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大一必修实验课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大一必修实验课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一、课程概述化学实验是大学化学教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环,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和实验原理,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科学精神。
本实验教学大纲旨在规范大一必修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实验要求,以确保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目标1. 培养学生具备基本化学实验操作技能,包括仪器操作、实验器材使用和安全操作等方面;2. 培养学生学习和理解实验原理、实验技术和实验方法的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分析实验数据的能力;4. 培养学生的实验结果记录和实验报告撰写的能力;5.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三、教学内容本实验课程的内容涵盖了基础的化学实验,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基本实验操作技能的培养:包括实验室安全、玻璃仪器和实验器材的使用、溶液的制备和操作等;2. 常见化学反应实验:包括氧化还原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沉淀反应、气体生成反应等;3. 性质鉴定实验:包括物质的颜色、味道、气味、溶解度、pH值等性质的鉴定;4. 离子反应实验:包括酸碱中和滴定、氯离子和硫酸根离子的鉴定等;5. 分析实验:包括重量分析、体积分析、比较分析等实验。
四、实验要求1. 学生必须按照实验室安全操作规范进行实验,注意防护措施和个人卫生;2. 学生必须认真听从实验指导老师的指导,遵守实验室规则;3. 学生要具备良好的实验记录和数据分析能力,实验报告按要求撰写;4. 学生要按时参加实验,积极配合小组合作完成实验任务。
五、教学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每次实验完成后需撰写实验报告,报告中包括实验目的、原理、步骤、结果及分析等内容,按照要求格式进行撰写;2. 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操作的规范性、数据记录的准确性、实验结果的正确性等进行评定;3. 实验讨论:学生可以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交流和讨论,与组员共同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六、教学资源教学所需的实验室设备、试剂和教材等资源应提前准备齐全,保证实验教学的正常进行。
(完整word版)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完整word版)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目标本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旨在帮助教师和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和实践技能。
通过本教学大纲的指导,学生将能够:1. 理解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掌握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3. 进行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4. 分析和解释化学实验结果。
教学大纲第一章: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1.1 化学实验的定义和意义1.2 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1.3 化学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第二章: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2.1 常见的化学实验仪器介绍2.2 化学实验仪器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第三章:常见的化学实验操作3.1 酸碱中和实验3.2 气体收集实验3.3 沉淀反应实验3.4 燃烧反应实验3.5 氧化还原反应实验第四章:分析和解释化学实验结果4.1 实验数据的收集和记录4.2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解释教学方法本教学大纲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理论讲解:通过课堂讲解的形式,教授学生化学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步骤;2. 实验演示:通过实际演示化学实验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实验的操作要点;3. 实验操作: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际的化学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自体验并掌握实验技巧;4. 讨论和解析:在实验完成后,对实验结果进行讨论和解析,帮助学生加深对化学实验的理解。
评估方式学生的研究成绩将通过以下方式进行评估:1. 实验报告:学生需要完成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操作步骤、实验数据和结果分析;2. 实验操作能力:学生在实验中的操作技能和安全措施的掌握情况;3. 课堂表现: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和主动研究的表现。
参考资料1. 《化学实验指导书》2. 《化学实验技术手册》3. 《化学实验安全手册》以上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的概要,详细内容请参考实际文档。
大一选修实验课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大一选修实验课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引言:大一选修实验课是学生初步接触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科学精神。
本文将根据大一选修实验课化学实验教学的特点和要求,提出一份完整的教学大纲,旨在帮助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组织实验内容和安排教学环节,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
一、教学目标在大一选修实验课化学实验教学中,我们的教学目标如下:1.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通过实验操作,提高学生的实验技巧,使其能够熟练、准确地进行实验操作。
2. 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通过实验过程中的观察、实验结果的分析与总结,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习惯,使其具备科学研究的能力。
3. 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通过实验课程,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创新意识和问题解决能力,提高其综合素质。
