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 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重点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六下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放大镜的组成部分包括(镜架、镜片)。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具有这样特点的东西,就有放大作用,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露珠)等。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体)放大倍数最大。

4.放大镜的使用方法:方法一,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楚;方法二,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5.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一个个小点由(红、绿、蓝)三种颜色组成。

由(色彩点)组成。

6.(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用放大镜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的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蛾类的(羽状触角),蝶类的(棒状触角),蝗虫的(丝状触角),天牛的(鞭状触角);蝇、蜻蜓的(复眼);苍蝇在玻璃上不滑落,这跟它的(脚的构造)有关等。

2.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3.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第三课《放大镜下的晶体》1.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晶体组成),如许多岩石就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花岗岩就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晶体组成。

3.不是所有的透明固体都是晶体,如(玻璃、珍珠、面粉、松香、琥珀、塑料、纸张)等就不是晶体。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复习(课件)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复习(课件)

小学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复习(课件)微小世界:发现自然的奥秘自然界是一个神奇而丰富多样的世界,我们身边充满了各种微小的生命形式和微小的事物。

正是通过对微小世界的认识和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然界的奥秘并发现其中隐藏的规律和美妙。

在小学科学的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中,我们深入探索了微小世界的不同方面,包括微生物和生活所需的微小物质。

通过本文的回顾和复习,我们将重新回忆起所学内容,巩固知识,为更深入地探索自然世界打下基础。

首先,我们来复习一下微生物。

微生物是一类微小的生物体,不能用肉眼观察。

常见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和病毒。

它们广泛存在于我们的周围,既有益处也有害处。

细菌是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们可以帮助分解有机物质,维持生态平衡;而有些细菌也会导致疾病。

真菌则可以分解腐烂的物质,帮助植物吸收养分,但某些真菌也会引起感染。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只能寄生在其他生物细胞中并利用其进行生存和繁殖。

了解这些微生物的特性和作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疾病和保护生态环境。

除了微生物,我们还学习了一些微小的物质。

例如,我们了解到一种常见的微小物质——水。

水由氢原子和氧原子组成,是生命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们用水洗澡、洗衣服、做饭等,都离不开这个微小的物质。

此外,我们学习了常见的食盐、砂糖和小红花等微小的物质,它们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探索微小世界的过程中,我们还研究了显微镜的使用。

显微镜是一种帮助我们观察微小事物的工具。

我们可以通过显微镜放大微生物、细胞和其他微小物质,以便更好地研究它们的结构和功能。

为了正确使用显微镜,我们需要学习一些基本的操作方法,例如调节焦距、调节光源等。

显微镜的使用不仅提高了我们观察微小世界的能力,也为科学研究和发现奠定了基础。

此外,在学习微小世界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了科学实验的重要性。

通过实验,我们可以验证和巩固所学的知识,培养观察、推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微小世界》单元中,我们进行了一些简单的实验,例如观察细菌的生长情况、观察显微镜下物体的变化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微小世界》是六年级下册科学的第一单元,主要介绍了生物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组成和细胞的功能。

以下是《微小世界》的知识点:一、细胞的组成:1.细胞是生物的基本单位,所有生物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是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的。

2.细胞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组成。

3.细胞膜是细胞的外包膜,控制物质的进出。

4.细胞质是细胞内的液体,其中包含许多细胞器。

5.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负责细胞内的生命活动。

二、细胞的种类:1.脂肪细胞:储存脂肪,提供能量。

2.毛细胞:表面有许多毛,起到吸收和排泄的作用。

3.红细胞:携带氧气和二氧化碳。

4.骨细胞:构成骨骼,提供机械支撑。

三、细胞的功能:1.取食作用:通过细胞膜吸收食物。

2.呼吸作用:利用氧气和食物产生能量,产生二氧化碳和水。

3.排泄作用:通过细胞膜排除体内的废物。

4.生长和繁殖作用:细胞通过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从而使生物体生长。

5.感受作用:感受外界刺激,传递信号给其他细胞。

6.运动作用:一些细胞具有运动能力,如纤毛细胞和肌肉细胞。

7.分泌作用:一些细胞可以产生和释放化学物质,如内分泌细胞和胰岛细胞。

四、细胞的特点:1.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2.细胞具有独立的代谢能力,能够进行各种生命活动。

