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外交转型与区域外交策略选择

合集下载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转型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转型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转型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进程加速,世界各国之间的交往和联系越来越紧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随着中国国力的不断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已成为国际舞台上非常重要的一员。

但是,当前的世界正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稳定和不确定因素增加,使得中国的外交面临着更严峻的考验。

如何顺应这一背景,实现外交的转型创新,成为当下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

一、百年未有之变局下的中国外交近年来,形势的变化使得中国外交受到了很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不确定性增加。

当前国际环境非常复杂多变,区域和全球经济发展存在风险,国际市场形势不稳定,国际安全环境也面临着挑战,因此,不确定性也在逐步增加。

2、风险和挑战更大。

当前的国际环境很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很难预测,这也使得国家在处理外交问题时更加复杂。

二、中国外交转型的必要性在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中国外交需要进行转型和升级,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从经济的发展转向安全方向,加强国家的安全意识,更好地保护国家的利益和安全。

2、通过“一带一路”建设实现国家利益和安全的保障,强化区域和国际合作,推动经济和政治结构的转型和升级。

三、中国外交转型的建议为了更好地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中国需要在外交领域进行转型和升级,以下是具体建议:1、加强国际战略合作。

中国的外交策略应该更多地体现在国际合作和共同发展上,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战略合作,共同应对全球变化和挑战。

2、开展人文交流。

在国际舞台上,人文交流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可以增加国家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文化交流,拉近彼此之间的距离。

因此,中国在外交方面应该加强人文交流。

3、加强国际形象建设。

外交形象建设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中国应该加强国家形象的宣传推广,传达出中国的态度和立场,增强对外交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四、结语总之,当前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外交的重要因素,中国需要通过对外交策略的转型和升级,不断适应变化的世界环境,加强国家与外界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国际形势的稳定和发展。

中国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

中国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

自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2013年10月中央周边外交工作会议召开以来,中国周边外交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取得了多方面重要成果,包括“一带一路”倡议在周边地区快速推进,一些具有标志性的项目,如中巴经济走廊、印尼高铁建设、中俄油气合作等取得重要进展。

在南海问题上,中国顶住美国带来的强大压力,坚定维护主权权益和核心利益,强化了南海的主权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消解了“南海仲裁案”的负面国际影响,彰显了中国在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和动员能力。

此外,亚信会议和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峰会的成功举办、“9·3”大阅兵的成功举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顺利成立等,比较充分地展现了中国在周边地区的经营、塑造能力。

与此同时,美国加大在中国周边推行“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力度,中国与部分周边国家之间存在很长时期都难以得到妥善解决的领土领海主权权益争议,一些周边国家正在经历深刻的政治社会转型,显示中国周边外中国周边环境与周边外交的战略选择近年来,中国周边外交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在外交实践和理念层面取得诸多重要成果。

与此同时,中国周边外交也面临美国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领土领海主权权益争议等压力和挑战。

在此背景下,中国周边外交需进行系统的筹划和设计,根据形势变化进行进一步优化,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实现,提供更有力的周边战略支撑。

■ 周方银/文DOI: 10.19422/ki.ddsj.2016.10.002交面临十分复杂的外部环境和若干较为严峻的挑战。

在问题头绪较多、形势不断演化的情况下,需要更好地从宏观上把握周边环境的总体走势,对周边外交进行系统的筹划与设计,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两个一百年”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更有力的周边战略支撑。

中国周边环境总体评估当前,中国崛起进入关键时期。

周边环境的好坏程度,周边外交的成功与否,会深刻影响中国在周边地区利益的实现程度。

总体来看,当前中国周边环境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从发展的阶段来看,周边环境处于过渡和转折时期。

中国外交策略方式和手段

中国外交策略方式和手段
5. 公共外交:中国通过公共外交手段,如文化交流、人员往来和媒体宣传等,增进国家间 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中国积极推广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和形象,提升国家的软实力。
6. 军事外交:中国通过军事外交来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这包括军事交流、军事援助和 维和行动等,以增进与其他国家的军事合作和信任。
中国外交策略方式和手段
3. 经济外交:中国将经济外交作为重要的外交手段,通过贸易、投资和经济合作来增进与 其他国家的关系。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自由贸易和经济全球化。
中国外交策略方式和手段
4. 外交对话与协商:中国通过外交对话和协商来解决与其他国家的分歧和争端。中国倡导 通过平等和相互尊重的方式来解决问题,避免使用武力或威胁。
总的来说,中国的外交策略方式和手段多样化,根据具体情况和目标选择合适的方式。中 国致力于和平、合作和共赢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国际社会的和平与发 展作出贡献。
பைடு நூலகம்
中国外交策略方式和手段
中国的外交策略方式和手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和平发展:中国坚持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强调通过和平合作与其他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这种方式强调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以促进地区和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2. 多边主义: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和多边机制,通过多边合作来解决全球性问题。中国 倡导国际秩序的多样化和民主化,维护国际关系的公正与平等。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外交抗战国际形势与外交策略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外交抗战国际形势与外交策略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外交抗战国际形势与外交策略抗日战争是中国近现代史上一场重要的国际战争,也是中国人民与世界反法西斯力量共同抵抗侵略的一次伟大斗争。

在这场战争中,中国的外交努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围绕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外交,探讨国际形势与外交策略。

一、抗战前的国际形势在抗日战争爆发之前,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国际形势。

日本帝国主义以其侵略扩张为核心政策,已经侵占中国东北部分地区。

同时,西方列强对中国内政指手画脚,势力逐渐加大。

国际社会的态度严重干涉了中国的主权独立,加剧了中日关系的紧张。

二、中国外交的国际形势应对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中国实行了积极主动的外交策略。