二、教学内容大一选修实验课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主要涵盖以下方面:1. 基础实验内容:包括化学实验仪器的认识与使用、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如称量、稀释、通风等)、常见化学反应实验等。
2. 实验设计与分析:通过针对特定问题的实验设计,培养学生的实验规划和实验数据处理能力,使其能够进行科学准确的实验分析。
3. 安全与环保意识: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安全操作规范和实验废液的处理方法,培养学生的安全与环保意识。
4. 实验报告撰写:引导学生学习实验报告的写作方法和格式,培养学生的科学写作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 实验演示与讲解:通过教师的实验演示和讲解,直观地展示实验过程和实验原理,提高学生对实验的理解与掌握。
2. 实验操作引导:教师将对学生的实验操作进行引导,解答学生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帮助学生正确完成实验。
3. 实验讨论与总结:在实验完成后,组织学生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总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并形成科学结论。
4. 实验报告评讲:对学生提交的实验报告进行评讲,指导学生改进实验报告写作的能力。
四、教学评估为了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我们将采用以下评估方式:1. 实验操作评估:根据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实验成果,进行实验操作评估,包括实验记录、实验数据准确性等。
清华大学有机化学及实验A1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A1 教学大纲第一章(4 学时,自学为主)绪论1.1 有机化合物与有机化学1.1.1 有机化合物、有机化学及发展简史1.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1.1.3 有机化学的研究内容1.2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1.2.1 碳元素1.2.2 有机化学中的共价键1.2.3 描述共价键的物理量:键参数(自学为主)1.3 有机化学反应1.3.1 共价键的断裂1.3.2 有机反应类型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自学)1.4.1 按碳架分类1.4.2 按官能团分类1.5 有机化合物的命名1.5.1 几“个与命名有关的名词”1.5.2 普通命名法(习惯命名法)1.5.3 衍生物命名法1.5.4 IUPAC 命名法1.5.5 其它化合物的IUPAC 命名法1.6 有机化学的研究方法1.4.3 特殊方法1.4.4 常规方法1.7 学习方法第二章(4 学时)现代仪器分析方法及应用2.1 概述第一部分NMR (核磁共振)2.2 NMR 的基本原理2.3 1H-NMR (核磁共振氢谱)2.3.1 化学位移2.3.2 耦合常数2.3.3 积分曲线与峰面积2.3.4 1H-NMR 谱的解析2.4 13C-NMR (核磁共振碳谱)132.4.1 13C-NMR 谱2.4.2 应用——识谱第二部分IR (红外光谱)2.5 IR 的基本原理2.5.1 产生2.5.2 分子的振动形式2.5.3 Hooke 定律2.6 IR 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6.1 IR 谱总结2.6.2 各类化合物的IR 谱第三部分MS(质谱)2.7 MS 的基本原理2.8 MS 谱第四部分UV (紫外光谱)2.9 UV 的基本原理2.9.1 产生2.9.2紫外光谱图及Lambert-Beer (朗伯一比尔)定律2.10 UV 谱与分子结构的关系2.10.1 各类化合物的UV 谱2.10.2 影响紫外光谱的因素第三章(4 学时)烷烃3.1 几个名词和术语3.2 烷烃的结构3.3 烷烃的构象3.3.1 表示化合物结构的化学式3.3.2 乙烷的构象(自学)3.3.3 丁烷的构象3.3.4 高级烷烃的构象(自学)3.4 烷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3.5 烷烃的化学性质3.5.1 氧化反应3.5.2 热解(热裂)3.5.3 异构化3.5.4 自由基取代反应3.6 烷烃的制备3.7 烷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四章(4 学时)环烷烃4.1 环烷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4.1.1 分类4.1.2 异构4.1.3 命名4.2 环烷烃的结构4.2.1 Baeyer张力学说4.2.2 环烷烃的燃烧热4.2.3 现代观点4.2.4 环己烷的构象4.2.5 十氢合萘的构型4.3 环烷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4.4 环烷烃的化学性质4.4.1 自由基取代反应4.4.2 小环的特征反应――加成4.4.3 氧化反应4.5 环烷烃的制备4.5.1 分子内偶联4.5.2 狄尔斯-阿德尔反应4.5.3 卡宾合成法4.5.4 脂环烃之间的转化第五章(4 学时)立体化学概述5.1 概念5.1.1 物质的旋光性5.1.2 不对称碳原子、手性、手性分子5.1.3 分子的对称因素与手性关系5.2 含一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5.2.1 构型的R/S 命名及费歇尔投影式5.2.2 对映体及其性质5.2.3 外消旋体5.3 含两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5.3.1 含两个相同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5.3.2 旋光性与构象5.3.3 含两个不同不对称碳原子的化合物5.4 含多个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及构型的表示5.4.1 差向异构体5.4.2 含假不对称碳原子的分子5.5 环状化合物5.5.1 环丙烷、环丁烷及环戊烷5.5.2 环己烷5.6 其它不含不对称碳原子的手性化合物5.6.1 丙二烯型化合物5.6.2 单键旋转受阻碍的联苯型化合物5.6.3 具有螺旋型的化合物5.6.4 含有其它不对称原子的光活性分子5.7 旋光的测定及外消旋体的拆分5.7.1 旋光的测定(自学)5.7.2 外消旋体的拆分5.7.3 对映体过量百分率第六章(5 学时)卤代烷6.1 卤代烷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6.1.1 卤代烷的分类6.1.2 卤代烷的命名6.1.3 卤代烷的同分异构(自学)6.2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6.3 卤代烷的化学性质6.3.1 卤代烷的结构及诱导效应6.3.2 亲核取代反应6.3.3 消除反应6.3.4 与金属反应6.3.5 还原6.4 亲核取代反应历程6.4.1 两种历程:S N2、S N16.4.2 影响亲核取代反应活性的因素6.5 消除反应机制及与亲核反应的竞争6.5.1 两种机制:E1、E26.5.2 消除反应与取代反应竞争6.6 卤代烷的制备(自学)6.6.1 一元卤代烷的制备6.6.2 多卤代烷的制备6.6.3 工业生产6.6.4 氟代烷6.7 几种重要的卤代烷(自学)第七章(5 学时)烯烃7.1 烯烃的结构、异构及命名7.1.1 烯烃的结构7.1.2 烯烃的异构7.1.3 烯烃的命名7.2 烯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7.3 烯烃的化学性质7.3.1 催化氢化、氢化热及烯烃的相对稳定性7.3.2 亲电加成反应7.3.3 自由基加成反应7.3.4 氧化735烯烃的a—氢卤化7.3.6 与卡宾反应7.3.7 顺/反异构体的转化7.3.8 聚合7.4 烯烃的制备(自学)6.1 卤代烷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 