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合集下载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5设计方案5.1软件和硬件配置要求5.1.1软件设备软件配置见表5.1-1:表5.1-1 主要软件投入情况5.1.2硬件设备使用的仪器设备作业前均应按照要求进行全面检查,完好率100%。

硬件设备配置见表5.1-2:表5.1-2 主要硬件设备投入情况Word 资料5.2技术路线项目全采用“内业→外业→内业”作业模式进行施工。

1)数据更新模式1:5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方法依据地形要素变化率分为新测、修补测。

地物要素变化率参照GB/T 14268-2008附录B中地图格网统计法计算。

地物变化率计算以图幅为单位,以图上1cm2格网为1个变化量统计单位(G),以公式α格=(m/M)×100%。

公式中α格为地物变化率,m为图幅内地物要素变化的总G数,M为图幅的理论总1cm2格网数(M>m)。

当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进行重测,图幅内全部地理信息要素进行测绘。

当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进行修测,对图幅内部分地物要素和相应变化了的地貌进行实测修正。

原数据采用修测或修编更新方法更新超过3次,要对全部的地理信息要素进行重测。

2)数据变化信息获取方法将2015年DLG数据与2017年0.05米DOM数据进行套合对比配合人工巡查获取整个测区全面的变化信息。

3)数据更新内业立体采集为主,外业实测为辅进行数据更新。

结合测区的地形地貌及地物特点,采用航测数字法成图,平面和高程数据都由航测内业采集。

数据采集先内业判测,后外业调绘、外业补测,数据编辑整理,再数据入库。

5.3图根控制测量5.3.1图根点的布设1)图根平面控制点逐级布设,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2)图根控制点是地形图修测和地形图测量的依据,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加密。

3)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山东省GPS连续运行参考站(SDCORS)为基础进行布设。

4)图根点的密度以满足地形、地物点及界址点的数据采集为原则,合理布设并应尽量的均匀分布,每幅图不少于4个(包括各等级控制点),个别情况至少2个。

1比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毕业设计

1比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毕业设计

1比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毕业设计第一张绪论随着电子全站仪、RTK技术的发展逐步成熟,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地形图的成图方法正在逐步地由传统的白纸法成图向数字测图方向发展。

特别是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数字测图几乎已占据了大部分的地形图测绘市场,数字化测图以其成图精度高、成图周期短、即用即测,快速建立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特点,已经被一些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领导所青睐和引用,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数字地形图测在现代机助制图技术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为了高新的制图技术。

而全站仪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绘仪器,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结合发展的光电测量仪器,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的优点于一体。

因此全站仪也是目前实用的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

数字测图(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DSM)系统是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系统。

利用全站仪、GPS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为GIS提供数据源,广泛用于测量工程、水文、工民建、道路桥梁、水利水电工程等建设领域。

数字地图(Digital Map)以数字形式存贮在磁盘、磁带、光盘等介质上的地图。

数字测图主要作业过程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的数据输出(打印图纸、提供软盘等)。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数字地形测图在现代机助制图技术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为了高新的制图技术。

而全站仪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绘仪器,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结合发展的光电测量仪器,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的优点于一体。

因此全站仪也是目前实用的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工具。

任务概况:针对我们即将走出校门的大三学生,为了夯实我们的基本技能,使我们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更加顺利和自如,更好的展现我们*****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专业素养,系里组织了这次毕业实习---校园地形测量工程1:500地形图测绘任务。

1比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毕业设计

1比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毕业设计

1比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毕业设计第一张绪论随着电子全站仪、RTK技术的发展逐步成熟,以及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地形图的成图方法正在逐步地由传统的白纸法成图向数字测图方向发展。

特别是在我国的东部沿海发达地区,数字测图几乎已占据了大部分的地形图测绘市场,数字化测图以其成图精度高、成图周期短、即用即测,快速建立城市大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等特点,已经被一些城市建设规划管理的领导所青睐和引用,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数字地形图测在现代机助制图技术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为了高新的制图技术。

而全站仪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绘仪器,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结合发展的光电测量仪器,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的优点于一体。

因此全站仪也是目前实用的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

数字测图(Digital Surveying and Mapping,DSM)系统是以计算机及其软件为核心在外接输入输出设备的支持下,对地形空间数据进行采集、输入、成图、绘图、输出、管理的测绘系统。

