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无答案)
《爱莲说》导学案设计人:李雯授课人:七年级语文组审核人:黄海辛钰学习目标:1.品析文言文,说出作者在文中寄寓的思想感情。
(重点)2.能准确、流畅、有感情地朗读短文。
(难点)3.理清文章内容,当堂背诵全文。
(难点)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初读课文1、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
“元公”是他死后的谥号。
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本文选自《周元公集》。
2、关于“说”:“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3、预习反馈1)、给下列字注音谥()蕃()濯()咦()亵()涟()蔓()颐()2)、选出解释正确的一项()A、蕃(多)濯(洗涤)亵(亲近而不庄重)B、染(沾染)妖(美丽而不端重)亭亭净植(植物)C、焉(助词)鲜(新鲜)宜(应该)D、噫(叹词)亭亭(耸立的样子)不蔓不枝(树枝)3)、选出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与意义完全相同的一项()例句: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花之隐逸者也B、水陆草木之花C、然虎之食人不常见D、马之千里者4、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录音或教师范读,注意读音、停顿和节奏。
(2)多种形式朗读课文,能够准确、流畅地朗读课文。
5、再读课文,根据内容疏通文意,学生合作翻译,教师和集体最后纠正。
二、学习探究:学法指导——自学要求:读短文,独立思考,全面概括。
(3分钟)互学要求:(1)分享交流,组长主持,4号先讲,3号2号1号依次进行补充或者改进。
(3分钟)(2)综合归纳,由组长指定进行意见汇总,达成共识。
(3分钟)展学要求:(1) 走上讲台,小组展学,组长主持,4号和1号回答“角度和特点”,4号先展示,1号补充;3号和2号回答“品质”,3号先展示,2号补充,问题展示完毕后,全班同学进行补充或者质疑。
(2) 抬头挺胸,面向全班,脱稿讲解,声音洪亮。
主问题2学法指导——自学要求:读短文,独立思考,全面概括。
(3分钟)互学要求:(2)分享交流,组长主持,4号先讲,3号2号1号依次进行补充或者改进。
人教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导学案爱莲说
教学案
课型新授课题《短文两篇》年级初一学科语文设计人杨秀授课人:编号日期
【学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朗读、背诵课文,积累词汇,并掌握重要词句的含义。
2、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莲花高洁的品质以及作者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思想品质。
【学习重点】对托物言志手法和衬托手法运用的理解。
【学习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
【学习方法】1.朗读教学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教具准备:
多媒体
教学思路板书设计:课后反思:。
最新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 学案周敦颐一、教学目标(一)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二)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四)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倨追求。
三、教学方法以读、讲为主,讨论、探究为辅。
四、课时安排 1课时五、学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游戏“飞花令”,准备含花的诗句。
(二)解题. 理解题目“说”。
自学互助(三)1.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
他任职南康郡(今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
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
作者触景生情,写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2.读准字音。
可爱者甚蕃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噫3.朗读示范。
(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气语调。
)4.朗读指导,节奏示范。
(先集体后个人朗读)水陆草木之 /花,可爱者/ 甚蕃。
晋陶渊明/ 独爱菊;自/ 李唐来,世人/ 甚爱牡丹;予独爱/ 莲之/出淤泥/ 而不染,濯清涟/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静植,可远观/ 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 之隐逸者也;牡丹,花/ 之富贵者也;莲,花/ 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展示互导(四)、翻译课文。
1、小组合作。
四人一组,采用问答式翻译课文。
一问三答。
要求:结合书下注释,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16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导学案(无答案)
(5)与“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的句子是。
2、下面对选文内容和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以爱莲之情来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及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B、在文中作者从莲的生长环境、形态香气、风度气质等方面气:
风度气质:
3、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理解衬托的写法)
4、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理解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句子,朗读背诵
叹惋菊花:
鄙薄牡丹:
赞美莲花:
三、拓展延伸
读了《爱莲说》,我们仿照作者用莲花来寄托自己感情的托物言志的方法,用“我特喜欢„„因为„„”句式说一段话,所借之物不拘泥于花草树木。但要(注意两点:第一,要注意内在联系;第二,要有新意。
课题
《爱莲说》
学
习
目
标
(1)了解“说”的特点。
(2)了解并掌握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虚词。
(4)反复品味文章的寓意,理充分领会作者表达的淡泊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和高雅脱俗的情怀
学习
重点
理解文章的主旨。
学习
难点
托物言志、借花喻人和衬托的写法。
学习
方法
1、自主学习法2、合作探究法
C、文中以“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来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端正,因而美名远扬。
D、“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表达了作者对雍容华贵的牡丹的赞美之情。
3、完成下面的对偶句创作。
上句:品千古美文
下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短文两篇:陋室铭、爱莲说》优秀导学案
第一课时陋室铭【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字词、识记文学常识。
2、朗读并背诵课文,体会文章精妙新颖的构思和语言的音韵美。
3、学会通过抓住关键字词句,把握“陋室”的特征,理解作者寄予的思想情怀。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刘禹锡(772~842),字,洛阳(今河南省洛阳)人,朝著名诗人和文学家,颇得白居易推崇,世称。
本文选自《》。
2、文体常识铭,是古代刻于碑版或器物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为一种文体。
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
【自主学习】1、自读,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握语速,语调,读出感情。
2、识记下列加点字的字音、字形。
铭()德馨()案牍()西蜀()鸿儒()苔( )痕3、掌握并积累课下注释。
4、这篇课文几乎通篇押韵、对偶,试通过朗读,体会它的音韵美。
文中押韵的字是:韵脚是:5、词类活用(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无案牍之劳形()6、小组合作翻译课文。
[导航]:(1)结合课下注释弄懂课文意思;(2)小组内互相释疑;(3)分小组串译课文,指出重点字词,流畅翻译。
【合作探究】一、文本理解1、课文中统领全篇,表明作者品德的句子是什么?2、作者从哪几方面来写陋室不陋?3、文章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二、综合探究4、作者为什么要从“山”、“水”、“仙”、“龙”写起?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5、品析“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中“上”“入”的妙处。
[导航]:品析用词的妙处常用形式是:修辞+内容+情感6、作者为陋室作铭,为什么要写“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拓展提升】阅读刘禹锡的《乌衣巷》,思考下列问题。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①乌衣巷:南京,晋朝王导、谢安两大家族居住此地,其弟子都穿乌衣,因此得名。
②朱雀桥:在金陵(今南京)城外,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③王谢:王导、谢安,晋相,世家大族,贤才众多,皆居巷中,冠盖簪缨,为六朝巨室。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篇文章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来表达对这种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材入选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引导学生重视德行,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二、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
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保持坚贞正直操守的价值取向,使学生得到高尚情操的熏陶。
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人生价值观。
采用托物言志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教学思路1、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
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
2、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引导学生充分正确地利用网络资源,培养学生查资料的能力和习惯,并且在网上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全面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四、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