6.1.1 卤代烷的分类 6.1.2 卤代烷的命名6.1.3 卤代烷的同分异构(自学)6.2 卤代烷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7.4.1 经由消除反应 7.4.2 炔烃的还原7.5 重要的烯烃及烯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7.5.1 重要的烯烃7.5.2 烯烃的来源及用途第八章(4 学时)炔烃和二烯烃第一部分炔烃8.1 炔烃的结构、异构与命名8.1.1 炔烃的结构8.1.2 炔烃的异构8.1.3 炔烃的命名8.2 炔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8.3 炔烃的化学性质8.3.1 炔烃的酸性及其反应8.3.2 亲电加成反应8.3.3 自由基加成反应8.3.4 亲核加成8.3.5 还原8.3.6 氧化8.3.7 聚合8.4 炔烃的制备8.4.1 乙炔的生产8.4.2 由二元卤代烷制备8.4.3 由乙炔或一元取代乙炔制备8.5 重要的炔烃及炔烃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二部分烯烃8.6 二烯烃的分类、异构与命名8.6.1 二烯烃的分类8.6.2 二烯烃的异构8.6.3 二烯烃的命名(多烯烃)8.7 共轭效应与共振式8.7.1 共轭效应8.7.2 超共轭效应8.7.3 共振式8.8 共轭二烯8.8.1 共轭二烯的结构及解释8.8.2 共轭二烯的物理性质(自学)8.8.3 共轭二烯的化学性质第九章(6 学时)芳烃9.1 苯的结构9.1.1 苯的结构及传统表达式9.1.2 苯分子结构的价键观点9.1.3 苯分子结构的分子轨道模型9.1.4 苯分子结构的共振式9.1.5 苯的构造式表示法9.2 芳烃的分类、同分异构与命名9.2.1 分类9.2.2 同分异构9.2.3 芳烃的命名9.3 芳烃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9.4 单环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9.4.1 亲电取代反应9.4.2 取代基的定位效应9.4.3 定位效应的应用9.5 单环芳烃的其它化学性质9.5.1 还原9.5.2 加成反应9.5.3 侧链反应9.6 卤代芳烃(自学)9.7 多环芳烃9.7.1 多苯代脂烃9.7.2 联苯9.7.3 稠环芳烃9.8 非苯系芳烃9.8.1 Huckel 规则9.8.2 非苯芳烃9.9 重要的芳烃及芳烃的来源与用途第十章(4 学时)醇、酚第一部分醇10.1 醇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10.2 醇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10.2.1 醇的物理性质(自学)10.2.2 醇的光谱性质10.3 一元醇的化学性质10.3.1 酸碱性10.3.2 酯化10.3.3 亲核取代10.3.4 脱水与消除10.3.5 氧化10.3.6 脱氢10.4 多元醇的化学性质10.4.1 与一元醇类似之反应10.4.2 多元醇的特殊性质10.5 醇的制备(自学)10.5.1 一元醇的制备10.5.2 多元醇的制备10.6 重要的醇及醇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二部分酚10.7 酚的结构、分类和命名10.8 酚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0.8.1 物理性质10.8.2 光谱性质10.9 酚的化学性质10.9.1 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10.9.2 特性10.10 酚的制备(自学)10.10.1 苯酚的制备10.10.2 萘酚的制备10.11 重要的酚及酚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一章(2 学时)醚11.1 醚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11.1.1 醚的结构11.1.2 分类11.1.3 醚的命名11.2 醚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1.2.1 醚的物理性质11.2.2 光谱性质11.3 醚的化学性质11.3.1 自动氧化11.3.2 碱性——生成盐11.3.3 醚键断裂11.3.4Claisen (克莱森)重排11.4 醚的制备(自学)11.4.1 Williamson 合成法(威廉森)11.4.2 醇分子间失水11.4.3 烯烃加醇――烷氧汞化去汞法11.5 环醚11.5.1 环氧乙烷及其衍生物11.5.2 冠醚11.6 重要的醚及醚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二章(5 学时)醛酮12.1 醛、酮的结构、异构分类和命名12.1.1 醛、酮的结构12.1.2 分类12.1.3 通分异构12.1.4 命名12.2 醛、酮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2.2.1 物理性质12.2.2 光谱性质12.3 醛、酮的亲核加成反应12.3.1 与含氧亲核试剂的加成12.3.2 与含硫亲核试剂的加成12.3.3 与含碳亲核试剂的加成12.3.4 与含氮亲核试剂的加成12.3.5 亲核加成反应历程及立体化学12.4 醛、酮的其它化学性质12.4.1 a - H的酸性12.4.2 氧化12.4.3 还原12.4.4 歧化反应12.4.5 聚合――醛羰基的自身加成12.5 醛、酮的制备(自学)12.5.1 氧化和脱氢法12.5.2 还原法12.5.3 不饱和烃加成12.5.4 Friedel- Crafts 酰化反应12.5.5 偕二卤代物水解法12.5.6芳环甲酰化法(Gatermann— koch)合成法12.6 重要的醛、酮及醛、酮的来源于用途(自学)第十三章(4 学时)不饱和醛酮及取代醛酮13.1 烯酮13.2 a, B -不饱和醛酮13.2.1 共轭加成13.2.2 还原13.3 醌13.3.1 分类与命名13.3.2 结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3.3.3 醌的性质13.3.4 制备13.4 羟基醛酮13.4.1 羟基醛酮的化学性质13.4.2 制备(自学)13.5 酚酮和酚酮(自学)13.5.1 性质13.5.2 合成有机化学A(2)教学大纲第十四章羧酸14.1 羧酸的分类和命名14.1.1 羧酸的分类14.1.2 羧酸的命名14.2 羧酸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4.2.1 羧酸的物理性质14.2.2 羧酸的光谱性质14.3 羧酸的化学性质14.3.1 酸性14.3.2 羧基上羟基的取代反应——酰化反应14.3.3 脱羧14.3.4 还原14.3.5 a -H 卤代14.4 二元羧酸14.4.1 命名(自学)14.4.2 物理性质及光谱性质(自学)14.4.3 化学性质14.5 羧酸的制备(自学)14.5.1 由醇、醛及芳烃侧链氧化14.5.2 由有机金属化合物制备14.5.3 由腈化物的水解及羧酸a 烷基化14.6 重要的羧酸及羧酸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五章羧酸衍生物15.