利用全站仪、GPS等设备进行数据采集,为GIS提供数据源,广泛用于测量工程、水文、工民建、道路桥梁、水利水电工程等建设领域。

数字地图(Digital Map)以数字形式存贮在磁盘、磁带、光盘等介质上的地图。

数字测图主要作业过程为三个步骤: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及地形图的数据输出(打印图纸、提供软盘等)。

随着测绘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数字地形测图在现代机助制图技术支持下已经发展成为了高新的制图技术。

而全站仪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测绘仪器,是电子技术与光学技术结合发展的光电测量仪器,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的优点于一体。

因此全站仪也是目前实用的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工具。

任务概况:针对我们即将走出校门的大三学生,为了夯实我们的基本技能,使我们在工作单位工作的更加顺利和自如,更好的展现我们*****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技术专业的专业素养,系里组织了这次毕业实习---校园地形测量工程1:500地形图测绘任务。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方案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方案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案项⽬名称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技术设计⽅案公司名称2017年6⽉⽬录1 观⼭湖区概况 01.1 观⼭湖地理概况 01.2 朱昌镇镇概况 01.3 测区简介 01.4 测区范围和⼯作量 01.4.1 测区范围与分布 01.4.2 需要完成的⼯作量 (1)1.4.2.1 平⾯控制测量 (1)1.4.2.2 ⾼程控制测量 (1)26761 6889 梉40603 9E9B 麛*[:39348 99B4 馴35329 8A01 訁 (1) 1.4.2.3 数字地形图测绘 (1)1.5 项⽬分阶段实施计划 (1)2 实施技术⽅法 (1)2.1 已有资料分析应⽤ (2)2.2 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2)rc@40687 9EEF 黯26484 6774 杴29609 73A9 玩`25144 6238 戸 (2) 2.2.1 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 (2)2.2.2 测量基准 (2)2.3 测量精度与⽅法 (3)2.4 采⽤的主要技术 (3)2.4.1 GPS测量技术 (3)2.4.2 数字测绘技术 (3)38455 9637 阷gK36053 8CD5 賕29525 7355 獕24975 618F 憏24529 5FD1 忑 (3)3 引⽤、依据技术标准 (3)4 ⽣产硬件、软件配置 (4)4.1 ⽣产硬件投⼊ (4)4.2 ⽣产软件投⼊ (5)5 控制测量 (5)5.1 平⾯控制测量 (5)5.1.1 控制⽹布设⽅案 (5)5.1.2 坐标系统选择 (5)5.1.3 基础控制⽹成果提供 (5)5.1.4 GPS四等⽹与GPS⼀级⽹设计 (5)30780 783C 砼r33459 82B3 芳22827 592B 夫21850 555A 啚32650 7F8A ⽺32204 7DCC 緌}8 5.1.5 GPS四等点与GPS⼀级点选埋 (8)5.1.6 GPS控制⽹测算 (8)5.1.6.1 GPS控制⽹外企观测 (8)5.1.6.2 GPS基线向量解算及检核 (9)5.1.6.3 GPS⽹平差计算 (9)5.2 ⾼程控制测量 (10)5.2.1⾼程控制⽹设计 (10)5.2.2 ⾼程基准 (10)5.2.3 四等⽔准观测 (10)31311 7A4F 穏20148 4EB4 亴 23358 5B3E 嬾22381 576D 坭38732 974C 靌E28716 702C 瀬10 5.2.3.1 四等⽔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观测技术要求 (10)5.2.3.2 四等⽔准测量外企观测 (10)5.2.4 ⽔准⽹平差计算 (11)5.3 图根控制测量 (11)5.3.1 图根控制点埋设 (11)5.3.2 图根控制点埋设 (11)5.3.3 图根控制点编号 (11)34883 8843 衃 37562 92BA 銺40156 9CDC 鳜25953 6561 敡29078 7196 熖20957 51DD 凝:12 5.3.4 图根控制⽹观测 (12)5. 3. 5图根控制⾼程测量 (12)5. 3. 6 图根控制⽹平差计算 (12)6数字地形图测量 (12)6.1 测绘基本要求 (12)37924 9424 鐤 40603 9E9B 麛*[:39348 99B4 馴35329 8A01 訁 (13)6.2 数字地形图图⾯表⽰ (13)6.3 建筑物结构、性质、层次表⽰ (13)6.4 交通表⽰ (14)6.5 ⽔系表⽰ (14)6.6地貌表⽰ (14)6.7 等⾼距与⾼程注记点精度要求 (14)7.质量报称与安全措施 (16)7.1 ⽣产设备保障 (16)7.2 作业技术⼒量保证 (16)7.3 加强质量检查 (16)7.4 采⽤先进的数据采集⽅法 (16)21126 5286 劆523805 5CFD 峽26399 671F 期m36222 8D7E 赾28101 6DC5 淅31757 7C0D 簍177.5 安全措施 (17)8 提交成果 (17)8.1控制测量成果 (17)8.2地形测量数据 (18)#33905 8471 葱g37115 90FB 郻Y025591 63F7 揷21572 5444 呄 (18)8.3⽂档成果: (18)(1)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三份)。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1:500大比例尺地形图新测与更新项目技术设计方案