3.细胞能自我复制,通过细胞分裂进行繁殖。

4.细胞之间可以协同工作,形成完整的生物体。

五、细胞学的重要发现:1.约翰·克里斯汀·道尔顿发现了原子的存在,奠定了细胞学的基础。

2.罗伯特·胡克观察到了第一个细胞,并提出了"细胞"的概念。

3.玛莉·莱恩提出了"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的假说。

4.雅歌利奥·花马克发现了细胞核。

六、常见的细胞器:1.线粒体:是细胞内的“动力中心”,负责产生能量。

2.内质网:分为粗面内质网和平滑内质网,参与蛋白质合成和物质运输。

3.高尔基体:参与物质的包裹和运输。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在科学六年级下册的第一单元中,我们将学习一些有关物质的基本性质和变化
的知识。

本文将重点介绍以下几个知识点:
1. 物质的分类
根据其性质,物质可以分为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同类原子组成的纯物质,
而化合物是由不同元素按一定比例结合而成的物质。

举例来说,氧气是由两个氧元素原子组成的元素,而水则是由氧气和氢气两种元素按照一定比例组成的化合物。

2. 物质的物理性质
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改变物质本身性质的情况下可以通过观察和测定得到的
性质。

例如,颜色、形状、硬度等都是物质的物理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物理性质,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特点和行为。

3. 物质的化学性质
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物质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时所表现出的性质。

例如,
氧气和铁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氧化铁,这就是铁的化学性质。

通过研究物质的化学性质,我们可以了解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反应过程。

4. 物质的变化
物质在日常生活中会不断发生变化,这些变化可以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物质的物理变化是指物质在形态、状态等方面发生的变化,如水的沸腾、冰的融化等。

而物质的化学变化是指物质的组成发生变化,形成新的物质,如食物在消化过程中的化学变化。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点,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为进一步
学习科学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积极思考,努力掌握这些知识,提高自己的科学素养。

感谢大家的阅读!。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

功能。

3、(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或者中央厚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1)、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2)、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6、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7、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11、应该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答: (1),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之间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物体和人眼之间来回移动,直到图像大而清楚;(2)、把放人镜移至眼前,移动物休,直到图像大而清楚。

2、放人镜有什么特点? 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能放大物体的图像,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越大,例如玻璃球,装满水的烧杯。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复习资料教案资料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填空: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微小世界》是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这一单元的内容主要包括微生物的认识、显微镜的使用以及微观世界的探索。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建立起对微观世界的初步认识,培养观察、思考、探究的能力。

二. 学情分析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力和思考能力,对身边的世界充满好奇。

但在微生物的认识和显微镜的使用方面,学生可能还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引导学生正确使用显微镜,探索微观世界。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认识微生物的基本特征,了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会观察微观世界。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考力和探究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科学的乐趣。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微生物的基本特征,显微镜的使用方法,观察微观世界。

2.教学难点:显微镜的使用技巧,对微观世界的深入理解。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分组合作、讨论交流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显微镜、实物模型等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微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微观世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探究微生物:引导学生观察微生物的基本特征,分组讨论,总结微生物的特点。

3.学习显微镜:讲解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进行显微镜操作练习,掌握显微镜的使用技巧。

4.观察微观世界:引导学生使用显微镜观察微观世界,分组讨论,交流观察心得。

5.总结提升:学生进行课堂总结,分享学习收获,对微观世界有更深入的理解。

七. 说板书设计板书设计要简洁明了,突出重点。

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微生物的特征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3.观察微观世界的步骤八. 说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汇总

滑 轮 滑轮类型动滑轮定滑轮滑轮组 作用 省力 改用用力的方向 既省力又转变用力方向六年级《科学》上册学问要点第一单元复习资料1. 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便利的装置叫作机械。

2. 像撬棍这样的简洁机械叫做杠杆。

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抑制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 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 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6. 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7.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8.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洁机械叫做斜面。

9.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10. 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起到传递动力而使自行车运动的作用。