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和命名15.1.1 羧酸衍生物的结构15.1.2 羧酸衍生物的命名15.2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和光谱性质(自学)15.2.1 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15.2.2 羧酸衍生物的光谱性质15.3 羧酸衍生物的反应15.3.1 羧酸衍生物的水解——形成酸15.3.2 羧酸衍生物的醇解——形成酯15.3.3 羧酸衍生物的氨(胺)解——形成酰胺15.3.4 羧酸衍生物的酸解15.3.5 羧酸衍生物与有机金属化合物的反应15.3.6 羧酸衍生物的还原15.3.7 羧酸衍生物的其它反应15.4 油脂、蜡和合成洗涤剂(自学)15.4.1 油脂15.4.2 肥皂与合成洗涤剂15.4.3 磷脂与生物膜15.4.4 蜡15.5 羧酸衍生物的制备(自学)15.5.1 酰卤的制备15.5.2 酸酐的制备15.5.3 酯的制备15.5.4 酰胺的制备15.5.5 腈的制备15.6 碳酸衍生物15.6.1 碳酸的酰氯15.6.2 碳酸的酰胺15.6.3 碳酸的酯15.7 原酸衍生物15.7.1 原碳酸衍生物15.7.2 原酸衍生物——原酸酯15.8 过酸和二酰基过氧15.8.1 过酸15.8.2 二酰基过氧15.9 异腈15.9.1 结构与特点15.9.2 异腈的反应15.10 重要的羧酸衍生物及羧酸衍生物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六章不饱和羧酸和取代羧酸16.1 不饱和羧酸16.1.1 a , B —不饱和羧酸的结构16.1.2 a , B —不饱和羧酸的反应16.2 卤代酸16.3 醇酸16.3.1 醇酸的性质16.3.2 内酯16.4 酚酸16.4.1 水杨酸16.4.2 对羟基苯甲酸16.5 羰基酸16.5.1 a—羰基酸16.5.2 B —酮酸16.5.3 丫一酮酸16.6 B —酮酸酯16.6.1 B —酮酸酯的制备(自学)16.6.2 B —酮酸酯的化学性质16.6.3 乙酰乙酸乙酯合成法16.6.4 丙二酸二乙酯合成法第十七章胺17.1 胺的分类、结构及命名17.1.1 胺的分类17.1.2 胺的结构17.1.3 胺的命名17.2 一元胺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7.2.1 物理性质17.2.2 光谱性质17.3 一元胺的化学性质17.3.1 酸碱性17.3.2 烃化17.3.3 酰化17.3.4 亚硝化17.3.5 氧化17.4 一元胺的制备(自学)17.4.1 氨或胺的直接烃化1742 Gabriel (加布里埃尔)合成法17.4.3 还原法17.4.4 酰胺的霍夫曼重排17.5 芳胺、二胺、不饱和胺及取代胺17.5.1 芳胺17.5.2 二胺17.5.3 烯胺17.5.4 羟基胺17.6 季铵盐和氢氧化四烃基铵(季铵碱)17.6.1 季铵盐17.6.2 季铵碱(氢氧化四烃基铵)17.7 重要的胺及胺的来源与用途(自学)第十八章其它含氮化合物18.1 硝基化合物18.1.1 硝基化合物的分类、结构和命名18.1.2 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18.1.3 脂肪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8.1.4 芳香族硝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18.1.5 亚硝基化合物18.1.6 硝基化合物的制备(自学)18.2 重氮化合物之一——重氮甲烷18.2.1 重氮甲烷及其制备18.2.2 重氮甲烷的化学性质——甲基化试剂18.2.3 碳烯和类碳烯18.3 重氮化合物之二——芳基重氮盐18.3.1 芳香族重氮化反应18.3.2 芳基重氮盐的化学反应及用途18.4 偶氮化合物18.4.1 芳香族偶氮化合物18.4.2 脂肪族偶氮化合物18.4.3 偶氮燃料(自学)18.5 叠氮化合物18.5.1 叠氮化合物的制备18.5.2 叠氮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18.5.3 氮烯第十九章有机合成及重排第一部分有机合成19.1 碳胳19.1.1 碳-碳键的形成19.1.2 碳链的断裂19.1.3 成环和开环19.1.4 特殊的碳胳形成要求19.2 官能团19.2.1 官能团的互变19.2.2 官能团保护19.3 构型19.3.1 常见的立体选择性反应19.3.2 不对称合成(手征性合成)19.4 合成路线19.5 有机合成参考书第二部分重排19.6 重排反应的分类19.7 亲核重排19.7.1 概论19.7.2 重排到缺电子的碳原子19.7.3 重排到缺电子的氮原子19.7.4 重排到缺电子的氧原子19.8 亲电重排19.9 自由基重排19.10 芳香族重排第二十章杂环化合物20.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20.1.1 杂环化合物的分类20.1.2 杂环化合物的命名20.1.3 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第一部分五元杂环化合物20.2 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20.2.1 呋喃、噻吩、吡咯的物理性质与光谱性质(自学)20.2.2 呋喃、噻吩、吡咯的化学性质20.2.3 呋喃、噻吩、吡咯的制备(自学)2024 a—呋喃甲醛20.3 含一个杂原子的五元杂环苯并体系20.4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杂原子的五元杂环体系20.4.1 命名20.4.2 结构和性质20.4.3 噻唑和咪唑20.5 族化合物第二部分六元杂环化合物20.6 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20.6.1 吡啶的结构20.6.2 吡啶的化学反应20.6.3 吡啶的制备(自学)20.7 含一个杂原子的六元杂环苯并体系20.8 含两个或两个以上氮原子的六元杂环体系第三部分其它杂环化合物20.9 三元、四元、七元杂环体系20.9.1 三元杂环化合物20.9.2 四元杂环化合物20.9.3 七元杂环第二十一章周环反应21.1 周环反应的理论21.2 电环化反应21.2.14 n 体系21.2.2 4n+2 体系21.3 环加成反应21.3.1 [2+2]21.3.2 [2+4]21.3.3 环加成规律21.4(T键迁移反应21.4.1 c键迁移的含义及命名法21.4.2 H[1 , j] c 迁移21.4.3 C[1,j]c 迁移21.4.4 [i,j]c 迁移第二十二章元素有机之一(非金属元素有机化合物)含硫、磷、硅及硼的元素有机化合物22.1 有机硫化合物22.1.1 有机硫化合物的成键特征、分类及命名22.1.2 常见的有机硫化合物22.1.3 有机硫试剂在有机合成上的应用22.2 有机磷化合物22.2.1 有机磷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及命名22.2.2 有机磷的反应22.2.3 有机磷的应用22.2.4 生命有机磷22.3 有机硅化合物22.3.1 有机硅化合物的结构特点及命名22.3.2 有机硅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22.4 有机硼化合物22.4.1 常见的有机硼化合物22.4.2 有机硼化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二十三章元素有机之二金属有机化合物23.1 金属有机化合物(复习)23.1.1 有机镁化合物——格氏试剂23.1.2 烃基钠RNa23.1.3 烃基锂Rli23.1.4 二烃基铜锂R2CuLi23.2过渡金属n络合物23.2.1过渡金属n络合物的结构特点2322常见的几种过渡金属n络合物2323过渡金属n络合物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第二十四章碳水化合物24.1 单糖24.1.1 单糖的构造式24.1.2 单糖的构型24.1.3 单糖的反应及应用24.1.4 单糖的环状结构24.2 二糖24.2.1 概论24.2.2 重要的双糖24.3 多糖24.3.1 纤维素24.3.2 淀粉24.4 糖的衍生物(自学)第二十五章蛋白质与核酸25.2.1 多肽结构25.2.2 多肽的序列分析25.2.3 多肽的合成25.3 蛋白质25.3.1 蛋白质的分类及功能25.3.2 蛋白质的结构25.3.3 蛋白质的性质25.4 酶25.4.1 酶的组成、分类及命名25.4.2 酶催化反应的特异性25.5 核酸25.5.1 核酸的组成及分类25.5.2 核酸的结构25.5.3 核酸的生物功能第二十六章类脂、萜类化合物、甾族化合物和生物碱26.1 类脂26.1.1 油脂26.1.2 蜡26.1.3 磷脂26.2 萜类26.2.1 萜的涵义及异戊二烯规律26.2.2 萜的命名26.2.3 分类及重要的萜26.3 甾族26.3.1 甾醇26.3.2 胆酸26.3.3 甾族激素26.4 生物碱26.4.1 生物碱的一般性质26.4.2 生物碱的提取方法第二十七章合成高分子化合物27.1 基本概念27.2 高分子化合物的合成27.2.1 加聚反应27.2.2 缩聚反应25.1 氨基酸25.1.1 氨基酸的结构、命名及分类25.1.2 氨基酸的性质25.1.3 氨基酸的制备(自学)25.2 多肽。
同济大学化学系实验教学大纲
