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说课讲解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二章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二章](https://img.taocdn.com/s3/m/c6eecd18fab069dc51220167.png)
美学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第二章第二章美论1、对美的本质问题的探讨的几个方面的求解路径:一、从事物的客不雅属性探求美1、古希腊数学家毕达哥拉斯认为,整个自然是依据数而成型的,所以数是整个自然中第一位的东西,坚持数学的原则是一切事物的原则这个根本性的立场,美也必然会受制于数的本性和力量,美来自于数的秩序,音乐就是对立面的和谐,“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中世纪神学家托马斯。
阿奎那在《神学大全》书中提出本身的美学理论:1)美是认识能力的对象,2)美是看上去使人偷悦的东西称作是美的,3)美即在恰当的比例,4)美属于形式因的范畴。
他更倾向于认为,审美的愉悦取决于被不雅看的事物,他强调美与客不雅事物的感性形式之间的关系,侧重于指称美在本质上是由于具有客不雅的依据而成为认识的对象,美被认为是那些引起愉悦的事物的客不雅属性。
3、荷加斯《美的分析》书中:曲线比直线美,而在曲线中又以蛇形线最美。
4、费希纳的实验美学,以科学的实证方式,反对过去“从上而下”的形而上的美学,提倡重视实验的“从下而上”的美学。
从事物的客不雅属性来探求美的合理性、片面性?合理性:其最大的合理性在于抓住了美具有感性形式这一特点。
美离不开事物的客不雅属性。
片面性:①脱离了人类的社会生活实践来谈美的本质。
虽然认为是客不雅的,但不认为是人的劳动创造的,而是认为是自然就有的;②客不雅事物的感性形式是构成美的重要因素,但不能包管符合形式美规律的事物就是美的,同样的形式也可以是构成不美或丑的因素;③认为美在事物的形式特性的说法也不适合一切美的事物,尤其是人类社会生活中的诸多事物的美。
总之,事物的客不雅属性是美的重要因素,但是,如果看不到美与人及其社会生活的联系,只是从事物的客不雅属性中探求美,或者直接把美看成是事物的感性形式,是行不通的。
原始民族很少认为花是美的,极少以植物作为描写对象,原因是还没有成为人类活动的一个部分,所以不是美感的对象。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https://img.taocdn.com/s3/m/faf040033169a4517723a3dd.png)
1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美是一种宇宙的和谐。
2苏格拉底将早期希腊美学的自然哲学基础转变为伦理学基础。
3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人与美的对象相适应的原则。
4狄德罗把美区分为“真实的美”和“相对的美”。
5休谟等人认为“美即美感“。
博克等人认为美即客观对象的属性,也是主体感受的对应物。
康德认为美的对象是一种“合目的的形式”。
黑格尔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美是生活。
解词1美感:广义的美感指审美心理结构、心理功能、心理活动和观念形式的总和,具体包括审美趣味、审美态度、审美感受等。
狭义的美感指具体的审美感受。
2审美理解:指在美感活动中审美主体用某种感性的形式,对客体的意蕴和审美活动的意蕴的整体把握和领会。
3自然美及其特征:自然美是指自然事物的美,其主要特点是侧重于形式,以自然原有的感性形式直接唤起人的美感,它和社会功利的联系比较曲折,自然美是社会性和自然性的统一。
4美育:又称为审美教育或美感教育,它运用审美形象的感染作用塑造人的知、情、意等符号实践能力的教育形式,它的目的在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5人化自然:指人类已经改造、把握的自然,它是通过人类劳动实践转化“自在自然”的结果。
简答 1 为什么说美感随着人类社会的演进而不断丰富?答:审美领域的扩大和审美观念的丰富。
审美感受的细致与深入。
20世纪审美意识的反传统倾向。
2艺术中的丑也具有审美价值吗?答:丑的形象包含着美的意蕴与理想,通过外丑与内美的对比产生审美效果。
揭示丑的事物被历史抛弃的命运,用否定的态度加以表现,从中寄予美的理想。
由于高超的艺术技巧、独特形式使丑的事物具备了可观赏价值。
3结合赏析体验,谈谈对“生活是艺术的基础”原理的理解?答: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与源泉;生活是培育艺术家想象力的源泉;生活是激发艺术家创作激情的源泉;生活是孕育艺术家创作技巧的源泉。
《美学与美育》期末复习要点 *美学。
美学是一门突出形象、具体和体验方式的人文学科。
美学的对象是人的感性的活生生的整体形象。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复习大纲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复习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64c7e63b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86.png)
西南大学《美学原理》复习大纲五位重要的美学家:蔡元培、宗白华、李泽厚、朱光潜、高尔泰一、什么是“美”?(一)从词源上谈1、羊大为美(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宋代徐铉正式提出“羊大为美”的概念,日本人笠原仲二在《古代中国人的美意识》中进行了阐释与论证,认为中国人的美感起源于味觉,游牧民族主食羊肉,羊肉很肥美。
)A、起源于吃饭(味觉),源于实用的物质功利;是一种愉悦快乐的精神状态B、“味”成为一个美学范畴a、味觉是种感官感受,审美建立在感官基础之上b、味觉是种感觉感观,具有超出一般功能利欲望的特点c、“羊大为美”体现了中华美学是种重主体性、重体验性的美学体系(味道指向“道”,存在的本质、生命的意义、人生的价值)C、至味无味,味要适度2、羊人为美(1903年,雷克纳最早提出“将艺术产生的原因与原始舞蹈、巫术活动联系起来”)(起源于宗教舞蹈,融物质功利和精神功利于一体的巫术活动。
强调人在宗教活动中感性的积淀。
)A羊的叫声听起来带有悲戚之感,易唤起人的悲怜意识;给人吉祥之像B羊:温顺(中国人温柔敦厚,但奴性十足);保守(羊喜欢群体性的生活,中国人也有集体意识);内敛(中国人喜欢团体,骨子里有种不敢担当之义)C美起源于宗教舞蹈,融物质功利和精神功利于一体的追求活动,与巫术交叉3、色好为美(起源于性,源于生命的延续)例:马叙伦“美为媄,色好也”丰乳肥臀:代表了女性可以生殖;动物中选配偶时,以生育能力作为其标准。
4、生殖崇拜。
(美既非大,也非羊人,而是羊于其生殖器的集合)起源于性,起源于生命崇拜。
体现了个体生殖和种族繁衍对早期人类的重要意义。
总结:1、实用功利先于审美,审美起源于功利,但审美最终超越了功利。
(广义的功利就是善,但美又不仅仅停留在功利的阶段,而是又超越了功利,走向了更为广阔的生命境界,那就是自由)2、美起源于劳动生产和社会实践。