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寄寓作者的思想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开放式讨论法、提问法、练习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
《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知识与能力:识记生字、文言词语及文学常识;体会莲花的象征意义;诵读全文。
2.过程与方法: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莲的高洁品质,培养“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高尚情操。
课前预学一.识记字音字形。
给加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周dūnyí()可爱者甚fán()yū()泥zhuó()清lián()xiè()玩噫()鲜()有闻二.识记文学常识。
1.《爱莲说》作者(1017-1073) ,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就称他为“”。
他是宋代的创始人,对宋明的哲学思想有很大影响。
著有《周元公集》。
2.标题中的“说”,表示一种性的古代文体,可以直接事物或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的问题。
三.识记文言词语。
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把下面加粗词的意思写在括号内。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晋陶渊明独()爱菊。
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四.“说”是一种兼有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的文体,请试着将《爱莲说》按照表达方式的不同进行“分离”,抄录在下面。
在诵读时注意用不同语气不同语调进行处理。
记叙的句子:描写的句子:议论的句子:抒情的句子:五.强化识记文言词语。
请父母或同学帮忙,将需要识记的文言词语一个一个听写过去,直到熟记。
第一课时课堂研讨活动一.检查朗读。
一是注意节奏,二是不同表达方式要用不同的语气不同语调朗读:记叙句要读得平静;描写句要用赞美语调读;议论句要根据句子所表达的情感读出对“菊”的惋惜,对“牡丹”的厌恶,对“莲”的赞颂和向往;抒情句也要根据所抒之情的特点来读。
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四单元 16 短文两篇《爱莲说》学案 新人教版
《爱莲说》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说”这种古代文体及其特点2.了解本文借物喻人、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3.累积一些文言词汇学习重点:1.理解作者爱莲的理由及其托物言志的写法2.朗读、翻译并背诵爱莲说原文。
学习难点:写牡丹、菊花对表达中心的作用学习方法: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 ,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谥号,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
2. 字词积累蕃.涟.亵.濯.噫.颐.淤.泥鲜.有闻3.文学常识填空“说”是一种的文体,可以直接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4.整体感知这是一篇的散文小品,风格极为简洁,语言凝练自然,比喻贴切,寓意深刻。
文章以比喻的方式,巧妙地把的用意点了出来,赞颂了像莲花那样的君子的高尚志节,而对追求富贵的世俗思想加以讽刺。
二、合作研讨(1)找出直接描写莲的句子,说说各体现了什么品质。
(2)作者主要描写和赞美莲花,开头却为什么写了菊花和牡丹?这有什么作用?(3)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三、迁移拓展以“爱说”为题,写一篇300字的小作文,点明所爱之物,所托之志。
四、学后反思谈谈自己的收获学案答案:一、自主学习1.作者简介宋茂叔元公濂溪先生2.字词积累fán lián xiè zhuó yī yí yū xiǎn3.文学常识填空古代说明事物4.整体感知托物言志借花喻人二、合作研讨(1)出淤泥而不染---高洁濯清涟而不妖---质朴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正直香远益清---美名远扬亭亭净植---志洁行廉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清高。
(2)这是一种衬托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衬托莲花。
(3)示例一:这是一个反问句。
表达了知音甚少的无限感慨。
一方面照应上文“予独爱莲”,另一方面也透露出对人生世事的感叹,慨叹当时与作者志同道合的人少,能做到品行高洁的人少。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无答案)
《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背诵并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实词。
辨识“之”“焉”的不同用法。
2.了解“说”的特点。
3.学习借物喻理、托物言志和言简意丰、文笔多变的写法。
【重点难点】1.领悟作者在文章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从中获得的启示。
2.学习莲花的高洁品格,培养“出淤泥而不染”的良好的道德情操。
【学习过程】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顺课文,积累文学常识,掌握生字词((学习方法:参考课下注释,查阅有关工具书)1、了解本文的出处及作者,查阅有关资料弄清“铭”的含义。
2、查字典,积累生字词,注意字词的音形义。
将重要的字词抄写在下面。
3、熟读课文至背诵,默写两句自己喜欢对偶句。
二、读通课文,掌握重点实词、虚词用法,疏通文意。
三、学习过程1.请同学们找出直接描写莲花的句子。