5设计方案5.1软件和硬件配置规定5.1.1软件设备软件配置见表5.1-1:表5.1-1 重要软件投入情况5.1.2硬件设备使用的仪器设备作业前均应按照规定进行全面检查, 完好率100%。

硬件设备配置见表5.1-2:表5.1-2 重要硬件设备投入情况5.2技术路线项目全采用“内业→外业→内业”作业模式进行施工。

1)数据更新模式1:500比例尺基础地理信息数据更新方法依据地形要素变化率分为新测、修补测。

地物要素变化率参照GB/T 14268-2023附录B中地图格网记录法计算。

地物变化率计算以图幅为单位, 以图上1cm2 格网为1个变化量记录单位(G), 以公式α格=(m/M)×100%。

公式中α格为地物变化率, m为图幅内地物要素变化的总G数, M为图幅的理论总1cm2格网数(M>m)。

本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 进行重测, 图幅内所有地理信息要素进行测绘。

本地物变化率α格<40%时, 进行修测, 对图幅内部分地物要素和相应变化了的地貌进行实测修正。

原数据采用修测或修编更新方法更新超过3次, 要对所有的地理信息要素进行重测。

2)数据变化信息获取方法将2023年DLG数据与2023年0.05米DOM数据进行套合对比配合人工巡查获取整个测区全面的变化信息。

3)数据更新内业立体采集为主, 外业实测为辅进行数据更新。

结合测区的地形地貌及地物特点, 采用航测数字法成图, 平面和高程数据都由航测内业采集。

数据采集先内业判测, 后外业调绘、外业补测, 数据编辑整理, 再数据入库。

5.3图根控制测量5.3.1图根点的布设1)图根平面控制点逐级布设, 每个控制点宜保证有一个以上的通视方向。

2)图根控制点是地形图修测和地形图测量的依据, 图根点在基本控制点基础上加密。

3)图根控制测量采用山东省GPS连续运营参考站(SDCORS)为基础进行布设。

4)图根点的密度以满足地形、地物点及界址点的数据采集为原则, 合理布设并应尽量的均匀分布, 每幅图不少于4个(涉及各等级控制点), 个别情况至少2个。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范本1.前言叙述基本概况、测量目的等,通过野外实地踏堪、地形图测量对该区域进行充分之调查研究、评价、估算,对项目建设之必要性、经济合理性、技术可行性、实施可能性等方面进行综合性研究论证,为建设该项目之决策和审批提供科学之依据。

接到任务后我公司积极组织力量进行现场踏勘,编写技术设计书等。

本测区采用39带坐标,即中央经线为117度,三度带分带。

2.测量依据、原则1、平面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高程采用1956年黄海高程系。

2、《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1)。

3、《工程测量规范》(CJJ8—99)。

4、《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

5、《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8-91)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6、《大比例尺地形图机助制图规范》(GB14912-94)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布。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2.1 测区范围及任务本测区位于东经112°41’、北纬26°47’附近。

本工程位于的四至,面积约5.0k㎡;测区为丘陵地区、山地广布、丘谷之间地势起伏延绵,海拔高50 m至120 m。

山地多为树林,山上灌木丛生,通视条件较差,给控制测量及地形图测量带来较大之困难。

1、范围:根据提供预定方案设定之位置(1:1万地形图),按照提供之有关资料,以及上述范围进行1:500地形图之测绘。

2、遵照国家颁布之《工程测量规范》进行1:500地形图测量布设E级GPS点及5”导线控制点、IV等水准高程测量。

按500米之密度进行设立,实地绘制点之记。

3、以上成果要求提供一套数字化地形图电子文件及地形图。

2.2已有资料1、本工程收集到国家二等点××、D级GPS点××、二点作为本工程平面控制起算点。

2、本工程收集到××一个国家一等水准点,系1956年黄海高程系成果,作为本工程高程控制起算点。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和实例例范本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编写要求和实例例范本