198 1同济大学化学系本科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汇编(修订稿)同济大学化学系2009年6月目录1、《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12、《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大纲53、《无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94、《无机合成化学》教学大纲165、《无机化学实验(工科)》教学大纲196、《分析化学实验(1)》教学大纲247、《分析化学实验(2)》教学大纲288、《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339、《现代仪器分析实验》教学大纲3810、《分析化学实验》教学大纲4311、《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4612、《物理化学实验(1)》教学大纲5113、《物理化学实验(2)》教学大纲5614、《物理化学实验》教学大纲6115、《有机化学实验(1)》教学大纲6716、《有机化学实验(2)》教学大纲7017、《有机合成化学》教学大纲7318、《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7619、《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7920、《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8121、《有机化学实验》教学大纲8422、《化工原理实验》教学大纲8623、《化工实验》教学大纲9024、《化工专业实验》教学大纲93《普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编号: 123002 学分:0.5 总学时:17 实验学时:14 大纲执笔人:温鸣大纲审核人:杨勇一、课程性质与目的《普通化学实验》是我校工科各专业的必修公共基础课之一(B1)。
通过《普通化学实验》课程的训练,学生应能够掌握最基本的化学实验的操作技能,了解化学科学研究的最一般的方法,努力学会应用所学知识,正确观察思考和分析实验过程,养成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严格认真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工作习惯。
二、课程面向专业土木工程、地质工程、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地理信息系统、测绘工程、地质学、地球物理学、地球信息科学技术、给排水工程、环境工程、环境科学、交通工程、交通运输专业、物流工程、建筑设备与环境工程、热能与动力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应用物理学等专业。
三、实验基本要求1、充分预习。
《大学化学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实验Ⅰ》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Ⅰ二、课程代码:CHEM12000三、学时和学分:32学时 1.0学分四、适用专业:材料;生物;生命;城环(环境工程、给排水、环境生态);资环(环境科学、安全工程);泓深(机械类、土建类);动力;机械;土木;资环(采矿);城环(建环);泓深(电子、电气、经管创新)等五、先修课程:大学化学六、使用教材:《大学化学实验》(第5版),余丹梅、李泽全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9七、参考书目:《大学化学》(第4版),甘孟瑜、曾政权主编,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9八、课程描述:大学化学实验是高等院校非化学化工专业学生的一门重要的基础课,也是大学化学系列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化学实验可以进一步巩固、扩大和加深学生对化学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动手、观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本课程按基础实验、综合实验、设计实验三个层次设计,主要内容包括:气体常数的测定;化学反应焓变的测定;醋酸电离常数的测定;氧化还原与电化学;金属腐蚀与防护;铝合金中铁含量的测定;空气中氮氧化合物的测;水质检验;综合设计实验—含铬废水处理;综合设计实验—印刷电路板的制作及腐蚀废液回收等。
本课程建立了“实验操作+课程资源学习”的立体化教学模式,集国家精品课程网站、sakai教学平台、精品资源共享课平台为一体的网络学习平台,实现了教学资源和教学手段的多元化、现代化。
九、教学目标(需明确各教学环节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贡献)课程教学目标:通过化学热力学、化学动力学、化学平衡的典型实验训练学生的化学实验基础操作技能;针对授课专业设计包容了电化学、环境化学、材料化学、生物化学、水分析化学等内容的实验,着力满足相关专业对基本实验技能和化学素养的需求。
并通过大学化学实验课程的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用化学观点理解和认识物质世界的意识;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大学化学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参照北京化工大学的《大学化学实验(A类)》进行教学设置,基本教学资源设置60学时的教学视频,涵盖该课程全部内容的实验技术讲座和实验教学项目讲授、常规仪器的原理及使用视频,同步匹配了教学教案,建立了教学导学资源、全部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样书,教学辅助学习资源。
在拓展资源中,为了加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设置了科研基本能力学习资源,化学与现代科技讲座,人文化学及互动作品资源,诺贝尔获奖科学家的故事等。
其60学时的视频课程的分配为:《大学化学实验》(I):15学时,《大学化学实验》(II):13.5学时《大学化学实验》(III):19学时,《大学化学实验》(IV):12.5学时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教育目标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理论的源泉,也是化工工程技术的基础。
因此,化学实验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化工类)学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
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完整的化学实验知识,提高分析、综合、创新的能力。
《大学化学实验》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和设计实验构—1—筑实验课程体系,按多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求重组课程内容,以适应新世纪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大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化学素质,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遵循“加强基本训练、着重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重视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鼓励创新,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大学化学实验》(I)(15学时)>实验技术讲座《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简介;实验预习、记录和报告的要求和书写格式;实验结果的处理;化学实验基本常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四川大学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生物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物化学实验