3、美的本质是对人性的肯定和对生命的肯定。
第一节美学的诞生与发展(审美意识——审美思想——美学学科阶段)1、原始社会中审美意识的形成:审美意识指人对审美现象与活动的看法,原始人的审美意识是朴素的、不自觉的,主要来源于审美经验。
美学原理讲义
![美学原理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4b6a150c79563c1ec5da71dd.png)
美学原理讲义第一讲什么是美学教学目标或要求:要求学生了解美学学科的概况,了解美学研究的对象和主要问题,知道西方美学研究的主要范式和中国美学研究的概况和历史,掌握美学的学习方法。
一、什么是美学1、美学的定义:美学是研究美的创造和欣赏的规律的学科。
2、美学学科的基本概况(1)美学作为独立学科的产生。
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美学是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产物。
最早使用美学这个术语作为一门学科名称的,是德国理性主义者鲍姆嘉通(1714-1762)。
在近代科学分门别类地发展的时代,他发现人类的知识体系有一个很大的缺陷:关于人类理性认识的方面,有逻辑学在研究;关于人类的意志行为方面,有伦理学在研究;但关于人类的感性认识,却没有一门科学去研究。
因此他建议成立一门新的科学,专门研究感性认识。
这门科学他命名为“伊斯特惕克”,即感觉学的意思。
1735年,在《关于诗的哲学沉思》中,首次使用这个概念,1750年,正式以这个概念来出版他的《美学》第一卷,作为表明对感性认识研究的理论,规定了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对感性认识的研究,即对美的认识和研究。
我们现在称鲍姆嘉通为美学之父。
日本的中江肇民(1847-1901)用汉字“美学”翻译“伊斯特惕克”,为汉语学界所完全接受。
(2)西方美学研究的几种范式公元前4世纪,柏拉图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美的姑娘、美的马儿、美的雕象这些形态各异、差异悬殊的对象中,是否存在共性的东西?为何我们能用一个同样的词去形容或描述它们?为此他写了《大希庀阿斯篇》来探询这样一个关乎美的本质的问题,这篇专论包含着一种努力。
即要想使美不仅成为能感觉的,而且成为能把握的。
今天,在西方学界对美的研究中,主要存在三种相互交叉、又相互排斥的研究范式。
第一,以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研究范式。
即试图把握住千差万别的具象后面的共象,即本质。
把握住这个本质,旧能说明一切具体的东西。
这条思路造就了美学史上关于美的本质为核心的美学。
重点是探究:美是什么?方法是从抽象到具体。
美学原理讲义大全
![美学原理讲义大全](https://img.taocdn.com/s3/m/4bd4bfdc70fe910ef12d2af90242a8956aecaa4a.png)
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琴诗》
• 4、客观性与社会性旳统一说 • 李泽厚
• 美是“人旳本质力量旳对象化”,是“自 由旳形式”
第四讲 美旳本质旳初步探索
• 一、美旳本质和人旳本质、生活旳本质旳 关系
• “自由自觉旳活动恰恰就是人旳类旳特 征。”
• “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 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
• “君子知夫不全不粹之不足觉得美也。” • “故天之所覆,地之所载,莫不尽其美,致
其用。”
• (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 • 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 • “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泪眼问花花不语,乱
红飞过秋千去’、‘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 暮’,有我之境也。‘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空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无我之境也。有我之境, 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 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王国维)
• ④ 方式 • 美旳东西产生快感是必然旳。
• 但凡不凭概念而被以为必然产生快感 旳对象就是美旳。
• 4、黑格尔
• 美旳根源在于理念、绝对精神,而感性内 容旳实在是由理性生发出来旳,是作为理 念旳客观性相。
• 美是感性与理性、形式与内容旳统一,在 这统一中,感性形式隶属于理性内容,是 理性内容旳显现。
• 第四种:美学研究审美心理学。(立普斯、 布洛)
• 我国有关美学旳研究主要涉及下列几种方面 旳内容:
• 第一,美旳问题。
•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 第三,艺术问题。
• 五、美学与其他学科旳关系 • (一) 美学与哲学旳关系 • (二)美学与心理学旳关系 • (三)美学与伦理学旳关系 • (四)美学与文艺学旳关系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https://img.taocdn.com/s3/m/4753c8477cd184254b353588.png)
美学原理讲义简化版第一章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第一节鲍姆加通与美学史一、美学的历史1、西方美学思想:关于人类审美意识的理论形式。
古希腊、理性精神。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美是和谐,和谐是宇宙的本质和规律;与数、比例有关;音乐最能体现。
赫拉克利特:美是和谐,对立因素的矛盾冲突斗争-统一-和谐;美的相对性。
德谟克利特:内在美和外在美的统一。
苏格拉底:把善看成美,美就是功用。
柏拉图:“什么是美”、“什么东西是美的”区分;美的本体论——“相”,永恒自存自在无始无终。
亚里士多德:肯定艺术和美的价值;“相”理论存在矛盾;艺术要解释内在本质和规律;美在于“整一性”:秩序、鲜明和匀称。
古罗马:普洛丁:“相”发展为精神实体“太一”,分有神的光辉才美。
朗吉弩斯《论崇高》,崇高的风格、崇高美,崇高的构成:思想、激情、结构、措辞、藻饰。
中世纪:奥古斯丁:一切美来源于上帝,上帝是美本身,超越感官,以心灵认识;精神美高于物质美;物质美是可直接认识的唯一美,对美全面思考的出发点;物质美是精神美的映像。
托马斯·阿奎那:美的三个要素。
和谐、完整(目的论,最终来自上帝)、鲜明(形式美强调的新特点)。
文艺复兴、启蒙运动:经验论:博克、休谟;唯理论:莱布尼茨、沃尔夫;之间:维科康德、席勒、黑格尔2、中国(略)二、鲍姆加通与美学的建立1、建立的必要性(原因)1750年,《美学》第一卷,美学学科诞生。
美学之父。
Aesthetica 感性学。