首先,中国加强了与国际友人的联系,寻求外援。

中国外交使节频繁向各国政府发出呼吁,展示中国的抗战决心,争取国际支持。

其次,中国加强了与苏联的合作。

苏联是中国主要的援助国家,两国在军事、经济等领域开展了广泛合作。

此外,中国还积极争取其他亚洲国家的支持,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抗日统一战线。

三、中国外交的战略调整随着抗战的进行,中国外交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战略调整。

首先,中国积极参与了联合国组织的创设,成为联合国的创始会员国之一。

这一举措提高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增强了中国的国际声誉。

其次,中国在外交层面主张“以武拒战,出使延安”,通过外交手段争取战争胜利的支持。

同时,中国还加强了与国内抗战力量的联系,形成了内外合力的抗日战略。

四、中国外交的成果与反思中国外交在抗日战争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中国获得了国际社会的支持,在各个国际舞台上发表了一系列战斗檄文,提高了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

中国还成功地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核心的统一战线,实现内外相应,形成了强大的抗日合力。

然而,也存在一些问题和反思。

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发声可以更加果断有力,与外国的援助合作可以更好地结合起来,从而更好地支持抗日战争的进行。

总结起来,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外交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中日战争的国际形势有着积极的应对态势与外交策略。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影响力的不断提升,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也愈发成为国内外关注焦点。

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旨在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国家发展、维护地区稳定以及推动世界和平与发展。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中国的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

一、和平发展为基础的对外政策中国采取的核心对外政策是和平发展政策。

和平发展政策强调通过和平、稳定的外交手段推动国家建设和维护自身利益。

中国主张和平共处、和睦相处,倡导用对话与谈判解决国际争端,反对使用武力解决问题。

中国对外政策注重多边主义,加强同各国的合作与沟通,推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

二、坚定捍卫国家利益的外交战略中国对外政策和外交战略中,捍卫国家利益是重要方面。

中国坚决维护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海洋权益。

中国秉持正义原则,对于侵犯中国利益的行为,力求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但同时也保留使用必要力量维护国家利益的权利。

三、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与国际组织中国重视参与全球治理,积极参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发挥积极作用。

中国主张国际社会要秉持公正、公平、合理的原则,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维护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利益。

中国在重要全球议题上发表重要演讲,提出中国解决问题的方案和建议。

四、倡导平等互利的合作关系中国对外政策强调平等互利的原则,倡导和推动合作共赢。

中国积极开展经济合作,推动贸易自由化和投资便利化,加强与各国的合作,共同促进经济发展和繁荣。

中国倡导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秩序,维护各国共同利益。

五、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中国重视周边外交,倡导与周边国家建立命运共同体。

中国提出与邻国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倡议,加强与亚洲邻国的合作,推动地区稳定和发展。

中国积极参与东盟地区论坛、上合组织等地区合作机制,以平等、互利的态度与周边国家加强合作。

六、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与稳定。

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积极参与打击恐怖主义等国际合作,发挥积极作用。

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

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

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分析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国家,在国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中国的外交政策对于全球的经济、政治和文化都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随着时代的变化,中国外交战略也在不断地调整和完善。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新时代中国外交战略进行分析。

一、“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该倡议的宗旨是增加全球互联互通,并推动以合作而非对抗为基础的全球经济发展,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

倡议的实施贯穿了中国外交政策的所有层面,包括文化交流、贸易往来、人员往来等。

从战略角度来看,“一带一路”倡议为中国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工具,同时也塑造了中国作为全球合作伙伴的形象。

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是中国外交战略中另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该银行于2015年成立,其宗旨是为亚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支持。

目前,AIIB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多边开发银行之一,它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平台,使中国成为全球基础设施投资的重要贡献者。

从战略角度来看,AIIB的建立为中国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够在亚洲地区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同时也是中国的外交政策的重要工具和支持。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全新的概念,意在鼓励国家之间的合作,以应对全球性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污染、贫困等。

该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从侧重于国家利益到更加注重全局利益的转变。

从策略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使中国成为了一个更加开放和负责任的国家,中国外交政策也从单一的国家利益转向为解决全球性问题做出贡献的国际领导者。

四、“周边外交”战略中国一直将“周边外交”战略视为其外交政策的重要部分。

该战略主要针对中国周边地区的国家,包括东南亚、中亚和南亚等。

在“周边外交”战略下,中国旨在与周边国家建立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联系,以促进区域的发展和稳定。

从战略角度来看,“周边外交”战略使中国成为了周边地区的领导者,也为中国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以加强其地区合作伙伴关系。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

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一直以来都是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中国在外交领域有着独特的视角和策略。

本文将从外交学的角度来探讨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和影响。

一、历史背景与传统中国的外交政策与战略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自古以来就强调和平、非干涉和平等原则。

这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如儒家思想中的“和合”观念,以及中国历史上经历的多次战争与动荡。

这些历史因素塑造了中国在外交领域的态度与策略。

二、和平发展与亲诚惠容政策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提出了“和平发展”和“亲诚惠容”政策。

和平发展是指中国致力于和平共处、合作发展的政策主张。

亲诚惠容政策则强调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要秉持诚信、友好、互利共赢的原则,推动互利合作与交流。

三、多边外交与区域合作中国一直倡导多边外交并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机制。

中国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主张通过国际合作解决全球性问题。

此外,中国积极推动着区域合作,如东盟与中国自贸协定(CAFTA)的签署,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

这些举措有助于增强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

四、平等、公正与合作中国的外交政策强调平等、公正与合作。

中国主张国与国之间应以平等相待,并强调国际秩序和规则的公正性。

中国积极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通过南南合作与援助项目来推动合作与发展。

五、外交软实力与文化交融中国在外交政策中充分运用了外交软实力与文化交融的手段。

中国提倡文明对话,加强与其他国家的文化交流与合作。

中国也积极利用传媒、文化产业和人文交流等渠道,增强中国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

六、新时代中国的外交挑战与战略调整在新的国际形势下,中国的外交政策也面临着新的挑战。

中国需要适应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同时,中国还需要应对国际间的贸易纷争与地区冲突等问题。