英文名称:EXPERIMENT OF BIOCHEMISTRY
课程性质:基础课
课程代码:20403020
本大纲主笔人:
面向专业:生命学科相关专业
实验指导书名称:《现代生物学基础实验指导》出版单位: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日期:2002 年主编:林宏辉等
一、课程学时学分
课程总学时:51 课程总学分:2
实验总学时:51 实验总分学:2
二、实验的地位、作用和目的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是生命科学教学中重要的基础课,它使学生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掌握生物化学实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以及基本实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实验能力及严格认真的科学学风,加深理论知识和感性认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基本原理及课程简介
生物化学实验课程包括滴定、比色、层析、电泳、生化物质的分离、制备、分析和鉴定等基本实验技术及原理,包括实验方法、操作技术和一些基本仪器的原理及使用,分析糖、脂、蛋白质、核酸、酶、维生素等生物化学物质(定量、定性分析)及某些代谢过程(如脂肪酸的β-氧化、氨基移位反应等),培养学生基本实验技能,提高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四、实验方式及基本要求
每个实验由教师讲解和示范0.5-0.8 学时,其余时间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动手进行实验。
学生学习本实验课程之前,需学习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及相关实验课程,学生进入实验室必须听从老师指导,遵守实验室规则。
五、实验报告
每次实验后按实验讲义要求书写实验报告。
六、考核与考试
考试
七、基本设备与器材配置(名称及数量)
八、实验项目及内容提要。
《大学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说明(一)课程名称、所属专业、课程性质、学分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所属专业:材料化学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学分:2学分(72学时)(二)课程简介、目标与任务、先修课与后续相关课程课程简介:本课程是为材料化学专业本科生学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目的在于传授分析化学知识和分析化学实验技能、训练科学的思想和实验方法、培养科学的精神和工作能力。
本课程设置注重科学性、基础性和综合性。
目标与任务:化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基础化学实验在培养未来化学工作者的化学学科大学本科教育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
分析化学实验课程通过基本操作、经典实验、研究式实验、设计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等形式的训练,使学生规范和熟练地掌握化学实验的定量基本操作,学习分析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加深对“量”和“误差”等化学基础理论的理解和掌握,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培养细致观察和规范记录现象的能力,培养正确归纳和综合处理数据的能力,培养用语言表达实验结果的能力以及一定的组织实验、研究实验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细致严谨的科学态度,使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习惯及科学的思维方法,从而逐步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
先修课程与后续相关课程:先修课程:分析化学等后续相关课程:仪器分析、仪器分析实验、有机化学、结构化学、高分子基础、物理化学、物理化学实验等。
(三)教材与主要参考书教材:《大学化学实验—基础化学实验I》(上、下册),兰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大学化学实验中心编著,兰州大学出版社,2011年。
先修课程与后续相关课程:主要参考书:1.理科化学专业和应用化学专业教学基本内容,教育部理科化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大学化学》,1999,14(2):9。
2.《分析化学实验》(第三版),武汉大学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3.《有机化学实验》,王清廉、沈凤嘉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课程名称:大学化学实验课程总学时:96课程总学分:3实验学时:96适用专业及年级:环境科学专业、应用化学专业、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等一年级开设实验项目数:20本大纲执笔人:李晓燕审稿人:审定人:一、实验目的与基本要求大学化学实验是化学相关专业的第一门实验必修课,它是一门独立的课程,但又与相应的理论课——大学化学有紧密的联系。
其目的和任务是:学习无机化学、化学分析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运用它们指导实验。
掌握基本操作、基本技术、通过实验了解无机物的一般分离、提纯和制备方法,了解确定物质组成、含量和结构的一般方法;掌握常见工作基准试剂的使用,并学会运用误差理论正确处理数据;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查阅、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能力,从而使学生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独立工作能力。
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明确实验目的、要求、原理、步骤,了解实验难点,做好实验报告;原始数据应如实记录于报告本上,正确使用有效数字;对实验现象、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和逻辑推理;实验报告清洁、整齐、表达正确清楚、具条理性;了解实验室安全知识和事故处理。
二、实验项目内容与学时分配三、实验成绩考核办法本实验课程主要重视课上老师的讲解和学生的实验操作。
学生要认真完成每次的实验报告。
分析化学实验部分的期末考试方式主要是采用操作考试的形式,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于分析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以及常见分析方法的掌握情况。
无机化学实验部分的期末考试方式主要是采用书面考试的形式,考试设计主要在于考查学生对于无机化学常见元素单质和化合物的主要性质和常见阴阳离子的鉴定方法等的掌握情况。
本课程总评成绩由期末考试、平时学习以及作业三部分组成,采用百分制。
平时实验操作占总评成绩的50%,期末考试成绩占总评成绩的30%,实验报告占总评成绩的20%。