人的心意活动:知(理性、逻辑学)、情、意(意志,伦理学)。
要建立一种专门研究感性认识和情感的学科,填补传统哲学中与逻辑学和伦理学相对立的空白的学科,使之成为哲学的新型分支学科。
2、建立的可能性莱布尼茨:人的认识活动(模糊;明晰-混乱/混成、明确)明晰而混乱的认识确实存在,但无法指出其独特的特点。
鲍姆加通:(模糊-一般感性知觉;明晰-混乱/混成—感性认识、明确—理性认识)混乱不同于模糊,是一种明晰的、可靠的认识,具有内在的特殊规律,能够构成知识。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2a6bbd89eb172ded63b77e.png)
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1)西方:①18 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在1735 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
1750 年,他的《美学( 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
(柏拉图、鲍姆嘉通)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
(立普斯、布洛)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一、美的语义的区分1.“美”的字源学:(1)“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 2)“羊人为美”:偏重于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简化本
![美学原理期末复习资料简化本](https://img.taocdn.com/s3/m/9c69b25cf7ec4afe04a1dfb8.png)
一、美的本质:美,首先表现为人类生命主体对客体对象性、有益性的反映美的本质反映必须体现“三性”的统一,三性:人类生命主体性、客观对象性、两者在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人类生命主体性和客观对象性实际上是强调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问题,有了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才有美的前提条件,才能谈得上审美和美感问题.但我们要分析的是美的本质问题,我们就不能停留在两体上,我们必须要研究两体中什么样的精神反映.这就是美的本质的关健问题.我们说,美的本质必须体现出对人的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这是对美进行本质分析的核心.美的本质、美的问题,必须是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反映.讲这个问题我们决不能脱离上面的分析,美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是人类生命主体精神的特殊形式.有了这个前提我们就可以往下推断了.既然美是相对于人类而言,那么美与不美的精神意识,就不能离开人的因素.又由于人类所从事的一切活动都与人类生命主休生存发展有关,从而就决定人类对美与不美的反映,带有了精神功利性.我们不能否定这样的现实.换句话说,人类对美的认识是从人类生命主体出发的,一切有益于人类生命主体的反映才是美的反映,一切无益于人类生命主体的反映,都不是美的反映,甚至是丑的.美带有人的精神功利特点.美的意识就是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精神.(1)从美的产生上看我们说对美的本质认识是人类文明达到相当程度之后的事,而美感的产生是随着人类文明的产生而产生.但我们分析美的本质时,我们又不能离开美感,美的意识.我们从美的产生上看,美感的产生必须具备三个前提条件.第一是具有审美对象——审美客体.第二是有审美主体——审美者.第三是要有一种安全感,保证生命不受侵害以及悠闲的环境.前两个问题我们已讲过了,第三点要有安全保证生命不受侵害优越的环境,是特指人类生命而言的.美及美感的产生都要与人类生命有益性有关,任何无益于人类生命主体或有害于人类生命主体的事物或环境境都违背美的本质的,如我们在动物园里欣赏老虎时,此时此刻,我们可以想到老虎的性格美、皮毛美,可当老虎跑出来,要伤害你的时候,这时在构成无益于人类主体生命的同时,美也就立即消失.此时的老虎成了凶残、丑恶的敌人.(2)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反映是美的唯一本质美的本质首先表现为人的思维本质,是人类精神的一个方面,美的本质,更表现为人类生命主体对客体对象性的关系.而这种对象性的关系,必须是一种对人类生命主体来说是精神上有益性的关系.任何对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启示和体现等,都是美的本质体现.美的本质是引起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的整体和谐与统一.2、美还表现为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在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整体和谐和统一美的本质反映带有一种精神有益性的特征,但不等于说美是个别的,是某人的主观意识.不是说我认为对我有利的就是美.美是一种精神,是一种有益的精神,是一种人类生命主体有资本输出性精神,这就绝对排除了物质功利性,不带有物质功利的色彩.因此任何某个个别的人或团体从物的功利性出发,而不从整个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出发的行为和意识都不符合美的本质.美必须是一种引起人类生命精神有益性的反映.其次,对美的本质的理解决不能忽略整个人类生命的整体,美要反映整个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的精神.再次,只有在整个人类生命主体精神有益性上的整体的和谐与统一才是美的本质.第一,美的本质不同于习俗,美的永恒取决于整个人类生命有益性之永恒.第二,有益性精神是从人类生命整体来衡量的.第三,美的本质有时还表现在时空上的相对矛盾,但这决不影响美的人类生命主体有益性精神整体的和谐与统美的主要理论依据:客观事物的存在只是一种状态,它形状的美丑完全是人类依据自身立场的一种看法。
美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2018年整理精华版)
![美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2018年整理精华版)](https://img.taocdn.com/s3/m/49266b38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edb77d9.png)
美学原理考研复习资料(2018年整理精华版)美学原理(一)、什么是美学一、怎样学习美学1、要认识美学,美学不是一种靠逻辑推理就能得出的,它是一种美感经验,需要亲身体会才能有所得。