11. 各种简洁机械的比较:12. 写出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13. 自行车上的各局部应用了哪种简洁机械?杠杆 简洁机械举例 省力杠杆 开瓶器、切刀、核桃夹、羊角锤不省力也不费力 跷跷板、订书机、天平 费力杠杆筷子、镊子、钓鱼杆 轮轴水龙头、门把手、方向盘、扳手拧螺帽、螺丝刀拧螺丝斜面 盘山大路、大桥引桥、螺丝钉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应用机械的位置应用机械的类型车把手轮轴车上的螺丝钉斜面刹车杠杆车轮和车轴轮轴大齿轮和小齿轮轮轴后架上的弹簧夹杠杆车铃的按钮杠杆脚蹬轮轴其次单元复习资料1.很多的房屋和桥梁都是依靠直立的材料 (柱子)和横放的材料(横梁)支撑住的。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简洁弯曲和断裂。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1.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作用: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

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但观察到的范围(视野)会越小。

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了放大装置的应用,培根发明了眼镜。

4.也具有放大功能的器具有:水滴、老花镜、加满水的烧杯等。

5.使用放大镜方法: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物动)。

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放大镜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镜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6.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

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

7.通过观察可知: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晶体。

9.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

10.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

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

12.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馏(减少水分)、降温等。

13.玻璃、珍珠、松香、沥青、橡胶和琥珀是非晶体。

14.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15.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16.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

17.显微镜和放大镜、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

18.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

光学显微镜1500倍,电子显微镜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3亿倍。

19.一般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两块凸透镜。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一单元复习课微小世界教科版(共40张PPT)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第一单元复习课微小世界教科版(共40张PPT)
填空 7、1663年,英国科学家( 罗伯特胡克 ) 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 细胞 )结构。 我们在池塘或鱼缸的水中发现( 变形虫 )、 (草履虫 )、( 鼓藻 )、( 绿藻 )等微 生物。 8、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 )的基本场所。
单元综合练习
判断
1、显微镜未发明前人们只能依靠眼睛观察世界。(× ) 2、球形透明体放大的倍数是很大的。 (√ ) 3、自然界中所有的固体物质都是晶体。(× ) 4、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 5、为了便于观察植物切片标本要求薄而透明。( √ ) 6、绿藻能使鱼缸里的水发绿。 (√ )
光学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 扫描隧道显微镜
小昆虫等 昆虫器官、晶体 细胞、微生物
细菌、病毒
原子、分子
放大镜和显微镜 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 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 具。
随着观察工具的不断发展,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 方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取得了哪些成果?
1、发现细 菌和病毒, 并和它们进 行斗争。
四、 怎样放得更大 1、简易显微镜 找
2、为什么放得更大?

这是因为一个
凸透镜把另外一个
凸透镜的像进一步

放大。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 第一单元复习课 微小世界|教科版(共40张PPT)
六年级下册科学课件 - 第一单元复习课 微小世界|教科版(共40张PPT)
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 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 微生物 。
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微小世界》复习
放大镜
放大镜构造及功能
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 观察昆虫的器官和

放大镜下的晶体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根据之一。

放大镜是中间较厚、边缘薄、透明的(凸透镜),放大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是:(1)、移动放大镜:观察对象不动,人眼和观察对象的距离不变,手持放大镜在人眼和观察对象直接来回移动,直至图形大而清晰;(2)、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把放大镜移至眼前,移动观察对象,直至图形大而清晰。

、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使用观察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

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8、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早期的(显微镜)。

(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

六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全册知识点

2022年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全册知识清单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1课时放大镜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显现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人们在生产、生活、学习和科研中经常要用到放大镜帮助观察。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①透明;②中央厚,边缘薄。

只要具有这两个特点(比如:加水后的烧杯、玻璃杯,一滴水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和镜片直径无关。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所能观察到的范围就越小。

5.放大镜的镜片、玻璃片和近视眼镜的镜片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不同之处相同之处放大镜的镜片中央厚,边缘薄都是由玻璃制成,都是玻璃片中央和边缘一样厚薄透明的。

近视眼镜的镜片中央薄,边缘厚文字变化:1放大 2.不变 3.缩小第2课时怎样放得更大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这就是显微镜的原理。

2.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3.使用组合凸透镜,观察身边的其他物体,也能把看到的图像放得更大。

