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时

合集下载

(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 第2课时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新插图)人教版五年级下册小学数学 第2课时  在方格纸上画出旋转后的图形

绕点O旋转,点O的 位置应该不变。只要
找出点A 和点B 按顺
时针方向旋转90°后 的位置A’和B’,然 后把OA’B’顺次连 接起来就可以了。
如何寻找旋转
后点A 和点B
的位置呢?
探索新知
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后的图形。
A
4格
.O
B A′ 4格
OA绕点O 顺时针旋转 90°后的位置 OA′, OA′垂直于 OA。点A′是点A的对应点,线段 OA′就是线段OA的对应线段。
B′ · A′·
(3) 顺次连接点( A′ ) 、( B′ ) 和( O ) , 就得到三角形 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三角形A′OB′。
当堂练习 相信有光 就在不少度就能与原来的图
形完全重合?
120°
90°
180°
72°
60°
45°
课堂总结 坚持-胜利
B′
点 B′与点 O 的距离也应该是3格。
探索新知
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90°后的图形。
A
连接 A′B′。
.
B A′
O
三角形 A′O B′就是三角形AOB 绕点 O 顺时针旋转 90°后的图形。
B′
探索新知
在方格纸上画旋转后的图形的具体方法步骤: (1)确定所给图形的关键点; (2)确定关键点到旋转点的距离; (3)确定关键点的对应点; (4)把描出的对应点按顺序连线。
小试牛刀 因为梦想 所有我们必须努 力
画出三角形AOB绕点O逆时针旋转90°后的三角形 A′OB′。先填一填, 再画一画。
(1) 首先要找准旋转中心: 点( O ) 。旋转方向: ( 逆 ) 时针方向。旋转角度: ( 90 ) °。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3.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精品PPT优质课件

最新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3单元3.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精品PPT优质课件
第2课时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1)
R·五年级下册
回顾
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 体积 )。
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常用的体积单位 有( 立方厘米 )、( 立方分米 )和 ( 立方米 ),可以分别写成( cm3 )、 ( dm3)和( m3 ) 。
苹果醋饮料箱:长、宽、高分别是70厘米、50厘米、60厘米; 芒果汁饮料箱:长、宽、高分别是80厘米、60厘米、40厘米; 它们的体积分别是多少?
a·a·a也可以写作“a3”, 读作“a的立方”,表 示3个a相乘。
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 V=a3
计算下面图形的体积。
V=a b h =7×3×4 =84(cm3)
V=a3 =63 =6×6×6 =216(dm3)
乘飞机的行李规定 ◎生活中的数学◎
50cm 65cm 40cm
机场行李托运一般不超过此规格。
12
12
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
1.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数量就是长方体的体积。 2.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长×宽×高的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如果用字母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
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那么
V=a b h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
的关系,你能想出正
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 吗?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a ·a
最小
最大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 b h
V=a ·a ·a
课堂作业
1.从书本练习中选择题目, 完成与本课时相关练习;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内容。
学习体会 1、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基本知识? 2、本节课你学到了哪些解题方法? 3、还有哪些知识和方法上的问题?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课时)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课时)

2.一个长方体包装盒,从里面量长 28 厘米, 宽 20 厘米,体积 8.96 立方分米。用它包装一个长 25 厘米,宽 15 厘米、高 18 厘米的玻璃器皿,是 否可以装得下? 方法一
8.96 dm³= 8960 cm³ 25×15×18 = 6750(cm³) 6750 cm3<8960 cm3 所以装得下。
3. 请你圈出每组数据中与其他数据不相等的那个数。 (1)5.08 m3 50800 cm3 5080 dm3 5080000 cm3 (2)6039 dm2 6.039 m2 603900 cm2 60.39 m2 (3)1500 cm 1500 dm 15 m 150 dm
4. 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相等。已知 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 6 dm、5 dm、4 dm,那 么正方体的棱长是多少分米?它们的体积相等吗?
正方体的棱长:(6+5+4)÷3 = 5(dm), 体积是 5 × 5 × 5 = 125(dm3) 长方体的体积是 6 × 5 × 4 = 120(dm3), 所以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不相等,正方体的体 积大。
六 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本 节练习课,你有哪些 新的收获呢?
▶ 备选练习
一、选一选。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方法三: 8.96 dm³=8960 cm³ 8960÷(28×20)=16(cm) 18>16,所以装不下。
三 综合应用,灵活选择计量单位
一个长方体的无盖水族箱,长是 6 m,宽是 60 cm,高是 1.5 m。这个水族箱占地面积有多大? 需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玻璃?它的体积是多少?
60 cm 1.5 m
低级单位换成高级单位除以进率。
3.5 dm3=_3_5_0_0_cm3 700 dm3=__0_.7__m3 0.25 m3=_2_5_0_0_0_0_cm3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数与代数(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章节,主要内容包括负数的认识和运用。