2、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具体的历史的研究美的现象。
3、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看一些艺术史方面的书籍,懂艺术,并培养提高自己的欣赏能力。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的能力。
5、在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的经验,丰富知识和内心世界。
(二)、美的本质及特征一、美的本质1、西方关于美的本质的历史探索西方人重思辩,西方对美的本质的探索一开始就表现出思辩的特点,而且一般是在哲学领域中进行探索。
西方不同派别的哲学家、美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的美的本质理论,例如,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早就提出“美是和谐”的观念,并提出了著名的“黄金分割”定律;苏格拉底则提出“美是有用”即美是善的观点。
其后,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直至康德、黑格尔等等,都对美的本质发表了意见,归结起来不外两大派:唯心主义的美的本质论和唯物主义的美的本论。
这两大派别探索美的本质的出发点是不同的。
2、从精神意识中的探索美的本质(1)、柏拉图:“美的理式”说柏拉图提出,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既美本身是脱离个别美的事物,而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2)、康德:“美是无目的的合目的形式”说康德提出审美是一种趣味判。
他认为,只有当审美时不带任何欲求和理性概念,而对象呈现的外在形式符合主观的两种心理能力,即想象力和知解力,并引起这两种心理能力和谐自由的活动,才能产生审美快感。
这种快感就是判断美的真正原因。
就是说,事物美不美,决定于审美者的心理机制。
而这种心理机制又是天赋的。
(3)、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说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但他说他的理念与柏拉图不同,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美的理念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感性形式是理性内容(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的显现。
黑格尔指出当理念处于绝对的抽象阶段时无所谓美,只有当理念通过感性形式显现出来时才产生美;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时产生自然美,但自然美不是理想的美;只有当理念发展到社会精神阶段,产生了艺术时,真正的美才诞生,换言之,美是理念发展到艺术阶段的产物,艺术才是真正的美。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https://img.taocdn.com/s3/m/f924a4451fb91a37f111f18583d049649b660ede.png)
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修改稿)《美学原理课程复习提纲》第一讲导论—美学是什么第一节美是人类永恒的追求德国18世纪著名哲学家和美学家康德(1724-1804)在其著作《判断力批判》中指出:真、善、美的追求,是人类面向这个世界三种不同的追求方向。
人类对美的追求帮助我们架构真与善之间的不可逾越的鸿沟。
纵观人类历史上对美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以下两个层面加以总结和概括:一、人类对美的认识与理解的追求:两个层面(感性体验与理性思索)(一)感性体验:人类和我们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追求,并将之运用到我们生活中的各个层面,比如吃、穿、住、行,这样的美可以说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而且是人类自古就已经存在着的追求。
黑格尔说:“审美”带有令人解放的性质马克思说:“社会的进步就是人类对美的追求的结晶”可以说,人类对美的感性层面的追求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这说明,人们的内心深处非常需要美的滋养与润泽。
发现美、欣赏美与创造美的过程本身就带给我们巨大的快乐。
(二)理性思索所谓理性思索:就是在感性层面的发现、体验与创造的基础之上,人们开始思索美与审美的本质特征,对美的理性思索,大大滞后于人们对美的感性体验,而且进入到对美的理性思索层面之后,美变成了一门专门的学问,变成哲学家和美学家以至于专家的权利之后,美变得深刻,同时也玄妙了起来。
对美的理性思考最集中地体现在西方美学史的发展轨迹之中。
柏拉图:《文艺对话集—大希庇阿斯篇》中,专门探讨“美是什么”这个话题,最后得出的结论就是“美是难的”。
康德:《判断力批判》,专门探讨审美的机制问题,非常深澳,宛如天书,却是西方美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本对美学进行纯粹理性思考的著作。
黑格尔:《美学》四卷本,终于从理性的层面给美下了一个结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却因之过于确定化的思维和表达,被后人不断加以质疑。
第二节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美学(一)美学的命名德国18世纪哲学家鲍姆嘉通因用(Aesthetica)为美学命名,从此美学作为一门新的独立科学诞生了。
《美学原理》期末考复习
![《美学原理》期末考复习](https://img.taocdn.com/s3/m/68524f64ec630b1c59eef8c75fbfc77da3699752.png)
引言概述:美学原理是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在美术、音乐、文学等艺术领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旨在对《美学原理》课程的期末考试进行复习,从五个大点出发,分别为审美经验的形成、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审美价值的判断、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以及美与文化的关系进行详细阐述。
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全面回顾与总结,帮助读者巩固对美学原理的理解,为期末考试做好准备。