测绘专业技术设计书内容及实例根据测绘行业标准《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要求,为测绘项目制定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保证测绘成果(或产品)符合技术标准和满足顾客要求,并获得最佳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每个测绘项目作业前都应进行技术设计。

一、测绘技术设计分类测绘技术设计分为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

项目设计是对测绘项目进行的综合性整体设计,一般由承担项目的法人单位负责编写。

专业技术设计是对测绘专业活动的技术要求进行设计,它是在项目设计基础上,按照测绘活动内容进行的具体设计,是指导测绘生产的主要技术依据,专业技术设计一般由具体承担相应测绘专业任务的法人单位负责编写。

对于工作量较小的项目,可根据需要将项目设计和专业技术设计合并为项目设计。

二、测绘专业技术设计内容专业技术设计书的内容通常包括概述、测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引用文件、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技术设计方案等部分。

1、概述主要说明任务的来源、目的、任务量、测区范围和作业内容、行政隶属以及完成期限等任务基本情况。

2、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与已有资料情况1)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应根据不同专业测绘任务的具体内容和特别,特别需要说明与测绘作业有关的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

2)已有资料情况主要说明已有资料的数量、形式、主要质量情况(包括已有资料的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等)和评价、说明已有资料利用的可能性和利用方案等。

3、引用文件说明专业技术设计书编写过程中所引用的标准、规范或者其他技术文件,文件一经引用,例构成专业技术设计书设计内容的一部分。

4、成果(或产品)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根据具体成果(或产品),规定其主要技术指标和规格,一般包括成果(或产品)类型及形式、坐标系统、高程基准、时间系统、比例尺、分带、投影方法、分幅编号及其空间单元,数据基本内容、数据格式、数据精度以及其他技术指标等。

5、设计方案具体内容应根据各专业测绘活动的内容和特点确定。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项目地形图测绘工程技术方案编制单位:编制日期:1.项目概况1.1 项目名称:XXX项目地形图测绘工程。

1.2 项目概况:该项目位于XXX,在开工前需要对项目范围内地形地貌进行测量。

具体工程量以现场实测为准。

1.3 服务要求:按照已评审批复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该项目进行以下工作。

1)测图比例为1:500.2)搜集附有坐标和地形的建筑总平面图,场区的地面整平标高。

3)在15日内完成。

2.规范标准本项目的测绘工作需要遵守以下规范标准:1)《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技术规范》(GB/T -2009);2)《全球定位系统城市测量技术规程》(CJJ73-97);3)《数字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和质量评定》(GB/T-2001);4)《工程测量规范》(GB-2007);5)《国家基本比例尺地形图分幅和编号》(GB/T );6)《1:500、1:1000、1:2000地形图图式》(GB/T .1-2007);7)《1:500、1:1000、1:2000地形图数字化规范》(GB/T -1997);8)《基础地理信息要素分类与代码》(GB/T -2006);9)《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T -2009);10)《数字测绘成果质量要求》(GB/T -2008);11)《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 -2008);12)《测绘成果质量检验报告编写基本规定》(CH/Z 1001-2007);13)《测绘技术设计规定》(CH/T 1004-2005)。

3.人员组织安排及生产硬件、软件配置待补充。

选点应由熟悉GPS技术的人员承担。

在选点前,应收集测区资料,了解测区情况,特别是交通、通讯、气象、地质及已有控制点等情况。

待定点应先在小比例尺地形图上圈定。

选点人员应实地踏勘,并按要求在实地选定点位。

应充分利用符合要求的旧有控制点,但在利用旧点时,应检查旧点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完好性,符合要求方可利用。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计书

XXX校区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设书班级:XXXX姓名:XXX学号:XXXXXXXXXXXX年X月X日第一章概况为满足测绘工程技术专业所有学生的实习需要,XXX学院2011年八月份的实习安排,我们系的学生对XX校区进行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工作。