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正数和零的基础知识上进行的,为后续的方程和不等式学习打下基础。

教材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负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并能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数学基础,对正数和零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负数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借助生活实例和直观的教具,帮助学生建立负数的表象,并能够将其与实际问题相结合。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生活实例和实际操作,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实践活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掌握负数的表示方法,能够运用负数解决实际问题。

2.难点:学生对负数的理解,特别是负数的运算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负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负数的实际意义。

2.操作教学法: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负数的运算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组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负数的实际例子,如温度计、尺子等,以及相关的教学PPT。

2.学具准备:学生准备一本数学书、一支笔和一个本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些负数的实际例子,如温度计显示负数、尺子测量负数等,引导学生思考负数的实际意义。

同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对负数的了解,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展示负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让学生初步了解负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植树问题(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小学五年级数学(人教版)《植树问题(第2课时)》-教学设计、课后练习、学习任务单

教学设计预设2:因为两端分别是大象馆和猴山,所以路的两端不栽树。

预设3:“小路两旁栽树”是什么意思?学生解释“两旁”的意思。

(二)对比中提出猜想师:这个问题与上节课学习的植树问题一样吗?预设1:上节课的问题是在路的一侧栽树,这道题需要在两侧栽。

预设2:上节课研究的是两端栽树的情况,这道题是两端不栽树。

预设3: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是不是也会发生变化呢?(三)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画图找规律。

师:在比较中,同学们发现了植树问题还有不同的情况,想知道间隔数和棵数之间有什么关系?你想怎样研究?预设1:像上节课那样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研究。

预设2:画图的时候,可以把数据变小,先画一画,找规律,然后再用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

请你写一写、画一画、看看有什么发现?学生独立思考,尝试发现规律。

汇报交流:师:观察同学们举出的这些例子,你发现了什么?预设1:第一幅图中有5个间隔,有4棵树;第二幅图中,有4个间隔,有3棵树;第三幅图中,也是5个间隔,有4棵树。

我发现两端不栽时,棵数比间隔数少1。

师:同学们借助线段图,发现两端不栽树时,棵数比间隔数少1。

有了这个发现,刚才的问题能解决了吗?2.利用规律解决问题。

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后汇报交流。

呈现学生作品。

作品一:作品二:作品三:三位同学的做法,哪个正确?为什么?错在什么地方了?学生结合发现的规律进行分析,明确作品一是正确的。

作品二只求了一侧植树,没有求“两旁”;作品三中棵数和间隔数的关系错了,应该是间隔数-1=棵数。

师: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

你有什么想说的?预设1:利用上节课研究问题的方法,先把数变简单,按照植树的情况画线段图,从图中找到间隔数和棵数的关系。

预设2:找到了关系后,再利用找到的关系解决问题。

预设3:还可以用两端栽树的情况去想两端不栽的情况。

(四)借助经验探究一端栽一端不栽的情况1.自主探究。

如果一端栽树,另一端不栽树,棵树和间隔数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你学到的方法自己研究一下。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观察物体2》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观察物体2》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观察物体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观察物体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二课时的重要内容。

这一课时主要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的不同视角,进一步理解和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提高空间想象能力,并能够将观察到的物体进行合理的描述和表达。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了解了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重要性。

但是,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还存在观察不全面、描述不准确等问题,需要老师在教学中进行引导和纠正。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物体,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培养学生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习惯,增强观察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3.培养学生用语言描述和表达观察到的物体,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2.难点:学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如何做到观察全面、描述准确。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具体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观察物体。

2.采用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和交流中,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觉材料,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观察物体的方法。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一个有趣的游戏,让学生初步感受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新课导入:讲解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物体的基本方法。

3.实践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践,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并用语言描述和表达所观察到的物体。

4.讨论交流: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分享观察物体的心得体会,互相学习和提高。

5.总结提升:老师对学生的观察和描述进行点评,指出优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进一步提高观察和表达能力。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能够突出教学重点。