正文内容:一、审美经验的形成1.1情感与意识对审美经验的作用1.2感官感受对审美经验的影响1.3社会文化背景对审美经验的塑造1.4媒介与技术对审美经验的改变1.5自我意识对审美经验的参与二、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2.1美的本质及其特征2.2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2.3表示与表达的美学原理2.4美的形式与美的内涵的关系2.5美学原理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三、审美价值的判断3.1审美标准的多元性与主观性3.2客观性与主观性的辩证关系3.3美的相对性与普世性的平衡3.4传统与创新在审美价值判断中的作用3.5文化差异对审美价值的影响四、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4.1艺术家的创造过程与意图4.2艺术品的审美表现形式与特征4.3观众的审美体验与共鸣4.4自然与人为在艺术品创作中的作用4.5艺术品的多重层次解读与欣赏方式五、美与文化的关系5.1美的文化观念与审美观念的异同5.2文化对美的认知与评价的影响5.3美与文化的相互渗透与独立发展5.4文化多元性对美的丰富性的意义5.5美学原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应用总结:通过对《美学原理》期末考复习的详细阐述,我们对审美经验的形成、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审美价值的判断、艺术品的创造与欣赏,以及美与文化的关系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审美经验的形成不仅涉及情感与意识的作用,还与感官感受、社会文化背景、媒介与技术、以及自我意识的参与密切相关。
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包括美的本质及其特征、审美对象与审美主体的关系、表示与表达的美学原理等。
审美价值的判断既具有主观性又应考虑客观性,传统与创新、文化差异等因素也需要综合考虑。
最新《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汇编资料
![最新《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汇编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ac3dd221cf84b9d528ea7a8a.png)
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1)西方:①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在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Aesthetics”。
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
(柏拉图、鲍姆嘉通)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
(立普斯、布洛)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一、美的语义的区分1.“美”的字源学:(1)“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2)“羊人为美”:偏重于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
研究生考试复习《美学原理》课程重点难点解析
![研究生考试复习《美学原理》课程重点难点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2ea980f4a7302768e99391a.png)
《美学原理新编》重点难点解析第一章 绪论 .................................................................................................................................. 2 一、美学的对象是什么?在美学中涉及哪些主要内容? .................................................................................................................................. 2 二、美学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 .................................................................................. 2 三、怎样学习美学? .............................................................................................................. 2 第二章 美的本质及特征 .............................................................................................................. 2 一、美的本质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创造美?................................................................... 2 二、什么是自由创造?为什么说自由创造是人类的最珍贵特性? .................................................................................................................. 2 三、什么是真?什么是善?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 2 四、丑的本质是什么?怎样理解美丑的相互转换? .......................................................................................................................................... 3 第三章 美的产生 .......................................................................................................................... 3 一、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 .............................................................................................................................. 3 二、从实用过度到审美的中间环节是什么?....................................................................... 