在此过程中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每个组5-6人左右,并且对校区进行地籍测量和校区以外的大乙坡进行了地形测绘。

测区概况:武定县位于云南省楚雄州,而武XX区位于XX,本校区占地大约60多亩。

该校区处于北纬25°30′31·07″、东经102°25′04·73″、海拔1751米、测区交通便利,沟渠纵横。

作业时间为一个月,因受季风气候影响,加以测区内草木茂盛,给测绘工作带来一定的难度。

测区地形困难类别定为一般地区类。

第二章编制方案的技术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1:500》GB/T7929-1995(以下简称《图式》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城市测量规范》GJJ8-99(以下简称《规范》)第三章已有测绘资料的利用方案一、平面控制点资料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

经踏勘检查,标志完好。

成果可供利用。

二、高程控制点资料在测区附近有我校的已知点的国家四等水准成果。

经踏勘检核无误。

成果可作为本次测量起算成果。

三、地图资料测区有武定县土地利用详查图,可以参考进行测区技术设计、控制网布设和踏勘选点工作。

第四章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一、平面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二、高程系统:采用85国家高程基准。

第五章、地形图的比例及成图方法本测区成图比例尺为1:500,基本等高距0.5m。

野外采用带有内存的全站仪进行施测,内业用计算机数字化成图。

第六章采用的软件系统本测区数字化成图采用南方公司的CASS6.0数字化地形地籍成图件。

软件系统的运行环境:①Windows XP professional操作系统Autocad软件2005版本第七章平面控制测量一、以校区的已知点为起算点。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

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书1 概述1.1 任务来源随着××市××城区的快速发展,该市原有的地形图已不能满足当前规划设计的要求,因此,××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委托我院在××城区西南方向的××、××及××片区增测1:500数字化地形图,以满足城市规划设计和管理的需要。

1.2 工作内容和范围测区位于××市××城区西南方向的××片区、××片区一带,分为二个独立区块,测图具体范围由××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派人实地指定。

任务内容包括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用1980西安坐标系施测,并将1980西安坐标系的地形图转换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具体包括:(1)测区控制测量;(2)1:500数字化地形图测绘,并将所测绘的1:500数字化图地形图缩编为1:1000地形图(80坐标),面积约6平方公里;(3)将1980西安坐标系的1:500数字化地形图转换为1954年北京坐标系地形图。

(4)在2009年城区地形图测绘成果的基础上,增加图幅分幅编号,并完善原有图幅结合表(电子版);2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和已有资料情况2.1 作业区自然地理概况××市××城区地处××省西北、云贵高原南麓,是大西南通向沿海港口的重要通道,城区介于东经108°00'~108°07'、北纬24°39'~24°45'之间。

测区地处××城区西南方向城郊结合部,测图范围主要分布有××、××村及京峒等3个村庄,该项目东北面接边地区2009年已测过1:500地形图。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设计