可以设计一个简单的框架,列出从不同方向观察物体的方法,并在旁边标注观察到的物体特征。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第三单元教学计划教材简析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和利用排水法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学生在第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辨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教材内容注重与实际生活的联系,结合学生所熟悉的事物进行安排,让学生学以致用。

学情分析1.学生在第一学段初步认识了立体图形,同时也掌握了平面图形的知识,为学习立体图形做好了准备。

2.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探究学可的能力和思维能力都有很大提高,为学习新的知识打下了基础。

3.长方长方体和正方体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感性材料。

4.由平面图形扩展到立体图形,龙子生是学生发展空间观念的一次飞跃,教学中应该注重学生的学习体验,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求据知识的内化,并将其转化为自身的能力。

知识与技能1.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和度量单位,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经历长方体、正方体的知识的探讨和研究过程,体验直观操作观察思考,分析理解,迁移类推等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体会数学知识的内在美。

2.感受数学学习活动的乐趣,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习的兴趣。

教法与学法在教学活动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在表面积、体积和容积知识的教学中,应该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活动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课堂教学设计方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精选17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教案要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五年级下册数学第三单元教案篇1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理解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3.发展空间观念。

二、过程与方法经历观察实物和动手操作等活动,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合作探究的乐趣,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准备正方体纸盒、长方体和正方体对比教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有几条?可以分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二、新课讲授1.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学生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纸盒,观察并思考。

师:这些都叫什么立体图形?生:都是正方体。

师:要探究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我们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生:从面、棱、顶点这三个方面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师: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

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一个长方体?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方体。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最新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第二课时精品教案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材第29、第30页的内容及练习七第8~10题。

1. 结合具体情境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2. 通过“猜想—验证”的过程,获取数学活动经验。

3.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并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难点: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

投影仪,小正方体若干,长方体、正方体教具。

师:我们知道了每个物体都有一定的体积,我们也知道可以利用数单位体积的方法计算物体的体积。

师:要想知道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办法?(先将它切成1立方厘米或1立方分米的小正方体后,再数一数)说明:用拼或切的方法看它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有许多物体是切不开或不能切的,如冰箱、电视机等,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板书)【设计意图: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从实际中发现数学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学习】1.探究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师:怎样知道一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呢?生:如果我们能把它切成一些小正方体就好了。

师: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为什么?生:体积是4立方厘米。

因为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师: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生:12立方厘米。

师:怎么得到的?生:1排是4立方厘米,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师: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计算的?生:1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12×2=24(立方厘米)。

师: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生: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与除法》的内容主要包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分数的拆分、分数的乘除法运算等。

这部分内容是学生进一步学习分数的基础,对于学生理解分数的概念和运用分数解决实际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了除法的运算,对除法有一定的理解。

但在分数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能会对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联系,并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感受分数的意义。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的拆分方法,会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掌握分数的拆分方法,会进行分数的乘除法运算。

2.教学难点:学生对分数与除法关系的理解,分数的拆分方法。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思考,自主探索分数的拆分方法和分数的运算规律。

3.合作交流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制作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课件,辅助学生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2.练习题:准备一些有关分数与除法的练习题,用于巩固所学知识。

3.教学工具: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七. 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生活情境,如分蛋糕,引入分数的概念。

提问:“如果你要把一个蛋糕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引导学生思考分数的意义。

2.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引导学生理解分数就是除法的一种表达形式。

展示分数的拆分方法,让学生观察和思考。

新人教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三)(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新人教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观察物体(三)(第2课时)》示范教学设计

《观察物体(三)(第2课时)》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第2页例2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根据给出的从三个方向看到的图形,用小正方体摆出相应的几何体,体会有些摆法的确定性。

2.通过用小正方体拼搭几何组合体的活动,使学生经历观察、操作、想象、猜测、分析和推理等过程,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能根据从前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平面图形还原立体图形。

教学难点从空间图形的平面和立体想象,找出被遮挡住的小正方体。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小正方体学具。