在应对这些挑战时,中国需要调整外交战略,提高自身的影响力与国际话语权。

七、总结外交学视角下的中国外交政策与战略体现了中国对和平发展、互利合作和国际公平正义的追求。

中国的外交战略及外交政策

中国的外交战略及外交政策

• 日内瓦会议期间,周恩来同英国外交大臣艾登举行多 日内瓦会议期间, 次谈判, 次谈判,达成中英两国在北京和伦敦互派代办的建立 半外交关系的协议。这也是外交上的一种创举。 半外交关系的协议。这也是外交上的一种创举。
•(二)60年代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 60年代联合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帝反修
– 这一时期 , 中国领导人根据自己的力量和新的形势 , 放 这一时期, 中国领导人根据自己的力量和新的形势, 一边倒” 外交, 提出“两个中间地带” 的战略思想, 弃 “ 一边倒 ” 外交 , 提出 “ 两个中间地带 ” 的战略思想 , 将外交政策调整为“ 两个拳头打人” 将外交政策调整为 “ 两个拳头打人 ” , 即实行依靠广大 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 亚非拉国家 , 反对帝国主义 、 修正主义和各国反动派的 政策。 政策。 • “两个中间地带”指处在美苏争霸夹缝中的亚、非、拉广大经济 两个中间地带”指处在美苏争霸夹缝中的亚、
• “非洲独立年”,指1960年。这一年非洲有17个国家 非洲独立年” 1960年 这一年非洲有17 17个国家
独立,使非洲的独立国家增加到26个,约占非洲总面 26个 独立,使非洲的独立国家增加到26 积的2/3 占非洲总人口的3/4 2/3, 3/4。 积的2/3,占非洲总人口的3/4。
• 1960年同古巴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 1960年同古巴建交,1964年中法建交 年中法建交。
– 1978年12月16日。中美两国发表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和 1978年12月16日 中美两国发表了《 美利坚合众国报》。1979年1 月1日,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 – 中美建交三原则:废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撤 中美建交三原则:废约(美台《共同防御条约》 断交。 军、断交。 –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指1972年“上海公报”、1978年“中 中美三个联合公报 1972年 上海公报” 1978年 三个联合公报指 美建交公报” 1982年 一七公报” 美建交公报”和1982年“八·一七公报”,是中美关系发 展的指导性文件。 展的指导性文件。

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方向与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方向与目标

新时代中国特色外交的方向与目标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中国外交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拥有越来越多的外交资源,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际事务。

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和策略也在不断地实践和探索。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阐述中国特色外交的方向和目标。

一、发展为经济外交的主要趋势在新时代,经济外交将是中国外交的核心。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市场,正在加速成为全球经济的中心。

中国的外交工作也将更加紧密地围绕着经济和贸易展开。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推动自由贸易、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推进全球产业链与价值链合作。

在国际机构中发挥更大的作用,以巩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

只有通过合作与治理来解决各种共性问题和挑战,才能让中国与世界发展相互促进。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中国特色外交的基石作为中国特色外交的基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曾被联合国确定为国际法基本原则。

中国特色外交始终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理念,推动世界各国之间的和平与稳定,维护国与国之间的平等与互信,在共同发展的洪流中推动世界的和谐与进步。

三、“一带一路”是中国特色外交的新路“一带一路”倡议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中国新世纪外交重要战略思想。

旨在通过促进世界各国之间的合作与发展,推动沿线国家和地区共同发展繁荣,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已经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了“一带一路”,助力世界各地实现互利共赢,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四、人民外交是中国特色外交的新亮点人民外交是中国特色外交的新亮点。

中国特色外交始终以人民为中心,视人民为本,将人民间友好往来视为推动国际关系发展的基础。

在外交活动中,中国从各个方面展现着人文造诣,如文化、旅游、语言等领域。

同时,中国对外拓展人文交流,也为国家的形象和外交效果赢得了更多的好评。

五、推广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全球治理的主导权已经成为影响国际关系和国际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且也已经成为各国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中国特色外交将致力于推广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鼓励各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参与合作,实现共同发展。

浅谈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着眼点和策略

浅谈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着眼点和策略

浅谈中国新时期外交的着眼点和策略学过《独立自主走向国际舞台》和《国际地位的显著提高》之后,使我对外交作用的认识更深入理解,也对新闻中外交的内容更加关注。

在《孙子兵法》中对外交的作用也有精辟的论述:“其上伐谋,其次伐交,其下攻城。

”外交态度强硬与柔和取决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对国家人民利益的需要上,我认为现在中国的外交是建立在一种符合实际的理智的外交之上。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政府根据国际形势的新变化和国内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

在战争与和平问题上,经过冷静观察和客观分析,改变了对战争不可避免的估计。

1985年,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两大主题的重要论断。

这一论断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方针的出发点。

从这一点出发,中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对外实地行开放,完善和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所以,外交方面很多都从经济利益考虑。

日本欲强占我国钓鱼岛,我国也未采取强硬措施,为的就是使中国经济继续更好地发展下去,使世界看到中国搞的是和平外交,和平崛起。

如果将来中国经济发展了,强大了,比日本更强大了,到那时再采取强硬态度,既保住钓鱼岛,又使国家经济发展不受大影响。

最近菲律宾又在黄岩岛闹事,我国仍然极度克制,让世人感受到大国的风范。

我觉得中国采取这种不计一城一地的得失,一切服从于大局的外交方针,是很明智的,显出一个大国博大的胸襟。

又如,中国大陆已完全有能力武力解放台湾,但为了使海峡两岸经济不被破坏,能继续发展,中国大陆尚未采取此措施,也为了现在尽量避免同美国的正面冲突。

中国既要最终收回台湾,又要保持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

中国的外交对经济是比较侧重的,近期欧美国家要求人民币升值,给了中国不少压力,但中国为了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中国维护、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