四、实验教材和参考书实验教材:1.南京大学大学化学实验教学组编. 《大学化学实验》.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2.福建师范大学化学与材料学院无机化学教研室编.《无机化学实验》,2004.参考书:1.傅献彩.《大学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2.北京师范大学无机化学教研室等.《无机化学实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3.河北师范大学等合编.《无机化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五、主要使用的仪器设备电光天平、电子天平、托盘天平、电炉、离心机、循环水式多用真空泵、电热恒温干燥箱、蒸馏水器。
化学实验教学大纲
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过实验,学生可以亲身体验化学知识的应用和实际操作过程,提高他们的实验技能和科学思维能力。
为了更好地组织化学实验教学,制定一份科学合理的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是非常重要的。
一、实验目标和意义化学实验教学大纲的首要任务是明确实验的目标和意义。
化学实验的目标应该与课程目标相一致,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观察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实验的意义在于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加深对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验内容的选择在制定化学实验教学大纲时,需要考虑实验内容的选择。
实验内容应该与课程内容相适应,既能够展示基本化学概念和原理,又能够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实验内容的选择应该从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逐渐增加学生的实验难度和挑战性。
三、实验器材和试剂的准备化学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是实验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中需要明确实验所需的器材和试剂,并提前进行准备工作。
实验器材的选择应该符合实验目的和要求,试剂的选择应该安全可靠,符合实验的需要。
四、实验操作步骤和安全措施化学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措施是保证实验顺利进行和学生安全的关键。
在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中,应该详细列出实验的操作步骤和安全措施,并对学生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
实验操作步骤的描述要清晰明了,避免出现模糊或歧义的表述,安全措施的要求要严格,确保学生的实验安全。
五、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化学实验的数据记录和分析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的重要环节。
在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中,应该明确要求学生如何记录实验数据,包括实验现象、实验条件、实验结果等,并要求学生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提高他们的实验思维和分析能力。
六、实验报告的要求化学实验报告是学生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是检验学生实验能力和科学素养的重要依据。
在化学实验教学大纲中,应该明确实验报告的要求,包括报告的结构和内容要求,提供相应的报告模板和写作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实验报告的质量和规范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学化学实验》教学大纲《大学化学实验》精品资源共享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内容、考核方法等参照北京化工大学的《大学化学实验(A类)》进行教学设置,基本教学资源设置60学时的教学视频,涵盖该课程全部内容的实验技术讲座和实验教学项目讲授、常规仪器的原理及使用视频,同步匹配了教学教案,建立了教学导学资源、全部实验项目的实验报告样书,教学辅助学习资源。
在拓展资源中,为了加强学生科学研究能力的训练,设置了科研基本能力学习资源,化学与现代科技讲座,人文化学及互动作品资源,诺贝尔获奖科学家的故事等。
其60学时的视频课程的分配为:《大学化学实验》(I):15学时,《大学化学实验》(II):13.5学时《大学化学实验》(III):19学时,《大学化学实验》(IV):12.5学时一、课程基本信息二、课程教育目标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化学实验不仅是化学理论的源泉,也是化工工程技术的基础。
因此,化学实验课程是高等学校工科(化工类)学生必不可少的必修课。
科学技术的综合化、整体化趋势,要求学生系统掌握完整的化学实验知识,提高分析、综合、创新的能力。
《大学化学实验》以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技能训练、基础化学实验、综合化学实验和设计实验构筑实验课程体系,按多层次的能力培养要求重组课程内容,以适应新世纪发展对人才培养的要求。
大学化学实验不仅是传授知识、验证理论和掌握实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和良好的化学素质,重在提高学生的能力,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动手、观察、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化学实验教学中心遵循“加强基本训练、着重能力培养、培养创新精神”的原则,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一体,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学生掌握化学研究的一般方法,重视基本操作技术,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尤其要鼓励创新,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大学化学实验》(Ⅰ)(15 学时)➢实验技术讲座《大学化学实验》课程体系及内容简介;实验预习、记录和报告的要求和书写格式;实验结果的处理;化学实验基本常识;化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实验一固体和液体物质的称量了解单盘天平的构造和称量原理;熟记分析天平的使用规则;掌握直接称量法和减量称量法;掌握在称量中有效数字的运用。
➢实验二滴定分析基本操作及酸碱浓度的比较学习滴定管的准备、使用、滴定操作及读数方法;学会正确判断酚酞、甲基橙两种指示剂的滴定终点。
➢实验三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标定和工业醋酸含量的测定掌握NaOH 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了解标定标准溶液的基准物应具备的条件;掌握NaOH 滴定HAc 的基本原理、指示剂的选择及结果计算;学会正确使用容量瓶、移液管。
➢实验四(1) 玻璃仪器的洗涤、干燥和玻璃管加工了解无机物合成和分析常用玻璃仪器的洗涤方法和烘干方法;了解酒精喷灯的构造和使用方法;学会玻璃管(棒)的截断、弯管、烧圆等基本加工操作。
➢实验四(2) pH 法测定醋酸的电离平衡常数掌握电离平衡常数的测定原理和方法;学会酸度计的使用方法。
➢实验五(1) 碳酸钠的合成掌握联合制碱法的原理,了解通过复分解反应制备碳酸钠的方法;掌握恒温条件控制及高温灼烧基本操作。
➢实验五(2) 碳酸钠产品中总碱度的测定掌握HCl 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方法;掌握双指示剂法测定混合碱的方法及结果计算。