2.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并赋予了莲花哪些品格?3.你读了作者描写莲花的这些句子之后,你觉得作者赞美的仅仅是莲花吗?4.你怎样理解“莲之爱,同予者何人”?5.“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本文以“爱”为脉络,写出了对莲花的喜爱,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7.作者对这三种花的态度又是怎样的呢?9.归纳本文的主题。
四.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分析《爱莲说》、《陋室铭》两篇文章的异同。
【自学检测】一.解释下列句中加着重号词的意思。
(2分)可爱者甚蕃.( ) 晋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陶后鲜.有闻()解释“之”①水陆草木之花之: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之:③无丝竹之乱耳之:④何陋之有之: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2.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3.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三.按课文填空。
1、《爱莲说》选自《》,作者,是时著名的家.2、《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为莲的总陪衬,以和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人:、、。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
《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共3篇《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1《爱莲说》导学案 (语文版七年级下册)导言:《爱莲说》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田园诗。
这首诗以莲花为主题,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这篇文章将从三个方面切入,分别是课文分析、课文赏析和写作训练。
一、课文分析1. 课文基本信息《爱莲说》是诗句长达二百多字的一首田园诗,共二十句,每句五言。
诗人白居易融合了自己的感受和对自然景致的描写,表达了对莲花清雅高洁的赞赏。
2. 课文结构本诗由二十句组成。
整首诗用句子为主要结构,有连词和句首语词作衔接。
各句之间通过内容和文句衔接联系起来,情景描写生动自然,结构紧凑协调,层次分明,内容丰富,节奏优美。
3. 课文特点《爱莲说》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描写细腻:诗人对莲花形态、颜色、气味、触感等方方面面都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使人感受到莲花的清雅高洁。
(2) 运用修辞手法: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诗歌更加生动形象。
(3) 寄托情感:诗人借助莲花的形象,抒发了自己对自然之美的感慨和敬仰。
二、课文赏析1. 诗歌简介《爱莲说》是白居易创作于唐朝中期的一首田园诗,表达了诗人对莲花的喜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该诗被评为“豪放派”代表作品之一,曾被选为七年级文言文必修篇目。
2. 诗歌分析白居易通过对莲花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诗人在描写莲花时,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使描写更加生动形象。
例如,“香径流连返照斜,笑入菱花锦簇斜。
”中的“斜”字,既形容了阳光的倾斜,也暗示了莲花姿态的优雅。
此外,诗人在描写莲花时,往往通过强调莲花的清高雅洁,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叶底穗因风摆动,险露华容豔且露。
”等句,表达了喜欢莲花的情感,也借此表达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
3. 诗歌含义《爱莲说》一诗,虽然语言简练,但它真挚的情感,却令创作达到了本真,使读者从中感受到了一种难以言说的美。
【优质课教案】最新部编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7.2《爱莲说》教案设计及导学案
【优质课教案】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17.2《爱莲说》优秀教学设计及导学案教材分析:这篇文章是以议论为主的名篇,文章通过莲高贵品格的叙写,赞扬了君子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风亮节,讽刺了那些当时追名逐利的世俗之徒,表达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处世态度。
学习这篇文章主要要求学生理解“莲”的形象,理解莲的品质,明白他的比喻意义。
课前预习:1、了解作者以及“说”这种文学体裁。
2、自读课文,查工具书,解决阅读时遇到的生字生词。
3、收集关于莲花的图片及诗句。
课程标准: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凭价学生阅读文言文,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记诵积累过程,考察他们能否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创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评价任务:1、通过品读,赏析莲花的形象领略其内在的气质。
2、通过朗读,体验作者文中所要表达的丰富情感。
3、通过对比、分析莲花、菊花、牡丹花的比喻意义来理解本文托物言志和正称和反衬的写法,体会其好处,。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以及“说”这种文学体裁。
理解并积累文中重点文言词语;熟读全文,背诵全文。
