得手舞足蹈,立即升堂问案。
他不问青红皂白,一拍惊堂木,怒喝道:“为了蝇头小利,忘却手足之情,来人呀,各打四十大板!”弟兄俩苦苦求饶。
钱如命沉吟着说:“看你们怪可怜的,四十大板权且记下,给你们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就看你们两个谁通情达理了!”说罢吩咐退堂。
哥哥回家一想,钱知府话中有话。
他悟出其中奥秒,连夜从后门溜进府衙拜见钱如命,递上一张帖子说:“小人的冤枉全部写在状纸上,请大人过目!”钱如命打开一看,原来是一张三百两银子的银票,不由捋着胡须笑了。
第二天一升堂,钱如命就对弟弟怒喝道:“你目无兄长,贪婪成性,是个不打不开窍的东西!”他抽出竹签扬了扬,可又不往下扔。
弟弟吓得仰面朝天,一屁股跌坐在地上,忽然看见大堂之上悬挂着一面明镜,上面映出哥哥给知府送银票的情景。
他恍然大悟,连忙叫道:“大人,请再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钱如命便说:“你要及早醒悟,免得受皮肉苦!”便退堂。
当晚,弟弟也以申诉为名,送去五百两银子。
再升堂时,钱如命又对着哥哥瞪起眼睛,声色俱厉地说:“你身为兄长带头惹事,看来这顿板子是非打不可了!”哥哥心想,怎么一夜之间知府就变了腔调,他无意间抬头一看,宝镜里弟弟送钱给知府的事映的一清二楚。
他连忙俯首叩头:“小人一时糊涂,也请给我一个悔过自新的机会。
”就这样,你今天八百,我明天一千,弟兄两个展开了拉锯战。
钱如命看看油水榨得差不多了,便决定结案。
为了显示他的公正廉明,特地告示老百姓可以到衙内观看审案。
这天府衙内外,人头攒动。
大堂之上,钱如命板着一本正经的面孔,缓缓说道:“兄弟之间要以情义为重啊!房产一人一半,安居乐业,勿再滋事。
本府宽厚为怀,不再追究,下堂去吧!”弟兄俩闹得倾家荡产,才明白上了当,齐声喊道:“大人,这官司俺不打了,快把银子退给我们吧!”钱如命想不到他们竟然当场揭底,脸上顿时变了颜色:“胡说八道,血口喷人。
本府洁身自好,一尘不染,谁收过你们的银子?”兄弟俩往上一指说:“明镜高悬,铁证如山!”众人都把目光集中到大堂上面,只见宝镜又把弟兄俩送银子,钱如命贪污受贿之事重演了一遍,顿时大堂内外炸了锅。
钱如命还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也离座抬头观看,当他看到宝镜揭穿了他的鬼把戏,自己原形毕露时,不由胆战心惊,浑身发软,“扑通”一声栽倒在地,不省人事人。
这件丑闻像长了翅膀传遍了全城,无人不痛骂钱如命。
钱如命又惊又怕,从此卧床不起。
那面宝境时刻在他眼前晃动,把他在开封府的丑行和劣迹一幕幕地重演出来。
他闭上眼,就看见包公怒视着他,王朝马汉抬着虎头铡要来铡他。
他惊恐万状,不管见了什么人,就从床上爬起来,跪地求饶:“包大人,饶了我吧……”一天早上,百姓们在衙前发现钱如命披头散发,赤身露体,已经断了气。
“死包公铡了活知府”,全城百姓人心大快,到处传唱一首歌谣:“开封府,宝镜照,是人是鬼见分晓。
阎罗殿,黑老包,贪官污吏不轻饶。
”后来各个衙门的大堂上高挂明镜高悬的牌匾,以示官员判案公正廉明,执法严明,判案公正,办事公正无私。
三、守法、守信1.奉公守法赵奢是赵国负责收税的官员。
他到平原君家收取租税,但平原君家人不肯缴税,赵奢根据律法处治了他们,杀了平原君家九个管事的家人。
平原君恼怒,要杀了赵奢。
赵奢劝说道:“您在赵国贵为公子,现在纵容您的家臣不奉行公事,法律就会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