➢实验六电离平衡与沉淀理论进一步理解电离平衡理论,巩固pH 值的概念;建立同离子效应对弱电解质溶液电离平衡的感性认识;了解缓冲溶液的缓冲作用和缓冲原理;掌握溶度积规则,通过实验认识盐类水解现象,沉淀的生成、溶解和分步沉淀现象、沉淀转化及其离心分离方法;学会利用电解质溶液特点分离金属离子,利用缓冲溶液控制溶液的pH 值;加强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综合判断的能力,实验报告方面着重训练学生将实验现象进行归纳、总结的综合处理方法和对实验现象的叙述能力。
➢实验七元素及化合物性质(一)掌握p 区主要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性质;掌握p 区主要非金属元素及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学会元素性质试验及定性分析的基本操作。
➢实验八配位化合物的形成和性质了解配位解离平衡及其他平衡之间的关系;从配离子解离平衡移动,比较其稳定性;掌握有关配合物的特征及其鉴定方法。
➢实验九元素及化合物性质(二)掌握d 区、ds 区氢氧化物或氧化物的生成和性质;掌握d 区、ds 区主要元素的性质及一些离子的鉴定;巩固元素性质试验及定性分析的基本操作。
➢实验十混合离子的分离与定性分析熟悉有关离子及其化合物的特性;了解离子分离条件的选择和检出条件的确定;加深对各类离子平衡知识的理解和实际应用。
➢实验十一洁厕灵中酸的定性和定量分析熟悉洁厕灵中的主要化学组成;掌握洁厕灵中主要成分的定量分析方法;熟练掌握滴定分析的操作方法。
《大学化学实验》(Ⅱ)(13.5 学时)➢实验技术讲座无机化合物的合成;无机化合物的分离与提纯技术;无机化合物的分析方法。
➢实验一络合滴定法测定水的硬度了解测定水硬度的意义和常用的硬度表示方法;掌握EDTA 测定水的硬度的原理和方法;掌握EDTA 的配制和标定;掌握铬黑T 和钙指示剂的变色原理及使用方法。
➢实验二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了解原子吸收法测定水的硬度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三硫酸亚铁铵的制备及产品中Fe2+含量的测定(1)硫酸亚铁铵的制备了解复盐的制备方法;掌握水浴加热、减压过滤、蒸发结晶等基本操作;学会用目视比色法进行半定量分析。
(2)硫酸亚铁铵中Fe2+含量的测定(KMnO4法)掌握KMnO4法测定Fe(II)的原理和方法;掌握KMnO4的配制和标定。
➢实验四工业硫酸铜的提纯及其分析(1) 工业硫酸铜的提纯掌握试样的溶解、搅拌、加热、过滤、蒸发、结晶、抽滤等基本操作;掌握可溶性物质的重结晶的提纯方法。
(2) 硫酸铜中铜含量的测定(碘量法)掌握硫代硫酸钠标准溶液的配制和标定;掌握碘量法测定硫酸铜的基本原理。
(3) 硫酸铜中Fe3+含量的测定(分光光度法)掌握分光光度法测Fe3+的实验原理和方法;熟练掌握722 分光光度计的使用方法;了解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的方法。
(4) 硫酸铜的差热分析掌握差热分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差热分析仪的构造和操作方法;学会对差热图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和处理。
➢实验五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合成及组成测定了解三草酸合铁(III)酸钾的制备原理和方法;掌握用KMnO4法测定C2O42- 与Fe3+ 的原理和方法;进一步熟练掌握溶解、沉淀、洗涤、蒸发、浓缩、结晶、滴定等基本操作。
➢实验六定pH 滴定法测定甲酸乙酸混合酸中各组分含量了解定pH 法测定二元混酸的基本原理;掌握pH 计的基本操作;学会用计算机处理实验数据。
《大学实验化学》(Ⅲ)(19学时)➢实验技术讲座有机化学实验的重要意义与作用;有机化学实验操作安全;有机化学实验室的公共环境(包括:公共卫生、实验室整体和公共道德);有机化学实验的预习、记录与报告;有机化合物研究的一般程序与技术。
➢实验一普通蒸馏了解普通蒸馏的基本原理及应用;掌握普通蒸馏的操作方法和沸点测定方法;学会一些基本操作,如:仪器的选择、安装、拆卸等。
➢实验二重结晶了解常用固体有机物的精制方法;掌握重结晶法精制固体有机物的基本原理;掌握重结晶的操作过程,包括溶剂的选择、热饱和溶液的配制、脱色及减压过滤等操作;掌握用水、有机溶剂重结晶有机物的操作方法。
➢实验三沸点和熔点的测定了解测定沸点和熔点的意义;学会用提勒管测定液体的沸点和固体的熔点;学会用熔点测定仪测定固体的熔点。
➢实验四气相色谱法测定混合物中乙醇的含量、红外光谱定性分析(4学时) 了解气相色谱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会气相色谱仪的操作规程;学会用色谱工作站进行气相色谱分析;了解红外光谱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学会红外光谱仪的操作规程;掌握红外光谱分析中各种制样的方法;了解通过红外光谱进行化合物的定性分析方法。
➢实验五环己烯的制备及定性鉴定了解烯类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了解在酸催化下醇分子内脱水制备烯烃的原理和方法;掌握分馏柱的使用原理及应用范围;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应用范围和保养方法;掌握液体有机物干燥方法以及干燥剂的选择原则。
➢实验六己二酸的合成及结构鉴定了解环己醇氧化制备己二酸的方法和操作;掌握固体有机物的精制方法;掌握在合成过程中有害气体的吸收方法。
➢实验七乙酸异戊酯的制备、结构鉴定和含量测定了解羧酸酯常用的制备方法;掌握乙酸异戊酯的制备原理和操作;进一步掌握红外光谱仪的使用;进一步熟悉气相色谱仪的使用。
➢实验八正丁醚的制备(折光率测定)了解分子间脱水制醚反应的基本原理;掌握分水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方法;进一步掌握液体有机物的精制方法。
➢实验九乙酰水杨酸的合成及其结构鉴定了解以酚类化合物为原料制备酯的原理和方法;掌握相关的结晶、重结晶以及水浴控温等操作;进一步掌握熔点仪的使用。
➢实验十2-甲基-2-己醇的合成及结构鉴定学习用普通乙醚、丙酮制备无水乙醚、丙酮的原理和方法;了解格利雅试剂的制备及应用;掌握由格利雅试剂反应制备结构复杂醇的原理和方法。
➢实验十一恒温技术及不同温度下液体粘度的测定掌握恒温槽工作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了解液体粘度的意义以及乌氏粘度计的测量原理和方法;用乌氏粘度计测定不同温度下乙醇的粘度;计算无水乙醇的流动活化能。
➢实验十二静态法测定纯液体的饱和蒸气压掌握纯液体沸点和饱和蒸气压的定义,以及气液两相平衡的概念,深入了解克劳修斯--克拉贝龙方程的意义;初步掌握真空实验技术,了解减压系统各部件的功用,正确使用真空泵掌握等压计的原理和正确使用方法。
学会用静态法测定纯液体(本实验为无水乙醇)饱和蒸气压的方法;由实验结果计算无水乙醇在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摩尔气化焓。
➢实验十三燃烧热的测定掌握量热法的基本原理,掌握微机智能氧弹式热量计的构造和正确操作方法,了解氧气钢瓶的操作规程;理解热量补偿原理及雷诺作图法的意义;测定萘的燃烧热。
➢实验十四二组分系统气液平衡相图理解组分、相和自由度的概念以及相图中点、线、面的意义;通过实验绘制恒压下二组分系统的气液平衡相图;了解阿贝折射仪的结构和原理,掌握阿贝折射仪的使用方法;掌握沸点仪的结构和正确操作方法。
《实验化学》(IV)(12.5学时)➢实验技术讲座物质性质研究的一般程序和方法;温度的测量与控制;压力的测量与控制;光学测量技术;化学测量技术;实验课的要求。
➢实验一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平衡常数的测定用静态法测定氨基甲酸铵在不同温度下的分解压力;计算不同温度下氨基甲酸铵分解反应平衡常数及实验温度范围内的平均反应焓变;进一步掌握真空技术和恒温槽的操作方法。
➢实验二电极的制作和原电池电动势的测定理解电极、电池、电极电势、电池电势、可逆电池电动势等概念;学会一些电极的制作和处理方法;学会电位差计、直流复射式检流计的使用;掌握对消法(补偿法)测定可逆电池电动势的原理和操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