3 三、怎样理解在美的产生中主体与客体的辨证关系? ...................................................................................................................................... 3 第四章 社会美 .............................................................................................................................. 3 一、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 .......................................................................................................................... 3 二、什么是审美理想?审美理想对社会美起什么作用? .................................................................................................................................. 4 三、怎样理解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和形式美之间的关系? .............................................................................................................................. 4 第五章 自然美 .............................................................................................................................. 4 一、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 ...................................................................................................... 4 二、未经人类改造的自然是怎样成为美的对象的? .......................................................................................................................................... 4 三、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 4 第六章 艺术美 .............................................................................................................................. 4 一、什么是艺术美?艺术美有那些不同于现实美的特点?试比较黑格尔和车尔尼雪夫斯基对艺术美的论述的优缺点。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https://img.taocdn.com/s3/m/368188ec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3.png)
《美学原理》(叶朗)期末复习资料整理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15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
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P62.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
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
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P23、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
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
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
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4.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
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
“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
05秋期美学原理课程期末复习指导
![05秋期美学原理课程期末复习指导](https://img.taocdn.com/s3/m/1b6b3af7b90d6c85ed3ac644.png)
05 秋期《美学原理》课程期末复习指导第一部份课程考核说明1.考核目的考核学生对美学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对相关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2.考核方式以重庆电大期末考试文件为准。
3.命题依据本课程的命题依据是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大纲、教材、实施意见。
4.考试要求本课程的考试重点包括基本知识和应用能力两个方面,主要考核学生对美学的基本理论、相关概念的理解和运用美学理论知识对相关概念、现象进行分析的能力。
5.考题类型及比重考题类型及分数比重大致为:填空题(20%) ;名词解释题(20%);简答题( 30%);论述题( 30%)。
6、适用范围、教材本课程期末复习指导适用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汉语言文学、汉语言文学教育、服装设计专业的选修课程。
考试命题的教材是由杨辛、甘霖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年6月第1版《美学原理》教材。
第二部份期末复习重点范围第一章绪论一、重点名词美学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美学的概念、性质和研究对象。
三、一般掌握学习美学的意义和学习美学应注意的事项;第二章美的本腩及特征美丑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美学观关于美的本质和特征、美的本质与人的本质、与生活的本质的关系以及美与真、善、丑的关系的理论。