组合凸透镜具有放大作用。

4.显微镜中的目镜和物镜是两个凸透镜。

5.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

6.显微镜的结构:7.各部分的作用是什么?(1)目镜、物镜:放大物像(2)镜筒:连接目镜与物镜(3)转换器:物镜的连接处,用来转换物镜(4)载物台:放置玻片标本,上面还有压片夹(5)通光孔:通过光线(6)遮光器:调节光线强弱(7)压片夹:固定玻片标本(8)准焦螺旋:调焦距(9)反光镜:使光线射入镜筒第3课时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我们身边有许多微小的物体,这些物体用人的肉眼都看不清,但是可以使用放大镜和显微镜进行观察。

2.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分可以概括为5个步骤: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移动载玻片的方向和从目镜中看到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

3.显微镜放大的倍数越大,通过显微镜看到的视野就越小。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基本内容(笔记形式)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基本内容(笔记形式)

《科学》六年级下册笔记内容李大敏整理2011-2-19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一课放大镜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哪些工作需要经常使用放大镜?答:需要用到放大镜的行业或人员有:公安侦查人员(寻找现场证据);仪器修理工(观察小型的零件);农业科技人员(观察花、种子、植物的结构);考古工作者(寻找古迹中的遗存);医生(观察病菌细菌);测绘人员(看地图)等…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怎样正确使用放大镜?(P2)答:方法有两种:①观察对象不动,人眼与观察对象之间距离不变,放大镜在物体与人之间来回移动;②把放大镜放在眼前,移动物体直至图像大而清楚。

2、放大镜的作用:(P 3 )答: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信息。

三、放大镜的特点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

2、什么样的放大镜放大倍数比较大?答: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它的凸度有关,凸度越大的,放大倍数就越大。

3、为什么一些器具也有放大图像的功能?答:因为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央厚边缘薄,凡是和放大镜的镜片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放大功能。

4、人们为什么把放大镜又叫凸透镜?答:因为它的镜片中央凸起,且又是透明的四、13世纪,英国的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培根设计并制造了增进视力的眼镜。

第二课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苍蝇的复眼:有几千个小眼组成,观察范围广,易于发现周围的敌害;2、昆虫的触角:是他们的“鼻子”,可以分辨各种气味,是嗅觉器官;3、蟋蟀的“耳朵”在头上吗? 不是,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可以迅速感知来自周围的动静。

4、蝴蝶的翅膀上的彩色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5、苍蝇落在竖直的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爬行,主要和他的脚的构造有关。

二、蚜虫的天敌——草蛉(草蛉是怎样消灭蚜虫的?)草蛉的幼虫用“镰刀”勾住蚜虫,把尖尖的嘴刺入蚜虫的体内,只用大约20多秒就可以把蚜虫的体内的汁液吸食一空;草蛉还会把蚜虫的空壳背在自己的背上伪装自己。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