国家主席胡锦涛近期出访的国家多是石油生产国,中国的这些外交是由于国际原油的涨价,为了维护中国的石油利益而进行的。

总之,我认为新时期中国的外交总是为大局着想,为国家人民的根本利益着想,为中国的未来着想。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及和平崛起战略一、中国外交政策的历史演变自建国至今,我国外交政策及国际战略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发展阶段:1、建国初期到50年代中期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建国初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是当时的历史条件决定的。

第一、建国初期,我国遭到美国为主导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敌视,孤立封锁和包围威胁,无法与他们建交。

第二、长期的战争之后,中国急需寻求外来经济援助和政治盟友,需要较好的国际环境,以愎复经济,建设国家,实行“一边倒”外交可以迅速消除苏联领导对中共的疑虑,赢得苏联的信任、支持和经济援助,也可一定程度牵制一心要颠覆中国政权的美国,使之有所顾忌。

第三、当时国际形势是以美、苏两大国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立格局,中国没有中间道路可走,倒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2、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期确定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的外交政策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接见印度谈判代表团时,首次系统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1954年4月29日,中印达成《中印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中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定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准则。

6月,周恩来应邀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分别与两国总理尼赫鲁和吴努发表联合声明,一致同意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中印、中缅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准则。

1955年4月,亚洲、非洲29个国家在印尼的万隆召开首脑会议,中国代表团团长周恩来在发言中再次重申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将其中的“互相尊重领土主权”改变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至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表述正式确定为:“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

此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不仅成为中国外交政策的指导方针和贯彻始终的主线,也成为国际社会广泛共识和处理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以此原则为指导,中国打破了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国家封锁,扩大了外交和国际活动空间,逐步与许多周边邻国和亚非欧国家建立了友好外交关系。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与发展
一、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是一个由封闭到开放的历程。

在新中国成
立初期,中国面临着国内生产力有待提高、经济发展严重落后、
外交事务相对薄弱等众多复杂的问题,因此不得不采取了一个相
对封闭的政策。

但是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推
进和国际环境的变化,中国逐渐转向了对外开放的政策,对国际
事务的参与也逐步增多。

二、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
1.亲近周边
亲近周边国家是中国外交政策的一大特点。

尤其是在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就开始积极地与亚洲和世界各
国开展合作,深化与邻国的经济关系,加强与周边稳定有序的关系。

相对于欧美等大国的关系,中国与周边国家之间的关系更加
紧密,更加务实。

2.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也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

中国是一个拥有
一亿四千万左右的人口和面积超过900万平方公里的国家,因此
维护国家领土完整以及主权是非常重要的。

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
中以维护国家主权和治理地区的稳定为首要的目标。

3.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12年来,中国一直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

在如今的国际环境下,各国间的关系日趋紧张,全球治理机构所面临的挑战也日益加重。

为了更好地应对种种挑战,中国积极参与各种全球治理机构,并积极倡导建立公正、公平、有效的全球治理体系。

总体来说,中国外交政策的发展历程虽然较为曲折,但是它在追求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建设、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中国外交政策的变革与呈现

中国外交政策的变革与呈现

中国外交政策的变革与呈现随着中国的崛起和国力的不断增强,中国的外交政策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革。

这种变革的表现形式体现在多个方面,例如我们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对外援助政策、地区合作、贸易政策等等。

本文将从这些方面来探讨中国外交政策的变革。

一、在国际组织中的角色在联合国中,中国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成为了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同时,中国在其他的国际组织中也拥有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力。

例如在世界贸易组织中,中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拥有了更多的话语权。

同时,中国在对待全球性问题上,也不再是过去的“观望者”,而是积极参与解决,例如在气候变化、金融危机等问题上,中国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这些都表明,中国外交政策的变革已经从单向的追求自身利益转向了更加综合性和全球性的目标。

二、对外援助政策中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变革也是显而易见的。

过去,中国的援助政策主要是体现在对发展中国家的捐赠,例如大量的“援外建设”。

但是现在,我们的援助政策已经转向了更多的对外投资,例如援建非洲地区的基础设施、开展多边贸易等等。

这种变革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将援助形成经济回报,并且也有利于加强各国之间的互动和合作。

三、地区合作中国在地区合作方面的发展也值得关注。

过去,我们的重点主要在亚洲地区,例如同东盟合作、中国与东盟自贸区的成立等等。

但是现在,我们的合作范围已经扩大到了全球。

举个例子来说,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推动全球的经济发展与合作,不仅吸引了大量的国外投资,也加强了中国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贸易政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贸易政策也成为了外交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过去,中国是拥有大量低成本劳动力的制造业大国,以出口为重。

但是随着人口红利的消失,我们也在积极调整贸易政策。

一方面,我们在加强自主创新,提高自主品牌的国际知名度。

同时,我们也在加强与其他国家的贸易合作,例如参加“区域全面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协定”等活动。

这些变革都是在我们逐渐从制造业大国向科技大国转型过程中所做的重要举措。

形势与政策——中国外交发展

形势与政策——中国外交发展

形势与政策——中国外交发展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古老国家,自古以来就注重发展外交关系。

然而,在开放以前,中国的外交政策相对封闭,重点放在国内建设上。

但随着开放的推进,中国逐渐走上了融入世界的道路,并积极开展外交活动。

本文将从国际形势改变、中国的外交理念以及中国外交的现状三个方面,对中国外交发展进行分析。

首先,国际形势的改变促进了中国外交的发展。

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逐渐垄断了全球政治、经济和军事的主导地位,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话语权相对较低。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和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开始试图改变国际秩序,寻求更大的国际话语权和影响力。