2、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
3、学习文中运用对比烘托的表现手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莲花是一种姿态优美品性高洁的花,因此深的人们的喜爱,它很早就出现在我国文人的笔下,在他们的作品中,莲花或与天真纯洁的少女结下不解之缘,或被用作清高脱俗品格的象征,或被赞为百花并陈,无私奉献的化身。
可以这样说,对莲的喜爱,已成为我国人民的一种文化心态。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宋朝哲学家周敦颐的名篇《爱莲说》,看他是怎样赞美莲花并表达自己的喜爱之情的。
二、新课(在上新课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作者和文体)1、简介作者周敦颐字茂叔,晚号濂溪先生,北宋哲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jì)月”。
第17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教师寄语]雅言传承文明,经典浸润人生。
爱莲说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掌握常用文言词语及作者简介。
2.背诵并默写课文。
3.学习莲花高洁的品格。
[学习重点]1.背诵并默写课文。
2.学习莲花高洁的品格。
【导学流程】一、自主探究(一)助学资讯1.作者简介周敦颐(1017-1073),字茂叔,北宋理学家,文学家。
为人清廉方正,傲岸不阿,时人赞为“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
他的诗文多抒怀。
2.背景介绍公元1072年,周敦颐来到江西,创办了濂溪书院,从此开始设堂讲学,收徒育人。
他将书院门前的溪水命名“濂溪”,并自号“濂溪先生”。
因他一生酷爱莲花,便在书院内建造了一座爱莲堂,堂前凿一池,名“莲池”,以莲之高洁,寄托自己毕生的心志。
先生讲学研读之余,常漫步赏莲于堂前。
后造就一篇《爱莲说》,其佳句“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成为千古绝唱,至今仍脍炙人口。
3.文体知识说,古代一种文体,可以说明议论,也可以记叙事物,但都是用来阐述作者对各种问题的见解。
本文就是一篇借物咏志讽世风的散文。
(二)字词积累1.为下面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甚fán( ) yū()泥 xiè( )玩 xiǎn ( )有闻濯.( )清涟.( )噫.( )不蔓.( )不枝2.重点词语解释。
蕃: 濯: 鲜: 亵玩:蔓: 妖: 植: 宜:3.重点句子翻译。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3)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二、深入学习1.作者喜欢莲花的什么?(请用文中的语句回答)2.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莲花的?赋予莲花哪些品格?3.作者是对莲花进行歌颂的,为什么还要写菊花和牡丹?4.作者借莲寄托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一种什么写法?三、迁移运用写出两句你曾经学过的咏莲佳句。
四、目标检测1.《爱莲说》的作者是,是时期著名哲学家。
2.下列句中“之”的用法和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16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导学案附答案
16短文两篇【学习目标】1.学习托物言志的写法,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虚词。
2.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学习重点】学习古代仁人志士高尚的品格和情操。
【学习难点】通过多种阅读方式,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品味文中优美深刻、脍炙人口的语言。
第一课时《爱莲说》【导学过程】一、导入莲花又称荷花、芙蓉。
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描绘过它,赞美过它,并把它当作高洁脱俗品格的象征,借以表达自己的志向。
宋代周敦颐写的《爱莲说》就是一篇脍炙人口、经世不衰的赞莲佳作。
今天我们就来共同学习这篇文章。
二、自主学习1.朗读课文,圈点课文生字词。
蕃.(fán)淤.(yū)濯.(zhuó)亵.(xiè)鲜.(xiǎn)2.理解课文重点词语。
(1)一词多义鲜:①陶后鲜有闻(少,读xīǎn)②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艳丽,读xīān)之:①水陆草木之花(的)②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外:①中通外直(外面,外表)②遂与外人间隔(以外)出:①莲之出淤泥而不染(从……出来)②不复出焉(出去)远:①香远益清(远播)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距离长)(2)词类活用①不蔓.不枝.(蔓、枝:名词活用为动词,长枝蔓,生枝杈)②香远.益清(远:形容词活用为动词,远播,远远地传送出去)3.作者链接周敦颐(1017-1073),宋代道洲(现在湖南省道县)人,字茂叔,谥号元公,著名的哲学家。
因他世居道县濂溪,后居庐山莲花峰前,峰下有溪,也命名为濂溪,学者们称他为濂溪先生。
4.文体链接“说”是一种议论文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事或借物的记载来论述道理。
《爱莲说》就是说爱好莲花的问题。
三、合作探究(一)疏通文意1.自由朗读课文.2.掌握翻译文言文的方法,根据课下注释疏通文意,并将不懂之处圈画出来.3.四人小组讨论交流,解决自己未能解决的问题.4.全班讨论交流,解决小组未能解决的问题。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17课《短文两篇之爱莲说》导学案
训练达标1、背诵全文。
2、积累文言词语。
3、请选一种你喜爱的植物,以“说”
为题,写一篇文章。
课堂没时间的话,放在课外进行。
总结反思
至此我们学完了周墩颐的这篇千
古传诵之作。
从内容上或写作上,大家
有哪些收获呢?