教学过程一、复习旧知课件出示:一个几何体,从前面看是,你能摆出这个几何体吗?教师指名学生说一说自己摆的几何体是什么样的。

师:根据从一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摆小正方体,摆法是多样的。

那根据从三个方向观察到的图形,能得到确定的几何体吗?二、探究新知(一)自主探究,形成认识课件出示:师:你能摆出兰兰所观察的几何体吗?出示【学习任务一】。

学生活动,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拼摆几何体的情况。

汇报交流,展示摆法。

师:谁来介绍你的摆法?(指定几名学生上台展示。

)预设1:先根据从前面看到的图形,用两个小正方体摆出这样的几何体(如图①)。

然后根据从左面看到的图形,在原来的几何体上增加一个小正方体(如图②),这时从前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都符合。

最后从上面看,发现增加的小正方体应该放在后面(如图③)。

师:这位同学是一个面一个面地有序观察、拼摆,还有没有同学也是这样拼摆的?过程中有不一样的地方吗?教师多指几名学生说一说,学生可能选择的方向不同,每个方向摆的小正方体也不一样,但是只要是有道理的、正确的,教师都应给予鼓励。

师:谁还有不同的方法?预设2:直接根据上面看到的图形先摆出,然后验证从前面和左面看到的图形都符合。

师:这位同学是直接根据从上面看到的图形来拼摆几何体的。

还有其他方法吗?预设3:先根据从前面看到的是,可以推测出这个几何体只有一层、两列;再根据从左面看到的是,可以推测出这个几何体前后有两行且只有一层;最后根据从上面看到的是,可以推测出这个几何体前后有两行,前面一行有2个小正方体,后面一行只有1个小正方体,且靠左对齐。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研究必备欢迎下载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内容: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展开图。

2.让学生通过实例,了解体积(包括容积)的意义及度量单位(立方米、立行分米、立方厘米、升、毫升),会进行单位之间的换算。

感受1m3,1dm3,1cm3以及1L,1mL的实际意义。

3.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4.使学生掌握某些实物体积的测量方法。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的体积和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1.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难点是体积和表面积两个概念的建立。

教学指导:1.注意所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在空间与图形的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生活中的事物,引导学生探索图形的特征,丰富空间与图形的经验。

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情境引入。

通过对一些建筑物、生活用品形状的观察、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图形,使学生了解到生活中很多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或正方体。

研究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中物体的形状。

表面积、体积和容积这些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会经常接触到,教学中应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培养解决问题的意识。

2.在着手操纵、自主探究中,培养空间观念,建构新知。

空间观念的培养应通过量种感官协同感化,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对长方体实物或模型进行看一看、摸一摸、比一比、想一想等举动,引导学生认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和空间位置干系,从而对长方体有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

在体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亲自着手做实验,感触感染到物体所占的空间,不同物体所占的空间有大有小,从而深刻地相识体积的含义。

通过用小正方体来摆不同形状的长方体,来窥察、推测、归纳、推理出长方体的体积计较公式。

课时放置:12课时研究必备欢迎下载第1课时长方体教学内容:长方体的认识(教材第18~19页的内容及第21~22页操演五的1、2、3、6、7题)。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分数的意义(2)》这一课时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定义、基本运算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的拓展。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通过这部分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分数的含义,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数知识,对于分数的定义和基本运算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对于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还存在着一些模糊的地方。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部分知识。

三. 说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并能正确判断一个分数是真分数还是假分数。

2.使学生掌握真分数、假分数之间的关系,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教学难点:真分数、假分数的判断和运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生活实例引入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2.运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交流表达能力。

3.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如分蛋糕、分水果等,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分数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交流,自主探索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

3.合作交流: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学习,共同进步。

4.教师讲解:针对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讲解和解答。

5.巩固练习: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动手实践,巩固所学知识。

6.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使学生对真分数、假分数的概念和关系有一个清晰的认识。