尤其是近年来,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的,并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都表明了中国在外交领域的雄心壮志和实力增强。

其次,中国外交的发展离不开其独特的外交理念。

中国外交理念的核心是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相比于一些西方国家注重权力和利益的追求,中国更注重和平稳定、合作共赢。

中国坚持通过建立多边合作机制、加强经济互联互通以及举办国际大型活动等方式推动国际合作。

同时,中国还倡导坚持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反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立场,并积极参与地区和全球性的问题解决。

这种外交理念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支持,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总之,中国外交的发展是与国际形势的改变、中国的外交理念以及中国外交的现状密切相关的。

中国外交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不断提升,对全球治理和地区合作产生了积极影响。

未来,中国将继续秉持和平发展、共赢合作的理念,积极参与全球事务,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繁荣作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中的外交战略

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中的外交战略

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中的外交战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和国际格局的不断演变,中国作为一个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在世界舞台上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中国积极推行一系列外交战略,以维护国家的核心利益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

本文将就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中采取的外交战略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始终秉持和平发展的理念,主张多边主义和国际关系民主化。

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建立公平、合理、包容的国际秩序。

中国倡导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提出共商、共建、共享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增强国际间互联互通,促进全球经济繁荣。

二、推动多边外交中国外交战略的一个重要特点是高度重视多边外交。

中国积极参与并推动各类多边合作机制的建设,例如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国家合作机制、上海合作组织(SCO)等。

中国通过多边外交,致力于推动国际社会加强相互了解、互信与合作,为解决地区和全球性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

三、坚持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中国坚持以邻为伴、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方针,努力建设一个和平稳定、合作共赢的周边环境。

中国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加强经贸合作,共同维护地区繁荣稳定。

中国通过处理海洋争端、加强合作交流等方式,积极维护周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推动共同发展。

四、增强文化自信中国外交战略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增强文化自信。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独树一帜,通过传播中华文化来加强国家形象的建设和国家利益的推进。

中国借助国际体育赛事、文化展览、海外留学等形式,推广中文和中国文化,增强其他国家对中国的了解与认同,提高文化综合实力,为中国外交赢得更多支持和认可。

五、妥善处理国际争端中国在当前国际形势中的外交战略中,始终坚持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争端的原则。

中国积极参与涉及国际和地区安全的热点问题,为维护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

中国通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重要贡献。

中国周边外交的形势分析与战略对策

中国周边外交的形势分析与战略对策

(三)经略周边的中长期目标
经略周边的中长期目标,是逐步推进亚洲一体
化,积极构筑以亚洲安全稳定和经济繁荣为宗 旨的“亚洲联盟”或“亚洲共同体”组织。纵 观当今世界,各大洲都已经形成紧密程度不同 的国家联盟,唯独亚洲尚缺。亚洲,特别是东 亚,已经成为大国势力争夺的焦点,这是进入 21世纪后国际局势的新特点。建立“亚洲共同 体”将是非常长远的目标,但是,中国应该积 极组织研究有关战略构想,并适时提出,争取 主动。
内容提要
1
周边现状分析与趋势研判
2
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与区域重点
3
经略周边的主要国别对策
一、周边现状分析与趋势研判
按照地缘政治和经济联系,可以将中国周边划分
为东南亚、东北亚、中亚、南亚四大板块,包括 与中国陆海毗邻的29个国家。
一、周边现状分析与趋势研判
(一)区域现状分析 1.东南亚板块。 2.东北亚板块。
以上观点难免有不足之处 欢迎批评指正 谢谢
二、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与区域重点
精心谋划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是确定经略周
边的区域重点与国别对策的前提和依据。
(一)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
(二)经略周边的区域重点 (三)经略周边的中长期目标
(一)经略周边的总体策略
根据中国的发展战略和对外方针,经略周边的
总体策略可以概括为:与邻为善,勇于担当; 经济优先,互利共赢;管控分歧,统筹全局; 强文备武,永不称霸。
(三)经略周边的中长期目标
组建“亚洲联盟”的具体实施步骤应从经济领域
合作开始,然后逐步拓展到文化、政治和安全等 领域。例如,可以从建立亚洲各国货币合作和汇 率稳定协调机制入手,同时加快组建亚洲基础设 施银行和亚洲货币基金,全面支撑亚洲区域内基 础设施互联互通和相互融资;打造中国-东盟自贸 区升级版,积极推进RCEP,推进组建区域关税 同盟并建成共同市场;探讨在未来成立亚洲中央 银行,发行亚洲共同货币“亚元”,建立亚洲金 融一体化监管体系;逐步由经济一体化渗透到文 化、政治、安全等高敏感领域一体化,重构亚洲 传统文化的中心地位,逐步在亚洲国家之间建立 一个具有强大黏合性的政治新联盟,发挥稳定地 区局势与保卫世界和平与安全的作用。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策略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策略与实践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策略与实践中国是一个世界大国,在国际上有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影响力。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国的外交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实现经济发展和推进国际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战略应运而生。

本文将从三个层面阐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策略与实践。

一、坚持和平发展道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第一个核心原则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始终致力于和平发展,积极参与各类国际组织和活动,推进全球和平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在全球化的浪潮中,中国依然保持着自己的独特性和稳定性,成为全球战略平衡中的重要一方。

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具有多方面的特点。

首先,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既尊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又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其次,中国积极推进全球治理改革,参与多边机构的构建和维护。

同时,中国还通过互利合作和外交手段积极推进国际环境、安全和发展问题,为世界和平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加强区域和多边合作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第二个核心原则是加强区域和多边合作。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和地区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加强合作已经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中国坚持实行独立自主的对外政策,愿意与各国进行坦诚、平等、互利的合作,推动共同发展。