从中我们懂得了莲花高洁脱俗、正
直纯真的品格。
写作上明白了作者托莲
花抒情言志的写法。
此外,这篇文章比
喻、拟人、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衬托、
对比手法的运用,陈述、疑问、感叹句
式的变化,记叙、议论、抒情的有机结
合,文字的洗练而又一字不可易等,都
值得我们借鉴。
同学们,周墩颐盛赞莲花为君子,
当然有独家的见解和他所处时代的特
点,但他表现出的对贪慕富贵的鄙弃,
对高洁志行的推崇,至今仍对我们有积
极的教育意义。
我们应保持高尚的情
操,做像莲一样正直的人。
学生各抒己见,畅谈学习的感受。
板书设计
爱莲说
陶渊明独爱菊(正衬)隐逸者惋惜
世人甚爱牡丹(反衬)富贵者鄙视
予独爱莲君子者赞美
托
物言志。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16课《短文两篇——爱莲说》导学案
《爱莲说》导学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
2.通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学习,理解莲的精神内涵。
【学习重点】1. 探究莲花的高洁品格。
2.学习“托物言志”写作方法【学习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写作方法【资料助读】“说”是一种文体,可以说明事物,也可以发表议论或记叙,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说”,是宋朝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
《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情、寓哲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
作者用具有高洁品格的“莲”自况,婉曲地批评了当时趋炎附势、追求富贵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曳多姿,历久传诵不衰。
一、语言积累1.自由朗读课文,扫除文字障碍,给加点字注音。
蕃()濯()涟()亵()噫()鲜( )2.读课文,借助书下注释及有关参考资料,按要求疏通文意,翻译课文。
你认为文章中需要掌握的重点字词及理由,找出来并翻译你认为文章中的重点句,找出来并翻译教师推荐:蕃()濯()妖()蔓()益()植()亵()谓()鲜()君子()宜()清涟()亭亭()5.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3)陶后鲜有闻。
(4)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5)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二、整体感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状物力求“绘其形,传其神。
”本文作者是怎样描绘莲花的?又是从哪几方面写莲之形象?作者又赋予莲怎样的内在美?参考:A、生长环境“出淤泥而不染。
”(高洁、洁身自好)B、体态芳香“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正直)“香远益清。
”(芳香)C、风度气质“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清高)2.作者写莲的目的是什么?“莲,花之君子者也”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君子”是指怎样的人?参考:君子即指那些拥有正直、高洁、傲岸、安贫乐道、不趋炎附势等美好品质的人。
作者把莲比作君子,可见赞美莲花的根本目的是:借莲花赞具有莲一样高尚品德的人。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16《爱莲说》导学案(1)
《爱莲说》导教案教课目的: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研究理解莲花的高洁品行。
2.经过对“托物言志”写作方法的学习,理解荷的精神内涵。
一、预习检测。
1、对于《爱莲说》。
“说”是一种文体,能够说明事物,也能够发布谈论或记述,但都是为了说明一个道理。
这篇“说”,是宋代哲学家周敦颐在南康郡任职时写的。
《爱莲说》是一篇状物抒怀、寓真理于暗喻之中的名文。
作者用拥有高洁品行的“莲”自况,婉曲地责备了当时攀高接贵、追求荣华的世风,言简意丰,文笔摇摆多姿,恒久传诵不衰。
2、对于周敦颐。
3、给以下字注音蕃()濯()涟()亵()噫()鲜( )4.解说以下词语蕃()濯()妖(植()亵()谓(宜()清涟()蔓()益()鲜()君子()亭亭()))5.翻译下边的句子。
(1)予偏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2)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二、品尝语言,意会语感。