1:500地形图测绘技术方案设计

项目名称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技术设计方案公司名称2017年6月目录1 观山湖区概况 (1)1.1 观山湖区地理概况 (1)1.2 朱昌镇概况 (1)1.3 测区简介 (1)1.4 测区围和工作量 (1)1.4.1 测区围与分布 (1)1.4.2 需要完成的工作量 (2)1.4.2.1 平面控制测量 (2)1.4.2.2 高程控制测量 (2)1.4.2.3 数字地形图测绘 (2)1.5 项目分阶段实施计划 (2)2 实施技术方法 (2)2.1 已有资料分析应用 (2)2.2 图幅分幅与测量基准 (3)2.2.1 图幅分幅、图幅编号及图名 (3)2.2.2 测量基准 (3)2.3 测量精度与方法 (3)2.4 采用的主要技术 (4)2.4.1 GPS测量技术 (4)2.4.2 数字测绘技术 (4)3 引用、依据技术标准 (4)4 生产硬件、软件配置 (4)4.1 生产硬件投入 (4)4.2 生产软件投入 (5)5 控制测量 (5)5.1 平面控制测量 (5)5.1.1 控制网布设方案 (5)5.1.2 坐标系统选择 (5)5.1.3 基础控制网成果提供 (5)5.1.4 GPS四等网与GPS一级网设计 (5)5.1.5 GPS四等点与GPS一级点选埋 (7)5.1.6 GPS控制网测算 (7)5.1.6.1 GPS控制网外企观测 (7)5.1.6.2 GPS基线向量解算及检核 (8)5.1.6.3 GPS网平差计算 (8)5.2 高程控制测量 (9)5.2.1高程控制网设计 (9)5.2.2 高程基准 (9)5.2.3 四等水准观测 (9)5.2.3.1 四等水准测量的基本技术要求和观测技术要求 (9)5.2.3.2 四等水准测量外企观测 (9)5.2.4 水准网平差计算 (10)5.3 图根控制测量 (10)5.3.1 图根控制点埋设 (10)5.3.2 图根控制点埋设 (10)5.3.3 图根控制点编号 (10)5.3.4 图根控制网观测 (11)5. 3. 5图根控制高程测量 (11)5. 3. 6 图根控制网平差计算 (11)6数字地形图测量 (11)6.1 测绘基本要求 (11)6.2 数字地形图图面表示 (11)6.3 建筑物结构、性质、层次表示 (12)6.4 交通表示 (13)6.5 水系表示 (13)6.6地貌表示 (13)6.7 等高距与高程注记点精度要求 (133)6.8 地形图分层与分色要求 (13)7.质量报称与安全措施 (14)7.1 生产设备保障 (144)7.2 作业技术力量保证 (14)7.3 加强质量检查 (14)7.4 采用先进的数据采集方法 (14)7.5 安全措施 (15)8 提交成果 (15)8.1控制测量成果 (15)8.2地形测量数据 (16)8.3文档成果: (16)1 观山湖区概况1.1 观山湖地理概况观山湖区位于东经106°33′—106°41′,北纬26°33′—26°40′,地处市西北部,东临黔灵山脉,南接三桥马王庙片区,西靠清镇市,北与白云区相接。

1_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1_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

1:500地形图测量技术设计书一、测区概况**县位于广东省东部,**市南端,东毗**,南邻**,西连**,北接**,地处东经115° 30’ -116° 41' ,北纬23° 36' -24° 13' ,县中心位于北纬23度78分,东经116度18分,是**市和**、**地区通往**的必经之地。

**县地处*************。

北部铜鼓峰海拔1559.5米,为全县最高点,也是粤东第一高峰。

主要山脉有:莲花山脉、释迦岽山脉、凤凰山脉、韩山山脉。

县内河流由**、**两大水系组成。

两水系支流流域面积达100平方公里以上的共有11条。

***县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宜人。

县城年平均气温21.4°C ,年日照时数1938.8小时,全年无霜期322天。

县城平均降雨量为1776.1毫米。

**县辖**个镇(********)和,**个村民委员会和**个居民委员会,县城设在***镇。

本测区位于于***,作业范围约为***平方公里。

测区内车流量较大,路上行人较多,修补测工作较大,工作难度很大。

二、工作内容1. *******平方公里1:500地形图测绘。

三、作业依据1、《城市测量规范》(CJJT8-2011)(以下简称《规范》);2、《1:500 1:1000 1:2000地形图图式》(GB/T20257.1-2007);3、《1:500 1:1000 1:2000外业数字测图技术规程》(GB14912-2005);4、《全球定位系统(GPS)测量规范》(GB/T18314-2009);5、《全球定位系统实时动态(RTK)测量技术规范(CH/T 2009-2010)》(以下简称《(RTK)测量技术规范》)6、《国家三、四等水准测量规范》(GB 12898—2009);7、《数字测绘成果质量检查与验收》(GB/T18316-2008);8、《测绘产品检查验收规定》(CH1002-95);9、《测绘产品质量评定标准》(CH1003-95);10、本项目技术设计书。