中国在加强区域和多边合作方面有着独特的经验和成就。

首先,中国积极发展“一带一路”倡议,通过陆海联通的方式,促进中亚、东南亚和南亚国家的合作和发展。

其次,中国积极参与亚太经合组织、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机制等多边合作机制,推动地区合作和互利共赢。

再者,中国积极参与维护全球和平稳定的多边行动,如赴非洲维和、抗击海盗和恐怖主义等行动。

三、推进人民外交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第三个核心原则是推进人民外交。

人民外交是指通过各种途径,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人民的了解和认同,促进友好交流和合作。

在中国对外交往中,人民外交已经成为一种有力的外交手段和民心工程。

为了推进人民外交,中国开展了多项活动和计划。

中国对外发展战略和路径分析

中国对外发展战略和路径分析

中国对外发展战略和路径分析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对外发展和合作方面的地位越来越重要。

中国的对外发展战略主要包括“一带一路”、亚太经合组织(APEC)、金砖五国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对中国的对外发展战略和路径进行分析。

一、“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它旨在通过加强亚洲和欧洲之间的经济联系,推动区域合作和发展。

这一战略从2013年提出以来,已经成为中国对外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

中国认为,“一带一路”可以促进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和繁荣,并且可以促进区域间的经济合作。

同时,“一带一路”也能带动更多的投资,孕育出更多的机遇和创新。

二、“一带一路”对中国的战略意义从经济层面来说,“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国有着非常重要的战略意义。

可以说,“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具体实践,为中国拉开开放的大门提供了契机。

与此同时,“一带一路”战略也能为中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大的投资空间,促进经济的快速发展。

三、中国与金砖五国之间的合作中国和金砖五国之间的合作也是中国对外发展战略的重要方面。

金砖五国包括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这些国家都是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有着相同的发展需求和战略利益。

这些国家之间的合作除了会促进各个国家的经济和贸易发展,也会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

四、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重要性在全球化背景下,亚太地区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APEC)是中国对外发展战略中的重要举措。

加入APEC不仅可以促进中国与其他亚太国家的经济交流与合作,也可以加强亚太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和合作。

同时,加入APEC对中国进一步参与全球经济体系和推动全球经济合作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五、结论可以看出,中国在对外发展战略方面所采取的方式和路径多种多样,并且这些战略都有其重要的战略意义。

同时,为了能够更好地推进和实践这些战略,中国也需要积极地参与国际合作,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和交流。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

当前国际形势和中国外交战略的变化摘要: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外交理念经历了许多变化。

特别是近几年国际形势风云激荡, 各种矛盾交错发展, 挑战纷呈, 世界局势错综复杂, 变化剧烈。

这种状况将继续延续并影响到当前国际形势的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网络化、科技高新化的背景下,我国外交战略也发展了变化。

谈及中国外交的“战略转型”,中国过去三十年外交的成功经验就是在不同身份间保持了平衡。

中国跟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周边国家、多边国际对话机制都保持了良好的关系,并把这多种关系细腻地缝合在一起。

中国外交从经济角度追求双赢,从全球治理的角度维护稳定,这两方面都很重要。

全球化进程是在西方发达国家主导下实现的,它从经济、政治、意识形态三个方面加强了美国及西方的国际地位,同时给中国的外部环境带来巨大压力;中国要想顺利融入全球化,分享全球化所带来的机遇和利益,在21世纪初期必须在顶住“西化”和“遏制”压力的同时,与西方国家保持良好的关系。

机遇蕴含在挑战中,只有成功应对挑战,才能抓住机遇。

关键词:国际形势、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信息科技、中国外交外交是国内政治的延续,但有别于内政。

研究外交并制定对外政策,需要知己知彼、学贯东西;必须立足于对世界大势和各国国情的深刻认识,而绝不可以一厢情愿、以己度人、或单纯地“以德报怨”。

无论是两国间的双边关系、抑或更为广阔的国际关系的格局,实质上是各国在实力基础上通过各种手段追求国家利益而相互博弈的结果。

实力是决定格局的基础,格局反过来又加强或削弱一国的实力。

在国际斗争中,一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不仅取决于其政治、经济和军事的综合力量,还在于该国运用何种外交战略。

高明的外交手段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一国实力的不足。

因此,我们必须十分清晰地了解我们的对手国际行为的特点和规律、思维方式、民族心理以及相应的外交战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有效地和最大限度地实现我国的国家利益。

新中国外交仍不同程度地受到“重脸面而轻实利”、“和为贵”等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

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近年来,中国的外交政策经历了一系列的演变和实践,从以往的“低调”走向了“主动作为”,越来越成为世界关注的焦点问题。

一、演变:从“低调”到“主动作为”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外交政策以“低调”为主,最大限度地回避涉外事务干涉,追求合作和谐。

然而,随着中国的崛起,外交政策逐渐由“低调”向“主动作为”转变。

2012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访问拉美和海湾地区时提出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标志着中国外交政策上的转变。

二、实践:多元化战略不断丰富1.推进“一带一路”倡议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加强亚洲、欧洲之间经济合作架构的建设,进一步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

截至目前,已有126个国家和29个国际组织主动加入“一带一路”建设,其中一些国家已实现了更紧密的合作。

2.积极应对国际形势变化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和挑战,中国采取了一系列应对措施,如建立多边峰会机制,制定多边外交方针等。

2018年,在美国发起贸易战的情况下,中国依靠多双边合作,打破了美国的单边主义。

3.加强地区经济合作为了促进地区经济合作,10年前成立的上合组织已经发展成为新型多边安全合作组织,共同致力于维护本区域的和平,推进全球治理等各个方面的事务。

4.参与全球治理在外交上,中国已逐渐成为一个力量不可忽视的角色。

中国已经加入了联合国等多个全球性机构,提出了众多重要的倡议,例如2016年提出的建设3000多个和平研究项目的建议,提出了红十字会规则,提出了全球气候治理方案等等。