1、作者这样爱莲,那么,莲花的可爱之处表此刻哪里呢?2、作者这样深情地为莲花高唱赞歌,文章是否是只是写莲花呢?作者借莲花来写人,而又直接在文中点出来,那这类写法叫什么?“出淤泥而不染”一句比喻君子“濯清涟而不妖”一句比喻君子“中通外直”一句比喻君子“不蔓不枝”一句比喻君子“香远益清”比喻君子“亭亭净植”一句比喻君子“可远观而不行亵玩”一句比喻君子3、文章的题目是“爱莲说”,作者以莲花为颂扬对象,却几次提到了菊花、牡丹,作者的意图是什么?4、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可而不行玩焉”的形象有什么象征意?5、作者将菊花、牡丹、花一一人,表达什么思想?6、作者描绘花,什么要先写陶渊明菊,世人牡丹?写有什么作用?三、知拓展。
本文“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比君子不与世同流合,但其实不高慢自。
但在我生活中常听到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你是怎对待两种点的呢?四、堂。
1.解以下加点的。
①可者甚蕃蕃:②陶后有:③亭亭植植:④濯清而不妖濯:2.翻以下句子。
①予独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而不妖。
第17课《爱莲说》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爱莲说》导学案班级姓名小组评价任务目标1.了解作者周敦颐及“说”这种文体的特点。
2.理解文章中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品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3.学习本文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
4.培养学生对美好品质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莲花的形象和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学习托物言志和对比衬托的写作手法,并能运用到实际写作中。
学法指导自主、合作、探究教学内容一、了解作者和文体周敦颐是中国北宋时期的著名思想家、文学家。
他被尊称为濂溪先生,其思想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了道家和佛家的一些观点。
主要成就和贡献包括:哲学思想:提出诸多哲学观点,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文学成就:散文作品文笔优美,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教育贡献: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学生。
周敦颐的代表作品有《爱莲说》,以莲喻人,通过对莲花的描写和赞美,表达了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
他的思想和作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文体,用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
“说”的语言通常简洁明了,寓意深刻;写法较灵活,跟现代的杂文大体相似,通常采用以小见大的办法,借讲寓言故事、状写事物等来说明事理,即“托物寓意”。
二、写作背景《爱莲说》的写作背景与周敦颐的生平经历和时代背景有关。
周敦颐为人正直,一生酷爱莲花。
他在担任南康郡守时,曾亲自率领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
每当夏秋之交,莲花盛开,微风吹过,阵阵清香,他触景生情,从而写下了这篇传世名作。
当时的北宋,社会稳定,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在这样的背景下,文人对于精神世界的追求更加迫切,对于人性、道德等问题的思考也更加深入。
《爱莲说》正是周敦颐在这样的时代氛围中,通过对莲花的个人特色赞美,表达了自己对高尚品格的追求和对世俗的批判。
这篇文章既体现了周敦颐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也反映了当时文人的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
它以其简洁优美的文字和深刻的寓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请同学们注意体会,齐声把最后三句再朗读一遍。
( 六) 总结 1、课文托物言志,在莲的形象中寄寓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以爱莲之情
来表达对这种生活态度的赞赏,表达自己对追名逐利、趋炎附势的恶浊世风的鄙弃。
教案课件系列
2、同学们再大声的把课文朗读一遍 , 体会作者的感情。
好资料、好学习,从这里开始。
(二) 解题 . 理解题目“说”。
自学互助
(三)
1. 作者简介
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他任职南康郡(今
江西星子县)时,曾率属下在府署东侧开辟一四十余丈宽的莲池(后被称为“爱莲池”),
池中建“赏莲亭”,南北曲桥连岸。夏秋之交,莲花盛开,清香扑鼻。作者触景生情,写
下了《爱莲说》,借花述志。
;香远益清,亭亭净
教案课件系列
好资料、好学习,从这里开始。
2、作者爱莲,不仅因为喜爱它的外形,更是因为它是一种人的化身,联系第一段看,莲与
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呢?