小学数学 约分(第2课时)PPT教学课件(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小学数学 约分(第2课时)PPT教学课件(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下册)
小亮 可以同时除以分子、分母的最大公因数进行一次约 分,也可以同时除以公因数进行逐次约分。
小华 文文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观察下列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哪些有公因数2 ? 哪些有公因数5 ?哪些有公因数3 ?
4 9 15 30 40 84 8 12 20 45 60 96
2
5
5
22
5
小梅
小婷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如果分子、分母是合数……
小亮
判断最简分数……
改变分数单位,答案更丰富。
文文
数学书第66页和第67页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1. 完成数学书第66页第5题。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2. 完成数学书第66页第7题。
……
先约分,再化成带分数。
15 20 77 70 90 150 12 12 21 32 80 60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5和3是两个不同的质数……
小新
先约分,再化成带分数。
15 20 77 70 90 150 12 12 21 32 80 60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11和3都是质数……
小梅
先约分,再化成带分数。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小华
先约分,再化成带分数。
15 20 77 70 90 150 12 12 21 32 80 60
国家中小学课程资源
分子是1的分数,如
1 2
……
分子、分母是相邻的两个自然数,如
3 4
……
分子、分母是两个不同的质数,如
2 7
……
分子或分母中有一个是质数,那么另一个数不是它的倍数,如
16 24
=
4 6
15 36
=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旋转(2)》教案一. 教材分析《旋转(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一节课。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材通过丰富的实例和活动,引导学生探索旋转的奥秘,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初步接触过旋转的概念,对旋转有一定的了解。

但是,对于旋转的性质和运用旋转解决实际问题,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活动,让学生深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并能够灵活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问题。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新精神。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掌握旋转的性质。

2.难点:能够运用旋转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活动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

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操作、交流,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合作,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模型、旋转教具等。

2.学具准备:学生手册、彩笔、剪刀、胶水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一个有趣的旋转现象,如旋转门、旋转木马等,引导学生回顾旋转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一些旋转的实例,如地球的自转、风车的旋转等,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进一步理解旋转的概念。

操练(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些旋转的操作活动,如旋转图形、旋转物体等,让学生亲身体验旋转的过程,加深对旋转的理解。

巩固(10分钟)教师提出一些有关旋转的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解答,巩固对旋转性质的理解。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五年级数学下册第三单元第二课时教案

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二)课时第二课时班级五年级执教者雪儿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课是继第一课时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安排的一节求长方体和正方体棱长以及相应练习,旨在进一步加强学生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并能灵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复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研究棱长和的计算。

2、进一步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数学的实用性。

三、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初步了解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并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数学的实用性有一定的体验。

四、教学方法与设计设计与生活实际联系密切的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数学实用性,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用成功的体验。

课堂上注重学生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准备课件、长方体框架六、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复习铺垫:1、判断:(复习相应的概念)(1)、长方体中至少有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2)、长方体中有时最多有8条棱的长度相待。

()(3)、 1 2条棱都相待的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4)、长方体的6个面中至少有4个面是长方形。

()(5)、相交于一个点的三条棱中任意一条棱都可以看作是长方体的长,其余两条棱的某一条看作宽,另一条可以看作高。

()(6)、长方体中相对的两个面完生:判断并说明理由。

设计意图:复习相应概念为接下来求棱长总和做准备。

全相等。

()(7)、长方体中有时四个面是完全相等的长方形。

()(8)、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

()(9)、长方体是特殊的正方体。

()(10)、长方体中有时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

()二、探究学习:1、小卖部要做一个长2.2米,宽40厘米,高80厘米的玻璃柜台,先要在柜台各边都安上角铁,这个柜台需要多少米角铁?汇报:你是怎样想的?长方体12条棱,分成3组,4个长、4个宽、4条高。

40厘米=0.4米 80厘米=0.8米2.2×4+0.4×4+0.8×4还可以(2.2+0.4+0.8)×4问:根据是什么?2、为迎接五一国际劳动节,工人叔叔要在工人俱乐部的四周装上彩灯(地面的四边不装)。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说课稿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第2课时《数与代数(2)》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数与代数(2)》是人教版小学五年级数学下册的第二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围绕分数的加减法展开,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材内容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概念,对分数的加减法运算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会对分数的通分、约分等环节产生困惑。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能够熟练地进行分数的加减计算。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实践操作,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分数的通分、约分环节。

2.教学难点:理解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能够灵活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践操作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实物模型、数学卡片等教学辅助工具,直观展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过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分数加减法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发现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总结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3.巩固练习:设计一系列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分数加减法的运算方法。

4.拓展应用:设计一个生活情境,让学生运用分数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5.小结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分数加减法的运算规律和运算方法。

部编人教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3单元 第2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

部编人教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 导学案 第3单元 第2课时  正方体的认识

第2课时正方体的认识学习内容第二课时:正方体的认识 P20 编写人学习目标1、通过观察和操作等教学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和比较,弄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重难点正方体的特征。