5.强化人文交流除了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人民之间的交流也越来越频繁。

有越来越多的留学生选择到中国学习,中外记者互访和座谈会变得更加频繁。

中国的文化和语言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结语总之,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和实践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的是为了更好地维护中国的国家利益和促进全球和地区的发展。

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将继续在多样化的领域内推进多边外交合作,这相信将会是一个长期并持之以恒的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外交转型与区域外交策略选择国际格局和我国自身情况发生变化的今天,中国外交已经开始向大国外交“转型”。

与此同时我国对主要发展中地区的外交策略也将面临着新的情况。

本文综合《学术前沿》和《国际关系研究》的有关文章深入探讨了中国外交战略的发展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的开启和中国外交战略转型基于以下两点:一是当今世界的变化;二是中国自身的变化。

外部环境的变化和中国自身的变化,正在重塑中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所谓开启大国外交就是顺应国内外的重大变化,提升中国外交的能力和水平。

这要求中国外交在战略上更加具有国际视野,更加前瞻,更加主动,更具有创造性,即所谓的“战略调整”或“转型”。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高级顾问崔立如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刊发文章探析了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型。

一、中国外交战略的转型从单极向多极过渡的国际格局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前所未有的重大变化。

我们目前正处于世界历史性变化的过渡时期,是一个从量的积累进入到质的转变的过程。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催化了这个质变进程。

所谓质的变化指的就是国际关系结构的大变化。

国际政治的核心问题即现实主义理论所描绘的权力格局,正在发生结构性的转变,即从冷战后的“单极时刻”进入多极时代。

这一权力格局的变化影响重大。

2008年是个分水岭,华尔街一手造就的巨大金融泡沫一夜之间变成席卷全球的金融海啸。

金融危机造成了美国及西方发达国家实力地位削弱和新兴经济体实力地位相对提高,而中国则是新兴经济体中主要的代表。

由此,美国实力和对国际事务控制力大大削弱,新兴力量群体性崛起。

世界从单极格局走向多极格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过渡时期,当下还处在这个过渡时期的前段,即单极格局的解构过程中。

目前看来,走向多极世界的国际权力格局构成的主体仍将是民族国家,这大致分成两个层次:一是传统的五大力量中心,即美国、俄罗斯、中国、欧洲和日本,再加上另外两个迅速崛起的新兴经济体印度和巴西。

二是在地区经济、政治层面出现的一批影响越来越大的国家和国家集团,可以称作“第二层次力量中心”。

在权力扩散的同时,国家间的关系尤其是大国关系却变得更加密切和相互依赖。

经济全球化促进新兴经济体的崛起,经济多极化与经济一体化相伴而生。

与此同时,政治的多极化也在积极发展之中。

首先是冷战时期的西方政治——军事同盟体系开始松散化。

其次,在拥有众多人口的几大新兴经济体崛起进程中,发展模式的多样化逐渐成为令人关注的世界政治经济现象。

单极格局走向解构首先是因为新兴力量崛起和美国实力地位的削弱,其次也和全球化导致国家间形成深度的相互依赖关系有关。

尽管美国依然是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但在利益捆绑的全球化时代,其所受到的来自各方面的制约大大增加。

国际格局的核心是权力格局。

从格局的解构到建构,要经历在某种程度上的失衡和失序,之后再重建平衡和秩序。

当前正在发生的格局转换,则是超级力量中心实力削弱,更多力量中心崛起造成的。

结构改变造成的失衡是深层的失衡,失衡必然导致一定程度的失序,而新的平衡的形成有待于新的权力结构的建立。

国际格局的转变和中国实力地位的极大提升,使中国与外部世界的互动关系发生显著变化,使中国外交面临前所未有的新形势。

首先是大国关系的变化。

坐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交椅,中国与美国的关系随之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其变化在于美国对华关系的定位由“最重要的外交关系之一”变为“最重要的外交关系”。

而对要继续维持其领导地位的美国而言,对中国作为最大潜在挑战者的担心和防范也提高到新的水平。

其次是一些周边国家对华心态的变化。

中国本身的超大质量决定了其崛起过程的“外部效应”的巨大,周边国家对此感受最为直接。

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国家对美国的“再平衡”战略采取欢迎的态度,并与之发生互动,形成对中国周边外交更为复杂的挑战。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四个立足点中国是一个传统大国,但它与现代意义上的大国概念有很大差异。

作为在现代化进程中迅速崛起、与外部世界深度融合的新兴经济体,今天的中国已成为一个具有全球性影响的大国,这是中国外交在国际格局转变的历史时期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当今国际形势最大的变化是国际格局的转变,多极化加速发展已进入一个由解构到建构的历史过渡时期。

中国崛起成为第二大力量中心,并因其继续处在上升期而成为各方最为关注的变量。

如果说,中国外交的使命还是继续为新时期深化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保驾护航,那么现在指导其谋篇布局的理念和战略思想则必须提升到与国际秩序建设相关联的高度和全球范围的广度。

首先,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要立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这是中国现阶段的基本经济地位决定的。

作为新兴经济体的代表,“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这一正式“身份”标签,不仅是兼顾经济与政治、国际与国内几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中国的大国地位和中国传统外交特色。

其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要根植于中国坚持社会主义的理念”。

这是中国的政治旗号,是共产党执政下当代中国追求的国家政治发展模式。

与此相对应的是,对外强调公平正义、共同富裕以及和谐世界的理念。

再次,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要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汲取营养”。