六年级下册科学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知识点整理班级姓名1.放大镜又叫凸透镜.镜片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作用: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2.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凸度有关.与放大镜的直径大小无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但观察到的范围(视野)会越小.3.人类最早使用的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了放大装置的应用.培根发明了眼镜.4.也具有放大功能的器具有:水滴、老花镜、加满水的烧杯等.5.使用放大镜方法:把放大镜移至眼前.再移动物体(物动).或者将物体放好位置.将放大镜移动与眼睛和物体之间(镜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6.近视眼镜的镜片是凹透镜.能缩小物体的图像.老花镜的镜片是凸透镜.能放大物体图像.7.通过观察可知:蝇的眼是复眼;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8.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叫做晶体.9.食盐、白糖的晶体是立方体的.味精的晶体是柱状的.10.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的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的.花岗岩中的矿物晶体主要有长石、云母、石英等三种.12.制造晶体的方法有蒸馏(减少水分)、降温等.13.玻璃、珍珠、松香、沥青、橡胶和琥珀是非晶体.14.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15.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了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16.由于显微镜的发明.人们能够观察到比通过放大镜观察所能达到的更加丰富的微观世界.17.显微镜和放大镜、量筒、弹簧秤一样.是人类认识周围物质的一种工具.18.显微镜的放大倍数是有限的.光学显微镜1500倍.电子显微镜200万倍.扫描隧道显微镜3亿倍.19.一般常用的光学显微镜的镜片是两块凸透镜.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20.光学显微镜主要部件有:目镜、物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21.使用显微镜的步骤可以概括为: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22.一般情况下.放大镜、显微镜、电子显微镜三种器材中放大倍数最大的是电子显微镜.放大倍数最小的是放大镜.23.科学家选择电子显微镜来观察SARS病毒.用扫描隧道显微镜来操纵分子、原子.24.把整个洋葱放到显微镜下.我们不可以直接观察它的精细结构.为了便于观察.制作的切片标本要求薄而透明.25.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相反的.26.通过调节载物台下的反光镜.可以增加目镜中标本图像的亮度.27.如果目镜或物镜的镜面比较脏.要用擦镜纸而不能用手直接擦.28.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最早在显微镜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29.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自然界的大多是生物都是由多细胞组成的.但也有一些生物.它们只有一个细胞.称为单细胞生物.30.细胞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生物的呼吸、消化、排泄、生长、发展、繁殖、遗传等生命活动都是通过细胞进行的.31.细胞学说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32.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33.气孔是植物气体和水汽蒸腾的通道.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34.我们喝的桶装矿泉水是经过净化处理的.但是里面还有微生物.35.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如:绿藻、变形虫、草履虫、鼓藻、硅藻、喇叭虫、眼虫、团藻等.绿藻、眼虫能使鱼缸里的水发绿.36.微生物是一种生物.因此也会新陈代谢.37.我们可以利用干草来培养微生物.38.制作微生物玻璃片标本时.我们可以用吸水纸吸走多余的水分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39.霍乱、肺结核、伤寒这些可怕的疾病都是由微生物引起的.40.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适应周围的环境.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41.随着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的观察视野得到了极大的拓展.4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单元知识点(图文版)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镜片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凡是和放大镜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皿(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等)都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用放大镜观察电视机和计算机的屏幕所看到的色彩点是由红、绿、蓝三色组成。

2.正确使用放大镜的方法:3.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凸度有关, 凸度越大, 放大倍数就越大。

由此可推断, 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4.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 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 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 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5、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

如:苍蝇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会滑落, 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蝇的眼睛是复眼, 每只小眼睛都是六角形;蟋蟀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蝴蝶翅膀上布满的彩色小鳞片, 实际上都是扁平的细毛。

6.昆虫复眼虽有很多小眼组成, 但他们的视力很差, 但对于移动物体的反应却很灵敏。

7、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能分辨各种气味, 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蝴蝶的触角是棒状、蟋蟀和蝗虫的触角丝状、蚕蛾的触角羽毛状、天牛的触角鞭状、蜜蜂和蚂蚁触角膝状;口诀: 蝗蟋丝, 蜜蚂膝, 天鞭蛾羽蝴蝶棒8、蚜虫喜欢在植物的嫩枝上吸食汁液, 它的大小如针眼, 在10倍放大镜下可以看清它们的肢体。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虫及其幼虫。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 我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 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 肉眼可见, 有的较小, 需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是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1.常见的晶体和非晶体:晶体: 雪、霜、冰、食盐、碱面、味精、白糖、石英、水晶、明矾、各种金属、各类矿物等。

非晶体: 玻璃、塑料、泡沫、蜡烛、橡胶、石油、动植物脂肪、松香、沥青、蜂蜡等。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

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六年级<科学>下册整理复习资料第⼀单元《微⼩世界》⼀、填空。

1、放⼤镜也叫(凸透镜),是我们在科学课的学习中常⽤的(观察⼯具)之⼀;它具有(放⼤)、(汇聚光线)、(成像)的作⽤;放⼤镜是由(镜⽚)、(镜框)、(镜柄)三部分组成,它具有(透明)、(中央厚边缘薄)的特点。

2、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电视机及计算机屏幕的图像是由许多的⼩点组成,并且是由(红)、(黄)、(蓝)三种颜⾊组成;通过透镜看到的⾯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透镜的放⼤倍数(越⼤),它的视野就(越⼩);透过放⼤镜我们可以看到叶⽚上常见的叶脉有:(树状形)、(⽹状形)和(不规则形)。