学习难点:长方体、正方体的异同点。

导学流程自主空间一、前置性学习:长方体有一个很可爱的兄弟,长得跟它像极了!猜一猜,它是谁?仔细观察你准备的正方体,你能发现它与长方体哪些地方很像吗?二、独立自主学习:准备一个正方体纸盒,观察后说出你的发现:1、正方体的面:2、正方体的棱:3、正方体的长、宽、高存在什么关系?交流自己的感觉和认识,小组内整理填写书本20页的表格。

三、合作互助学习:1、正方体是由个的正方形围成的图形。

正方体也有条棱,它们的长度。

正方体也有个顶点。

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异同点:长方体正方体相同点不同点从比较中可以看出,正方体可以看成、、都相等的长方体。

你能画图表示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吗?四、展示引导学习:分小组展示合作互助学习中的疑问和收获。

五、评价提升学习:(一)填空起跑线。

1、正方体和长方体的面、棱、顶点的数目都一样,因此正方体可以看成()、()、()都()的长方体,也可以说正方体是()的长方体。

2、棱长是a厘米的正方体,棱长总和是()厘米。

当a=6厘米时,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厘米。

3、长方体框架根据相对位置关系,可以把12条棱分成()组,每组有()条。

(二)法官我来当。

1、把正方体放在桌面上,最多可以同时看到6个面。

()2、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3、长方体六个面中,不可能有正方形。

()4、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棱长是3厘米。

()(三)解决问题。

1、计算下面正方体的棱长总和。

4cm2、一根长96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体,这个正方体的棱长是厘米 ?3、一个面的面积是36平方分米的正方体,它的棱长总和是多少?4、现在有一根150厘米长的铁丝,用这根铁丝焊接成了一个正方体的框架,还剩铁丝6厘米。

2020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2020春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 第三单元 第2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三单元长方体和正方体第2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教学目标:1.学生通过操作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概念,并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2.会用求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3.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发展学生的空间概念。

教学重点: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学准备:长方体、正方体纸盒,剪刀,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什么是长方体的长、宽、高?什么是正方体的棱长?2.指出长方体纸盒的长、宽、高,并说出长方体的特征。

指出正方体的棱长,并说出正方体的特征。

二、新课讲授1.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1)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经常需要计算哪些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2)出示教材第24页例1。

理解分析,做一个包装箱至少要用多少平方米的硬纸板,实际上是求什么?(这个长方体饭包装箱的表面积)先确定每个面的长和宽,再分别计算出每个面的面积,最后把每个面的面积合起来就是这个长方体的表面积。

(3)尝试独立解答。

(4)集体交流反馈。

老师根据学生的解题思路进行板书。

方法一:长方体的表面积=6个面的面积和方法二:长方体的表面积=上、下两个面的面积+前、后两个面的面积+左、右两个面的面积方法三:(上面的面积+前面的面积+左面的面积)×2(5)比较三种方法,你认为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关键是找什么?这三种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6)请同学们尝试自己解答教材第24页例2,集体交流算法,请学生说说你是怎样解答计算正方体表面积的三、课堂作业1.完成教材第23页“做一做”。

2.完成教材第24页“做一做”。

3.完成教材第25~26页“练习六”第1、2、3、4、6、7题。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又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掌握了长方休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通过学习,你能说说你的收获吗?五、课后作业完成练习册中本课时练习。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课时 练习课 (2)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2课时 练习课 (2)
2.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第2课时 练习课
R·五年级下册
整理回顾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 通分转化成 同分母分数加减法
验证
答案
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 法的方法进行计算。
分数加减法解题步骤:
一看:看清是同分母还是异分母 二通:异分母先通分,化成同分母
按照同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 三算:结果能约分的要约成最简分数 四约:
11 1 6 7 42
11 1 23 6
1 1 11 5 6 30
1 1 19 9 10 90
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发现
①这些分数都是分子是1的分数。 ②每道算式中的两个分数的分母只有公因数1。 ③计算时,只需将分母相乘的积作分母,分母相 加(减)的结果作分子,就可以速算出得数。
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活动,你 有什么收获?
课后作业
1.从课后习题中选取; 2.完成练习册本课时的习题。
倘能生存,我当然仍要学习。 —— 鲁迅
16 - 10 = 1 24 24 4 5 - 1= 1 9 2 18 5 - 1= 1 6 32
3. 春天到了,农民伯伯给果树浇水。第一天上午浇
1
3
了3所有果树的 4,下午浇了 8,第二天上午浇了
10 ,一共浇了
多少? 还有多
少没浇?
3. 春天到了,农民伯伯给果树浇水。第一天上午浇
1
3
了3所有果树的 4,下午浇了 8,第二天上午浇了
101,+一3共+ 浇3 了=多3少7 ? 还有多少没浇?
4 8 10 40
1 - 37 = 3
40 40
答: 一共浇了 37,还有 3 没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_年级_数学_学科备课活页
第_3章(单元)节 2 课时
课题正方体的认识设计者
课标分析
新课标指出,应当注重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学生应该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本单元体现了新课标的要求,注重了学生以上能力的培养,充分落实了新课标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成长规律,注重“四能”的培养,注重学法的指导,渗透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始终让学生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探究互动认知深刻,掌握牢固,活学活用,富有创新
教材分析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初步认识了一些简单的立体图形,能够识别出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