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

1:500数字地形图测绘项目
7月30日
14
德清县
建峰乡
0.5
7月30日
15
嘉兴
市本级
房石镇
0.8
8月8日
16
海宁市
曲河乡
0.5
7月30日
17
桐乡市
蒿溪乡
1
8月8日
18
平湖市
乐安寺乡
1
8月8日
19
嘉善县
前进乡
0.5
7月30日
20
海盐县
大坝乡
待定
21
绍兴
市本级
关庄镇
2
8月15日
22
绍兴县
凉水镇
1.5
8月15日
23
诸暨市
大院回族乡
0.5
(1)相邻点空间距离观测精度用公式5.1表示。
б=± …………………………………………………5.1
式中:б——标准差,mm。
=15
有效观测卫星数
≥ 5
≥ 5
观测时段长度min
≥20
≥15
平均重复设站数
≥ 2
≥1.6
精度评定
坐标分量相对闭合差ppm
6.0
9.0
环线全长相对闭合差ppm
10.0
15.0
平差基线最弱边平面分量相对中误差
≤ 1/45000
≤ 1/20000
注:若GPS四等网采用27个乡镇同步观测,由于GPS测量基线大大加长,加上GPS接收机性能差异,则GPS观测时段长度应为120min以上。
1
8月8日
4
骑马乡
0.5
7月30日
5
宁波市本级及鄞州区、慈溪市、余姚市、宁海县、象山县、奉化市
竹园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500地形测量技术设计方案
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二OO七年六月
一、基本情况:
(一)测区概况
本测区位于德阳与中江交界处,富兴镇,富兴镇是典型的丘陵地带,地形相对复杂,位于测区边缘有德中路,其中包括富兴镇,富兴镇阳平办事处,会棚办事处,三个测区面积大约2平方公里。

(二)目的任务:
为满足甲方规划设计及施工需要,需对该地区进行1:500比例尺地形图的测绘。

(三)已有资料
测区范围为各集镇新址范围,具体范围由甲方实地现场指定;二、作业技术依据
(一)《工程测量规范》(GB5002—93)(简称“规范”)
(二)《1:500 1:1000 1:2000 地形图图式》(GB/T7929—1995)(三)经审查批准的《1:500地形测量技术方案》(四川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三、控制测量
(一)根据测区情况: 1、首级控制:由于本次测图没有GPS 固全站仪做首级控制测量。

(二)加密控制在首级控制点的基础上按Ⅰ、Ⅱ级导线、图根点分级进行,标志采用简易标志,Ⅰ级导线点按Ⅰ01、Ⅰ02……进行编号,Ⅱ级导线点按Ⅱ01、Ⅱ02……流水编号,图根点按T1、T2……流水编号。

(三)导线测量主要技术要求
(四)控制测量的观测均采用日本尼康全站仪进行(已鉴定为Ⅰ级全站仪)。

水平方向观测的技术要求为:
(五)Ⅰ、Ⅱ级导线点高程控制测量采用全站仪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按5等要求,其技术指标为
(六)Ⅰ、Ⅱ级导线的平差计算采用《平差易》专门软件进行(南方测绘仪器公司),平差结果以平差报告输出。

图根点成果利用全站仪自动记录计算,不保留中间观测成果。

四、地形测图
(一)采用全站仪全野外数字采样、用计算机配合专门软件成图。

(二)成图图幅为50cm×50cm,图名及分幅规格依照图式及规范分幅。

(三)图根点的密度以满足地物、地貌的测绘为原则,通视良好且地形简单平坦区可适当放稀,对居民点等房屋密集区保证有足够的点位。

(四)地形图基本精度及要求
1、由于高差较大,基本等高距选用1.0米;
2、图根点对于起算点的平面位置中误差不超过图上0.1mm,高程中误差不超过5cm;
3、图上地物点的点位中误差按“规范”4.1.5条执行。

高程点对相邻图根点中的误差按“规范”4.1.6条执行。

4、高程注记点图上应分布均匀,每平方分米不少于5~8点。

图根、碎部点高程均取至厘米注记。

铁路、公路中心线交错排列注记。

沟渠底高程图上注记间隔10cm,并测注沟宽。

注记以分式标注,分母为沟底高程,分子为沟宽(注至分米)。

并指明测定位置。

独立地物位置、检修井盖顶、铁路轨道、道路交叉中心及转弯处、河流、沟渠、塘岸边、建筑物墙基脚、桥面、较大庭院内、土堆顶、坑穴底、坡度变化处、坎边等都应测注高程。

一般旱地可不分块(大片旱地宜分出主要块),高程注记在图上每10㎝×10㎝范围内保证至少8-10个注记。

坚固房屋(四层及四层以上以及工厂厂房)内,要测注地平高程。

单线田埂上不注记高程,双线田埂应适当选注高程点。

5、测绘内容及表示方法
(1)各类控制点一律按“图示”符号表示。

(2)居民地是地形图的重要地物因素,各类建筑物及主要附属设施应按实地轮廓准确测绘。

房屋轮廓一律以墙脚外沿测绘,按其楼层、建筑物性质、主要房屋和附加房屋区分表示,房屋性质按砼、砖、木划分。

砼:一般指钢筋混凝框架结构,砖: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建筑材料的坚固房屋和以砖、木为主要建筑材料的普通房屋,此类房屋一般,简单房屋屋顶为瓦者,注“木”;两层及两层以上的房屋要加注层数。