3、当光线从空⽓进⼊凸透镜是会产⽣(折射)现象;放⼤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显现⼈的⾁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放⼤镜具有(放⼤)的作⽤,放⼤镜所成的像是(虚像);凸透镜的放⼤倍数与它的(厚度)有关,凸度越⼤,放⼤倍数(越⼤),凸度越⼩,放⼤倍数(越⼩);(球形)透镜的放⼤倍数最⼤。

4、⼈类最早使⽤的透镜是⽤(透明⽔晶)琢磨⽽成的;在放⼤镜下,我们可以看到蝴蝶的翅膀上有许多的(⼩鳞⽚),其实上这些⼩鳞⽚是许多(扁平的细⽑);在放⼤镜下,能看见蝇的复眼是由许多个(六⾓形)的⼩眼睛组成的,每个⼩眼睛只能看到物体的(⼀部分);(昆⾍)在⾃然界中种类繁多、分布很⼴,它们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体构造)和(本领);昆⾍的眼睛有(单眼)和(复眼)之分;我们常见的⼀类蝇是(家蝇),它的眼睛属于是(复眼);(草蛉和它的幼⾍)是蚜⾍的天敌;昆⾍头上的(触⾓)就是它的⿐⼦。

5、⾷盐、⽩糖、碱⾯、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何外形)的固体,⼈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晶体的形状有的(像⽴⽅体)、有的(像⾦字塔)、有的像(⼀簇簇的针);晶体是物质存在的⼀种形式,它的形状是(有规则的⼏何外形);制作晶体的⽅法有结晶法和蒸发法;将海⽔蒸发后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在⾃然界中,许多的岩⽯都是由(矿物晶体)组成的;将海⽔蒸发后我们可以得到(海盐)的晶体。

深圳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深圳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

六年级下册科学单元知识点第一单元:微小世界1.放大镜也叫凸透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2.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厚边缘薄。

具有这两个特点的水滴、加满水的烧杯与烧瓶等器具也放大物体图像的作用。

3.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许多肉眼看不清的身体构造,如苍蝇的眼睛是复眼,蝴蝶翅膀上的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蟋的“耳朵”长在足的内侧。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或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如: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晶体。

6. 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品体或由品体组成。

品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

7. 13世纪的培根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

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发现了生物的细胞结构。

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

光学显微镜上有且镜、物镜、调节旋钮、载物台、反光镜等。

9.如果显微镜的目镜上标有10X,物镜上标有16X,那么观察到的物体图像将被放大160倍。

10.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

细胞学说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11.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

12.在水中生活着很多形态各异的微生物。

如草履虫、变形虫、喇叭虫、眼虫、鼓澡等。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13.我们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14.观察工具发展: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15.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有:(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精品)

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微小世界知识点归纳(精品)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一、放大镜1、放大镜镜片的特点:(中间厚)、(边缘薄)、(透明)。

放大镜由(镜架)和(镜片)(凸透镜)组成。

具有放大镜同样特点的器物(如加满水的烧杯、水滴),都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2、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凸透镜镜片的(凸度)越大,放大的倍数越大。

3、(放大镜)是人们常用的观察工具之一。

用放大镜观察物体时,不仅能放大物体的(图像),还能看到物体的更多(细微之处)。

4、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倍数大的放大镜,看到的物体图像变(大)了,但是看到的视野却变(小)了。

5、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方法:一是(人眼)、(观察对象)不动,只是(放大镜)在人眼和物体之间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二是(人眼)、(放大镜)不动,只是(观察对象)移动,直至图像大而清晰。

6、最早使用的透镜使用(透明水晶)磨制而成。

7、计算机和电视屏幕的图像在放大镜下由(色彩点)构成,它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的(小圆点)组成。

8、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10)毫米大小的微小物体。

二、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1、在放大镜下蝴蝶的翅膀都由许多彩色的(小鳞片)组成,这些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2、蝇的眼睛是(复眼),由许多(小眼)组成,苍蝇能在竖直光滑的玻璃上爬行和他(脚的构造)有关,爪垫上有毛和粘液。

3、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

不同的昆虫的触角(形状)不同,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它们(嗅觉)很灵敏。

4、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

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5、昆虫的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