本单元在此基础上系统
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有关知识。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
立体图形,通过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可以使学生对周围的空
间和空间中的物体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是进一步学习其他立
体图形的基础。

另外,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也是形成
体积的概念,掌握体积的计量单位和计算各种几何形体体积的
基础。

本单元分三小节编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体
积一节中,还介绍了容积的概念,并探索了某些实物体积的测
量方法
学情分析
学生的空间观念感比较薄弱,所以针对本班学生,在进行这个单元的教学时,要让学生充分的动手操作,足够的时间进行空间想象,借助建立的直观表象进行推理,为学习其他立体图形奠定良好的基础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1.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2.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操作等活动,认识正方体、掌握正方体的特征。

2.通过观察比较弄清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空间概念。

重点
认识正方体的特征。

难点理清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
教学方法观察法比较法
教具准备
教具准备:正方体教具课件
学具准备:正方体
预设教学流程(含评价设计)备注
一、复习导入,引入新课
1.回忆长方体的特征,请学生用语言进行描述。

2.操作:同桌交流,分别说出长方体的棱在哪儿?几条棱可以分
别分成几组?相交于同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叫做什么?
教师: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一种特殊的立体图形。

(板书课题:正方体)
二、课前检测
师布置任务:
1、师生自查、互查预习单
2、预习存疑,二次探究
通过预习,我收获了什么?
我还有哪些疑问?
针对课前预习的预习单,进行简单的梳理,并全班互相解决预习
存在的问题,教师适时引导。

师:看来大部分同学预习的都非常棒!不会的小朋友也不要灰
心,接下来就更深入的探究吧。

三、自主探索,合作探究
探索正方体的特征。

1.想一想。

正方体具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在研究时
应该从哪方面去思考?(也应该从面、棱、顶点这三个
方面去考虑)
2.合作学习。

学生根据手中的正方体学具,小组合作探究。

3.集体交流。

(1)组:正方体有6个面,6个面大小都相等,6个面都是正方形。

(2)组:正方体有12条棱,正方体的12条棱的长度相等。

(3)组:正方体有8个顶点。

请学生到讲台前,手指正方体模型,按“面、棱、顶点”的特征有序地数一数,摸一摸,其他同学观察思考。

教师问:怎样判断一个图形是不是正方体?
4.教学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联系与区别:
老师出示一个正方体教具。

请学生讨论:它是不是
一个长方体?
学生充分讨论,集体交换意见。

学生甲组:这个物体的六个面都是正方形,它不是
长方体。

学生乙组:长方体6个面是对面的面积相等,而这个物体是6个面的面积相等,所以我们也认为它不是长
方体。

学生丙组:我们组有不同意见,因为我们认为它的
6个面虽然都是正方形,不是长方形,但是正方形是特
殊的长方形,它的12条棱也包括每组4条棱长度相等;6个面面积相等,也包括了相对的面面积相等这些条
件,所以我们认为它是长方体。

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
方体,长方体中包含着正方体,用集合圈表示为:
教师:我们把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叫做正方体或
者叫立方体。

四、巩固练习,拓展提高。

1.教材第20页的“做一做”。

2.教材第21~22练习五的第4、5、8、9题。

五、课堂总结
今天这节课,大家有什么收获?(学生畅所欲言谈收获,教师将
学生的发言进行总结)
六、布置作业
请完成《》剩余习题
预习下一课时并完成预习单
七、教学板书
正方体的认识
有6个面,都是正方形,每个面的面积相等。

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有8个顶点。




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