房屋和建构筑物都应完整测绘,一律不取舍。

其轮廓的凸凹在图上小于0.4mm,简单房屋小于图上0.6mm可用直线连接。

房屋的附属设施,如围墙、门墩、门廓、柱廊、台阶、室外楼梯、花台、谷场、天井(图上小于6平方毫米可不表示)。

庭院内水井、建筑物下通道、架空房屋、悬空建筑、棚房等都应很好的表示。

临时性建筑可舍去。

建筑中房屋不能测定其准确位置和楼层时,一律按建筑中房屋表示。

落地阳台以围护结构为准,用实线表示;悬空阳台用虚线表示;房屋外的装饰墙亦应测绘。

(3)独立地物具有方位作用,一律要测绘。

尤应注意一、二类方位物的施测精度,并测注高程。

坟地应测绘。

(4)道路测绘
普通公路及铺装水泥路面公路,要测绘铺面宽,并注记铺面材料。

路边排水沟应表示。

机耕道、乡村路均按实际宽度绘双线,并加注性质。

居民地间应有道路连接,小路在沟边时,两种符号并列,小路位于单线田埂上,则不绘田埂符号;双线田埂可代替小路(此时不再绘小路符号)。

路与路之间应接通,组成网状,不绘断头路。

(5)永久性的电力线、通讯线、路灯及电杆位置应实测。

永久性的栅栏、栏杆、篱笆均应测绘。

电力线、通讯线在通过集团式村庄和街区时,可不连线,只绘连线方向,电力线入地处应注“入地”二字。

地下管线只测绘裸露部分,检修井实测。

(6)河流、塘、堰应测绘河岸线、水涯线。

水涯线按测图时之水位测定,但应注意上下游及图幅间的合理、协调。

沟渠宽在1.0米至2.5米之间用双线表示,一米以下用单线表示,
大于2.5米以上用陡坎、斜坡配合水涯线表示,应注意高程与流向的协调。

季节性水沟不用干沟符号,用一般水沟表示,不绘流向以示区分。

(7)地貌用地貌符号、高程注记及等高线表示。

本区测绘等高线区域不多,故应注意加注等高线注记(示坡线、等高线高程)以便于读图。

土堆和坑穴应予测绘。

征用地正建、待建按现状测绘外围区域,内注“施工地”“待建”字样。

(8)本测区植被主要有稻田、旱地、竹林、经济作物地等。

长年成片种菜的用菜地表示,经济作物地应按“图式”简注作物种类。

植被符号应以能区分地类为准。

独立树需准确测绘。

行树、散树、独立竹丛应用相应符号表示,并反映位置、范围特征。

(9)地理特征要仔细、认真予以调注。

居民地必须有名称注记,当确无居民地名称时,可调注主要居住者姓名;当图内既无地理名称又无居民地时,应调注行政村、组名称。

村委会及政府机关所在地,图上应予标注。

乡(镇)、区(县)界应认真调查测绘。

(10)图上有关要素配合表示原则
两个地物中心重合或接近,可将次要的移位或缩小,但应保持相
互关系,间隔图上0.3mm。

房屋、围墙直接建筑在陡坎上,以建筑物边线代替陡坎上缘线。

水涯线与陡坎重合时,可用陡坎边线代替水涯线,水涯线与斜坡脚重合时,仍将水涯线绘出。

五、测绘主要技术人员及仪器设备
(一)主要技术人员
龙文星,徐常亮(项目负责老师)
谢川,刘臻,李敬明,刘衡等
(二)主要仪器设备
日本托普康三台(套),尼康一台(套),
微机(台式)四台
成图软件《CASS5.0》、《平差易》
六、提交成果资料
(一)技术设计书
(二)Ⅰ、Ⅱ级导线观测记录
(三)Ⅰ、Ⅱ级导线展点及图幅结合图
(四)1:500地形图一套(电子图)
(五)散点精度统计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