昆虫种类繁多,有着和其他动物不同的(身体构造)和(本领)。

三、放大镜下的晶体1、(白糖)、(食盐)、(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记忆)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

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在我们的感觉器官(眼、耳、鼻、舌、手)中,(眼睛)能收集到比其他感官更丰富的信息,但人的最高视力也只能看清楚(1/5)毫米的微小物体。

(了解)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

自制放大镜的方法有:广口瓶、玻璃杯、烧瓶、烧杯、塑料袋(盒)装水,冰块、水滴、透明玻璃球都有放大功能。

(注:横向放大,纵向不放大)。

(记忆)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

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与(凸度)有关: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少;反之,凸度越小,放大倍数越少,视野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

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凹透镜)。

(了解)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了解)
7、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

昆虫是自然界中人类肉眼看得见的最小的动物之一,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昆虫的(口器)、(触角)、(翅膀)等特殊的构造。

会画昆虫的各种触角。

(了解)
8、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这些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了解)
9、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记忆)
10、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

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记忆)
11、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玻璃、松香、琥珀、珍珠等不是晶体)。

晶体形状(多种多样)有的是(立方体),有的像(金字塔),有的像(一簇簇的针)等,但都很有规则。

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记忆)
12、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

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

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记忆)
13、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4、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记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安放—对光—上片—调焦—观察(会用)
15、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记忆)
16、(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一。

鱼缸里的水发绿,原来是(绿藻)的作用。

17、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了解)
18、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记忆)
19、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

微生物具有生物的特征如:对环境有一定的需求、对外界的刺激有反应、能繁殖等。

(了解)
20、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基本场所。

(了解)
21、(巴斯德)第一个指出微生物与人类健康的关系。

(记忆)
22、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记忆)
23、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了解)
24、(放大镜)和(显微镜)的发明,为人类打开了微小世界的大门,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微生物对人类并非都是有害的,有许多微生物不仅对人体有益,而且我们还离不开它。

杂交水稻(袁隆平),
酵母菌它可以分解面粉里的糖类,产生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加热时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使馒头、面包内部疏松多孔。

25、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如:抵抗制服疾病、酿酒、泡菜、发面、做酸奶、克隆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二、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记忆)
肉眼:能看清昆虫等较小的动物→放大镜:能看清小于毫米的肉眼看不清的东西→光学显微镜:能看清细胞和微生物→电子显微镜:能看清能看到更小的组成物质的原子、分子→扫描隧道显微镜:纳米技术
三、你可有哪些方法来测定放大镜的放大倍数?(了解)
方法一:将放大镜放在有格子的纸上,数出范围内的格数(A);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数出范围内的格数(B);A除以B就是放大的倍数。

方法二:用直尺量出方格的边长(A);再将提高,直至格子放大到最大、最清晰时,将直尺搁在上量出被放大的格子的边长(B);B除以A就是放大的倍数。

四、实验题:
(1)怎样分离食盐和水的?方法有二,一是减少水分,即把某种溶液风干或加热使其水分蒸发,使物质重新析出;二是降低温度,即把某种物质的溶液加热制成饱和溶液,然后冷却,使物质重新析出。

(2)得到晶体的步骤:先制作食盐的溶液,然后用滴管或玻璃棒滴1—2滴在玻片上。

为了蒸发得快,滴后要轻轻晃一下,让溶液扩散得薄而均匀,然后放在通风的地方。

也可以用夹子夹住玻片在酒精灯上加热,加热时玻片离火焰要远一些,慢慢烘干。

在溶液蒸发的过程中,千万不要用手或器物触摸它。

(3)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特征:(1)材料,口杯、清水、滴管、镊子、小刀、载玻片、盖玻片、碘酒、培养皿、吸水纸。

(2)制作切片标本的步骤,a、在一个干净的玻璃载片上滴一滴水b、用镊子把要被观察的标本放到载片的水滴中央,注意标本要平展开,不要折叠c、用盖玻片或另一个玻璃载片倾斜着慢慢盖到标本上面,放盖玻片时,先放一端,在慢慢放下另一端,注意不要有气泡d、需要染色的标本,可以从标本的边缘滴一滴碘酒,并把玻片微微倾斜,再用吸水纸吸掉多余的水e、将做好的载片放到显微镜载物台上。

(了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