三、一般掌握掌握自由创造、真、善、丑的概念;了解其他学派的有关观点。
第三章美的产生一、重点名词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实用价值、审美价值的概念及二者在美的产生过程中的地位和关系,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结合具体史料认识美的产生过程中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三、一般掌握掌握本章中的有关要点。
第四章社会美一、重点名词社会美劳动产品的美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理解社会美的概念、实质和特点,掌握并理解审美理想对社会美的作用。
三、一般掌握认识人物形象的内在品质与形式美之间的关系、环境美。
第五章自然美一、重点名词自然美二、重点掌握/ 熟练掌握自然美的概念及特点、根源、自然美的两大形态、自然美的类型、自然美与自然、人类社会、人类实践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原理》考试复习参考资料第一讲绪论(什么是美学)一、美学的历史1美学作为一种思想:不论在中国还是西方,美学思想都有两千年以上的历史。
(1)西方:①古希腊②中世纪③近代④现代⑤后现代(2)中国:①先秦(第一个黄金时代)②魏晋南北朝(第二个黄金时代)③唐宋元③清代(第三个黄金时代)④近现代2美学作为一门学科:(1)西方:①18世纪初唯理主义哲学体系②鲍姆加通③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深化鲍姆加通被誉为美学之父。
他在1735年所写的博士论文《关于诗的哲学默想录》中首次提出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称为“ Aesthetics”。
1750年,他的《美学(Aesthetica)》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产生。
(2)中国: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初创期):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宗白华②两次美学热潮二、美学的研究对象1西方美学有关美学研究对象分为四派:第一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美本身。
(柏拉图、鲍姆嘉通)第二种:美学的研究对象是艺术(及艺术理论)(黑格尔)第三种:美学研究人的美感经验。
(立普斯、布洛)2我国有关美学的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第一,美的问题。
第二,审美经验或审美意识问题。
第三,艺术问题。
三、美学的学科性质1美学是一门人文学科:美学研究人的生活世界,即人的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
从这里引出美学的两个特点:第一,美学与人生有着密切的关联。
第二,美学和各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联。
2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美学是哲学的分支,它不属于形象思维,美学属于理论思维,哲学思维。
3美学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艺术、心理学、语言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密切的关系。
4美学是一门不断发展的学科:美学所要体现的是其所处时代的精神,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下会生成不同的美学体系。
第二讲美的本质(一)一、美的语义的区分1•“美”的字源学:()“羊大为美”:偏重于美的生理性和自然性。
(2)“羊人为美”:偏重于美的宗教性和社会性。
2.日常语义: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美”的概念比较随便,例如炎热的夏天吃一根冰棍,你会说:“多美啊!”肚子饿了,你会说:“我现在就希望美美地吃一顿。
”“美美的睡一觉”、“看把你美的”。
3.美学语义:狭义的美:“优美”,即一种单纯、完整、和谐的美,也就是古希腊式的美。
我们在平常使用“美”的概念往往是指这种狭义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戏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态。
二、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1从物的客观属性和特征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毕达哥拉斯:“美是和谐”他们说的和谐是以数的比例关系为基础的,所以说:“整个的天是一个和谐,一个数目。
”“身体美确实存在于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对称。
”他们又说:“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2)亚里斯多德:美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匀称与明确”,也是从形式的关系结构中去规定美。
(3)博克:毕达哥拉斯学派和亚里士多德的这种看法在西方美学史上是一个重要的传统。
直到17、18世纪,依然有许多人从物的客观属性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比较有名的是英国美学家博克。
他认为美是物体的以下一些特征引起的:小、光滑、各部分见出变化、不露棱角、娇弱以及颜色鲜明而不强烈等等。
有这些特征的物体必然引起人们的喜爱,它是不会因主观任性而改变的。
2从精神本体和主观心理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一种是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
另一种是从主观精神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
2.1从客观的精神本体来说明美的本质:(1)柏拉图:“美是理念(理式)。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一篇专门讨论“美”的对话录。
A区分“什么东西是美的”与“美本身”:苏格拉底问希庇阿斯“美是什么”,希庇阿斯先后做了许多回答:“美是一个漂亮的小姐”、“美是一个美的汤罐”、“美是黄金”、“美是一个美的竖琴”,等等。
柏拉图认为希庇阿斯这些答案都是回答“什么东西是美的”,而并未回答“美是什么”这个问题。
B “美本身”:这个神圣的、永恒的、绝对的、奇妙无比的“美本身”,柏拉图认为就是美的“理念”。
这种美的“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