出淤泥而不染 ( 纯真自然 不与世俗同流合污
)
濯清涟而不妖 (
)
中通外直 (
)
不蔓不枝 (
)
香远益清 (
)
亭亭净植 (
)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
展示互导
(四)、翻译课文。
1 、小组合作。四人一组,采用问答式翻译课文。一问三答。要求:结合书下注释, 也可以利用工具书,疏通字词的音、形、义,并理解句子的意思。(前后左右可以讨论, 实在不懂的可以作上记号。)
2 、分别请同学代表发言,翻译课文。(各小组代表 , 不懂的可以请其他同学回答)
难点: 予独爱莲 之出淤泥而不染
菊之爱
3. 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完整地翻译课文。
质疑互究
(五)品析课文 教学第一自然段
1、文章题为“爱莲说”也就是“说说我对莲花的爱”,作者究竟喜欢莲花的什么? 文中的语句回答)
(请用
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从 哪几个方面 来描写莲花的 ?
淤泥和青涟是莲的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指
植指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是从观赏者的角度写出
教案课件系列
2. 读准字音。
教案课件系列
好资料、好学习,从这里开始。
可爱者甚 蕃
出 淤泥而不 染
濯清涟 而不妖 香远益清
亭亭净植
可远观而不可 亵 玩焉
噫
3.朗读示范。(听朗读录音,注意听准字音、停顿和语气语调。)
4.朗读指导 ,节奏示范。(先集体后个人朗读)
水陆草木之 / 花,可爱者 / 甚蕃。晋陶渊明 / 独爱菊;自 / 李唐来, 世人 / 甚爱牡丹;
浊的世间独立不移,永远保持清白的操守和正直的品德。
从
两个方面衬托莲花的美好形象和高洁品格
2、最后三句运用了三种不同的句式来表达作者内心复杂的情感。 它们分别是什么句式?我
们在朗读的时候应该用什么语气呢?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惋惜)
“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反问)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
( 鄙薄)
<< 爱 莲 说 >> 学 案
好资料、好学习,从这里开始。
周敦颐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文言常用实词,翻译全文。 (二)领悟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三)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四)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追
求。
)
(讨论后完成练习题)
3、现在我们可以真正了解作者写这段文字的深意了。让我们将 这一段文字 大声朗读一遍,
注意,要读出对莲花 崇敬和赞美 的感情来。
第二自然段
1、课文对莲花进行描写和歌颂,为何还要写菊花和牡丹?
这是一种
的写法,用“菊”和“牡丹”来
莲花的美好 。
(小结)既不愿像陶渊明那样消极避世,又不愿像世人那样追逐功名富贵,他要在污
予独爱 / 莲之 / 出淤泥 / 而不染,濯清涟 / 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 / 益清,亭
亭 / 静植,可远观 / 而不可 / 亵玩焉。
予/ 谓菊, 花/ 之隐逸者也; 牡丹, 花/ 之富贵者也; 莲,花 / 之君子者也。 噫!
菊之爱,陶后 / 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 / 何人 ?牡丹 / 之爱,宜乎众 / 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体会本文托物言志和衬托的写法,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难点:理解作品对追名逐利的世态的批判,领悟作者以“莲”自况,对高洁品格的倨
追求。 三、教学方法
以读、讲为主,讨论、探究为辅。 四、课时安排 1 课时 五、学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布置学生预习。 六、教学过程 :
(一) 导入新课 小游戏 “飞花令 ” , 准备含花的诗句。
检测互评
(七)、拓展延伸
1、模仿例句。学习运用 托物言志 的手法,联系自己的志趣和追求,说说你最喜爱哪些
有寓意的植物,并用一句话来概括原因。
例句:我爱莲花,因为它
出淤泥而不染,恰如清高正直,品格高尚的君子我喜爱 我喜爱 (八) 、布置作业:
你喜欢什么花草树木?仿写爱莲说,以爱 ______说为题,写一篇 300 字左 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