当然,这绝不是简单地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挖掘能适用于当今需要的某些思想观念,而是真正能抓住那些具有大智慧的思想观念的精髓,加以创造性地运用,使之成为可以真正因应现今国际经济、政治和安全问题的思想和智慧。

最后,“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还要继承新中国的外交优良传统”。

中国的外交政策在一些重要方面保持连续性是长期以来一个受到普遍赞赏的特点。

但审时度势,根据变化作适时调整更是外交政策的生命力所在。

所以,所谓“优良传统”的精髓不是连续性本身,而是支持连续性符合现实和长远需要的“合理性”。

中国新时期的大国外交将更加突出维护世界和平的宗旨,在推进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事业上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世界多极化进程加速,意味着国际力量对比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但格局转变造成的国际关系失衡与失序,使中国外交进入一个更具挑战性的历史阶段。

二、关于中国外交转型的几点思考在上述开创新时期大国外交的总体思想指导下,中国外交还需要进一步解决如何实现战略转型的课题,即能体现主动引领和塑造大外交战略的总体设计。

拿出比以往更加清晰的顶层设计处于有意无意之间的战略模糊是以往中国对外战略的一大特色。

一方面,这与中国当时的实力地位有关,也与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目的是便于避实就虚,辗转腾挪。

另一方面,因为客观上我们尚未真正进入大国角色,对此需要进行相关的深入研究。

从现在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要求来看,确定中国究竟要什么样的大国外交和如何实现外交经略,其实质就是要求更加清晰的政治设计,这是所谓“顶层设计”的核心。

因此集中力量,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提出适合中国当前外交需要的国际政治指导思想,是中国外交战略转型最大的挑战。

转变观念问题观念转变就是要站到历史发展前沿来认识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中国外交要有两个本体意识:一个是中国本体意识,就是从中国来观察世界;另外一个是世界本体意识,即要从世界来反观中国,站在全球层面看待中国的发展、看待中国和世界的关系。

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是中国外交上的重要发展,与中国传统哲学中“和而不同”的理念相契合。

如何将这种博大、开放的理念变成具有实践价值的外交战略和政策思想,是对当代中国领导集团和精英的政治智慧的真正考验。

中国近中期的外交目标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日益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崛起大国,实现“中国梦”的核心问题包括:如何构建多极格局下的国际秩序;如何在亚太这个多极格局的中心地区构建一个大国共处的稳定关系框架;如何妥善处理中美、中日之间日益凸显的战略竞争等。

合作共赢的思想基于命运共同体的认识,但在各方维护自身利益的激烈博弈中其显得虚无缥缈,突破困境的关键在于确定合理目标并对其有韧性的坚持。

中国在全球事务中扮演更加重要角色中国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需要超越事务层面来思考和构建未来的国际社会。

为世界提供更多的公共产品,不仅需要中国拿出更多的物资贡献,还需要提出有价值的思想和学说。

就现阶段而言,中国面临的最艰巨的挑战是,面对内部和外部世界远非理想的复杂形势,以坚定的战略导向和政治意志、合理的统筹谋划和强有力的协调操作,有效应对中国快速崛起过程中所遭遇的各种外交难题。

我们必须明白,这是前所未有的挑战。

变化的提前到来虽让我们有些措手不及,然而这也是不断学习、适应和提高的过程。

三、中国对主要发展中地区的外交战略大国战略关系视角下的中国与非洲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在非洲的利益关系和力量结构,基本上反映了各大国同非洲的历史渊源、与非洲的现实关系以及在非洲的利益诉求,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大国战略关系变化对彼此在非洲关系的传导效应。

中国非洲问题研究会副会长张宏明在《学术前沿》刊文探讨了大国在非洲的关系和中国在非洲的外交战略。

1.影响和研判大国在非洲关系走势的因素和视角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的走势在相当大程度上取决于大国在非洲关系的演化。

而影响后者走势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若按照行为主体来划分,有些源于大国与非洲之间,有些则源于大国彼此之间;就涉及的范围而言,既有国际体系层次、地区层次的问题,也有涉及国家层次、民间社会层次甚或合作主体层次的问题;从缘由或性质上看,有些属于商业利益层面,有些属于政治意识形态或价值判断层面,还有些属于地缘政治层面;就利益攸关方而言,有些问题只是单方面的,有些涉及双边或三方,还有些则牵扯到多边。

研判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走势的“变量因素”,有必要对大国在非洲关系的不同层面进行分层解析和综合评估之外,还需要充分考虑下列“变量因素”。

其一,西方国家既是一个个有着自身利益的单一国家,但在特定的条件下又可能形成以美国或英国、法国等西方大国为首的“国家集团”;其二,中国在非洲的主要利益攸关方或竞争对手虽然是西方大国,但是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也在强化与非洲的合作关系,而且其势头还比较强劲;其三,西方大国或主要发达国家也并非铁板一块。

2.中国在非洲的国际处境将取决于大国战略关系的演化影响大国在非洲关系及中国在非洲国际处境走势的因素有很多,但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仍将是大国战略关系的走势,特别是中美战略关系的演化。

中国与西方在非洲关系的走势取决于中美战略关系的演化。

大国战略关系演化对中国在非洲处境走势影响的几种可能:第一种,如果中美关系、中欧关系能够延续目前走势,则大国在非洲关系及中国在非洲处境的现实状态仍将得以维系。

第二种,美国对中国战略疑虑上升,导致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难以为继,但并不发生实质性的战略对抗。

第三种,中美关系因“战略互疑”增加或其他重大突发性变故导致双方发生战略性对抗,进而导致双方在非洲的博弈在物质利益、价值观念和地缘政治等诸多层面全方位展开。

美国对中国奉行的是接触与遏制并行的策略,就后者而言,美国对中国的围堵不仅是全球性的,而且也是全方位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