现实世界中的各种各样的美的东西都是因为分有“美”的理念而成为美的,它们是不完满的,同时它们也不是永恒的。
(2)黑格尔:“美就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①理念:人的认识由现象达到本质。
但是,本质是普遍的东西,不能由感觉而只能由思想把握,因此,世间万物虽然存在着,却只是现象,不是真实,只有现象背后的思想才是事物的真实和本质,而现象只不过是思想的显现。
这种万事万物的思想,黑格尔称之为“理念”或“绝对理念”。
②理念是艺术的内容:理念是绝对精神,是最高的真实,是艺术的内容。
就内容而言,艺术、宗教和哲学都是相同的,三者的不同在于表现形式,其中艺术表现绝对精神的形式是直接的,用的是感性事物的具体形象。
(宗教的意识形式是观念,哲学的最高形式是自由的思考)③显现:(诉诸感官的形象)“显现”则与存在对立,是一种自否定的辩证过程。
显现的结果就是艺术作品,在艺术作品中,人们可以从一种有限事物的感性形象中窥见到无限的普遍真理。
因此,艺术寓无限于有限。
2.2从主观精神方面来说明美的本质:(1)休谟:(1.1)美等同于快感美不是对象的一种属性,而是某种形状在人心上产生的效果。
这种效果之所以能产生,是因为人心的特殊构造。
休谟将美等同于快感,并认为美只存在于观赏者的心中,这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2)快感的来源(即美的来源,因为美等同于快感)①效用说:美很大部分起于便利和效用的观念。
从此可以见出美的相对性。
另外,休谟还将美分为感觉美和想象美。
感觉美来源于直接感受,只涉及对象的形式,想象美起源于对效用便利之类的观念联想,因而已经涉及对象的内容。
②同情说:快感之所以产生,是由于对象满足人的同情心。
由同情产生的美同样可分为来自利益的美和来自形式的美。
a对于来自利益的美,可以是切身利益,也可以不是切身利益,因为通过同情与想象,分享别人的利益,也可以产生快感。
如我们看到丰收的庄园,尽管我们自己不是庄园主,但同样可以分享庄园主的愉快。
b.对于来自形式的美而言,人体健康活泼的形体美使我们想象到对象的健康快乐,因而自己也觉得快乐;而对于无生命的事物,我们同样通过同情,想象对象所处的状态一一安全或危险,然后自己也相应产生快感或痛感。
(2)康德:判断力:判断力是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中来思维的能力。
有两种判断,一种是先有普遍,再找特殊,这就是规定判断或科学判断;另一种是先有特殊,再找普遍,这才是审美判断或反思判断。
和“定性判断”(即“逻辑判断”)不一样,《判断力批判》里的判断力指的是“反思判断”,它是对个别对象所起的感觉,包括审美判断和审目的判断。
康德从形式逻辑判断的质、量、关系和方式四个方面对审美判断进行了分析,提出了著名的审美判断四契机学说:1.第一契机:从质的方面说,美是主观的,无利害计较的快感。
康德将审美判断与逻辑判断严格区分:逻辑判断涉及概念和内容,而审美判断只涉及形式和主观感觉(快感或不快感),是一种情感判断。
因此,康德认为,美不等同于一般快感,因为一般快感都涉及利害计较和欲念满足,而美感则不涉及这些,它只对对象的形式感兴趣,而不是存在;审美活动只是对对象的观照而不是实践。
另外,美还不等同于善,因为善也涉及内容和利害计较,具有概念和目的。
康德还区分了纯粹美和依存美。
纯粹美是不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符合目的性但又无目的的纯然形式的美;而依存美则涉及概念和利害计较等内容意义,包括艺术美和绝大部分自然美。
但康德并非认为纯粹美是最高的美,相反,他认为依存美才是理想美。
2.第二契机:从量的方面看,审美判断是不涉及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的。
审美对象是个别事物或个别形象显现,因此审美判断是单称判断。
但是,审美判断却具有普遍性,即我觉得美的,他人也会觉得美。
这种美感的原因并非在概念上判断对象具有某种美的客观属性,而是基于一种主观普遍性,即对一切人都会有这样一种共同感觉的确信。
这种共同感觉,是一种普遍可传达性和审美心境,即肯定对象的形式符合人的两种认识功能(想象力和知解力)并且能够使其和谐自由运动。
3.第三契机:从关系方面看,审美判断是没有目的又有合目的性。
关系即对象与其“目的”之间的关系,符合客观目的则表现为完善,符合主观目的则表现为美。
美无明确目的,但又符合目的性,既对象的形式符合人的两种认识功能,具有普遍可传达性。
这种合目的性是由天意事先安排的。
4.第四契机:从方式方面看,审美判断不但是可能性、现实性,而且要求必然性。
判断的方式指的是判断带有可然性、实然性或必然性。
在假定共同感觉力存在和肯定普遍可传达性基础上,人们对某一对象所显出的不能明确说出的普遍规律都必然表示同意,因此审美判断具有必然性。
总结: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是必然产生快感的对象就是美的。
3天人合一的模式以上对美的本质的两类的看法,其实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以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为前提的。
这种思维模式把“我”与世界分割开,把主体和客体分成两个互相外在的东西,然后以客观的态度对对象(这对象也可能是主体)作外在的描述性观测和研究。
审美活动不是认识活动而是体验活动,因此研究“美”的问题不应该依照主客二分的模式而应该依照天人合一的模式。
在西方美学史上,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从主客二分式到天人合一式)在20世纪出现了。
在这里,海德格尔是一个划时代的人物。
海德格尔批评传统的“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主体一一客体”的结构关系),提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人”一一“世界”的结构关系)。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哲学传统中的“主客二分”的模式就是把人与世界的关系看成是两个现成的东西的彼此外在的关系,实际上人与世界的关系不是外在的关系,而是人融身于世界万物之中,沉浸于世界万物之中,世界由于人的“在此”而展示自己。
第三讲美的本质(二)(一)儒家1孔子(1)“美”与“善”:老子已经把“美”和“善”区别开来了,孔子则进了一步,他不仅把“美”和“善”区别开来,而且在这种基础上,要求在艺术中把二者统一起来。
只有达到“美”和“善” 相统一的艺术,才能有助于人们达到“仁”的境界。
“美”和“善”的统一,在一种意义上,也就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
“美”是形式,“善”是内容。
艺术的形式应该是“美”的,而内容应该是“善”的。
(2)“文”和“质”:“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质”是指人的内在道德品质,“文”是指人的外在的修饰。
实现二者的统一,才是理想的境界。
“文”和“质” 的统一,是“美”和“善”的统一的进一步扩充。
这种思想对后世强调形式和内容统一的审美标准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